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对策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对策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对策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对策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对策

1、自然资源的概念与特点

1、1自然资源的定义

广义的自然资源包括实体性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如给予人以舒适性、提供生产发展场所等,即指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具有某种功能以提高人类当前与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狭义的自然资源则就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实体性资源,即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价值,从而提高人们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

存质量的天然物质与自然能量的总与。本文探讨的就是狭义上的可量化、可补偿的、直接或间接进入社会经济循环体系的自然资源。

1、2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自然资源归纳起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自然性。自然资源就是天然物品,与人工合成品具有本质区别。

(2)历史性。多数自然资源就是经过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形成的。

例如石油的形成需要数万年或更长的时间。

(3)稀缺性。地球上自然资源的储量就是有限的。对非生态资源

而言,随着人类消耗量的增加,资源储量会逐渐减少直至完全耗尽(如石油);对生态资源而言,如果人类的利用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也会导致枯竭(如森林)。

(4)整体性。各类自然资源都不就是孤立存在的,在时空上往往交互重叠、互相依存,共同构成完整的资源系统,对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对其它资源产生影响,并进而导致整个资源系统的变化。

(5)种类与功能多样性。自然资源的种类就是多种多样的,仅已被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就有2000多种。一种自然资源的功能也就是多样的,比如森林既可以提供木材、林木等副产品,还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多重生态功能,这些功能整体地发挥作用,人们不可能在改变资源系统中某一项功能的同时又使周围的其她因素保持

不变。

(6)可更新性与不可更新性。多数自然资源具有自我更新或再生

的能力,通过不断的更新保持数量与质量平衡,但其自然更新速度就是有差别的。一些自然资源不能自我更新,会越用越少(如石油)。

(7)空间分布不均衡性。由于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同类自然资源的分布就是不均衡的,类型、储量、质量也有很大差别。

(8)国界性。自然资源按国界进行划分,与人一样具有国别。但也不完全如此,如大气资源不受国界限制、国境线上的地下矿产资源可

能引起国际纠纷、某些动物自由游动可以“改变国籍”等。

(9)公共性。自然资源就是全社会、全人类共有的财富,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原则上不能限制任何人享受其所提供的生态、社会服务,任何人对某些资源的享受也不会影响她人的享受。同时,不少自然资源从物质形态上也就是不可割裂的,如巨大的水体、奔腾的江河、广阔

的海洋、无法固定的环流大气等,因此,自然资源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

(10)不可替代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多数自然资源产品可由人工合成品代替,但几乎所有替代品的原材料仍来自于自然资源

或其衍生物,在本质上仍然就是自然资源。同时,也有一些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与技术水平下就是完全不能由人工产品替代的。

2、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1土地资源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就是“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虽然我国现有土地面积居世界第

三位,但人均占有量仅有世界人均量的1/3。耕地面积列世界第2位,但人均排在世界第67位。在这有限的耕地中,缺乏水源保证、干旱退化、水土流失、污染严重的耕地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北京、广东、福建、浙江等省(市)以及相当一部分县(市)人均占有耕地面积400平方米以下,已低于国际上规定的534平方米的警戒线,比日本人均467平方米还要低67平方米。中国的粮食问题实际上就就是土地问题,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就是加拿大人均量的1/5,人均棉花产量就是美国人均量的1/3,人均肉类就是加拿大人均量的1/4。

2、2森林资源

我国森林面积1、75亿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36、18亿立方米,总量虽然排在世界第6位,但人均拥有量仅就是世界人均量的1/6与1/8。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8、21%,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在世界上排名在100位之后。我国森林分布在东北与西南地区居多,其她地区较少。其中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四川、云南、西藏6省(区)的森林面积占全国森林面积的51、4%,蓄积量占67%。而华北、西北地区的森林资源较少,尤其就是新疆,森林覆盖率仅2、94%。青海森林覆

盖率不足5%。

我国就是世界上荒漠化与沙化面积危害较严重的几个国家之一。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3、9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7、46%。荒漠化分布于新疆、内蒙、西藏、甘肃、青海、北京、

河北、天津、山西等18个省市。其中,新疆、内蒙、西藏、甘肃、青海、陕西、宁夏8个省区的荒漠化总面积为259、53万平方千米,占全国荒漠化总面积的98、45%。在如此情况下,我国森林砍伐速度却没有因此而减缓。乱砍滥伐、毁林等,正日益使我国仅有的一点森林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水土流失、生态恶化,使我国多种以森林为栖息地的动物也濒临灭顶之灾。

2、3草地资源

我国有草场面积近4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42%,但人均草地只有0、33公顷,为世界人均草地0、64公顷的52%。我国84、4%的草地分布在西部,面积约3、3亿公顷。中国90%的草地正在不同程度地退化,其中中度退化以上的草地面积占90%。

2、4矿产资源

我国矿产资源虽然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58%。我国矿产资源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就是支柱性矿产(如石油、天然气、富铁矿等)后备储量不足;二就是小矿床多,大型特大型矿床少,支柱性矿产贫矿与难选矿多,富矿少,开采利用难度大;三就是民间无序开采现象严重。据调查,前几年,每年仅广西就有大约10万民工涌到黑龙江去挖金矿。由于这几年钢材价格上涨,各地民间无序开采

现象更为严重。我国的石油、铁、铀、铜、铝、金产品已从原来净出

口国变为净进口国。我国经济近年来的高速增长,也意味着人均能源消耗量的高速增长。在未来20~30年内,我国矿产品的需求量将大幅度增加,而大宗矿产储量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矿产消耗增长的速度。

据预测,2010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品中,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矿产品将难以保证需求,因此,这几年已陆续从国外进口。

2、5能源资源

第一,煤炭。据统计,全国已累计探明储量9000亿吨,约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1/6,仅次于独联体与美国,居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煤炭资源,88%集中在北方。

第二,石油。我国石油资源量大约在800亿吨左右,目前,已累计探明储量130多亿吨,剩余储量还有30多亿吨,按年产1亿吨水平计算,这些储量可采期30年。

第三,天然气。据勘探,我国天然气远景储量在40万亿立方米左右,目前已探明储量1、43万亿立方米,还不到远景储量的5%,说明潜力较大,也表明我国天然气勘探程度低,还未把潜在资源变为探明储量。

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特点决定了我国能源生产以煤为主的

格局长期不变。根据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3年起中国已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原油消耗国。同时,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的第四大汽车生产国与消费国。2003年,我国原油进口达9100万吨,比2002年激增31%,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石油

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预测到2030年,我国的石油净进口将达到每日1000万桶,这意味着届时我国所需原油将有八成以上来自国际石

油市场。

2、6淡水资源

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水资源总量每年28000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量27000亿立方米,在世界上排名第6位。地下水资源量8200亿立方米,占水资源量的30%左右。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1/4。且水资源分布不均,南多北少,特别就是北方地区缺水问题日趋严重。

2、7海洋资源

人类整个地球表面的71%就是约为3、6亿多平方公里的浩瀚海洋。我国就是海洋大国,漫长的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加上岛屿岸线则达32000多公里。海区面积47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渔场面积280万平方公里,海水可养殖面积260万公顷。海洋鱼类5000多种,海域生物万余种。但就是,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较晚,开发能力较低。目前我国海洋产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左右,低于发达国家5%的水平。

2、8气候资源

我国年降雨量分布从东南向西北内陆减少。年降雨量最多的地区就是台湾、海南、广东中部与北部湾西北部,超过200毫米;年降雨量最少的地区为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少于50毫米。我国西北干旱区严重缺水,除了制约经济发展外,还会加快当地的荒漠化进程,这对

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将造成严重影响。人工降雨就是目前我国主动利用天空水资源的重要方式,常被视为缓解旱情的办法之一。

3、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越来越大,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趋恶化。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简单粗放,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与低效益(即“三高一低”)为显著特征的工业化发展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速了自然资源的浪费与环境污染。据初步估算,将我国所有污染对经济的损失汇总起来,每年污染造成的损失会占GDP的7%左右。这一数字刚好接近我国近年来经济增长的速度。尽管我国在资源利用与保护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在粗放型工业化的总体形势下,治理保护却跟不上浪费,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另一方面,面对着我国人口的膨胀与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的压力,国家尚无力量集中更多的资金进行大规模的资源与环境治理,这就很难指望在近期内跨越发展与治理的门槛。因此,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两难选择,将就是长期困扰我们的矛盾。资源贫乏、消耗大、浪费严重,这正就是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具体加以分析,主要表现在:

3、1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价值在认识上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自然资源的价值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就是普遍了解并认同的商品价值,体现的就是物质价值:二就是服务价值,即通常所说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等,主要体现的就是精神价值。第一类价值就是可以简

单计算并易于用货币来体现的,而第二类价值则不能用简单的方法进

行计算,且难以简单用货币的形式来体现。

但就是,结合自然资源消失所造成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损失以及补

偿损失所要付出的代价,与不开发自然资源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进行比较,就是比较直观的方法。例如,徐篙龄(1997)通过计算指出:1985年我国由于森林破坏而造成的年度经济损失约为人民币298亿元,未来恢复费用约为90亿元;1993年则分别为584亿元与179亿元。又如,重庆市统计局的核算资料表明:1997年该市水污染对生产造成的损

失为6324万元,对固定资产造成的损失为3、68亿元,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失为18、99亿元,水环境质量损失为1、16亿元。污染型缺水给重庆市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9的亿元,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2%。而国家环保总局2002年12月29日公布的调查表明,目前西部每年因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亿元,占到当地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3%。但就是,传统上的认识就是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有投入劳动的物或者不能交易的物,本身没有价值,因而天然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没有价值。

伴随着这一不科学的认识,在我国形成一种被扭曲的怪现象“自

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无价,原料低价”,从而导致了资源的无偿占有、掠夺性开发,资源损毁,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特别就是对那些功能性的资源(包括部分物质性资源),传统上认为就是丰富的、免费的、可更新的自然要素,在利用上就不加节制,超过了这类资源在容量与数量上的可

允许的限度,从而造成资源基石——生态系统功能上的整体退化;反过来,又削弱了自然资源的更新能力,使其不能持续地被人们所利用。这类资源更新并非就是纯自然的过程,人们既能将利用率保持在自然更新的能力之下,又可将这种能力人为地提高到一定的水平。如果两者

之间没有达到平衡,则“可更新资源”(包括环境承载力)的利用与“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就没有什么区别,资源短缺终将来临。

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的衡量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就是国民生

产总值(GDP),它包括工农业生产的全部产品与服务的价值,计算了固定资产的折旧,但却没有包括自然资源损耗价值与生态环境恶化造成

的经济损失。因此,在经济指标坚挺的背后,却就是资源损毁、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经济繁荣”的同时,作为支持经济持续发展重要条件的资源基础却在不断削弱。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

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法律法规,对抑制生态退化的趋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些

法律法规大多带有行业的倾向,在内容上存在空白、交叉重叠、矛盾

冲突的地方,如《森林法》规定了森林采伐量的控制措施,却没有规定大面积森林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防治措施。对于某些自然资源的保护,如湿地、旅游资源等,我国目前尚缺专门的法律、法规与管理条例。特别就是对于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适宜度,从学术界到管理层,因出发点、角度与部门利益的差异,尚存在有不同的瞧法,使得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从编制到审批都缺乏科学的可操作的程序与依据。再如渔业主管部门,既要负责水产资源的保护,又要负责管理渔业生产,考核渔

获量,这种行政权与经营权笼统重叠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自然资源不

能合理、有效地配置。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服从计划性指令,而不就是根据自然资源的实际分布情况与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运作,致使自然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破坏剧烈,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

3、2经济盲目扩张与人口膨胀对自然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自然资源的短缺与生态恶化一般就是由于资源的过度开发与低

效率利用造成的。目前,我国的工业污染与与能源相关的污染、商业

性开采造成森林大量砍伐与水资源的过度使用,都就是经济盲目扩张的结果,而这种扩张没有考虑到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与环境的价值。20世纪50年代的增长热就就是以资源的破坏为代价,为了达到经济高速增长的目的,而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经济的高速发展固然可以使

我国走向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化时代,但就是盲目的经济扩张与不合

理的发展模式却大大加剧了耕地、淡水、森林与矿产等的消耗,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受到了十分严重的破坏。

另一方面,人口的迅速增长通常就是环境遭到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的人口数量已达13亿,这对自然资源产生了巨大压力,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包括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范围越来越大,水资源严重短缺,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等。显然,由于人口增长而在资源与环境方面付出的代价就是十分巨大的。而无论经济就是否发展,人口的迅速增长都会使我们更加难以解决众多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首先,迅速增加的人口会导致对资源的过度需求,而传统的资源管理制度又不可能迅速适应防止过度利用资源的需要。其次,人口增长增加了

对基础设施与生活必需品以及就业的需求。如果人口急剧增加的局面不改变,增加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剧对环境的破坏,进而将对自然资源施加额外的直接压力。

3、3缺乏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一般性原则

(1)未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相结合。

由于我国生产技术比较落后,设备陈旧,管理不善,资金短缺,资源性产品价格偏低,资源管理体制与政策又不够健全,从而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浪费比较严重。据统计,我国能源浪费每年至少在1000万t 标准煤以上,此外,水土资源的浪费也极为严重。因此,资源节约潜力很大。节约不仅有利于资源保护,又比开发节省投资,周期短而见效快,应作为资源持续利用中期的重点。资源开发投资大、周期长、成本高,应作为中长期的发展重点。当然,开源与节流就是互为依存的,开源就是节流的前提,节流就是开源的继续,要根据不同资源、不同条件确定其侧重点。

(2)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不相统一。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应讲究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各项活动将丧失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将成为一句空话。与此同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还应讲究生态环境效益,如果片面追求暂时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必将损害资源与环境,破环生态,而恶劣的生态环境反过来又会抑制经济发展。任何发展都离不开资源与环境基础的支撑,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与环境的日益恶化,这种支撑会变得越来越薄弱与有限。因此,经济越就是高速发展,越要加强资源与环

境的保护,以获得长期持久的支持能力,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对可再生资源没有实行合理规范、永续利用。

可再生资源在被开发利用后虽然能够自我再生、恢复或净化,但就是其再生、恢复或净化的能力就是有限的,受到各种自然因素乃至人为因素的制约。为使这类资源永续利用,对其开发利用的规模、速度等就应合理规范,不能让开发利用的规模、速度等超过其再生、恢

复或净化能力。其主要利用方法与途径就是:

第一、最优利用。即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最优效益。自然资源的

物理与化学属性不同,往往一物可以多用,应根据其各自特征,结合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优化自然资源的利用。

第二、适度开发。保证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利用。对可再生资源的

利用,应遵循自然规律,维持其再生能力,保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平衡,使之得以永续利用。

第三、合理结构,实现整体功能效益。任何自然资源都就是某一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各类自然资源不仅有其自身独特的功能,还有系统整体的功能。这就决定了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不仅应追求资源

种类的合理利用,还应按照资源种类及其数量的合理组合与科学比例,根据资源整体功能安排经济结构,实现资源的整体功能效益。

第四、营造养殖,增强可再生资源的可再生能力。

按照生态规律治理生态环境,营造森林,养殖培植有利于人类社会

的动植物,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地球的生命支持能力。

(4)对不可再生资源没有实行节约、限制与综合利用。

不可再生资源犹如一个初始量给定且只能流出不能流入的水池,随着社会的不断利用,其储量会逐渐下降,并最终趋于枯渴。因而对这类资源只能本着节约、限制与综合利用的原则。其主要利用方式与途径就是:

第一、综合利用。对于共生与伴生的不可再生资源,应采取多种方法进行采选与冶炼,尽可能全部提取各种资源。

第二,最优利用。利用应充分考虑经济技术条件、资源储量与开

采能力,并以充分发挥资源效益为中心,搞好资源种类与等级替代,做到节约利用、有效利用,充分实现资源价值。

第三,回收利用。剩余资源如残余、零散物等及利用后的废料如

废渣、废气等必须回收,使资源浪费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延长其为社会服务的年限。

第四、增加开发。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勘探水平与能力。增大技术贡献率,扩大开采能力,提高采选、冶炼技术构成,尽可能延长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寿命”。

总之,各类自然资源就是互相制约、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综合体,人类活动对其中一种资源的改变,都会影响其她几种资源,如破坏了森林、草地就会影响径流,冲刷土地,影响对气候的调节,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环境。而我国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现象,归纳为:一就是资源消耗高,利用率低;二就是重开发,轻治理(或不治

理);三就是再生资源流失率高。人口与资源就是一对矛盾,只有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才能缓与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实现生态平衡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4、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清楚瞧出我国自然资源总的态势就是资源总

量虽多,但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组合不够合理,后备资源不足,资源相对紧缺,而且浪费严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迅速发展时期,对资源需求量大,如何从资源上保证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其总战略应就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高度重视节约资源,改变以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经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重点建立以草地、节水为中心的农业生产体系;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的工业生产体系。

缓解资源不足。基本对策为:

4、1强化科学技术知识在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加强对传统产业的知识化改造,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由能值转

换分析率分析可知,作为价值体现的人类智慧型劳动及信息资料的太

阳能转换率极高,因此,初级产品的输出,一方面损失了自然界对自然

资源的价值贡献,另一方面,失去了重要的对产品提高附加值的机会。

而我国重要的资源国情恰就是人均资源量少,人口多,劳动剩余,因此,在自然资源管理系统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初级产品的深加工水平,就是我们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承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而迫

切的任务。

加强资源综合评价,制定科学发展对策。自然资源的综合评价,就

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利用资源信息科学体系加强资源的综合评价。虚拟水交易也就是解决中国水资源与粮食

问题的新途径。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新产品与替代品。科学技术进步既可以或多或少地减少能源与资源的消耗,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又可研制新材料与材料使用技术,探寻新的勘探技术,寻找替代产品,这对解决资源危机、能源危机将起重要作用,同时,生物工程、遗传工程,对解决未来的粮食危机也将起着不可忽视地作用。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解决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循环经济倡导

一种基于不断循环利用资源的发展模式,尽量减少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最大限度地预防浪费,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与环境压力。开展我国自然资源流动过程研究。所谓资源流动就是指资源在人类活动作用下,资源在产业、消费链条或不同区域之间所产生的

运动、转移与转化。开展我国自然资源流动研究,有助于把握我国资源合理方向,构建资源高效持续利用模式,挖掘资源潜力以及阐明资源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负面效应产生的环节与机理。增加科技投入,促进技术转化。我国长期以来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大量的科技成果转化难,高技术的产业化更难。必须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否则知识经济仅会称为学者们的文章与领导的修辞。

4、2强化自然资源的科学管理

完善自然资源的价格机制,强化资源的有效补偿机制。长期以来,我国资源价格严重扭曲,导致“产品高价,原料低价,资源无价”的不合理现象。在运行机制上,没有引入价值规律进行产业经营,使资源消耗

得不到补偿,又不能运用价格杠杆促使资源得到合理、节约利用。对

自然资源的无偿开发与利用,造成了许多严重的后果。完善自然资源

核算体系。自然资源核算就是指对一定时间与空间内的自然资源,在合理估价的基础上,从实物、价格与质量等方面统计、核算与测算其

总量与结构变化,并反映其平衡状态的工作。当前国民经济核算尚存

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 (1)自然资源的价值在国民账户中没有得到应

有的反映。(2)国民经济核算仅仅记录了人造资本的消耗,却忽视自然资本的消耗。(3)对于国民经济活动过程所引起的环境污染与退化,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仅没有将环境破坏所带来的损失从国民收入中减

去,反倒将环境处理费用加入国民收入。

4、3强化自然资源开发导向

引导社会形成可持续消费模式。所谓可持续消费,就是指符合人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要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追求人与自然与谐进步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可持续的消费方

式包括节制消费、替代消费、循环与重复使用以及拒绝使用野生动物制品。知识经济时代,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消费者复杂多变的偏好得到满足,文化消费、信息消费越来越成为人们消费的重要内容,消费结构升级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然指日可待。因此,我们要树立资源价值观;提倡适度消费;倡导合理消费;提高人口素质,加强消费教育与导向。

实施开放型自然资源开发战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资源全球化成为资源利用的热门话题。我们应充分发挥我国优势资源,充

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价位偏低的有利条件,利用两种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双向的资源开发战略。

4、4强化政府在资源与环境保护中的生态责任

v政府的生态责任就是政府在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及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方面所应承担的义务与职责,它就是政府责任的一种延伸。政府的生态责任特别的源自政府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的权力垄断性,政府就是唯一能够合法调动与支配全社会的公共资源以应对资源

危机与生态危机的组织机构。这就要求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中担任更大的责任。

5、结语

在任何经济社会,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依赖知识与智力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使其更有效的支持工业、农业与其她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资源与环境问题将不再困扰人类,最终将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决策

一、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分为可耗竭或不可再生(如矿产)和不可耗竭或可再生资源(如森林和草原)两大类。随着工业化和人口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已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如何以最低的环境成本确保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将成为当代所有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中国,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以单纯的消耗资源和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严重地威胁着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以较低的资源代价和社会代价取得高于世界经济发展平均水平,并保持持续增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目前,中国在一些重要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方面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小,1989年人均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资源分别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3%、14.3%和32.3%,而且人均资源数量和生态质量仍在继续下降或恶化;二是随着人口的大量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日益短缺将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与全国性的耕地资源不足和退化问题。据统计,全国缺水城市达300多个,日缺水量1600万吨以上,农业每年因灌溉水不足减产粮食250多万吨,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相对来说,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是所有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在中国的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中,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a)缺乏有效的资源综合管理及把自然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机制,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模式和法规体系将面临市场经济的挑战; (b)经济发展在传统上过分依赖于资源和能源的投入,同时伴随大量的资源浪费和污染产出,忽视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退化的关系; (c)采用不适当行政干预的方式分配自然资源,严重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资源产权制度的建立以及资源市场的培育; (d)不合理的资源定价方法导致了资源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表现为自然资源无价、资源产品低价以及资源需求的过度膨胀; (e)缺乏有效的自然资源政策分析机制以及决策的信息支持,尤其是跨部门的政策分析和信息共享,从而经常出现部门间政策目标相互摩擦的不利影响; (f)资源管理体制上分散,缺乏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和机构。 二、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对策

2019高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

资料正文内容下拉开始>>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九)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我国能源保障区分布示意图,完成1~3题。 1.我国能源保障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 ) A.西部高、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 B.西部高、东部低、北部低、南部高 C.西部低、东部高、北部高、南部低 D.西部低、东部高、北部低、南部高 2.影响我国能源保障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能源生产总量 B.能源消费总量 C.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总量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M地区能源保障水平高,主要原因是( ) ①天然气资源丰富②水能资源丰富③核能资源丰富④太阳能资源丰富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A 2.C 3.A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能源高保障区主要位于中西部 省区,能源低保障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因此我国能源保障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西 部高、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第2题,能源产量越大,消费量越小,能源的保障水平就 越高。第3题,M地区为四川盆地,水能资源和天然气资源丰富,核能发展较慢,太阳能资 源较少。

大庆油田的发现,结束了中国的油荒历史,也让大庆成为中国工业史上最知名的地点之一。读大庆市地图,回答4~6题。 4.大庆市所辖城区的分布特点是( ) ①带状分布②分散分布③居采油区④靠近铁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大庆建成我国重要石油基地的首要条件是( ) A.石油储量丰富B.国内市场庞大 C.铁路交通便利D.科技力量雄厚 6.由于石油资源趋近枯竭,大庆开始了资源城市转型的历程,下列措施中符合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是( ) ①利用区域优势,建设特色化中小城镇 ②利用技术积累发展石油装备等制造业 ③组织城市人口向农村疏散,发展农业 ④向我国西部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搬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4.C 5.A 6.A 第4题,读图可以看到,大庆市所辖城区的分布比较分散,图示城区分布在采油区且都靠近铁路。第5题,大庆建成我国重要石油基地的首要条件是丰富的石油资源。第6题,面临石油枯竭的形势,大庆市应利用技术优势延长工业链,发展相关石油装备等制造业;并且利用其广阔的地理区域,建设特色化中小城镇。 (2018·江西五校联考)下图为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年径流总量与流域面积比较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B、D两河年径流总量差异大,因为B河( )

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 历史经验和教训 翻开人类的文明史册,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就像一根红线贯穿始终。大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则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前进。当自然界创造人类的时候,自然界于人类来说是神秘而可敬畏的,但那早已是远古的历史了;人类凭着自身无穷的创造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在促进科技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着人类社会自身的不断向前发展,并不断改变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手段也日新月异,使得人类干预大自然的能力和规模空前膨胀。但是,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福祉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锐减、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的严重后果,使人类陷入了重重困境。回顾20世纪人类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地球上发生了3种影响深远的变化:一是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经济规模的空前扩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二是人口的爆炸式增长,使得世界人口翻了两番,已达60多亿,并且仍以每年8000多万的速度在增长;三是人类长期片面追求经济的畸形发展,不但导致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过度开发、消耗与破坏,而且大量有毒、有害污染物肆意排入自然而污染着环境,最终形成了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进而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历史经验表明,当人类与自然处

于破坏、对抗关系,以改造和征服自然为目标的时候,自然总会以特殊的方式威胁人类;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祥和、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上世纪末,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尖锐,人类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迫使人们对传统的价值观和发展观进行深刻的反思。经过反思,人们才逐渐开始意识到,必须从经济、社会、环境、科技、文化等更广泛和更系统的高度去审视人类的前途,并就社会、经济发展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以达成共识。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它赋予人们的是物质的精华,而人们回赠的却是物质的垃圾。回首过去的岁月,世界各国人民以其聪明的才智和创造力,利用大自然赋予的丰富资源,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现代物质文明,谱写出了人类社会新的篇章。但是,人类的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给承载生命的绿洲——地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为此,人们付了重大的代价。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目前的环境状况: 据有关报道表示,由于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已使地球上每年有上千种生物灭绝,从公元1600年至今,仅地球上生存的高等动物就灭绝了1090种。在今后20至30年内,地球生物总量的四分之一仍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之中。同时,地球近四分之一的土地出现荒漠化并呈现继续扩大之势,全球森林面积每年消失数百万公顷,淡水资源日见匮乏,海洋污染日趋严重,凡此种,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衡已使众多生物的生存岌岌要危。大自然的警告正使人类逐渐清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测试题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测试题 一、选择题(1.5′×40) 1.内蒙古东部地区和山西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煤炭基地的共同点是() A、都有铁路干线与主要工业区相通,市场广阔 B、都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发挥着“承东启西”的作用 C、煤炭储量都在2000亿吨以上 D、区域内有丰富的铝土矿,发展金属冶炼工业条件优越 读山西省能源转换图回答下列2-3题。 2.图中反映山西省煤炭加工工业的发展特点是: A.能源转化率不断提高 B.发电量的增长速度一直快于煤炭焦化的发展速度 C.2000年前发电量和煤炭焦化量不断增长,2000年后出现小幅下降。 D.2000年后原煤生产量的增长速度快于能源转换的增长速度 3.山西省能源工业的发展,对山西省的影响有:①促进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②提高山西省经济效益③改善山西省生态环境④避免煤炭资源过渡开采 A.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 D.①②③④ (2008年上海卷)能源是现代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清洁能源的风能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完成4-6题 4.下列与风能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风能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 B.风能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 C.撒哈拉沙漠是风能开发最好的地区 D.风能发电投入少,效益好 5.我国内蒙古高原和东部沿海都是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两地利用风能最佳季节分别是: A.秋季、春季 B.冬季、夏季 C.冬季、春季 D.夏季、秋季6.塔里木盆地内部是我国风能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A.距海遥远,深居大陆的腹地 B.岩石裸露,下垫面摩擦力大 c.盆地地形,周围有高山阻挡 D.海拔较高,气温日较差较小 红水河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上游干流河段,发源于云南省东部,其上游称南盘江。东出云南沿黔桂边境东流,后又穿越广西的西北部和中部。至广西象州县石龙镇与柳江汇合后才改称黔江。红水河流域图,回答下列7-10题。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教案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设计说明: 建设和谐高效课堂必须让和谐思维之树常青,让和谐、思维之树常青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二是如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其内容包括教学过程安排是否合理、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否愉快、教学方式是否恰当,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1、设计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着,在教学中 教师因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学探究为基础, 大力提倡自主探究与小组内成员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 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2、通过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利用多媒体手段和小组合作 探究的形式解决问题。采用知识抢答、问题答辩等形 式巩固所学知识。 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本章的第一节,依据《标准》,这是一节 向学生传授“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的一课。本节选用了“自然资源和 我们”、“资源丰富,人均不足”两个标题,表述了自然资源与 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中国资源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 严重的国情,为后面具体学习各种资源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1、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能够满足从 图文资料中获取信息探究新知识的要求。 2、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 环境有了了解,为本章节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的归类分析 3.知道怎样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过程与方法:

高二地理知识点讲解: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高二地理知识点讲解: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 发利用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是: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山地多,平原少,耕地与林地所占的比例小;各类土地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林地多集中在东北、西南的边远山区,草地多分布在内陆高原、山区。中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中国各类型土地资源都有分布;水能资源居世界第一位;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两类能源 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能源基地建设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 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②调整产业结构;③“三废”的治理 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黄河——长江文明印度河——恒河文明 田纳西河 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 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护 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八上第三单元--第1课--自然资源

【课 题】八上第三单元 第1课 自然资源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发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通过举例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分布不均等特点,进一步认清我国国情,并进行保护与 节约资源的教育。 【活动建议】 开展野外地理观察、讨论等活动。 【教学目标】 1 ?举例说明什么是自然资源,并说出其分类。 2 .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特点,能辨别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3 ?运用中国煤矿分布图及中国主要石油和天然气分布图,说明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 4 ?运用资料,说明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的基本特点。 5?根据相关资料,了解我国自然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知道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主要途径。 【重 点】 1?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2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3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教学模式】“自学、互动、反馈”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注重引导自主学习、对比分析,情境教学及直观演示 【学法指导】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学、列举、对比、讨论等方式进行合作探究与交流。 【教具准备】相关地图及相关资料、地理助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课件展示金鱼在鱼缸中自由自在地游动的画面,让学生说一说鱼和 水的关系?(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引导:鱼与水的关系,其实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人与地球的关系。我们 知道地球不仅有 美丽多样的地表形态,同时它也有着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这节 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地球给予人类的“宝贵的自然资源”。(板书课题) 观察下面景观图,人们正在利用哪些自然资源?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 导入 新课 观察景观图, 讨论、归纳明 确:人们的生 产和生活离不 开土地、矿产、 森林、水 等自 然资源。它们 都是我们人类 赖以生存和发 展的基础。 联系生活 实际创设 情境,导 入新课 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 积极性。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知识点总结

【地理】“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知识点总结 一、能源分类 1.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2.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二、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2.市场广阔:一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3.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4.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三、能源基地建设: 1.面临挑战: (1)人均资源量少; (2)人均能源消耗量低; (3)单位产值能耗高; (4)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 (5)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2.采取措施: (1)扩大煤炭开采量;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四、能源的综合利用 1.变革原因: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2.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 3.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1)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2)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 (3)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五、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 (1)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2)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3)“三废”的治理: ①废渣:回收再利用; ②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 ③废水:沉淀净化。 六、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1.重要性: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2.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3.开发注意: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知识归纳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知识归纳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能源分类 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②市场广阔:一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作—兖州—日照线。 3、能源基地建设: (1)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2)采取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 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4、能源的综合利用 (1)变革原因: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2)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铁—钢、? 煤—焦—化。 (3)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 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开展矿区土地复垦: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充分利用厂矿的人力、财力和科技优势,建立集约经营的高效蔬菜、水果及肉蛋奶生产基地。 (2)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4)“三废”的治理:①废渣:回收再利用;②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③废水:沉淀净化。 【拓展知识】我国能源紧张的原因与解决措施 1、原因: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增加迅速;高能耗工业发展快,加速了能源紧张;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2、解决措施:采用多元化进口石油战略;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加大能源勘探、开发力度,提高能源产量;加快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川气东送等工程建设;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的节能意识;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的发展。 【答题思路】分析原因——紧扣供需关系说矛盾 解决措施——从开源节流展开述要点

【2021高考地理最新习题】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含解析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2021·福建泉州质检)钾盐是农业增产的主要肥料成分和重要化工原料。老挝拥有大型内陆埋藏型钾盐矿。中国企业在老挝投资建设的某钾盐项目是“一带一路”建设重点推动的矿产资源项目。该项目突破了矿石开采、选矿加工、井下回填、尾矿利用等技术难关,实现了采矿、选矿、充填一体化生产。下图示意该项目矿区位置。据此完成1~2题。 1.老挝未能独自实现钾盐综合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是() A. 市场需求小 B. 科技水平低 C. 交通条件差 D. 劳动力不足 2.该项目实现一体化生产对当地的主要有利影响是() A. 提升企业的知名度 B. 避免矿区环境污染 C. 加强企业分工协作 D.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2021·广东惠州第二次调研)亚马尔半岛及其近海是俄罗斯极地能源开发的主要地区,目前中国参建的亚马尔LNG(液化天然气)项目已成为该地最重要的能源开发项目。下图为我国该能源项目LNG运输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推测亚马尔半岛周边海域海底地形() A.以海沟为主B.以大陆架为主C.以海岭为主D.以洋盆为主 4.当地油气资源开采最佳时段在冬季,主要是因为该地此时段() A.气温低,有利于天然气液化B.能耗少,节约开采成本 C.冻土稳定,有利于户外作业D.风速小,开采安全性高

5.我国LNG运输船回国,航线选择及其理由应是() A.夏季甲航线,便于补给B.冬季甲航线,节约航程 C.夏季乙航线,节约航程D.冬季乙航线,便于补给 (2021·广东综合能力测试)2020 年5月,海港城市哥德堡郊外竖立了一座30 米高的瑞典首座木制风力发电塔,具有"与钢一样坚固"的结构。发电塔的构件采用模块化生产,在胶合木工厂内完成加工,然后通过公共道路轻松运输到现场进行拼装。读哥德堡位置示意图,回答6~8 题。 6.哥德堡风能资源非常丰富,主要得益于() A.极地东风 B.盛行西风 C. 东南信风 D.西北季风 7.木制风力发电塔的构件采用模块化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成本() A.减少生产成本 B.方便回收利用 C.增强塔体坚固 D. 降低运输限制 (2021·浙江北斗星盟联考)良诸古城位于杭州市北部山麓的低洼平原上,考古人员在其外围发现了保存较完整的大型水利系统遗址,其核心工程是具有不同功能的梯级水坝,充分体现了先民们的聪明才智。下图为良诸古城水利工程示意图。完成8~9题。 8. 此水利系统中高、低两级梯级水坝的主要功能分别是() A. 分蓄山洪,防治水患 B. 增加落差,利用水能

[工作]我国自然资源现状分析

[工作]我国自然资源现状分析 我国自然资源枯竭状况分析 自然资源的浪费与枯竭,环境的破化和恶化,使得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困惑。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资源环境问题,寻求更好的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的途径,就必须首先认识自然资源问题。 一、自然资源枯竭状况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占有量少。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近几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对煤电油运和重要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价格大幅度上涨,一些重要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我国重要能源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剧。今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能源资源需求总量还会增加,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将长期存在。节约能源资源,大力促进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为主,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均占其排放总量的80-90%。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呈加剧之势,水土流失量大面广,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减轻能源资源消费增长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二、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1)生态系统全面退化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然而不幸的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由上世纪60年代的300公斤/亩下降到100公斤/亩以下;地下鼠量由过去的8~10增至30只/公顷;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红树林由历史上最大面积25万公顷,下降到目前不足1.5万公顷。 (2)水土流失急剧 中国水蚀、风蚀和冻融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全国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黄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亿吨;长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亿吨。随土壤流失的还有各种营养元素,仅黄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就含有N、P、K三种元素总量约4000万吨,超出了2003年全国的化肥需求量(3990万吨)。 (3)濒危物种增加 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占189种。中国濒危或渐危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栖息地环境改变、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种濒危或灭绝的重要原因。由于三峡工程实施和环境污染,长江上已难寻觅白鳍豚的踪迹,科学家承认该物种已功能性灭绝。 (4)天然湿地大量消失 在北方,河北省过去50年来湿地消失了90%,即便侥幸存留的湿地,八成以上也变成了污水排泄场所;陕西关中一带30多个县,几十年来消失上万个“涝 池”(池塘)。在南方,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域面积从最高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不足50平方公里。干旱、半干旱区湿地状况更不容乐观:内蒙古阿拉善盟,

化学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归纳与整理)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海水资源的概况、海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景及化学在其中可以发挥的作用。了解 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2.知道海水淡化的几种方法;掌握海水蒸馏的原理。知道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原理,了解非 金属置换反应。 3.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学习阅读、查阅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所 获信息进行加工,归纳概括形成一定结论的能力。 2.引导学生合作讨论,设计实验,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形成交流反思、发现 的学习习惯。 3. 通过对海水淡化和海带中碘元素的检验方法的学习,体会在分离和提纯物质时化学实验 的重要作用。、通过设计对化石燃料燃烧产物成分分析的定性定量实验,使学生学会 解决物质(气体)检验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化学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意义和作用,揭示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系, 树立资源合理开发意识。 2.在海带中碘元素的检验实验中,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知道学好化学等科学知识,为保护环境,解决能源危机作出贡献。 3.在交流讨论和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认识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1.海水的淡化;海带中碘元素的提取。 2.了解化学方法在海水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3.化石燃料综合利用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难点:1.海带中碘的验证,海水综合利用的原则和意义。 2.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四、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形成与培养,需要学生自己的亲身体会才能可能达成。所以要实现这一目标,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式,主要目的在于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单一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1)多媒体展示法:由老师提供大量的图片、图表、资料、事例、多媒体课件等大量信息,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会。然后让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2)小组合作讨论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以各种方式主动收集相关信息,并且与同学交流讨论。 (3)实验法: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让学生做海带中碘元素检验的实验,体会在分离和提纯物质时化学实验的重要作用,形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4)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条件选择其中的一个内容作为自己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小课题,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完成小论文,表达自己对“化学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的认识和体会,反馈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 一、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金属矿物的开发和利用 金属的冶炼:金属冶炼是工业上将金属从含有金属元素的矿石中还原出来的生产过程。 常见金属(金属活动顺序表)冶炼的一般方法:金属的活动性不同,冶炼的方法不同。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Cu Hg Ag 电解法热还原法热分解法 ①热分解法:不活泼金属(Hg及Hg以后)可以直接用加热分解的方法将金属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 例如:

第16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16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考点1 能源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1.能源资源的分类 (1)按其形成和来源分类: (2)按开发利用状态分类 (3)按属性分类 2.我国与世界能源结构差异 结构:我国能源以煤炭、石油为主;世界能源以石油、煤炭、天然气为主。 3.山西煤炭资源开发条件 (2)煤炭资源开发的限制性条件 ①煤炭外运能力不足。 a.煤炭运输量大:全国对能源的需求量大,山西生产的煤炭大部分输往外省。 b.受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山西省地形比较封闭,东是太行山,南是黄河,不利于晋煤外运。 ②水资源短缺。 a.收入少:山西省地处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少 b.支出多:随着人口的増加及灌溉农业和耗水工业的发展,水资源消耗量日益增加。 (3)山西的产业结构

改变了改革开放初期,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 4.山西省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生态问题一一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环境污染一一水污染、大气污染。 因此,能源开发利用必须与生态环境治理同步。 5.环境保护与治理 (1)工矿区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工程及生物措施,结合土地的复垦,建立蔬菜、水果及肉蛋奶生产基地。 (2)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技术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建立一个具有多品种、多层次的清洁能源生产体系。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3)调整产业结构:环境问题的根源----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考点2 流域的综合开发 1.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多山,地形起伏较大。利: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弊:使得陆路交通不便。 (2)气候:位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 (3)水文:优点: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缺点:河流落差较大,水量很不稳定。 (4)资源: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铜、磷、锌、云母等。 2.田纳西河开发时出现的问题 (1)土地退化:这里是美国的老棉花带,长期高强度种植造成土地退化 (2)植被破坏:由于扩大耕地、炼铜消耗大量木炭、矿山开采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生态恶化 (3)环境污染:炼铜排放大量二氧化硫,形成酸雨,污染土壤和水体。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对策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对策 1.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1.1自然资源的定义 广义的自然资源包括实体性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如给予人以舒适性、提供生产发展场所等,即指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具有某种功能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狭义的自然资源则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实体性资源,即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价值,从而提高人们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天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本文探讨的是狭义上的可量化、可补偿的、直接或间接进入社会经济循环体系的自然资源。 1.2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自然资源归纳起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自然性。自然资源是天然物品,与人工合成品具有本质区别。 (2)历史性。多数自然资源是经过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形成的。例如石油的形成需要数万年或更长的时间。 (3)稀缺性。地球上自然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对非生态资源而言,随着人类消耗量的增加,资源储量会逐渐减少直至完全耗尽(如石油);对生态资源而言,如果人类的利用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也会导致枯竭(如森林)。 (4)整体性。各类自然资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时空上往

往交互重叠、互相依存,共同构成完整的资源系统,对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对其它资源产生影响,并进而导致整个资源系统的变化。 (5)种类与功能多样性。自然资源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仅已被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就有2000多种。一种自然资源的功能也是多样的,比如森林既可以提供木材、林木等副产品,还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多重生态功能,这些功能整体地发挥作用,人们不可能在改变资源系统中某一项功能的同时又使周围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 (6)可更新性与不可更新性。多数自然资源具有自我更新或再生的能力,通过不断的更新保持数量和质量平衡,但其自然更新速度是有差别的。一些自然资源不能自我更新,会越用越少(如石油)。 (7)空间分布不均衡性。由于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同类自然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类型、储量、质量也有很大差别。 (8)国界性。自然资源按国界进行划分,和人一样具有国别。但也不完全如此,如大气资源不受国界限制、国境线上的地下矿产资源可能引起国际纠纷、某些动物自由游动可以“改变国籍”等。 (9)公共性。自然资源是全社会、全人类共有的财富,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原则上不能限制任何人享受其所提供的生态、社会服务,任何人对某些资源的享受也不会影响他人的享受。同时,不少自然资源从物质形态上也是不可割裂的,如巨大的水体、奔腾的江河、广阔的海洋、无法固定的环流大气等,因此,自然资源本身在很大程

课题: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课题: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二节流域的结合开发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图,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并总结归纳出流域的基本特点:特殊性和整体性。 2、结合地图和地理图表,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3、通过了解田纳西河流域不同时期的开发措施和后果。 4、掌握河流开发的分析方法,树立科学发展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1、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及开发的现状。 难点:根据流域的自然背景,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及意义。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标要求: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教学过程: 第三节河流的综合开发 ——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一、背景知识(向学生重点说明流域的一般定义和相关概念,指出流域的特殊性) 流域的定义:河流或湖泊由分水岭所包围的集水区域(一般定义)。 1、、河流与人类的关系 人类文明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尼罗河文明、两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黄河—长江、印度河—恒河。 2、流域和水系:(流域模型和课本P49的图3.12)(教师备课知识储备) 流域(供水区)——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区的总称;一般指地面集水区。 分水岭——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或分水界。水系(河系)——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连接组成的庞大系统。 支流——注入干流;二级支流——注入一级支流;三级支流——注入二级支流。 3、流域的特性——特殊性、整体性。 流域是一个自然区域,又是一个经济区域,区域内各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和经济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二、河流各部分与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向学生强调一下)

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高考题练习(有答案)

第三章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一.单选题 1.山西能源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有() ①资源丰富;②位置适中;③农业基础好;④开采条件好;⑤市场需求量大;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④ 2.山西优质动力煤产地和优质主焦煤基地分别是() A.沁水煤田和河东煤田 B.大同煤田和河东煤田 C.大同煤田和宁武煤田 D.沁水煤田和西山煤田 3.长期以来,山西省的经济核心部门是() A.煤炭工业 B.电力工业 C.冶金工业 D.煤化学工业 4.山西省丰富的资源除煤炭外,还有() A.铁.石油 B.铁.铝土 C.石油.铝土 D.铁.锰 5.山西省缺水特别严重的地区是() ①晋中地区②晋东南地区③晋北地区④晋西南地区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6.内蒙古东部地区和山西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煤炭基地的共同点是() A.都有铁路干线与主要工业区相通,市场广阔 B.都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发挥着“承东启西”的作用 C.煤炭储量都在2000亿吨以上 D.区域内有丰富的铝土矿,发展金属冶炼工业条件优越 7.山西省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是() A.露天开采 B.矿区道路的铺设 C.井矿巷道的建设 D.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8.下列关于山西省对重化工业调整的述,不正确的是() A.煤炭工业向气化.液化产品发展 B.冶金工业向不锈钢系列制品和铝制品系列发展 C.化工企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D.建材工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9.围绕能源开采,山西省构造的产业链是() ①煤─电─铝;②煤─焦─化;③煤─气─液;④煤─铁─钢;⑤煤─电─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⑤ 10.山西省正在建设我国最大的炼铝厂,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①山西铝土矿资源丰富;②山西劳动力资源丰富;③山西炼铝工业社会协作条件好;④山西能源资源丰富,价格低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11.流域的自然背景,主要影响着河流的()①利用方式②矿产的开发程度③开发方向④交通运输方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18世纪下半叶,田纳西河流域自然环境保护完好的原因是() A.人们以畜牧业活动为主 B.制定了保护环境的法律 C.人口较少 D.人们环保意识强 13.田纳西河流域进行综合开发的核心是()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对策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对策 1、自然资源的概念与特点 1、1自然资源的定义 广义的自然资源包括实体性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如给予人以舒适性、提供生产发展场所等,即指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具有某种功能以提高人类当前与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狭义的自然资源则就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实体性资源,即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价值,从而提高人们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 存质量的天然物质与自然能量的总与。本文探讨的就是狭义上的可量化、可补偿的、直接或间接进入社会经济循环体系的自然资源。 1、2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自然资源归纳起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自然性。自然资源就是天然物品,与人工合成品具有本质区别。 (2)历史性。多数自然资源就是经过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形成的。 例如石油的形成需要数万年或更长的时间。 (3)稀缺性。地球上自然资源的储量就是有限的。对非生态资源 而言,随着人类消耗量的增加,资源储量会逐渐减少直至完全耗尽(如石油);对生态资源而言,如果人类的利用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也会导致枯竭(如森林)。 (4)整体性。各类自然资源都不就是孤立存在的,在时空上往往交互重叠、互相依存,共同构成完整的资源系统,对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对其它资源产生影响,并进而导致整个资源系统的变化。

(5)种类与功能多样性。自然资源的种类就是多种多样的,仅已被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就有2000多种。一种自然资源的功能也就是多样的,比如森林既可以提供木材、林木等副产品,还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多重生态功能,这些功能整体地发挥作用,人们不可能在改变资源系统中某一项功能的同时又使周围的其她因素保持 不变。 (6)可更新性与不可更新性。多数自然资源具有自我更新或再生 的能力,通过不断的更新保持数量与质量平衡,但其自然更新速度就是有差别的。一些自然资源不能自我更新,会越用越少(如石油)。 (7)空间分布不均衡性。由于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同类自然资源的分布就是不均衡的,类型、储量、质量也有很大差别。 (8)国界性。自然资源按国界进行划分,与人一样具有国别。但也不完全如此,如大气资源不受国界限制、国境线上的地下矿产资源可 能引起国际纠纷、某些动物自由游动可以“改变国籍”等。 (9)公共性。自然资源就是全社会、全人类共有的财富,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原则上不能限制任何人享受其所提供的生态、社会服务,任何人对某些资源的享受也不会影响她人的享受。同时,不少自然资源从物质形态上也就是不可割裂的,如巨大的水体、奔腾的江河、广阔 的海洋、无法固定的环流大气等,因此,自然资源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 (10)不可替代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多数自然资源产品可由人工合成品代替,但几乎所有替代品的原材料仍来自于自然资源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提要】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当前和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 也是指导充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理论基础它的提出具有科学和历史的必然性。 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有助于人们自觉地走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道路, 全面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 并指导人们更深一步地进行我国的经济改革。最终在充分合理开发利用我国有限自然资源的基础上, 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然资源合理配置经济改革 一引言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与自然资源的结合即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具体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道路。人类发展经济的历史实质上是一部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 也是一部探索并选择适合自然与社会结合的特点, 能够支持人类社会顺利和有效发展道路的历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是人类社会对发展经济道路的正确抉择。 二正文 2.1.1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 就是要寻求一条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满足人类生存需要与提高生活质量的发展途径。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统一的载体。可持续发展是21 世纪世界各国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 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将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如若不能满足当代人对生活资料的需要, 就难免有人偷盗, 社会秩序混乱; 不能满足当代生产年龄人口在就业上对生产资料、产业结构的需要, 存在大量失业人口, 社会就难以安定, 正常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所以, 可持续发展前提是发展, 首先是满足当代人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连续性, 这种连续性主要的不是取决于一项或几项经济指标, 而是取决于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代际公平, 充分体现出人本主义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特别注重代际公平, 如果当代人的发展建立在牺牲后代人利益基础上, 便破坏了代际公平原则, 也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2.1.2可持续发展是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认识的深化 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人类通过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已经有数百万年以上的历史, 但是事实证明, 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一直是不正确的。这正是人类社会经济不能实现可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