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区域经济学 读后感

区域经济学 读后感

区域经济学 读后感
区域经济学 读后感

读《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优势产业空间差异与产业空间布局战略研究》

首先,有必要厘清两个概念。其一,区域经济发展。20世纪50年代,区域经济学为适应国际与各国内部地域分工深化的要求应时而生。它是针对当时国家之间、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的情况,从国民经济学中产生并逐渐壮大的一门应用性的新兴学科。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生产资源在一定空间(区域)优化配置和组合,以获得最大产出。比如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了重大进展,但长期以来一直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制约。特别是体现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在区域上不仅表现出严重的不平衡,而且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分化现象,各个区域发展出现严重的贫富差距,由分化现象导致了区域市场的分割,阻碍了全国整体市场的形成。其二,城镇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当前中国在经济改革中的巨大变革将对东亚乃至亚太地区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这要归功于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是典型的刘易斯所说的二元经济结构,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长期得不到有效开发,可惜白白浪费。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农村城市化道路是解决和突破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我国各个区域二元经济结构矛盾,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的是,城市化的加快也能够为经济发展带来有利条件。

第二,我想谈谈二者的联系。就以我的所见所闻开始说起吧。这学期开学时,和我同行的还有无数的农民工,火车站熙熙攘攘全都是

人。他们年关是回家过年,过完初六又陆续去往南方去打工。按照经济学的常识,工资是与边际生产率挂钩的,工资是劳动的价值。那么,为什么还要如此的奔波呢?还有,如此一来,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了众多的块状生产结构,这与资源的空间分布是否又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呢?城市化首先表现为大批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同时,城市化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是高消费群体聚集所在。城市化使得大批低收入居民群体转变为高收入居民群体,因此城市化过程又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过程。城市化也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原来从事传统低效的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向从事现代高效的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升级转换。城市化作可以通过人口、资源、资金、技术、管理等等诸要素产生集聚效应,它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促进区域和城市的快速经济增长。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言,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主要的直接动力。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大力倡导各式各样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和发展,进而加快集体经济的增长。地方政府为了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运用经济迅速增长所带来的财富,推动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由此促成城市化与经济之间就形成不断循环的互动推进。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发展带动工业化,进而推动城市化进程。而反过来,后者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了缩小了区域贫富差距,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同时,城市化程度的提升引起了区域市场的趋同,这推动了我国统一经济市场的建立。故此,努力实现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是

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战略构想,覆盖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横贯欧亚大陆。无疑,一方面,这是在西部大开发15周年的重大时刻,开启了新一轮的开发战略。另一方面,从西部到欧洲,从荒漠到开发的经济交往长廊,眼线各个国家将发挥各自的资源比较优势,取长补短,统筹兼顾。这不仅能带动眼线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提高人民收入,从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而且对于我国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稳定与团结、与中亚各国乃至欧洲部分国家的和谐外交产生深远的、不可估量的影响!

区域经济学 复习资料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A、城市 B、卫星城镇 C、乡村 D、经济开发区 2、衡量区域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最终标准是() A、结构性效益 B、资源利用程度 C、关联度 D、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 3、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纲要强调了年远景规划纲要强调了东西部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加大了政策力度,主要加大了()的力度。 A、工资补贴 B、税收减免 C、转移支付 D、价格调整 4、国家创新体系包括() A、知识创新体系 B、技术创新体系 C、知识转播体系 D、知识应用体系 5、从长期看经济增长的方式有() A、高投入、高消耗、高速度、低质量、低效率 B、低投入、低消耗、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率 C、高投入、低消耗、低速度、低质量、低效率 D、低投入、高消耗、低速度、低质量、低效率 6、经济结构的核心部分是() A、产业结构 B、收入分配结构 C、技术结构 D、职业结构 7、()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 A、扩张效应 B、回程效应 C、涓滴效应 D、极化效应 8、欧共体转为欧盟的标志是《》的签署。 A、罗马条约 B、欧洲一体化文件 C、马约 D、政治联盟条约 9、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 A、生产力水平高低 B、资源丰富程度 C、产业结构优劣 D、区域经济政策导向 10、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和评价需从()方面来进行,这样才能保证结构分析既全面和深入又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A、总体原则 B、多视角考察 C、定性化 D、定量化 二、判断改错题(每题3分,共15分) 1、工业型经济特区的功能在于吸收和利用国外资金与技术在区内投资设厂,利用当地廉价

延边大学级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讲解

延边大学2015级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重点 第五章总部经济 1、总部经济的概念与内涵诠释 (1)区域经济的层面:总部经济形成和发展的主体是区域; (2)城市经济的层面:区域中心城市是主体; (3)总部经济的层面:总部是指在企业系统中独立于生产环节但对其具有指挥和控制权的决策机构; (4)微观经济的层面:企业因为发展的需要,将总部从运营系统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并且总部与生产环节发生了空间上的分离。 2、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体系设计 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体系设计有三个层级: (1)一级指标层按照城市总部经济的内涵和发展条件设计,由基础条件、商务设施、研发能力、专业服务、政府服务和开放程度构成; (2)二级指标主要是表现一级指标所蕴涵的细分领域; (3)三级指标是衡量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具体指标。 3、不同阶段城市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1)向心城市化:影响因素:工业化和人口增长 特征:城市中心区域形成和发展,由外围的落后地区向中心移民。 (2)城市郊区化:影响因素:技术与经济的发展;规模不经济,工业结构的改变,由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变,城郊基础设施的建设。 特征:中心城市进一步发展,出现市郊区,向中心城市移民的速 度减慢,城市拥挤,出现分散化趋势。 (3)逆城市化:影响因素:通信条件改善,工业结构继续变化 特征:内城区衰落,出现新的城镇 (4)再城市化:影响因素: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网络推动新的信息革命特征:新的城市体系与格局形成 第六章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理论 1、经济发展的梯度概念 (1)杜能的农业圈理论系统地阐明了农业经济集约化水平由中心城市向四周农牧业区逐级下降,经历多个梯度最终变成荒野的过程。 (2)韦伯利用等费线来探究各种类型工厂的生产成本在地区间的变化梯度并据此找出工厂的最优区位。 (3)现代生产布局研究中,各国普遍遇到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就需要绘制地区经济发展梯度图。 2、经济发展的梯度转移理论的内容 (1)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2)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3)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创新在空间上的扩展主要有局部范围的与

区域经济学试题

区域经济学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 2、区域经济发展 3、支柱产业 4、城市化 5、外围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区域开发包括()、()和()三部分内容。 2、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3、绝对成本学说及比较成本学说研究的都是商品的()贸易,而没有考虑()。 4、产业内贸易的根本原因在于()。 5、新要素学说主要包括()学说、()学说和()理论。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5分) 1、人力资源的所有权主要应当归某一个经济单位,而不是归于社会。() 2、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无论产权是否被界定清楚,是否有效地实施,它们都是有问题的,都有可能造成缺乏效率的交易。() 3、区域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的增长是不同质的。() 4、非均衡增长与均衡增长的现实基础一样,都是不发达地区的低水平均衡现象。() 5、区域经济的非均衡是指区域之间发展的参差不齐的状态,属空间科学的范畴。()

四、不定项选择(每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正确,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30分) 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 A全国国土B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C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2、提出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的是() A赖宾斯坦 B内尔森 C纳克斯 D罗森斯坦·罗丹 3、下列属于区域经济开发模式的是() A区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 B增长极模式 C发展轴模式 D网络型模式 4、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中的农业区位论由()提出。 A杜能 B韦伯 C廖什 D艾萨德 5、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有() A目标驱动机制 B利益驱动机制 C宏观调控机制 D市场调控机制 6、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的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可以将区域经济合作划分为()A技术合作 B信息合作 C水平合作 D垂直合作 7、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伯首次系统地阐述了()理论 A人力资本学说 B研究与开发学说 C创新学说 D国际相互依赖 8、与城镇群相比,城镇体系具有下列特征() A关联系 B整体性 C 层次性 9、当人均GDP标准化值为()时,该地区属于过渡区。 A 〉0.5 B <-0.3 C -0.3----0.5之间 10、地区形象具有()特点。 A地域性 B 继承性 C 动态性 五、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比较区域创新与国家创新的不同。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学习区域经济学的心得体会资料讲解

学习区域经济学的心得体会 张雪丽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通过学习区域经济学,我初步的了解到了区域经济学学科知识的概念及其实际应用,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一体化,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若干重点问题,国土开发与空间布局等内容。 之所以学习区域经济学,是因为我想用用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地方经济,学会观察到一些新情况,推断出一些新结论,能够对自己的科研学术有所帮助。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经济区域内部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是经济区域的实质性内容。通过学习,认识到:(1)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2)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和揭示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促进特定区域而不是某一企业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3)具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问题(包括区域特征分析,目标与政策、手段,产业结构演进,人口增长与移动,城市建设与布局,区域国土规划,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区域比例关系。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生产力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经济、区带规划及管理、区域投融资等。 结合当前中国国内经济发展情况,国家或地区层面很需要搞区域平衡。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这三个经济极有望发展成为世界级的经济带城市群。可中国太大人太多,而这三个又集中在东部沿海,造成中国经济发展区域很不平衡。中西部落后太多。全中国有13亿人口,东部沿海4个亿(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港澳台)东北1个亿,中部4个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西部4个亿(西北部分: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新疆、西藏、青海,西南部分: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东部比较发达,转入重工化阶段,需要做的是产业升级和城乡统筹);东北是老工业基地,需要的是提升技术,重焕活力。对比之下中西部(除西藏、青海限制开发外)需要要做不仅是提高工业化程度,还有城乡统筹解决二元问题,重工化也得齐头并进。按照工业发展规律,那就得按照规模经济来抓,产业集群,抓优势产业,突出特色,区域内配套,区域外比较优势分工,不过话又说回来,中西部各区域之间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只是地理位置而已。因为中西部没有面向海外的地理优势(除广西外),不能以外贸为动力,但是可以承接东部沿海中间产品的产业分工,也就是给沿海出口做配套,不过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产业估计不太合适。中西部虽然基础还是有,但是不可能只靠本区域的力量,必须引进外部资金技术才能跨越发展,那就有对待国内资本和外资的问题了,得由国家层面干预,不然地方政府会比较短视。除要服从全国的布局外,一些产业还是以满足本区域为主。因为产业布局地域分散,但可以资本集中也不会造成太盲目的竞争。特别是一些需要高度集中的产业,但是生产是可以分散的,用于满足本地市场。 造成我国各区域之间发展差距较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资本市场发展不均衡是导致我国各经济区域差距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四大经济区域资本市场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域开发的影响: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伪科学、不合理的,就是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 一、名词解释 1.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环境中一切对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有用的物质。 2.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3.人力资本: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二、简答题 1.自然资源利用的特点 1.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2.自然资源利用的数量减少、依赖程度降低的趋势

3.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越来越重要 2.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 1.纯自然资源型。 采取这种发展模式的区域往往有着储量巨大的一种甚或多种重要的矿产资源。 特点是: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为区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四种基本类型:高消耗高效益型(如美国)和高输出高收益型(如中东各石油输出国等):在资源消耗殆尽后区域仍能持续发展。 高消耗低效益型(如苏联、中国)和高输出低收益型(如非洲资源输出国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输出省份):一旦资源消耗完毕,严重影响整个 区域的发展。 2.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四种发展模式里最好的一种,典型例子:美国。) 这是一种综合利用区域内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发展模式。属于这种类型的区域,一般来说既有极好的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同时各项社会资源也十分丰富,因此这类 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利用其自然资源的优势,建立和发展那些以资源为基 础的产业(如重工、化工等),以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利用本区域 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活力的第三产 业,从而使区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3.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属于该类型的区域,一般来说都是因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十分贫乏,因而区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区域内社会资源的深度开发。由于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资源丰富,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得到了较好的统一,因而是一种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和极具发展潜力的发展模式。属于这种类型的区域和国家有日本、瑞士等资源贫乏的发达国家和中国的上海、北京、江苏等较发达的省(直辖市) 4.资源缺乏型(属于这类发展模式的国家有非洲和中南美洲的一些小国。) 属于这一类型的区域,一般来说既缺乏可供大规模开采的矿产资源,自然资源也十分贫乏,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资源也十分稀缺,因此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低下。在没有大量的外力援助的情况下,这些区域的发展缓慢,呈低水平状态,同时还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 3.自然资源的优势评价(p.26)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 名词解释 弹性专业化:是指企业运用全能性机器和训练有素的、适应能力强的劳动力,进行多样的、自身不断变化的专门化产品集合式生产,主要行为主体是中小型企业以及他们之间形成的网络化。 福特主义: 它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以较低产品价格作为竞争手段的刚性生产模式。 丰田主义:丰田生产方式是将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体系,并以“精益思想”为根基,以寻求“消除一切浪费,力争尽善尽美”为最佳境界的新的生产经营体系。其管理方式是最大限度地简化与消除浪费、删除一切非增值活动,维持高水平的质量,保持企业持续改进的活力。 相对优势说: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绝对优势说: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 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之间的比值。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区位商公式: 增长极: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作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推进性单元 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 简答题 1、福特主义与后福特主义的区别 福特主义: 它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以较低产品价格作为竞争手段的刚性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是: (1)大规模生产;(2)标准化产品;(3)垂直型的组织形式;(4)刚性生产;(5)生产者决定论; (6)寡头垄断型的市场结构。 后福特主义: 是指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目的,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生产过程和劳动关系都具有灵活性(弹性)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是: (1)大规模定制;(2)水平型组织形式;(3)消费者主权论;(4)弹性生产;(5)竞合型的市场结构。 n in r ir E E E E LQ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本章是全课程的总纲,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区域、区域经济、经济区域的基本概念,熟悉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经济区域构成要素与发展要素。 教学重点:重点是掌握区域的概念、区域分异基础和研究对象容。 教学难点:区分区域、区域经济与经济区域几个概念。 课、学时:3课时 教学容: 第一节区域及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 一、区域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界定 区域,是一个客观上存在的,又是抽象的人们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几个国家均可称为一个区域。 地理学定义区域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与均质性特征来划分。 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主要是按行政权力覆盖面而划分。 社会学把区域看做为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区域可以超过国界和行政边界,也包括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 目前,在经济学中关于区域的概念迄今尚未明确定义。 1922年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经济区划问题委员会定义: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认为: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按照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 我国学者认为:所谓区域,乃为有聚力的地区。它是通过选择与特定问题相关的特征并排除不相关的特征而制定的。也就是说,区域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 区域乃为有聚力的地区。区域所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经济上有密切的相关性、协调运转的整体性、相互交叉的渗透性。 区域概念所包含的基本涵: 首先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有限的空间围。 第二,区域一般来说包括于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有时可能相等),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代理中央政府行驶控制权。

区域经济学教材

区域经济学 Seminar in Regional Economics 32学时2学分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理论经济学科,作为专题课程,它以区域经济为对象,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变化一般规律。主要任务是探讨经济区位决策与产业结构理论;区域内部经济结构与变动规律和区际分工协作理论与应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基本框架和政策体系;运用区域经济有关理论方法分析我国国情和区情,为研究生从事区域经济问题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本课程先修课程主要有:经济学、农村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本课程面向我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课,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之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应着重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变化规律。了解经济区位决策与产业结构理论;掌握区域内部经济结构与变动规律和区际分工协作理论与应用;了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基本框架和政策体系;学会运用区域经济有关理论方法分析我国国情和区情。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第一讲导论 教学目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内容;本章难点是经济区域概念。 教学时数:2 教学参考书: 1.艾德加.M.胡佛、弗兰克.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中译本),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 2.方伦:《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载《区域经济研究》1988年第1期。 3.林德全:《区域经济规划理论与实用方法》,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资料》1986年专辑。 4.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陈栋生主编:《区域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刘再兴等编:《生产布局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第一节区域及区域分异客观基础 一、区域概念界定 二、区域分异客观基础 第二节区域经济问题与区域经济学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学形成与发展 二、中国区域经济学形成与发展 三、改革开放深入与中国区域经济所面临主要问题 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含义 二、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讲经济活动区位 教学目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经济区位含义;本章难点是区位决策。 教学时数:3 教学参考书: 1.艾德加.M.胡佛、弗兰克.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中译本),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 2.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经济区位 二、区位单位 三、区位因素 四、区位决策

区域经济学考点(25个题目)

1、区域主导产业的特征有哪些 区域主导产业”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很高的创新率,对于一定阶段的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重大的关键性的导向和推动作用,且本身增长率较高、带动力较强的成长型产业,其特征:1、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专门化优势2、较大的生产规模、较高的增长率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3 具有先进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4、关联效应强 2、怎样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 1、已形成的产业结构同期资源结构是否适应,能否发挥区域资源的优势 2、区域产业系统 的功能能否承担起全国性地域分工的任务,对全国或上一层次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协调能否做出应有的贡献。3、区域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如何,各产业之间是否能协调特别是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4、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化能力和应变能力。5、结构性效益的高低 3、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线面有何含义 区域空间结构由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可以通过点、线、面三种形式得到表达。点状要素指的是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通常是区域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区域经济的重心所在。现状要素指的是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集聚而形成的现状分布形态。有较强的变动性,可以对其作不同类型的划分,例如,交通线、通信线、能源供给线、城镇连绵线等。面状要素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集聚而形成的面状分布形态,其特征有:界限的非规则性和不确定性,类型的多样性 4、T字型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T”字形发展战略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被提出的,这种发展战略认为,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沿岸地带又称的T“形地域具有地理位置优越、经济技术基础雄厚、交通便利等多方面优势,应当作为国家的一级重点开发轴线,重点建设、重点布局,以实现最佳的空间组合。亦即,以东部沿海地域和长江流域为两条轴线,形成的国家的一线生产布局与开发重点,在此基础上再确定若干二级、三级开发重点。”T“字形发展战略在确定东部沿海地区作为国家生产布局重点的同时,增加了长江流域地带,强调和重视长江的运输和辐射功能,推动长江流域广大地区的经济开发进程 5、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配第克拉克定律+库兹涅茨的进一步推论)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将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但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上升时,劳动力将进一步向第三产业移动。。。

区域经济学资料

一、导论 1、区域和区域经济概念:区域经济是特定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2、区域经济学的两个来源:地理学、区位论。 3、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4、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应用工具。 5、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以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研究一个区域内部的发展问题),区域经济关系理论(以区域专业化分工与区域贸易为基础,研究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若干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区域经济应用工具(为区域发展提供研究途径、规划方案和实施政策)。 二、区位与发展条件 1、区域空间结构的三个基本要素:节点(人口集中,城镇居民点)、轴线(连接节点,交通线、通信线、能源水运输线)、域面(经济活动的地盘)。 2、空间系统:城镇系统,城市-区域系统,区域网络系统,区域空间系统。 3、古典区位理论:农业区位论(杜能),工业区位论(韦伯) 4、近代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市场区位论(廖什) 5、需求门槛:某中心地维持供应某种商品和劳务所需的最低购买力和服务水平。 6、现代区位理论:运输区位论(胡佛)、市场学派(谢费尔)、成本-市场学派、行为学派、计量学派、社会学派、历史学派到新经济区位论等。 7、盈利边界:企业配置在一定范围内才有利可图,超过了这个范围就会亏损。 8、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自然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科技、制度)。 三、区域经济发展 1、区域平衡发展理论:临界最小努力理论,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大推进理论,论述一个区域内各个地区普遍增长的可能性。 2、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循环累计因果理论,输出基础理论,说明一个区域内由于要素供给的不足和区域分布的不均衡,只能在条件好的地方首先发展。 3、威廉姆斯倒U型轨迹 4、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要素投入,包括劳动、资本、技术投入。 5、区域比较优势的内容:从存在的形式上看,有形与无形、绝对与相对、局部与全局、空间与时间。从来源上看,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环境优势。 6、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哪些:人力资本投资与资本、劳动、技术进步一起,推动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再次之中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四、区域发展模式与结构 1、区域产业分类方法: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产业、二产、三产),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10大项),两大部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和农轻重分类法(农业、轻工业、重工业),要素密集度分类法(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区域产业功能分类法(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产业)。 2、配第-克拉克定理: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相对越小,而第二次、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相对越大;反之,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越大,而第二次、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相对越小。 3、库兹涅茨法则:一产实现收入比重和一产劳动力比重都处于不断下降;工业化二产实现收入和二产劳动力比重都上升且前快于后,工业化后期都下降;三产收入和三产劳动力比重持续上升,中前期后快于前。 4、霍夫曼定理: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轻工业)的净产值和资本资料工业(重工业)的净产值比值)5,2.5,1,小于1。 5、雁型模式理论:后进国家应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雁型发展态势。 6、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根据本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根据产业发展的阶段(主导产业要在科研创新期(潜在主导)和发展期选择),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 7、如何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是够充分合理利用了自然资源;各产业发展是够协调,是否存在“瓶颈”产业;是否能及时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是否取得了最佳经济效益;国内外的成熟技术是否得到了合理开发与利用;能否充分开展区域间的分工合作;生态环境是否能够得到保护。因素分析法(经济发展、基础条件、需求结构变动、供给结构约束、科学技术、政策制度);模型分析法。 五、产业布局指向与地域合理规模 1、产业布局指向:能源指向、原料、消费地、劳动力、交通运输枢纽、高科技。 2、产业集聚区发展趋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产业融合化发展,产业生态化发展,园区区域品牌化,产业集聚区经营全球化。 3、影响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因素:政府的优惠政策,企业的技术联系,企业协作的环境。 4、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原则:靠近市场,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有高级的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优良的基础设施,有完备的辅助工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的支撑,有优良的投资软环境,靠近投资机构,地区具有创业精神,聚集性,良好的周边环境和较高的生活质量。 六、城市与区域发展 1、中心城市的类型:国际性,跨省区,省级中心,省内经济区中心,县域中心,县域内的中心镇。

区域经济学教程(孙久文 叶裕民版)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讲义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 孙久文叶裕民编著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 (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 (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 顶点上。(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17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关系理论。包括区域贸易理论、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生产要素流动、 1

《区域经济学(本)》复习资料整理

2011春《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国家全局的发展过程中,低梯度地区可能从中获得的发展机会的大小归根结底要取决于(扩展效应)与(回程效应)在该地区的作用力的对比。 2、经济一体化包括在不同层次上的经济联合的过程(国家内部的一体化)、(国际经济一体化)、(全球一体化)。 3、APEC的制度创新包括有(APEC原则框架创新)(APEC协商机制创新)(APEC推进方式创新)(APEC运作机制创新)(APEC 活动内容创新)(APEC自由体系创新) 4、落后国家与地区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向上攀登的基本条件有三是(政治上稳定)、(重视科学文化发展)和有一个远见卓识和决策果断并工作效率高的政府。 5、我们可以将辐射分为(点辐射)、(线辐射)、(面辐射)。 6、科技园区必须建立起(人才激励)、(要素流动)、(市场选择)、(政、产、学、研互动)四种机制,形成(市场化)、(网络化)、(国际化)、(信息化)、(制度化)五个特征,才能够实现其政策目标,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7、亚洲地区的(新加坡)和(香港)是两个致力于发展总部经济,并已经达到了相当高度的中心城市。 8、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有三种基本导向(技术导向)、(结构导向)、(资源导向)。 9、设立经济特区的条件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优惠的经济政策)、(完善的法律制度)、(完善的基础设施) 10、在近半个世纪过程中,欧洲的联合逐步深化,该一体化组织由最初的(关税同盟)发展到现在的(经济和货币联盟),并正着手进行(政治联盟)的工作。 11、总部经济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以下效应(税收贡献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就业乘数效应)、(社会资本效应)。 12、区域经济政策两个基本目标是:(经济增长目标)和(均衡目标)。 13、进入21世纪,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研究成为新的经济学热点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国际经济领域显现出两个最大的特点(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不可阻挡)。 14、地域分工理论包括(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15、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增长极理论,都强调区域经济增长是(非均衡的)。 16、我国理论界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时对计量指标的选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总量指标)。,另一个是(复合指标)。 17、比较优势的概念是从(比较成本)而来。 18、不管是什么样的区域在结构变化导向的选择和结构调整上,应特别注意(综合平衡)、(内外兼顾)这两点。 19、区域产业结构动态比较应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化发展)、(产业结构的转换情况)。 二、选择题 1、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长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出(B) A、无序的阶段性 B、有序的阶段性 C、无序的连续性C、有序的连续性 2、构成二重结构的社会经济基础是(C) A、发展战略不当,资源配置不合理 B、经济的增长以工业的较快发展为基础 C、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没有彻底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D、工业化过程的特殊性 3、回程效应是在极化效应作用的同时,作为(B)的对立物而起作用。 A、梯度 B、扩展效应 C、循环效应 D、回程反映 4、经济一体化包括在不同层次上的经济联合的过程,有(ACD) A、国家内部一体化 B、地区一体化 C、全球一体化 D、国际经济一体化 5、总部经济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以下效应(ABCD)。 A、税收贡献效应 B、产业乘数效应 C、消费带动效应 D、就业乘数效应和社会资本效应 6、比较优势的概念是从(B)演化而来。 A、比较利润 B、比较成本 C、边际效益 D、绝对优势 7、法国著名经济家布德维尔在吸收佩鲁空间方法的框架及吸收地理学的区域思想后,将区域方法分为(ACD) A、均质区域 B、特质区域 C、极化区域 D、计划区域 8、地域分工理论的主体是(A) A、比较优势原理 B、经济决策原理 C、顶端优势原理 D、发展优势原理 9、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A、科技进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1 B、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不能鼓励大力发展经济

区域经济学(第一讲)

区域经济学(第一讲)

区域经济学 第一讲 1、为何要研究区域经济 研究区域为何发展,以及不发展—来自现实的压力。区域差距 为什么有的国家穷,有的国家富?国富国穷的秘密。 为什么有的地区穷,有的地区富?以江苏为例,苏南苏北差距的秘密何在? 2. 什么是区域? 由上而下的(如行政区划:维扬区)。 由下而上的:透过文化,历史,经济与社会动员方式界定区域。 --两者有时一致,有时会出现冲突 例,徽州,昆山/苏州/南京/上海, 苏锡常欧盟 --视研究的问题与规划的目的决定一个区域的范围与所要探讨的区域面向。 3. 怎样去衡量区域发展?可以用那些指标?

常用的指标 GNP/GDP personal income, industrial structure, new construction, Employment/unemployment Migration --这些指标有没有可能互相冲突? 如:GDP高,人均收入不高? 就业数量增加,但个人所得减少? 关掉煤矿,开电子工厂,对地方的影响?GNP 增长=生活改善? Jobless growth Voiceless growth Rootless growth Futureless growth 增长和基本需求:From “growth”to “basic needs” 发展对不同群体有不同的影响 urban/rural; male/female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营养 预期寿命

生活条件:Access to water, gas, electricity, telephone, heat, etc. 公共卫生/医疗AIDS, SARS 教育 Decision making Digital divid 4、什么是发展? 发展=工业化? 进口替代论:一个区域自给自足的能力越强,依赖进口的货物或服务越低,表示该区域发展程度越好。 --然而,在区域间贸易,投资频繁的条件下,将自足率当作发展指标是否适当? 出口导向论:认为出口才是带动区域内各部门增长的动力 --但是否对出口市场依赖太深?(从咖啡到IC) 我们绝不应迷失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那就是以人为本,提高他们的生活条件,扩大他们的选择余地。 ——斯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 名词解释 一.中心地:城市化地区或大都市区内占有支配地位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可以是商店,超市,城市。 二.新产业区:是弹性专精的区域,强调专业化企业之间广而精细的合作,手工技术与现代微处理技术的混合使用,公共和私立部门提供广泛的商业服务。强有力的非正式或制度化地调节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 三.城镇规模体系理论: 定义:指以一定地域范围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种规模不同特点各异而又互相关联的城镇组成的空间系统,城镇规模分布是一个区域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特点: (1)关联性。城镇体系的关联性是指体系内部各城镇之间有着合理的分工和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关联性是城镇体系最重要的特征。 (2)整体性。城镇体系的建立,使得各个城镇之间有发达的交通通讯网路连接,从而形成完整的整体。 (3)层次性。城镇体系的层次区域之间的科技合作是科学技术在不同的地区转移和再配置的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科技研发合作、技术贸易和技术转让与技术援助三大类。 四.艾萨德的《区域分析方法》标志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五.城乡一体化: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六.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区域就是一定的地理空间。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状况、交通状况、教育水平、技术水平、工农业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政治制度等等,对于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生产过程的影响极大。如何使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达到整体最优效果呢?区域经济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它的形成和发展最早源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至今已有近180年的历史。然而,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它大体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各国政府为解决区域问题而加强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大规模开展各种区域规划工作,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最初兴起于西方国家,东欧和原苏联在60年也掀起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热潮。我国则直到80年代后才开始这方面的工作。 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它一方面对区域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进行经济评价,对区域的经济、社会因素进行分析,更主要的是制定区域发展纲要提出科学的依据,并为区域经济建立起计量经济模型。 区域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有三个方面: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整理doc资料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整理

[键入公司名称] [键入文档标题] [键入文档副标题]

目录 第一章导论 (3) ?区域 (3) ?区域经济学 (3) ?区域开发 (3) ?区位 (3) ?区位论 (3) ?区位主体 (3) ?区位因子 (3) ?区位条件 (3)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4)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4) ?区域经济学的相关区位理论 (4) 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 (6) ?自然资源 (6) ?人力资源 (6) ?人力资本 (6)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6) ?区域资源优势度评价方法 (6) 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 (7) ?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 (7) ?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7) ?均衡增长的相关理论 (7) ?不平衡增长(赫希曼) (8) ?增长极(佩鲁)理论 (8)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9) ?区域经济发展 (9) ?区域主导产业 (9) ?三个连锁反应 (9) ?发展阶段理论 (9) ?产业间结构的演变规律 (11) ?配第克拉克定律 (11) ?库兹涅茨法则 (11) ?制造业内部的三个变化规律 (11) ?区域主导产业及其选择标准 (11) 第五章区域产业布局 (12) ?产业布局指向 (12) ?新产业区 (12) ?产业布局的选择标准与影响因素布局机制 (12) 第六章区域贸易与区域经济合作 (13) ?区域贸易 (13) ?区域经济合作 (13) ?区域创新 (14)

?绝对优势理论 (14) ?比较优势理论 (14)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14) ?出口剩余理论 (14) ?区域贸易的内涵与特点 (14) ?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 (14) ?创新与国家创新 (14) ?区域创新 (16) 第八章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 (16) ?城市化的概念、内涵 (16) ?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指标 (17)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一般分析) (17)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机制 (17) ?第三产业的接续动力(应该就是上个问题的第三个小部分) (18) ?城市化发展规律 (18) ?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 (18) 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18)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观点 (18) ?中心地理论中三种模式的适合条件 (19) ?城镇体系概念 (19) ?城镇体系的特点 (19) ?城镇体系的分布类型 (19) 第十章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 (21) ?辨析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的概念、基本内容 (21) ?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21) 第十一章区域空间结构 (22) ?区域空间结构 (22) ?核心与外围区的概念与相互关系、测度方法与划定标准 (22) ?核心与外围理论 (2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