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区域品牌形成中的地方政府作用研究

区域品牌形成中的地方政府作用研究

区域品牌形成中的地方政府作用研究
区域品牌形成中的地方政府作用研究

区域品牌形成中的地方政府作用研究

[摘要]地方政府作用是区域品牌形成不可或缺的中介变量。在区域品牌的形成过程中,政府构建性明显大于市场生成性;地方政府创建区域品牌的主观偏好与政策导向很大程度上主导了区域品牌演进的方向、速度及可持续发展水平;在区域品牌形成的不同阶段。对公共政策的需求具有不同的特点,地方政府应基于不同时空条件下区域品牌发展对公共政策的需求及时进行管理创新。

[关键词]地方政府;区域品牌;产业集群;政府作用;公共政策

[中图分类号]F713.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5―2674(2009)01―0044―(06)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回顾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在我国浙江、江苏、广东、福建等产业集群地区出现了名牌产品聚集化成长和区域品

牌化的经济现象,产业集群空间体内名牌产品大量聚集,产业区域成为某类产品或产业的象征,依靠区域品牌及其名牌簇群的整体形象与竞争力使该类产品或产业在国内乃至国

际市场占据领先的市场地位,区域竞争优势凸现。产业集群区域出现名牌产品聚集化成长和区域品牌化的经济现象是

否与当地政府的政策导向与效能密切相关?政府在区域品牌构建过程中有何作用?地方政府如何通过正确的公共政策导向促进名牌簇群和区域品牌的形成,使集群的产业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从而提高区域竞争力?是理论界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

本文以我国区域品牌发展较为典型的温州产业群――

鞋业集群区域品牌作为研究个案,从政府政策的视角,探讨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及其效能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形成的

作用与影响。

(二)文献回顾

1.关于区域品牌研究的理论回顾

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产品品牌和产业集群的学术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从品牌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相结合的角度,以产业集群为背景专门研究以集群所在区域和产业命名(区域名称+产业名称)的区域品牌方面的研究成果却很少见。国外有诸多产业集群空间体内大量名牌聚集而使该产业与

地区享有盛誉,从而出现区域品牌化的经济现象的成功案例,但关于集群区域品牌的理论研究却远落后于实践。

关于集群品牌的定义及其理论框架,国外很少有学者进

行系统的研究。根据目前收集到的资料,Smart

A.Rosenfeld(2002)认为实施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化战略是提升欠发达国家竞争力的方法。Smart A.Rosenfeld的研究发现,将集群作为一种产品品牌化是使其与竞争者相区别的一种手段,特别是在消费者和顾客面临广泛选择而又必须经常借助品牌名称进行识别的经济活动中显得尤其重要。例如,一些区域将他们盛产的葡萄酒和该地区联系在一起,像西班牙、加利福尼亚、南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因此。采用区域品牌化战略来建立集群,并通过区域品牌化是能帮助集群进一步获得区域竞争优势。

国内对区域品牌的研究,大约是从2002年开始,偶有零星的研究文章问世。陆国庆(2002)在“区位品牌:农产品品牌经营的新思路”一文中,最早开始提出了在农产品经营中建立区域品牌的观点;黄兆银(2003)在“产业集聚区与地域品牌”一文中,从产业聚集区树立地域品牌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的角度阐述了地域品牌的效应问题;而后夏曾玉(2003)发表的“区域品牌建设探讨”一文,以温州为例探讨了区域品牌建设的有关问题;孙丽辉(2004)在“地方产业集群与区位名牌簇群互动效应机理探析”文章中,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区位名牌与名牌簇群效应及其与产业集群之间的互动效应机理。2005年之后,区域品牌的研究开始受到国内理论界的关注,陆续有一些区域品牌方面的文章发表。国内

学者主要从区域品牌的内涵、形成条件、区域品牌效应、区域品牌的管理及创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

2.关于政府在区域品牌形成中的作用的理论回顾

目前所能查阅到的国外学者对政府在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的理论研究成果非常有限。Per Lundequist and Dominic Power(2002)通过对处于丹麦和瑞典之间的奥里桑德(Oresund)区域进行研究发现,政府依靠该区域的麦迪肯峡谷集群(Medicon Valley cluster)所具有的优势,将奥里桑德区域品牌化,从而增强该区域的竞争优势。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Soren Buhl Pedersen(2004)也对奥里桑德区域进行了长期的研究,认为丹麦和瑞典两国政府在该区域品牌形成过程中不仅为区域的命名做出了努力,而且为奥里桑德区域品牌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并为创建区域品牌不断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国内学者专门研究地方政府在集群区域品牌形成中的作用的成果亦寥寥无几,此方面的研究主要散见于对集群区域品牌形成影响因素和区域品牌建设与维护的一些文献中,且研究的深入程度和系统性均十分有限。在这些研究中,多数学者认为,地方政府是集群区域品牌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区域品牌的构建、维护和发展过程中扮演主体或主导角色,发挥策划、启动、引导、推动和协调等作用。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姚向军认为,创建集群品牌是政府、企

业、协会以及区域社会合力作用的结果,其中具有关键意义的主体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应承担起创建集群品牌的主体责任,以政府为首的公共管理部门是集群品牌的创造者或者说推动者。赵广华认为,应发挥政府在构建集群品牌过程中的促导机制。在产业集群品牌提升的过程中,需要各方面的互动和合力,但政府的促进和引导,无疑是一个无法替代的主导性因素。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定区域品牌战略发展规划、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集群创新网络、优化集群品牌发展的区域环境等。祝询认为,地方政府应该做区域品牌的策划者,但在不同阶段应该发挥不同的作用。早期由于产业界的联合力量和行业协会都比较弱,政府理所当然应有强制推动的意识;当相关的行业协会逐渐变强后,政府就应该逐步淡出,条件成熟时,便应由行业协会扮演主导角色。

在实践方面,世界很多国家都有地方政府参与区域品牌建设的先例。如班加罗尔的软件区域品牌由于政府的主动积极参与,仅用10年时间就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品牌。在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自治区政府积极参与下,本区内100多个小型区域品牌很快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意大利是发展区域品牌最成功的国家之一,为了促进区域品牌的发展,意大利政府设有管理中小企业的专门机构,各地设立中小企业组织。在瑞典的奥里桑德地区集群品牌的构建过程中,公共部门扮演领导角色,开创了自上而下公共政策运

作创建集群品牌的实践。

在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比较成熟的广东、福建晋江、浙江温州等地,政府都先后制定区域品牌发展规划,成立相应的机构如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联席会议等,经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和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大、产业基础好的产业集聚地已经建立起具有较大影响力和一定声誉的区域品牌。

上述的理论与实践说明,关于地方政府在集群区域品牌形成中的作用,从总体上看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目前在理论上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和系统的研究成果。此外,在研究方法上,缺乏充分有利的实证研究的支撑。但从中却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都将政府视为集群区域品牌形成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素,且国内外均有政府参与区域品牌创建的成功范例,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上的借鉴。

二、研究命题与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集群区域品牌(以下简称区域品牌)是指在某一特定行政(地理)区域内,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优势所形成的具有相当规模、较大市场占有率、较高知名度与美誉度的优势产业产品,从而形成以区域和产业名称著称的集体品牌或综合品牌。集群品牌具有区域性、产业特性、品

牌特性和公共品牌特性四个基本属性。其表现形式为:区域名称+产业名称。

根据本文作者在项目前期研究中提出的区域品牌形成机制的理论框架,区域品牌的形成主要受产业集群所具有的产业优势、区域环境优势、名牌群体效应和地方政府作用的影响。其中,政府作用是区域品牌形成中不可或缺的中介变量,对集群产业优势的形成、良好的区域环境的建设、龙头或骨干企业名牌战略的实施均有重要影响。为进一步探讨地方政府对区域品牌形成的影响作用,本文提出以下理论命题:

1.在区域品牌的形成过程中,政府的构建性要明显大于市场的生成性。这一理论命题提出的依据是:政府在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形成中的角色与作用不同。尽管现有的产业集群多数是市场自发形成的,产生和发展的市场生成性要大于政府构建性,但在区域品牌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区域品牌产权边界模糊和利益共享性的特点,使区域内任何一个企业都缺乏创建区域品牌的内在动力,而地方政府作为所在区域公共利益的代表,可超越单个企业利益的局限,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整合区域品牌资源,作为集群企业的代理人行使区域品牌创建与管理的权利。所以,在区域品牌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是区域品牌建设与管理的主导者,政府的构建性要大于市场的生成性。

2.地方政府创建区域品牌的主观偏好、政策导向和执政效能等所构成的区域制度环境对区域品牌的形成以及区域品牌演进的方向、速度及可持续发展水平有直接重要影响。这一命题提出的依据是:政府行为主体的偏好是产生不同行为及其绩效的基本出发点和初始原因。地方政府被认为是经济活动赖以发生的制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行为影响地方区域范围内制度的制定及变化,进而影响经济活动的绩效。

3.在区域品牌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的角色与职能定位有所不同,因此应采取不同的政策导向。这一假设提出的依据是: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有其发展的生命周期,产业集群作为产业发展的一种组织形式也不例外。波特认为,企业集群的发展要经历萌芽、演变、衰落三个过程。随集群演变不同阶段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政府的政策模式应随之调整并实现动态优化。TILMAN ALTENBURG和

MEYER-STAMER在总结拉丁美洲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时,将产业集群的发展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不同阶段,指出政府在集群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政策重点的变化以及应采取的相应政策措施。据此推理,区域品牌也是有生命周期的,也包含了形成、发展、繁荣到衰退等发展过程,在区域品牌生命周期发展的不同阶段产生对公共政策的不同需求,由此决定政府的功能定位与政策导向应有所差异。

三、实证分析:温州鞋业产业集群区域名牌形成中的地方政府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逐步形成了以制鞋、制革、服装、工业电器、阀门泵类、汽摩配件、塑料制品、打火机、眼镜、纽扣拉链、印刷包装、制笔为代表的12大特色的工业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区独特的竞争优势,使温州树立起诸如“中国低压电器之都”、“中国鞋都”、“中国服装名城”、“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中国眼镜生产基地”、“中国锁都”、“中国制笔之都”、“中国剃须刀生产基地”、“中华全国钻头产业基地”等34个区域性品牌,其产品市场占有率占据行业领先地位,并拥有38个“中国名牌”、62个“中国驰名商标”、210个“浙江名牌”和413个“温州名牌”产品作为区域品牌的强有力支撑。其中,发展比较成熟的低压电器业、鞋革业和服装业三大集群已经形成了由国家、浙江省、温州市三个层级名牌组成的品牌金字塔层级,以及初步由点(单个名牌)→面(产业名牌群)→体(区域名牌)

黏结构成了区域品牌钻石的雏形。目前,温州已发展成为我国区域品牌数量最多且最具知名度的地区。

本文在对上述三大产业集群进行实地调研和对典型企

业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以温州鞋业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形成为例,将温州鞋业产业集群区域名牌的演变过程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分阶段观察地方政府对区域品牌形成的作用与影响。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后期,是温州鞋业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和个别企业品牌意识开始萌芽的时期。温州鞋业起步于千家万户的家庭手工工厂(作坊),大量皮鞋厂(坊)的出现带动了鞋机、鞋楦、鞋底和各种化工原料及金属件的生产,初步形成了分工精细、合作紧密的专业化生产加工体系。以家庭工业和个体私营经济为基础、以专业市场为纽带、以小商品的生产加工为主体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鞋业产业集群的雏形基本显现。初始阶段的温州鞋业产业集群属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型集群,尚未有优势企业出现。然而,个别企业在建厂初期就萌生了品牌意识,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如中国鞋业名牌康奈1980年建厂,当1985年国家允许个体户办厂时就及时注册了鸿盛皮鞋厂和鸿盛商标。但这只是个别企业的行为,多数企业并未有形成品牌意识。也尚未拥有自己的品牌。

在产业集群形成的初始阶段,地方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制定地方性行政法规。有意识地默许和保护农民的创新精神,从而使其获得发展非农产业的先机,进而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后来的名牌创建奠定了基础。如1980年7月

22日温州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对个体工商业户进行全面整顿、登记、发证工作的报告》,肯定了个体经济的积极作用,成为我国第一个发放个体工商执照的城市;1982年12月16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农村专业户、重点户代表大会和1983年召开了城市工业企业松绑大会,并做了《专业户、重点户是当前我国农村的新生事物》的报告,提出大力发展家庭工业和街道工业的经济发展方向,并制定扶持“两户”发展的十项政策措施;此后,温州市委、市政府还陆续出台了《关于建立温州实验区有关问题的报告》(市委[1986]98号文件)、《温州市挂户经营管理暂行规定》(温政[1987]54号文件)等多个文件。政府的态度与政策保证为个体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制度环境,化解了外部环境压力对企业成长的影响,这在改革开放初期对温州民营企业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后期,是温州鞋业产业集群迅速成长、产业优势显现和名牌企业(产品)集聚化成长时期。起步于千家万户家庭手工作坊的温州制鞋业,通过第一次创业,完成了工业化初步的原始资本积累。在外部市场需求过盛而供给相对不足的时代,温州鞋以价格低廉和款式新颖两大特色很快行销全国市场。但随着集群内部同业竞争的日趋白热化,由于缺少行业管理、生产方式简陋以及原始积累阶段某些人的急功近利,一些劣质的

“三无”皮鞋流向全国,温州鞋一时间成了“劣质鞋”的代名词。面对一些不良业绩企业给温州鞋业带来的明显负面影响,温州市政府及时采取果断措施,1987年8月8日,工商管理部门在杭州武林门烧毁了5000多双温州劣质鞋,而后开始对温州鞋业从生产到市场的全面质量整顿,并进一步提出“质量立市”、“品牌兴业”的战略,通过严格的市场准入的管制,淘汰一批具有不良竞争行为和竞争力低下的小企业,有效地规范集群内部的无序竞争状态,确立了产品质量的核心地位,引导企业走上自创品牌的道路。集群内的一批具有长远目光和创新精神的企业从“焚烧”事件中诞生了质量意识,开始重塑温州品牌。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集群内相继产生康奈、奥康、吉尔达、东艺、红蜻蜓等国家级名牌为代表的由众多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名牌组成的名牌群体。名牌产品的聚集效应有利地促进了同业企业间的协作与竞争,同时,其正外部效应大大提高了该产业的行业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由此,促使温州产业集群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为区域名牌的形成奠定产业基础。

这一阶段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规范与引导集群内企业由无序竞争走向有序竞争;通过推进质量系统工程,使集群产品质量的总体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及时引导集群内优势企业走上创自主品牌之路;通过积极开展区域营销,重塑并提升了温州鞋业的整体品牌形象,为区域品牌的创建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1993年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二次创业”发展战略,并制定具体战略目标“358”质量工程,掀起质量运动。1996年,温州政府进一步提出“名牌兴业”的战略,引导企业迈上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的发展道路,并采取一系列鼓励措施重奖名牌企业。1996年,温州市政府、协会与展览公司联合举办了首届温州国际鞋革展,从此每年一届,成为国内外同行业具有相当影响的国际性展会。1997年,举办了此后每年一届的温州国际制鞋设备、材料及技术展,现已成为国内知名、亚洲第四的专业展会。

第三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温州鞋业产业集群区域名牌形成、集群竞争力提升、产业优势与品牌优势突显的时期。集群内一批名牌企业的集聚,形成了强大的行业和产业优势,使产业区域成为名牌生产地的象征,为以集群所在地名为品牌名称的区域品牌的构建奠定了雄厚的基础。2001年9月12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发出中轻联[2001]123号函,正式授予温州中国鞋都荣誉称号。自2001年1月第一块区域名牌――“温州皮都”落户温州开始到2006年12月为止,温州已先后荣获34个区域名牌的称号。区域品牌的形成为区域内所有企业创造出共享的无形资产,大大提升了温州产业区域的整体形象,使温州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呈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成长。

这一阶段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999年1月,温州市

长钱兴中在全国轻工工作会议上,提出温州创建中国鞋都的设想,并紧紧围绕树立中国鞋都区域品牌形象着力抓好“五大工程”,即形象工程、开发工程、龙头工程、精品工程和文化工程;1999年10月6日,中国鞋都产业园区奠基,它是温州创建中国鞋都的显著标志;2000年5月,温州市政府向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皮革工业协会提出授予温州中国鞋都称号的申请;进入2002年,温州市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信用经济”,引导迈上“质量经济”和“品牌经济”两个台阶的温州鞋业开始构筑与国际接轨的诚信系统工程,打造展示温州人信用理念的“信用鞋都”。

从上述温州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演变轨迹来看,温州区域品牌和名牌簇群的形成与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与执政效

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温州名牌簇群和区域名牌的创立与成长过程中,政府通过制定不同的政策导向,扶持优势企业创立名牌,并聚合成整体品牌优势,完成了名牌区域化建设的重大工程。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与讨论

1.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的生成模式不同,决定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形成与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存在

明显差异。从浙江温州鞋业及其它12大特色产业群的发展历程来看,集群是在市场主导下、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市场的自发性大于政府的构建性,政府在其中扮演“划桨者”角色,起促进与助推器的作用。从我国浙江(包括温州)、福建、广东等地区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形成的实践看,在内生型产业集群中,区域品牌的生成模式是在政府主导下、自上而下形成的,政府的构建性明显大于市场的自发性,地方政府成为区域品牌创建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扮演着“掌舵者”的角色,起引领和牵动的作用。

2.政府创建区域品牌的主观偏好、政策导向、创新精神与学习能力,以及区域品牌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很大程度上主导了区域品牌演进的方向、速度及可持续发展水平。研究发现,政府创建区域品牌的主观偏好、政策导向,以及区域品牌管理的质量与效率等对区域品牌创建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在温州鞋业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曾出现多个重要的拐点,在这些重要拐点,政府创建区域品牌的主观偏好和政策导向主导了区域品牌演进的方向和速度。如1993年,针对集群内出现的质量危机,温州市政府引导企业界树立“质量上,则温州上;质量下,则温州衰”的理念,召开“质量立市”万人动员大会,掀起质量运动,并出台了全国第一部有关质量立市的地方性法规;1996年,温州政府进一步提出“名牌兴业”的战略,引导企

业迈上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的发展道路;1999年,适时提出创建中国鞋都的设想,并推出“五大”工程,积极扶持具有行业竞争优势和名牌优势的鞋业产业群创立区域品牌,加速了区域名牌的创建速度。其次,区域品牌巩固与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地方政府的创新精神与学习能力。只有通过持续的观念创新、经验积累和学习,地方政府才能不断提高其管理与服务水平,始终成为区域品牌发展的掌舵者与引领者。

3.地方政府作为区域品牌创建的主导者,对区域品牌构建的作用是通过直接与间接两种作用方式运行的,即直接和间接作用于形成区域品牌的影响因素进而影响区域品牌

的形成。具体来说,温州市政府通过颁布各种制度、政策与法规直接创建了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这些环境通过作用于形成区域品牌的三个要素:产业集群、区域环境和龙头企业,从而影响区域品牌的形成。与此相适应,政府相应运用的政策工具可分为面向集群区域和面向集群企业两种类型。前者如政府通过制定区域品牌发展的远景与战略规划。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有效的公共服务、公平的竞争环境,培育良好的文化底蕴、积极开展区位营销等,为区域名牌的形成创造产业优势和营造良好的区域环境;后者如通过制定扶持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创建名牌的各项政策:设立名牌与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对名牌企业优先和优惠贷款,制定技术许可制度、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商标保护制度,制定行业标准、推行质量体系认证,制定名牌评价标准与奖励制度等,以鼓励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率先创牌,依靠名牌的波及效应,激发集群内一些有实力的企业相继仿效,进而带动集群内一批名牌产品(企业)的诞生与迅速成长,为区域名牌的培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4.在区域品牌形成的不同阶段,对公共政策的需求具有不同的特点。地方政府应基于不同时空条件下区域品牌发展对公共政策的需求及时进行管理创新。在温州鞋业产业群发展的初期,集群内部尚不具备产生名牌企业(产品)和区域品牌的土壤与条件,确立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保护创新行为是集群初始阶段对公共政策的主要需求。因此,这一阶段地方政府的政策重点是为民间企业合法经营地位的确立和

产业集聚行为提供政策许可和制度保障,这为后来集群内一批优秀企业的诞生及其名牌创建活动奠定了基础;在温州鞋业产业群的成长阶段,集群区域已经初步具备名牌形成的基本要素与条件,这时温州政府将政策重点转向引导企业创建自主品牌以及为自主品牌建设创造良好的区域环境上,如温州政府及时出台相应质量法规,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实施质量立市、名牌兴业工程等;在集群进入稳步发展即成熟阶段,基于集群良好的环境优势、产业优势和名牌聚集优势所产生的公共政策需求,政府的政策重点放在及时整合品牌资源,

引导集群创立区域名牌,提升集群区域的整体形象上。可见,政府的政策导向和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建立在不同时期区

域品牌发展对公共政策的需求上并应据此变化及时进行管

理创新,其创新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品牌无形资产的积累和区域品牌形象的提升以及集群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的局限性

本文尚存在两个方面的研究局限:一是研究对象仅局限于温州鞋业产业群区域品牌形成过程的研究,虽然这一个案具有很好的代表性,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形成与发展路径,以及政府的角色与作用等方面,都会存在一些差异。因而,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以集群为基础的区域品牌的创建。二是由于研究阶段的限制,本文仅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区域品牌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尚未有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进一步验证研究结论。对于上述两个方面,我们将会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进一步开展后续研究。

责任编辑:梁洪学

西方地方政府职能未来趋势

地方政府学作业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发展趋势 政府职能逐步扩大 近两个世纪来特别是二战以来,西方国家政府职能迅速膨胀。因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公共事务不断增加,为满足较高的社会发展,政府活动也随之增加。这就是“瓦格纳法则”. 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认为,为满足较高的社会发展,政府活动也必然随之增加。他的这一论断被称为“国家活动不断增加的法则”,该法则不断被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所证实。 政府职能体系中政治职能相对减弱 在早期的政府职能体系中,政治职能占有重要比重,政府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是通过对内阶级镇压,对外扩张或防卫,维护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被视为是实行政治统治的必要补充,是从属于政治统治和为政治统治服务的。 然而,政治统治职能只能起到控制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作用,不能消除这种矛盾和冲突。 统治阶级日益认识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两极对立最终会损害统治者的利益。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物资资源的大幅增长,统治阶级可以为社会各阶级、阶层提供更多的分配份额,使阶级矛盾和阶级对抗相对缓和。尽管政府的政治统治职能依然存在,但它以更隐蔽的形式体现出来。 由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增多,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不断增强和膨胀,从而使政府政治职能呈现出弱化的趋势。 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社会化 政府的管理能力毕竟是有限的。随着社会公共事务的激增,政府在许多方面感到力不从心。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社会成员文化素质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为他们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提供了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被迫把某些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权交还给社会,集中精力管自己应该管、有能力管、也管得好的事情。 现在许多西方国家实行公共事务管理民营化,将公共服务或部分政府职能委托给民间团体或私人管理。 日本政府将清洁卫生、维修公共设施、修建学校等社会公共事务委托给地方自治体、民间团体或私人管理,除社会福利设施外,其他社会公共事务委托管理面达80%左右。 美国大约有35%的地方政府让私营公司负责收集城市垃圾,42%的地方政府使用私营企业经营城市公共汽车系统。 近年来,西方国家社会中介组织广泛兴起,这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社会化趋势的重要反映。 政府通过宏观协调,将一部分公共事务管理职能交还给社会,由社会组织代替政府进行管理,实现社会职能社会化,是当代政府职能发展新特点、新趋势。 宏观调控与综合协调职能增强 西方国家政府在实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社会化的同时,十分注意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和综合协调职能。 各国政府普遍加强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部门,建立和完善综合协调机制。美国的总统府,英国的内阁委员会、财政部,法国的总统府、经济计划厅等,都是承担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职能的重要部门。 各国政府普遍重视计划手段与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的综合运用。

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经济学 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研究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 1.国外研究动态: 马歇尔(1890)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他发现了外部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外部性导致的。马歇尔关于产业集群理论起源的外部性理论,成为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的经典,被称为“马歇尔外部性”。迈克尔·波特率先提出产业集群理论。迈克尔·波特认为,一旦产业集群形成,集群内部的产业之间就形成了相互协助的关系。这种关系往往导致产业集群内部的扩张,产业集群形成而产生的特征可以称之为“集群模式”,而由此导致的产业集群扩张或深化的现象可以称之为“集群成长模式”。不同经济文化环境下产业集群的成长模式是不同的。 1986年理查德·D·车尔尼亚夫斯基[Richard D. Cerniawski] 提出Cluster Marketing 是一种集中于本地化市场的企业营销战略,它从经济力量与集聚为基本原则,有助于企业制定营销计划并使之执行。James Gilmore在分析西班牙国家品牌再定位时,使用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来衡量区域品牌资产,认为区域品牌资产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物质资产(physical assets) 和人文资产(human assets)。佩鲁(Per roux)提出的“增长极”理论认为,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聚集发展而形成的生产、贸易、金融、科技、人才、信息、交通运输、服务、决策等经济活动中心恰似一个“磁极”一样,能够产生较强的吸纳辐射作用。它不仅加快了自身的发展,通过向外扩散还带动了其他部门和所在地区以至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加拿大学者Shauna McCabe 强调区域品牌营销在区域品牌形象设计中对地方历史和文化要素的提取。Kofle 等学者认为区域营销包括区域形象营销、吸引力营销、基础设施营销和人员营销等。Martin Vic 在分析克罗利亚区域品牌营销时认为,区域品牌营销就是为区域产品和服务在目标市场中创造的附加值。 2.国内研究动态: 王缉慈(2001)从跨学科的角度综述了企业集群的相关理论,着重评价了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产业区理论,并结合我国当前区域发展的区域研究的现实,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典型案例。结论指出,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集群,营造区域创新环境,以强化区域竞争

浅谈地级市委市政府各下属部门职能

浅谈地级市委市政府各下属部门职能 导读:为了让广大军转干部提前了解转业后单位的基本情况,做好选择,为备考增添动力,中公教育军转干考试网为广大军转干考生搜集了一些网络资料,供大家参考。 市政法机关 法院:好单位,待遇好,工作较累,要有法律专业的文凭。 检察院:好单位,待遇比较好,工作也不忙,要有法律专业的文凭。 司法局:一般,职权偏小,管律师和监狱的。 公安局:好单位,要看在本人的能力。 市政府委办局 市府办:强势部门,作领导的秘书晋升空间大,由于工作大多是综合协调性质,很锻炼人的组织能力,但是工作也比较辛苦,加班多,会议多,需要定力,充分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原则。 房管局:实惠部门,待遇好,工作不累,个人住房问题方便解决。 科技局:一般,掌管一些重要的经费,但自己待遇一般,工作不累。 财政局:非常理想。 审计局:职权越来越大,政策性强,锻炼人,待遇好,好单位!

质监局:改制为事业单位的可能性很大,待遇不错,省管部门,工作专业性强。 人事局:职权越来越小,和组织部职能交叉太多。但是待遇还是很不错的,而且就现在的职权也比许多政府部门强很多。 发改委:地市级的发改委一般,属于执行部门,和省以上不可比,但是经济管理部门的实权毕竟较大,还是很不错的,锻炼人,待遇好,工作比较忙。 档案局:清水衙门,如果专业对口,是个不错的选择。 招商局:有些是事业局,有些是行政局,现在职能较多,工作比较忙,待遇好,但未来的身份难说,政府从专注经济管理转向专注社会管理之后,作为事业局或许还行。 信访办:有耐心有爱心有恒心的同志可以去,了解人间万象百态,为民解忧,工作比较辛苦,待遇一般,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安全办:职权在增大,还是不错的地方。 文化局:比较轻闲,新闻出版一块还可以做做,但也一般,待遇一般。 食品药监局:职权越来越大,能去就去吧。管吃管喝管药品。 物价局:还可以,待遇较好,工作不累。 信息产业局:职权越来越小。 城管办:职权大啊,人民不喜欢,工作比较辛苦,待遇也好。

论中国地方政府行政职能变迁与边界规范

论中国地方政府行政职能变迁与边界规范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的行政环境呈现复杂性﹑多变性特点:一方面有别于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不应该也不可能包揽一切经济社会发展事物;另一方面也有别于奉行自由主义经济的西方国家,充当“守夜人”角色。行政环境的复杂性导致不少地方政府在行驶行政职能时出现“越位”﹑“错位”和“缺位”现象,迫切需要各级政府转变职能,找准定位。本文试图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法律层面,探寻地方政府行政行为的边界,匣清地方政府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现世界限,以期促进地方政府积极行政﹑依法行政。关键词:地方政府;边界职能;政府职能 一﹑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与主要职能 从建国到党的十八大,我国地方政府职能经历了从“全能政府”,“全责政府”到逐步放开政府对经济的直接控制,释放经济发展活力,再到“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样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地方政府职能也正在向着科学化﹑合理化的方向迈进。 1.地方政府角色定位 地方政府在行使行政职能时,必然与中央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发生联系,并在联系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经过历次政府机构改革,现阶段地方政府角色定位已发生很大变化。 第一,中央政策的执行者。在整个社会管理体系中,中央政府处于最高也是最核心的低位,它代表全体民众实施对经

济社会的管理,实现国家整体利益与社会公众化利益的 最大化。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令的执行机关,既要贯彻 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意图,同时也要体现与代 表地方利益,因而它的职能定位是在执行中央政府宏观 发展目标的基础上,为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公 共服务,它的职能的行使既是对中央政府职能的承接, 也是对忠言政府职能的延伸。 第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总体上讲,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把配置资源的权力还给市场,让市场真正在配置资 源上起到基础性作用。但是,政府也有责任加强宏观调 控,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有效率的市场,减少和规范 行政审批﹑加强市场监督﹑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第三,企业经营的服务者。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改革的逐步深入,国有资产逐步从一般性竞争领域中退出,政府也 随之由资产经营者角色转变成为了企业经营的服务者, 其主要职责是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帮助企业解 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等。 第四,公共产品的提供者。由于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特点,因此必须由政府提供,或由政府采购服务, 提供给社会公众。如环保﹑科技﹑教育﹑文化等。 第五,同级政府的合作者。地方政府除了接受上级领导﹑管理辖区公共事务外,还必须加强同级政府之间的交流与合

城市与区域发展

城市与区域发展 城市化的理论:①空间区位理论。代表人物:杜能、韦伯、帕兰德、胡佛、廖什。空间区位理论认为,城市作为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它以社会生产的各种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为特征,并通过要素的不断流动形成聚集作用,城市就是网络中的结节点。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由结节点连同吸引区组成结节区域,不同规模的结节点和结节区域组合起来形成城市体系,城市对区域的影响类似于磁铁的场效应,随着距离由远而近,城市对区域的影响力逐渐增大,这就是城市化的动力源泉。②结构转换理论。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根据这一理论,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并由传统部门向现化部门演变的结构转换过程。乔根森模型:乔根森运用新古典学派的理论,对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中产生劳动力无限供给现象的各种假设进行了深刻分析,提出了一个新古典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认为农业剩余是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托达罗模型:托达罗提出并阐释了由于收入和就业机会的差异、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模型。 ③中心与增长极理论。代表人物:克里斯塔勒、佩鲁、缪尔达尔、赫希曼、尼克尔斯。该理论认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即城市,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它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④核心与边缘理论。在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美国的约翰·弗里德曼提出了著名的“核心—边缘”模型。他指出,发展是通过一个不断连续而积极的创新过程实现的,发展起源于数量相对较少的处于一定联系范围内潜在的相互作用力量最大的点,即“变化中心”或“核心区”。创新从这些中心或核心区向周围潜在的相互作用力较小的区域即“边缘区”扩散,从而带动整个地域空间经济的发展。核心区与边缘区存在着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它们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城市化概念:城市化的定义包括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乡村不断转化为城市并最终为城市所同化;第二个层次是乡村本身内部的城市化;第三个层次是城市自身的发展,即所谓“城市的城市化”;第四个层次是作为各个不同学科领域研究对象的城市化;第五个层次是抽象意义上的城市化,即作为城市整体运动过程的城市化。第一、农村城市化是一个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动态过程,既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变化。第二、农村城市化是人口和劳动力等资源的集聚与配置的过程。第三、农村城市化是农村生产方式向城市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第四、农村城市化是农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转变的过程,城市文明、城市意识逐步替代农村意识和行为方式。第五、农村城市化是农村地域逐步演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相关性。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必然带来农村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农村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必然带来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中心城市①中心城市的界定:中心城市是相对于经济区域和城市体系而言的,它是指在经济上居于重要地位,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从功能上看,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从区域上看,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区域政治的控制中心和社会文明的辐射中心。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空间系统中的一个极点和区域城市体系的核心,它应具有下列特征:第一,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第二,区域城市体系的核心。第三,区域经济的中心。第四,区域科教文化的中心。第五,区域政治与管理的中心。②中心城市的功能:第一,中心城市的磁力功能。第二,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第三,中心城市的创新功能。③中心城市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第一,从数量上看,中心城市严重短缺。第二,从功能上看,中心城市不健全。第三,从体系上看,中心城市不能成为完善的城市体系的中心。④中心城市的发展思路与对策。第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有重点、有步骤

试论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

试论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地方政府应该着力编制好地方发展规划。当前区域经济合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地方政府职能失效的问题,因此下一步地方政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工作,即从实际出发,细抠预算、严格把关;从协调服务的角度出发,和基层形成面对面的服务局面;协调区域间劳动力的流动以及有效引导资本的区域流动这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关键词】地方政府经济发展作用 引语 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主要角色就是提供公共服务来吸引,支持,留住企业.这些公共服务不仅仅包括“硬件”公共服务,如机场,道路,运输设备,电信,水资源和排水系统等,而且还包括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软件”公共服务,例如,公园,娱乐设施以及艺术文化设施。地方政府也可以颁布法律来改善居住和工作条件,这同样也影响了企业的选址,并且它们能够参与土地使用和制定发展计划。中央政府最好能够维持宏观经济体系的运营并确保商另一方面,品和劳务能自由公开的交易。他们也能为重要的基础设施融资。中央政府为基础建设拨款的理论基础在于大型基础工程的收益(例如公路建设)超出了城市界限,并且为此城市很可能不能提供该项公共服务。进一步来说,经济发展的收益超出了城市界限。由此确定了中央政府的角色:城市中产生的财富使整个国家获益。由于所有不同层次的政府都承担经济发展活动,因此有必要调节这些活动来避免重复建设和未予建设问题,同时应确保单个政府活动的有效性。地方政府要与其他层次的政府以及企业,社会团体,学术机构和其它经济发展活动所涉及 的单位等建立良好的地方合作关系。 一、地方政府编制好发展规划对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政府职能转变和改革,县乡基层地方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的直接投射和缩影,代表上级政府根据国家方针、政策、法律和规章,依法对区域内政治、经济、科教、文卫等社会的一切领域中的事务进行具体执行和指挥。在当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地方政府发展和壮大区域经济的经济职能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提高农牧民收入促进成乡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地方政府领导发展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必须要以科学的规划为指导,因此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做出科学的规划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国家也赋予了地方政府规划职能。主要有:研究提出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做好本区域资源开发、生产力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做好本区域重点项目的谋划、申报;研究制定重点建设有关政策编制和重点建设规划;负责制定本区域工业经济及第三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负责工业项目、外资项目、市场建设项目的谋划、申报;负责制定本区域农业经济发展规划;负责制定文教、卫生、广播、基建等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总上所述,地方政府的规划职能含盖本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规划职能是国家赋予一级地方政府的权利和职责,是基层地方政府管理本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地方政府要将规划职能发挥好,

区域旅游发展中的政府作用机制

区域旅游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及其机制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 系别:城市与旅游学院 专业:旅游管理 学号:2005145108 姓名:常周峰 指导教师:邵秀英 二〇〇九年六月

区域旅游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 学生姓名:常周峰指导老师邵秀英 【中文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区域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提升,在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既是市场调节的结果,更是政府干预和调控的产物。本文运用政府与市场的经济理论,探讨政府在山西旅游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失灵表现,提出政府作用的合理途径与机制,以助于政府在旅游发展中更好地认清角色,确立合理的作用机制,充分弥补“市场失灵”造成的漏洞,发挥其对旅游发展更大的积极作用,推动山西旅游业更快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区域旅游;政府作用机制;山西 1政府干预对区域旅游经济的作用与影响 1.1政府干预理论及其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理论也在不断的演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亚当斯密研究创作的《国富论》确立了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奠定了自由市场经济学的基础。亚当斯密在其“廉价政府论”中认为政府的作用一是保护不受其它独立社会的侵犯;二是设立严厉的司法机关,保护每个人的利益不受侵犯;三是提供公共物品,即保障公共设施的建立与维护。而其理论的最大的特点则是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社会,认为政府应充当一个“守夜人”的角色。直到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资本主义矛盾暴露无已,而市场的调节也失去了效用,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不再欣赏那种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传统经济学,而是需要一种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的新经济学,才出现了凯恩斯经济学占据了经济学界的主流。凯恩斯要求扩大政府职能,主要是调节消费倾向和投资引诱的职能。调节消费倾向目的是刺激消费;调节投资引诱目的是刺激投资。凯恩斯提出了宏观经济的均衡条件,指出市场不能自发调节不能充分实现的稳定和发展,必须实行国家干预,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经济(扩张性政策),才能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其核心观点其实就是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到后期主要有斯蒂格利茨的“市场和政府折中论”,他认为,一方面政府在纠正市场失灵方面具有交易费用优势;另一方面,政府的经济行为同样有一定弊端。认为政府的干预因随市场的情况而定。发展到现在公共选择理论,对于政府失灵的分析已经比较系统,它用经纪人假设、效用最大化、交换、供求等微观经济分析方法研究政府行为。它紧紧围绕着市场失灵的两个主要表现,即公共产品配置效率低下和分配不公来研究政府干预是否有效弥补市场调节失灵,这显然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该理论的特点是以更加合理的观点看待政府干预。这些理论为政府干预市场提供了理论基础。 1.2政府干预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中的方式 1.2.1政府干预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性 (1)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旅游业的发展之所以引起政府的重视 ,皆因其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可替代的产业作用,诸如增加外汇收入 ,平衡国际收支;加快货币回笼 ,稳定国内市场;提供就业机会 ,保证市场稳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合理配置资源 ,优化产业结构;缩小地区差别 ,推动脱贫致富等等。 (2)旅游业的自身产业特性所致 1

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趋势

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 摘要: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应担负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的范围、内容、方式的转移与变化。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是由影响政府职能的诸多因素所决定的。 所谓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政府职能反映着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政府职能的内容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 政治职能,亦称统治职能,政治职能是指政府为维护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对外保护国家安全,对内维持社会秩序的职能。我国政府主要有四大政治职能:1.军事保卫职能。即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保卫国防安全、防御外来侵略的职能。2.外交职能。即通过政府的外交活动,促进本国与世界其他各国正常的政治、经济往来,建立睦邻友好关系,促进国与国之间互惠互利,反对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的职能。3.治安职能。即维持国家内部社会秩序、镇压叛国和危害社会安全的活动、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的职能。4.民主政治建设职能。即通过政府活动,推进国家政权完善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职能。 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管理的职能。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政府主要有三大经济职能:1.宏观调控职能。即政府通过制定和运用财政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进行间接的、宏观的调控。2.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政府通过政府管理、制定产业政策、计划指导、就业规划等方式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间接控制;同时,还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和企业的力量,与政府一道共同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任务。3.市场监管职能。即政府为确保市场运行畅通、保证公平竞争和公平交易、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而对企业和市场所进行的管理和监督。 文化职能是指政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依法对文化事业所实施的管理。它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政府的文化职能主要有一下四类:1.发展科学技术的职能,即政府通过制定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加强对重大科技工作的宏观调控,做好科技规划和预测等工作,重视基础性、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研究。一般的科技工作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推动。2.发展教育的职能。即政府通过制定社会教育发展战略,优化教育结构,加快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形成政府办学与社会办学相结合的新体制。 3.发展文化事业的职能。即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方针、政策、法规等,引导整个社会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各项事业健康繁荣地发展。 4.发展卫生体育的职能。即政府制定各种方针、政策、法规等,引导全社会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 社会职能,即指除政治、经济、文化职能以外政府必须承担的其他职能。政府的社会职能主要有:1.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的职能。即政府为保证社会公平、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个人收入差距,运用各种手段来调节社会分配、组织社会保障,以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职能。即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对因经济发展、人口膨胀等因素所造成的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破坏等进行恢复、治理、监督、控制,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的职能。即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政策扶持等措施,促进社会自我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4.提高人口质量,实行计划生育的职能。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包括计划生育的法制建设,方针、政策的制定,规划组织计划生育科学研究,加强计划生育的宣传、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

国内外关于多品牌战略的的研究现状的论文

摘要 近年来,随着内需不断扩大,价格指数持续上升,内需成了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原动力。但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名牌蜂拥而入,更多海外品牌对中国市场跃跃欲试,直接造成了国内品牌与国际品牌之间的激烈竞争。再加上品牌和市场细分早已不仅仅局限在品种、档次、区域的进一步细分,更表现在以产品风格和消费群细分为特点的深度细分。面对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内需扩大带来的机会、市场细分的必然发展趋势,采取何种品牌战略以顺应市场要求、寻求生存发展,成为我国服装企业首要考虑的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美特斯邦威服饰股份有限公司的多品牌战略,希望为本土服装企业品牌战略的选择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我国服装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整体竞争能力。 本文第一章阐述了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关于多品牌战略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介绍了多品牌的基础理论,并举例说明多品牌战略在国内外服装企业中的运用情况;第三章先从动机、环境以及实施措施三个方面对美特斯邦威的多品牌战略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所学理论知识,从公司战略、有效性和存在的隐患方面对美特斯邦威的多品牌战略进行评价;最后,对美特斯邦威的多品牌战略进行整体总结。 关键词:美特斯邦威;多品牌;战略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expanding of the domestic demand and Continuing rising of the price index, the domestic demand has become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pparel industry in China. However, with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and the enter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brand-name in droves, more overseas brands are eager for the Chinese market, which brings about the fierc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domestic brands and the international brands directly. In addition, the brand’s and the market’s subdivision have been already not only limited in the variety, the grade and the region’s further segmentation, but also displayed in the deep segmentation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division in the product style and the consumer group. As a result, it has become the primary problem that what kind of brand strategy to use to suit the market requirements and to seek the survival and the development by our local garment enterprise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multi-brand strategy of Metersbonwe Fashion Co., Ltd. The purposes are to provide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local garment enterprises when they choose a brand strategy and to enhance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hinese garmententerprise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In this paper, the first chapter elaborates the background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as well a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multi-brand strategy at home and abroad; Chapter II introduced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multi-brand ,and examples of the use of the multi-brand strategy in the clothing enterprises at home and abroad; Chapter III first analyses Metersbonwe’s multi-brand strategy from three aspects, namely Motivation , environmen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then evaluating it from company strategy, the strategic effectiveness and hidden dangers that exist in Metersbonwe; Finally, summarizing the Metersbonwe’s multi-brand strategy. Key words: Metersbonwe Fashion Co., Ltd.; multi-brand; strategy

地方政府行为与区域经济发展

地方政府行为与区域经济发展 温州经济的崛起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说明了温州市各级党委、政府不墨守成规照搬照抄,而是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与温州实际结合起来,找到了一条适合温州水土的发展路子。 研究认为,温州经济快速发展是政府与企业、政府与老百姓,发展目标和利益诉求良性互动演进的过程及齐心合力推动的结果。在推进过程中,政府、企业、老百姓扮演的角色不同,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但政府、企业、老百姓都得到了充分发挥。一是政府施政技巧,将上级政府的意志和地方实际有机结合,找到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路子;二是政府施政艺术,将党和政府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和当地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敢为天下先的拼搏勇气相结合,积极响应、“顺势而为”的施政。 “温州模式”下的政府行为 温州经济既是“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起导向作用的经济。温州之所以能够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市场化探索,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政府在恰当的时候,(政府的有为、政府的无为)做了正确的事情。一是温州政府的有为和无为顺应了

时代,有为――保护、支持、增进;无为――默许、纵容、认可。走出了一条从政府无为而治到有力推动的路子。二是温州政府放大所有可以放大的政策空间,促进温州市场化的发展进程,期望激励创业者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扩大地方政府可分享的剩余额。 地方政府的“无为”显然是温州的经济改革能够“自下而上”的发育出一个近似纯粹的市场经济重要因素之一,当然,地方政府并不仅仅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严格地“无所作为”,还是通过默许、放任等一些颇有成效的施政艺术,最大限度地保护创业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绩效 1987年11月,温州市政府颁发了全国第一个关于股份合作制的地方法规。温州创造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实质上是合伙企业,当时大批以父子、兄弟、夫妻、亲戚、邻里分别持股的企业,均被工商部门注册为集体性质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此种“股份合作制企业”与“劳动者的劳动合作和劳动者的资本合作有机结合”的有关股份合作制企业标准定义相去甚远。这种股份合作制企业,不仅使分散的生产要素有机联合起来,有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技术进步,而且有效地

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有效地推进了社会保险体系的改革和发展。一是城镇企业养老保险成效显著。截至到2007年底,全县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企业19家,参保职工4015人,离退休人员1790人,征缴率100%,连续6年实现了按时足额发放。二是机关事业养老保险不断完善。目前,参保单位10家,参保职工540人,离退休人员120人,征缴率和足额发放率均达到100%。三是失业保险工作取得新进展。截止2007年底,全县参保单位68个,参保职工5167人,公有制经济组织实现了全覆盖,参保率为97%;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覆盖率为3%。四是基本医疗保险稳步推进。截止到2007年底,全县财政开支单位、垂直企业已基本纳入,另有参保企业80家,参保人数达到8406人。共计征缴医保基金275万元,征缴率为96%;支出192万元。五是工伤保险进入攻坚阶段。目前全县企事业单位参保43家,参保人员6000人,基金征缴48万元。累计有16人享受工伤待遇,赔付工伤保险费18万元。六是农村养老保险正在积极实施。根据任县实际,本着“由高到低、循序渐进”的原则,目前已完成任城镇所有被征地农民的摸底排查以及测算工作。 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构建和谐巴彦淖尔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社会保险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不平衡,支付形式严峻。养老保险金的发放依靠上级调剂来维持发放,稍有疏忽即形成新的拖欠。集体、民营企业参保意识淡薄,也为扩面工作增加了压力。二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尚未实现全市统筹,而县本级统筹保险基金积累少,抗风险能力差。受单位经营情况限制,加之缴费基数较高,自收自支单位参保人员只申

第四章 地方政府的职能

第四章地方政府职能 一、政府职能概述 (一)政府职能定义 1、国家职能 国家职能是指国家在实施其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活动过程中担负的职责和功能。是国家本质的反映和外在表现。对国家本质的不同理解决定了对国家职能的不同认知:公共论认为, 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因而国家的职能就是为社会公众履行公务。 阶级论认为, 国家本质上只是阶级专政的工具, 是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的机关, 所以, 剥削阶级的国家, 根本不存在什么社会公共职能, 只有两种基本职能: 一是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内部职能, 二是侵略别国或保护本国不受侵略的外部职能。 ●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所以国家的主要 职能是政治统治,而政治统治职能的履行必须以实现社会管理为基础,因此国家又具有公共性,是阶级性与公共性的统一。 ●首先, 任何阶级统治都是以实现一定的社会公共职能为前提的。 ●其次, 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普遍利益的制约。 国家职能实质上就是实现国家本质的功能, 是国家本质的具体展开。因此, 国家职能必须充分体现国家本质的规定性, 即阶级性与公共性。国家职能包括: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 2、国家职能与政府职能的关系 国家机关可以说是实施国家职能的物质载体。大多数国家都设置五种国家机关, 即: 国家代表机关(也称权力机关或立法机关) ; 国家元首; 国家行政机关(也称国家管理机关或直称政府) ; 审判和检察机关(也称司法机关); 暴力机关(也称武装力量) 。 国家职能与政府职能的关系: 首先,国家职能包括了政府职能,后者从属于前者。 其次,政府与国家承担共同的职责, 但政府履行职责的侧重点在于执行。 对政府职能的理解,可以从政府的角色、作用、职责等不同的角度入手。政府职能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根据国家赋予的权力,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责和功能。主要涉及到政府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 (二)政府职能的理解与变迁 西方国家政府职能的发展演变 前资本主义时期政府角色职能 在自然经济状况下的政府职能,主要局限于“御外”和“安内”,维持国家统治方面。表现为政治统治职能极端强化,社会管理职能相对弱化。 自由资本时期政府角色职能 古典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础,论证了市场机制的有效性。认为“利己的润滑油将使经济齿轮以奇迹般的方式来运转,不需要计划,不需要国家元首的统治,市场会解决一切问题。”所以“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好政府”。 垄断资本时期政府角色职能 由于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加深和“市场失灵”,导致西方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爆发了

区域发展与区域管理

区域发展与区域管理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世界分工体系中,传统主权国家的“边界”已日益模糊,而区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同时区域性问题也不断增多并日趋复杂化。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区域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区域持续发展的需要,尽早建立我国区域管理的新体制已是势在必行。 关键词:区域区域发展区域管理 1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分工体系已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以主权国家为主的地域分工格局已被打破,而区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加强了对区域创新和区域管理的研究,旨在不断提升区域竞争力,以确保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建国以来,我国曾长期采取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区域管理模式是“全国一盘棋”,地方没有自主权,地方政府被动地服从于中央的计划安排。改革开放后,地方自主权扩大,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各地区管理方式开始趋异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现行区域管理体制仍然不能适应区域发展的客观要求,进一步深化区域管理体制改革已势在必行。我国是一个人口和地域大国,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都很大,国家治理的大部分任务要落实在区域层面上展开。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表明,国家能否实现长洽久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管理的成败。在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深入系统地研究我国区域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区域的复杂性 区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源于地理学,原指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范围的地理单元。从

管理学的角度看,区域可表述为一个国家内部具有某种特定边界的管理单元,这种管理单元可以是行政区(如省、市、县)、经济区(如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协作区)、规划区(如西部地区或某种特定资源的自然分布区(如水资源管理按流域划分管理区)等。由于区域是一个复杂的地域系统,各个学科站在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鉴于此,有学者认为“区域就是对描述、分析、管理、规划或制定政策来说,被认为有用的一个地区统一体”人们对区域复杂性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早期人们只是从静态的和空间分布的角度认识区域,把区域看作是内部特质无差异的连续地域,即“均质区(等质区)”,如山地区与平原区、工业区与农业区、发达区与贫困区。2O世纪5O年代以后,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具有“核心(城市)一外围(腹地)”结构特征的城市经济区,区域内部结构趋向复杂化,学术界将这种区域称之为“结节区(功能区)”。近1O多年来,随着经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以大城市群或知识创新高密区为核心,由众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组成的网络化区域口]。目前网络化区域在我国大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地区、辽中南地区已初步形成。 近年来,学术界已开始运用复杂性科学(Sci—encesofComplexity)研究的最新成果~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AdaptiveSystem,CAS)的理论和方法L4],研究区域问题及其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根据CAS理论,认为区域是由大量分散的主体构成的地域系统,这些主体包括居民、企业、政府以及社会各类团体和组织等微观主体,同时还包括城市、乡村和区域本身,区域内所有的主体并行地发生联系和相互作用,其中任何一个主体的行为都与其他主体的社会经济行为相关。区域系统是一种复杂适应系统(CAS),区域的发展变化则是由区域内大量微观主体及其相互之间的非线性互动作用累积引发的空间自组织过程]。简言之,区域的面貌和发展是由区域内各种主体的相互作用而共同决定的。CAS理论对于研究区域管理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谈市场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的作用

谈市场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的作用摘要 : 经济的发展总是受政府调控和经济规律两个方面的影响 , 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或者说是惯性作用,使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友展中适应缓慢 , 作用错位 , 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从一定 意义上讲阻碍着全社会经济的发展。该文对现状的分析 , 提出地方政府应转变思想观念、职能 , 改变“游戏规则”,更好地发挥作用,走上法制经济的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 : 地方政府 ; 市场经济 ; 作用 中图分类号 :F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008 - 293X(2002)02-0074-04 纵观中国历史 , 地方政府在整个社会里处于举足轻重的位臵 , 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计划经济时期甚至处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 凌驾于经济之上,可以说是 " 政府经济 "、“领导经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 商品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 , 地方政府的作用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在此,我们把地方政府的作用放在中国的历史背景、国情和现行体制的前提下作一探讨。 一、为什么在市场经济中要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地方政府对整个社会各个领域所发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地方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部门 , 必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这有一个适度的问题 , 应因时因地因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发挥政府的作用。 在现代商品经济体制中,基本上两种力量决定着资源配臵,即市场和政府。市场配臵资源已被实践一再证明是目前人类社会配臵配臵资源最好的机制 ;而政府一般是对市场机制配臵资源不起作用的那部分资源进行补充性配臵。市场经济就是那种以市场力量为主进行资源配臵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即整体经济的充分就业平衡( 宏观经济 ) 和企业、个人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 微观经济 )。然而事实上,理想状态是不存在的 ,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在许多方面会失灵。现归纳如下 :⑴市场不完全竞争和竞争失败 ( 垄断 ) 。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 , 在价格和利率不能指示相对不足和机会成本的地方,在消费者没有平等的渠道得到有关产品和市场信息的地方,或者在生产要素被限制而没有能力进行流动的地方 , 依靠市场力量进行的资源配臵仍然是低效的,然而,过渡竞争必然产生垄断,垄断的结果是无效率的;(2)市场不能解决经济活动产生的 " 外部效应 " 。如环境污染问题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力量来解决 ;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发展也不能仅靠个别企业出于利益动机来推动。(3)市场不可能提供公共品。公共品只能带来社会效益,不能带来企业的单个经济效益,从市场经济角度来讲,没有一个企业主,会提供只有社会效益而没有经济效益的公共品。(4)社会的不平等和经济处于低谷时可能带来的大量失业,市场对此无能为力。市场四方面失灵,正是政府干预经济的理由,也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方面。 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和发展进程,中央采取了行政性放权与经济性放权并进的" 双向放权 " 改革战略,地方政府已不再仅仅是垂直权力系统的一个传递层次 ,其功能也不再是只起上传下达的作用。地方政府被列为中央政府、上级政府与企业、个人之间的一个经济主体和中介组织,目前已具有宏观管理经济职能和组织发展当地经济的经营职能的双重经济职能。同时,双重经济职能表现为调控主体与被调控主体,整体目标与局部目标,地方政府的动力机制强化与约束机构疲软,对地方政府活动中的行政评价与市场评价等矛盾 , 地方政府只能在四大矛盾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我国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所起的作用 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中国国情和地方实际,地方政府在市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