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案

第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通过看图“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我们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和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

哪些进步”,养成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

本课简要介绍了祖国境内旧石器时代远古居民的生活景象。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及南北,十分丰富。本课只是讲了三个典型: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以发现头盖骨化石闻名世界的北京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代表山顶洞人。

“北京人”是本课的重点。北京人是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的典型代表,它的发现成为古人类考古和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北京人”这一子目从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艰苦的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等内容,全面而简要地勾画了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山顶洞人”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比北京人晚数十万年,已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期。“山顶洞人”这一子目从体质形态、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使用骨针缝制衣服、结成氏族等方面,展现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反映出他们与北京人相比所取得的长足进步。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学法指导:

.观察配合课文的有关图画,提示一些观察的角度和思考的问题,培养注意观察的优良习惯和根据考古成果去了解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习历史要善于抓比较、抓联系。本课中的“活动与探究”思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

复习巩固:

选择题

.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是()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蓝田人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会不会制造工具.会不会使用工具

.会不会渔猎和采集.会不会用火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山顶洞人()

.懂得钻孔技术.懂得人工取火

.会制作装饰品.开始使用天然火

.我们已发现的人类,请你按时间的先后排列()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蓝田人④山顶洞人

.①③②④. ①④③②.①③④②.④③②①

.我国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最早使用火的是()

.元谋人. 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在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黄河流域发掘的原始人类遗址()

.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下列各项不符合“北京人”生产和生活状况的是()

.群居生活.人工取火

.使用简单语言.制造使用简单工具

二、材料分析题

.“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保存了几处较厚的灰烬堆,埋着烧裂的石头和兽骨……”

阅读材料回答:

()这则材料证明了什么?

()材料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

第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

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考古发现,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出现原始农耕的遗存。教材所讲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注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注意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这些概念和结论难于掌握,课文略而不写,只用一段小字介绍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状况,联系第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

学法指导:

.对于历史文物、遗物、示意图的观察、分析,应注意:第一、注意图题中表明的文物所属时间、地点,以便联系已有的知识;第二、注意观察对象的外形、结构和材料,以便对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测;第三、注意联系课文的大、小字内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等,有的是对文物的背景作介绍,有的是文物所反映的客观历史情况。

.思考“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你怎样看这一现象?”的问题时,注意:第一,农耕经济有了更大发展,财富增多,这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第二,氏族首领凭借权利拥有较多的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第三,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复习巩固:

选择题

.能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水井的原始居民是()

.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

.彩陶.黑陶.白陶红陶

.华夏族形成的基础是()

.尧的部落联盟.禹的部落联盟

.蚩尤的部落联盟.黄帝和炎帝的部落联盟

.属于我国母系氏族时期的原始人类有()

①大汶口原始文化早期居民②河姆渡居民③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居民④半坡原始居民

.①②③④.①②③.①②④.②③④

.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是()

.北京人.半坡原始居民.山顶洞人.湖南玉蟾岩居民

.在下列氏族公社人类遗址中,地理位置最东的是()

.山顶洞人.河姆渡原始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父系氏族公社遗址

.下面几项表现了我国原始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用火把肉烧成熟食用.使用陶器器皿

.穿着麻布缝的衣服.人死后有玉器等陪葬物

.下面几个时期的氏族公社居民中,不属于氏族公社时期的居民是()

.大汶口氏族公社.山顶洞人

.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

二、材料分析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通“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篇》

阅读材料回答:

①这段古文讲的是什么时候的情况?

②文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哪些史实?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学习目标

禹传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我国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夏朝建立的时间、国家机构。夏朝粮食等的生产。夏桀的暴政。商汤灭夏。盘庚迁殷。商朝统治区。商朝的繁荣: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商朝奴隶主贵族的奢侈。奴隶的悲惨生活:“人牲”和“人殉”。武王伐纣的经过、性质;西周的分封制、等级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状况;国人暴动,共和行政,西周的灭亡,东周的建立。

通过的“商汤灭夏”的讲解,指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去分析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结合教科书上的图画,进行形象直观教学,由学生看图说文,提高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对夏朝奴隶制国家建立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着名的文明古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通过对商朝奴隶制文明的介绍,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奴隶制统治的残酷性,同时,还认识到奴隶社会扩大了生产规模,促进了经济繁荣,它比原始杜会前进了一步,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社会发展的观点.

知识分析

公元前年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阶级社会取代

了奴隶社会。夏朝出现了国家机构。公元前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指导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才稳定下来。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得到了发展。

重点分析

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建立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因为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也是第一个阶级社会。是本课的又一个重点。因为商朝无论在农业,畜牧业还是在手工业方面都超过了前代.特别是商代的青铜器,从其铸造的精工、形状的繁多和花纹的精巧,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而为全世界所有青铜器时代的文化所少见。

地位分析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他的出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开始了阶级社会。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的讲解,是学生理解阶级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让学生能够把朝代的更迭放入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考虑。

教法建议

重点突破:

首先指导学生识别图示代表都城的图标,其次根据图示在地图上找到都城所在地。夏的都城为阳城;商的都城为毫。

难点突破:

首先介绍我国奴隶社会的建立、发展、繁荣和衰亡4个时期,使学生对我国奴隶社会历史阶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抓住我国奴隶社会形成和发展这一线索,说明夏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阶段,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夏亡商兴的原因.主观即个人品德、对政事的态度;客观即人心向背,夏桀与商汤有何不同。从而教会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分析历史事件。

奴隶和奴隶主的阶级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紧扣教材讲清"国家"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讲述商朝经济生产时,突出青铜器的制造及其巨大成就,教师可适当补充些材料,讲清奴隶是怎样制造青铜器的,及青铜器工艺之高超、产品之多,使学生感受奴隶们的高度智慧和创造力。重点讲述司母戊鼎,教师需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充激情的描述,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并对学生进行保护文物的教育。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商朝奴隶制经济的繁荣。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的顶盛时期

教学难点: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学习方法:夏、商、西周的兴亡掌握三个朝代的起止时间、建立者,知道三个朝代是如何更替的,要能够讲出来。

练习:

.选择题:

()夏朝的第一个国王是:、禹、启、桀、汤

()西周众多诸侯是通过()产生的。

.奴隶制.世袭制.分封制.禅让制

()我国原始社会结束于

.黄帝时期.尧时期.舜时期.禹时期

()任用有才干的伊尹等人做大臣,要求臣下勤恳办事,“有功于民”的这位有作为的君主是:、汤、桀、盘庚、纣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学习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

.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我国经济发展的概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我们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从而培养我们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奴隶制文明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在于使我们对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首先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一子目中,介绍了自夏至西周重要的手工业——青铜制造业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特点,以及其他手工行业如陶瓷业、漆器制造业、玉器制造业及酿酒业的概况;又在第二个子目“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中介绍了自夏至西周农业及畜牧业繁荣的表现;最后,以“奴隶的悲惨生活”这一子目明确了自夏至西周奴隶制繁荣的基础。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青铜制造业是我国夏商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在听这一重点问题时,除应注意讲清青铜制造业的上述特点,还应强调自夏至西周青铜文明的延续性,从而使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连续发展这一显著特征有初步认识,还应适当了解其他手工业行业的状况,使我们对夏至西周手工业的发达有一全面了解。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我们往往容易将“青铜文明”与青铜器或者青铜制造业简单地等同起来。我们应该对这一概念进行全面而准确的了解。首先应对“青铜时代”进行简单了解: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学习方法: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并列举本课所涉及的重要知识点,如:青铜器在夏、商、西周三代发展的阶段特点;青铜器生产的特点及种类;其他手工业行业;农业及畜牧业发展的表现;奴隶的悲惨境遇,等等。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总结。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讨论:“为什么夏、商、西周三代会出现如此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在讨论过程中应注意引导,使我们掌握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这一结论。

复习巩固:

.下列最能反映商朝手工业达到较高水平的是()

、造酒业、玉石雕刻业、青铜铸造业、制陶业。

.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古鼎是()

、四羊方尊、司母戊鼎、青铜立人像、青铜面具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我国最早出现瓷窑是在()

、夏朝、商朝、西周、东周

.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和造型奇特的

.与商朝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文化。

.业、业、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我们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通过学习春秋和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的现象的能力。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鼎新,才能富国强兵。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我们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齐、晋称霸。齐、争霸体现了大国争霸的政治、军事特点。两国都通过改革实现了富国强兵,齐国凭借政治威势,晋国凭借军事胜利,都取得了霸主的地位。由此,改革与强国的关系,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的互动影响,对于理解和把握春秋战国的朝代特征,有重要意义。

本课的难点是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春秋时代的争霸战争,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决定战争胜负,强者通过召集盟会确立霸主地位,政治意味强烈。战国兼并战争,动辄几十万大军上阵,对阵双方攻守持续几个月,死伤几万、几十万,战争的残酷性尽显。对比分析齐桓公称霸和秦赵长平之战,上述特点明显。教材弱化了对战国兼并战争历史作用的分析。但从教材“有些诸侯中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等表述中,就隐含着历史走向统一趋势的意思,我们要分析理解。

学法指导:

. 指导学生识读《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形成春秋争霸大国和战国七雄的时空观。在教师的提示下,尽可能由学生分析概括出春秋霸主先后相继。战国七雄并存的特点。. 吴越争霸,特别是舔尝苦胆的故事,学生较熟悉,可由学生自学或讲述。同时告诉学生,由于年代久远,在故事的流传过程中,也增添了许多虚构的成分。培养学生从传说和故事中探究历史真实的科学精神。

.“围魏救赵”内容设计成学生活动。教师可提供与这场战事相关的政治、军事和地理方位因素,由学生分小组设计出多种救赵方案,介绍方案特点,评价优劣,在比较鉴别中认识国魏救赵战例的典型意义,认识军事谋略对战争胜负的影响。(参照附图)

复习巩固:

一、选择题

.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晋楚争霸时,楚国势力最北达到()

.长江流域.渭水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

.下列典故与春秋末年吴越争霸有关的是()

.尊王攘夷.退避三舍.卧薪尝胆.纸上谈兵

.战国初年,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国家是()

.齐.晋.楚.燕

.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史实,正确的是

①管仲改革②城濮之战③勾践灭吴④葵丘会盟()

.①②③④.②③④①.③④①②.①④②③

.下列历史事件或典故与成语“朝秦暮楚”有关的是()

.围魏救赵.纸上谈兵.卧薪尝胆.“合纵”“连横”

.战国时期,都城分别在今湖北荆州和北京的是

①齐②楚③韩④燕⑤赵()

.①②.②③.②④.②⑤

.下列哪一战役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城濮大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二、材料分析题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

阅读材料回答:

①上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事实?

②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③管仲相桓公有何结果?

三、问答题

.春秋时期,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

第课大变革的时代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我们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是反映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的特征。这一次变法运动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的产生,是这一次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变法运动的兴起,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专政而进行的大改革。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历史特征。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所以“商鞅变法”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理解这一历史转变是较困难的。课本只交待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了。这样的交待,使学生感到很抽象,也不好理解。因此,这是本课的难点。

学法指导:

.注意前后联系。学习本课时,应把“春秋战国的纷争”和“大变革的时代”两课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注意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过程中从量到质的变化。

.从现象入手,抓住本质。各国变法的内容是具体的历史事实,是现象,但是只看到了现象还不能抓住本质。只有通过每一个具体措施或现象的分析,才能找出它的本质。例如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就必须思考:商鞅变法采取怎样的措施?它有利于哪个阶级?对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或军队的战斗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增强整个国家的实力会产生怎样的作用?要指导学生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以便抓住商鞅变法的本质。

.综合归纳。在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之后,我们把“商鞅变法”“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著名的都江堰”综合起来分析,才能深化对变法的历史背景、战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的理解。

.人物评价。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应结合他们各自的活动和时代的需要,评价他们的历史功过。在课堂活动和讨论时,要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们一起讨论。真理愈辩愈明。通过讨论,就会知道什么看法是对的,什么看法不对,从中学到很多的东西。

复习巩固:

一、选择题

.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牛耕的推广

.肥料的使用和适时耕种.大兴水利工程

.我国古代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其地理位置处在战国时期的().齐国.楚国.赵国.秦国

.李冰修筑的都江堰在()

.黄河流域.岷江流域.淮河流域.辽河流域

.战国时期,推动各国国君变法的直接原因是()

.生产力的发展.称雄天下的欲望

.缓和阶级矛盾.壮大新兴地主阶级力量

.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农耕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发展农业生产.限制商业活动

.增强秦国实力.废除旧贵族特权

二、材料分析题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阅读材料回答:

①上述内容出自战国时期什么人之口?

②他在哪国实现了这一理论?有何历史影响?

三、问答题:

.简述商鞅变法的内容。

第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重点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我们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我们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这三点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且影响至今。学生应重点掌握。

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是本课教学难点。

学法指导:

.注意梳理知识。本课内容琐碎,在课后根据三个子目按类别列表格归纳学习内容,也可打乱书上结构,按朝代时期总结这一阶段的文化成果。通过按类和顺时两次梳理加工知识,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

.试作探索和研究的尝试。学习本课后,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做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例如,分析常见汉字的构成方法,探究中国古代乐器的演进过程等等。总之,通过对一个问题

复习巩固:

一、选择题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下列哪个时期开始的()

.夏朝.商朝.西周.东周

.竹书和帛书出现于()

.商朝.商周时期.西周晚期.战国时期

.我国历史上最早记录的日食发生在()

.夏朝.西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

.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制定了比较完备的历法,将一年分为个月,大月天,小月天,闰年增

加一个月,这个历史时期是()

.夏朝.商朝.西周.东周

.下列哪一项史实不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年月日记录的日食

.定出一年中的个节气

.观测到一颗彗星扫过北斗,留下了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名医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

.下列几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甲骨文已相当成熟.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竹帛书出现于春秋.大篆出现于西周晚期

.下列几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商周是我国青铜艺术的鼎盛时期

.享誉中外的青铜艺术精品——四羊方尊是周朝人民的杰作

.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朝后期制造的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工艺不断创新,出现“金银错”

二、材料分析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阅读材料回答:

①上述内容出自哪一作品?

②这一作品是谁创作的?

③我们应如何评价此人?

一、综合题

.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的民俗,相传是为了纪念谁?他为什么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怀念?

第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重点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

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联系起来,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提高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对后世影响深远。准确、详细了解孔子,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上的许多问题。另外,由于孔

子是一个争论颇多的历史人物,通过实事求是地了解孔子,也有助于我们进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

各位思想家的主张是本课的难点。思想史本身就很难,加之这一时期思想繁杂,理论抽象,更增加了我们学习的难度。

学法指导

.学会联系。第一,学习本课文化史内容可与同一时期经济、政治特点联系;第二,注意不同时期同一学派观点的前后承袭关系;第三,注意同一时期不同学派观点的联系;第四,可以将课外知识与本课涉及到的内容结合起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注意总结、归纳知识。本课共学习了六位思想家和一位军事家,内容十分庞杂。但是有些人的活动和思想是十分接近的,可以通过比较,归纳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也可以利用表格进行分类总结。这样将有助于深入、牢固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处理复杂学习内容的方法。

.要加强理解,避免死记硬背。本课学习内容或涉及政治,或涉及哲学,如果不理解,将变得十分乏味,如同嚼蜡。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一览表

复习巩固

一、选择题

.下列作品中,主要阐述道家学派思想的是()

《道德经》.《论语》.《韩非子》.《孙子兵法》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老子.孔子.墨子.韩非

.提出“温故而知新”主张的思想家是()

.老子.孔子.墨子.荀子

.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

.提出“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这一主张的古代思想家是().孔子.墨子.孟子.荀子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老子.孔子.孟子.荀子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这一思想的是()

.墨子.孟子.荀子.韩非

.试找出下列人物中不同类的一项()

.孔子.墨子.孟子.荀子

.庄子代表的学派是()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提出了“仁政”学说.孙武的著作是《孙子兵法》

,在诸子百家中,主张“民贵君轻”的代表人物是()

.韩非.孟子.孔子.墨子

.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频繁的争霸战争.学术繁荣

.社会大变革.新兴地主阶级产生

.下面四项内容中,表明墨子观点的一项是()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主张“兼爱”、“非攻”

.历史是进步的,后代总要胜过前代.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其主张对当时封建统治最有用的是()

.儒家.道家.法家.兵家

.战国时期,在诸子百家中,既是儒家代表人物,又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思想家是().孔子.墨子.庄子.荀子

.春秋战国时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君主掌握一切大权,主张改革,提倡法制的代表人物是()

.孙武.孙膑.孟子.韩非

.春秋晚期,齐国杰出的军事家是()

.孙武.孙膑.孟子.管仲

二、材料分析题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阅读材料回答:

①上述内容是谁的名言?

②他在教育方面还有许多名言,试举两例。

③我们应怎样评价他?

三、问答题

.试简述孔子在思想、文化及教育上的贡献。

第课“秦王扫六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提高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等直观教具,提高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重点和难点

贯穿本课的核心问题是“统一”: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国家;北筑长城、开发南疆,维护统一国家。因此,秦的统一及其作用是本课的重点。

秦统一前,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战争频繁,严重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秦朝是第一次也是真正意义上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统一,开创了一个新局面。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虽然也出现过分裂割据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秦的措施几乎囊括了我国不同统一时期所例行的诸多方面,学好本课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将有极好的启迪。

焚书坑儒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对我们来说,难以理解,易主观臆断。

此外,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因我们见识与阅历的因素,难以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学法指导

.整体把握秦灭六国的原因,初步掌握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的学习方法以及比较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阅读教材“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一目,并填写地图,使我们能够把历史材料和地图联系起来,进行想象,建立正确的历史时间和空间观念。

.通过制作“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表,简单学会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便于我们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

.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学会压缩信息的记忆方法。

复习巩固

一、选择题

.秦国在军事实力上对六国形成优势是()

.商鞅变法以后.战国中期以后

.嬴政在公元前年即位后.长平之战以后

.建议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的是()

.李斯.蒙恬.赵括.淳于越

.秦统一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刀形币.蚁鼻钱.铲形币.圆形方孔钱

.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西起临挑,东到辽东.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西起长平,东到临挑.西起临洮,东到长平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

.树立秦的形象.加强思想控制

.限制人们的言论.禁止儒学传播

.秦始皇派谁北伐匈奴()

.蒙恬.李斯.淳于越.赵括

.为解决运输上的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开凿的灵渠把哪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①长江②黄河③珠江④淮河

.①②.②③.①③.①④

.秦始皇在南海等地设郡,还移迁万人与当地什么族人杂居()

.匈奴.越族.回族.壮族

二、材料分析题

.材料“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医药、占卜和种植等书,其余一律集中焚毁。他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多人,全部活埋。”

阅读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反映的内容在历史上称为什么?

②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危害性?

三、问答题

.简述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加强封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第课“伐无道,诛暴秦”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比较战争性质。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秦朝的覆亡,课文完全紧扣此问题展开。

秦末农民战争是本课的重点,教材首先从导致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谈起,繁重的徭役、兵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沉重的赋税、严酷的刑法导致民怨载道。其次,介绍了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杀秦军,占县城,建政权,天下应,说明秦朝统治已失去了民心,推翻秦朝是人心所向。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朝的统治,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后,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沉重打击下,秦朝二世而亡。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是本课难点。同样是刘邦、项羽,他们在秦朝灭亡前的活动属于农民战争的范畴,而秦亡后的活动就属于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对此问题会有一些疑惑,从战争的目的,刘邦、项羽身份的变化等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难点。

时间重大事件

公元前年秦灭六国,秦朝建立

公元前年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年秦朝灭亡

公元前年楚汉战争开始

公元前年楚汉战争结束,汉朝建立

学法指导

.阅读课本插图和史料,学会从图片和史料中感知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

.农民战争是第一次学习的课题,要在学习中注意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

事件、影响或意义)和三步曲(原因、经过、结果),训练系统、有序地掌握知识,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其次,要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从特点、历史作用、英雄人物的功绩等几个方面入手,掌握历史表象下的深层次内容。

.分析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应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入手,进行较全面的分析。

.要比较刘邦、项羽在秦亡前后所领导的战争的目的,从而认识楚汉战争与此前进行的农民战争的本质区别,初步懂得判断战争性质的方法。

正确认识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公元前年,陈胜、吴广等九百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去戍守边境,在前往渔阳戍边业的途中,遇到大雨而误期,导致起义战争爆发。但这只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从当时社会现状来看,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秦的暴政既指秦始皇在位期间的残酷统治,也包括秦二世时的黑暗统治,这种暴政的主要表现是:()秦始皇广建宫殿陵墓;()繁重的赋税、徭役(农民要将收获的/上交国家)和兵役;()严酷的刑法(“族诛”和“连坐”);()秦二世的统治更加黑暗。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的途中,遇雨误期是偶然的,这只是战争爆发的表面因素,即使没有陈胜、吴广在渔阳遇雨误期,秦末农民战争也会爆发,只是时间迟早问题。所以,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复习巩固

一、选择题

.秦朝的暴政对社会造成的最根本的影响是()

.阶级矛盾尖锐.政局动荡不安

.人民生活痛苦.生产力严重破坏

.秦朝的严刑酷法有()

①人祭②人殉③炮烙④族诛③连坐

.①②.②③.③④.④⑤

.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的战役是()

.长平之战.巨鹿之战.城濮之战.马陵之战

.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是()

.巨鹿之战.长平之战.楚汉之争.城濮之战

.秦朝灭亡的时间是()

.公元前年.公元前年

.公元前年.公元前年

二、材料分析题

.秦始皇时,有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边境。他们走到蕲县时,遇上大雨,道路被冲毁,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都要处死。他们中的两个小队长,杀死了两个押送军官,领导大家举行起义。

阅读材料回答:

①此事发生在哪一年?具体地点在哪里?

②这次起义中提出了什么口号?

③两位小队长是谁?这一事件标志着什么?

三、问答题

.秦末农民战争什么时候爆发?领导人物是谁?有何影响?

第课大一统的汉朝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由于时间跨度大(约四百年),涉及史实多,但限于课时,在教材中,“两汉”侧重讲的是西汉,“兴衰”侧重讲的是“兴”。

“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全课的重点子目。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也是课文前两目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的客观条件;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是他能够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本目的重点是写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削弱封国势力,使其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课文中未作任何理论性的评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本课的难点。首先,应理解实行该政策的原因:汉初,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其次,要把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核心内容是把儒家学说抬高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再次,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即所谓“霸(法家)王(儒家)道(道家)杂之”。最后,设太学,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是实行“独尊儒术”的必然结果。

大一统

.原因{ 客观: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措施{ 政治:削弱诸侯国势力,封国越分越小} 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太学

.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学法指导

.阅读能力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功,阅读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本课通过三段史料的投影,旨在使我们接触几段简短易懂的古文史料,读懂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加深对有关课文的理解。

.在本课重点子目学完后,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并用图示小结,合乎逻辑地思考问题。通过讨论和图示小结,分析历史问题要依据史实,“让史实说话”,论从史出。

复习巩固

一、选择题

.西汉建立的时间是()

.公元前年.公元年.公元前年.公元年

.西汉第一个皇帝是()

.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汉景帝

.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秦亡教训.文治天下.经济困难.人心思安

.汉高祖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不包括()

.让士兵复员生产.发还逃亡者田宅

.释放奴婢为平民.定田租三十税一

.汉高祖时期的田租是()

.十税一.十五税一.三十税一.收获物的/

.连续年全免田租的西汉皇帝是()

.汉高祖.汉武帝.汉文帝.汉景帝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文景之治的内容()

.定田租为三十税一.平定七国之乱

.让士兵复员生产.主张以农为本

.平定“七国之乱”,使汉朝统一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的统治者是()

.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汉景帝

二、材料分析题

.(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国务劝农桑。”

阅读材料回答:

①这段话反映了汉景帝的什么思想?

②汉景帝的哪些措施体现了这种思想?

③历史上把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称之为什么?

三、问答题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有哪些?

★第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我们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

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我们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两汉经济发展的表现,课文紧扣此题从三个方面展开叙述。首先,农业的进步,包括黄河的治理,耕犁的进步,耧车的出现,小麦、水稻和桑麻的普遍种植。第二,手工业的新成就,包括丝织业的发展和冶铁技术的提高。第三,商业的繁荣,包括交通的发达,钱币的铸造以及长安、洛阳的繁荣。

“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是本课的重点子目。古代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两汉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兴修水利、改进农耕技术、粮食作物的种植以及桑麻的种植等。两汉手工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在讲述这两个重点子目时,不要仅局限于讲述其具体表现,还应注意其内在联系,如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兴盛。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讲述经济发展的内容,不能就事论事,忽略它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这样就不容易讲深讲透。因此,在讲解时,既要深入分析本课课文的内容,又要跳出本课,结合前后篇目,联系到两汉时期的政治、文化、民族关系等等,注意贯彻历史的、辩证的观点。

农业的进步

: 水利 汉武帝治理黄河

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农具: 耕犁:安装了犁壁(二牛抬扛耕作方法)

耧车:播种工具

农作物: 南北分别以水稻、小麦为主

桑麻广泛种植

学法指导

.本课导入框的提示、子目中间的小字、引用的史料原文、插图、插问及活动与探究部分是对正文的形象说明和补充,要有选择地阅读和思考,以加深对正文的理解和认识。如利用导入框提示了解白渠的“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作用,以便对汉代水利兴修有一较全面的认识。又如阅读引自《后汉书》的描述水排功效的史料,有助于我们理解水排的发明给当时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再如观察《东汉市集画像砖》一图,有助于我们体会两汉商业的繁荣景象。

.本课所涉及的人物主要有三位,对于汉武帝,通过前一课学习已了解其雄才大略在政治、思想等方面的体现,为学完整个两汉历史后全面评价这一人物奠定基础。对于王景、杜诗两位人物,记住其功劳即可。

一、选择题

.西汉时期实行的重要经济政策是()

.工商皆本.重农抑商.发展工商业.重商主义

.汉武帝和汉明帝的相同历史功绩是()

.反击匈奴.治理黄河.提倡节俭.弘扬佛法

.汉武帝时期发明的新的播种工具是()

.犁壁.耧车.水排.提花机

.下面几项重大发明,属于东汉时的是()

.温室栽培蔬菜.发明耧车.发明水排.在耕犁上安装犁壁.西汉时期,不是手工业技术的新成就是()

.冶铁用煤作燃料,用水排鼓风

.发明使用耧车

.纺织使用提花机

.用植物纤维造纸

.下列对两汉时期历史表述不正确的是()

.汉高祖和汉明帝都曾大规模治理黄河

. 西汉时,牛耕已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两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几乎家家种植桑树

. 东汉时期,都城洛阳的人口总数多达百万以上

二、材料分析题

.(公元三十年)诏曰:“令……田租三十税一,如旧制。”

阅读材料回答:

①根据材料判断这是哪一位皇帝下的诏书?

②该皇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三、问答题

.简述两汉时期在农业上的新成就。

第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通过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