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戏剧影视批评与创作

戏剧影视批评与创作

曹禺(1910-1996),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

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曹禺祖籍湖北潜江。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曹禺的妻子李玉茹是著名京剧旦角演员。曹禺,卓越的中国现代戏剧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作的语言:首先,《雷雨》是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从它的台词里,观众(读者)能听(看)得出各位角色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心理;其次,《雷雨》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抒情味--它的语言发自人物的肺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某些场合的台词(如第三幕周冲对四凤畅谈未来理想的台词)本身就是没有分行的抒情诗。《雷雨》以自己富有动感而精美的语言,充分展示了话剧这门“说话的艺术”的魅力。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组织起抗日宣传队,开展抗日宣传,曹禺担任了宣传队长。这年10月12日一大早,他和宣传队的同学们坐火车到保定去宣传,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姓赵的魁梧大汉,是长辛店铁厂的工人。他对学生们的抗日行动赞不绝口,说:日本人霸占咱东三省,就像在咱国家身上割了一块肉。娘疼儿心酸,谁割咱娘的肉,咱就跟他拼!曹禺从心里钦佩这位工人大哥的爱国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构思的话剧《雷雨》,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渐渐在他心里清晰起来。 曹禺率清华大学抗日宣传队在保定育德中学进行抗日宣传,演出了《月亮上升》等话剧。这部描写东北松花江群众掩护抗日武装队员过江的话剧,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育德中学附近有个铁厂,曹禺与工厂的工人们座谈,工人们纯朴的形象,生动的语言,和曹禺在车上遇到的那位姓赵的工人融合成了《雷雨》中的鲁大海。多少个日日夜夜,在清华大学图书馆西文阅览室,在清华园的小河边,曹禺为创作《雷雨》简直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几经揣摩构思,又用了6个月全神贯注地写作,曹禺终于完成了《雷雨》的最初创作。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这时是1933年8月,曹禺即将从清华大学毕业,并受聘赴保定育德中学任教。 在育德中学期间,他将此剧本进行了最后的完善。育德中学是同盟会员陈幼云1907年11月在原直隶讷公祠公立高等小学堂基础上创建的一所完全中学,1917年增设留法勤工俭学等工艺预备班,1931年又增设高级普通科,全校高初中合计有20个班左右,学生1000多人。学校要求理科教师要用英语授课,让学生毕业时达到大学预科程度,这样,英文课就颇为重要。曹禺被育德中学聘为英文教员,为学生讲授林语堂开明英语读本,英文经典,英

曹禺的话剧创作

曹禺的话剧创作 一、生平及创作 曹禺,以其名篇《雷雨》、《日出》的问世而震动了中国剧坛,他的剧作,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开辟了中国话剧艺术的新境界;继欧阳予倩、洪深、田汉等前驱者的开拓之后,成为中国话剧创作的一个里程碑,载入我国文学艺术的辉煌史册。 曹禺,原名萬家寶,1910年生於天津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原籍湖北潛江。他生母在生下他三天后去世,他是由继母抚养长大的。他的继母喜欢看戏,因此从小他就经常有机会随继母出入戏院,京戏、昆腔、河北梆子等各种曲艺和文明戏都使他着迷。12岁时进入被称为中国话剧摇篮的南开中学学习,出演过丁西林的《压迫》和易卜生的《娜拉》等,获得了丰富的舞台经验。1929年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就读时,更是广泛接触了从莎士比亚、易卜生到契坷夫、奥尼尔等的西方戏剧,几年间阅读了几百本中外剧作,这些都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3年在大学将毕业时,曹禺写出了他的处女作《雷雨》,1934年正式发表。搬上舞台后,立即引起轰动,并受到文艺界的广泛好评和观众的热烈欢迎。接着一九三六年又寫成《日出》,作者以卓越的藝術才能深刻地描繪了舊制度必然崩潰的圖景,對於走向沒落和死亡的階級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这两部多幕剧的成功不仅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也标志着中国话剧已脱尽稚气,走向成熟。 1936年,曹禺发表了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话剧《原野》,在取材和表现技巧上作出了新的尝试。1941年写的《北京人》是他的又一力作,仍旧采用的是都市生活的题材。1942年根据巴金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曹禺以自己丰硕的成果,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为五四以来戏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雷雨》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剧作,它一问世就产生了轰动效应,就是今天仍然深受观众的喜爱。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第一部扣人心弦的现实主义悲剧,它的出现,改变了现代话剧的历史进程,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纪,是中国现代话剧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在《雷雨》之前,除个别作家的个别作品外,基本上没什么成功之作,人们称话剧为“有话无剧”,这样一种话剧既不能同小说争夺读者,又不能同戏曲争夺观众。到了《雷雨》,情况可以说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作品把生活同话剧很好地结合起来,成为空前的佳作,到了《雷雨》,中国才有了自己真正的话剧, 1.《雷雨》的思想内容 四幕劇《雷雨》在一天的時間(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的客厅,鲁家的住房)內集中地表現出两个家庭和它们的成员之间前后三十年的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它写的主要是属于资产阶级的周家,同時又写了直接受到掠夺和侮辱的魯家。《雷雨》中主要人物的結局有的死,有的逃,有的变成了疯子。剧本的这种强烈的悲剧性不只深刻地暴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惡而且试图表现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曹禺曾对此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个黑暗的坑。”这里既包含对人特别是中国人,无论怎样挣扎终不免失败的生存状态的发现,同时又表明了,作者对宇宙间某种不可知力量的无名的恐惧,

曹禺“舞台示”

分析《北京人》舞台提示之环境描写 摘要:从舞台提示的角度分析曹禺《北京人》的环境描写,不仅为我们以另一个视角深入了解《北京人》的戏剧情节、刻画人物的深度,而且为我们了解曹禺的整体创作路线提供了思路。曹禺以他独到的环境描写取得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曹禺、《北京人》、舞台提示、环境描写 舞台提示是曹禺戏剧形态构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美学标志之一,也是曹禺戏剧创作的特色所在。舞台提示又称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文字。按其内容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四种不同的形式。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的简洁、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应该说,古今中外的戏剧中大多有“舞台提示”的成分。在西方,直到十七世纪,剧作家们还很少运用“舞台提示”这一戏剧说明方式。在早期西方戏剧中,舞台提示通常被压缩到最低限度。从十八世纪开始,随着正剧的出现,舞台提示逐渐增多。到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戏剧,舞台提示的范围扩大到了舞台的布景、声响、音乐、照明等领域,代表人物有雨果、缪塞等。其后西方现代戏剧的剧本中基本上保留了这种存在方式,并把它看作戏剧文体的特殊要求。 但是很多剧作家写剧本中的舞台提示都只是局限于有限的提示演员的作用,而像

曹禺这样把舞台提示写的面面俱到的他是第一人。钱谷融教授所指出:“戏剧主要是通过自身台词和动作来塑造性格、发展冲突、表现主题的。在舞台上,既没有作者插嘴的余地,在剧本中自也无需作者多作不必要的说明;说明过多,反而束缚了导演、演员对人物性格的发掘和创造。所以一般剧作在人物出场时通常只对他的 连这些也不需要),至于思想、性格则绝少提及。董健教授在《戏剧艺术十五讲》一书中也指出:“这部分语言》指提示语言——引者注)在叙事性上与小说差别无几,对戏剧人物的塑造不起第一性的作用,所以大部分剧作家不太着意于这种语言。”加之不少剧作家并没有舞台实践的经验,不具备“舞台提示”的写作素养和才能,同时认为这是导表演份内的事情,作家写得多了反而会吃力不讨好,所以都不愿在这方面下工夫。但曹禺的戏剧创作绝对是个例外。他的“舞台提示”极为繁富翔实、内蕴生动,有着鲜明的自身特色,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对导表演的舞台实践也有极强的指示作用,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曹禺这样解释说:“我写戏时,有个想法,演出自然是最好的,但是如果不准备演,也能叫人读。也就是说,我写的剧本,能读也能演,以前没有人写那么长的舞台指示,我是想多写点,主要也是增加剧本的文学色彩,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人物,也希望有助导演和演员理解人物,为此,我写的时候,是下了功夫的,是用心写的。”曹禺把剧本当做小说在写,别的剧作家的剧本只是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看的,但是他的剧本更主要的是要给阅读者看,让读者自己去感受每一个角色和场景,因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钱谷融在《曹禺戏剧语言艺术的成就》一文中说:“曹禺剧作中的舞台指示,特别是人物的出场介绍,写得也极有特色……他这样作,可能有人会不以为然;会认为这已经超出了剧作家的职责范围,而更象是一个小说家在越俎代庖了。我却不这么想。也许是出于个人的偏爱吧,我有时甚至嫌他写得过于简短了。……这里决

【课外阅读】曹禺戏剧创作简况

【课外阅读】曹禺戏剧创作简况 在现代文学史上,曹禺创作了五部著名的话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和改编的作品《家》,其中,《雷雨》、《日出》、《北京人》被称为曹禺的三大杰作。 一、《雷雨》 1、周朴园形象 周朴园是作品的主人公,也是作品主要批判的对象。作为剧中的主人公,他在作品中处于重要的中心地位,由他身上引出了作品的两条主要的线索:一条是他与繁漪的冲突,主要表现他在家庭中的专制;一条是他与鲁大海的矛盾,主要表现他与工人的对立。而这两条线索又是通过侍萍(鲁妈)连结在一起的,这样,虽然剧中人物的活动舞台仅限于周、鲁两家,但仍然有广阔的社会背景作为衬托,而又主要从家庭道德堕落的角度,表现了封建资产阶级家庭的崩溃。 周朴园的形象,是通过他与繁漪和侍萍这两个女性的关系来完成的。他与繁漪的关系,主要表现了他的专横、冷酷的性格和封建家长的面目。他强迫繁漪吃药,并不是关心妻子的健康,而是在贯彻自己的意志,让妻子在子女面前做出一个服从的榜样。而他与侍萍的关系,则主要表现了他的伪善和残忍。因为侍萍曾为他生了周萍和鲁大海两个儿子,在误认为她已死的特定情况下,才表现出一种“眷念”、“忏悔”之情。而一旦发现站在他面前的鲁妈就是当年的侍萍时,他感到他的名誉、利益受到威胁,便立刻撕下了念经吃素的假面具,露出了资产阶级伪君子的真相。作品以周萍作为周朴园形象的补充,进一步表现了周家在道德上的沦丧。 2、繁漪形象 繁漪是作家满怀着激情塑造的一个具有“雷雨”式性格的人物。她有强烈的个性解放的要求,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她在周家十八年,过着没有爱情和温暖的日子,她受不了周家的烦闷窒息的生活,又无法冲破家庭的桎梏,只能与周萍保持着母亲不母亲、情人不情人的关系。为子维护这一可怜的关系,对周萍的始乱终弃,她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以强烈的报复作为反抗的手段。繁漪性格对于封建家庭的破坏性就在于此。这就是她的雷雨式的性格:爱像一团火,恨也像一团火。 3、侍萍形象 侍萍是一位善良的、深受迫害的劳动妇女形象。她从自己的悲惨经历中对周朴园和封建

曹禺及其话剧

曹禺及其话剧 曹禺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我国著名戏 剧大师,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戏剧教育家。 ●曹禺生于一个封建没落的官僚家庭,父亲为军人,曾留学日本,任过黎元洪秘书等职, 能善诗书。曹禺幼年丧母。1923年入南开中学,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开始了他的戏剧生涯。在导师张彭村指导下,在易卜生戏剧《娜拉》、《国民公敌》中扮演娜拉等角色而崭露戏剧才华。1928年中学毕业保送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3年毕业进入清华研究院。1934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雷雨》,同年9月回天津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外文系任教。1936年发表《日出》,同年8月到南京戏剧专科学校任教。1937年发表《原野》。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与《日出》一同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后《原野》诞生,《北京人》出版,牢固地确立了曹禺在戏剧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以上4部剧本被称为曹禺的4大剧作。《家》(改编)成功,一同成为曹禺的代表作。其他作品还有《蜕变》《艳阳天》《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及改编剧《正在想》《镀金》等。 ●曹禺的戏剧创作受到莎士比亚性格悲剧、古希腊命运悲剧和奥尼尔心灵悲剧的影响。 二、四大剧作 曹禺剧作写出了人的生存困境,在困境中,人无论如何“挣扎”,都不能摆脱“宇宙”的“残酷”。当曹禺沿着这条路线去写作时,剧作和剧中的人物便“活”了起来;当他头脑清醒,用社会学的眼光去看待人时,作品的成就就受影响。 幻灯片7 (一)《雷雨》 作品表现周、鲁两家人的纠葛与冲突。周朴园一心要维护一个“圆满”“有秩序”的家,但他不知家里发生了混乱,潜伏着危机,他的儿子和妻子在反抗与不知中破坏着家庭,而这又是他30年前的错误造成的,各种矛盾聚集爆发,轰毁了他的家。剧作在24小时和两个场景进行,有“三一律”的特点。矛盾冲突激烈,语言诗化让人着迷。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剧本在一天时间在周公馆和鲁家两个地方展开了 周鲁两家30年的复杂矛盾纠葛。其中有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爱与恨,有繁漪和周平、周冲和四凤的情感纠缠以及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劳资纠纷,以此向人们展示了血源的悲剧、爱情的悲剧、阶级斗争的悲剧、人性罪恶的悲剧以及神秘命运的悲剧。 人物 ●周朴园既是尊崇旧道德的资本家,又是在外国留学过的知识分子。对于这个人物隐藏在 “仁厚”、“正直”、有“教养”等外衣下的伪善、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以及由此产生的罪恶,作家通过富有表现力的戏剧情节——例如他对侍萍的“忏悔”、对繁漪的专横、处理罢工的手段等等,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他对物质、名誉的追求,最后遭到的是上帝的惩罚,承担现实的罪恶:子女死亡、家庭散去、清醒的接受命运无情的审判。 ●繁漪是一个旧式的女性,由于生活的局限而阴郁,但她聪明、美丽,在被压抑中试图追 求自由和爱情;但任性而脆弱,热情而孤独,饱受精神折磨,渴望摆脱自己的处境而又只能屈从这样的处境,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她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悲剧的意义于是就更

曹禺先生作品及生平概述

曹禺先生作品及生平简介 过8部剧本。曹禺祖籍湖北潜江。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 大学出版社,1986年)。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曹禺的妻子李玉茹是著名京剧旦角演员。曹禺,卓越的中国现代戏剧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 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6年和1937年,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作的语言:首先,《雷雨》是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从它的台词里,观众(读者)能听(看)得出各位角色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心理;其次,《雷雨》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抒情味--它的语言发自人物的肺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某些场合的台词(如第三幕周冲对四凤畅谈未来理想的台词)本身就是没有分行的抒情诗。《雷雨》以自己富有动感而精美的语言,充分展示了话剧这门“说话的艺术”的魅力。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组织起抗日宣传队,开展抗日宣传,曹禺担任了宣传队长。这年10月12日一大早,他和宣传队的同学们坐火车到保定去宣传,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姓赵的魁梧大汉,是长辛店铁厂的工人。他对学生们的抗日行动赞不绝口,说:日本人霸占咱东三省,就像在咱国家身上割了一块肉。娘疼儿心酸,谁

第十一章曹禺及其戏剧创作

第十一章曹禺及其戏剧创作 从《雷雨》到《日出》、《原野》,是曹禺创作道路的第一个阶段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剧作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和一切经典性作品一样,《雷雨》也是说不尽的。 角度一:对不平社会的控诉 角度二:《雷雨》是一首诗,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探寻。 a 郁热 b 挣扎与残酷 c 距离感(序幕和尾声) 《雷雨》“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曹禺 《日出》曹禺的戏剧审美目标由传奇和变态转向平凡和常态,由太像戏转为简洁世相的勾勒,由回顾式的过去与现在“两种戏剧”的交织,转为由几个场面穿插展示的“横断面”的结构方式,主题也转为关注社会,表现为对社会现实的抗争。 《日出》,写的是现代都市社会中上层社会的丑行,描述出当时社会的全貌,揭示出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之间“换不足以奉存余”的不合理现象。 角度一:“人被捉弄”的困境,表现“宇宙的残酷” 角度二:人的复杂性(李石清) 《日出》在劳动者“浩浩荡荡”的“大生命”中展示出希望。 《原野》,曹禺:“(它)是讲人与人的相爱和相恨的感情,它是抒发一个青年作者情感的一首诗。” 《原野》是曹禺戏剧审美目标的再一次转移,即又从《日出》那样偏重社会悲剧的揭示,回转到写人性的悲剧,和《雷雨》那样是当作抒发热烈爱恨的“一首诗”。 角度一:复仇 角度二:人的欲望感情困扰与无奈 从《雷雨》到《原野》表现曹禺对命运的探索和对理想的追求。 《北京人》和《家》显示曹禺的戏剧创作艺术在40年代达到的新高度。《北京人》与《家》是曹禺戏剧创作第二阶段的代表作。前者追求平淡深沉的美与戏剧性,后者的诗意抒情风格臻于优美境界,两剧都显示了曹禺戏剧民族风格的进一步成熟与发展。 《北京人》是曹禺由“戏剧化的戏剧”生命向“生活化(散文化)的戏剧”生命的转变:不仅是对人的日常生活的表面形态的关注,更是对人的日常生活的内在神韵与诗意的开掘,普通人的精神世界的升华。 角度一:封建主义精神统治对人的吞噬,人们在这种精神统治下对人生的追求,以及这种精神统治的破产。 角度二:孤独,命运的残忍 《北京人》是曹禺“生命的诗” 《家》将原作以觉慧的反抗为中心转向以觉新、瑞珏、梅小姐三个人物的关系为主要发展线索,而且剧作家对他(她)们的爱情生活的关注与描写的重点,已经主要不是悲剧性内容的揭示,而是努力开掘内涵的生命力量与美。 《家》由旧家庭罪恶的揭露,转向对爱情(友情)生活的描写,转向纯情美好的性格的展示,转向探索“诗剧”。 《家》是一首情思凄婉,深沉美丽的诗。

浅析在舞台上如何呈现曹禺话剧《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5d18931424.html, 浅析在舞台上如何呈现曹禺话剧《家》 作者:杨韵琪 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20期 【摘要】大家平时耳熟能详的经典剧作有《原野》《雷雨》《日出》等,这些都是曹禺 先生的作品。除此之外,他还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话剧,这次改编还被誉为从文学作品到戏剧剧本改编的典范。本文主要通过对剧本《家》的浅谈,来说说如何在舞台上呈现《家》,导演是怎么二度创作的。 【关键词】改编;导演构思;二度创作;舞台呈现 中图分类号:J8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0-0027-01 《家》的故事应该是发生在五四运动前后,那时候的中国局势不稳定,到处动荡不安,也是中国历史重要的转折期。从《家》中的场景可以看出,整个故事是围绕一个很封闭很封建主义的大官僚家族来进行,也就是高公馆。公馆中除了老太爷,还有五房分系。故事主要以长房中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事件为主,用各房以及亲戚中的各种人物为辅,描绘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画面,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败坏以至最后崩溃的历史过程。[1] 这里的一度创作应该算曹禺的改编,然后就是剧本分析,构思是否合理并巧妙主要就是看这个,所以我们要先剧本初读,然后再读,最后精读,以此来详细分析整个故事,包含它的立意、事件段落、人物形象、人物关系、矛盾、主线与辅线、行动与反行动,还有剧本结构、风格、体裁、剧本及作者背景资料等。所以要完全了解《家》这部剧,就要将它烂熟于心,摸透它。 之后就是导演构思,它是二度创作的中心环节。通俗来说,就是把导演所理解和认识到的剧本的主题思想作为基础,进一步深度分析整个剧的思想和艺术构思,再根据导演想要深入挖掘剧作最本质的内容和思想,从而达到应有的社会效果。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应该是以下几点,即现实意义与最高任务、形象种子、美学原则和观演关系。 剧中除了揭露那个时期的封建家庭所带来的罪恶,还表现出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年轻一代的摧残和迫害。所以突出封建制度对年青一代的摧残就是本剧的现实意义和最高任务。 首先,觉新是整个作品的主心骨,所有的故事围绕他展开。他从小就接受封建教育和封建家庭观念的影响,他自愿为家庭做出牺牲,不敢反抗家里人,因为要“孝”。所以在觉新和瑞珏结婚的时候突出觉新的悲愤、无奈、无力反抗也不敢反抗的复杂心理。而瑞珏是懵懂、不安的,她没有见过世面,一切都是听从家里人安排,她都没有见过丈夫就要嫁给他,但是家里人

曹禺的作品及分析分析

作品介绍 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曾获《大公报》文艺奖。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禹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1936年曹禹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他唯一的涉及农村阶级斗争的剧作《原野》。 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刊物,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编剧等职。著有《全民总动员》(合写)、《正在想》、《蜕变》、《镀金》等剧本,创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动人的优秀剧作《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剧本,还译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1946年赴美国讲学,翌年初回国,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发表剧本《桥》,写了电影剧本《艳阳天》,由他导演摄成影片上映。 他创作了话剧《明朗的天》(获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剧本1等奖)、历史剧《胆剑篇》(执笔)、《王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曹禹选集》、《曹禹论创作》、《曹禹戏剧集》等。

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曾获《大公报》文艺奖。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禹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1936年曹禹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他唯一的涉及农村阶级斗争的剧作《原野》。 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刊物,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编剧等职。著有《全民总动员》(合写)、《正在想》、《蜕变》、《镀金》等剧本,创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动人的优秀剧作《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剧本,还译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1946年赴美国讲学,翌年初回国,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发表剧本《桥》,写了电影剧本《艳阳天》,由他导演摄成影片上映。 他创作了话剧《明朗的天》(获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剧本1等奖)、历史剧《胆剑篇》(执笔)、《王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曹禹选集》、《曹禹论创作》、《曹禹戏剧集》等。 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

曹禺的戏剧

曹禺的戏剧 曹禺与《雷雨》、《日出》 曹禺的创作道路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天津人。现代戏剧家。 纵观曹禺的生平和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学生时期及“三部曲”的创作曹禺出生于天津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父亲曾任宣化镇守使、都统等职,继母酷好戏剧,曹禺从小随继母观看了大量的文明戏和传统戏曲。在家中接受了几年读经诵史的旧式教育,1922年秋进入在南开中学读书,开始接触到新兴话剧。南开在校长张伯苓的带动下,积极开展校园戏剧运动,早在文明戏时期就成立了在北方很有影响的剧团——南开新剧团,学校演剧风气浓郁。曹禺1925年加入的南开新剧团,在南开的6年中,先后演出了《压迫》、《玩偶之家》、《国民公敌》等中外戏剧,同时改编了《新村正》、《悭吝人》(改编后名为《财狂》)。“南开新剧团是我的启蒙老师:不是为着玩,而是借戏讲道理,它告诉我,戏是严肃的,是为教育人民、教育群众,同时自己也受教育,它使我熟悉舞台,熟悉观众,熟悉应如何写戏才能抓住观众。”当时新剧社的指导老师张彭春对曹禺多方加以引导,借给他一套英文版的《易卜生全集》,对他研究戏剧表现技巧颇有帮助。1928年曹禺升入南开大学政治学系,1929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大学期间,曹禺广泛涉猎莎士比亚、易卜生、奥尼尔等西方戏剧名家之作,亦常常与朋友到广和楼听京剧名家的演唱,到天桥看曲艺表演,一如既往地热爱中国传统曲艺。从小失去母亲的孤寂,19岁时父亲去世感受到世态炎凉,使他更关心现实民众的苦难,不断地思考着一些社会问题,追问人生的意义。他读《老子》、读《圣经》,试图在中外哲学著作中寻找答案。经过多年的艺术准备和生活积累,曹禺1933年完成了第一个剧本《雷雨》。清华毕业后,曹禺到河北保定明德中学教英文,不久又回到清华研究院进行戏剧研究,因经济原因,中途辍学,到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1935年又写成了《日出》。1936年曹禺受聘到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教,住所在第一模范监狱附近,犯人服劳役的景象使他回顾起童年时听保姆段妈讲述的农民铤而走险的故事,现实和记忆融会到一起,激发曹禺创作《原野》。《雷雨》、《日出》、《原野》成为曹禺抗战前的三部力作。 抗战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国立剧专向内地迁徙。西迁过程中,曹禺导演了《疯了的母亲》、《觉悟》等街头剧,在湘鄂川一带演出。在长沙,曹禺听了徐特立的关于“抗战必胜、日本必败”的演讲,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促使他在《蜕变》中塑造了一心为公的梁专员。1938年春抵达重庆,与宋之的一起将反映爱国青年对汉奸、特务进行斗争的《总动员》改为《全民总动员》(《黑字二十八》),参加第一届戏剧节演出。1939年春,曹禺随“国立剧专”迁到川南江安县,完成了构思已久的《蜕变》。剧本表现了抗战中初迁后方的某省立医院,在忘我敬业的丁大夫和正直无私的梁专员的努力下,清除了胡作非为、贪污腐败的官僚领导,重新焕发生机,反映了抗战中‘蜕’旧‘变’新的气象,体现了作者对抗战的乐观情绪。同年由国立剧专师生在重庆进行公演。1940年,曹禺再次将对封建家族的记忆用戏剧形式加以表现,创作了《北京人》。1942年,曹禺辞去教职,担任中央青年剧社、中国电影制片场编导,在重庆附近的唐家沱用3个月的时间将巴金的长篇小说《家》改编成同名戏剧,戏剧得到了巴金的赞赏,该剧1943年4月由中国艺术剧社在重庆首演。此外,他还翻译了莎士比亚的《柔蜜欧与幽丽叶》,根据法国戏剧改编了《正在想》和《镀金》两部独幕喜剧。《北京人》、《家》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抗战胜利后的戏剧活动 1946年2月,曹禺回到上海,3月与老舍一起应邀访美,回国后在上海实验戏剧学校任教,并为上海文华影业编导了《艳阳天》。1949年3月曹禺绕道香港,来到北平,参与筹备中国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同年7月成为全国文代会主席团成员。先后担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1952年,创作了以协和医学院为故事背景,反映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剧本《明朗的天》,获得了1956年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的剧本、导演、演出一等奖。1961年,曹禺根据春秋时期的吴越之争的史实写出了《胆剑篇》,表达出“一时强弱在于力,千古胜负再于理”的历史认识。“文化大革命”十年饱受迫害,被迫搁笔,文革结束后,1978年发表了《王昭君》,将昭君出塞故事翻新,强化了民族团结的主题,也对昭君这一历史人物进行新的阐释。 创作概况曹禺创作主要集中在抗战前与抗战时期。《原野》是曹禺全面抗战前颇有特色的戏剧,反映了宗法农村常见的家族复仇,又通过象征手法使其意义扩大为对人性的探究。仇虎被冤入狱,恋人亦被仇家强娶过去,他越狱复仇,但罪魁祸首焦阎王却已经死了,根据“父债子还”的逻辑,他把复仇的对象对准了善良、懦弱的昔日好友焦大星,他虽然成功地完成了复仇大计,但陷入恐惧中。花金子气质与繁漪接近,具有强烈的爱与恨,是曹禺戏剧中激情女性系列中的一个。该剧不仅在社会政治层面对军阀、农村恶势力进行揭示,同时也深入民族文化深处,表现封建宗法观念如何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戏剧中对民间戏曲的穿插,强化了戏剧节奏,

第十九章 曹禺 教学目标: 了解曹禺戏剧创作及其对中国现代戏剧发展

第十九章曹禺 教学目标: 了解曹禺戏剧创作及其对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特殊贡献。 知识点: 曹禺的创作历程、曹禺剧作的文学史(戏剧史)地位 重点难点: 1、曹禺主要戏剧作品的艺术风格 2、曹禺戏剧创作的发展变化 3、曹禺戏剧创作的独特贡献。 一、《雷雨》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戏剧,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1,内容:“过去的戏剧”与“现在的戏剧” 周朴园与侍萍“始乱终弃”的故事;繁漪与周萍。 繁漪与周朴园的冲突;繁漪、周萍、四凤、周冲之间的冲突;周朴园与侍萍;周朴园与鲁大海。 即通过血缘关系与阶级矛盾的相互纠缠冲突,揭露了带封建根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其中激烈冲突的几组矛盾给了人们深刻的印象: A、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但同时又是不曾相认的父子之间的矛盾。 B、周朴园与繁漪之间的矛盾(封建家长与渴望个性解放的女性的矛盾) C、周朴园与侍萍的矛盾(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矛盾) 所有矛盾都集中于周朴园身上,周因此成为戏剧的焦点人物。 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雷雨》的现实批判性。如作家所说:“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2,情节:“郁热”—“挣扎”—“残酷”—“悲悯” 《雷雨》中所蕴涵的对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的憧憬、困扰与恐惧。这可以通过一系列戏剧“意象”的分析来完成。比如“郁热”、“挣扎”等等。人生的欲望与追求和人生不可知的命运之间的纠葛。 郁热: 首先是自然背景:蝉鸣、蛙噪、雷响等; 同时是一种情绪、心理、性格,以至生命的存在方式:周冲、繁漪、周萍、四凤、鲁大海。——“雷雨式”的性格与情感。 挣扎: 周萍、繁漪。 残酷:

曹禺:“在《雷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 悲悯: 大结局:“序幕”与“尾声”。 3,主题:命运 4,《雷雨》的结构艺术 戏剧的“锁闭式”结构的杰出范例。它时间集中,全部故事发生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它地点集中,三幕在周家,一幕在鲁家;它的登场人物经过极严格的选择,一共八人;戏在现在的危机中开头,并以现在的情节为主,把过去的情节用回顾方式渐渐透露出来,推动剧情迅速向高潮发展。这样,情节集中紧凑,人物性格富有深度,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3、《雷雨》的人物分析 周朴园、繁漪、侍萍、鲁贵、周萍、周冲、四凤、鲁大海。 二、《日出》 1,从《雷雨》到《日出》 (1)曹禺戏剧审美目标的转移:由传奇和变态转向平凡与常态,由“太像戏”转向简洁的世相勾勒,由回顾式的过去与现在“两种戏剧”的交织,转为由几个场面穿插展示的“横断面”的结构方式。 (2) 主题的转变:由“家庭剧”转为关注社会,表现了对“损不足以奉有余”现实的抗争。 (3)从“人的挣扎”的困境到“人的被捉弄”的困境。 2,《日出》主题:“损不足以奉有余”。 “不足者”:翠喜,“小东西”、“黄省三”。 “有余者”:潘月亭等。 幕后力量:金八爷。 3,《日出》人物分析 陈白露 李石清 金八爷 三、《原野》 1,切入点 写作《原野》时曹禺戏剧审美目标出现了再一次转移,又从《日出》那样偏重社会悲剧

曹禺对戏剧的贡献

曹禺对戏剧的贡献 曹禺一生为中国现代文学事业贡献了十四部话剧、一部电影作品,两部散文集和一部戏剧论文集。他的主要成就在戏剧创作上,是中国现当代首屈一指的剧作家,在戏剧创作、戏剧艺术管理、戏剧教育、戏剧翻译、中外戏剧文化等领域作出了多方面的卓越贡献。 一、深刻集中地表现了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人”的主题。他的剧作艺术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在20世纪上半叶由贫困走向现代文明的苦难历程,体现了彻底的反封建精神,追求个性解放的人道主义精神。曹禺的一生都在强调,他的戏剧作品是以“人”为中心的,并且强调对人的思考,强调认识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强调探索人的灵魂的秘密,去努力解决一个人应该如何活着得的问题。 曹禺的剧作大胆揭示和批判了黑暗社会中人性的恶,并且执著的追求人性善的理想。他曾说过:“我看戏,读文艺作品,我所注目的是人,人是最重要的。” 二、从自己的创作个性出发,有机地吸收西方戏剧艺术与民族古典文学营养,形成了个人民族风格。

三、发展了我国的悲剧艺术,进一步开拓了悲剧文学的表现领域与精神刻画的深度,为中国现代戏剧的人物画廊贡献出一系列光彩夺目的悲剧形象。 四、致力于反映人物精神追求方面的深刻痛苦,处理戏剧冲突,能够深入剧中人的内心世界,人物塑造经典而有深度。《雷雨》中塑造了周朴园的虚伪与冷酷;周冲的纯真与虚幻;鲁大海的冲动与莽撞;鲁四凤的单纯与善良;鲁贵的贪婪与势利,人物精神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戏剧语言富有心灵动作性、抒情性与潜台词。 六、曹禺剧作所塑造的人物身上具有的悲天悯人的思想。在面对人生苦难时自觉背负起的社会责任感;在自身犯罪后又体现救赎的意识。 曹禺的戏剧创作不仅标志着并促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更重要的是,他的极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实验性的创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领域,提供了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展示了多元的,自由创造的发展前景。

从曹禺的戏剧创作浅谈大学生话剧创作

从曹禺的戏剧创作浅谈大学生话剧创作 摘要:写《雷雨》时,曹禺是个年仅23岁的大学生,与当代大学生的年龄相去无几,本文从曹禺早期创作出发,简单地阐述笔者对于大学生话剧创作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戏剧大学生创作 一、大师的创作 在中国现当代戏剧界,没有哪一位剧作家像曹禺那样具有崇高的威望,也没有哪一位剧作家像曹禺那样赢得和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 者观众和研究者、改编者。当时的曹禺是怎么想的?他要告诉读者、 观众点什么?根据曹禺的原初解释,再结合《雷雨》的创作情境和作 品的实际,我们可以看出,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是作者寂 寞、痛苦之情的抒发,因而,并非预先定下了一个明确的主题。作者 的本意是要表现宇宙的残忍、人世的冷酷。正如曹禺所说:“在《雷 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么呼号也难以逃脱这 黑暗的坑。”作品的实际情形完全体现了作者的这一本意,从周冲、 四凤的悲剧,从蘩漪的挣扎、反抗和最终的结局,从主人公周朴园最 终孤独地活着等都充分地体现出来。在曹禺看来,宇宙是残忍的,世 界是冷酷的,所以,活着的人才是最痛苦的。作者的思想决定作品的 高度,但是一部好的作品不仅仅需要精妙的文字,也需要有思想有内 涵,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不朽的传世佳作,唯有这样作品也有自己的生 命力,经久不衰。 《雷雨》是一部头绪繁多、高度浓缩的作品,它所包含的东西太多太多,具有多重意蕴,其中,既有作者的本意,也有观众所理解的 意义,也就是作品的客观意义。从思想意义来说,它至少包含四个层 面的意义:从家庭层面说,《雷雨》表现了家庭的悲剧、家庭的罪恶;

从阶级层面说,《雷雨》表现了阶级的对立,暴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 从社会层面说,《雷雨》表现了社会的冷酷;从人生哲学层面说,《雷雨》表现了宇宙的残忍、人类的命运悲剧和存在悲剧。前两个层面是作品的表层意义、客观意义,后两个层面是作品的深层意义,是作者的主观意向。虽然客观意义也许并不是作者最初所想,但就是因为作品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和深度,才使得观众能够理解到比作者所要表达的更多更丰富的内涵。 曹禺有他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和艺术理解,他的创作不是为了迎合读者的需求和观众的兴趣,他是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生命体验的,也是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追求的。在矛盾冲突的设置和人物塑造上,曹禺的戏剧具有巨大的超越性。首先它超越了中国传统戏的善与恶、正与邪、好人与坏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他已经不再写好人与坏人的斗争,他所塑造的人物,像周朴园、蘩漪、周萍等,我们很难分清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而是好坏兼备、善恶并存、美丑并举,二者复杂地扭结在一起,这才体现了人性的深度,它超越了好人好报、恶人恶报的戏剧模式。其次它超越了对现实的阶级关系和阶级对立的表现。曹禺同情、批判或控诉的对象往往不是某一具体的人、阶级的人,而是宇宙、世界、命运、人类自身。这样作品也就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意义。在精神含蕴上,曹禺的戏剧表明,越是优秀的作品越具有潜在性、召唤性,它给编导者、评论者提供了一个较大阐释空间、理解空间,留下了多方面探索的余地。由于曹禺剧作的深邃性、丰富性、超越性,使读者与观众不能轻易地领会,难以达到审美理解的绝对同一。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去研究他的戏剧,才会吸引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观众。当曹禺把他的审美经验、人生感受表现得越独特、主体精神表达得越深刻的时候,就越存在审美理解上的距离。 曹禺曾说过:“一个作家总逃不脱时代精神的影响,或者是反映了时代精神,或者是反对时代精神。”创作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一定的背景下进行的。环境对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与理解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尤其在中国。我们看到,曹禺的每一个创作包括解放后他对自己作品的检讨与修改都与时代、社会、具体环境息息相关。因此他的作品也有让人产生感同身受之感,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才是艺术的精髓之所在。 二、现实与大师的差距

曹禺戏剧赏析

中国的莎士比亚-----曹禺曹禺简介曹禺剧作在中国现代话剧上的地位曹禺戏剧艺术成熟的外部环境原因曹禺戏剧艺术大融合的艺术境界创作理念经典杰作曹禺(1910~1996)剧作家、戏剧教育家。本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曹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曹禺的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他的《雷雨》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其后的《日出》、《北京人》、《家》也都是杰出作品。曹禺的作品,对导演、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使话剧成为真正的综合性艺术,为话剧争取了更多的观众,从而发展提高了剧场艺术.曹禺的作品除《雷雨》《日出》外,还有《原野》《蜕变》、《北京人》、《家》(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艳阳天》(电影剧本)、《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此外,曹禺还翻译了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笔名“曹禺”的来历曹禺取自本姓万的繁体“万”,拆开便是草禺,草字不取。创作:因继母是个戏迷,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使得曹禺从小就有机会出入戏园和天主教堂,几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对西方基督教文化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戏剧有“中西合璧”的特点。曹禺剧作在中国现代话剧上的地位 ????????第一,《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 ??? ?第二,促进了话剧从“案头剧”向“剧场剧”的发展。??? ?第三,促进了大型多幕戏剧的发展。曹禺戏剧艺术成熟的

外部环境原因 ??? ????首先,中国话剧文学到了30年代,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艺术经验。 ????其次,30年代,中国的话剧观众阶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一批新青年和知识分子阶层为曹禺剧作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观众基础。 ????第三,和曹禺处在同一时期的中国话剧艺术的整体水平已经很高。比如说田汉、夏衍、李健吾等人。 ????总之,曹禺是中国话剧运动发展30多年经验总结的集大成者,为中国现代话剧奉献了一些堪称经典的杰作,而每一部新作,都在现实人生和人性的开掘、或者戏剧形式上有新的突破。曹禺戏剧艺术大融合的艺术境界 ????曹禺执著追求的,是一种"大融合"的戏剧境界: ????1、是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和西方戏剧艺术、中国传统诗学和西方象征主义的大融合,也这是人类戏剧宝库中的精华的大融合,从希腊悲剧和喜剧,莎士比亚、到易卜生、契诃夫、奥尼尔的大融合。????2、这种融合是脚蹋在中国现实的土地上,有着相当浓厚的民族色彩,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样式和中国风格。 ????曹禺对外来戏剧经验的吸收,在意识上跨过了一个新的高度,显示了一种新的气度和胆识,他从自己的切实生活感受出发进行创作的,并且融合了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手法,有着相当浓厚的民族色彩。?? 创作理念 1 人性“善”“恶”两级的对立冲突,是构成曹禺作品情节的基本因素: 2 “惩恶扬善”的道德

外来文化对曹禺创作的影响

外来文化对曹禺创作的影响 peter. 话剧作为舶来品,中国现当代剧作家的创作大都受国外文学大师或作品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为什么这样说呢?曹禺作为中国话剧巅峰的缔造者,他的作品受国外作品的影响比较明显,同时曹禺的作品又影响了一代代的国内话剧创作者。同时,曹禺话剧创作的成功以及其后来的创作风格变化都烙上“对外国戏剧文化及作品学习与借鉴”的影子。 首先,对曹禺创作完成影响的便是基督教文化。曹禺在少年时代就开始接触《圣经》,还经常跟继母去教堂做礼拜;不仅如此,大学的时候,他还专门研究了《圣经》以及与其相关的文学;大学毕业后他又从事一段时间的《圣经》传授工作。这一切对曹禺的人生观以及创作观念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他的第一部也是成名之作的《雷雨》之中,《雷雨》序幕中就有在教堂之中做弥撒的合唱场面,充满了神秘的宗教色彩。同时,曹禺在文学创作中主张“劝恶从善”,他的前期作品大都有所体现,如:《雷雨》展现的是人生罪恶及惩罚;《日出》展现的是灵魂的破灭与重生;《原野》则展现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两种极端表现——极爱与极恨;《北京人》展现的则是对原始野性的呐喊,等等。这些作品中人物都浸染了基督教文化与基督教意识,所以说对曹禺影响最早的未来文化便是基督教文化。 其次,希腊悲剧。曹禺在大学时期就对希腊悲剧产生兴趣,他的《雷雨》就在这一时间段完成的构思。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看中命运观,因此希腊悲剧也称作“命运悲剧”。《雷雨》中明显的凸显了这一观念,残忍冷酷的社会现实,人们盲目痛苦的挣扎,乱伦的情爱,尤其是四凤在不知觉中重走了其母侍萍的路,这冥冥之中暗示的是一种命运轮回,从而也体现出希腊悲剧对曹禺的重大影响。不仅如此,曹禺后来作品《原野》也受到了《美狄亚》的影响。 第三,莎士比亚的影响。曹禺汲取了希腊悲剧中的激情与悲剧因素,而在莎士比亚身上学会了将人性变得复杂。莎士比亚将“精神痛苦”写到了极致,还对人物性格与感情作生动细致的描述,使人物复杂化。曹禺将所学到的运用到《雷雨》之中,蘩漪作为“雷雨式”、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便是其学习借鉴的最佳印证。不仅如此,莎士比亚的诗化的文学气息也让曹禺欲罢不能,以致曹禺对《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了翻译。 第四,易卜生的影响。曹禺曾说:“外国剧作家对我的创作影响较多的,头一个是易卜生。”易卜生有“现代戏剧之父”的美誉,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自然是广泛的,新文化运动中的“问题剧”便是对易卜生“社会问题剧”学习的结果。易卜生笔下的娜拉成了“妇女解放”的代名词,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最本质的揭露,易卜生的这种“社会悲剧”深深刺激了曹禺的“悲剧”创作,他从莎士比亚那所学到的“精神悲剧”远不及从易卜生那所学到的“社会现实悲剧”多。同样的,曹禺将所学到的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便创作出了“雷雨式”的“娜拉”——蘩漪与陈白露,曹禺不仅学会了如何应对“社会遭遇”,更学会了如何安排人物的复杂关系,如何设臵悬念以及处理高潮,等等。可以说,曹禺把从两位大师那学到的充分运用,且运用的游刃有余。 第五,奥尼尔的影响。说曹禺是中国的易卜生,不若说曹禺是中国的奥尼尔,因为他们两人更加相像:他们都喜欢表现人物命运;都热衷样式表现和技巧运用;都学习过易卜生;都擅于悲剧创作;都对自己国家的话剧创作做出贡献以及影响;奥尼尔使美国现代戏剧走向成熟,曹禺同样带领中国话剧走向成熟;从《雷雨》和《悲悼》都对“恋母情结”进行表现,到《原野》直接学习《琼斯王》的情节安排与艺术手法;等等。他们两人创作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形似,更多的是神似,都习惯用不平常的人物命运吸引观众,都喜欢描述人物性格与人物内心。同时,两位作家都不约而同地否认自己受过弗洛伊德的影响。 第六,契诃夫的影响.无论是希腊悲剧,还是莎士比亚和易卜生,都很重视戏剧的集中性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