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中地理科学专业必修课《中国地理》全册精品教案

高中地理科学专业必修课《中国地理》全册精品教案

地理科学专业必修课《中国地理》

全册教案

目录

课程教学计划 (1)

第一章区位和疆界 (3)

第一节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3)

第二节区位与疆界 (9)

第三节中国遥感图像的地学分析 (11)

第二章自然结构 (15)

第一节气候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16)

第二节土地资源结构及其评价 (21)

第三节水资源结构及其开发评价 (26)

第四节矿产资源结构及其开发评价 (31)

第五节风景旅游资源结构与开发评价 (35)

第三章海岸及海域 (39)

第一节海域环境 (39)

第二节海洋资源及其评价 (42)

第三节海岸 (45)

第四节海岛 (47)

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50)

第一节人口及其问题 (51)

第二节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 (54)

第三节水利及其开发建设 (59)

第四节矿业开发与能源工业 (63)

第五节工业建设与布局 (66)

第六节交通建设和运输、邮电业 (70)

第七节旅游业 (73)

第八节城乡建设 (74)

第五章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 (77)

第一节中国文化的空间透视 (78)

第二节民族与宗教 (79)

第三节区域文化 (81)

第四节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83)

第六章灾害与环境 (85)

第一节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 (85)

第二节环境保护和建设 (88)

第三节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 (89)

第七章景观与区划 (94)

第一节研究简史 (95)

第二节地域分异规律与景观划分 (96)

第三节行政区划 (100)

第四节自然区划 (101)

第五节经济区划 (102)

第六节综合区划 (106)

第八章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 (108)

第一节国土整治 (108)

第二节区域发展战略 (110)

第九章东北区 (114)

第一节环境与资源特征 (114)

第二节产业基础与经济发展 (116)

第三节资源开发与环境整治 (118)

第十章华北区 (122)

第一节地理概况 (123)

第二节首都经济圈 (124)

第三节水资源问题 (125)

第四节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 (126)

第十一章晋陕内蒙古区 (129)

第一节地理概况 (130)

第二节能源重化工基地 (131)

第三节草原畜牧业基地 (133)

第四节土地退化问题 (133)

第五节省区内部差异及发展方向 (135)

第十二章长江中下游区 (137)

第一节自然条件分析 (137)

第二节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 (140)

第三节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发展 (142)

第十三章东南区 (146)

第一节资源、环境特点与评价 (147)

第二节闽粤琼三省的经济建设与区域发展 (148)

第三节香港与澳门 (149)

第四节台湾 (152)

第十四章西北区 (155)

第一节地质环境与地貌特征 (156)

第二节干旱半干旱气候 (157)

第三节三大洋水系和内陆水系 (158)

第四节植被土壤与景观垂直带 (159)

第五节绿洲农业与畜牧业 (160)

第六节工业与交通 (161)

第十五章西南区 (164)

第一节地质环境与地貌特征 (164)

第二节气候与水文 (166)

第三节植被与土壤 (167)

第四节农业 (169)

第五节工业 (170)

第六节交通运输 (171)

第十六章青藏区 (173)

第一节地质演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 (174)

第二节高寒干旱气候 (175)

第三节河流与湖泊 (176)

第四节植被、土壤与自然地带 (177)

第五节畜牧业与种植业 (179)

第六节工业与交通 (179)

地理科学专业必修课《中国地理》全册精品教案

课程教学计划

(一)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中国地理的分析研究方法,为学生从事地理教学、科研、以及参与国民经济建设打下一定的基础。

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深入地认识我国的主要地理问题,包括自然结构及其评价、海域与岛屿、人口与经济发展、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灾害与环境、景观与区划、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等,较好地了解我国八大综合区的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发展特点、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区域发展方向,全面理解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系统的演进过程及其综合规律,掌握区域人地关系系统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区域分析能力。

(二)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1)中国自然环境基本特征、发生发展及时空分布规律。(2)

中国人文地理环境基本特征及时空结构。(3)中国经济及空间布局。(4)中

国生态环境基本特征及建设。(5)中国分区地理环境基本特征。

2、难点:(1)中国自然结构的形成。(2)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3)

中国各区域经济布局的形成与演化。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课堂讨论法等。

(四)课时安排

(一)总课时:90课时。

(二)课时安排:

课程教学计划

(五)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试采用笔式、闭卷的方式。

2、成绩构成

课堂成绩10%;课外成绩10%;期终考试80%。

(六)参考教材

1、赵济.中国自然地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版.1995

2、程潞.中国经济地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4版.1999

3、“中国地理”是一门内容广泛、涉及面极多的综合性课程,所需要阅读的参考书较多,书中各个章节后面已列有主要的参考书目,完全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故请参阅教材中所附的参考书目。

第一章区位和疆界

教学过程:

第一节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一、人口居世界第一,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一)人口大国

1、人口发展历程

中国人口增长情况统计表

2、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逐年下降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的增长率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数。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1970年为22.5%,1995年为21.0%,预计2040—205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5.7亿~1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将降至16%左右。

目前世界主要人口大国及其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

中国:人口约13.1448亿(2006年),占世界人口的21%

印度:人口约10亿,占世界人口的16%

美国:人口约2.6亿,占世界人口的5%

印尼:人口约2亿,占世界人口的3%

巴西:人口约1.7亿,占世界人口的3%

俄罗斯:人口约1.4亿,占世界人口的3%

世界其他国家:约占世界人口的49%

(二)国土面积:960×104 +300×104 =1 260 ×104(km2)

1、陆地面积

我国陆地面积约为960万km2,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5%,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2、海域:

根据1994年《联合国海洋公约》的规定,1.09亿km2的海洋区域(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1/3)为沿海国家的管辖海域。《联合国海洋公约》中的重大变化:国家领海权由3海里扩至12海里,划定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将世界35.8%的世界海洋划归沿海各国,世界海底及其资源为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

据此,我国领海和内水面积约37万—38万km2,加上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面积,管辖海域约为300万km2。另外,我国已在太平洋上获得15万km2的多金属结核矿区。

几个相关名词:

(1)内水(内海、内海湾):是指濒临陆地的内海和内海湾以及大河的出海口地区。如渤海、琼州海峡。

(2)领海:位于沿海国陆地领土及内水之外领结的一带海域,它是沿岸国领土的组成部分。是以连接大陆岸上和沿海外缘岛屿上各基点之间的直线作为基线,由此基线起算,其外侧12海里以内的水域

(3)专属经济区:是指沿岸国领海之外从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里的区域(4)大陆架:从大陆海岸向外自然延伸至大陆坡的坡度平缓的海域,水深一般在200米左右。(我国约146.6万km2)

(5)毗连区:一国领海以外邻接领海一带的海域。(我国宣布为12海里)

二、主要社会经济指标位居世界前列

(一)经济总量

根据世界银行3年调整汇率方法计算,199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占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的2.5%和12.9%,居世界第7位。

按照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十一五”末期,中国经济总量很有可能赶上德国,将达到人均GDP3000美元左右。15年后,GDP总量基本上可以赶上日本。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GDP总量将大致赶上美国。

(二)经济增长率居世界前列

1989-2001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9.3%,比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快6.1个百分点;

1993-1997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1%,居世界首位;

1998年以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约7-8%;

“八五”和“九五”期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2%和8.3%,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6%和3.8%,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今后30年内可能会保持7%以上的增幅。

(三)一些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四)外汇储备和吸收外资总额 1、外汇储备

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充足并保持增长态势,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对外信誉,增强海内外对我国经济和人民币的信心;有利于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商投资,降低国内企业的融资成本;有利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应对突发事件,平衡国际收支波动,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

中国持有大量外汇储备有以下几点意义: (

1)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坚实物质基础

(2)中国经济走向更发达阶段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对于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提升技术有着重要作用

(3)人民币最终实现完全可兑换的一个必备的条件 2、吸收外资

1993年以来吸收外资总额一直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2002年排名世界第1。

根据联合国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中国连续9年位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吸收外资首位。

(五)对外贸易居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平均每年增长15%以上,超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九五”期间,我国累计进出口总额为17 740亿美元。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

2004年对主要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情况(单位:亿美元)

2006年对主要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六)国际旅游业收入居世界前列

在我国,从1949年11月第一家旅行社诞生起,新中国旅游业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历程。在50年代初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近30年间,我国旅游工作一直属于民间友好往来的范畴,对宣传中国的建设成就、加强国际友好往来,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由于当时的旅游接待主要是从扩大政治影响考虑,旅游设施总体规模很小,结构单一,旅游业并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1978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仅为180.9万人次,其中外国人23万人次;旅游创汇2.6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41位。

2006年入境人数1249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9%。其中,外国人2221万人次,增长9.7%;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10273万人次,增长2.7%。在入境旅游者中,过夜人数4991万人次,增长6.6%。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39.5

亿美元,增长15.9%。全年国内出境人数达3452万人次,增长11.3%。其中因私出境2880万人次,增长14.6%,占出境人数的83.4%。全年国内出游人数达13.9亿人次,增长15%;国内旅游总收入6230亿元,增长17.9%。

初步预测,到“十一五”末期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可望突破2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到580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达到19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到8900万元人民币。世界旅游组织更宣称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投资旅游产业的市场前景是非常好的。

第二节区位与疆界

一、地理位置

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

(一)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

陆地最集中的1/4半球,受陆地影响最强烈的地区东方大国,

与南半球相比的巨大差异(流体右偏、四季变化相反)

(二)经纬度位置:中纬度大国

1、98%的疆土位于北纬20o~50o之间,温带、亚热带面积广阔,光热条件好

最北端: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53°31′N

最南端:曾母暗沙,3°51′N

最东端:乌苏里江、黑龙江交汇处耶字界碑东南,135°03′E

最西端:帕米尔高原东部,73°22′E

南北相距5500千米, 东西相距5200千米,时差达4个小时以上

2、意义

国土辽阔生存空间大

纬度地带分异的基础

中纬度,四季更替典型,季变明显(影响人的行为习惯及万物变化)(三)海陆位置:位于全球最大陆与最大洋之间

1、特点

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世界最大陆与最大洋之间

南邻热带印度洋

西部深入内陆,高山盘踞

2、影响

海陆兼备的环境与资源、交通与文化

世界最典型的季风国家,西南季风、东南季风、高原季风,气候不稳定

地表经度地带性的基础

大农业与景观地带分异的基础

(四)区位的优越性

1、从海陆分布看,我国位于全球最大陆地与最大海洋之间,季风气候显著:(1)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形成及地域差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自然景观的经度方向的干湿带差异颇为显著;

(2)大陆东海岸的位置,受西风带影响微弱,大陆性气候有所表现:夏季较世界同纬度地区气温高,而冬季较世界同纬度地区温度低

2、我国国土约有98%的地区位于北纬20°—50°之间,温带(45.6%)和亚热带(26.1%)所占面积广阔,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二、疆界

(一)疆域与邻国

1、陆地疆界约22230km,接壤邻国14个:朝、俄、蒙、哈、吉、塔、阿富汉、巴、印、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2、陆疆邻边9省区:辽、吉、黑、内蒙古、甘、新、藏、滇、桂省区

3、陆地边境有15条主要国际性河流:

东北边境的鸭绿江、图们江、乌苏里江、黑龙江,

新疆额尔齐斯河、伊犁河、阿克苏河等,

西藏噶尔藏布—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等,

云南怒江—萨尔温江、澜沧江—湄公河、元江—红河等,

广西的左江、北仑河等。

4、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边境贸易有较大发展。有铁路和邻国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越南连接;有公路和巴基斯坦、尼泊尔、缅甸、老挝沟通。此外,同周边国家还有定期航空线联系。

(二)海疆

1、隔海相望国家: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

2、沿海省市区11个: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

东、广西、海南

3、海洋对我国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的作用

第三节中国遥感图像的地学分析

一、地表结构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

(1)三级阶梯:

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m以上

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岷山-邛崃山-横断山二级阶梯:主要由广阔的高原和盆地组成,其间分布着一系列高大山地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

三级阶梯:主要以平原、丘陵、低山地貌为主

(2)影响:对河流影响最显著

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水力资源丰富;雨带推移时易造成河川径流集中,造成洪涝灾害

2、山地高原为主体的地表结构

(2)几种山脉类型

(3)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全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高原形态表现明显,高原面保存比较完好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梁峁遍布

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良好

(4)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53万km2,我国最大盆地,地形封闭,极端干旱

准噶尔盆地:38万km2,位于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半封闭地形,多固定、半固定沙丘

柴达木盆地:20多万km2,四周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所环抱,我国海拔最高之盆地,又称为“聚宝盆”

四川盆地:16.5万km2,位于青藏高原以东、巫山以西,南北介于大娄山与大巴山之间,又称“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天府之国”(5)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35万km2,位于燕山以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南北长约1000千米,东西宽约400千米。以黑土面积大、沼泽分布广

为特色。

华北平原:31万km2,南北分别是大别山与燕山,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东抵山东丘陵与黄、渤海,也称黄淮海平原。地上河与河间洼地相

间分布构成其特色。

长江中下游平原:约20万km2,巫山以东长江中下游沿岸,包括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

河湖密布,著名的鱼米之乡。

(6)丘陵

东南丘陵:分布在雪峰山以东、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地表形态表现为绝对高度低,相对起伏小。包括:

江南丘陵:长江以南、南岭以北,红色砂岩和砾岩

两广丘陵:南岭以南、两广境内,石灰岩广布

浙闽丘陵:武夷山以东、浙闽两省境内,花岗岩、流纹岩分布范围大

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长江以北,由变质岩和花岗岩组成

二、线性构造带

1、线性构造:是指由地质构造所形成的断裂、线性褶皱、岩体的线性排列、

火山链等。

地质构造运动:

喜马拉雅运动早期: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两大陆相连

晚期: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

太平洋板块对亚欧板块作用的影响:俯冲与张裂

2、我国陆地线性构造带的主要特点:

(1)基本对称的构造格局——西部多北西向,东部多北东向

(2)线性构造带的等距分布

(3)活动带与稳定区反差明显

三、地表组成物质

各类沉积岩分布广泛,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3/4,常形成一些特殊的地貌形态。

在长江以南地区,在中、新生代陷落盆地中堆积了一套陆相为主的红色岩系,形成许多峭壁悬崖、石峰林立的丹霞地貌;而岩性比较松软的砂页岩因流水侵蚀而形成比较低缓的红色丘陵,构成了江南独具一格的红层地貌。

云贵高原、广西一带古生代碳酸盐岩层深厚,形成喀斯特地貌。

北方的第四纪黄土构成了独特的黄土地貌区。地表支离破碎,形成了塬、梁、峁等地貌形态。

北方内陆沙漠面积大,沙丘广布。

我国山地众多,岩浆岩和变质岩常大面积出露,常构成崇山峻岭、危崖陡壁。其中,侵入岩以花岗岩面积最广,山地中多有分布,如秦岭的太白山、湖南的衡

山、山东的崂山、浙江的天目山、广东的罗浮山均为花岗岩山峰。地表出露的喷出岩以基性的玄武岩分布最广。它们多为第四纪火山频繁活动喷发形成的玄武岩熔岩流,以东北、华北和东南沿海一带分布最广。大面积玄武岩熔岩流常构成阶状的熔岩台地,如长白山地、张北高原、海南岛北部等。此外还分布着火山锥、

第二章自然结构教研室:地理科学教研室教师姓名:

教学过程:

第一节气候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一、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一)气候基本特点

1、季风气候明显,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2、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

区有较大差异,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

3、气候类型多样,不仅地处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地形崎

岖,往往在不同范围内形成不同尺度的气候差异。

4、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但气候的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

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

(二)季风特征

1、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

按中国所处的纬度位置,大致在北纬30°以北为西风带,北纬30°以南为副热带高压带和东北信风带,由于行星风系的季节性位移,在东、西风气流交界处(北纬25°~35°)基本气流的季节变化最为明显,冬季受西风气流支配,夏季则受东风气流制约。行星风系的这种季节性位移配合因海陆冷热源作用所引起的季节性风系的变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

2、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有三个源地

第一支源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在阿拉伯海一带形成一支低空急流,经过印度半岛影响我国西南及华南地区;

第二支源于澳大利亚北部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与第一支气流及北半球的东北信风会合成赤道辐合带;

第三支气流源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即为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东南季风和南季风。它与从北方来的冷空气相遇后形成一条大雨带,通常以这条大雨带表示夏季风的活动。

3、行星风系季节性位移与海陆冷热源作用所引起的季节性风系变化相配合(高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