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政治学原理教案稿

政治学原理教案稿

政治学原理教案稿
政治学原理教案稿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政治学概论授课教案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重点内容】(*重点掌握):

*1.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⑴中国传统政治观;⑵西方诸种政治观)。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3.政治的含义。

4.政治学的学科性质。第一节政治

一、政治的含义和本质

(一)政治的含义。

“政治”一词在东西方文明史上出现都比较早。中国古代的《尚书》、《周礼》、《论语》等都出现过。不过,中国古籍中“政”和“治”多是分着讲的,“政”指政事,即官事;“治”指社会治理,是管理老百姓的意思。《论语》中论及政治的条目有50多处,可以说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专门政治学著作。我国一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比如:孔子每到一地,必先问这个地方的政事。(《论语〃学而》10)说明孔子非常关心政治。孔子论政,以德为先。

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古代希腊的城邦政治制度比较发达,而它的政治学研究起步早,也比较发达。“政治”一词在柏拉图(427-347B.C.)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384-322B.C.)的《政治学》中已经广泛使用。“政治”(politics)一词在古希腊语中是城邦的意思。这是因为古代希腊国家的规模就是一个城市加上周围的郊区。

1.古代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规定主要有:(1)“道德论”。在《论语颜渊》中,当别人向孔子请教政事的时候,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yan)。”即风往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

“政治”在西方一直被当成一种“善的事业”,即维护正义、公正的事业。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公正是国家的粘合剂,没有公正,国家就没的凝聚力。

(2)“君权神授论”。君权神授论以中世纪著名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他认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国王是上帝的一个仆人”。(《阿奎那政治著作选》,P65)

我国汉武帝朝代的董仲书(河北枣强人)也创造了一种“天人合一论”,也叫“天人感应论”,他认为:“天子受命于

这种奇怪的理论后来没有得到继承,但是它在没有多少知识的百姓中却大有影响。中国当代现代有学者认为,“天人合一论”(即天人感应论)与现代西方保护生态平衡的理论正相符合,而且比西方早很多。应该说明,天人合一论与现代生态理论毫不相干。

2.现代社会关于“政治”的含义有多种说法,其中有代表性有:(1)“国家说”。以美国政政治学家捷特尔为代表。即认为政治主要是国家事务,特别是宪法、法律所规定的一系列的国家或政府制度。捷特尔曾说:“政治学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国家学”。(《政治学导论》1911)

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观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欧美流行,我国解放前也较流行。

(2)“权力说”。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认为政治就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

权力就是支配关系,所以凡有支配关系的地方,就有政治存在。拉斯韦尔认为,政治学就是研究影响力和有力的人物。(《政治学与精神病理学》,1930)就是研究权力的形成和分享(1950)。

(3)“分配说”。代表人物为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认为政治就是为社会作出和执行权威性分配(或有约束力)的行为。这种观点认为,任何社会中的价值物都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就需要一系列的社会机构和官吏通过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对各种价值物进行权威性的分配。这就是产生了政治现象。

这种观点从二次大战以后开始流行,至今仍是主流观点。

(4)“管理论”。这种观点在我国解放前比较有市场,以孙中山为代表。孙中山曾说:“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孙中山选集》692-693,人民社,1981)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的吴恩裕也说过:“政治乃是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政治学问题研究》1948)

(5)“政策论”。以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代表,认为政治就是政府或政治家制定政策和选择公务员的过程。

以上各派的说法不同,但是在内容上有着共同点,这就是:(1)政治带有强制的特征。(2)国家和政府制度应该是政治的重要内容。(3)政府或公共权力是政治的核心。因为权力是强制的基础,没有权力也就不存在强制。

这里有一个问题,这就是权力有多种多样,究竟是什么样的权力才是政治行为?如果像“权力说”的持有者所说,凡是有支配现象的地方就有政治现象存在的说法则有问题,如家庭内部也有支配现象,但是说家庭中存在政治关系和政治现象就很难成立。也就是说,权力说在它的起点——国家权力上没有什么问题,而在其下限方面还存在着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的最大特点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共产党宣言》中说:“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马恩选集》1卷,人民社,1995)这不是政治的定义。恩格斯给国家的规定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马恩选集》4卷,P166-167)列宁对政治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1.“政治斗争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与世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关系。”(《列宁选集》4卷,人民社1995,P308)这句话的前一半(政治斗争就是阶级斗争)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的定义;它的后一半是出于现实斗争的需要。

2.政治就是民族之间、阶级之间等等的关系。”(《列宁全集》47卷,P522,人民社1990)这是对前一个说法的补充,加进民族关系的内容。

3.“什么是…政治??(1)无产阶级先锋队对本阶级群众。(2)无产阶级对农民。(3)无产阶级(和农民)对资产阶级。”(《列宁全集》2卷,P47,人民社1986 )比前一个说法更具体,一个阶级内部也存在政治问题。

4.“现在我们主要的政治应当是: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收更多的粮食……消除饥荒,这就是我们的政治。”(《列宁选集》4,P308-309,人民社1995)这个说法是指一个阶级为夺取和巩固政权所做的努力属于政治范畴,是一种合乎情理的补充。

5.“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列宁文稿》2卷,P407,人民社1978)“政治最本质的东西即国家机构。”国家“是全部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这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定义,类似于前面讲的“国家说”。

6.“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列宁选集》4卷,P381,人民社1995);“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列宁选集》4卷,P189,人民社1995)。这是对“政治”的进一步解释。

综合列宁的论述,以第5个说法最为典型,其他几点都可以看作对政治的内容的具体解释,可以看出政治都是围绕国家或权利而展开的。

毛泽东也对政治做出过自己的说明:“同阶级敌人作斗争,这是过去政治的基本内容,但是,在人民有了自己的政权以后,这个政权同人民的关系就基本上是人民内部关系了,采用的方法不是压服而是说服,这是一种新的政治关系。”(《工作方法六十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P53,中央文献社1992)这个说法与列宁的说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政治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包括以下几点内容:(1)政治是一种阶级关系,具有阶级性。在不同的条件政治的内容可以不同。(2)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权力,也就是公共权力的一种特殊形式。因为政治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所以它带有公共管理的性质。(3)政治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政治体现着社会的各种经济利益和要求。(4)政治是一门科学。因此,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应该是有规律的。

而列宁所说的政治是一种艺术,应该是指政治实践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活动。科学似乎和艺术不太相关,但是,事实上,在任何一门科学的尖端处都需要高强度的创造性的思维,它究竟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科学的还是艺术的,形象的还是抽象的,逻辑的还是思辨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创造性和有效性,或者说是有效的创造性。

(三)政治的本质。

政治的本质就是争取、维护、调整或分配不同的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政治就是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围绕国家政权或公共权力进行的活动,由此产生的关系。

1.政治的主体是特定的社会集团和个人。这里的集团是指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阶级、阶层、利益集团、政党、民族、地区等。

在国际关系中,国家也是政治关系的主体。而个人则是指公民、官员、政治家等,他们或者以俱人身份,或者以

英语中的政治家有两个词:politician和statesman,而实际上前者往往是指政客,政治家一般都叫statesman。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

2.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权力。国家作为暴力机器,是一种具有强制性、主权性和权威性的力量。因此,谁掌握了国家权力,谁就会在政治斗争中取得主动地位。

3.政治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主体的活动和相互关系。只有围绕国家政权或公共权力的社会活动才是政治活动,才会构成政治关系。

4.政治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换句话说,政治行为就是人们利用国家权力追求利益分配和再分配的行为。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恩全集》1卷,P82,人民社1956)

二、政治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1.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和剩余产品的大量出现,原始公有制的解体,财产的私有制逐渐形成,阶级分化出现,原始的维护和协调氏族共同利益的公共权力也就逐渐地变成了维护私有制秩序的工具,政治行为和政治关系也就随之产生了。

2.可以想见,这期间必然曾经出现了相当激烈的暴力冲突,并最终确立了残酷的奴隶制度。可以说奴隶制度完全是依靠纯粹的暴力建立和维护的。但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互动关系,压制与反抗总是时时存在的。面临着奴隶的不断逃亡和反抗,奴隶制的维持其代价也是相当高昂的。

3.随着越来越的奴隶主把土地交给穷人去种,地主坐收地租的剥削形式因为管理成本较低而逐渐被社会接受,农奴制或封建式的剥削关系慢慢地建立起来。与奴隶制相比,对于百姓而言,封建关系的暴力成分显然要少的多。

从历史资料看,农奴制或封建制的建立应该是一种较为缓慢的社会变革,而不是革命的结果。真正的“变法”(如商秧变法)大概是新旧两种制度在国家政权层面的决战,即政治决斗。

4.同样,初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也是非常“自然的”过程。由于新的生产方式带来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统治者本身也是受益者。只是新的生产关系发展到相当的程度,政治决斗才真正开始。资本的统治使日常暴力似乎成为一种多余的东西。人们要生存,或者想过得好一些,就不得不为金钱而努力。而如果想改变社会制度,就会引来暴力。

5.社会主义是人类第一次在造反之前明确地有了社会理想,是一种理性的社会实验(欧文的个人实验不成功)。它在欧洲的暴力努力失败后,以和平长入的形式继续被西欧社会党人试验着,而在东方则以暴力和国家政权的形式进行实验。

三、政治的作用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但是,政治是上层建筑的主体部分,它有相对的独立性,政治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是法律关系的基础和前而且对文化、道德等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力。

1.虽然上层建筑的性质和构成方式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是政治斗争的结局对经济基础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我国的改革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经济结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3.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是衡量政治的根本标准。

第二节政治学

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

(一)政治学研究的对象。

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所谓政治现象,就是指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即政治主体的活动和相互关系。

政治主体间的关系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它的互动性,即关系双方关系的双向性。

(二)政治学的体系。

广义的政治学是指作为一个学科体系的政治学,包括基础理论(即政治哲学)、政治制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学、政治传播等。

狭义的政治学就是指政治学原理,也就是政治学的基础理论。它的研究内容包括六个部分:

1.政治关系。即作为政治主体的集团和个人,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其内部关系。包括阶级、阶

层、各政治主体的地位与作用等。

2.政治制度与政治组织,其核心是国家政权。包括国家制度(如国体、政体、国家结构等)、行政体制、司法制度、军事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

3.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政治权力表现为一种自上而下的支配性力量,即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能力。而政治权利则是指表现为一种自下而上的力量,它是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利益,与相应的义务不可分割。

4.政治行为。即政治主体的各种政治活动。

5.政治发展。即研究政治改革、革命等政治变化的原因、动力、途径等。

6.政治文化。包括(1)意识形态(即政治、法律、艺术、宗教、哲学、道德等观念系统);(2)政治社会化(如政治宣传和政治教育等);(3)政治心理(如政治感情、政治态度、政治信念等)。

7.政治变革。包括政治发展的价值目标(如民主、人权、平等与效率等)、规律等。

8.政治谋略、政治家、领导艺术等。

二、政治学的发展

(一)西方政治学的发展。

1.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最早讨论政治问题的著作,它论述了理想国家的具体组织形式和各种政治体制的优缺点,认定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要实际得多,他在《政治学》中详细地论述了作为一门科学的政治学的各个方面,因此被认为是政治学的创始人。

以19世纪末为界,人们把西方政治学分为传统和现代两部分。

在方法上,以哲学方法即思辨方法为主,不大关注现实问题。

西方传统的政治学家和重要著作主要有:(1)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哲学思辨和演绎推理的方法论述了他的理想国家理念,认为政治的目的是追求至善和正义;最好的政体是共和国;最好的统治者(国王)是哲学家。

(2)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运用实证和比较的方法研究了古代希腊大多数城邦国家的国家结构,把政治的基础归结为道德。这时,古代希腊文明已经开始衰落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可以看作对古希腊政治的总结。

(3)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阿奎那是中世纪神学的代表性人物。他把政治的基础归结为上帝,君授。

(4)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马基雅维利是近代政治学奠基人,此书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薄册子。

(5) 洛克的《政府论》(下篇)。几乎与孟德斯鸠同时,是英国革命的总结性著作。

(6) 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三权分立理论创始人。本书是近代政治学的经典之一

(7)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美国建国者们的经典。

天赋人权论、社会契约论、平等自由民主、分权理论等,是近代政治学的基本内容。其特点是以权利义务关系解释政治。

3.现代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的美国,分为三大流派:以J.W.伯吉斯为代表的“科学主义”流派,产生于20世纪初;以阿瑟本特、梅里安、拉斯韦尔和阿尔蒙德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流派,产生于50年代;以戴维、伊斯顿为代表的“后行为主义”流派,产生于70年代。188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立政治研究院,政治学第一次直接进入高等学府。

现代注重研究政治主体和现实政治问题,如政治制度、国家法律、政治行为、政治决策、政治合法性、政治心理等。

在研究方法上,他们深受现代实证哲学的影响,采取实证、科学主义、行为主义、后行为主义的方法,也就是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移植过来,大量采用模拟分析、个案分析、心理分析、实地调查等经验性方法,使政治学研究更加具有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内容是它的国家学说:国家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脱离的力量;国家是阶级压迫的机关;就本质而言,国家是经济上的统治阶级的国家;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其他阶级的暴力工具。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点是:(1)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它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从人们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出发,分析政治现象。(2)以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为目标。它公开承认自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强调暴力革命,以暴力推翻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然后开始对经济基础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造反有理。(3)以批判性为最大特色。即对其他一切政治学说持批判的态度。这也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辩证的基本特点。(4)强调实践。即对现实持批判的态度。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关于费尔巴哈的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19世纪前期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全面性危机的一个结果。至19世纪末,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在政治上进行重大改革,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日趋稳定并恢复活力,而国际矛盾逐渐突出,马克思主义面临着新的局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生分裂。以列宁为主的一派继续走革命的道路,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走上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道路。

而以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伯恩斯坦、考茨基为代表的另一派放弃暴力革命的理论,主张资本主义的民主和选举制度,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它们后来都走上了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的道路。这一派被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称为修正主义,这就是直到今天还活跃在欧洲政治舞台上的民主社会党,它们是政坛上的左派,有自己的国际组织,有许多都已经或曾经在自己的国家执政,推行自己的经过修改了的社会主义政策,即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控制,增加社会福利,特别是在北欧国家,民主社会党长期执政,谋求建立“从幼儿园到火葬场”的福利社会。

另外,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改革应该说在经济上也非常成功,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道路;而政治上的改革还在探索中。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代表性著作有:马克思:(1)《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2) 马恩:《共产党宣言》(1848);

(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4) 列宁:《国家与革命》;(5)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二)中国政治学的发展。

如果我国正在进行的基层民主改革——包括村民自治和城镇社区民主建设——如果得到认真的执行,有可能会创造出一种新的政治现代化的模式。

1.中国传统的政治学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主。前面我们讲过,儒家的政治理论是一种“道德论”。

《论语》中有不少这方面的言论。如《为政》篇中就有:(1)子曰:“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逃避惩罚)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守规矩)。”(3)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即任用正直的人则百姓服,而任用不正直的人则百姓不服。

孔子在《论语颜渊》一篇中,当别人请教政事的时候做出过以下的回答:(1)“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3)“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yan)。”即风往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

孔子讲“克己复礼”,孟子讲“仁义”,到了宋明理学又开始讲“存天理灭人欲”、“良知良能”、“心外无物”,讲“知行合一”等。总之,离不开伦理道德。

儒家的政治思想就是仁义道德加上严格的等级观念。二千多年一直是这个思路。从管理学的角度讲,就是要创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政治环境,增加社会的凝聚力。

2.法家在传统的政治思想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像商鞅、韩非、李斯等人的思想也是很有影响的。但是,法家思想有重刑罚轻疏导的不足,在思想上缺乏后继者,尤其缺乏像儒家那样的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家,它的一些思想反而被儒家吸收,以至在实践中陷入相当矛盾的境地。如既有“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的少量平等思想,又有“刑不上大夫”

3.近代以后,像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都是著名的政治学著作。1902年,戊戌变法的唯一成果——京师大学堂在全国率先设立了政治法律科。1932年,南京成立了中国政治学会。到1946年,全国有四十多所学校设立了政治学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政治学系被全部取消,直到1980年末,中国政治学会再次成立。但是,直到今天,我国的政治学仍然不够发达。

4.我们现在讲以法治国,是在建设法制国家的基础上,又提出以德治国的思想,明显体现了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我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双重影响。以法治国,这是建设现代国家的根本,是从制度建设方面来讲,是对全社会的,是根本。而以德治国则是从思想教育来讲的,这一点一定要认清。我们的政治学研究的重点还是如何建立法制国家和政治现代化的问题。

第三节我国政治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一、我国政治学的任务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轨时期,所有的问题都集中在政治现代化的问题上。因此,政治学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需要。这些问题包括:

1.我国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问题。改革使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必将对我国的政治运行带来新的变化。

比如,有调查表明,目前我国40%的财富掌握在10%的人口手中。这说明改革在经济结构方面引起了非常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肯定会在政治领域反映出来,如税收、政府决策等。

改革同时还在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政治观念等多方面产生影响。这些变化和影响是一个缓慢和长期性的过程。

2.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和决策体制问题。社会和经济的转型对政府职能和决策体制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也应该像社会成员同样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现实。

3.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的关系。我国的政府传统上都是高度中央集权的,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不断的权力下放,情况有所改观,但问题仍然不少。

我国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职能从上到下,呈现出一种不断降低和模糊的状态,改革的积极性也是逐渐降低。比如,各级地方政府的臃肿、低效、腐败、不规范运作等,没有中央政府的强力推动和示范作用简直就难有根本性的好转。这种中央积极,地方消极的状况与政府的理想状态正好相反,说明我国的政治改革和政治现代化的道路依然漫长而艰难。

我国中央政府自我完善和自我调整的欲望和能力历来都比较强,而时时与老百姓打交道的地方特别是基层政一直相对冷漠和麻木,这也是广大民众对政府和政府官员长期不满的主要原因。同时,群众对基层政府或基层官员的不满得不到正常渠道的反映,反而常常被看成反抗行为而得不到公正对待。

另外,我国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长期缺乏法律上的规范,下级政府完全要看上级政府,特别是上级领导的脸色行事,形成被动、人亡政息等诸多弊端。甚至那些积极主动的下级政府专门钻上级政策的空子,美其名曰“走钢丝”、“打

这一方面说明上级政府控制过多过死;另一方面我们的基层政府的合法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的解决。

如何提高基层政府的整体素质和效率、增强民众对基层官员的制约监督力度、加快基层民主的正规化和现代化建设应该是我国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政治学研究的突破点可能就在这里。

4.在一党执政条件的政党关系。主要问题是长期的党政不分,政企业不分,监督不力,党的组织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对执政党的有效监督等。

这些问题由来已久,因此解决的难度较大。建议大家不把关注重点放在这个层次上,而是主要研究基层政府或基层民主建设问题。因为问题的直观性较强,问题也较为突出,研究的难度也相对小一些。

5.民间表达与社会舆论问题。我国的民意表达渠道存在严重问题,经常使小问题变大,大问题变坏。民意表达问题与基层政府和基层民主问题密切相关,可以充分研究。社会舆论问题事关重大,主要是国家政策和可行性问题。

6.政治文化的革新问题。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政治文化存在的落后和消极的东西太多,现代政治文化极不发达,与政治现代化建设相差甚远。

如:(1)老百姓日常的政治心理消极,却又不时地表现出政治的狂热情绪,这对政治稳定是一种隐患。(2)政治权利义务观念淡薄。这是因为我国政治学长期不发达所造成的。(3)重人治,注重个人品质的完善,而轻法制,缺乏制度文化。这也是传统文化的恶果。(4)义利、荣辱观念混乱。这是事实,但是很奇怪。因为传统文化几千年不断地讲仁义道德,个人修养文化也极发达,最后反弄了一个义利荣辱也分不清。这可能与封建意识、等级观念等有关。

7.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政治发展问题就是政治的现代化问题。如何在发展中保持稳定一直是转型国家努力解决的问题,但难度较大,有计划地从基层民主建设做起可能是一条路径。但是,这个问题必须认真地做,做扎实,否则等于白做。

8.廉政问题。腐败是社会转型期的普遍现象,问题的根本解决途径还是要从体制下手,也就是政治现代化的问题。

9.中国特色的民主建设问题。就是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政治现代化的道路。这条道路能否走得通,最根本的一点是使它适合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

10.政治谋略问题。这个问题主要是政治家和政治智囊所关心的问题,否则就成为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

二、政治学研究方法

(一)政治学研究的立场和基本原则。

即政治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基本观念。比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出发点的。

(二)传统政治学研究的方法。

1.历史研究法。即通过编年史的研究分析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占有历史资料的充分。

2.规范研究法。即以某种价值观念为出发点和评价标准研究各种政治现象。

3.法律研究法。就是通过对法律(包括成文法和不成文法)的研究来探讨国家性质及其政治活

动等。

4.制度研究法。即通过对政治制度比较分析,研究不同政府机构、国家制度、政体形式的作用

(三)现代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现代政治越来越纷繁复杂,对政治学研究方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它的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发达。

现代西方政治学研究占统治地位的是行为主义政治学,即“政治科学”。因此,现代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指行为主义政治学(即)的研究方法。

行为主义政治学是在反对传统政治学的研究方法,而是注重经验方法。它认为,科学的功能是解释世界而不是改造世界。这一点与马克主义正相反。它的主要方法有:(1)心理学研究法。其理论来源主要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心理学方法主要是研究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和性格分析等。(2)经济分析法。主要是使用现代经济学中的合理选择理论分析个人和公众政治行为合理选择、政府制定政策过程中政治家、官员和公众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它认为,政治活动与商品经济的交换活动在作用原理上是一致的,即,遵循平等基础上的自由交换原则。经济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具体政治现象,一般不用于宏观政治分析。(3)社会学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政治精英、政治团体、政治角色、政治文化等。把政治团体看作政治活动的主要基础,把对具有不同行为模式的政治角色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当作政治分析主要任务。(4)系统分析法。它把控制论、系统论的一般原理用于政治研究,着重于对政治现象、政治行为的整体和宏观分析。它“统一理论”认为,政治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由一系列与决策有关的政治互动行为构成,是一个行为系统。(5)结构-功能分析法。它试图通过对政治系统的功能和结构的分析揭示政治系统运行的规律。

(四)传统政治学与现代政治学的方法论差别。

政治学的研究历史悠久,现代政治学通常是指狭义的政治科学,它则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西方的政治学,它借用实证的方法,以经验材料为基础研究政治发展的规律。

1.传统政治学研究是规范研究方式,也就是以一定的价值标准研究政治现象,主要是定性分析,注重政治制度研究。比如,马克思认为政治学主要是研究政治制度。而现代政治学研究方式则是经验性的,重视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注重研究可见的政治行为。

2.传统政治学将自己视为行动哲学,其目的是批判和改造社会。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卢梭、马克思等人无不试图寻找一个理想的政治制度。而现代政治学的基本出发点是非理性主义的,目的是把政治学变成一门具体的“科学”,反对在政治分析中加入道德判断。

如英国科学哲学家、政治学家卡尔?波普就认为任何试图总体上改造社会的计划与理论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人类根本就不可能拥有改造社会的技术手段。他认为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就是试图从总体上改造社会的理性设计。

3.传统政治学的研究方式是历史主义的,其理论和分析都以历史为根据。而现代政治学的论证方式则是实证主义的,认为政治知识只能是知觉和经验的,用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实不能证明任何问题。因此它在方法上抛弃演绎法,只采用调查统计的归纳法。

4.传统政治学研究方法以静态为主,其重点是典型的、重大的历史事件,如革命、改革等,试图从中找出历史变迁的奥秘。而现代政治学研究则以动态为主,认为只有在观察数据和经验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叫做理论。

5.传统政治学注重对文本资料的研究,如法律制度、文献典籍等。而现代政治学则更相信直接的感觉和观察,认

(五)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规范研究和经验研究两种。也就是说,传统的研究方法更多是规范性的,比如在对西方现代政治现象进行研究的时候,首先明确它们的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性质,也就是它的腐朽性本质。这就是首先给它定性。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宏观研究。

而现在较为缺乏的、也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应该是经验性研究,也就是用经验数据来分析、验证一般的理论和原则。大家可能注意到,先定性,后用经验数据进行验证。在方法论上是不是有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因为定性与定量都不是一劳永逸地完成的。

具体说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研究文法主要有四种:

1.历史分析法。也就是要把政治现象纳入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列宁曾说过:“考察每一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列宁全集》37卷,P61,人民社1986)

2.经济分析法。就是从经济角度分析政治现象。因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政治的判断标准最终要看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如何。

3.阶级分析法。古典经济学家魁奈在分析农业产品时,最先把社会成员分为生产者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生产者阶级。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根据基本收入形式,提出了地主、资本家和工人是构成文明社会的三大基本阶级。法国历史学家梯叶里曾说明了物质因素和阶级斗争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的过程中的作用。法国历史学家基佐从土地关系上研究了阶级形成的原因,并认为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看作阶级斗争的历史。法国历史和政治学家米涅认为,阶级斗争贯穿于中世纪以来全部法国历史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分析法就是利益分析法,因为阶级差别就是利益的不同。利益的不同会导致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标准的不同,这就是真理阶级性的实质所在。

4.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主要有普查、抽查、典型调查、个案分析、文献资料分析等。应该指出的是,研究方法没有属于谁的问题,只要是有效、好用,什么方法都可以使用。

第二章政治关系与政治结构

【重点内容】(*重点掌握):

*1.政治关系的含义。

*2.政治系统的概念。

第一节政治关系

一、政治关系的含义

政治关系是指政治主体之间围绕国家政治权力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总称。它包含以下三种含义:(1)政治关系是政治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政治主体包括个人和社会群体。个人指公民、政治官员、政治家等;而社会群体主要有阶级、政党、利益集团、民族、国家和国际组织等。与一切社会关系一样,政治关系也是一种互动的关系。(2)政治关系是围绕着国家权力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围绕国家权力”是政治关系的根本标志。离开国家权力就谈不上政治,离开国家权力所形成的关系也不是政治关系。(3)政治关系的根本目的是追求自己的利益。人们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而进行政治活动,从而特定的政治关系。这里的利益主要是指个人或他们所代表的社会群体的经济利益,也包括一切其他的衍生利益。政治关系的实质是利益。经济利益是政治关系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关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政治关系的界限在哪里?也就是说到哪个地方为止,其他的社会关系就不属于政治关系了?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我认为应该这样说,不以夺取政权为目的、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的活动所构成的关系不属于政治关系的范围。如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工作关系、自然人或法人的日常活动所构成的关系。而任何试图超越法律或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关系都应该看作是政治关系。如法律程序之外的争取政权或改变政府重大利益分配的行为(暴动、游行示威、暴力对抗执法、组织黑社会)、以暴力改变利益分配(抢劫财物)和伤害他人身体和人格的行为等。另外,政治关系与非政治关系也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个规定也不全面,大家可以根据政治的定义充分讨论这个问题。

二、政治关系的特征

(一)历史性。

政治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阶段性现象,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因为政治关系是围绕国家权力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当然,究竟政治关系从什么时候产生,也就是国家从何时产生,还不是很确定。谈论国家或政治关系的消亡似乎也没有多少现实意义。

(二)客观性。

政治关系由上层建筑决定的根本特性说明,政治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而不是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就是说,人们有关政治问题的意识和观点是由人们

所处的政治关系所决定的。

政治关系的客观性有三点含义:(1)政治权力可以带来可见或不可见的价值和利益。(2)政治关系的成立是由于人们追求特殊利益造成的。(3)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着他们之间的政治关系。

(三)复杂性。

政治关系的复杂性是由政治主体的多元性和利益的多元性决定的。(1)政治主体既包括个人,又包括群体。作为政治主体的个人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不仅多种多样,而且互有交叉。比如一个人可能同时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这些社会角色的规范可能又很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而政治群体由于是次生关系,所以就更加复杂。(2)政治主体的复杂性

也决定了它们的利益的复杂性。同一政治主体的利益尚且不一致,不同政治群体的利益关系就更加复杂。(3)政治关系的复杂性还表现为人们的利益和政治关系的变动性。

(四)变动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主体的变化、外部条件的变化,都会引起政治关系的变化。政治关系的变动性要求政治主体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政策和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着形势。比如,美国政治学家埃科班就曾经用硬币来说明政治思想的特殊性,“硬币即使磨成光板,它仍然是有效的货币”,而“如果要使政治思想保持其价值,就得定期加以重铸”。这充分说明了政治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变的特点。

三、政治关系与政治权力

(一)政治主体。

政治角色是指与政治参与者特定的政治地位相适应的规范化行为模式。这些规范化的行为模式有法律规定的、也有约定俗成并为社会广泛认可的。正因为存在着这种正式或非正式的认可,政治主体或社会都对特定的政治角色抱有某种“角色期望”。这种“角色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治主体的行为。

(二)政治关系的类型。

1.平等型的政治关系。指政治角色具有的形式上或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2.等级型的政治关系。指政治关系中的一方占据着主动和支配地位。如政治机构中的上下级关系。

3.二元型的政治关系。指政治角色所处的地位经常或定期发生转换,如任期制中的政治官员。

(三)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是对社会利益分配具有强制性影响的社会权力。

1.权力:即不顾他人的意志而强迫他人行为的能力(power)。

它与服从有关。

2.权威(authority;author,创造者;authorize,授权):指能够使人们自愿地服从的能力。导致人们自愿服从的因素中,权力的合法性是很重的因素,人们倾向于自愿地服从“事实合法”(不仅仅是形式的合法)的权力。权威的特点在于,它既不是武力压服,也不是纯粹的理性说服。

它与人们对权威的信任或信服有关。不同的事物(信条、主义、观点、遗嘱、书籍等)或人(立法者或创制者、法官或官员、父母、教师、专家、知识分子、牧师、预言家等)所享有的权威是不同的。

比如说某个观点,人们承认它,并不是因为出于自己的理性判断(人们并不要求说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或理由),而只是考虑到这个观点出自某个人。这就意味着,这个观点或这个人是权威性的。

权威本身会表现为人们信服和行动的理由。(《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P44-46)

3.权利(rights):有三种含义:(1)制度或法律赋予个人的商品或机遇。边沁认为,“权利”一词的含义仅仅是指这种含义,理由是:对权利的需求本身不是一种权利。(2)在制度安排下,人们应该具有并得到尊重和维护的合理要求。(3)表现某些要求的正当理由,往往是一些最基本的道德原则,这些基本原则会为我们的重要价值(如平等、

如:“法律权利”是在第一种意义上使用的。“道德权利”或“天赋权利”是在后两种意义上使用的。“人权”则包含着三种含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P661)

四、行为主义的政治系统论

(一)政治系统的概念。

现代西方政治学的主要流派——行为主义借用现代生物学的系统理论中的“系统”的概念来描述政治关系,这就产生了“政治系统”的概念,对现代政治学研究具有很大的影响。

生物学中的生物有机体概念认为,一个系统主要有三个功能:(1)结构功能。指生物体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具有促进生命持续的功能,而且各器官相互依赖和影响。(2)行为功能。指生物有机体在受到外界刺激时,处于生存的需要会做出一定的反应。(3)进化功能。指生物体具有自然成长和适应环境的功能。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首先将系统概念引入政治学,他认为政治系统是“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有关的互动行为”,它的功能是“在国内和国际环境中,有意识地制定和追求集体目标的工具”。根据这种规定,政治系统显然是一种特定的政治主体,类似于国家或享有一定主权的地区政治主体。

(二)政治系统与社会的关系。

政治系统是开放的,它的界限是无形的。这就决定了政治系统与社会存在着不断的交流过程。这个交流过程包括输入和输出两个方面:

1、社会对政治系统的输入。包括社会对政治系统的要求和支持两个内容。(1)社会对政治系统的要求有五种:一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二是对行为管制的要求,指以法律形式保障公共安全及规范经济行为、婚姻、卫生、环保等;三是有关社会资源分配方面的要求,如税收、财政等方面的要求;四是传递信息的要求,指社会公众对政治决策过程信息的了解需求,即要求增加政治的透明度;五是公众参与政治过程和获得更多政治权利的要求。(2)社会对政治系统的支持与反抗都是政治系统运行的动力。社会对政治系统的支持有两种:一是政治资源性支持。即政治主体积极响应、声援政治系统发出的动员。二是政治服从性支持。即政治主体遵守政治系统制定的政策方针等。

2、政治系统对社会的输出。这种输出是政治系统对来自社会的输入所做出的反应活动。它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社会资源的获取,如政治系统对税收、战利品、贡品和个人服务等方面的要求;二是行为管制;三是分配社会资源,包括产品、服务、荣誉、地位、机会等;四是精神性输出品,包括为公众确立价值观念、政治信念、政治象征及阐释各种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

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政治系统理论有相当的合理性。

第二节政治结构

一、政治结构的含义

(一)政治结构就是政治主体(也叫政治角色)之间相互关系的固定的组合模式。

(二)政治结构的具体形式包括国家的宪政结构及政府、司法、政党、阶级利益集团等政治主体的结构。

(三)政治结构表现为政治主体在政治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及权力义务关系。

1.在长期政治实践中稳定发挥作用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体现了政治结构的自发性。它往往体现着政治文明中的传统智慧。

2.政治主体主动地干预政治系统的运行,自觉地按照自己的需要改造旧的政治结构的过程则充分体现了自觉性的一面。现代政治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体现了政治结构的自觉性。

二、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

(一)政治关系或政治系统的相对稳定性。也就是政治制度的相对稳定性。它是由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性决定的。

(二)政治活动的有序性。指各种政治主体及其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范性。各种政治主体政治角色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表现出政治活动特有的规律性。如政治活动的一些特定程序、主动与被动、强制与服从、分权与制衡等,都体现出政治活动的有序性。

第三节现代西方政治权力结构

一、基本特征

(一)以“三权分立”为基础。

即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种政治权力由不同的专门机构分别行使,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完整的政治权力体系。虽然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如三种权力大小的分配等),但基本框架都大体如此。

其中又以美国最为典型。这是因为美国建国较晚,理论准备比较充分,其主要建国者是大都是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忠实信徒。

(二)阶级结构包括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中产阶级)。

按西方的标准,分为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穷人——真正的无产者。其中资产阶级是高收入阶层;中产阶级占社会的绝大部分,指具有稳定收入和一定个人资产(如房子、汽车、企业的股份等)的人;而穷人则是生活穷贫线以下的人。

(三)社会控制的方式更多地使用法律和经济手段。

也就是说社会控制折常规手段已经不是赤裸裸的暴力,变硬控制为软控制。无产阶级也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力,如选举权等。

(四)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

不同的政党的政策区别越来越模糊。

(五)决策的一元化和政策规划的多元化并存。

西方国家重大政策方针的制定都是政府(包括立法、司法、和行政三大基本权力机构)最后决定的,依据法律规定这也是西方国家政府的权限和职责,但是这些政策的具体制定过程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突出地表现了权力行使过程的复杂性。

二、美国政府制定政策的过程

美国政府不设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这些机构在中国政府中的编制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也不支付政策形成初

美国政府决策的形式仅表现为政策方案的优选过程,即在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中进行选择。其前期的大量工作是由非官方的各种民间机构完成的。

具体的过程包括:

1.各种大的利益集团、企业将自己的利益要求交给它们的或它们资助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

这个过程有人叫“播种”,是指它包含着特定的信息又携带着一定的能量。

这些机构也可能受到个人资助或者是独立的经营实体,具体表现为基金会、大学中的研究机构、智囊机构(思想库)、独立的经营性研究机构,如著名的兰德公司等。

2.这些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具体的政策研究,将利益集团的要求转化成可行性方案,并通过严格的研究和论证,使这些方案逐渐变成可操作性的政策。

3.这些方案通过相应的新闻媒体和各种大众传播工具向社会进行宣传,以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或者通过利益集团和一些专门性的游说机构给政府决策机构和重要人物施加影响,甚至干脆卖给政府决定机构。

4.政府决策者通过评估和选择,最后在众多的方案中决定最后的施方案,并最终形成官方的法律或政策。

可见,美国政府政策的制定过程复杂,而决策过程相对简单。一般而言,公开性较强,既要体现出利益集团的要求、专家的智慧,又努力寻求社会公众的理解与支持,非常典型地体现出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政治的决策特征。

何看待利益集团的影响问题。(1)毫无疑问,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自己的利益,都希望政府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策。利益或拥有大量财富的组织和个人更是如此。(2)任何利益或需要都要求表达和实现自己,个人和利益集团都是如此。社会既然允许利益集团存在,就意味着允许它们表达和实现自己的利益。(3)与个体的社会大众相比,利益集团并且处于强势地位,它们对政府决策的实

际影响要大的多。任何组织(政府机构、政党、企业、行业、单位、社区组织等)总要比个体的人力量要强大的多,尽管它们法律地位是平等的。(4)利益集团有着自己特殊的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不一定一致,甚至会发生矛盾,而且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也会发生矛盾,利益集团的要求很有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危害社会利益、公众的价值观念,甚至会危害法律的公平和法律的实施。比如

说,军火利益集团总是希望打仗、放松对公众拥有武器的管制、多出口武器。(5)要求利益集团不争取自己的利益或主动放弃自己的利益是不现实的。(6)这就对社会管理、政府决策和法制体系提出很高的要求,也就是如何将利益集团的行为有效地控制在法律范围之内。(7)这不仅是发达国家的问题,也是发展中国家政治现代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利益的不断分化同样也是我们国家的现实。有资料显示,我国10%的人口占有着40%的财富。表明我国的社会结构产生了明显的变化。这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必然要产生的现象,其本质是生产力发展所造成的生产关系的变化。这些利益最终肯定要在政治决策上有所表现,否则就说说明政治制度不正常。

在任何一个现代社会,如果决策者群体和它民代表的利益群体发生脱节,都会发生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邓小平曾经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3卷372页),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即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中国的先进生产力、代表中国的

三、美国的政治结构

像任何社会一样,美国社会也是一种双层的政治结构,即“直接的决策者”群体和它所代表的范围更广的利益群体。

决策层负责最终选择和确定能够反映和实现社会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的政策和法律。它不是权力本身,而是权力主体的执行者。但是,它的独立性如何与社会或权力主体的制约能力成反比。

不过,与其他西方国家一样,美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利益集团(或称权势集团)。这些利益集团的利益也许并不一致,但它们对政府的决策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样,美国社会的政治结构事实上已经不是上面所说的双层结构,而是一种三层结构:选民层、利益集团和直接的决策层。

只是选民层距离决策层较远,而且利益不集中,甚至有许多人干脆不关心政治或放弃自己的选举权(认为投不投那一票都无所谓,而事实上也确实是作用不大),而利益集团距决策层较低一些,影响也很明显,这是事实。不承这个事实也就等完全否认作为现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民主。

不管民主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众多的公民一人投上一票是否真的那么重要?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政府的决策?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但是至今为止,现代政治的核心内容应该说目前还没有受到强有力的挑战。

(一)美国政治权力的经济基础。

利益集团所拥有的巨大的经济实力是它们的权力基础。即使不参与政治活动,它们在社会中也处于强势地位,个人尽管与它们在法律上处于平等地位,因为可利用的资源有限,如果没有完备的法律系统和公正的司法制度作保证,个人事实上很难与它们抗衡。

美国官方的统计数据表明,美国社会分化和财富也有日益集中的趋势。1968到1994年间,最富有的20%的家庭的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比例从40.5%上升到46.9%。1994年,最富有的10%的家庭占有着66.8%的财富。

美国学者托马斯·戴伊通过分析认为,美国工业资产的一半集中于100 家制造业公司,银行资产的一半归50家银行,交通、电讯、公用事业的一半归33家,保险业23的资产归18家。以上这些大企业当然大都是股份制,股东人数众多,但它们真正掌握大约4000多名董事和经理人员手中。

政治学发展的真正意义还在于推我国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现代化,不断提高我们的政治文明程度,最终走上民主、文明、富强之路。这也是中国人的一个多世纪的梦想。

(二)“思想库”的政治功能。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中,这些利益集团在政治上并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它们也没有正式的政治组织形态。西方国家政治运作的基础之一是党派政治,不同的党派代表着不同的阶级和阶层的利益,它们通过自己的主张争取广大的选民,通过选举,轮流或者合作执政,执政党派的高层构成实际的决策层。

西方国家的政府一般不承担决策前的具体调研、政策方案的研究、规划和拟定等工作。这些“前决策工作”主要是由所谓“思想库”完成的。

这些五花八门的“思想库”就是一些高度专门化的政策研究、规划和咨询机构。它们汇集了各方面的一流专家,或

这些由专家组织的“思想库”既具有专门的知识,能够及时了解利益集团的要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民众的要求。这些“思想库”根据利益集团的要求,不断地生产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由专门的“院外活动分子”或叫“游说团体”传递给国会和行政机构,供决策层选择。

美国著名的思想库主要有民主党的布鲁斯金学会、共和党的胡佛研究所,二者有“影子内阁”和“流亡政府”之称。此外,还有“传统基金会”、“兰德公司”等,据说中美国建交的方案就是由兰德公司做出并以高价卖给美国政府的。

这些“思想库”使西方社会中不同的利益主体参与政治的行为规范化,有利于政治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加上政治制度中原来就存在的分权与制衡机制,促进了政治的稳定;同时也避免了各种利益集团不正常的政治参与可能给政府动作所带来的腐败、黑箱操作等各种不规范的弊端。

在这里,各种利益集团的利益要求提供的是价值取向,“思想库”的任务是将它们的要求科学化——即具体化并与社会目标相结合,而政府则从各种方案中选择最佳,是最后的决策者。

这一点与中国完全不同,中国的政策研究、规划、咨询等机构都是政府部门及附属事业单位,是官方机构,专家也大都具有官方或半官方的身份。

第四节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结构

一、基本特征

(一)政治关系的非对抗性质。

这是由它的阶级关系决定的。它的生产关系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1.阶级结构。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城乡个体劳动者、私营业主、敌对势力(包括极少数的盗窃、诈骗、杀人放火、流氓集团等各种破坏现行社会秩序的人)等。其中,我们与敌对势力的关系是敌我矛盾;私营业主与该企业的工人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关系,但是他们之间不存在政治上是平等的;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政权的基础是工农联盟,其他阶层为参政者。

据《改革》杂志2001年第9期报道,目前我国社会财富的40%掌握在1%的人手中。可见社会分化程度已经比较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课题组在职业分类基础上,根据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划分标准所做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社会结构开始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化,现代化社会的阶层结构已经基本形成。十个阶层是:(1)国家和社会管理阶层;(2)经理阶层;(3) 私营企业主阶层;(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5)办事人员阶层;(6)个体工商户阶层;(7)商业服务人员阶层;(8)产业工人阶层;(9)农业劳动者阶层;(10)城市无业、失业和半失业阶层。其中第4、7、2、3这四个阶层的人数会进一步扩大,而第9、8阶层的人数则会不断减少,第10个阶层是明显的边缘化阶层。

所有以上这些阶级和阶层由于经济利益不同,其政治地位也不相同。

2.社会主义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国际关系。(1)我国的政党有:共产党和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主同盟、民主建国会、民主促进会、农工民主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和台湾自治同盟八人民主党派。中国共产党和它们的关系是合

荣辱与共”。

我们的民族关系是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实行区域自治。

中国处理国际关系时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个人、集体和国家关系。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国家利益优先,整体高于局部,集体高于个人,在此基础上谋求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结合。

(二)巴黎公社的影响。

1.“议政合一”的政权体制。1871年建立的巴黎公社仅存在了72天,但是它的政权组织形式构成了社会主义政权结构的雏形。

它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的主要支柱——常备军、警察、官僚、僧侣和法官,建立了由普选产生的最高权力机构——公社委员会,下设十个委员会——执行、司法、军事、公安、财政、粮食、外交、劳动和贸易、教育、社会福利。这是一种“议政合一”的政权体制,即公社委员会负责“议”,是立法机构,各分委员会负责“行”,是执行机构。公社的其他公职人员、法官、国民自卫军营长都由选举产生。

2.“廉价政府”的原则。公社实行低薪制,公社委员和普通公务人员一律领取相当于熟练工人的工资,最高年薪不得超过6000法郎。

马克思曾说过:“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同时兼管行政和立法的工作机关。”(《马恩选集》2卷,P375)列宁也说:“议员必须亲自工作,亲自执行自己通过的法律,亲自检查在实际

工作中执行的结果,亲自对选民负责。”(《列宁选集》3卷,P211)这样看来,马克思显然是主张一种“三权合一”的政权组织。而列宁也主张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合一。

巴黎公社是有创造性的,但是由于存在的时间过于短暂,执行中的优缺点表现的都不够充分,所提供给后人的经验教训不多。后来产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受巴黎公社的影响,基本都采用了“议行合一”的体制。

如何看待“三权合一”体制或“议政合一”体制问题,从根本上说也就是如何看待政治结构(制度)与它所服务的经济结构(制度)的问题。这是政治学研究的方法问题。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凡是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都是进步的,凡是适合经济基础的政治关系就是合理的。

我们说政治关系的根本是利益关系。所以,从根本上讲,社会主义的“议政合一”或“三权合一”都是社会利益一致的结果。社会主义建立之初,特别是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国家的经济制度变成了单一的公有制,或以公有制为基本的制度,其他经济成份所占比例非常小。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不劳动者不得食。社会利益一致性决策了政治制度或政治结构的单一性。这就是“议政合一”或“三权合一”的现实和理论基础。

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已经越来越复杂,早已不是原来的单一制,利益的多元化必然要出现需求的多元化,出现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声音。利益的分化是不是一定要导致政治结构的多元化呢?这正政治学要研究的问题,也是政治改

革所面临的具有方向性的问题,也是我国政治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文明、富强”的国家,这就是政治学研究的现实要求。

(三)“议政合一”体制的基本特征。

所谓“议政合一”制,就是立法权与行政权同属于一个最高权力机关,或行政权从属于立法权,仅是立法机关的执行部门。而在近代西方的分权制衡制中,立法、司法与行政三权互不隶属,相互制约。

1.民意代表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它不与任何机构分权。只在具体职能上有分工。即“有分工,无分权”。社会主义国家各政治主体在利益上的一致性,即利益没有发生分化,这是它的合理性所在。

2.国家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均由民意机关产生,同时对民意机关负责并受其监督。民意机关同时也是立法机关,即它是一切权力的享有者,只对人民负责。这种政权体制的突出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民意机关不与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分权。

3.独立的党权。执政党拥有领导国家的宪法权力。执政党代表人民,负责国家的大政方针。它的决策经过民意机关通过,再由行政、司法(审判、检察)等机关执行。实行以法治国,任何党派都要在宪法的范围内活动。

另我,国家军队由执政党实行一元化的统一领导。在我国,国家军委和共产党军委是一体的。这不仅是为了提高效率,主要还是因为两者的工作任务是完全相同的。军队是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的重要保证,实行统一领导是必需的。

4.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过程中逐步的,列宁在1905年首次明确提出“我们主张民主集中制”。

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在论述抗日联合政府的组织原则时说过:“一方面,我们年要求的政府必须是能够真正代表民意的政府;这个政府一定要有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民也一定能够自由地去支持政府和有一切机会去影响政府的政策。这就是民主制的意义。另一方面,行政权力的集中化也是必要的;当人民要求的政策一经通过民意机关而交付于自己选举的政府的时候,即由政府去执行,只要执行时不违背曾经民意通过的方针,其执行必能顺利无阻。这就是集中制的意义。”(《毛泽东选集》2卷,P383)

5.在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上,凡属全国性的事务,由中央决定,地方必须服从中央;凡属地方性的事务,按着中央政府的统一政令,由地方处理;少数民族聚集区实行中央领导下的地方高度自治制度;各省级人大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制定和颁布适合于本地方的法律。

二、社会主义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形式

(一)国家权力机关。

1.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各级民意代表机关行使国家权力。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不与任何其他机构分权,它的权力不受任何其他机构的限制,是统一的,不可分割。它是无任何限制的全权机构,只对全体负责。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代表由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要体现地区、民族、种族、性别、宗教、教育程度、职业的代表性。

《政治学原理》知识点梳理有答案版

第一讲《政治与政治学》 1.对政治概念的不同解释 神学性解释提供了神圣维度 道德性解释提供了价值目标 法律性解释行为依据 权力性核心问题 管理型解释主要任务 价值型基本功能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主要观点 政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 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3.政治的定义 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人们按照特定的利益借助公共权力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力的一种社会关系。 4.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权力和权利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5.规范性概念与描述性概念。 规范性概念,价值性概念,用来表示“应该”或者“必需”的事物; 描述性概念:实证性概念和解释性概念,指客观的,用濑来表示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 第二讲《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儒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为政以德 2.道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无为而治 3.墨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兼爱兴利 4.法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以法治国 5.西方政治学的发展阶段和各个阶段的理论特点,各个阶段的重要代表人物 (1)古希腊古罗马:古典政治学时期

特点:政治学与伦理学相结合 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塞涅卡 (2)中世纪:神学政治学时期 特点:神学与政治学相结合 代表人物:奥古斯丁、阿奎那 (3)现代:理性主义政治学时期 特点:人本主义为指导,个人主义为本位,理性思考为办法 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布丹,边沁,密尔,孔德,斯宾塞 (4)当代:科学主义政治学时期 特点:政治哲学开始向政治科学转化,价值观上,相对主义盛行,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科学主义为方法。 代表人物:本特利,沃拉斯,拉斯韦尔 (5)趋势:政治哲学的复兴 特点:正义理论的研究 代表人物:罗尔斯、诺齐克 第三讲《政治体系》 1.政治体系的含义 有关政治生活的所有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 2.国家的定义 在一定地域上,建立主权,并通过一系列持久的制度实施权威的政治共同体 3.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主要内容 起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本质:阶级统治的工具 作用,缓和冲突,控制在秩序之内 4.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 一个国家整体与各组成部分,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部门之间的关系 5.单一制和复合制 单一制:由若干行政区域组成的单一主权的国家,单一的宪法,统一的法律体系,统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和统一的国籍 复合制: (1)联邦制:由若干相对主权的地区作为成员单位联盟组成的国家。 (2)邦联制:若干保留独立主权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国家联盟。 6.国家元首的职权 (1)颁布法律,发布命令 (2)召开议会,解散议会 (3)任免政府官员

政治学原理全部总结(王惠岩高等教育出版社)

政治学原理全部总结 政治学原理王惠岩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的含义 1.政治的定义: 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政治的实质和含义 A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B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C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 D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3.政治学的定义 从一般意义上讲,政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学科领域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1.政治许基础理论 2.中国政治 3.比较政治。对各国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包括横向的现实比较研究和纵向的历史比较研究,以了解国外政治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4.公共政策 5.行政管理 6.国际政治 四.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1.与经济学(P8-P9) 2.与法学(P9-P10)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古代政治学与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1.中国古代的政治学(略) 2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P11-P16)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P16-P18)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法。从政治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目的是探讨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发展的规律性,并预测政治现象的发展趋势 2.制度研究法。就是从政治制度的形成与演变角度,来探求制度结构类型变化规律的方法。

3.比较研究法。就是通过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现象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来发现政治现象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4.结构——功能研究法。主要是试图通过剖析政治结构和政治功能来揭示政治系统运转的规律性。 二.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略) 第二章国家与阶级 第一节国家的起源 一.原始氏族公社制度 1.氏族,是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形式。 特点: a氏族内部禁止通婚; b氏族制度的组织机构——议事会,是一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 c氏族成员有相互帮助相互保护的义务。 2.原始民主制的特征: a是原始社会氏族内部的共同事务的管理体制,而不是一种国家形式; b原始民主制是氏族全体成员享有的民主制,而不是国家产生后的阶级民主制; c原始民主制中的权力是处于社会之中的、“自然发生的共同体的权力”,而不是象国家权利那样成为独立的、站在社会之上的支配主体。 二.国家的产生及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 1.起源: a国家是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 b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外部条件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c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2.国家是在氏族组织的瓦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与氏族组织有根本区别的特殊组织 a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b公共权力的设立。所谓公共权力,是指武装的人——军队、警察和物质的附属物——监狱和强制机关。原始社会的氏族组织没有公共权力。原始社会的武装组织和社会权利是全民所有的,保护全民利益的。而国家所设的公共权力是掌握在统治阶级手里用来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三.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1.神权论 这种理论认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一直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天、上帝)古代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统治阶级,曾利用这种观点来维护他们的统治。最早发生于古代犹太的神权政治君主国,发达于中世纪。神权论纯粹是从宗教的观点出发,把剥削阶级国家说成是神的意志的体现,用来迷惑人民群众对国家本质的认识,反对被压迫人民起来革命。因此,它从来就是反科学的观点。 2.契约论 在资本注意上升时期,契约论是资产阶级关于国家起源的最有影响的学说,主张在国家出现以前,人类有一种原始的自然状态,这种自然状态不能长久的停留,为脱离这种自然状态,人门就相互定立一种契约,成立国家,来保障财产和安全。 契约论包括两种含义,一种是用来说明国家的起源,一种是用来说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3.暴力论 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与职能

政治学原理测精彩试题

第一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政治学原理》第1 章至第4 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____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是() A、《共产党宣言》 B、《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C、《资本论》 D、《国家与革命》 2、中国古代法家的治国思想主要之点是() A、霸道 B、王道 C、兼爱 D、无为而治 3、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 A、政治革命 B、社会革命 C、自行崩溃 D、外部入侵 4、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形式是() A、原始群 B、氏族 C、胞族 D、部落 5、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核心是() A、民主 B、自由 C、平等 D、权利 6、阶级产生的前提条件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剩余产品的产生 C、私有制的出现 D、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 7、列宁给阶级下了一个完整的、经典性定义的著作是() A、《论国家》 B、《国家与革命》 C、《伟大的创举》 D、《论无产阶级文化》 8、政治权力制约的前提是() A、权力的腐败 B、权力的异化 C、权力异化的趋势 D、权力的异化和权力异化的趋势 9、政治权力的首要基础是() A、武力 B、财富 C、技能 D、知识 10、政治腐败最大的特点是() A、国家权力的滥用 B、社会权力的滥用 C、权钱交易 D、寻租现象

11、恩格斯在《国家、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中揭示国家产生的最典型形式是() A、德意志国家的产生形式 B、罗马国家的产生形式 C、雅典国家的产生形式 D、巴比伦国家的产生形式 12、西方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 A、领主占有制 B、地主占有制 C、国家占有制 D、自耕农占有制 13、中国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 A、领主占有制 B、地主占有制 C、国家占有制 D、自耕农占有制 14、中国封建官僚制的核心是() A、科举 B、等级 C、任命 D、特权 15、最早系统对国家进行分类的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洛克 D、马克思 16、无产阶级专政最本质的特征是() A、对敌人的专政 B、对人民的民主 C、对帝国主义侵略的防御 D、组织经济文化建设 17、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A、民族问题 B、宗教问题 C、政党问题 D、政权问题 18、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时期的最基本职能是() A、加强无产阶级专政 B、强化意识形态的控制 C、维护国家的安全 D、大力发展生产力 19、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发源地是() A、亚洲 B、北美 C、东欧 D、西欧 20、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基础是() A、统一战线 B、人民军队 C、工农联盟 D、共产党的领导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政治权力的特征主要有() A、排他性与多元性 B、强制性与制约性 C、意识性与渗透性 D、工具性与组织性 E、不受法律约束性 2、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E、老子 3、以下表述中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是() A、政治是管束众人之事 B、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C、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 D、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完整word版)2018年10月政治学概论试题和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政治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1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圜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西方,“政治”这个概念的最初含义是指希腊的 A.城市国家 B.农村国家 C.君主国家 D.立宪国家 2.在古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和政治学混在一起的是 A.社会学 B.心理学 C.伦理学 D.哲学 3.中国古代的“政治”,其核心含义是 A.国家 B.统治 C.民主 D.政权 4.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阶段指的是 A.17世纪至l8世纪 B.15世纪至l6世纪 C.16世纪至l7世纪 D.18世纪至l9世纪5.被马克思称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的是 A.布丹 B.马基雅维里 C.莫尔 D.康帕内拉 6.《家庭、私有制程国家的起源》的作者是 A.恩格斯 B.马克思 C.黑格尔 D.列宁 7.作为原始人们之间联系的纽带是 A.地域关系 B.部落关系 C.血缘关系 D.婚姻关系 8.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 A.无产阶级专政 B.按劳分配 C.生产资料公有制 D.阶级斗争为纲 9.原始社会,兄弟姐妹禁止结婚的家庭形式是 A.家长制家庭 B.母权制家庭 C.普那路亚家庭 D.走婚制家庭 10.古希腊的希罗多德是 A.历史学家 B.政治学家 C.哲学家 D.社会学家 11.封建社会末期新的生产力代表者是 A.资产阶级 B.无产阶级 C.手工业者 D.知识分子 12.《利维坦》的作者是 A.格劳秀斯 B.洛克 C.斯宾诺莎 D.霍布斯 13.为暴力论这种理论鼓吹的是 A.卢梭 B.拉斯韦尔 C.孟德斯鸠 D.桂林 14.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迈进的一个过渡阶段指的是 A.社会主义国家 B.封建制国家 C.奴隶制国家 D.垄断国家 15.第一次提出国家消亡命题的是 A.马克思主义者 B.反马克思主义 C.唯物主义者 D.唯心主义者 16.古罗马和斯巴达这样的奴隶制国家采取的是

政治学原理整理分析

政治学原理整理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 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理论,为人类认识政治现象作出革命性贡献。 2,如何从系统论的角度认识政治 政治系统论(Systems Approach)的代表人物是戴维·伊斯顿。在.“什么是政治”部分,我们已涉及过系统理论。任何系统都有一些要素,政治系统的要素是输入、输出及反馈,这些也是政治系统理论的主要概念。从输入――输出来分析政治系统,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宏观的政治思维方法。系统论主要关心的是系统内输入与输出的关系。但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处理?这是结构一功能分析所关心的问题。 政治系统论运用了系统论和控制论的一般原理,不注重实用国家这种模糊的概念,而以政

治系统为自己的基本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对政治过程,特别是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的价值分配进行研究。它首先把政治看成是一个既有层次分工而又有完整系统地有机整体,即政治系统,政治现象是这个系统整体的组成部分,政治系统内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和各个要素以及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由此,政治系统论把政治的互动行为当作政治分析的基本要素,主张以政治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为目标,着重分析系统的平衡和自我维持。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戴维·伊斯顿、莫顿·卡普兰等。 3,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政治哲学:指对政治现实进行价值的判断、评价和说明所形成的思想体系,其研究重点在于力图阐明政治的价值、政治的实质和政治分析的概念和逻辑,其方法主要是思辨式。 政治科学:政治科学是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属于社会人文科学,有广义、狭义两种不同的内涵。广义政治科学即政治学,它以国家政权为中心研究政治制度、政治过程、政治行为、政治活动、政治关系及其一般发展规

《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政治学原理复习题 (课程代码264001) 一、名词解释 1、政治权利 2、国家 3、政治权力 4、政党 5、政治文化 6、两党制 7、政治统治 8、联邦制 9、政治管理 二、简答 1、简述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的关系。 2、政治领袖的政治心理有哪些基本类型。 3、什么是政治学?试简要对比中西方政治学历史演变。 4、什么是政党?简述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政党类型。 5、简述政治统治的基础与方式。 6、简述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及其特性。 7、简述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三、辨析 1、我国唯一的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其余民主党派的实质身份就是西方政党制度中 的在野党。 2、苏联和中国都实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所以二者采取了完全相同的政党制度。 3、从我国实行“一国两制”以后,我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而成为复合制 国家 4、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一样都只能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 四、论述 1、试结合现实,评述我国各类政治社团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当前政治生活的影响。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与政治协商制有哪些特点?并据此说明在中国为什 么不能照搬西方的政党制度?

一、名词解释 1、所谓政治权利,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获得自身利益的特定资格。 2、国家的起源:国家是一个历史的、社会的产物,是最高社会公共权力的体现。原始社会并未形成国家,但已在孕育之中。(血亲复仇、近亲不能结婚和氏族议事大会)形成国家的要素:领土、人口、语言、主权。国家的本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阶级统治的工具。 3、政治权力实际上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在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最高形式是特定的国家权力。 4、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的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5、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当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生活的感受、认识、情感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政治文化一般由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两个层次构成。 6、两党制:代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两大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组织政府,主持国家政治事务的制度。两党制起源于英国,后推行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 7、政治统治就是阶级统治,它是经济上最强大的、占优势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强化既定的政治关系和社会秩序,通过国家权力而对全社会所进行的一种强力支配与控制。 8、联邦制国家:由若干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或行政区域通过政治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联邦制国家的具体特点如下: (1)国家具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政治权力。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自己独立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且与中央机关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2)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但是,在国家统一宪法和基本法律的范围内,各联邦成员又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3)在对外关系中,中央政府拥有外交权,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一定的对外交往独立性。 当前世界上主要的联邦制国家包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巴西、

马工程版 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政治学概论笔记 导论 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政治的涵义: 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 (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 (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 (4)行政管理 (5)公共政策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 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 4.矛盾分析方法 5.调查研究方法 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 第一章阶级与国家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 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第一节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的涵义 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二、国家权力的特征: 1.主权性

2017最新电大政治学原理考试题答案

1、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亚里士多德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4、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5、(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1、(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2、(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3、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价值中立)问题。 4、(伦理)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5、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续2000多年。 1、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是公民权利的首要内容。 2、公共利益具有(公共性)和最高权威性,公共权力部门得到公众授权,代表公众行使公共权力,追求和实现公共利益。 3、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4、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主要有能力素质、、理论与策略、组织。 5、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实行(村民自治),是确保公民基本民主权利的最基本的途 1、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人民、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2、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 3、专制君主制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4、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 5、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 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 2、一元主义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 3、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工会、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 4、在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国家,政府官僚集团和军人集团往往是政府的重要支持力量。 5、美国政治舞台一直由民主党和共和党所把持。 1、宪政制度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它强调政治权力的获得以及政治权力的运作必须遵从人们的政治正义观念。 2、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政治合法性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 3、政治合法性危机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的情况。 4、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统治。 5、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 1、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是源自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人民权利的思想。 2、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3、我们把人民运用其民主权利直接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的监督机制称之为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监督。 4、制约权力是监督的本质之所在。 5、根据分权制衡思想,可以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功能划分,在分别执行国家各种权力的各个国家机关之间,建立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1、第三条道路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混合的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政治口号。 2、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政治社会化得以传播和沿袭。 3、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 4、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法律下的自由。 5、现代保守主义倡导最大可能的经济自由和最小可能的政府管制。 1、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政治学原理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政治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_______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性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公共权力 _______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马基雅维利 _______的内在矛盾特性决定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特性,形成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存在的基础。利益 _______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理想主义 _______是我国最高工会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 _______理论被视为民主研究的现代学派。现代“精英民主” _______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宪政 “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_________社会时期。奴隶 1949年至1978年,中国基本上实施________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民众主义 A 阿尔蒙德和维巴于1963年出版了《公民文化》,该书为研究_______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政治文化 C 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的社会。政治化 传统自由主义者认为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服务是国家和政府____________的唯一来源。合法性 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_________的政治行为。普通公民 D 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__________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社会价值 第一波民主化起源于__________和法国革命。美国革命 G 根据马克思的理解,意识形态指的是_________的思想观念。统治阶级 根据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政治生活被分解为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和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公共政策 公共权力具有____________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权威性 公民行使政治表达的手段主要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愿、_______。政治言论 古代社会的治理的核心理念是_________。统治 国家的产生以____________的形成为组织标志。政府 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复合制。单一制 J 具有现代化和________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民主意识 K 卡尔?波普和汉娜?阿兰特等人基于对____________的分析,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封闭的思想体系”,要求垄断真理,拒绝宽容反对意见。法西斯主义 L 理想主义途径是民主的_______研究的基本思路。政治哲学 M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的产物。私有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对于________的参与。政治事务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____________。社会关系

2016《政治学原理》试题答案

《政治学原理》历届试题及答案 试卷代号:220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行政管理专业 政治学原理试题(2007年1月) 一、填空(每空1分,共6分) 1、政治制度化包括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的制度化两个基本方面的容。 2、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3、政治()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的情况。 4、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5、古典观以()为蓝本,把视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提倡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6、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二、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少选均不能得分。每题2分,共20分) 1、根据政治学的一般分析原理,非政府政治体系由()组成。 A.个体公民 B.社团 C.政党 D.市民社会 2、一般来讲,社会监督的途径和方式主要包括() A.舆论监督 B.公民监督 C.政党监督 D.社会团体监督 3、()精辟地论述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A.密尔 C.卢梭 B.孟德斯鸠 D.托克维尔 4、()是政府的灵魂。 A.权威性 B.有机组织性 C.阶级性 D.公共性 5、英国政府一直在()的轮流执掌之下。 A.保守党 B.党 C.党 D.工党 6、的限度包括()。 A.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B.以不干涉政党活动为限度 C.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D.以不侵人“私人领域”为限度 7、马克思主义认为()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A.专制君主制 B.立宪君主制 C.二元君主制 D.寡头制 8、()是得以保障和保存的基础性权利。 A.弹劾权 B.选举权 C.罢免权 D.质询权 9、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 A.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 B.组织政府的手段 C.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 D.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

经典《政治学基础》第二版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分析方法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 1. 道德政治观分析 这种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因此,它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这种政治观在中西方文明史上有长久的影响。中国儒家学说关于政治即“公正”的阐释,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就是最大的“善”的看法,都是其典型体现。 道德或者伦理政治观是从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社会价值判断的角度对于政治进行的解释,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应然”的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揭示了社会政治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政治的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 但是,这一政治观有其弱点:它仅仅从“应然”的角度出发把握政治,因此,不能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同时,它以抽象的伦理价值掩盖了社会利益冲突和权力过程,因而没有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权力政治观分析 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 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典型代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在西方,16 世纪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在西方思想史率先把道德和政治权力分离出来,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现在西方诸多思想家,如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韦尔等也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 权力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和内容,其认识和把握政治的角度强调“实然”性,因此,又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尤其是指出了权力这一政治的重要内容。 但是,它忽视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没有看到“ 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3.管理政治观分析在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就是管理政治观的代表人物。他曾从管理的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有管理众人之事的力量,便是政权” 。 当代西方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来探讨政治涵义的,也不在少数,如美国政治学家G.庞顿和P.吉尔认为:“政治 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的集体生活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英国政治学家也指出:“政治是‘参加一个社会的全面管理'的进程。” 认为政治是对众人之事的管理,把握了政治的两个特性,一是政治的公共性,二是政治的管理性,因此,它具有 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这一政治观既忽视了并非所有众人之事都有具有政治性,又忽视了政治除了管理性之外,还有统治性的一面,这些都影响了它对于政治含义把握的全面性。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在当代西方政治学界,得到广泛承认和采用的政治观,是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提出的:“政治就是对于社会 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包含三层基本意思: a)认为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b)认为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 c)认为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戴维。伊斯顿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和基本方式,同时,指明了政治与非政治活动的重 要区别之一是权威性的存在,因此,有特定的合理因素。 但是,这一政治定义存在的缺陷是,它没有揭示社会需要权威性价值的深层动因。同时,它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既有社会价值,而忽视了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同样是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把政治活动仅陷于决策,而忽视了在决策之外,政治活动还包含着斗争、统治、规制、参与等活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而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 1.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不过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人们的社会关系有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种族等各个方面。而政治则是这些关系中的一种或者一个方面,们的政治关系同人们在其中相处的一切关系一样自然也是社会的、公共的关系” 。

电大 政治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政治学原理试题 班级: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少选均不能得分) 1.政治学名著《政治学》的作者是( )。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哥拉底 D.’西塞罗 2.( )是多党制的典型国家。 A.法国 B.美国 c.日本 D.意大利 3.梁启超认为君主专制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宪政政体代表政体的进化方向,通过改良途径建立( )是中国未来政治的发展方向。 A.君主专制政体 B.君主立宪政体 C。民主宪政政体 D.共和政体 4.( )认为,在确立各种规则时,必须要征得参与者的同意,所谓“同意限定公正”。 A.布坎南 B.哈耶克 C.罗尔斯 D.诺齐克 5.一般来讲,( )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 A.社会监督 B.政治监 C.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 D.政府监督 6.政治学研究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是( )。 A.制度研究途径 B.权力研究途径 C政策过程研究途径D.政治功能研究途径 7.( )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A.科学主义 B.经验主 C.现实主义 D.理想主义 8.美国政治学家科恩提出民主政治需要具备的物质条件是( )。 A.地理条件 B.经济条件 C平等和福利 D.设施条件 9.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 )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 出,国家统治=暴力十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 A.哈贝马斯 B.伯恩斯坦 C马佐尼 D.葛兰西 10.精英民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指( )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 对应的一个群体。 A.文化 B.经济 C政治 D.道德 二、填空(每空1分,共6分) 11.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_ 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12. 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13.民主的基础与前提是倡导和个人独立。 14.韩非指出,政治就是,“先王所期者利也,所用者力也”。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政治学原理》是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骨干基础课。 本课程72学时,4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全面了解政治学科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政治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深入理解政治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形成和确立基本的政治思维。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 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骨干基础课,政治学原理是界定政治与行政之界限、明确二者关系的基础,它与管理类课程、政策类课程和政治制度类课程,特别是文官(或公务员)制度类课程具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学生掌握行政学专业知识的第一道门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简明、系统地向学生阐述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规律。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3、安排形成性考核,关注教学过程的监控、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方法与形式的建议 1、按照“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学习方式,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多种形式的辅导为次。 2、文字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依据,内容详尽,结构完整,体例合理,是学生必备和必读的文本。 3、音像教材是形象、生动地展现课程内容的辅助教材,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4、网上答疑、直播课堂、课程讨论、电话、信件、面授辅导、文字辅助教材等多种教学形式,可以提供及时、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5、鼓励学生创造性思考,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互助学习、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等形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注意:填空与选择题,大家主要复习黄色小册子为主,这里整理的内容较少,不全。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期末复习指导的综合练习题基本涵盖了考试的全部内容,大家一定要全面复习! 一、填空题 、中国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正确答案:儒家 、马克思主义认为,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正确答案:国家政权 、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正确答案:政治权力 、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正确答案:理想主义 、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正确答案:马基雅维利 、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问题。 正确答案:价值中立 、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正确答案:伦理 . 对生活的参与是公民权利的首要内容。 正确答案:国家政治 .公共利益具有和最高权威性,公共权力部门得到公众授权,代表公众行使公共权力,追求和实现公共利益。 正确答案:公共性 .经验事实表明,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正确答案:权力 、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正确答案:人民 、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 正确答案:分权原则 、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 正确答案:议行合一原则 、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 正确答案:政府权力 、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 正确答案:一元主义 、制度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它强调政治权力的获得以及政治权力的运作必须遵从人们的政治正义观念。 正确答案:宪政 、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 正确答案:政治合法性 、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

政治学原理题库及答案

政治学概论试题题库 一、简答题 1.简述西方司法独立原则。 答:司法独立原则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一项原则,它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司法专横所取得的胜利果实。这一原则经历了从政治思想原则,到宪法原则,再到司法审判基本原则的演变过程。作为一项政治思想原则,司法独立原则起源于三权分立学说,是三权分立的派生物。三权分立学说的产生,已经具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所谓三权分立,就是指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个部分,分别交给三个不同的机关掌握和行使,这三个机关的法律地位互相平等、互不隶属、互相制衡。三权分立原则从一项政治原则上升为一项宪法原则,则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之后。最早将三权分立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并将其作为宪法原则加以确立的是美国。继美国之后,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宪法也都先后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从而使司法独立成为三权分立中以权力制约权力的重要支柱。司法独立原则也由此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所奉行的一项宪法原则。司法独立原则成为宪法原则之后,在司法实践中就必须加以遵守,就应该使成为审判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其它任何法律都必须以其为根据。西方国家关于司法独立原则的实践充分说明,司法独立是现代司法制度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行为准则。司法独立意味着法官审理案件时能够独立地作出判断,既不受诉讼当事人意见的支配,也不受公众舆论的控制,更不能成为政府权力的附庸。 2.简述政党的特征。(5分) 答:政党是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物。政党的基本特征或要素主要是: 1.政纲与政策的连续性。要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并保持其稳定性。 2.组织机构的常设性。有从中央到基层的常设性政治机构以处理日常党务,推动和实施党的纲领和方针政策。 3.取得社会支持的广泛性。一方面有数目广大的党的成员,另一方面还要有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支持。 4.以掌握、参与或影响国家政权为基本目标的政治性。通过动员本党力量和社会力量,以和平或非和平的方式夺取或维持政权。 5.党员身分的约束性。有明确的约束本党成员、干部和党的领袖的党纪行为规范,有吸收、处分和开除不合格的党的成员的组织措施。 3.简述国际组织的基本特点。(6分) 答: 4.简述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答:第一,改造旧的政治文化,传播、灌输和确立新的政治文化。 第二,推动社会政治化,维护和保持主流政治文化。 第三,塑造合格的政治人,扩大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 第四,整合亚文化,促进社会政治文化趋同主流政治文化。 第五,顺应社会政治变迁,实现主流政治文化的自我变更。 5.简述西方政治发展理论所说的政治发展动力。 1、答: 6.简述单一制和复合制的基本含义。

政治学概论 北京大学 1 第1讲政治的概念 (1.3.1) 课程讲义

1.3西方政治概念的起源 “政治”这个词和“政治学”这个词,尽管中国原来有非常多的使用,但是今天我们理解这个词的时候,这个词是从19世纪中后期受西方的影响引进过来的,所以为了理解这个词,下面,我开始进入我们这个第二部分,也是主要的部分——西方的政治概念。 “政治”这个词起源于古希腊,许多西方的重要的词汇都起源于古希腊。我是讲不少西方的语言,不管是什么语言今天,不管是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它用的这个政治这个词,法语的politique、德语Politik、英语politics,都来自希腊语polis,这个词从希腊来讲可以考证出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在《荷马史诗》中,最初的含义是城邦、城堡或卫城。古希腊的雅典人将建在山顶的卫城叫做“阿克罗波里”,这个大家要知道的,这个非常简单用不着很高的学问,我去希腊做过一次旅游,到雅典,你到雅典以后你要到卫城,就那个原来在古希腊时候最著名的那个城,它就是这个词,就是叫这个阿克罗波里是吧,就四周有那个墙能够围起来保卫这个城,这个城叫阿克罗波里,简称就叫polis。雅典那个卫城今天还保留的非常的好,那下面它有城墙,卫城里面那山坡上面有我们今天读的时候想象的那个时候,希腊的著名的演悲剧的地方,演喜剧的地方,有苏格拉底做演讲的地方,有伯利克里站在那个地方做著名的葬礼上的演说那个小土山堆,一个小小绵延的山坡,你可以感觉到那个地方有非常发达的market,交换的地方。苏格拉底在market旁边有一个辩论的地方,穿梭其中和别人讨论哲学。翻过那个小山,那个背面有几个剧场,包括一个是经常演悲剧的,一个是经常演喜剧的。这个地方叫

polis。为什么叫politics,到城邦制形成以后,这个polis就成为了具有政治意义的城邦的代名词,他这个polis,每一个城邦,一个group一群人,都组成一个polis。所以它polis就和土地、人民以及他们的各种生活——我这里边已经把这个“政治”使用了——结合在一起,因此这个polis就具有这个邦和国的含义。希腊,我曾经那年写过一篇非常好玩的一个小文章,大家以后有兴趣的话可以读一读,我最后收到《群己论识》里面的第一篇,叫“西方历史的政治解读”,用政治的方式来解读希腊,我当时觉得西方历史,我说是如果用政治的角度解读历史,和用其他角度解读历史,结论是不一样的。我说,譬如,希腊被公认为西方文明滥觞之地,在哲学家眼中,希腊文明美不胜收,哲学艺术悲剧史诗群星璀璨,构成西方文明的坚实基础,写下整个人类文化史上至为灿烂辉煌的一页,这是希腊。但是如果从政治的角度来观察,当然了我这个讲得稍微刻薄了一些,希腊文明的价值恐怕会大打折扣。当时在爱琴海与爱奥尼亚海之间这块今天看来并不广袤的土地上,存在着上百个城邦polis,尽管这些城邦,出现了像雅典民主这样伟大的制度,为后人的政治理论探讨提供了很多启迪——我只是说政治理论探讨,并没说政治实践——提供了很多启迪,但从政治的视角来看,希腊的政治实在难以令人崇敬。城邦的规模较小,少则几万人多则二三十万人,城邦之间战争频仍,最终以雅典和斯巴达为代表的两大军事同盟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使整个希腊文明元气大伤。著名的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不朽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详细记载了这场战争,可谓第一部伟大的西方政治名著。然后我讲,希腊衰落之后,罗马就取而代之。在有希腊文明、希腊非常辉煌的时候罗马就存在,罗马是在另一个地方,亚平宁半岛,在意大利,翻过山、翻过那片地方就在那。由于希腊人,我刚才讲了,就那么一片巴掌大地方,二三百个城邦,互相之间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