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新闻与传播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方案

新闻与传播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方案

新闻与传播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方案
新闻与传播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方案

新闻与传播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

所属门类:文学

一级学科名称:新闻与传播学

专业代码:0503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新闻学与传播学主要培养:1、能够在新闻与传播实践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熟悉和了解党在不同时期的各项方针、政策,有较强的政治理论素养。

2、能够系统深入地掌握新闻与传播学的知识和理论,了解本学科的理论研究前沿和学术动态,善于对各种社会传播观念进行观察和思考,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专业的实践应用能力。

3、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专业精神。坚守职业道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健康开朗,积极进取。

三、研究方向

(一)新闻学

1、新闻史论

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和变化,运用新闻学理论重点关注、考查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和当代的媒介发展,特别是对中国民营大报的研究。

2、新闻业务

系统掌握新闻采、写、编、评等业务理论和业务技能。注重强化研究生综合报道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注重对名记者、特别是湖北省的名记者研究。

(二)传播学

1、传播理论

全面深入地掌握传播原理和方法。注重对传播理论研究前沿的关注,注重对传播理论的发展及运用的跨学科性和交叉性研究。尤其是对社会传播、政治传播、跨文化传播的研究。

2、传播实务

全面学习和掌握有关传播实务的理论和技能。注重强化研究生的创意策划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重点对广告传播、品牌传播、文化产业发展进行考查和研究。

四、学习年限

学制为三年。第一、第二年主要是课程学习,第三年是社会实践和撰写学位论文。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学生研修的总学分不得低于30学分,其中必修课程有:公共学位课为7学分,一级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学位课)4门为8学分,二级学科专业课(研究方向课)2门为4

学分。选修课不低于9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

新闻与传播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课程体系课程编码课程名称

开课

学期

教学

方式

备注

(开课单位)

必修

公共学位课

0000A0011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与实

践研究

2 36 1

讲授

讨论

学校统一开设0000A0014

马克思主义与社

会科学方法论

1182

讲授

讨论

考试

0000A0004第一外国语41081, 2讲授考试

一级学科基础课

(专业基础理论学

位课)

0503B0005

新闻传播学理论

研究

2 54 1

讲授

讨论

考查

由培养单位按

一级学科至少

开设3门,不低

于8 学分0503B0006 媒介发展史研究 2 54 1

讲授

讨论

考查

0503B0003 新闻报道研究 2 54 1

讲授

讨论

考查

0503B0004

20世纪经典广告

思潮研究

2 54 2

讲授

讨论

考查

二级学

科专业

(研究

方向

课)

新闻学

0503C0009 媒介文化批评 2 36 2

讲授

讨论

考查

由培养单位按

二级学科开设2

门,不低于4学

0503C0010

中国民营报业研

2 36 2

讲授

讨论

考查

传播学

0503C0011 政治传播研究 2 36 2

讲授

讨论

考查

0503C0012

广告与媒介经济

发展研究

2 36 2

讲授

讨论

考查

专业3

(此处可

加行)

选修

综合素质课学校统一开设跨学科选修课

相关培养单位

开设

本科课程选修课培养单位开设专业选修课

0503E0009

电视传播方法研

2 36 3

讲授

讨论

考查

培养单位

开设

0503E0010

新时期新闻思潮

研究

2 36 3

讲授

讨论

考查

0503E0011

当代时政期刊研

2 36 3

讲授

讨论

考查

0503E0012 新闻媒介规制研

2 36 3

讲授

讨论

实验

考查

0503E0013 广告与品牌传播

研究

2 36 3

讲授

讨论

考查

0503E0006 媒介产业发展研

2 36 3

讲授

讨论

考查

0503E0007 跨文化传播研究 2 36 3 讲授

讨论

考查

0503E0008 传播学研究方法 2 36 3 讲授

讨论

实验

考查

补修

补修课

2门,不计学分,

可选本科相关

课程

六、实践环节

本学科学生的实践环节主要为:1、专业实习;2、教学实习;3、社会调查(撰写社会

调查报告);4、学术交流。其中社会调查实践环节需在1-4学期内完成,其他实践环节安排

在第4~5学期完成。

七、学位论文

学生修满规定的课程学分不低于30学分,同时达到学校规定要求(公开在省级刊物发

表论文至少一篇,英语达到六级水平要求),才可进行学位论文开题。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

进行学位论文写作。论文要求选题新颖、文本规范,能够体现本专业研究生所应该达到的学

位论文水平。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安排在第五学期,论文答辩安排在第六学期。

八、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制与专业培养小组相结合的方式。

2、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开阔学生的学术研究视野,开发其智力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课堂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加强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应变能力。

九、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

[课程内容]本课程要以专题的方式,从多元视角讲授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文本、受众、效果

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重点解析所涉及到的把关人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沉默螺旋理论、受

众研究理论、新闻框架理论、话语理论等传播理论,并引导学生能够结合各种传播现象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考查并作出深入探讨,强化学生理论运用及分析的能力。

课程注重对大众传播过程的生产、加工与传播过程研究,同时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大众传播理论的应用及变迁,探讨在社会转型的语境下传播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特别是与相关学科理论交叉、兼容的互动性,从而使学生对传播理论的范式能够动态地理解、掌握和运用。[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英)沃纳·塞佛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美)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5.(英)利萨·泰勒:《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6.(英)约翰.埃尔德里奇:《获取信息:新闻、真相和权力》,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7.常昌富:《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8.(英)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9.(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0.(美)丹尼尔·戴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课程名称]媒介发展史研究

[课程内容] 本课程为新闻传播学方向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课(学位课)。旨在对既有的新闻现象新闻活动作规律性的解释、判断,对既有的新闻思想进行历史价值分析,要求学生懂得中国新闻传播史上不同时期媒介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获得研究中国社会历史的一种独特视角,对当下新闻实践做出自己的判断,对当下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解释。在系统梳理中国新闻史上传媒业演变的基础上,不仅跟踪当下新闻事业发展,并对各种新闻现象做出理性的判断与分析,而且以既有的新闻活动、新闻思想为研究对象,从而探寻新闻发展的规律,揭示新闻的本质,对新闻的价值规律作理性把握,为今后自己独立从事与传播媒介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胡太春:《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张育仁:《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4.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上、中、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马光仁:《上海新闻史》(上、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陈玉申:《晚清报业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

7、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李楠:《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9、陈平原、夏晓虹:《点石斋画报图像晚清》,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10、张友鸾:《世界日报兴衰史》,重庆出版社,1982年。

[课程名称]新闻报道研究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专题讲授。

第一讲:新时期新闻报道改革与实践概观

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界的发展状况,以期获得对新闻理论与实践的宏观的把握。第二讲:新时期新闻文体创新的历史演进

对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文体变化进行梳理、并探讨新闻写作与时代及受众接受心理的关系。第三讲:新闻报道与新闻策划

讨论新闻报道与新闻策划的关系、新闻策划的特点、新闻策划方法要领等。

第四讲:深度报道研究

研究深度报道的定义、深度报道的特征、深度报道的类型、深度报道的写作要领等。

第五讲:调查性新闻研究

部分主要探讨:调查性报道的种类,调查性报道的采访特点,调查性报道的写作特点等。第六讲:民生新闻研究

探讨民生新闻的概念、产生的原因、时代价值、民生新闻的特征等。

第七讲:新新闻研究

探讨新闻的源流、在网络时代的写作方式、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单波:《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蔡雯:《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邓利平:《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多维视野》,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4.(美)盖恩斯:《调查性报道》(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刘明华:《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6.艾丰:《采访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

7.罗以澄:《新闻采访学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潘堂林:《怎样发现新闻》,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10.李良荣:《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课程名称]20世纪经典广告思潮研究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授和讨论。

传播学的形成与发展;

传播理论学派;

传播学与广告学的交互影响;

20世纪广告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0世纪经典广告思潮研究:

软性推广思潮

硬性推广思潮

USP理论

奥格威广告理论

伯恩巴克广告理论

李奥贝纳广告理论

韦伯杨广告理论

定位理论

品牌理论

CIS理论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广告与品牌传播

广告与企业形象传播

广告与市场营销

广告在数字化时代的创新与发展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 张金海:《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奥格威:《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版。

3. 狄龙:《怎样创作广告》,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版。

4. 舒尔茨:《整合营销传播》,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版。

5. 韦伯杨:《广告传奇与创意妙招》,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 朱丽安·西沃卡:《肥皂剧、性与香烟》,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7. 沃纳赛·弗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版。

8. 梅尔文:《大众传播学诸论》,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

10. 约翰·菲利普:《广告与品牌策划》,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11. 杰克逊·李尔斯:《丰裕的寓意—美国广告文化史》,世纪出版社,2005年版。

[课程名称]媒介文化批评

[课程内容]该课程作为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课程,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清媒介文化研究的理论脉络,通过揭示媒介文化的形成机制来引导学生认识复杂的文化现象,培养学生的理论洞察力和批判能力,以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按照以上目的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系统介绍西方具有代表性的传媒文化研究流派及其主要理论,以此来探讨媒介文化研究的历史源流、规律及其特征,如媒介文化研究是怎样发展起来;媒介文化与消费社会形成怎样的互动关系;媒介文化有何种特性,对社会发展产生何种影响等等。在对媒介文化相关理论的学习中,增加案例的探讨与分析,如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媒介奇观、网络狂欢、流行文化、女性文化等社会文化现象,通过对具体个案的描述和分析,使学生能够认识媒介文化的具体运作逻辑和构成方式,动态地把握当代文化的走向,并能够对媒介文化现象以理性、批判的态度进行理论评析。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刘建明:《西方媒介批评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石义彬:《单行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陈龙:《传媒文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美]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5.[英]尼克·斯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6.[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7.[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法]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英]大卫·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英]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课程名称]中国民营报业研究

[课程内容]本课程将选取在我国百年报业史上较有地位的四大民营报刊《申报》、《新闻报》、《大公报》、《世界日报》作为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对四大民营报刊的每个办报阶段的特点、报纸主持人的办报风格,成功经验、报刊不同时期的政治倾向及报刊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

成功创办关键要素、报刊经营策略为学生做一个全面介绍,针对每个报刊不同的特点与学生结合当下的报业市场进行讨论,以古论今,史论结合,历史与现实相关照,启发学生对现代报业市场的思索,拓宽思路。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 庞荣棣:《史量才:现代报业巨子》,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 王润泽:《报人时代:张季鸾与<大公报>》,中华书局,2008年版。

3. 徐铸成:《报人张季鸾先生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4. 李磊:《报人成舍我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 王芝琛:《一代报人王芸生》,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6. 陈志强:《胡政之新闻职业观及其实践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7.曾宪明:《中国百年报人之路》,远方出版社,2003年版。

8. 方汉奇:《报史与报人》,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

9. 李金铨:《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 方汉奇:《<大公报>百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课程名称]政治传播研究

[课程内容]政治传播是传播学和政治学交叉的研究领域和重要分支,随着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与深入,政治传播研究已作为一个跨越大众传播学、新闻学、政治社会学、历史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新兴研究领域,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旨趣,在全球化背景和进程中,政治传播亦成为各个国家非常重视的政治战略问题。政治传播的源头可远溯至古希腊时期的政治辩论与政治演讲,现代政治传播研究则奠基于李普曼的舆论研究、拉斯韦尔的政治传播内容分析以及拉扎斯菲尔德的竞选研究,至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传统、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政治传播着重于探讨媒体和政治之间的交互影响和作用机制,包括政治态度、政治行为、政治信息以及政治修辞的研究,特别是政治传播与民主社会之塑造、政治传播与公众权利的培养等等。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张晓峰、赵鸿燕:《政治传播研究:理论、载体、形态、符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英)布莱恩·麦克奈尔:《政治传播学引论》(第2版),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3.(美)本奈特、恩特曼:《媒介化政治:政治传播新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4.(加)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美)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富媒体穷民主:不确定时代的传播政治》,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6.(美)西奥多·格拉瑟:《公共新闻事业的理念》,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7.(美)李普曼:《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美)安东尼·刘易斯:《批评官员的尺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9.(美)丹尼尔·哈林、(意)保罗·曼奇尼:《比较媒介体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0.(美)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课程名称]广告媒介经济发展研究

[课程内容]本课程以“广告与媒介经济”为研究对象,以“发展”为核心话语和基本视角,主要从中宏观层面来讨论广告与媒介的“本体”和“主体”的发展演进。本体研究以价值论为主要理论工具,厘清广告与媒介自身的生存形态与传播形态的历时态演进,并在抽演规律的基础上探讨其发展趋向。主体研究主要指对运作广告与媒介的组织形态和产业形态的探视。由于其强烈的实践品格,这种探视必须放置在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因此,本课程以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为理论框架,聚焦于当代中国特定的时空场域中的广告与媒介经济实践,分别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厘清发展进路、检视现实问题,并讨论广告产业与传媒产业未来发展的制度供给与战略模式。

课程基本框架如下:

一、广告形态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发展

1.广告的起源与历时态变迁

2.广告形态演进的基本规律

3.数字与网络传播背景下广告的演进趋向和可能形态

二、媒介形态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发展

1.媒介的历时态变迁:要素与规律

2.数字与网络传播背景下的媒介发展

3.传统媒介的数字化生存

三、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框架下的中国广告产业发展

1.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与广告产业的发展互动

2.中国广告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呈现

3.中国广告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四、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进路与未来走向

1.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历史路径与典型模式

2.文化体制改革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

3.技术与制度双重逻辑下中国传媒产业的未来发展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英】吉莉安·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李颖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美】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何道宽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明安香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4.【加】柯林·霍斯金斯、斯图亚特·麦克法蒂耶:《媒介经济学:经济学在新媒介与传统媒介中的应用》,支庭荣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日】电通跨媒体沟通开发项目组:《打破界限——电通式跨媒体沟通策略》,苏友友译,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

6.【日】卡普:《广告革命》,樊曦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冉华等:《报业数字化生存与转型研究:基于产业发展的视角》,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张金海:《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姚曦、蒋亦冰:《简明世界广告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0.廖秉宜:《自主与创新: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课程名称]电视传播方法研究

[课程内容]电视是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大众传媒,其符号的综合性及传播的多功能性,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宏观上,电视面对当今的激烈竞争的媒介环境,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吸收最新传播技术(数字技术)与传播理论(受众中心论、分众传播),以保持乃至提升自己的地位。中观上,如何将自身的传播特色(传播的快速性与符号的易逝性、受众的广泛性与接收的被动性、符号的原始性与信息的多义性等)与当今社会的信息传播需求相结合,扬长避短。微观上,电视节目内容为王,形式是金。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影响内容的表达。针对社会现实,如何确定报道题材,根据电视节目的要求如何选择最优形式,如何实施电视新闻采访,如何编辑制作电视节目。通过学习,学生能基本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电视发展的前沿研究方向,了解中国电视传播的现状,掌握电视新闻类节目制作的基本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与实验

[必读及参考书目]

1、谢毅、张印平:《电视节目制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冷冶夫:《21世纪的电视传播理念》,长征出版社,2002年版。

3、陈潇, 冷凇:《21世纪的电视制作理念》,长征出版社,2002年版。

4、冷冶夫,张亚平:《21世纪的电视经营理念》,长征出版社,2002年版。

5、黄亚安:《电视编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迟进军:《电视摄像》,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美】布莱恩·布朗:《电影摄影技巧》,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版。

8、周传基:《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电影出版社,1991年版。

9、钟大丰等:《电影理论:新的诠释与话语》,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10、王志敏:《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叙述》,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课程名称]新时期新闻思潮研究

[课程内容]本课程是以新时期中国新闻思潮为研究内容,从业界和学界的新闻思想和新闻观念的演进的角度来梳理改革开放后的新闻改革,涉及新闻改革思潮的概况、新闻思潮中对新闻自由的表述和诉求、新闻思潮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和意义等层面。本课程包括六部分:1.新时期新闻思潮透视;2.文学现象与新闻现象之比较;3.关于舆论监督;4.新闻专业主义;

5. 新闻自由与新闻法制;

6.新闻策划;

7.人文关怀思潮与当代新闻观念变迁。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戴元光、童兵等:《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丛书》六卷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童兵:《中西新闻比较论纲》,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3.陈力丹:《舆论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4.刘智:《新闻文化与符号》,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6.曹维劲、魏承恩:《中国80年代人文思潮》,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

7.(英)约翰·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8.(英)密尔顿:《论出版自由》,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9.(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孙旭培:《当代中国新闻改革》,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姚福申:《新时期中国新闻传播评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课程名称]当代时政期刊研究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地区新闻期刊的发展历程、话语分析和新闻理念。注重讲授和讨论结合的方法,着重分析《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南风窗》等较为典型的几种新闻期刊。课程按照问题意识设置,分为四个讲座。

第一讲,重点阐述新闻期刊的发展史和传播理念;第二讲,重点分析《半月谈》、《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南风窗》等国内七类典型新闻期刊的发展状况、特点和问题;

第三讲,着重新闻期刊的话语分析;第四讲,重点分析新闻期刊的读者状况及其在新时期的变化特点,尤其是国内新闻期刊应该采取新的读者策略。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 孙燕君:《期刊中国》,中国社科出版社,2003年版。

2. 王栋:《对话美国顶尖杂志总编》,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

3. 刘宏权、刘洪泽:《中国百年期刊发刊词600篇》,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

4. 《政论中国,人民日报评论部》,每年一卷

5. 李频:《共和国期刊60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版。

6. 汪家熔:《中国出版通史·当代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版。

7. 《热言中国》,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8. 夏衍:《时评与通讯》,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9、顾涧清:《中国时评:社会良知的呐喊》,中大出版社,2008年版。

10. 陈栋:《解码新时评》,中国社科出版社,2010年版。

[课程名称]新闻媒介规制研究

[课程内容]政府规制又称政府管制、政府监管,都有共同的涵义,即政府运用公共权力,通过制定一定的规则,对个人和组织的行为进行限制与调控。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与文化领域的规制是中国政府现行规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相关领域的组织、个人行为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新闻媒介规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分析中国传媒业政府规制所存在的产业竞争环境,然后通过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考查中国传媒业政府规制的具体内容及其变化,结合中国社会转型分析当前中国传媒业政府规制的特点,对其存在的缺陷和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尝试性地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孙旭培:《新闻传播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唐·R·彭伯著,张金玺、赵刚:《大众传媒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曲振涛、杨恺钧:《规制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汪洪涛:《制度经济学:制度及制度变迁性质解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

8、潘祥辉:《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中国传

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王晨:《中国出版业的产业竞争与政府规制》,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年版。

10、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新闻工作法律手册》,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课程名称]广告与传播品牌研究

[课程内容]21世纪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传播学的研究生,学习及研究在新的广告观下品牌的建立、维护及传播的相关知识亦是一个绕不开的课题。该课程目前由三大板块组成:第一板块的内容是品牌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具体内容包括品牌界、品牌历史发展脉络、品牌的两大架构—管理与传播等;第二板块的内容是广告传播的新发展及广告与品牌二维关系的研究。这一板块的内容是整个课程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重在探讨新广告观、新广告观在当今品牌发展中地位、及作用、新广告在品牌创建及维护中的新路径、世界及国内知名品牌创新运用新广告案例学习等;第三板块内容是奢侈品品牌发展专项研究。设置此专题的思考基于:在所有奢侈品的建立和维护中,这是必须且必有的一块内容。没有品牌意识,建立不了奢侈品牌。另一方面,当今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而同时中国正在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设置此一专题的学习和探讨具有相当的实践指导意义。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舒咏平著:《品牌的传播与管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李明合著:《品牌传播创新与经典案例评析》,北京大学出版社会,2011年版。

3.(美)戴维·阿克,埃里克·乔基姆塞勒:《品牌领导》,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4.(美)阿克:《创建强势品牌》,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5.(美)凯勒:《战略品牌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陈俊宁主编:《广告策划与品牌管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美)克洛·巴克:《广告、促销与整合营销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杜国清著:《广告即战略:品牌竞合时代的战略广告观》,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美)唐·舒尔茨,海蒂·舒尔茨:《整合营销传播》,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0.(法)舍瓦利耶,马扎罗夫:《奢侈品品牌管理》,格致出版社,2008年版。

11.李杰编著:《奢侈品品牌管理—方法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课程名称]媒介产业发展研究

[课程内容]本课程是广告专业研究生的必选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现代传媒产业运作模式和经营方式,培养学生对现代传媒产业的经营能力,使学生能适应媒介产业的发展要求。它要求以传播学、新闻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的课程为学习基础。

本课程是依据媒介产业中不同传媒行业的经营模式项目设置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对传统媒体不断渗透,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媒体的采编、经营、运作模式。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传统的传媒行业已经发展为内涵更加广泛的媒介产业,为培养更多的懂媒介产业的经营应用型人才,为此而设置这门课。

课程内容的编排和组织是以企业需求、学生的认知规律、多年的教学积累为依据确定的。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做了根本性改革,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赵曙光,史宇鹏:《传媒经济学:一个急速变革行业的原理与实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喻国明:《解析传媒变局——来自中国传媒业第一现场的报告》,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3.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4.崔保国《中国传媒产业蓝皮书》,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5.周鸿铎:《传媒经济》,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6.黄升民、丁俊杰:《媒介经营与产业化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7.邵培仁、陈兵:《媒介战略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赵曙光:《媒介经济学案例分析》,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9.胡正荣:《媒介市场与资本营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10.[美] 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刘宏:《中国传媒的市场对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12.支庭荣:《媒介管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金培:《报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14.黄升民、周艳:《中国传媒市场大变局》,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课程名称]跨文化传播研究

[课程内容]本课程综合跨学科关于传播和文化的研究成果,介绍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及其发展与运用,主要探讨传播与文化的相互关系,探索人际传播如何影响着社会文化,或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在现实语言运用中达到有效传播,在跨文化语境中趋向文化适应。具体研究语言运用中的传播界定模式,社会感知中的语符分析,人际交往中的权力分布,传播行为中的文化表征,社会互动中的价值取向,文化冲突中的有效传播等,以培养跨文化敏锐意识,拓宽跨文化开放视域,提高跨文化传播能力,以应对多元文化世界和谐相处与共存共融的挑战。[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萨默瓦等:《跨文化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单波:《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单波等:《新闻传播学的跨文化转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关世杰:《跨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6.戴晓东等:《跨文化交际与传播中的身份认同:理论视角与情境建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7.顾力行等:《跨文化交际与传播中的身份认同:原理的运用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8.林升梁:《跨文化广告传播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9.戴晓东:《跨文化交际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10.韦斯特:《传播理论导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熊伟:《话语偏见的跨文化分析》,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3.雷纳德:《传播研究方法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安然等:《跨文化传播与适应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5.比默等:《跨文化沟通》,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课程名称]传播学研究方法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质化和量化两种研究方法。质化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内容分析、入户访谈、实验控制三种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设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方差分析、路径分析、因子分析等初级量化研究方法及spss软件实训。

本课程先系统地介绍了社会统计学中的统计描述和统计推论,并以变量的四个层次(定类、定序、定距、定比)为切入点,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单变量和双变量的各种统计技术。其次,本课程将各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与相应的计算机统计软件结合起来介绍,从原理的讨论到具体案例的分析示范和统计软件使用说明,成为一体化的内容,并特别介绍了在传播学研

究领域广为流行的SPSS软件的应用。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与实验

[必读及参考书目]

1.柯惠新:《传播统计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郭志綱:《社会统计分析方法与SPSS软件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卢淑华:《社会统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萨尔金德:《爱上统计学》,重庆大学出版社,1900年版。

6.[美]丹尼尔?A.鲍威斯:《分类数据的统计办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7.[美] 达莱尔·哈夫:《统计数字会说谎》,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年版。

8.George Casella :《统计推断》,China Machine Press,2012年版。

9.谢宇:《回归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10.郭志綱:《分层线性模型:应用与数据分析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版。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专业2009本科培养方案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专业2009本科培养方案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专业2009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科学思想和优良人文素质、掌握人类学基础理论、方法、技术的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共组织和私有机构等对综合组织协调人才的需求,胜任相关的文化、公共事业、宣传、社会评估、宗教、民族、民政、政策研究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愿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有遵纪守法、敬业爱岗、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品质;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规范。 2. 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既有较广的知识面,又掌握本专业及其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与创新精神,成为既有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能力,又有较宽的基础、较广的适应性和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的专门人才。 3. 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有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具有一定的国防和军事知识,能够履行建设和保卫祖国的责任和义务。 三、授予学位: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课程类别课程名称/英文名称总学分总学时开课学期/ 周学时课程负责人 专业必修课 人类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y 3 72 1/4 周大鸣教授 张应强教授 中国民族学 Chinese Ethnology 3 5 4 1/3 吴国富副教授/刘 志扬副教授 体质人类学 Physical Anthropology 3 5 4 2/3 陈华副教授/李法 军讲师语言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3 5 4 4/3 张振江副教授 文化人类学理论 The Theory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3 5 4 2/3 朱健刚副教授/ 何国强教授 定量研究方法 The Methodology Quantitative Studies 3 5 4 4/3 社会学系老师 考古人类学 Prehistory Anthropology 3 5 4 4/3 金志伟讲师 中国民族史 Chinese Ethnohistory 3 5 4 5/3 张应强教授 刘志扬副教授经济人类学 Economic Ethnography 2 36 5/2 周大鸣教授 程瑜副教授政治法律人类学 Anthropology in Political and Juristical Sciences 3 5 4 7/3 何国强教授 朱健刚副教授 民俗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Folklore 3 5 4 5/3 邓启耀教授 朱爱东副教授宗教学与宗教人类学 Religious Studies and Authnopological Studies of Religion 3 5 4 8/3 刘昭瑞教授 王建新教授 民族志导论 Lectures on Ethnography Studies 3 5 4 2/3 王建新教授/ 刘志扬副教授亲属和社会组织 Kinship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3 5 4 8/3 麻国庆教授 杨小柳讲师人类学系列讲座 Series Lectures on Anthropology 3 5 4 1/3 周大鸣教授等 学年论文 Paper Writing(as the 3d University year study completion) 2 36 8/2 人类学、民族学、 民俗学教研室 毕业论文 Graduation Paper 8 8周11/8周 人类学、民族学、 民俗学教研室

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2007-11-28 00:24:52) 标签:知识/探索图书馆学硕士推荐书目分类:图海情天翩然心 同学晨阳出海前段时间传给我一份张怀涛老师给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推荐书目,如下: 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仅供参考;带﹡号者有电子版) 一、补读(本科为非图书馆学专业者阅读) 1. ﹡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修订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2. ﹡严怡民.情报学概论(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3. ﹡张琪玉.情报语言学基础(增订2版).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4. ﹡杨玉麟.信息描述.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沈固朝.信息检索(多媒体)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二、必读部分 1. ﹡王子舟.图书馆学基础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 ﹡于良芝.图书馆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3 3. ﹡徐引篪.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4. ﹡周文骏.文献交流引论.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 5. ﹡刘昭东.信息工作理论与实践.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

6. ﹡马费成.信息管理学基础.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7. ﹡袁咏秋.外国图书馆学名著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8. ﹡(印)阮冈纳赞著;夏云等译.图书馆学五定律.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9. ﹡米哈依诺夫. 科学交流与情报学. 科技文献出版社,1980 10. ﹡谢灼华.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11. ﹡吴建中.21世纪图书馆新论(第二版).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 12. ﹡杨子竞.外国图书馆史简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13. ﹡范并思.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4. ﹡吴慰慈.当代图书馆学情报学前沿探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15. ﹡王崇德.图书情报学方法论.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16. ﹡付立宏.图书馆管理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7. ﹡程焕文.信息资源共享.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8. 胡昌平,柯平.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科技文献出版社,2005 19. ﹡申静. 咨询理论与实务.中国电力出版社出,2000

建筑学专业培养方案含教学计划

建筑学专业培养方案(含教学计划) 学科门类:工学 专业代码:082801 学制、修业年限、授予学位与毕业要求最低学分学制:五年修业年限:4-7 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毕业要求最低学分:212.5 学分 主干学科与相近专业 主干学科:建筑学。 相近专业:城市规划。院部负责人:胡跃进审核:方辉平校长:汪建利日期:2016年8 月 1、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 本专业培养掌握建筑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的设计方法,能从事城市与建筑领域内的规划、设计、监理、管理、教育、科研、开发、咨询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可在安徽省及华中、华东等地区,从事城市建筑领域内的规划、设计、监理、管理、教育、科研、开发、咨询等方面的工作。 2、培养要求 (1)科学知识要求 1)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宽泛的人文科学社会基础。包括:哲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体育运动、军事。 2)自然科学知识:了解高等数学、物理学、力学、材料学、生态学、信息工程学、环境学、心理学等学科基本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应用前景。 3)工具性知识:了解计算机基本原理和结构,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构成和通信原理,掌握流行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了解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至少掌握1 门计算机语言,并能进行编程;能用英语进行书面、口头表达,能较好地阅读专业文献。 (2)专业知识要求 1)工程制图与识图:掌握各种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和作图方法;掌握制图的原理及规范制图的基本步骤、方法;掌握施工图的识度和使用,相关规范和图例。 2)建筑基础知识要求:掌握中外建筑史、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城市规划与设计原理、素描与色彩、景观建筑学、生态建筑概论,掌握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设备、建筑物理等基 本知识。 3)建筑专业核心知识要求:掌握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城市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社会学专题研究》课程大纲 (Syllabus for the Seminar o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015年秋) 一、课程目标 1.熟悉教育社会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前沿问题; 2.熟悉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方法,养成运用社会学方法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二、课程内容 专题1:教育社会学的性质与方法 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1)从社会学角度或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何在? (2)相比于教育哲学、教育史等其他教育学科,教育社会学视角的独特性何在? (3)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工业化或现代化有何关联?等等。 2.建议阅读的文献 (1)B allantine, Jeanne H,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 a systematic analysis Upper Saddle River, N.J. : Prentice Hall, 1997. Chapter 1.(珍妮·H·巴兰 坦著:《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 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章。

(3)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章。 专题2:教育社会学中的主要理论:结构功能主义 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1)结构功能主义都是在什么背景下、为了解释或解决什么问题而产生的? (2)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范畴都有哪些? (3)结构功能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内在逻辑结构是什么? (4)结构功能主义在解释或解决教育问题方面各具何种优势和不足? (5)举出运用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等等 2.建议阅读的文献 (1)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章。 (2)珍妮·H·巴兰坦著:《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第五版),第1章。 (3)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版,第1章第3节。 (4)Carlos Alberto Torres and Ari Antikainen (Eds.),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 an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of new research and theory , Rowman & Littlefield, 2003. pp.21-41. 专题3:教育社会学中的主要理论:冲突论 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1)冲突论都是在什么背景下、为了解释或解决什么问题而产生的? (2)冲突论的基本概念或范畴都有哪些? (3)冲突论的逻辑起点和内在逻辑结构是什么? (4)冲突论在解释或解决教育问题方面各具何种优势和不足? (5)举出运用冲突论主义分析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等等 2.建议阅读的文献(同专题2) 专题4:教育社会学中的主要理论:互动论 1. 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1)互动论都是在什么背景下、为了解释或解决什么问题而产生的? (2)互动论的基本概念或范畴都有哪些?

社会学(法律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社会学(法律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代码及门类 专业名称:社会学(法律方向) 专业代码:030301 所属门类:法学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法律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一定的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和创新的能力,精通司法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适于从事司法、律师、仲裁、企业法务等职业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培养规格及要求 1、具有扎实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基础、较好的自然科学基础; 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较宽广的理论,主要包括法学理论等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运用法律政策处理和解决纠纷的能力等基本技能; 3、具有本专业领域内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等专业方向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 4、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方法的能力; 5、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能力; 6、实行双证书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并完成相应课程的学习; 7、具备良好的老师职业素养,从事本专业教育教学的能力; 8、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及组织管理能力。 四、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法学、社会学 主要课程: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民法学、商法学、合同法学、经济法学、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学、国际经济法学。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实习、实训、社会调查、军事训练、课程设计(根据专业编写)、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按教学周计算,均不纳入课内总学分(学时)之内。 法律咨询、社会调查、模拟审判、司法实务见习与实习等,一般不少于20周。 六、学制、学分及学位 学制:四年 学分:毕业不低于163学分 学位:法学学士学位 七、课程设置、结构及学分分配表 集中性实践环节按每周25学时计算。

图书馆学基础题库

图书馆学概论题库 第二章 图书馆学:性质、方法与趋势 1.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 ? 有间接关联的学科 2.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专门研究方法。 图书馆学研究方法 ) 术,创造学科发展新优势。⑶重视对知识的组织与控制,强化管理学科色彩。⑷积累与创 新相结合,探索新的学科生长点。 4. 图书馆学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学科生长点 有⑴文献建构研究⑵ 元数据研究⑶搜索引擎研 究⑷数字图书馆研究⑸知识管理研究。 相关学科 同族关系 应用关系 哲学 情报学 — ------------ f 文献学 Jf f —E 交叉关系 P 教育学 社会学 管理学 心理学 数学 信息论 目录学 经济学 控制论 档案学 计算机科学、通信 系统论 直接关联的学科 哲学 一般研究方法 专门研究方法 逻辑方法 系统方法 % 数学方法 移植法 比较法 3.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 有:⑴调杳研究对象, 立足于更广阔的实践基础。 ⑵融合理论和技 1 读者调查法 图书馆统计方法

5. 图书馆是社会记忆的外存装置和传递装置。换句话说图书馆是社会知识、信息、文化的 记忆装置和扩散装置。 6. 图书馆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①文献信息资源②用户③工作人员④技术方法⑤建筑与_______________ 备等基本要素。 7. 图书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需要是图书馆产生的前提,文献的出 现是图书馆产生的直接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8. 影响图书馆发展的因素有⑴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文化水平;⑵工业城市的出现和国家实现 强制教育;⑶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图书馆发展的根本动力;⑷国家扶持和保护也是图书馆发 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⑸?国际间图书馆界的交流。 9. 图书馆发展的特点:⑴就世界范围来看,图书馆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⑵在一个国家内 部不同地区内,图书馆的发展也具有不平衡性;⑶图书馆由封闭式向开放式发展;⑷图书 _ 馆的职能在不断扩大;⑸图书馆的发展,始终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步进行。 10. 图书馆的一般属性有社会性、依辅性、学术性。中介性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 11. 图书馆工作的实质,就是转换文献信息,实现文献的使用价值和部分价值。 12. 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有:⑴社会文献信息流整序的职能⑵传递文献信息的职能⑶开发智_____________ 力资源与进行社会教育的职能⑷搜集和保存文献遗产的职能⑸满足社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乐消遣的职能。 第四章图书馆的类型 13. 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ISO2789-1974 (E)国际图书馆统计标准把图书馆分为六大类型,它们是国家 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其他主要的非专门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专门—图书馆、公共图书馆。通常认为公共图书馆、科学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是我国整个图 书馆事业的三大支柱。 14. 高等院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具有学术性和服务性_____________ 15. 我国军事图书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军事科学图书馆、军事院校图书馆、连队图书馆。 第五章图书馆事业 16. 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原则:⑴图书馆事业建设应与国民经济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⑵国 家办馆和社会办馆相结合;⑶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分工协作,密切联系:⑷发展图书馆学教育,加强图书馆学研究。 2

建筑学专业本科培养计划【模板】

***建筑学专业本科培养计划 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Specialty in Architecture 一、培养目标 Ⅰ.Educational Objectives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树立建筑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价值观,获得注册建筑师专业技能与一般科学思维能力基本训练,富有创造性的建筑学及相关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This program provides students with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and skills which will enable them to further their career aspirations towards becoming certificated architects, as well as initiative specialists on architecture or related areas. 二、基本规格要求 Ⅱ.Skills Profile 1. 学生接受通识教育,打下较坚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 2. 系统学习学科基础课程,掌握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国家及地方有关建设管理和建筑工程技术的政策、法规; 3. 通过合理设置的专业课学习与实践性教学环节实施,毕业生能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景观园林设计等领域工程技术、管理和教学工作,并初步具有从事建筑学及其相关学科科学研究与开发的能力; 4. 掌握计算机应用操作与一门外国语。 As a student of this program, you *** solid grounding in both natur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 & arts; 2. Learn both theories and skills of architecture, receive education in various subjects necessary for this program, including chemistry, physics, mathematics, engineering, etc; 3. Progress through a career in architecture design, urban design, interior decoration and landscape design to become technicians, managers, teachers or researchers of architecture and related subjects; 4. Master a foreign language, and use computers with ease. 三、培养特色 Ⅲ.Program Features 依据《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评估文件》的要求,形成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在完善的建筑学课程体系的前提下,对教学全过程实行控制,同时灵活组织各门课程,力争做到理论知识、设计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面向社会经济和建设的需要,结合工程实践强化教学环节,提高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适应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According to“The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Scheme of 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Urban Planning Specialty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e are trying to form a specialty educational model of wide scope and firm foundation.

图书馆学专业期刊排名

2011-2012年学术期刊分学科排行榜——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排名学刊名称水平学科类型所在地 区 该学 科期 刊数 量 上次 排名 排 变 名 化 1 中国图书馆学报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北京74 1 → 0 2 情报学报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北京74 2 → 0 3 图书情报工作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北京74 3 → 0 4 大学图书馆学报 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北京74 4 → 0 5 情报理论与实践 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北京74 10 ↑ 5 6 情报杂志 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陕西74 11 ↑ 5 7 图书情报知识 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湖北74 6 ↓ -1 8 情报科学 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吉林74 5 ↓ -3 9 图书馆论坛 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广东74 8 ↓ -1 10 图书馆杂志 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上海74 9 ↓ -1 11 图书馆 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湖南74 7 ↓ -4 12 情报资料工作 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北京74 14 ↑ 2 13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北京74 13 → 0 14 图书与情报 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甘肃74 20 ↑ 6 15 档案学通讯 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北京74 17 ↑ 2 16 现代情报 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吉林74 15 ↓ -1 17 图书馆建设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黑龙江 74 22 ↑ 5 18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天津74 12 ↓ -6 19 图书馆学研究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吉林74 16 ↓ -3

社会学专业培养方案

社会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社会学专业培养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社会调查与方法、社会统计与数据分析等领域高级专业人才,以应对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促进人类福祉和创造健康社会,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推动社会建设与社会进步为使命,关注人类行为与秩序、社会结构与变迁、社会发展与政策等核心议题。中南大学社会学创建于1999年,拥有一支学位、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高层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有多个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在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城市化与城乡社区发展、人口健康、社会心理与行为等领域形成自己的教学与研究特色。 二、培养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塑造价值、培养能力,不断创新”的理念,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社会关怀和创新意识,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社会调查研究、市场调查预测、数据分析与处理、新闻与传媒分析、心理分析、社会项目设计执行评估和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城乡社区建设、社会工作服务、政策研究评估等领域,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能力突出、国际视野宽阔的国际精英和领导型人才,服务于各级立法、司法、民政、人保、工青妇、新闻宣传等部门,服务于各类工商企业、银行、医院、学校、社会福利机构、传媒机构、福利机构、公益组织、调查咨询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理论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的基本知识,接受社会研究和社会调查技能以及表达能力的基本训练,具有理论分析、社会调查方法、实证调查研究、社会管理、政策倡导、社会项目设计执行和评估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知识要求 ①广泛学习各类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善于运用社会科学理论来分析各种社会理论和社会思潮。 ②牢固掌握社会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主要调查研究方法,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从实际出发来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熟练掌握社会调查和社会统计分析方法、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能。 ③系统掌握社会学各二级学科和分支学科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学、人类学、民俗学以及人口学知识。 2、能力要求 ①具有深入的社会理论分析能力,具有良好的创造性、反思性和批判性思维。 ②具有较高的实证调查能力,运用社会学的实证方法进行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能力。

建筑学专业培养方案.doc

2014级建筑学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培养热爱建筑事业、关怀人类生存环境与社会整体利益,具备扎实的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及景观 设计等方面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实践和创新的综合素质与竞争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意识,能在设计部门从事设计工作,并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通用型、复合型高级建筑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要求 学生主要学习和掌握有关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及景观设计的原理与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建筑历史、结构、构造、材料、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受到严格的建筑设计专业技术训练,具有对各 类建筑功能、造型、空间组织、技术经济、环境景观等方面进行分析、综合、优选和评价的能力,以及创 作出实用、经济、美观的设计方案的能力。本专业设置建筑学和景观学两个专业方向,学生通过测试进入 一个方向修读相应模块课程。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工程技术和艺术设计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语言综合表达能力; 2.掌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或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独立进行设计和采用多种方式表达 设计意图的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 3.了解中外建筑历史的发展规律,掌握人的生理、心理、行为与建筑环境的关系,了解与建筑或景观有关 的经济知识、社会文化风俗、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 4.初步掌握建筑结构与建筑设备体系的基本知识、建筑构造或景观工程的原理与方法、常用建筑材料与新 材料的性能以及建筑物理声、光、热或植物与景观种植的有关知识; 5.具有一定的项目前期策划、建筑或景观设计方案和绘制施工图的能力,具有建筑或景观美学方面的修养。专业主干课程 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专题化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 教学特色课程 双语教学课程:建筑设备现代建筑认知西方建筑理论 研究型课程:专题化设计 讨论型课程:建筑设计类课程 计划学制5年最低毕业学分200+5.5+4授予学位建筑学学士 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通识课程 42+5.5学分 详见工学类(建筑与土木)大类培养方案中的通识课程 2.大类课程 28 学分 详见工学类(建筑与土木)大类培养方案中的大类课程 3.专业课程 125 学分 (1)专业课程 95.5学分 (A)必修课程 90.5学分 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年级学期

《社会学概论》课程内容报告

《社会学概论》课程内容报告-贫困 一、贫困的定义 贫困首先被看作是经济现象。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贫困是由于收入不足而导致的生活匮乏的状态。与之相近的界定有:贫困是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平能力;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的经济收入不能达到所在社会可接受生活标准的那种状况。由此可以看出,站在经济学的角度看贫困,它是因经济收入不足而不能达到最低生活水平或可接受生活标准的状况。对最低生活水平的界定相对容易一些,国际上一般用贫困线来测量贫困。所谓贫困线是指社会中家庭品平均收入的一半,人均收入低于这个水平的家庭极为贫困家庭。显而易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贫困线可能不同,因为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生活水准不同,包括的范围为不同,家庭收入的平均水平也不同。实际上,测定贫困线是为实施社会救助服务的,因此,它一般以行政区为单位。 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对贫困的界定包含了更多内容。比如英国学者汤森德(Townsend)认为,那些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码的生活和社交条件的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就是贫困的。欧洲共同体委员会认为,贫困应该被理解为个人、家庭和群体的资源(物质的、文化的和

社会的)如此有限,以致他们被排除在他们所在的成员国的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近些年来,世界银行在反贫困方面也指出,贫困不但是经济上的,也是健康、文化和社交方面的,因此贫困具有综合特征。上述对于贫困特征的指认已经超出了纯经济范围,而认为它具有社会-经济特征。实际上,贫困被认为是与低收入相关的生活方式,甚至有人认为,在一定社会中没有体面的生活就是贫困。 二、我国的贫困问题 我国的古代社会虽然有丰富的农耕文化,但是由于生产力低下及制度方面的原因,贫困问题一直困扰着人民的生活,大量的农民起义几乎都与农民的贫困有关。近代以来,我国人口急剧增加,但生产力发展缓慢,贫困仍然是最重大的社会问题。 当前,我国贫困问题的重点仍然在农村。“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但是农村的贫困现象仍然相当严重。到20世纪末我国仍有3000万农村人口未能脱贫,如果使用世界银行的标准,这一数目就更大。“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在机制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扶贫资金渗漏、贷富不贷穷等。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政府依然大力致力于农村的反贫困,并引入了参与性反贫困机

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030101K) 一、专业介绍 法学是以法和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承载着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和法律精神传播的重要使命。河北大学法学专业创办于1980年,198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是河北省创办最早的法学专业。经过长期建设与积淀,现设有法学理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六个法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河北省内乃至全国具有广泛影响、良好声誉和重要地位。2012年成功入选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成为全国58所首批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之一。 法学专业拥有一支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学缘背景多元、教学能力强、研究水平高、富有合作与创新精神的师资团队。现有专职教师47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1人,讲师14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33名,30名教师已取得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法学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条件精良,建有实验教学中心(下设法庭科学实验室、模拟法庭实验室)、河北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和30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河北省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知识产权研究会和宪法与行政法学研究等三个省级法学研究会挂靠本专业。法学图书资料室面积200平米,有图书两万多种,五万多册。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和广泛掌握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重要学科知识,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法律职业道德意识,并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在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法律服务机构等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和能在高校、研究机构从事法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各部门法的专业知识,受到法律应用能力的基本训练,掌握法律分析和应用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法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法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技能; 3.具备运用法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熟悉我国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5. 了解法学理论前沿和我国法制建设的趋势; 6.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核心课程 1

图书馆考试专用__图书馆学专业基础知识__完美编辑版

1.《全国报刊索引》 有史以来连续出版最长、收录报刊最多、最全面的报刊论文索引 2.《科学引文索引》(SCI)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权威的通过引文检索和评论论文及期刊的参考工具书 三国时期王象编辑的《皇览》是中国第一部类书 1、《永乐大典》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类书 2、《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现存的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类书 P2P技术(单选)“非中心化”,P2P技术的特征之一就是弱化了服务器的作用。电驴、bt,guntella,kazaa 高等学校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DAL, ISBD《国际标准书目著录》 IFLA(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国际图联) 宋代郑樵《通志·校雠略》 二、“购书三术”与“鉴书五法”明代祁承熯?《澹生堂藏书约》 中国四大藏书阁:北京文渊阁、沈阳文朔阁、承德文津阁、杭州文澜阁文远说精烂 MARC就是机读目录,即Machine-Readable Catalogue,也称机器可读目录,是计算机编目的产品。它是以代码形式和特定格式结构记录在计算机存贮载体上,能够被计算机识别并编辑输出书目信息的目录形式。 CALIS联合目录数据库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Information System)重点建设的项目之一。它以共建共享为宗旨,建立多语种书刊联合目录数据库和联机合作编目、资源共享系统,为全国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书刊文献资源网络公共查询。 图书在版编目(Cataloguing-in-Publication简称CIP)是被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图书编目方式。它是图书出版过程中,由集中编目机构依据一定的标准先行编制出书目数据,并随书印刷在图书的版权页上。 世界三大引文索引:SCI科学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 OPAC: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ue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 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 常用的英文全文数据库有OVID,SDOS, ProQuest Medical Library 信息的基本属性(消除不确定性) 2、信息的传播的容量、速度和质量取决于(运载物质)的性能。 3、(共享性)是信息区别于物质和能量的主要特性。 7、信息主要类型包括(自然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机器信息) 1、知识由两要素构成的:(真理)和对(实在的理解) 3、知识是认知主体以其认知图式适应、同化被认知客体的信息内容,经整合重构而再现的观念化和符号化的有序信息集合。图式最初是由康德提出。皮亚杰 4、知识与信息的关系有(并列关系)(包含关系)(转化关系)(分立关系)(替代关系) 5、法国著名信息论学者布里渊认为:信息是原材料,是由纯粹的数据集合构成的,而知识意味着一种确定程度的思想,以及通过比较和分类讨论、组织这些数据。 6、美国信息系统专家德本肆将认知的过程(事件)—(符号)—(数据)—(信息)—(知识)—(智慧)。 7、知识包括(编码知识)和(非编码知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12、1998年,世界银行发表题为《知识促进发展》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发展战略的基本框架,标志着以知识为基础的发展战略的成型。 13、知识发展战略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最重要的发展能力是人民的知识能力。最重要的资产是人民的知识资产,知识发展战略就是要发展人民的知识能力、增加其知识资产 2、文献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知识和信息内容)(记录载体)(记录手段)(记录符号)。 5、二次文献有目录、索引、文摘(选择、判断) 7、三次文献有综述、述评、专题报告、可行性报告、数据手册、百科全书、各类教科书等 13、文献的文化传播功能主要体现在文化(整合功能)、(评价功能)、(积淀功能) 14、文献交流是(间接交流)中最早产生的一种形式,图书馆起源于(保存文献)的需要。 15、图书馆工作的实质就是(转换文献信息),实现文献的(使用价值)和(部分价值)。文献信息是以文献为载体的人类思想信息,但是文献又不全是(内容信息),它还包括(形式信息)。 19、知识4W概念是1996年,经济合作与经济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提出的。

社会学培养方案

社会学 (Sociology) (专业代码:030301)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简介】 浙江师范大学社会学学科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政史系下设的社会学教研室,经过近20年的学术积累,从本世纪初开始快速发展:2000年获得社会学二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09年社会学二级学科被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2010年获得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社会学二级学科硕士点现有硕士生导师10人,其中教授8人。近五年来,本学科成员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共计科研经费300多万元;出版学术专著21部;发表CSSCI论文200多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项。本专业的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到组织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女性社会学、发展社会学、家庭社会学、消费社会学和人口社会学。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本专业培养具备较全面的社会学理论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技能,能在教育、科研机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社会研究与调查、政策研究与评估、社会规划与管理、发展研究与预测等工作的社会学高级专门人才。 2.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理论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的基本知识,接受社会学研究和社会调查技能以及表达能力的基本训练;具有理论分析、实证调查研究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二、学习年限 本专业学制为3年(前3学期完成学位公共课、学科平台课、学位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导师课程、跨学科选修课程的学习,同时完成必修环节和硕士学位论文开题等工作,后3学期撰写学位论文并进行答辩),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特别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 三、研究方向 本专业不设研究方向。 四、课程设置计划 详见本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课程计划表。 五、培养环节 参见《浙江师范大学关于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的说明》。

图书馆学专业(

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认真刻苦、严谨求实的良好学风和开拓创新精神,系统掌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能胜任图书情报、档案管理及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和业务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图书馆服务与管理 数字图书馆 档案信息管理 三.学习年限与学分 学习年限:二至三年 学分:36—38学分 四.课程设置 (一)学位课程(本专业各方向硕士生公共必修课,计22 学分) (二)指定选修课程(按研究方向设置)

(三)任意选修课程 (四)补修课程 注:1.各方向研究生可选其它方向的指定选修课作为其任选课 2.本专业研究生可跨学科、专业选修其它课程。 3.任选课5人以上才开课。 五.教学实践 本专业硕士生的教学实践安排在第二学年进行,时间为4周左右。讲授本专科生专业课程部分章节,或承担一门本科生专业课的全面辅导工作(包括答疑、上实习课、批改作业、上机辅导等)。成绩合格者计2学分。 六.调查研究 安排在第五学期,时间为4周左右,由导师根据实际需要和条件安排。调研工作前,导师应指导研究生拟定调研计划,调研工作结束,研究生应写出调查报告,由导师评定成绩。 七.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 1.本专业硕士生在校期间至少有2篇学术论文在公开刊物上发表。 2.专业硕士生最迟应在第4学期末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并作开题报告。 3.本专业硕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学术水平的要求为:

选题应是本学科专业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的问题; 内容丰富,数据翔实; 理论阐述充分、严密,逻辑性强; 观点明确,结论科学,有个人独到见解; 结构严谨,格式规范,语言流畅。 八.培养方式与方法 采取导师指导与专业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研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等教学方法。要夯实研究生的理论基础,拓宽其知识面,着力培养其科研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鼓励他们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九.其它 1.凡以同等学力或跨学科录取的硕士生,均须补修本学科大学本科主干课程至少3门。不计学分。 2.本专业硕士生必须认真阅读“本专业硕士生必读书目”所规定的书籍,并做好笔记,并根据其笔记,评定成绩。 3.本专业硕士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 1次学术活动(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学术会议等),并将有关情况记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登记表》。学业结束前,由导师对其进行考评。 4.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项目均须进行考核。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标准以及有关要求,按《华中师范大学关于研究生考核及成绩管理的暂行规定》执行。 5.每位研究生须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本人实际,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制订出个人培养(学习)计划,经导师和专业指导组组长审定后,报院(系)和研究生处备案。 6.本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完成与否,是审定专业硕士生能否毕业和授予学位的基本依据。 本专业硕士生必读书目

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广博的英汉文化知识、良好的道德、心理和身体素质、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思辨能力、初步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特色及实现途径 专业特色: 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理念,以提升综合素质为核心,以“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为模式,培养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优、创新意识好、思想境界高的应用型人才。 实现途径: 1、理论课程:突出语言、文学和文化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重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2、实践课程:形成专业实习、口语实习、志愿者服务、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五大模块有机统一的课程体系,建立自评和师评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3、教育方法:利用网络、计算机等辅助工具,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丰富多样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4、成长管理:重视成长过程管理,引导学生课程成绩、竞赛成绩、创新创业成绩和社会参与成绩四个方面均衡发展,追踪学生的成长历程。 三、培养要求及保障措施 培养要求: 1.知识要求 (1)了解中国国情,包括中国的政治制度、政策方针、传统文化等。 (2)了解英美国家人文地理概况、发展历史、政治体制、宗教文化及教育制度等;了解当代英美政治、经济和文化。 (3)具备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包括哲学、伦理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4)掌握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篇章、翻译等知识。 (5)掌握语言的特征和功能,了解语言研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6)掌握语言使用在各种文体中表现出的规律。 (7)熟悉英美文学史上主要文学思潮和流派、重要作家和作品及其影响。

0851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两年半全日制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及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的建筑设计应用型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作风正派,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积极工作。 2.掌握系统的建筑学基本理论,具备建筑设计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具有专业的实践技能。了解前沿的发展动态,对建筑设计理论、方法和建筑技术的发展有敏锐的洞察力。 3.具有独立进行建筑设计创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 五年制建筑学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的应届、往届生;四年制建筑学专业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并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往届生。 三、考试方式 考生须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达到我校的复试资格条件,参加我院组织的复试(笔试和面试),综合初试和复试成绩后择优录取。其中初试部分参见本专业招生目录中的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满足我校复试要求后可可参加复试,复试具体要求详见当年度的复试通知。 四、课程设置 A类公共必修课(7学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 自然辩证法等选修课程1 英语4 B类学科必修课(6学分) B01 建筑理论研究 2 B02(C/E) 城市形态与设计方法论(C/E) 2 B03(C/E) 计算机辅助技术(C/E) 2 C类专业方向必修课(9学分,C11、C12和C13、C31各选1门) C11 基本设计 2

C12 概念设计 2 C13 建构研究 2 C14 建筑设计实践 3 C15 现代建筑设计基础理论 1 C16 材料与建造 1 C31 城市设计 2 D类专业方向选修课(7学分) C21 中国建构文化(木构)研究 1 C24 建筑史方法 1 C25 都市社会学 1 D21 建筑史专题 1 D22 社会理论与空间实践 1 C32(C/E) 城市形态学(C/E) 2 D31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与方法 1 D32(C/E) 电影建筑学(C/E) 1 C42 GIS基础与应用 1 D41 BIM 1 C53 传热学与计算流体力学 2 C54(C/E) VDS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C/E) 2 D51(C/E)绿色建筑技术-上(C/E) 1 D52(C/E)建筑体系整合-上(C/E) 1 D53 建筑环境学 2 D61(C/E) 设计工作坊一(C/E) 1 D62(C/E) 设计工作坊二(C/E) 1 D63(C/E) 设计工作坊三(C/E) 1 D64(C/E) 设计工作坊四(C/E) 1 本专业学分构成为: 学位课(A+B+C)=22学分; 选修课(D)≧7学分; 总分≧29学分。 备注: 1.根据中宣部、教育部的相关通知,A类中“自然辩证法等选修课程”是 指“《自然辩证法概论》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或《马克 思主义原著选读》”3门,我校要求硕士生须在其中任选1门。 2.非建筑学专业本科及同等学力、本科为建筑学四年制的硕士生须完成D 类设计工作坊课程2门,合计2学分。具体课程须参考第二学期选课单 课程说明。 五、学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