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

复习

第4课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唐代对外关系友好史实

遣唐使

唐朝时,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

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风俗习惯等传向日本,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鉴真东渡

六次东渡日本,到日本传播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

卓越的贡献。

玄奘西行

著有《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思考: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教材内容,说说唐朝时期对外交往

的特点吗?促使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因素有什么呢?今天的中国正

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有

什么启示?

特点:①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

家都有往来。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③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④唐朝

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因素:①国家安定统一;②经济文化繁荣;③对外开放政策;

④对外交通发达。

启示: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填空题精选(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填空题精选1.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_它以为中心,北抵,南至,连接了、、、和五大水系。在位时修筑的。 2.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__(人物)时,__的创立,标志着__的正式确立。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制度。 3.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为__。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4.唐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_______和,重视兴修水利。 5.唐朝手工业:_______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_______,造型精美;此外,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6.唐朝商业: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都城_______规模宏伟,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大都会。 7.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_______”。8.唐太宗时,吐蕃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_______。唐太宗把_______嫁给松赞干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9._______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_______,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0._______年间,高僧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_______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由弟子记录成书的_______,记载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11._______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逼近。唐玄宗仓皇逃亡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______。 12.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逐渐形成______ _的局面。 13._______率领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_______年,朱温建立了_______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14.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_______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_______,史称“_______”。 15.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_______局面的延续。此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16.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赵匡胤夺 取政权,建立北宋,以为东京,作 为,他就是。 17.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首先解除______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在中央,宋太祖采取______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宋太祖派______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_____ ,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第一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隋朝建立者:杨坚(隋文帝) 建立时间:581年年号:开皇 统一:589年意义:是继秦汉之后,又一次统一。 隋朝实现统一的条件:客观上: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②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③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主观上:①隋朝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②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大运河开凿原因:为大大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 开凿时间:隋炀帝时期开凿的用时六年。 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抵诼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开凿大运河的影响(意义、作用):①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②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③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④此后,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隋朝灭亡的原因:统治者推行暴政,导致农民起义,最后被推翻。 唐朝建立者:李渊(唐高祖,开国皇帝)建立时间:618年都城:长安 李世民(唐太宗)上台时间:626年,627年改年号“贞观”。 魏征著名谏臣,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贞观新政主要内容:①在赋役制度方面,唐朝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使人身关系束缚逐渐松弛;②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③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唐太宗统治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 第三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武则天原为唐高宗的妃子,兼通文史,多谋善断,受到高宗的宠爱和倚重。 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的统治史称“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①统治前期,重用酷吏,借此打破大族控制大局、垄断高官的局面;②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以此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③大力发展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武则天还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④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最重要的一点)。 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姚崇被誉为开元初年的“救时之相”。 唐朝的经济高度繁荣表现: ①在农业生产方面,曲辕犁和筒车灌溉技术的发明、使用,促进了土地开发,增加了粮食 产量;②唐手工业在产品种类、生产规模、工艺技术方面都超过了前代;③唐初控制的人口不足三百万户,唐玄宗时增至一千多万户;④唐朝最盛时,疆域东至安东,西迄安西,北达蒙古高原,南抵南海。 第四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能力,比进士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2、589 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 3、隋炀帝从 605 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 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和五大 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7、618 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8、我国历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9、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作用贤才 和虚心纳谏。 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 杜断。 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的谏臣 10、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 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11、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 人称为茶神。 12、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13、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 为有名。 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14、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15、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访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16、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17、唐玄宗统治时期进入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18、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19、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 要。 20、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21、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 年才被废除。 22、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政府在今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 域的行政和军事机构。 23、7 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4、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 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5、8 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 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 26、8 世纪中前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唐玄宗封南诏首 领为云南王。 27、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 都有往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2019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

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这一单元中,像"经济重心的南移""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样的内容,传统教材中虽然也会有所涉及,但以之作为课题,却不曾有过。教科书紧扣课标主题,集中叙述相关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象,也为完成本单元活动"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议论,比较古今异同"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知识要点】 一。繁荣 1南北重归统一 (1)隋的建立:581年长安隋文帝杨坚 (2)隋的统一: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 2.隋文帝统治 措施: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整顿吏治 局面: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繁荣 表现:人口迅速增长、粮仓丰实 3.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河段:涿郡(北)——洛阳(中心)——余杭(南)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长度: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二.灭亡:618年、隋炀帝暴政导致 [难点解析】 1.你怎样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大运河开通之后,南北交通方便多了,南方的丝绸、稻米源源北运,供给北方,从这点来说当然是好事。但是,隋炀帝开通运河大量地征用民工,在使用上非常残酷,十分之四五的民工都因饥饿、劳累折磨而死,所以说开通运河对当时劳动人民来说是沉重的徭役负担,是灾难。 2.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段话的意思吗?想一想水运粮食在古代中国为什么重要? 这句话意思是: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中国古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前提下陆路运输只能靠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而水运粮食比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3.隋炀帝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一是隋文帝时经济繁荣、隋炀帝利用了已有的经济实力。 二是国家统一、人口增长迅速,有能力征发几百万人。 三是有前段开凿的几段古运河基础。 [重点考点] 1.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公里,是古代世界 最长的运河。 3.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历史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 【知识要点】 1.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城长安、后传位李世民、李世民即唐太宗、年号 “贞观”。 2.贞观之治 (1)形成原因: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统治者必须让百姓生存下去,不可过分压榨农民,因此他重视发展生产,实行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2)唐太宗治国措施 a、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劳役。 b、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已的享受欲望。 C、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 d、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3)形成局面: 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统治为“贞观之治”。3.女皇武则天 地位: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政策: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 结果: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评价:“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难点解析] 1.比较一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相同之处? 唐太宗和汉文帝的共同之处就是注意“节俭”,不奢侈、浪费和享受,唐太宗不愿意浪费民力修建宫殿,汉文帝修建陵墓时只用陶瓦装饰,在这一点上我们看出二位都在实行“仁政”治国。 另外,在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和减轻农民负担上,二人也很相同。 2.对比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想一想秦朝和隋朝为什么二世而亡国? 唐太宗重视百姓以民为贵,实行轻徭薄赋,属仁政治国。秦始皇和隋炀帝都好大喜功,迫求享受,极尽所能地挥霍浪费国家财产,而且还役使全国人民为其个人效劳,以满足自已的享乐欲望。因此,导致赋税徭役沉重,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最终人民反抗,推翻暴政。 [重点考点] 1.贞观是(唐太宗)年号。 2.唐朝最有名的谏臣是(魏征)。 3.房玄龄,杜如晦是(唐太宗)在位时的宰相。 4.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后人评价她(“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5.“贞观之治”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统治者必须让百姓生存下去,不可过分压榨农民。因此他

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第一单元测试题

第一单元测试题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1.(2016·四川自贡)下面是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一段政权更迭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建立的是(A) A.隋朝 B. 唐朝C.北宋D.明朝 2.(2016·湖南张家界)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与精神底蕴。隋朝时开通的贯通南北、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工程是(B) 3.“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诗句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C) 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D.行省制 4.司马光评价唐太宗:“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下列对于唐太宗的史实描述不正确的是(D) A.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大大扩充了国学规模 B.知人善任,任用了魏征等著名的谏臣 C.以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的拥戴,被奉为“天可汗” D.统治时期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史称“开元盛世” 5.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引发了时人和后人更多的关注和争议。下列这些评论中,最准确的是(B) A.严刑酷法,实行残暴统治B.颇有作为,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C.奢侈腐化,心狠手辣D.选贤任能,政治清明,创“开元盛世” 6.下面历史人物中哪些是在唐玄宗时被提拔担任宰相的(D) ①房玄龄②杜如晦③魏征④姚崇⑤宋璟 A.①②B.③④⑤C.①②③D.④⑤ 7.(2016·湖北天门)他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史书称这一时期“贞观之风,一时复振”。他是(D) 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 8.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总结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帝引领唐朝走向辉煌的共同经验,对今天我们努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将有巨大的借鉴作用。下列属于他们的共同经验的是(B) A.戒奢从简B.重视人才C.整顿吏治D.平定叛乱 9.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D)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分类专题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分类专题复习 【一、时代特征】 隋唐: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宋元:民族政权并立(经济重心南移)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朝:盛世危机) 【二、统治措施】 一、隋朝: 隋炀帝奢侈、残暴。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 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爆发,最终在618年,隋朝灭亡。 二、唐朝: 1.唐太宗统治措施: (1)唐太宗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魏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 (2)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 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民族关系上,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影响: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称为“贞观之治”。 2.武则天统治措施: (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3)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 影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唐玄宗的统治措施: 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改革:整顿 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影响: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 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4.安史之乱: 唐玄宗在位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各地的节度使势力日益 膨胀。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三、宋朝: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 a.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 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b.集中行政权: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宰相、副宰相若干人,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长 官,并三年一换;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c.作用: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2.重文轻武政策: 原因: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的弊端重现; 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四、元朝: 1.在中央,设置中书省(行政);枢密院(军事);御史台(监察) 2.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在其他地区,设置了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3.今天中国的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就来源于元朝。 五、明朝:朱元璋强化皇权: 1.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2.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为分散兵权,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3.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 4.影响: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六、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南书房(康熙)—军机处(雍正)—撤销 议政王大臣会议(乾隆) 1.军机处: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成为常设机构,由皇帝派亲信大臣组成。军政 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影响:军机处的设立,便于皇帝独断朝政,使皇帝具 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2:文字狱:目的、影响 3.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 1.统治者认为…… 2.当时西方殖民者…… 实施只开放广州,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016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

2016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人 教版) 2016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 1、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p8 措施:①吸取隋亡教训②轻徭薄赋③勤于政事④廉洁奉公⑤减轻农民赋税劳役⑥戒奢从简 ⑦合并州县⑧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房(房玄龄)谋杜(杜如晦)断”,谏臣魏征(镜子)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吸取隋亡教训,重视人民的力量,搞好君与民的关系,统治者要执政为民。 贞观之治表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此句话还可用于评价“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3、开元之治:(唐玄宗李隆基)p12 措施:①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的姚崇、宋璟等为宰相②重视地方吏治,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地方,亲自考核县令政绩③戒奢从简 4、科举制的创立p17(清朝1905年科举制废除) 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 隋炀帝——正式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设状元。 武则天——设武举和殿试。唐朝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 唐玄宗——诗赋成为主要考试内容。 科举制的影响: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③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促进了唐诗的发展。 5、(隋炀帝)京杭大运河的开通P4 开凿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开始。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A.永济渠 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E.涿郡F.余杭G.洛阳 京杭大运河沟通的水系:由北向南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京杭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评价大运河的诗作: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

部编版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导学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学习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朝科举制度的作用,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隋朝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而且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刻苦的品质和聪明才智,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隋朝大运河和暴君隋炀帝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与大运河的关系 三、学习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四:、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1)年,北周大将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隋朝统一全国。(2)开通了一条纵横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为中心,北到,南达,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3)大运河由等四段渠道组成。它连接了等五大水系。 (4)科举制度在时,正式形成。(5)隋朝在公元年灭亡。 2、探究学习: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运河的开通是好事还是坏事?“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是何意思?运河的开通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了吗? 五、学习反思1、隋朝是谁建立的()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 2、隋朝大运河是谁在位时修建的()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 3、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A、洛阳B、涿郡C、余杭D、长安 4、科举制度在谁在位时正式创立() 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 4、分析:“天下转漕,仰此一渠”(1)、材料中的渠是指哪条河?它是谁在位时修建的? (2)、修建此河的目的是什么?在当时为什么能修建此河? (3)、此河修建后有何作用? 教学后记: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开元盛世等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政绩 2、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 三:学习方法:讲授法比较法 四:、学习内容:自主学习: (1)年,建立唐朝,都城长安。 (2)历史上称在位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40)、历史上称在位的统治为“开元盛世” 2、探究学习: 比较一下唐太宗和唐玄宗采取的措施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四、学习反思: 1、唐朝的建立者是()A、李渊B、李世民C、武则天D、李隆基 2、历史上称谁在位的统治为“贞观之治”()A唐高宗B、唐太宗C唐高祖D、武则天 3、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A、李渊B、李世民C、武则天D、李隆基 4、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A、魏征B、房玄龄C、杜如晦D、狄仁杰 5、历史上称谁在位的统治为“开元盛世”()A唐高宗B、唐太宗C唐玄宗D、武则天 6、分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1)这是谁说的?他在位时的统治被称为什么? (2)他采取了什么措施才出现了治世局面? (3)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第3课盛唐气象 一、学习目标: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分类梳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1、历朝历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历代王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北宋—军事:1、解除军队将领的兵权。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2、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 3、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4、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元朝—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并将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在地方:设置行省制度。 明朝—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巩固皇室。 中央:废除丞相制度(秦朝确立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分散兵权,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司法:明朝设立了厂卫等特务机构,其中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了东厂。 思想:改革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政治:雍正时,设立了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思想:为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实行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5、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与评价 创立: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完善: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进一步完善:宋朝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僵化:明朝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评价: 积极: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消极:随着明朝八股取士,科举制脱离实际,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6、隋唐明清时期的著名帝王及活动

统编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工作计划

七年级历史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

这一单元中,像“经济重心的南移”“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样的内容,传统教材中虽然也会有所涉及,但以之作为课题,却不曾有过。教科书紧扣课标主题,集中叙述相关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象,也为完成本单元活动“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议论,比较古今异同”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除两节文化课文外,教科书以《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两课对应“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来“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七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2020

七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2020 为您整理的《七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2020》,供大家借鉴。 【篇一】七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2020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 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3、丝织业的发展 (1)丝织业中心:苏州、南京 (2)丝织业的规模:南京的丝织业到清代已拥有三万多台织机。 4、制瓷业中心:景德镇 5、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1)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南京 (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最早出现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三、“闭关锁国”的政策 1、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1)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2)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为抵制国家的领土主权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闭关锁国”的措施: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2)清朝统一后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前阶段: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

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 后阶段:只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闭关锁国”的影响 (1)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3)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 【篇二】七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2020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2、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丝织业“号为冠天下”)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宋朝的造船业成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试题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神童诗》云:“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权及军令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的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风气源于朝廷实行的什么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及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重文轻武的政策。 (2)目的: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抑制武将权势。积极作用: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3)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可知,这种风气源于朝廷实行的重文轻武的政策。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可知,目的是,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抑制武将权势。积极作用有,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3)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可知,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隋唐时代特征:繁荣而开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梳理

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隋的统一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灭陈,统一全国。 2、隋朝建立后的政策: 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3、隋文帝的政策促进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开通大运河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时间:605年--610年 中心:洛阳。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连接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魏晋时期:官吏选拔看门第,不看才能。 隋文帝时:初步建立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隋朝的灭亡 灭亡原因: 1、征发大批劳动力,修大运河,长城驰道等。 2、加强各地的统治,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 3、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当兵役,使人们无法正常生产。 因为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爆发农民起义,618年隋朝统治被推翻。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3、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称为“贞观之治"。 4、唐太宗统治时期形成贞观之治的原因: >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大臣魏征敢于纳谏。 >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谋杜(如晦)断。 >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政绩。 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军事上: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改国号周,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二、“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公里。 2、开凿的目的:①加强南北交通②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姚崇)(2)重视吏治(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 (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 二、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第5课“和同为一家“ 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风俗习惯 ①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分类梳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1、历朝历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2、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3、历代王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北宋—军事:1、解除军队将领的兵权。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2、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3、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4、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元朝—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并将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在地方:设置行省制度。 明朝—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巩固皇室。 中央:废除丞相制度(秦朝确立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分散兵权,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司法:明朝设立了厂卫等特务机构,其中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了东厂。 思想:改革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政治:雍正时,设立了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思想:为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实行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4、隋唐至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

创立: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完善: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进一步完善:宋朝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僵化:明朝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评价: 积极: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消极:随着明朝八股取士,科举制脱离实际,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繁荣与开放是隋唐社会的时代特征。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三个时间和一个基本观点)(581年-618年) 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 基本观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 具体表现在: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 统治。 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 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 的运河。 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 文化交流。(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 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隋炀帝)▲▲▲ 确立: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武则天:首创殿试。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300多年。三、隋朝的灭亡 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时间:618年 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 (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 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房谋杜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②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君民关系:“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三、女皇武则天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科举考试方面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世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 措施:①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②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③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唐玄宗统治时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尤藏万家室)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出现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 、邢窑的白瓷、闻名中外的唐三彩。 3、商业:长安城人口百万,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