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墨尔本2030发展规划

墨尔本2030发展规划

墨尔本2030发展规划
墨尔本2030发展规划

墨尔本大都市区战略规划的历史经验和现行实践

凯文·奥·科纳

墨尔本大学城市规划教授

摘要:对大都市区的发展进行规划具有较长历史时期,起初是细心关注居民点的水利服务,经过50多年的发展,其开始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统筹考虑。墨尔本2030就反映了其最新进展,它通过城市增长边界限制蔓延、鼓励多样化的居住方式使指定地区得到增长等来描绘未来宏观蓝图。它的范围拓展到交通,并对与供水相关的环境问题尤其关注。本文将回顾该战略,概述其关注的地区,强调实施战略可能遇到的困难。这些困难将引起对管理城市地区长期增长的反思。

墨尔本在管理其城市发展方面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其基础早在1850年立市之初时就已确立。从黄金、羊毛和小麦流转中获得的收入使墨尔本有能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墨尔本的第一轮规划中CBD呈现方格网状,与其旁边的港口(当时就在河边)并排,并与它南面和西面的两个主要火车站连接。紧邻CBD南面和西面的是开畅的公共空间。宽畅的法式林荫大道一直通往南面、西面和北面。这些要素都可在图1(1980年代拍摄)中找到。另外很明显的是城市特色商业有末端,它随着主要的办公楼群延伸到西边,也就是邻近原来城市港口的所在地。该CBD的规划方案为工程师和以后的规划师们的工作奠定了基础,他们可以在更大的都市区范围里为居住、工业和商业创造物质空间。

图 1.墨尔本CBD

(照片顶部的南面)

发展中的墨尔本基础设施规划

在1890-1920年间,两类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的修建,使得规划方案扩展到大都市区范围。它们是给排水网络的修建和郊区铁路系统的延伸和电气化。

在供水方面,遵循英国在城市中同时期的做法,成立了专门机构来负责供水、管网、污水收集和处理。为使公共卫生达标,该机构曾有权力控制居住和工业选址,因为后者需要经过许可,建设和开发也需要连接给排水网络。在铁路运输方面,州政府成立了基金来修建和管理电气化郊区线路,线路沿着6个主要的轴线方向延伸到现有郊区住宅格局之外很远的地方。随着这两类物理网络就位,维多利亚州政府在随后的100年间,使得具有放射状基础设施网络的大都市区逐步浮现。这些决策的效果可以在墨尔本1928年的空间范围图上看出,它由1840年时一个非常小的核心区向外蔓延而成。

图2 墨尔本1928年城市范围

100万人口

0 30kms

比例尺:

来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系

该时期,内城核心区人口密集,因为它提供了所有的工商业就业岗位,但郊区铁路系统对居住区位决策已产生影响,尤其两条西南方面和一条朝东方向的线路已开始向外延伸,受这些新线沿线购买独立郊区住宅的机会的影响,人们纷纷被吸引过去。显然,东部和南部比西部和北部更受欢迎。这些位置不只是因水源保护地带来的供水便捷和铁路所提供的服务,而且南部和东部起伏的地势比平坦的西部和北部更具吸引力。西部的工业集群也阻碍了当地居住开发。

奠定基础:1920年代

正如表1所示,墨尔本战略规划的正规做法是逐步完善的。战略规划起步阶段是应对上世纪早些时候就已出现的增长,并于1922年由城市规划委员会(Town Planning Commission)首次发布。该规划识别了若干核心问题以及当地应就1920年代后期出现的变化予以应对。从1922年到最新一轮的2002年战略规划,墨尔本战略规划主要涉及三方面的主题。第一,对新的远郊区或外围的住宅和人口增长进行管理,诸如允许多大、如何配合各方面服务需求的增长等。第二,关注对既有郊区的组织,在各个时期努力建立活动中心、地区中心集聚点或节点等各时期提法有所不同的专门场所,它们是公共和商业服务的中心,可以提高这些坐落在郊区社区

的可达性。第三,关注中心城区的规模和功能的复合性。它是城市发展的起点,但

随着在边缘区或更远郊区兴建新的活动中心,以及有些活动中心追随人口变动的趋势搬离,它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在过去80年或稍后的大都市战略规划中,有时候对这些问题很关注,因而控制和管理很严,而在其余时期管理则很松懈。此外,有段时期,权力主要在中央机构(尤其对于供水和运输系统而言),而在其它时期,地方市政当局(公众咨询机构)是权力的主要来源。这些做法跨越了许多功能。下面的分析尤其关注人口、住宅和工作区位等这些与都市区城市形态有关的争论以及采取的措施。

表1: 墨尔本规划历史

1922 –墨尔本城市规划委员会成立。

1929 –墨尔本城市规划委员会提议进行规划编制,防止土地“误用”,保护

资产价值,关注交通拥堵、娱乐性公共空间分配和随意的混合用地等

问题。

1954 –墨尔本和都市区董事会工程局(MMBW)准备编制第一轮综合性规

划,其提出地区商业中心概念,关注指定中心的大型零售活动。这些

中心拥有公交服务系统,因此也为住宅、交通、就业和社区活动提供

了中心场所。

1971 –MMBW《墨尔本都市区的规划政策》的报告,通过增长廊道和绿楔

原则提出了长期的保持和发展政策,并且只允许城市外围的少量地区

可以向外扩张。

1980 –MMBW的《都市区战略》强化了1954年的地区中心政策,鼓励建

成区的发展,在可达性强的地点,集中进行住宅、交通、就业和公共

设施的开发。

1983 –在14个新的地区中心地带鼓励办公楼的开发,在其它地区则进行限

制。

1987 –《塑造墨尔本的未来》强调了1980版战略的主旨。

1995 –《居住郊区化》放松了都市区层次规划对绿楔边界和活动中心级别的

指导和控制,许多决策被移交给地方层面或者视个案情况而定。

资料来源:https://www.docsj.com/doc/5512152282.html,.au/melbourne2030online/content/introduction/03_basis.html#history

建立规划基础:1954年版规划

上述广泛问题混和交织所带来的变化在随后不同时期的规划中仍继续存在(见表1)。1954年版的规划迈出了该历程的主要一步。1950年后,随着国际移民和当地战后生育率提高带来的人口增加,墨尔本开始快速增长。在战后早期,国际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墨尔本的投资也推动了城市增长。本着政府对给排水进行指导的想法,当局(MMBW)准备进行规划(Logan 1981)。1954年,墨尔本大都市区规划编制公布。该战略为其后大量进行的墨尔本都市区规划奠定了基础。规划认识到了交通廊道的重要性,识别了边缘区的非城市地带,鼓励地区中心的发展,指出内城区应更高密度的开发。

1954年版规划发布后的数年,快速的增长最终突破了最初将新建住宅限定在给排水网络可联接区域的规划控制。不协调发展的时代开启了。该时期,新的区块可以“蛙跳”跃过尚未完工的区块而进入新的地区,因为对它们开发的规模和速度几乎无法施加控制。该时期都市区在许多方向都在蔓延,尤其填充了位于铁路网建立的廊道之间的土地,这可由图3所示的1950年到1971年间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变化中看出。小汽车的大量使用是引起分散的关键因素,它使远离铁路沿线也有了开发住宅的机会。另外,制造业的郊区化为郊区的新居民提供了本地就业机会。这些岗位由跨国公司新建的工厂提供,也由从内城搬离的当地企业提供。汹涌的增长超出了规划的限制,一些新住宅修建在没有当地街道的土地上,社会服务的提供长期滞后。原本只为本地小型乡村社区服务的道路网络,很快就饱受新郊区流量带来的拥挤困扰。

增长的1970年代:1971年版规划

快速的扩张和住宅发展的不协调引起了对规划和1960年代中期城市发展问题的反思,并提议进行1971版规划(MMBW1971)。该战略预测边缘区还将加速扩张,认为卫星城和必要的高速公路系统可以克服出现的拥堵问题。为修建这些道路的土地得以保留,其中的一部分在过去十年或更长时期才使用。廊道结构显然体现了空间发展,沿着廊道之间需要保护的开敞空间在这轮战略规划方案中发挥着显著作用。在实施前,公众的讨论使得方案得以细化,MMBW在政策综述部分对此进行了说明。该政策的要点在于识别了新郊区中的优先发展区。这些区域基础设施最

易提供,并且表明规划战略转而对其长期发展模式进行管理和指导,而不是仅仅依赖对区域进行住宅供应来分区。战略中位置的优先权至今仍有意义。

图3 墨尔本1971年城市范围

250万人口

0 30公里

比例尺

1980年代和“城市巩固(Urban Consolidation)”

1970年-1980年是墨尔本战略规划史上重要的时期,因为对规划的目标和意义进行的大量讨论,以及1992年在McLoughlin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及其与规划政策联系的方式进行了详细讨论。一个受关注的领域是内城人口和功能的相对下降(尤其是因为新型大规模零售投资在郊区进行),是否是似乎鼓励住宅和人口分散化的规划政策导致了问题加剧。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处理社会和公共问题则要求对医院、大学、学校和其它政府服务进行更好的规划。这一时期郊区扩张似乎表现为由大量的专项(规划)来决定这些服务的区位。郊区购物中心网络出现了,但它们与郊区铁路站点几乎毫无关系。大学或医院的新选址决定与公共交通系统区位几乎无关,依靠开车前往。

经济、社会再加上开车引起的环境问题,空气污染和优质农田伴随这一时期城市的蔓延而减少。1980年代末提出的战略转而关注已建成区,通过鼓励活动中心来实施更新,鼓励开发指定的区域(MMBW1980):在1980年代,更低层次的政策文件重申了该做法。战略通过新信息技术来提高对新区域开发的管理,以改善人口增长和服务场所间的联接性。该系统,被命名为“都市区服务协调系统”(Nicholls 1994),仍保留了实施战略的重要部分,并在《城市开发计划》中公告城市年度开发信息,如新的住宅和产业开发位置、可供开发的用地等(维多利亚州,2008)。

然而,本轮战略规划的核心在于通过减少外围新的住宅开发用地尽量遏制都市区蔓延,并在现有地点增加人口。该政策被命名为“城市巩固”。

城市巩固政策用来指导城市边缘区以及重新开发和利用的近中郊(inner and middle suburbs)土地。在边缘区,政策规定了地块规模,制定了每公顷15户住宅的密度目标。在建成区,通过建立“双入住条款(dual occupancy provisions)”来实施政策,即原先只被批准建一座住宅的地块现在允许建两座住宅。政策还希望通过一些老工业地块的再开发安置新增人口,并使得诸如1870年代建在内城西部边缘、现已废弃的大堆场这样的土地得以利用。

城市巩固的实施通过一系列影响高密度地块住宅的设计和选址的政策文件得以完善。最初是一个新的居住开发法规(维多利亚州政府,1987,1992a; 1992b),随后通过优秀设计指南(维多利亚州政府规划和发展部,1995)继续完善,然后又以居住开发条款(维多利亚州政府基础设施部,2001)来进一步完善。

减少一些对增长位置和类型的控制和上级机构对地方市政委员决策的影响,代表了大都市区政策的最新进展(维多利亚州政府,1995)。实施该战略没多久以后政府的变化,加上对城市蔓延后果更强的公众意识,人们呼吁出台新政策。仅就2001年之前墨尔本蔓延的规模而言,这些问题就该提上议程,如图4所示。该图表明,自1971年以来新增的100万都市区人口,主要向都市区东部蔓延,绝大部分离CBD 30公里以上,因而在东西轴线上,都市区延伸超过75公里。

图4: 墨尔本2001

320万人口

0 20公里

比例尺

反思都市区战略:黑尔本2030

截止到2001年,之前十年的大部分开发超出了郊区铁路系统的可达范围,该系统支撑着较早期的发展。城市蔓延导致的焦点后果包括出现空气污染问题,一些远郊区新的居民点难以获取公共服务。对“紧凑城市”比“分散城市”能带来更多潜在好处日益增强的认识,影响着解决问题方式的讨论。这些好处包括减少交通和其它方面的能源消耗。从经济角度看,紧凑有利于提高创造性,促进创意产业发展,而从社会角度看,提供多样化的住宅,改善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可以产生更高密度的城市社区。战略人口分析表明,墨尔本在未来的20年还可能会增加100万人口,这些做法更能切中时弊。该预测建立的基础是持续不断地流入国外移民、从澳洲其它地方迁入和人口稳定的自然增长,所有这些都与当地强劲的经济表现有关。如果它们推动都市区边界迈向更远的边缘区,那么城市增长压力将会引起环境的难以持续和社会压力。到那时候,供水的长期安全性也是个问题,因为气候

变化的后果已经使墨尔本经历着长时期的干旱。更紧凑的城市可以减少水耗增长率,强化减少城市蔓延的力量。

这些广泛的关注提倡新方法和新认识。新战略被称为“墨尔本2030”(维多利亚政府2002),借鉴了廊道开发的长期经验、远郊区块的管理和城市巩固的实施,但增加了一些新理念。战略包含的议题广泛,这从表2中所列的9大重点方向就可看出:

表2:墨尔本2030重点方向

方向1–更紧凑的城市

方向2–更好的管理都市区增长

方向3–区域城市网络化

方向4 –更繁荣的城市

方向5 –更宜居的城市

方向6 –更公平的城市

方向7 –更绿的城市

方向8 –更好的运输线路

方向9 –更好的规划决策,精心的管理

资料来源:https://www.docsj.com/doc/5512152282.html,.au/melbourne2030online/content/introduction/02a_directions.html 这些方向体现了墨尔本在确保新安置100万人口的同时继续保持宜居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目标。这些方向被扩展,并通过一连串的广泛政策来指导地方和区域层面的决策。

战略指出,墨尔本大都市区未来将会更紧凑,并被更好的管理。因而,城市蔓延将得到缓解,这与当前国际上通过紧凑城市获益的考虑是一致的;都市区的扩展将受到限制,新空间将通过对都市区内部的再开发来获取,并将其作为整个城市管理办法的一部分。城镇和其周边区域将被更强有力地联接起来,该工作已从改善连接墨尔本和其周边区域的铁路运输系统着手。通过控制经济发展区位、同时为精心计划的毗邻地区提供社会和公共服务设施来应对经济问题、当地城市设计和社会问题。应对环境问题将通过对水及水应用的格外关注,以及保护内地和沿海的环境敏感区。决策显然应包括交通,因为战略在地方层面的效果取决于土地利用与交

通、尤其是公共交通系统与当前和新的开发区域间的连接性。另外,环境目标依赖减少小汽车的使用,因而战略鼓励增加公共使用。最后,战略被看作是城市管理办法的一部分,与既往观念一脉相承。

为强调目标的综合性,战略重申和强化了早期战略做法中两个非常有意义的要点:

首先,不再仅仅指定增长廊道,新的战略增加了城市增长边界。这对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施加了法律约束。增加该强制性机制是墨尔本借鉴了美国的经验,因为许多的都市区采用该控制形式限制了蔓延。该限定是全面的,然而,在开发商的压力下有所放松。在服从相关条件下,城市增长边界将来还可重新划定。它维持了长期形成的看法,即墨尔本城市战略需要在边缘区识别城市和非城市,在有些情况下要保护高质量的农田,有些地方要承担环境保护职能,有些地方作为开敞空间。

第二,认识到建成区需要增加住宅供应,以满足那些可能继续沿着增长廊道蔓延的需求。这通过指定大量的活动中心来完成目标。其想法是在接近服务、交通和当地工作机会的区域提供高密度住宅开发的机会,一部分增加的人口就可以住在接近交通、其它服务以及当地工作机会的地方。该做法在早期战略中曾实施过,但效果不佳。在墨尔本2030中,该做法基础更坚实,因为它可以借鉴规划和设计指南、新城市规划专家设计运动(Cathorpe 和 Fulton 2001)提供的国际实践以及交通导向开发的现状思考。它还涵盖了控制中心外部开发活动的努力。战略涉及中心的等级,主中心沿着商业和公共服务集群,其通常位于郊区铁路站点,提供高密度的混合住宅。副中心大部分位于公共交通网络站点。

为强化这些长期目标的实施,战略更加注重交通和土地利用间的相互作用。该想法通过识别由铁路、有轨电车和公交线路组成的基本公共交通网络来表达。网络提供的近期和远期的服务结构涉及附近大大小小的指定活动中心。铁路网络是重点,它将中远郊区连接到CBD。一些廊道被提议延伸铁路网络,长途公交线路用来向网络中的站点喂给乘客。

图5展示了这三个战略要素。图中显示城市增长边界围绕着增长廊道,大部分的活动中心分布在都市区范围,并与主要的公共交通网络联接。

图5:墨尔本2030的关键战略要点

资料来源: https://www.docsj.com/doc/5512152282.html,.au/melbourne2030online/content/popups/fig_41.html

问题和关注墨尔本2030

以上概述的战略不但全面,而且创新,同时还与以往管理该都市区快速增长所实施的做法相一致。以往经历为评价战略可能的效果和隔绝潜在的缺陷提供了基

础。战略主要的问题是它依赖住宅供给和需求的变化。战略的关键是要通过中高密度住宅数量增加来遏制都市区范围的伸展和蔓延。这里有三个难题。第一,在公共交通附近的活动中心提供更多的住宅这一清晰战略导向面临的问题是,这些位置的土地非常昂贵并被小块拥有,因而开发商在这些位置建造住宅就会面临困难。交付这类住宅的初次尝试也面临着高密度住宅的建造成本问题,有些郊区中心的新的小型高密度住宅的估计成本远高于附近既有住宅,因此它可能很难卖出。强调这些困难将提倡政府对土地购买和其它对当地土地市场操作进行特别资助,以便为开发企业在指定位置建造该类住宅提供机会。

第二,建造高密度住宅会遭遇当地居民团体的反对,因而开发商的决策会因对项目的反对而受到约束。这点已体现在当地组织的反对声中,社区组织(被称为“保护我们的郊区”和“规划反弹”)早在1980年代后期就展开活动反对地方在城市巩固政策指导下的一些决策,刘易斯(1999)对此做过概述。近期反对的规模和强度可以通过各类在社区门户举办的对战略的集中讨论(主要是反对)来衡量(墨尔本2030,门户2008)。尽管在某些情况下,通过官方机构来仲裁规划纠纷克服了这些反对,但给战略的实施带来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第三,消费者是否愿意购买郊区中高密度的住宅存在难题。图6中的数据表明,多单元住房(与紧凑城市有关)在整个市场中只占一小部分,从1996年算起的15年里,它的市场份额没有显著增长。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中远郊区,其大部分是指定的活动中心的位置,该份额还要低许多。这表明墨尔本居民对单独地块上独立住宅的长期偏好几乎没有改变,因而难以满足战略紧凑城市的目标。观察被2006年人口普查所采集的数据所证实,远郊区仍占新住宅的多数,大部分是单一家庭住宅。

随着地块划得更小,以及近中郊区位置的住宅价格增长使得多单元住宅变得更具吸引力,居民的偏好开始发生变化。然而又产生了新问题。绝大部分供应的多单元住宅并没有建在活动中心附近,而这是战略的核心结构。相反,它随意地分布在周边郊区。因此,战略可能需要更多的财政和监管干预,以使住宅供给和需求的趋势更符合墨尔本2030战略方向。

上面讨论的实施问题,部分原因应归结于过分强调了战略规划方法的设计角色(O’Connor 2003; 211)。显然,好的城市设计成果是实施活动中心政策的本质,但该战略似乎将重心只放在设计上,提供了印象深刻的最终结果,陈旧和无吸引力的现状运输结点将被改造为高密度住宅,零售和社区服务也将出现在同一地点,但几乎没有认识到,这种结果需要上面谈到的一系列复杂的统筹决策(尤其涉及土地所有权和开发)。

图6:墨尔本的多单元和独立住宅

战略的另一个缺陷是对工作的位置以及工作影响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化的方式关注有限。就业被认为是该战略的一个主要导向,但大多关注总体和部门角度的就业变化,而不是就业的位置。其实,就业位置是很关键的,因为它塑造住宅位置和交通模式。表3清晰地表明,墨尔本大部分的就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是位于核心区的外围(距CBD半径5公里范围内),近年来则变得更为分散。大部分的就业散布在低密度的郊区,有些集群与大型的工业和商业用地有关,还有些围绕在大学和医院这样的机构周边。目前,指定的活动中心几乎没有就业。与住宅联系的分析表明,郊区就业与郊区住宅紧密相关,尤其是远郊的住宅。结果,郊区就业向外的

任何扩张,都会感受到对郊区和远郊区住宅的需求,这种持续的城市蔓延压力正是战略所要极力扭转的(Birrell, 奥康纳, Rapson和 Healy 2005)。

表3:墨尔本核心区的就业份额

这些趋势带来一些严重的战略后果。首先,活动中心以后有潜在困难。正如在这些位置建设住宅有困难,它也难以为满足就业增长的建筑物找到空地。如果住宅和就业对小块的中心用地形成竞争,情况尤其如此。不仅需要对土地市场、而且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财政激励甚至特别基金示范项目等持续的政府干预,才能实现所需的战略成果。只有这样,企业才会优先寻求活动中心位置,而不是他们目前的办公和商业公园的位置。

第二,减少小汽车在郊区工作中的使用,需要将郊区公共交通服务作为新重点。现在,几乎所有在郊区工作的工人都通过小汽车出行。要替代小汽车,运输网络的发展重点放在工作地点与一系列的中远郊区的联接是必须的。网络很可能只有公共汽车运行。战略没有认识到这种需要。它提出了增加公共汽车服务,但却没有针对郊区工作地点。然而,运输系统的设计是保持和强化以铁路系统为中心,正如图2和图3所示的那样,该系统支撑了都市区早期的结构。在表1中可看出,到2006年,核心中心网络只承担了都市区工作的 %。如果不对工作位置和住宅间联接的主要线路更改方向,要实现战略的目标是很困难的。目前的高速公路的主要扩建工程已使困难加剧,尽管东部和东南部郊区与许多郊区工作地点接近,但这种联接对当地居民而言,以小汽车为基础的工作-居住联接将更便捷。都市区西部已经历这种后果,远郊开发的住宅已经与新的和现有的郊区就业中心联接。

事实上,战略好象忽略了整个都市区本地居住和劳动力市场大量的地理重叠。正如奥康纳和 Healy (2004) 以及 Healy和奥康纳(2001)指出的,就业的变化和本地居民的变化一直如影随行,在许多地方,当地劳动力市场是“自我平衡(self

contained)”的,因为它主要使用当地工人。尽管该结果不能满足都市区的多中心模式(因为工作和居住是分散的而不是在中心),但这种行为模式提供了一个保证缩短工作出行和强化当地社区的结构,对实现都市区的可持续很重要。因此,战略没有注意这种特别的联系令人惊讶。

最后,中心可能确定的太多。如表4所示,战略事实上在都市区范围确定了5大类、119个独立中心。难以想象所有的中心都能够吸引政府财政支持,而这可能是达到设计目标所必须的,另外基础设施也可能需要,这样,中心才能够实质性地影响都市区范围内的活动分布。这些中心实施的方法也是不清晰的,因为从战略中无法准确获知局部区域的一个中心应该多大。这点不清楚,就很难知道中心如何满足众多的建议土地用途(住宅、零售、健康服务、娱乐、教育和地方管理,还有其它就业),开发或设计怎样的基础设施能够满足培育中心各自功能的需要。另外,有些中心可能会扩张到周边的居民区才能够获得足够的空间来容纳它的新功能。当地居民社区若对此不欢迎,将会阻碍一些中心的发展。

表4:活动中心的类型

00008D3F5/$File/Addendum.pdf

墨尔本2030战略代表了过去25年在管理都市区做法的扩展和深化。它从2002年才开始到位,这样早就开始严肃地就其效果发问是不明智的。然而,墨尔本战略规划的历史经历提供了探索其可能产生的效果的途径。

活动中心政策过去以来一直试图完善。以往经验表明,政府对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进行可观开支、控制类似大学和医院这样机构的位置来支持中心、改变主要的规章(关注场所覆盖和土地混合利用)、建立基金用以征集土地和推动当地

高密度住宅的开发等,中心开发才能可能有效。墨尔本2030方案中首次试图支配地地道道的中心开发。战略的早期版本没有这项政策,因此在指定的中心以外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位置进行开发。然而,还不清楚怎样实施地地道道的中心支配。大部分的就业已经在中心以外了,因此该方案的总体效果可能有限。战略第一个四年可以指望的成果是新的结构可以保证实施的效果和影响。政府采取更有力的财政和监管干预,尤其是对住宅的类型和区位实施了必要的更改,以及战略要求转向公共交通,都将使之变得更为可能。迄今为止,政府自身表明,它只心甘情愿地为一个关键活动中心提供了一些用于土地收购和合并的财力。其不会对活动中心的总体模式产生效果。它也还没有开始公共交通系统通往郊区工作地点的改线工作,当时写战略时,现有铁路网络经费不足就受到严肃批评。

战略另一个主要创新在于城市增长边界。它改进了过去识别廊道,但并没想要限制其扩张的做法。然而,在指定增长边界没多久后,它就被扩大了(在土地开发商施加的政治压力下),以保证土地供应增加。现在,它提供了非常慷慨的延伸区,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无法感受它的作用。从2004年战略指定到2006年人口普查这段时期,新的住宅建设的实际模式表明,新的远郊区仍占据住宅供应的主体。看来,在一段时期内将无法感觉战略要点的影响。另外,战略中使用增长边界也鼓励沿着扩展的廊道、超出区域中心的增长(在图5中,可观察通向西南、西和西北方向的线路,东部线路也是这样)。这些廊道铁路线路改善了,也建了高速公路。看来,这一战略部分地鼓励着住房和其他活动超越增长边界,这可能削弱其长远的影响。

总结

墨尔本都市区80多年的战略规划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城市发展问题进行一系列的公共政策应对。这些问题随着经济和社会变化而出现,常用来应对全球和国家的影响,反映了个人和家庭对居住地点和住宅类型偏好的变化,还体现了重要经济活动在运营和区位方面的变化。这种被动式的规划意味着战略思维常常滞后于形势变化,代表了奋起直追问题的一种尝试。战略规划过程很少用来塑造未来和安排社会和公共基础设施以适应人口和经济活动可能的变化。

由于缺乏对商定的战略规划正式的评价和调整程序,这种方法或许受到了鼓励。相反,评价往往在压力和需要关注下产生,大体上每隔10年进行一次。墨尔本2030的重要变化就是每5年评价一次。

这样看来,墨尔本2030年试图提供前瞻性的而不是被动的视角,它从人口推算开始并且概述了潜在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它似乎是在迈向“政府的长远目标,意图和行动建议”,这在sandercock和弗里德曼( 2000 )看来,是全球性的时代管理一个大都市区的发展战略的实质。然而,它的广泛的战略框架,尽管导向和战略阐述清晰,但只有为广泛的政府活动,尤其是在财政、运输、住房和就业方面提供一个统筹决策的框架,才能有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战略有效,做法上应该让关键性的基础设施投资、涉及社会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决策和管理变化形成合力,同时带来价格上的变化,这样才能引导消费者行为在某些方面产生希望的变化。奥康纳( 2003:214 )认为,需要努力“横跨广阔的战线来扩大和深化战略城市管理的决策技能、专业想象力和行政结构”。实际上,所需要的是更好地了解大都市区战略的有关内容、重点和实施,也许还应该遵照albrechts ( 2004 )、Healy( 2006年)和gleeson等人( 2004年)发展的构想。迄今为止,墨尔本2030的经验表明,远离墨尔本战略规划的被动方法,它只走了一小步。这可能意味着,它将没有足够的力量将大都市区的发展重新引导到更可持续的结果上。

参考文献

Albrechts L. (2004) "Strategic (Spatial) Planning Reexamined"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31(5) 743 – 758

Bernick, M. and Cervero, R (1997) Transit Villages in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McGraw Hill. Birrell, B., O’Connor, K., Rapson, V., and Healy, E (2005) Melbourne 2030: Planning Rhetoric versus Urban Reality. Melbourne. Monash University E-Press.

Calthorpe, P., and Fulton, W (2001) The Regional City. Washington. Island Press.

Gleeson, B., Darbas, T.,Johson, L and lawson, S (2004) What is Metropolitan Planning? Griffith University Urban Policy Program Research Paper 1. Brisbane. Griffith University.

Healy, E.and O’Connor, K.(2001) Jobs and Housing Location in Melbourne 1986-1996. New Insights on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Australian Planner 38 (1) 9-15.

Healey, P (2006) Collaborative Planning: Shaping Places in Fragmented Societies. New York.

Palgrave McMillan.

Lewis, M (1999) Suburban Backlash. The Battle for the World’s Most Livable City. Hawthorn Victoria. Bloomings Books.

Logan, T. (1981)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in Victoria. Melbourne. Shillington House. McLoughlin, J.B (1992) Shaping Melbourne's future?: Town Planning, the State and Civil Socie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elbourne 2030 Portal (2008). https://www.docsj.com/doc/5512152282.html,.au. Accessed January 25 2008.

MMBW (1971) Planning policies for the Melbourne Metropolitan region. Melbourne.MMBW.

MMBW (1980) Metropolitan Strategy. Melbourne. MMBW.

Nichols, B (1994) Metropolitan Planning in Melbourne, Workshop Paper 3, Australian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Review. Canberra.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Page 179-194

O’Connor, K (2003) Melbourne 2030: A Response. Urban Policy and Research. 21(2), 211-215.

O’Connor, K., and E. Healy (2004) Suburban Development in Australia: A Melbourne Case Study.

Journal of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12, 27-40

Sandercock, L. and Friedmann, J. (2000) Strategising the Metropolis in a Global Era, Urban Policy and Research, 18(4), pp. 529–533.

State of Victoria Ministry for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 and Ministry of Housing

(1987)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Provisions for Victoria. Melbourne. Government Printer

State of Victoria (1992a) Victorian Code for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Subdivision and Single

Dwellings.

State of Victoria Department of Planning and Housing (1992b) Victorian Code for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Multi Dwellings. Melbourne. Government Printer

State of Victoria Department of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1995) Good Design Guide for Medium Density Housing .

State of Victoria Department of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1995) Living Suburbs, Department of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Melbourne.

State of Victoria (2001) Department of Infrastructure (2001)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Provisions. Now available at: https://www.docsj.com/doc/5512152282.html,.au/DSE/nrenpl.nsf/LinkView/3D589456FB26DD2ACA256D480003CF2E5A86

C7AA2F9C6A69CA2572F90007211A

State of Victoria (2002) Department of Infrastructure and the Department of Sustainability

and Environment, Melbourne 2030 – Delivering Sustainable Growth. Melbourne.

Government Printer. https://www.docsj.com/doc/5512152282.html,.au/melbourne2030online.

State of Victoria (2008) Department of Planning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Urban Development Program.

https://www.docsj.com/doc/5512152282.html,.au/DSE/nrenpl.nsf/LinkView/ADB0CA35BA19FB09CA25723A0013B5FCF06

FB8E23F7AA5E1CA2572370019297C

翻译:

陈明,男,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博士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师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城市绿地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植种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均可称为绿地 :泛指所有被植物覆盖的种植地 ·城市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地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点:为城市绿地系统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引,侧重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临界值,侧重于引导和控制,依托于理性的分析而不是感性的直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任务: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 1.明确城市绿地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为城市绿地系统管理提供依据 2.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4.协调城市绿地多种功能,控制或引导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最终目的:创造优美自然、清洁卫生、安全舒适、科学文明的现代城市的最佳环境系统·覆盖率:城市一定范围内绿化覆盖率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在范围内所有用于绿化的乔灌木地被草本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性质:政府管理和调控土地利用的途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1.与城市总体规划:是其一个组成部分,是深化细化,两者互相协调与尊重 2.与土地利用规划:内容相互交叉,土对绿有决定性作用,反之有积极反作用 3.与景观规划:是其规划设计的重要对象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1.从实际出发,综合规划 2.远近结合,创造特色 3.功能多样,力求高效 4.网络分隔 5.均匀分布,比例合理 第二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生产与发展 ·古代城市绿地规划

红星美凯龙综合体项目投资意向书知识交流

红星美凯龙综合体项目投资意向书 红星美凯龙综合体项目投资意向书 篇一: 红星美凯龙项目投资意向书(集团简介、合作模式简介、联系方式) 红星美凯龙城市综合体项目投资意向书红星美凯龙城市综合体项目投资意向书 201X年3月 - 1 - 红星美凯龙城市综合体项目投资意向书 一、集团简介: 1、集团简介——红星梦红星美凯龙集团自1986年创业以来,已将家居MALL开遍全中国。至201X年3月,已在全国逾 118座城市开办了156余座家居商场,家居商场总建筑体量超过1700万平方米。家居公司连续5年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前50位;201X年获得“中国家居行业核心竞争力第一品牌”;201X年被评为“中国十大自主创新品牌”、“中国家居行业唯一标志性品牌”;201X年销售总额突破500亿元,位列中国民营企业50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家居流通业第一品牌!在稳固红星美凯龙在家居行业第一品牌的同时,斥巨资筹划红星地产,昂首进军房地产行业,首创家居与商业双MALL综合体运营模式,在全国 20多个城市建设了38座红星国际广场。红星地产 - 2 - 红星美凯龙城市综合体项目投资意向书 201X年度荣获中国商业地产第2名,房地产企业全国百强第41名。我们将充分运用集团品牌和资源的优势,开拓进取,努力把红星美凯龙打造成领先全球的世界一流家居品牌,做受人尊敬的综合体开发商,把红星地产铸造成中国商业地产的第一品牌!预计到2020年红星美凯龙集团将建成300座家居MALL、100家商业MALL,布局全国主要城市,实

现集团“中国家居品牌典范”、“中国商业MALL航母”、“打造属于中华民族的世界商业品牌”的红星梦!为缔造亿万家庭的品质生活,阔步前进! - 3 - 红星美凯龙城市综合体项目投资意向书红星美凯龙第7代家居商场外观图 - 4 - 红星美凯龙城市综合体项目投资意向书红星美凯龙家居商场室内(实景图) - 5 - 篇二: 红星美凯龙全球家居生活广场投资意向书红星美凯龙全球家居 生活广场投资意向书红星家具集团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成都、无锡、常州、长沙、济南、南昌、石家庄等21个城市成功建设了34 家有中国特色的红星美凯龙家居连锁大卖场,在杭州、郑州、沈阳、蚌埠、盐城等城市的项目正在建设之中,总营业规模达280 万平方米。预计在201X年建成40家、到2020年建成200家连锁商场。红星集团连续5年排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前30位,201X年公司规模销售额突破106亿元,资产96亿元。201X年荣获中国连锁经营企业50强、中国最具竞争力企业50强,201X年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学习型组织创建示范基地、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十大杰出单位、中国诚信企业等荣誉,并成为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家具协会副会长、中国建材工业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建材装饰材料协会副会长单位,成为中国家居流通业第一品牌。红星美凯龙作为先进的现代服务业,通过实行厂家现场直销的“市场化经营”和让顾客放心的“商场化管理”这一经营模式,在全国率先推出“所有售出商品由红星美凯龙负全责”,把严格管理引入市场,同时大力提升服务质量,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作为绿色生态环保商场,环境高雅,美观、时尚、舒适,让消费者感受现代家居的文化。商场实行“名牌捆绑”,名品进名店,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交相辉映,真正实现“到红星好比跑遍全中国”的一站式消费;管理规范完善,营销攻势强大,商机无限。

绿地系统规划复习题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复习题 1、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可称之为可入肺颗粒,它的直径不到人的头发丝的1/20。 2、绿地指标很高,但环境质量差,绿地不够用的原因? A、绿地构成不合理,公共绿地所占比例过低; B、绿地布局不平衡,大量绿地集中于某一区域; C、统计方法不科学。 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功能:改善环境、保障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 游憩场所等。 4、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转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5、城市绿线: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6、容积率:一定地块内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值。 7、俞孔坚提出的反规划理论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并非否定规划本身的合法性和必要性,而是颠覆了传统规划的程序,在规划之初不是先着墨,确定在哪里修路,而是基于对城市生态格局的分析,确定哪些区域对城市生态格局环境具有战略意义,不适宜进行城市建设。在总体规划中,对这些留白的非建设区赋予重点保护之后再开始进行城市建设。 8、热岛强度:市中心温度最高值与城市周围农村气温的差值。 9、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 A、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冬季采暖; B、砖石、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反射率较小,太阳辐射被吸收比例大; C、城市中大部分地面被道路广场和建筑物所覆盖,植被覆盖面积少。 10、城市土壤比自然环境恶劣的原因? A、“三废”的排放,土壤受到污染; B、建筑物的巨大荷载,土壤被压实;垃圾填埋造成土壤板结; C、酸雨造成土壤酸化。 11、世界上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园——伯肯海德公园 12、奥姆斯特德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预示着城市公园运动的开端 1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传统理论是点、线、面结合,其缺点是缺乏科学性,指导性不强。 14、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奠基人是奥姆斯特德。 15、斑块(patch):一个与周围环境不同的相对均质性非线性区域。 16、3S技术指的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这些技术为准确获取 城市绿地信息、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基础资料。 17、简述城市绿地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功能? A、净化空气、净化水体、净化土壤:维持碳氧平衡、吸收有害气体、吸滞粉尘和烟尘、减菌杀菌; B、改善城市小气候:调节温度、调节湿度、调节气流; C、降低城市噪声 18、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19、公园绿地包括:综合公园(G11),社区公园(G12),专类公园(G13),带 状公园(G14),街旁绿地(G15) 20、专类公园包括:儿童公园(G131),动物园(G132),植物园(133),历史名 园(134),风景名胜公园(135),游乐园(136),其他专类公园(137)

关于河南省林州市房地产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河南省林州市房地产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林州市房地产市场现状分析 一、林州市概况 林州市是河南省安阳市下辖的县级市。林州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脉东麓,处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汇处。辖境东与安阳县、鹤壁市鹤山区、淇滨区接壤,南邻辉县市,西界与山西平顺、壶关两县接壤,北与河北涉县相连,总面积2046平方千米,其中山坡、丘陵占86%。林州市地处太行山南段东麓,境内多山,山坡、丘陵占总面积的86%。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市区海拔高度为306.8米。属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有漳(浊漳河)、洹河、淅河、淇河4条河流以及红旗渠。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8℃,年降水总量672.1 毫米。矿藏有铁、煤、白云石、石英石、耐火粘土、大理石、花岗岩等。 林州市地理位置优越,东临京广铁路,西通晋陕腹地,南依郑州,北连京畿,乃南下北上、东进西达、三省通衢之要地。人称“金三角”,史书有“卫弃之而弱,晋有之而霸”的记载。交通便利,新河、安林、合嘴三条省级干线公路贯穿全境,东距107国道和京珠高速公路50公里,京广铁路支线安林铁路直达林州腹地(现已停运),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吕梁市(山西省)- 日照市(山东省)重载铁路(在建中)途经林州市,并在林州市设立红旗渠站。 二、林州市住宅市场调研分析 超大型城市综合体之------长安印象 (一)项目属性:集商业、住宅、酒店、公寓、写字楼旅游文化于一体的百万平米城市综合体。 (二)项目功能:时尚购物、高尚居住、美食餐饮、休闲娱乐、旅游文化、商务金融六大中心。 (三)项目概况:项目总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容积率仅1.88,绿化率高达50%,集高层、小高层、多层和花园洋房、独栋别墅、双拼别墅、联排别墅于一体,建筑形态多样,产品线丰富社区内设臵有会所、1000平方米幼儿园及商业街,内部配套完善围合布局,依托城市道路与社区路,形成多个组团;各组团均呈现南低北高之势,整体呈现东低、西高;各组团四周均规划有商业,在市政主干道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动态趋势分析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动态趋势分析 0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如何确定交通运输系统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当前构建我国交通运输系统所必须认真考虑的个问题[1,2]。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该系统是否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蓝图,并以此为依据,具体指导该系统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其次,一个系统的合理发展,还必须通过科学的预测和规划,明确具体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该系统的发展目标[3,4]。因此,研究我国的交通运输系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动态趋势对我国的交通事业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1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趋势 1.1交通规划 目前,交通规划呈现出持续化、民主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越来月重视,人性化交通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体现人性化的方面,大家更为重视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方式,同时,对道路的分级和城市密度的改变也有了新的思想方法。 1.2决策模式 专家决策作为一种理性的决策,将人、环境、经济、社会、体制等一系列系统中的各种行为的发展趋势和动态的交互影响整合起来考虑。在具体决策技术上将经验规则、专家知识、系统关系等描述手段用于建立相应的定价模型[5]。同时,还要充分结合民主决策,考虑交通运输规划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和便捷性,更好地为社会和经济系统做贡献,更好地服务人民。 1.3交通政策 提到交通政策,难免要考虑到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即战略层面、规划层面和应用层面。虽然这三个层面的交通政策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但从国家层次及总体规划上来看,都体现了交通政策的可持续、一体化、民主化的原则。在具体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中,把应用层面的交通政策根据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针对交通设施硬件建设和针对交通工具两类。 1.4交通管理 目前,交通管理模式发展方向是一体化和智能化。一体化是传统交通管理模式在整体论、系统论指导思想下的新发展,包括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客运系统和货运系统、交通运输规划与交通运输运营、土地规划与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交通控制、交通诱导、交通运输系统结构、交通运输系统资源、城市与乡村交通的一体化等。而在智能化的发展上,体现于计算机技术逐步引入交通规划中,包括交通管理、交通控制、交通引导、交通运输系统结构的优化等方面。 1.5交通技术 交通运输系统制定了可达、快捷、安全、舒适、可持续的目标,在科技的保障下实现的。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现代科技提供了新材料、新工艺以及各种智能技术的应用;在交通工具方面,现代科技提供了能源、材科、机械制造和控制等诸多技术的发展。 2交通运输发展方向 2.1智能运输系统的提出 目前,我国机动车拥有量急剧增加,交通拥挤阻塞、交通事故频发及环境污染严重等城市病与日俱增。通常考虑到最直接的解决方法是修建道路,不过仅考虑单一因素道路因素或车辆因素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的。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在交通运输系统中将人、车、路进行综合考虑,融入了先进科技、有着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智能运输系统(its)就由此诞生了,这也是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

长沙市月湖公园总体规划设计使用说明

长沙市月湖公园总体规划设计文本目录: 文字说明部分 一、规划背景 1、区域环境 2、项目概况 3、月湖公园基地现状分析 二、规划依据 三、景观规划理念与公园定位 1、规划理念 2、城市公园的发展 3、月湖公园的基本定位 四、规划原则 1、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2、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原则 3、功能凸现原则 4、经济合理性原则 五、公园规划设计的方式和手法 六、公园总体规划布局与景观设计 1、月湖公园的功能结构 2、总体布局 3、景区及景观规划 4、公园景观系统规划 5、竖向规划 6、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品 7、种植规划 8、夜景灯光规划 9、设施规划 10、分期建设 11、滨水岸线规划 12、景观小品 七、技术规划 1、水利设施规划 2、电力设施规划 八、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九、配套设施规划一览表

图纸部分 第一部分:背景分析1—1、区位分析图 1—2、区位环境分析图1—3、现状分析图 第二部分:总体规划2—1、功能分区图 2—2、总平面图 2—3、总体鸟瞰图 2—4、景区规划图 2—5、景观系统分析图2—6、视线分析图 2—7、绿地系统分析图2—8、竖向规划图 2—9、断面示意图 2—10、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图2—11、浏览项目及游线规划图 2—12、种植规划图 2—13、植物示意图(1) 2—14、植物示意图(2) 2—15、夜景灯光规划图 2—16、设施规划图 2—17、分期建设规划图 2—18、滨水岸线规划图 第三部分:详细规划 3—1、景观节点详细规划(“镜花雪月”景区)3—2、“镜花雪月”景区效果图 3—3、公园建筑形式示意 3—4,5、景观节点详细规划 3—6,7、景观小品示意图 3—8、铺装设计示意图 3—9、给排水规划图 3—10、电力电信规划图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布局.doc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布局 一、基本概念 1、城市绿地 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区,是市民生活的环境载体。绿地一词的定义和范围,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称为开敞空间。城市中的绿地对于城市的形态、功能具有很大的影响,它是城市的有几座城部分。 我国现行标准城市绿地是: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内覆有人工(或自然)植被的用地,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2、绿地系统的定义及特征 所谓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和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绿色有机整体。 城市绿地系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整体性特征城市绿地系统中,不同的绿地类型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绿地类型的有机结合使得整个绿地系统发挥更多的综合功效。 (2)层次性特征现代城市绿地系统都具有一定完的内部也随着时间、季节的更替转换,发生着变化,导致整个城市绿地系统整的层次结构体系,按照规模及精细程度可以从大到小分为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3)互动性特征包括绿地系统各层次、要素内部的互动和绿地系统与城市其他系统间的互动。 (4)时间性特征绿地系统是一种有生命的系统。根据植物生长和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植物景观会随时间、季节、年龄逐渐产生周期性的变化,绿地系统的时间性演变特征。 (5)开放性特征城市绿地是城市环境中唯一有生命的面向每一个居民的市政基础服务设施,是向公众开放的开敞空间。 二、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提供生态产品城市绿地系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重要的 生态产品生产者。 (1)城市绿地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降低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城市低空范围内调节和改善城区的碳氧平衡,缓解和消除局部缺氧,以改善局部地区的空气 质量。 (2)长沙市绿地具有提供清洁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3)城市绿地具有明显改善城市小气候,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的作用。 (4)城市绿地可以结合观赏种植一些有经济价值的植物,既可以售出又可以丰富人们生活。 2、保护生物多样性城市中不同群落类型配植的绿地可以为不同的野生动物提供相应的 生活空间,另外与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对于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决定性作用。3、防灾减灾合理布置尘世绿地可以增强城市防灾减灾的能力,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 衡。 (1)植物群落通过降低风速二起到减尘作用,并可有效地减少地面尘土进入空气。(2)植物可以降低沙尘暴对城市的影响。

长沙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

第14章公共设施规划设计标准 14.0 本章所指“公共设施”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城市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 (简称“国标分类”)中的“公共设施”(即C大类)不同。本章的“公共设施”是指“国标分类”中R22类的全部项目,以及C与U大类中的部分项目。 14.1 长沙市公共设施的规划设计采用分级与分类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14.1.1 长沙市公共设施可分为五级进行配置:市级、区级、居住地区、居住区和居住小区。 其中,市与区的规模按各自相应行政区范围确定,居住地区的人口规模为10~15 万人,居住区的人口规模为3~5万人,居住小区的人口规模为0.7~1.5万人。14.1.2 长沙市公共设施可分为八类:(1)教育设施;(2)医疗卫生设施;(3)文化娱 乐设施;(4)体育设施;(5)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6)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 设施;(7)商业设施;(8)市政公用设施。 14.2 市级与区级公共设施 14.2.1 市级与区级公共设施包括的项目内容,详见表14.2.1: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以市和区为单位,在符合相关标准的条件下,合理布置,统筹安排。其中,文化娱乐设施、体育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布局宜相对 集中,独立设置于交通便利的中心地段,以便形成市区级文化中心。 14.3 居住地区、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级公共设施 14.3.1 居住地区、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级公共设施包括的项目内容详见表14.3.1:

14.3.2.1 居住地区、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级公共设施的设置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适 应,公共设施项目的安排应按照表14.3.2的规定。当居住人口规模达到居住地区、居住区或居住小区规模时,应按照表14.3.2的规定配置本级及以下各级公共设施 项目;当居住人口规模介于居住地区与居住区或居住区与居住小区之间时,除了按 照低一级配置所有公共设施项目,还应根据需要选配高一级的部分公共设施项目。 14.3.2.2 居住地区、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级的文化娱乐和体育设施宜集中布置于交通便利的 中心地段,分别形成居住地区、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级公共活动中心。

市政府项目推进会汇报

鸿兴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盘式制动器总成项目进展情况汇报三月十六日市委、市政府在我公司举行盘式制动器总成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的奠基仪式,已过去近一个月时间,现就项目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汇报如下: 一、关于项目进展情况: 1、基建情况:项目围墙砌砖完成300 米,基础槽挖掘700米,打灰土近 500米,路面平整及土石垫方完成2000余立方。由于近日下雨及其它原因致使施工受到一定影响,如无其它特殊情况,围墙施工在四月底即可完工。 2、项目前期所需设备、机械、铸造自动流水线所需台(套)数、型号、付款方式及配套设施基本谈妥并达成了意向。 3、资金:由于项目投入资金较多,我们已积极与中国银行安阳市支行、林州市工行、林州市信用合作联社、林州市建行进行了沟通与协商,并已达成了初步意向。但因担保问题,贷款尚未确定,希望政府能在担保问题上给予协调。 4、规划、土地、环评手续正在办理。 二、项目进展中存在的问题 1、由林钢通往重机集团的高压线路直接影响公司新建钢结

构厂房、办公楼施工,我们已与市“三联办”就这一问题联系了多次,目前电力部门仍未拿出解决方案,且无明显进展。 2、项目建设虽然围墙已在施工,但因个别农户问题直接影响到施工进度,还需镇、村两级进一步加大力度予以推进。 3、资金问题:项目所需资金事关公司新上项目成败,要完成今年1.2亿元的投资,需要各有关金融部门给予强有力的支持,请市政府在贷款融资及担保方面进行协调,以解决项目后续资金问题。 4、我们同时了解到,制动器项目不仅我们在上,省内外也有几家企业正在或计划要上,我们深知时间对企业来讲不仅是效益,而是生命,我们相信有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一定会为我市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做出积极的贡献。 鸿兴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016-2030)方案公示 1 、海绵城市解读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来调节城市微气候,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两个最明显的作用:通过调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十大新城拓展范围。总规划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886平方公里。

3 、规划目标 实现“四水三自”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四水”即:实现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良好、水资源节约;“三自”即: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4、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系统协调 “安全、资源、环保”目标三位一体,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2)多规融合、全面统一

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全面协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3)生态优先、保障安全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以“一江两岸、六港入湘、湖泊多姿、山谷相间”的生态空间格局为骨架,创建具有株洲特色宜居山水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以人为本,适度开发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确保生态廊道连续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将游憩体闲、文化展示、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注入生态廊道,建设优质人居环境。 (6)合理分期,操作性强 在保证远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协调系统性和城市建设的时序性,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构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和低影响开发系统。并考虑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林州市招商优惠政策优惠政策

林州市招商优惠政策 土地使用方面 一、外来投资者在我市投资兴办企业,可以按行政划拨、出让、租赁的方式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从事经批准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或从事农业综合开发及高新技术产业,可通过行政划拨方式使用土地。收购、兼并国有、集体企业,原企业使用土地为行政划拨的,只要不改变土地用途,经所在地人民政府批准,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以出让方式使用国有存量土地,足额缴纳土地出让金的,市里将从土地收益中拿出一定比例奖励;也可采取租赁国有存量土地的方式,所缴租金三年内先征后奖。按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外商投资生产性企业,可执行最低地价。对一次性支付出让金有困难的,可分期支付。凡新办的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0万元的外商投资企业,土地有偿使用费地方留成部分三年内可先征后奖。外商投资项目,在取得土地使用权前可以做前期工作。 二、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和外商投资项目单位,一次性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生产性企业,从土地收益中奖励20%—30%,非生产企业奖励10%—20%;一次性投资额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生产性企业,从土地收益中奖励30%—40%,非生产性企业奖励20%—30%;一次性投资额在

5000万美元以上的生产性企业,从土地收益中奖励50%—60%,非生产性企业奖励40%—50%;一次性投资额在8000万美元以上的生产性企业,从土地收益中奖励70%—80%,非生产性企业奖励60%—70%;一次性投资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生产性项目,可在上述奖励基础上给予更大的奖励。 税收方面 一、凡在本市设立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前两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外商投资兴办的产品出口企业,依照税法规定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期满后,凡当年出口产品产值达到当年企业产品产值70%以上的,可按照税法规定的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三、进一步鼓励、吸引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凡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外商投资企业,自被认定之日所属的纳税年度起,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实行先征后奖。 经省科技行政部门认定的外商投资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自认定之日起二年内所征收的增值税的地方留成部分,由市财政返还50%。 外商投资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当年在我市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增长10%(含10%)以上的,经税务机关批准,允许再按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度的纳税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DOC)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 交通运输作为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迅速,综合交通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布局和结构得到改善,设施装备水平较大提高,运输能力显著增强。但从总体上看,交通运输仍然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瓶颈”制约尚未完全消除,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任务,需要加快建立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满足经济社会对运输的总需求。为明确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统筹协调各种运输方式,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交通运输资源,发挥综合交通的整体优势,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 综合交通网涵盖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通过在地理空间上和功能上的有机组合、衔接,形成网络布局,构成了综合交通体系的基础。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以构建一体化整体最优的综合交通系统为目标,遵循交通运输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地理特征,对各种运输方式按照其经济技术特征进行合理布局、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突出各种运输方式优化、衔接和协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网络总体规模与构成、综合运输大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方案,以及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从局部最优上升到整体最优,进而提高我国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率和综合效益。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作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的总体规划,是指导各种运输方式布局和发展规划的依据。本规划已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及能源、工业等相关规划进行了衔接,今后,将根据交通运输外部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适时对本规划有关容进行修订和调整。 一、综合交通网现状评价 (一)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建设,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变化,综合交通网络总量已初具规模,网络布局和结构明显改善,技术水平日益提高,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到2005年底,全国运输线路总里程达

林州市情简介

林州市情简介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林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处,1994年元月撤县设市,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542个行政村,30个居委会,人口105万。综合经济实力位居河南省108个县(市)前十强,是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西部合作示范区,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李先念、乔石等先后莅林视察。 林州是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苦干十年,在太行山悬崖绝壁上开凿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八十年代,十万大军出太行,匠乡劲旅遍布全国,勇闯海外,被国家确定为首批建筑劳务输出基地县(市),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特色窗口;九十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市办工业蓬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勤劳智慧的林州人民,在青山绿水间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创业三部曲。1996年6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林州并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2004年,“红旗渠精神巡回展”在各地成功举办。2011年新华社长篇通讯《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刊发,揭示了红旗渠精神“难

而不俱、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当代特征,在全国引发广泛共鸣和回响,成为国人坚守精神家园、永葆“思想”蓝光的时代标本。 林州交通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北通燕赵,南达江淮,东连齐鲁,西扼晋陕。紧邻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和107国道,二纵三横省道干线和安(阳)林(州)高速贯穿全境、纵横交织、四通八达,林长高速建成通车,晋豫鲁铁路、鹤辉高速正在加快推进,三条横穿太行的战略通道与即将开工的石林高速将在太行山前、林州境内形成三重交汇,三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显。城市功能齐全,投资环境优越,水、电、气、讯基础设施完善,被誉为“外商眼中的河南最佳投资城市”。 林州工业基础雄厚。矿产资源丰富,拥有煤、铁、石英砂、白云石、含钾砂页岩等32种矿藏,储量丰富,品质高,易开采。依托资源优势,林州工业形成了钢铁、铝电、煤机、汽配和高新技术五大产业集群,迅速崛起为豫北重要的工业基地。2012年,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大关。经国务院批准,林州红旗渠经济开发区升格为中西部县域唯一一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安阳市乃至河南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重机集团成功上市,被评为“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林州重机图形”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实现了安阳市“零”的突破。林丰铝电公司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凤宝特钢进入省百高企业。产业园区和专业园区经济总量占

佛山市绿地系统规划

佛山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0-2020) 文本 佛山市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局 2011.08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 (1) 第二章规划目标 (2) 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2) 第四章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 (5) 第五章城区绿地分类规划 (6) 第六章绿地防灾避险规划 (9) 第七章树种规划 (10) 第八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11) 第九章古树名木保护 (11) 第十章绿地与文物古迹保护规划 (12) 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12) 第十二章实施措施 (13) 图纸目录 区域关系图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总图 市域文物古迹保护图 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图 城区公园绿地规划图 城区生产防护绿地规划图 绿地率规划图 城区其他绿地规划图 古树名木保护规划图 绿地避灾系统规划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一条规划意义 1)为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推进佛山城市环境建设,优化城市品质,促进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2)进一步落实和深入《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和珠三角区域层面规划中对于佛山市域绿地与城市绿地规划的相关布局和控制管理内容。 3)全面衡量和整合已经完成和正在编制的佛山市的多项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相关的规划内容。 4)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市域绿地和城市绿地的分类、配置以及空间布局。 5)建立并且严格实行绿地的指标量化管制和绿地空间布局的管制制度,建立绿地指标的层级控制体系,并指导下位规划明确划定各类绿地范围控制线。 6)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三年促变绿地佛山”项目计划》等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文件的规划要求,增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 3)《广东省城市规划指引-区域绿地规划指引(GDPG-003)》; 4)《广东省城市规划指引-环城绿带规划指引(GDPG-004)》; 5)《关于建设宜居城乡的实施意见》(粤办发[2009]24 号); 6)《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 7)《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2010年2月编); 8)《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2009-2020》; 9)《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9年12月); 10)《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11)《佛山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2002)》; 12)《佛山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5-2020)》; 13)《佛山市区域绿地绿线图则(2008-2020)》; 14)《佛山市绿网建设规划》(2007年12月编); 15)《佛山市不开发区分类规划指引》(2008年编); 16)《佛山市绿道网建设规划(2010-2020)》; 17)《佛山市2+5组团绿线管理图则(2006-2020)》; 18)《佛山市综合交通规划》(2009年编); 19)《佛山市饮用水源保护规划》(2007年编); 20)《佛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4年编); 21)《佛山市城市水系规划》(2009年编); 22)《佛山市林业生态发展规划(2006-2020)》; 23)《佛山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6-2020)》; 24)《佛山市景观生态规划》(2004年编); 25)《佛山“一环”沿线两侧用地绿线管理图则(2007-2020)》; 26)《佛山“一环”南拓道路沿线两侧用地绿线管理图则(2008-2020)》; 27)《佛山市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规划纲要》(2003年编) 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 1)依法治绿:以国家和省市各项法规、条例和行政规章为准绳,以佛山市城市相关规划为依据,为市民构筑安居乐业和生态良好的园林城市。 2)生态优先: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全面整合和优化绿地系统及其子系统的综合效益,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 3)因地制宜:结合城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充分利用山水自然资源,尊重城市的特色地形和山水地貌,合理引导城市功能空间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4)城乡协调:兼顾城市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的相协调,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阶层人群以及未来发展的需求。 5)特色彰显:保护好城市现有的山林、水体、地形地貌等自然资源,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创建佛山特色的城市风貌。 6)以人为本:科学安排城区范围内的各类绿地,以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为佛山市民创造安全、舒适、优美的户外活动环境。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 前言 ”十二五”时期,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交通运输也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国务院批准交通运输部的职责和工作要求, 我部组织编制了《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要支撑、以保障和改进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为着力点、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 积极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规划》包含了综合运输、公路交通、水路交通、民用航空、邮政服务以及城市客运管理等方面, 反映了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提高运输服务水平, 加强养护管理, 强化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建设, 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提高安全与应急保障能力, 推进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提高行业发展软实力等内容, 体现了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描绘了交通运输未来发展的蓝图, 提出了交通运输发展的行动纲领, 对”十二五”时期交通运输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纵观国际国内形势, 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 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加, 发展格局面临深度调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 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 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 必须清醒地看到, 中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面对新的发展形势, 交通运输发展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趋势, 紧紧抓住战略机遇, 积极应对各种挑战, 加快交通发展方式的转变, 大力发展现 代交通运输业。 第一节发展需求 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进一步增强交通运输保障 能力 根据国民经济”十二五”发展预期, GDP将年均增长7%, 城市化率将从47.5%提高到51.5%, 外贸进出口将保持8%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 交通客货运输需求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预计到”十二五”末, 公路客货运量分别达到400亿人、 300亿吨。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78亿吨。内河货运量达到38.5亿吨。民航客货运量分别达到4.5亿人、 900万吨。邮政行业业务总量在的基

长沙市绿道专项规划情况

长沙市绿道专项规划 长沙市在新公布的绿道专项规划(2012-2020)中提出,长沙绿道总体布局结构规划为“一心两纵、八射四联”,总规模为1336公里,共包括12条市域绿道与21条城市绿道。 其中,“一心”指的是都市区范围内的城市绿道网,“两纵”指的是沿湘江两岸构建的连接长株潭及湘江两岸沿线城市的两条纵向绿道,“八射”指的是八条连接都市区与市域范围内其他区县、名镇名村以及旅游景区等自然历史人文节点的放射状绿道主线,“四联”指的是四条市域绿道的补充联络线。 长沙市城乡规划局总工程师王慧芳介绍,长沙绿道建设将分为近期(2015年)和远期(2020年)进行,近期规划建设绿道12条,沿线建成驿站和服务点30个。纳入近期规划的12条绿道总长约220公里主要依托“一江四河”(湘江、浏阳河、捞刀河、靳江河、龙王港)风光带与主要景观道路延展。在远期规划中,湘江两岸绿道还将与长株潭绿道网衔接,一路沿江美景尽收其中。 规划提出,绿道将以服务节点的形式集中设置服务设施;绿道系统中,每隔一段距离将设置一处供市民和游客休闲的驿站,同时间隔设置的还有自行车站。自行车站里,将停放统一的车辆,市民和游客可按规定租用这些车辆,然后在专用车道上骑游。 长沙市首条城市环形绿道的规划方案,全长23公里的这条绿道呈长方形,连接起浏阳河、圭塘河、劳动东路、湘府东路“两河两路”。预计今年8月,香樟东路沿圭塘河到劳动东路段的绿道一期工程将完工,届时市民可在这段长2.3公里的“玫瑰骑廊”体验到风景中骑行的诗意。 23公里长绿环串起两河两路 根据省建筑设计院做的雨花区环形绿道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这条全长23公里的绿道分为四段:第一段从湘府东路沿圭塘河到劳动东路;第二段沿劳动东路穿越京港澳高速和武广高铁,到浏阳河;第三段沿浏阳河上行,经东山大桥到湘府东路浏阳河段;第四段从浏阳河湘府东路端点往西,穿越武广高铁、京港澳高速、万家丽路到圭塘河湘府东路段。从谷歌地图上看,这条环形绿道呈长方形,串起了“两河两路”。 对于热爱骑行和健步走的市民来说,这条绿道无疑是份大福利。雨花区绿道建设项目负责人张小秋形象地将绿道结构比喻成“夹心饼干”:宽约2到3米的人行步道和宽约2到5米的专业自行车骑道,将绿地和花园夹在中间,沿途还将设立驿站,以供自行车租赁、停放和行人休息小憩。 2.3公里“玫瑰骑廊”8月亮相 像电影《甜蜜蜜》里的场景,骑车载着爱人在玫瑰花丛中穿越,该有多么浪漫?今年8月,随着绿道一期工程初步竣工,你就能玩一把这样的浪漫。张小秋表示,一期工程香樟东

长沙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05052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发展长沙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加强城市环境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市民身心健康,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和规划建设管理水 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府相关文 件,结合本市实际,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是长沙市总体规划的专项 规划之一,凡在规划区范围内有关绿地的一切生产与建设活动,均 应遵守本规划。如对本规划进行调整修改,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 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有关法规程序进行。 第二条本规划范围分市域和都市区两个层次,市域范围包括市区(即五个行政区:芙蓉区、天心区、雨花区、开福区、岳麓区),一个县级市(浏 阳市)、三个县(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总面积11819.5平方 公里,主要确定域内绿地系统总体布局结构和自然保护区范围;都 市区范围包括市区,长沙县的星沙镇、暮云镇、黄花镇、榔梨镇, 望城县的高塘岭镇、坪塘镇、丁字镇、雷锋镇、星城镇、含浦镇、 黄金乡,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 第三条划定市域重要绿色空间的保护范围,明确要突出体现的自然地域风貌特色。重点表现长沙山、水、洲、城相融相彰的基本构架,创造 平衡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规划绿地应合理安排、均匀分布,充分 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历史文化的 保护与发扬充分结合。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使物种的多 样性通过科学的物种规划与安排来促进和提高。注重植物景观的塑 造和树种选择,绿化建设应该与实际发展相结合,合理安排近、远 期开发建设的内容和进度,最大程度达到城市绿地按计划、有步骤 建设的目的。 本规划期限为2003年~2020年,其中分近、远两期,近期为2003 年~2008年,远期为2009年~2020年。 第四条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 ●《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号令) ●《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设部城建[1993]784号文件)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2002]112号令)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002年) ●《园林城市指标》(2000年)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1997年) ●《关于印发〈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的通知》(建设部城建[2000]106号文件)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务院[2001]20号令) ●《湖南省实施〈城市绿化条例〉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79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