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甘肃概况

甘肃概况

甘肃概况
甘肃概况

概况

甘肃省情

【甘肃概况】甘肃,由古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由于陇山在境内绵延又简称陇.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和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域的交汇处,东邻陕西省,南与四川省、青海省接壤,西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北与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交界,东北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连接。全省有兰州、嘉峪关、金昌、酒泉、张掖、武威、白银、天水、平凉、庆阳、定西、陇南等12个地级市,临夏、甘南2个自治州;有86个县(市、区),其中,4个县级市、58个县、7个民族自治县、17个市辖区。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55个民族成份,人数较多的主要有汉、回、藏、东乡、土、满、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等民族,其中裕固、保安、东乡族是甘肃的独有民族。全省总人口2628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40万人。

【甘肃简史】甘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2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就曾在这里生息繁衍。进入新石器时代,甘肃的大地湾文化距约八千年,其后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创造了彩陶文化的辉煌时代。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蜗和黄帝相传就生在甘肃,故有“羲轩桑梓”之称。周秦时期,甘肃的庆阳、天水又是周文化和秦文化的发祥地。早在西汉初年,设有武威、张掖、敦煌、酒泉四郡,河西千里走

廊将中原、黄河上中游地区与西域连接在一起,对祖国版图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张蓦出使西域是丝绸之路兴起的标志,隋唐时期贯穿甘肃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进入了繁荣时期,甘肃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显现,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的记载。元代设立甘肃行省,是甘肃设省的开始。明代长城由东向西穿越9省区后,抵达甘肃河西地区,嘉峪关成为大西北的重要关隘和前沿阵地,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晚清时期,时任陕甘总督左宗棠曾奏称“陇中苦脊甲于天下”,并在兰州开始兴办近代工业。这一时期,甘肃的重要战略地位再次凸显出来,所谓“欲保关中,先固陇右”,甘肃成为维护中原、连接和支撑大西北的战略基地。

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经济全面发展。“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156项工程中,布局在甘肃的有16项,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长子”的兰州炼油厂、“中国石化工业摇篮”的兰州化工厂、“中国石油机械的脊梁”的兰州石油机器厂等都是这个时期投资兴建的。围绕资源开发,先后建成了“石油工业的摇篮”玉门、“铜城”白银、“镍都”金昌、“西北钢城”嘉峪关和新型工业城市兰州等一批工业企业和工业城市。“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向甘肃布局和搬迁了一批国防军工、机械电子、轻工等骨干企业,奠定了甘肃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工业基础以及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认真贯彻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全省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兴建了一批农林水利、交通能源、生态保护和产业升级项目,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地理地貌】甘肃位于祖国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复杂的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

陇南山地:这里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植被丰厚,到处清流不息。这一区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临潭、迭部一线以东的山区,为秦岭的西延部分。

陇中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中部和东部,东起甘陕省界,西至乌鞘岭畔。这里曾经孕育了华夏民族的祖先,建立过炎黄子孙的家园,亿万年地壳变迁和历代战乱,灾害侵蚀,使它支离破碎,尤以定西中部地区成了祖国最贫瘠的地方之一,但蕴

含着无尽的宝藏,有丰富的石油、煤炭资源。

甘南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隅,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是个典型的高原区。这里草滩宽广,水草丰美,牛肥马壮,是甘肃省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

河西走廊:斜卧于祁连山以北,北山以南,东起乌鞘岭,西迄甘新交界,是块自东向西、由南而北倾斜的狭长地带。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长约1000余公里,宽由几公里到百余公里不等.这里地势平坦,机耕条件好,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戈壁绿洲,有着发展农业的广阔前景,是甘肃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祁连山地:在河西走廊以南,长达1000多公里,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终年积雪,冰川逶迤,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体水库,荒漠、草场、森林、冰雪等植被垂直分布明显.

河西走廊以北地带:这块东西长1000多公里,海拔在1000—3600米的地带,习惯称之为北山山地,这里靠近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风高沙大,山岩裸露,荒漠连片,具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风光。

【自然资源】甘肃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属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省内年平均气温在0一16℃之间,年降水量在36.6—734.9毫米,气温差别较大,日照充足,不仅有适于农、林、牧、渔各业综合发展的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更有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能源资源。

土地资源:甘肃的土地资源丰富。全省总土地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人均占有土地量居全国第五位,土地大体可分为“三山、三草、二沙、一林、一田”。全省耕地面积居全国第十一位,人均耕地2.65亩,居全国第六位。

根据2007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全省耕地462.47万公顷;园地20.54万公顷;林地518.25万公顷;牧草地1410.84万公顷;其它农用地129.69万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87.81万公顷;交通用地6.51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2.87万公顷;未利用土地1849.99万公顷;其它土地58.76万公顷.

植物资源:甘肃是一个少林省区,据第六次全省森林资源清查,全省林业用地面积981.2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3.42%。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栎类、杨类以及华山松、桦类等。甘肃草场有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半人工草地三种,天然草场主要分布在甘南草原、祁连山地、西秦岭、马衔山、哈思山、关山等地,海拔一般在2400-4200米之间,气候高寒阴湿。甘肃是全国药材主要产区之一,现有药材品种9500多种,居全国第二位。目前经营的主要药材有450种,如当归、大黄、党参、甘草、红芪、黄芪、冬虫草等,特别是“岷当”、“纹党”产量大、质量好,是闻名中外的出口药材。

动物资源:甘肃境内共有野生动物650多种.其中:两栖动物24种,爬行动物57种,鸟类441种,哺乳动物137种。这些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文县、武都、康县、成县、天水、两当等地。文县让水河、丹堡一带,已列为全国第十三号自然保护区,出产大熊猫、金丝猴、麝、猞俐、扫雪等世界珍贵动物,并对梅花鹿、马鹿、麝进行人工饲养。野生动物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稀有珍贵动物有90多种,其中属一类保护的24种,二类保护的24种,三类保护的4011种。

矿产资源:甘肃是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之一,省内地质环境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相对丰富。截至2007年底,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73种,包括能源10种,金属矿产56种,非金属矿产105种,水气矿产2种。列入《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固体矿产91种、矿区829处、矿产地1084处(含共伴生矿产),其中具有大型矿床规模97个、中型203个、小型784个。据((2007年全国主要矿产资源储量通报》统计,甘肃省有10种矿产居全国第一位,即镍、钴、铂族(铂、钯、饿、铱、钌、佬)、硒矿、铸型用粘土等,有34种矿产居全国前五位,居前十位的有60种。

水利资源:甘肃省水资源主要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9个水系。黄河流域有洮河、湟河、黄河干流、渭河、泾河等5个水系;长江流域有嘉陵江水系;内陆河流域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3个水系。全省河流年总径流量415.8亿立方米,其中,1亿立方米以上的河流有78条。黄河流域除黄河干流纵贯省境中部外,支流就有36条;长江水系包括省境东南部嘉陵江上源支流的白龙江和西汉水,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内陆河流域包括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个水系,有15条,年总地表径流量174.5亿立方米,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

能源资源:甘肃省能源种类较多,除煤炭、石油、天然气外,还有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其中,石油可采储量为6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31.57亿立方米,集中分布在河西玉门和陇东长庆两油区。全省煤炭预测储量为1428亿吨,已探明125亿吨,保有资源储量120亿吨,煤炭资源集中分布于庆阳、华亭、靖远和窑街等矿区。甘肃风能资源丰富,总储量为2.37亿千瓦,风力资源居全国第5位,可利用和季节可利用区的面积为17.66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和省内部分山口地区,河西的瓜州素有“世界风库”之称。甘肃是我国太阳能最为丰富的三个区域之一,各地年太阳总辐射值大约为4800-6400兆焦/平方米,其中河西西部、甘南西南部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按现有利用水平测算可开发资源量约为520万吨标准煤/年。

【交通条件】甘肃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是西北地区连接中、东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是贯通东亚与亚州中部、西亚与欧洲之间的陆上交通通道。近年来,甘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已形成以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和管道为主体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交通条件十分便捷。

公路。基本形成了以省会兰州为中心,以连(云港)霍(尔果斯)、丹(东)拉(萨)2条国道主干线和10条国道及32条省道为干线,以县乡公路为分支,沟通全省城乡、连接周边省区的呈放射状的高速公路网。2008年,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0563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16公里;营运性客货运输车辆达到14.53万辆,客运量1.98亿人,货运量达到2.73亿吨。全省79.49%的乡镇通了油路,92.49%的建制村通了公路。兰州的6条出口公路及京藏高速公路甘肃段全部实现高速化,甘青宁3省(区)省会之间实现了高速公路连通。

铁路。兰州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中心,陇海、兰新、包兰、兰青、宝中等铁路干线均交汇于此.加之正在建设中的兰渝、兰成、兰新二线以及天平铁路,贯通东西南北日益发达的铁路运输网络已初步形成。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到3093公里,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为51%和53%,2008年旅客发送量达到1900万人,货物发送量达到4500万吨。

民航。全省境内有兰州中川、庆阳、敦煌、嘉峪关、天水军民合用机场等5个机场开通了民航运输线路,经营的航空公司达14家,航线45条,可通达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金昌机场、夏河机场、陇南机场等正在抓紧开展前期工作,将陆续开工建设。2008年实现旅客吞吐量达300万人。

管道运输。甘肃是国家重要的能源供应战略通道,以“兰一成一渝”、“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为代表的石油管道,以“西气东输”、“兰州一银力}”管线为代表的天然气管道,为满足中东部地区的能源需求、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兰州一郑州一长沙成品油管道”、“兰州一成都原油管道”,以及“西气东送二线”、“涩宁兰复线”试验段工程的建设,到2010年途径甘肃境内的油气管道将达到7000公里,是全国石油天然气管线最长的省份之一。

【特色产业】甘肃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点投资建设工业体系的区域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建设,努力走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初步形成了石油化工、冶金有色、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和制药五大特色优势产业。

石油化工。甘肃是我国最早的石油化工基地之一,玉门油田是新中国第一个工业油田,培养出了像“铁人”王进喜那样的工人阶级楷模。兰州炼油厂是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石油炼制企业,兰州化学工业公司的建成投产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合成橡胶、西北不能生产化肥的历史,在中国第一次以石油烃为原料生产出合格的乙烯。目前,甘肃石化工业已形成石油勘探与加工、合成橡胶、精细化工产品、化学清洗等25个行业。兰州石化公司生产的烟气轮机、特种橡胶和石油树脂代表着全球同行业核心技术的尖端,其中特种橡胶的生产为我国国防和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冶金有色。甘肃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生产的重要基地,从“一五”计划开始,陆续建成了白银有色金属公司、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和酒泉钢铁公司。目前,冶金有色工业已拥有从地质勘探、采矿、选矿到冶炼加工,从科研、设计、施工到生产、设备制造等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仅次于石化工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金川公司是我国最大的镍钴及稀贵金属生产基地。酒钢公司已连续多年入围全国工业企业500强和中国制造业500强,成为我国西北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之一。2008年全省十种有色金属产量达到166万吨,占全国总量的6.6%,居第五位。

装备制造。甘肃的装备制造业有过辉煌的历史。“一五”和“二五”时期,甘肃诞生过我国第一台大型无油超真空抽气机组、第一台大型天文望远镜镀膜机、第一台“92”钻机和第一台电驱动5000米海洋钻机。如今甘肃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机械、电子产品制造能力和零部件加工配套能力,在石油钻采及炼化设备、数控机床、真空设备、风动设备、电工电器、无线电整机、集成电路封装、矿山机械制造等领域已形成突出的产业优势,拥有兰石集团、兰州电机、星火机床、华天微电子、兰州真空设备、天水风动工具等一大批品牌和知名度较高的国内行业“龙头”企业。

农产品加工。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甘肃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涌现出了以莫高实业、敦煌种业、荣华生化、黄河啤酒、皇台酒业、亚盛集团等上市公司为代表的一大批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的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苹果汁、干酪素、番茄酱、肠衣、籽仁、种子、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以其优良的品质源源不断地出口北美、欧盟、非洲、中东及东南亚、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制药。甘肃省充分利用中药材资源和生物制药技术优势,大力扶持和发展特色中成药、生物制品、藏药及中草药饮片和提纯制剂等,形成了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甘肃奇正实业、甘肃独一味和兰州佛慈等一批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开发生产了浓缩当归丸、.贞芪扶正颗粒和胶囊、独一味胶囊、奇正消痛贴等一系列产品,并逐步形成品牌优势,甘肃制药工业初具规模。

甘肃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全面发展特色农业。2008年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墓地面积达到2500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近50%。玉米制种、啤酒原料、马铃薯等已成为全国特色优势明显、发展势头强劲的产业。

马铃薯产业。以定西、白银、兰州、天水、陇南等市(州)的马铃薯主产县(区)为布局优势区域,发展产业化经营。2008年种植面积达到1000万亩,鲜薯总产量近120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3%以上。鲜薯加工能力250万吨。年产脱毒原种3500万粒,居全国首位。全省每年向省外销售鲜薯350多万吨。

制种产业。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和酒泉等地已发展为颇具规模的制种基地。2008年,全省杂交玉米种子生产面积110万亩,产种量5亿公斤,占全国玉米种子用量一半左右。瓜菜花卉繁育制种面积12万亩,产种量400万公斤以上,种子销往河南、山东等国内20多个省区和美国、法国、日本、荷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种子223万公斤以上。

酿造原料产业。2008年,全省啤酒大麦种植面积200万亩,总产70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占到国产大麦的三分之一。甘肃已成为国内啤酒大麦和麦芽最大的调出省,占有国内麦芽市场35%左右的份额。全省啤酒花面积6万亩,产量1万多吨。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左右。

蔬菜产业。以河西走廊、沿黄灌区、径渭河流域、徽成.盆地为主的蔬菜主产区,大力发展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瓜果蔬菜。2008年,全省蔬菜总面积552万亩,总产量1082万吨。年蔬菜调出量在200万吨以上,销往全国20多个省区,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高原夏菜”基地和西北地区重要的冬春淡季蔬菜生产供应中心。

中(藏)药材产业。2008年,全省药材种植面积227万亩,产量46万吨,自营出口中药材产值达147.5万美元。当归、党参、红黄芪、甘草等道地药材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其中当归总产量占到全国的95%。目前,上市中药材有350种,其中当归、党参、红芪和大黄四大名贵药材主要销往台湾、香港、东南亚地区,部分远销欧美,出口量占全国的80%。

【文化旅游】甘肃作为我一国远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交汇要道,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族民间文化特色鲜明,革命文化星光闪耀,现代文化亮点频出,形成了一道神秘而独特的西部文化风景长廊。

伏羲文化.伏羲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初祖,伏羲文化是距今七八千年的史前文明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甘肃天水是传说中的伏羲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是以伏羲为代表的华夏先民长期生活的主要地域。天水境内至今保存的伏羲庙、卦台山以及风沟、风谷、风台等与伏羲“风姓”有关的地名,大地湾附近的女娲祠、羲皇故里的砖刻、牌坊、白蛇匾等遗迹,都与伏羲文化密不可分。

丝路文化。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在甘肃东西绵延长达1600公里,占其全程总长度的五分之一。甘肃是丝路古道的黄金路段和枢纽地带,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融汇聚,西传东渐,陇原各地得以长时期地汲取这条道路上荟萃的各种文明成果来滋养自己,促进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丝绸之路及其丰富的文化遗存无疑是甘肃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中最有优势、最具光彩和魅力的亮点。

民族民间文化。甘肃节庆习俗丰富多彩。回族的古尔邦节、开斋节;藏族的正月十五晒佛节、五月采花节;哈萨克族的叼羊、“姑娘追,’;土族的“纳顿”节、“二月二”跳神会等。甘肃饮食文化异彩纷呈。兰州牛肉面是最具特色的大众化经济小吃,声名远扬;以手抓羊肉为代表的清真风味食品,独特可口;糌耙、酸奶、奶茶、蕨麻米饭等藏族风味的食物,-值得品尝;还有各种地方小吃,更是独具特色。甘肃民族歌舞多姿多彩。社火歌舞是广泛流传于甘肃民间的一种艺术,尤以兰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滚鼓子”、张掖的顶腕舞、陇东的秧歌、天水一带的扇鼓舞、腊花等著称,还有莲花山花儿、二郎山花儿、河湟花儿、裕固族民歌等。此外,兰州微雕葫芦,平凉纸织画,庆阳牛皮影、香包、剪纸、刺绣,保安腰刀,天水雕漆漆器,酒泉夜光杯,卓尼洮砚,武威“铜奔马”等民间工艺品也久负盛名。

现代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甘肃历史文化,不断催生着时代精神,培育了《读者》、《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一系列著名文化品牌,使甘肃的现代文化日益显露生机和光芒。《读者》杂志创下月发行量1003万册的记录,位居综合类期刊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在海内外亿万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诞生于1979年的华人经典舞剧《丝路花雨》,成为中华民族舞剧的里程碑,被海内外誉为“此舞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看几回”。透过敦煌艺术,使世界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国、了解了甘肃。由甘肃首创的“农家书屋”工程,是新时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知名文化品牌,是千百万农民群众的精神天地。甘肃已建成“农家书屋”4600多家,并在全国广泛推广,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甘肃省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和邮政标志释使图就出土于甘肃。众多的历史遗存、独特的自然风貌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形成了以特色旅游资源为基础的独具魅力的四条黄金旅游线路。

丝绸之路旅游线。丝绸之路全长7000多公里,在甘肃境内有1600多公里。甘肃被誉为“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这个黄金路段也被国家旅游局称为“永不衰落的旅游产品”,并被列为中国对外推出的九大经典旅游线路之一。丝绸之路甘肃段

从东往西连接了甘肃的天水、平凉、兰州、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八个优秀旅游城市,可以看到“东方雕塑馆”麦积山石窟,纪念华夏民族人文始祖的伏羲庙,气势恢弘的武威雷台汉墓、“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举世无双的西夏碑和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见证地百塔寺,世界最大的室内卧佛寺—张掖大佛寺,“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以及鸣沙山、月牙泉、玉门关和雅丹地质公园等一批世界级的旅游景点,还有森林、草原、大漠、雪峰等独特的风光。

民俗风情和草原风光线路。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奇丽多姿的民俗风情,形成了甘肃旅游的又一特色。从兰州南行,经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和陇南市,可以欣赏到有“小麦加”之称的临夏浓郁的回族风情,和政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亚洲最美的玛曲草原风光,被誉为“东方小瑞士”的郎木寺,甘南浓郁的藏族民俗风情,世界最大的藏传佛教学府拉卜楞寺和唐蕃古道遗迹,还可以领略到武都万象洞、文县天池、礼县祁山武侯祠、、成县鸡峰山的独特风貌。

黄河风景线路。黄河发源于青海的巴颜喀拉山,纵贯甘肃南北930多公里。沿着黄河,可以观赏玛曲天下黄河第一湾、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永靖黄河三峡、炳灵寺石窟、景泰黄河石林等名胜古迹和众多黄河文化遗存。特别是黄河穿越甘肃省会兰州市110多公里,使兰州成为全国黄河惟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形成了独特的百里黄河风情线。“天下黄河第一桥”的中山铁桥、黄河母亲雕塑、羊皮筏子、水车博览园,以及南北滨河路的绿色长廊、亭台楼阁,形成了“黄河之都”的独特风景。

红色旅游线路。甘肃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也是三大主力红军都经过的唯一省份,红军长征在甘肃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址遗迹,是全国红色旅游资源大省。这里有打开红军通往陕甘革命根据地胜利之门的迭部天险腊子口;有决定红军长征最终去向和目的地的宕昌哈达铺会议遗址;有纪念三大主力红军长征胜利大会师的会宁纪念馆和会师楼,有抗日战争期间为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巨大贡献的“路军兰州办事处”;有陕甘宁边区最早的红色革命政权—华池南梁苏维埃政权遗址。目前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的革命文物有300多处,各级博物馆收藏的珍贵革命文物近万件。依托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已建成各级各类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达1000多家,在传承革命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民经济运行

【国民经济运行状况】2008年是国内外经济形势异常复杂、多变的一年。在经历了年初雨雪冰冻灾害和“5.12”地震灾害后,又面临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重大挑战和考验,甘肃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坚定“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克服重重困难,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全省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初步测算,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0.1%。

(一)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

1.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2008年甘肃省完成生产总值3176.11亿元,增长10.1%。分季度看,一季度甘肃省生产总值增长10.1%,上半年增长10.1%,前三季度增长10.2%,全年增长10.1%,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2.劳动就业形势较好

2008年末,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3.20%,比上年下降0.14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25.6万人,增长12.78%;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1.7万人,增长27.17%,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4.8万人,增长33%。

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持续回落

2008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8.2%,涨幅比上年高2.7个百分点,比年内最高的前四个月回落2.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和居住类分别上涨16.2%和11.3%,是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动力。分季度看,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持续回落,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涨幅分别为10.2%、9.9%、9.3%和8.2%。

(二)农业经济运行良好,工业生产平稳增长

1.农业经济运行良好

随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全省上下全力做好救灾复产和稳定农业生产工作,农业生产增幅有所提高。初步核算,2008年全省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62.27亿元,增长7.1%,增幅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

粮食喜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888.5万吨,比上年增长7.77%,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主要经济作物呈现“四增三减”的态势。油料、药材大幅增产,油料、药材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5.48%和13.86%。蔬菜、水果生产持续增长,全年蔬菜产量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增长8.24%,水果产量增长8.79%。受面积调整影响,棉花减产4.82%,甜菜产量下降27.74%。

畜禽出栏继续提高。甘肃省猪、牛、羊出栏分别比上年增长2.98%、2.7%和2.1%。肉、奶产量继续增加,分别增长3.0%、5.35%。

2.工业生产平稳增长

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达到1135.17亿元,比上年增长9.5%,是2000年以来的最低增速。增幅自前三季度达到年内最高的10.8%之后,四季度开始持续小幅回落。

电力、装备制造业、煤炭、建材、医药和食品工业等行业对全省工业增长支撑作用明显。2008年,上述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447.28亿元,占全省总量的39.4%,平均增长17.62%,高出全省平均增速8.12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工业增长6.33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75%。

(三)内需增长加快,对外贸易平稳增长

1.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2008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35.79亿元,比上年增长32.47%,这是1994年以来的最高增长速度。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95.64亿元,增长27.02%;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2.02亿元,增长52.0%。

工业投资增长较快。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资增长30.09%,工业投资占城镇投资的42.65%,比重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工业投资的热点仍然是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回落。2008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170.69亿元,比上年增长27.32%,增幅比上年回落9.88个百分点。

2.消费品市场加快增长

2008年,甘肃省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0.14亿元,比上年增长18.82%,是1996年以来的最高增速。其中:批发业零售额增长22.86%,零售业零售额增长19.21%,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增长19.79%。

城乡市场同步发展。全省市、县和县以下的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8.52%、19.66%和19.13%。

3.对外贸易平稳增长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出口呈下降趋势,进口增幅显著下滑。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60.94亿美元,增长10.87%,增幅比上年回落32.83个百分点。其中,完成出口总值16.02亿美元,下降3.44%,增幅回落13.37个百分点;完成进口总值44.92亿美元,增长17.06%,增幅回落48.65个百分点。

一般贸易平稳发展,加工贸易略有下降。全年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57.6亿美元,增长11.5%;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3.0亿美元,下降3.8%。

资源类产品占进出口商品的主导地位。甘肃省进口商品主要集中在矿产品、镍钴原材料和机电产品上,分别占进口总值的61.7%、17.4%、6.9%。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贱金属及其制品、农产品和机电产品上,分别占出口总值的47.7%、17.2%、15.5%。

(四)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工业企业效益下滑

1.财政收入平稳增长

2008年,全省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470.94亿元,比上年增长20.18%,增幅比上年回落12.67个百分点。完成一般预算收入264.97亿元,增长38.79%,增幅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其中: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22.47%、14.74%和13.69%,增值税下降6.07%。财政支出大幅增长,全省完成一般预算支出968.43亿元,比上年增长43.40%。

2.工业企业效益下滑

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4.76亿元,比上年下降46.57%。亏损企业亏损额154.0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倍。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0.01,比上年下降25.53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净亏损116.07亿元,占全省亏损额的75.35%。如果剔除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和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全省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30.83亿元,比上年下降9.43%。

(五)城镇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加快增长

1.城镇居民收入平稳增长

200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969.41元,比上年增长9.56%,增速低于上年2.7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快速提高,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有所降低,工资性收入仍然是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2.农民人均纯收入加快增长

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723.80元,增长16.95%,增幅比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农产品价格上涨带动出售农牧产品的收入提高,支农惠农政策使农民进一步得到实惠。

(六)经济运行环境趋紧,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回落

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9%,涨幅比前三季度回落2.7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10.2%。其中8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8.9,为全年价格上涨幅度最高点。9月份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开始持续回落,11月份为96.8,首次由同比上涨转为同比下降,12月份为91.2。

【经济运行中的亮点】

(一)“三农”形势良好

农业运行良好。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幅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粮食喜获丰收,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农村投资快速增长。农村投资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快速增长,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也有所上升。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2.0%,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9.53个百分点。农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11.64%,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纯收入加快增长。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95%,增幅为1997年以来最高的一年,比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

(二)非公有制工业增势强劲

2008年,非公有制工业一直保持高位运行,成为甘肃工业增长的亮点。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68.62亿元,占全省总量的14.85%,比上年增长15.20%,高出全省平均增速5.7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工业增长2.05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1.57%。

(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创1994年以来的新高

2008年,甘肃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全年增速达32.47%,这是自1994年以来的最高增速。

(四)地方工业增长较快

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地方工业(市及市以下)实现增加值322.47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28.41%,比上年提高2.06百分点,比上年增长10.40%,比全省平均增速高出0.9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工业增长2.8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9.53%。

(五)金融存贷款增幅不断提高

2008年,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728.82亿元,比上年增长26.29%,增幅比上年提高13.32个百分点。其中,居民储蓄存款增长28.6%,企业存款增长21.57%。

2008年,全省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731.89亿元,比上年增长19.28%,增幅比上年提高5.48个百分点。其中,短期贷款余额增长21.93%,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17.68%。

(六)民生问题有所改善

2008年,全省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支出增长较快,分别增长95.5%、46.71%和41.04%。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开展和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解除低收入群体的后顾之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启动实施后,低收入居民认为缴费不高,也有了保障,对普遍实施医疗保障非常满意。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使低收入群体的孩子们享受到义务教育,解除了后顾之忧。

省委、省政府2008年承诺的“14件实事”进展顺利。各级政府大力推进廉租住房建设,将成为低收入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主要途径。

【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工业生产增速减缓,实现利润大幅下降

2008年,甘肃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比上年回落了7.56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比上年下降46.57%。

受价格大幅下降的影响,甘肃省主要产品产量呈下降趋势。镍产量比上年下降1.70%,粗钢产量比上年下降21.09%,

钢材产量比上年下降3.31%。有色、冶金两大支柱行业生产大幅下滑。全省规模以上有色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仅增长2.07%,增幅比上年回落11.77个百分点;冶金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9.39%,增幅比上年回落21.52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大幅下降。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比上年下降46.57%。全省利润总额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波动,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增长1.90倍。另一方面是电力和有色行业实现利润大幅下降,其中电力行业实现利润下降54.84%,有色行业实现利润下降47.15%。

(二)投资到位资金状况不理想

2008年,甘肃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一直低于投资完成额。全年城镇投资到位资金增长20.7%,增幅比城镇投资低6.3个百分点。从到位资金的来源构成看,国家预算内资金增幅达56.69%,国内贷款和自筹资金增幅较低,分别仅增长8.39%和19.34%。

房地产开发投资进入增速减缓期。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增长27.32%,增速减缓,到位资金仅增长16.82%,从8月份开始,房屋竣工面积和商品房销售面积持续下降。

(三)财政收入增幅回落

受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影响,重点企业效益下滑,再加上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全省财政收入形势比较严峻,财政收入增幅一直低位徘徊。2008年,剔除地震灾害捐赠收入和两权价款收入等一次性增收因素后,大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分别为8.05%、13.91%,依次比上年回落了24.8和21.28个百分点。

(四)进出口总值增速大幅回落

全省完成进出口总值增幅比上年回落32.8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下降3.44%;进口增长17.06%,增速比上年回落48.65个百分点。

受全球金融危机加剧及各主要工业国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影响,10月进出口贸易增速回落,11月份则开始下降,尤其是12月份进口、出口总值的降幅都在40%以上。

【2009年展望】

(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世界经济正濒临全球性衰退

从国际形势看,美国次贷危机仍在继续向纵深发展,其对美国以及世界经济的拖累效应仍在不断扩散,世界经济面临衰退的可能性在增大。各国政府及国际机构(中国除外)最新公布的数据和预测看,全球经济在进一步恶化,且恶化程度和速度超过之前普遍预期。

2.我国经济增长下滑的压力加重

从国内形势看,世界经济增长周期性变化和国内周期性因素相叠加,增大了2009年经济进一步向下调整的压力。目前我国处于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回落期。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下滑的压力在加重,世界经济增速下降将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3.金融危机对甘肃省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加深

在经济高度全球化的今天,国内外经济增长放缓必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对甘肃加快发展产生影响。国内外经济增长放缓,今后影响工业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大。尤其是甘肃省支柱产业属强周期性行业,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冲击较大。

(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利因素

1.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巨大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29年的高速增长,特别是保持连续5年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总量发生了飞跃性的变化。经过长期经济快速增长,我国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物质基础,党中央、国务院积累了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

其次,虽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2009年也将明显放缓,但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程度将普遍低于发达经济体。

第三,我国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金融状况相对稳健,对外部的冲击能起到缓冲作用。

第四,我国的劳动力成本还比较低,仍然具有比较优势。

因此,只要政策调整适度,我国经济增长就不会发生深度下调。

2.中央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促进甘肃省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为了抵御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巨大冲击,国务院调整了宏观调控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

币政策,出台了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等10项措施。

一是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10项具体措施,很多都着眼于长期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这对于提振信心,扼制经济进一步下滑具有重要意义,也对甘肃省经济带来一定的发展机遇。

二是随着政策发挥效应,尤其是国家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甘肃省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会有一定程度改观。

三是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风电等投资项目和大中型企业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投资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建设项目在2009年仍将延续,会促进甘肃省投资的快速发展。

四是在扩大内需政策的作用下,在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消费结构升级等因素的推动下,消费品市场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水平。

3.甘肃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自身能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基础日益巩固

甘肃经济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的较快增长,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城乡发展的基础日益巩固。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稳步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将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的基础地位将稳步增强,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2008年粮食喜获丰收,继续增产,对稳定社会提供了重要保障。

4.甘肃省的经济政策有利于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四抓三支撑”的总体思路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并结合甘肃省情提出的战略举措,对于甘肃经济发展不仅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可操作性很强,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对于2009年的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按照“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继续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扩大消费需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些政策措施是在认真分析甘肃省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既立足于当前,也着眼于长远,对于促使甘肃省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意义重大。

(三)2009年甘肃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尽管还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矛盾,但总体上看,2009年全省国民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趋势,初步预测2009年全省GDP增长10%左右。

甘肃水文概况

河流、地下水、冰川与水力资源 甘肃省位于我国内陆,东西长1400多公里,南北宽近1000公里。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兼有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区的特点。三大自然地理区的地貌、气候等特点,对本省水文地理状况有重大影响。东部黄土高原与东南部的陇南山地,是黄河与长江流域,属于外流区。西北部的河西走廊及北山山地,属于内陆河流域。南部与西部的甘南高原与祁连山地,属青藏高原高寒区,是外流与内陆河的发源地。 (一)河流 1、河流水系 本省河流分三大流域,九个水系。黄河与长江流域以迭山、西秦岭为界。黄河与内陆河流域以乌鞘岭、毛毛山及景泰境内的猎虎山为界。 (1)黄河流域水系:本流域分黄河干流(包括庄浪河、大夏河等直接入干流的小支流)、洮河、湟水、渭河与泾河五个水系。 这里年径流量大于一亿立方米的河流,除上述五个水系的干流外,还有各水系的一、二级支流31条。其中黄河干流水系有庄浪河、祖厉河、大夏河及其支流咯河和铁龙沟5条;洮河水系有周可河、多拉沟、贡去乎河、博拉河、车巴沟、冶木河、三岔河、广通河等12条;湟水水系有大通河1条;渭河水系有榜沙河、大南河、籍河、牛头河、通关河、葫芦河及其支流洛河7条;泾河水系有内河、马连河、黑河、达溪河、达蒲河及其支流茹河6条。 (2)长江流域水系:省内长江流域的嘉陵江水系,年径流量大

于一亿立方米的河流共27条,其中包括西汉水及其支流燕子河、洮水河、清水江、平洛河、铜钱河、柯家河;白龙江及其支流达拉沟、多儿沟、腊子沟、岷江、拱坝河、羊汤河、五库河、让水河、洛塘河;白水江及其支流中路河、马连河、白马峪河、丹堡河;嘉陵江干流及直接入嘉陵江的支流红崖河、永宁河、洛河及长丰河。 (3)内陆河流域:内陆河分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个水系。年径流量在一亿立方米以上的河流有15条。其中石羊河水系有西大河、东大河、西营河、金塔河等;黑河水系有讨赖河、洪水河、马营河、梨园河等;疏勒河水系有疏勒河、党河等。 2、河川径流 (1)年径流深及其分布:河川年径流深及其分布与甘肃省的降水量分布大体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降水多的地方,地表径流深就大;降水少的地方,径流深就小。甘肃降水总的趋势是东南多,西北少,如东南部康县年平均降水为807毫米,中部的兰州为327毫米,西北部的张掖为129毫米。故甘肃的径流深也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局部地区,由于下垫面的影响,与降水分布的规律性不一致。在同样降水条件下,山地林区,年径流深大,黄土高原年径流深则小;山区径流深大,在丘陵、平原及河谷地区,则径流深小。 甘肃省的河川径流,可以以陇山——西秦岭——祁连山为界线,分成两个区。线以南径流深大,称为丰水区(包括山体本身),线北为贫水区。 ①丰水区区内年径流深大部在100毫米以上。由于降水受地形

沈阳市自然地理概况

1.1自然地理概况 沈阳市区位于辽宁省辽河平原中部。在东经122度25分9秒至123度48分24秒,北纬41度11分51秒至43度2分13秒之间。东临抚顺市,南与本溪市和辽阳市相辖,西与台安、黑山两县接壤,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科左后旗相邻。全区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北部。全市海拔最高点447.2m,位于法库县庙台山;海拔最低点 5.3m,位于辽中县于家房镇。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倾斜。境内除有辽河、浑河、绕阳河、柳河等四条大型河流穿过外,还有四条中型河流和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18条小型河流流经本地区。 全市区辖新民市,辽中、康平、法库四个县(市),和平、沈河、皇姑、大东、铁西、五个城区及东陵、浑南、于洪、苏家屯、沈北五个郊区个区,总面积为12980km2,其中市区面积为303.6km2;总人口1002.6万,其中市区人口504.9万人. 1.1社会经济概况 沈阳市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辽宁省省会所在地,东北地区政治、文化、金融、交通、信息和旅游的中心,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在新中国经济建设中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通过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招商引资和引进新技术的力度不断加大,使沈阳这个老工业基地焕发了青春,现已建起了工业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国际大都市,为沈阳地区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所辖的新民市、辽中、法库、康平县现有耕地面积748.68万亩,又是国家的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359.2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60元,农民人均收入9129元,人均GDP约9300美元,已接近发达国家人均水平。 沈阳还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已建成了现代交通网络。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通往全省各市和北京、天津、长春、哈尔滨等地都可“朝发夕至”。铁路有5条干线在此交汇并连接着8条支线,通向全国各地;同时也是国际联运通往朝鲜、俄罗斯的必经之路。沈阳的航空是东北第一大的航空港,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航线连接着58个国内城市和韩国、日本、俄罗斯、德国、泰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是东北地区对外交往的门户。

甘肃农业概况

甘肃农业概况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甘肃以古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地处黄河上游,在黄土高原、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处,位于东经92°13'—108°46'、北纬32°31'—42°57'之间,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海拔在1000-3000米之间。地形呈狭长状,东西跨度1655公里,南北最宽处530公里。土地资源大体是三分山、三分草、两分沙、一分林、一分田。总人口万人,其中乡村人口万人,占总人口的%。甘肃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有45个少数民族,主要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族等,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为甘肃的独有民族。全省辖14个市州、87个县市区、1528个乡镇。2003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为::,农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全省粮食总产量万吨,棉花万吨,油料万吨,肉类产量达到万吨,蛋类产量达到万吨,牛奶产量达到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73元。 从总体上看,甘肃自然条件比较严酷,基础落后,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比较多,但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的潜力较大。 一是土地辽阔,但可利用面积比较少。甘肃总土地面积居全国第7位,全省耕地面积万亩,其中旱地70%以上,水地不到三分之一,是典型的山地型高原地区。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万亩,亩产达到公斤,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甘肃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现有天然草场亿亩,占总土地面积的%,其中高寒草甸类草场6413万亩,占全省草场面积的24%;草原类草场8593万亩,占32%;荒漠草场9410万亩,占35%。全省可利用草场总面积亿亩。 二是气候类型差异较大。甘肃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总体上是气候干燥,气温日差较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气温在0~14℃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降低;河西走廊年平均气温为4~9℃,祁连山区0~6℃,陇中和陇东分别为5~9℃和7~10℃,甘南1~7℃,陇南9~15℃。无霜期一般为48-228天。光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h,自东南向西北增多。河西走廊年日照时数为2800~3300h,是日照最多的地区;陇南为1800~2300h,是日照最少的地区;陇中、陇东和甘南为2100~2700h。 三是水资源贫乏,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全省人均水资源量115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年均降水量只有302毫米,且时空和区域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从东南到西北递减,降水量40-800毫米,年蒸发量1000—3000毫米。气象灾害的种类繁多,灾情也比较严重。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大风沙尘暴、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干旱是甘肃省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干旱出现频率高,给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带来很大影响;按出现时间划分,影响甘肃省的干旱有春旱、春末夏初旱、伏旱和秋旱。大风和沙尘暴灾害也较重,大风日数每年有3~69天,沙尘暴日数为1~37天,大风和沙尘暴主要危害河西和陇中、陇东北部。此外,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也是不可忽视的气象灾害,各地每年均有发生。 四是生物资源丰富。甘肃自然条件多样,农业栽培历史悠久,农作物品种资源十分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马铃薯、豆类、谷子、糜子、荞麦、高粱等30多种;经济作物主要有油料、棉花、甜菜、中药材、水果、蔬菜、瓜类、烟叶等。全省共有各类畜禽品种65个,天祝白牦牛、靖远滩羊、河西白绒山羊、山丹马等品种在省内外享有盛誉,甘肃高山细毛羊、华特瘦肉型猪、早胜肉牛、藏羊、牦牛等地方品种是甘肃畜牧业生产的主导品种。省内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

甘肃省及主要城市概况

甘肃省位于祖国西部,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甘肃大地上散布着上千处人文景观,其中有堪称世界石窟壁画艺术宝库的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的最西端嘉峪关、以泥塑著称于世的天水麦积山石窟、甘青川地区最大的藏族宗教和文化中心拉卜楞寺等。甘肃地域辽阔,自然风光优美,茫茫的戈壁、淳朴的黄土高原、广袤无垠的草原、洁白莹润的冰川共同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鸣沙山·月牙泉的奇异组合,给神秘沉重的丝路古道增添了一丝轻松惬意。 兰州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的东部,甘肃省中部。兰州是中国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被誉为“陆都”。兰州“坐中四连”,地据南北之中,为东西咽喉扼塞“。它东迎陕西,西通新、青,北接宁、蒙,南达川、藏,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原和西域的交通要冲。兰州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差大,降水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年均降水量327mm,年均气温10.3℃,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446小时,无霜期180天以上。景观:滨河路、水车园、黄河母亲雕像、白塔山、中山铁桥、省博物馆、五泉山、兴隆山、鲁土司衙门、吐鲁沟等。兰州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首先值得一去的是市区北侧黄河岸边的滨河马路。沿这条全国最长的市内滨河马路,你可欣赏到黄河的雄姿,并参观天下黄河第一桥、水车园和黄河母亲雕塑,白塔山公园内还有独具特色的黄河奇石展览,这是一条黄河文化旅游长廊。多少有点文化的人都应该去甘肃省博物馆看一看,以丰富阅历,只需一两个小时,你就可以全面了解到中国的八千年彩陶文化、青铜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和西北少数民族的系统历史。五泉山公园是一处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著名风景区,常为游客在兰州的首选目的地。傍晚时分,最好能乘坐缆车,登上兰山公园,俯瞰黄河拥抱金城兰州的雄伟气势,相信这种景观在别的城市绝难看到。兰州市郊县也有许多旅游景点。永靖县有高峡平湖刘家峡水库和“十万佛窟”炳灵寺;榆中的兴隆山和永登的吐鲁沟则为陇原著名的森林公园,成为游山爱好者的理想去处。兰州是游客到甘肃,乃至西北各省区旅游的依托中心和中转站。 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东连祖国内地华中、华东及沿海各地,西通青海、西藏、新疆,直至欧亚大陆桥上的欧洲各国,南邻祖国大西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北上翻越六盘山便可进入宁夏。天水气候温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景色秀丽,被誉为“陇上小江南”。新闻界老前辈范长江先生在《中国西北角》中写道:“甘肃人说到天水,就等于江浙人说到苏杭一样自豪,认为是风景优美、物产富裕、人物秀美的地方。” 天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人文始祖伏羲及女娲均出生于天水,因此有“羲皇故里”之称。秦安大地湾古人类遗址的挖掘证明,早在78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天水的建城史,从春秋时代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从先秦到明清,天水均为各时期的州、郡、府等行政区的首府。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天水古文化,如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麦积山文化和三国文化等,灿烂的天水古文化是华夏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景观:麦积山石窟、卦台山、甘谷大像山、伏羲庙、玉泉观等。天水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出土于秦安县境内的大地湾原始部落遗址,发现人类4000-7800年前的7000多件文物,国内外影响巨大,它和全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境内古石窟、古遗址、古战场、古建筑众多,人文景观与自然界融为一体,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武威地区地处黄土、青藏、蒙新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依次形成南部祁连山山地、中部走廊平原和北部荒漠三个地貌单元,海拔介于1020-4874米之间。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7.8摄氏度,降水量60-610毫米,蒸发量1400-3010毫米,日照时数2200-3030小时,无霜期85-165天,太阳辐射量127-138千卡/平方厘米。武威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也是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出土地。武威自古就是“人烟扑地桑拓稠”的富挠之地,素有“银武威”之美称。旅游资源丰富武威悠久的历史留下了许多闻名遐迩的文物古迹和文化艺术珍品,目前有出土文物3万多件,文物保护点54处。其中比较知名的有被国家指定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铜奔马”及其出土的“雷台汉墓”;有元太子阔瑞与西藏宗教领袖萨班举行“凉州会盟”,见证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凉州百塔寺”;有举世无双,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国家级珍贵文物“西夏碑”;有建于明正统四年,气势恢弘、号称“陇右学宫之冠的武威文庙和被誉为中国石窟之祖的天梯山石窟:还有古长城遗址、丝绸之路名

长春自然地理概况

长春市自然地理概况 7.,7王蔚 长春的气候 长春市的气侯介于东部山地湿润与西部平原半干旱区之间的过渡带,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侯类型。东部和南部虽距海洋不远,但由于长白山地的阻档,消弱了夏季风的作用;西部和北部为地势平坦的松辽平原,西伯利亚极地大陆气团畅通无阻,各季风的势力影响很大,故气侯部的特点是冬季严寒漫长,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温暖短促,秋季晴朗温差大。 年平均气温4.8℃,最高39.5℃,最低零下39.8℃夏季气候凉爽,绿树成荫,素有“塞北春城”之称。冬季白雪皑皑,玉树琼枝,一 派“北国风光”!!! 地理 长春市属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吉黑褶皱系松辽拗陷的东部边缘,城区下部分布着深厚的白垩系泉头组,为一套红色较粗粒碎屑岩,均为不透水层或含水性极微层,地层深厚,岩层致密,倾角很小。此外,第四世纪沉积相当普遍,洪积层上部为黄土状物质,下部为红色粘土或砂粒层。新构造运动以来,地体微升,地表受流水切割,沟谷发育,形成微波状台地平原。二级阶地黄土状亚粘土厚15?5米,抗压强度20?5吨/平方米,是较佳的天然地基。一级阶地(二道区)亚粘土层地基抗压强度8?1吨/平方米,但地表下2?米深处有一淤泥夹层,不适于天然地基,下部是砂、沙砾层,抗压强度25?5吨/平方米,距地表6?1米以下是基岩,对大型、特大型建筑基础置于基岩上最为有利。 长春市的地貌特点是远依山,近傍水,以平坦的台地平原为主。主要地貌类型为:(1)低山丘陵;(2)台地平原;(3)冲积平原;(4)火山锥体!!! 长春各类资源 土地:长春市地域辽阔,土地资源较丰富,共有土地面积188.81万公顷,其中耕地110 .79 万公顷,占全部土地面积的58.7%;土地肥沃,一般黑土层厚达0.6~1.0米。 森林:长春市林业用地324102公顷,其中林地223999公顷,灌木林地

甘肃省兰州市2018届高三一诊文综地理试卷(含答案)

甘肃省兰州市2018届高三一诊 文综地理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城市人口密度指生活在城市范围内的单位面积人口数。图1为某城市在四个不同阶段人口密度变化图。读图完成1-3题。 1. 按城市化发展过程,图中四个阶段的排序正确的是 A. 甲一乙一丙一丁 B. 丁一甲一乙一丙 C. 丙一丁一甲一乙 D. 乙一丙一丁一甲 2. 甲阶段中距市中心10Km处,最有可能分布的城市功能区是 A. 商业区 B. 行政区 C. 住宅区 D. 工业区 3. 导致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变化的原因是 A. 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 B. 商业活动的不断集聚 C. 工业企业的大量外迁 D. 收入差距逐渐拉大

图2示意德国著名运动用品制造商近50年生产线转移路径。据此,完成4-5题。 4. 据图判断 A. 阶段I为追求先进生产技术 B. 阶段Ⅱ为树立品牌形象 C. 阶段Ⅲ为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D. 阶段Ⅳ为不断降低生产成本 5. 该企业生产线“回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为扭转经营不善的局面 B. 将加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C. 为大幅增加国内就业机会 D. 将实现全球标准化生产 2016年5月加拿大艾伯塔省发生灾难性森林大火,造成约10万居民撤离。图3示意加拿大局部地区气温年较差空间分布。据此完成6-8题。 6. 对森林火灾面积及变化范围的监测应采用 A. 大数据技术 B. GPS技术 C. GIS技术 D. RS技术 7. 对图中①②③三地气温年较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A. ①地气温年较差最小是由于沿岸寒流流经 B. ②地气温年较差小于③地是由于距海较近 C. ③地气温年较差最大是由于受不同性质气流影响 D. ①地气温年较差小于②地是由于海拔较低 8. 此次森林火灾将导致灾区

甘肃水资源概况

甘肃水资源现状及对策 一、甘肃地理概况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中腹地带,位于32°31′~42°57′N、92°13′~108°46′E之间,平面形态总体为“哑铃”形,呈北西—南东走向分布,从文县甘川边界到安西县甘新边界长1655km,最窄处在张掖地区山丹县,南北宽仅24km。西南面与四川、青海接壤;西北部与新疆毗连;北部马鬃山区有一小段与外蒙古接壤;东北面大部分与内蒙古自治区相接,小部分与宁夏自治区相接;东面与陕西省相连。国土总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其中山地和高原约占60%,川区和沙漠平原区约占40%。人口密度56.0人/平方公里(1999年)。 二、甘肃水资源总体概况 甘肃省河流年径流量约600亿立方米,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9个水系,黄河流域有洮河、湟河、黄河干流、渭河、泾河等5个水系;长江流域有嘉江水系;内陆河流域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3个水系。全省河流年总径流量603亿立方米。 1.地表水资源 甘肃境内自产水多年平均径流量299亿立方米,其中,黄河135亿立方米,长江106亿立方米,内陆河57.9亿立方米,人均自产水量1500立方米,居全国22位。人境河川径流量304亿立方米,自产加入境的总水量为603亿立方米。总的来看,全省地表水资源较少,分布也不平衡。长江流域为丰水区;黄河流域为缺水区;黄土高原北部既缺地表水,又缺地下水,人畜饮水困难,是严重缺水区。 2.地下水资源: 全省地下水资源149.8亿立方米/年。在地下水资源中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

资源量有10.5亿立方米/年,其中北山及走廊山脉2.06亿立方米/年,走廊平原4.94亿立方米/年,黄土高原3.51亿立方米/年。地下水天然补给量系包括河流、渠系、田间灌溉、大气降水入渗及凝结水,全省总量为149.2亿立方米/年,其中走廊平原地下水站给量44.17亿立方米/年,黄河、长江流域山间盆地和河谷潜水17.24亿立方米/年。 3.冰川资源: 省内高山冰川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区,冰川总面积1596.04平方公里,冰川储量786.87亿立方米,每年补给河西三大流域冰川融化水量约9.5亿立方米,占河西河川径流量72.6亿立方米的13.1%。 4.水能资源: 甘肃省境内黄河、白龙江等水系,水量充沛,落差集中,水力资源总蕴藏量达1309万千瓦,发展水电建设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全省现有水电站29座。总装机容量已达301.5万千瓦,年发电量130多亿度。 三、甘肃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 1.多头管理资源难配置 甘肃省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建立起按流域统一管理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职能不明确,管理措施不落实,直接导致了上下游、左右岸争水和超量用水。而地下水的取用和城乡用水也存在着交叉、多头管理局面。如河西地区的武威市,对水资源的管理实行的是“三龙治水”,城建、水务局、流域管理局各管一部分;金昌市的“五龙治水”涉及的管理部门更多,行政、企业、城建、流域管理局、自来水公司各自为阵,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困难重重。 2.地下水超采生态环境恶化 据有关部门调查,甘肃省水资源配置不力和不合理状况非常严重。以民勤县为例,由于管理部门对石羊河统一调度不力,加之水利工程设施不完善,难以实施合理配水。按省政府批准的《石羊河流域水利规划》,每年分配给民勤县入

甘肃省省情概况(可编辑修改word版)

甘肃省省情概况 地理: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 度31 分-42 度57 分、东经92 度13 分-108 度46 分之间。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总面积45.4 万平方公里。全省设14 个地、市、州,87 个县(市、区),省会兰州。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ft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呈狭长状,ft地和高原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西北部的大片戈壁和沙漠,约占14.99%。复杂的地貌形态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陇南ft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ft地、北ftft地。 甘肃是个多ft的省份,地形以ft地、高原为主。主要ft脉有祁连ft、陇ft(即六盘ft、岷ft、阿尔金ft、马鬃ft、龙首ft、西倾ft、子午岭等)。省内的森林资源多集中在这些ft 区,大多数河流都从这些ft脉发源。 气候: 甘肃省地处黄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境内地形复杂,ft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ft、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ft地型高原地貌。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 甘肃省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气温在0~14℃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降低;河西走廊年平均气温为4~9℃,祁连ft区0~6℃,陇中和陇东分别为5~9℃和7~10℃,甘南1~7℃,陇南9~15℃。年均降水量300 毫米左右,降水各地差异很大,在42~760 毫米之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降水各季分配不匀,主要集中在6~9 月。甘肃省光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h,自东南向西北增多。河西走廊年日照时数为2800~3300h,是日照最多的地区;陇南为1800~2300h, 是日照最少的地区;陇中、陇东和甘南为2100~2700h。 甘肃省气象灾害的种类繁多,灾情也比较严重。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大风沙尘暴、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干旱是甘肃省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干旱出现频率高,给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带来很大影响;按出现时间划分,影响甘肃省的干旱有春旱、春末夏初旱、伏旱和秋旱。大风和沙尘暴灾害也较重,大风日数每年有3~69 天,沙尘暴日数为1~37 天,大风和沙尘暴主要危害河西和陇中、陇东北部。此外,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也是不可忽视的气象灾害,各地每年均有发生。 虽然甘肃省气候干燥,气象灾害危害重,但干旱气候区丰富的光能、热量、风力资源、大气成分资源等气候资源,是可再生利用的。可以根据甘肃省气候资源的分布状况,开展气候资源的分区规划,并根据各区的气候特点,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为甘肃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人口: 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全省总人口为2603.34 万人,少数民族中,世居本省、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回、藏、东乡、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等10 个少数民族。此外,还有30 个少数民族。东乡、裕固、保安为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 甘肃省地理地貌 甘肃省位于祖国地理中心,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介于北纬32°11′~42° 57′、东经92°13′~108°46′之间。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

中国自然地理状况要点归纳

[中国地理专题复习] 第二讲中国自然地理状况 一、知识要点归纳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 (一)地形概况:以上 第二级阶梯:青藏高原边缘以东和以北的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为 1000米~2000米 第三级阶梯:东部的丘陵和平原,海拔 在500米以下 1.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区面积占2/3 天山-阴山 东西走向昆仑山-秦岭 南岭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主要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青藏高原:最高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 四大高原黄土高原:世界黄土分布最广的高原 云贵高原:地面崎岖 4.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 四大盆地准噶尔盆地 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的盆地 四川盆地松嫩平原 东北平原辽河平原 三江平原 5.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三大平原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南北气温大约相差50℃ (二)气候概况冬季南北温差很大一月份0℃等温线大致在秦 岭-淮河一线 原因:纬度位置及冬季风 1.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的影响 七月平均气温多在20℃以上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原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 温度带:五个温度带和高原气候区

降水特点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降水集中夏秋季节 降水年际变化:北方较大,南方较小 2.降水和干湿地区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为界) 四类干湿地区湿润地区(P>800mm) 半湿润地区(P>400mm) 半干旱地区P<400mm 干旱地区P<200mm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大多数地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 3.气候特征暖热多雨 雨热同期 气候复杂多样 4.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频繁 (三)河流和湖泊 注入太平洋:黑龙江、辽河、海河、 淮河、长江、珠江 外流河和外流区注入印度洋:怒江、雅鲁藏布江 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1.河流概况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水位、流量变化深受季风 气候的影响,各大河的水文特征有很大的差别内流河和内流区:塔里木河为最大,内流区占1/3 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多为季节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 京杭运河: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 内流湖和外流湖 分类咸水湖和淡水湖 2.湖泊概况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是最大的湖泊 两大湖泊分布区鄱阳湖、洞庭湖、 东部平原湖区太湖、洪泽湖 巢湖 3.主要河流流程最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市 中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最广(180万平方千米) 流量最大(占全国河流年径流量的三分之一)长江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可利用的占1/2 蕴藏巨大的水能 长江流域的主要水电站(见附图) 干支流通航里程达7万多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总黄金水道里程的2/3

甘肃地理常识

甘肃地理基础知识 1、甘肃地理概况: 甘肃省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内蒙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处,分属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内陆河流域。境内地形复杂。甘肃地形与地势特点,从西向东,全省大致可分为:河西山地、高原、走廊;陇东与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陇南山地等四类地形区。 河西走廊一带地势坦荡,绿洲与沙漠、戈壁断续分布,西南部横亘着高大的祁连山系,为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地势高耸,气候寒冷,从山顶到山脚依次分布着现代冰川、多年积雪、森林、草原,为走廊与北部沙漠戈壁水资源形成区。北部地面起伏不大,气候干燥,风力剥蚀作用显著,戈壁广布,为内蒙高原的西端。除陇南部分谷地、疏勒河下游谷地较低外,大部海拔都在1000m以上。总观全貌,本省地形实为一个山地型的高原。 “甘肃”的名称取自古代的“甘州”(张掖)与“肃州”(酒泉)两地首字,因甘肃大部分地区分布在陇山(六盘山)以西,所以也把甘肃简称为“陇”,如陇原大地就就是指甘肃。 2、河西走廊:中国内地通往新疆的要道。古“丝绸之路”与“第二欧亚大陆桥”都从这里通过。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与阿尔金山)与北山(马鬃山、合黎山与龙首山)间,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甘肃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又称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历代均为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汉唐以来,成为“丝绸之路”一部分、15世纪以后,渐次衰落。目前亦为沟通中国东部与新疆的干道,为西北边防重地。地域上包括甘肃省的河西五市:武威(古称凉州)、张掖(甘州)、金昌、酒泉(肃州)与嘉峪关。 3、酒泉行政区划分为七个县、市、区:包括肃州区、金塔县、玉门市、瓜州县、敦煌市、肃北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4、酒泉玉门市:就是通往中亚、欧洲的咽喉要地,还就是全国第一个石油基地。 5、张掖肃南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位于祁连山下,祁连山北麓,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6、甘南州玛曲县:这里居住的大多数就是藏族,大草原;黄河第一弯;海拔高。

甘肃省主要河流概况

甘肃省主要河流概况 甘肃省主要河流概况 我省河流水系分为内陆河、黄河、长江三大流域9个水系,年径流量大于1亿立方米的河流78条。全省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源总量289.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82.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7.302亿立米米。入境水资源量287.3亿立方米,出境水资源量482.3亿立方米。 ,、内陆河流域 内陆河流域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含苏干湖区的哈尔腾河等)三个水系。年径流量在1亿立方米以上独立出山的河流有15条,其中石羊河水系有西大河、东大河、西营河、金塔河,杂木河、黄羊河6条;黑河水系有讨赖河、洪水河(酒泉)、马营河(酒泉)、梨园河、黑河、洪水河(民乐)6条;疏勒河水系有党河、疏勒河、大哈尔腾河3条。自产水资源总量56.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 4.7亿立方

米。入境水资源量14.1亿立方米,出境水资源量7.3 亿立方米。 1、疏勒河水系 疏勒河水系以疏勒河为干流,主要支流有大哈尔腾河、党河、 榆林河、石油河及白杨河,这些支流虽不汇入疏勒河、但习惯上仍划归为疏勒河水系。各河流均发源于祁连山脉,水量自产并全部消耗于我省内。疏勒河水系水资源总量为21.2亿立方米。 疏勒河干流发源于祁连山脉的疏勒南山东段纳嘎尔当,河流出山后流经我省的肃北县、玉门市及瓜州县,注入双塔堡水库,下游水量只能引灌到西湖农场,已无余水下泄,疏勒河流域干流总长945公里,年均径流量8.7亿立方米。 大哈尔腾河发源于祁连山脉的党河南山东端奥果吐乌兰及野牛脊山,流经我省的阿克塞县,最终注入大、小苏干湖。河流长约320公里,年均径流量3.2亿立方米。 党河发源于疏勒南山的崩坤大坂、宰里木克和党河南山的巴音 泽尔肯乌勒、诺干诺尔的冰川群,流经肃北县及敦煌市,注入党河水库。河长390公里,年均径流量 3.5亿立方米。 榆林河发源于祁连山脉的大雪山北坡和野马山北坡的冰川群,流经肃北及安西两县,注入榆林河水库。河长118公里,年均径流量0.65

2020年甘肃省兰州中考地理试卷

地理试卷 第1页(共6页) 地理试卷 第2页(共6页) 绝密★启用前 2020年甘肃省兰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地 理 一、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小明喜欢研究地图,他找到甲、乙、丙三幅地图,比例尺分别为1:20000、1:25000、1:3000,在这三幅地图上各量取了3厘米的图上距离,来比较它们各自代表的实际距离大小。你认为他得出的正确结论应该是 ( ) A .甲>乙>丙 B .甲>丙>乙 C .乙>丙>甲 D .乙>甲>丙 据中国地震台网消息,6月26日凌晨4时29分至9时30分,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35.73°N ,82.33°E )连续发生8次3级以上的地震。震级最高的一次达64级,震源深度10千米。结合下图回答2~3题。 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于田县所处的板块是 ( ) A .亚欧板块 B .美洲板块 C .印度洋板块 D .非洲板块 3.塔里木河是新疆境内的重要水源。以下对其叙述正确的是 ( ) A .河水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 B .是一条季节性河流 C .从河流最终归属看属外流河 D .汛期出现在秋冬季节 4.请你根据右边等高线地形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虚线①处为山谷 B .虚线②处有河流形成 C .理论上③处的气温比④处低 D .④处位于③处的东南方 5.兰州市7月3日天气状况是“阴有小雨,最低气温15℃,最高气温26℃”下列天气符号中与所预报天气现象一致的是 ( ) A B C D 6.下列诗句中,隐含地形地势对气候影响的是 ( ) A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B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C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D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 7.聚落的形成与地形、气候、资源、交通等条件关系密切。下列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条件是 ( ) ①地表崎岖;②气候暖湿;③交通闭塞;④水源充足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8.新冠肺炎的持续传播对今年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这说明 ( ) A .各国生产相互依赖、相互协作 B .各国之间仍为相对封闭、各成体系 C .技术、人才、信息互不交流 D .各国之间没有产品生产的分工协作 读南极地区示意图回答9~11小题。 9.我国南极四个科考站中,纬度最低、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 ) A .长城站 B .中山站 C .秦山站 D .昆仑站 ------------- 在 --------------------此 -------------------- 卷 --------------------上 -------------------- 答 -------------------- 题 --------------------无 -------------------- 效------------ 毕业学校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考生号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甘肃省主要河流概况

甘肃省主要河流概况 我省河流水系分为内陆河、黄河、长江三大流域9个水系,年径流量大于1亿立方米的河流78条。全省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源总量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亿立米米。入境水资源量亿立方米,出境水资源量亿立方米。 一、内陆河流域 内陆河流域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含苏干湖区的哈尔腾河等)三个水系。年径流量在1亿立方米以上独立出山的河流有15条,其中石羊河水系有西大河、东大河、西营河、金塔河,杂木河、黄羊河6条;黑河水系有讨赖河、洪水河(酒泉)、马营河(酒泉)、梨园河、黑河、洪水河(民乐)6条;疏勒河水系有党河、疏勒河、大哈尔腾河3条。自产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亿立方米。入境水资源量亿立方米,出境水资源量亿立方米。 1、疏勒河水系 疏勒河水系以疏勒河为干流,主要支流有大哈尔腾河、党河、榆林河、石油河及白杨河,这些支流虽不汇入疏勒河、但习惯上仍划归为疏勒河水系。各河流均发源于祁连山脉,水量自产并全部消耗于我省内。疏勒河水系水资源总量为亿立方米。

疏勒河干流发源于祁连山脉的疏勒南山东段纳嘎尔当,河流出山后流经我省的肃北县、玉门市及瓜州县,注入双塔堡水库,下游水量只能引灌到西湖农场,已无余水下泄,疏勒河流域干流总长945公里,年均径流量亿立方米。 大哈尔腾河发源于祁连山脉的党河南山东端奥果吐乌兰及野牛脊山,流经我省的阿克塞县,最终注入大、小苏干湖。河流长约320公里,年均径流量亿立方米。 党河发源于疏勒南山的崩坤大坂、宰里木克和党河南山的巴音泽尔肯乌勒、诺干诺尔的冰川群, 流经肃北县及敦煌市,注入党河水库。河长390公里,年均径流量亿立方米。 榆林河发源于祁连山脉的大雪山北坡和野马山北坡的冰川群,流经肃北及安西两县,注入榆林河水库。河长118公里,年均径流量亿立方米。 石油河发源于祁连山脉的石油河垴、鸭儿河垴冰川及疏勒山,流经肃北县及玉门市。注入赤金峡水库。河长130公里,年均径流量亿立方米。 白杨河发源于祁连山区吊大板,流经肃南县及玉门市,注入白杨河水库,河长90公里,年均径流量亿立方米。 2、黑河水系 黑河水系以黑河为干流,自东向西主要支流有山丹河、民乐洪水河、大堵麻河、临泽梨园河、酒泉马营河、丰乐河、酒泉洪水河及讨赖河,历

甘肃农业概况

甘肃以古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地处黄河上游,在黄土高原、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处,位于东经92°13'—108°46'、北纬32°31'—42°57'之间,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7%。海拔在1000-3000米之间。地形呈狭长状,东西跨度1655公里,南北最宽处530公里。土地资源大体是三分山、三分草、两分沙、一分林、一分田。总人口2603.3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890.55万人,占总人口的72.62%。甘肃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有45个少数民族,主要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族等,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为甘肃的独有民族。全省辖14个市州、87个县市区、1528个乡镇。2003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01.06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8.4:46.7:35.9,农业增加值达到236.61亿元,全省粮食总产量789.34万吨,棉花8.66万吨,油料46.04万吨,肉类产量达到74.19万吨,蛋类产量达到13.44万吨,牛奶产量达到22.18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1.43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73元。 从总体上看,甘肃自然条件比较严酷,基础落后,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比较多,但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的潜力较大。 一是土地辽阔,但可利用面积比较少。甘肃总土地面积居全国第7位,全省耕地面积5112.93万亩,其中旱地70%以上,水地不到三分之一,是典型的山地型高原地区。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3749.19万亩,亩产达到210.54公斤,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甘肃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现有天然草场2.69亿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9.4%,其中高寒草甸类草场6413万亩,占全省草场面积的24%;草原类草场8593万亩,占32%;荒漠草场9410万亩,占35%。全省可利用草场总面积2.41亿亩。 二是气候类型差异较大。甘肃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总体上是气候干燥,气温日差较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气温在0~14℃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降低;河西走廊年平均气温为4~9℃,祁连山区0~6℃,陇中和陇东分别为5~9℃和7~10℃,甘南1~7℃,陇南9~15℃。无霜期一般为48-228天。光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h,自东南向西北增多。河西走廊年日照时数为2800~3300h,是日照最多的地区;陇南为1800~2300h,是日照最少的地区;陇中、陇东和甘南为2100~2700h。 三是水资源贫乏,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全省人均水资源量115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年均降水量只有302毫米,且时空和区域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从东南到西北递减,降水量40-800毫米,年蒸发量1000—3000毫米。气象灾害的种类繁多,灾情也比较严重。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大风沙尘暴、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干旱是甘肃省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干旱出现频率高,给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带来很大影响;按出现时间划分,影响甘肃省的干旱有春旱、春末夏初旱、伏旱和秋旱。大风和沙尘暴灾害也较重,大风日数每年有3~69天,沙尘暴日数为1~37天,大风和沙尘暴主要危害河西和陇中、陇东北部。此外,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也是不可忽视的气象灾害,各地每年均有发生。 四是生物资源丰富。甘肃自然条件多样,农业栽培历史悠久,农作物品种资源十分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马铃薯、豆类、谷子、糜子、荞麦、高粱等30多种;经济作物主要有油料、棉花、甜菜、中药材、水果、蔬菜、瓜类、烟叶等。全省共有各类畜禽品种

甘肃省2018年高三第一次高考诊断考试文综地理试题有答案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延缓老龄化进程,我国人口生育政策进行了从2013年11月的“单独二孩”到2016年1月的“全面二孩”的连续调整,对我国未来的人口结构将产生影响。图1示意我国2010-2030年不同人口政策下人口总量的变化趋势。据此,完成1-3题。 1.“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大的时段可能出现在 A.2016~2018年 B.2020~2022年 C.2024~2026年 D.2028~2030年 2. “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许多家庭却不打算生育第二胎,最可能的原因是 ①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完善,无需依赖子女 ②子女抚养和教育的成本普遍较高 ③文化教育水平提高,生育观念改变 ④七零后妇女生育年龄偏大,生育二胎健康风险较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3. 下列措施有利于“全面二孩”政策的生育潜力充分释放的是 A. 提高育龄妇女的文化水平 B. 强化二孩生育证发放管理 C. 增加公共资源降低育儿成本 D. 提倡晚婚晚育鼓励优生优育 几内亚岛是太平洋第一大岛,年内风向随季节变化显著,沿海平原年均温约26℃。西与马来群岛毗邻,南与澳大利亚大陆东北部相望。读图2,完成4-6题。

4. 据图文信息判断 A. 中部山脉呈东西走向 B. 河流水位年季变化小 C. 大部分地区土壤肥沃 D. 高山山顶有积雪分布 5. 据图文信息推断 A. 夏半年北部降水少于南部 B. 冬半年南部降少于北部 C. 年内有短暂的无风天气 D. 冬半年容易受飓风侵袭 6. 该岛可能为 A. 珊瑚虫遗骸堆筑的岛屿 B. 大河泥沙沉积的岛屿 C. 火山喷发由火山灰沉积而成的岛屿 D. 陆地下沉海面上升与大陆分离而成的岛屿 图3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7-9题。 7. 图中等高线多呈锯齿状,从地貌形成的角度看可能是因为该地区 ①断层发育升降运动强烈②地壳活动频繁,地质破碎 ③土质疏松④石灰岩地区溶蚀作用强烈 ⑤植被稀疏⑥年降水变率大 A. ③④⑥ B. ①②④ C. ③⑤⑥ D. ①③⑤ 8. 图中的三道堤坝最终作用是 A. 梯级发电 B. 拦泥淤地 C. 改善航运 D. 灌溉农田 9. 为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适宜在该地区种植的树种有 A. 柑橘、桃 B. 芒果、菠萝 C. 苹果、枣树 D. 油橄榄、龙眼 2017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全国公祭日,图4是公祭日当天全球甲、乙丁四地的昼夜长短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