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题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题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题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题

复习题1、水产动物细胞和组织变性的类型有哪些?

(1)颗粒变性:一种最早和最轻微的细胞变性,很容易恢复,其特点是变性细胞体积肿大,胞浆内水分增多,出现许多微细红染的蛋白性颗粒,故称颗粒变性。

(2).水泡变性水泡变性是指在细胞的胞浆内或胞核内出现多量水分形成大小不等的水泡的现象.

(3).脂肪变性是指在实质细胞的胞浆内出现脂滴或脂滴增多的现象,简称脂变。

2、阐明寄生虫、宿主与外界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阐明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因素?

1. 环境因素

A. 自然条件 1).养殖水体的空间因素: 养殖密度。2).养殖水体的水质因素:水质的好坏(溶氧、PH值等)。3).养殖水体的底质因素: 淤泥的影响。

B. 人为因素 1)放养密度过大或搭配比例不当(青鱼与鲤鱼的搭配)。2)饲养管理不当(用药方法、用药量不当,饲料投喂不当等)3)机械损伤(操作不当造成鱼体受伤,而继法感染,引起发病,水霉病)。

c 生物因素

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蠕虫、蛭类、甲壳动物、钩介幼虫、螨类等生物性因素。

D 机体自身因素主要是指鱼体自身的抗病能力,这与鱼的种类、年龄、生活习性和健康状况等方面有关。

疾病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外界条件和内在的机体自身的抵抗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综合加以分析,才能正确找到疾病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药物治疗过程中有哪些不良反应?

(1)副作用:是指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

(2)毒性反应:是药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一般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个体敏感性较高时引起。

(3)过敏反应:

(4)继发反应:是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5)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时的残存药理效应。

5、阐明水产动物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抑制细胞壁的合成:细菌胞体外有一层坚韧的细胞壁,具有维持细菌形态和保护功能。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可药物通过各种环节抑制细胞壁粘肽的合成,最终使细胞壁缺损,导致菌体破裂溶解死亡。

(2)增高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位于细胞壁内侧的胞膜是脂质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渗透屏障,具有物质交换,合成粘肽,保护菌体等功能。一些抗菌药物(多粘菌素、制霉菌素等)可与细胞膜结合导致胞浆膜通透性增加,使细菌体内氨基酸、嘌呤、蛋白质、盐类外逸,导致细菌死亡。

(3)抑制蛋白质合成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等。

(4)抑制叶酸代谢:磺胺类抑制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抑制四氢叶酸合成,阻碍核酸前体物质嘌呤、嘧啶的形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5)抑制核酸合成:喹诺酮类可抑制DNA螺旋酶,进而抑制DNA的合成。

6、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有哪些措施?

预防水产动物疾病的措施

1.改善生存环境

(1)建设符合防病要求的养殖场

A 选择良好的水源条件水源充沛,无污染

B科学地建设进排水系统

(2)清整养殖场

A 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

B 药物清塘

a. 生石灰清塘(图1)

干池清塘仅留5~10厘米深的水,每667平方米(相当于1亩)用生石灰50~70公斤。

带水清塘每亩水深1米用125~150公斤

b. 漂白粉清塘

按照鱼池中水的容量进行计算,每立方米用药量为20克。

(3)保持良好的水质

A 定期泼洒生石灰调节水的PH值

B 定期加注新水,保持适宜水质

C 适时开动增氧机,改善水体的溶氧状况

D 采用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改善水质

2. 增强养殖动物机体抗病能力

(1)加强饲养管理

A 合理放养合理的放养密度与放养比例

B 科学投饵与施肥

a.投饵:品质良好,营养全面,做好“四定”

b.施肥:应根据池底质的肥瘦以及肥料种类等灵活掌握,有机肥应进行发酵处理。

C 加强日常管理及细心操作坚持每天巡塘,巡塘应注意:

a.有无缺氧浮头现象

b.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发现异常尽早找出原因,采取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c.了解水质变化情况适时加注新水

d.清除水中杂物清除杂物,防止水质污染

d. 做好管理日记

(2)人工免疫增强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

采用口服、肌肉注射、浸洗等接种途径,使养殖动物获得特异性抗病能力。

(3)选育抗病力强的养殖新品种

3. 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1)建立检疫制度(2)清整养殖场(3)机体消毒

A 药液浸洗法

B 药液全池遍洒法

(4)饵料消毒:主要针对水草应选用6ppm的漂白粉浸洗20-30分钟

(5)食场消毒

(6)食场消毒

(7)鱼病流行季节前的药物预防

A 体外鱼病的药物预防采用全池泼洒消毒,针对不同的疾病采用不同类型的药物。

B 体内鱼病的药物预防采用药饵投喂

(8)消灭或驱杀一些寄生虫的中间宿主或终末宿主

7、血清学反应有哪些特点?

血清学反应的特点

1. 特异性与交叉性:a. 特异性:一种抗原一般只能与其相应的抗体结合;

b. 交叉性:当不同抗原具有相同抗原决定簇时,其结合又具有交叉性

2.表面性与可逆性:a. 表面性:抗原与抗体分子结合是分子表面的结合;

b. 可逆性:抗原抗体结合后,在一定条件下仍可分开,且其性质不变。

可逆性是免疫吸附层析法提取免疫纯抗原或抗体的理论基础。

3. 定比性:抗原与抗体需按一定的比例结合

一般情况下,抗原表面的抗原决定簇是多价的,而抗体上的抗原受体通常是单价的或二价的,二者只有以一定比例结合才能出现

可见的血清学反应。

4. 阶段性: 抗原抗体反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1) 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阶段:时间短(数秒),不可见

2) 抗原与抗体反应的可见阶段:慢(数分至数天),有凝集、沉淀等

5. 高度敏感性:可用于检测极微量的抗原与抗体。如:

血清中和试验可用于检测含量低至10-3 ?g / ml的鱼类病毒;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检测含量为10-3 ?g / ml的细菌性病原

6. 条件依赖性:抗原抗体间出现可见反应要提供最适的条件,如:

pH值(一般为6-8);温度(37-45℃);适当的电解质(如生理盐水);

震荡(增加抗原抗体相互接触的机会)等。

8、阐述水产动物免疫的特点及在病害防治中的意义?

水产动物免疫的特点

1. 水产动物病原与人类疾病关系不大,不易引起重视;

2. 水产动物免疫机制依赖于外界环境变化较为明显;

3. 水产动物抗体与人等高等生物的已知抗体不同,其疾病的免疫学防治方法尚在探索中;

4. 水产动物是变温动物,其免疫学研究必须在同一条件下进行

水产动物免疫在病害防治中的意义

1. 通过人工免疫或对病后有免疫力个体筛选,培育免疫新品种(SPR);

2. 通过人工免疫,可有效预防流行病的发生;

3. 免疫防治可有效避免药物残留及化学药物对水体的污染;

4. 免疫防治可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等而产生的耐药性;

5. 疫苗防治可维持较长的药效时间。

9、作为抗体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作为抗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1) 只有脊椎动物的浆细胞才能产生;

2) 必须有抗原刺激;

3) 能与相应抗原产生特异性结合;

4) 其化学本质是一种具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10、阐明寄生虫寄生的方式?

寄生方式

1.按寄生虫的寄生性质分

(1)兼性寄生:在通常情况下过自由生活,只有在特殊条件下营寄生生活。

(2)专性寄生:寄生虫部分或全部生活过程从宿主夺取营养,或以宿主为自己的生活环境。

A 暂时性寄生:寄生虫仅在获取食物时,才寄生。如水蛭。

B 经常寄生:寄生虫的一个生活阶段或整个生活过程都必须寄生于宿主。

a.阶段性寄生:寄生虫仅在发育的某一阶段营寄生生活,而其他阶段营自由生活。

b.终身寄生:寄生虫的全部生活阶段都在宿主体内度过,没有自由生活的阶段,一旦离开宿主则

发生死亡。

2. 按寄生部位分

(1)体外寄生

(2)体内寄生

3.按寄生的时间分

(1)永久性寄生

(2)临时性寄生

11、阐明寄生虫感染的来源和途径?

一、寄生虫感染的来源

1. 宿主外界环境:水、饲料、土等宿主

2. 宿主中间宿主宿主

3. 宿主媒介宿主

4. 宿主宿主

二、寄生虫的感染途径

1. 经口感染

2. 经皮感染

12、鱼用疫苗的接种方法有哪几种?

鱼用疫苗的接种方法

1. 注射法:将疫苗直接注射到肌肉、腹腔或心脏的免疫接种方法。

优点:免疫效果好;

缺点:操作困难,易损伤接种鱼类,幼鱼无法使用。

2. 口服法:将疫苗通过投喂的方法接种到鱼类机体

优点:操作简单;

缺点:免疫效果不稳定(因消化液对疫苗的消化分解)

3. 浸泡法:将鱼类浸泡于疫苗溶液中以达到免疫接种目的

优点:操作简单;

缺点:免疫效果不稳定(因浸泡进入机体的疫苗数量有限)

4. 喷雾法:将疫苗以高压喷射到接种生物体表以进行免疫的方法。

优点:操作简单;

缺点:免疫效果差。

5. 其他方法:如超声免疫法等,该法是在浸泡法基础上外加超声作用而实施的接种方法,目前尚在探索中。

13、水产动物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有哪些常见的给药方法?

常见的给药方法

1.体外用药

(1)挂袋、挂篓法(图5)

在食场周围悬挂盛药的袋或篓(3-6只,每只装药100-150g),形成一个消毒区,当鱼来摄食时达到杀灭鱼体外病原体的目的。

优点:用药量少,方法简便,适用于预防及早期治疗。

缺点:杀灭病原体不彻底

(2)全池遍洒法

即鱼池遍洒药液,使池水达到一定的浓度,杀灭体外及池水中的病原体。

优点:杀灭病原体彻底,预防、治疗均可使用;

缺点:用药量大

(3)浸洗法(图6)

又称洗浴法或药浴法。将鱼集中在较小容器、较高浓度的药液中进行短期强近药浴,以杀灭体外病原体。

优点:用药量少,且用量准确

缺点:不能杀灭水体中的病原体

(4)涂抹法

在鱼体表患处涂抹较浓的药液,以杀灭病原体。

优点:用药量少,安全,副作用小,适用于亲鱼及个别外伤或局部炎症的治疗

缺点:费时、费力

(5)浸沤法

此法只适用于中草药防治鱼病,将中草药捆成小束,放在食场附近(上风口或池塘进水处)浸泡,利用泡出的药汁扩散到全池,起到杀灭病原体的作用

2. 体内用药

(1)投喂法:将药物浸入或混入动物喜欢摄食的饵料中,并拌以粘合剂,制成药饵投喂,杀灭体内病原体。

优点:不需要把动物捞起就可以给药,适用于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缺点:对食欲丧失的患病动物无效。

(2)注射法

A 肌肉注射:鱼类一般在背鳍基部,与鱼体呈30-40度的角度,向头部方向进针,注射深度应根据鱼体的大小不到达脊椎骨为度。

B 腹腔注射:将针头沿腹鳍斜向胸鳍方向进入,深度依鱼体的大小而定。

优点:较口服法进入机体的药量准确,且吸收快、完全、疗效确实。

缺点:费时、费工、费力。

14、简述佐剂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作用:a. 增加抗原的免疫原性(增加抗原的表面积);

b. 增强抗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

c. 改变抗体产生的类型;

d. 引起或增强IV型超敏反应。

5) 作用机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了解,主要可能有以下原因)

主要是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改变抗原的物理形状,使抗原在体内维持较长时间,易于巨噬细胞的摄取、处理并提呈给淋巴细胞,从而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应答能力。

15、阐明水产动物疾病的经过与结局?

A. 疾病的经过

1.潜伏期:从病原作用于机体到出现最初症状以前的一段时间。

2.前驱期:从出现最初症状开始,到出现主要症状为止的这一段时间。

3. 充分发展期:在前驱期之后,疾病出现全部典型症状的时期,机体有明显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

B. 疾病的结局

1.完全痊愈:指疾病的症状全部清除,机体的机能、代谢、形态结构、生产能力及经济价值都完

全恢复。

2.不完全痊愈:是指疾病的主要症状基本消失,但受损器官的机能和形态结构未完全恢复,甚至

还遗留有疾病的某些残迹或持久性变化。

3. 死亡:机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终止。

16、引发水产动物有机体组织炎症的有哪些基本病理变化?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1.变质(图18):炎症局部的组织细胞可发生各种变性和坏死,这些改变通称为变质。

2.血管反应:炎症时,炎症局部组织常发生一系列的血管反应,包括血流的改变和血液成分的渗出。渗出的意义在于,它是炎症反应中的最重要的抗损害措施,是消除致病因子和有害物质的重要环节。

(1)液体的渗出(图19、20)

A.大量的渗出液可以稀释毒素带走炎症灶内的代谢产物;

B.由于其含有抗体、补体等物质,有消灭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

C.渗出液中的纤维蛋原聚合成纤维素后则形成互相交织的网架,有利于阻止细菌的扩散和吞噬细胞发挥吞噬作用,使病灶局限化。

(2)细胞渗出(图21、22、23、24、25、26)

白细胞游出:

边移贴壁游出趋化作用白细胞浸润吞噬作用

3.增生:炎症时的增生是在致炎因子、组织崩解产物或某些理化因子的刺激下,病灶内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的增生,在某些情况下,炎症病灶周围的上皮细胞或实质也发生增生。

17、硫酸铜杀病原体能力的大小受水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影响其毒性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8、磺胺药分为哪几种类型?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哪些事项?

磺胺药的分类

A.肠道易吸收的磺胺药:如磺胺二甲嘧啶、磺胺甲恶唑、磺胺对甲氧嘧啶等

B.肠道难吸收的磺胺药:如磺胺脒、酞磺醋胺等

C.外用磺胺药:主要有磺胺醋酰钠、醋酸磺胺米隆(甲磺灭脓)、磺胺嘧啶银等

用药注意事项:

A. 使用磺胺类药物必须有足够的剂量和疗程,首次剂量常加倍,使血液中磺胺药迅速达到有效的抑菌浓度。

B. 内服时,应给予等量的碳酸氢钠,使尿液呈碱性,避免在肾脏内出现磺胺结晶,引起肾结石的发生。

19、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应该如何诊断疾病?

一、现场调查

1.调查发病环境和发病史

(1)调查养殖环境确定该环境是否适合养殖

(2)调查养殖史和发病史

2. 水质情况调查与分析

(1)水温

(2)水色和透明度

(3) PH值

(4)溶氧

(5)水的化学性质:如硫化氢、氨氮、各种重金属的含量等。

3.了解饲养管理情况

4.了解鱼群的异常表现

二、肉眼检查

1.体表的检查

2.鳃的检查

3.内脏的检查:以肠道为主。

三、显微镜检查

镜检一般是根据肉眼检查时所确定下来的病变部位进行的,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作全面检查。

1.镜检的方法

(1)玻片压展法2)载玻片压展法3)病理切片检查

2.各器官的镜检1)体表 2)鳃 3)肠、胃 4)其他器官(如血液)(图2、3、4)

四、实验室诊断

1.病原分离鉴定

2.血清学诊断

3.分子生物学诊断

五、疾病诊断时的注意事项

1.在进行现场调查时,如果发生暴发性的大批死鱼,一般依“急剧缺氧——农药或工业废水污染——暴发性流行性鱼病——人为投毒”的思路去分析鱼类的死亡原因。

2. 要用活的或刚死亡的养殖动物检查,检查数应在5-10尾以上

3. 要保持鱼体湿润

4.取出鱼内部器官,要保持器官的完整和湿润

5.用过的工具要洗干净后再用,避免把病原从一个器官带到另一器官或从一个机体带到另一个机体

6.一时无法诊断的疾病要保留标本

20、阐明水产动物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病理性萎缩发生的原因?

A. 营养不良性萎缩(全身性萎缩)

a.长期的饲料缺乏,即营养物质供应不足

b.某些慢性消化道疾病

c.长期慢性的消耗性疾病,寄生虫病肿瘤、结核病等

B.神经性萎缩:由于中枢或外周神经发炎或受损伤时所引起的萎缩。

C.废用性萎缩 :即肢体、器官、组织长期不活动,功能减退所引起的萎缩。

D.压迫性萎缩:是由于器官或组织受到机械性的压迫而发生的萎缩。

E.缺血性萎缩:指动脉不全阻塞,血液供应不足所致的萎缩,多见于血栓形成、栓塞和动脉硬化等。

21、水产动物有机体引发炎症的原因有哪些?

引发炎症的原因

1.物理性因子:高温(烧伤)、低温(冻伤)等。

2.化学因素:酸、碱等。

3.生物因子:细菌、病毒、寄生虫、支原体、霉菌、螺旋体、立克次氏体。

4.免疫反应:是由过敏原引的变态反应性炎症(结核菌素反应、皮试等)。

22、简述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

1.环境因素

1) DO:缺氧可引起水生动物抗病力下降

据此,有时可采用冲水、换水和充气等方法缓解病情

2) 水质:水体有毒物质可妨碍机体正常机能,免疫力下降

3) 水温:适宜的温度变化可抑制疾病的暴发

2. 营养因素

1) 营养不足,体质下降,机体抗菌力降低 2) 营养不足,机体细胞代谢下降,病毒感染率降低3. 个体差异和年龄影响

23、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某物质是否具有免疫原性,能否作为免疫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与其本身的性质、机体对该物质的反应性及免疫的方式等直接相关。

1) 分子大小:凡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均为大分子的有机物质(无机物不能作为免疫原,分子量低于4000的物质通常也无免疫原性);

为什么大分子物质免疫原性较强呢?

a. 分子量越大,其表面携带的抗原决定簇越多,因而对淋巴细胞刺激也越强;

b. 大分子胶体物质,化学结构稳定,在体内不易被破坏和清除,存留时间较长,使淋巴细胞得到较持久的刺激,有利于免疫应答的发生。

2) 化学结构与组成:大分子物质并不都有良好免疫原性,还与组成与结构有关

如:明胶分子量虽达10万,但其组分为直链. ,易被分解破坏,免疫原性弱;

若明胶分子上连接少量酪氨酸或谷氨酸等芳香族. ,免疫原性显着增强;

以芳香族.为主的Pr.,其免疫原性要明显高于非芳香族.为主的Pr.

3) 异物性:

免疫系统能识别自己和异己物质,对自身物质免疫耐受;对异己物质免疫应答。

免疫原性与抗原和宿主种系关系远近有关,种系关系越远,免疫原性越强。

具有异物性的物质包括以下三类:

a. 异种物质:如细菌、病毒、异种血清、植物蛋白等;

b. 同种异体物质:如人类红细胞表面血型抗原(A、B、O、Rh)等;

c. 改变和隐蔽的自身物质:主要包括在外伤、感染、辐射或药物作用下,组织结构发生改变的“自身”物质和释放入血的自身抗原,如甲状腺蛋白,等。

4) 免疫途径:相同抗原因免疫途径不同,产生的免疫效果也不同

多数抗原须经非消化道(皮下、肌肉、体表或血液等)途径才能产生良好免疫效果;

有些抗原(如须刺激肠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的抗原),只有口服免疫才有良好效果。

5) 机体应答性:抗原物质能否产生免疫原性还与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有关。

如:纯化多糖对人和小鼠有良好免疫原性,而对豚鼠则不能引起免疫应答。

此外,抗原的免疫原性还与抗原剂量、佐剂、机体年龄与生理状态等因素有关。

24、根据疫苗的获得方法来分类,鱼用疫苗的种类有哪几种?

根据疫苗的获得方法来分:

1. 死疫苗(灭活疫苗):热灭活、化学灭活、紫外线灭活、超声灭活等

优点:安全性好,制造简单;缺点:免疫剂量大,免疫持久性差。

2. 活疫苗:包括弱毒疫苗和异种疫苗

优点:弱毒疫苗—免疫原性好,免疫剂量少,持续时间长

异种疫苗—安全性好,免疫时间长。

缺点:弱毒疫苗—安全性差

异种疫苗—获得比较困难

3. 化学疫苗:以化学方法提取病菌有效成分(如LPS)制成

优点:免疫剂量小,免疫原性强,作用稳定;缺点:制造较复杂,成本稍高。

4. 亚单位疫苗:病原微生物中能使机体产生免疫保护力的成分只占病原体小部分,将这些成分分离出来制成的疫苗为亚单位疫苗。

优点:可除去有害成分,减少异常反应,提高免疫效果;

缺点:制造过程复杂、成本高。

5. 基因工程疫苗:将病原的主要免疫原性蛋白的密码基因DNA 转移、重组后获得

优点:易于规模生产,成本低;

缺点:研究周期长,免疫原成分单一,产生抗体量小。

6. 合成疫苗:将具有保护性免疫力的人工合成肽与适当载体结合后,再加入佐剂制成的疫苗称为合成疫苗

优点:作用效果好,易于规模生产;缺点:研究难度大。

25、水产动物疾病学研究方法有哪些?

答:1. 诊断技术研究: 病理学诊断、免疫学诊断等提高疾病诊断的速度和准确性。

2. 病原体鉴定:

3. 流行病学研究: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流行的发生、蔓延和终止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弄清疾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传播原因等。

4. 病理学研究:阐明疾病发生的机理。

5. 药物学研究:包括药物化学、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的研究。

26、阐明疾病发生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A. 自然条件

(1).养殖水体的空间因素: 养殖密度。

(2).养殖水体的水质因素:水质的好坏(溶氧、PH值等)。

(3).养殖水体的底质因素: 淤泥的影响。

B. 人为因素

(1)放养密度过大或搭配比例不当(青鱼与鲤鱼的搭配)。

(2)饲养管理不当(用药方法、用药量不当,饲料投喂不当等)。

(3)机械损伤(操作不当造成鱼体受伤,而继法感染,引起发病,水霉病)。

27、影响水产动物药物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药物方面的因素1)剂量2)剂型3)给药方案4)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

临床上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治疗疾病,称为联合用药。

协同作用:两药联合应用的效应大于单药效应的代数和。

相加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等于它们分别作用的代数和。

拮抗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小于它们分别作用的总和。

2. 动物方面的因素(1)种属差异(2)生理因素(3)病理状态(4)个体差异

3. 饲养管理和环境因素水温、PH值和有机物等

28、简述大蒜的保健作用?

大蒜的保健作用:

1、强力杀菌。大蒜中含硫化合物具有奇强的抗菌消炎作用,对多种球菌、杆菌、真菌和病毒等均有抑制和杀灭作用,是目前发现的天然植物中抗菌作用最强的一种。

2、防治肿瘤和癌症。大蒜中的锗和硒等元素可抑制肿瘤细胞和癌细胞的生长。

3、排毒清肠,预防肠胃疾病。大蒜可有效抑制和杀死引起肠胃疾病的幽门螺杆菌等细菌病毒,清除肠胃有毒物质,刺激胃肠粘膜,促进食欲,加速消化。

4、降低血糖,预防糖尿病。大蒜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增加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提高人体葡萄糖耐量,迅速降低体内血糖水平,并可杀死因感染诱发糖尿病的各种病菌,从而有效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5、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大蒜可防止心脑血管中的脂肪沉积,诱导组织内部脂肪代谢,显着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降低胆固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降低血浆浓度,增加微动脉的扩张度,促使血管舒张,调节血压,增加血管的通透性,从而抑制血栓的形成和预防动脉硬化。

6、保护肝功能。大蒜中的微量元素硒,通过参与血液的有氧代谢,清除毒素,减轻肝脏的解毒负担,从而达到保护肝脏的目的。

7、旺盛精力。大蒜可有效补充肾脏所需物质,改善因肾气不足而引发的浑身无力症状,并可促进精子的生成,使精子数量大增。

8、预防感冒。大蒜中含有一种叫“硫化丙烯”的辣素,对病原菌和寄生虫都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可预防感冒,减轻发烧、咳嗽、喉痛及鼻塞等感冒症状。

29、抗原具有哪些特性?

抗原的特性

1) 特异性:具有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的能力;

2) 异物性:正常情况下,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抗原都是异种或

异体物质,机体本身的物质或细胞不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且,

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间差异越大,抗原性越强。

3) 大分子胶体性:抗原的分子量较大 (1万Da以上),分子量小于4000

Da的物质一般不具抗原性。同一类物质,其抗原性随分子量增大而增强

4) 结构复杂性:抗原要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复杂的结构

抗原性:芳香类Pr.>非芳香类Pr >多糖>核酸>类脂

5) 完整性:抗原必须保持完整的化学活性基团才能具有抗原性,否则,

将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30、简述鱼类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鱼类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抗原进入机体 (识别) 巨噬细胞 (吞噬或胞饮,送至) 脾和肾等器官 (吸收积累产生) 抗原信息 (传递) 淋巴细胞 (增殖、产生)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