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三语文《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同步提高题

高三语文《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同步提高题

高三语文《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同步提高题
高三语文《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同步提高题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辅导训练

一、基础练习(16分,每小题4分)

1.对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钳制qián 积淀diàn 烙印luò得逞于一时chěnɡ

B.媲美bì刮垢ɡòu 咀嚼ju?有史可稽jī

C.捉摸mō威慑sha蜕除tuì一蹴而就cù

D.攻讦ɡàn 糟糕zāo 筛选shāi 昙花一现t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发掘重震雄风事过境迁明日黄花

B.原型孤芳自赏播迁他邦贬褒不一

C.成分与时俱进面目全非急剧变换

D.崇尚余风遗响消声匿迹抱残守缺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①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__衰亡。

②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__,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

③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__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

A.以至捉摸从而B.以至琢磨因而

C.以致琢磨从而D.以致捉摸因而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经过长期努力,人们尽管普遍接受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但在现实中,追求升学仍然是人们在客观社会现实和利益追求驱动下主要的教育价值导向。

B.自主招生给了高校更多的招生自主权,使高校不再完全按照高考成绩排队录取考生,改变了以往一张考卷定终身。

C.财政部发布的第十二号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报表明,房地产“暴利”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是正在演变成一个经济问题。

D.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与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13日在北京举行会谈,就中美经贸关系的广泛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二、课内精读(12分)

阅读《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中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设想一下,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那情景当然是不堪设想的。因此,称传统文化为祖宗的丰富遗产,说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不为过分的。

但是不能忘记,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常常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也会出现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因此,说传统是民族沉重的负荷,社会前进的包袱,也是不为过分的。

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是一种艺术,是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和广阔场所。

能理解这一点和做到这一点,看来并非易事。我们容易看到的,常常是与之相左的情况。比如说,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这时,具有惰性的传统,只会被斥为阻碍趋时的包袱。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惟古是尚,应该保护其斑驳陆离的面貌,切忌刮垢磨光。这时,传统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财富。

传统的确是财富,但财富不在它的惰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非时装。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变化而穿脱的外衣,甚至也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传统是内在物,是人体本身;精确点说,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绝裂。

但是传统也不是神赐的,天生的,它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必定也会随共同生活的变化而更新。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徒劳无功,而且往往要激起逆反心理,促成精神危机。这是有史可稽的。

5.“能理解这一点和做到这一点,看来并非易事”中的“这一点”指代什么内容?(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何理解传统既是财富也是包袱?文章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严密辩证的论证是本文的最大特点。试结合选段就此作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段拓展(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化可以打造吗?

冯骥才

①一个气势豪迈的词儿正在流行起来,这个词儿叫做:打造文化。常常从媒体上得知,某某地方要打造某某文化了。这文化并非子虚乌有,多指当地有特色的文化。这自然叫人奇怪了,已经有的文化还需要打造吗?前不久,听说西部某地居然要打造“大唐文化”。听了一惊,口气大得没边儿。人家“大唐文化”早在一千年前就辉煌于世界了,用得着你来打造?你打造得了吗?

②毋庸讳言,这些口号多是一些政府部门喊出来的。这种打造是政府行为。其本意往往还是好的,为了弘扬和振兴当地的文化。应该说,使用某些行政手段,是可以营造一些文化氛围、取得某些文化效应的。但这种“打造”还是造不出文化来。打造这个词儿的本意是制造。优良的工业产品和商品,通过努力是可以打造出来的。文化却不能,因为文化从来不是人为地打造出来的。温文尔雅的吴越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美国人阳刚十足的牛仔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谁打造的?

③文化是时间和心灵酿造出来的;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创造的成果,是自然积淀而成的。你可以奋战一年打造出一座五星级酒店,甚至打造出一个豪华的剧场,却无法制造一种文化。正像我们说,使一个人富起来是容易的,使一个人有文化——哪怕是有点文化气质可就难了。换句话说,物质的东西可以打造,精神文化的东西——是不能用打造这个词儿的。难道可以用搞工业的方式来进行文化建设?

④坦率地说,打造文化叫得这么响,其中有一个明显的经济目的——发展旅游。因为,人们已经愈来愈清楚:文化才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一切文化都是个性化的。文化的独特性愈强,旅游价值就愈高。文化是老祖宗不经意之间留给后人的一个永远的“经济增长点”。那么在各地大打旅游牌的市场竞争中,怎样使自己的文化更响亮、抢眼、冒尖、夺人?一句话,看来就得靠“打造”了。

⑤很清楚了,这里所谓的打造文化其本质是对原有文化的一种资源整合,一种商业包装,一种市场化改造。当今有句话不是说得更明白吗——要把某某文化打造成一种品牌。品牌是商业称谓。文化是没有品牌的。中国文化史从来没有把鲁迅或齐白石当做过“品牌”。鲁迅和齐白石也不是打造出来的。当下的打造文化者也并不想再打造出一个鲁迅或齐白石,却想把鲁迅和齐白石当做一种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所以伴随着这种商业化的“文化打造”,总是要

大办一场大哄大嗡的文化节来进行市场推广。这种打造和真正的文化建设完全是两码事。

⑥进而说,如果用市场的要求来打造历史文化,一定要对历史文化大动商业手术。凡是具有趣味性和刺激性、吸引与诱惑人的、可以大做文章的,便拉到前台,用不上的则搁置一旁。在市场霸权的时代,一切原有的文化都注定地要被市场重新选择。市场拒绝深层的文化,只要外表光怪陆离的一层。文化的浅薄化是市场化的必然。此外,市场还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原有文化进行再造。涂脂抹粉,插科打诨,必不可少。这也是各个旅游景点充斥着胡编乱造的“伪民间故事”的真正原故;与此同时,便是无数宝贵的口头文学遗产消失不存。再有,就是假造的景点和重建的“古迹”。这儿添加一个花里胡哨的牌坊,那儿立起来一个钢筋水泥的“老庙”,再造出一条由于老街拆光了而拿来充当古董的仿古“明清街”——文化便被打造成了。

⑦这里边有文化吗?真实的历史文化在哪儿呢?打造出来的到底是什么“文化”?伪文化?非文化?谁来鉴别和认定?反正前来“一日游”的游客们只要看出点新鲜再吃点特色小吃就行,没人认真。也许那些对当地文化一无所知的洋人们会举着大拇指连声称好,凑巧被在场的记者拍张照片登在转天报纸的头版上,再写上一句“图片说明”:东方文化醉倒西方客。

⑧打造文化,一个多么糊涂的说法和粗鄙的做法!

(《文汇报》2006年11月1日)

8.第一段中说“这自然叫人奇怪了”中的“这”指代什么内容?为什么“叫人奇怪”?(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作者认为“打造文化叫得这么响”的原因包括哪些方面?(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一些人“打造文化”的本质是什么?这和真正的文化建设一样吗?为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文中阐述了“打造文化”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试分条概括。结合全文看,作者对此的观点和态度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表达(12分,每小题4分)

12.给下面的一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据《解放军报》报道来自首都73所高校的2850名报名应征的大学生10日体检完毕。其中,422名大学生顺利通过体检。

近年来,随着国防教育的深入普及和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在校大学生依法服兵役的观念进一步强化,参军热情明显增强。今年北京市相继出台了14项优抚政策,首都各高校也逐步完善了更加贴近学生实际、便于操作执行的优惠措施。尤其是最近总部下发的《关于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后入伍的优秀士兵中选拔基层干部的通知》,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参军的热情。据北京科技大学武装部部长曲涛介绍,该校报名应征的大学生,除享受北京市大学生入伍的所有优抚政策外,退伍复学后还可得到学费全免的特别优待。从2001年至今,北京科技大学共向部队输送大学生士兵22名,今年又有46人报名应征。

答:_______________。

13.2006年9月上海正式启用新版历史教科书。在新版教科书中,初中的中国史和世界史被从三年压缩到了两年,高中一年历史课只集中于文化、思想、文明方面。在内容安排上,新版教科书淡化了“毛泽东、长征、殖民侵略、革命、战争”,同时大幅削减古代史内容,用当代文明史取代中国史。新版上海教科书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争议。就此,你校将开展一次“历史教科书是否可以删减传统历史内容”的辩论,如果你是反方代表,请你表明你的观点并阐

述理由。(不超过12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据统计,我国上网的未成年人已达到1500万。其中,一些孩子沉迷于网络,学习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针对这一情况,请你拟写一条公益广告,以警醒和劝诫那些沉迷于网络的同龄人。

答: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1.C.(A,烙:音lào;B,媲:音pì;D,讦:音ji?)

2.B.(A,震-振;C,换-幻;D,消-销)

3.A.(以至:一般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也说“以至于”;以致: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句①表示延伸,用“以至”。捉摸:猜测、预料。琢磨:反复思索。“捉摸”“琢磨”都是动词。“捉摸”多用于不确定的说法。“琢磨”原来的意思是对玉石的雕刻和打磨,后来引申为对文章的加工使之精美或对一件事要弄清楚,翻来覆去地思考、推敲。显然,②句应用“捉摸”。因而,表示推论因果关系。根据上文所说的原因或者条件推出结果或者结论;从而,表示根据前面所说的条件或者原因作进一步的行动;根据③句的语境,应该用“从而”)

4.D.(A句词序不当,“尽管”应与“人们”对调。B句成分残缺,应在最后加上“的现象”。C句不合逻辑,“不仅……而且”是递进关系,“社会问题”与“经济问题”应对调)

5.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是一种艺术。

6.“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是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正因为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才有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才能在传统的制约与支配下,凝聚成了一个稳定而团结的集体。所以说,传统是财富。然而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妨碍进步和发展,因而传统又是包袱。作者论述这个问题,是要我们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古为今用,又要批判分析,弃其落后的保守的东西,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的东西,促使传统不断发展与进步。

7.这一节,以人之于衣服为喻,阐明了传统可为财富也可为包袱。这似乎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即“传统”的价值取向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于是作者接着论述,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变化而穿脱的外衣,是内在物,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是不是“传统”就决不受人的影响呢?为了明确这一点,作者又论述道:“它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必定也会随共同生活的变化而更新。”这样环环相扣,有条不紊,周密而深刻地阐明了“传统”的特性,可谓思维严密。

8.“这”指从媒体上得知的消息,即某某地方要打造某某文化;已经有的文化,或当地有特色的文化,已不需要打造,为什么还要用“打造”一词。

9.一些政府部门出于弘扬和振兴当地的文化的目的,更出于明显的经济目的——发展旅游,而文化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为了使自己的文化更响亮、抢眼、冒尖、夺人。10.是对原有文化的一种资源整合,一种商业包装,一种市场化改造。和真正的文化建设完全是两码事。因为文化从来不是人为地打造出来的。文化是时间和心灵酿造出来的;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创造的成果,是自然积淀而成的。

11.①文化的浅薄化;②各个旅游景点充斥着胡编乱造的“伪民间故事”;③无数宝贵的口头文学遗产消失不存;④充斥着假造的景点和重建的“古迹”等伪文化或非文化。作者认为

“打造文化”说法糊涂,做法粗鄙。并对由此带来的诸多恶果表示了强烈的愤慨之情。12.首都高校近三千学子报名应征入伍(首都高校学子踊跃报名应征入伍)

13.参考示例:历史教科书不应该删减传统历史内容。历史是前人用血泪凝成的经验教训,是后世正反两方面最生动的借鉴,如果淡化删减就是在消灭历史。一套没有历史年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事迹的“历史教科书”,不能使青少年从历史中“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14.参考答案:(1 )网络是虚幻而无限的,青春是真实而短暂的。(2)文件删除了,还有回收站;青春流逝了,还能找回吗?(3 )远离网络,拒绝诱惑,拥抱美丽青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