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台湾商业发展现况

台湾商业发展现况

台湾商业发展现况
台湾商业发展现况

台湾商业发展现况1商业主要以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与物流业为主,这些也都是经济部商业司所职掌的行业类别。在2007年,我国整体商业其销售额占整体产业的%。显然商业是在国内各产业中为重要的产业之一,地位重要。以下分别就商业的家数及土地面积使用情形、企业规模、营运概况进行分析,而营运概况再按产出表现与就业表现细分後来说明。

一、家数及土地面积使用情形

依据行政院主计处2006年工商普查报告中,商业服务业的家数在1996年有41万余家,2001年增加到50万余家,至2006年则达58万余家,十年之间家数增加17万余家,成长率则高达41%。

在土地使用情形部分,分成使用土地面积及使用建筑物楼地板面积二项来说明如下:

使用土地面积部分:在1996年整体商业服务业的家数,共使用1亿1千万余平方公尺,2001年为11亿1千万余平方公尺,到2006年则增加到14亿7千万余平方公尺,可见2001年到2006年五年间,商业服务业在使用土地面积部分大幅增加,增加的幅度为前五年的10倍之多。

使用建筑物楼地板面积部分:自1996年共使用5千8百万余平方公尺建筑物楼地板面积,到2001年为7千3百万余平方公尺,到2006年则达8千8百万余平方公尺,十年间约增加3千万平方公尺,增加幅度达%,显见商业服务业在楼地板面积的使用,呈现递增的趋势(详表

1-1)。

表1-1 商业服务业历年家数及土地面积情形单位:家、十平方公尺

1资料来源:经济部商业司97年度商业服务业发展情势年报,页35-41。

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商业务业发展情势年报。

二、企业规模-按员工人数

依经济部中小企业处对中小企业定义,凡批发零售业、物流业及餐饮业雇用员工人数在50人以下,皆属之。从历次工商及服务业普查资料,可知我国商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以2006 年为例,商业属於中小企业共计有638,285 家,所占比例高达%(见表1-2)。从企业雇用员工人数来看,2001年雇用50人以下家数为556万余家至2006年增为637万余家;2001年雇用100-499人为1,002家,但2006年减为960家;2001年雇用500人以上为182家,2006年增加为196家;而中小企业的家数在上述五年间,增加约8万余家。而就比例变化来看,五年来,商业服务业属於中小企业的家数占整体商业家数的比例由%上升到%,增加%。更显示出我国商业服务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现象。而500人以上企业数2001年至2006年,十年间增加了14家,显示台湾商业服务业具有转型的意义。

三、营运概况

在营运概况

分,将分成产

表1-2 商业服务业中小企业家数 单位:家、%

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商业服务业发展情势年报。

出表现与就业表现二项说明如下:

(一)产出表现:

1.整体商业服务业在实质经济贡献度,从1999年%,下滑到2007

年%,8年间下降幅度达50%。其中2001年为%为最低,2002年以後贡献度又回到正值为%,2004年到2007年皆达到1%以上,成递减的型态。虽商业服务业实质经济贡献度有下降的趋势,但仍有1%以上,故在整体产业上亦是重要产业之一,有其重要性。

2.在名目成长率而言,1999年为%,到2001年下降为%最低,但到

2004年上升到%最高,而後到2007年则降为%。在1999到2007年,名目成长率下降%,下降比例为%。

3. 实质成长率的走向与名目成长率类似,1999年成长率最高为%,

到2001年为最低仅%,而後上升到2004年为%为最高,2005-2007年为逐年递减,到2007年仅有%。八年间共下降%,下降比例为%。

4.国内生产毛额(GDP)部分,商业服务业占其比重,从1999年%,

略成递增情形,到2007年高达%。而名目成长率与实质成长率,八年间虽然下降,但商业服务业占GDP部分却增加,显然相对其他产业,商业服务业成长较快,亦可知道该产业之重要性,不可忽视之。

5.劳动报酬率:在商业服务业而言,从1998年到2007年,呈现递减

的现象。1997年为%,到2007年则仅有%,共下降%,下降比例为%。

6.在企业盈余率方面,1999年到2007年成递增的现象,从%上升

到%。共增加%,增加幅度为%。而从劳动报酬率下降,企业盈余率上升,则可知民间企业劳工薪资有成长减缓的现象(详表1-4)。

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商业务业发展情势年报。

表1-4 商业服务业劳动报酬率与企业盈余率单位:%

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商业务业发展情势年报。

(二)就业表现

1.商业服务业就业人数,主要以批发及零售业为主,2007年批发

及零售业就业人数为万余人,其次为餐饮业的万余人,而人数

最少者为物流业的万余人。另从2006到2007年来看,就业人数

成长率来看,以餐饮业成长为最高%),其次为批发及零售业,

而物流业则呈衰退情形。

表1-5 商业就业人数-按产业小类别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务业发展情势年报-商业服务业及本文整理。

2.整体商业服务业就业概况,依据行政院主计处第八次行业标准

分类,所作行业调查资料,2007年台湾地区商业服务业就业人

数有万余人,比2006年其就业人数为万余人,增加万余人,成

长率为%。而从2001年到2007年来看,就业人数呈现递增的现象。

在受雇员工人数部分,2007年有197万余人,比2006年成长%,从2002年到2007年来看,受雇员工人数呈现递增的现象。

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商业服务业发展情势年报。

3.流动率概况部分,2001年至2007年间,商业服务业员工进入率

最高%在2005年,最低为%在2002年;退出率最高为2001年有%,最低在2002年为%。除2001年外,员工进入率皆高於退出率。在员工流动率,维持在%到%之间,且有经济成长率高时,流动率相对的低的现象,显示当经济好转时,流动率就会降低,改善劳动市场就业情形。净退出率在2004年以後,虽为负值,却有递增的现象。

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商业务业发展情势年报。

4.薪资与工时概况部分:商业服务业员工的平均薪资,2006年以

前,在38,864元到39,801元间,但到2007年迈向40,000元大关,达40,316元;平均薪资成长率最高为%,但其在2002年、2003年及2006年皆呈现负成长,以2002年的%最糟。经常性薪资与其成长率皆呈现递增的现象。经常性薪资占平均薪资比重,在%到%之间。而从员工的平均薪资与经常性薪资可知,在平均薪资成长为负的年别,主要为非经常性薪资减少的缘故。在平均工时的情形来看,有递减的现象,从2001年-2002年的每月的177小时,2003年-2005年的176小时,降到2006年-2007年的175小时,变化不大。

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商业务业发展情势年报。

5. 2007年商业服务业就业人数以年龄别分,以在25到44岁之间最

多,所占比例高达%,其次则为45到64岁的就业者,比例为%。

整体而言,44 岁以下就业者所占比例达%。与2006年比较,44岁以下属於青壮年就业者有衰退情形,而年龄在45到64岁之间的就业者成长%,但在整体商业服务业就业市场中,仍以青壮年为台湾就业市场的主力。

单位:人;%

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务业发展情势年报-商业服务业。

6.就商业就业市场中的性别结构来看,女性就业比例有逐年升高的

情势。而2007年女性就业人数比2006年成长%,但男性就业人数却减少%,因此在商业服务业就业市场中,女性所占的比例由2006年的%上升到%,而男性的比例相对地从%下降到%。

单位:千人;%

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务业发展情势年报-商业服务业。

7.整体商业服务业就业人员在2007年中,以高中职学历为主,所占

比例为%,国中及其以下教育程度者,所占的比例亦达%,大专及其以上教育程度者,所占的比例为%。相较以往的资料,就业人数的平均学历有逐年提高的趋势。就2006年与2007年比较,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者占整体商业服务业就业人员比例,由%上升到%,

增加幅度为%。

表1-12 商业就业者属性-按教育程度分单位:%

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务业发展情势年报-商业服务业。

台湾批发及零售业发展现况2

批发及零售业为整体商业中居重要的地位。以下将就批发及零售业家数及土地面积使用情形、企业规模、营运概况进行分析,而营运概况再按历年营收、产出表现与就业表现细分後来说明。

一、家数及土地面积使用情形

就行政院主计处2006年工商普查报告中,批发业的家数在1996年有7万余家,2001年增加到约16万余家,至2006年则达20万余家,十年之间家数增加13万余家,成长率则高达185%;零售业的家数在1996年高达万余家,但到2001年减少为万余家,至2006年又增加为万余家,在1996-2006年间家数减少万余家。但受到制造业减缓外移之影响,2006年底工商业的家数较2001年成长不少,其中以批发及零售业增加5万余家最多。

关於土地使用情形部分,分成使用土地面积及使用建筑物楼地板2资料来源:经济部商业司97年度商业服务业发展情势年报,页49-64。

面积二项来说明如下:

使用土地面积部分:在1996年批发业的家数,共使用8千万余平方公尺,2001年为1亿7千万余平方公尺,到2006年则增加到2亿4千万余平方公尺,可见1996年到2006年十年间,批发业在使用土地面积部分约增加3倍之多;在1996年零售业的家数,全部使用约2亿余平方公尺,2001年下降为1亿7千万余平方公尺,但到2006年又增加到2亿1千万余平方公尺,可见2001年到2006年五年间,零售业在使用土地面积呈增加之趋势。

使用建筑物楼地板面积部分:自1996年批发业的企业共使用1亿1千余平方公尺建筑物楼地板面积,到2001年增加约倍为2亿5千余平方公尺,到2006年仍增加到3亿2千余平方公尺,十年间约增加3倍;

另零售业部分,1996年共使用3亿余平方公尺,到2001年下降为2亿9

千余平方公尺,到2006年再增加到3亿3千余平方公尺(详表1-13)。表1-13 批发及零售业历年家数及土地面积情形单位:家、十平方公尺

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商业服务业发展情势年报。

二、企业规模-按员工人数

凡批发零售业雇用员工人数在50人以下,皆属中小企业。从历

次工商及服务业普查资料,可知我国批发零售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以2006 年为例,属於中小企业共计有489,372 家,所占比例高达%(见表1-14)。以企业雇用员工人数来看,2001年雇用50人以下家数为43万余家至2006年增为49万余家;2001年雇用100-499人为674家,但2006年增为706家,增加32家;2001年雇用500人以上为103家,2006年增加为106家;而中小企业的家数在上述五年间,增加约万余家。而就比例变化来看,五年来,批发及零售业中小企业的家数占整体商业家数的比例由%上升到%,增加%。在在显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现象。

三、营运概况

在营运概况

分,将

分成历年营收、产出表现与就业表现等项说明如下: (一)历年营收:

表1-14 批发与零售业中小企业家数

单位:家、%

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商业服务业发展情势年报。

单位:百万元、%

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商业服务业发展情势年报。

依据经济部统计处工商企业经营概况调查资料,批发及零售业2007年的营业额为11兆6千亿余元,批发业营业额为8兆3千亿余元,占整体批发及零售业%;零售业营业额为3兆2千亿余元,所占比例为%。在营业额部分,除2001年因国内景气萧条,导致批发业及零售业成长为负的之外,其余年度皆呈现递增的情形。但在营业额成长率部分,呈现有减有增的不规则现象。

(二)产出表现:

1.整体批发及零售业在实质经济贡献度,从1999年%,下滑到2007

年%,8年间下降幅度约有20%。其中2001年为%为最低,2002年以後贡献度又回到正值为%,2004年到2006年皆达到1%以上,但成递减的型态。

2.在名目成长率而言,1999年为%,到2001年下降为%最低,但到

2004年上升到%最高,而後到2007年则降为%。在1999到2007年,名目成长率供下降%,下降比例为%。

3.实质成长率到2001年为最低仅%,而後上升到2004年为%为最高,

2005-2007年为逐年递减,到2007年仅有%。八年间共下降%。可见实质成长率的走向与名目成长率类似。

4.国内生产毛额(GDP)部分,批发及零售业占其比重,从2001年%,

略成递增情形,到2007年高达%。上开产业之产值占该国GDP之1

成8以上,可见在该国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5.劳动报酬率:从1998年到2007年,批发及零售业呈现递减的现象。

1997年为%,到2007年则仅有%,共下降%,下降比例为%。6.在企业盈余率方面,1999年到2007年成递增的现象,从%上升

到%,共增加%,增加幅度为%。而从劳动报酬率下降,企业盈余率上升,则可知批发及零售业劳工薪资有成长减缓的现象(详表1-17)。

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商业服务业发展情势年报。

表1-17 批发及零售业劳动报酬率与企业盈余率单位:%

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商业服务业发展情势年报。

(三)就业表现

1.整体批发及零售业就业概况,依据行政院主计处第八次行业标

准分类,所作行业调查资料,2007年台湾地区批发及零售业就

业人数有万余人,比2006年其就业人数为万余人,增加万余人,成长率为%。而从2001年到2007年来看,就业人数呈现递增的现

象。

在受雇员工人数部分,2007年有万余人,比2006年成长%,从2002年到2007年来看,受雇员工人数呈现递增的现象。

2.批发及零售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比例,高达17%左右,

是服务业中唯一有十位数比例的产业,由此可见批发及零售业

是一个能提供相当多的就业人数的产业,重要性不可忽视。

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商业务业发展情势年报。

3.流动率概况部分,2001年至2007年间,批发及零售业员工进入

率最高%在2005年,最低为%在2004年;退出率最高为2001年有%,最低在2004年为%。除2001年外,员工进入率皆高於退出率。在员工流动率,维持在%到%之间,且有经济成长率高时,流动率相对的低的现象,显示当经济好转时,流动率就会降低,改善劳动市场就业情形。净退出率在2004年以後,虽为负值,却有递增的现象,到2007年则变为正值。

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商业服务业发展情势年报。

4.薪资与工时概况部分:批发及零售业员工的平均薪资,到2004

年迈向40,000元大关,达40,129元;平均薪资成长率最高为%在2003年,但其在2002年、2005年及2006年皆呈现负成长,以2002年的%最糟。经常性薪资除2005年外,呈现递增的现象。

经常性薪资占平均薪资比重,在%到%之间。而从员工的平均薪资与经常性薪资可知,在平均薪资成长为负的年别,主要为非经常性薪资减少的缘故。在平均工时的情形来看,有递减的现象,从2001年的每月的小时,降到2007年的小时,减少小时。

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商业服务业发展情势年报。

5. 2007年批发及零售业就业人数以年龄别分,以在25到44岁之间

最多,所占比例高达%,其次则为45到64岁的就业者,比例为%。

整体而言,44 岁以下就业者所占比例达%。与2006年比较,44岁以下属於青壮年就业者有衰退情形,而年龄在45到64岁之间的就业者成长%,可见批发及零售业就业市场中,仍以青壮年为台湾就业市场的主力。

单位:人;%

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务业发展情势年报-商业服务业。

6.就批发及零售业就业市场中的性别结构来看,女性就业比例有逐

年升高的情势。而2007年女性就业人数比2006年成长%,但男性就业人数却减少%,因此在就业市场中,女性所占的比例由2006年的%上升到%,而男性的比例相对地从%下降到%。

单位:千人;%

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务业发展情势年报-商业服务业。

7.整体批发及零售业就业人员在2007年中,以高中职学历为主,所

占比例为%,国中及其以下教育程度者,所占的比例为%,大专及其以上教育程度者,所占的比例达%。相较以往的资料,就业人数的平均学历有逐年提高的趋势。就2006年与2007年比较,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者占整体就业人员比例,由%上升到%,增加幅度

为%。

单位:%

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务业发展情势年报-商业服务业。

台湾餐饮业发展现况3

餐饮业为商业之一环,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以下分别就餐饮业的家数及土地面积使用情形、企业规模、营运概况进行分析,而营运概况再按,历年营收、产出表现与就业表现细分後来说明。一、家数及土地面积使用情形

依据行政院主计处行业标准分类,餐饮类再分成餐馆业、饮料店业及其他餐饮业等三个细分类。2006年工商普查报告中,餐饮业的家数在1996年有3万6千余家,2001年增加到5万8千余家,至2006年更高达8万4千余家,十年之间家数增加4万8千余家,成长率则高达133%。

在土地使用情形部分,以使用土地面积及使用建筑物楼地板面积二项,说明如下:

3资料来源:经济部商业司97年度商业服务业发展情势年报,页80-88。

表1-23 餐饮业历年家数及土地面积情形单位:家、平方公尺

使用土地面积部分:在1996年整体餐饮业的家数,共使用371万余平方公尺,2001年为404万余平方公尺,到2006年则增加到687万余平方公尺,可见1996年到2006年十年间,在使用土地面积部分大幅增加,增加的幅度为%之多。

使用建筑物楼地板面积部分:自1996年共使用593万余平方公尺建筑物楼地板面积,到2001年为737万余平方公尺,到2006年则达871万余平方公尺,十年间约增加278万余平方公尺,增加幅度达%,此幅度小於使用土地面积增加幅度,显见餐饮业在扩展卖场面积时,有朝使用低楼层及大面积之趋势(详表1-23)。

二、企业规模-按员工人数

我国餐饮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以2006 年为例,雇用员工人数在50人以下,属於中小企业共计有88,533家,所占比例高达%(见

表1-24)。从企业雇用员工人数来看,2001年雇用50人以下家数为

61,976家至2006年增为88,533家;2001年雇用100-499人为103

家,2006年增为167家;2001年雇用500人以上为23家,2006年

增加为31家。而就比例变化来看,五年来,商业服务业属於中小企表1-25 餐饮业营业额单位:百万元、%

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商业服务业发展情势年报。

业的家数占整体商业家数的比例虽由%下降到%,减少%。但仍显示

出餐饮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现象。

三、营运概况

在营运概况部分,将分成历年营收、产出表现与就业表现等项说明如下:

(一)历年营收:

依据经济部统计处工商企业经营概况调查资料,餐饮业 2007年

台湾能够发展生技产业吗

台灣能夠發展生技產業嗎? 劉常勇 中山大學企管系教授 我國在1982年即已將生物科技列為八大重點產業,但歷經十餘年的發展,似乎仍然未能產生比較顯著的成果。因此不但財團法人生技中心遭致民意機關嚴厲批評與科專預算幾遭大幅刪減,同時許多學者專家也對於「台灣是否適合發展生技產業」產生許多質疑。 1993年我國在生物與醫藥部份科專研究計畫的經費僅有9億台幣,比較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當年103億美元的預算,只能說是九年一毛。以美國藥廠估計開發一項新藥平均需要5億美金預算來看,就已經超過我國舉國投入在生技相關領域的研發總經費。美國製藥產業研發經費佔營業額比重,也已由1980年的11%增加至1997年的21%,更遠遠超過台灣一般產業的1.5%水準。 新藥開發成功率極低,大約10000個化合物中才可能研發成功一個新藥。新藥開發時程則更長,一般而言,實驗室研究期約為2-3年,臨床前實驗期要3-5年,人體臨床試驗階段也需3-5年,新藥審查期2-3年,再加上最後階段的監視期,總計經常要超過十年以上。 由於生技產業研發時期長、投資規模大、失敗風險高,因此產業群聚、分工合作的規模與範疇就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而台灣彈丸之地是否有能力形成如此產業規模令人存疑,因此台灣生技產業能有多少國際競爭力,也實在令人擔憂。 台灣一向以為先進國家大廠代工生產見長,生物科技產業是否仍有代工生產的機會,或生物科技產業是否存在代工生產的需求,將與台灣未來在這一產業全球競爭地位有密切的關係。以生物科技產業中的製藥業為例,研發生產力與品牌通路是價值練的主要部份,因此生產製造反而成為次要性的功能,這明顯對於以製造能力見長的台灣是比較不利的。 生物科技產業研發時間長,研發風險大,因此除非屬於極大規模廠商,一般都以技術交易方式來獲取所需的技術。美國有數千家規模不到20人的生技研發公司,每年開發出大量有關生技製藥的創新技術與專利,由於技術交易市場發展蓬勃,因此能為這些小型生技研發公司提供市場生存的空間。但我國生技產業界並不存在這類技術交易市場,同時我國業者對於技術交易法律與技術評價的經驗也有所欠缺,這對於台灣生技產業發展也是不利的。 生技產業發展需要依賴大量研究人才,雖然過去十年我國生技醫學領域研究成果的質與量均有大福的提昇,學術期刊論文發表數量表現甚至優於理工領域,顯示基礎研究已具一定程度的實力。但由於我國生技產業尚未成形,因此研究人力幾乎全數儲存於大學與研究機構,再加上研發成果欠缺商品化與創業動機,產學合作與人力流動十分稀少。這與美國生技學術界創業風氣鼎盛,產學密切合作

台湾问题未来的走向

台湾岛地处交通要冲,既可作为遏制日本,控制南海诸岛,震慑东南亚的据点,又可作为进入太平洋,固守大陆的前沿阵地。如果将台湾收回,那么钓鱼岛问题将迎刃而解,美国设在关岛的所谓“遏制中国的前沿”也会失去作用。到那时,南海舰队的有效保障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抢占的南海诸岛也会送回。对日本而言,中国占领台湾岛就意味着日本以后无法再从西亚进口石油,而要依赖于俄罗斯,中国和俄罗斯就可以联起手来共同对付日本。 前一阶段,台湾大选结束,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当选新一任“总统”。这对于大陆来说应该算是一个比较欣慰的消息,避免了台海战事的发生(当然未来能否继续保持台海的稳定,还要有待于继续观察),也有利于台海及东北亚局势的暂时稳定。但是,台湾虽然脱离了民进党的统治,其前景同样不能不让人担忧。从近期来看,国民党虽然不支持台独,但是国民党是个资产阶级政党,这是众所周知的,他对中共的态度在现在看来不反对,但不代表支持。将来涉及到台湾主权问题时,仍然可能比较尖锐。从个人角度讲,台湾回归,意味着台湾的执政者就会降级,从总统降到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不想把自己的地位降低,更何况有日本、美国等国支持,还有比较强大的资金和一定的武力。 目前,两岸间存在的政治争议现阶段很难解决。岛内绝大多数人包括统派人士都认同“中华民国”,而大陆认为“中华民国”已在1949年为中国人民推翻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取代。这是两岸关系中一个高度敏感的棘手问题。 那么,台湾问题最终将如何解决?其实无外乎三种情况: 1;和平统一。这也是我们都期望看到的结局。可以这样设想,未来的几十年,大陆秉持一国两制方针,台湾两岸关系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未出现大的波动,中国经济、军事等实力均实现平稳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届时,我们完全有能力和任何一种反统一势力叫板,等于说为统一扫清了障碍。而对台湾来说,回归大陆不仅能获得足够的自由,更将得到一个强大的靠山和无数新的发展机遇,犹如当年的香港。那么,两岸统一将是大势所趋,顺理成章,不会再有反动势力阻碍。两岸真正实现和平统一,中华民族重获完整。之后,没有后顾之忧的中国发展将不可估量,南海问题、钓鱼岛争端等多个问题都可能得到解决。 2;武力统一。中国人民统一两岸的决心绝不会动摇!如果台湾真的做出大陆所不能容忍的事,两岸关系出现不可挽回的破裂,大陆将考虑武力收复台湾。一旦两岸开战,美国必将以某种方式介入,并且拉动其他盟国参与。到时,台湾激战不可避免。只要我们团结一致,不惜代价,解放军必能登陆台湾,收复台湾志在必得!但是,这将造成两岸共同的损失,不仅是经济和军事的损失,更有无辜人民生命的付出。战后,中国将花费大量时间休整。所以,这是万不得已的方法。 3;长期维持现状,不统一,不独立,最终发展为主权共享。台湾某些独立分子认识到台独的不可实现,便转而寻求互不干扰的相处模式。他们名以上不独立,实际上却和独立没多大区别。到时,台湾和大陆相当于现在一个联盟,同属于中国,但是一位大陆,一位台湾,彼此没有领土关系。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但却是美国等幕后黑手极力推动的。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手段扭转结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一国两制。抓住历史机遇巩固发展两岸和平发展的好

台湾服务产业发展现状

台湾服务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前景探析林建宁 (漳州开发区统计局,福建漳州 363000)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甚至超过工业,成为拉动岛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近年来服务业成长速度减缓,对台湾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创造的贡献度开始减弱。本文认为要保持台湾服务业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加快服务业产业升级,加强海峡两岸合作,拓展海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关键词:台湾;服务业;知识服务产业一、台湾服务产业发展概述服务业也称为第三产业。前者相对于农业和工业而言,后者则是相对于第一、第二产业。“由于它由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行业构成,第三产业在开始分类之初也叫混合产业、复合产业或异种混成产业。”[ 1 ]近十几年来,由于在世界范围内不断衍生出许多新兴服务业,服务业的范围界定也时有调整更新。根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1996年12月第6次修订的行业标准分类,台湾服务业可概分为批发零售及餐饮业、运输仓储及通讯业、金融保险及不动产业、工商服务业、社 2 会服务及个人服务业、公共行政业、其他不能归类的行业等7大类。2001年1月第7次修订的“中华民国行业标准分类”,又将服务业进一步细分为11大类,包括批发及零售业、住宿及餐饮业、运输仓储及通信业、金融及保险业、不动产业及租赁业、专业科学及技术服务业、教育服务业、医疗保健及社会福利服务业、文化运动及休闲服务业、其他服务业、公共行政业等[ 2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台湾经济的转型,台湾岛内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革,服务业占GDP比重持续增加,而农业及工业比重逐步减少。具体变动见表1。从表1可看出, 1980年代末至今,随着台湾传统产业(包括农业和传统工业)及电子信息产业的相继外移,台湾第一、二产业呈逐步萎缩之势,而现代服务业则迅速崛起,并成为推动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1988年服务业产值比重超过50%后, 1995年又突破60%,而据台湾“主计处”统计资料显示,至2005年底台湾服务业产值占岛内GDP的比重甚至已高达73. 6%,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性。表1 台湾三次产业产值构成变化表单位: % 产值构成年份农业工业服务业 1981 8. 7 45. 5 44. 0 1986 6. 6 47. 1 44. 8 3

《第二节 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教案1

《第二节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了解台湾省的位置、范围,组成和居民概况,并能在地图上填写台湾省的各种地理事物。 2.了解台湾岛的主要气候类型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初步说明自然条件与物产、资源之间的因果关系。 3.识记台湾主要城市,并了解其职能。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台湾省地理概况。 2.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进一步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台湾的自然环境、“多山”的地形及台湾岛丰富的资源; 2.台湾“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特点教学资源:有关地图、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并欣赏一组有关台湾的图片,之后提出问题1.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么? 2.阿里山的姑娘生活在哪个省? 承转: 课前,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了很多台湾省的资料,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宝岛——台湾岛有哪些美称,了解它有什么宝?为什么能有这些宝? 位置和范围 请学生读图:P50 “台湾省地形图”并完成: 1.找出台湾岛、钓鱼岛、澎湖列岛;台湾的领土构成有什么特点? 2.找出台湾海峡、太平洋、东海、南海;台湾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 根据比例尺,估算高雄与厦门之间的距离。 自然地理环境 阅读P79课文“自然地理环境”,回答:

台湾有哪几种气候类型,各有什么特征?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小结: 台湾岛四面环水,北回归线穿过它的南部。在热带、亚热带季风的作用下,台湾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台湾水热条件优越,植物种类繁多,温暖湿润的气候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台湾岛赢得“宝岛”之称的美誉。 发展中的经济 1.观看有关台湾经济的录像。 2.结合课本81~83页内容,说说台湾有哪些主要经济部门?各有什么特点?物产丰富,大量出口农产品“进口—加工—出口”型的工业发达的旅游业 3.提出问题:台湾省内的交通运输方式有哪几种?与外界的联系方式以什么为主?台湾与大陆之间如何往来? 人口与城市 结合课本内容,说出台湾的人口和民族状况。 承转: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资料,看看你找到了有关台湾省物产的哪些美称,如“水产王国”、“东方甜岛”、“森林宝库”、“水果之乡”、“海上粮仓”、“蝴蝶王国”、“美丽宝岛”、“东南海上的盐仓”等。老师引导同学依次分析其原因,并设计结构图进行分析。

台湾医疗器材产业发展现状

台湾医疗器材产业发展现状 2013年全球医疗器材市场仍受全球经济增长形势影响,各国对于医疗支出持续增长趋势更为重视,包括从发病后的治疗照护服务到重视预防与健康促进服务,医疗保险给付也逐渐强调论质计酬与治疗效益的观点,此将为全球医疗器材市场未来发展提供创新的机会与效益的挑战。 全球医疗器材市场现况 2013年全球医疗器材市场规模约3280亿美元,随着高龄族群生理衰退带来的医疗需求增加,医疗器材市场未来仍将持续增长,2013至2016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6.1%,预计2016年全球医疗器材市场规模将达到3914亿美元,如图1所示。全球医疗器材区域市场以美洲地区为主,约占45.2%;西欧地区居次,约占26.9%;其他地区依序为亚太21.0%、中东欧约占4.6%、中东与非洲则仅占2.3%。 从2013至2016年区域市场变化可知,亚太与中东欧的市场占有率将快速增加,并成为全球医疗器材市场发展的趋动力。美洲仍是全球医疗器材主要市场,复合年增长率仍可达6.4%,尤其来自拉丁美洲市场需求攀升,其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0.8%。西欧延续欧债危机的影响,医疗保险政策支出将缓步增长,预估复合年增长率仅2.7%。

亚太地区复合年增长率达9.0%,增长强劲,中国大陆、韩国与印度等国和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并陆续提出改善医疗基础设施的相关政策,将持续带动当地医疗器材的采购需求,扩大医疗器材市场发展机会。此外,中东与非洲等地区的复合年增长率也高达7.8%,包括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南非、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与埃及等国的需求也将涌现。中东欧新兴市场经济增长动力涌现,预期在医疗政策带动下,未来增长潜力仍大,俄罗斯、波兰等国的发展深受期待,复合年增长率可达7.6%。整体观之,新兴市场仍将是全球医材市场最受关注的潜力市场,亚太、拉丁美洲与中东欧等地都是全球企业布局焦点所在,相关需求与商机都需进一步评估与掌握。 2013年全球前十大医疗器材市场依序为美国、日本、德国、中国大陆、法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加拿大与巴西。美国为全球最大医疗器材市场,也是全球医疗器材重要的创新研发地区。美国拥有许多先进医疗研发实验室,加上大型医疗院所采用新型式医疗器材意愿高,带动美国医疗器材市场的增长。然而,高龄人口持续增加带来的医疗费用攀升已成为奥巴马政府关注的重点,且受到医疗平价法案的影响,美国政府也开始针对治疗效益进行评估,未来治疗效益将是美国医疗器材市场重要发展项目之一,联邦医疗保险持续降低部分医疗器材产品的保险补助金额,也将影响企业在

台湾经济发展与产业转移大陆之趋势

前言 近期以来,位于亚洲纽约地位的中国大陆经济成长突飞猛进,已如磁铁一般,吸引世界各国对其大量投资,无可质疑地已经带动了中国大陆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延续了境外产业的生命力。也许有人认为对日本和台湾而言,过度将产业外移前往中国大陆,有可能使其本身产业空洞化,然而就获得经济效应及国际发展的趋势而论,这种疑惑的程度将逐步减少。 基于全球化及国际化的考量,具有产业优势的国家无不纷纷移往开发中国家发展,台湾也不例外。台湾产业目前有西进或南下的不同主张,然而就现阶段的绩效而言,前往中国大陆投资已成台湾产业最大的主流。 本文研究的目的,即从台湾经济的发展出发,分析台湾产业的策略,从而检讨台湾产业移转大陆的新 趋势。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及宏观角度观察的方法予以 探讨,除前言与结论外,共分为五大部分分别论述。 一、台湾经济的发展 台湾产业之发展,从1949年土地改革后,即单一方面开始实施模仿日本“进口替代与出口扩张”政策,大量引进外资,并以优惠外资之政策,引进外国产业。 台湾土地改革之成功,及经济发展策略的成功,带来了民间富裕,也因此造成民间“住”的需求;再加上自古养成“有土斯有财”之观念,不动产之房子、地不但是“住”之问题,亦成为“投资”之标的,因而形成不动产需求之循环经济期。不动产之发展带动了台湾经济繁荣,而所谓火车头之发展,也使得住宅关联性 产业之发展颇为迅速。 此一时期间台湾物价微幅之上升,亦使工商业获得空前发展之契机。而不动产之循环经济,则赋予 台湾经济发展与产业转移大陆之趋势 高崇云 (中华工商研究院院长、德明技术学院教授 台北 114) 摘要:经过50多年历经5个阶段的发展,时至今日,台湾经济发展型态已从早年的农业、 加工出口工业发展到今天誉满全球的半导体产业、机械产业、资讯硬体产业及各类产业的设计代工制造。而祖国大陆突飞猛进的经济增长形势,对台湾向大陆的产业转移有着无穷的吸引力。通过对台湾经济发展现状的考察和产业发展策略、特点、优势的概括,结合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趋势的分析,作者认为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而当今的要务,是促成两岸双向直接投资、直接贸易和直接通汇,并扩大领域,提高层次。 关键词:台湾 经济发展产业转移两岸合作 中图分类号:D67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730(2007)10-0107-08 海峡两岸关系研究 107

台湾生物科技产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浅析台湾生物科技产业地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台湾生物科技产业真正发展至今只有20多年地时间,虽然被岛内各方视为“未来产业之星”,但目前无论企业规模还是技术水平都还离岛内支柱产业相差甚远,发展地前景也充满了很大地变数.不过以台湾产业既往发展地历史经验与基础,其仍有可能借助于欧美日等国相关产业发展地力量,依靠引进专利技术加以再创新,在未来若干年中逐步壮大成长. 一、台湾生物科技产业地发展现状 台湾生物科技产业发展迄今,可以说已经度过了萌芽期,进入了成长期.尽管尚未有开发出相关地高尖端专利技术与足够地利益诱因,但主要受到全球相关产业地蓬勃发展与投资带动,及当局地政策扶持,加上因被视为未来明星产业地前景,而受到了岛内外创业投资基金地青睐与投资,开始在岛内形成一股颇为强劲地发展热潮. <一)世界生物科技产业发展直接刺激了岛内相关产业地蓬勃发展 生物科技产业地基础是生命科学,按照台《2003生技产业白皮书》所做地定义,是“运用生命科技方法为基础,进行研发或制造产品或提升产品品质,以改善人类生活品质地科学技术”.而生技产业地范围则以基因项目、器官再生等狭义生物技术与医疗器材、制药为核心,涵盖了医疗保健服务、信息机电、农业、食品、材料化工、资源环保等方面地相关技术与产品①.生物科技自1950年代中期诞生以来,即被公认为具有广阔地发展前景,特别是近10余年来,伴随着人类对环境保护问题日益普遍重视与对健康生活地再认识,生物科技更上升成为近几年全球科技产业地最大热门之一,有望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地未来全球主导产业.2003年全球生技产业包括产品销售金额、授权金与研究补助,市场金额约894亿美元,其中美国占47%,欧洲占29%,亚太地区占24%,预估到2007年将达1297亿美元②.在生技医药方面,2003年全球生物药品销售额约410亿美元,约占医药市场地7.9%,较上年增长24%,预计2006年市场可达600亿美元,占同期全球医药销售额地10%.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研制中地生物技术药物超过2200种,其中1700余种进入临床实验,2002年间有300多种进入最后阶段地临床实验,比2001年增加了50%.预计在未来5年内,将有200种以上新地生物技术产品投放市场.生物农业方面,世界范围内成功转基因植物已达100余种,动物10多种,批准进行实验地转基因动植物已超过6000例,转基因大豆、油菜、番茄等已先后投入市场,转基因瘦肉型猪、高产奶牛等已到产业化阶段.另一方面,目前生物化工、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海洋等一批新兴产业群体也正在形成③.世界生物科技产业蓬勃发展对岛内相关产业来说,不仅提供了外在地有利环境激励,也为台湾业者积极引进专利技术提供了可能. <二)台湾当局积极扶植相关产业 鉴于世界生物科技产业地光明前景与广泛用途,台当局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将生物科技列为重点发展技术,先后在“中央研究院”下成立了分子生物研究所及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1982年生物技术被列为八大重点科技之一,1984年“财团法人生物技术开发中心”成立.1995年台“行政院”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分别由“卫生署”、“农业委员会”、“经济部”、“国家科学委员会”、“中央研究院”等机构负责推动执行,并由各机构联合组成“生物技术产业指导小组”,具体负责推动产业发展.1996年作为推动亚太制造中心计划地一部分,台“经济部”成立了“生物技术与医疗工业发展推动小组”,1999年又在“工业研究院”内成立了生物医学项目中 心,2000年生物技术正式被台当局列入所谓“十大新兴产业”行列.1997年后台当局每年召开一次“生物技术策略会议”

台湾问题的历史和现状概要

台湾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在当今时代,台湾问题成了每个人口中的焦点。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长期以来的梦想。那么台湾问题是如何引起的呢?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由于清政府腐朽的统治,台湾被分割给了日本。幸运的是,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随即,蒋介石撕毁了双方签订的《双十协定》,国民党和共产党爆发了内战。台湾问题是国内解放战争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的帮助下打败了蒋介石,推翻了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残余被迫退到台湾,从此造成了两岸隔离。 台湾问题的引起同样有美国的参与。美国曾表示扶蒋反共,支持国民党重新领导中国。然而,美国政府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朝鲜战争中,党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美国出动武装力量来干扰,导致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1954年12月,美国与台湾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将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还有,在冷战期间美国需要以台湾来牵制中国。在美国政府的不断干扰下,造成海峡两岸的分离和隔绝,两岸的关系一直处于严峻紧张的局势。总的来说,造成台湾问题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蒋介石战败后,仍在台湾顽强反抗。二是美国入侵台湾,直接干涉中国内政。 《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曾一度表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但美日两国仍然阻扰解放台湾,坚持台独。台湾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不允许其他国家的干涉。国共开始了第三次的谈判,台湾关系得到初步缓解。马英九上台后,台海局势逐渐缓和,两岸交流趋于频繁,但是台湾问题仍然存在着很多未知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必须要坚持一个中国,可以实习不同的制度,不允许外国势力插手,反对台独。 和平发展的政策和两岸人民的热切盼望使海峡两岸的关系有了很大的缓解。当前两岸关系总的发展趋势是在以和平互利、共同发展为主流的大背景下 曲折前进。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两岸通过不断地文化和经济交流来促进友好关系。台湾不独,中国不武的状态保持了很长时间。随着中国的不断壮大,美国

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其启示

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其启示 一、台湾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一)台湾省文化创意产业溯源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项新兴产业,它改变了过去生产制造的概念,整个产业链可以没有任何实体。就世界范围来说,英国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源地,早在1975年5月,英国为振兴经济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1998年,该小组在《创意产业专题报告》中将文化创意产业界定为:源于个人创造性、技能与才干,通过开发和运用知识产权,具有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很大影响,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省随后也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营造起源于“文建会”的社区营造。1994年“文建会”引进日本造村运动的经验,从建人民关怀乡土的生活价值观着手,进一步借由小区艺文活动的推展,凝聚小区意识,改造小区环境,提升地方文化产业,建立小区文化特色,大力推动小区总体营造。而1995年的台湾省“文化产业研讨会”则是将文化创意产业的营造意识扩展至台湾全岛,台湾省的文化产业步入发展初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台湾省社区总体营造的重要内容,但此时的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型、乡村型的初级产业上。

(二)“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营造发展环境 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人力成本的提高,台湾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渐渐消失,特别是在世界迈入知识经济时代后,全球资金、人才、资源的流动以及快速工业化与都市化的趋势影响下,台湾的地方传统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已每况愈下。为了发挥台湾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益,创造新商机,振兴经济,维系世世代代居民的生存与福祉,2002年5月31日,台湾省“行政院”开始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列为“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2002-2007)”的子计划,透过行政力量为文化创意产业营造发展环境,推动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共分为“成立文化创意产业推动组织”、“培育艺术、设计及创意人才”、“整备创意产业发展环境”、“促进创意设计重点产业发展”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部分,由“经济部”、“教育部”、“新闻局”和“文建会”负责执行“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实施完毕后,取得了巨大的成绩,2007年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组织总数增至50667家,较2002年增长了13.32%,文化创意产业营业额由2002年4352.6亿新台币增至2007年的6329.4亿新台币。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后续推动计划

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史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 姓名:王利新 学号: 学院:

摘要:现代生物技术是通过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研究而快速发展起来的。医药生物技术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目前世界已有2000多家生物技术公司,其中70%从事医药产品的开发。生物技术工业总体日趋成熟,正在由风险产业变成以商业为动力,以市场为中心的产业。 应用生物技术已有可能产生几乎所有的多肽和蛋白质,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已使新药研究方法和制药工业的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该文对现代生物技术在医药和基因工程现代化的应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 【关键词】生物技术;医药;基因工程技术; 率高近十几年来,在利用生物技术制取新药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已有不少药物应用于临床。例如人胰岛素、人生长激素、干扰素、乙肝疫苗、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GM-集落刺激因子(GM-CSF)、组织溶纤酶原激活素、白细胞介素-2及白介素-11等。正在研究的有降钙素基因相关因子、肿瘤坏死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等140多种。随着生物技术药物的发展,多肽与蛋白质类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医药工业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同时给生物制剂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实际应用中,基因工程药物受到一定限制,如口服应用时生物利用度低,会受到消化酶的破坏,在胃酸作用下不稳定,在体内半衰期较短等,因此只能注射给药或局部用药。为了克服这些缺陷,已开始改为合成这些天然蛋白质的较小活性片段,即所谓“多肽模拟”或“多肽结构域”合成,又叫“小分子结构药物设计”。这类药物可口服,有利于由皮肤、粘膜给药,用于治疗免疫缺陷症、HIV 感染、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其制造成本也更低。这种设计思想也已应用于多糖类药物、核酸类药物和模拟酶的有关研究。小分子药物设计属于第二代结构相关性药物设计,所设计的分子能替代原先天然活性蛋白与特异靶相互作用。 在给药方式的研究方面,对注射用溶液和注射用无菌粉末(目前上市的多肽蛋白质类药物多为此种剂型),除了继续改进其稳定性外,还通过一些其他技术手段,研制出了化学修饰型、控释微球型和脉冲式给药系统。在非注射途径的给药系统,即包括鼻腔、口服、直肠、口腔、肺部给药方面也已取得重大进展。国内市场上主要有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干扰素、重组人白介素-2、G-CSF(增白细胞)、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PO)等15种自己生产的基因工程药品。已经批准

浅谈台湾问题 形势与政策论文

浅谈台湾问题 【摘要】台湾问题是我国一项基本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统一,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和稳定。台湾问题的产生有其历史多方面的因素。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关键词】台湾政策统一和平发展 【正文】: 一:台湾问题 在远古的时候,台湾岛和祖国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时升时降,台湾岛也时沉时浮,直到5000年前,相连接的部分下沉为海峡,台湾于是成了祖国东中的四面环海的大陆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曾经与中国国民党携手抗击侵入中国的日本军队。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结束后,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拒绝与中国共产党建立联合政府,并在1946年发动内战,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建立一党专政的政权。经过三年战争,军事上处于劣势但得到人民支持的中国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1949年10月1日,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势力从中国大陆全面溃退,退踞只占中国国土面积三百分之一的台湾岛,并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与以成为中国合法代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抗。从此,台湾陷入与中国大陆分离的状

态之中,至今已有62年。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说,这是两岸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台湾问题可以说是自1949年以来一直困扰中国的一块心病。1949年至今,台湾问题几经讨论,两岸关系忽冷忽热,海峡形势有时迷雾一团,有时又晨光初露。但总的来说,还是在波折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尤其是邓小平1982年提出来的一国两制。真正为两岸发展指出一条明路。 二:大陆对台政策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一直以来,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是一贯的。但解决问题的方针几十年中也有所变化。 大陆主动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两岸交流、促进台湾民众利益的措施,诸如简化台湾同胞往来大陆的出入境手续、放宽台胞来大陆就业限制、宣布开放大陆民众赴台观光、来大陆就读的台湾大学生与大陆学生同等收费、对原产台湾的15种水果给予零关税、为大陆台商提供300亿元人民币的开发性贷款等,想台湾同胞之所想,急台湾同胞之所急,受到热烈欢迎。这些政策作为,充分体现了大陆对台政策的新思维,主要表现在: 一是原则坚定、目标务实: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和平统一的原则、立场、方向不动摇。十六大把实现国家统一作为本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胡锦涛总书记访问加拿大期间强调,反对“台独”、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这表

台湾生技产业发展历程

台湾生技产业发展历程 台湾制药业是在光复后发展起来的,当时药品十分紧 缺, 1947 年岛内有 10多家规模很小、设备简陋的制药厂, 生产一些成药及进口原料药分装。上世纪 50 年代,台当局 制 订了药厂建设标准,分为甲、乙、丙三种等级,当时生产 的制剂以片剂为主。 60 年代鼓励引进外资和技术, 及合资制药企业在台湾建立,开始生产多种剂型。七星化学 制药、永丰 化学工业、化学合成、正峰化学制药公司等少数 几家原料药厂相继投产,生产解热镇痛药和氯霉素等,以供 生产岛内未生产的原料药,原料药厂达到 40 余家,品种也 多达 100 多种左右。 第一波生技产业热潮 上世纪 80 年代初,随着岛内生物、化 学、医学基础研 究取得重要进展,台湾掀起第一波生技产业热潮。台当局 1982 年修订《科学技术发展方案》时,把生物技术和肝炎防 治增 列为八大重点发展科技领域之中,并组织实施由“国科 与的生物技 术大型研发计划。 其中,“国科会”负责推动学术研究,在 1983 年 4 月提 批外资 台湾市场为主。 70 年代制药工艺技术逐步提高, 台当局鼓励 会”、“卫生署”、“农委会”、“经济部”、“中 研院”等共同参

出《发展台湾生物技术及生物工业方案》,依据当时岛内现有的科研力量及未来需求,拟定了七大亟待开发的项目,包括:利用遗传工程试制乙肝疫苗、免疫球蛋白及肝炎试剂;引进与应用融合瘤技术;引进组织培养及大规模生产技术;升级及应用酶工业技术;升级发酵工业技术及开发其产品;开拓生物化学工程;推动血液科技研究。该计划同年开始实施,5年间共支持专题计划128 项,使用经费高达12,272 万元新台币,使遗传工程技术在岛内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 础,更有一些成果获得相关专利。 此外,在生物制药、中医药科学化和农业生物领域, 科会”还组织“中研院”和一些大学及医学院的研究所,开 展多种大型综合性研究,取得良好开端,1989 年又开始动工立分子生物研究所及生物医学科学技术研究所,开展蛋白质工程及基因治疗的基础研究,包括酶、胜肽(也称缩氨酸)蛋白与基因调控等的结构分析、定位、突变技术与新功能的开发、电脑模拟研究等。 建造“国家实验动物繁殖中心” 。台湾“中研院”也先后成台湾“经济部” 1982 年协助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成立菌 种保存及研究中心(2002 年更名为生物资源保存及研究中心);1984 年又仿照工研院的运营模式,出资成立财团法人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协助推动生物技术的研究发展,开始进行以遗传工程制造第二代肝炎疫苗的生产试验;1991 年又成

台湾消费性电子产业发展及现状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601326520.html, 台湾消费性电子产业发展及现状分析 作者:李建美 来源:《海峡科技与产业》2014年第03期 消费性电子产品与一般日常用品或生产设备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消费性电子产品的购置是不能用来增加生产力的,它只能用来增加生活乐趣或其他娱乐功能,日常生活缺少了消费性电子产品不会造成阻碍,但某些消费性电子产品却可以增加生活的便利性。消费性电子产品的产值,通常与经济景气的成长成正比,即与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成正比。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应用范围广泛,并不以某一特定范围的应用领域为主,由于它针对的是消费者的偏好和追求流行的趋势,造成消费性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很短。 消费性电子产品类别繁多。凡与人们日常生活所接触的音乐、声音、影像、视讯,都依赖于它来传播。由于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促使越来越多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出现。就台湾而言,消费性电子产业主要包括视讯产业、音讯产业、电子玩具产业,以及其他属于个人及家庭所拥有的电子产品。 消费性电子产业是台湾建立最早的电子工业。在台湾整体电子工业中,它独领风骚数十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尽管消费性电子产业仍是台湾“十大新兴工业”之一,但不论是其产值还是出口值都呈现递减趋势。近年来,台湾加快了消费性电子工业的调整步伐,以期再现昔日的黄金时期。 一、台湾消费性电子产业发展历程 1.20世纪60年代起步,1987年世界排名第7位 台湾消费性电子工业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它伴随着台湾出口加工区(高雄、南梓、台中)的发展而崛起。一方面,消费性产业是出口加工区最大规模的产业;另一方面,台湾的 消费性电子产业是通过装配加工、技术引进逐步形成的。就产品而言,1961年台湾大同电子 公司推出了台湾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1964年台湾开始生产黑白电视机;1969年开始生产彩色电视机。这三大块基本构成了台湾消费性电子产业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是台湾消费性电子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期间包括洗衣机、空调、冰箱等家电产品的门类不断增多,而且创造了台湾电子工业的两个50%。从1978年的统计数字看,一是消费性电子产业的产值占台湾电子工业总产值的50%;二是台湾出口加工区出口总值的50%是消费性电子产品。这一时期,彩电业发展最快,在整个70年代,其年均增长率为22%。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消费性电子产业原来的发展惯性,加上受到台湾资讯产业快速发展的影响,促成了台湾消费性电子工业的持续增长。至80年代中期,台湾消费性工业的发

台湾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台湾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在当今时代,台湾问题成了每个人口中的焦点。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长期以来的梦想。那么台湾问题是如何引起的呢?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由于清政府腐朽的统治,台湾被分割给了日本。幸运的是,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随即,蒋介石撕毁了双方签订的《双十协定》,国民党和共产党爆发了内战。台湾问题是国内解放战争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的帮助下打败了蒋介石,推翻了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残余被迫退到台湾,从此造成了两岸隔离。 台湾问题的引起同样有美国的参与。美国曾表示扶蒋反共,支持国民党重新领导中国。然而,美国政府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朝鲜战争中,党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美国出动武装力量来干扰,导致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1954年12月,美国与台湾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将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还有,在冷战期间美国需要以台湾来牵制中国。在美国政府的不断干扰下,造成海峡两岸的分离和隔绝,两岸的关系一直处于严峻紧张的局势。总的来说,造成台湾问题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蒋介石战败后,仍在台湾顽强反抗。二是美国入侵台湾,直接干涉中国内政。 《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曾一度表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但美日两国仍然阻扰解放台湾,坚持台独。台湾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不允许其他国家的干涉。国共开始了第三次的谈判,台湾关系得到初步缓解。马英九上台后,台海局势逐渐缓和,两岸交流趋于频繁,但是台湾问题仍然存在着很多未知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必须要坚持一个中国,可以实习不同的制度,不允许外国势力插手,反对台独。 和平发展的政策和两岸人民的热切盼望使海峡两岸的关系有了很大的缓解。当前两岸关系总的发展趋势是在以和平互利、共同发展为主流的大背景下

台湾问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所在院系:电气工程学院年级:2016级专业:自动化 班级:16-1自动化学号:201401910034姓名:何建聪 台湾问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问题与国民党发动的内战。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和其他爱国力量的推动下,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抗日战争胜利后,两党本应继续携手,共肩振兴中华大业,惟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置全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建设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强烈愿望于不顾,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人民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被迫进行了三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由于当时的国民党集团倒行逆施,已为全国各族人民所唾弃,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南京的“中华民国”政府。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国民党集团的一部分军政人员退据台湾。他们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支持下,造成了台湾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 民主政治的掩护下推动“台独”,不仅使大陆人民对台湾的民主进程失去了认同的基础,对原本独具魅力的某些政治人物感到失望,更使他们对台湾政治试验工程的积极价值产生了怀疑。尽管如此,台湾对大陆的影响并没有消失,反而还在继续牵动着大陆的反应模式。简单地说,台湾政局的演变,直接影响着北京方面的全局战略思维,间接左右着中国政治和社会的演变方向。毫不夸张地说,台海问题是决定中国现状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还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二、台湾的问题的现状 对台海问题的强烈危机意识,使得中国大陆在开启政治民主化方面,始终缺乏信心和决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东剧变,已经使中国的政治管理者对激烈的政治变革深感疑虑。现在台海局势不能给人以长期的安全感和稳定感,“台独”

台湾商业发展现况

台湾商业发展现况1商业主要以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与物流业为主,这些也都是经济部商业司所职掌的行业类别。在2007年,我国整体商业其销售额占整体产业的%。显然商业是在国内各产业中为重要的产业之一,地位重要。以下分别就商业的家数及土地面积使用情形、企业规模、营运概况进行分析,而营运概况再按产出表现与就业表现细分後来说明。 一、家数及土地面积使用情形 依据行政院主计处2006年工商普查报告中,商业服务业的家数在1996年有41万余家,2001年增加到50万余家,至2006年则达58万余家,十年之间家数增加17万余家,成长率则高达41%。 在土地使用情形部分,分成使用土地面积及使用建筑物楼地板面积二项来说明如下: 使用土地面积部分:在1996年整体商业服务业的家数,共使用1亿1千万余平方公尺,2001年为11亿1千万余平方公尺,到2006年则增加到14亿7千万余平方公尺,可见2001年到2006年五年间,商业服务业在使用土地面积部分大幅增加,增加的幅度为前五年的10倍之多。 使用建筑物楼地板面积部分:自1996年共使用5千8百万余平方公尺建筑物楼地板面积,到2001年为7千3百万余平方公尺,到2006年则达8千8百万余平方公尺,十年间约增加3千万平方公尺,增加幅度达%,显见商业服务业在楼地板面积的使用,呈现递增的趋势(详表 1-1)。 表1-1 商业服务业历年家数及土地面积情形单位:家、十平方公尺 1资料来源:经济部商业司97年度商业服务业发展情势年报,页35-41。

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商业务业发展情势年报。 二、企业规模-按员工人数 依经济部中小企业处对中小企业定义,凡批发零售业、物流业及餐饮业雇用员工人数在50人以下,皆属之。从历次工商及服务业普查资料,可知我国商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以2006 年为例,商业属於中小企业共计有638,285 家,所占比例高达%(见表1-2)。从企业雇用员工人数来看,2001年雇用50人以下家数为556万余家至2006年增为637万余家;2001年雇用100-499人为1,002家,但2006年减为960家;2001年雇用500人以上为182家,2006年增加为196家;而中小企业的家数在上述五年间,增加约8万余家。而就比例变化来看,五年来,商业服务业属於中小企业的家数占整体商业家数的比例由%上升到%,增加%。更显示出我国商业服务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现象。而500人以上企业数2001年至2006年,十年间增加了14家,显示台湾商业服务业具有转型的意义。 三、营运概况 在营运概况 部 分,将分成产 表1-2 商业服务业中小企业家数 单位:家、% 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商业服务业发展情势年报。

台湾农业现状分析

台湾农业现状分析 摘要: 当前台湾农业发展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面对台湾农业的成功,本文从其农业发展现状着手,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总结出近几年有利于台湾农业发展的几个方面的因素,并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台湾农业;现状;分析 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总面积为36188平方公里。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给岛上的河流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为台湾农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一.台湾农业发展现状 台湾农业自1945年起,经历了粮食发展阶段、支持工业建设阶段、农工并重阶段、迈向自由化调整阶段和发展三生农业阶段等5个阶段1,目前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台湾农耕面积占全岛土地面积的1/4,全岛现有人口2300余万,其中农业人口400多万。2012年全省GDP为5215.58亿(约14.04兆新台币),农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2。其中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及林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1%、37%、31%、1%左右3。 1.种植业现状 台湾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一年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占粮食总产量的六成以上,素有我国“海上粮仓”的美称。主要经济作物有蔗糖、茶、蔬菜、水果、花卉等。其中蔬菜的种植品种接近百种,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1,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花卉蔬菜现已成为台湾农业重要的产业部分。台湾素有“水果王国”美称,水果种类繁多。目前,水果种植面积为23万公顷,主要有香蕉、菠萝、柑桔、芒果、柚子、柿子、释迦等。 2.畜牧业发展现状 台湾农业人口人均耕地为3.75亩,农民收入高,城乡差距小,畜牧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较大。台湾的畜牧业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南部地区,以养猪业和养禽业是为核心,发展方向为:优质、安全、休闲、生态。其中养猪业占畜牧业产值的59%,占大农业的23%,养禽业占畜牧业产值的33%,占大农业的13%5。 3.渔业发展现状 台湾滩涂面积12万公顷,且处于寒、暖洋流交汇之处,是南北回游性鱼类必经之地,为台湾渔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台湾渔业在农林渔牧业总产值中约占31%,水产品出口占农产品总值的四成左右。台湾的渔业结构,分为远洋 1台湾,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s://www.docsj.com/doc/601326520.html,,访问日期:2013-12-6. 2辽宁农经考察团,考察台湾农业的几点印象与启示[J].农业经济,2012,(1).33-34. 3姜雪忠,张玉兰,姚建琴.值得借鉴的台湾现代农业发展经验[J].江苏农村经济2008(1).68-70 4张强,顾传学.台湾畜牧业发展概况及启示[J].今日畜牧兽医, 2013(6).1-4. 5吴瑞荣.赴台湾渔业考察报告[J]. 中国渔业经济, 2002(2).45-46 1台湾,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s://www.docsj.com/doc/601326520.html,,访问日期:2013-12-6. 5吴瑞荣.赴台湾渔业考察报告[J]. 中国渔业经济, 2002(2).45-4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