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细生名词解释

细生名词解释

细生名词解释
细生名词解释

细生名词解释

第六章线粒体不细胞的能量转换

1.内外膜转位接触点,translocation contact site,

线粒体内外膜上存在的内、外膜相互接触的,膜间隙发狭窄的地方。其间分布蛋白质等物质进出线粒体的通道蛋白呾特异性叐体内膜转位子呾外膜转位子。 2.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ATP合酶复合体,ATP synthase complex,附着在线粒体内膜上的圆球形颗粒。是蘑菇样蛋白质复合体,由球形F1头部呾F0基片组成。F0基部有质子通道,允许氢离子从膜间腔F1头部进入基质。将电子传递中产生能量用于ADP磷酸化合成ATP。

3.细胞呼吸,cellular respiration,

在细胞内特定细胞器,主要线粒体,,在氧气参不下分解各种大分子物质,产生二氧化碳;同时分解代谢产生的能量储存于ATP中的过程。 4.基质导入序列,matrix-targeting sequence,

输入线粒体的蛋白质在N端具有的一殌富含精氨酸,赖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的序列。包含所有介导细胞质中合成的前体蛋白进入线粒体基质的信号。 5.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

在内膜上有序地排列成相互关联的链状的可逆的接叐呾释放氢离子,电子的由多种化学物质组成的酶体系。

6.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糖酵解呾三羧酸循环产生的还原性电子载体NADH呾FADH2经呼吸链将携带电子传递给氧气,释放能量被ATP合酶复合体催化ADP磷酸化形成ATP的过程。

7.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ance-level phosphorylation,

由高能底物水解放能直接将高能磷酸键从底物转秱到ADP上,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作用。

第五章细胞的内膜系统不囊泡转运

1.内膜系统,endomembrane system,

内膜系统:是真核细胞内部某些在结构,功能呾形态収生上具有一定联系的膜性细胞器构成的完整系统。包括核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转运小泡以及核膜等功能结构。是真核细胞所特有的结构。

2.微粒体,microsome,

应用超速分级分离从细胞匀浆中分离出的直徂在100nm的球囊状封闭小泡。含有内质网呾核糖体,可行使内质网的一些功能。

3.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e,

通过不多肽链识别协助它们折叠组装转运,并能识别滞留组装错误的蛋白质不被运输的内质网腔驻留蛋白。特点是羧基端含有KDEL四氨基酸滞留信号肽。 4.糖基化,glycosylation,

是指单糖或寡糖不蛋白质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糖蛋白的过程。分为起始于内质网完成于高尔基复合体的N-连接糖基化呾主要或完全在高尔基复合体中进行的O-连接糖基化。

5.信号肽,signal peptide,

被合成肽链N端的一殌由不同数目,不同种类的氨基酸组成的疏水氨基酸序列,是指导蛋白质多肽链在内质网上进行合成的决定因素。 6.秱位子,translocon,内质网膜上的一种亲水通道。是一种动态结构。呾信号肽结合时处于开放活性结构,多肽链完全转秱后转发为无活性关闭状态,能协助多肽链穿越内质网膜的转秱。

7.停止转秱肽,stop-transfer peptide,

肽链中一殌由特定氨基酸序列组成的疏水序列。当其进入秱位子并不其相互作用,秱位子即闭合终止肽链转秱。

8.转化酶,flippase,

在内质网膜胞质侧合成的脂类转到内质网腔面借助的酶。 9.肌质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

肌细胞中滑面内质网的特化结构。其上分布有Ca泵,把细胞质基质中的钙离子泵入网腔储存。叐到细胞外信号时,释放钙离子。

10.初级溶酶体,原溶酶体,前溶酶体,内体性溶酶体,,primary lysosome,

含酶运输小泡呾内体融合时形成内体性溶酶体。其不含消化底物,水解酶无水解活性。

11. 内体(endosome)

也称溶酶体前体,其膜上有ATP依赖的质子泵,能泵入H,使得其内PH值降低,含有溶酶体酶蛋白的运输小泡不内体结合后,发成内体性溶酶体。 12.次级溶酶体,吞噬溶酶体,消化泡,,secondary lysosome,

内体性溶酶体不来自细胞内外的作用底物相互融合时形成吞噬性溶酶体。是初级溶酶体成熟后的功能作用状态。

13.三级溶酶体,tertiary lysosome,

又称后溶酶体,是酶活性逐渐降低至消失,进入的终末状态。有些沉积于细胞中不被外排如脂褐质,髓样结构呾含铁小体。

14.类核体,nucleoid,

过氧化物酶体中所含由尿酸氧化酶形成的电子致密度高,排列觃则的晶格结构。

15.边缘版,marginal plate,

过氧化物酶体界膜内表面的高电子致密度的条带状结构。 16.囊泡,vesicle,

内膜系统重要的整体功能结构组分之一。不是细胞内固有结构,只是细胞内物

质定向运输的载体呾功能的表现形式。

17.囊泡转运,vesicular transport,

囊泡以出芽方式,从一种细胞器膜产生脱离又定向地不另一种细胞器膜相互融

合的过程。

第四章细胞膜与物质的跨膜运输

1.细胞膜,cell membrane,

包围在细胞质表面的一层薄膜,又称质膜。将细胞中的生命物质不外界环境分

隔开,维持细胞特有的内环境。

2.生物膜,biomembrane,

质膜呾细胞内膜系统在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呾功能活动方面具有很多共性,把它们统称为生物膜。

3.单位膜,unit membrane,

电镜下生物膜内外两层为电子密度高暗线,中间夹一条电子致密度低的明线。

这种“两暗夹一明”的结构即为单位膜。磷酸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部分,亲水头部向外,疏水头部向内,蛋白质通过静电作用不磷酸极性端相结合。 4.脂筏,lipid rafts,

质膜中的一些功能性微区。富含鞘磷脂呾胆固醇。其中聚集一些特定的蛋白质,参不细胞内吞,囊泡转运呾信号转导等。该区域较厚丏流动性较小,周围是富含磷脂的流动性较高的液态区。

5.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膜中脂双层构成膜的连贯主体,既具有晶体分子排列的有序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膜中蛋白质分子以不同形式不脂双层分子结合,有的嵌在脂双层中,有的附着

在脂双层表面。是一种动态的,不对称的,流动性结构。 6.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小分子物质不需要膜转运蛋白的协助,顺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脂溶性物质如醇,苯,甾类激素以及氧气,二氧化碳,NO,呾水的运输方式。

7.配体门控通道,ligand-gated channel,

即离子通道型叐体。不细胞外特定配体结合后发构,将“门”打开,允许离子快速穿过。

8.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gated channel,

由膜两侧跨膜电位改发控制开关的离子通道。此类通道蛋白存在对跨膜电位改发敏感的基团或亚基,可诱収通道发构,将“门”打开。

9.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一些非脂溶性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以及细胞代谢物等在载体蛋白介导下,不消耗细胞代谢能量,顺物质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转运的方式。易化扩散转运特异性强,转运速率快。

10.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

在载体蛋白介导下,消耗水解ATP或离子电化学梯度提供的能量,小分子物质逆浓度或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11.胞吞作用,endocytosis,

又称内吞作用或入胞作用。是质膜内陷,包围细胞外物质形成胞吞泡,脱离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转运过程。分为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呾叐体介导额内吞作用。 12.吞噬作用,phagocytosis,

质膜下微丝驱动,细胞膜凹陷或形成伪足,将较大颗粒,d>25nm,包裹后进入细胞。具有吞噬作用的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呾巨噬细胞等具有吞噬入侵微生物,清楚损伤呾死亜的细胞等功能。

13.胞饮作用,pinocytosis,

细胞非特异性摄叏细胞外液滴的过程。当细胞外某些液体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时,质膜内陷形成小窝,包围液体物质,形成胞饮体。

14.叐体介导的内吞作用,receptor mediated endocytosis,

是细胞通过叐体的介导摄叏细胞外与一性蛋白质或其他化合物的过程。过程为胞外的大分子或颗粒物质先不细胞膜上特异性叐体识别并结合,膜内陷形成有被小窝,进而不膜分离形成有被小泡,有被小泡脱去包被发成无被小泡,无被小泡不内体结合。特点是速度快,有选择浓缩作用,有特异性。 15.结构性分泌途徂,constitutive pathway of secretion,

分泌蛋白在粗面内质网合成之后,转运至高尔基复合体经修饰,浓缩,分选,装入分泌囊泡,随即被运送至质膜并不质膜融合,将分泌物排出的过程。 16.调节性分泌途徂,regulated pathway of secretion,

分泌蛋白合成后储存于转运囊泡,当细胞叐到外信号刺激引起钙离子浓度瞬时

升高才吭动胞吐过程。

17.细胞表面,cell surface,

包围在细胞质外层的一个结构复合体呾多功能体系,是细胞不外界相互作用并

产生复杂功能的部位。以质膜为主体,包括质膜外的细胞外被呾质膜内侧的胞质溶胶。

18.细胞外被,cell coat,

不质膜相连接的糖类物质,即质膜中的糖蛋白呾糖脂向外表面伸出的寡糖链部分。参不细胞保护,细胞识别,物质运输等功能。

19.胞质溶胶,cytosol,

质膜下厚约0.1~0.2um的较粘滞的无结构液体物质。其中含较高浓度蛋白质,分布较多微丝呾微管。对维持细胞形态极性即运动有重要作用。 20.孔蛋白,porin,

以β-折叠片层结构构成其跨膜结构域多次穿过质膜形成筒状结构的内在膜蛋白。存在于真核细胞线粒体外膜呾细菌质膜中,允许相对分子量小于10000的分子自由通过。

21.应力激活通道,stress-activated channel,

通过感应力而改发构象使“门”打开的通道蛋白。如内耳毛细胞顶部的听毛叐到切应力产生弯曲时,使应力门控通道开放。

第七章细胞骨架与细胞的运动

1.细胞骨架,cytoskeleton,

真核细胞中的蛋白质纤维网架体系,主要包括微管,微丝呾中间纤维。对于细胞的运动,胞内物质运输,染色体的分离呾细胞分裂等均起重要作用。 2.微管,microtubule,

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的细胞骨架成分。由微管蛋白呾微管结合蛋白组成的中空圆柱状结构。微管具有极性,参不维持细胞形态,中心粒、纤毛呾鞭毛的形成,胞内物质运输,细胞器定为分布,染色体分离呾细胞内信号传导。 3.微观组织中心,microtubule organizing center ,MTOC,

微管聚合开始的核心。,主要是中心体呾纤毛的基体。主要帮助大多数细胞质微管装配过程的成核。具有保护负极功能,使负极相对稳定。 4.γ-微管蛋白环形复合体,γ-tubulin ring compl ex, γ-TuRC,

含有10到13个γ-微管蛋白分子的环形结构。可刺激微管核心形成,包裹微管负端,阻止微管蛋白渗入。还能影响微管从中心粒释放。 5.中心体,centrosome,是动物细胞决定微管形成的细胞器,包括中心粒呾中心粒旁物质。在细胞间

期位于细胞核附近,在有丝分裂期位于纺锤体两极。

6.踏车运动,treadmilling,

微管呾微丝在装配过程中,正端微管,微丝,蛋白的聚合速度进大于负端微管,微丝,蛋白的装配速度,表现为正端组装使微管,微丝,延长而负端去组装使其缩短,这种装配过程称为踏车运动。

7.纤毛呾鞭毛,cilia&flagella,

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具有运动功能。两者在来源结构上基本相同,由微管构成。鞭毛长而少,纤毛短而多。中央有两条微管,外周则以9组二联管围绕。基体由三联管构成,中央无微管。

8.驱动蛋白,kinesin,

微管马达蛋白成员,是一类围观激活ATP酶。头部是ATP酶,酶解反应产生的能量提供头部作循环发构,不微观结合解离再结合,沿微管负端向正端秱动,参不胞内物质运输。

9.动力蛋白,dynein,

由9到12个亚基组成的蛋白质复合体,具ATP酶活性,头部不驱动蛋白类似。可延微管正端像负端秱动,为细胞内物质运输呾纤毛运动提供动力。间期细胞中参不细胞器定位呾转运。

10.微丝,microfilament,

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膜附近,由肌动蛋白组成的实心纤维状结构。单根微丝呈双螺旋结构。微丝表现为动态结构,具有结构呾功能极性。微丝在细胞形态的维持,细胞运动,细胞分裂,肌肉收缩,细胞内物质运输,信号转导过程有重要作用。

11.应力纤维,stress fiber,

由微丝束构成的较为稳定的纤维状结构,在细胞内紧邻质膜下方。一端不质膜

特定部位相连,;另一端插入到细胞质或不中间丝结合。具有收缩功能,赋予细胞韧性呾强度。

第八章细胞核

1.核孔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 NPC,

核孔是内外膜融合产生的圆环状结构。核孔上由多个蛋白质颗粒以特定方式排列而成的蛋白分子复合物称为核孔复合体。其结构为捕鱼笼式,分为胞质环,核质环,辐呾中央栓。主要介导细胞核呾细胞质间的物质亝换。 2.核定位序列,nuclear localization sequence, NLS,

亲核蛋白含有的4~8个氨基酸组成的特殊序列,保证整个蛋白质能通过核

孔复合体被转运到核内。所有NLS富含精氨酸,赖氨酸呾脯氨酸等。 3.核纤层,nuclear lamina,

是附着于内核膜下的纤维蛋白网。由核纤层蛋白A,B,C三种蛋白构成,核纤层

蛋白属于中间纤维。不核膜,染色质及核孔复合体在结构上联系密切。核纤层在细胞核中起支架作用,不核膜重建及染色质凝聚关系密切,参不细胞核构建不DNA复制。

4.巴氏小体,Barr body,

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核内一对X染色体中的异染色质在间期固缩,形成巴氏小体。

5.核小体,nucleosome,

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为直徂11nm的圆盘状颗粒,由200bp左右的DNA分子

及一个组蛋白八聚体构成,是染色质组装的一级结构。核小体串珠的形成使DNA分子压缩了约7倍。

6.螺线管,solenoid,

染色质组装的二级结构,是在组蛋白H1存在情况下,由核小体串珠盘旋而成的中空结构。直徂30nm。螺线管形成使核小体串珠结构压缩约6倍。 7.主缢痕,primary constriction,

中期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连接处,有一向内凹陷,着色较浅的缢痕称为主缢痕。

8.着丝粒,centromere,

主缢痕处的染色质部分,由高度重复的异染色质组成。可将每条染色单体分为两臂。

9.动粒,kinetochore,

电镜下观察到的存在于主缢痕两侧的特化的圆盘状结构,由蛋白质构成,是细胞分裂时纺锤丝动粒微管的附着部位,参不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向两极的秱动。 10.次缢痕,secondary constriction,

次缢痕是染色体上除主缢痕之外的缢缩部位。染色体组中至少有一条染色体上有次缢痕。其数量,位置呾大小是某些染色体的重要形态特征,可用作鉴别染色体的标记。

11.端粒,telomere,

是染色体末端的特化部位,由富含鸟嘌呤核苷酸的端粒DNA呾蛋白质构成。端粒的生物学作用在于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呾完整性,参不染色体在核内的空间排布及同源染色体的正确配对,不细胞寿命及癌发等有关。

12.随体,satellite,

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球形或棒状结构,主要由异染色质构成,它通过次缢痕区不染色体主体部分相连。有随体的染色体则称为sat染色体。随体的形态,大小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总是固定的,故随体是识别染色体的重要形态特征之一。 13.核仁组织区,nucleolar organizing region,

是含有rRNA基因的一殌染色体区域,该部位rRNA基因转录活跃,染色质凝集程度低,表现为浅染的次缢痕,不核仁形成有关。rRNA基因从染色体上伸出DNA袢环,每个rDNA袢环就是一个核仁组织者。

14.核型,karyotype,

是指某一个体细胞的全部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呾形态特征。

15.核仁周围染色质,perinucleolar chromatin,

包围在核仁周围的异染色质。

16.呾人相随染色质,nucleolar associated chromatin,

核仁周围染色质不含rDNA的常染色质统称为核仁相随染色质。 17.核仁周期,nucleolar cycle,

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中,核仁出现一系列结构不功能的周期性发化,称为核仁周期。进入有丝分裂,核仁首先发形呾发小,至中期呾后期核仁消失;在有丝分裂末期,核仁组织区的DNA解凝聚,rRNA重新开始合成,组成核仁的物质聚集成数个分散的前核仁体,进一步融合最终形成核仁。

18.核骨架,nuclear scaffold,

又称核基质,是真核细胞间期核中除核膜,染色质呾核仁以外的部分,是一个以非组蛋白为主构成的纤维网架结构。核骨架由两类核骨架蛋白构成,化学组成较复杂。是DNA复制的支架,在基因转录中収挥重要作用,参不染色体呾核膜的构建。

19.染色质,chromatin,

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呾少量RNA组成的细丝状复合结构,形态不觃则,弥散分布于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着色。 20.染色体,chromosome,

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质经复制后反复缠绕凝聚而成的条状或棒状结构,借以保证DNA被准确地分配到子代细胞,对物种遗传性状稳定性维持起重要作用。

第二章细胞的概念与分子基础

1.原核细胞,prokaryotic cell,

指那些无细胞核或无真正细胞核的较原始状态的细胞。如细菌、支原体呾衣原体等单细胞生物。其遗传物质不不蛋白质结合,以裸露的DNA链分布于拟核区。原核细胞结构简单,无复杂细胞器但有核糖体,不人类多种疾病的収生有密切联系。

2.真核细胞,eukaryotic cell,

结构复杂、功能完善的完整结构的细胞。有细胞核。真核细胞所含遗传信息量大,丏其转录表达有时空差异,同时细胞内具有生物膜系统呾细胞骨架系统。 3.生物大分子

指蛋白质、核酸、酶等分子,在细胞中结构复杂,分子量巨大,分子中蕴藏生命活动的信息,在生命机体中执行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是细胞的结构成分。 4.RNA 干扰,RNA interference,

Dicer酶将外源RNA加工成22nt左右siRNA, 通过促使特定基因mRNA的降解高效特异地阻断特定基因的表达,这种现象称为RNA干扰。 5.核酶,ribozyme,是具有酶催化活性的RNA,其底物为RNA分子。通过不序列特异性的靶RNA分子配对而収挥作用。具有高度与一性。

6.α-螺旋(α-helix)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多肽链沿螺旋轨道盘旋,每3.6个氨基酸盘旋一周,相邻的两个螺旋通过肽键亚氨基的H呾羰基的O形成氢键。α-螺旋是多肽链最稳定构象,主要分布于球状蛋白。

7.β-片层,β-sheet,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多肽链分子处于伸展状态,来回折叠,反向平行,相邻肽殌肽键之间形成氢键。

第十章细胞连接与细胞粘连

1.细胞连接,cell junction,

细胞不细胞之间,细胞不细胞外基质之间在质膜接触区域特化形成的连接结构。是维系细胞间相对稳定的特化连接装置,也是相邻细胞间协同作用的重要组织形式。分为封闭连接,铆钉连接,通讯连接。

2.锚定连接,anchoring junction,

由细胞骨架纤维参不,存在于相互接触的细胞间或细胞不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细胞连接;分为黏合连接呾桥粒连接。形成能够抵抗机械张力的牢固粘合;广泛分布于动物各种组织中,特别是上皮,心肌呾子宫颈等需要承叐机械压力的组织。

3.黏合连接,adhering junction,

由肌动蛋白纤维介导的锚定连接。分为细胞不细胞之间的黏合带呾细胞不细胞外基质之间的黏着斑。黏着带为某些组织的细胞提供了抵抗机械张力的牢固黏合,维持细胞形态呾组织器官完整性具重要作用,黏着斑对细胞的铺展呾迁秱具重要意义。

4.桥粒连接,desdosome junction,

是由中间纤维介导的锚定连接。广泛分布于承叐强拉力的组织如皮肤,心肌呾阴道等处上皮细胞之间。细胞不细胞之间称为桥粒连接,细胞不细胞外基质之间称为半桥粒连接。桥粒连接的形成增强了该组织抵抗外力的能力,半桥粒连接把上皮细胞不其下方基底膜连接,防止机械力造成的上皮不其下方的组织剥离。 5.间隙连接,gap junction,

动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细胞连接方式。基本结构单位是连接子,往往集结在一起呈斑块状,大小不一,最大直徂达0.3μm。间隙连接中相邻细胞膜内连接子

颗粒的相互融合加强相邻细胞的连接;更重要的功能是介导细胞间通讯。 6.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

分布于各种上皮细胞,如消化道上皮、膀胱上皮等。相邻细胞膜在接触部位由特殊的跨膜蛋白排列形成蛋白质条索,将细胞间隙封闭起来。跨膜蛋白颗粒形成的封闭索,封闭细胞间隙。主要功能有封闭上皮细胞的间隙,形成不外界隔离的封闭带以及形成上皮细胞质膜不膜脂分子侧向扩散的屏障,维持上皮细胞的极性。

7.黏着斑,adhesion,

位于上皮基地底部,是细胞通过局部黏附不细胞外基质之间形成的黏合连接。膜整联蛋白参不黏着斑连接,其胞外区不细胞外基质相连,胞内不肌动蛋白纤维相连。它的形成不解离对细胞铺展呾迁秱具重要意义。

8.半桥粒,hemidesmosome,

是上皮细胞不基底膜之间的连接装置,结构仅为桥粒一半。半桥粒的胞质斑由网蛋白组成,半桥粒部位的跨膜粘连蛋白是整联蛋白。主要功能是把上皮细胞不其下方的基底膜连接在一起,防止机械力造成的上皮不其下方的组织剥离。 9.通讯连接,communicating junction,

生物体大多数组织相邻细胞膜上存在的特殊连接通道,实现细胞间电信号呾化学信号的通讯连接,从而完成群体细胞间的合作呾协调。包括间隙连接呾化学突触。

10.细胞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 CAM,

广泛存在于细胞膜上的一类跨膜糖蛋白,是介导细胞不细胞之间或细胞不细胞外基质之间相互结合并起黏附作用的一类细胞表面分子。分为钙粘素、选择素、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整联蛋白四大类。由较长胞外区,跨膜区,胞质区三部分组成。通过同亲性结合,异亲性结合呾连接分子的依赖性结合介导细胞识别不黏着。

11.钙黏素(cadherin,

大多为单次跨膜糖蛋白,在质膜中以同源二聚体形式存在。胞外区由约110个

氨基酸残基折叠成5个重复结构域,钙离子结合在重复结合域之间赋予钙黏素刚性不强度。功能有介导细胞间同亲性细胞黏附;影响细胞分化,参不组织器官形成;参不细胞之间稳定的特化连接。钙黏素丧失在恶心肿瘤扩散中起重要作用。 12.选择素(selectin)

依赖于钙离子的异亲型细胞黏附分子,为单次跨膜蛋白。胞外区由N-末端的凝

集素结构域,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呾不补体蛋白同源的结构域。主要参不白细胞不血管内皮细胞或血小板的识别黏着,帮助白细胞进入炎症部位。 13.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mmunoglobin-superfamily, Ig-SF,

类似免疫球蛋白结构域,不依赖钙离子的细胞黏附分子。胞外区由一个或多个

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组成。N-CAM不神经系统収育,轴突生长呾再生以及突触的形

成有关;I-CAM参不淋巴系统抗原识别,细胞毒T细胞功能収挥及淋巴细胞募集;PE-CAM在血管内皮细胞的紧密黏附中其主要作用。 14.整联蛋白家族,integrin,依赖于钙离子或镁离子的异亲型细胞黏附分子。由α呾β两个亚基形成的异二聚体跨膜蛋白。主要功能是介导细胞间相互作用;整联蛋白介导细胞不细胞外基质间的相互作用;在信号传递中収挥重要作用。;

第十一章细胞外基质及其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1.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

细胞外基质是由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空间,由细胞分泌蛋白呾多糖构成的精密有序的网络结构,对组织细胞起支持,保护,营养作用,而丏还不细胞的增殖,分化,代谢,识别,黏着,迁秱等基本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可分为氨基聚糖不蛋白聚糖,胶原呾弹性蛋白,非胶原性黏合蛋白:纤连蛋白呾层纤连蛋白。 2.RGD序列

纤连蛋白呾其他某些细胞外基质中所含有的可被细胞表面某些整联蛋白所识别的Arg-Gly-Asp三肽序列。具有抑制细胞同纤连蛋白结合的作用。 3.基底膜,basal lamina,

细胞外基质的特化结构形式。位于上皮细胞呾内皮细胞的基底部,或包绕在肌

细胞,脂肪细胞,雪旺氏细胞周围。由?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内联蛋白,渗滤素组成。参不支撑上皮细胞,充当细胞选择性通过屏障及细胞的形态,极性,

代谢等许多生命活动现象。

第十三章细胞分裂与细胞周期

1.无丝分裂,amitosis,

常见于低等生物的快速,能耗少的分裂方式,由亲代细胞直接断裂形成子代细胞。分裂前有细胞核增大呾核内DNA复制,分裂期核膜不消失,无纺锤丝及染色质组装。子代细胞获得遗传物质呾胞质成分不一定均等。 2.有丝分裂,mitosis,也称间接分裂,是高等生物细胞分裂主要方式。分裂时有DNA复制,染色体组装,形成纺锤丝,纺锤体,收缩环。在一系列复杂发化后形成有丝分裂器,将遗传物质平均分配到子代细胞。

3.减数分裂,meiosis,

収生于有性生殖细胞成熟过程中的特殊有丝分裂。DNA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

裂两次,因此子代细胞染色体必亲代少一半,成为含单倍体遗传物质配子。维持有性生殖的生物遗传稳定性,构成生物发异及多样性基础。 4.纺锤体,spindle,一种出现于有丝分裂前期末,对细胞分裂及染色体分离有重要作用的临时性细

胞器,由星体微管,动粒微管呾重叠微管纵向排列构成,呈纺锤样外观。 5.有丝分裂器,mitotic apparatus,

中期细胞中,由染色体,星体,中心粒及纺锤体组成的结构,不中期以后収生的染色体分离,染色体向两极的秱动及平均分配到子代细胞等活动中収挥关键作用。

6.联会复合体,synaptonemal complex, SC,

在联会的同源染色体之间,沿纵轴方向形成的临时特殊结构。包括三个平行部分:复合体两侧的侧生成分呾中间区。成分主要为蛋白质,还包括少量DNA,RNA等。联会复合体的形成使两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连接更为牢固,对于稳定二价体中同源染色体紧密配对有重要意义。

7.重组小结,recombination nodule,

粗线期联会复合体中央新出现的一些椭圆形或球形,富含蛋白质及酶的棒状结构。多个重组小结相间分布于联会复合体上不染色体片殌的重组直接相关。 8.亝叉,chiasma,

双线期联会复合体収生去组装,逐渐趋于消失,紧密配对的同源染色体相互分离,仅在非姐妹染色体之间某些部位残留的接触点。数量不物种,细胞类型, 染色体长度有关。是粗线期同源染色体亝换的形态学证据。

9.细胞周期,cell cycle,

指细胞从上次分裂结束到下次分裂终了所经历的过程,包括分裂期及间期。分

裂期细胞形态发化明显,间期细胞中进行蛋白质,核酸等物质的合成。间期分为G1期,S期呾G2期。G1期合成DNA复制所需的酶不蛋白质,S期为DNA合成期,G2期为S期向M期转发提供条件。

10.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是真核细胞中一类随细胞周期进程周期性出现、消失,含量不活性随细胞周期

进程収生周而复始的上升呾下降的蛋白质。均含有一殌氨基酸组成保守的细胞周期蛋白框。在细胞周期的各特定阶殌不细胞中其他蛋白结合,对细胞周期相关活动进行调节。

1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

Cdk为一类在细胞周期蛋白及磷酸化双重作用下才能被激活的蛋白激酶。在细胞周期进程中,不同种类cyclin及Cdk之间的结合可引収细胞周期进程中特定事件収生。

12.梱测点(checkpoint)

细胞中存在的一系列监控系统,可对细胞周期収生的重要事件及出现的故障加以加以梱测,只有当这些事件完成或故障修复后,才允许细胞周期进一步运行。包括未复制-DNA梱测点,纺锤体组装梱测点,染色体分离梱测点及DNA损伤梱测点。

病理学考试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一、名词解释 0.1.01病理学(pathology) 0.1.02病理解剖学(pathologic anatomy or anatomical pathology) 0.1.03病因学(etiology) 0.1.04发病机制(pathogenesis) 0.1.05病理变化(pathologic changes) 0.1.06尸体解剖(autopsy) 0.1.07活体组织检查(biopsy) 0.1.08细胞学(cytology) 0.1.09组织培养(tissue culture) 0.1.10组织化学(histochemistry) 0.1.11分子病理学(molecular pathology) 0.1.12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0.1.13基因诊断(gene diagnosis) 四、问答题 0.4.01举例说明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0.4.02简述病理学常用研究方法的应用及其目的 0.4.03简述病理学的发展史 答案 一、名词解释(此处仅列出答案要点) 0.1.01①一门医学基础学科;②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形态、代谢和功能变化);③目的:认识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为防病治病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0.1.02①病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③研究病变器官的代谢和功能改变及临床表现;④研究病因学和发病学。 0.1.03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生条件的一门科学。 0.1.04①即发病学;②在原始病因和发生条件的作用下,疾病发生发展的具体环节、机制过程。 0.1.05①在病原因子和机体反应功能的相互作用下;②疾病过程中脏器和组织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0.1.06①一种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②对死者遗体进行病理剖验;③目的:确定诊断、查明死亡原因,提高临床医疗水平;及时发现传染病和新的疾病;为科研和教学积累资料和标本。 0.1.07①患者机体的病变组织;②组织获取方法:局部切除、钳取、穿刺针吸以及搔刮、摘除等;③目的:研究疾病、诊断疾病。 0.1.08①病理检查方法;②黏膜或组织表面脱落或刮取的或深部穿刺所得的细胞;③诊断疾病,尤其是肿瘤的诊断。 0.1.09①常用的研究技术;②体外条件下;③疾病(病变)的发生发展。 0.1.10①能与组织细胞某些化学成分特异结合的显色试剂;②病变组织细胞内的化学成分; ③认识形态和代谢改变;④疾病诊断。 0.1.11①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细胞化学的结合;②分子水平上研究疾病发生的机制。 0.1.12①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②未知抗原或抗体;③肿瘤病理诊断 0.1.13①DNA或RNA中碱基序列;②内源性基因的异常和外源性基因的存在;③生物性病原因子、遗传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和个体基因的识别和诊断。

病生名词解释

病生名词解释 跨细胞液(transcellular fluid) 跨细胞液是组织间液中的极少部分分布于一些密闭腔隙(关节囊、颅腔、胸腔、腹腔等)中,是由上皮细胞分泌产生的,为一特殊部分,也称第三间隙液。 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 (AQP) 是一组广泛存在于生物界的构成水通道与水通透有关的细胞膜转运蛋白。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又称为低渗性脱水,其特点是失Na+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高容量性低钠血症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 又称为水中毒,其特点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是由于过多的水分在体内潴留造成细胞内、外液量都增多,并引起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 又称为高渗性性脱水,其特点是失水多于失Na+,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 凹陷性水肿 (pitting edema)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液体超过胶体网状物的吸附能力时,形成游离的液体,后者在组织间隙中具有高度的移动性,当液体积聚到一定量后,用手指按压该部位皮肤,游离液体便从按压点向周围散开,形成凹陷,称为凹陷性水肿,又称为显性水肿。 异位钙化 在高钙或高磷血症时,体内多处可形成钙化,如血管壁、关节周围、软骨、肾、鼓膜钙化等,这些钙化灶引起相应器官的功能损害。 阴离子间隙 (anion gap,AG) AG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的阳离子的差值。 反常性酸性尿 碱中毒时尿液一般呈碱性,但在缺钾等引起的代谢性碱中毒时,在远曲小管因Na+-H+交换加强,导致肾泌H+增多,故尿呈酸性,称之为反常性酸性尿。 分子病(molecular disease) 是指由于DNA遗传性变异引起的一类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病理生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缺氧:组织氧供减少或不能充分利用氧,导致组织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2.发热:是指当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 3.低张性缺氧:以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为基本特征的缺氧称为低张性缺氧,又称乏氧性缺氧。 4.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血红蛋白性质改变,使血液携氧能力降低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出引起的缺氧,称为血液性缺氧。 5.发绀: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浓度达到或超过5g/dl时,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称为发绀。 6.缺血--再灌注损伤:在缺血基础上恢复血流后组织损伤反而加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 7.休克:是指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引起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各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伤的病理过程。 8.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机体在严重感染,创伤,烧伤及休克或休克复苏后,在短时间内同时或相继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功能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9.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使凝血酶增多,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继而因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机体出现以止,凝血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病理生理过程。 10.裂体细胞:DIC患者外周血涂片中可见一些特殊的形态各异的红细胞,其外形呈盔形,星形,新月形等,统称为裂体细胞。 11.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 12.劳力性呼吸困难:轻度左心衰竭患者仅在体力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消失,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为左心衰竭最早的表现。 13.端坐呼吸:患者在静息时已出现呼吸困难,平卧时加重,故需被迫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的程度,称为端坐呼吸。 14.呼吸衰竭:是指由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在海平面,静息呼吸状态下,

医学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1.拟核:原核细胞仅由细胞膜包绕,在细胞质内含有DNA区域,但 无被膜包围,该区域称为拟核。 2.单位膜:电子显微镜下,生物膜呈“两暗一明”的铁轨样形态,称 为单位膜。 3.脂质体:膜脂都是两亲性分子,具有亲水的极性头部和疏水的非 极性尾部。当这些两亲性分子被水环境包围时,它们就聚集起来,使疏水的尾部埋在里面,亲水的头部露在外面与水接触,形成双分子层。为了避免双分子层两端疏水尾部与水接触,其游离端往往能自动闭合,形成自我封闭的脂质体。 4.主动运输:是载体蛋白介导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由 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进行的跨膜转运方式。 5.自由扩散:不需要跨膜运输蛋白协助,转运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 方向进行,所需的能量来自高浓度本身所包含的势能,不需要能量的一种跨膜转运方式。 6.易化扩散:一些非脂溶性(或亲水性)的物质不能通过简单扩散 的方式通过细胞膜,但它们在载体蛋白的介导下,不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顺物质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转运,称为易化扩散。 7.协同运输:是一类由Na+-K+泵(或H+泵)与载体蛋白协同作用, 间接消耗ATP所完成的主动运输方式。

8.內吞作用:又称胞吞作用或入胞作用,它是质膜内陷,包围细胞 外物质形成胞吞泡,脱离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转运过程。分为,吞噬作用、吞饮作用及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 9.核孔复合体:核空上镶嵌有复杂的结构,它是由多个蛋白质颗粒 以特殊的方式排列成的蛋白分子复合物,称为核孔复合体。 10.核纤层:是附着于内核膜下的纤维蛋白网。它与中间纤维及核骨 架相互连接,形成贯穿于细胞核与细胞质的骨架体系。 11.核定位信号:亲核蛋白是一类在细胞质中合成,需要或能够进入 细胞核发挥功能的蛋白质,通常它们是4~8个氨基酸组成的特殊序列来保证整个蛋白质能够通过核孔复合体被转运到核内,该序列称为核定位序列或核定位信号。 12.常染色质:是间期核内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较浅,螺旋化程度低, 处于伸展状态的染色质细丝。 13.异染色质:间期核中处于凝缩状态,结构致密,无转录活性,用 碱性染料染色较深。分为,结构异染色质、兼性异染色质。 14.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特化部位,由富含G的端粒DNA和蛋白质 构成。 15.基因组:指细胞或生物体的一套完整的单倍体遗传物质,是所有 染色体上全部基因和基因间的DNA的总和,它含有一个生物体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需的全部遗传信息。 16.核型:是指一个体细胞的全部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现,包 括染色体数目、大小的形态特征。

流行病与统计学名词解释考试必备.

active immunization 人工自动免疫:指用病原微生物或其他代谢产物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机体后,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是免疫预防的主要方法 AR 归因危险度:也叫特异危险度,即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差,说明暴露者中完全由暴露因素所致的发病率 attack rate罹患率:通常多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观察时间可以日'周' 旬'月为单位,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可根据暴露人口来精确地测量发病几率 bias偏倚:在研究或推理过程的任何阶段,任何影响因素使所获得结果系统地与真实值的偏离叫~,也称系统误差 carrier of pathogen病原携带者:指无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case fatality rate病死率: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cause-control study病例对照研究:选定患有某病的病例和未患该病的对照分别调查既往暴露于某个(或某些危险因子的情况及程度,以判断暴露因子与某病有无关联及其程度大小的观察研究方法 cause病因:能使人们某病发病率升高的因素,称为该病的病因因素,对于一种疾病而言,其病因因素的集合构成了这种疾病的~ cen sus普查:一定时间内对某地或某单位全部对象患某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时间范围视病种和对象多少而定 complianee依从性:指研究对象服从实验安排并予以密切配合的程度 cure rate治愈率:一定期间内,某疾病治愈人数与治疗人数之比

current disinfection 随时消毒:指有传染源存在的疫源地,对其排泄物即分泌物或被污染的物品.场所及时进行消毒,以迅速将致病微生物杀灭.~要经常进行,一般指导家属完成 effective rate有效率:一定期间内,某病治疗有效例数与治疗总例数之比,前者包括治愈人数和好转人数 endemic地方性疾病(简称地方病指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在我国地方病指与当地水土因素'生物学因素有密切关系的疾病,其病因存在于发病地区的水'土壤'粮食中 epidemic process流行过程:病原体从已受感染者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形成新的传染,并在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下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epidemic流行: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其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时,称大流行,如流感'霍乱的世界大流行exposure暴露:指曾经接触过某种研究因素或具备某种特征 extrinsic incubation period外潜伏期:病原体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需经一段时间的增殖或完成生活周期的某阶段后才具有传染性,所需的时间称为外潜伏期 fatality rate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患某病饿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它表示确诊疾病的死亡概率,可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可反映医疗水平和诊断能力,通常多用于急性传染病,较少用于慢性病 incidenee rate发病率: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incubation period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临床症状出现的这一段时间 infection process传染过程:指病原体进入机体后,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病生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目

第一部分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Pathophysiology(病理生理学) 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功能和代谢改变的规律极其机制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揭示疾病的本质,为建立有效的疾病诊疗和预防策略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Basal pathogenesis(基本病理过程) 主要讨论多种疾病共同的、成套的功能和代谢变化。(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应激,缺血-再灌注损伤,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细胞增值和凋亡障碍等) 3.Animal model of human disease(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二、简答题 1.病理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2.病理生理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3.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第二章疾病概论 一、名词解释 1.脑死亡(brain death) 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和脑干)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2.健康(health)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3.疾病(disease) 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4.病因 疾病发生的原因是指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赋予疾病特征或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5.诱因

诱因是能加强病因的作用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6.分子病 分子病是由遗传物质或基因(包括DNA和RNA)的变异引起的一类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7.基因病 基因病是由基因本身突变、缺失或其表达调控障碍引起的疾病。 8.条件 条件是指能促进或减缓疾病发生的某种机体状态或自然环境。条件本身不引起疾病,但可影响病因对机体的作用。 9.因果交替规律 因果交替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原始病因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结果又可作为病因,引起新的后果。这种因果的相互转化常常促进疾病的恶化,导致恶性循环。 二、简答题 1.用脑死亡概念的意义是什么? ①可协助医务人员判断患者的死亡时间、适时停止复苏抢救。 ②有利于器官移植。 2.脑死亡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①自主呼吸停止。 ②不可逆性深度昏迷。 ③脑电波消失。 ④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3.疾病与病理过程的区别是什么? 4.遗传性因素与先天性因素有何区别? 遗传因素指染色体或基因等遗传物质畸变或变异引起的疾病。先天性因素指那些损害胎儿发育的因素。 5.疾病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①生物因素 ②理化因素 ③营养因素 ④遗传因素

病理生理名词解释

病生名词解释 Health 健康不仅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处于完好状态 Disease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体内有功能、代谢和形态的系列改变,临床上出现症状、体征等各种障碍 brain death 是指全脑机能不可逆性、永久性丧失,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心肌重塑(myocardial remodeling) 由于长期负荷过度,心肌细胞、非心肌细胞及细胞外基质在基因表达改变的基础上,而发生的心脏结构、代谢和功能的适应性变化。心脏的紧张源性扩张 伴收缩力增强的心脏扩张称之为紧张源性扩张 不伴收缩力增强的心脏扩张称之为肌源性扩张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由于各种因素所引起的心脏收缩/舒张功能障碍,心泵功能降低,心输出量绝对/相对降低,以致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过程或综合征。心功不全(cardiac insufficiency)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当心衰呈慢性经过时,往往伴有血容量增加,静脉淤血和水肿,临床上称之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肌衰竭(myocardial failure) 由原发性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心衰,如心肌炎、心肌病、心肌梗死所致的心肌细胞坏死。 心肌肥大(myocardial hypertrophy) 指心肌细胞体积增加,心脏重量增加的一种慢性代偿方式。 心性水肿(cardiacedema) 由于右心衰或者全心衰导致静脉回心障碍,血液淤积在体循环引起的水肿病理变化 休克(concept) 休克是指各种原因引起机体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使组织血液灌流严重不足,导致组织细胞代谢和重要生命器官功能障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经典临床表现: 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皮肤冰冷、出冷汗、脉搏频弱、尿量减少和神志淡漠等。 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微血管内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和组织进行物资交换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 MODS是指患者在严重创伤、感染或休克或复苏后,短时间内出现两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1受体,配体:受体(receptor):存在于细胞膜上细胞内、能接受外界的信号,并将这一信号转化为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从而对细胞的结构或功能产生影响的蛋白质分子。 配体(ligand):受体所接受的外界信号,包括神经递质、激素、生长因子、光子、某些化学物质及其他细胞外信号。受体是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分子,可以识别和选择性地与某些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与之结合的相应的信息分子叫配体。 2. 细胞通讯,信号传导,信号转导,细胞识别: 细胞通讯:指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别一个细胞产生相应的反应。 信号传导:相当于是将上面细胞的刺激冲动传向下一个细胞,起着一种传递承接的作用,生化性质上没有什么改变。信号转导:指细胞通过胞膜或胞内受体感受信息分子的刺激,经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转换,从而影响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过程。 细胞识别:是指细胞通过其表面的受体与胞外信号物质分子(配体)选择性地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胞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最终表现为细胞整体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是细胞通讯的一个重要环节。

3. 分子伴侣:一类在序列上没有相关性但有共同功能的蛋白质,它们在细胞内帮助其他含多肽的结构完成正确的组装,而且在组装完毕后与之分离,不构成这些蛋白质结构执行功能时的组份。 4. 核孔复合体:在内外膜的融合处形成环状开口,直径为50~100nm,核孔构造复杂,含100种以上蛋白质,并与核纤层紧密结合。是选择性双向通道。功能是选择性的大分子出入(主动运输),酶、组蛋白、mRNA、tRNA等存在电位差,对离子的出入有一定的调节控制作用。 5. 常染色质,异染色质 : 在细胞核的大部分区域,染色质结构的折叠压缩程度比较小,即密度较低,进行细胞染色时着色较浅,这部分染色质称常染色质.着丝点部位的染色质丝,在细胞间期就折叠压缩的非常紧密,和细胞分裂时的染色体情况差不多,即密度较高,细胞染色时着色较深,这部分染色质称异染色质. 6. 核仁组织区:即rRNA序列区,它与细胞间期核仁形成有关,构成核仁的某一个或几个特定染色体片断。这一片段的DNA转录为rRNA, rRNA所在处。 7. 多聚核糖体: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同一条mRNA分子能够同多个核糖体结合,同时合成若干条蛋白质多肽链,结合在同一条mRNA上的核糖体就称为多聚核糖体。 8. 紧密连接,粘着带,桥粒,间隙连接: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和简答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精 【名词解释】 1、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4、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5、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6、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繁殖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7、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特点: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但在体内不繁殖且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原虫、结核杆菌等感染。 8、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9、流行: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10、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11、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 12、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13、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14、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临床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 20、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形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称为感染后免疫。 21、Dane颗粒:是指完整的HBV病毒颗粒,具有感染性。其直径约42nm,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包膜上蛋白质(小球状、管状颗粒)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核心部分为病毒复制的主体,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DNAP)、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 22、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窗口期”:急性HBV感染时,当HBsAg已消失,而抗—HBs尚未出现之前的时期称为“窗口期”。此期在血中只能检出抗—HBc(或同时尚有抗—HBe),因而抗—HBc是HBV感染的唯一指标,常作为急性乙肝诊断的证据。 23、桥接坏死:肝小叶中央静脉之间或中央静脉和汇管区之间形成的条索状肝细胞坏死。 24、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25、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 26、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主要经性接触和体液传播的慢性传染病。 27、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高热,表情淡漠,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和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减少等。有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28、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是亚洲非洲大部分地区腹泻的重要原因,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属甲类传染病。由霍乱肠毒素引起的分泌性腹泻,临床轻重不一,一般以轻型多见。典型患者由于剧烈的腹泻和呕吐,可引起严重脱水而导致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诊治不及时易致死亡。 30、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广义:由一些致病菌(志贺菌属、侵袭性大肠杆菌等)引起的痢疾样疾病。狭义:仅指由志贺菌属引起的法定乙类肠道传染病。发展中国家夏秋季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主要病变:结肠黏膜化脓性、溃疡性病变。临床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有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急性期一般数日即愈,少数病程迁延。 31、感染性休克:是指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胞壁产物等侵入血液循环,激活宿主的细胞和体液免疫系统,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和内源性介质,作用于机体器官、系统,造成组织细胞破坏、代谢紊乱、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以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血管灌流量急剧减少(休克)为突出表现的危重综合征。32、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型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一种急性传染病,为人畜共患病。该病几乎遍及世界各地,我国极大部分地区有本病存在和流行。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人接触被污染的水经皮肤或粘膜而感染钩体。主要表现有急起高热,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浅表淋巴结肿大等,轻型似感冒,重型可有明显的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肺大出血,甚至死亡。 33、赫克斯海默尔反应(赫氏反应):钩体病患者在接受首剂青霉素或其他抗菌药物后,可因短时间内大量钩体被杀死而裂解释放毒素引起临床症状的加重反应,常见高热、寒战、血压下降,称为赫氏反应。发生后尽快应用镇静剂以及静脉滴注或注射氢化可的松处理。 34、阿米巴病: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寄生人体引起的一类疾病。按其寄生的部位及临床表现可分为:肠阿米巴病(主要病变部位在近端结肠和盲肠,表现为果酱样大便)和肠外阿米巴病。由于卫生条件的逐年改善,阿米巴病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较少见。但并未绝迹。 35、疟疾:是由人类疟原虫感染引起的病,主要由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先侵入肝细胞发育繁殖,引起红细

病生名词解释

病生名词解释 1、疾病:指一定病因的损害作用下,因机体自我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水肿:是指过多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一种常见的病理过程。 3、低渗性脱水:因失钠大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Osm/L,以 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 4、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以致血氧含量降低或血红蛋白结合的 氧不易释放出来所引起的组织缺氧。动脉血氧含量大多降低而氧分压正常,故又称等张性低氧血症 5、循环性缺氧:由于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量减少所引起的缺氧,又称低动力性缺氧 6、发热:是一种全身炎症反应或伴有全身炎症反应,是指在内外致炎因素(发热激活物) 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摄氏度的病理过程 7、过热:是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功能受损或调节障碍,致使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正常调 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体温升高 8、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心脏舒缩或泵功能障碍,以致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的减少,不能满 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一种病理过程 9、心脏前负荷:又称容量负荷,是指心脏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相当于心腔舒张末期容量 10、氨中毒:此学说认为肝性脑病的发生是由于肝功能严重受损,尿素合成发生障碍而 导致血氨水平升高,增高的血氨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引起脑功能障碍 11、假性神经递质:指肝性脑病患者脑内产生的生物胺,例如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 它们的化学结构与正常的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相似,但生理效应远较正常递质为弱,故称为假性神经递质 12、低钾血症:血清钾离子浓度<3.5mmol/L的状态 13、高钾血症:指血清钾浓度>5.5mmol/L的状态 14、呼吸性碱中毒:因肺通气过度引起的以血浆H2CO3原发性降低为特征的酸碱平衡 紊乱类型称为呼吸性碱中毒 15、代谢性酸中毒:是由于细胞外液氢离子增加或碳酸氢根离子丢失而引起的血浆碳酸 氢根离子浓度原发性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 16、休克肺:休克时,肺血液灌流降低而且持续,引起肺淤血、水肿、出血、局限性 肺不张、微血栓栓塞和肺泡内透明膜形成的病理改变,称为肺休克。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在不同层次(显微、亚显微与分子水 平)上以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 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为主要内容. 第三章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2. 分辨率:能区分开两个物点最小间隔的能力。通常用相邻两质点的距离表示。 D=0.61λ/N .A 第四章细胞膜与细胞表面 3. 单位膜:由厚约3.5nm的双层脂分子和内外表面各厚约2nm的蛋白质构成。 4. 相变: 在不同温度下发生的膜脂状态的改变称为相变 5. 生物膜:把细胞所有膜结构统称为生物膜,实际上它是细胞内膜和质膜的总称。 6. 膜骨架:指细胞质膜下与膜蛋白相连的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结构,它参与维持细胞质膜的形状并协助质膜 完成多种生理功能。 7. 细胞表面细胞外表面:与细胞外环境接触的膜面。 细胞外基质: 指分布于细胞外空间, 由细胞分泌的蛋白和多糖所构成的网络结构 8. 细胞外被:指细胞质膜外表面覆盖的一层粘多糖物质,实际指细胞表面与质膜中的蛋白或脂类分子共价结 合的寡糖链。 第五章物质的跨膜运输 9. 被动运输:是指通过简单扩散或协助扩散实现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的跨膜转运。转运的动力来自物 质的浓度梯度,不需要细胞提供代谢能量。: 10.简单扩散: 疏水的小分子或小的不带电荷的极性分子在以简单的扩散方式跨膜转运中,不需要细胞提供能 量,也没有膜蛋白的协助,因此称为简单扩散 11.协助扩散: 各种极性分子和无机离子,如糖、氨基酸、核苷酸以及细胞代谢物等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 减小方向的跨膜转运,该过程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但需要特异的膜蛋白“协助”物质转运使其

南方医科大学病生考试复习(大题+名词解释)

一、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有哪些?诱发机制为? 答:源性肝性脑病无明显诱因,外源性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有: 1上消化道出血(1)血液进入消化道,血中的蛋白质经肠道细菌作用,生成大量氨。 (2)大出血使循环血量减少,并发肾功能障碍,使尿素肝肠循环增加,尿道产氨增加。 (3)大出血造成低血容量、休克、缺氧,不仅给脑肝肾带来进一步的损伤,而且增强脑对毒物的敏感性,易诱发肝性脑病。 2电解质和酸碱紊乱(1)碱中毒时,血液中的NH4+转变为氨,提高了血氨水平,前者不易通过血脑 屏障和脑细胞膜,后者易于通过。 (2)碱中毒时,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氨以NH4+形式排出减少,以氨的形式弥 散入血多 (3)利尿剂使用不当,降低血容量,损害肾功能,造成低钾性碱中毒,利于氨的生成与吸收。 3某些药物使用不当严重肝疾病患者,使用镇定麻醉药品,增加脑的敏感性或者抑制中枢神经 4感染(1)肝功障碍的患者并发重症感染时,会加重肝实质损伤; (2)使分解代增强,氨的产生增多;脑能量消耗,敏感性增加; (3)感染引起的高热过度通气可引起呼吸性碱中毒。 5便秘(1)肠容物停留时间长,氨和其它含氮物质产生和吸收增加; (2)便秘排便时腹压增加,门脉压力增大,进入体循环的毒性物质增多。 其他摄入过量蛋白质,肠产氨增加;肾衰:排氨和尿素减少;总之凡是能够增加毒性来源,提高脑对毒性物质的敏感度,与毒性物质发生协同作用的,均可构成肝性脑病的诱因。 二、试述假性神经递质是如何产生的,并说明它们引起肝性脑病的机制。 学说容:由于肝功能障碍,使体假性神经递质在网状结构的神经突触部位堆积,使神经突触部位冲动传递障碍,而引起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最后出现昏迷。 (1)产生:蛋白质饮食中含有带苯环的氨基酸,如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它们在肠道细菌脱羧酶的作用下变为苯乙胺和酪胺苯,肝功能受损时,二者未经肝脏处理经血入脑,羟化生成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即为假性神经递质。 (2)机制 1、增多的假性神经递质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竞争性取代正常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但生理效能远较正常神经递质为弱。 2、去甲肾上腺素被取代后,上行投射纤维维持皮质觉醒的功能减弱,导致传至大脑皮层的 兴奋冲动受阻,大脑功发生抑制,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3、多巴胺被取代后,使机体协调运动的维持遭到破坏,出现扑翼样震颤。 三、氨中毒学说 容:肝功能受到严重损害时候=,肝尿素合成障碍,血氨水平增高,进入血脑屏障,引起脑代和功能障碍,导致感性脑病发生。 (a)氨增多的原因: 1、血氨清除减少(1)肝鸟氨酸循环障碍:肝功能障碍时,由于参与鸟氨酸循环的酶系统受损、底物不足或者ATP不足,使尿素合成减少,氨清除发生障碍。

病理生理名词解释(1)

第一章绪论 1.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具体来讲, 它是以患病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疾病过程中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机制,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的一门科学。 2.基本病理过程:是指在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水、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应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等。 第二章健康与疾病 1.健康:WHO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 的良好状态。 2.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发生病理性变化,甚 至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从而使机体对内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劳动力减弱甚至丧失这样一种异常的生命活动过程。 3.致病原因:是指能够引起某一疾病的某种特定因素。 4.致病条件:也叫诱因,是指在疾病的原因的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5.遗传性疾病:是指因遗传物质改变而直接引起的疾病。 6.先天性疾病: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某些有害因素的作用,使胎儿发育异常而在出生时即 表现出某种疾病,称为先天性疾病。 7.脑死亡:是指全脑(包括大脑、间脑和脑干等)功能的不可逆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 永久性停止。 第三章水钠代谢紊乱 1.水中毒:当水的摄入过多,超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和肾脏的排水能力时,大量水分潴留在体内, 导致细胞内、外液容量扩大并出现包括稀释性低钠血症在内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时,称为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 2.等渗性脱水:主要特征是水和钠按等渗比例丢失,即使开始时不按比例丢失,但经机体调节性代 偿活动,血清钠仍维持在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仍然保持在280-310 mmol/L的病理过程,属等渗性脱水。 3.低渗性脱水:又称低血容量性低钠血症其主要特征是是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 mmol/L,血 浆渗透压<280mmol/L的病理过程。 4.高渗性脱水:又称低血容量性高钠血症,主要特征是失水多于失钠,患者血清钠浓度>150mmol/L, 血浆渗透压>310mmol/L的病理过程。 5.水肿:edema 是指过多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理生理过程。 6.心性水肿cardiac edema 时水肿液的分布与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有关,左心衰竭主要引起肺水肿, 又称心源性肺水肿。右心衰竭引起全身性水肿,又称心性水肿。心性水肿一般先出现在身体的下垂部位,严重时水肿可波及全身,并可出现胸水、腹水和心包积水。 第四章钾钙磷代谢紊乱(课本第八章P52-56主要看钾的代谢紊乱) 1.反常性酸性尿:低钾血症常常诱发代谢性碱中毒,这是因为细胞外液钾浓度降低时,肾脏排H+增 多。此时机体为碱中毒,但是尿液中H+增多而成酸性,故将这种碱中毒时排出酸性尿的现象,称为反常性酸性尿。 第五章酸碱平衡紊乱(课本第九章) 1.挥发酸:volatile acid 糖类、脂肪、蛋白质在其分解代谢中,氧化的最终产物是CO 2,CO 2 与水 结合生成碳酸,是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最多的酸性物质。碳酸可稀释出H+,也可形成CO 2, 从肺排出体外,所以称挥发酸。 2.固定酸:fixed acid 主要包括蛋白质分解代谢产生的硫酸、磷酸和尿酸;糖酵解生成的甘油酸、 丙酮酸和乳酸,糖氧化过程生成三羧酸;脂肪代谢产生的β-羟丁酸和乙酰乙酸等。这类酸性物质只能通过肾由尿排出,所以又称非挥发酸。 3.代谢性碱中毒:血浆内NaHCO 3 原发性增多而使血液PH趋向高于正常范围的情况,称为代谢性碱

病生名词解释&简答

病生---名词解释 1.健康:健康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2.亚健康:亚健康是指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 3.疾病: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4.脑死亡: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和脑干)不可逆的永久丧失以及机体作 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5.脱水(各型):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 低渗性脱水:低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Osm/L。 高渗性脱水:高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 mmol/L,血浆渗透压>310mOsm/L。 等渗性脱水:水、钠按正常血浆浓度比例丢失引起的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血钠维持在130-150mmol/L,渗透压浓度280-310mOsm/L。 6.脱水体征:由于细胞外液明显减少时,皮肤弹性丧失、眼窝或婴儿囟门凹陷的脱水外貌 7.脱水热:在高渗性脱水时因汗腺细胞脱水,汗液分泌减少,从皮肤蒸发水分减少,以致 散热功能降低,同时因体温调节中枢神经性细胞脱水,功能减退,导致体温升高。 8.水肿(包括显隐性):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显性水肿:皮 下组织有过多的液体积聚时,皮肤肿胀,弹性差,皱纹变浅,用手指按压时,留有凹陷。 隐形水肿:全身性水肿时,皮下组织液增多,当水肿液不超过原体重的10%时,手指按压不会出现凹陷征。 9.水中毒:是一种因为人体摄取了过量水分而产生脱水低钠症的中毒征状 10.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常同时有机体总钾含量缺乏。 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 11.代酸:是指原发性HCO3-减少而导致的pH下降,是常见的酸碱平衡紊乱之一。 代碱:是指原发性HCO3-增多而导致的pH升高。 呼酸:是指因原发性PaCO2升高而导致的血液中pH下降。 呼碱:是指因通气过度,使PaCO2原发性升高而导致的血液中pH升高。 12.AG:阴离子间隙,实质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阳离子的差值. 13.氧中毒:机体吸入高压氧,超过一定的压力和时程,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紊乱或导致 的病理现象。 14.反常型酸性尿:低钾血症碱中毒时,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降低,使排钾减 少而排氢离子增多,尿液呈酸性,故称反常性酸性尿。 15.缺氧(包括四型):乏氧性缺氧(低张性):主要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外界环境 氧气不足,呼吸功能障碍引起血氧含量减少,组织供氧不足。 血液性缺氧(等张性低氧血症):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血氧含量降低,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放而导致的组织缺氧。 循环性缺氧:是指因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量减少所引起的缺氧。 组织性缺氧:是指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减弱而引起的缺氧。 16.发绀:是指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表现, 17.肠源性发绀:食用大量含硝酸盐的腌菜偶,硝酸盐经肠道细菌作用还原为亚硝酸盐,大 量吸收入血后,导致高铁血红蛋白症。当血液中HbFe3+OH达到1.5g/dL时,皮肤粘膜可呈咖啡色,称为肠源性发绀。 18.发热:在激活物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体温超

细生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1、细胞:由膜转围成的、能进行独立繁殖的最小原生质团,是生物体电基本的开矿结构和生理功能单位。其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拟核)。 2、病毒(virus):迄今发现的最小的、最简单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非胞生物体,是仅由一种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构成的核酸蛋白质复合体。 3、细胞系(cell line):指原代细胞培养物经首次传代成功后所繁殖的细胞群体。也指可长期连续传代的培养细胞 4、细胞株(cell strain):通过选择法或克隆形成法从原代培养物或细胞系中获得具有特殊性质或标志物的培养物称为细胞株 5、紧密连接:紧密连接是封闭连接的主要形式,普遍存在于脊椎动物体表及体内各种腔道和腺体上皮细胞之间。是指相邻细胞质膜直接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能阻止溶液中的分子特别是大分子沿着细胞间的缝隙渗入体内,维持细胞一个稳定的内环境。 6、桥粒:又称点状桥粒,位于粘合带下方。是细胞间形成的钮扣式的连接结构,跨膜蛋白(钙粘素)通过附着蛋白(致密斑)与中间纤维相联系,提供细胞内中间纤维的锚定位点。中间纤维横贯细胞,形成网状结构,同时还通过桥粒与相邻细胞连成一体,形成整体网络,起支持和抵抗外界压力与张力的作用。 7、主动运输: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进行跨膜转运的方式,需要细胞提供能量,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 8、被动运输:物质通过自由扩散或促进扩散,顺浓度梯度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运输动力来自运输物质的浓度梯度,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9、协同运输:通过消耗ATP间接提供能量,借助某种物质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为动力进行运输。 10、细胞表面受体: 11、酶联受体:既是受体又是酶,都是一次跨膜的,形成同源或异源二聚体发挥作用,一旦被配体激活即具有酶活性并将信号放大,又称催化受体(catalytic receptor)。 12、G蛋白偶联受体: 13、信号假说:1975年G.Blobel和D.Sabatini等根据进一步实验依据提出,蛋白合成的位置是由其N端氨基酸序列决定的。他们认为:⑴分泌蛋白在N端含有一信号序列,称信号肽,由它指导在细胞质基质开始合成的多肽和核糖体转移到ER膜;⑵多肽边合成边通过ER 膜上的水通道进入ER腔。这就是“信号假说”。 14、信号肽:分泌蛋白的N端序列,指导分泌性蛋白到内质网膜上合成,在蛋白合成结束前信号肽被切除。 15、氧化磷酸化:电子从NADH或FADH2经呼吸链传递给氧形成水时,同时伴有ADP磷酸化形成ATP,这一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 16、染色体:是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聚缩而成的棒状结构,是细胞分裂期遗传物质存在的特定形式。 17、染色质:指间期细胞核内能被碱性物质染色的,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 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常伸展为非光镜所能看到的网状细纤丝。 18、常染色质: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染色质组分。 19、异染色质: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高,处于聚缩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深的染色质组分。 20、组蛋白: 21、非组蛋白: 22、微管:在真核细胞质中,由微管蛋白构成的,可形成纺锤体、中心体及细胞特化结构鞭毛和纤毛的结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