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第十一章 行为目的类税法

第十一章 行为目的类税法

第十一章    行为目的类税法
第十一章    行为目的类税法

第十一章行为目的类税法

行为目的税是政府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政策目的和意图而设计征收的税种。

我国现行的行为目的税主要包括印花税、车辆购置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1624年,荷兰政府发生经济危机,财政困难。于是,荷兰的统治阶级就采用公开招标办法,以重赏来寻求新税设计方案,谋求敛财之妙策。印花税,就是从千万个应征者设计的方案中精选出来的“杰作”。印花税的设计者可谓独具匠心,他观察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契约、借贷凭证之类的单据很多,连绵不断。所以,一旦征税,税源将很大;而且,人们还有一个心理,认为凭证单据上由政府盖个印,就成为合法凭证,在诉讼时有法律保障,因而对交纳印花税也乐于接受。正是这样,印花税被经济学家誉为税负轻微、税源畅旺、手续简便、成本低廉的“良税”。

第一节行为目的税概述

一、行为目的税的性质

行为目的税是政府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政策目的和意图而设计征收的税种。

1.出于特定社会目的并有指定用途的税收。

社会保险税

2.出于特定经济目的而课征的税收。

资金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3.出于特别的财政目的而课征的税收。

印花税。

二、行为目的税的特点

1.政策性强,具有特定的目的。

2.税种多,税源分散,征管难度较大。

3.税负难以转嫁。

4.税种稳定性差。

三、行为目的税的发展沿革

第二节印花税

我国的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使用、领受具有法律效力的凭证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主要法律依据:1988年10月1日实施的《印花税暂行条例》。

一、印花税的基本法律规定

(一)印花税的征税范围及税目

在我国境内书立、领受和使用的凭证,也包括在境外书立、领受但在我国境内使用的凭证。征税范围由《印花税暂行条例》列举而定。

1、购销合同

2、加工承揽合同

3、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

4、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

5、财产租赁合同

6、货物运输合同

7、仓储保管合同

8、借款合同

9、财产保险合同

10、技术合同

11、产权转移书据

12、营业帐簿

13、权利、许可证

(二)纳税人

1.立合同人:指合同的当事人。不包括合同的担保人、证人、鉴定人。

2.立据人:产权转移书据的纳税人是立据人。

3.立帐薄人:营业帐薄的纳税人是立帐薄人。

4.领受人:权利、许可证照的纳税人是领受人。

5.使用人:在国外书立、领受,但在国内使用的应税凭证,其纳税人是使用人。

6.各类电子应税凭证的签订人

(三)税率

1.比例税率

1)0.05‰—借款合同

2)0.5 ‰—加工承揽合同、建筑工程勘察设计合同、货物运输合同、产权转移书据、

记载资金的账簿

3)0.3‰—购销合同、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技术合同

4)1‰—财产租赁合同、仓储保管合同、财产保险合同。

2008年9月19日起,股票交易由出让方按1‰的税率缴纳,受让方不再征收。

2.定额税率—5元/件—权利、许可证照

二、印花税的计税依据和应纳税额的计算

印花税的计税依据通常为应税凭证上所记载的金额和应税凭证的件数。

1.按比例税率计算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

应纳税额=计税金额×适用税率

2.按定额税率计算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

应纳税额=凭证数量×单位税额

例11-1

甲公司分别与乙公司、丙公司、丁公司签订了三份合同:一是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的以货换货合同,甲公司的货物价值400万元,乙公司的货物价值250万元;二是甲公司与丙公司签订的仓储保管合同,合同上注明货物的金额500万元,保管费用20万元,但因故合同未能兑现。三是甲公司与丁公司签订的房屋租赁合同,记载支付租赁费80万元,计算甲、乙、丙、丁公司各应缴纳印花税多少元?

【答案】

(1)甲公司、乙公司各应缴纳的印花税税额=

(4000000+2500000)×0.3‰=1950(元)

(2)甲公司、丙公司各应缴纳的印花税税额=200 000×1‰=200(元)

(3)甲公司、丁公司各应缴纳的印花税税额=800 000×1‰=800(元)

甲公司应缴纳的印花税额合计为2950(元);乙公司应缴纳的印花税为1950元;丙公司应缴纳的印花税为200元;丁公司应缴纳的印花税为800元。

三、税收优惠

(一)、法定免税项目

(二)、其他免税项目

自2008年11月1日起,对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征收印花税。

四、征收管理

(一)纳税方法

1.自行贴花纳税办法

2.汇贴或汇缴纳税办法

3.委托代征纳税办法

注:纳税人不论采用哪一种纳税办法,均应对纳税凭证应妥善保存。印花税应税凭

证的法定保管年限为10年。

(二)纳税环节和纳税申报

印花税应当在书立或领受应税凭证时贴花,具体是指在合同签订时、书据立据

时、账簿启用时和证照领受时贴花。如果合同是在国外签订,并且不便在国外

贴花的,应在将合同带入境时办理贴花纳税手续。

(三)纳税地点——一般实行就地纳税

(四)违规处罚

第三节车辆购置购置税

我国的车辆购置税是对在我国境内购置规定的应税车辆为课税对象、在特定环节向车辆购置者一次征收的一种特种财产税。

由原来交通部门收取的车辆购置附加费,通过“费改税”演变过来。

2001年1月1日,实施《车辆购置税暂行条例》。

一、车辆购置税的基本法律规定

(一)征税对象和征税范围

应税车辆包括:汽车、摩托车、电车、挂车、农用运输车5大类

征税对象征税范围

汽车各类汽车

摩托车轻便摩托车、二轮摩托车、三轮摩托车

电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

挂车全挂车、半挂车

农用运输车三轮农用运输车、四轮农用运输车

(二)纳税人

车辆购置税的纳税义务人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购置应税车辆的单位和个

人。

注:这里的“购置”,包括购买、进口、自产、受赠、获奖或者以其他方式取得并自用应税车辆的行为。

(三)税率

税率:10%

二、车辆购置税法的计税依据和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计税依据

车辆购置税实行从价定率征收,它的计税依据是车辆的计税价格。

1.纳税人购买自用的应税车辆:为纳税人购买应税车辆而支付给销售者的全部价款和

价外费用,不包括增值税税款。

2.纳税人进口自用的应税车辆:

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消费税

3.纳税人自产、受赠、获奖或者以其他方式取得并自用的应税车辆:由主管税务机关

参照本条例规定的最低计税价格核定。

(二)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计税价格×税率

例11-2

张某2009年3月8日,从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购买一辆厂牌型号为桑塔纳轿车供自己使用,支付含增值税车价款189 000元,另支付代收临时牌照费150元,代收保险费

2 850元,车辆装饰费2 650元。支付的各项价费均由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开具“机动

车销售统一发票”和有关票据。计算车辆购置税应纳税额。

【答案】

(1)计税价格=(189000+150+2850+2650)÷(1+17%)=166367.52(元)

(2)应纳税额=166367.52×10%=16636.75(元)

三、车辆购置税的税收优惠

在国外留学生回国服务,购买1辆国产小汽车免税。

来华定居专家进口自用的1辆小汽车免税。

2009年及2010年,购置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分别减按5%和7.5征收。

四、车辆购置税的征收管理

第四节城市维护建设税

城市维护建设税是国家对缴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以下简称“三税”)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际缴纳的“三税”税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税。它是一种附加税,同时也属于特定目的税,税款专门用于城市的公用事业和公共设施的维护建设。

1985年2月8日国务院发布并于同年1月1日实施《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一.城市维护建设税的基本法律规定

(一)征税范围

城市维护建设税在全国范围内征收,不仅包括城市、县城、建制镇,而且包括

了广大农村。只要缴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三税的地方,都属于其征税的

范围。

(二)纳税人

负有缴纳“三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注意:对外资企业2010年12月1日(含)之后发生纳税义务的“三税”征收

城市维护建设税;之前,不征收。

(三)税率

城建税按纳税人所在地的不同,设置了三档地区差别比例税率,即:

1. 纳税人所在地为市区的,税率为7%;

2. 纳税人所在地为县城、镇的,税率为5%;

3. 纳税人所在地不在市区、县城或者镇的,税率为l%。

(四)税收优惠

城市维护建设税原则上不单独减免,其减免规定与“三税”的减免息息相关。具

体规定如下:

1) 城建税按减免后实际缴纳的“三税”税额计征,即随“三税”的减免而减免。

2) 对于因减免税而需进行“三税”退库的,城建税也可同时退库。

3) 海关对进口产品代征的增值税、消费税,不征收城建税。

4) 为支持三峡工程建设,对三峡工程建设基金,自2004年1月1日至2009年

l2月31日期间,免征城市维护建设税。

5) 对“三税”实行先征后返、先征后退、即征即退办法的,除另有规定外,对随“三

税”附征的城市维护建设税,一律不予退(返)还。

二、城市维护建设税的计税依据和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计税依据

城建税的计税依据,是指纳税人实际缴纳的“三税”税额。纳税人违反“三税”有关规定而加收的滞纳金和罚款,不作为城建税的计税依据,但纳税人在被查补“三税”和被处以罚款时,应同时对其偷漏的城建税进行补税、征收滞纳金和罚款。

(二)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实际缴纳的增值税税额+实际缴纳的消费税税额+实际缴纳的营业税税额)×适用税率

三、城市维护建设税的征收管理

城市维护建设税的征收管理,比照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有关规定执行,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同时征收。

例11-3

某市区一企业2008年12月份缴纳增值税300000元,缴纳消费税400000元,被查补消费税10000元、增值税6800元,处以罚款8000元,加收滞纳金500元。本月还缴纳了城镇土地使用税126000元,房产税

108000元,计算该企业应纳的城建税税额。

【答案】

应纳城建税税额=(300000+400000+10000+6800)×7%=716800×7%=50176(元)

第五节教育费附加

一、教育费附加的基本法律规定

(一)计征范围

教育费附加对负有缴纳“三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征收。但目前,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缴纳的“三税”不征收教育费附加。

(二)征收率:3%

(三) 减免规定

二、教育费附加的计征依据和计算方法

(一)计征依据

纳税人实际缴纳的“三税”税额。

(二)计税方法

应纳教育费附加=(实际缴纳的增值税税额+实际缴纳的消费税税额+

实际缴纳的营业税)×教育费附加率

三、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管理

比照“三税”有关规定执行,与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相同。

2016年CPA讲义《财管》第十一章股利分配02

二、股利政策类型 1.剩余股利政策 (1)含义 是指在公司有着良好的投资机会时,根据一定的目标资本结构,测算出投资所需的权益资本,先从盈余当中留用,然后将剩余的盈余作为股利予以分配。 【教材例11-2】某公司上年税后利润600万元,今年年初公司讨论决定股利分配的数额。预计今年需要增加的投资资本800万元。公司的目标资本结构是权益资本占60%,债务资本占40%,今年继续保持。按法律规定,至少要提取10%的公积金。公司采用剩余股利政策。 问:公司应分配多少股利? 利润留存=800×60%=480(万元) 股利分配=600-480=120(万元) (2)特点 采用剩余股利政策的根本理由在于保持理想的资本结构,使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 (3)分析这类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关于财务限制 资本结构是长期有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比率,不是资产负债率不变。 分配股利的现金问题,是营运资金管理问题,如果现金存量不足,可以通过短期借款解决,与筹集长期资本无直接关系。 第二,关于法律限制 法律的这条规定,实际上只是对本年利润“留存”数额的限制,而不是对股利分配的限制。 高顿财经CPA培训中心

第三,限制动用以前年度未分配利润分配股利 限制动用以前年度未分配利润分配股利的真正原因,来自财务限制和采用的股利分配政策。只有在资金有剩余的情况下,才会超本年盈余进行分配。超量分配,然后再去借款或向股东要钱,不符合经济原则。因此,该公司不会动用以前年度未分配利润,只能分配本年利润的剩余部分给股东。 【例题6?单选题】甲公司2013年实现税后利润1000万元,2013年年初未分配利润为200万元。公司按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预计2014年需要新增投资资本500万元。目标资本结构(债务/权益)为4/6。公司执行剩余股利分配政策,2013年可分配现金股利()万元。(2014年) A.700 B.800 C.900 D.600 【答案】A 【解析】2013年利润留存=500×60%=300(万元),股利分配=1000-300=700(万元)【例题7?多选题】以下关于剩余股利分配政策的表述中,错误的有()。 A.主要依靠股利维持生活的股东和养老基金管理人会不太赞同剩余股利分配政策 B.采用剩余股利政策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要保持不变 C.所谓剩余股利政策,就是在公司有着良好的投资机会时,公司的盈余首先应满足投资方案的需要。在满足投资方案需要后,如果还有剩余,再进行股利分配 D.采用剩余股利政策时,公司不能动用以前年度的未分配利润 【答案】BC 【解析】本题的主要考核点是剩余股利分配政策的需注意的问题。剩余股利政策是依靠股利维持生活的股东和养老基金管理人最不赞成的公司股利分配政策,所以选项A是正确表述。保持目标资本结构,不是指保持全部资产的负债比例不变,无息负债和短期借款不可能也不需要保持某种固定比率,所以选项B是错误表述。选项C是错误表述,错误在于没有强调出满足目标结构下的权益资金需要。只有在资金有剩余的情况下,才会超本年盈余进行分配;超量分配,然后再去借款或向股东要钱,不符合经济原则,因此在剩余股利分配政策下,公司不会动用以前年度未分配利润,只能分配本年利润的剩余部分,选项D是正确表述。 第四,注意是针对事后的利润分配还是事前的利润分配规划 高顿财经CPA培训中心

第十一章 股利政策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十一章股利政策练习题参考答案 1、天时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为120万股,该公司2006年的税后利润为3600万元,共发放现金股利1200万元,该公司2007年实现税后利润为4000万元,预计该公司在2008年有良好的投资机会,需要追加投资5000万元。该公司的资本结构为:资产权益率60%,目前的资金结构为企业最佳资金结构。 要求: (1)如果该公司采用剩余股利政策,则2007年将发放的现金股利是多少?如果追加投资需要10000万元,则2007年将发放的现金股利为多少? 解:该公司06年股利支付率=1200/3600=33.33%,保留盈余比率=1-33.33%=66.67%当追加筹资额为5000万元时: 08年追加筹资时需要的权益性资金=5000×60%=3000万元, 可发放现金股利=4000—3000=1000万元 当追加筹资额为10000万元时: 08年追加筹资时需要的权益性资金=10000×60%=6000万元,07年所有净利润必须全部留在企业,另外还须外部权益性筹资2000万元。故07年不能发放现金股利。 (2)如果该公司采用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低正常股利为每股1元,额外股利以2006年税后利润为基数,按照税后净利润每增长1元,股利增长0.5元的原则发放,则该公司2007年应发放的股利为多少? 07年应发放的现金股利=120万×1元+(4000-3600)×0.5=320万元 2、A公司原股东权益结构如下表所示: 已知当时的市价为20元/股,本年盈余为450000元(假设已包含在未分配利润1600000中),请分别考虑发放6%的股票股利和按1:2的比例进行股票分割两种情况来计算:(1)发放股票股利及股票分割后股东权益各项目有何变化? 解:第一、发放股票股利后,普通股股数增加到:200000×(1+6%)=212000股 “股本”项目增加到:500000×(1+6%)=530000元 本年度盈余用于发放股票股利的数额:12000股×20元=240000元 表中“未分配利润项目”减少到:1600000-240000=1360000元 资本公积金项目可以按上述数字倒挤:2250000-530000-1360000=360000元 第二、进行股票分割后,普通股股数增加到200000×2=400000股,“股本”、“资本公积” “未分配利润”各项目均没有变化。 (2)发放股票股利及股票分割后公司每股市价、每股利润各为多少?

第一章 税法总论练习答案

第一章税法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的法律级次属于()。 A.财政部制定的部门规章 B.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立法 C.国务院制定的税收行政法规 D.全国人大制定的税收法律 2.下列有关我国税收执法权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经济特区有权自行制定涉外税收的优惠措施 B.除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和经济特区外,各地不得擅自停征全国性的地方税种 C.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收入,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原则上由地方税务机构负责征收 D.各省级人民政府及其税收主管部门可自行调整当地涉外税收的优惠措施,但应报国务院及其税务主管部门备案 3.下列税种中,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并由国家税务机关征收的有()。 A.个人所得税 B.消费税 C.营业税 D.增值税 4.如果纳税人通过转让定价或其他方法减少计税依据,税务机关有权重新核定计税依据,以防止纳税人避税与偷税,这样处理体现了税法基本原则中的()。 A.税收法律主义原则 B.税收公平主义原则 C.税收合作信赖主义原则 D.实质课税原则 5.我国税收法律关系权利主体中,纳税义务人的确定原则是()。 A.国籍原则 B.属地原则 C.属人原则 D.属地兼属人原则 6.税法构成要素中,用以区分不同税种的是( )。 A、纳税义务人 B、征税对象 C、税目 D、税率 7.下列税种中不属于国税局系统征收管理的有( )。 A、增值税 B、消费税 C、个人所得税 D、车辆购置税 8.税收作为取得财政收入的手段,属于()。 A、生产范畴 B、交换范畴 C、分配范畴 D、消费范畴 9.税收采取的是()方式。 A、强制征收 B、有偿筹集 C、自愿缴纳 D、自愿认购 10.纳税期满后,税款多长时间内必须入库,指的是()。 A、纳税环节 B、纳税期限 C、缴纳期限 D、纳税范围 11.下列税种中属于直接税的有()。 A、消费税 B、关税 C、财产税 D、营业税 12.下列关于税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工具,其本质是一种生产关系 B、税收分配是基于生产要素进行的分配 C、国家课税的目的是满足提供社会公共产品的需要,以及弥补市场失灵、促进公平分配等的需要 D、国家要行使职能不需要财政收入作为保障 13.下列关于税收法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税法是依据《宪法》的原则制定 B、税收与法密不可分,有税必有法,无法不成税 C、违反了税法,不一定就是犯罪

第十一章 收益分配

第十一章 收益分配 一、单选题 1.比较而言,能使公司在股利发放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的股利政策是()。 A 剩余股利政策 B 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C固定股利政策 D 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2. 某企业需投资100万元,目前企业的负债率为40%,现有盈利130万 元,如果利用剩余股利政策,则应支付股利()万元。 A 40 B 52 C 70 D 78 3.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的股利支付形式有( )。 A.现金股利和财产股利 B.股票股利和负债股利 C.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 D.财产股利和负债股利 4.股利无关论的主要观点有()。 A MM理论 B “在手之鸟” 理论 C 税差理论 D 信息传播论 5.采用剩余股利政策的理由是()。 A.为了保持理想的资本结构 B.树立公司良好的形象 C.使公司有较大的灵活性 D.使股利与公司盈余紧密结合 6、股份制企业的法定盈余公积金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 A .50% B .25% C .35% D .15% 7、企业盈余公积金已达到注册资本一定比例时可不再提取,这个比例是()。 A .25% B .10% C .50% D .35% 8、下列股利政策中()可能会给公司造成较大的财务负担。 A .剩余股利政策 B .固定股利或稳定增长股利政策 C .固定支付率股利政策 D .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9、企业提取的公积金不能用于()。 A .支付股利 B .增加注册资本 C .弥补企业的亏损 D .集体福利支出 10、下列各项目,在利润分配中优先的是()。 A .公益金 B .法定盈余公积金 C .优先股股利 D .任意盈余公积金 11、下列项目中不能用于弥补亏损的是()。 A .资本公积 B .盈余公积 C .税前利润 D .税后利润 12、公司以股票形式发放股利,可能带来的结果是()。 A .引起公司资产减少 B .引起公司负债减少 C .引起股东权益内部结构变化 D .引起股东权益与负债同时变化

税法第一章

《税法》第一章学习纲要 第一章税收基本理论 第一节税收概述 一、税收的概念(什么是税收) 定义: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其行使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依据法律对一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税法调整的是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关系,并非调整的是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的关系) 1、税收的主体 税收的课税主体是国家。 税收的纳税主体是社会成员。 2、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来(强制)实现的 3、税收是政府收入形式、征税活动和税收制度的统一 税收是政府收入的一种形式。 政府征税同时又是一种分配活动。 政府征税要通过税收法律制度来实施,税收制度是税收收入、税收活动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证。 二、税收的起源和发展 1、税收的产生 税收产生的过程: 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制的产生――阶级的出现――阶级对抗――国家的产生――捐税马克思:“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捐税是以前的氏族社会完全没有的,但人们现在却十分熟悉它了。” 税收产生的条件: 剩余产品的出现是税收产生的经济条件或首要条件。 国家的产生是税收产生的政治条件或必要条件。 2、税收的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税收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3、我国税收的产生和发展 三、税收的形式特征(税收的基本属性、一般本质) 1、强制性 指国家征收捐税是依靠国家的权威,凭借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律、法令的形式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否则就要受到法律制裁。 2、无偿性 指作为社会正式代表的国家不需要对单个、具体的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而占有和支配一部分剩余产品。 3、固定性 指国家在征税前,以法律形式预先规定征收标准,并按规定的标准征税。 四、税收存在的必要性 课税依据学说――公共产品论 五、税收的职能和作用 职能:事物本身内在的固有的功能。是客观的,且相对稳定。 作用:是事物内在属性的外在表现。是外在的、具体的,且具变动性。

大学《税法》知识点总结

税法 项目一税法基本原理 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利,依照法律规定,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税收特征:强制性(直接依据是政治权利)、无偿性(特征核心)、固定性(制度为保障,规定征税对象、征税标准、课征方法) 税法是有权的国家机关制定的有关调整税收分配过程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 税法分类:(一)按征税对象分:商品劳务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目的税(二)按征收权限和收入支配权限分:中央税(消费税,关税,车辆购置税)、地方税(车船税,房产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三)按计税标准分:从价税、从量税 (四)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价内税(消费税)、价外税(增值税,关税,车辆购置税)(五)按税收负担能否转嫁分:间接税(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直接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行为税) 税法按职能作用分类:实体法、程序法 税收法律关系主体:税收法律关系中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双方当事人(征税主体:国家税务机关、纳税主体) 纳税义务人=纳税主体=纳税人:税法中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分自然人和法人

负税人:实际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直接税中纳税人=负税人,间接税中两者不相等。 代扣代缴义务人:有义务从持有的纳税人收入中扣除其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企业、单位或个人。个人所得税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个人代扣代缴。资源所得税在收购环节代扣代缴。 代收代缴义务人:有义务借助与纳税人的经济交往而向纳税人收取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单位。并不直接持有纳税人的收入。 征税对象=课税对象:税收法律关系的权利客体,税法中规定征税的目的物。 计税依据=税基:税法中规定的据以计算各种应征税款的依据或标准。表现形态上分两种:价值形态(征税对象=计税依据,所得税为例)、实物形态(两者不一致,车船税为例)税目:征税对象的具体化。 税率:应纳税额与征税对象的比例。分三种:适用于从价税(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定额税率适用于从量税。分为固定税率(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变动税率(累进税率、累退税率)。 累进税率:具有很强调节功能。分四种:全额累进、超额累进税率(个人所得税)、超率累进税率(土地增值税)、超倍累进税率 纳税环节:税法上规定的征税对象从生产到消费的流转过程中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按纳税环节的多少把税收课征制度分两类:一次课征制(单环节征税)、多次课征制(道道征税)。工业品:产制、批发、零售。农产品:产制、收购、批发、零售。 纳税期限:形式分三种:按期纳税(月,季度,纳税期)、按次纳税(车辆购置税,耕地占用税,个人所得税)、按年计征,分期预缴或缴纳(企业所得税分季度预缴,多退少补)纳税地点:属地兼属人原则确定各税的纳税地点。 税务登记:工商登记30天内 税法的构成要素:总则、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减税免税、纳税环节、

税法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税法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违法行为类表现 行政责任 刑事责任行政处罚 其他 责令限期 改正 通报罚款 1、违反税务管 理行为①未按规定期限申报办理 税务登记、变更或注销登记 √2000元以下罚款 情节严重处2000以上1万元以下罚 款 ②未按规定设置、保管账簿 或其他会计资料 ③不按规定将会计处理方 法、软件、制度等报送备查 ④未按规定将全部银行账 号报告税务机关 ⑤未按规定安装、使用税控 装置或损毁、擅自改动的 纳税人不办理税务登记√ 逾期不改正,税务部门提请工商部 门吊销营业执照 纳税人不按规定使用税务 登记证件,或转借、涂改、 损毁、买卖、伪造证件的 2000元以上1万 元以下罚款 情节严重处1万以上5万元以下罚 款 扣缴义务人不按规定设置保管 代扣代缴、代收代缴会计资料 √2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处2000-5000元罚款

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应收 未收税款 处50%-3倍罚款税务机关向纳税人追缴 违法行为类表现 行政责任 刑事责任行政处罚 其他 责令限期 改正 通报罚款 2、违反纳税申报管理行为未按规定办理纳税申报和 纳税资料的 √2000元以下罚款 情节严重处2000以上1万元以下罚 款 3、拒绝税务检查行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逃避、 拒绝或阻挠税务检查 √1万元以下罚款 情节严重处1万以上5万元以下罚 款 4、偷税行为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伪造、 变造、隐匿、销毁会计资料, 以少缴或不缴税款 50%-5倍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 ①逃税数额较大,占应纳税 10% 单位罚金,责任人偷税罪论处 判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 金 ②逃税数额较大,占应纳税 30% 单位罚金,责任人偷税罪论处判3-7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③多次逃税 以累计金额计。5年内因逃避税受 过行政处罚或被税务机关处罚二次 二次以上行为构成犯罪 不进行纳税申报,少缴或不 不缴税 并处50%-5倍罚 款 税务机关追缴税款和滞纳金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编造虚 假计税依据 √ 并处5万元以下 罚款

第一章税法总论(完整版)

第一章税法总论 本章考情分析 本章是《税法》学习的基础,但不是CPA考试的重点章。本章内容繁杂,考点细碎,有些考点不明显,考生在复习时重在理解。本章的历年考题均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最近3年本章的平均分值为2分。 2014年教材的主要变化 1.2014年,本章的结构发生了较大的调整。将上年教材4节的内容拆分、增加为7节内容,分别为:税法的目标、税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税收法定原则、税法要素、税收立法与我国现行税法体系、税收执法、依法纳税与税法遵从; 2.增加对政府征税依据的多种学说的简介; 3.增加税收在现代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4.增加了税法的义务性强制性、税法本质等方面的表述; 5.修改了税法功能的表述,将标题改为“税法的目标”; 6.突出“税收法定原则是税法基本原则中的核心”; 7.增加“依法纳税与纳税遵从”的内容。 本章基本结构框架 第一节税法的目标 第二节税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第三节税收法定原则 第四节税法要素 第五节税收立法与我国现行税法体系 第六节税收执法 第七节依法纳税与税法遵从 第一节税法的目标 一、税收与现代国家治理(熟悉,能力等级1) 区别税收——税法——税制: 税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人的一种形式。其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 税收的内涵——从税收分配关系本质、国家税权和税收目标三方面把握: 1.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工具,其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 2.国家征税的依据是政治权利,它有别于按要素进行的分配 这是我国税收理论界长期以来的主流认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税收理论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用交换说更能说明政府和纳税人之间的关系。(新增) 税收相当于一种价格,公民和法人与政府应该具有某种等价交换的关系,国家行使请求权的同时,负有向纳税人提供高质有效的公共产品的义务;从纳税人这方面来讲,在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的同时,也依法负有纳税的义务。在这种等价交换中,税收体系了一种平等性,即国家和纳税人之间的对等和平等。(新增)

税收学复习整理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税收: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二:思考题 1. 税收特性? 答:税收具有三个基本特征:非直接偿还性,强制性和规范性。 (1)非偿还性:税收虽然最终用之于民,但政府征税与具体纳税单位和个人受益之间并 不存在一一对等的交换关系。 (2)强制性:在国家税法规定的范围之内,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就要 受到法律的追究。 (3)规范性:税收课征的依据是税法,国家在征税之前,就通过法律形式,把应开征的 税种,征税范围,纳税人,征收比例及违法处罚标准等规定定下来,由征纳双方共 同遵守。 2.税收职能? 答:税收具有两大职能:财政收入职能和经济调节职能。 (一)财政收入职能:筹集资金或组织收入的职能。它是国家对税收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税收最重要的职能目标。它有以下三个特点: (1)适用范围广泛性。 (2)取得财政收入的及时性。 (3)征收数额上的稳定性。 (二)经济调节职能:现代税收主要有以下三大经济调节职能。 (1)促进资源有效配置。资源配置指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经济资源的 分配与使用。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另一方面, 在市场经济运行失调或存在某种缺陷时,政府课税能矫正失调或弥补缺 陷,有利于改善资源配置状况,产生增进社会福利的正效应。 (2)调节收入分配。收入分配及公平与否,既是一个社会价值观问题,更是一 个经济问题。运用税收手段调节收入分配既是税收的一个重要经济职能, 又是各国经济社会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税收作为政府直接掌握的经济工具,在平抑经济波动, 体现政府政策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税收对宏观经济稳定的调节主要 有两种方式: 一是税收自动稳定机制。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政府税收规模随经济 景气状况而自动进行增减调整,从而“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一种税收宏 观调节机制。这种机制主要是通过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表现出 来的。 二是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景气状况,有选择地交替 采取减税和增税措施,以“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调控政策。具体包括以 下两方面的政策:①扩张性税收政策。在经济发生萎缩。衰退时,政府实 行减水政策,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刺激私人消费和投资需求,促进国民 收入恢复到充分就业水平。②紧缩性税收政策。当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时, 政府实行增税政策,减少个人可支配收入,抑制私人消费和投资需求,遏 制社会总需求和物价上涨的势头。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从价税:以课税对象的价值量作为计税依据征收的税。(一般实行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 2.从量税:以课税对象的实物量作为计税依据征收的税。(一般实行定额税率) 3.价内税:税金构成商品劳务价格内在因素的税种。 4.价外税:税金构成商品劳务价格附加部分的税种。 5.直接税:纳税人和负税人一致,一般不存在税负转嫁的税种。 6.间接税:纳税人和负税人不一致,一般存在着税负转嫁的税种。 7.课税对象:亦称征税对象,即课税客体。它表明对什么东西征税,是征税的客观目的物。 一般来说,作为课税对象的可以是物品,收入或行为,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的。 8.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又称纳税主体,是税法规定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9.负税人:最终承受税收负担或实际缴纳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10.扣缴义务人:指按照税法规定,负有代扣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11.起征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数量界限。 12.免征额:课税对象总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

税法第一章作业

第一章 【例题·单选题】以下关于税法概念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是()。 A.税法是税收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 B.税法是税收制度的核心内容 C.税收的无偿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决定税法属于权力性法规 D.税法属于综合性法规 【例题·单选题】2009年2月,在下列法律中,明确用“逃避缴纳税款”取代“偷税”概念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56条 B.《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63条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01条 D.《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42条 【例题·多选题】税收立法包括有权机关的下列活动()。 A.制定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规章 B.公布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规章 C.修改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规章 D.废止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规章 【例题·多选题】下列关于我国税收法律级次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2009年)A.《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属于税收规章 B.《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属于税收行政法规 C.《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属于全国人大制定的税收法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税收法律 【例题·多选题】下列各项中,符合我国税收立法规定的有( )。(2009年) A.税收法律由国务院审议通过后以国务院总理名义发布实施 B.国务院及所属税务主管部门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税收行政法规和规章 C.税收行政法规由国务院负责审议通过后以提案形式提交全国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D.我国现行税收实体法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税收法律有《个人所得税法》和《企业所得税法》 【例题·单选题】下列各项中,有权制定税收规章的税务主管机关有()。(2000年)A.国家税务总局B.财政部 C.国务院办公厅D.海关总署 【例题·多选题】税收征管法属于我国税法体系中的()。 A.税收基本法B.税收实体法 C.税收程序法D.国内税法 【例题·多选题】以下关于税法分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商品和劳务税最终由购买者负担,所以称为直接税

第一章 税法概论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税法概论 一、术语解释 1、税收制度 2、课税对象 3、税法 4、起征点 5、税制体系 二、填空题 1、以课税对象划分税种分为_____、收益额、______、资源和人身等五大类。 2、税率的三种主要形式包括______、累进税率和______。 3、税收法律关系包括______、客体和______三个要素。 4、按照税收能否转嫁,税收可分为_____和_____。 5、扣缴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在经营活动中负有_____并向国库_____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6、税收法律关系的保护方法主要包括行政手段和_____。 7、减免税规定是对特定的_____和特定的_____所作的某种程序的减征税款或免征税款的规定。 8、累进税率是随征税对象数额增大而_____的税率。 9、纳税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_____和_____。 10、比例税率在具体运用上又分为_____、差别比例税率、______和有起征点或免征额的比例税率。 三、判断题(判断对错,并将错误的改正过来) 1、违章处理是对纳税人违反税法行为所采取的行政处罚措施。 2、税法关系主体之间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 3、纳税人就是负税人,即最终负担国家征收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4、我国现行流转税包括增值税、关税、车船使用税、营业税和消费税。 5、我国的税收诉讼法规仅在《税收征管法》中作了具体规定。 6、课税对象是税收制度的基本要素之一,是税区别费的主要标志。 7、在处理国际税收协定与国内税法不一致的问题时,国内税法应处于优先地位,以不违反国内税法为准。 8、我国现行税制是以流转税、所得税为主体,其他税与之相互配合的复合式税制体系。

税法教案讲

第一讲第一章税法总论 教学目标: 1.掌握税收的概念,理解税收的职能,了解税收的产生; 2.掌握税法的概念,熟悉税收法规关系,了解税法的作用。 3.掌握税法的构成要素,并能分析运用; 4.了解我国税制改革的进展情况; 5.掌握我国现行的税法体系,明确目前开征的税种以及税法的分类; 教学重点: 1.我国现行的税法体系; 2.税法的分类。 教学难点: 税法的分类 教学场所及教具:黑板、粉笔、课件、多媒体投影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 课内外作业: 课内:配套学习指导、习题与项目实训教材第一部分的第一章第一节习题训练课外:了解当地税收情况 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 【教学导入】 从同学们谈谈对税收最早的了解引入 一、税收的性质 (一)税收的概念 税收又称为“赋税”、“租税”、“捐税”,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强制地、无偿地参与社会剩余产品分配,以取得财政收入的

一种规范形式。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 1.税收的本质是一种分配 2.税收分配以国家为主体,凭借政治权力来实现 3.税收分配的对象为剩余产品 4.征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5.税收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二)税收的产生 税收是一个古老的历史范畴,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1.税收产生的条件 一般认为,税收的产生取决于相互制约的两个条件: (1)国家的产生和存在。国家的产生和存在是税收产生的前提条件, (2)私有财产制的存在和发展。私有财产制度的出现同税收的产生也有着直接的必然联系,是税收产生的经济条件。 2.我国税收发展的历程 (1)夏商周时期的“贡助彻”。夏、商、周时代的贡、助、彻,是我国税收的雏形阶段。 (2)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初税亩顺应了土地私有制这一必然发展趋势,这是历史上一项重大的经济改革,也是我国农业税制从雏形阶段进入成熟时期的标志,正式确立起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完全意义上的税收制度。 (三)税收的职能 我国税收具有组织财政收入、调节经济和监督社会经济活动的职能。 二、税法的概念 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于调整国家和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征税人(政府)与纳税人依法征税、依法纳税的行为准则,即国家有关征税的法律。 前面所说的税收是经济学概念,而税法则是法学的概念,税收与税法密不可分,税法是税收的法律表现形式;税收则是税法所确定的具体内容。

传播学概论-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下)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下) 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假说 概念 1.拟态环境:李普曼1922年出版《舆论学》。认为,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巨大和复杂化,对超出自己经验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这样,现代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对真实的客观环境反应,而成了对大众传播提示的“拟态环境”的反应。“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客观再现。 2.议程设置(问答1) 问答: 1. 议程设置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与历来的效果研究相比,它具有哪些特点? 麦库姆和肖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首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高。麦库姆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⑴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所产生的中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⑶“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即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 2. 议程设置功能在理论提出以后具有哪些发展,其不足之处有哪些? 议程设置功能是在李普曼“拟太环境”以及拉斯韦尔关于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说。它的概念不断趋于细致化和明确化: ⑴“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学者们从三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作用机制:认知模式、显著性模式、优先顺序模式。 ⑵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⑶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填空)如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期的“议题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较大,而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 不足: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尽管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也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影响和制约报道内容取舍选择的因素主要有:①时空因素;②媒介的办报宗旨和报道方针、传播人员的新闻价值观和倾向;③社会文化规范,即传播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和受众的一般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 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假说 概念: 1. 舆论: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

税务会计课程教学大纲

《税务会计》课程教案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要求学生: 1、了解我国税收管理体系;了解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及管理;了 解各税种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及纳税义务人;了解各税种的纳税申报及缴纳;了解 关税的征收管理; 2、熟悉我国现行税收体系;熟悉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土地增 值税、契税、关税等财产税、行为税税种的计算、征收管理及税收优惠等税制要素 的规定; 3、熟练掌握:税法的概念、特征及构成要素;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出口货物退(免) 税、进口货物征税以及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及管理;消费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应纳税额的计算、几种经营行为的税务处理;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税收优惠以及 税额扣除;个人所得税的所得来源、确定应纳所得税项目、税收优惠、境外所得的 税额扣除、税收优惠以及税额扣除;税收征收管理。 本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对税法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税收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内容,并能根据税法的原理、方法进行实务处理。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总论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熟练掌握税法构成要素的全部内容;理解税收和税法的关系;了解我国现行税法体系。学习本章后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各个税种中。 教学重点:税法的构成要素 教学难点:对税率的理解 教学内容 第一节税法的概念 一、税法的定义 二、税收法律关系 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权利义务的具体内容. 三、税法的构成要素 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征税环节,税目,税率等要素的具体含义。 四、税法的分类 流转税类,所得税类,财产税类,资源税类,行为目的税类等。 五、税法的作用 第二节税法的地位及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一、税法的地位 二、税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第三节我国税收的立法原则 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二、公平原则 三、民主决策的原则 四、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五、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与废、改、立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节我国税法的制定与实施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下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的研究 议程设置功能:是由麦库姆斯和肖首先提出的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一种理论假说,其基本内容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培养分析:也称培养理论,教化分析或涵化分析,起源于60年代后期的美国,该理论以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出发点,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共识:这是培养分析的基本内容之一,是社会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的前提,是由社会传播提供的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的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是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的共同的基准,是社会生活实现协调的基础 上限效果:这是与“知识沟”理论相反的一种假说,是由艾蒂玛和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的.认为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慢乃至停止.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得也早;反之社会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才, 也就是说,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识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 评价性调查:我国现阶段的传播效果调查的组成方面之一.既有对我国新闻传播事业信誉度和权威性的总体评价,也有对三大媒介的真实性,全面性,及时性,生动性等所做的比较评价,还有对特定报社,电台,电视台工作情况的综合评价以及对各类传播内容的对比评价 “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有哪些特点? 答: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方面,这些层面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 “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2, “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这里着眼的,是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3,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如何评价“议程设置功能”假说? 答:首先,此理论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影响入手,提示了大众传播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这个理论中所包含的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还把西方主流传播学长期以来力图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了人们面前.其次,此理论也有其不足之处,例如,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研究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答:1, “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学者主要从三个“认知模式”, “显著性模式”, “优先顺序模式”三个角度来考察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2,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3,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4,一些研究还将“议程设置功能”与受众的不同属性结合起来加上考察,得出了一些初步结论 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内容与特点.答:内容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做“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

第十一章-股利分配(完整版)

第十一章股利分配 本章考情分析 本章属于一般章节。本章主要阐述各种股利理论的含义和特点、股利相关论下影响股利分配的因素、四种股利分配政策的含义和特点、股票股利和股票分割的特点以及股票回购的意义和回购方式。剩余股利政策和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的内容与预计报表的编制中确定留存收益有一定联系,同时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下净利润的增长率等于股利增长率,进而与确定固定增长股票模型中股利的增长率有一定的联系。 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包括: (1)股利无关论和股利相关论的有关内容; (2)影响股利分配的各种因素的分析; (3)剩余股利政策和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的内容及理由; (4)股票股利和股票回购的相关内容。 近三年题型题量分析 本章的题型主要是客观题,在综合题中偶然涉及,近2 年的平均分值为1.5 分。综合题可能涉及的本章相关内容的考点主要集中在剩余股利政策的运用。 本章考点精讲 【考点一】利润分配的基本原则 利润分配的基本原则有: (1)依法分配的原则; (2)资本保全原则; (3)充分保护债权人利益原则; (4)多方及长短期利益兼顾原则。 ☆ 经典例题 【例题1 ?多选题】在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进行利润分配应遵循的原则有()。 A. 依法分配的原则 B. 资本保全的原则 C. 充分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原则 D. 多方及长短期利益兼顾原则 【答案】ABCD 【解析】企业进行利润分配应遵循的原则包括依法分配的原则、资本保全的原则、充分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原则和多方及长短期利益兼顾原则。 【考点二】股利分配程序 1. 决策程序 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基本程序是:首先由公司董事会根据公司盈利水平和股利政策,制定股利分配方案,提交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方能生效。然后,由董事会依据股利分配方案向股东宣布,并在规定的股利发放日依约定的支付方式派发。在经过上述程序之后,公司方可对外发布股利分配公告、具体实施分配方案。 我国股利分配决策权属于股东大会。我国上市公司的分红一般是按年度进行,也可以进行中期现金分红。 2. 分配信息披露 根据有关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利润分配方案、公积金转增股本方案需经过股东大会批准,董事会应当在股东大会召开后 2 个月内完成股利派发或股份转增事项。在此期间,董事会必 须对外发布股利分配公告。股利分配公告一般在股权登记前 3 个工作日发布。

税收学_课程大纲

《税收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90662A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2 适用对象:(税收学) 先修课程: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一、教学目标(黑体,小四号字) 《税收学》是我校税收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学科体系中起着衔接一般经济理论课和税收业务课的中介作用。通过讲授税收相关理论,为学生今后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税基本理论,提高学生理论素养与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标1:掌握税收基本理论、基本概念。 目标2:全面了解税收学专业。 目标3: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践中的税收问题。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黑体,小四号字) 1.掌握税收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并能将所学知识用于解释税收领域及相关领域的现象和问题,了解税收学科发展前沿,具有国际视野;2能够应用税收基本理论、方法对税收领域的问题进行判断、分析和研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并形成解决方案;3.能够使用书面和口头表达方式与国内外业界同行、社会公众就税收专业领域现象和问题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4.具有团队协作意识,能够在税收学科及多学科团队活动中发挥个人能力,并能与其他成员进行协调合作;5.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有创业创新能力及不断学习与适应发展的能力;

6.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税收实践活动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 教学内容讲授上的要求:税收职能、税收原则、税收负担、税收制度应该精讲、细讲;逃税经济模型可以粗讲。其中,税收负担的一般均衡分析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应该讲细讲透。 对拟实现的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完成作业相结合。 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给出题目,学生分组完成并做PPT展示。 对课后作业以及学生自学的要求:课后作业重在开拓学生视野,培养人文素养。 该课程从哪些方面促进了毕业要求的实现:掌握基本理论与概念,对税收学专业有全面的认识,从而热爱本专业、具有很强的学习兴趣。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黑体,小四号字) 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宋体,小四号字) 教学课时分配

税法第一章练习题

【例题·单选题】由税收制度所调整的税收分配关系和税收法律关系的复杂性所决定,税法具有()。 A.义务性特点 B.权利性特点 C.综合性特点 D.单一性特点 【例题·单选题】下列法律中,明确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的是()。(2009年)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C.《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例题·单选题】下列各项税法原则中,属于税法基本原则核心的是()。(2014年) A.税收公平原则 B.税收效率原则 C.实质课税原则 D.税收法定原则 【例题1·多选题】下列关于税法原则的表述中,正确的有()。(2010年) A.新法优于旧法原则属于税法的适用原则 B.税法主体的权利义务必须由法律加以规定,这体现了税收法定原则 C.税法的原则反映税收活动的根本属性,包括税法基本原则和税法适用原则 D.税法适用原则中的法律优位原则明确了税收法律的效力高于税收行政法规的效力 【例题2·单选题】某企业就应纳税款金额与主管税务机关产生了分歧,遂向上一级税务机关申请行政复议,但被告知必须先依照主管税务机关的纳税决定缴纳税款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后,才能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上述行为体现了税法适用原则的()。 A.法律优位原则 B.新法优于旧法原则 C.程序优于实体原则 D.实体从旧、程序从新原则 【例题·单选题】下列关于税收法律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税法是引起法律关系的前提条件,税法可以产生具体的税收法律关系 B.税收法律事实可分为税收法律事件和税收法律行为 C.代表国家行使征税职责的各级国家税务机关是税收法律关系中的唯一主体 D.税收法律关系总体上与其他法律关系一样,都是由权利主体、权利客体两方面构成 【例题?多选题】下列关于税法构成要素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税基是对课税对象的量的规定 B.税目是对课税对象质的界定 C.征税对象是计算税额的尺度 D.消费税、企业所得税都规定有不同的税目 【例题?多选题】中国现行税制中采用的累进税率有()。(1998年) A.全额累进税率 B.超率累进税率 C.超额累进税率 D.超倍累进税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