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微电影定义研究综述_王安权

微电影定义研究综述_王安权

微电影定义研究综述_王安权
微电影定义研究综述_王安权

青年文学家·影视文学微电影定义研究综述

王安权 华北电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部 北京 102206

汪庆华 华北电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部 北京 102206

摘 要:本文综合了微电影定义的相关研究成果,从微电影概念来源,探索微电影命名的起因,对比不同微电影定义表述的异同,并与其他相似的概念如(电影、网络视频、短片等)进行比较。

关键词:微电影定义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3-063-02

定义是界定概念的抽象的最小元素,对概念下定义,是逻辑思维的起点,本文将对微电影的定义做一个梳理和小结。微电影作为一种新鲜事物,虽然研究历史不长,但是已经引起一些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对微电影的定义进行研究,是构建微电影研究理论体系的基石,学者对微电影定义的研究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微电影行业的发展程度。笔者认为,必须通过寻找微电影概念的历史和逻辑起点,并对微电影的内涵和外延作明确的界定,使之与其他相似概念区分开来,使微电影的定义达到历史、现实、逻辑三者的统一,以促进微电影研究的良性有序发展。

一、微电影概念的起源

1995年,广告人斯科特-扎卡林说服Fattal and Collins公司创作的连续剧《地点》于各大网络播放,有的学者认为,微电影是在制作上更专业,在内容上更有创意的网络视频,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地点》被称为网剧,但应该被看做是历史上最早的“微电影”雏形。微电影概念的产生事实上是与网络视频与网络电影等相关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电影大片《无极》播出之后,2006年初在网络上爆红的恶搞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是第一部由“恶搞网络红人”影视爱好者胡戈创作,具有较完整剧情、时长较短的“类”电影视频走红,后来,网络电影日益流行,如2010年筷子兄弟的《老男孩》在优酷网开播短短几天,在没有任何宣传手段和票房保证的前提下,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全民轰动和集体怀旧的效果,创下几千万人次的点击率。“如果说网络视频是微电影的初期‘发育胚胎’,那么以2010年筷子兄弟的《老男孩》为代表的网络电影就是微电影的直接雏形”[2],以上作品都可以说是微电影的开山之作,只不过在这些作品中,他们并没有明确提出微电影这个概念。

微电影这一个概念由凯迪拉克汽车品牌公司最早提出,2010年12月27日,百年豪华汽车品牌凯迪拉克与华人影坛魅力巨星吴彦祖携手打造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微电影作品《一触即发》,全球首映宣传语中更是号称这是中国首部微电影影片,微电影这一个概念由凯迪拉克品牌提出并推广后,这一词逐渐被许多人认知和接受,成为继“微博”之后电影艺术的一次创新演绎。

二、“微”时代背景的名词衍生物

“微”时代,是web2.0带来的横向传播特点,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信息很容易被获得,使得“微事物”被人们无限放大,迎合了受众从细节中体现这个时代的方方面面的心理感受,快餐文化、碎片化精神追求成为一种潮流。“微需求”和“微表达”是这个“微时代”的人对社会现实的情感诉求,并自发形成一种无形的“微力量”,它使得“微”观念深入人心,催生出许多新鲜事物,从而衍生出新鲜的名词。在这横向文化传播时代,许多名词都以“微”字为开头,例如微博、微小说、微信、微电影等,这些词汇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渲染着微时代的来临。在“微电影”这个名词产生之前,曾经把简短的电影都称为“短片”,但微电影在故事内容上更加丰富和完整,网络视频和传统电影在网络平台上的结合,为中国电影及相关产业带来了新的营销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品牌营销模式,微电影不再是单向诉求,而是通过引发互动的扩散传播,打造品牌再娱乐和视频类媒体的传播壁垒,借势‘微传播’概念及微博等渠道形成非凡热度,

从而达到预期的品牌传播效果。”[3]这充分说明了用“微”字来命名可以吸引注意力,起到“趁热打铁”的宣传效用。“事实上,在这之前微博、微小说的流行,使微电影的产生似乎变得顺理成章,不足让人称奇了”。[4]

三、不同的微电影定义比较

从2010年开始,随着各题材类型的微电影的出现,”微电影”一词开始进入广泛的使用阶段,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然而,由于各家的角度不同,对于微电影的这个新词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见仁见智,对于各种不同的定义描述,笔者在此列举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表述,分析其中的异同。

第一种定义:世说新词中关于微电影的定义是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定义之一:微电影(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该定义强调微电影是一种微型的电影,是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中播放的电影内容,从字面上看,微电影是新技术条件下衍生的电影产品,同时,有的版本把微电影的概括为“三微两整”或者“四微两整”(微平台)[5],其解释其实都是为了体现微电影的特性,这也充分体现了微电影作为新媒体时代出现的新名词、新事物,必然要打上这个时代的烙印。

第二种定义:广义和义狭的划分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刘书亮在《微电影的传播效果及相关因素分析》中这样定义“从广义上说,微电影是微视频的一种。所谓微视频就是指通过网络平台收视和传播,时长3-5分钟的短视频。其内容包罗万象,如新闻、音乐、体育、娱乐、个人拍摄的短片等等。主要用来满足网络用户的基本信息消费。从狭义上说,微电影首先是一种电影形式,与普通电影一样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并由专业团队制作,用电影的叙事手法表现符合当下主流人群的审美价值取向”[6]。这种定义强调了微电影即是网络视频,又是网络电影的一种形态,具备两者的特征,与第一种定义的解释相比较,更加强调了微电影是一种网络视频,同时,他们规定的时长范围也有所不同,其内容包罗万象。

第三种定义:对于同一个事物,人们总有不同的声音。骆育红在《“微电影”:网络时代的概念泡沫》中提出了“微电影”是一个“伪”概念,是一个“旧瓶装新酒”的泡沫概念,这篇文章从微电影的创作角度来阐述了“其表现的内容、制作手段、制作规模与传统电影别无二致,其实很难有独立的属性。”[7]也是在强调微电影也是一种电影,是电影的一种新形态,但是认为如果非要给这一事物作出界定的话,播放平台才是区分概念的唯一条件,在电影院院线播放的是电影,在电视上播放的是电视电影,“微电影”则是特指专为网络制作,是在网络平台上播放的故事短片。提出和他相类似的看法的还有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的倪祥保教授砸在《“微电影”命名之弊及商榷》,他从学术的角度出发“从相对严格的学生意义上来说,将目前所有被称为“微电影”的那些视频内容归入电影的范畴,其实是很有问题的,至少是值得商榷的”[8]。他从电影的专业角度阐述了“电影首先应该具有影院性”并认为“不是微电影,而是微视频或微电视片”,这和微电影是一种电影形态的说法形成对立的观点,他是从对“电影”的定义角度来阐述。

第四种定义:

三替在《微电影,流行的万金油》中认为“微电影究竟为何物,也许并不那么重要,……众多力量都从微电影分享

63

青年文学家·影视文学

着新事物带来的种种利益,抢夺这一新词儿的话语权,诉说‘微电影,大力量’。于是被热捧的‘微电影’成了流行的‘万金油’。”[9]文中语言似乎是在对这个命题进行调侃,但可以看出,他对微电影的流行和产生持肯定的态度,并且承认微电影确实是不可估量的新鲜事物。

四、微电影的本质

对于微电影的本质,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视角,从影视制作的专业角度来看,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其本质就是电影艺术,从广告营销的角度分析,微电影开创了植入营销的一种新模式,丰富了植入的内涵,是品牌在新媒体时代走向成功的又一大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微电影的本质是广告,其本质属性还是商业性。这两者是否冲突?这不是本文探讨的范围,但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我们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微电影即是电影艺术,也是商业广告,甚至有的微电影是纯粹的艺术,微电影的艺术创意会更加有利于微电影商业价值的开发,微电影商业价值的开发也为微电影的艺术创意提供物质基础。

五、与其他相似概念的对比

不管是从影视角度,还是商业性质的角度,还是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层面来划分,微电影的内涵和外延都会与其他的概念的内涵产生联系,外延产生交集,如果不将微电影概念与这些相似概念区别开来,必将对微电影的概念产生模棱两可的模糊概念,笔者选择了与微电影联系最为紧密,容易混淆的概念作为比较对象,包括电影、网络视频、短片等,对它与其他相似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辨析。

1.微电影与电影

相同点:在整体风格上,微电影与电影的基本风格是统一的,特别是影片的取材方式、主题内容的表现、视听语言的处理,以及人物的现实遭遇、内心痛苦的揭示等,都与传统电影的创作原则相一致。

不同点:传统意义上的故事片电影较微电影来说,因为时长的缘故(一般时长一个半小时,有两个小时,还有分上下集的电影),情节更为复杂曲折,人物更为完整,感情和情绪也更加丰富细腻。由于微电影是人们在特定环境下,碎片化的时间里,在网络上或者下载到移动设备上观看的小电影,所以微电影相对于传统电影,在叙事原则上,要更精简,摆脱了拖泥带水的、充当时长的不必要的空镜头。在微电影里的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场景、每一个段落都是必不可少的,全面地表现主题、塑造人物,缺少任何一个镜头就会不完整,所以微电影里的每一个镜头都是导演最后精挑细选出来的。微电影和传统电影的观赏环境不一样,观看传统的院线电影,需要有一些仪式化的程序,比如要先买票,要有情绪上的准备。而观看微电影是随时性的甚至随意性的,不管是在等车还是家中,都可以恣意地享受一次视觉的满足。而又因为微电影观影环境的不一样,所以在后期剪辑上节奏要更加的流畅,观众才会有直接的观影感受。

2.微电影和网络视频

所谓网络视频,是指由网络视频服务商提供的、以流媒体为播放格式的、可以在线直播或点播的声像文件。网络视频一般需要独立的播放器,文件格式主要是基于P2P技术占用客户端资源较少的FLV流媒体格式。

相同点:它们都以电脑或者移动设备为终端,主要利用流媒体格式的视频文件,一般需要独立的播放器,不同点:从它们的特性来看,网络视频的制作成本较高,制作周期也相对较长,而且网络视频不一定具备完整的故事情节,或许只是某个故事的片段,不具有完整的叙事风格。

3.微电影与短片

短片(Short subject, Short film)是北美电影工业在电影诞生的早期所诞生的一个片种。通常在北美将长度介于20到40分钟的电影称作短片,而在欧洲、拉美和澳洲则可以更短一些,比如新西兰将长度介于1到15分钟的电影称作短片。在现今的电影界,并没有对一部短片的长度上限作出明确的规定。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将其设定为40分钟,互联网电影数据库则设定为45分钟。

相同点:它们都是一种短时间的电影,也是电影的一种形态,它们的时长也相对较短,2010年以前,我们称作短片的分别有实拍剧情片、动画剧情片、学生剧情片作业、网络视频。时长一般低于电影。网络短片从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筷子兄弟的《老男孩》再到天使投资人甘健出品的最伤爹短片《我爸》、《线索》。逐渐变化成“微电影”这个词。

不同点:微电影的时长有的几分钟,甚至是几十秒钟,而短片的时长介于20-45分钟之间,微电影这个名词主要是来源于微时代背景下的中国,而短片发端于欧美等国家,短片的剪辑方法较为粗糙,微电影的剪辑较为精细,短片不具有广告的商业特性。

六、结论

微电影是一个从2010年才开始兴起的概念,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院线电影模式将不能满足当下人们对碎片化生活的需求,这必将给形式多样的电影形式带来广阔应用前景人类对于新事物、微事物的追求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赋予了新的内容然而对于微电影的发展现状很多学者也提出了担忧,未来的微电影能否给出精确的定义,如何重视它存在的价值和发展中带来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待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凯.微电影的发展特征诠释即前景探讨. [J].宁夏社会科学,2012.9,(5)

[2]叶志飞.浅谈微电影的商业价值和发展前景. [J].产业研究,2012

[3]唐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 [J].新闻界,2011,(7)

[4]谢志勇.浅谈微电影.[J].新闻传播,2012.9

[5]王长武.微电影的传播特征与市场前景展望. [J].影人论坛,2011,(9)

[6]刘书亮.微电影的传播效果及相关因素分析. [J].西华大学学报,2013.1,(1)

[7]骆育红.“微电影”网络时代的泡沫概念.[J].名作欣赏,2013

[8]倪祥保.“微电影”命名之弊及商榷. [J].长短辑,2012,(5)

[9]三替.微电影,流行的万金油. [J].大众电影,2011,(17)

[10]仲萍.微电影的破茧成蝶.[J].电影评介,2013,(3)

的真实身份,准备斩断尘缘,重返太虚幻境。

(三)、证自我

贾宝玉最后的出家就其自身来说是在孤独中追寻自我的确认。他在大观园的理想世界被外部社会摧毁以后,在自己的爱情理想幻灭之后,转而在佛家的空中追寻自我。小说最后一卷写到贾宝玉最后和一僧一道走的时候所唱的歌“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就表明了宝玉最后追求的是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解脱。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贾宝玉成长过程中中具有很多独特的心理机制,我们可以看到贾宝玉先天具有顽劣、本朴、尚自然的心理机制,进而发展成平等、仁爱和善同人的心理机制,不过他的善同人是“君子和而不同”的“和”,是包含着不同的同,主要是对读书做官和功名利禄的拒绝,以及最后所体现出来孤独、超脱、证自我的心理机制。贾宝玉既受到了儒家一些正面的价值伦理观念如敬、孝、与人为善的影响,也深受庄禅解脱精神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探讨,我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贾宝玉这一人物的成长过程,从而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贾宝玉的成长过程中独特的心理机制及其作为一个“新人”背后复杂的文化精神,更深入地了解到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的独特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参考文献:

[1]孟庆茹:《真假相映、虚实相衬的甄宝玉和贾宝玉》,《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64年第3期。

[2]刘敬圻:《贾宝玉生存价值的还原批评》,《红楼梦学刊》,1997年第1期。

[3]王蒙:《贾宝玉论》,《红楼梦学刊》,1990年第2辑。[4]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中华书局,2005年版。

(上接第62页)

64

关于组织文化的研究综述

关于组织文化的研究综述 摘要:组织文化一直是组织领域研究的主流问题,其内涵逐渐丰富、完善起来且呈现多元化趋势。本文将从国外学者的定义、我国学者的定义阐述其概念的界定,引出国外研究状况,如组织文化理论研究的深入探讨、组织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的研究问题等,还有我国研究状况,如在实践领域的塑造缺乏整体性、忽视了组织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等问题。针对我国组织文化研究问题提出了综合把握组织文化概念、从方法论方面加强研究、注重创新实行人本管理等建议。 关键词:组织组织文化企业文化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西方社会在反思了日本经济如何在短期内飞速发展的原因之后,认为一个组织不仅以结构、部门、关系存在,它们还像人一样具有个性,具有区别于其它组织的独特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这便构成了组织文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组织文化管理问题渐渐成为西方组织理论学家们关注较多的、同时也是引起激烈竞争论的问题。一大批学者围绕组织中的文化问题进行了孜孜不倦地探索,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大批学者认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组织中,人们总得与组织打交道。因此要了解组织生活,了解组织发展的原动力,就必须建立组织文化的概念,对组织中的文化问题有深入的了解。 1 组织文化概念的界定 20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学者发现企业的文化特征是促使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管理学家开始对组织文化或企业文化给予了相当热情的研究。因此当组织文化在实践领域、企业管理领域及学术界变成时髦且流行的名词时,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其概念并对其定义。 1.1国外学者的定义 1.1.1普遍的观点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活动中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以及体现组织群体意识与行为规范的规章制度和物质特色。 国外的学者大多把组织文化看成是组织内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特定的文

文化全球化研究文献综述

THE SOUTH OF CHINA TODAY 2009.11 今日南国2009年11月(总第139期) 今日南国 THE SOUTH OF CHINA TODAY NO.11,2009(Cumulatively ,NO.139) 一、研究背景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在全世界范围内日益凸显的一种新现 象,反映了当代时代的总体特征和主要 趋势。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 心、包含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 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 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 自吉登斯提出了全球化的完整理论之后,国内外学者对此的关注度越来越 高,学者关注的角度和程度都不一样。这 些研究所涉及的面很广,很少有学者对 这些研究进行整理,因此,本研究就这些 研究的一个方面进行整理是必要的。 二、文献搜索在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方面,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文献法。国内文献搜素中,首先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系列数据库”中以“全球化文化”为“主题”或“关键词”或“题名”,限定学科为社会学和统计学进行搜索。因为关于“全球化文化”的文章最早出现在1993年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所以搜索年限是从1990年以后开始的。由搜索的结果整理可以看出:各学科对全球化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各年份的研究成果呈现上升趋势。三、研究内容在所学者对此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1.文化认同。认同就是主体对自己身份、角色、地位和关系的定位的一种认识和把握,即一种自我意识。文化认同即对自身文化身份和地位的一种自觉和把握。文化认同表现在众多方面,政治、经济、伦理、宗教、语言和观念凡同人类的活动有关的一切领域几乎都是文化的领域,因此都存在文化认同的问题。 一方面,有学者认为即使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在21世纪并不会随大流,丧失自己的文化个性,而是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在世界文化的多元格局中显示出独有的地方性。麻国庆站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认为文化的 选择性使得族群的认同、地方文化的认同与跨国文化圈———华人文化圈的认同在一种良性的状态下展开。民族文化的“无意识的传承” 传统,进行着“有意识的创造”,这种创造的过程,正是一种“文化的生产”与“消费”的过程。这种“生产”和“消费”并没有脱离固有的文化传统。同 时,这一过程,也从单一的民族文化的领 域进入到地域共同体之中。 张卫东教授选择中国饮食和西方麦当劳在饮食目的、饮食的制作和饮食的 选择三个方面的碰撞和互动的案例,证 明了中国饮食并没有被西化,但是另一 方面也没有阻碍西方快餐。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正因为文化认同,致使我国传统文化的丧失。吕传庭等学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提出由于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侵入,我国城市规划工作者在文化认同的背景下,所获取的外来文化都是肢解的、片断的直观印象,并非是真正的文化内涵。2.文化冲突。刘晓研和胡永辉指出全球化已对各国的很多社会活动产生了不同影响,尤其是西方霸权文化伴随这 一浪潮不断扩张,使人们的文化意识逐 渐“西化”。同时,他们也批判了在东西方 文化交流与碰撞中失却自己民族身份的 作者和批评家。他们提出民族国家在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同时,应坚持自己 的文化立场和文化主体性。从历史来看,伴随经济、军事、政治而来的往往是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在全球化时代,不同的价值取向在文化碰撞的过程中会产生冲突。强势国家会借助经济、军事、政治上的优越地位,迫使他国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 本身的异质性也是产生价值冲突的重要 根源。对个人权利的尊重与对国家集体利益重视的差别,对人性善与恶的不同认识,对人的私利行为与利他行为的不同评价,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等不同的文化传统都隐含着自己的价值系统,并显示在社会风俗和社会政治制度层面,这标志着文化及其价值的异质性差异。 霍志钊在他的研究中,阐述在乡村都市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在发展中造成文化变迁二者所产生的矛盾,探讨了在全球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提出了文化自觉是文化保护的思想基础。 四、对研究现状的评价 尽管学术界对此问题进行了很多的探讨和研究,但是就社会学这一领域来说,对此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广泛,大多都是围绕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对待西方文化侵入的反应和表现,同时他们提出了应对“西化”的措施。但是却很少有学者从更深入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 其次,文化包括很多方面,在这些研究中,有少数的学者提到了休闲和消费文化,对文化的其他方面研究得不够,甚至是没有。 最后,在这方面的研究方法上,大多都是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以文献为主的研究方法占绝大部分。 全球化仍然对各国各个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是怎样的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文化如何保持自己的地方性、本土性,这些都值得学者关注,以个人、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领域对此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参考文献] [1]韩勇.全球化背景下的青年社交[J].青年探索,2006,(4). [2]王金宝.吉登斯全球化理论的深度解读及其批判[J].哲学研究,2007,(6). [作者简介]符琼(1985-),女,湖北恩施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8社会学专业硕士。 文化全球化研究文献综述 符琼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 610064) [摘要]全球化已经是当今世界的一种趋势,国内外学者对此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本文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里 索所有关于文化全球化的文章,对所有文章进行简单地梳理。在梳理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冲突两方面。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认同;文化冲突[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190-(2009)11-0236-01 236

微电影广告模式研究

微电影广告模式研究 自2010年凯迪拉克的《一触即发》走红网络,微电影广告凭借其性价比高、互动性强、形式新颖等优势受到企业、广告公司、视频网站的追捧,掀起了一阵“微电影热”。微电影广告经过五年的发展,期间涌现出了不少成功的作品,创造出了一些营销神话,运作模式也在逐步走向成熟,这股“热气”也在变冷;在这过程中,大多的微电影广告还是因为创意不够新颖、植入方式欠妥、营销不当而被遗忘在信息的潮里,广告费打了水漂。虽然微电影在发展的过程遇到不少困难,但它的营销模式也在从当初的尝试走向成熟,随着微博、微信、人人网、等社交平台的视频分享业务也日渐成熟,各大视频网站更是为微电影的传播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传播载体,大数据的发展更是使微电影广告的营销更能瞄准目标受众及其需求,有针对性的精准销售广告信息,发展空间巨大。 自从微电影广告的浪潮席卷整个营销圈子以来,不管是学界还是业界都不乏对他的研究。业界麦肯光明副总裁莫康孙2011年在《中国广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从电影植入广告到微电影》的文章,大致阐述了微电影广告的发展由来、优势特征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学界的研究成果就相当丰富了,从康初莹的《“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到李娅乔、李振国的《新媒体环境下微电影广告模式探析》。有的是以微电影的概念、产生、特征为主的基础类研究;有的是侧重于微电影广告的营销策略研究,有的则是以研究微电影的内容、表达方式为主;还有的是以传播学的角度解读微电影广告;更多的是结合具体案例对微电影广告进行研究,但在微电影广告逐渐走向成熟、理性发展的今天,案例类研究的案例都比较老,已经不太符合微电影发展的最新态势。 鉴于微电影广告是具有可发展空间的新事物,与此同时它的发展又面临诸多问题、而相关研究较少的现状,本文拟以微电影广告典型案例研究为切入点 ,梳理出成功微电影广告的模式,希望在未来对企业、广告公司等在进行微电影广告营销有所帮助。 本文根据微电影广告的发展现状,微电影《奥利奥:扭开亲子一刻》为案例,试图分析微电影广告的营销传播模式。第一章主要是对对微电影广告的概述,首先区分了微电影广告、微电影、电影植入广告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确定微电影广

导演阐述怎么写

导演阐述怎么写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导演阐述 导演阐述 1.立意 《无悔青春》一部以大一新生军训生活为题材的纪录片,我们试图用客观记录的方式找寻在披着严谨谨慎外衣下的青春的心声,审视如今的军训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 2.内容 以参加军训的大一新生为主,通过对他们日常军训生活的记录,以引导是讲述的方式,随着军训生活的不断发展,探求他们心里最真实的想法。对军训,对大学,对生活,乃至对以后人生的一些认识及态度。做一个真实的记录,不同情境:拉歌、站军姿等情况下大学生心里最真实的体会。在疲惫,欢乐交织的情境里,对人生有了什么新的领悟。

3.风格样式 本片是纪录片,为了保持真实情景,所以在色彩上尽量不做后期处理,保持真实客观的风格。 4.摄像 采集正步、齐步、站军姿、教官教学等日常训练,拉歌、打饭等休息时间,为检阅准备的训练成果展现,对军训学生的采访等镜头 5.剪辑 以拍摄的画面和录制的声音素材为基础,将分散的镜头有序地、合乎逻辑地组接到一起,从而表现出军训学生们的青春洋溢,对未来大学生活的期待、对即将告别的青春时代的不悔以及严肃严谨的军训生活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 6.音乐音响 背景音乐: 全片大多以厚重感强的,能将执着的信念、勇气发挥得淋漓尽致的背景音乐为主,表现出军训学生为梦想而执着

的精神,营造出能激励、振奋人心、积极向上的氛围。 同期声选择: 1)院长检阅方阵时的“同志们好!”或者“同志们辛苦了!”,队列人员齐声洪亮地回答:“首———长———好!”或者“为———人民———服务!” 2)拉歌的歌声 3)采访 4)阅兵时走分列式的音响 画外音:解说为主 篇二:导演阐述 微电影《及人之老》导演阐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你在大街上遇到一位老年人摔倒了,你会怎么办?扶不起的老人亦是扶不起的国人素质。老人跌倒没人扶,应该说是扶不起的不是老人,更是我们某些国人的素质,虽说造成这一现象有其克观原因存在,但是面对着倒地受伤的老人,我们有多少理由都不是扶不起的理由,但是做人要有爱心,做人应有

电影的作品风格及分析

xx电影的作品风格及分析 在xx,xx似乎是电影界的一个神话,他从来不拍电视剧,只拍电影;而他的电影、不论是xx题材还是农村题材,不论是现代还是当代,总是令人刮目相看。他认为,有些拍得好的商业电影有一定的艺术性,也有一定的商业性。他把自己的影片归结于类影片。不过,他的影片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其所表现的情感,他认为,“人类的感情是相通的。人类共有的情感,不分,不分国界,感动你了,你就喜欢了。” xx是xx“第五代”电影人的顶尖人物,他以直觉把握的形式天才地表达社会心理愿望,传送、显现大众心中的密码,这种内在的传递和内在的约束的强制与类型化的在深层次正好相通。xx的本领在于他能强烈而不失准确,适时而又超前地拨动的心弦,展示中华大众心态。他拍过的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的、xx的,有历史的、现实的,无论是表现贫民生活还是描写宫廷贵族,他都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xx。 的在强烈的色彩、大量的构图背后,严格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叙事和抒情是其所遵守的主线。 作为我国很少有的天才艺术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xx》、《xx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xx》、《一个都不能少》等,它们可以和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艺术作品相提并论而毫不逊色。xx的电影创作始终显示了他厚积薄发,对电影艺术的

xx态度。在他电影作品中始终如一的三个基本主题:对xx追求,对执著信念的描述,对城乡差别的关注。 xx电影中的红色和趣味xx作为他电影的一个基本主题,这是任何一个熟悉他电影的人所共同感受到的。他对完xx形式的追求在当代电影艺术中是绝无仅有的。最显著的是对视觉审xx效果的追求,可以这样说,他精心经营的电影的每一个镜头和画面都具有广告一般的xx。对视觉审xx效果的追求是电影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所具有的根本的特征。他对视觉效果的刻意追求,甚至是苦心孤诣的追求,显示了他对电影艺术与众不同的理解。在xx的电影对xx追求中,《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xx》是最为突出的。电影的画面精致、对称、和谐,具有一种xx的xx。如《大红灯笼xx》中大公子做生意从外面回来,在楼上吹笛,最后和四姨太一同离开的场面,这种匠心独运不仅显示了xx对画面的刻意追求,与整个电影以四合院为基调的平整、稳定、压抑的画面既和谐一致,又显示了他内在的浪漫气息。与此相反,《我的父亲母亲》的画面则充满了一种不稳定的动感,显示了xx的活力,同时也显示了生命的一种悲壮与崇高的xx。特别是在画面与细节的处理上表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根本特点。xx为血和火的颜色,它代表了对幸福和理想的向往。与国庆、生日、婚宴等各种xx中出现的红色所代表的稳定和平xx的寓意不同,xx电影中的红色大多具有民间文化所特有的跳跃、奔放、热烈、动荡的特点。

高概念电影

高概念电影 高概念电影日益成为好莱坞大片的同义词,它带来的效应是,如果一部高成本电影无法浓缩为一个「高概念」,那么它从一开始就很难找到投资。高概念电影和低概念电影——后者是前者的衍生词,听起来很滑稽,但不是没有意义——的区别可以用前几年的两部同类型影片来很好地说明,一部是《铁甲钢拳》,一部是《斗士》,均为拳击电影,但却大不相同。 两者对拳击元素的利用效果,对明星的使用,乃至营销和宣传策略都完全相反。《铁甲钢拳》作为高概念电影,它更有效地将高科技武装下的拳击技术作为招徕观众的噱头,而在《斗士》中拳击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铁甲钢拳》的主演是休·杰克曼,《斗士》的主演是马克·沃尔伯格和克里斯蒂安·贝尔,两者的级别其实不相上下,后者以完全相反的方式来呈现明星的魅力,例如贝尔再度瘦身、扮丑。这种定位的差别反映到商业上,前者的全球票房是 3 亿美元,后者只有 1.3 亿。 高概念电影其实是电视界发明的,之后才被迅速引入电影当中,然后成为所有传媒娱乐形式通用的一种项目开发手段。这个过程的发扬光大要归功于三个人。第一个 是 ABC 的 Barry Diller,七十年代初他在这家电视网负责节目制作。为了提振当时可怜的收视率,Diller 大量开发电视电影,又为了要在三十秒的电视广告内交代一部电影的卖点,他提出,所有项目必须能用一句话说清楚,这句话也会登上《电视指南》杂志成为广告语。第二个是后来成为迪士尼 CEO 的 Michael Eisner,他在 ABC 时 是 Diller 的手下,后来随 Diller 跳到派拉蒙工作,提出一部电影的原创性必须能被简明扼要地归纳出来,如果做不到,那么对观众的吸引力必将有限。第三个是著名制片人 Don Simpson,他在派拉蒙为前两个人工作过,他八十年代离开派拉蒙,和另一个制片人 Jerry Bruckheimer 一起制作了多部成功的高概念电影,包括《比弗利山警探》《壮志凌云》等,他的项目开发方式影响了整个产业。 但如果将高概念简单地理解为创意的可归纳性,那恐怕会错失重点。事实上更重要的是,概念在两个层面上具备可营销性。其一是立项阶段能说服投资人,其二是发行阶

认知领域研究综述

认知领域研究综述

————————————————————————————————作者:————————————————————————————————日期: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研究综述 本研究报告中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综述从两个角度来阐述:学前儿童和早期教育。在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中,早期科学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本研究综述中也会把早期科学教育的研究成果做一个详细的分析和概括。 一学前儿童认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有关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研究成果 1、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研究: 研究表明:个案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在两年中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但表现出较大的个别差异。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在两年中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中班上学期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得分高的儿童在大班末时得分仍然偏高。儿童的基数概念、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以及书面加减运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高得分组与低得分组的儿童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如在学习兴趣、注意力、自控力与坚持性方面高得分组有明显的优势。高得分组与低得分组的儿童的家庭教育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周欣,黄瑾等,4-6岁儿童书面数符号表征和理解能力发展的个案研究) 2、儿童运算能力发展研究: (1)该研究表明,幼儿6岁时的加减能力比5岁时有显著提高;在5-6岁期间,幼儿解决三种不同呈现方式加减问题能力的发展速度不同,符号加减题的解决能力发展最快。幼儿园数学教育应改变以往过于注重技能训练与口诀背诵的教法,而更为重视幼儿数概念的形成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许晓晖,庞丽娟,陶沙,韩小雨,不同任务呈现方式下幼儿加减能力的发展) (2)在现有研究文献中,大多数是关于测量估算和计算估算的研究。许多研究已分析了计算估算所使用的策略种类,也有研究已经接触到计算估算技能与其他能力之间的关系,但关于数量估算的研究很少。根据现有的研究,估算能力不是一种整体的能力,即不同类型的估算任务,如数量估算和计算估算似乎需要不同的能力,并且在各种估算任务之间似乎不容易进行能力的迁移或转化。一个好的计算估算者并不必然是一个好的数量估算者。估算任务的多样性和儿童在这些任务上的表现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赵振国,儿童估算发展研究综述) 3、儿童排序能力研究: 该研究发现,4-6岁幼儿的排序有一个不断精确的发展过程,其排序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幼儿的排序能力受到排序对象数量、正逆排序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此外,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排序策略的运用及数字排序能力方面有较为明显的年龄差异。(戴佳毅,王滨,4-6岁幼儿排序能力发展特点的初步研究) 4、儿童数学问题解决研究: 从生态观的角度研究儿童早期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数学问题解决是儿童早期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从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态观来看,儿童早期数学问题解决具有显著的文化特征,其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是认知加工与情感态度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提取与知识建构的共生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开放式的循环渐进过程。(魏勇刚,庞丽娟,儿童早期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态观) 5、数感研究: 从数感的定义、教感的发展、数感的评佑及教学四个方面对国外学前儿童数感发展进行详细综述。(浦晓黎,国外学前儿童数感研究综述) 6、儿童科学、数学能力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研究: 家庭与儿童数学能力发展的关系:该研究从近年来相关的实证研究出发,进一步证明家庭对儿童早期数学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是通过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为孩子提供和

行业微电影摄制阐述

行业微电影摄制阐述 一、微电影释义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是在电影和电视剧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小型影片,具备完整独立的故事情节。 微电影的时长从几分钟到三十分钟不等,即可在传统媒体平台播出,也能在新媒体平台上播放,更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自由观看,比如:在坐车、等人、排队等闲暇时间用手机或电脑观看。 微电影有着与电影、电视剧一样完善的组织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其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即可单独成片,也可系列成剧。 二、行业微电影释义 行业微电影指的是那些在讲述各个行业领域内的人和事儿的同时,还能彰显行业特征和行业精神面貌的微电影。比如:法治微电影、旅游微电影、消防微电影、税务微电影、党建微电影、廉政微电影、禁毒微电影,等等。 行业微电影通过把一个好看的故事和不同行业的不同特征有机结合,使其呈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其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也更加的灵活多样,可以演员表演,可以纪实,也可以借助新闻专题手法、采用图片和影像资料等形式来完成叙事。 三、行业微电影和行业宣传片的互补关系 目前,行业微电影和行业宣传片的表现形式虽有不同,但目的都是传递行业单位的品牌价值,展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精神风貌。行业宣传片属于专题片类,是正面阐述;行业微电影属于故事片类,是侧面烘托。 1、从呈现企业信息量和直观性这个角度来看,行业宣传片能较为直观的呈现大量的企业信息;而行业微电影一般只能就企业的某一文化或者特性进行呈现,信息量相对较少。 2、从如何引起观众的价值认同和内心共鸣这个角度来看,行业微电影更为贴合品牌传播的需求。通过产品功能和品牌理念与行业微电影的故事情节巧妙地结合,能使观众获得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对品牌的认同感。 3、通过行业微电影与行业宣传片的优势互补,能全面有效地展现企业实力、创新精神、

文化概念综述

文化概念综述 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 一、文化的辞源学含义 (一)汉语中“文化”的词源学含义 “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经?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均指此义。在此基础上,有若干引申义。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尚书?序》所载伏曦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论语?子罕》所载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是其实例。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所以《尚书?舜典》疏曰“经纬天地曰文”,《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这便是《礼记?乐记》所谓“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尚书?大禹谟》所谓“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黄帝内经?素问》:“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归纳以上诸说,“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儒生编辑的《易传?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段话里的“文”,即从纹理之义演化而来。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于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规律。同样,“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这段话说,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在这

电影概念设计资源网址

电影概念设计资源网址 ::::::::::::Concept art 艺术家:::::::::::: https://www.docsj.com/doc/5e17656803.html,/ s y d m e a d (第一号人物) https://www.docsj.com/doc/5e17656803.html,/ Feerik(帅……!painter画师) https://www.docsj.com/doc/5e17656803.html,/site/main.html JohnWallin(战争机器概念设计师) https://www.docsj.com/doc/5e17656803.html,/projects.php JamesClyne(世界大战概念设计师) https://www.docsj.com/doc/5e17656803.html,/index.htm RyanChurch(星球大战设计师) https://www.docsj.com/doc/5e17656803.html,/art/other/art_other_thumbs.php GeorgeHul(骇客帝国概念设计) https://www.docsj.com/doc/5e17656803.html,/ Scott Robertson(概念设计先驱) https://www.docsj.com/doc/5e17656803.html,/ danielsimon(超未来的工业设计大师) https://www.docsj.com/doc/5e17656803.html,/ Mark Goerner(综合设计精英) https://www.docsj.com/doc/5e17656803.html,/gallery/ Mikko Kinnunen(concept art.illustration) https://www.docsj.com/doc/5e17656803.html,/ B?rkur概念艺术家(Concepts / Illustrations / SketchesSpeedpaints)https://www.docsj.com/doc/5e17656803.html,/ Kim Taylor https://www.docsj.com/doc/5e17656803.html,/ David Hong (难得哗啦啦提供了新的牛人) https://www.docsj.com/doc/5e17656803.html,/gallery.htm Andreasrocha https://www.docsj.com/doc/5e17656803.html,/ Young'sGallery https://www.docsj.com/doc/5e17656803.html,/page.cfm?show=gallery 零蜘蛛 https://www.docsj.com/doc/5e17656803.html,/gallery.htm 参与制作:i.robot / STAR WARS / Time Machine / Red Planet / http://livingrope.free.fr/ Jean-Sébastien Rossbach(有质感的画) new:https://www.docsj.com/doc/5e17656803.html, old:http://pagesperso-orange.fr/arth/

完整版电影作品分析电影鉴赏特点及意义

电影作品分析电影鉴赏特点及意义 电影艺术是一门大众化的艺术,它综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建筑等 各种艺术手段,以其生动逼真的视觉效果,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吸引着亿万观众 ,其影响力、感染力之大是其他艺术无法望其项背的。然而,能够真正感受到电 影作品的艺术匠心,精当的品评其优劣得失并非一件易事。马克思说:“对不辨 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对于以视觉形象为主的电影艺术, 不仅需要“辨音律的耳朵”,还需要一双善于捕捉美的眼睛和多方面的艺术修养 ,这样才能在艺术规律的引导下,理解作品的内涵,探求艺术的“真谛”。电影鉴赏特点及意义 电影艺术鉴赏是人们在观看电影时所产生的复杂而微妙的精神活动过程。在 这一过程中,电影作品通过真实可感的艺术形式引起观众丰富的内心感受与体验 ,使观众理解影片的思想内涵,达到心理上的满足、情感上的升华并加深对社会 生活面貌及本质的认识,获得真、善、美的艺术熏陶。单纯的娱乐或不假思索的 接受并非真正的欣赏。“用思有限者,不能得其神”,欣赏的过程是严肃的,是 需要细心品味的。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感受者和艺术家那样融洽的结合 在一起,以至于感受者觉得那个艺术品不是其他什么人所创造的,而是他自己创 造的。真正的艺术作品能够做到这一点,在感觉者的意识中,消除了他和艺术家 的区别。”这虽然是对作品达到的境界的一种界定,但也道出了电影艺术欣赏的 内在要求:求得观众与艺术家之间一种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艺术家用电影 作品来传达他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内心的种种感受,而观众通过欣赏充分地感受并 力图走进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加以理解以达于某种程度的同一。“夫缀文者情动而 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也就是这个意思。 和其它艺术的欣赏一样,欣赏电影也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活动。一方面艺术 形象唤起观众的种种审美感受和情感活动;另一方面欣赏者又根据其生活阅历、 思想认识对电影艺术作品加以理解、丰富甚至补充。西方谚语中说:“一千个观 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并不是说哈姆雷特的性格千变万化,而是指观众根据 不同的情感体验对这一形象的不同理解。同样,对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有 人爱,有人厌,也都基于人们对这一形象的不同感受。这些形象已不再是纯然的 作者的创造,而蕴含着观众的再创造的内容。 以上是把电影艺术作为一种无差别的艺术形式进行欣赏时具有的特点。电影 艺术引起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又具有不同于其他艺术欣赏的特殊性。作为一种融 会着多种艺术手段的综合性艺术,电影欣赏具有更大的丰富性。无论是《黄土地

组织文化的研究综述

组织文化的研究综述 摘要:组织文化一直是组织领域研究的主流问题,其内涵逐渐丰富、完善起来且呈现多元化趋势。本文将从国外学者的定义、我国学者的定义阐述其概念的界定,引出国外研究状况,如组织文化理论研究的深入探讨、组织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的研究问题等,还有我国研究状况,如在实践领域的塑造缺乏整体性、忽视了组织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等问题。针对我国组织文化研究问题提出了综合把握组织文化概念、从方法论方面加强研究、注重创新实行人本管理等建议。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西方社会在反思了日本经济如何在短期内飞速发展的原因之后,认为一个组织不仅以结构、部门、关系存在,它们还像人一样具有个性,具有区别于其它组织的独特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这便构成了组织文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组织文化管理问题渐渐成为西方组织理论学家们关注较多的、同时也是引起激烈竞争论的问题。一大批学者围绕组织中的文化问题进行了孜孜不倦地探索,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大批学者认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组织中,人们总得与组织打交道。因此要了解组织生活,了解组织发展的原动力,就必须建立组织文化的概念,对组织中的文化问题有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组织组织文化研究文化理论研究方法 1组织文化概念的界定 20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学者发现企业的文化特征是促使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管理学家开始对组织文化或企业文化给予了相当热情的研究。因此当组织文化在实践领域、企业管理领域及学术界变成时髦且流行的名词时,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其概念并对其定义。 1.1国外学者的定义 1.1.1普遍的观点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活动中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以及体现组织群体意识与行为规范的规章制度和物质特色。国外的学者大多把组织文化看成是组织内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特定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道德规范、传统、风俗、习惯和与此相联系的生产观念。组织正式依赖于这些文化来组织内部的各种力量,将其

电影作品分析的写作范本

电影作品分析的写作范本(简略本)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欧洲的电影业走向了衰落。与此同时,一个影坛的巨影正从美洲大陆银幕之后冉冉升起,这就是著名的美国导演——格里菲斯。他在长期默默积累中已经进行过一些有效的艺术实验。(《穷巷剑客》1912年,《大屠杀》1912年) 1915年,他(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问世,揭示了电影从一种杂耍向艺术的成功的飞跃。 (《一个国家的诞生》)这是南北战争的前夕,北方的斯特曼先生的两个儿子到南方的好友卡梅隆家做客。小卡梅隆·本杰明见到斯特曼的女儿赫尔西的照片,暗中爱上了她。南北战争爆发,已成为南军上校的本杰明在战斗中负了伤,被好友斯特曼俘去。战斗结束后,黑人在南方建立政权,已经获释的肯杰明组织起三K党,决心想黑人反扑。 格里菲斯最重要的贡献,是打破了梅里爱以来的以戏剧中的场景作为基本单位的叙事方法,而开始以独立的镜头作为电影的叙事单元。他把这些不同景别和长度的镜头,按照剧情的内在逻辑的需要组接在一起,使电影建立了一种独特而有效的叙事模式。 尤其是,他经常运用平行蒙太奇的剪辑手法,使紧密相连的动作得到交替的表现,从而形成动人心魄的叙事效果。 (这是本杰明的妹妹弗洛拉被坏蛋汴斯追赶跳崖身亡的一段,短促的交替镜头视情节格外扣人心弦。在影片后部,老卡梅隆一家躲进郊外的小屋被黑人团团围住,费西去向黑人领袖林锡求情,却送入虎口。本杰明闻讯,集合起三K党紧急驰援。) 在这里,格里菲斯使用了一连串更大的的空间范围的动作交替穿插,构成平行蒙太奇剪辑,创造了自电影有史以来最激动人心的高潮段落。后来,人们就将这种平行救援的剪辑方法,称为格里菲斯的最后一分钟的援救。 格里菲斯在这部影片中把个人命运、家庭生活和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反思结合起来,使电影获得了史诗般的规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它不但注意情节的组织,也十分注重人物的刻画和对环境气氛的描写。 (本杰明获释归来,他的妹妹注意到哥哥身上破旧的军装,本杰明则发现妹妹衣服上的貂皮领子是棉花装成的。) 在表现战争的场面中,格里菲斯从不同的机位来拍摄同一场景,获得了近似后来的移动摄影所能创造的场面效果。同时,在这些气势如虹的大场景中,他也并未忽视对个体的表现,通过突出人物的造型,给影片带来一种悲壮的色彩。 《一个国家的诞生》中,强烈的种族偏见引来了普遍的抗议之声;然而,他的出色的艺术成就,却征服了各个阶层的观众,影片上映长达15年之久,观众达一亿人次。它的成功标志着电影终于获得一种普遍公认的艺术。 继这部影片之后,格里菲斯又推出了一部更为雄心勃勃的巨作《党同伐异》。这部影片表现的是古往今来排斥异己与仁爱之间的斗争的主题。为此,他把四个在时间上相差几万年,空间上横跨几大洲的故事放在一起,通过蒙太奇剪辑,使他们互相穿插、交替出现,中间,则以一个母亲摇动摇篮的镜头作为过渡。在这里,他的蒙太奇剪辑,实际上已从上一部影片中连接分散的动作和镜头,扩展到连接整个内容,从叙事的方法发展为表现思想的工具。 这部此宏大复杂的影片,即使是对艺术来说,也显得过于激进,它大大超出了观众的承受能力和电影的发展水平,终于导致了商业上的惨败。这使格里菲斯在以后的一生中,都在为制作的这部影片所欠下的债务而四处奔波。 从1895年,电影在法国诞生,到美国的一代电影大师格里菲斯的两部剧巨作的问世,电影,终于跨入了艺术殿堂的门槛。

饮食文化的研究综述

10加工一周超学号38 摘要: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方面。 本文就近些年来,国外和国内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进行一个简要的梳理和概括,从而使大家能够从更多的方面去了解并弘扬中国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 一.专著类1(日)中山.时子主编徐建新译的《中国饮食文化史》, 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介绍了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中国人的饮食 思想以及与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关系,中国人的饮食体系,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特色,中国及其周围地区的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本书撰写论文的诸先 生都是当今日本中国学研究和食文化界享有盛名的权成人土.文章虽短,但简洁馆炼、面面俱到,可谓今日日本学术界对中国食文化各项研究的精华。[1] 2.赵荣光著的《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这本书《中国饮 食文化概论》对《中国饮食文化》一书的节略和改写。共20章,70余万字,他主要讲述了饮食文化学科的的范畴、研究内容、发展过程、阶段特征以及 20世纪70年代末至2002年间饮食文化研究的批量成果等。同时,还探究了 饮食文化研究落后的历史原因。这本书对中国的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民俗、筷子文化、饮食思想、传统食礼等方面否做了探究,内容十分丰富。[2] 3.逯耀东《肚大能容:中国饮食文化散记》。这本书虽 然只是作者的读书笔记及探访饮食的随笔,但是已向社会文化领域迈步,尽管还不成体系,却将过去中国对饮食文化的探讨从掌故提升到文化层次。[3] 4.施连方编著的《趣谈中国饮食文化》(第一辑)。 这本书从中国历史、饮食起源与定义和文化内涵方面对中国饮食文化做了一定的探讨。其中还谈了许多和我们现实生活有关的饮食习惯与文化,涉及面很广,也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二论文类1.季鸿克的《〈三礼〉与饮食文化》,在这篇文章里, 作者不仅系统地阐述了先秦时代上层社会的饮食名物制度和吉、凶、军、宾、嘉五个方面的饮食礼仪,列举了对后世影响很深的王室食官制度,并深入讨论了儒家礼学的伦理基础。所有这些对中国饮食文化传统影响极大,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7] 季鸿克的《〈尚书〉与饮食文化》。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对《尚书》中的五味、农耕文化以及农业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的作用,勤俭节约为中华饮食消费传统的美德方面做了探讨和研究,以为当前饮食业的发展服务。[8]

辽海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研究综述

辽海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研究综述 对“辽海文化”这一概念,虽然国内很多同行对此也下过一些定义,但是往往局限于某一个方面,所以难免有些偏颇和疏漏。而且对辽海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研究也还不够深入,本文试图通过对前人的论述加以整理和归纳,从中找出其共性或者达成一定的共识,为以后辽海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深入研究奠定基础。辽宁作为经济大省地位,早就毋容置疑,不过辽宁要想成为文化大省,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通过对辽海文化深入研究,不断扩大辽海文化影响,深度发掘辽宁省的历史文化资源,从而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步伐。同时,也能为辽宁省老工业基地的复兴和“五点一线”对外开放战略顺利实施,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标签:辽海文化;内涵;特点;研究综述;文化强省;智力支持 一、辽海文化的内涵 (一)文化是什么 《辽宁文化通史》总主编曲彦斌基于“大文化”的理念“就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了四个层面的概念:1.物质文化层面: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2.制度文化层面: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的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3.行为文化方面: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4.精神、心理文化层面:指人们在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①这种提法,在辽宁的地域文化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者本人也比较认同此观点,把它作为研究辽海文化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二)地域文化与区域文化 2007年,程琳曾给地域文化下过这样的定义:“地域文化是指生活在该地域的成员,在既定的时间、空间,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承、社会制度,以及民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② 2012年张亚冰对地域文化与区域文化作过辨析,他认为:“地域文化与区域文化也是两个不同的命题,地域文化重在研究自然环境和历史传统,其所包含的境界是模糊的、动态的,不受国家行政区域甚至疆域的限制;区域文化论述的范围是依从于国家的行政区划,具有人为的规定性。”③ (三)辽海文化与辽河文化 2004年10月,辽宁省历史学会等单位在大连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对于“辽海”一词的概念,学者们大多赞同以其作为“辽河流域黄渤海以北广大地区”的代表性的区域文化符号。④此即辽海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上,顾奎相、陈涴、董守

大学生拍微电影实践心得体会

大学生拍微电影实践心得一 2015年寒假的小学期我们接触了思想政治实践课,经过小组的讨论,最终选择微电影系列,我们选择的主题是《手机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这与我们的大学生活息息相关。据调查,77%的人每天开手机12小时以上,34%的人24小时开机。94%的人使用手机在5年以上。而近几年智能手机和3G网络的普及,使得手机更是成为随身必备之务,特别是年轻人,几乎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微信、QQ、微博之类的社交通信工具。过度依赖手机等科技设备,对身边人的忽视程度就越严重。在网络上活跃的人,现实中反而更孤独。建议晚餐时少用手机,多和家人交谈。外出社交时,也避免过多使用手机,以免冷落他人,这正是我们拍这部微电影的原因。 经过我们小组的努力准备,写剧本,终于成功开拍。小组活动的工作有条不紊的分配到个人,而我就荣幸地担任了摄影师兼演员。犹豫缺乏拍摄经验,于是我上网查了一些拍微视频的注意事项,在实际工作中也明白了,做好每件事都是要认真负责的。由此我总结了三点经验。 第一,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全面,比如,提前准备好拍摄时需要的道具,检查摄像机是否充满电,内存是否充足。 第二,要认真负责。拍摄完成后及时把视频保存到电脑里,处理好以后再做一个备份,以免发意外。尽自己所能,把工作做到最好。 第三,要学会随机应变。要听取他人的建议,与团队做好配合,尽力让视频的效果达到最好。 手机依赖症是一种新型的心理疾病,尤其青睐青年白领女性、业务担子重的中年男人和学生三类人。手机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由于它的方便快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随着“手机一族”队伍的不断壮大,一种由于对手机过分依赖而形成的现代心理疾病——手机依赖症也悄然现身了。希望这部电影能够

张艺谋电影的作品风格及分析

张艺谋电影得作品风格及分析 在中国,张艺谋似乎就是电影界得一个神话,她从来不拍电视剧,只拍电影;而她得电影、不论就是城市题材还就是农村题材,不论就是现代还就是当代,总就是令人刮目相瞧。她认为,有些拍得好得商业电影有一定得艺术性,艺术电影也有一定得商业性。她把自己得影片归结于艺术类影片.不过,她得影片最大得特点还在于其所表现得情感,她认为,“人类得感情就是相通得。人类共有得情感,不分民族,不分国界,感动您了,您就喜欢了。” 张艺谋就是中国“第五代”电影人得顶尖人物,她以直觉把握得形式天才地表达社会心理愿望,传送、显现大众心中得密码,这种内在心理密码得传递与内在得约束得强制与类型化得商业电影在深层次正好相通.张艺谋得本领在于她能强烈而不失准确,适时而又超前地拨动中国百姓得心弦,展示中华大众心态。她拍过得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得、城市得,有历史得、现实得,无论就是表现贫民生活还就是描写宫廷贵族,她都注重挖掘人物内心得东西。 张艺谋得电影在强烈得色彩、大量得构图背后,严格坚持了生活得真实,叙事与抒情就是其电影创作所遵守得主线。 张艺谋作为我国很少有得天才艺术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得作品,如《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我得父亲母亲》、《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个都不能少》等,它们可以与世界上最伟大得电影艺术作品相提并论而毫不逊色.张艺谋得电影创作始终显示了她厚积薄发,对电影艺术得赤诚态度。在她电影作品中始终如一得三个基本主题:对

美得追求,对执著信念得描述,对城乡差别得关注。 张艺谋电影中得红色与趣味美作为她电影得一个基本主题,这就是任何一个熟悉她电影得人所共同感受到得.她对完美形式得追求在当代电影艺术中就是绝无仅有得。最显著得就是对视觉审美效果得追求,可以这样说,她精心经营得电影得每一个镜头与画面都具有广告一般得美。对视觉审美效果得追求就是电影相对于其她艺术形式所具有得根本得特征。她对视觉效果得刻意追求,甚至就是苦心孤诣得追求,显示了她对电影艺术与众不同得理解。在张艺谋得电影对美得追求中,《我得父亲母亲》、《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是最为突出得。电影得画面精致、对称、与谐,具有一种古典得美。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大公子做生意从外面回来,在楼上吹笛,最后与四姨太一同离开得场面,这种匠心独运不仅显示了张艺谋对画面得刻意追求,与整个电影以四合院为基调得平整、稳定、压抑得画面既与谐一致,又显示了她内在得浪漫气息.与此相反,《我得父亲母亲》得画面则充满了一种不稳定得动感,显示了青春得活力,同时也显示了生命得一种悲壮与崇高得美。特别就是在画面与细节得处理上表现了一种与众不同得根本特点.红颜色为血与火得颜色,它代表了对幸福与理想得向往。与国庆、生日、婚宴等各种喜庆中出现得红色所代表得稳定与平吉祥得寓意不同,张艺谋电影中得红色大多具有民间文化所特有得跳跃、奔放、热烈、动荡得特点。 张艺谋得电影中很多地方都反复出现“犟”得主题,主人公得执著、倔、犟,对信念得不懈追求,显示了张艺谋电影对善得理解与渴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