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佛教与生活

佛教与生活

佛教与生活
佛教与生活

日常生活中如何禅修

圣严法师

一、身心合一

身体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身体在做什么,心就在做什么;手在做什么,脚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

——身心不可分离,身心一致。例如:

1.在厨房中烧水、挑水、拣菜、切菜、洗菜,心就放在动作上,心中不起其它念头。

2.如果在炒菜,手在动,心也要专心地在炒菜,头脑里没有其它的杂念。

3.如果喂小孩食物、饮料,则一心一意地只想到喂小孩牛乳等食品,而没有其它的念头。自己的头

脑非常地清楚、轻松、愉快。

先计划知道要做什么,如果已经计划好的事情,在做的时候就不须用头脑想了,特别是在平常生活之中,有些是经常性的动作,譬如:漱口、刷牙、刮胡子、洗脸、穿衣服等动作,不知做过多少次了,就不必用脑思考。但是要思考的事就必须思考,若不须思考之事则不必用脑想了再做。

往往有些惯性的动作,不须加以思考,一般人就胡思乱想地想其它的事。其实根本不用乱想,只要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比如:扫地时,一扫把一扫把地扫,而且扫得很清楚,洗碗筷、吃饭等都应如此。

但是,第一次做的动作或处理事情,或者是对动作及事情根本不熟悉,首先必须思考,然后再想一想怎么做。正在做的时候,如果不清楚时,还是要想。这样就不会动妄念,而且是一心一意地在做工作。例如:一位母亲剪了一株花拿在手上,思考着如何将花插在什么位置较适宜,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插好,在此过程中就是心无二念,不是在打妄念。反之,如果对剪花、插花的动作太习惯,结果手上拿了花,心里却在想着:“小孩在那边做什么?嗯!奇怪呀!为什么他那么安静,到底他在干什么?咦!小孩在动了,他走路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地响呢?”请问这是不是妄念呢?是妄念。所以做任何一件事,均应将心放在那件事情上,心为那件事在做,就是正念而非妄念。因此,要经常保持身体的动作和心的念头在合一的状态。

二、心口一致

譬如:我正在说话,一句接一句地讲给你们听,结果我脑中却又在想另外一件事,请问我是不是会语无伦次?当然会,因为口说心想,根本是两回事。如果正在讲这一句话,结果心里在想刚才讲的第一句、第二

句话,这也就是在胡思乱想。

因此,说一句话就是这一句话,说什么事就是什么事,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讲完一句,下一句话自然出来,不过在讲话以前,先考虑要说些什么,不是想讲什么就随便脱口而出,那就变成胡说八道,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或许也没什么话可讲,就是想用嘴巴不停地讲,这就是妄想,不是心口一致。

心口一致必然知道自己要讲什么,表达出来以后也是清清楚楚的。这是修行人对自己身体的动作、语言的行为,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如此就不会做错事、说错话了。

三、心眼一如

胡思乱想的人可从其眼神窥见,因为眼神飘忽不定,心中无主。不知看什么,表面上好象什么都看,事实上没有集中焦点的对象,更不明白自己的眼睛为什么要看,就是不知道将眼睛定在何处,只是脑中的思想不断地动,所以眼神也似幽浮般地飘动。因此之故,可从人的眼神中观察出此人是否思想集中、稳定。

在日常生活之中,要对自己的任何一个动作全部负责,也就是“一步一个坑”,脚踏实地,步步为营。走路步步为营,讲话也是步步为营,任何动作都该步步为营。不是杂乱无章,不是东一榔头西一锤,而是要身

心合一、心口合一。

少一些妄想,加一点正念,则智能日增,可开慧眼。慧眼开了,必然是烦恼和困扰的消除。唯有心得稳定,才能减少烦恼。唯有练习身心合一、心口一致,则心中的烦恼必然日减。当外在的境界扰乱时,你只要注意自己心里在想什么?眼睛在看什么?耳朵在听什么?如此,注意观看、听闻等,烦恼就不存在,结果是该听

的听到,该看的也看到。

比如:对方打来一拳,如果注意对方打出来的动作以及自己被打的感觉,那么心里就不会起烦恼。如果听到别人骂你,清清楚楚地听到声音在骂,也知道自己是被骂的人,这时心中没有烦恼。但是如果你心中起了波浪——我为什么被骂?他为什么打我?如此想的话,烦恼一定会展现出来,因为注意对方的缘故。反之,清

清楚楚地注意自己的心念,则烦恼必定不存在。

任你学习什么,若只求小成,依样画葫芦地简单模仿,中规中矩即可。若望大成,则更多的是“工夫在诗外”。工夫在诗外,可以帮助一个人在认知上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也就是从本质上来认知客观的存在。下列所附是我在生活中看到的点点滴滴,和大家分享之:

有眼界才有境界,有实力才有魅力,有思路才有出路,有作为才有地位。

政从正来,智从知来,财从才来,位从为来。

观念比能力重要,行动比承诺重要,选择比努力重要,感知比告知重要。

方向比速度重要,智慧比吃苦重要,学习比学历重要。

智力比知识重要,素质比智力重要,觉悟比素质重要。

方向大于方法,做人大于做事。

思路清晰远比卖力苦干重要,心态正确远比现实表现重要,选对方向远比努力做事重要,做对的事情远比把事情做对重要,成长的痛苦远比后悔的痛苦好。

拥有远见比拥有资产重要,拥有能力比拥有知识重要,拥有人才比拥有机器重要,拥有健康比拥有金钱重要。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方向,性格决定命运。

表面上缺的是金钱,本质上缺的是观念,命运里缺的是选择,骨子里缺的是勇气,肚子里缺的是知识,事业上缺的是毅力,行动上缺的是改变。

落后是观念落后,贫穷是脑袋贫穷。许多人不是没有好机会,而是没有好观念。不是不接受新观念,而是不愿抛弃旧观念。

理念改变思维,思维改变心态,心态改变行动,行动改变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改变命运。要改变命运,先确立理念!

如果事情无法改变,那就改变自己;如果无法说服他人,那就想法说服自己。

决定今天的不是今天,而是昨天对人生的态度;决定明天的不是明天,而是今天对事业的作为。我们的今天由过去决定,我们的明天由今天决定!

制胜不凭体力靠智力,成功不靠奇迹靠轨迹。成功不在于是否拿到好牌,关键在于能否将手中的坏牌打好。人生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去哪里。

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挖的不够深;不是成功来的慢,而是放弃速度快。得到一件东西需要智慧,放弃一

样东西则需要勇气。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奇正相生,循环无端。涨跌相生,循环无穷。机遇孕育着挑战,挑战中孕育着机遇,这是千古验证了的定律!

种子放在水泥地板上会被晒死,种子放在水里会被淹死,种子放到肥沃的土壤里就生根发芽结果。

懂得如何避开问题的人,胜过知道怎样解决问题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选择顺其自然,也许是最佳选择。胜出者往往不是能力而是理念。

给人金钱是下策,给人能力是中策,给人理念是上策。财富买不来好理念,好理念能换来财富。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是在人的脑海里!

人贫穷是社会的错,因为社会没有给他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重要的不是你从哪里来,而是你到哪里去。当你在埋头工作的时侯,一定要抬头看看你去的方向。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观念改变并未改变事物本身,改变的只是对事物的认识。

你能够成为什么?惟一限制的就是你头脑里的框框。别人不明白的时候你明白了,别人明白的时候你行动了,别人行动的时候你成功了,别人成功的时候你富有了。这就是:超常思维,先见之明!

聪明人看得懂,精明人看得准,高明人看得远。智者的声音是愚者的方向,无法放弃过去的无知,就无法走进智慧的殿堂。偏见比无知更可怕!

没找到路不等于没有路。

你想知道将来要得到什么,你必须知道现在应该先放弃什么。

智慧不在年龄,杰出不在辈高。

当你抓住一件东西总不放时,或许你永远只会拥有这件东西。

天下的事有千难万难,但最难的有两件事:一是把别人口袋里面的钱放到自己的口袋里。二是把自己的想法放到别人脑袋里!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虑之不远,其忧即至。祸因多藏于隐微,而发于所忽。智者避险于无形,明者远见于未萌。

最难打开的是心门,最难走的是心路,最难调整的是心态。世界上最难干的工程是改造人的内心世界。

再烦,也别忘微笑;再苦,也别忘坚持。

低调做人,你会一次比一次稳健;高调做事,你会一次比一次优秀。

成功的时候不要忘记过去;失败的时候不要忘记还有未来。

有望得到的要努力,无望得到的不介意,则无论输赢姿态都会好看。

生活不是单行线,一条路走不通,你可以转弯。

人生四项基本原则:懂得选择,学会放弃,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让梦想成真的办法就是醒来。

哲人无忧,智者常乐。并不是因为所有的一切他都拥有了,而是所拥有的一切他都爱。股指期货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它只是个市场而已,做期货之所以艰难,是因为人受情绪的影响,因为复杂的困扰。当一个人能做到简单,你就可以洞测期货的奥秘;当一个人想的复杂了,你只能在期货的大门前彷徊。简单与复杂是相互的关系,不经过复杂的简单不是真正的简单,从复杂中走出来的简单才是有用的简单;众人认知的简单仅是众人的简单,众人认知的复杂仅是众人的复杂;期货市场是少数人的真理!

交易者刚开始时想的简单,往往有大赚的现象,接下来就不太好了。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想多了就不容易放下,情绪就变得复杂了,情绪的复杂是多条路,很多人都走不出情绪的复杂;后来做交易的时间长了,分析、方法也越来越变的复杂;很多人就这样迷失在复杂中,彷徊在复杂中。

期货价格的上涨与下跌是相互的存在,涨中有跌,跌中有涨,对立的方向转变是规律(规则与纪律)的基础,期货市场与万物的规律是相通的,你要从混沌中去寻找有效的规律。

规律并不是好找的东西,有些人认为的规律并不是真正有效的规律;任何事物都有内在的运行规律,期货市场也是一样,规律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东西,并不是一成不变完美无缺的,但规律具有它的有效性。期货规律的有效性最重要包括成功与失败的比率、收益与风险的比率、资金管理系统、纪律系统。如果你的规律是赢利的,就是有效的,赢利越多有效性越高;如果你的规律让你亏损的,你可能没有找到有效的规律,还需要你重新去寻找、完善。

有人找到有效的规律后努力按规律做;有人时用时不用;有人永远找不到有用的规律,这种人是最多的,第一种人是最少的,1%而已,期货难已!对规律的一致性执行是艰难的事!

难!是因为期货交易有三害:贪、惧、测。贪婪与希望驱动,让人缺乏耐心,急冲冲地开仓,自以为是,频繁操作,不断做出违反规则的事来,结果往往是亏,最后必被贪婪摧之;恐惧让人情绪紧张不安,让人缺乏耐心,急冲冲地去平仓,不能做到让羸利赢到尽头,最后必被恐惧毁之;揣测让人情绪混乱三心二意,不能坚定自已的信心,大赢的变小赢,赢的变亏,小亏的变大亏,最后必被揣测灭之;有三害的任一害都是一条必死之路!

人人都想去征服贪、惧、测,结果总征服不了,当你承认贪、惧、测的存在,承认自我的存在,并把注意力放在规律的执行上时,心存规律,眼无财富,知足常乐,你的贪、惧、测也就会慢慢减少了。

当你制定了规律,就不要违反规律,否则就会有痛苦与失败;只有遵循你的规律,你的心才是轻松与快乐的。可大多数人总不够耐心,总是违反规律做单,结果就是亏损,你用对规律一致性的执行来修行情绪,你的心会随着时间慢慢会变的没有杂念而纯净,你总会耐心等到好的买卖点,你开始走进成功的门了。

期货交易没有捷径,成功绝不是容易的事,每个交易者都想尽快找到成功的路,实际上绝大部分人会在路上去,成功的路是漫长的,总是学习一点、实践一点、懂的一点、进步一点,失败与痛苦是你最好的老师。

那些认为期货交易是可以速成的,期货交易可以大富的想法的人,而不是以平常心处世,心灵会受到蒙蔽而不能开启,是不可能进入赢者之列的。

如果你是初始交易者,学习是必然的,向赢者学习,向投资大师学习,从实践中学习,用内心去学习,从中寻找适合你的有效的规律。学习是无止境的,学习不一定会成功,不学习连“门”都进不去。

期货交易生存是第一关,如果你太关注生存,而惧怕亏损,亡对你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如果你不关注生存,重仓逆势操作,亡马上就来。你要用心去寻找规律,你的规律首先是让你能生存下来,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你的情绪会变得复杂起来,为了生存你必须尽可能地去寻找有效的规律并不断强化对规律的执行能力,只有对情绪进行一致性的训练,情绪才会慢慢稳定下来,这个过程会很艰苦!只有心净你才能走出期货的复杂,

你才会慢慢进入赢者之列。

期货交易没有永恒不变的规律,只有明净的心才会永恒不变,期货分析方法都不是完美的,完美的分析方法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对于规律也是以前有效,现在无效;有些时间有效,有些时间无效;这个品种有效那个品种无效;他有效你无效;只有明净的心才会洞察规律、操控规律、使用好规律。

有些时间按规律做了,取得很大成功,你的自我的心膨胀,从而情绪失控,造成失败,在复杂的过程中对于成败、情绪的稳定是个反反复复的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事!合理的休息以调节情绪是需要的。对于过程你要记录它、分析它、承认它、解决它、完善它。

稳定自已的情绪是件很难的事情,这需要你不断地去认识、求索、实践的磨砺,有效的情绪控制是你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而不会有第二条!

如果你天天关注于外部因素只会扰乱内心的平静,让你会经常作出事前的结论性分析,而接下来的市场明明是相反的,你为此困扰,这将很难求得期货交易的真谛,当你能控制自已的心时,你就会洞测期货交易的奥秘,更清楚地跟随市场、掌握时机。

不要与市场争强好胜,争强好胜的人会死得很快,市场中永远有强者和更强者。市场是不可测的,让头脑放空,去静听市场的声音跟随市场的人才会活下来成为胜者。

一个人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圣人也会犯错误,期货交易错误有千百种,你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还不断犯同样的错误,意想不到的错误。对于错误不要逃避、不找借口,要去承认错误、接受错误,向错误学习,不断改进你、提高你,从而减少错误、稳定情绪。如果你不知为何错误!建议你远离期货市场,那对你会是一个可怕的灾难!

交易者亏损是因为情绪不稳定,情绪不稳定是因为自我的原因,人人有自我!

交易者太关注于钱,钱会迷失你的心,钱总是会让你的情绪难以稳定,那些不关注于钱,而关注于对规律的执行上的人往往能生存并成功。

规律的执行是个重要的难题,如果你无法控制情绪,你就会缺乏耐心、频繁操作、不断违反规律,因此对于规律的一致性的训练会强化情绪的稳定性。对于情绪的稳定不要以为寻求外部的帮助能帮你解决,交易成功别人是靠不住的,成功要靠自已!

对于你最大的对手就是你自已!

只要我们不断地对规律一致性的行为,并洞察内心的贪婪、恐惧、揣测的困扰行为,对心进行修行,你会慢慢找到办法稳定情绪。太多的念头让我们很难洞察期货市场的奥秘,如果心中没有了杂乱与过于想控制情绪的念头,情绪的问题就会消失,当内心清澈明净时,你就不会有赢亏的念头,不会有贪惧测的情绪,它们只是幻觉,根本就不曾存在。当然对心的修行不是容易的事,这需要正确的方法、悟性、时间与信心。

人本无我,成长的过程才会有名利的自我心,无我本就存在于你的心,只是无我的心被名利的心蒙蔽。对于交易者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它,迟早会毁灭你。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不努力你如何知道会不会成功,完全做到无我是不可能了,谁知圣人不会犯错?偶尔的犯错对于他们从来就不是个问题,因为他们的心是明净的;只有生命的结束才叫完全无我,执着于无我也是一种自我,你要做的就是如何去转化自我让心明净。

当规律融入于你心,你就不会为规律而困,原来规律与钱财都是空的,你的心也空了,这时你的心不会去执着什么,不会执着于自我与无我的心,不会执着于规律与财富,钱之取之,别人亏之,取之于人,用之于人,心于万物,万物于心,你已超脱于规律与财富了,也超脱于情绪了,原来名利身外物也!你已把名利之自我之心转化为大众万物之自我之心。当你只有大众万物之心时,你就会用你的成功去教化迷惑中的交易者,你会用你的财富去造福人类与环境,你最也不会执着于名利,不会执着于自我!

原来成功只在于你自己的心!

【和尚吃肉吗?】

一个来访者问:法师,我想问一个不太恭敬的问题?

师:请讲!

来访:您在公众场合是素食,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

(师并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反倒问他:您是开车来的吗?

来访:是的。

师说:开车要系安全带。请问您是为自己系还是为警察系?如果是为自己系,有没有警察都要系。

来访:喔,我明白了!

(好多人就跟我说,没自律,没人督促就不能坚持成功者的习惯。我想看完这个故事,你应该懂

得该怎么做了)

【孩子怎么教?】

众:请问法师,我的小孩不听话、不爱学习怎么办?

师:您影印过文件吗?

众:影印过。

师:如果影印件上面有错字,您是改影印件还是改原稿?

(场内立刻响起雷鸣掌声。后有人答道:改原稿。)

师:应该原稿和影印件同时改,才是最好。父母是原稿,家庭是影印机,孩子是影印件。孩子是

父母的未来,父母更是孩子的未来。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你自己不优秀,如何给孩子优秀的教育?如何要求孩子优秀?不

如提升自己,同时提高孩子)

【五百元买汽车】

一位佛友电话抱怨道:为什么我努力了还是得不到?念经行善了但命运却不变?

师:我给你寄五百块钱来好不好?

众:师父,你的钱我不敢要呢!

师:我是要你帮我办一件事。

众:师父,你说办什么,我绝对帮你办好!

师:帮我买一辆汽车。

众: (惊呀地) 师父,五百块怎么能买到汽车呢?!

师:你知道五百块买不到汽车!可是世上有太多的人都在绞尽脑汁,想付出一点,就得到很多。

【心灵篮球】

一位研究生来拜访我,不理解地问:为什么好多人见到你都要磕头?这是不是有点迷信?我没有

拜过任何人,我只拜我自己!

师:你一定打过篮球,或者羽毛球,或者乒乓球吧?

青年:是的,打过!

师:打篮球干什么?不打篮球,篮球会难受吗?而且那么多人打一个球,是为了快点把篮打烂吗?

青年:不是,是为了锻炼身体和娱乐。

师说:不用篮球也可以像打篮球一样运动嘛!

青年:那样多没意思。而且旁人看到还以为是神经病呢!

师:说得好!篮球只是一个道具,一个锻炼和娱乐的道具。那么,身体需要锻炼,心灵就不需要

锻炼吗?

青年:按理应该。可心灵怎么锻炼呢?

师:人在崇拜的时候,五体投地,表现出谦卑、服从、忏悔、求助、感恩和接受,同时也是将自己的心灵融化,与被崇拜者在心灵上合一与连接。这就是心灵的锻炼。别人礼拜我,我也是一个道具,就像一个篮球,让人打来打去。只不过我不是真的篮球,是一个心灵篮球。同样,拜祖宗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孝心,用心灵承接祖宗累积的能量;拜土地是为了感恩珍惜土地,我们生长在大地,大地给我们很多的食物和物品,而我们回馈的都是垃圾;拜龙王是珍惜感恩水,因为人体有70-80%是由水组成……中国人拜的学问深了,里面有大智慧妙作用。虔诚礼拜的时候,拜和被拜是一个整体,哪有什么你我高低呢?有些人搞不懂就大加诽谤,是没有实践过和用心体验过。妄加诽谤就是痴

狂!

青年:太高深,太智慧了!请受我三拜!

师问:感觉到心灵锻炼的美妙了吗?

青年:嗯!很伟大!……

(为什么叫我老师?因为我确实能教导你,不管是思维模式,还是行为模式。)

【粪便臭不臭?】

一位女士不停地述说自己的苦难,没完没了。师打断她的话说:你的苦还真多呀!

女士:别人诉苦最多需要三天三夜,我诉苦需要三年!

师:那是什么时候的苦?

女士:前几年。

师:那不是过去了吗?为什么还紧抓不放呢?(停了一下),又问:你拉出的粪便臭不臭?

女士:当然很臭啦!

师:现在粪便在哪里呢?

女士:拉完就冲掉了。

师:为什么不把它包起来放在身上?见到人就拿出来告诉别人:我被这东西臭过?

女士:那多恶心!

师:对呀!苦难也是一样,它已经过去了。回忆和诉苦就如同把粪便拿出来向人展示,既臭自己

又臭别人!听懂了吗?

女士:听懂了!

师:那以后你还要不要诉苦?

女士:不要了!

师:记住:越诉苦越苦,越抱怨越怨。

女士:嗯!…

(这就是心理调节了,你苦难的事已经过去,如果依然以前的自己,那只会依旧苦难,状态决定

你的成就)

【如果世人都出家……】

一个对佛教有兴趣的女教师对师说:如果世人都像你一样都出家,人类还能延续吗?

好像没有听到这个问题,师平和而关怀地问到:你的小孩多大了?男孩女孩?

教师:17岁了,女孩。

师:要准备高考了。

女教师:是的。正在加紧复习。

师:你一定希望她考个好大学吧?

女教师:是的,要考就考北京的大学,其它的大学没什么意思。

师:如果每一个人都像你一那样想,那还有人种田吗?其它省的大学不是只有都关门了?

女教师:……

师:你注意到没有,你已经回答了你自己的问题?

女教师(愕然):……!

(人人都想当讲师,教导别人,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当讲师的,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喜欢付出,福报就越来越多;

2、喜欢感恩,顺利就越来越多;

3、喜欢助人,贵人就越来越多;

4、喜欢抱怨,烦恼就越来越多;

5、喜欢知足,快乐就越来越多;

6、喜欢逃避,失败就越来越多;

7、喜欢分享,朋友就越来越多;

8、喜欢生气,疾病就越来越多;

9、喜欢占便宜,贫穷就越来越多;

10、喜欢施财,富贵就越来越多;

11、喜欢享福,痛苦就越来越多;

12、喜欢学习,智慧就越来越多。人心就像一个容器,

装的快乐多了,烦恼自然就少;

装的简单多了,纠结自然就少;

装的满足多了,痛苦自然就少;

装的理解多了,矛盾自然就少;

装的宽容多了,仇恨自然就少。

胸襟决定器量,境界决定高下。

活着就是一种修行,修行就是修心。

修得一颗平常心,无时不是快乐;

修得一颗满足心,无处不是幸福。佛不在天上,佛不在寺庙里,佛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学佛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读经也不是高深莫测的文字游戏,能讲几段佛经更不是为了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博学宏才。人们不能为了学佛而学佛,为了诵经而诵经。佛经记录的是佛陀对人生、对宇宙、对自然法则的探索和思考。佛经留给众生的是观察宇宙真理,开启智慧,明悟自心的方法。学佛是手段,学佛不是目的。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我们能够回归宁静、光明、智慧的本心;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的众生能够究竟解脱,能够离苦得乐。快乐地信佛,快乐地信自己身上善的力量,快乐地安妥那颗洁净如莲的心;在恼人的尘世喧嚣中听到佛音,闻见佛法,悟透佛理,从而慈悲地面对,智慧地领悟,宽容地接受,勇毅地改变;常怀利他之念,把一种缺乏禅意的生活过出氤氲禅意,在人间烟火味中潜心修行,使菩提树常绿,明镜台常洁——这样,你就与佛相互拥有了。1、欲

望越大压力就会随之增长。

2、你太看重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的奴隶。

3、鱼在水中永远不知道水的重要。

4、你认为你幸福,你就幸福,至少比说自己不幸福的来得幸福。

5、人有所怕归根是怕死,如连死都不怕又有何事可怕,但人终会死,有的人选择死了还活在人们心里,

有人确为名利默默无闻的死去。

6、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不要去否定,不要说我不能我做不到,如果人人那样,世界上就没有电灯,没有

汽车没有一切。

7、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它一口吗?

8、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它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它了解太少。

9、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度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

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底气。有一个富翁得了绝症,他觉得自己将不久人世,心中很难过。后来,他去请教一位隐居的名医。名医为他把脉诊断后说:“这病除了一个办法外,无药可医,我这里有三帖药。你依

序照做,一帖做完再打开另一帖。”

富翁回到家, 打开第一帖,上面写着:“请你到一处沙滩,躺下30分钟,连续21天。”富翁满心怀疑半信半疑,还是照做了,结果每次一躺就躺了2个小时。因为他平时很忙碌,所以从来没有这么舒服过。听着风

声、海浪声和海鸥的鸣叫。

第22天,他打开第二帖,上面写着:“请在沙滩上找5只鱼或虾或贝,将它们丢回海里,连续21天。”

富翁半信半疑,但还是照做了,结果每次将小鱼虾丢回海里时,他却莫名地感动。

第43天,他打开第三帖,上面写着:“请随便找一根树枝,在沙滩上写下所有不满和怨恨的事。”当他写完没多久,海浪涨潮就把那些字冲刷掉了,他突然顿悟而感动的哭了。

回家后,他觉得全身舒畅,很轻松而自在,甚至不再怕死了。

原来,人因为学不会三件事,所以会不快乐:

一、休息;

二、付出;

三、放下。

贪婪是一种毒药,人的欲望永远没有止境。拥有了稳定的生活还要去追求安逸,拥有了安逸的生活还要去追求奢侈的物质享受。只要你的欲望没有尽头,就永远不会快乐。人生哲理:“知足者真富。”珍惜现在所拥有

的,你会发现,你就是世上最富有的人。

[第46楼]

引用@Ta

从生到死有多远?呼吸之间。

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

从爱到恨有多远?无常之间。

从古到今有多远? 谈笑之间。

从你到我有多远? 善解之间。

从心到心有多远? 天地之间。

从佛到我有多远? 觉醒之间。在北京,人们发现有这样一个乞丐,他叫鼎然,常来往于北京几大寺院道场间,时而居士林,时而通教寺,时而广化寺……·

下面是这个乞丐与游客之间不同寻常的一段对话,通过这段对话,我们不难看出,真正的智者不分贵贱无处不在。·

游人问:你这么年轻,为什么不找份工作,靠自己能力去吃饭,干嘛在这里乞讨?

鼎然答:我跪在这里,是让自己的虚荣一败涂地。是让自己的面子,无地自容。是让自己的虚假,彻底崩溃。我不是因为吃饭而做乞丐,也不是因为乞丐而去吃饭。若我放不下自己的虚荣,自己的面子,自己的虚假,纵然我有多么好的工作,多么高的待遇,多么令人羡慕的生活,我,依旧生活在虚荣当中,我依旧被我的虚假

所操纵,我活着,还有什么真正的自由可言?

问:你们这些乞丐,靠别人的施舍来过日子,这么年轻,就来这里乞讨,你感觉羞愧不羞愧?

答:我若羞愧,就一定不会来这里乞讨。我若抱着我的虚假面子不放,我绝不会来这里乞讨。别人施舍给我的东西,正是我需要反省自己的东西。我感谢施舍给我东西的人,也感谢用任何言语来评价我的人,因为你们,才使我懂得了做人的真实。

问:你是乞讨钱呢?还是乞讨饭呢?·

答:当我彻底放下自己的虚假时,我的乞讨就是成功的。当我彻底不再抱着面子来勉强过日子时,我的乞讨是成功的。当我彻底不再因为自己的虚荣而左右蹒跚时,我的乞讨是成功的。我不是因为钱来乞讨的,也不是因为饭来乞讨的。我是因为自己的虚荣,自己的虚假,自己的面子,而来乞讨的。

问:是什么力量促使你做乞丐?

答:我的虚假,我的虚荣,我的面子。没有它们,我还需要乞讨吗?我感谢它们,使我有了做乞讨的机会。

问:你乞讨多长时间了?

答:三年!

问:三年了,应该你的面子,虚假,虚荣,已经彻底没有了,干嘛还继续乞讨呢?·

答:当我的面子崩溃时,可我的妄想还依旧存在。当我的虚荣放下了,可我的爱欲心依旧存在。当我的虚假磨灭了,可我的分别心还依旧存在。所以,我做乞丐,还没有真正做好。

问:你天天在这里乞讨吗?·

答:不天天在这里。到处乱跑。走到哪里,就乞讨在哪里。

问:这么冷的天,你怎么还穿一双单鞋?你乞讨来的钱,足够你买一双棉鞋了。

答:脚冷了,是可以随便用任何东西保暖的。可人心一旦冷了,纵然有多么充足的钱,多么厚实的棉鞋,也是徒劳的。虽然我的脚是很冷,但是,我得真实去感受,我也并不因为脚的冷,而不再乞讨。因为,我的心,总是灼热的,她,可以溶解我的一切烦恼,何况一个微不足道的脚呢。世人总是呵护外在的东西,却不知去呵护内在的东西。纵然外在再多么漂亮,而内在,已经是破旧不堪了啊。

问:我看你就不是乞丐,你到底是什么人?

答:纵然我告诉了你,我是什么人,但是,对于你,依旧是陌生的啊。为什么世人总喜欢去了解别人,而不真正地去认识自己。纵然你再如何了解别人,可对于你自己,依旧是陌生的啊。

问:我给你扔了一块钱,你怎么不说谢谢呢?

答:当我看见您的慈悲之心时,我已经不在乎什么一块钱了。您的慈悲心,是无法用谢谢二字概括的。我只能把您的慈悲之行,深深地装在自己心里,慢慢来品尝。

问:当乞丐的滋味怎么样?

答:如人烧香,各自心明。

问:乞丐都是骗子,我见得多了。·

答:人人都是乞丐。或乞讨情感、或乞讨权利、或乞讨物质财富、或乞讨名义地位、或乞讨健康、或乞讨快乐幸福。这种乞丐,您见过吗?问:我怎么不知道啊?

答:因为在您心中,乞丐都是骗子,您总是执着在这一处,犹如总是执着地看一个地方,纵然外界多么精彩,你依据是无法看见得啊。若一个人,总是执着地断然一个固定的答案,那么,您总是停留在这一处地方。犹如您自己拿镜子去照他人,却忘记了照自己啊。

问:原来做乞丐,还没那么简单啊。

答:乞丐是人来做的。不是乞丐自己去做乞丐。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乞丐。一个心邪的人,做乞丐,他会污染一大片的。一个心正的人,做乞丐,他会感染一大片的。犹如一个乞丐,把自己乞讨来的钱,无私地捐献给慈善机构或灾区人们,这种乞丐,是何等地伟大。而这种伟大的行为,却出自一个乞丐之手,可以让更多的人,甚至记忆一辈子。所以,我们不能以点带面地否定所有做乞丐的人,恰恰相反,我们要用善意的眼光,去看待乞丐。虽然有的乞丐确实让人厌弃和憎恨,但是,他们能够长时间跪着,长时间躺着,这种行为,也会让人产生怜悯心,生起慈悲心。必定,他们没有去做杀人放火的事情,更没有象某些人,冠冕堂皇地,在人背后,做些见不得人的勾当,祸害善良的人,用极其邪恶的心来达到自己邪恶的目的。就凭这一点,乞丐,还是善良的。人心要放大点,放宽点,那么,你眼前的路,就好走些。某些人,一顿饭能挥霍几千元,甚至几万元,几

十万元,难道面对一个乞丐,仅仅需要你随便扔几粒钱,您难道就那么的吝啬吗?

问:象你这样说,难道我们就滋养那些好吃懒做的人,让他们什么也不做了吗?

答:人,迟早都会觉悟的。人,不能一辈子总当乞丐。但是,正因为他们曾经当乞丐,看到很多善良的人给予他们的施舍,在他们心里,早已经种下了善良的种子。当因缘有所成熟时,他们心中的善良种子,就会发芽。而且,纵然这个乞丐是无动于衷的,但是,有很多人施舍时,也同样有很多人看在眼里,明在心里。这,不也是在给大众种善根吗?有时候,一个无心的举动,会感染一大片人。有时候,一粒种子,可以让更多的人受益。

问:你乞讨来的钱,用在什么地方?·

答:我把自己乞讨来的钱,又反回到别的乞丐手中。

问:你这个人,是不是有病?神经有问题?哪有象你这样的乞丐?

答:一切皆有因缘。

问:你以前是干什么的?

答:我只知道,我现在是乞丐。

问:别的乞丐都跪着,躺着乞讨。你怎么盘着腿来乞讨?·

鼎然问:您吃饭时,喜欢站着还是喜欢坐着?

游人答:喜欢坐着吃饭。坐着吃饭舒服啊。·

鼎然说:他们、我、你,虽然姿态不一样,感觉相同。他们跪着,躺着,有可能有他们的想法。但是,没有跪的工夫,没有躺的工夫,估计乞讨到的钱,就没有那么多了。我坐着,是适合我的姿态,你坐着,也适合你的姿态。同样是人,各有各的心思。在这一点,就没有必要去揣摩了。· ·

问:你看你的头发这么长,怎么不理发啊?脏兮兮的。·

答:只要心干净,比什么都好。

问:你的意思是说我的心不干净?

答:在我心里,您就是菩萨。

问:你是宗教徒?

答:我现在是乞丐,我只想认真地做好乞丐,别的,对于我,没多大关系。

问:难得啊!

答:不得,就不难。

九小时后,鼎然收起瓷碗,向西走去。乞丐,也许就是隐身人间的佛菩萨!也许他就是隐身在乞者中的大成就者!

夜里,在法师的寮房,有人请教发财之道。

法师从座位上下来,走到门口电灯的开关面前,把灯全部关掉。于是房间立刻进入一片漆黑之中,停留了几秒钟,大家的心中都有一种莫名的不快。

法师:请问房间的东西少一样没有?

来访:没有!

法师:那东西在哪里呢?你们看得见吗?

来访:看不见。

法师:看不见就等于没有!

法师又把灯打开,顿时房间明亮起来,大家的心立刻舒服起来。

法师:请问房间的东西多一样没有?

来访:没有。

法师:但整个房间的一切都出现了,我们立刻拥有了供桌、鲜花、佛像、装饰和我的表情……

所以,如果在黑暗中,抓到东西一定是碰巧的和有限的,而光明中不用抓一切都有了。你们领悟到什么没有?

来访:?……!

法师:让心灵从黑暗走向光明,就会发现“原来一切都在这里!”这个“发现”的过程就是“发大财”!

延参法师经典微博语录,关于绳命,内心,生活,快来拜读!

延参法师经典微博语录,关于绳命,内心, 生活,快来拜读! 延参法师,字明超,号糊涂山人。当代著名禅师,佛教文化著名学者、作家。河北省沧州市佛教协会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沧州市水月寺住持,邯郸市蟠龙寺住持,景州开福寺名誉方丈,天津南开画院名誉院长,当代著名书画僧.政协委员.延参法师因为他另类的微博内容和令人亲近性格走红网络,倍受追捧他妙语连珠,他是一个很红的“段子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延参法师的经典微博语录。 关于人生: 人生一场路过,缘分对错纠葛,能知心,一笑相逢。不知心,一笑而过。来这人世间双眼瞪多大,不是来寻找这世间的差别,而是要活出人生的态度与洒脱,能合掌就合掌,能放过就放过。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互相依靠,互相串联,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互相包容,这就成了一个圆,一个环,成了一条路,成了一段缘分,成了一段故事。

自己的路用自己的双脚来丈量,不必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人生。去寻找一种妄想中的完美,是白费力气。去赢得所有人的认可,更是徒劳无功。禅门有语,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不要迷失在心头的雾霾中。 无我观,是佛法的重要特征。我们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同时也是社会大众的一员。要想活得洒脱自然,内心的秉性不随波逐流,而面对外在的世界,保持一种通达和顺应。且向心头留温暖,再向岁月走艰难 人生一条长路,得三五知己足矣。一颗心不要去分别,不要去苛求,不要求每个人都对自己善待、理解和友好,因为这种要求本身,已经脱离了生活的正确轨道。 朋友的种类很多,有来填充你的空白的,有来给你常常提醒的,有来陪伴你生命时光的,有用来给你背锅的,有用来给你填坑的,还有用来背叛你的,还有用来被你伤害的。

可以说佛教的很多风俗习惯已经和中国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了

可以说佛教的很多风俗习惯已经和中国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了,不可分离,中国人的很多生活方式受佛教习俗的影响。比方说过腊八节,喝腊八粥,元宵节要掌灯笼,这是和佛教有关系的。西藏、云南傣族地区更是这样,他们的节日与佛教的节日已经融为一体了。佛教提倡火葬,这和新中国提倡火葬是完全一致的。因为中国人太多,都土葬的话,很多土地会被占用。饮茶方面,更是影响深刻。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很快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僧人坐禅修行,讲究过午不食,不可饮酒,戒荤吃素,以求解脱。坐禅时要求做到:“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因而,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规诫,又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茶叶中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生津的药理功能,自然使其成了僧侣们最理想的平和饮料。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味至寒,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古人认为,茶能清心、陶情、去杂、生精。具有“三德”:一是坐禅通夜不眠;二是满腹时能帮助消化,轻神气;三是不发,即能抑制性欲。而中国禅宗的坐禅,很注重“五调”,即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所以,饮茶是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的。久而久之,茶叶便成了佛教的“神物”。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茶叶、提高品质。因为,首先寺庙都有一定的田产,并且和尚不参加农田劳动,他们有时间、有文化来讲究茶的采制、品饮艺术和写书作诗来宣传茶文化。其次,寺院多在群山环抱的幽谷深处,那里生态条件优越,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加上僧侣们精心培育、采制,茶叶品质尤佳,因而历史上许多名茶往往最初都出自禅林寺院。也难怪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根据史料记载及民间传说,我国古今众多的名茶中,有不少最初是由寺院种植、炒制的。佛教寺院不仅对茶叶的栽培、焙制有独特贡献,而且十分讲究饮茶之道。饮茶显然对人民的身心健康是有积极意义的,所以这方面佛教有着重要的贡献,对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再说佛教对汉族素食的贡献。素食在中国源远流长,古人在祭祀活动中往往食素斋戒。《礼记?坊记》有“七日戒、三日斋”的说法。但要说成体系、树风格的素食谱,则是佛教的产物。佛教徒称葱蒜等有特殊气味的菜为“荤”,有几种说法,大致指葱、蒜、韭、薤、芫荽等,亦称“五辛”。当时不吃荤是不吃这些东西,早期的印度佛教教徒由施主供食,给什么吃什么,并不专吃素食。佛教传入中国后,梁武帝时规定教徒均得吃素,武帝本人曾三入寺院,召集僧众辩论肉食之罪过,并敕令禁荤。这样,汉族僧尼在守戒的前提下,发挥才智,创造出各种风格独特的菜谱、菜系来,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一切优秀的部分都值得我们汲取。当然,也不是说佛教全身都是宝,佛教也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否则它就没必要改革了,不要前进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用客观的、理性的眼光去认识佛教,我想这对大家都是有参考价值的。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以后广泛传播于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 活产生过重大影响。 起源佛教创建时,印度已经进入了封建领主统治的农奴社会。当时印度传统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种信仰,以及婆罗门作为一切知识的垄断者和神权统治的代表的地位开始动摇,成为众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现了种种反传统信仰的沙门思潮。 佛教属于沙门思潮之一。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关于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一般认为生活于公元前6~前5世纪。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29岁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

佛法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佛法与大北农企业文化 ?交流佛法的目的是为了用佛法充实我们的心灵,完善我们的工作方法;借助佛法来帮助我们扫除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让佛法使我们的人格升华,生活幸福.用佛法促进我们事业有成,并创造更大的辉煌. ?学佛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找回最初的自己 ?萧条白发卧蓬庐,虚读人间万卷书.遇事始知闻道晚,抱疴方悔养生疏. ?临时抱佛脚,根本来不及. ?佛经说: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生. ?佛说众生皆有佛性, ?只要我们心存善念,放下红尘的诱惑,并有一颗济世救人的心胸 ? ?佛教在南北朝时由禅宗28祖达摩传入我国.后来历代高僧吸收了儒教的伦理道德和道教的放任自然,逐渐发展完善,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乐于被广大老百姓所接受的宗教---现在的中国佛教. ?中国有三大宗教:儒,道,佛.儒尊孔孟.宣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圣人;道尊老庄.宣扬惩强除恶,替天行道.做仙人;佛尊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宣扬爱众生,度痴迷,见性成佛. 三教尽管教义有别,但主要宗旨都是一样的.都是要求人们做好事,做好人,做善人.古语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谓仁者无敌.有一颗仁爱之心,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有所成就.大北农正是因为有这颗立足农村,造福农民,和农村共同发展的仁爱之心,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所以,我们可以说大北农精神,就是佛法精神. ?我们现在所了解的佛教是其中的一个支派---禅宗.禅宗讲的是顿悟.禅是对本体的一种领悟,对自性的一种参证.主要宣扬息贪,嗔,痴.修戒,定,慧.教人们止住那些不切实际的妄念,对不如意的事不要心生怨恨,遇事不要钻牛角尖,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学会知足长乐. ?戒是戒杀,盗,淫,妄,酒.(我们大北农的八大天条与五戒相通)定是心无旁骛,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侧而目不瞬.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慧是明心见性,参透本来面目. 也就是说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是来干什么的.(我们是大北农人,我们是科教兴农的,是成就自我,体现自我人生价值的) ?戒是条件和基础,定是途径和方法,慧就是结果. ?佛说众生皆有佛性,借可成佛.觉就是佛,迷而不觉就是众生.为什么说迷而未觉呢?因为这个世界诱惑太多,恩,仇,爱,恨,名利等第.这些东西如影随形一样,每天都会紧紧地缠着我们.它象一层厚厚的灰尘,不仅遮住了我们的双眼,也遮住了我们原本清净明亮的心镜.婚姻,家庭,事业,社会环境的纷扰,让我们觉得很苦,很累,很无奈,很渺茫.所以很自然地产生些苦闷,烦恼或一些怨恨心理.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充满快乐.但现实生活中往往会有许多不如意事,让我们的愿望很难实现. ?那么,怎样摆脱生活中的不如意事给我们带来的苦闷和烦恼,始终保持一种平和安乐的心境,走完我们的风雨历程呢? ?唐朝诗人罗隐说: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这绝对不是悲观消极,而是阅透人生的旷达.毛泽东说:牢骚太甚防肠断,风物常宜放眼量.佛说:看透,放下,随缘,自在.这就是离苦得乐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要心中有爱,心中有善,不要有太多的奢求;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佛教是一种生活方式 (惟善副教授专访)

哲学院惟善副教授专访:佛教是一种生活方式 时间:2015-05-22 作者:哲学院新闻中心 来源:哲学院新闻中心 惟善法师/老师于1989年在广东云门寺出家,于1997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随后进入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留学近八年,获文学学士、哲学博士。2005年回国,2006年入职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教授。惟善法师同时在中国佛学院教授佛学、梵文。主要研究方向是印度佛教、阿毗达磨、东南亚上座部佛教等。 走进惟善老师的办公室,只见老师身穿一袭浅灰色的僧衣,神色平和。一见我们进来,他热情地起身招呼我们坐下,还为我们泡了两杯普洱茶。在茶香氤氲中,我们轻松愉快的访谈开始了。 【结缘释门】 惟善老师生在一个信仰佛教的家庭,家里有吃素食的传统。尽管如此,当初他决定出家的时候,他的母亲并不情愿,一是由于惟善老师是家中老大,从传统的传宗接代的观念来说母亲接受不了。二是担心儿子以后的养老问题,三是担心民间对出家人有偏见,觉得出家人不太一样。但是惟善老师认为,路是自己选的,父母无法决定自己的一辈子。老师出家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先是阅读大量的佛教书籍,并亲身到寺院考察,体验寺院生活,最终在理性的思考下选择了出家。老师认为,信仰是内心的东西,它不会与国家主流价值发生冲突,都是主张利他精神,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没有必要排斥信仰。 【“西天取经”】 中国佛教一直有留学的传统。对翻译产生的怀疑和对学术的追求是古今中国僧人到佛教发源地求学的重要原因。而老师本人喜欢钻研佛理,加上当时在中国佛学院了解到南传佛教的一些知识,产生了兴趣,觉得自己应该出去看看,去了解别的流派。之所以选择斯里兰卡是因为它用英语授课,不需要再学习其他外语。同时,斯里兰卡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佛教国家,保留了很多正宗的南传佛教传统。 斯里兰卡的留学生活给了惟善老师很多收获。首先,亲身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给了老师很多书本难以了解的知识。当时的网络技术还不发达,在出国之前,老师只能从书本的白纸黑字上了解关于南亚的情况。比如说,佛教典籍里面说的“白衣”是指在家居士。一开始并没有过多地在意它,直到老师去了斯里兰卡才发现,那里的在家居士去寺院真的是穿着白色的衣服,这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他们居然保存到了今天。除了开拓视野之外,老师还在斯里兰卡学会了梵文、巴利文。老师认为,没有扎实的古典语言基础很难深入地进行学术研究。这里的古典语言指的是梵文、巴利文,很多南亚的佛教典籍是由这两种语言写成的。在老师看来,尽管译著也可以作为研究材料,但读译著毕竟不能像读原著那样直接准确地了解到原意。就好像小孩咬不动东西,需要大人咀嚼以后再吃,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原汁原味的东西已经失去了,并且还会增加一些其他元素。另外,老师觉得留学的经历增强了自己的爱国心。人在国外的时候往往会深刻感受到国家的地位和国力强弱。那时的中国还没有今天这么强大,也有个别大陆过去的人不愿意说自己是中国大陆人而会自称是新加坡人、香港人或台湾人。老师认为人要真实地表达自己,人穷可以,但要穷得有志。所以老师在斯里兰卡始终大方地穿汉传佛教的僧衣,展示自己中国人和大乘的身份。也正是这一份爱国之情促使老师做出学成归国的决定。 【执教人大】 回国后,老师经人推荐来到了人大。当问及来人大教书目的时,老师答道,在人大开设有关宗教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地认识佛教,而不是让学生去信教。同时,老师认为由于自己本身是出家人,对佛教生活有亲身体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宗教。老师认为,自己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在行持、在实践,根据佛教理论来生活。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向学生传播行善、乐观、正义的理念,让大家能够减少烦恼、内心平静,同时改变对佛教的偏见。 当问及是否支持有出家意向的学生皈依佛门时,惟善老师说,曾经有学生向他表达过出家的意向。老师鼓励他先到寺院去看看,了解出家有什么意义。说到底,出不出家是由不同人的根性、因缘来决定的。可以尝试性地在寺院住一段时间,因为寺院是开放性的,是让人来看的。而且佛教讲究随缘,不会主动要求人入教,但会向人展示佛教,让人明白什么是佛教,然后再结合自身情况做出决定。 尽管大学是一个世俗的环境,但在惟善老师看来,大学相对来说是一块净土,人际关系比较单纯。而且在斯里兰卡,僧人在高等学府执教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所以老师并不觉得在大学教书会与僧人身份相冲突。但是,大学毕竟不同于寺院,没有办法像寺院那样为出家人提供理想的生活或修行条件。其中,饮食和衣着是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惟善老师介绍到,出家人的素食不是简单的不吃肉,它还包括不使用动物油、不使用葱蒜等气味浓烈的调料。尽管人大餐厅也售卖素菜,但要它和寺院所提供的一模一样是很困难的。所以,在饮食习惯上只能自己去习惯,只要保持自己的信仰,不必过分在乎一些枝末细节。当年禅宗六祖慧能也曾吃过肉边菜。事实上食素只是汉传佛教的传统,佛陀时代,现在南传佛教僧侣都没有素食的习惯,居士给什么吃什么,葱蒜也不是佛教饮食的禁忌。所以老师在坚持吃素的同时做了一点变通,比如食堂有些素菜放了葱蒜调味,可把葱蒜就放到一旁不去动。在老师看来,坚持素食的意图是不杀生。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也就不会造杀业。佛教徒吃素是从爱护动物的角度来说的,是利他的,而不是像现在的素食主义者那样从利于自我健康的角度出发,二者的出发点不同。只要心中有佛,有慈悲心,在条件不那么好的情况下吃宽泛的素食也是可以的。 另一个生活上的问题是有关僧衣的。惟善老师对僧衣中褂做了一些改良,并且他不喜欢绑裤腿。他介绍到,中国僧衣历来都在变化,民国时期的太虚大师就改良过僧衣,现在称之为“太虚装”。为了方便日常教学和生活,惟善老师也曾改良过僧衣,穿起来比传统的僧衣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在公元1世纪前后,印度佛教开始由西域传入中国。自从中国有了佛教之后,中国的宗教、哲学、伦理、建筑雕刻、语言文学以及生活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的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有关佛教传入中国的各种传说,多将佛描绘成为头顶金光、轻举飞升的神仙。例如“明帝感梦”的记载即是如此:“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为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金黄色。?帝于是遗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明帝梦见金人,形象高大,头顶有日月一样的光芒。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表明当时流行的神仙方术在人们头脑中有很深的印象;明帝以此询问群臣,就有人将明帝梦中的形象与佛联系起来,体现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了比较快的发展。 在哲学方面,佛教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而设想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西方极乐世界”。佛教各派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证据来论证客观世界的虚幻性,同时又千方百计地论证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性,因此佛教哲学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这一种唯心哲学对我国原有的哲学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宋朝时期的朱熹把这一理论渗入到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之中。佛教的三论宗主张“诸法性空”,又称法性宗、空宗。该宗以真俗二谛为纲,以“无得正观”为基本思想,认为一切万有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是无自性的,也就是毕竟空无所得,但为引导众生而以假名说有,这就是“中道”。该宗通过重重否定的“四重二谛”,表明佛所说任何言教不过是权教,只有忘言绝虑才能真正体悟佛说的真理。而佛教的其它体系还有“性具实相”、“三谛圆融”等等学说,大大丰富了中国的哲学体系。 在宗教方面,佛教输入了新的观念、新的教义,形成了新的教派,而且对道教和儒教也有重大的影响。佛教作为外来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儒、道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与儒、道的交融互动中,最终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佛教。佛教以其特有的教义教导人们要空灵、空寂、空无,不要怨怨相报,忍耐人间百般苦,以求西登极乐世界。另外,佛教以其浩如烟海的宗教文献和其宇宙论及其精密的宗教仪规,大大地扩展了中国人的精神领域。 道教和儒教在很多方面也学习了佛教的一些思想。而在佛教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之时,道教也逐步形成,双方同时面临在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中如何传播的问题,造成了佛、道互争高下的局面;魏晋以后,佛教的发展逐渐达到影响整个社会生活的程度,于是导致了思想层面和制度层面上与儒、道的争辩。西晋道士王浮与僧人帛法祖争辩屡败,遂编造《老子化胡经》以贬损佛教。它称佛教是老子西行为教化凶顽的胡人而设,这也就是著名的“老子化胡”说;到东晋时佛教方面侧出现了《清净法行经》予以回应,它提出“三圣东行”说,即老子、孔子和颜回分别是佛的三个弟子摩诃迦叶、儒童菩萨、光净菩萨所化现,以证明佛教高于道教。在其后更是进一步将道教中的伏羲、女娲也看作是宝应声菩萨和宝吉祥菩萨。《清净法行经》的出现标志着佛教与道教之争的发展,至南北朝时期佛道之争更是激烈。尽管它们之间的争斗十分激烈,但作为在同一地区发展的宗教,必将趋于融合。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提出了三点:一是区别了“在家”、“出家”修行所应遵循的不同规范;二是

佛教通俗讲解

关于佛教 问题,大家平时都拜神拜佛啦,知不知道什么叫南无阿弥陀佛呢?佛和菩萨有什么不同呢?我们说满天神佛,神和佛又有什么不同呢? 大家都不清楚吧,那我就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佛教是有释迦牟尼创办的,什么时候创办的呢,大概是在孔子这个时代。起源在印度发展在中国,即是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他们的总部在美国,但在中国发展得很好,佛教的总部在印度,它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是在东汉时期,话说当时的皇帝梦见在西方有一个像是金刚的形象,于是就派人到印度去取些经书回来,后来留下了西安的白马寺,这个是最初佛教传入来的印象。 那么佛教的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呢?南无其实是一句印度话,是直译过来的,就像我们的咖啡就叫COFEE,公共汽车就叫BUS,如果是翻开古文的话叫法就更多的了。南无是一句印度话,它是什么意思呢,是敬拜,敬重的意思,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从心里面去敬拜阿弥陀佛的意思;另外包括我们的一句佛教述语叫“波耶波罗密”,这个是什么意思呢,波耶是智慧,波罗密是彼岸,意思是用智慧之光带你到达彼岸。 我们通常见到各地都有一些佛教的寺庙,其实寺庙就像麦当劳肯德基的连锁店一样,遍地开花。当我们入到寺庙的时候通常见有佛和菩萨,那佛和菩萨有什么不同呢。但凡对于佛法自觉,觉他,功德完满都就称之为佛,即是自己能感悟佛法而且能令他人感悟佛,并且这个人功德完满,那么就称之为佛;能够自觉,觉他但是功德未完满都就称之为菩萨,自觉但未能觉他和功德圆满者就称之为罗汉。如果拿一家企业职位来作比喻他们的身份的话,那佛祖就相当于董事长的职位,他们每一年会召开一次董事会议,将会务分配给经理,要求他们今年要做到多少多少营业额,所以我们的菩萨呢就相当于区域经理的职位,他们的主要是完成董事长分配到的任务; 佛教里面有四大菩萨,他们分别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间菩萨,还有地藏王菩萨。他们的任务是什么呢? 文殊菩萨是四位菩萨当中最不聪明的,就叫做智慧菩萨,如果人们想求身边的人读书聪明就求文殊菩萨,他手抓着一把剑,座骑是一只狮子,大家看西游记就清楚了,你会看到西游记里有一个狮陀头的,这个就是文殊菩萨的座骑,他的任务就是拿手中的剑斩断尘世间的烦恼,只要人间还有烦恼,他就未能功德圆满。 普贤菩萨是骑着大象的,它是四大菩萨中最勤劳的,事必躬亲,到处弘扬佛法。 观世音菩萨大家就相对熟悉了,救苦救难观世音,到处普渡众生,众生还有苦难的话他还是不能完成任务的。 另外一个就是地藏王菩萨,他是负责阴间的;他曾经对佛祖说过: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意思是只要地狱里面还有亡灵未渡上天堂他就未能成佛。相传地藏王菩萨的母亲为了养大他而自己饿死了,待到地藏王修成佛法后他就去阴间去找自己的母亲,后来他发现他母亲已沦为阴间的一个饿鬼,于是他就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就摇一摇他的禅杖,打开地狱的门,到了七月十四门就打到最尽的了,所以到七月十四那天就叫鬼节,过了七月十四地藏王再摇一摇他的禅杖,地狱门就慢慢的关上,到了八月初一就是地藏王菩萨诞。 以上就是四大菩萨四大区域行政经理的任务。那个我们讲一讲寺庙的相关佛像,就拿我们的宝林寺来说吧,当你进入到宝林寺第一道门时,门两边就有哼哈二将,他们是什么身份呢,他俩就如企业门口的两们保安。再进入就是天王殿了,进天五殿第一个见到的就是弥勒佛,它又叫未来佛。在佛教里面有过来佛,现在佛和未来佛,过去佛就叫燃灯古佛,现在佛就是现在的董事长,他叫释迦牟尼,未来佛就是进天王殿第一时间看到的弥勒佛,为什么叫未来佛,意思是未来董事长一位就传给他的了。弥勒他有一副很有名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

佛教与生活

日常生活中如何禅修 圣严法师 一、身心合一 身体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身体在做什么,心就在做什么;手在做什么,脚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 ——身心不可分离,身心一致。例如: 1.在厨房中烧水、挑水、拣菜、切菜、洗菜,心就放在动作上,心中不起其它念头。 2.如果在炒菜,手在动,心也要专心地在炒菜,头脑里没有其它的杂念。 3.如果喂小孩食物、饮料,则一心一意地只想到喂小孩牛乳等食品,而没有其它的念头。自己的头 脑非常地清楚、轻松、愉快。 先计划知道要做什么,如果已经计划好的事情,在做的时候就不须用头脑想了,特别是在平常生活之中,有些是经常性的动作,譬如:漱口、刷牙、刮胡子、洗脸、穿衣服等动作,不知做过多少次了,就不必用脑思考。但是要思考的事就必须思考,若不须思考之事则不必用脑想了再做。 往往有些惯性的动作,不须加以思考,一般人就胡思乱想地想其它的事。其实根本不用乱想,只要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比如:扫地时,一扫把一扫把地扫,而且扫得很清楚,洗碗筷、吃饭等都应如此。 但是,第一次做的动作或处理事情,或者是对动作及事情根本不熟悉,首先必须思考,然后再想一想怎么做。正在做的时候,如果不清楚时,还是要想。这样就不会动妄念,而且是一心一意地在做工作。例如:一位母亲剪了一株花拿在手上,思考着如何将花插在什么位置较适宜,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插好,在此过程中就是心无二念,不是在打妄念。反之,如果对剪花、插花的动作太习惯,结果手上拿了花,心里却在想着:“小孩在那边做什么?嗯!奇怪呀!为什么他那么安静,到底他在干什么?咦!小孩在动了,他走路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地响呢?”请问这是不是妄念呢?是妄念。所以做任何一件事,均应将心放在那件事情上,心为那件事在做,就是正念而非妄念。因此,要经常保持身体的动作和心的念头在合一的状态。 二、心口一致 譬如:我正在说话,一句接一句地讲给你们听,结果我脑中却又在想另外一件事,请问我是不是会语无伦次?当然会,因为口说心想,根本是两回事。如果正在讲这一句话,结果心里在想刚才讲的第一句、第二 句话,这也就是在胡思乱想。 因此,说一句话就是这一句话,说什么事就是什么事,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讲完一句,下一句话自然出来,不过在讲话以前,先考虑要说些什么,不是想讲什么就随便脱口而出,那就变成胡说八道,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或许也没什么话可讲,就是想用嘴巴不停地讲,这就是妄想,不是心口一致。 心口一致必然知道自己要讲什么,表达出来以后也是清清楚楚的。这是修行人对自己身体的动作、语言的行为,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如此就不会做错事、说错话了。 三、心眼一如 胡思乱想的人可从其眼神窥见,因为眼神飘忽不定,心中无主。不知看什么,表面上好象什么都看,事实上没有集中焦点的对象,更不明白自己的眼睛为什么要看,就是不知道将眼睛定在何处,只是脑中的思想不断地动,所以眼神也似幽浮般地飘动。因此之故,可从人的眼神中观察出此人是否思想集中、稳定。 在日常生活之中,要对自己的任何一个动作全部负责,也就是“一步一个坑”,脚踏实地,步步为营。走路步步为营,讲话也是步步为营,任何动作都该步步为营。不是杂乱无章,不是东一榔头西一锤,而是要身 心合一、心口合一。 少一些妄想,加一点正念,则智能日增,可开慧眼。慧眼开了,必然是烦恼和困扰的消除。唯有心得稳定,才能减少烦恼。唯有练习身心合一、心口一致,则心中的烦恼必然日减。当外在的境界扰乱时,你只要注意自己心里在想什么?眼睛在看什么?耳朵在听什么?如此,注意观看、听闻等,烦恼就不存在,结果是该听 的听到,该看的也看到。 比如:对方打来一拳,如果注意对方打出来的动作以及自己被打的感觉,那么心里就不会起烦恼。如果听到别人骂你,清清楚楚地听到声音在骂,也知道自己是被骂的人,这时心中没有烦恼。但是如果你心中起了波浪——我为什么被骂?他为什么打我?如此想的话,烦恼一定会展现出来,因为注意对方的缘故。反之,清

佛教与旅游

寺庙具有两个最基本的功能: 一是僧人修养身心、参悟佛法。 二是普度大众、服务社会。 如果“躲进深山成一统”,只管自己修炼佛法,不与社会密切接触,那就没有很好地实现第二个功能。与社会接触的越多,对于弘扬佛法就越有利,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说,社会人士与哪个寺庙接触多,是有选择的。中国几万个寺庙,他们去哪个不去哪个,有自己的考虑。峨眉山山体内那么多寺庙,也不是每个庙都很多人去的,所以,宗教场所之间客观上存在竞争。随着当今对于佛教寺庙建设越来越多,旅游部门也希望借助佛教文化发展旅游产业,宗教旅游产品已经进入全面重视、全面发展、全面竞争与全面创新的新时期。 区位交通、知名度是基本的竞争因素。 宗教场所的传统竞争因素有三个方面: 一是历史地位:历史上地位显赫,如洛阳白马寺、西安法门寺; 二是宗教地位:是佛教或道教某个分支的祖庭、道场,如四大佛教名山、韶关南华寺、湄洲妈祖庙、汕尾玄武山、揭西三山国王庙; 三是信仰地位:宣传自己的灵验,如德庆龙母庙。 经典的寺庙建筑格局过于雷同,现在的竞争导致了它不能满足现代旅游的需求。宗教场所的新的竞争手段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一是增强观光功能,建设大型佛像,引入声光电技术手段发展大型演艺;二是结合其他文化,如少林寺弘扬武术文化,一些寺庙结合音乐、书画、茶文化;三是宣传镇寺之宝,把过去深藏密室的高僧肉身、舍利子、

古代圣旨和袈裟等文物拿出来给游客观赏,甚至象成都宝光寺专门建设了博物馆,把张大千、徐悲鸿等名作和慈禧御赐的物品都陈列出来;四是贴近大众需求,发展养生餐饮,开展禅修活动;五是大型会议节事,如承办世界佛教论坛,利用建寺1000年或者1500年大张声势,法门寺利用地宫和佛指舍利成功开展了众多活动;六是开辟新的领域,占领新的制高点,如台湾的佛光寺就大力开展慈善活动,成功地形成了社会影响。 佛教旅游产品的成功案例主要有八个值得研究,他们各有特色。一是无锡灵山大佛,一期建设大佛,宣传佛大山灵,二期推出“九龙灌浴”,三期建成“梵宫”,成功地奠定了自己跻身中国“五方五佛”的宗教地位(东有江苏无锡灵山大佛,南有香港天坛大佛,西有四川乐山大佛,北有山西云冈大佛,中有河南龙门大佛),是佛教文化现代化开发的巅峰和典范之作;二是河南少林寺,将武术文化形成一个大产业,多次利用电影媒体拓展影响力,而且推出了“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实景演出;三是三亚南山,在佛教文化方面全方位展示,大型灯光音乐夜景表演和汉唐乐坊表演具有特色;四是烟台龙口南山,在大佛及寺庙的基础上建设了佛教文化园、高尔夫球场、室内戏水乐园、酒店,形成了综合性的文化旅游度假区;五是西安法门寺,利用舍利和地宫大做文章,建成标志性建筑“合十舍利塔”,请流行音乐明星王菲演唱《心经》提升传播效果,讲经堂、大堂茶礼、多功能会议室、禅居客房等时尚简约;六是成都宝光寺,建设博物馆,庙内电话亭等设施景观小品都富有佛教文化教化功能;七是深圳东部华侨城,建设了

论佛教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论佛教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上海海事大学国航104 许璧雯 内容摘要:开篇对佛教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包括其成就及影响以及中国佛教的传入及发展。而后就佛教对人名日常生活的影响展开讨论,本文从对人们日常生活,对祭祀活动以及对节日的活动的影响论述。首先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例如寺庙的修建以及人们去寺庙进行烧香拜佛的宗教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佛教怎样影响普通人民的生活。然后介绍佛教对祭祀活动的影响,通过介绍一些祭祀活动中的佛教元素从而体现出佛教对祭祀活动的影响。最后介绍佛教对节日活动的影响,通过介绍春节,盂兰盆节等各种节日中佛教仪式及活动的体现从而反映出佛教对祭祀活动的很大的影响。最后总结作为一个影响深远的大教佛教已经深深影响着广大的中国人民,佛教活动也已经作为一种日常活动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关键字:佛教,日常生活,祭祀,节日活动 谈起佛教想必广大的中国人民肯定是不陌生,它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权宜方便说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佛教发源于距今约2553年前的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的意思。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明帝永平十年(67年)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明晨问于群臣。太史傅毅答说:西方大圣人,其名曰佛;陛下所梦恐怕就是他。帝就派遣中郎将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道。蔡愔等于西域遇竺法兰,摄摩腾两人,并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共还洛阳。帝特为建立精舍给他们居住,称做白马寺。于是摩腾与竺法兰在寺里译出《四十二章经》。这几乎是汉地佛教初传的普遍说法,也为我国历史教科书所采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到了后汉末叶桓灵二帝的时代(147—189年),记载才逐渐翔实,史料也逐渐丰富。其时西域的佛教学者相继来到中国,如安世高、安玄从安息来,支娄迦谶、支曜从月氏来,竺佛朔从天竺来,康孟详从康居来。

宗教信仰与生活

论中国的宗教信仰缺乏与我们的生 活 摘要:宗教,这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可以说除了中国几乎所有的人都有宗教信仰。宗教可以给我们树立人生的标牌,它可以在遇到困难时给我们启示,它也有着惨痛的过去,各种宗教战争。但是宗教作为一种自然而然随着人类社会一同发展的一种意识文化,它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中国,现在的中国,我们需要宗教吗?我们没有宗教也过了这么多年,那么没有宗教,我们是靠的什么,我们需要的是什么? 关键词:宗教信仰思想道德文化民族 1.什么是宗教? 我们研究宗教,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宗教。首先,像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基督教(天主教为分支)、伊斯兰教、佛教(起源于印度,现印度教为分支)他们都是具体的宗教。当然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其他宗教的。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宗教的普遍性规律。宗教的定义是什么?宗教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多数定义试图在很多极端的解释和无意义表述中找到平衡。有人认为应用形式和理论去定义它,也有人更强调经验、感性、直觉、伦理的因素。宗教建筑 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倾向于把宗教看作是一个抽象的观念、含义。这种抽象的概念是基于自身文化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宗教百科全书》中,宗教的定义是这样的:“总的来说,每个已知的文化中都包含了或多或少的宗教信仰,它们或明了或令人疑惑得试图完美解释这个世界。当某些行为典范在特定的一个文化中得到确立时,它就将在这个文化中打下深深的历史烙印。即便宗教在形式、完整度、可信度等等都因不同文化而不同,但人在社会中还是不可避免要受到宗教影响。” 当然这里也有一些类似于感受性的定义: 门辛人与神圣真实体验深刻的相遇、受神圣存在性影响之人的相应行为 缪勒人对于无限存在物的渴求、信仰和爱慕 弗雷泽人对能够指导和控制自然与人生进程的超人力量的迎合、讨好和信奉 施密特人对超世而具有人格之力的知或觉 海勒尔人与神圣的交往、相通和结合,是对神圣的生动经历 奥托对超自然之神圣的体验,表现为人对神圣既敬畏而向往的感情交织

浅谈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成为富有鲜明特色的重要宗教。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相传于公元前六世纪由北天竺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传说悉达多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485年,活了大约八十岁,大致与我国的至圣先师孔子同时。因他是释迦族人,所以他的弟子又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的圣人。 佛教提倡的是爱心或慈悲、善行或净心,它关心伦理道德和精神的价值,它旨在发现和研究人们的内心世界:伦理的、精神的、和心理的世界。佛教是一种精神和心理的教义,它把人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一条要信仰和实践的道路。它指导人们如何去发展他们的道德和伦理品格、如何去训练和开发他的心、如何去获得智慧,以证得最高的真理──涅槃。它教导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佛教最早是在汉代的时候传入中国的。当时,由于佛教刚传入,在社会上影响并不大。魏晋以降,佛教同中国固有文化因素结合起来,就在思想、文学、艺术乃至伦理道德、社会习俗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文学、唐代禅宗、梵呗与四声、诗律,梵语与字母、音律,从讲经、俗讲衍化出变文、语本小说等。佛学最终成了中国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可以说,中国原来关于天、自然、社会、人生的成套观点和体系,只是因为糅杂了从印度佛学中汲取的成分,方才取得了它后期特有的面貌。1 谈起佛教,就不得不说一个人,那就是玄奘。对玄奘最初的认识,是在小说中看到的前往西天取经的唐玄奘。一直以为玄奘就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渐渐长大了,才知道原来历史上确有其人。玄奘在印度留学十五年,五印度八十国,玄奘身历其境的达七十五国,玄奘从印度带回了许多经论、佛像,回国后他日以继夜地译经,共译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一千三百多万言。在翻译史上, 1王小甫范恩实宁永娟:《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第67页

佛教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意义

佛教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意义—道与器的关系 作者思伟 一.概念阐述 1什么是道:是人类对本有的自然科学中原有的自然规律的认识。 2什么是器:是人类现代科学的新生产物。 二.阐述玛雅文明对当今人类文化的影响(见2012年7月4日天津今晚报第四版) 这些年在社会上流传的玛雅文化曾经引起众多人的关注,尤其是它预言了2012年12月21日将是世界的末日,这已经成为网络上的狂热话题,还有些人预言人类世界将被黑洞吞噬,或遭小行星撞击。但是这些推测是否站得住脚,要看其是否符合自然科学逻辑。因为它们隶属自然科学的领域。人类在其漫长的发展史中,任何一种文明的预言,都要遵循自然规律,都是逻辑严谨的表述。人们拭目以待的2012年将是人类一个文明期的结束,下一个文明期重新开始的转折之年。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加以概括论述。 1当今流传的末法学说是宇宙黑洞形成的主要原因。 中国古老医书<<黄帝内经>>阐述的重点就是天人合一的理论,天地和谐相应。即人体是个小宇宙与外在的大宇宙是相互呼应的,人体有五行,天上有五星。所以中医的辩证施治由此而来。由于末法学说(宇宙的毁灭)这种人类直线思维的结果影响着整个人类,绝大多数人的内心笼罩在这种学说的阴影里,以至于反映到客观现实中就是整个人类内心的小宇宙的阴影合起来造就了外在的大宇宙的黑洞。这就是道教里法包自然的规律,法包自然就是现代人们没有认识到的,自然科学中原有的规律。但是喊末法的人自已没有意识到末法学说和法包自然的规律是相互矛盾的。而自然的法则又是客观存在的,不由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进程中的一切现象也没有逃脱这种规律的束缚。这种制约是人类必须遵循的标准。(即人类从顺应自然开始,到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现代科学发展的一切成果,其真实的目的都是在揭示着自然规律。但现在人们对自然科学和现代科学概念的界定是个盲区,以至于两者之间区分不清,所以佛(宗教)文化都是在以不同的方式引导着人类认识自然规律。人类一旦认知了自然规律,就会明白客观现实中的一切都是从绝对到相对,再由相对返回绝对,这种自然科学规律是循环往复的,是圆通的。如果人们认识不到此规律,他们对事物的认知都是直线思维。所以当看到代表玛雅文明的石碑后,就绝对的认为2012年12月21日就是世界的末日,而懂得自然规律的圆通思维就会认识到这将是人类又一个新文明的诞生。现在是宇宙的剧烈膨胀期,黑洞也在不断扩大,但这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宇宙膨胀到一定程度后会向真空过度。黑洞会随着人类观念的改变自然修复。这也是物极必反的结果,即宇宙的规律是由真空到膨胀,再由膨胀过度到真空。如此循环往复。 2.星球与星球相撞后会发生“穿越”。(融合) 现在有的科学家预言“穿越”是不可能的,星球与星球相撞后会粉碎。这完全是人类直线思维的结果。因为宇宙是个多维空间,它的规律不是人类直线思维所能认识到的。星球与星球撞击后会产生一种直线思维理解不了的现象—“穿越”。这也正是佛文化里讲的重点“如梦如幻”的理论学说,也是佛在揭示宇宙与人类的关系,是尖端的理论学说。喊末法的人怎么能理解佛大智慧的阐述。他们这种思维方式既不是人也不是神,已经严重偏离了佛文化和自然科学的规律,内心已经严重扭曲,而且大肆宣扬末法本身就是灭绝人性,丧失人伦,是一种断子绝孙

浅析中国佛教的发展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浅析中国佛教的发展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摘要:中国的社会史和政治史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研究中国社会和政治应该研究中国史的主流。宗教在我国具有长期性、群众性和特殊复杂性的特点,我国各宗教教义中透露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和道德规范。佛教的产生和发展,给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注入了辉煌灿烂的一页,对中国社会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净化了中国人的心灵,从盛唐开始,佛教与儒家、道家并列,成为人们政治文化生活中不能缺少的组成,佛教陶冶了人们的情操,稳定了社会,使人们精神领域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又广泛的被国人用于外交领域,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融通,总之,其深远的影响是不可限量的。 关键词:佛教文化僧官制度社会生活佛教思想 一佛教的产生与发展 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生于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北部的伽比罗卫国。公元前273年,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阿育王即位,他派遣高僧四处传播佛教。其中一条路线就是向东传入中国新疆并进入内地。公元64年,最早来中国传法的是西域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汉明帝请他们到洛阳白马寺翻译佛经,最早被翻译的是《四十二章经》。这是中国第一部汉文佛经。 第一位到释迦牟尼佛故乡求法的人是东晋高僧法显。伟大的唐代高僧玄奘是前往印度取经的重要人物。他西行求法17年,行程5万里,带回大小乘佛经657部。 佛教传入中国是佛教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13世纪后,佛教在印度灭亡,在中国却取得了继承和发扬。承汉之后,天竺、安息、康居的沙门如昙柯伽罗、昙谛、康僧铠等先后来到魏都洛阳,从事译经;支谦、僧会等前往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弘法。吴国译经,始于武昌,盛于建业。支谦专以译经为务,所译典籍广涉大小科经律,共88部,118卷,现存51部,69卷;康僧会译出《六度集经》9卷等。当时译经,大小乘并举。小乘经典强调禅法,注重守神养心;大乘偏重般若。这个阶段的译经工作和对教义的宣传、研究,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打下了初步的思想基础。此外,这个时期的寺塔建筑、佛像雕塑也各具规模,但今存极少。 南朝宋、齐、梁、陈各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梁武帝笃信佛教,自称“三宝奴”,四次舍身入寺,皆由国家出钱赎回。他建立了大批寺院,亲自讲经说法,举行盛大斋会。梁朝有寺2846座,僧尼82700余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就有大寺700余所,僧尼信众常有万人。北朝虽然在北魏世祖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时发生过禁佛事件,但总的说来,历代帝王都扶植佛教。北魏文成帝在大同开凿了云冈石窟;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为纪念母后开始营造龙门石窟。北魏末,流通佛经共计415部,1919卷,有寺院约3万余座,僧尼约200余万人。北齐僧官管辖下的僧尼有400余万人,寺庙4万余座。在南北南明,有大批外国僧人到中国弘法,其中著名的有求那跋摩、求那跋陀罗、真谛、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中国也有一批信徒去印度游学,如著名的法显、智猛、宋云、惠生等曾去北印度巡礼,携回大批佛经。 在北魏时期,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由于政府的保护和提倡,佛教有了迅速的发展,佛教艺术的发展也是蒸蒸日上。这一时期留传下来的金铜佛像数量很多,此外,闻名于世的大同云冈、洛阳龙门两大石窟,都是这时由国家主持开凿的,所以规模巨大。

个人对佛教的认识

我对佛教的认识 我对世界上的宗教都没太多的了解,但谈起佛教,对我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或多或少影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首先,佛教对于其他国家重不重要,我不知道。但对于中国,他是很重要的。它用顽强的生命力和应变力,即使经历怎样的历史变化,是他自己成为了我们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之士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佛教处在这样重要的位置上,发挥着它的作用,影响这我们。 对于信奉佛教人,佛教义教会学了他们很多,包括让他们成为了我们眼中不一样的人,因为在我看来,他们都是是洁身自好,超脱于红尘事物以外,用另一种视角在看待事情的变化与发展,专心于自己的修行,更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相对他们,我们这些整天被自己,或他人的俗事所烦扰普通的人而言,他们更像一位智者。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揭,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就很好的诠释的了大师们的智慧来源,表明了佛教对佛教徒的影响。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从字面上讲的意思是: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我理解的是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后天培养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碍自性就常人来讲,如悟到,对于世间的事情,万物,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这一切,就足够了。从而对万事万物没有迷惑,不是理解,不是文字,执着于文字,用文字猜度佛法。佛教徒们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与思考中,慢慢领悟,慢慢发现,这使他们活的更自在,因而这就是身处在其中对他们影响。 他们就是这样,利用他们的教义,不断修行,让自己的浮躁的心平静下来,性格也在逐渐变得沉稳,思想变得更加成熟,就算身处在繁华的都市中,也能静下来思考,以佛经教义伴着生活的一群有着大智慧的人。单单就静下心来,我们现在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更何况始思考呢? 其次,虽然现在的社会是日新月异的,有人可能说,佛教应该退出发展的舞台了,但我想说它依然和我们是同步发展的,继续影响着我们。当代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也不是正好契合了佛教的教义众生平等的思想吗? 佛教的平等不仅是指所有的人与人之间平等,而是佛,法,众生皆平等,视一切男女为父母,视六道众生如亲人。如正真做到这点,我相信世上的人谁还会高低尊卑?谁还会被生活所迫,走上犯法的不归路?谁还会为了一己口腹之欲,捕食野生动物?谁还会乱砍伐森林植被?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逐渐把我们生活的社会建成和谐社会还会远吗? 这就是我对佛教的认识,即使日月变迁,斗转星移,佛教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它对我们中国人的影响而言,我相信已经是深入骨血了,是难以磨灭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