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古村落旅游开发对策探讨【文献综述】

古村落旅游开发对策探讨【文献综述】

古村落旅游开发对策探讨【文献综述】
古村落旅游开发对策探讨【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古村落旅游开发对策探讨

一、引言

古村落旅游作为乡村文化旅游的一种基本类型,一直被看作是推动中国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和社区发展最为可行的一条途径。旅游业使古村落找到了新的发展途径,促进了古村落经济结构的转变,增加了当地村民和政府的收入,改善了村落环境。然而古村落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开发时对古村落自然环境或空间体系的破坏、古村落居民与旅游企业间的作为或不作为的冲突、村落生态环境的破坏、邻近古村落之间由于同质化的开发造成村落之间的恶性竞争等等,这些问题都妨碍了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对古村落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最终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卢宅是江南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它充分展现了具有江南民居特色的聚落环境形态和高超的建筑艺术,是东阳“三乡”文化的代表作,周边还有许多可以与之相媲美的、而且彼此相互映衬、相互补充,相互证明的充分体现儒家礼乐文化理念的古村落民居。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卢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宅自向游人开放以来,各地学者、游客络绎不绝,慕名而来,成为东阳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景点。前几年一直红红火火,但近几年来访游客呈下降趋势。卢宅古村落旅游作为我国古村落旅游的组成部分,旅游开发中同样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对卢宅古村落旅游开发策略的思考,探讨如何实现其可持续性发展是十分值得研究的,也是十分迫切的。

二、主题

本人大量查阅、浏览了中国期刊网上当前已收录的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对卢宅古村落旅游资源的研究文献很少,这无疑限制了本文写作可参考的思想资源,然而,也同时说明了论文选题的针对性。期刊网上出现的古村落旅游资源大量研究成果也同样可以为本文写作提供难得的素材和借鉴,所以总体上,本文的研究与写作仍应认为是切实可行的。

在国外相关研究中,针对村落旅游的研究,一部分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Paul F.Wilkison(1995)以爪哇传统渔村Pangandaran的旅游业发展为例,使用性别分析法,

讨论了旅游发展对不同性别人群的就业模式、收入、家庭结构和功能、子女抚养等的影响,认为旅游的影响存在双面性,而且这种影响在当地社区以及不同社会经济阶层间变动较大。此外,也没有瞄准改善妇女基本生活质量的发展计划。除了收入增加以外,这些变化的出现是因为很少关心性别角色和关系以及很少关心生活质量的社会、文化、经济改善。S0-Min Cheong(2003)研究发现旅游业推动了韩国渔村公有渔场及合作企业的私有化。

Marko koscak(1998)以斯洛文尼亚的Trebnje为例,研究了传统乡村旅游与社区复兴整合发展问题。Cevat Tosum(2002)认为土耳其传统村镇有必要建立旅游社区参与模式,使旅游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Jose Maria Fuentes等(2006)调查研究了西班牙中部最古老的酿酒区(Ribera De Duero)内几个村落地下建筑遗产——酒窖的保护研究。James William Jordam(1980)对新英格兰北部Vermont度假村进行研究,指出当地人正面临发展乡村旅游业与保护传统文化的两难境地,当地人正试图通过“假冒民间文化”来保留传统文化的精华。

Peter M.Burns等(2003)利用非概率样本形式的原始证据,深入研究了Cuéllar在执行西班牙政府制定的改善旅游地品质的可持续性计划时,村民对此可持续发展计划的感知。Hazel Tucker (2001)通过分析土耳其村落的旅游关系和好客,讨论关于旅游业摧毁了自身吸引物这个似非而是的论点,并通过挑战旅游地必须保持真正的传统来迎合旅游者的期望的假设,提出文化旅游可持续动态观念。Sanjay K.Nepal(2008)认为燃料能源消耗是影响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他对尼泊尔Annapurna地区乡村的旅游住宿设施所使用的燃料能源进行调查,这些地区燃料主要是木头和火油,另外,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的运用在增长能源消耗模式受海拔、住宿容量、能量消耗、能源的多样性、节能技术、规章制度的影响。

在国内,从开发和保护角度对古村落旅游资源进行分析研究的文献,举其要者,有以下这些:曹国新《文化古村落:一类重要而特设的旅游资源》(2003)一文认为文化古村落是指那些遗存至今的,较系统地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设置的村落,认为文化古村落具有古老性、血缘性、文化的区域性、休眠性、人文优美性,认为文化古村落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并遗存至今的,可以完美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垄断性和可创新性的人类生态旅游资源,提出应将其明确为独立的一种旅游资源来进行研究和开发。卢松等进一步从村落选址和设计、聚落形态、民居建筑、祠堂和牌坊、徽州古典园林、乡土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对皖南古村落旅游资源特征展开了分析。

卢松,陆林,凌善金《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初步研究》(2003)一文对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旅游资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其旅游开发的原则、总体定位和开发方向。

齐学栋《古村落与传统民居旅游开发模式刍议》(2006)一文认为古村落或传统民居旅游开发模式有两种,一是内生性开发,一是外部介入性开发,他从经济社会学的角度对古民居开发中的一些认识进行了评析,提出开发中要注意社会资本的应用。黄郁成等从休闲旅游开发角度,认为古村落旅游开发主要资源凭借为古村落建筑、古村落的古朴环境、与古村落相适应的村民的恬淡生活状态、与古村落环境相适应的旅游活动编排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万国庆《皖南古村落及历史街区保护现状与对策》(2004)一文介绍了皖南古村落保护状况和保护经验,分析皖南古村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开发压力、环境压力、防灾压力、旅游压力,并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档案,建立健全法规体系、成立民间保护组织及专项基金、发展古村落旅游、建立文化展示体系、依法加强管理、严格制定遗产管理目标及计划。

刘昌雪,汪德根《皖南古村落可持续发展限制性因素的探析》(2003)一文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对皖南古村落旅游发展中的一些限制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刘莉等分析了皖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措施:成立皖南乡村旅游区域联合体,加大宣传力度,实行参与机制和收入再分配的调整机制,加强乡村旅游的规范化管理等。章尚正等以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指出皖南古村落的和谐旅游发展存在四大矛盾,并提出解决对策。梁玉华等对天龙屯堡的旅游发展模式在促进旅游持续性发展中所具有的利弊进行了分析。

冯淑华《古村落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行为模式研究》(2002)一文从旅游者知识层次、客源的地理分布两方面对古村落旅游客源市场进行分析,并对国际、国内游客的行为模式展开研究。

陈腊娇,冯利华,沈红,孙立峰《古村落旅游开发模式的比较——金华市诸葛八卦村和郭洞村实证研究》(2005)一文以金华市两大古村落诸葛八卦村和郭洞村为例,通过旅游地的实地问卷调查、访谈,对比分析不同的开发模式下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差异,在综合效益评价的基础上,得出村民自主开发模式优于政府投资开发模式。

王继华《进一步打造卢宅古村落旅游品牌》(2010)一文从卢宅古村落旅游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卢宅旅游发展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提出进一步打造卢宅古村落旅游品牌的具体可行的对策措施。

三、总结

总之,上述国内外已有相关成果为本文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文献和论点支持,并开阔了本人的研究视野,使得本人对“古村落旅游开发对策探讨”这个课题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针对东阳卢宅古村落在保护和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论文中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方案。金

华地区的古村落旅游资源丰富,应该整合整个地区古村落旅游资源,将各旅游景区连点成线,在“古村落文化圈”的基础上构建“古村落旅游文化经济圈”的旅游开发理念,做好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发展这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把古村落旅游打造成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精品,以期更好的发挥古村落文化对特定区域旅游资源的影响力和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其成为提升金华地区古村落特色旅游的重要突破口。

[参考文献]

[1]谭伟明.我国古村落旅游研究综述[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1):53-56.

[2]胡巧华.古村落文化认知及旅游促销SP研究——以永州古村落为例[D].中南大学, 2009:15-18.

[3]刘沛林.古村落:亟待研究的乡土文化课题[J].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7,18(2):72-76.

[4]卢松,陆林,凌善金.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初步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3):273-227.

[5]章尚正,马贤胜.皖南古村落发展和谐旅游的思考——以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为例[J].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6(3):50-52.

[6]王庸华.东阳市志[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12.

[7] 陈腊娇,冯利华,沈红,孙立峰.古村落旅游开发模式的比较——金华市诸葛八卦村和郭洞村实证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5,(04):12-25.

[8]民间故宫——东阳卢宅[J].建筑知识. 2004(1):10-27.

[9]《东阳市“十一五”发展规划》2007.

[10]吴承照,肖建莉. 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策略——以高迁古村落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 2003,(04):18-30.

[11]傅峥嵘,姚建强.卢宅保护与更新相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J].浙江建筑, 2009,(02):10-15.

[12]刘昌雪,汪德根.皖南古村落可持续发展限制性因素的探析[J].旅游学刊,2003,18(6):100-105.

[13]刘莉,陆林,徐致云等.皖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4(3):9-11.

[14]曹国新.文化古村落:一类独立的旅游资源[D].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04.

[15]齐学栋.古村落与传统民居旅游开发模式刍议[J].学术交流,2006,151(10):131-134.

[16]杨进发《关于江南古民居卢宅保护规几点思考》浙江:科技信息.2005.12.

[17] 洪铁城.经典卢宅[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4.

[18] 冯淑华.古村落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行为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2,17(6):45-48.

[19] Paul F. Wilkinson. Gender and Tourism in an Indonesian Village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5,22(2):283-299.

[20]Bramwell,B.& Lune B. R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M].UK: 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1994:145-149.

关于生态旅游的文献综述

关于生态旅游的文献综述 摘要:生态旅游作为一项以保护性、教育性和责任性为主要特征的旅游活动,在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显示出越来越大的生命力,目前生态旅游已成为世界各国旅游者的一种时尚和旅游业的热点。生态旅游迅速的发展,已成为当今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对生态旅游的产生背景,概念内涵以及特性、国内为发展概况等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生态旅游内涵特性国内外发展 一.引言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已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短短几十年的今天,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地充实,针对目前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 [1]。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服务部门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旅游业以其强大的关联和带动作用,在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记重要,促使诸多地区将旅游业作为支柱性产业或主导性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致使区域间旅游发展竞争日趋激烈[2]。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3]。 二.生态旅游概述 当今世界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产业,也是提供就业机会最多的产业,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2000年大趋势和全球问题》中提出,21世纪世界服务经济的领导产业,主要是电信业,信息技术产业和旅游业三种主要的服务业。1992年里约热内卢会议后,生态旅游在全球得到迅速发展,它作为旅游业中一种宣传主题明确,生命力旺盛的旅游形式,日益深入人心,为了更好的发展生态旅游,先对生态旅游做一回顾。 1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 生态旅游英名为Ecotourism是Ecological Tourism的缩写,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专家H.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首次提出的。它不仅被用来表征所有观光景物的旅游,而且强调观光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是在可持续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开展的旅游活动[4]。它的产生有以下几种原因: (1)有可靠的理论基础。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生态旅游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现生态学已超过了传统生物生态学的范畴,成为一种人类普遍的思想和原则。在生态利益优先的趋势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人们开始注重用生态学原理,设计良性运转的旅游系统,实施生态工程,促进了生态旅游的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656386439.html,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吴泓刘成 来源:《商情》2020年第04期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消除极端贫困方面成效显著,并对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术界关于扶贫研究和探讨,呈现成果数量多、领域广、层次多等特点。笔者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国内关于扶贫方面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概括。 【关键词】扶贫文献研究法文献综述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1981-2015年,中国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28亿,这一数字比拉美或欧盟国家的总人口还要多,而同期世界其他地区的脱贫人口仅有1.52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告,2012—2018年,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1660万人。同时,贫困人口的营养状况、受教育程度、预期寿命以及其他福利指标也得到了全面改善(参见史耀疆等,2013;程名望等,2014)。 现阶段,我国学术界关于贫困的研究涉及范围较广,研究的主要侧重点,体现在以下这几个点: 一、贫困概念研究 蔡昉(2003)从经济发展角度对贫困产生的原因作出了分析,他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生产的财富不足以养活所有的人口是贫困产生的主要原因。王艳萍(2006)年借用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提出的贫困定义。阿玛蒂亚·森提出了能力剥夺和社会排斥的贫困新思想。蓝红星(2012)在《贫困内涵的动态演进及发展趋势》一文中对贫困的概念进行了梳理,他指出贫困并不是单一的属性,而是涉及了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心理和生理等各个方面在内的多属性概念。 二、关于政府和市场在扶贫的角色定位研究 我国研究者大多基于政治视角来研究扶贫工作中政府的角色问题。康晓光(1995)指出扶贫只能靠政府来开展,市场难以提供有效服务,本质上来说,扶贫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需要依靠一定的政治程序来开展。扶贫活动的特征决定了只能由政府主导来有效开展,从扶贫的精准识别、帮扶、管理以及效果考核等全过程中,都要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因此政府必须是扶贫战略的主体。宫留记(2016)表示扶贫是政府职责的一部分,其取决于国家性质,扶贫工作只有政府才能长期开展下去。杭建镕(2016)的研究也指出扶贫的基本特征和政府的被民众所赋予的特殊使命,都在根本上定性了政府扶贫工作开展中的主体角色,政府这一行政主体通过政策的作用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配置,调动各方主体积极参与扶贫活动,改善贫困人口生

未来5年中国全域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未来5年中国全域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全域旅游”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预示着中国推进“全域旅游”的步伐将更加务实、坚定。 向全域转变从“点上发力”到“遍地开花” 在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要推动我国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发展全域旅游的核心是要从原来孤立的点向全社会、多领域、综合性的方向迈进,让旅游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目前,国家旅游局已公布了两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内先行先试国家信息化相关政策,以全域旅游开创旅游发展新格局。 一年多以来,国家旅游局围绕全域旅游发布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认定标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验收标准》等多个文件,除此之外,在“十三五”旅游规划文件中均围绕全域旅游开展工作部署,加大了政策扶持的力度。同时,全域旅游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江苏省委书记李强、云南省委书记陈豪、贵州省省长孙志刚、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咸辉等多位党政“一把手”纷纷力推,全域旅游已成为各地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全域旅游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提到,除了发展模式的转变,全域旅游时代也带来了管理体制的革新,“从过去部门的单一的管理体制,要过渡到现在的综合管理体制,适应这个综合产业、综合需求的一个体制”,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7年两会部长通道谈到的就是“1+3+X”的综合管理模式。 “1”是指旅游局“升格”旅游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旅发委”)。从2009年海南省旅游局更名为海南省旅发委,到2017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更名为内蒙古自治区旅发委,9年来全国已有21个省(区、市)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3”是指“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局旅游分局”。国家旅游局与各地工商、交通、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共同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治安环境。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设立旅游警察机构87家,旅游工商分局机构43家,旅游巡回法庭机构118家。 “局”改“委”,不是简单的“改名字”而是从源头上“改观念”,将旅游部门由政府直属机构调整为政府组成部门,显示出从中央到地方,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形成了从行业单打独斗到党委政府统筹推进的新格局。 此外,国家旅游局还打出组合拳,联合交通运输部、农业部等多个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等多个文件,对A级景区实行“有进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Richard Sharpley在2002年6月的《Tourism Management》中发表了《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一文。通过对诸多权威旅游研究的周刊,例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旅行研究》中刊登的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作者指出了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内容,根据其提供的资料,我认为可以集中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一、乡村旅游供给。作为乡村旅游的供给方,乡村旅游的开发者、经营者、目的地居民和地方社区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原始的驱动力;二、对乡村旅游者旅游动机及其特点进行剖析作为基础,再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市场细分,旅游市场将更为合理、精确;三、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旅游地居民是乡村旅游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和感知会给乡村旅游企业带来直接的影响;四、乡村旅游的经济影响、社会影响以及环境影响,但总体看来,集中于前两者;五、乡村旅游营销。目前,国外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营销主体与营销策略、乡村旅游形象和品牌等方面;六、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在国外,人们认为乡村是独特的,因此对其格外关注与保护。实现可持续地开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保持乡村性的需要。 Suzanne Wilson在《Factors for Success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一文中介绍了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认为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一个世纪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作者将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从概念内涵、经济、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展开分析总结,认为国外关于乡村旅游,从概念到乡村发展原因,发展方向、模式等都已有了一套相对完整全面的研究体系。除了传统的分析推理等研究方法,访谈法、图表法、综合法等也成为重要的运用手段。国外研究人士注重细节研究,将实际应用情况与理论相结合,将乡村旅游的实践创新推到一个新的层面。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何景文在2004年第19卷第一期《旅游学刊》中发表的《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一文中,提到了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也对其旅

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述评_丁焕峰

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述评 * 丁焕峰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感谢文彤对本论文的有益指导! [收稿日期]2004-03-06;[修订日期]2004-04-10[作者简介]丁焕峰(1970-),男,博士,湖北孝感人,研究方向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与规划、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E -mail :dhfzd @https://www.docsj.com/doc/656386439.html, [摘 要]本文对我国旅游扶贫开发历程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在此基础上,认为我国近20年旅游扶贫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6个领域:旅游扶贫含义及其理论基础;特定地区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分析、发展战略和基本思路;旅游扶贫的效应研究;旅游扶贫模式研究;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问题和对策研究;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其他专题研究等。本文认为贫困社区参与旅游、旅游扶贫与当地主导产业的有机结合是现阶段旅游扶贫研究中有待深入分析的两个重点。[关键词]扶贫开发;旅游扶贫;社区参与旅游[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4)03-0032-05 1 旅游扶贫研究与实践进程 旅游扶贫开发是一种特殊的开发扶贫形式[1~2] ,以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欠发达地区脱贫致 富为主要目标。我国旅游资源蕴藏丰富的地区与贫困地区有很大的重合性,旅游资源具有高密集度、高档次、高品位的优势,这样就在“发展旅游业”与“扶贫”之间建立了有机联系。 我国旅游扶贫工作是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丰富其实践和理论的。20世纪80年代前期和中期,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由于距离中心城市或重点旅游线路景点较近,选择了开发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兴办旅游业的道路,很快取得了脱贫致富的效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80年代后期,“七五”计划将旅游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批贫穷落后、但拥有较高质量旅游资源的地区得 到了国家和地方计划内资金的扶持,开始有计划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工作,在旅游扶贫方面取得了大面积丰收。 这些地区的成功案例引起了旅游部门和理论界的重视,以贵州省旅游局为代表的一些省级旅游局认真总结旅游开发带动脱贫致富的经验,率先在1991年全国旅游局长会议上提出了“旅游扶贫”口号。此后,国家旅游局1996年在旅游发展重要问题调研提纲中也把旅游扶贫问题研究选为重要议题之一;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自1996年10月起,相继召开旅游扶贫工作会议,对旅游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工作总结;一些学者①也开始对旅游扶贫的含义、模式、功能、经验和可行性进行多方面的理论研究。进入21世纪,我国旅游扶贫开发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对旅游开发扶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宁夏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于2000年8月8日正式挂牌,拉开了我国“三区”建设工作的序幕,其他各省也纷纷开展“三区”建设,如广东省从2002年5月起全面启动旅游扶贫计划,通过省旅游局和各相关部门、各地方政府的密切配合,采取政策扶贫、规划扶贫、信息扶贫、教育扶贫和人才扶贫等多种方式,对粤北、粤西和粤东地区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扶贫工作,以旅游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②。2 旅游扶贫研究述评 ①② 广东全面启动旅游扶贫.《南方都市报》,2002年5月6日, A7。 如,蔡雄,1994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94BJB030);陈 传康,1997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49771037);周歆红,获浙江省 教委《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扶贫的风险研究》;宁德煌,获云南省教委资助《云南旅游扶贫问题研究》;郑本法等,2000年甘肃省社科基金《陕甘宁革命老区旅游扶贫开发研究》;曹新向等,200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00BJY035)等。 32

全域旅游

去年河南旅业实现双"破五" 2016全力攻旅业转型 2016-02-26 中国网2月26日讯记者从河南省旅游局获悉,昨天,河南省旅游工作会议在开封召开。河南省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寇武江做了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去年河南省接待海内外游客量和旅游总收入实现了双“破五”,分别达到5.18亿人次和5035亿元。 截止“十二五”期末,河南省年均分别增长14.9%、17%,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会议指出,河南省旅游业总体呈现五大特点,即旅游业发展氛围浓厚,产业素质明显提升,转型步伐加快,品牌建设影响广泛,市场秩序规范。 寇武江指出,“十三五”预期目标是:全省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1%、13%左右,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河南省正处于旅游形式良好,但也存在着多方面矛盾的转型关键期。“2016年是我省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攻坚之年。全省旅游业要坚持观念转变与结构调整同步、投资驱动与消费拉动并重、硬件完善与软件提升并举,做精旅游产品,做大客源市场,做优旅游服务,做靓主题形象,做高综合效益,立足实际情况,克服井喷式市场需求等多重矛盾,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打造新支撑。”寇武江指出,2016年旅游工作的预期目标是: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5.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689.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13%以上。 会议指出,河南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深化改革、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市场开拓为抓手,突出创新驱动、开放合作、保护优先,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节约和环境友好转型,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并重转变,旅游服务向优质化、个性化、标准化转变,倾力打造旅游品牌,全力推动产业融合,大力推进扶贫攻坚,着力优化市场环境,形成河南省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常态化。(伍策一剑) 全域旅游核心发展理念: 1、全地域:整合地域范围内的全部吸引物要素,将整个地域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来打造; 2、全领域: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形成“农业围绕旅游增价值,工业围绕旅游出产品,服务业围绕旅游成规模”的泛旅游产业格局; 3、全要素:不仅要完善“食、住、行、游、购、娱”传统旅游要素,还要培育“商、养、学、闲、情、奇”新兴旅游要素,带给游客完美的旅游体验。 4、全方位: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破除壁垒,实现多规合一,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实现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的有效结合。 5、全过程:实现游客整个旅行中的全程化服务。为游客打造“食有特色、住有选择、行之方便、游之尽兴、购之丰富、娱之快乐”的完美之旅,为游客带来“商务、养生、研学、休闲、情感、探奇”等多元化的“旅游盛宴”。 6、全行业:充分调动各行各业对旅游发展的积极性,都要找到自己位置,怎么做?如何做?都是围绕旅游业。 7、全时间:实现全年旅游,春夏秋冬各有特色,淡季不淡,旺季更旺转变。 8、全社会:引导社会各个层面,调动社会大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全民共同参与,出谋献策,建言出力,都来投入建设旅游。 9、全产业:创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地域文化融合,与特色资源融合,与大网络空间融合,力求在泛旅游发展的黄金时代赢取主动,谋求产业转型新跨越。

关于发展全域旅游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全域旅游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全域旅游的调研报告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作用大,影响面广,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是我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加快“两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对于调结构、扩就业、增收入、优环境、惠民生具有重要作用。 一、平阳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我县建于西晋太康年间,历史悠久。境内风景旅游资源丰富,可谓面广、质高、种类全。县域风景区总面积310平方公里,占全县陆地面积29%,自然景观涵盖山岳、水体、森林、海滨、海洋、海岛等。人文景观更是涵盖文物古迹、革命圣迹和名人大家,且品质突出,具有典型性和稀缺性。可大致概括为四色:红色(革命圣地),蓝色(海滨海岛),绿色(自然生态),古色(古建筑、古文化)。红色主要有被列为国家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浙南(平阳)抗日根据地旧址;蓝色主要有“贝藻王国”之称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南麂列岛;绿色主要有4A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雁荡山、市级风景名胜区南雁门、西湾和县级风景名胜区龙戏潭,满田国家森林 公园等;古色主要有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顺溪明清古建筑群、会文书院、苏步青故居、谢侠逊碑林、霁山碑林、金钱会起义遗址、宝胜寺双塔、坡南古街等。古文化方面更是不胜枚举,历史上出了9个状元(如加上苍南的8个和存争议的3个,近20余个),在全国县一级绝无仅有。还有位于万全的古代三大造船中心——三国东吴的横屿船屯,青街的畲族三月三民俗节,此外还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腾蛟镇和顺溪镇旅游资源等等。近年来美丽乡村和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更是方兴未艾,成为新兴的旅游资源。

关于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的文献综述

学校代码:11517 学号:201011208110 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文献综述 题目关于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的文献综述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市场营销 学号2010 系(部)工商管理系 指导教师(职称) 教授 完成时间2012 年10 月26日

关于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的文献综述 摘要: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方式,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在推动乡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地关心的焦点也集中在旅游地能否提供满足其需求的旅游产品,因而乡村旅游地发展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从旅游需求角度出发,在供求关系链上寻找供需协调平衡。通过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以游客满意为核心获取有利于旅游地发展的信息, 关键词:乡村旅游、满意度 一、相关概念 顾客满意度的概念首先由Cardozo 于1965 年首次用于营销学。上世纪70 年代, 美国学者Pizam 等对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满意研究为游客满意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到目前为止, 国外对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游客满意的内涵、影响因素和游客满意度测度等方面。我国的游客满意研究起步晚、发展慢, 研究文献较少, 而且国内的研究在时间、视角和深度上表现不平衡。内地研究文献主要涉及游客满意的定义、影响因素和作用等理论问题。 Kolter ( 1996)指出, 满意度是体验与期望两者间差异的函数, 因此顾客满意度是来自于对产品之功能特性或结果的知觉, 以及个人对产品的期望, 两者比较后形成其感觉愉悦或失望的程度。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 1.国外研究现状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 欧洲每年旅游总收入为2180亿美元, 其中乡村旅游收入占5% ~10% 。英国是世界上发展乡村旅游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 世纪60 年代左右, 就兴起了乡村旅游。法国在1998 年, 2/ 3 的法国人选择了国内度假,其中33%的游人选择了乡村度假,仅次于海滨度假的比例( 44%)。 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既有反对也有支持,程度各异,Weaver(2001)对澳大利亚沿海乡村地区居民对旅游态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4的居民因与旅游者接触较多,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1/2的居民对乡村旅游持中立态度;1/4的居民认为乡村旅游除了能为当地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再无裨益,因此反对发展乡村旅游。Campbell(1999)关于哥斯达黎加奥斯辛诺发展乡村旅游的研究则证明多数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持支持态度。 据Allen,etal在1988年的调查显示:影响居民对乡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因素主要有当地经济水平、旅游业发展程度、居民受教育程度、年龄和参与旅游业的程度等。有关美国科罗拉多州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研究表明,性别、婚姻状况、就业等人口学特征对居民的态度并无显著影响,但居民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低,则越不支持乡村旅游;经济和旅游业都很发达或都不发达的乡村居民,对旅游开发持积极态度;反之,经济部发达或旅游业不发达的乡村社区居民,对旅游业持消极态度。 2.国内研究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1996~ 1997 年, 我国从南到北涉及观光农业这一主题的开发项目累计投资达30 亿元以上。1998年,我国国家旅游局推出的

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综述 09旅游管理2009412004 杨二林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知网所有相关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文献及论著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国内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 关键词: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现状、发展特点 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产业效益增长点,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经济效益实现现象。现代旅游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中大力发展和支持的第三产业中的全新产业结构模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完善和合理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现代旅游业客观上已经使得文化旅游由自然经济文化向现代经济文化过渡、转变,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制高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产业日益文化化,文化形式逐步旅游产业化,旅游产业的发生与凸现具有时代的意义和鲜明的社会价值。 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学者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大量研究,我国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很快,特别是近几年来,文化旅游产业相关论文的发表数量日趋增多,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一、当前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现状 从研究重点来看,目前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实践研究,多出现于报纸及会议论文(超过搜索文章的75%以上),理论研究稍稍落后,还不能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 从研究时间来看,国内文献研究主要集中于2006~2009年,此期间相关论文研究数量增长迅速。 从研究人员来看,作者主要来源于大学、研究机构、旅游管理部门和其他,其中大学和研究机构占到总数的4/5,旅游管理部门。 从研究内容来看,涉及文献主要集中于文化旅游产业内涵、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等方面。其中,有关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文章数量和其他占到总数的1/5。 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对国内文化旅游产业主要集中在描述性和概念性,属于定性研究,构造模型和数理统计方面涉及较少,缺乏定量研究。 二、目前主要研究领域 (一)文化旅游产业概念的界定

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研究概况 为响应“美丽中国”号召,福建省提出打造乡村旅游的主题发展,在分析乡村旅游形成的背景下,基于福建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在新的发展时期福建省乡村旅游可行性发展对策。“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的工作重点,乡村旅游以其植根于农村、依靠农民实现农业和旅游业协同发展的特性,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重要解决途径。同时在“美丽中国”的发展背景下,追求本土性、原生性的乡村旅游极大得阻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福建省更以乡村生态旅游为背景,突出生态环境的优势,打造“美丽乡村”特色乡镇,提出一系列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扶持乡村建设。然而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要解决首要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是针对每一部分内容乡村旅游应采取什么战略导向。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11-2016,检索时间2016年12月)进行相关文献检索,主题含“乡村旅游”检索词的文献记录共有5639条,关键词为“乡村旅游”的文献记录有1028条,篇名含“乡村旅游”检索词的文献记录共2031条。根据2011年—2016年的文献统计发现,在2013年之前,相关研究领域基本没有提出过“乡村旅游”概念。而“乡村生态旅游”相关文献检索记录共计78篇。2015年以后,随着国内的旅游业盛行起来,一些学者们也对乡村旅游的相关发展研究重视起来。 二、研究热点 (一)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 1、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张驾宇在(2016)《福建省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研究》一文中提到乡村旅游主要应用生态旅游发展理论,对上述两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本文梳理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总结了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以及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入乡村旅游的发展理论,简述了乡村旅游发展理论的历程,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生态旅游发展理论的研究,归纳了生态旅游发展理论的要点,并分析了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因及主要内容。张显庭(2016)在《乡村旅游景区开发模式研究》一文中以景区开发模式为例,文章从乡村旅游发

旅游管理类文献综述

关于闽浙廊桥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对策文献综述前言 廊桥,作为人类利用自然征服自然的历史见证,国内外均有所保留,而我国的廊桥不论在外形结构还是所附有的文化底蕴,在国际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尤其是以闽浙地区的廊桥数量之大,保存结构之完整,群落资源之丰富,实属罕见。为了更好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廊桥旅游资源,有效的保护廊桥旅游资源这一不可再生的资源,对廊桥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对策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闽浙这一区域廊桥旅游开发现状着手,就闽浙廊桥旅游资源基本内容、现状和价值研究方面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和总结,并针对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开发和保护的建议。 一.闽浙廊桥旅游资源基本现状 廊桥亦称虹桥、蜈蚣桥等,为有顶的桥,可保护桥梁,同时亦可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会等作用。主要有木拱廊桥、石拱廊桥、木平廊桥、风雨桥、亭桥等。其中木拱廊桥分布于闽浙边界山区,在浙江泰顺,泰顺因此被称为“中国廊桥之乡”,古廊桥目前尚存30余座。在福建寿宁,有贯木拱廊桥l9座,是现已发掘的全国贯木拱廊桥最多的县份,寿宁也因此被冠以“世界贯木拱廊桥之乡”的美誉。 廊桥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朝已有关于“廊桥”的记载。虹桥盛行于北宋时中原地区,以汴水虹桥为代表。但汴水虹桥只留在了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中。目前我国在各地仍存有廊桥遗迹,就数量和完整度来看,主要集中在我国闽浙地区居多。早于2009年10月,木拱廊桥的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省寿宁县、屏南县和浙江省泰顺县、庆元县、景宁县的22处木拱廊桥正积极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1] 根据侯志强在《闽浙木拱廊桥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所统计的数据和结论,拱廊桥现存77座,主要分布在福建的宁德、福州、南平,以及浙江西南部的丽水、温州等地[2]。20世纪90年代开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木拱廊桥的研究逐渐得到学术界的重视。遗产旅游是指以遗产资源(目前主要是世界级遗产)为旅游吸引物,到遗产所在地欣赏遗产景观,体验遗产文化氛围的一种特定形式的旅游活动,使旅游者获得一种文化上的体验。“遗产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内容多集中在遗产地研究、遗产旅游者行为研究、遗产地利益相关者研究、旅游活动管理研究等方面。目前,对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旅游的研究较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相对较少。[3]

【奇创研究】县域旅游发展呈现五大趋势 之 “全域旅游”

县域旅游发展呈现五大趋势之“全域旅游” 什么是“全域旅游” ? 全域旅游——把行政区当做旅游区,全部区域一体化发展旅游,将目的地作为一个大的景区,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目前,全国有90多个区县市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有3个省提出旅游全域化试点工作,全域旅游正从一种概念走向实施。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1.景区泛化的“大旅游” 景区泛化的“大旅游”产生,一方面是传统景区旺季人满为患,大大降低旅游者的舒适度,于是形成了人们在旅游旺季选择不去传统景区而到城市、乡村、商业街等进行旅游休闲;另一方面由于旅游者兴趣的多样化、时间的碎片化以及交通的便捷化,人们的旅游空间更加广阔,突破了传统景区的界限;人们的旅游活动内容更加丰富,突破了传统的观光旅游。因此,空间的全景化,成为大旅游时代的一种趋势。 2.国民休闲的“大市场” 大众休闲时代的来临,特别是国务院颁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传统出游两个基本条件有闲时、有闲钱“两个闲”中“有闲时”将更加有保障。而随着游客的旅游需求正逐渐由游览广度向体验深度转变,对旅游产品和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景区化的发展模式显然难以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这就需要创新旅游活动空间、活动内容,进行空间全景化、体验全时化、休闲全民化的全域旅游发展,来满足休闲大市场的需求。 3.产业升级的“大产业”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具有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双重属性,在产业升级的大产业发展进程中理应发挥更大作用。因此,以“出游型消费经济”进行全域全产业融合,发展“泛旅游产业”,能有效提升产业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 4.顶层设计的“大政策”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明确了“旅游产业”和“旅游事业”的双重定位,这就要求我们不能顾此失彼,两手都要抓,只抓旅游事业,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很难突出;只抓旅游产业,如同抓工业没有考虑环境影响一样,会产生很大很深的社会负面影响。 5.全域城市化的“大战略” 党的十七大指出:“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全域城市化的战略目的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推动产业建设和经济提升。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市场前景广阔、创汇能力强、换汇成本低、可持续发展关联带动功能、提供劳动就业机会多强等优势,对城市镇化是最直接有效的推动力。因此,全域旅游是全域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

全域旅游调研报告(范文)

全域旅游调研报告(范文) 全域旅游是全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内涵是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按照“谋全局、图重点、强基础、补短板、提质量、增效益、抓统筹、促全域”的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要求,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山区连片开发机遇,加大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在旅游要素完善上下功夫,扎实开展旅游扶贫培训,注重乡村旅游建设,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今年我市XX、XX两县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XX生态旅游示范区成为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单位。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达到17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1.9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5%、18.5%。 交通条件的空前改善,生活质量的快速提升,不动产投资热点的转移,以及政府顺应时势而对第三产业发展的高度

重视,使旅游活动、旅游产业、发展旅游的政策等都成为当下的社会热点。为进一步了解我市全域旅游发展情况,助动我市全域旅游发展。根据市政协年度安排,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就××全域旅游进行专题调研。现将相关问题报告如下: 一、对我市旅游优势资源的认识问题 离开资源,旅游无从发展,对资源特质把握不准,旅游就不能顺利发展。调研组认为,××资源的真正优势不在历史人文,而在以山水为载体的自然禀赋。而自然资源相较于外地,××基本没有引人入胜的、能使人在一地流连忘返的名山名水。而连绵起伏的群山,蜿蜒清澈的河流,四季气候的色彩变换,清洁明静的时空环境,构成以广地域、大分散为特征,以步换景、赏心宜人为卖点的旅游资源禀赋,这就是××旅游资源的基本特质。因此,××旅游消费,必然是以大范围流动、全方位涉猎、多形式体验为主场,以涉足局部、观赏细处为补充;××旅游建设,应当以自然资源利用为主攻,以人文历史挖掘打造为策应。××旅游布局,应该是放眼全域规划先行,着眼线路先抓节点起步。 二、发展旅游业的统筹协调问题 我市很早就提出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但全市统筹谋

杭州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问题探讨【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杭州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问题探讨 乡村旅游,简单地说就是依托乡村资源开展的一切游憩、休息、体验、娱乐活动。它以鲜明的特色把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了现代社会流行的旅游产品和一种旅游目的地。 西班牙学者Rosa Marý´a Yagu¨e Perales (2001)将乡村旅游分为传统乡村旅游(Homecoming or Traditional Rural Tourism)和现代乡村旅游(Modern Rural Tourism)两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它与现代乡村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 乡村旅游发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的乡村旅游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20世纪70年代后,乡村旅游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农村地区进入快速成长期,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总的来看,国外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政府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2、强调随意休闲;3、注意特色发展,针对不同地区的特色和优势进行开发利用。我国乡村旅游有别于其他国家,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有鲜明的时代背景,除了旅游业本身发生了结构性和阶段性的变化,由初始阶段的人文自然景观型旅游,变迁到人造景观旅游再迈入第三发展阶段——参与型旅游。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起步较晚。乡村旅游发展率先起步的地区主要是从一些大城市的周边乡村开始的,例如北京郊区的民俗接待户、四川成都的农家乐等。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1)科技示范型,是通过向广大游客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的乡村旅游项目;(2)农业观光型,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乡村旅游项目;(3)生态农业型,是利用农业生态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向游客提供回归自然体验的乡村旅游项目;(4)农村民俗型,是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的农家乐形式为主的乡村旅游项目。

旅游扶贫实施方案(范本)

H市旅游扶贫实施方案 根据《H省旅游扶贫专项规划(2016—2020年)》及《H 省旅游扶贫工作方案》,H被列入H省重点建设的旅游扶贫示范市之一,为扎实推动H旅游开发与扶贫工作有机融合,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结合全市实际,特制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2018年发展目标。完成**游客集散中心、胜村生态停车场、**人居环境提升改造、**森林公园等旅游项目建设。培植梯田鸭蛋、红米等农特产品。培育开发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刺绣、银饰手工艺品等旅游商品。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万人次(含一日游游客),旅游总收入超过**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超过**万人,间接带动就业**万人,累计带动贫困人口脱贫1.1万人。 2019年发展目标。完成东部立体旅游带、大沙坝旅游特色村、哈尼梯田小镇等建设项目。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万人次(含一日游游客),旅游总收入超过**亿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 比重超过**%;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超过**万人,间接带动就业*万人,累计带动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2020年发展目标。建成房车营地、高星级康体休闲度假酒店,打造标志性具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培育一批成熟的果蔬庄园,成功申报AAAAA级景区。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万人次(含一日游游客),旅游总收入超过**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旅游直接就业人口人数超过**万人,间接带动就业*万人。累计带动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1—

二、实施范围 遵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把旅游扶贫与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推动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作为核心,按照“资源有特色、发展有潜力、市场前景好、群众有意愿、扶贫带动大”的原则,结合H旅游发展实际,确定重点建设*个旅游扶贫示范乡镇和*个旅游扶贫示范村。 (一)重点建设*个旅游扶贫示范乡镇 省级旅游扶贫示范乡镇:**镇 (二)重点打造*个旅游扶贫示范村*个示范户 **镇(4个村40户):**村、**村、**村、**村;**乡(2个村20户):**村、**村;**乡(1个村10户):**村;**乡(1个村10户):**坪村。 三、扶贫类型 (一)景区带动型。包括**镇多依树村、**村等。充分发挥哈尼梯田景区吸纳、辐射、带动作用,鼓励贫困户依托梯田景区就近就业创业。在景区景点、特色村建盖商铺,低价或免费提供给贫困户经营,鼓励景区管理、服务人员优先录用当地贫困户。 (二)民族文化型。包括**乡**村、**村等。加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以突出的哈尼文化、彝族文化、刺绣文化、土司文化为核心,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文章,对品牌形象进行清晰的主题定位,丰富产品功能,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提供形式多样的旅游业态以及颇具特色的旅游商品,将贫困户的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发展。 (三)城镇依托型。包括**镇**村、中冲村等。邻近**城区,交通便利,人口集中,集镇特色突出,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积极发展酒店宾馆服务业、民族文化旅游、农家乐、农家客栈等。—2—

奇创研究县域旅游发展呈现五大趋势之“全域旅游”

县域旅游发展呈现五大趋势?之?“全域旅游” 什么是“全域旅游” ? 全域旅游——把行政区当做旅游区,全部区域一体化发展旅游,将目的地作为一个大的景区,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目前,全国有90多个区县市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有3个省提出旅游全域化试点工作,全域旅游正从一种概念走向实施。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1.景区泛化的“大旅游” 景区泛化的“大旅游”产生,一方面是传统景区旺季人满为患,大大降低旅游者的舒适度,于是形成了人们在旅游旺季选择不去传统景区而到城市、乡村、商业街等进行旅游休闲;另一方面由于旅游者兴趣的多样化、时间的碎片化以及交通的便捷化,人们的旅游空间更加广阔,突破了传统景区的界限;人们的旅游活动内容更加丰富,突破了传统的观光旅游。因此,空间的全景化,成为大旅游时代的一种趋势。 2.国民休闲的“大市场” 大众休闲时代的来临,特别是国务院颁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传统出游两个基本条件有闲时、有闲钱“两个闲”中“有闲时”将更加有保障。而随着游客的旅游需求正逐渐由游览广度向体验深度转变,对旅游产品和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景区化的发展模式显然难以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这就需要创新旅游活动空间、活动内容,进行空间全景化、体验全时化、休闲全民化的全域旅游发展,来满足休闲大市场的需求。 3.产业升级的“大产业”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具有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双重属性,在产业升级的大产业发展进程中理应发挥更大作用。因此,以“出游型消费经济”进行全域全产业融合,发展“泛旅游产业”,能有效提升产业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 4.顶层设计的“大政策”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明确了“旅游产业”和“旅游事业”的双重定位,这就要求我们不能顾此失彼,两手都要抓,只抓旅游事业,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很难突出;只抓旅游产业,如同抓工业没有考虑环境影响一样,会产生很大很深的社会负面影响。 5.全域城市化的“大战略” 党的十七大指出:“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全域城市化的战略目的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推动产业建设和经济提升。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市场前景广阔、创汇能力强、换汇成本低、可持续发展关联带动功能、提供劳动就业机会多强等优势,对城市镇化是最直接有效的推动力。因此,全域旅游是全域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

旅游文献综述

旅游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今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会展业已发展成为新兴的现代服务贸易型产业,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伴随着会展经济的全球扩张,许多国际会展业巨头竞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国际会展业正在出现重心转移之势。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成为世界新的制造业中心,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国外以往快速的经济发展为日后国外对会展业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在会展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我国对会展业的研究也迫在眉睫。 (一)国外现状 国外的关于会展方面的研究著作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代表性作者有弗兰克、克里斯汀〃克林斯曼、卡琳〃韦伯、米尔顿T〃阿斯道夫等,国外著作主要从会展商务运作、会展后续工作、前期策划和会展营销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卡琳〃韦伯通过讨论和对比北美洲、欧洲和亚太地区举办展会和会议的主要地区来展望会展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克劳德〃赛尔旺和竹田一平以实际数据为基础,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向世博会和国际博览会的举办者和参与者提出了极其有用的基本信息,这对于人们更好的评估国际博览会性质和价值提供了重要工具。 (二)国内现状 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始于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我国对会展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吸取国外的成功经验进行系统研究。 我国学者主要从会展业市场营销、资源管理、财务状况和战略决策等几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对如何做好会展营销和策划深入分析,从多方面对国外的一些成功理论进行整理和加工,在整体上形成了分析会展经济和研究会展影响的系统理论,从会展业的战略管理上进行了深层次研究。 二、简要评论及展望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道路上存在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制约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瓶颈,本文主要对会展旅游在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主要从政府机制、会展业发展现状、会展旅游业和其关联行业之间的关系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结合国家政策、政府指导方针、现有的会展机制、法律规范与会展业最新发展趋势对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对策和措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