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5a4102785.html,

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作者:夏秀英

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9年第04期

摘要:随着当下新时代的到来,初中许多学校都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确实当下核心素养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的重要,核心素养代表着一个人的内在素质以及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在学校里,教师可以通过学科中的知识点去加强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当然,在初中学习中,能够加强核心素养的最好科目便是初中的思想政治学科,初中思想政治学科中多次提到了一些核心素养的知识点。本文重点阐述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意义以及核心素养在初中政治学科的培育途径。

关键词:初中政治;核心素养;培育

在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个人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下,个人的核心素养成为了当下社会的一大潮流。可以这么说,一个人拥有良好的核心素养,那么他的人缘关系一定不会差。因为每个人看中的是你的内在素养以及你的外在表现。确实,内在素养和外在表现都是自身核心素养的表现。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及意义

虽然,当下社会中,“核心素养”这四个字已经深入人心,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核心素养”这四个字的概念,从而导致许多人不知道该从何去学习有关“核心素养”的知识点。所以核心素养的概念以及意义的普及已经成为当下政府和教师必须要做的事情。

1.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同时在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还是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虽然说核心素养的概念只有那么短短几句话,但是教师和学生想要很清楚的学习核心素养并不容易,这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的阅读有关核心素养的书籍,以及教师需要将一些核心素养的知识点与初中政治学科中的知识点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在政治学科中学到核心素养的相关知识。

2.教学核心素养的意义。

核心素养的概念许多人还是有一些轻微的了解,但是对于核心素养的意义就几乎没有人知道了。确实很多人认为核心素养既然是潮流,那就一定是对的,只要跟着学习,跟着应用就好了。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核心素养的意义在有能力的前提下还是要进行学习的。初中政治学科的教学核心素养的意义就是教师教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内在素养以及外在表现,而不是为了成绩而进行教书。过分地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任务和要求,这样将十分不利于培养视野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获得具有学科特点的学业成就;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要素。 1. 政治认同 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价值表达。只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是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并影响着中国未来的走向;学生发展政治认同的素养,旨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有信仰的中国公民。 2. 理性精神 我国公民的理性精神,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当代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进行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这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表现理性精神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把握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培养青少年的理性精神,有助于他们坚守正确价值取向、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成为有思想的中国公民。 3. 法治意识 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就是主动自觉地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发自内心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青少年增强法治意识,就要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公平正义,成为有尊严的中国公民。 4. 公共参与 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态度和行动,直接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广泛的公共参与,彰显人民主体地位,是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表现,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民意、集中民智,提高国家立法和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有助于鼓励社会力量热心公益活动、参与公共服务,激发社会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培养青少年公共参与的素养,有益于他

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初中的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基础和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地选用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案例,让学生明白小错与大错、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只有一步之遥,使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和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系对今后加强思想品德课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希望能在接下来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获得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基础的理论常识,学会运用辩证唯物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课前预习填空和问题准备,增强学生对政治课教材内容的熟知和初步认同。 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在教辅资料要求的相应部分,进行填空和问题准备。这对教与学的两面环节都有很大的益处。让学生课前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地阅读教材内容,填写教辅资料上空格的关键词、句,以及作答简要的探索式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课前了解教学知识和问题的思索,又有利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节省教学时间,便于课堂上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能更好地进行深化和拓展。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和对问题的探知和解决能力,使得课堂更易生活化、生动化。授新课的课前准备,主要是要求学生预习教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重要保证,是保证讲授新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因为授新课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教材的新内容、新知识。如果学生不作预习,上课就会感到生疏、突然,接受新知识就比较困难。相反,如果学生作了充分的预习.听课时就有目的性、针对性,对所讲的新内容就容易理解和接受。实践证明,是否预习教材,直接影响着学生听课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预习。为了使预习不走过场,取得实效,应给学生提出预习的具体要求,以便达到最佳效果。 二、精心备课,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课件,提升课堂质量的有效性。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5a4102785.html,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策略 作者:张晓平 来源:《新课程·下旬》2018年第08期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落实核心素养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对此,要 充分挖掘核心素养与思想政治教学的契合度,多角度、多侧面地实现教学的融合。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了简要阐述,对培养策略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加强核心素养教学成为各科教学的主旋律。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提炼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构成要素,寻找实施维度和策略,成为当前时期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命题。 一、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内涵及要素 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表现,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课程(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高中思想政治要从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观念、公共参与等四个方面落实核心素养。 (一)政治认同感 政治认同感对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教育发展中要从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上入手。如学生在学习政治生活模块知识时,由于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所以教师要从做好政治知识讲述工作上入手,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目标。 (二)理性精神 随着网络新型媒体的发展,微博、微信等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给生产生活带来了便捷,同时也很容易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不利的影响。加之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一旦出现自身价值观缺失等现象,势必难以抵御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影响到自身的发展。因此,在教育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明确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来实现长远发展的目标。 (三)法治观念 法制观念是建立在特定历史条件基础上的,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所以,教师要运用好参与方式,从法治意识上出发,帮助学生理解法治功能以及原则,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如果学生的法治观念淡薄,也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普通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具体表述 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确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 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主要包括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国家治理方式;形成宪法至上、法律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懂得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关系;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履行法定义务的习惯;具有法治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 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有人民当家作主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了解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方式和规则;积累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实践经验;提高通过对话协商、沟通与合作表达诉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获得具有学科特点的学 业成就;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 要素。 1.政治认同 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价值表达。只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是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并影响着中国未来的走向;学生发展政治认同的素养,旨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有信仰的中国公民。

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摘要: 近年来教育改革的呼声越发高昂,随之而起的“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也登上教育舞台,而目前中学思想政治课堂实施据课程标准要求,其首要目标也是要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到底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又应该如何培育?本文在根据诸多知名学者关于该主题的研究基础上,从自身对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要素以及其培育的大致方向做了简要的讨论。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学科理念情景社会实践活动 一、概念界定 关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探索很多人学者早已进行诸多有益探索,有的关注点放在了思想政治课程目标,有的从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入手,有的也结合时代背景考虑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来阐述自己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解读,如罗燕芬还尝试对高中思想政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做出了新的定义:“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教育以及自身实践和认识活动获得相关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情感、观念和品质的素养”【1】,这样的定义虽然体现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的几点大致内容,但是没有跳出原有教学目标所设维度,也未能很好地突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点之处。周健认为:“思想政治学科素养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导和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如何使能力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并服务于终身学”【2】,这里虽然表明了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过程性以及它后续的意义和价值,但是着眼点局限于发展本学科素养,没有看到素养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表现。 关于素养,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品质,一个人若想具备这种品质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以及自身的体验才能获得,也就是接受教育理论之后,在用理论解决自身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身获得某些体验的积累并逐步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思维模式、实践方法等等,只要人不脱离社会,在社会的任何生活情境下都需要具备各个生活情境所需的素养,例如学生在学校要有学生应备的素养,

思想品德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实践

思想品德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实践 发表时间:2018-06-26T17:07:21.053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8月总第279期作者:刘荣荣[导读] 作为德育一体化课堂的主阵地,思想品德学科的德育渗透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 山东省威海市第七中学264200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由“知识核心时代”逐渐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学校的任务不再是“灌输知识”,而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核心素养,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自我发展。 作为德育一体化课堂的主阵地,思想品德学科的德育渗透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与其他学科相比,思想品德学科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最大的特点在于不仅能从最底层核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着力点,从这个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更主要的是能借助思想品德学科育人的“德”性,可以帮助学生矫正思维模式,树立正确的思维导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一、巧妙设计,培养学生的主人公意识 思品学科是最适合德育渗透的一门学科,教材中的或大或小的专题都指向德育渗透。借力思品教材大力培养学生的主人公意识,是立德树人目标达成的根本。如学习初一教材中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课,我设置了一个苹果削削乐游戏。让一男一女两个学生进行削苹果比赛,并进行多组比赛。游戏结束,学生直观的发现有的学生削苹果的速度很快,遗憾的是果肉削掉的很多,有的学生削苹果速度很慢,果肉削掉的也不少,能够又快又好的削苹果的学生不是很多。接下来,我让学生自我总结、自主归纳,合作分析同学种种表现的背后的原因。学生通过合作能够完整的归纳表象是,同学在家都是小皇帝,上初中了,削苹果还不熟练。根本原因除了父母的包办外,自己的不主动、没有家庭主人公意识也是导致小事都做不好的原因。刘备有言,勿以善小而不为,也通用于生活中的小事。或者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说的都是要承担起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有家庭中具有了主动劳作的主人公意识,到了学校,才能具有班级集体感、学校荣誉感,进而才能拥有国家自豪感,实现中国梦才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句空话。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一课时,按照大纲是一课时内容。每接手一个级部,我都利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节课让学生去发现,第二节课让学生分享学习本课后的行动、感受,或者利用后面的课时前五分钟让学生互相推荐班级主人翁小达人。通过种种途径,将学生的劳作意识内化于心,培养学生的主人公精神。 二、时政热点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强自立精神 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自强自立的案例,有时空的差距,学生感知不敏锐,不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聚焦时政热点,选取典型案例,做成微视频,体现自强自立之人的成长历程,进行系列观看,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斗志。我们经常吟诵《少年中国说》,都能满腔热情的感知自强自立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前提,如果能经常得到通过聚焦时政热点片段视频、视觉、听觉的冲击,学生自强自立精神将更易形成。 身边的反例也非常多,尤其是官二代、富二代的成长轨迹,为当下学生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反面教材。但象一度热点聚焦大学生因无法自立被劝退的现象、大学生不能自主就业的“啃老族”现象、富二代的没有自我规划的现象等等,这些热点没有深入挖掘的价值,从正面对学生进行教育更符合德育渗透的本真。在文字材料介绍中,由于学生的体验不够,感知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够,所以我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了一个《自立自强的航天人》微视频,让学生从该视频中接受正面教育,感受到一个自强自立的人的人格魅力和社会力量。微视频从航天人杨利伟被选入航天员的过程介绍开始,让学生感知杨利伟在这一历程中所接受的非常规的训练后表现的不怕吃苦、自强自立的品质,让学生明确自立自强不是建立在小我上,而是大我;不是建立在个人上,而为整个国家,最终让学生感知到今天的自强自立就是明天的国富民强。 培养自强自立精神的时政热点很多,当下中国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而电视、报刊杂志等很多媒介有类似的宣传。如“感动中国”系列报道、《人物》杂志中人物报道等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为此,我让学生围绕《人物》中的某个自己感兴趣的偶像,制作一期偶像初中阶段的成长历程简报,激励自我成为一个自强自立的中学生。 三、教师专业素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之保障 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必须具备必要的专业素养。有人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祖国的花朵,让他们含苞待放、茁壮成长。因此,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不仅要对授课的知识了然于胸,而且对于讲课的课程立意也要做到心中有数。不仅要关注学生低层次的知识、能力素养的达成,更要关注学生高层次的思维价值观的达成。这要求思品教师,必须要创新学科思维模式,把课程立意放在更高的思维高度上。 高维度意味着教师备课时要把课程放在更高的立意要求上,并且要真正的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落脚到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事情,不需要出现假大空的话或者情境。例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节课,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自立,如果设置的情境是“如果你想成为航天员景海鹏,你会如何自立?”这个问题设置的就很空,而且距离学生的生活很远,远离他们的生活,不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虽然听起来感觉思维高度很高,但是却不是个成功的、有意义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所以,高维度的教育思维一定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核心素养的培养,不需要每分钟都必须时刻渗透,也不需要每个环节都有核心素养的培养。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索的道路,我们正在起航。因为这段道路的留白,给我们留下了更多可以施展的空间。作为思品教师,我也会继续在这条道路上探索实践,期待核心素养在学生的身上绽放出更闪耀的光芒。

浅谈高中政治的学科核心素养

浅谈高中政治的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中学政治教学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推行学科核心素养责无旁贷。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就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素质,促进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当代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型教育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科核心素养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关键是弹好“营造氛围`激发兴趣、自主探究”三步曲。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创新 良好的心境和情绪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如果学生感觉课堂气氛不安全,生怕说错话,担心发言被扣帽子、被讥笑、被训斥,那么学生就不敢敞开胸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会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妨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

深入的交流和探讨,甚至会使学生封闭自己的心灵,更谈不上创新。因此,开展学科核心素养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会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而且以最佳的状态流露出来。教师要做到尊重、关心、支持、赏识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努力消除学生的恐惧感。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不怕学生观点错,就怕学生没有观点。”如有的学生认为: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有积极的一面,它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防止列强的入侵。但有的学生不同意此看法,认为是消极性为主,造成中国的与世隔绝,从而落后挨打。对待这个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就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权威,敢于“质疑”,要充分肯定学生“标新立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在此基础上加以正确的引导。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课堂中“标新立异”虽然会得到老师的鼓励和称赞,但他们也担心被同学看成出风头,怕答错被同学讥笑而压制自己的表现欲望。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既要注意把创新机会留给每一位学生,又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互相合作,鼓励、唤醒全体学生

思想品德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

思想品德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 ?古来有言“学习先学做人”,一个人的价值首先体现在他自身的素质上,其次才是他各方面的专业能力。因此,学生的思想教育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所谓培养“核心素养”就是一个人知识、学习状态,情感变化的综合培养过程,它涉及个人发展的方方面面,最主要的是要符合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创新发展的要求。“核心素养”将影响到学生未来工作的方方面面,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也会影响到学生自我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养成。而初中又是学生系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启蒙阶段,教学的方法和内容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一、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 ?初中的学生对教师的行为有很强的模仿性,他们尊重自己的教师,学习教师的行为习惯;另外,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

影响到授课的好坏,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热情。如果教师自身素质打下,一方面 会从行为上直接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 不好的形象;另一方面,在授课过程中,由于本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欠佳,讲授 时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能够使 学生信服。长期下去,学生对这门课首 先会产生厌学和抵触的心理,在学习时 不愿积极配合,使学习基本内容都十分 困难,更难以培养核心素养。因此,教 师应当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以身作则,树立好标杆。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的《道德与法治》时,如果教师对法治知识的掌握不 是非常扎实,授课时就会非常吃力,讲 解不够清晰透彻,关键部分模棱两可, 导致学生对法治的理解和掌握也十分欠缺,容易在以后的学习中出现漏洞给后 续法律方面知识的学习造成一定的障碍,严重时甚至出现误导学生,灌输错误概

念的情况;另一方面,如果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在授课时教育学生爱护公共物品、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结果自己却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苛责父母,随意损坏公共物品,这样的行为会使模仿力极强的中学生“有样学样”,从而形成不好的行为习惯。并且教师言行不一,授课内容与平日作为背道而驰,这会使分辨力还不是很强的中学生无法判定教师与书本所讲谁对谁错,更削弱了学生对这门课的信心。教师是学生茫茫学习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的灯塔和指示灯,所以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培养是养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先决条件。 ?二、采用创新式课堂教学 ?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无感,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更是天方夜谭,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大一方面原因是由这门课的特点所决定的。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很多都是一段一段的文字叙述,道德要求、法治

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科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

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科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17-02-13T15:15:38.03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7年2月第268期作者:刘艳苹 [导读] 在教育改革领域,2016年可以称作是“核心素养年”,因为这在一年,众所瞩目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得以发布。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二中学256600 在教育改革领域,2016年可以称作是“核心素养年”,因为这在一年,众所瞩目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得以发布,另外,13年来首次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也即将颁布。而新课程标准的最大亮点就是在核心素养体系下明确了每门学科的核心素养,并以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学业质量标准、教材、教学、考试的总纲。所谓“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国家层面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作为思想品德课,旨在引领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逐步培养起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维方式、观念系统和行为习惯。它融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品德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是一种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指学生在思想品德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思想品德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结合国家层面的政治学科素养,我们充分融入自己的学情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理解,从而确定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 二、修身立德(道德品质、健康身心、人际交往)。 修身指陶冶身心,使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得到净化、纯洁。立德指树立德业,修养品德。要达到修身立德,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就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健康身心以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养成正确认识自我、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坚强意志等道德品质;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珍爱生命、悦纳身心变化,正确对待压力、挫折,顺利度过青春期,在日常生活中以一颗平常心去应对日常的烦恼和不幸;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学会与同学、与异性、与老师、与父母交往的方法与技巧,在集体中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发展、成就自己,向着最好的自己前进。 三、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对法的制定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法律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法律制度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法律知识)、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对于初中生来讲,法治意识主要是指未成年人应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共规范,遵从社会公德,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加强自我修养、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加强未成年人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会运用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都是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内容。 四、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修身立德、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这三个核心素养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在我的理解中,三维目标是核心素养培养的要素构成。在三维目标中,每一课每一框都有各自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认知与内化,实践与生成”,是零散化的、具体的目标内容,但是对每一课或者框的三维目标都作共性提升,进行归纳。 有了核心素养,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落实,如果没有好的实施载体,那么核心素养无非就是几句高高在上的口号而已。核心素养需要通过教学的方方面面加以落实,而课程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最佳途径。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教学中居于类似“宪法”的权威。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方向,引导学生获得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基础的理论常识,运用辩证唯物的思维方式,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品德政治素养。为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四个方面,首先是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具备公民意识、公民品德、公民常识;其次是方法的指导,如何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并加以实际运用;再有,就是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最后就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方向性引领,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新课程改革主要有以下改变:课堂教学发生变化,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强调课程整体育人功能和价值。实践活动发生变化,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包含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实践育人的价值。课程发生变化,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提供满足孩子现实生活、未来发展的课程,特别关注核心价值观、生涯指导、金融理财素养,突出学生是现实生活中“完整的人”。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素养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家李希贵说“给学生自由呼吸的空间”。“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应给予学生的 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应给予学生的 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我 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 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 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是苏霍姆林 斯基的话,也是让李希贵至今感到震撼 的话。 ?那么,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里给孩子什么样的内容,要塑造怎么样的一个群体?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我们注意到,从2016年起,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 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将统 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从表面上只是更名,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可见教育部的 良苦用心。

?首先,呼应了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众所周知,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就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其次,我们必须面对的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中,既有孩子通过教育成为社会精英,国之栋梁,也有很多孩子极有可能成为社会普通一员,那么我们教材的编排是否都有兼顾?新改编的教材注意了这一点。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教育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一定的法律意识,显而易见,义务教育教材把“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谁是课堂的主人

?众所周之,课堂教学依然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也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老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然而,现实情况是面对每班65人的大班额(笔者所在的中学为城镇中学),能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确实需要很强的课堂掌控能力,面对这种状况,很多教师选择能不开展活动课,尽量不考虑,而且像我校的这种县级中学,大班额现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品德养成的重要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到“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体系”这个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也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点。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打好基础。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开设是为了引导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因此,培养其核心素养主要有四方面内容,包括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理想精神与公共参与。 (一)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是指一个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祖国在情感上与理智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能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团结与核心利益。“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对于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政治上的认

同才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具体来讲,作为中国公民,初中生必须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对祖国有较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要站在中国立场,以中国公民的身份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了解我国国情,拥护中国共产党,理解并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主动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责任感,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培育“法治意识”核心素养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身心特征较为特殊。近年来国内中学生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犯罪低龄化越来越严重。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其法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社会的稳定程度。培养中学生的“法治意识”就是要让他们成为有自尊、守规则的公民。因此,应加强对初中生的纪律教育与法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与规则意识。同时,引导他们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动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三)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养 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养是让初中生成为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这对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具有“理性精神”的中学生必须在生活中能辨别善恶、是非、美丑,能坚持原则,坚守底线,抵制不良思想与诱惑。对

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一、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确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理性精神——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 三、法治意识——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主要包括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国家治理方式;形成宪法至上、法律权威、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懂得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关系;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履行法定义务的习惯;具有法治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 四、公共参与——公共参与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有人民当家作主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了解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方式和规则;积累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实践经验;提高通过对话协商、沟通与合作表达诉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政治核心素养正式

高中政治核心素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一.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构成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 获得具有学科特点的学业成就;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 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要素。 1.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确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价值表达。只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是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并影响着中国未来的走向;学生发展政治认同的素养,旨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有信仰的中国公民。 2.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

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一、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 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大致可释出三层意义。 其一,什么是素养。素养是一种品质,它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养成的。但这种品质,不仅因“教化”养成,而且因“阅历”自成,是人人终将拥有的品质。也就是说: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 行业、产业、专业、职业) 、充当什么角色( 家庭的、社会的) ,无论接受过系统教育、培训与否,事实上,每个人都会面对特定的“生活情境”而表现出各自的素养。说到底: 素养,是人们生活经验的结晶; 实践,是滋养素养的源泉。 其二,什么是核心素养。特指“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包括我们业已熟悉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动力系统) 三个维度。这就意味着,形成核心素养,是有预期目标、过程的结果。比如,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一个系统性、总体性的框架”。 其三,什么是学科素养。它是经历了“特定学习方式”后形成的“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 学科知识和技能”。对此,针对有关学科知识的误读,应澄清一个说法:“忘掉具体知识,留下的便是素养”。学科素养与学科知识究竟是什么关系? 在我看来,学科素养不等同于学科知识,但学科素养与学科知识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则是毋庸置疑的。具体讲,学科知识的积累,是造就学科素养的条件;学科素养的形成,是学科知识积淀的结果。积累越丰富,积淀越深厚。唯其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纲”,更要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 读懂上述三个层面的意义,就不难对学科核心素养有个较为清晰的概念了。它是“学生发展素养在特定学科( 或学习领域) 的表现,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课程(或特定学习领域) 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这表明:确认学科核心素养有两个关注点。一是着眼于学科本质属性,关注它在本学科学习中的意义和价值。二是着眼于学生成长过程,关注它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综上所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就在于它不是依赖直接经验获得的,而是体现综合性品质的“教养”; 学科素养之所以不同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在于它有赖于学习特定学科,是需要学科知识来证实的“学养”;学科核心素养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类别的学科素养,就在于它不仅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根基,而且采用“特定学习方式”,凭借学科课程的母体经历“十月怀胎”而孕育出来。简言之,作为学科素养的精华,它集结了“最能体现本学科育人价值的根本性、关键性要素”。 二、如何提炼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要素 首先,要基于课程的学科本质,以提炼思想政治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中思想政治课历史沿革的经验告诉我们,把握本课程的学科本质,有三个视角: 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 从基本功能来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养的课程。辨识这门课程的本质特征,有这样几个视点:作为中国特色的德育课程,它具有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相关课程的核心价值; 作为一门学科课程,它具有不同于一般德育活动的学科特点;作为学科课程体系中的科目,它具有不同于一般科目的整合方式;作为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它具有不同于一般学科教育的德育功能。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内容具有综合性,却有别于通常所称的综合课,同域外相关课程亦无从类比。应该说,这种课程设置,有着中华历史文化的渊源和革命传统文化的基因,是我国课程体系的重要“标识”。因此,从思想政治核心素养与相关学科内容的关系来看,课程这种独特的“综合意义”,要求由思想政治素养的提炼统摄相关学科内容,由相关学科内容支撑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育。而这种以提炼思想政治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思路,正是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育人本质所决定的。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品德养成的重要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到“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体系”这个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也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点。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打好基础。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开设是为了引导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因此,培养其核心素养主要有四方面内容,包括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理想精神与公共参与。 (一)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是指一个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祖国在情感上与理智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能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团结与核心利益。“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对于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政治上的认同才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具体来讲,作为中国公民,初中生必须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对祖国有较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要站在中国立场,以中国公民的身份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了

陈友芳 朱明光:核心素养本位的思想政治学科学业质量评价的策略与指标

作者: 陈友芳,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朱明光,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16年第10期。 摘要:基于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只能通过可观测的关键行为表现加以推断这一特征。本文构建了学科任务导向型思想政治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模式,运用依托情境的学科任务的完成质量度量学生的学业质量水平。在将思想政治学科任务分为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性质特征,构建了度量每个学科任务完成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任务导向评价策略;关键行为表现;学科任务完成质量指标 1 引言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综合运用本课程的学习所孕育出来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学科思维与观念,在分析情境、发现问题、确认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参与社会生活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它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构成要素。这四个要素相互交融、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政治认同”决定学生成长的方向,是“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共同标识;“理性精神”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基本条件;“法治意识”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公共参与”是“法治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必然行为。作为公民培养的目标,对应思想政治素养的四个要素,就是要培养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那么,在未来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学业质量评价中,究竟应该如何依托本课程的学科特点与性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进行客观准确的测试?无疑,核心素养的测试与评价是一个非常富有挑战性的难题。教育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测试组借鉴国际PISA测试的经验,以及信息不对称博弈理论,对此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可供借鉴的成果。本文拟结合思想政治学业质量标准研制和学科核心素养测试工作中的研究,探讨以下两个基本问题:第一,应该采取何种策略或模式测试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第二,在这种评价策略或模式下,应该运用哪些指标综合度量学科核心素养或学业质量的发展水平?回答这些问题旨在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学业质量评价找到一个管用好用的技术框架,推动未来新课改和学业水平考试的顺利实施,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学科的学业质量评价提供借鉴和参考。 2 学科任务导向的思想政治学业质量评价策略的构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