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胺的合成反应综述

胺的合成反应综述

Studies in Synthetic Chemistry 合成化学研究, 2016, 4(2), 11-18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6 in Hans. https://www.docsj.com/doc/5718961405.html,/journal/ssc https://www.docsj.com/doc/5718961405.html,/10.12677/ssc.2016.42002

文章引用: 何永富, 李荣疆. 胺的合成反应综述[J]. 合成化学研究, 2016, 4(2): 11-18.

The Summary of the Synthesis of Amines

Yongfu He, Rongjiang Li

Hangzhou Yuanchang Pharmaceutical Sci-Tech Co., Ltd., Hangzhou Zhejiang

Received: Sep. 30th , 2016; accepted: Oct. 16th , 2016; published: Oct. 19th

,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sj.com/doc/5718961405.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Amines, as a class of very effective drug functional groups, exist on most pharmaceutical struc-tures.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 the main methods for the synthesis of existing amines, and ex-plore the methods for the synthesis of novel amines.

Keywords

Amine, Amino, Synthesis of Amines

胺的合成反应综述

何永富,李荣疆

杭州源昶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收稿日期:2016年9月30日;录用日期:2016年10月16日;发布日期:2016年10月19日

摘 要

胺作为一类非常有效的药物官能团,存在于大多数药物结构之上。本文总结现有胺的合成的主要方法,以及探索寻找新的胺的合成方法。

Open Access

何永富,李荣疆

关键词

胺,氨基,胺的合成

1. 引言

胺类广泛存在于生物界,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药物官能团,具有极重要的生理活性和生物活性,如蛋白质、核酸、许多激素、抗生素和生物碱等都是胺的复杂衍生物,目前在临床上使用的大多数药物都是胺或者胺的衍生物,因此研究和掌握胺的性质以及合成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是保证人们健康的必须手段。

胺作为一种药效基团主要参与特异的受体结合并启动生物效应。药效团的基本意义在于当化合物的部分变化结构发生时,生物活性随之产生相应的改变,而其余部分结构发生变化时,生物活性发生微小变化或者不变。现代药物化学研究与设计已经把胺类结构定位为最重要药效基团之一。此外胺类结构对于改善化合物的整体水油分配系数(即logP)亦有十分重要作用,通过将胺制备成从不同类型的盐,如盐酸盐、磷酸盐、硫酸盐或有机盐等,从而用以改善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和代谢。同时从化学合成的角度来说,氨基的存在有利于化合物结构多样性的产生,有利于优化过程的快速进行。因此,氨基不但是现代药物的关键活性基团,胺类化合物同时也是有机合成化学中的重要中间体和配体[1] [2]。而胺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一直是化学家关注的热点之一[3] [4]。本文主要总结现有胺的合成方法。

2. 硝基的还原

硝基的还原是制备胺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方法分为化学还原法和催化氢化法,其中化学还原法分为金属还原法,金属氢化物还原法。

2.1. 金属还原法

金属与质子溶剂还原是使用的最早,研究的较多,应用范围较广的一类还原方法。铁粉还原法最为常见,该方法操作简单,选择性高,还原效率高,尤其是对芳胺的制备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除了常用的铁粉外,锌和锡也可以用来还原芳香族硝基化合物,主要是在Zn/HCl,Sn/HCl,SnCl2/HCl等体系中进行还原反应。此外镁,锰,镍也可以作为还原剂进行硝基化合物的还原。这些金属与铁粉相比,价格相对较贵,易氧化,甚至需要加入其它催化剂来进行反应,因此实验室更加倾向于使用铁粉来进行硝基化合物的还原(图1)。

Abderahman曾报[5]使用保险粉在乙醇中加热的方法也能够还原硝基,该方法在实践中只要用保险粉在乙醇中回流几小时即可,并且这也是一个较为简便,易于处理的反应(图2)。

2.2. 金属氢化物还原

自从1946 年发现了氢化铝锂的制备和应用以来[6],金属氢化物和复氢化物在有机合成上作为还原剂应用的研究,受到很大的重视[7]-[11]。该方法条件温和,收率高,容易实现工业化等优点,常用于醛类、酮、酸、酯,硝基化合物的还原,在实验室和精细有机工业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还原手段,在某些方面已经成为无可代替的方法。

还原反应常用的催化氢化和金属与供质子剂还原,虽然它们的应用十分广泛,但还是有不少还原反应无法满足它们的要求,因此只能用金属氢化物还原来完成。目前常见的金属氢化物有LiH,CaH2,LiAlH4,LiBH4,KBH4等,其中以氢化铝锂(LiAlH4)和硼氢化钠(NaBH4)的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图3)。

何永富,李荣疆

O 2N

CN

e 95o C,1.5h

H 2N

CN

Figure 1. The iron powder reduction of nitro 图1. 硝基的铁粉还原

N

N

N NO 2

B r

N a 2N 2O 4, 0.2N N a OH

N N

N

N NH NH 2

N N N

N NH 2

p 2652

Figure 2. The sodium dithionite reduction of nitro 图2. 硝基的保险粉还原

O

O NO 2

LiAlH EtOH

O O

NH 2

Figure 3. The LAH reduction of unsaturated nitro 图3. 不饱和硝基的氢化铝锂还原

2.3. 催化氢化

1897年萨巴迪阿(Paul Sabatier)发现镍可以催化氢化还原烯类化合物,此后催化氢化就得到迅速的发展。现在它已经成为有机合成的重要手段,工业上也已大量采用。该方法,操作简便,反应快速,产量较高,产物较纯,因而被广泛使用。催化加氢的常用的催化剂为金属类,分为贵重金属和一般金属,其中以贵重金属为主。贵重金属常以钯,铂为主,其次铑、铱、锇、钌、铼等;一般金属以镍为主,其次铜、钼、钴、铁等(图4);常用的溶剂是水,醇类,乙酸乙酯,乙酸,四氢呋喃环己烷等。

2.4. 联氨(肼)还原

联氨作为一种强还原剂应用于工业,在无机化学上早就有人应用它做还原剂,最早是在锅炉内壁使氧化铁还原成黑色磁性四氧化三铁保护膜,副产物是氮气和水。但是在有机化学方面,对联氨的还原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直到1911年和1912年,凯希涅和吴尔夫以及后来做出重大改进的黄鸣龙[12] [13],分别以腙在碱性介质中加热的到烃,发现了还原羰基成为亚甲基的方法,人们才引起了对联氨的重视。联氨催化还原具有工艺流程短、设备简单、操作容易、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实验室常将联氨和被还原物在醇类溶剂中回流反应,反应至无气泡即可(图5)。

3. 醛酮的还原胺化反应

还原胺化反应,又称鲍奇还原(Borch Reduction),是一种简便的把醛酮转换成胺的方法。

醛酮的还原胺化可分为两步,先是将羰基跟胺脱水生成亚胺(西弗碱),然后用硼氢化钠或者氰基硼氢化钠还原成胺。该反应可在弱酸催化或者无催化剂下自发进行,因为弱酸一方面使羰基质子化增强了亲电性促进了反应,另一方面也避免了胺过度质子化造成亲核性下降的发生。用氰代硼氢化钠比硼氢化钠

何永富,李荣疆

OH O OH

O

NO 2OH O OH

O

NH 2OH

Figure 4. The Pd/C reduction of nitro 图4. 硝基的Pd/C 还原

N

O NO 2

O

R ane y Ni

22.2N

O NH 2

O

Figure 5. The hydrazine hydrate reduction of nitro 图5. 硝基的水合肼-Raney Ni 还原

要好,因为氰基的吸电诱导效应削弱了硼氢键的活性,使得氰代硼氢化钠只能选择性地还原西弗碱而不会还原醛、酮的羰基,从而避免了副反应的发生。当用NaBH(OAc)3作还原剂时,使用1,2-二氯乙烷做溶剂可以缩短反应时间并显著提高产率。

如果化合物结构中的某些官能团对还原剂敏感,甚至可能存在一些副反应时,该方法就无法满足反应的需求,因此出现了一些新的还原体系如吡啶-硼烷[14] [15],硼氢化锌[16] [17],有机硅烷[18]-[20],有机锡氢化物等氢化试剂[21] [22]。另外一种新的还原方法Hantzsch 二氢吡啶体系最近也已有报道[23]。

但是这些制备仲胺的还原方法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在相当多的反应中不可避免地会有过烷基化反应的发生。特别是氨气与醛或酮反应制备伯胺时,更难控制产物进一步烷基化的发生。2004年,Bhattacharyya [24]报道了一种新的还原体系Ti(OPr-i)4-NaBH 4,不但可以高产率地合成伯胺,而且可以从氨气和醛,通过还原胺化有效制备对称的伯胺(图6)。

研究发现,低浓度的氨气更有利于仲胺的生成,因此Bhattacharyya 采用了NH 4Cl-Et 3N 体系作为氨源替代氨气,NH 4Cl 在无水乙醇中溶解度低,可以缓慢释放出氨气。运用此法,醛与氯化铵,三乙胺和异丙醇钛在乙醇中反应,随后用硼氢化纳还原,中等产率得到相应的仲胺。含各种取代基包括带供电子基和吸电子取代基的芳香醛都可以制备相应的仲胺,脂肪醛也可以用来制备相应的仲胺。

4. 酰胺的还原

酰胺还原是有机合成中最重要的反应之一,也是合成胺基的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选择和控制合适的反应条件,可以将酰胺(包括内酰胺)还原成醛、醇、亚胺或胺等不同的目标产物,其中将酰胺还原成胺是最重要的反应。酰胺的还原常用催化加氢和金属氢化物还原,最常见的方法就是通过LAH 在加热回流下进行。该方法在室温和非质子溶剂如乙醚、四氢呋喃中,能将酰胺或者内酰胺还原成胺。另外碳酰胺在LAH 的还原条件下,也可被还原成为甲基,这也是一个常用的将伯胺单甲基化的一种方法。一般由于Boc (叔丁氧羰基)易于反应,及中间体的提纯,因此常用于此类反应(图7)。

如果分子结构中具有不饱和的官能团如羰基、酯基、酰卤时,它也能够将其还原,选择性较差。因此这时需要一些温和的还原条件,目前常用的有:硼烷还原,NaBH 4-Lewis 酸体系还原,DIBAL 还原等等。

硼氢化钠的还原能力属于中等,一般在常温下它无法将酰胺、腈、羧酸酯和羧酸还原,因此在回流的四氢呋喃中进行反应,它可以将二级酰胺和三级酰胺还原。在回流的叔丁醇和甲醇混合液中,能将内酰胺还原成胺[25] (图8)。

何永富,李荣疆

RCHO 1. NH4Cl,Ti(OP r-i)4

r t

4

R N

H

R

Figure 6. The Ti(OPr-i)4-NaBH4 system synthesis of secondary amine

图6. Ti(OPr-i)4-NaBH4体系合成仲胺

R NH2R

H

N

O

R

H

N

Figure 7. The single methylation of primary amine 图7. 伯胺的单甲基化

NHCOCF3

COPh Cl 4

NHCH2CF3

COPh

Cl

Figure 8. The NaBH4 reduction of amide

图8.酰胺的NaBH4还原

5. 腈基还原

将腈基还原成伯胺还是较为容易的,利用氢化将氰基还原制备伯胺的方法在工艺上已经比较成熟,催化加氢的催化剂也有很多,如镍、钯、氧化铂,钴和硼化镍等,其中使用最多的为镍和钯。使用镍还原氰基该技术目前已经非常成熟,该反应收率较高,大多都在90%以上,因此应用最为广泛(图9)。使用钯还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反应条件不仅多变,可以在常压,高压,酸性,中性下进行;高压进行时反应速率快,收率高,而且钯作为还原剂还可以使用肼,甲酸铵代替氢气进行反应。

6. 叠氮的还原

叠氮化合物自Curtius发现由叠氮化合物制备一级胺后,叠氮化合物才慢慢引起人们的注意。几十年来,化学家在叠氮方面的研究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大量关于叠氮化合物的报道中,将叠氮化合物还原成胺或者酰胺一直是关注的热点。随着杂环化学、糖化学、核苷酸化学和药物化学的不断发展,胺类化合物的合成与修饰越来越复杂。叠氮基可方便地通过无机叠氮化合物引入到有机分子中,主要是对分子中的卤素(通常是溴)进行亲核取代;然后通过合适的试剂将其还原成胺。此外还可以通过适当的试剂在温和的条件下,在叠氮基还原成氨基时对氨基进行保护。该方法还可用于制取采用其它方法不易合成的胺类化合物。

通过叠氮化合物还原也是制备胺的一个较为常用的方法,一般常用的方法有硼氢化物法,氢化还原法,氢化铝锂法。硼氢化物法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较好,因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催化氢化法法的选择性较差,但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实现只还原叠氮基而不影响如醇、酯、羧酸、酰胺、酮、糖、β-内酰胺、杂环等结构;氢化铝锂法由于LAH对空气特别敏感,故反应需要在惰性气体保护条件下进行,而且需要大量过量的LAH和较长的反应时间,同时某些官能团(如酯基)对LAH可能特别敏感。因此,这种方法一般只是在不需要考虑化学选择性时使用(图10)。

7. 霍夫曼(Hofmann)降解反应

氮上无取代基的酰胺与次氯酸钠或次溴酸钠的碱溶液作用时,脱去羰基生成伯胺,在反应中使碳链减少一个碳原子,这是霍夫曼所发现制胺的一个方法,通常称为霍夫曼降解反应(图11)。

何永富,李荣疆

CN

Ni/H 2/NH 32000s i/130o C

NH 2

Figure 9. The Raney Ni Hydride reduction of cyan 图9. 腈基的Raney Ni 氢化还原

H2/Pd bl ac k

Figure 10. The azide back into amine 图10. 叠氮还原成胺

R

NH 2

O ++B r 24N a OH

R

NH 2+2N a B r +N a 2CO 3

+2H 20

Figure 11. The Hofmann rearrangement

图11. 霍夫曼降解反应

Ph Ph

(R )

NH

Ph R -3

OH B r

OH B r (R )-3

Figure 12. The reduction of imines 图12. 亚胺的还原

这个反应的过程比较复杂,其历程如下:步骤(1)是酰胺的卤代,即氮原子上的氢被卤素取代,得到N -卤代酰胺的中间体。第(2)步是在碱作用下,脱去卤化氢,得到一个缺电子的氮原子的中间体酰基氮烯。酰基氮烯很不稳定,容易发生重排。第(3)步是烷基带着一对电子转移到缺电子的氮原子上,生成异腈酸酯。第(4)步是异腈酸酯的水解反应,即异腈酸酯在碱性水溶液中很容易脱去CO 而生成伯胺和碳酸根离子。在反应过程中由于发生了重排,所以又称为霍夫曼重排反应。该反应过程虽然很复杂,但其反应产率较高。

8. 亚胺的还原

亚胺的还原也是制备胺的一种常用方法,主要采用硼氢化物或者氢化铝锂法,以及催化加氢进行还原。催化氢化在无选择性的催化剂下,往往得到外消旋体,若在手性催化剂下,催化氢化有可能得到手性化合物,该方法是制备手性化合物的方法之一。随着手性技术的发展,在手性试剂或手性催化剂的诱导下,亚胺的不对称还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26] (图12)。

9. 结语

胺作为一类非常有效的药物官能团,存在于大多数药物结构之上。有关胺的合成方法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现代有机合成方法学的研究和应用,而且对于当代药物化学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虽

何永富,李荣疆

然关于胺的合成,文献已经报道了相当多的方法和策略,但是近年来,新的合成方法还是不断涌现,层出不穷,本文只是总结了有关胺合成的一些代表性的方法。由于胺在药物化学和有机合成化学领域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相信关于胺的合成方法学研究今后仍将是人们关注的重要研究热点之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Insaf, S.S. and Witiak, D.T. (1999) Facile Non-Racemizing Route for the N-Alkylation of Hindered Secondary Amines.

Synthesis, 3, 435-440.

[2]Swamura, M. and Ito, Y. (1992) Catalytic Asymmetric Synthesis by Means of Secondary Interaction between Chiral

Ligands and Substrates. Chemical Reviews, 92, 857-871. https://www.docsj.com/doc/5718961405.html,/10.1021/cr00013a005

[3]Salvatore, R.N., Yoon, C.H. and Jung, K.W. (2001) Synthesis of Secondary Amines. Tetrahedron, 57, 7785-7811.

https://www.docsj.com/doc/5718961405.html,/10.1016/S0040-4020(01)00722-0

[4]凌青, 李欣, 沈竞康. 仲胺的合成方法新进展[J]. 合成化学, 2007, 15(3): 245-253.

[5]Er-Rhaimini, A. and Mornet, R. (1988) 4-Nitrobenzyl as a N-Protective Group in N-heterocycles: An Easy Access to

7-Arylmethyladenines from 3-(4-Nitrobenzyl)Adenine. Synthesis, 2, 154-155.

https://www.docsj.com/doc/5718961405.html,/10.1055/s-1988-27500

[6]Finholt, A.E., Bond Jr., A.C. and Schlesinger, H.I. (1947) Lithium Aluminum Hydride, Aluminum Hydride, and Li-

thium Gallium Hydride, and Some of Their Applications in Organic and Inorganic Chemistry. Chemical Society, 69, 1199-1203. https://www.docsj.com/doc/5718961405.html,/10.1021/ja01197a061

[7]Brown, W.G. (1951) Reductions by Lithium Aluminum Hydride. Organic Reactions, 6, 469.

[8]Hormann, H. (1963) Reduction of Carbonyl Compounds with Complex Hydrides. In: Forest, W., Ed., Newer Methods

of Preparative Organic Chemistry,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y F. K. Kirchner, Vol. 2,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213.

[9]House, H.O. (1965) Modern Synthetic Reactions. W. A. Benjamin Inc., New York, 23.

[10]Malek, J. and Cerny, M. (1972) Reduc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by Alkoxyaluminohydrides. Synthesis, 5, 217-234.

https://www.docsj.com/doc/5718961405.html,/10.1055/s-1972-21858

[11]Chen, S.-C. (1974) Molecular Rearrangements in Lithium Aluminum Hydride Reduction. Synthesis, 10, 691-703.

https://www.docsj.com/doc/5718961405.html,/10.1055/s-1974-23404

[12]Ludwig, W. (1912) Methode zum Ersatz des Sauerstoffatoms der Ketone und Aldehyde durch Wasserstoff. European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394, 86-108. https://www.docsj.com/doc/5718961405.html,/10.1002/jlac.19123940107

[13]Todd, D. (1948) Wolff-Kishner Reduction. Organic Reactions, 4, 378.

[14]Pelter, A., Rosser, R.M. and Mills, S. (1984) Reductive Aminations of Ketones and Aldehydes Using Borane-Pyridine.

Organic and Bio-Organic Chemistry, 4, 717-720.

[15]Bomann, M.D., Guch, I.C. and Di Mare, M. (1995) A Mild, Pyridine-Borane-Based Reductive Amination Protocol.

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60, 5995-5996. https://www.docsj.com/doc/5718961405.html,/10.1021/jo00123a049

[16]Bhattacharyya, S., Chatterjee, A. and Duttachowdhury, S.K. (1994) Use of Zinc Borohydride in Reductive Amination:

An Efficient and Mild Method for N-Methylation of Amines[J]. Organic and Bio-Organic Chemistry, 1, 1-2.

[17]Ranu, B.C., Majee, A. and Sarkar, A. (1998) One-Pot Reductive Amination of Conjugated Aldehydes and Ketones

with Silica Gel and Zinc Borohydride. 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63, 370-373.

https://www.docsj.com/doc/5718961405.html,/10.1021/jo971117h

[18]Han, Y.L. and Chorev, M. (1999) A Novel, One-Pot Reductive Alkylation of Amines by S-Ethyl Thioesters Mediated

by Triethylsilane and Sodium Triacetoxyborohydride in the Presence of Palladium on Carbon. 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64, 1972-1978. https://www.docsj.com/doc/5718961405.html,/10.1021/jo982125g

[19]Chen, B.-C., Sundeen, J.E., Guo, P., Bednarz, M.S. and Zhao, R. (2001) Novel Triethylsilane Mediated Reductive

N-Alkylation of Amines: Improved Synthesis of 1-(4-Imidazolylmethyl)-4-Sulfonylbenzodiazepines, New Farnesyl-transferase Inhibitors. Tetrahedron Letters, 42, 1245-1246. https://www.docsj.com/doc/5718961405.html,/10.1016/S0040-4039(00)02257-7 [20]Apodaca, R. and Xiao, W. (2001) Direct Reductive Amination of Aldehydes and Ketones Using Phenylsilane: Cataly-

sis by Dibutyltin Dichloride. Organic Letters, 3, 1745-1748. https://www.docsj.com/doc/5718961405.html,/10.1021/ol015948s

[21]Suwa, T., Shibata, I., Nishino, K. and Baba, A. (1999) Synthesis of Nitrogen Heterocycles by Intramolecular Michael

Type of Amination via Reduction of Imines with Di-n-Butyliodotin Hydride (n-Bu2SnIH). Organic Letters, 1, 1579- 1581. https://www.docsj.com/doc/5718961405.html,/10.1021/ol990225i

[22]Suwa, T., Sugiyama, E., Shibata, I. and Baba, A. (2000) Chemoselective Reductive Amination of Aldehydes and Ke-

tones by Dibutylchlorotin Hydride-HMPA Complex. Synthesis, 6, 789-800. https://www.docsj.com/doc/5718961405.html,/10.1055/s-2000-6273

何永富,李荣疆

[23]Itoh, T., Nagata, K., Kurihara, A., Miyazaki, M. and Ohsawa, A. (2002) Reductive Amination of Aldehydes and Ke-

tones by a Hantzsch Dihydropyridine Using Scandium Triflate as a Catalyst. Tetrahedron Letters, 43, 3105-3108.

https://www.docsj.com/doc/5718961405.html,/10.1016/S0040-4039(02)00493-8

[24]Miriyala, B., Bhattacharyya, S. and Williamson, J.S. (2004) Chemoselective Reductive Alkylation of Ammonia with

Carbonyl Compounds: Synthesis of Primary and Symmetrical Secondary Amines. Tetrahedron, 60, 1463-1471.

https://www.docsj.com/doc/5718961405.html,/10.1016/j.tet.2003.12.024

[25]陈晓, 花文廷. 酰胺还原反应研究进展[J]. 化学通报, 2001, 64(12): 749-754.

[26]谷利军, 高兴文, 宋宝安, 徐应淑, 李彩虹. 亚胺反应的研究进展[J]. 化学研究, 2006, 17(2): 92-96.

期刊投稿者将享受如下服务:

1. 投稿前咨询服务(QQ、微信、邮箱皆可)

2. 为您匹配最合适的期刊

3. 24小时以内解答您的所有疑问

4. 友好的在线投稿界面

5. 专业的同行评审

6. 知网检索

7. 全网络覆盖式推广您的研究

投稿请点击:https://www.docsj.com/doc/5718961405.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ssc@https://www.docsj.com/doc/5718961405.html,

(完整word版)苯基丙酮还原胺化操作工艺的概述与参考

一:苯基丙酮还原胺化介绍: 还原胺化是氨与醛或酮缩合以形成亚胺的过程,其随后还原成胺。利用还原胺化从1-苯基-2-丙酮和氨生产苯丙胺。 氨与醛和酮反应形成称为亚胺的化合物(与消除水的缩合反应)。第一步是亲核加成羰基,随后快速质子转移。所得产物,一种有时称为甲醇胺的hemiaminal通常是不稳定的,不能分离。发生第二反应,其中水从hemiaminal中除去并形成亚胺。 胺随后的还原胺通常通过用氢气和合适的氢化催化剂处理或用铝 - 汞汞齐或通过氰基硼氢化钠处理来完成。 二:苯基丙酮催化氢化还原胺化介绍: 通过醛或酮和氨的混合物的催化氢化进行还原胺化导致存在过量氨时伯胺的优势。应使用至少五当量的氨; 较小的量导致形成更多的仲胺。重要的副反应使还原胺化方法复杂化。当伯胺开始积聚时,它可以与中间体亚胺反应形成还原

成仲胺的亚胺。伯胺也可以与起始酮缩合,得到还原成仲胺的亚胺。通过在反应介质中使用大量过量的氨,可以使该副反应最小化。另一个可能的副反应是将羰基还原成羟基(例如,苯基-2-丙酮可以还原成苯基-2-丙醇)。使用苯基-2-丙酮,甲醇溶剂,阮内镍和在轻微过压下通过溶液鼓泡的氨和氢气的混合物在室温还原胺化下对反应介质进行分析,并将苯丙胺产物经反复结晶。(fn.1)由于苯丙胺中少量的杂质,其中以高得多的量发生杂质的反应混合物用于分析。发现的主要杂质是苯丙胺和苄基甲基酮(苯基-2-丙酮),苄基甲基酮苯基异丙基亚胺的席夫碱(亚胺)。该化合物是未被氢化的苯基-2-丙酮和苯丙胺的缩合产物。还原胺联通通常不会产生非常高的伯胺产率,尽管报告苯丙胺的产率高。阮内镍在这方面特别有用,特别是在升高的温度和压力下。用阮内镍在低压下进行的还原胺化作用通常不是非常成功,除非使用大量的催化剂。应该注意的是,在贵金属的还原胺化中,铵盐的存在是必需的; 在没有铵盐的情况下,催化剂被灭活。亚胺的分离及其随后的还原有时被报道比还原胺化更有效,但是通常难以获得高产量的亚胺和不稳定性,反对该方法。衍生自氨的亚胺倾向于不稳定 - 即使用水也经常迅速水解产生羰基化合物,并且通常易于聚合。 三:苯基丙酮与阮内镍的高压还原胺化工艺步骤:

利奈唑胺的药理分析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5718961405.html, 利奈唑胺的药理分析综述 作者:曲小艺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6年第01期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346-01 利奈唑胺(linezolid)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噁唑烷酮类抗菌药,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致病菌都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与其他抗菌药多无交叉耐药现象,加之组织、体液分布广泛以及给药方法便捷,使得其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很好,在临床上受到广泛的关注。 1 作用机制和抗菌活性 作为一种新型抗菌药,利奈唑胺作用于细菌的50S核糖体亚单位。但与其他抗菌药不同,利奈唑胺不影响肽基转移酶活性而只是作用于翻译系统的起始阶段,通过抑制mRNA与核糖体连接、阻止70S起始复合物的形成,最终产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由于作用部位及方式独特,利奈唑胺与其他抗菌药多无交叉耐药现象。在耐药菌日益流行的今天,利奈唑胺的这一特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利奈唑胺对几乎所有的致病性革兰阳性菌、非典型病原体、各种分枝杆菌、诺卡菌以及革兰阳性的厌氧菌都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对革兰阴性杆菌不敏感,可能与革兰阴性杆菌的外排机制有关。体外药敏试验还显示,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在内的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在内的肠球菌对利奈唑胺都100%敏感。10多年的临床应用经验表明,利奈唑胺对多种革兰阳性致病菌、包括耐药菌所致感染均有很好的疗效。此外,利奈唑胺对日益常见的耐多药结核杆菌和泛耐药结核杆菌也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和治疗疗效,但因利奈唑胺不是常规抗结核药,故目前尚无相应的体外药敏试验数据。 2 药动学特点 利奈唑胺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口服后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近100%,可以经静脉给药-口服方法进行序贯治疗。利奈唑胺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31%,分布容积为40~50 L,每12小时口服给药600 mg后0.5~2 h达到血药峰浓度(15~27 mg/L),血药消除半衰期(3.4~7.4 h)较长,且对敏感菌有一定的抗生素后效应,可一日2次给药。利奈唑胺在体内被代谢为两种无活性的代谢产物氨基乙氧乙酸和羟乙基乙酸,给药量的65%经非肾途径清除(可能会有部分药物在肾小管被重吸收),30%以原药形式随尿液排出体外。利奈唑胺的组织、体液穿透性好,在肺、皮肤、肌肉和脂肪组织以及脑脊液中均有较高的药物浓度,故适应证也较广,临床地位重要。 3 临床应用

药剂学综述栓剂的研究进展[1]

栓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栓剂是古老剂型之一,栓剂不仅可以起局部治疗作用,还可以起全身治疗作用。近年来栓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应用筒单方便,效果明显可靠。对近年来栓刺的特点、处方组成、制备工艺、新型栓剂等方面进行了综述。随着新制药技术和新基质的不断出现,国内外对栓剂的研究及使用也显著增加,出现了很多新型栓剂,如中空栓剂、双层栓剂、泡腾栓剂等,中药栓剂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关键词】栓剂;研究概况;综述;新剂型; 引言:栓剂是古老的外用固体制剂。在我国,汉代时期就已有对栓剂的记载。栓剂系将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有一定形状供腔道给药的固体制剂。随着栓剂新基质的不断出现和栓剂生产自动化的实现,栓剂现已生产的品种和数量都显著增加,如中空栓、泡腾栓、微囊栓、海绵栓、凝胶栓等新型栓剂,尤其中药栓剂不断涌现,栓剂的研发热潮仍在进行中。 1 .栓剂概述[1] 栓剂系指将药物和适宜的基质制成的具有一定形状供腔道给药的固 体状外用制剂。栓剂在常温下为固体,塞人人体腔道后,在体温下迅速软化,熔融或溶解于分泌液,逐渐释放药物而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栓剂因使用腔道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肛门栓、阴道栓、尿道栓、喉道栓、耳用栓和鼻用栓等。目前,常用的栓剂有直肠栓和阴道栓。这两种栓剂的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肛门栓的形状有圆锥形、圆柱形、鱼雷形等;阴道栓的形状有球形、卵形、鸭嘴形等;尿道栓呈笔形,一端稍尖。 2.栓剂分类 2.1按作用

分局部作用栓剂和全身作用栓剂。 2.2按应用部位 分直肠栓、阴道栓、尿道栓、脐栓、耳栓等,其中直肠栓和阴 道栓最为常见.Kyong-Hoon Eun等【2】曾用家兔做过栓剂直肠实验。2.3按形状大小 有圆锥形、圆柱形、鱼雷形和球形、卵形、鸭嘴形等,前者多为肛门栓,塞人肛门后,由于括约肌的收缩容易压人直肠内。后者多为阴道栓,亦称阴道弹剂,因相同重量的栓剂,鸭嘴形的表面积较大,因此以鸭嘴形较好。 2.4按基质 1.脂肪性基质,包括可可豆油、半合成甘油脂肪酸酯类、乌桕油和氢化油等。 2.水溶性及亲水性基质,包括甘油明胶、聚乙二醇类、吐温一6l等。 2.5按剂型 分双层栓剂、泡腾栓剂、微囊栓剂、中空栓剂、海绵栓剂、渗透泵栓剂、不溶性栓剂、凝胶栓剂等。【3】 3.栓剂作用特点【4】 栓剂给药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为栓剂在腔道内起局部作用;其二为栓剂中的药物经由腔道吸收进入血液而发挥全身作用。局部作用主要为润滑抗菌、消炎、收敛、止痒、止痛局麻等作用,例如甘油栓,紫珠草栓及苯佐卡因栓等。这类局部作用是栓剂的特色和长处之所在,因其能够将药物直接送达病所。所以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全

蔗糖酯合成研究进展 综述

蔗糖酯的合成研究进展及应用 李** 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蔗糖酯是一种良好的表面活性剂,有着广泛的用途,它的应用领域还在不断开发;蔗糖聚酯是新型的低热量油脂,可作为脂肪代用品及高血脂、高胆固醇的治疗预防药物。本文介绍了蔗糖酯的性质、合成方法和应用。关键词:蔗糖酯;合成;应用 Progress in research of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of sucrose ester LI *-*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As a good kind of non-ionic surfactant,sucros esters are used extensively;sucrose polyester is a new kind of low-calorie lipin,which is regarded as fat substitute and medication of high cholesterol.This article introduces propertise,synthetic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of sucrose esters. Key words:Sucrose esters;Synthesis;Application 蔗糖脂肪酸酯简称蔗糖酯( Sucrose Esters, 简称SE) , 是一种新型的多元醇型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外观为白色至黄褐色的粉末状、块状或无色至微黄色的粘稠树脂状。蔗糖酯的蔗糖部分为亲水基, 长链脂肪酸部分为亲油基。蔗糖酯具有良好的乳化、分散、增溶、润滑、渗透、起泡、粘度调节、防老化、抗菌等性能。同时, 它还具有无毒、易生物降解等特性。现已被批准作为食品添加剂。蔗糖酯还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石油开采、化肥、化妆品、制糖和果蔬保鲜等工业中。 我们通常所说的蔗糖酯是单、二、三酯组成的混合物。蔗糖多酯( Sucrose Polyester, SPE) 通常指的是三酯以上的蔗糖酯。确切地讲, 蔗糖多酯是蔗糖分子中8 个羟基有6 个以上的羟基发生酯化反应时( 即酯化度n= 6~ 8) 生成的一类蔗糖酯。多酯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质, 饱和度和脂肪酸链长都会对其有影响。一般地, 多酯在室温下是金黄色透明的油状液体, 物理性质类似于食用油酯, 其色、香、味均与植物油脂一样, 但不被人体内的脂肪酶水解, 不产生热量, 不会被消化系统吸收, 无毒、副作用, 是一种理想的脂肪替代品和减肥剂 , 还可降低血清中的胆固醇, 治疗冠心病,是高附加值产品。 1 蔗糖酯的合成 世界各国科学家研究出了很多种合成方法:从反应方式分有酰氯法、直接脱水法、酯交换法和酶法,从反应状态分有均相法和非均相法,从工艺条件分有溶剂法、微乳化法和无溶剂法等。 1.1 酰氯酯化法

苯基丙酮还原胺化产物的酒石酸拆分研究

:还原胺化反应的定义: 还原胺化反应,又称鲍奇还原(Borch reduction ,区别于 伯奇Birch还原反应),是一种简便的把醛酮转换成胺的方法。将羰基跟胺反应生成亚胺(席夫碱),然后用硼氢化钠 或者氰基硼氢化钠还原成胺。反应应在弱酸条件下进行,因为弱酸条件一方面使羰基质子化增强了亲电性促进了反应,另一方面也避免了胺过度质子化造成亲核性下降的发生。用氰代硼氢化钠比硼氢化钠要好,因为氰基的吸电诱导效应削 弱了硼氢键的活性,使得氰代硼氢化钠只能选择性地还原西弗碱而不会还原醛、酮的羰基,从而避免了副反应的发生。 还原胺化反应结束,后处理后我们得到的是外消体DL型甲 基苯丙胺。而还原胺化得到的DL型甲基苯丙胺药效则要差 很多,药效的差异是因为一个叫做“手性”的化学现象,而与纯度无关。正如人的左右手是各自的镜像一样,虽然外形一样,但其实是相反的,两种有机化合物也能以相互的镜像形式存在。由于甲基苯丙胺有一个手性中心,它有两种不同的称为“对映异构体”的镜像形式,也就是D型与L型,其 中D型与L型各占一半。(按取代基的先后顺序来分是R型和S型,按与平面偏振光的作用来分是D型和L型,L是左旋,用-标识,D为右旋,用+标识,一般使用D型作为拆分剂)。因为平面的苯基丙酮一亚甲胺没有手性,因而氢加成在平面亚胺键两侧发生的几率是相同的。对映异构体一般有着

完全不同的生物效应,虽然它们看上去是一样的,在分子含量、结构以及外观上并没有区别,可以说完全一样,只是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反射回来的光偏向不一样,往左偏的是 “ L型甲基苯丙胺”,往右偏的是“ D型甲基苯丙胺”。但它们的作用形式并不总是一样的,主要在药效上不同。其中D 型甲基苯丙胺有典型的兴奋作用,而L型甲基苯丙胺的兴奋 作用很弱,D型甲基苯丙胺对人体大脑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是L型甲基苯丙胺的20倍。而甲基苯丙胺的对映异构体之间相互转化不是很容易,因为它手性中心上没有酸性氢。 二:酒石酸的性质与用途介绍: 中文名:酒石酸 夕卜文名:tartaric acid 分子质量:150.09 CAS号:87-69-4 , 526-83-0 简称:TA 状态:单斜晶体(无水) 英文别名:2,3-Dihydroxybutanedioic acid 熔点:171-174 密度:1.7598 (20) 折光率:1.4955 溶解度:溶于水、丙酮、乙醇 存在:酒石酸在水中溶解度:右旋酒石酸139,左旋酒石酸139,内消旋酒石酸125,外消旋酒石酸20.6。

利奈唑胺抗结核作用的研究及其最新进展

?综述?利奈唑胺抗结核作用的研究及其最新进展 唐神结 肖和平 近年来,耐药结核病尤其是耐多药结核病(multi唱drugresistanttuberculosis,MDR唱TB)和广泛耐药结核病(extensivelydrugresistanttuberculosis,XDR唱TB)的流行与传播引起了全球学者的极大关注[1]。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药物,耐药结核病的治疗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结核病防治工作者[2]。利奈唑胺(linezolid)为恶唑烷酮类抗菌药物,是继磺胺类和喹诺酮类后上市的又一类全新合成抗菌药物,该药以其独特的作用机制、良好的抗菌活性而备受关注。该药主要用于控制耐万古霉素革兰阳性球菌所引起的感染,最近研究显示,利奈唑胺具有良好的抗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MTB)作用,对耐药菌株也显示了强大的抗菌活性,不少医师采用利奈唑胺治疗MDR唱TB和XDR唱TB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现总结介绍如下。 一、作用机制 利奈唑胺抗MTB的作用机制为与核糖体50S亚基结合,抑制mRNA与核糖体连接,阻止70S起始复合物的形成,从而在翻译的早期阶段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利奈唑胺作用的靶位点为23SrRNA、核糖体L4和 L22、Erm唱37甲基转移酶以及whiB7调节蛋白等。由于该药独特的作用特点,故与其他的蛋白合成抑制剂间无交叉耐药发生。在体外也不易诱导细菌耐药性的产生[2唱5]。 二、体外抗菌作用 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利奈唑胺具有较强的抗分枝杆菌作用,其抗MT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为0畅125~1mg/L,对敏感菌株和耐药菌株具有同等的抗菌活性,对快速增殖期和静止期菌群均有抗菌作用[6唱8]。Alcalá等[6]采用比例法和E唱test法测定了117株敏感和耐药MTB菌株对利奈唑胺的敏感性,结果发现,其抗敏感和耐药MTB菌株的MIC值为0畅125~1mg/L,MIC50为0畅5mg/L,MIC90为0畅5~1mg/L,显示了强大的杀菌活性。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利奈唑胺抗MDR菌株的MIC值为0畅125~8mg/L,MIC50为4mg/L,MIC90为8mg/L,推荐以MIC值≤8mg/L作为其敏感性的分界点,286株MDR唱TB菌株和9株XDR唱TB菌株中仅2株(0畅7%)显示对利奈唑胺耐药[7,9]。Huang等[10]最近研究结果显示,利奈唑胺抗敏感菌株和MDR菌株的MIC值为0畅125~4mg/L,MIC50和MIC90均为0畅5mg/L,MDR菌株中有些耐喹诺酮类和利福布汀。Tato等[11]也证实其利奈唑胺抗耐药(包括MDR唱TB)菌株的MIC值很低(0畅12~0畅5mg/L)。以上研究表明利奈唑胺在体外具有极强的杀灭MTB作用。防突变浓度(mutantpreventionconcentration,MPC)是一种新的微生物学评价参数,是指在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严格限制选择出耐药突变菌株的能力,MIC检测的是优势菌群对药物的敏感性,而MPC则检测的是突变菌群对药物的敏感性,在选择药物时其血清和组织内的药物浓度应尽可能长时间地高于MTB的MPC。有研究显示,该药对MTB菌株的MPC50、MPC90分别为0畅6、1畅2mg/L,而其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很大,为140畅3mg?h-1?L-1,表明该药选择出耐药突变菌株的可能性很小,即产生耐药的机会也很少[12]。 三、体内抗菌作用 早期杀菌活性(EBA)是指抗结核治疗最初几天患者痰液中MTB浓度的下降速度以每天痰液中log10菌落形成单位(cfu)/ml的下降表示。Dietze等[13]研究结果显示,利奈唑胺的EBA(即治疗0~2d)(0畅18~0畅26log10cfu?ml-1?d-1)低于异烟肼(0畅67log10cfu?ml-1?d-1),延迟EBA(治疗第2~7天)也较弱(0畅04~0畅09log10cfu?ml-1?d-1)。目前缺乏系统性利奈唑胺体内抗菌作用的研究资料。 基金项目:上海市传染病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08GWZX0104) 作者单位:200433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市结核(肺)重点实验室 通讯作者:肖和平,Email:xiaoheping_sars@163.com

胺的合成反应综述

Studies in Synthetic Chemistry 合成化学研究, 2016, 4(2), 11-18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6 in Hans. https://www.docsj.com/doc/5718961405.html,/journal/ssc https://www.docsj.com/doc/5718961405.html,/10.12677/ssc.2016.42002 文章引用: 何永富, 李荣疆. 胺的合成反应综述[J]. 合成化学研究, 2016, 4(2): 11-18. The Summary of the Synthesis of Amines Yongfu He, Rongjiang Li Hangzhou Yuanchang Pharmaceutical Sci-Tech Co., Ltd., Hangzhou Zhejiang Received: Sep. 30th , 2016; accepted: Oct. 16th , 2016; published: Oct. 19th ,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sj.com/doc/5718961405.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Amines, as a class of very effective drug functional groups, exist on most pharmaceutical struc-tures.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 the main methods for the synthesis of existing amines, and ex-plore the methods for the synthesis of novel amines. Keywords Amine, Amino, Synthesis of Amines 胺的合成反应综述 何永富,李荣疆 杭州源昶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收稿日期:2016年9月30日;录用日期:2016年10月16日;发布日期:2016年10月19日 摘 要 胺作为一类非常有效的药物官能团,存在于大多数药物结构之上。本文总结现有胺的合成的主要方法,以及探索寻找新的胺的合成方法。 Open Access

白芍总苷的研究进展综述

白芍总苷研究进展的综述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白芍化学成分研究 1.1 单萜及其苷类成分 (2) 1.2 黄酮及其苷类化合物 (2) 1.3 鞣质类 (2) 1.4 多糖 (3) 二、提取工艺 2.1 回流提取法 (3) 2.2 煎煮法 (4) 2.3 超声提取法 (4) 三、精制工艺 3.1 大孔树脂纯化法 (5) 3.2 联合技术纯化 (6) 四、检识 4.1 liebermann-burchard反应 (6) 4.2 薄层色谱检识 (7) 4.3 指纹图谱检识 (7) 五、含量测定的方法 5.1 高效液相法测白芍中白芍总苷的含量 (8) 5.2 其他方法测白芍中白芍总苷的含量 (8) 六、药理作用 6.1 TGP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9) 6.2 TGP对神经系统作用 (9)

6.3 TGP对内分泌代谢系统作用 (9) 6.4 TGP对消化系统作用 (9) 6.5 TGP对泌尿生殖系统作用 (10) 6.6 TGP对皮肤及骨骼系统作用 (10) 七、展望 (10) 八、参考文献 (10)

【摘要】:白芍来源于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含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等单萜类化合物, 合称白芍总苷。近年来由于提取工艺以及检测方法的提高,对白芍中的白芍总苷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本文就白芍中的白芍总苷的提取分离、含量等研究作综述。 【关键词】:白芍总苷,提取,纯化,含量测定 白芍来源于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 loraPa ll1 的干燥根, 别名金芍药, 主产于浙江、安徽、四川等地。白芍性微寒, 味微苦、酸, 归肝、脾经, 具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等功效。白芍中主要含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等单萜类化合物, 合称白芍总苷( TGP) [1] ,也是白芍的有效部位, 具有镇静镇痛、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因 此对于白芍总苷的提取分离、含量测定的研究很有必要性。 【 abstract 】: the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from ranunculaceae plant peony dry root, including paeoniflorin, paeonia lactiflora lactone glycosides, oxidation paeoniflorin, benzoyl paeoniflorin and single terpenoids,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are total glycosides.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extraction technolog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detection method, the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total glycosides research more and more thorough, in this paper the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total glycosides extraction separation, content and research review. 【 key words 】: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total glycosides, extraction, purification, the content determination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from ranunculaceae plant peony Paeonia lactif loraPa ll1 dry root, alias gold peony, mainly produced in zhejiang, anhui, sichuan, etc.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sex small cold, taste slightly bitter, acid to the liver, spleen, liver pain with flat, keep blood to regulate the menstrual function, gathered Yin hidroschesis effect and so on. The main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contain peony glucoside, paeonia lactiflora lactone glycosides, oxidation paeoniflorin, benzoyl paeoniflorin and single terpenoids,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are total glycosides (TGP) [1], is also the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effective parts, have composed analgesic, anti-inflammatory and immune regulation effect. So for the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total glycosides in the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of the content determination, the research is a necessity

药物分析学现状及研究进展综述

药物分析学现状及研究进展 药物是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帮助机体恢复正常机能的物质。药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虽然药品也是一种商品,但是由于其特殊性,对它的质量控制远比其他商品严格。因此必须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以及微生物学等等的方法,通过各个环节来全面保证、控制以及提高药品的质量。传统的药物分析手段大多包括化学方法来分析药物分子,控制药品质量。但是,如今的药物分析无论是分析领域,还是分析技术都已经大大的拓展。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体外分析发展到体内分析,从品质分析发展到生物活性分析,从单一技术分析发展到联用分析,从小样本分析发展到高通量分析,从人工分析发展到计算机辅助分析,从而使得药物分析从20世纪初的一门分析技术,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日渐成熟的科学——药物分析学。药物分析学采用化学、物理、数学、生物学和信息学等分析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化学、光谱、色谱及连用技术,对化学药物、中药/天然药物和生物技术的研发、生产、和临床应用等各环节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 药物分析学作为药物科学研究的眼睛,梳理并逐步明确了重点方向的重大科学问题,形成了关键的技术和方法,观念不断更新,研究范围也不断拓宽。分析科学、计算化学、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促进了药物分析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发展;药学学科的发展对药物分析学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药物分析学不仅是静态的化学药物、中药和生物技术药物的分析,而且拓展到对生物体内、代谢过程、工艺流程、反应历程的动态分析、检测和综合质量评价分析。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新药开发中日益受到重视,对药物分析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药物分析学已从以物质为中心转移到与生命科学的结合,即药物成分和药物活性的相关分析。现就药物分析学的一些较重要发展领域和分析技术的进展作一概述。手性药物分析 美国药典药名字典所收载的药物中有一半至少含有一个不对称中心。而其中绝大多数人工合成的手性药物,例如90%抗癫痫药,β-受体激动剂和阻断剂、口服抗凝剂,50%抗炎药和局麻药都以其外消旋体供药用。生物系统由生物大分子组成,如蛋白质、糖脂、多核苷酸、受体等,这些生物大分子都由L-氨基酸和D-糖类构成,因而生物体是一个手性环境。在手性药物的两个对映体分子被引入体内后,具有手性的受体、酶蛋白质将其作为两个不同的化合物处理,因而药物对映体具有不同的代谢途径和药理作用,进而产生不同的疗效或毒副作用。另外,一些药物在体内发生手性转化,如S-(+)-布洛芬是优映体,但低活性的R-(-)-劣映体可在生物体内转化为高活性的S-(+)-体。由于个体差异等原因使用外消旋体不易控制有效剂量,特别是当肾功能减弱时,S-(+)-优映体易在体内蓄积,通过抑制肾环氧化酶,加剧肾局部缺血,而发生毒副反应。美国等国药品管理部门已要求在申请新手性药物时,提供每一种对映体的药动学、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资料,并对研制外消旋体而不是单个对映体做出合理的解释。常规的分析方法用于外消旋体药物的药动学、浓度-效应关系研究时,会导致错误的结果。因此目前需要建立对映体选择性分析方法,用于研究手性药物对映体的药物动力学、药效学和手性药物的质量控制。 对映体的分离和测定在分离科学上曾被认为是最困难的工作之一。经典的分级结晶、旋光等方法的重现性或灵敏度欠佳。随着手性色谱学,尤其是手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性气相色谱法和手性毛细管电泳法等的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色谱法分离药物对映体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间接法(手性衍生化试剂法,CRD)和直接法。间接法采用手性衍生化试剂与手性胺类、醇类、羧酸类等反应形成非对映体衍生物。非对映体对在常规色谱系统中,根据非对映体分子的手性结构、手性中心所连接的基团、色谱系统的分离效率(包括溶

还原胺化反应的新进展

2007年第27卷有机化学V ol. 27, 2007第1期, 1~7 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No. 1, 1~7 * E-mail: wangdq@https://www.docsj.com/doc/5718961405.html, Received December 8, 2005; revised March 20, 2006; accepted May 8, 2006.

2 有 机 化 学 V ol. 27, 2007 合成中得到广泛应用[2]. 最近Blechert 等[3]报道了多官能团化合物1在Pd/C 催化氢化条件下“一锅”完成双键还原、酮羰基还原胺化、醛的脱保护、醛的还原胺化、苄氧羰基的脱除5步反应形成双环哌啶并吡咯啉化合物2 (Eq. 1). 除了Pd 以外, 其它金属如Ni, Pt 等也被用作氢化胺化催化剂. Nugent 等[4]报道了在烷氧钛的存在下, 不对称烷基酮与(R )-1-甲基苄胺(MBA)反应, Raney-Ni 催化氢化产生立体选择性非常高的二级胺3, 然后Pd/C 催化氢解给出收率和旋光性比较好的一级胺4 (71%~78%收率, 72%~98% ee ) (Scheme 1). 同样如果烷基酮与 (S )-MBA 反应、氢解可以得到与3和4相反构型的胺. 该方法尽管从酮开始需要两步反应产生手性一级胺, 但试剂价廉易得, 有利于规模化生产 . Scheme 1 1.2 金属络合物催化还原胺化 金属络合物在催化氢化方面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 而且比仅用金属催化氢化具有更好的选择性. Beller 等[5]报道了0.05 mol%的[Rh(cod)Cl]2与TPPTS (tris so-dium salt of meta trisulfonated triphenylphosphine)形成络合物催化各种醛与氨的还原胺化, 得到高收率的胺化产物(最高97%) (Eq. 2). Rh 络合物易溶于水, 反应可在水溶液中进行 . Angelovski 等[6]应用0.5 mol%的[Rh(acac)(CO)2]催化氢化大环二醛与二胺形成大环二胺, 收率57%~76%, 而用其它还原胺化试剂[NaBH 3CN, NaB(AcO)3H]只得到 不超过30%收率的产物. Rh 络合物在参与关环过程中具有更好的模板效应. 2005年, Ohta [7]报道了以离子液体咪唑盐7为反应介质, 2 mol% [Ir(cod)2]BF 4进行的直接还原胺化, 不需任何配体的参与, 往离子液体中通入一定压力氢气, 获得收率79%~99%的二级胺(Eq. 3). 离子液体的阴离子部分对反应影响很大, 以[Bmim]BF 4为介质时收率最好. 氢气压力增大、温度升高有利于反应速率和收率的提高 . 天然含有胺基的化合物(吗啡、麻黄碱、氨基酸等)往往都是光活性的, 手性胺基的获得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也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 由醛(酮)直接或间接还原胺化为立体专一异构体是获得手性胺基化合物的重要途径. 目前已报道的是手性过渡金属络合物不对称催化还原亚胺[8], 其中以Ir, Rh 和Ru 与手性配体形成的络合物进行的不对称还原胺化较为常见. 2004年Andersson [9]报道了Ir 的络合物催化亚胺还原胺化反应(Eq. 4). 由酮与胺反应, 经过亚胺8, 然后被膦-噁唑啉与铱的络合物10进行催化氢化, 可得R 型为主的手性胺9 . Kadyrov 等[10]报道了同样的反应, 以[(R )-tol-binap]- RuCl 2为催化剂对芳香酮的还原胺化, 得到84% ee 的R -异构体, 而对脂肪酮的反应, 对映选择性一般低于30%. 由酮与胺形成亚胺, 不需分离直接进行还原是更简单实用的方法, 然而成功的报道为数不多[11]. 2003年, Zhang 等[12]报道了在Ti(OPr-i )4存在下, Ir-f-Binaphane (14)催化氢化各种芳香酮与对甲氧苯胺的还原胺化, 取得收率和对映选择性都非常好的结果(最低93%收率, 最高96% ee ), 其反应过程见Scheme 2. 首先在Lewis 酸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 第29卷第4期 JOURNAL OF T HE GRADUATES VOL129№4 2008 S UN Y AT2SE N UN I V ERSI TY(NAT URAL SC I E NCES、M E D I C I N E) 2008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3 郑晓克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州510080) 摘 要:综述分析了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的新进展,包括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 以细胞信号传导分子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分化诱导剂、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等。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病而位居第 二。随着分子肿瘤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细胞周期失控是癌变的重要原因。细胞内促增殖系统成分的过度表达与抑增殖系统成分的缺失均可引起细胞增殖失控而导致癌变。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进展,恶性肿瘤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凋亡的诱导、血管生成以及细胞与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等各种基本过程正在被逐步阐明。以一 ,发现选择性作用于特定靶点的高效、低毒、特异性强的新型抗癌药物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目前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焦点正在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转移到针对肿瘤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导致这一转变的本质根源在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由于主要作用于DNA、RNA和微管蛋白等与细胞生死攸关的共有组分,致使其选择性低、毒性大。相反,多种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组分在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及不同类型肿瘤细胞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一差异的存在及阐明使高选择性、高效、低毒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面临历史性的重大机遇。正是上述差异使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不同肿瘤相互区别。靶向这些组分的抗肿瘤药物不但可望降低毒性,而且可实现个体化治疗,使治疗效益最大化。 3收稿日期:2008-10-08 作者简介:郑晓克,女,1982年生,汉族,河南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08级药理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细胞的细胞骨架研究,电子邮箱ki2 ki118576@s ohu1com。

还原胺化

一.还原胺化 还原胺化主要有一般化合物的还原法及直接的还原胺化法。 1.C-N化合物还原法 硝基化合物、亚硝基化合物、肟、腈、酰胺、偶氮化合物、氧化偶氮化合物、氢化偶氮化合物等均可经还原得到胺类。 (1).硝基及亚硝基的还原 硝基和亚硝基化合物的还原较易进行,主要有化学还原法和催化加氢还原法。 化学还原法根据催化剂的不同,又分为铁屑还原,含硫化合物的还原,碱性介质中的锌粉还原等。 铁屑还原法的适用范围较广,凡能与铁泥分离的芳胺皆可采用此法,其还原过程包括还原反应、还原产物的分离与精制、芳胺废水与铁泥处理等几个基本步骤。对于容易随水蒸气蒸出的芳胺如苯胺、邻(对)

甲苯胺、邻(对)氯苯胺等都可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将产物与铁泥分离;对于易溶于水且可蒸馏的芳胺如间(对)苯二胺、2,4-二氨基甲苯等,可用过滤法先除去铁泥,再浓缩滤液,进行真空蒸馏,得到芳胺;能溶于热水的芳胺如邻苯二胺、邻氨基苯酚、对氨基苯酚等,用热过滤法与铁泥分离,冷却滤液即可析出产物;对含有磺基或羧基等水溶性基团的芳胺,如1-氨基萘-8-磺酸(周位酸)、1-氨基萘-5-磺酸等,可将还原产物中和至碱性,使氨基磺酸溶解,滤去铁泥,再用酸化或盐析法析出产品,难溶于水而挥发性又小的芳胺,例如1-萘胺,在还原后用溶剂将芳胺从铁泥中萃取出来。 铁屑还原法中产生大量含胺废水,必须进行处理、回收。例如在硝基苯用铁屑还原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苯胺废水(约含4%苯胺),一部分可加入到还原锅中循环使用,其余的要先用硝基苯萃取。萃取后含苯胺的硝基苯可作为还原的原料使用;废水中的苯胺和硝基苯的含量分别降为0.2%和0.1%以下。此后还必须经过生化处理,才可排放。铁泥的利用途径之一是制铁红颜料。 含硫化合物的还原主要包括硫化碱类,如硫化钠、硫氢化铵、多硫化铵,这类反应称为齐宁反应(Zinin),

利奈唑胺合成新进展

第28卷第1期 2019年3月 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Vol.28 No.1 Mar.2019 DOI:10.3969/j.issn.1672-6685.2019.01.015 利奈唑胺合成新进展*? 吴煜然1a,任抒婷1a,刘书豪1a,王有宪1a,王 蕾1a,刘玮炜1a,b,2 (1.淮海工学院a.药学院;b.江苏省海洋药物活性分子筛选重点实验室,江苏连云港 222005; 2.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江苏连云港 222005) 摘 要:利奈唑胺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的噁唑烷酮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球菌引起的感染.利奈唑胺独特的作用部位和作用方式使其不易与其他抗菌药发生交叉耐药,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综述了近5年利奈唑胺的合成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关键词:利奈唑胺;合成方法;噁唑烷酮 中图分类号:TQ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685(2019)01-0064-04 New Progress in Synthesis of LinezolidWU Yuran1a,REN Shuting1a,LIU Shuhao1a,WANG Youxian1a,WANG Lei 1a,LIU Weiwei 1a,b,2(1.a.School of Pharmacy;b.Jiangsu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Pharmaceutical Compound Screening,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Lianyungang 222005,China; 2.Jiangsu Marine Resources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Lianyungang 222005,China) Abstract:Linezolid is the first synthetic oxazolidinone antibiotic,which is mainly used to treat in-fection caused by Gram-positive bacteria.Linezolid is not easy to cross-resistance with other anti-biotics because of its unique site and mode of action.It has good therapeutic effect and has beenwidely used in clinic.In this paper,the synthesis methods of linezolid in recent five years werereviewed,and the various method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Key words:linezolid;synthesis methods;oxazolidinone 利奈唑胺(linezolid),化学名为(S)-N-[[3-[3-氟-4-(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乙酰胺,2000年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是第一个化学全合成的应用于临床的新型噁唑烷酮类抗菌药,主要用于治疗由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以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引起的感染[1-2].与其他药物不同,利奈唑胺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它不影响肽基转移酶活性,只作用于翻译系统的起始阶段,抑制mRNA与核糖体连接,阻止70S起始复合物的形成,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3-4].因其独特的作用位点和作用方式,利奈唑胺不易与其他抑制蛋白合成的抗菌药发生交叉耐药,同时在体外也不易诱导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对革兰氏阳性球菌有着很好的抑菌活性,是一种极具临床应用价值的新型抗菌药[5-6].噁唑烷酮母核的构建是利奈唑胺(结构式见图1)合成中的关键步骤,可通过异氰酸酯与环氧乙烷反应,或酰胺与卤代醇的取代成环反应合成,也可直接引入该噁唑酮结构[7-8].本文介绍了近5年利奈唑胺合成的进展,并比较了各种合成方法,以便为利奈唑胺的制备寻找一条更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合成路线. *收稿日期:2019-02-04;修订日期:2019-02-27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KYCX18-2580,KYCX18-2588);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HS2014007);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505023);连云港市“521工程”资助项目 (LYG52105-2018023) 作者简介:吴煜然(1996-),女,江苏泰州人,淮海工学院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有机合成方面的研究,(E-mail)2541973560@qq.com.通讯作者:刘玮炜(1965-),女,江苏滨海人,淮海工学院药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有机合成方面的研究,(E-mail)liuweiwei255@163.com.

药剂学综述 新型栓剂的研究进展

新型栓剂的研究进展 药学2班万国运 2010071202【摘要】栓剂系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供腔道给药的固体状制剂,具有适宜的硬度和韧性,无刺激性,引入腔道后在体温条件下能熔融、软化或溶解,且易与分泌液混合,逐渐释放药物。栓剂既可起局部作用,也可通过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而起全身作用。栓剂用于局部治疗时,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并逐渐释放药物,与其他药物相比,作用时间长、作用强。用于全身治疗时,由于药物在直肠吸收,药物避免了首过效应和胃中酶的破坏,不但可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起效快,并可免去打针吃药之痛苦。由于栓剂疗效确切,且不易受其他条件影响疗效的发挥,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地想把更多的药物制成栓剂。但传统的普通栓剂又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所以各国相继开发了一些新型栓剂,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就几种常用的新型栓剂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 【关键词】新型栓剂;中空栓剂;双层栓剂;缓释栓剂;微囊栓剂;泡腾栓剂;凝胶栓剂 栓剂亦称塞药或坐药,是一种传统剂型,在国内外都有悠久的历史。我国用栓剂治疗疾病最早可上溯至《史记》,后汉《伤寒论》中有载有蜜煎导方,就是用于通便的肛门栓,晋代《肘后备急方》载有鼻用栓剂和耳用栓剂。国外公元前1550年埃及的《伊伯氏纸 草本》中也有栓剂的记载[1] 。栓剂的发展很迅速,近年来,随着制 药新技术、新基质的出现,栓剂的研究及使用显著增加,出现了中空栓、双层栓、缓释栓、微囊栓、泡腾栓、凝胶栓等新型栓剂。 1. 中空栓剂

中空栓剂以空白或含药基质为外壳,中空部分填充液体或固体药物的一种栓剂。是1984年渡道善照等研制的新型栓剂,与普通栓相比,中空栓剂的栓壁薄,在2分钟内软化释放,起效远快,表明中空栓剂有释药速度快的优点;中空栓剂药量可以调整,在临床上预先制备中空栓剂外壳,据临床需要临时填充药物;对于治疗窗窄的药物,可根据血药浓度监测调整住院患者的用药方案,以确保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便于个体化用药;中空栓剂还可增加制剂稳定性[2] 。 Shegokar等[3] 在研究扑热息痛中空栓中加入辅料对药物在体内 释放的影响时得出当加入硫代琥珀酸二辛钠和微分硅胶可以延长扑热息痛释放时间,甘油酯和Capryol PGMC可作为佐剂来加快扑热息 痛的释放,增加疗效。李维等[4] 制备环丙沙星中空栓时,先配置 PVP不同浓度溶液待用,将半合成脂肪酸脂 (基质 ) 适量, 置合适容器中, 于 60 ℃水浴中融化后搅匀。采用内加辅料法将融化好的基质迅速注入涂有液体石蜡的栓模中, (栓模中心部分有一空心管) , 于室温 20 ℃静置两分钟, 形成空腔, 于空腔内定量注入 0.3 ml PVP液和环丙沙星原料药, 尾部封基质并刮平, 启模即得。外加辅料法: 融化好的基质按定量加入0.3 ml/粒 PVP液, 搅匀, 迅速注入中心有一空心管栓模中, 室温静置两分钟, 空腔内加环丙沙星,尾部封基质并刮平, 启模即得。研究结果显示该中空栓的制备对提高在胃内易受消化液影响的药物及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问题具有 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吴德敏等[5] 取半合成脂肪酸甘油酯适量于60℃ 水浴中融化,加入4%的吐温80,再加入过100 目筛的氨基葡萄糖细粉,搅拌均匀,注入事先消毒灭菌并涂抹甘油的栓模中,冷凝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