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贱籍与身份社会

贱籍与身份社会

贱籍与身份社会

贱籍与身份社会

贱籍与身份社会作者:李若晖《光明日报》(2016年08月01日11版)【知史治世】古代中国为身份社会,举凡政治权力、生活待遇都与身份相关。其最突出的表现是在法律上明确规定良贱身份作为定罪量刑的要件。在户籍制度上,贱民阶层专门立有贱籍。列入贱籍即被剥夺参政权利,最为典型的是不能参加科举、不能为官。商鞅变法奠定了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格局。当时国家强制规定农业为正业,农民为社会身份的基准。其上,既能辛勤耕种又能勇敢作战者立功受爵;其下,从事商业等其他行业及不尽力务农者贬为奴婢贱民。事实证明,这种以牺牲一部分人来获取发展的方式无法为王朝带来安定。承秦之弊的汉王朝最终求助于儒家。董仲舒引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提出儒家之制。但是“均”的真义并非平均分配,而是按照等级各取多少。汉朝时个人等级身份并不固定,魏晋南朝世家大族的特权也只是习俗性的而非法定的。真正以法律形式明定社会等级的是北魏。孝文帝太和五年正式划定良贱等级,并且将工匠列为杂户,与奴婢同入贱籍。至唐律明确规定奴婢贱人的法律地位同于畜产。北魏均田制规定可以通过奴婢多占田地,导致奴婢之制大盛。唐德宗时行两税法,依户等收资产税。由于奴婢也被视为资产,因此占有奴婢越多

税负越重。奴婢制逐渐转变为典身制,奴婢在计佣折值以后就可以赎身。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改革当地风俗,卖身为奴者,都命改为雇佣形式,确定佣值,待到做工积攒的佣值得以抵偿卖身钱时,买主就必须将奴婢放还。由此奴婢实质上转化为“雇工人”。其历史影响,一方面固然是奴婢制萎缩,另一方面则是“雇工人”一直未能摆脱奴婢制的阴影。部分技艺杂户在明清演变为最低等的世袭贱民。清世宗雍正元年起陆续开豁贱籍。然而心中贱籍难除。如堕民的贱籍虽被开豁,却无以为业,只得仍旧依恃讨赏的“门眷”过活。鲁迅即感慨其童年所接触的堕民,就是为了一点点犒赏,不但安于做奴才,还得出钱去买做奴才的“权利”。儒家之“均”,既让每个等级都能获取相应生活资料,更令每个人无法离开所属等级独立生存,只得竭力维护等级制,抗拒社会平等。(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语言与社会身份翻译

语言与社会身份 一个人的语言与其在社会中的身份其实密不可分。记得我在澳大利亚生活时,一位邻居要竞选议员,他便 每天早上起来练习发音,以令自己的讲话让人听起来悦耳、有身份。 的确,语言是一个人社会身份的标志,特别是在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社会里。所谓“身份”,也是一种知识结构,表明你来自那个社会群体的文化背景、知识程度甚至地理位置等。 语言会影响对于相应文化的认知。例如,有人调查发现,对于讲双语的中国人,在用中文问到其关于文化观念等问题时,他们的回答显然比用英文问他们此类问题时显示出更多的中国人的做派。有意思的是,当讲广东话的港澳人被用普通话问到关于中国的文化、信仰等问题时,他们的回答往往比听到用广东话问到此类问题时的回答更接近西方人的表达方式。 其实,对于学习外语的华人来讲,大部分的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所谓“双语人”,而是“双语使用者”;后者是在语言与表达层次,而前者则是思维与生活习性。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可以转换的。 Language and social identity In fact, language is tightly connected with one's social identity. When I was in Australia, my neighbor was going to run for a seat in the parliament. So he practiced articulation every morning in order to make people feel pleasant, convinced and honorable when he delivered his speech. In deed, language is symbol of one's social identity especially in a multi-national and multi-culture society. When talking about "identity", we are talking about a structure of knowledge in which your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extend even geographical location are manifested. Language is influenced by relevant cultural cognition. For instance, according to investigation, for the bilingual Chinese, their answers to the question which is about cultural concept, tends to be more like typical Chinese expression when they are asked in Chinese than in English. More interesting for the people who speak Cantonese in Hong Kong and Macao, their answers to the question about Chinese culture,belief and others asked in mandarin tends to be typical western expression than in Cantonese . Actually, the ethic Chinese who study foreign language is not exactly equal to the so-called "bilingual people" but the "bilingual user". The latter is in the level of language and expression. However, the former is in the level of thinking and living habits. The process is not motionless but switched.

18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公民意识”

18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公民意识” 一、“公民意识”的概念分析 郑杭生在《从政治学、社会学视角看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一文中,提出公民意识主要指公民对其国家主人身份以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 减宏在《公民意识的蕴涵及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中则分别从民主与法治制度、自由与平等权利、公平与正义价值三个角度出发,指出公民意识教育应是作为国家主人的主体意识教育、宪法意识与权利义务相统一意识的教育以及公共意识与规则意识的教育。 张宜海在《公民意识的基本内涵、培养思路及途径》一文中指出:“公民意识包括四个最基本的方面:公民身份意识、公民权利意识、公民义务意识和公民参与意识”。 综上,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其实质是强调一个人在社会、国家中所处的地位及个人对自己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识。主要体现在: 1、参与意识。公民的参与意识,主要是指公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具有积极参与(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公共权力运行的主人意识,实质上也是一种践行权利的意识,在参与中,公民才能切身体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逐渐形成理性的参与意识。 2、监督意识。公民的监督意识正是权利制约权力机制的思想保障,国家权力受到人民的监督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所在。 3、责任意识。公民责任是指公民履行与自己的公民身份相适应的,公民在遇到有关国家政治和社会利益的问题时,必须自觉维护公共利益,而克服个别自我或本集团的利益与人际关系。(纳税) 4.法律意识——规则意识。由于每个人都拥有独立的意志,所以在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公民还必须有规则意识,即依据明确的规则来协调各种相冲突的意志和行为,而不是由某个个人或某个利益集团决定"这些规则都是公民共同合意的结果,或是通过国家予以确认,或者是通过习俗加以强化" 古希腊最早提出实施公民教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徒三人尽管对于公民教育的看法各有侧重,但是都表达了古典共和主义公民教育的内涵:公民个体德性的成全与成就只有在城邦事务之中才能得以实现。公民教育就是要促使公民个体积极参与公共生活,

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的存在是为社会服务的。因此,语言不只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而且必然的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必经常的改进自己,丰富自己,以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交际需要。正是由于如此,谈到语言的发展,只有联系社会的发展,才能全面理解语言的发展。 【关键词】语言;社会关系 语言,为社会提供了交流;社会,为语言提供了发展。语言,人类的产物;社会,语言的进步。它们之间互相推动、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变化;这就是语言与社会的大体关系。那么语言和社会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觉得社会与语言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发展促进了语言的产生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流的工具。最早的结绳记事就是一种简单的交流的形式,随着人类的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人类交流的工具——语言就逐步发生了。甲骨文的产生说明了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要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文字。后来又出现了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这些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文字的需求而产生的。 2.同样,社会离不开语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2.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的统一和语言的无阻碍发展,是保证贸易能够适应现代资本主义而真正自由广泛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之一,是使居民自由地广泛地按各个阶级组合的最重要条件之一。从社会功能的角度来认识语言的基本属性,是马克思主义对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贡献.这对于语言社会本质的揭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但它既不是经济基础,又不是上层建筑,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不同,语言的活动范围要广得多,语言与人的生产行为及其它一切行为有直接的联系,它可以在人类活动的一切范围内为社会服务,社会要生存与发展,就不能没有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它只能和社会共命运。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并且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学者指出,语言使人类区别于动物,因为语言比其他任何动物的交流系统都要复杂得多,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 2.2社会的进步推动了语言的发展 语言词汇的发展受社会发展的影响最大,上古时期社会生活很简单,词汇也

第五章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3、4

第五章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 教学目的:了解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社会理论观点,掌握其社会福利思想。掌握福利国家的理论,并能够分析福利国家危机的原因。 教学重点:马歇尔的社会福利思想,与福利国家的理论。 教学难点: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社会理论观点,福利国家危机原因的分析。 第三节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理论 一、马歇尔生平简介 托马斯·汉弗莱·马歇尔(Thomas Humphrey Marshall,1893—1981)生于伦敦,1914年以优异成绩通过历史学考试,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他作为平民战俘在德国度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那里,他曾经做过一个短期的研究。返回英国后,他于1919年被选为剑桥历史学会特别会员。1925年,马歇尔进入伦敦经济政治学院,一直呆到1956年。在那里,他成为一名著名的社会学教授。他本来是一位经济史学者。1925年加入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后,首先作为社会工作讲师,1929年转到社会学系,1930年成为社会学高级讲师。后来他曾回忆说,当他开始教授社会工作时,他对这个专业什么也不懂,而后来转到社会学系,他在专业观念上对社会学几乎是同样的无知。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他放弃了作为一个经济史学者的工作以后。 马歇尔是《英国社会学杂志》的主要创刊人,曾经编辑了大量有关社会分层和人口方面的出版物。二战期间,他一度被安排到英国外交部任职。1944年马歇尔回到伦敦经济政治学院,被任命为社会学研究所的教授。这个研究所就是今天的社会政策系。这期间他所作的关于阶级冲突、社会分层以及人口问题的研究为他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9年,马歇尔作为英国高级委员会的教育顾问又一次去了德国。1951年回国以后继续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工作,直到1956年。这期间,他担任过社会学系系主任。以后他被任命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社会科学部主任。1960年正式退休。1981年,马歇尔在他剑桥的家中去世。 马歇尔的学术生涯分为两个时期。他的大部分社会学著作完成于1945—1960年间,而他的大部分关于社会政策的研究则是在他退休后发表的。1949年,在纪念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的一次会议上,马歇尔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公民权利与社会阶级》(Citizenship and socialclass)。这篇演讲第一次从社会学的视角系统地梳理了公民权利理论,他进一步提出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理论,从而成为关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第一个社会学理论(亚诺斯基,2000)。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理论为英国建成福利国家制度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二、公民权利的理论 (一)公民权利的构成 公民权利理论是现代福利国家制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也是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基石。马歇尔按照社会发展历史将公民权利划分为三种:即民事权利(civil Right)、政治权利(politicaldght)和社会权利(social right)。

最贵的十大时尚品牌 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原作者: 来源Top 10 Most Expensive Fashion Brands译者youngjohn This is the 21st century, the a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globalization, materialism and consumerism. People strive to make millions of dollars so that they can live in the lap of luxury. Owning products created by the following luxury brands is considered a symbol of high class and status in such a society as they have ultra expensive items on the catalogue and one is considered to be rich if they own such brands.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全球化,物质化和消费主义时代。大家都拼了命地赚钱,渴望奢侈地生活。在当今社会,拥有下列奢侈品牌的产品被看做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为这些品牌的产品价格不菲,只有买得起它们,你才敢说自己是有钱人。 一、古奇(Gucci)1921年古奇欧●古奇在意大利创立了这个品牌。它在全世界因卓越的皮革产品和意大利风格而闻名。古奇被认为是最好的意大利品牌并被Interbrand品牌形象公司评为全球百佳品牌。它每年的销售额高达22亿美元。 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这个法国时尚品牌是那些真正懂得风格和炫耀的人的最爱。它的产品包括墨镜,皮革,手表和鞋子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它的简称LV本身就是一个符号和身份的象征。据说这个公司销售最贵的产品。这从它每年27亿的年利润就可以看出来。 三、香奈儿(Chanel)香奈儿是由著名时尚偶像可可●香奈儿小姐创立的。它被认为奢侈品中最精致时髦的品牌。香奈儿的产品包括高端奢侈品,香水,衣服和化妆品等等。毫不夸张地说,香奈儿是世界上最受认可的标志。 四、巴宝莉(Burberry)巴宝莉是个英国奢侈品牌,它的产品从香水,衣服到装饰品什么都有。它的产品样式十分独特,被世界各处时装屋仿制。这个公司年收入为10亿

个人身份参加社会保险须知

个人身份参加社会保险须知 (宣传材料) 一、哪些人员可以个人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具有本市城镇户籍的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个人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含大病救助),费用全部由个人承担。 二、个人身份参保的条件和应携带的材料有哪些? 首次以个人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人员,须是本市非农户口,持本人有效身份证、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户口本要复印首页和自己本人一页),就近就便到市、区各劳动事务代理机构办理参保登记手续。 三、个人身份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基数和费率各是多少? 1、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医保按上年度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选择单建统筹方式(不设个人账户)的按4.5%的比例,选择统账结合方式(设立个人账户)的按8.5%的比例缴费。

2、正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失业人员:按照上年度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以8.5%的缴费比例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同步参加大病救助医疗保险,享受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医疗救助待遇。失业人员应当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付,个人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救助医疗保险费,其缴费年限累计计算。领取失业金期满后,可以个人身份或在新就业单位接续医保关系。 四、我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累计缴费年限应是多少年? 参保人员退休(职)时,其职工医保累计缴费需男满30年、女满25年,且实际缴纳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年限不得低于15年。 累计缴费年限包括实际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原国有、集体单位的职工,其在当地基本医疗保险启动前(本市2000年1月1日之前)的国有、集体单位的连续工龄,视为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城镇居民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后,其在法定就业年龄段内的居民医疗保险缴费年限按每4个月折算为1个月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计算;其中居民医疗保险缴费年限按规定折算后,剩余年限不足4个月的,则按4个月折算;法定就业年龄段内的居民医疗保险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重叠时段,不折算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 1、参保人员在办理“医疗保险在职转退休”时,其医疗保险不足规定年限的,须一次性缴足规定年限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也可

语言和社会的关系

语言和社会的关系 语言,自从接触了这门学科之后,我才发现语言确实是一门神秘而伟大的学科。 那么,语言,它神秘在哪里呢?想了解它就必须懂得它是怎样产生的,想读懂它,就得从它的根源去彻底的认识它。 查了一下资料,资料上面说唯物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社会。为了维系这个群体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相互之间的协作,集体劳动的发展,使大家互相帮助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了,就产生了交流思想的需要,而简单的手势、眼神等肢体语言已经无法满足这种需要。正像恩格斯所说的:“一句话,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因此.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使语言的产生成为必要。另外,劳动改造了类人猿的器官,使语言的产生成为可能。类人猿在劳动中直立行走,使肺部和喉得到解放,在劳动中,类人猿不发达的喉头,由于音调的抑扬顿挫的不断加多,缓慢但肯定地得到了改造,而口部的器官也逐渐学会了发出一个个清晰的声音。随着劳动对语言需要的不断增长。发音器官逐步得到改造,使人类有可能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并表达一定的意义。这样就产生了人类的语言。 社会,更是一本难懂的书,一本让你读一辈子还不一定读得明白的书。而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漫长的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语言;语言也一直伴随着社会在演变和

发展。语言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进步,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语言,为社会提供了交流;社会,为语言提供了发展。语言,人类的产物;社会,语言的进步。它们之间互相推动、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变化;这就是语言与社会的大体关系。那么语言和社会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学了这门课程之后,我觉得社会与语言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发展促进了语言的产生。语言是人类进行交流的工具。最早的结绳记事就是一种简单的交流的形式,随着人类的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人类交流的工具——语言就逐步发生了。甲骨文的产生说明了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要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文字。后来又出现了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这些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文字的需求而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语言学理论中就说,语言的起源是跟人类社会的起源紧密相连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人类在生产活动和生存斗争中,必须相互帮助和共同协作,只有在社会劳动中才能产生语言。 (二)、同样,社会离不开语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统一和语言的无阻碍发展,是保证贸易能够适应现代资本主义而真正自由广泛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之一,是使居民自由地广泛地按各个阶级组合的最重要条件之一。从社会功能的角度来认识语言的基本属性,是马克思主义对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贡献.这对于语言社会本质的揭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但它既

解读《公民权与社会阶级》

解析中国的社会福利政策模式 福利政策模式及其价值基础是社会政策研究的经典主题。本文从公民权理论的角度,将中国的福利政策模式概括为“单位─福利国家”模式,笔者认为,“单位─福利国家”模式的价值基础是形式公民权。本文运用公民权和社会排挤的概念,分析“单位─福利国家”模式及其形式公民权价值基础的基本成因、主要表现形式和负面社会影响,从而指出中国社会福利政策模式的转型方向,以及这种转型与重构公民权身份的相互关系。 一、社会福利及其价值基础──有关社会福利理论与社会政策讨论的核心议题 社会福利与其价值基础的关系是欧美福利理论与社会政策争论的核心议题。长期以来,人们主要关注福利制度的资源基础、政策设计、组织结构与政策影响,但关于福利制度、政策模式及其文化价值基础的探讨却不多。 这种状况在“福利国家”日趋成熟和社会政策争论日趋“政治化”的背景下发生了根本转变。随着1970年代“福利国家财政危机”的出现和新右派上台执政,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和社会认知议题受到各界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这些议题也成为福利理论、政策争论的中心,成为政治学、社会学理论和知识社会学探讨的主题。 1971年英国著名学者平克的《社会理论与社会政策》一书首次从历史角度分析了意识形态和规范理论对社会政策的影响[1].1972年,英国的权威性社会政策杂志设置了“社会政策中的价值”专栏,揭开了社会价值与社会福利关系的大辩论之序幕。英国的社会政策大师马歇尔率先发表了“福利─资本主义的价值问题”。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已发生根本性转变,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实际上变成了“民主─福利─资本主义”,民主、福利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体制的价值基础[2].同年,两位英国著名学者发表了“社会价值、社会阶级与社会政策”一文,从社会价值、阶级冲突与社会秩序的角度,明确地提出了阶级利益冲突和统治阶级价值观念在福利政策形成中所扮演的举足轻重角色的观点[3]. 这些文章和讨论标志着对欧美国家影响深远的“福利的意识形态大战突然爆发”。权力、权威与合法性的价值基础及其工具性角色,意识形态、价值冲突与社会福利研究的关系等热点议题,成了社会政策、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知识社会学探讨的理论主题。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观成了最时髦的概念。 社会价值与社会福利的相互关系这一议题的核心地位是由多种原因决定的,因为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政策意义与理论意义。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研究涉及诸多本质上充满争议的基本概念,如需要、权利、社区、民主、自由、平等和公正等[4].这些概念既构成福利政策的价值基础,又决定政策目标、资源分配原则、服务对象和组织体系等关键性制度安排和政策模式。所以,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研究已成为理解福利制度特征的思想基础,也是分析福利政策模式的最佳视角。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福利制度、理论与政策演变的脉络,也就是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变迁的过程。 二、公民权理论与福利国家的价值基础

从生活学校人到社会职业人身份转变的认识及意识

从生活学校人到社会职业人身份转变的认识及意识 一、对社会职业人的基本了解 相对个体,社会职业人根据劳动合同约定在指定场所通过自己的实际劳动完成目标指定的工作任务参与企业生产力,从而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 1.社会职业人所处于的特定场所包含: 可获得劳动报酬的谋生场所 技能能力,情商智商才智发挥的场所 学习和成长的场所 人际关系发展的场所 生活场所的重要组成之一 2.社会职业人应具备的意识: 个体劳动及集体协作 职业及社会责任心 以工作目的为结果向导 追求工作效率,提高工作完成度 二、社会职业人与生活学校人的不同点 1.团队与个人 社会职业人注重协作,以标准规范行为完成工作,以集体成果为目标 生活学校人注重个性,以个体行为开展活动,追求个人成就发展 2.理性与情感

社会职业人因标准规范行为,需要高度理性进行工作,讲究规则,敬业精神及责任,相对被约束 生活学校人以个人情感为主,由个人喜好情绪进行行为,由个人性格兴趣决定行为方式,相对自由 3.绩效与成绩 社会职业人以绩效和利润为成长的衡量标准 生活学校人以成绩为主,实践为辅为成长的衡量标准 4.工作与学习 社会职业人日常活动为接受工作安排,执行并落实工作任务,有目的有指向性并须考虑实际情况及工作细节 生活学校人进行的学习活动,目的重在开发智力,提高个人日常认识,有常规化的训练,思考多为理论化,单一化及理想化 5.人际关系 社会职业人的人际关系由上司,同事和客户组成,存在相对的利益互换及管理关系,上司为管理者,同事之间合作及竞争并存,社会职业人还需要满足客户需求及管理客户关系 三、社会职业人与生活学校人的共同点 1.端正的态度 无论生活学习及社会职业活动中,端正的为人处事态度是基本,只有态度端正才能良好地学习及执行工作。 2.努力坚持的精神 任何一件事情半途而废都不会有结果。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史培芹文秘112 010811224 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并不是独立的存在的,它不仅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具有的现象,还与文化是一个整体。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当我们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语言。所以,认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关于“文化”的定义 从前人的研究来看,“文化”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汉语中“文化”一词最早见于《易经》: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其意思是根据人文来进行教化。近、现代关于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文化的经典定义, 是1871 年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Edward T ylor ) 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 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泰勒对于文化的定义只注重在精神方面, 并不完整。现代文化人类学家认为, 文化是一个群体的活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1)人类创造的物质。大自然本身所具有的都不是文化,包括山川、湖泊,我们创造的物质才算是物质文化,例如各项发明、人文景观等等;(2)法规、制度。这些都是人们制定的内容,完全属于文化层面。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法律法规,都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拟定的,一方面用来约束社会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不同社会的规律和行为习惯;(3)精神、宗教。人类的信仰是后天形成的,是精神层面的追求。不同种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宗教文化。“ 从语言的结构特征来看,语言是个符号系统。它是一个由音位、语素、词和词组、句子和篇章等构成的层级系统。从语言的功能特征来看,语言是个工具,是个思维的工具、交流的工具”(束定芳,1996)。季羡林先生(1995)曾指出文化的定义“最好还是不下”,同时他认为:“文化就是非常广义的,就是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对人民有好处的,就叫做文化。”文化具有如下本质特征: ( 1) 文化是经由社会习得的, 而非遗传获得的; ( 2) 文化是一个社团成员所共有的, 而非某一个人所独有的; ( 3) 文化具有象征性, 语言是文化中最重要的象征系统; ( 4) 文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文化中的每一方面都和其他方面相互关联。由此可见,文化辐射的范围包罗万象,渗透进社会的各个层面,无所不存,无处不在。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我国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研究成果已颇丰,进入新世纪也出现了一些较为新颖的理论。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出现的研究成果数不胜数,

9、深圳社会各阶层的分析

之九: 深圳社会各阶层的分析 本文力图对现在居住在深圳的1800万人作结构性分析。一般而言,对深圳居民的结构性分析有三种分类法,一种是所谓“户籍居民”与“非户籍居民”之分,所谓“人口结构倒挂”问题,另一种是按照移民来源地进行划分,也就是所谓“亚文化圈层”问题,这两种分类法都不是我的兴趣所在,不过倒也可以在第一部分作简单的分析;我最想做的则是第三种结构分析,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对深圳这个“城市社会体”作阶级或阶层结构分析。 “人口结构倒挂”的视角在深圳已是老生常谈。就目前而言,深圳1800万人口,其中户籍人口为380万(2015年底可望达到400万),办理居住证的人口约1200万。如何解决这个倒挂问题,社会上有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应该降低入户门槛,加快入籍进程,每年解决50万人口的入户问题,用10年时间增加500万户籍人口,使得深圳户籍人口到2025年扩充到900万,之后自然增长,使得户籍人口规模在1000万左右,是合理的规模;另一种主要意见则认为,户籍制度是一个行将被“革命”掉的落后制度,再用“增加户籍人口”的办法解决所谓“倒挂问题”太落伍了,深圳应该在全国率先取消户籍制度,代之以“居住证+社保卡”制度,社会管理与居住证挂钩,享受公共服务的资格与社保挂钩。 其实就现状而言,除了极端的“住房限购”政策外,深圳大部分公共服务都已解除了与户籍的紧密关联,仅小学与初中的就学,户籍还起点作用。但关内各区普遍而言,拥有“学位住房”的分值大都高于户籍分值,而且这主要是名校学位,普通学校对非户籍人口的门槛并不高。深圳在校中小学学生总数中,非户籍生源均已超过50%,这在全国的一、二线城市中均是罕见的。 不过总体而言,户籍制度不可能由个别城市取消,而只能是中央政府的统一部署;某一特定城市也不可能不对某些紧缺的公共资源设置门槛(不是这种门槛,就会是别种门槛),否则供给只会完全崩溃,这是我们解决“倒挂问题”时必须理性看待的。 并不太明显的方言“亚文化圈” 与金兄讨论过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他的观点认为,原来我们常说的广东省“三大族群”

特殊身份是指行为人在身份上的特殊资格或者特殊地位

特殊身份是指行为人在身份上的特殊资格或者特殊地位。 真正身份犯要求定罪身份在开始犯罪时就具有,定罪身份只针对实行犯而言。 报复陷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定罪身份 非法拘禁、诬告陷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量刑身份 非法搜查、非法侵入、妨害作证罪、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司法人员-量刑身份 真正不作为犯只能有刑法明文规定。持有型犯罪属于作为犯罪。作为犯与故意、过失犯罪没有对应关系。有时犯罪工具与行为对象合二为一--使用假币罪,销售伪劣产品罪 并非每个犯罪都有行为对象--脱逃罪 并非每个犯罪只有一个行为对象-抢劫罪--人身,财物 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和虐待罪,将收拾人自杀作为结果加重犯。抢夺罪致人死亡不是结果加重犯,抢夺罪&过失致人死亡择一重 正当防卫:侵害行为仅限于人的行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不属于不法侵害,不能正当防卫。对正当防卫的反击属于故意侵害行为,对紧急避险属于紧急避险 不法侵害包括故意,过失,意外事故 假想防卫&假想避险--不能是故意,否则为故意犯罪。只能是过失or意外事件 特殊正当防卫--针对的是行凶杀人抢劫(no携带凶器抢劫--没有暴力)强奸(no昏睡强奸)绑架等等暴力(not非暴力和轻微暴力)行为 犯罪的故意--行为人的定罪身份、行为、行为对象(不要求具体准确--毒品的种类)、危害结果(有些不要求)有认识。不要求对违法性有认识。 应当从减:14~18岁,75岁过失犯罪 可以从减:75岁故意犯罪,半精神病人,未遂,教唆犯未遂,自首&立功 应当从减免:从犯 可以从减免:预备犯,盲聋哑,轻罪自首 应当减免:胁从犯,防卫过当,避险过当 可以减免:重大立功 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该免除。免除是指免除刑罚处罚,不意味着免除非刑罚处罚(训诫赔偿) 14~16八类罪:抢劫不包括时候转化的抢劫 不能犯(行为无危险):客观角度--行为时--联系(not偶然无实害结果)--行为有无危险 对象不能犯--沙漠中误将稻草人当做仇人;手段不能犯--拿生锈的坏枪杀人;迷信犯--诅咒 对向犯(共同犯罪):双方罪名法定刑都相同--重婚罪;都不同--行贿罪&受贿罪,只处罚一方 共同正犯,无法查明,无需查明,都既遂 同时犯,无法查明,都未遂(造成轻伤的,轻伤未遂不做犯罪处理,做无罪处理) 同时犯,能够查明,都既遂(指重叠因果关系下) 共同过失,无法查明,都无罪 承继的共同正犯--犯罪既遂前加入(继续犯例外)。 Eg:甲抢劫A,乙承继,均踢一脚导致A死亡 查明甲造成的,甲定抢劫致人死亡,乙定抢劫罪 查明乙造成的,甲乙成立抢劫致人死亡

社会语言学模拟试卷和答案

社会语言学模拟试卷和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社会语言学》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社会语言学是( )的重要分支之一。 2、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社会因素不包括 [A] 社会学 [B] 语言学 [C] 人类学 [D] 文字学

7、逢年过节“死鱼”“死鸭”改称“文鱼”“文鸭”是属于语言禁忌中的( )。 [A] 年节语言禁忌 [B] 日常生活用语禁 忌 [C] 社会分层用语禁忌 [D] 称谓禁忌 8、汉语成语“秀色可餐”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反映了( )。 9、语言规划的经济性原则,不包括( )。 10、在域外方言中从汉语输入声调系统的是( )。 11、新派方言和老派方言的区分标准是[A] 性别差异 [B] 性别歧视 [C] 性别平等 [D] 性别模糊 [A] 群众性 [B] 简便性 [C] 适用性 [D] 效益性 [A] 越南语 [B] 泰语 [C] 日本语 [D]朝鲜语

( )。 12、下列属于语码混合原因的是( )。 [A] 谈到某个主题时,由于想不起或缺少适当的表达方式而转用另一种语言 [B] 不想让在场的某个人知道所讲的内容 [C] 两种文化接触和融合的产物 [D] 炫耀自己能说几种语言 13、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结构是层级分布的,整体上呈( )。 14、文化的( )是制约词汇输入采用音译或意译方式的主要因素。 15、语言态度是指( )。 [A]说话者对不同的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 [B]说话者对听话人的社会评价 [A] 媒介 [B] 时代 [C] 地域 [D] 年龄 [A] 马鞍形 [B] 橄榄形 [C] 抛物线形 [D] 流线形 [A] 制约型 [B] 兼容性 [C] 熟悉性 [D] 亲近性

教师具有怎样的身份和地位【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教师具有怎样的身份和地位【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xx-06-13 05:39:37) 标签:地震情感反思杂谈教育“范跑跑”分类:南方太阳雨:教育教学篇 这次地震灾害,说了很多关于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这方面的话,焦点,有点偏,个人观点太重,让我们重温一下我国的《教师法》,上面关于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如下: 1、教师享有下列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教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活动,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个人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生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寒暑假期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 __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2、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进行法制教育以及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自觉参加继续教育课程或其他方式的培训及学历进修。 (5)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6)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7)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所以有几个问题,要明白的, (1)教师的义务中没有学生监护权的转移,学生的监护权始终是他的监护人,教师没有权利和义务接受监护权的转移。 (2)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可操作性。没有办法在中实行,经常被曲解,被拔高。 (3)教师只是一种职业,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谋生,何况教师的劳动力是极其廉价的。 (4)教师权利和义务是不对等的。教师承担着国家发展的希望,但不受重视。 (5)教育的问题不是教师的错,教学楼的质量是教师管不了的,收费也不是教师能左右的,我想说一点,你不反皇帝、不反贪腐、却反手无寸铁的教师,是不是太有点欺人太甚。 (6)教师的收入从来都没有达到公务员的水平,也没有跟国家经济发展同步,也没有分享到改革的成果。教师的教龄补贴,有二十多

语言与身份构建_相关文献回顾_谷小娟

o 话语分析 编者按:话语分析不仅是语言学关注的对象,而且是语言哲学、 后现代主义等许多人文科学关注的焦点。目前,话语分析可以区分为批评话语分析和积极话语分析。其实,话语分析应该以话语为对象,或者以语言本身为目的,或者以人及人的世界为目的。前者属于语言学,后者属于语言哲学,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人以身份出场,其身份的建构离不开语言,5语言与身份构建:相关文献回顾6尽管是一篇综述性文章,但它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5语篇对话性与英语书面新闻语篇分析6在书面语篇中探讨对话性。对话性是语言存在的基本方式,因此在完整话语中考察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语言与身份构建:相关文献回顾 * 谷小娟 李 艺 (南开大学,天津300071) 提 要:本文回顾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40年间有关学科对语言与社会身份关系的认识和研究历程。早期变异语言学家认为二者具有相关和共变的关系;语用学揭示社会身份的情景性和行为性,认为身份是人在不同语境中展演合乎规约的语用行为的结果;社会心理学家阐释个人语体形成的心理原因在于身份认同与排斥;交际社会语言学认为在具体交际活动中,语言时时构筑着主体的社会身份;实践社区模式展示人在言语实践中不断学习,调整言语行为,协商和构建社会身份的过程;发展心理学放眼人生,阐述人生各阶段及各种关系中的生命身份构建、维持和变化;批评话语分析进一步揭示语言与身份的辩证关系,认为人可以遵守或违反话语规范,有意识地选择语体来建构主体身份。 关键词:语言;身份;身份构建 中图分类号:H 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7)06-0101-8 Language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L iterature Revie w Gu X i a o -juan LiY i (N anka iU niversity ,T ian ji n 300071,Ch i na) T h i s pape r survey s the h istory of research on relati onship bet ween language and soc i a l i dentity .E arly variati on i sts a ttempted to spot t he correlation and covariation bet w een the t wo.P ragm ati cs argues for t he contextuality and per f o r m ati v ity o f soc i a l i dentit y in t hat i den tity co m es as a consequence o f the agent .s i m ple m enta ti on on pragma ti c nor m s .Soc i o -psycho log ists state the fo r ma ti on o f sty listic variation on account o f the psycholog i ca l process of identifi ca tion and distancing .Interacti onal socio li nguists v ie w i n -stantaneous i nteracti ons as t he arena on wh ich l anguag e constructs soc i a l identity . C 'ommunity o f practice .de m onstrates t hat practice is constantl y at play w hen one learns and adj usts his li ngu i stic behav i our ,and when he negotiates and constructs h is so -cial identiti es .D evelop m enta l psy cho logy broadens our v isi on to the life l ong pro cess ,dur i ng w hich a ll types o f identiti es are con -structed ,susta i ned and chang ed .Cr iti ca l D iscourse Ana l y sts f urther e l ucida te the dia l ectical relati onship be t w een language and soc i a l i dentity ,declar i ng that the ag ent m akes consc i ous li ngu i sti c choices ,on or aga i nst soc i a l nor m s ,depending on his a i m o f constructi ng his socia l identity . K ey word s :language ;identity ;identity construction 101 2007年第6期总第139期 外语学刊 FORE I GN LANGUAGE R ESEARCH 2007,No .6Seria lNo .139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语言权势与社会和谐:转型期中国机构语言的社会效果研究0(05B YY 042)的阶段性成果。

_第四等级_报刊观念的政治学说基础以洛克_边沁与詹姆斯_密尔为例

2009年第3期 总第101期新闻大学 JOURNALISM QUARTERLY “第四等级”报刊观念的政治学说基础以洛克、边沁与詹姆斯·密尔为例 前言 1695年当英国人民取得了出版自由之后,他们进而要求在报刊上讨论与批评政治的自由。1771年,报业最终取得了报道国会辩论的资格。1774年,英国保守派政治家埃德蒙?伯克(1729-1797)在英国国会下议院演讲时说:“议会中有三个等级,但是,在记者席那边还坐着比他们全体更为重要的第四等级”(Yonder sits the Fourth Estate, and they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them all)。[1] 这句话被认为是将报刊作为第四等级的最早表述。[2] 自此之 后报业成为独立的社会机构,自由的表达意见的原则逐渐的确立了下来。具体的说,报刊作为第四等级强调的是新闻媒体在现代民主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即作为一种政府三权(行政权、立法权与司法权)以外的第四权力组织,报刊应当全面监督政府行为,无所畏惧地揭露政府权力滥 用,它承担着诚实、正直的监督其它统治权力以及自身活动的任务。[3]人们相信报刊的这种职责 能够促进民主社会机制正常、公开、公正的运行。 那么,为什么政府的行为应当受到监督?报刊在监督的过程中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报业与公众、政府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倡导报业自由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希望通过以下的分析能够使上述问题的答案变得明晰起来。·新闻理论·[作者简介] 张妤玟,女,陕西西安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张妤玟 (复旦大学 新闻学院,上海 200433) 【摘 要】作为“第四等级”的报刊是一整套有关政府、公民身份、公众舆论与报刊自由相互关系的理论,它在英国近代政治哲学那里得到了系统的论述。近些年来,关于媒介作为第四等级的社会功能与角色曾一度成为国内新闻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但却鲜有从政治学理上对其具体义涵进行追根溯源的分析与阐述,因此,本文拟选取英国近代自由主义之父洛克,功利主义政治学代表边沁与詹姆斯?密尔的相关政治学说和他们有关新闻自由与报刊的认识来分析政治学说为“第四等级”所提供的理论支持,从而深入我们对报刊作为“第四等级”的理解。 【关键词】第四等级;新闻自由;公民权利;公众舆论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