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综述

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综述

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综述
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综述

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综述

曾璨 陈宏军

摘要: 本文追溯了社会资本的社会学起源和经济学起源, 对社会资本的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进行了综述, 探讨了社会资本的性质和结构, 在微观和宏观上对社会资本的测量进行了分析, 同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社会资本; 资源; 规范; 网络; 信任

社会资本是一个相对较晚的概念, 是学术界“资本概念不断泛化”的结果。20 世纪70 年代, 西方社会学家布迪厄、科尔曼等人将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纳入资本分析的范畴, 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社会资本作为一种新的资本形式即刻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从而使得社会资本成为人类社会中区别与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的另一种资本类型, 社会资本将传统资本理论与社会关系结合起来, 它具有社会性和资本性。

一、社会资本的起源

社会资本不是一个崭新的概念, 它的形成受到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影响, 是传统历史思想与当代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得社会资本同时具有道德性和工具性的成分, 它既可以解释理性个体行动者之间的合作, 也可应用于社会行为和集体现象。 ( 一) 社会资本的社会学起源

古典社会学基于对社会本质的不同假设分为整体学派和个体学派。以Durkheim为代表的整体学派把社会看作一个独立的主体, 而不仅仅是其成员的总和。Durkheim(1982)指出, 人们组成团体后的思考和行动方式与原先独立于社会之外的模式是不一样的, 参与到团体

内的许多价值观与道德规范构成了社会与经济交换的保证, 团体参与能够有效治理社会秩序, 会促进个人获益及社区繁荣。这其中延伸出“价值内射”的概念与社会资本的含义有近似之处。

交换有两个核心要素: 行动者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它导致了资源交易。关系的重要性在社会交换中得到广泛重视。Comte( 1848) 提出个人的考虑要服从社会的思考, 社会交换含有经济交易, 但也具有超个人性与超经济性(Radciffe,1952) 。社会交易理论将“关系理性”纳入社会交易的分析,社会学家Nan Lin( 2001) 指出在社会交易中有两种不同的理性, 交易理

性侧重行动者在交换中的交易收益和成本的计算, 关系理性侧重行动者对关系的维持和提高。由此产生出社会信用, 社会认可有助于行动者通过社会资本获得社会地位。

同时, 社会学对信任的研究日益深化, Deutsch (1962) 最早从社会心理学方面研究信任, 认

为信任是信任方对被信任方采取合意行动可能性的信念和预期。信任被视为合作的润滑剂(Dasgupta, 1988) , 是解决集体行动困境的关键。在后来的研究中, 一些学者将信任视为社会资本的结果(Woolcock,2001) , 一些学者将其视为社会资本中共享的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而

还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两者的结合(Cote & Healy,2001) 。

20 世纪70 年代兴起的网络分析对社会资本有很大启发。Granovetter(1973) 是最早从理论上探讨有关弱关系强度的学者之一。他认为社会小圈子的个人联系属于强联系, 成员共享的信息多是相似的, 而个人与其他社会圈子带来联系属于弱联系, 而这种桥梁性的弱联系能为个体提供异质性、独特的信息和资源。Lin(1986) 进一步指出真正对行动者有意义的是关系联结的社会资源。Cook and Emerson(1978) 论述了拥有宽广交易网络的优势。

Burt(1980) 的结构洞理论关注个人的联系特征, 个体所拥有社会网络的模式, 对于个体来说, 如果他的各个联系人之间彼此没有联系, 那么这是最有利的, 即他占据了结构洞的位置。一

个结构洞丰富的网络为个体带来三种优势: 能够及时获得独特的信息; 更强的商谈能力带来的对资源和绩效的控制力; 更多的机会。

( 二) 社会资本的经济学起源

社会资本是随着资本这一概念的语义变迁和理论深化而发展起来的。所谓资本, 就是期望在市场中获得回报的资源投资。最初, 古典经济学的资本仅指资金和生产要素。19世纪50 年代, 马克思(Karl Marx) 对资本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他认为资本不是物, 而是一定的社会历史关系, 是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产生的剩余价值。19 世纪60 年代, 在西方学术界, 资本从实体性概念普遍过渡到非物质性概念。约翰逊(1960) 认为劳动者已经变成资本家, 拥有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可以要求资本家付给他们超过劳动力交换价值的报酬。舒尔茨(1992) 和贝克尔(1987) 奠定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他们破除了古典资本理论把劳动者视为常数的假设,

认为社会拥有的受过教育和训练的健康的工人决定了古典生产要素的利用率。

对人力资本的另一套特别的理论解释是文化资本理论。Bourdieu(1983) 将文化定义为一个符号和意义系统, 他认为, 社会统治阶级通过控制教化活动比如教育使主流符号和意义内化与下一代中, 将自身的文化价值强加在其他阶级身上, 从而实现统治阶级文化的再生产。文化资本有三种形态:第一种是身体化的形态, 体现在人们身心中那些性情倾向中; 第二种是客观化的形态, 体现在那些文化物品之中( 比如书籍机器等) ; 第三种是制度化的形态, 体现在那些特定的制度安排上( 如教育的资格认定)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观为社会资本提供了理论基础。他也是第一个系统地对社会资本进行分析的社会学家。

二、社会资本的研究现状

自从布迪厄、普特南、科尔曼、林南等学者对社会资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后, 对于社会资本的界定和性质, 在不同的研究视角下, 不同的学者形成了各自不统一的认识, 学者们往往把它同社会网络和互惠的规则联系起来, 把它看作可以带来利益的资源, 社会资本类型的多样性也产生了不同的社会结果。

( 一) 社会资本的涵义

社会资本一词最早出现在20 年代。Lyda Hanifan(1920) 使用社会资本来代表个人或家庭在日常互动中的资产: 如良好的意愿、同胞感、同情心等。社会资本是人群之间自然发生的社会关系, 而且这种关系能够协助获得市场所需要的技术与特质。最先将社会资本引入到经济学中的是美国学者Loury(1977) , 他将社会资本定义为: 促进或帮助获得市场中有价值

的技能或特点的人之间自然产生的社会关系。对于社会资本的本质, 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 总的来说, 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

1. 社会资源观

很多学者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结构中的资源, 它们可以创造价值, 使各种资源要素得到增值, 它体现为成员身份、社会网络和个人关系。

(1) 成员身份

Bourdieu(1983) 把人类社会的资本划分为三种类型: 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他从阶级和网络分析的角度来定义社会资本。布迪厄认为, 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 那些资源同对某种持久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 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一种体制化的关系网络。

特纳( 2005) 的社会资本定义包括那些在一个社会中通过创造和维持社会关系和社会模式来增强经济发展潜力的因素。它形成于三个方面: 第一, 一定数量的人们组织起来满足生产、再生产、管理和合作中基本的需要; 第二, 社团单元组织人力资本以及组群单元产生决定社会成员地位的社会差别; 第三, 以面对面互动形式包含在社团和组群单元中的各种社会交往。陈宇秦( 2006) 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 以一定的文化作为内在规范, 以一定的群体或组织的共同收益为目的, 通过人际互动所形成的一种可以为人们所用

来实现自身利益的社会结构资源。斯蒂格里茨( 2005) 认为社会资本包括4 个方面的内容:

达成的共识, 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凝聚力、认知力和共同意志的纽带; 关系网的集合, 是一种被社会化的社会组织; 聚集和区分声誉的途径; 管理者通过他们的管理风格、动机和支配。 权、工作实践、雇用决定、解决争端机制和营销体系等发展

起来的组织资本。

(2) 社会网络

林南(1982) 将社会资本定义为行动者在行动中获取和使用的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借用来获益, 而这些社会网络及存在其中的合作、互惠等并不是社会资本。他提出了有关社会资本的七个命题, 论证了行动的成功与社会资本正相关性。他指出网络中桥梁处及其附近位置比较容易获得资源, 也更易于控制信息流通而获得利益。这点格拉诺维特(1973) 的弱关系命题与伯特(1997) 的结构洞理论也有论述。

Nahapiet&Ghoshal (1998) 将社会资本看作能获得的嵌入在个人或社会群体拥有的关

系网络中的现有和潜在的资源的总和。Rose (1998) 把社会资本看作正式或非正式社会网络的资产, 个人可以借此来生产或分配物品与劳务。Leana&Van Buren (1999) , Tsai (1998) 把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中的有价值的资产。Roger Th.A.JLeenders&Shaul MGabby (1999) 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所获得的能够促进其目标实现

的有形或无形资源。他们认为与企业有关的社会资本有五个层次, 个人、团队、部门、企业、联合集团, 每个层次的社会资本不仅受本层次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 还要受其它四个层次的关系网络的影响。张其仔(1999) 也将社会资本界定为社会结构中的资源和网络。Pennings, Johanues M &Kynngmook Lee(1998) 认为社会资本是一项能够促进企业内外部合作的经济资源。他们把企业的社会资本分为内外两种, 而外部社会资本分为个人层次和企业层次, 个人层次是指不同企业的边界管理者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相互信任的、合作的社会关系网络, 而企业层次则是指企业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制度化的合作关系网络。

(3) 个人关系

Adler&Kwon(2000) 将其定义为经由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所产生的个人和集体资源。Flap(1986) 和Erickson(1996)都认为社会资本是由嵌入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中的资源组成。弗拉普说明了社会资本的三个要素: 第一, 在个人社会

网中, “当要求帮忙时, 准备或者有义务帮你”的人的数量; 第二, 这些人愿意帮忙的关系强度; 第三, 这些人的资源。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与自我有强关系的他人提供的资源。韦恩·贝克(2001) 认为社会资本是指在人际和企业关系网络中及通过这些网络所能得到的多种资源, 包括信息、构思、线索、商业契机、金融资本、权利、情感支持、信任、合作等。

2. 社会规范观

学者们对社会规范观主要是从规则、信任、制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1) 规则

科尔曼(1988) 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结构的一个方面, 在结构内便利了个体的某些行动。他将社会资本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形式是义务与期望。科尔曼将此比喻为A手中持有的、可以要求B 在今后某一段时间内予以偿还的赊账单。社会环境的可信任程度影响了这种形式的社会资本存在的可能性。第二种形式是存在于社会关系内部的信息网络。处于这种关系中的行动者利用社会关系来获取信息, 从而为行动提供便利。第三种形式是规范和有效惩罚, 有利于人们采取集体行动。

普特南(1993) 在《使民主运转起来: 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著作中, 将社会资本概念进一步扩展到更大规模的民主治理研究中。他把社会资本看作对社区生产能力有影响的人们之间所构成的一系列“横向联系”。这些联系包括公民约束网和社会准则。即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某种特征,例如, 信任、规范和网络, 它们可以通过促进合作行动而提高社会效

率。

世界银行将社会资本界定为管理人们之间相互作用力并且有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范、态度、关系和价值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社会资本视为一种自觉形成的社会规则, 主要体现于社会各组成部分的关系中, 体现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 将社会资本看作一种有助于两个或更多个体之间互相合作, 可用事例说明的非正式规范。广义的社会资本是指嵌入民众之中、为民众所拥有的准则和价值观, 它们是维系集体和社会约定关系的结果。

(2) 信任

Whiteley&Seyd ( 1997) 将社会资本归结为公民对他人的信任。Stolle&Rochon ( 1998) 将社会资本描述为能联系公

民并使其更有效率地追求共同目标的网络及规范。Skidmore David( 2001) 把社会资本看作社会活动网络中合作、信任的价值的体现。伊斯特斯将社会资本描述为组织代表的独特的网络、规范、价值和集体设施混合体。杨雪冬( 2000) 认为社会资本是指处于一个共同体中的个人或组织, 通过与内、外部对象的长期交往、合作互利而形成的一系列认同关系, 以及在这些关系背后沉淀下来的历史传统、价值信念、信仰和行为规范。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2003) 把家庭结构、共享规范、先例习俗、规则体系等看作是社会资本的形式。孙丽军、石磊( 2003) 认为社会资本就是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的信任、网络以及与网络相关的规范。

(3) 制度

道格拉斯·诺思(1990) 将社会资本与制度经济学联系在一起。诺思定义的制度就包括了一系列的道德和伦理行为规范, 他明确地将社会资本纳入了制度经济学分析的范畴。Woolcock(1998) 认为社会资本是蕴藏在个人社会网络中的信息、信任及互惠的规范。它是一个社区内的个人及制度关系的本质与外延。Albrow(1999) 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能提供产生社会秩序、社群组织和可靠社会关系的基础建设的制度。Boix&Posner(1998) 认为社会资本是一套认为其他社会行动者会回报对方合作行为的制度化期望。这个期望会促使原先不愿合作的行动者先采取合作行动而让合作具有可能性。柯武刚、史漫飞认为, 制度是社会资本的核心内容。

3. 摄取能力观

Portes(1993) 对社会资本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将社会资本看作是“个人通过他们的成员身份在网络中或者在更宽泛的社会结构中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个人固有的, 而是个人与他人关系中包含着的一种资产, 社会资本是嵌入(embeddedness) 的结果”。Portes 将这种嵌入分为两种类型, 即理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理性嵌入指的是双方对互惠的预期, 它是建立在双方关系取得强迫对方承认的预期能力的基础上。但是, 当行动的双方成为更大网络的一部分时( 即结构性嵌入) , 信任就会随着相互期待而增加。边燕杰、丘海雄(2000) 把社会资本定义为行动主体与社会的联系及通过这种联系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企业社会资本量的大小受经济结构和企业家能动性大小的影响。王珺、姚海琳、赵祥(2003) 在研究社会资本结构与民营企业成长时把社会资本定义为处在网络或更广泛的社会结构中的个人动员稀有资源的能力。

( 二) 社会资本的层次

一些学者将社会资本分为微观层次的社会资本、中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和宏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具有代表性的是托马斯·福特·布朗。

布朗指出微观社会资本是一种嵌入自我的观点, 是个人融入网络的产物, 它以关系的形式存在, 如亲缘、学缘、地缘。个人可以通过建立社会关系来获得所需资源如信息(Flapand Boxman, 2001) 、工作机会(Gargiulo&Benassi, 2000) 、知识、影响、社会支持以及长期的

社会合作等。微观社会资本的有三种构成形式: 嵌入社会结构中的资源、资源的可获得性,以及对这些资源的使用。

中观层次的社会资本也称结构的观点, 它以非正式制度、组织惯例、习俗规则存在, 强调个人、企业、社区、团体等因其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引起的对资源的可获得性。社会资本为企业间和企业内部的资源交换提供了便利,促进了产品创新, 降低了交易成本,

增进了合作(Gabbay&Zuckerman, 1998) , 减少了风险(Fafchamps, 1999) , 有利于地区网络的形成(Anheier&Romo, 1995) 。

宏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又称嵌入结构的观点, 它关注的是在组织、社会或国家中某一行动者群体对社会资本的占有情

况, 包括和谐的社会关系网络、有效的制度规范、普遍信任等。社会资本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Putman 1992) , 有益于减轻贫困(La Porta&Lopez de- Silanes, 1997) 。诺斯(1990) 和奥尔森(1982) 对宏观社会资本的定义除了包括科尔曼和普特南大量非正式、地方的水平型关系和等级型关系之外, 更多地包括了正式制度关系和制度结构, 诸如政府、政体、市场、法律规则、公民自由和政治自由。

与布朗这种三层次分类方法不同的是, 阿德勒和凯温(Adler&Kwon, 2002) 将微观层次

和中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合称为“外部社会资本”, 因为它产生于某一行动者的外在社会关系, 其功能在于帮助行动者获得外部资源, 较多地是一种私人物品。而宏观社会资本则被他们称为“内部社会资本”,因为它形成于群体内部的关系, 其功能在于提升群体、组织的集体行动水平。它归属于某一群体, 服务于该群体的公共利益, 被视为一种公共物品。

林南(Lin) 对学者的相关研究归纳为两个视角, 一个视角关注个人对社会资本的使用,

对其进行研究的学者关注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投资和回报。另一个视角关注群体层次的社会资本。这些讨论集中在: 第一, 某些群体如何发展并或多或少地维持作为集体财产的社会资本。第二, 集体财产如何提高群体成员的生活机会。

( 三) 社会资本的性质

社会资本除了具有资本的生产性、收益性、规模效应之外, 还具有自己的特性。

1. 公共物品性质

对于社会资本的公共物品性质, 学术界也存在争议。Coleman(1998) 指出社会资本与其他资本最基本的差别是社会资本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主体拥有的社会资本是一种嵌入的结果, 即个人只有进入某一网络才能拥有社会资本, 它与物质资本不同, 它不是依附于个人存在而存在。虽然可以为个人使用, 但并不是完全受个人支配。它具有一定的私人物品性质, 但更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而以波茨为代表的一些研究者则指出, 社会资本可能有明显的排他性和对整体社会的消极作用。但总体上来说它是一种公共物品。

2. 使用强化性

社会资本会随着对它的使用而不断增加强化, 与物质资本不同, 它不会随着使用而减少。社会资本的有效性离不开社会联系的维持(Adler&Kwon, 2002) 。

3. 不可转让性

社会资本的所有者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组织, 甚至有可能是社会整体。每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都是独特的。无论属于谁, 社会资本只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 具有不可转让性(Coleman, 1999) 。但在我们家庭本位的社会生活中, 很多社会资本是可以借用的。不少社会资本也正是通过借用而由此延伸和扩展开来。

4. 可传递性

Fountain (1997) 认为社会资本一个最关键的特征就是信任的可传递性, 即如果A信任B, 而B 又信任C, 则A 也会信任C。因此, 在一个比较大的社会网络中行为主体无需个人间的直接接触也可以获得相互间的信任。所以, 社会资本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传递性。

5. 可转化性

林南(2001) 指出, 经济地位( 经济资本) 与社会地位( 社会资本) 是互补的, 两者可以通过交换来获得。但很多学者认为社会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化并不容易。布迪厄(1999) 认为: “经济资本可以轻易、有效地转化为社会资本和其他资本, 而社会资本虽然最终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 但这种转化不是轻易的和即时的。”而在我国这种转化较为容易。拥有较好的社会关系的人能更容易更及时地得到投资、管理等方面的信息, 降低了风险, 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 四) 社会资本的测量

由于对社会资本的定义没能达成一致意见, 社会资本的构成因素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社会资本的测量。在测量上, 一方面我们要区分社会资本的微观和宏观层次, 另一方面要区分结构型社会资本和认知型社会资本。

1. 微观层次社会资本的测量

社会资本理论与社会网络分析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在经验研究中, 对微观层次社会资本的测量使用较多的是对个人社会网络状况的测量。在对公司层面的测量上,弗朗西斯·福山还补充了纵向比较法, 他认为可以通过管理溢价来测量公司在接管前后的社会资本存量。即当公司发生兼并买卖时可以通过考察公司在接管前后的市场估价(Market Valuations) 来测量社会资本。

对于个体社会网络的测量, 很多学者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的。布迪厄(1997) 指出个体拥有的社会资本量的不同取决于两个因素: 第一是个体所能有效利用的网络关系的幅度;第二是该网络关系成员所拥有的其他资本的数量。科尔曼(1999) 在微观层面上认为个人的社会资本拥有量与个人参加的社会团体数量、个人的社会网规模和异质性程度、个人从社会网络摄取资源的能力成正比, 并提出要从社会团体、社会网络和网络摄取三个方面来衡量个人的社会资本拥有量。Lin(1999) 将社会资本视为网络资产, 他认为可以从被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以及个体的网络位置两个要素来测量社会资本。除此以外, 还有许多其它的要素如社会网络的规模、密度、内聚性和封闭性, 也是测量社会资本的候选指标。韦恩·贝克(2001) 运用社会人际测量方法来观察社会关系网络, 进而评估个体社会资本。他提出了四个测量指标: 网络的结构、规模、成分、侧重点。Seibert, Kraimer& Liden(2001) 认为个人社会资本包括网络结构和社会资源, 他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职员的社会资本对职业成功的影响。

Nikos&Li(2006) 将指导性活动和网络资源作为职员社会资本的两个组成部分。边燕杰(2004) 认为个体拥有的关系网络特性决定了社会资本, 取决于四个因素: 网络规模的大小; 网络顶端的高低; 网络位差的大小网络构成。张文宏(2006) 在研究城市居民社会网络资本的结构特征时, 从社会网络的规模、密度、角色关系种类、异质性、趋同性几个方面对个人层次的社会资本进行测量。Rob Cross&Jonathon N.Cummings(2003) 从结构性网络特征和联系性网络特征验证了社会资本对个人绩效的影响。

Adler and Kwon(2002) 将社会资本区分为两种形式: 桥梁型社会资本(bridging form)

和联系型社会资本(bondingform) 。桥梁型社会资本着眼于个体的外部网络分析, 而联系型社会资本强调集体成员的内部联系特征。而Nahapiet&Ghoshal (1998) 则将社会资本分为关系性( relational dimension) 、结构性( structural dimension) 和认知性(cognitive dimension) 社会资本三种维度。关系维主要关注个人在与他人的关系网络中交换和获取显性和隐性知识, 加强对他人的合作与管理。结构性社会资本从个人嵌入的社会关系结构来研究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对其获取外部资源的

作用。认知维指网络成员间共享的信念, 规则和范式、彼此的信任与合作。

在此基础上, 不少学者对企业内外部社会资本进行深入研究。张其仔(2000) 在《社会资本与国有企业绩效研究》一文中认为社会资本的直接测量是困难的, 由于社会资本是一种促进合

作的资源, 所以可以通过测量企业中合作程度的高低来测量企业中的社会资本。对于企业社会资本投资, 张其仔(2004) 将其分为长期与短期投资, 从网络的类型、密度和规模等3 个维度进行测量。张方华(2004) 从企业的纵向关系资本、横向关系资本和社会关系资本3 个维度对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Xueming Luo 等(2004) 从企业资源理论的角度, 将企业社会资本分为客户关系、商业合作伙伴、政府关系来研究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H. Yli- Renko, E.Autio 和V.Tontti (2002) 将企业的社会资本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部分来验证了企业社会资本与国际化销售额之间显著的正相关的关系。香港科技大学的边燕杰等人(2000) 将企业社会资本可以分为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和社会联系, 它对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济效益有直接的提升作

用。Rueyling Tzeng(2004) 在对硅谷的台湾跨国产业集群的研究中, 验证了桥梁型社会资本和联系型社会资本对扩展市

场和增进利润的作用。

2. 宏观层次社会资本的测量

对于宏观层面社会资本的测量方法, 目前广泛使用的主要有两种: 第一是在某一社会中对群体和群体成员进行普查; 第二是利用有关信任和公民参与的社会调查资料。测量的指标多使用信任、集体行动、参与情况等。

Putnam(1995) 是较早开始研究集体社会资本的学者, 他在说明美国社会资本的衰减时, 从两个方面测量了美国的社会资本: 第一是美国人的政治参与情况, 用投票率和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来表示; 第二是美国人参与公共事务的情况, 用美国参加各种社会组织的人数来表示。

社会资本对于减轻贫困、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格鲁特尔特和贝斯特纳尔(2004) 在《社会资本在发展中的作用》一书中为社会资本提供了三类替代性指标: 地区网络或团体的会员; 信任和规范指标; 集体行动指标。乔纳森·艾沙姆和萨托卡·科内(2004) 在对印度尼西亚供水系统的研究中使用了8 个指标来测量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指数( 村民层面的关于地方集团数量和质量的复合指数) 、成员密集度、出席集会、参与指数、社区定位、集体行动次数、社会性相互作用、邻里间的信任。厄普霍夫和克瑞奇纳(2004) 则将社会资本分解为结构性( structural) 社会资本和认知性(cognitive) 社会资本两个维度来测量, 结构性社

会资本指关系、网络和协会。而认知性社会资本指规范和价值。他们构建了非正式网络和互助、信任、互惠、团结、对未来合作的期望、关心下一代六个指数来代表社会资本, 并构造了当地的公共土地发展指数( 流域发展项目中村庄层面的执行情况) 以及发展导向的集体行动指数来验证社会资本的效果。

很多学者将信任作为宏观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Whiteley(1999) 在研究国家社会资本的起源时认为信任应该是测量社会资本的惟一要素。Knack&Keefer(1997) 利用世界价值调查资料(1980—1994) 考察社会资本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时, 选取的指标是信任, 合作准则与协会。Narayan(1999) 在研究社会资本与坦桑尼亚农村贫困问题时, 设计了一系列答案, 对其赋值并加权平均, 构建出一个基于87 个村庄组织生活数量及质量的“社会资本指数”。帕克斯(1999) 构建的集体社会资本由两个部分组成: 个人之间的实际联结以及一种包含了积极情感的人际间的联系或关系。Guiso 等(2001) 用一系列指标, 如行业协会的参与程度、选举参与者和其他市民参与的测度来度量社会资本。Brehm and Rahn( 1997) 提出了社会资本的结构模型, 由3 个有联系的概念组成, 即民间的约定、成员的相互信任, 政府的信心。

Zak&Knack(2001) 的研究发现低的信任环境会减少投资率和增长, 而高信任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张维迎、柯荣住(2002) 通过对我国各省的信任度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发现信任对经济绩效有明显影响。信任度受到人们之间的交易被重复的可能性、交易的发达程度、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张俊生, 曾亚敏(2005) 在对社会资本与区域金融发展的度量

中, 使用两个替代指标: 各地区自愿无偿献血率以及对各地区信用程度的调查来测量社会资本, 发现社会资本显著促进了金融发展。

对社会资本的测量是在不同的层次进行的。AnirudhKrishna and Elizabeth Shrader (1999) 利用世界银行的综合调查问卷资料, 分别从社区、家庭和组织三个层次, 构建了组织和网络、信任和团结、集体行为、信息和交流、社会凝聚力、选举与政治等方面的社会资本测量指标。澳大利亚学者布伦印(Bullen) 和奥妮克丝(Onyx) 则认为可以测量和界定社会资本的要素包括: 对社区的参与、社会背景中的能动性、信任和安全感、邻居间的联系、家庭与朋友的联系、差异化的承受力、生活价值、工作联系等。伯曼(Berman, 1997) 将社会资本分为制度资本和关系资本进行测量。Grootaert (1999) 认为社会资本是家庭的生产要素。他从家庭、社区、地区三个层次分析了印度尼西亚社会资本和家庭福利和贫穷之间的联系。调查包括社会资本的6 个方面, 分别是联系的紧密程度、内部差异、参加集会的频繁程度、成员对决策的有效参与, 借贷情况以及联系的社区导向。

三、简单评述

自从社会资本这一概念被提出以后, 很多学者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角度对它进行了广泛的论述。社会资本便于我们了解其他人的行为信息; 有利于减少机会主义行为, 降低在不完善市场中的交易成本; 可以通过规范和规则来实现集体行动。普特南把社会资本的研究总结为4个方面的问题: 什么是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否与其他资本形式( 物质资本、人力资本) 一样有效用; 如何区分好的和坏的的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影响经济发展的机制; 社会资本影响经济政策的方式。

社会资本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有条件的, 有时它也会产生消极的功能。封闭性的社会结构是社会资本发挥作用的条件( 青木昌彦, 2001) , 也是社会资本产生消极功能的根本原因(Portes, 1998) , Portes 和Sensenbrenner(1998) 曾经对社会资本的消极功能进行过总结: 第一, 社会资本通常会排斥群体之外的他人获得为该群体所控制的社会资源; 第二,网络或社区的封闭性有时会阻碍成员的创新活动, 共同体的成员身份对个体提出了服从要求, 不利于个人自由和事业开拓。卜长莉(2005) 也对社会资本的负面效应进行了论述, 指出社会资本的存量不足或结构不平衡会影响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于这些问题的理解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这使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得到广泛而灵活的使用, 但同时也使得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变得较难把握。我们应努力在不同层次给社会资本以逻辑一致的严格界定, 要避免把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概述为“社会资本”, 从而扩大其内涵和外延, 不能使它成为一切获益活动的解释工具。目前对社会资本进行测量多是以替代指标, 或者是以虚拟变量的形式来证明社会资本对经济有显著的影响, 而对于影响力的大小却难以衡量。研究者各自使用不同的替代指标最终将导致研究资料间没有很强的可比性。因此, 还需努力对社会资本的测量指标加以提炼整合。

参考文献:

[ 1] 科尔曼. 社会理论的基础[M]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 2] 包亚明. 布迪厄访谈录: 文化资本和社会炼金术[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 3]C·格鲁特尔特, T·范·贝斯特纳而尔. 社会资本在发展中的作用[M] . 黄载曦, 杜卓君, 黄治康译.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 4] 帕萨·达斯普特, 伊斯梅尔·撒拉格尔丁. 社会资本———一个多角度的观点[M] . 张慧东, 姚莉等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5] 李惠斌, 杨雪冬. 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 6] 张文宏. 城市居民社会网络资本的结构特征[ J] . 学习与探索, 2006, ( 2) : 40- 44.

[ 7] 边燕杰, 丘海雄. 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 J] . 中国社会科学, 2000, ( 2) : 87- 99.

[ 8]Bourdieu P. The Forms of Social capital [A] . i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C] . Greenwood Press, 1986: 241- 258.

[ 9]Putnam R D. The prosperous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and public life[ J] . the American prospect, 1993, ( 13) : 35- 42.

[ 10]Granovetter. M. S.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 J]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 ( 6) : 1360- 1380.

[ 11]Burt, Ronald S. the Contingent Value of Social Capital [ J] .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7, ( 42) : 339- 365.

[ 12]Adler P., Kwon S. Social capital: 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 [ J] . Acad.Manage. 2002, 27( 1) : 17- 40.

[ 13]Nahapiet J.& GhoshalS.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 [ J] .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3( 2) : 242- 266.

[ 14]Albrow & Martin. Sociology: The Basic [M] . London: Routledge, 1999.

[ 15]Marcel Fafchamps, Bart Minten. Social Capital and the Firm; Evidence from Agricultural Trade [M] . 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lnstitution , 1999.

[ 16]Woolcock M. Social capi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oward a theoretical synthesis and policy framework[ J] . Theory and Society, 1998, 27: 151- 208.

对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综述与思索

186 《商场现代化》2009年3月(上旬刊)总第568期 本文回顾了传统资本结构理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和新资本结构理论,并对国内外学者有关此方面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最后受其启发阐述了部分个人的看法。 一、传统资本结构理论 企业资本结构的最基本问题是:权益资本与负债的比例是多少才能使企业的市场价值达到最大。美国学者大卫?杜兰特(DavidDurand)将传统资本结构理论划分为三种:净收益理论、净经营收益理论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传统折中理论。 1.净收益理论 该理论假定,企业融资只有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两种方式,企业债券融资成本和企业股票融资成本始终不变,企业资本结构以债券融资相对于股票融资的比例B/S来表示,因为对投资者而言债券比股票风险小,故企业债券融资成本比股票融资成本低。所以当B/S增加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下降,企业市场价值提高。当企业全部以债券融资时,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即等于债券融资成本)。 2.净经营收益理论 该理论假定,当企业资本结构变化时,企业债券融资成本始终不变。当企业债券融资相对增加时,股票投资者认识到额外负债增加使企业风险增大,于是要求的股票投资报酬率也随之增加,因此企业股票融资成本将随着B/S的增加而增加。然而债券较低的融资成本抵消了股票融资成本的增加对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拉动作用,从而保证了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在资本结构变化的同时保持不变,于是可得出企业市场价值与企业资本结构不相关的结论。 3.传统折中理论 该理论假定,企业存在一个最佳资本结构。股票融资成本随着债券融资比例B/S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而债券融资成本只是随着债券融资比例B/S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才增加。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开始会随着债券融资比例B/S的增加而下降,因为最初股票融资成本的提高而引起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增加抵消不了由债券融资成本引起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下降。当B/S增到某一点,股票融资成本对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提高的作用超过企业债券融资成本对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降低作用,此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开始增加。最佳资本结构就出现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最低点,此时企业市场价值最大。 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在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美国金融学家莫迪利亚 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被认为是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开创者。他们在1958年建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MM模型,之后的许多学者循着MM的思路,在逐步释放MM理论的诸多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发展了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1.最初的M&M定理。 该定理又称无税的M&M定理。其基本观点是:在企业投资与融资相互独立、无税收及破产风险和资本市场完善的条件下,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这一定理是建立在下列假定上的:(1)不考虑企业所得税;(2)企业经营风险可由纳税付息前的标准差来衡量,处于同一风险等级的企业具有相同的经营收入;(3)投资者对未来的收益和风险的预期相同;(4)资本市场是完全的,即信息充分、无交易成本、投资者完全理性、投资者可与企业以同一利率借款,企业和个人负债均无风险;(5)企业的增长率为0,即企业现金流量都是固定年金。 在这样严格的假设条件下,两位经济学家运用套利原理得出三个命题: 命题一:企业的总价值及资本成本独立于其资本结构。即只要息税前企业利润相等,处于同一风险等级里的企业,其总价值是相等的。企业的加权平均成本与企业的资本结构毫无相关。 命题二:负债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等于无负债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加上根据无负债企业权益资本成本与负债成本之差以及负债比率确定的风险报酬。 命题三:投资项目的取舍独立于融资方式,企业的投资决策与融资决策无关。内涵成本率大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和预期收益率是进行投资决策的基本前提。 无税M&M定理分析了企业融资决策中最本质的关系——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行为及其相互作用。 2.修正的M&M定理。 最初的M&M定理在逻辑上得到了肯定,但在实践中却受到了挑战。1963年,莫迪利亚尼和米勒考虑了企业所得税,修正了无关性定理,证明了负债在税收上的优势,企业可利用负债利息在税前支付而产生的“税收屏蔽”不断增加财务杠杆,以不断降低资本成本,从而增加企业的市场价值。 修正后的M&M定理的基本思想,同样包括三个命题。命题一:负债企业的价值等于处于相同风险等级的无负债企业的价值加上赋税节余的价值,后者等于企业税率乘以负债额度。 命题二:负债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等于相同风险等级的无负债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加上由无负债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加上由 柏 丹 王飞坤 慕原旭 大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 要] 资本结构是公司相关利益者权利义务的集中反映,合理的资本结构有利于公司合理安排所有权与控制权,有利于合理解决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和提升企业价值。 [关键词] 传统资本结构理论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新资本结构理论 综述

社会资本研究

社会资本研究 一、社会资本的产生 社会资本理论的产生是建立在社会网研究的基础之上的。社会网研究的重点之就是考察个体的行为是如何受到各种外在的社会关系的影响的,正是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美国学者格拉诺沃特和林南提出并发展了个人的社会网络与其拥有的社会资源的关系的理论,可以说是开了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先河。 70年代初,格拉诺沃特在对个人寻职行为和结果进行考察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某个人寻找工作时,对他找到新工作的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往往不是通过他的关系密切的亲戚或朋友而获得,而是通过他的一般亲戚朋友而获得的,这与一般人的想象似乎正好相反。格拉诺沃特对此的解释是:根据社会交往理论,只有那些在各方面与某人有较强同质性的人才可能与他建立起比较亲密的关系,因此,这些人所掌握的信息也和他差别不大。而与此人关系较疏远的那些人则由于较强的异质性,也就更有可能掌握此人及其周围圈子内的人所无法得到的、对个体求职有帮助的信息(1973,1982)。在此基础上,林南提出了“社会资源”的理论。所谓社会资源,就是那些嵌入个人社会网络中的资源,这种资源不为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的直接的或间接的社会关系而获取。拥有此种资源可以使个人更好的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一个分层社会结构中,当行动者的行动为工具性行动时,他所拥有的弱关系将比强关系给他带来更多的社会资源(但前提是这种弱关系的对象处于比行动者本人更高而不是更低的社会地位)。林南的这个“社会资源”概念与我们下面将要看到的其他学者的“社会资本”概念已无太大的差异,在后来的研究中,林南有时也将“社会资源”改为“社会资本”。 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Bourdieu)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社会资本随笔”的短文,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这个概念,并把它界定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1988年,社会学家科尔曼(James Coleman)在《美国社会学杂志》发表“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创造中的作用”一文,把社会资本定义为“许多具有两个共同之处的主体:它们都由社会结构的某些方面组成,而且它们都有利于行为者的特定行为——不论它们是结构中的个人还是法人”。布特南(Robert D.Putnam)从政治学的角度,通过对制度绩效的研究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组织的那些可通过促进协调行动而提高社会效能的特征,比如信任、规范及网络等”。这三种定义分别从社会文化、理性选择和政治学的角度对社会资本的内涵给予了确认,使它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概念具有了合理性。 科尔曼(Coleman)在他的《社会理论的基础》(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中,从社会资

猎头理论研究综述

猎头理论研究综述 猎头理论研究综述 当前,中国猎头领域并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专业理论。这是由于几个方面的原因制约和决定的: (1)猎头理论的萌芽,在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源配置理论、人才流动理论、激励理论和招聘理论中,形成了边缘化的理论视野,并没有比较完善的系统理论; (2)猎头还没有从人力资源研究领域单独出

来,成为一个单独的学科; (3)猎头产业在中国的发展仍然处于初始阶段,外来猎头理论有必要本土化; (4)猎头理论的研究仍然停留在技术层面,只涉及到猎头理论来源方面,并没有深入。 从著述的角度看,国内外研究猎头的成果并不多。国外主要有美国约翰?劳的《跳槽,越跳越高!》、美国尼克A?科克迪勒斯的《向猎头学习:一场彻底改变传统求职与招聘方法的革命》、美国阿兰?R?缶龙伯格的《猎头宝典》、美国凯文?C 克林维克斯等著《招兵买马》、日本藤井义彦的《猎头——跳槽风云录》等;在国内,主要有高

职的《猎头与被猎》、张凯集的《猎头操作指南》、陈贝蒂的《“猎头”出击:疯狂的人才争霸》、宁瑜的《猎头智慧》,王洪浩的《猎头》、《草船借箭》,宋斌、程贤文的《猎头V

S 反猎头》等著述。除此以外,大多是新闻报道、人物专访和招聘技巧方面的介绍。 从内容方面看,猎头著作主要集中在猎头实务操作方面,多是描述和揭露猎头的操作流程、搜寻手段、猎取技巧,以及针对高级人才职业转换和职业升迁的指导建议等。 从著作者的身份看,主要是猎头行业从业人员和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猎头行业从业人员以业内人士的身份,描述猎头实务操作方面的具体案例,或以职业顾问的身份为高级人才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转换、升迁的指导建议。新闻媒体则多是事件报道性的描述。多数文献资料从不同角度涉及到了猎头微观层面的行为、活动和现

社会认同理论

国内社会认同理论研究述评 社会认同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并一直处于持续而快速发展过程中。国外众多研究成果显示出这么一种趋势:即从静态到动态,从一元到多元,从重人文到重实证以及从理论到应用的发展趋势。我国对社会认同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在该领域也取得丰富的成果。 一、国内社会认同理论研究述评 国内对社会认同理论的关注始于2001年,然后逐渐得到学者关注,尤其是郑航生教授2009年发表《中国社会发展报告———社会认同的挑战》一书后,社会认同研究得到快速发展,到现在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一)社会认同的界定 近十年来,社会学者、心理学者、政治学者、教育学者均对社会认同提出理论性界定与操作性定义,心理学者多数遵循塔弗尔的原初定义,社会学者则往往结合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中国文化与国情对社会认同作出界定。 李友梅教授给出了社会认同的三个基础性领域或核心领域:社会组织、意义系统和福利渗透。从以阶级认同为轴心的社会认同体系的角度出发将社会认同定义为“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与利益联系相比,注重归属感的社会认同更加具有稳定性”[1]。

郑杭生教授[2]则是从社会学中的社会互构论视角界定社会认同,即个人和群体对其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自我认定和他者认可。也就是以利益为基点,以文化为纽带,以组织为归属,在多种社会关系网络中,个人和群体对其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自我认定和他者认可。 方文教授凸显群体资格在社会认同中的核心地位:社会认同是“行动者对其群体资格或范畴资格(membership)积极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价值承诺”[3]。 此外,在社会学的有关实证研究中,一些学者根据研究需要对社会认同作出一些操作性界定。 比如,按照王春光[4]的定义,社会认同是“对自我特性的一致性认可,对周围社会的信任和归属,对有关权威和权力的遵从等等”。 总之,虽然各个学者对社会认同理解的出发点不同,但在本质上社会认同是一种群体性的观念,是增强社会内聚力的必要条件,是一个社会的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 (二)社会认同的结构 国内心理学研究者认为社会认同的结构主要由四个维度组成,即认知、情感、动机、行为。 1.认知维度 指相比其他群体,个体对其所在群体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以

人力资本理论综述

. 教育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关系简述 The relation of education and human capital theory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西方教育经济学中影响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经济因素和思想因素,梳理了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产生途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力资本理论与教育的关系,及其优越性与局限性。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economic factors and ideologic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mergence of human capital theory in western education economy, combing the main views of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representative and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nd the way of produce.On the basis, analysis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nd education and its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关键字:人力资本、教育经济学 Key words: human capital,education economy 一、人力资本产生的背景 (一)科技、经济发展的契机 20世纪伊始,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交互作用越来越密切,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人的智力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在西方发达国家,科学与生产的密切结果,引起产业结构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模式,向以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模式转化;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是从事体力劳动、非熟练劳动的比例下降,而从事脑力劳动、熟练劳动的比例上升,这反映出在整个生产体系中人的地位相对于生

新经济社会学中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比较

新经济社会学中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比较 理论综述新经济社会学是一门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的学科,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比较的,欢迎阅读参考。 引言 经济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末,先后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分别是20世纪初的形成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传统阶段以及20世纪80年代后的复兴阶段(刘少杰,2009)。新经济社会学(NewEco-nomicSociology)即经济社会学的当代演进,是一门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的科学(曹德骏、左世翔,2012)。新经济社会学的重要价值在于对古典、新古典经济学思想所提出的反驳。新古典经济学中对于完全理性经济人和完全自由竞争市场的假设在Granovetter等学者看来是某种错误的观点。他们认为, 山于新古典经济学忽视了人的能力,没有看到社会网络及其规范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其研究必然与现实情况不符。因此,新经济社会学理论是对传统经济、管理理论的补充和纠正,值得我们借鉴并加以丰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Granovetter(1985)所作的《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有关嵌入性问题》一文的发表,他开创了经济社会学的全新时代,由此也奠定了运用社会网络视角来研究经济行为的恰当理论基础(汪和建,2006)。随后,社会网络及社会资本引起了众多学者(Ports,1998;Powell,1990;Baker,2006)的关注,渐渐成为了研究经济管理类各种问题的关键方法和重要视角(耿新,2010)。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社会网络研究、市场研究、企业研究、性别研究和文化研究。本文将通过理论梳理的方式比较研究其中的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 理论综述新经济社会学是一门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的学科。这一理论建立在三大基础性假设之上(Granovetter,1992)o第一,经济行动镶嵌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第二,经济行动将追寻经济与非经济的目标;第三,经济体制是社会学的构建。由此,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社会结构表现为网络的形态,而经济现象嵌入在社会结构这一网络之中,一切经济行动都是对社会结构的投资活动。 一、社会网络理论(SocialNetworkTheory) 1940年,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首次提出了“社会网络”的概念,后来 Bott(1971)进一步研究了“社会网络”在家庭中的作用。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对于社会网络的研究并没有多大进展。直到1988年,Wellman才将社会网络明确定义为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笫一次将社会人(actor).社会联系

工作身份认同转变研究述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64367538.html, 工作身份认同转变研究述评 作者:马珂 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6年第03期 摘要:在不同的职业类别或工作场所,人们所拥有的工作身份并不相同。然而,人们可 以在不同的工作身份之间进行转变。本文就针对这种现象的研究进行了综述,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介绍,然后阐述了其影响因素和转变过程,最后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身份认同工作身份认同工作身份认同转变 身份转变指脱离原来核心的、行为锚定的认同,转向探索新的可能自我,并最终形成新认同的过程。身份转变经常伴随着职业变化的产生,因此工作身份转变逐渐成为组织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给出了与工作身份转变相关概念的定义,然后对工作身份转变的影响因素及转变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对有关问题做出了展望。 一、概念的界定 1.身份认同。首先理清“身份”、“认同”及“身份认同”间的关系。三个概念源自同一个英文“identity”。对identity概念的早期研究以哲学范式为主,并翻译为“认同”一词。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同性恋者、少数族群等群体运动风靡欧洲,关于identity问题的研究引起了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的关注,并仍将其译为“认同”。八十年代,Ashforth 和 Meal(1989)将社会认同理论引入到组织研究中,并将组织认同界定为社会认同的一种特殊形式,从此对identity的研究分化为两个词汇:“identity” 与“identification”,其对应的中文分别为“身份”与“认同”。“身份”在汉语中有多种意思,张淑华等(2012)把身份总结性的看成是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及地位的标识和称谓。对认同的定义,Weeks (1998)认为认同即你和一些人有何共同之处,以 及你和他者有何区别之处。个人与他人或其他群体的相异、相似的比较构成了个人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从而确定了身份,认同也就融合了身份认同的意思。身份认同的含义错综复杂,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不同群体所指的身份认同是不同的。Deaux(1993)认为,身份认同是一个人对自己归属哪个群体的认知。何洪涛(2010)认为,身份认同是人们对自我身份的确认。 2.工作身份认同。工作身份试图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工作中,我(我们)是谁?针 对工作身份概念的问题,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Dutton等(2010)认为工作身份指在 群体、团队、组织或职业活动中与成员关系相关联的员工身份与自我定义。Buche(2008)认为,工作身份是对个体对自己与雇佣环境相互交往的自我感知的一种社会性、建构性的表示。结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董磷茜(2012)将工作身份认同界定为人们对于工作角色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感受,以及人们愿意在工作角色上投入时间和精力并通过其实现个人价值的一种心理状态。

人力资本理论综述

教育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关系简述 The relation of education and human capital theory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西方教育经济学中影响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经济因素和思想因素,梳理了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产生途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力资本理论与教育的关系,及其优越性与局限性。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economic factors and ideologic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mergence of human capital theory in western education economy, combing the main views of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representative and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nd the way of produce.On the basis, analysis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nd education and its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关键字:人力资本、教育经济学 Key words: human capital,education economy 一、人力资本产生的背景 (一)科技、经济发展的契机 20世纪伊始,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交互作用越来越密切,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人的智力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在西方发达国家,科学与生产的密切结果,引起产业结构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模式,向以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模式转化;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是从事体力劳动、非熟练劳动的比例下降,而从事脑力劳动、熟练劳动的比例上升,这反映出在整个生产体系中人的地位相对于生产资料的提高;从消费结构的变化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支出从以食物、房屋等为主的物质消费向以教育、医疗保健等为主的精神消费转化,这已经可以被视作对人自身的投资。

资本结构理论及其文献综述

资本结构理论及其文献综述 2.1.1资本结构定义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价值构成及其比例。资本结构实际上有二重含义:一是指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各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通常称之为股权结构和负债结构,这是最基本的资本结构定义;二是指股权资本与债权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习惯上被称为财务结构。在实务中资本结构又分为广义资本结构和狭义资本结构两重含义。广义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全部资本价值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狭义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个中长期资本价值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尤其是指长期的股权资本与债权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 2.1.2资本结构相关理论 (一)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 资本结构理论是西方国家财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资本结构理论经历了旧资本结构理论和新资本结构理论两个阶段。旧资本结构理论是基于一系列严格假设进行研究的,包括传统理论、MM理论和权衡理论等。新资本结构理论是基于非对称信息进行研究的,包括代理理论、控制权理论、信号理论和啄序理论等。主要的研究成果就是分析了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资本结构的治理效应及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二)优化资本结构的原则 1.资金成本最低原则 企业最优的资本结构就是使企业价值最大的结构,而企业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应满足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最低的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讲,最优的资本结构,就是在不降低经营企业的条件下使整个企业的平均资金成本最低。

2.筹资时机适宜原则 时机是企业筹资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企业在筹资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随时政治经济环境以及国家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主业政策的变化,捕捉到适宜的时机筹措资金。 3.最优筹资组织原则 最佳筹资组合包括筹资规模的确定,资金成本的取舍,风险的衡量以及财务杠杆的运用等。这些内容都要通过资本结构内部各构成以及项目的有机配合才能实现最优化。具体说来,就是要求在企业筹资总规模的基础上保持内外结合的策略;在偿还方式上选择最低成本方案;在偿还期限上采取分散化方式;在资金形态上坚持长短期相结合的方针等等。

社会资本理论综述

SHI 2011年第5期 JINGJI 经济JIAO 视角 一、经典理论综述(一)资本理论回顾1.古典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这个概念最早由马克思作为私人资本的对立面来使用,这和今天的社会资本概念不尽一致。马克思将资本定义为资本家或者资产阶级获得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当关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时,则资本是期望在市场中获得回报的投资。(林南,2005)该理论通过市场中动态的流动过程体悟资本的价值与意义。对于马克思来说,处于流通链中的人明确分为资本家与劳动者两大阵营,资本被牢牢掌握在剥削统治阶级的手中,而作为被剥削的劳动者则未曾体现出资本的生产与积累,林南将马克思的资本理论称为“古典资本理论”。 2.新资本理论 贝克尔等经济学家在舒尔茨等人的影响下开始关注经济过程中劳动者的能动性,于是人力资本这个概念开始得到普及,新资本理论也逐渐成形。贝克尔认为,与物质资本不同,人力资本是劳动者由于获得知识、技能和其他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对雇主或公司有用的品质而增加的价值。新资本理论与古典资本理论皆从资本家、生产商、雇主和公司的视角出发。(林南,2005)所不同的是,在新资本理论中,劳动者不再被动的任人宰割,而能够在自我动机的指引下通过增加自身的人力资本价值对自身进行投资,例如教育技能的提高。一旦劳动者通过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积累而开始享有自己的剩余价值利益时,劳动者也能够转化为资本家,资产阶级与被剥削的工人阶级的分界由此呈现出灰色地带。 (二)社会资本相关理论回顾1.布迪厄 现在意义上对社会资本的系统关注可从布迪厄说起。从某种角度来看,布迪厄可被视为马克思的继承者,他在人力资本中看到的并非劳动者的自由意志与自我利益,而是统治阶级深入骨髓的符号暴力。他认为,社会的 统治阶级通过控制教化活动(比如教育)———使主流的符号和意义内化于下一代,将自身的文化价值强加在其他阶级身上,从而实现统治阶级的再生产。(林南,2005) 布迪厄将资本分为三种表现形式: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现实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与拥有或多或少制度化的共同认可的关系网络有关,换言之,与一个群体中的成员身份有关。它从集体拥有的角度为每个成员持有,在这个词汇的多种意义上,它是为其成员提供获得信用的‘信任状’。”(Bourdieu,1986)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体现的是资源,而资源则与确定群体的关系网络紧密相关。则,社会资本取决于个人联系的规模和这些联系中所含资本的容量或数量。他认为,投资于社会关系的目的在于把自我的、私有的特殊利益转化为超功利的、集体的、公共的、合法的利益(布迪厄,2003)。因此,通过社会资本,行动者能够涉取经济资源,提高自己的文化资本,与制度化的机构建立密切的联系。(张文宏, 2003) 2.科尔曼 科尔曼偏向结构功能视角。他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结构的一个方面;在结构内它便利了个体的某些行动。在科尔曼看来,社会资本是从关系中获得的、现实的或潜在的资源(林南,2005),它并不能被普遍定义,只有当它对个体产生作用时才可称之为该个体的社会资本。 林南认为,功能观点易引起同义反复,导致科尔曼社会资本的理论概念模糊不清。但笔者认为,更贴近现实的恰在于社会资本的特殊性而不是如何界定社会资本的问题。科尔曼与布迪厄同样强调将社会资本的考察与“关系”相连。所谓相连首先是社会资本的载体必须存在于一个确定的群体,而不能依附于个人,其次,个体根据不同的需要所发掘出的社会资本是不同的。同样一份资源,也只对某些人有用从而被称为资本。可以说,资本的价值是在交换中得到体现的。 3.帕特南 社会资本理论综述 王婷菲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 要:本文主要试图以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一书为线索对社会资本领域的重要理论进行回顾与整 理,并将进一步联系中国本土的关系研究展开反思与探索。 关键词:社会资本;行动;结构;关系中图分类号:C91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 ).2011.05.34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5-80-03 研究与探索 80

社会融合文献综述

社会融合文献综述 一、如何理解社会融合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社会融合”概念逐渐取代“平等”概念成为社会政策实践和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之一。社会融合理论可以划分为一个基础和三个层次。一个基础,即社会融合的基础理论,包括脆弱群体理论、社会分化理论、社会距离理论和社会排斥理论。“社会融合”是一个动态的、渐进式的、多维度的、互动的概念( 杨菊华,2009),是“一个综合而有挑战性的概念,而不仅仅具有一个维度或意义”( 张文宏、雷开春, 2008) 。社会融合是迁入人口在迁入地逐步接受与适应迁入地的社会文化,并以此构建良性的互动交往,最终形成相互认可,相互“渗透、交融、互惠、互补”(周皓,2012)。 二、社会融合相关的国内外理论 许多研究在归纳总结“社会融合”理论渊源时认为,在众多流派中,“融合论”( Assimilation) ( 也称“同化论”) 、“多元文化论”( Pluralism or Multiculturalism) 和“区隔融合论”( Segmented Assimilation) 是最为重要的三个理论( 张文宏、雷开春,2008; 杨菊华,2009) 。西方关于社会融合的理论主要分为“同化论”、“多元论”和“区隔融合论”三种。 “同化论”的代表人物有克雷夫科尔、特纳、帕克以及戈登(黄匡时,2010;Park,1924;马戎,2004)。①它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针对特定对象提出来的。这是一个族群内部传统文化逐渐消失,外部主流文化不断侵入的过程(Simons,1901;Leonard & Kitsuse,1955;Spiro,1955)。②但事实上,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其它地方,真正意义上的同化始终没有出现。“多元论”是相对于“同化论”提出的。它主张各群体内部应该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认同,保存原有的种族和族群文化(Berbrier,2004)。③经验研究中,多元融合原本以种族移民为研究对象,之后扩展到妇女、同性恋、残疾人等弱势群体(Berbrier,2002)。④其最初是一种政治主张,目的是对抗具有明显种族歧视的同化论。它强调当移入地文化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时,新移民会倾向于维持原有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多元化的社会和经济秩序(Portes,1980)。⑤“区隔融合论”主要是针对移民二代的融合而提出。它认为,移民的人力资本(教育、技术、文化)及他们在流入地最早遭受的待遇与社会融合模式之间存在互动(Portes,1995)。 三、社会融合的相关测量维度

资本结构文献综述

资本结构文献综述(2007年—2015年) 1文献综述 1.1国文献综述 从2007年到现在,我国学者对于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和资本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上,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对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他们采取的方法各有不同,有的分行业,有的分地区,有的推行实证研究,有的采用理论研究,呈现出各放异彩的景象。以下是相关的研究成果。 (1)影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研究 王斐(2008)以36家房地产上市公司1999—2006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资料,对影响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他结合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实际情况,使用静态和动态的Panel Date模型,以广义最小二乘法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模型估计,再采用滞后一期的因变量作为工具变量,利用广义矩估计方法对资本结构调整模型进行估计。最后得出以下结论:①房地产上市公司当期的资本结构受上一期的影响,并且同一期间不同的房地产公司间的负债行为具有相关性;②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负债水平与开发水平、产生部资源的能力、成长性、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等因素负相关,与股权集中度、公司规模正相关,与证券的系统风险关系不显著;③土地储备水平与长期负债水平正相关,但与流动负债水平和总负债水平负相关;④实际税率仅对流动负债水平的选择有负的影响,但对长期负债水平和总负债水平的影响不显著。 高弘(2009)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进行了研究。她以1999—2007年A股非ST非金融保险类沪、深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现状特征、决定机制以及动态调整这样三个维度予以展开,最终得出:①公司规模与负债水平呈显著正相关②公司成长性对负债水平影响的方向不确定③固定资产比例与负债 水平呈显著正相关④公司的盈利能力与负债水平呈显著负相关⑤实际税负对负

人力资本理论的文献综述

人力资本理论的文献综述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刘玉哲1140500155 什么是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指物质产品上的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等;而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及其在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等的总和,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 根据定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人力资本管理,即: 1.对人力资源外在要素--量的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量的管理,就是根据人力和物力及其变化,对人力进行恰当的培训、组织和协调,使二者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和有机的结合,使人和物都充分发挥出最佳效应。 2.对人力资源内在要素——质的管理。主要是指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对个体和群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组织目标。 西奥多〃舒尔茨于1960年首先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通过对二战后德国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复苏与英国战后经济的缓慢复苏进行对比,舒尔茨分析认为,德、日两国的迅速复苏是因为健康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口,教育促进生产力和健康的身体,进行教育投资能促进经济增长。 舒尔茨对传统经济学理论提出了大胆的质疑,并首先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的概念,虽然人力资本理论在不断完善,但是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中,我们还是可以获得以下几点见解: 1、应该提高教育投资,平衡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比例。 在传统经济理论中,人们往往更重视物质资源的分配与利用,而忽略了人对物质的价值的使用,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往往能更高效的使用物质。舒尔茨对1929-1957 年美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定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各级教育投资的 平均收益率为17%;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劳动收入增长的比重为70%;教育投资 增长的收益占国民收入增长的比重为33%。与其他类型的投资相比,人力资本投资 回报率很高。所以提高教育投资,平衡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比例,更能促进经济的 快速复苏或发展。 2、应该注重人的素质,更多培养高素质、高教育程度的社会群体。 对一个社会来说,较高的受教育水平意味着较高的知识水平、技术水平与较高的公民素质。关于德、日两国的经济复苏,舒尔茨认为战争虽然破坏了两国的物质 基础,但没有破坏其充裕的人力资本,其战后的经济快速复苏与美国经济科技的迅 速发展,正是因为德、日、美三国在战后仍重视教育,储备了充裕的人力资本,为 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提高了劳动效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高技术 水平和高效益的基础之上。所以我们应该更多的培养高素质、高教育程度的社会群 体。 关于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不足: 1、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从宏观的角度,站着社会的立场上考虑了人力资本对社会

资本结构理论发展综述

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企业资本结构问题是财务经济学和微观金融领域最基本的研究课题之一,自MM定理产生以后,很多学者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将全部资本结构理论大致分为五类:资本结构无关论、静态权衡理论、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资本结构理论、基于代理成本的资本结构理论、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资本结构理论、基于公司控制权理论的资本结构理论。文章通过回顾国内外学者对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做了简单的比较,并展望现代资本结构理论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资本结构、信号传递、公司治理、行业竞争 一、引言 从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Durand在《企业债务和股东权益成本:趋势和计量问题》一文中,系统地总结了资本结构理论开始,西方财务界的研究至今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已发展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并在各国企业的融资行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加强对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 在公司金融理论中,资本结构理论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研究最广泛、成果最多的一个领域。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主要以经验判断为基础,缺乏严密的数学推导,因此难以得到学术界的认同。自Modigliani和Miller(1958)提出MM定理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迎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本文将全部资本结构理论大致分为五类,并对国内外的相关理论研究做了总结。 (一)资本结构无关论 1958年,Modigliani和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共同发表了《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一文,提出了融资结构理论发展史上著名的MM理论。该理论认为,不考虑税收,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下,企业资本结构的改变不会影响企业的价值和资本成本,企业资本结构和企业市场价值无关。 (二)静态权衡理论 (1)税收与资本结构。1963年,Modigliani和Miller在《公司所得税和资

林南-社会资本理论-读书笔记

关于社会资本理论读书笔记 一、关于社会资本的起源发展和概念 1、相关研究文献 (1)社会资本理论的系统论整理,秦琴,(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63)《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辑刊 2005年第 6期(总第 161期)。 (2)关于社会资本概念的若干思考,程民选(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动态>2oo4年第6期。 (3)解读布尔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宇红、王欢(作者宇红为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欢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理论界,2004,03。 (4)社会资本:定义与内涵,程民选(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天府新论 2004年第 4期。 (5)解读社会资本理论,曹沛霖,复旦大学教授,探索与争鸣,2003,08。 (6)“社会资本”理论的解读与借鉴,安民兵(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安徽安庆 246011),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四期。 (7)西方“社会资本"概念综述,黄晓波(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林空军学院,第二政工教研室,广西桂林 541003),理论界,2006年07期。 (8)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综述,张方华(苏州大学商学院,江苏苏州 215021),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12月第5卷第4期。 2、社会资本的起源、发展和概念具体论文阅读摘要 社会资本理论的系统论整理,秦琴 ?论文体系: 一、“社会资本”的起源 二、“社会资本”的系统论整理 1.微观层面的分析 2.中观层面的分析 3.宏观层面的分析 三、进一步的探索 1.系统论视角的合理性 首先,布朗对“社会资本”的系统论阐述摆脱了那种简单的“行 动和结构的二元关注”,使社会资本理论建构在一个动态的系统 中而更具合理性。 其次,布朗的系统论视角还可以为大家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鸡和 蛋”的问题找到一个答案。 第三,社会资本的系统论框架使社会资本理论的本土化研究得以 实现。 2.“对号入座”方法的不合理性 ?对于“社会资本”的起源,就其词源意义上来说,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演化线索是很清晰的。

职业认同开题报告

关于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范生 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背景 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主体,肩负着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历史重任。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教师素质的[1]。也就是说教师的职业认高低与其是否适合和喜欢从事教师职业有直接的关系同感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而师范生作为我国未来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其职业认同感的高低则关系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成败兴衰。从知网数据库搜索1979-2011关于师范生的研究大约有3896篇,涉及到师范生各个方面,对于师范生职业认同的研究有24篇,可见已经有人认识到研究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重要性,并做了很多的研究。但是对于职业技术师范师范生的研究仅6篇,也仅是教学能力,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涉及面非常狭隘。而对于职业认同的研究,则空空如也。 面对这一空白研究,作为职业教育专业的学生使我感到进行这项研究的重要性。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职教教师将决定职业教育的现在和未来。但是,新时期的职教师资建设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强调教师职业人对该职业思想和行为上的认同。而高等职业技术师范生作为职业教育建设队伍的后备力量,他们对职业院校教师职业是否认同直接关乎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兴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就业虽然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但同时也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职业院校的教师职业是否得到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范生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现阶段职教师资建设的效果。因此针对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范生的职业认同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力图以对高等职业技术师范生职业认同现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为切入点,探寻高等职业技术师范生职业认同的特点,反思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 [1]程巍,王在勇,王瑶.高等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2008,20(5):45—48. 1 培养模式,从而在完善教师教育理论的同时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师范生的培养提供实践的指导。

资本结构文献综述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资本结构文献综述(2007年—2015年) 1文献综述 1.1国内文献综述 从2007年到现在,我国学者对于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和资本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上,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对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他们采取的方法各有不同,有的分行业,有的分地区,有的推行实证研究,有的采用理论研究,呈现出各放异彩的景象。以下是相关的研究成果。 (1)影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研究 王斐(2008)以36家房地产上市公司1999—2006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资料,对影响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他结合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实际情况,使用静态和动态的Panel Date模型,以广义最小二乘法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模型估计,再采用滞后一期的因变量作为工具变量,利用广义矩估计方法对资本结构调整模型进行估计。最后得出以下结论:①房地产上市公司当期的资本结构受上一期的影响,并且同一期间不同的房地产公司间的负债行为具有相关性;②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负债水平与开发水平、产生内部资源的能力、成长性、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等因素负相关,与股权集中度、公司规模正相关,与证券的系统风险关系不显著;③土地储备水平与长期负债水平正相关,但与流动负债水平和总负债水平负相关;④实际税率仅对流动负债水平的选择有负的影响,但对长期负债水平和总负债水平的影响不显著。 高弘(2009)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进行了研究。她以1999—2007年A股非ST非金融保险类沪、深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现状特征、决定机制以及动态调整这样三个维度予以展开,最终得出:①公司规模与负债水平呈显著正相关②公司成长性对负债水平影响的方向不确定③固定资产比例与负债水平呈显著正相关④公司的盈利能力与负债水平呈显著负相关⑤实际税负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