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英国历史与文化专题研究

英国历史与文化专题研究

英国历史与文化专题研究
英国历史与文化专题研究

《英国历史与文化专题研究》教学大纲

英国研究中心

课程综述:

在上学期《英国研究导论》的基础上,本学期将结合具体研究主题,集中分析一些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英国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课题。本课程以串讲形式,组织英国历史与文化研究领域相关学者结合自身学术研究兴趣与英国研究学界的最新学术发展方向,以主题介绍与研究案例分析的形式向学生逐次介绍英国历史与文化研究的重大问题与前沿问题,以帮助学生在研究生学习的初始阶段拓宽学术视野、提升研究兴趣、强化学术意识。

授课教师:

高健博士、陈琦博士、王欣博士、李阳博士、周小舟博士、顾悦博士、熊颖哲博士;

授课方式:

本课程以独立讲座的形式,由授课老师以串讲方式展开,初定时间为周四下午2:50至4:20。授课时间可以根据不同教师的时间安排做相应调整。课堂教学时间由三部分构成:同学就相关主题做主题发言、教师授课、课堂自由提问与讨论。

评估方式:

本课程学生最终成绩由两部分构成:1)期末学术论文(70%);2)课堂主题陈述与讨论(30%)

主题一英国现代思想资源及其对美国文化的辐射作用

英国思想史最为璀璨辉煌的阶段大抵始于17世纪初期理性主义的开端,终结于19世纪中期出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这一时期英国理性主义思想文化对现代文明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就世界范围而言,英国理性主义是现当代资本文明的核心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其对美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

推荐阅读:

1)《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钱乘旦、陈晓律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其中关于英国理性主义传统的梳理非常值得借鉴。

2)《英国政治思想史》,阎照祥著,人民出版社,2010年。(此书梳理了英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虽然流于表浅,但是可以最为参考之用)

3)《通向自由之路》,陈祖洲著,2012年,南家大学出版社。

4)《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钱满素,2008年,三联书店。

5)Bailyn, Bernard. 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ISBN 0-674-44301-2

6)Gura, Philip F.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 A History. New York: Hill and Wang, 2007: 8

7)Bannister, Robert C. Social Darwinism: Science and Myth in Anglo-American Social Thought (1989)

主题二文化外交与英国国家形象塑造

就外交领域而言,公共外交(文化外交)是继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之后,日益受到外交学界高度重视的外交手段与方式,其独特的传导效应在全球化交流的时代对于一国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营造有利的国际氛围、增强本国的文化吸引力与权权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英国作为先发资本主义国家,在传播本国文化、塑造英国国家形象、开展有效的文化外交等领域具有极为丰富的成果与成功的经验。本主题将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什么是公共外交?公共外交与新闻传播的关系是什么?其与文化外交存在怎样的区别?软权力的基本概念是什么?英国在文化外交领域具有哪些成功的值得借鉴的经验?如何客观衡量英国的软权力及其历史效益?英国文化外交对我国文化战略具有怎样的借鉴意义?

推荐阅读:(所有图书在英国研究中心阅览室都可查阅)

1)《公共外交概论》,韩方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2)《媒体应对——公共外交的传播理论与实务》,欧亚、王朋进著,时事出版社,2011年。

3)《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李智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4)《公共外交——舆论时代的外交战略.,(日)金子将史等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一章,第四章。

5)《文化主权与国家文化软实力》,艺衡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6)关于英国文化外交与公共外交的一系列文章,以邮件形式发送给同学。

主题三:工业革命以来英国金融体系与国际金融体系的互动关系、

及其对英国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影响机制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中央银行的国家。英国的中央银行,即英格兰银行,自成立伊始,就发挥着汇聚民间与海外金融资源、并促使其与政府财政政策对接的作用。这样,自17世纪末开始,金融、工业、军事、和政府的财政政策密切互动,自成体系,催生了工业革命的技术与产业变革。182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完成,英国凭借其以英格兰银行为核心的银行体系和以伦敦金融中心为核心的证券体系,建立起完整的英国金融体系,进而在19世纪中期主导建立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体系:金本位制。1920年代,金本位制彻底瓦解,国际金融体系暂时陷入失序状态,此时英国中央银行转变职能,通过垄断纸币的发行而决定货币供应量,进而成为决定政府货币政策的机构。此时,现代意义的货币政策出现了,进而现代意义的财政政策和宏观经济学理论才相继出现。此后,英国金融体系经历了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的演化,并在1999年以后形成了与欧元区和欧洲中央银行的有趣关系。考察英国金融体系自17世纪末英格兰银行的建立以后,与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欧元区体系的互动关系,不仅可以深入理解英国金融体系的演进历程与运作特点,而且可以理解英国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独特之处。

推荐阅读:(以下所有图书在上海图书馆均可查到)

1) Roderick Floud ed., 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Modern Britain, vol. 1: Industrialization, 1700-1860;

vol. 2: Economic Maturity, 1860-1939; vol. 3: Structural Change and Growth, 1939-20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2005;

2) David Cobham, The Making of Monetary Policy in the UK, 1975-2000, John Wiley & Sons, Ltd, 2002;

3) Mike Buckle & John Thompson eds., The UK Financial System: Theory and Practice,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4;

4) Douglas Wass, Decline to Fall: the Making of British Macro-Economic Policy and the 1976 IMF Crisi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5) Mark E. Duckenfield, Business and the Euro: Business Groups and the Politics of EMU in Germany and the

United Kingdom, Palgrave Macmillan, 2006.

6) Marc Flandreau e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Histor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System and Anarch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7) Niall Ferguson, The Ascent of Money: A Financial History of the World, the Penguin Press, 2008

8) Charles P. Kindleberger, A Financial History of Western Europe, George Allan & Unwin, 1984

主题四:1689年以来英国政党体系、国会、内阁行政体系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自17世纪后期英国出现工业革命之后,高度发达、竞争激烈的工商业经济促使社会成员在职业分工的基础上不断分化,形成贫富各异的不同社会群体;这些群体推举能够代表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政治活动家,建立高度组织化的政党,为争夺国会席位而展开竞选;在英国国会大选中获取多数席位的政党,则组建内阁,控制行政权。这样,英国在1689年的光荣革命和权利法案的基础上,形成了政党体系、国会选举与代议活动、内阁行政体系三位一体的政治体系基本框架。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民主宪政体制,而其重要基石,就是竞争共存的多元政党体系,因为现代意义的政党是连接高层政治与社会大众的组织纽带。英国是世界

上最早出现的现代意义的政党和议会党团体系的国家。从最早的托利党与辉格党的对立,到19世纪近百年间自由党与保守党的竞争,再到20世纪上半期以来保守党、工党、和自由党之间的争夺,英国政党体系的演变历程引人注意。从观察英国政党体系的历史变迁入手,考察英国自1689年以来政党、国会、内阁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结构与进程,可以较为系统准确地把握英国政治制度的全貌与根本特征。

推荐阅读:(以下所有图书在上海图书馆均可查到)

1) Paul Webb, The Modern British Party System, SAGE Publications, 2000;

2) Eric J. Evans, Political Parties in Britain, 1783-1867, Methuen, 1985;

3) Stephen Ingle, The British Party System: an Introduction, Routledge, 2008;

4) A. M. Gamble, The British Party System and Economic Policy: 1945-1983, Clarendon Press, 1984;

5) K. D. Ewing, The Cost of Democracy: Party Funding in Modern British Politics, Hart Publishing, 2007;

6) David Seawright, The British Conservative Party and One Nation Politics, The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Inc., 2010;

7) Simon Lee ed., The Conservatives under David Cameron: Built to Last?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8) Noel Thompson, Political Economy and the Labour Party: the Economics of Democratic Socialism, 1884-2005,

2nd edition, Routledge, 2003;

9) Philip Norton, Parliament in British Politics,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10) Moyra Grant, The UK Parliament,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9;

11) Stephen Buckley, The Prime Minister and Cabinet,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6

12) Mark Garnett and Philip Lynch, Exploring British Politics, Pearson Longman, 2007;

13) Gillian Peele, Governing the UK: British Politics in the 21st Century, 4th Edition,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4

14) Ian Marsh, Policy Making in a Three Party System: Committees, Coalitions, and Parliament, Methuen, 1986

主题五:1840年以来的英国对华政策与中英关系

英国人发动的鸦片战争撞开了中国的大门,迫使中国极不情愿地告别古代东亚地区的“朝贡-册封”体系,融入现代民族国家体系。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英国在此后的中国外交中,似乎一直并未占到主导地位。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至1883年的中法战争,满清政府并未形成现代意义的外交战略,且必须同时与英、法、美、俄等多国打交道,疲于应付,并未特别注意英国。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防范日本的威胁成为贯穿中国外交始终的重大问题,而1900年辛丑条约之后,美国开始成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西方国家。自1945年二战结束后,对美、苏(俄)、和日本三个国家的外交战略,始终是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1979年对外开放之后,中英关系是更宏观的中国与欧盟关系的一个方面。因而对几乎所有研究中国外交的学者而言,中英关系是其视野里相当边缘的一个领域。但是,中英关系的演变,仍然是中国对外关系重要的一环。特别是,从英国对华政策的视角理解中英关系,有助于厘清中国近现代史的真实面貌。英国对华政策的变化,与英国对日政策密切相关,影响甚至塑造着中国近现代史进程的一些关键领域和环节。例如,英国对满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评估与决策,直接影响着满清海军建设的节奏,并为后来的甲午战争、英日同盟、日俄战争埋下了伏笔。英国在20世纪前半期的对华政策,与大革命、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环境,密切相关。20世纪后半期的英国对华政策和中英关系,与香港问题、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都有直接联系。分析自1840年以来的英国对华政策,进而分析中英关系在此因素之影响下之演进,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史演进的面貌、动力、进程、与根源。

推荐阅读:

1) Erik Goldstein, Power and Stability: British Foreign Policy, 1865-1965, Frank Cass, 2003;

2) John Darwin, The Empire Project: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British World System, 1830-197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3) 【美】马士(Hosea Ballou Morse)著,《远东国际关系)史》(上、下册),姚曾广等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1979年版;

4) Wang Gungwu, Anglo-Chinese Encounters since 1800: War, Trade, Science, and Governa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5) 【美】费正清等编,【中】陈绛译,《赫德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赫德日记:1863-1866》,北京:中国海

关出版社2005年版;

6)【英】提莫·邓肯等主编,《八十年危机:1919-1999年的国际关系》,周丕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主题六英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近年来,有关国家形象塑造的研究已经成为文化外交领域炙手可热的话题。如何塑造中国的大国形象更是值得政府、学者与普通民众的关注。然而,成功的形象塑造不仅取决于国家自身的实力与其国际定位,更要求我们了解其他国家对本国形象的认识与理解。就英国而言,其对中国的认识就经历了好奇的探索、功利的开发、平等的对话与新时期商业伙伴的合作这样一段复杂的历程。研究英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演变,不仅需要我们回溯中英关系的历史,还需要探究从国家、社会到个人层面了解中国的途径及其阐释中国的方式。

推荐阅读:

1)Douglans Kerr, Julia Kuehn, A Century of Travels in China?:?C ritical Essays on Travel Writing from the 1840s to the 1940s?,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2)Hana Grbec, Igor Maver, East Meets West: China Through British Eyes with Justin Hill's Work and Three of His Novels, H. Grbec, 2012.

3)乔舒亚·库珀·雷默等著,沈晓雷等译,《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4)姜智芹,《镜像后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认同》,中华书局,2008年.

5)李勇,《西欧的中国形象》,人民出版社,2010年.

6)周宁,《鸦片帝国》,学苑出版社,2004年.

7)刘继南、何辉,《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8)《近代中国的反光镜:<伦敦新闻画报>中国史画100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主题七文学视阈下当代英国社会的苏格兰性与英国性(上、下)诗歌在苏格兰文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苏格兰诗人的民族性写作对苏格兰民族性的建构起着重要作用,是苏格兰传统与苏格兰精神的传承渠道,从浪漫主义时代用苏格兰语写诗的彭斯,到20世纪20年代发起“苏格兰文艺复兴”的休?麦克迪尔米德(Hugh Macdiarmid),一直到当代女桂冠诗人达菲(Carol Ann Duffy),都可以看到苏格兰诗人的一种文化自觉性,可以感受到苏格兰根深蒂固的民族性。七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女权运动、后殖民文化等思潮的发展,苏格兰、爱尔兰等不同地域诗人、女性诗人以及移民诗人大量涌现,他们日渐显在的诗歌话语逐渐融合到了英国的整体文化之中,从边缘走向中心,与英格兰本土诗歌一同构成了当代英国诗歌的整体。在当代英国,达菲与杰基﹒凯(Jackie Kay)、赫伯特(W. N. Herbert)等苏格兰诗人的创作各有风格,但却异曲同工地体现出对苏格兰民族性的传承与发展。

当代苏格兰诗人一方面通过民族性写作,在文化层面推动了苏格兰争取权利下放与苏格兰议会的建立(1997),对当代语境下苏格兰性的塑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达菲等苏格兰诗人也与北爱尔兰的谢莫斯?希尼(Seamus Heaney)以及威尔士的格雷厄姆?戴维斯(Grahame Davies)等不同民族诗人一道,为当代英国多元文化的发展及“英国性”的重新诠释做出了贡献。

推荐阅读:

1. Acheson, James and Romana Huk (eds), Contemporary British Poetry: Essays in Theory and Criticism,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lbany) Press, 1996.

2. Aydin, Ozlem. Speaking from the Margin: The Voice of the Other in the Poetry of Carol Ann Duffy and Jackie

Kay. Dublin: Academica Press,2010.

3. Dosa, Attila. Beyond Identity: New Horizons in Modern Scottish Poetry.Amsterdam: Rodopi,2009.

4. Kennedy, David, New Relations: The Refashioning of British Poetry, 1980-1994, Seren, 1996.

5. Mackay, P., Edna Longley & Fran Brearton.Modern Irish and Scottish poet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6. McGuire, Matt & Colin Nicholson. Edinburgh Companions to Scottish Literature: Contemporary Scottish Poetry. Edinburgh, GBR: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9.

7. Robinson, Alan. Instabilities in Contemporary British Poetry.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88.

8. Smith, Stan. Poetry and displacement. Liverpool: 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 2007.

9. Wheatley, David, 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British Poetr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10. Whyte, Christopher. Modern Scottish Poetry.Edinburgh: Edinburgh UP,2004.

主题八英国跨国高等教育与文化输出

“认识和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必须了解和认识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了解了影响某种教育的文化因素,会更有利于我们理解某种教育的本质。当今教育全球化盛行,教育输出大国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纷纷积极参与到跨国教育的活动中来。英国尤其是跨国教育这一教育形式的探路者。而英国在跨国教育活动中也处处体现出其特有的文化传统与特质,在输出教育的同时也渗透文化的输出。本讲将从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切入,阐述英国教育传统中的文化内涵,继而扩展到英国的跨国教育活动,包括其概况,政策,质量保障体系,特点,启示及与中国的关联。

推荐阅读:

1)《简明英国教育史》(英)奥尔德里奇著,1987年

2)《英国的高等教育历史 现状》张泰金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年

3)《高等教育理念》罗纳德 巴尼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4)《英国教育的文化阐释》易红郡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5)《跨国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冯国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6)一些关于英国跨国高等教育的学术文章及最新数据,以邮件的形式发给学生

主题九:英国文化战略与伦敦创意产业(陈琦)

本讲座主要考察分析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归纳整理英国中央政府与伦敦地方政府的文化发展战略、出台的相关具体政策与文化管理机制,特别是对文化战略、文化政策、文化事业管理模式与文化发展间的辩证关系加以具体分析;(二)重点考察伦敦创意中心的建设战略,包括考察相关政策出台的社会经济背景、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社会团体以及所代表的利益、政策实施的过程以及效果评估;(三)分析研究伦敦在国际文化市场塑造自身品牌效应的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与具体策略,以及伦敦如何在英国外交和相关国际组织框架内为自身搭建文化交流与文化推广的平台;(四)调查分析伦敦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机制、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政策、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模式以及产业创新能力。

参考书目:

英国文化媒体体育部《创意产业经济评估报告》1998. 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 Department of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Cox, Geoff, Joasia Krysa, Anya Lewin, etc, eds.Economising Culture. Brooklyn, NY: Autonomedia, 2004.

Dur?o, Fabio Akcelrud ed. Culture Industry Today. Newcastle upon Tyne, UK: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0.

Heinz, Steinert. Culture Industry.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2003.

毕佳、龙志超. 英国文化产业【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蔡尚伟,刘锐. 文化产业比较案例【M】. 北京:文化产业丛书, 2009

大卫?赫斯蒙德夫. 文化产业【M】. 张菲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文化创意产业译丛)

主题十英格兰社会文化的民族性格

英伦三岛上居住着来自四个不同民族的人们:英格兰人,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爱尔兰人。他们合在一起成为了我们通常所说的“英国人”(British)。这四个不同民族的人身上有着极其鲜明的民族性,反映在他们的语言、宗教信仰、政治立场、言行举止、社交礼仪、生活习惯等等上面。英格兰人在这四个民族中占了大多数,也因此经常被错误地与“英国人”划上等号。如何定义英格兰人?英格兰人又在何种程度上与其他三个民族的人群不同?本讲将从英格兰人日常的言行举止挖掘其背后隐藏的文化深意,用历史与文化的视角阐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英格兰民族性的保守与变革,分许他们在日渐没落的大英帝国的统治下如何对内(对待他族人民与外来移民)又如何对外(对欧洲大陆、美国、远东的态度)。

推荐阅读:

1)Fox, K. (2004). Watching the English. Hodder: London.

2)Paxman, J. (1999). The English. Peguin Books: London.

3)《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钱乘旦、陈晓律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4)《英国文化研究:事件与问题》黄卓越等著,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

5)《英国文化》范中汇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

6)《英国文化选本英汉对照上下册》杨自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7)《英国文化辞典》吴建平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主题十一当代英国音乐及其文化影响

随着美国替代英国成为世界最强大国家,英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早已远不如“日不落帝国”时期。然而在政治、经济地位下降的同时,英国文化却在当代依然保持了强大的国际影响力,英国音乐即为其重要影响因素之一。1960年代,以披头士乐队为代表的当代英国摇滚乐成功完成了对美国的“英国入侵”,彻底改变了当代美国音乐甚至美国文化的面貌,对六十年代反文化运动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本讲在文本分析、案例讨论的基础上,阐明当代英国音乐的文化影响力,并分析音乐背后的政治、历史、社会、思想因素。

推荐阅读:

1、张铁志:《声音与愤怒》,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郝舫:《伤花怒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3、李皖:《人间、地狱和天堂之歌》,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Womack, Kenneth and Todd F. Davis, ed. Reading the Beatles: Cultural Studies, Literary Criticism, and the Fab Four. State U of New York P, 2006.

5、Cavallaro, Dani. Critical and Cultural Theory. London: The Athlone Press, 2001.

6、Chambers, Iain. Popular Culture: The Metropolitan Experience. London: Routledge, 1986.

7、Pavlik, John V. and Shawn McIntosh. Converging Media: An Introduction to Mass Communication.Boston:

Pearson, 2004.

8、Storey, John. Cultural Studies and the Study of Popular Culture. 2nd ed. Beijing: Peking UP, 2007.

9、Taylor, Lisa and Andrew Willis. Media Studies: Texts, Institutions and Audiences. Beijing: Peking UP, 2004.

英国政体总介绍(中英文)

英国指南.英国的内政.英国的政体 (1)君主政制 女王拥有什么权力? 王国政府代表英王(即宪法赋予其统治王国权力的人)及政府,也是最高行政机构的象征。英女王拥有王国政府的统治权,但行使有关权力的,一般都是向国会负责的部长级官员,因此英国实际上是由英国政府代替女王管治的。然而,大部分重要的政府议案仍须得到女王同意方可获得通过。 国会 女王有权召开、解散或下令国会休会。新一年度国会在召开第一次会议前,女王均会发表一篇由政府官员撰写的演辞,内容主要简述政府新一年的工作大纲。每项议案均须得到女王在国会两院宣布正式批准方能成为法律。 女王在部长的建议下有权特赦囚犯或宣布减刑。根据法律规定,女王个人是不会犯法的——因为她获民事及刑事起诉的豁免权,法庭也不能起诉她。然而,其他王室成员却不能享有该项豁免权。 勋衔及委任女王有权册封贵族、颁授爵位及其他勋衔。受勋人士名单通常由首相提名,但某些勋衔则由女王自己决定。许多重要的国家职位均由女王委任,人选则由首相或有关内阁大臣提名。 外交政策 各国派驻伦敦的外交人员均须得到女王的同意,她有权缔结条约、发动战争或议和、确认海外国家及政府、吞并及割让领土。 枢密院 女王负责主持枢密院的会议。按君主特权所订立的枢密令,以及其他法令均是由枢密院通过的。君主特权包括组织行政机关,而政府的权力则受制于宪法习惯(这些规则本身并非法律,但对政府的运作却异常重要)。 所有涉及君主特权的行为,均须由有关部长负责执行,他们须向国会负责,并就各项政策接受国会议员的质询。国会有权撤消或限制有关特权的行使。 除了听取各项报告外,女王也可随时就国民生活情况向其官员发表意见。 为什么英女王有两个生日呢? 女王的出生日期是在4月21日。但传统以来,英国人都习惯于夏天庆祝君王的寿辰。由1805年起,英国人开始以举行军旗礼来庆祝君王的官方寿辰,日期通常是定于6月的第二个周末。 这个仪式的本来目的是让士兵熟识其所属兵团的旗帜式样,以便日后行军打仗时易于识别。五个步兵团,包括近卫步兵第一团、Coldsteam步兵团、苏格兰、爱尔兰及威尔士步兵团,每年按编制负责于仪式上展示其军旗。 仪式开始时,女王会在王室骑兵军官的陪同下骑马离开白金汉宫,沿着林荫大道步往骑兵卫队的阅兵场,检阅五百名卫兵。军旗礼展示的军旗依照卫兵的官阶高低排列,每队卫兵随着军旗带领,在步兵团的陪同下,分列式步操经过女王面前。至于女王正式生日当天,并无特别仪式举行,只是各政府大楼会有升国旗及播放国歌,以示庆祝。 王位继承人的排列次序如下: 1.威尔斯王储(1948年生)

英美文化概况之英国篇

英美文化概况之英国篇 英国早期人文历史常识 (一) 英国东邻北海,西、北面对大西洋,南面是英吉利海峡(the English Channel),与法国隔海相望。 地理上,这里被称为“不列颠群岛”(British Isles),由大不列颠岛(Great Britain)和爱尔兰岛(Ireland)这两大岛屿,以及其它几百个小岛组成。 大不列颠岛上分布着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England,Scotland and Wales)三个区域,而爱尔兰岛则分成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Northern Ireland and the Republic of Ireland)两块。 政治上,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共同组成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而爱尔兰共和国则是独立于联合王国而存在的独立的国家。我们通常所说的英国,则是指联合王国。 联合王国的首都是伦敦(London);而爱尔兰共和国的首都是都柏林(Dublin)。 大不列颠岛在政治上被划分成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三个区域,其中英格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总的来说也最为富裕。因此很多人通常会用“英格兰人”(English)指代“不列颠人”(British),这点当然会引起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Scots and Welsh)的不满。不列颠在大约一百年前曾统治着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和土地,其殖民地遍布全球各大洲。二战之后,随着不列颠国力衰退,各殖民地纷纷独立,不列颠帝国(the British Empire)在1931年起被英联邦所取代。

英联邦(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是由英国和已经独立的前英国殖民地或附 属国组成的联合体。英国作为英联邦元首并无政治实权;各国在一定协议上相互进行政治、主要是经济方面的磋商和合作;各成员国也有权利选择退出英联邦。 (二) 英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其西北地区主要地形是高原;而东部和东南部则主要是低地,他们是整个欧洲平原(the Great European Plain)的组成部分。 英格兰占据了大不列颠南面的最大部分土地,那里地势平缓,多为平原、丘陵和沼泽地。特别是英格兰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肥沃,适于耕种。 苏格兰多为山地、湖泊和岛屿,它拥有三大自然区:北部高地,中部低地以及南部山陵。不列颠最高峰尼维斯峰(Ben Nevis)便座落于此,高1,343米。威尔士亦是多山地区,6%的土地被森林覆盖,大部分村庄以放牧为主。 北爱尔兰北部为多岩石、荒蛮的海岸,曲折蜿蜒。其东北部多为高地,东南部为山区,而中部则是低浅的盆地。 不列颠是个岛屿国家,四面环海,它隔着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遥遥相望。位处英法两国之间的英吉利海峡最窄之处被称作多佛海峡(Straits of Dover),仅有33公里宽度。1985年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决定在多佛海峡处修建海峡隧道。 总长153公里的隧道于1994年五月竣工通车,使得欧洲公路网得以连成一体,被誉为人类工程史上的一个伟业。 英国河流分布细密。塞文河(the Severn)是英国第一大河流,长338公里,它同西

英国高等教育状况、发展趋势与借鉴

英国高等教育状况、发展趋势与借鉴 摘要:介绍英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与现状,大学的类型,发展阶段,发展趋势,涉及高校办学自主权、高教管理、质量监控机构与机制、科研与教学评估、教育拨款机制,学校收入与学生收费、海外招生、对非正规教育机构的清理整顿等方面,观察当前英国社会争论与关注的热点问题,提出我国高教值得注意和思考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英国高等教育现状趋势管理 2004年暑期,我赴英国学习考察,对英国高等教育增进了了解,开阔了视野,现将英国高等教育的一些情况与个人的思考作一介绍: 一、英国高等教育基本情况与现状。 英国高等教育办学历史悠久,具有良好的国际声誉。目前,英国有100多所大学,在校大学生有200多万人,其中规模较大的(如伦敦大学)有10多万人,规模小的(如皇家学院)仅几百名学生,一般大学在校生规模为1.5万~2万人。英国大学均由国家设立,除了一所白金汉学院为私立大学外,其他均为公立大学。从目前英国社会的民意看,仍普遍希望国家保持公立学校的性质,延续教育、公共医疗服务等社会福利事业的传统。

目前英国高校的分布: 地区大学学院合计 英格兰 91 43 134 苏格兰 13 7 20 威尔士 9 4 13 北爱尔兰 2 2 4 英国(总计)115 56 171 英国高校大致可分为四种办学类型,即普通大学、专业学院、开放大学、私人大学。前三类高校的办学资金均由政府提供,后一类高校仅1所,其办学经费主要靠收取学费来支持。 从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时期看,可划分为六个发展阶段: 1、典型的传统大学,如牛津、剑桥大学,这些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建于12世纪),声誉卓著,拥有高水平的教学与研究队伍,学生素质较高,办学质量可靠,办学经费充裕。为保证其办学质量,校方一直注意控制学校的办学规模,在教学与科研上实行富有盛名的导师制。过去,这些学校的

The United Kingdom 英国介绍_中英文

The United Kingdom, including Great Britain (England, Wales and Scotland "and Northern Ireland, is a member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 12. Its full name is the United Kingdom. Britain is the British Isles by the majority of islands, of which the largest islands are Great Britain, the second largest island Northern Ireland and the Irish Republic. The west coast of Scotland there is a large islands called the Hebrides. Native north-east coast of Scotland Orkney Islands, Shetland Islands, and Samoa. Of these islands with the mainland have administrative relations, but the Irish Sea between Great Britain and the Isle of Man and the Channel Islands between France is largely autonomous and not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United Kingdom. The United Kingdom area of approximately 242.5 thousand square kilometers (93600 square miles), from the south coast to Scotland is almost the most northern part of nearly 1,000 kilometers (about 600 miles), nearly horizontal at its widest point about 500 kilometers (about 300 miles). "Britain" the term originated in the Greek and Latin words, which may eventually be traced back to Celtic. Although the use of "Prehistoric" This yardstick to measure, the Celtics went to the British Isles is also a later (and before that had created those civilizations such as the Avebury stone circle Stonehenge construction sites and Such well-known historical monuments), but the history of written records relating to England, after all, about the Celtics from the start. "Celtic" This phrase is very common and regularly used to distinguish the early inhabitants of the British Isles and later the Anglo - Saxon invaders. The Romans ruled from AD 43 onwards lasted 300 years. The Romans in 408 before the final withdrawal of the island were from Northern Europe began to Angles, Saxons and Jutes intrusion, has undergone a period of growing chaos. "England" is the word from the "Angles" came. Over the next two centuries, and gradually became a settler harassmen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umber of small kingdom. British people in today's Wales and Cornwall Regional Independent survive. These small kingdom there was relatively strong to dominate the country's kingdom, first in the North (Northumbria Kingdom), and then in the central (the Kingdom of Mercia), and finally in the south (Wessex kingdoms). However, from the Scandinavian Vikings then invaded England and settled down, although in the 10th century Wessex dynasty, beat off the invading Danes and for a time to dominate the vast region of England. In 1066 took place on the last successful invasion of England. Duke William of Normandy in the Battle of Hastings defeated the British, the Normans from France and others come here to settle. In the ensuing three centuries, the French became the language of nobility, the legal structure has been the English Channel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passage of that set of consequences, and social structure, to some extent been affected. Wales, though often in England within the sphere of influence, but has been a bastion of Boston. However, in the Prince Llewellyn was killed in 1282, after Edward I waged a battle and victory to put England under the rule of Wales. Welsh nationalist sentiment continues to rise, the beginning of the 15th century rebellion led by Owen

英语国家概况之英国文学

时间时期代表人物作品 5世纪-1485 中世纪文学 Middle Ages The Book of Kells Beowulf 贝奥武甫 Geoffrey Chaucer 英国诗歌之父 The Canterbury T ales 坎特伯雷故事 15世纪后期-17世纪初期文艺复兴 The Renaissance Christopher Marlowe The Tragical History of Doctor Faustus Ben Jonson 无 William Shakespeare 200首长诗 154首十四行诗(sonnet) 38部戏剧 17世纪17世纪文学King James I the Holy Scriptures(King James Bible) Francis Bacon Essays 论说文集 The Novum Organum新工具 The New Atlantis新大西岛 John Milton (a master of the blank verse 素体诗)Areopagitica 论出版自由Paradise Lost失乐园Paradise Regained复乐园Samson Agonistes力士参孙 17世纪后期-18世纪中期启蒙时期 The Enlightenment 18世纪初新古典主义 New Classical Jonathan Swift 英国文学史上最伟 大的讽刺散文作家 Gulliver's travel格列佛游记(Lilliput小人国→ Brobdingnag大人国→laputa飞岛国→yahoo) Robert Burns Holy Willie's prayer 圣威列的祈祷 To a Mouse 致小鼠 To a Louse 致虱子 Comin'thro'the Rye穿过麦田 Auld Lang Syne. 友谊地久天长 Daniel Defoe Moll Flanders 摩尔·弗兰德斯 Robinson Crusoe 鲁宾孙漂流记 1798-1832 1785-1830 浪漫主义 The Romantic Period Wordsworth和 Coleridge Lyrical Ballads 抒情歌谣集(浪漫主义时期的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 William Wordsworth The Prelude My Heart Leaps up When I Behold(Daffodils咏水 仙)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Biographia Literaria 文学传记 The Rime of Ancient Mariner古舟子吟 Robert Souther 无 Lord Byron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 Don Juan 唐璜

英语国家概况

英语国家概况-Land and people I. Different Names for Britain and its Parts 英国的不同名称及其各组成部分 1.Geographical names: the British Isles, Great Britain and England. 地理名称:不列颠群岛,大不列颠和英格兰。 2. Official name: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官方正式名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3. The British Isles are made up of two large islands-Great Britain (the larger one) and Ireland, and hundreds of small ones. 不列颠群岛由两个大岛—大不列颠岛(较大的一个)和爱尔兰岛,及成千上万个小岛组成。 4.Three political divisions on the island:England, Scotland and Wales. 大不列颠岛上有三个政治区: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 (1) England i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Great Britain. It is the largest, most populous section. 英格兰位于大不列颠岛南部,是最大,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2) Scotland is in the north of Great Britain. It has three natural zones (the Highlands in the north; the Central lowlands; the south Uplands) Capital: Edinburgh 苏格兰位于大不列颠的北部。它有三大自然区:北部高地,中部低地及南部山陵。首府:爱丁堡。 (3) Wales is in the west of Great Britain. Capital: Cardiff 威尔士位于大不列颠的西部。首府:加的夫 (4) Northern Ireland is the fourth region of the UK. Capital: Belfast. 北爱尔兰是英国第四个区域。首府:贝尔法斯特。 5.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is a free association of independent countries that were once colonies of Britain. It was founded in 1931, and has 50 member countries until 1991. 英联邦是独立的前英国殖民地组成的自由联合体。它成立于1931年,至1990年止已有50个成员国。 II. Geographical Features 英国的地理特征 1.Geographical position of Britain: 英国的地理位置: Britain is an island country surrounded by the sea. It lies in the North Atlantic Ocean off the north coast of Europe. It is separated from the rest of Europe by the English Channel in the south and the North Sea in the east. 英国是一个岛国。它位于大西洋北部,与欧洲大陆的北海岸隔海相望。南面的英吉利海峡和东面的北海将它与欧洲其它部分隔开。 2.The north and west of Britain are mainly highlands; and the east and southeast are mostly lowlands. 英国的西部和北部主要是高地,东部和东南部主要是低地。 III. Rivers and Lakes 河流与湖泊 Ben Nevis i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Britain (1,343m).

英语国家概况—英国

Part One: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Chapter 1 Land and People Chapter 2 The Origins of a Nation (500BC~AD1066) Chapter 3 The Shape of the Nation (1066~1381) Chapter 4 Transition to the Modern Age (1455~1688) Chapter 5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British Empire (1688~1990) Chapter 6 The Economy Chapter 7 Government and Administration Chapter 8 Justice the Law Chapter 9 Social Affairs Chapter 10 Cultural Affairs Chapter 1 Land, People and Language ?1 Different Names for Britain and its Parts The official name of Britain is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The geographical names are the British Isles, Great Britain and England. People just say Britain, the United Kingdom or simply U.K. ?People England is the largest and most populous, almost a quarter of the people lives in England’s prosperous and fertile southeast, with over 7 million in the capital. The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are descendants of the Anglo-Saxons, a Germanic people from Europe who went to England between the 5th and 7th centuries.These people settled in England and drove the native Celtic people to the mountainous areas of Wales and Scotland. Their language became the official language of the country. Most people in W ales and Scotland are descendants of the Celtic people who were the earliest known inhabitants of Britain. The Irish people were also of Celtic origin. About a hundred years ago, as a result of its imperialist expansion, Britain ruled an empire that had one fourth of the world’s people and a quarter of the world’s land area. ?Geographical Features There are 3 political divisions on the island of Great Britain: England, Scotland and Wales. The island of Ireland is divided into 2 parts: Northern Ireland and the Republic of Ireland. Britain has, for centuries, been slowly tilting with the North-W est slowly rising and the South-East slowly sinking. The north and west of Britain are mainly highlands; the east and south-east are mostly lowlands. There are 3 natural zones of Scotland: the Highlands in the north, the central Lowlands, and the southern Uplands.

近代英国历史的特征

近代英国历史的特征 世界各地区和各国的历史发展,有一些共同的基本规律,也有互不相同的各自的特点。拿欧洲各国的历史发展来说,就是如此。在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西欧和东欧各国走过了显然不同的道路。在西欧各国,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封建农奴制走向解体;农奴逐步获得人身解放和自由。然而在易北河以东的东欧各国,在相应的历史阶段,农奴制非但未解体,反而更加强固了。在英国,当封建制度末期,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爆发了资本阶级革命。1649年资产阶级革命达到了高峰;这年5月19日,议会通过了一个决议,其中规定:英国将建成一个“共和国和自由邦。它将由这个民族的最高权力,即议会中的人民代表和他们所任命的、为人民谋福利的官员所统治,而不需要任何国王和贵族院,”然而家在这一年,俄国的农奴制在法律上正式形成,广大的农奴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以后,俄国的农奴状况不断恶化,到了18世纪末,已经和奴隶无多大差别。 英国的历史发展,不但和东欧的俄国等国有显著区别,而且和欧洲大陆的西欧诸国也不完全相同。自从17世纪革命以后,英国进入了近代历史时期,它不论在政治上或经济上,都迅速走到了欧洲以及世界各国的前面。 本来在古代时期,英国这个大西洋中的蕞尔小岛,未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古代人所绘制的世界地图上,英国被置于地球边缘的天涯海角。当时,欧洲大陆的人,隔着英吉利海峡,只隐隐约约见到不列颠岛岸边雾茫茫中的灰白色山崖,故称之为“阿尔比昂”。直到中世纪时,欧洲大陆的一些人还以鄙夷的眼光来看待它。1414年在黑海岸边康斯坦召开的一次天主教国际会议上,法、德、西班牙等国的代表认为,英国不过是象丹麦、葡萄牙一样的小国家,它的代表不能与其他大国代表平起平坐,不应享有表决权。 但是到了近代,英国一跃而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强国。靠了日益富强的国力和强大的海军,它先后在16、17世纪击败了西班牙、荷兰、法国,成为了所向无敌的海上霸主。以后,它又将殖民主义的触角,伸向世界的各个角落,逐步建起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日不落”殖民帝国;凡阳光一天24小时照耀之处,都可看到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旗帜在飘扬。这时,英国近代历史成了整个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世界上别的国家、民族一样,英国历史也具有其独特的特征。特征之一是它的长期而持久的议会传统。早在中世纪,英国议会就已经存在。到了19世纪,议会作为领导革命的核心力量,发动了推翻君主专制的斗争;将国王送上了断头台;建立了没有国王、上议院的共和国。这次革命是在欧洲封建制度发生危机的环境下产生的,它又反过来,对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后来斯图亚特王朝又复辟了,但王党分子企图将历史车轮扭转到革命前的企图遭到了失败。经过二、三十年代反复斗争,斯图亚特王朝再度被推翻;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的立宪君主制和议会制建立并逐渐巩固了起来。这是当时世界上最民主的政治体制;比起欧洲大陆和东方各国的君主专制来,具有巨大的进步性。在君主专制的国度里,君主的意志就是法律,社会各阶层人民都在专制君主的枷锁下,忍受熬煎。法国的路易十四,自称“朕即国家”,把国家和他个人等同起来。那些匍匐于他足下的臣僚,阿谀的称他为“太阳王”;“太阳王”在他的凡尔赛宫,“把每个人都压制到卑屈服从的地位;他鄙视每个到他宫廷的人。那些公务人员,都不敢以他稍有异议。他还用心计,使每个贵族都唯唯诺诺,不敢表露个性,而只厮混于奴颜婢膝的众人之中。”⑴在豪华奢靡的凡尔赛宫的阴影之下,有多少人在专制暴政的重轭下,过着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那个著名的巴士底狱“铁面人”的事迹,只是出于伏尔泰的揭露才为世人所知,实际上远比这一事件更为凄惨的事又有多少!在沙皇专制农奴制“黑暗王国”的历代沙皇统治之下,俄国千千万万的农奴更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叶卡特林娜二世曾先后把约80万农民赏赐给她的宠臣作农奴。农奴主可以任意对这些农奴加以虐待、买卖。在当时俄国的两家报纸《莫斯科新闻》和《圣彼得堡新闻》上经常登载着把农奴和跑马、猎犬一起出售的广告。⑵在这些暴君的严密控制之下,人们在公开场合,只能听到对“太阳王”和“仁慈沙皇”的歌功颂德,但实际上,受压迫的千万人民,却对残害人民的独夫、民贼怀着刻骨仇恨。拉季舍夫在1990年出版的书中揭露,在俄国,农民过的是“带枷的罪犯的命运,被囚于地牢的囚徒的命运;是轭下牛马的命运。”他认为沙皇是“一切凶手中最凶残的凶手;一切罪犯中最严重的罪犯。”一死还不足以偿其辜,他应该“死一百次”。 和上述这些国家比较起来,英国在近代时期,具有较大的政治民主、言论自由,和宽松的社会环境。

英国早期人文历史

英国早期人文历史常识 (一) 英国东邻北海,西、北面对大西洋,南面是英吉利海峡(the English Channel),与法国隔海相望。地理上,这里被称为“不列颠群岛”(British Isles),由大不列颠岛(Great Britain)和爱尔兰岛(Ireland)这两大岛屿,以及其它几百个小岛组成。 大不列颠岛上分布着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England,Scotland and Wales)三个区域,而爱尔兰岛则分成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Northern Ireland and the Republic of Ireland)两块。 政治上,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共同组成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而爱尔兰共和国则是独立于联合王国而存在的独立的国家。我们通常所说的英国,则是指联合王国。 联合王国的首都是伦敦(London);而爱尔兰共和国的首都是都柏林(Dublin)。 大不列颠岛在政治上被划分成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三个区域,其中英格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总的来说也最为富裕。因此很多人通常会用“英格兰人”(English)指代“不列颠人”(British),这点当然会引起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Scots and Welsh)的不满。 不列颠在大约一百年前曾统治着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和土地,其殖民地遍布全球各大洲。二战之后,随着不列颠国力衰退,各殖民地纷纷独立,不列颠帝国(the British Empire)在1931年起被英联邦所取代。 英联邦(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是由英国和已经独立的前英国殖民地或附属国组成的联合体。英国作为英联邦元首并无政治实权;各国在一定协议上相互进行政治、主要是经济方面的磋商和合作;各成员国也有权利选择退出英联邦。 (二) 英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其西北地区主要地形是高原;而东部和东南部则主要是低地,他们是整个欧洲平原(the Great European Plain)的组成部分。 英格兰占据了大不列颠南面的最大部分土地,那里地势平缓,多为平原、丘陵和沼泽地。特别是英格兰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肥沃,适于耕种。 苏格兰多为山地、湖泊和岛屿,它拥有三大自然区:北部高地,中部低地以及南部山陵。不列颠最高峰尼维斯峰(Ben Nevis)便座落于此,高1,343米。威尔士亦是多山地区,6%的土地被森林

英语国家概况

《英语国家概况》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B170832223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名称:英语国家概况 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专业:翻译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总学分:2 总学时:32 先行课程:英语语法、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汉翻译 课程简介:本课程属于翻译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旨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达到专业四级水平;同时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作风和正确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丰富学生社会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推荐教材:王恩铭. 英语国家概况[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3 参考书目: [1] 来安方. 英美概况[M]. 河南: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7 [2] 余志远. 英语国家概况主编[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 朱永涛. 英国社会与文化[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二、课程总目标 以《英语国家概况》(王恩铭著)为蓝本。本课程主要是为了使英语专业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概况,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的其他情况。本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文化知识课。一方面通过英语阅读主要英语国家的背景材料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文化知识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巩固和提高英语水平。 三、教学指南 课程重点:本课程教学的重点使英语专业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概况,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的 其他情况。 课程难点:在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主要的地理、历史、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概况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作风和正确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 工作能力,丰富学生社会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讨论+练习

人文历史类常识习题(二十六~三十合集)

人文历史类常识习题(二十六~三十合集) 1、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后,有组织、有计划地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开展工人运动,努力促进马克思主义酮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1920年9月,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将《新青年》改为党的公开理论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2、因“蜀江至此分枝”得名的地方是枝江。 3、有“中国的欧几里德”“中国数学史上的牛顿”之称的是刘徽。 4、使用冰箱冷冻室要注意,易拉罐装的碳酸饮料不能放进冰箱冷冻室,否则可能发生爆裂事故,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5、厦门市和台南市的市树都是凤凰木。 6、中国地质年龄最年轻的火山岛是北海涠洲岛。 7、歌曲《送别》由李叔同填词,其旋律最早采自于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 8、“三合一”场所火灾危险性很大,“三合一”场所是指住宿与生产、仓储、经营设置在同一空间内。 9、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同里,是江南六大名镇之一,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明清民居,鳞次栉比,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赢得“东方小威尼斯”的美誉。 10、因“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这一故事得名的“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 11、水蒸发时,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水分子没有改变。 1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力的戏剧流派之一是“荒诞派戏剧”。它兴起于50年代,其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否认人类存在的意义,认为人与人根本无法沟通。荒诞派剧作中最具典型性之一的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13、绥芬河从我国流入俄罗斯境内。 14、疏散走道及其转角处的安全指示标志宜设置在距地面1米以下墙面上。 15、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由国务院建立。 16、我国的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超额累进税率。 17、垃圾投放时,应该按垃圾种类投放入相对应的垃圾分类桶中。 18、主持修建我国首条铁路—京张铁路的工程师是詹天佑。 19、南海诸岛历来都是我国领土的组成部分,我国史籍对南海诸岛很早就有明确记载,东汉时称南海为涨海。

英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程玉柱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 英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程玉柱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摘 要]文中简要介绍了英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定位、管理体制、教育理念、教学实践和教学质量保障等方面的特 点。结合教学实际,从办学定位、品牌建设、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649.3/.7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5136(2012)04-0116-02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12-11-12 程玉柱(1980-),男,安徽安庆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讲师、 硕士。研究方向:网络管理与信息安全研究。一、引言 2011年9月底,笔者受学校派遣赴英国知山大学访问学习三个月,期间走访了曼彻斯特大学、利物浦大学及剑桥大学等高校,对英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定位、管理体制、教育理念、教学实践及教学质量保障等方面做了一些比较研究,以此为基础,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从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拿什么吸引学生、怎样培养学生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二、英国高等教育的特点 英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独树一帜。英国不仅拥有牛津、剑桥等历史悠久、世界闻名的高等学府,还有一批虽然建校时间短但发展迅速、富于创新、已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新兴学府。英国的高等教育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和造就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宗旨,密切跟踪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促教学、严格管理保质量、以国际标准为尺度、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办学体系。 1、办学定位 英国高校的战略定位和办学使命因层次和类型的不同而各不相同。剑桥大学定位于追求国际最高水平的教育、学习和研究,为社会做出贡献。尽管各高校对办学定位的陈述各异,但每所高校都力争根据其教学科研水平及其面向社会的辐射能力进行准确定位,并以此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导向标准。 2、管理体制 英国高等教育的内部管理体系一般分为高校、学部和系三个层次,所建立的管理架构形成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均衡和制约的状态。学校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运行并享有高度自治权,政府对于大学内部事务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 3、教育理念 英国高校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主要任 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和咨询。 英国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因此,一道问题经常没有唯一答案。对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始终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学生经常以自由组合或指定的方式组成小组,开展讨论、活动和学习。 4、教学实践 英国高等教育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布置的课程作业经常要求学生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与实际相结合。 英国高校对学生成绩考核一般采取过程考核与期中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即对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完成作业或实验情况以及课程结束时的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过程考核一般占总成绩的50%左右。 5、教学质量保障 英国设立了一个科学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由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对每所注册学校的专业教学质量、证书质量等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经过这样一个管理和认证体系的运作,英国每一所大学颁发的文凭都得到了国际公认,而且大学之间的文凭也可以互相认可。 三、几点思考 当前,国内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就笔者走访的一些高职院校来看,课堂出勤率并不高,或者即使人在课堂,也经常有睡觉或者玩手机、玩游戏的。下课则三五成群泡网吧、逛商场,更有甚者通宵玩游戏。因此很多大学生在就业市场并不受用人单位欢迎,即使就业也因为知识储备不足而被迫频繁跳槽。究其原因,在于很多学生从中学迈进大学后,突然多了很多课余时间,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安排,也不会转变学习方法,只习惯于中学课堂上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等发现跟不上课程教学节奏的时候,已是无所适从,只能破罐子破摔,转而寄托于网络游戏、社团活动等。很多学生直到毕业都还不知道大学生活应该怎么过。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 第19卷第4期2012年12月 Vol.19No.4 Dec .2012

英语的发展史(中英文版)

一种民族语言(包括词汇)的发展与民族的历史密切可关。要了解英语语汇的发展史,不 可避免地跟整个英语的发展史,乃至英国的历史密不可分。 不列颠群岛的最早居民是凯尔特人,又称不列颠人。公元前55年,罗马人在凯萨大帝的 率领下侵入不列颠群岛,凯尔特人被罗马人赶入威尔士和苏格兰的深山之中。直到公元 410年,罗马占领时期才告结束。随后,来自德国北部平原的三个日耳曼部落盎格鲁人, 撒克森人和朱特人开始来到不列颠定居。英语就是盎格鲁—撒克森人的语言。 语言史学家一般把英语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1、古英语时期,2、中古英语时期,3、现 代英语时期。 1、古英语时期(又称盎格鲁-萨克森时期公元450—1100年) 日尔曼部落在不列颠定居后,名自占领一些地区。盎格鲁人占领了泰晤士河以北的英格兰 的大部分地区和苏格兰的低地,朱特人占领了肯特郡一带地区,撒克森人占领了泰晤士河 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各个部落建立了一些小王国,出现了英国历史上的七国时代。直到公 元830年,阿尔弗雷德大王才统一了整个英格兰地区。由于全国长期没有统一,所以古英语时期存在着多种方言,主要方言有四种:西萨克森语,肯特语,莫西亚语和北恩布里亚语。这四种方言都曾一度占主导地位。西撒克森语保存下来的手搞最多。其它方言在形成 英语的过程中也起过很重要的作用。 古英语的词汇有着浓厚的日尔曼语族的特点。这主要表现为复合法是重要的构词方法。复 合词在古英语词汇中占有显著的地位。据统计,在史诗《贝奥武夫》3183行诗句中,竟有1069个复合词。有些复合词中不重读部分,渐渐失去了独立地位,而演变成了词缀,如 for-, in-, -ful 等派生法在古英语中也广泛使用。共有二十四个名词后缀、十五个形容词后缀,-dom, -hood, -ship, -ness, -the, -ful,- ish 等词缀都可溯源到古英语时期。古英语时期的诗歌有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即头韵(alliteration),由此产生的许多短语一直保留到现在,如night and main, friend or foe, a labour of love。 古英语时期有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给英语词汇带来较大的影响。第一件事是基督教传入 英国。公元597年,一个名叫奥古斯丁的牧师从罗马来到英国传教。罗马文化随着基督教传入了英国。与此同时,一批拉丁词进入了英语。 第二件事是北欧人入侵英国。从公元790年开始,大批斯堪的那维亚人在英国定居。丹麦国王卡纽特还一度成为英国的君主。斯堪的那维亚人和英国人频繁交往,所以有许多斯堪 的那维亚各国的词语进入了英语。 2、中古英语时期(公元1100—1500年) 公元1066年,诺曼人在征服王威廉率领下,横渡英吉利海峡,在哈斯丁战役中击溃了盎 格鲁-萨克森军队,英王哈路德战死,英国被征服。这在历史上被称为诺曼征服。从此,英国结束了分裂状态,置于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之下。谨曼征服是英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对英语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诺曼征服之后,谨曼人占据了教会和政府的一切重要职务。以后的二、三百年里,谨曼法 语成为英国的官方语言。普通人仍然讲英语,但英语的文字记载却几乎中断。中古英语一 般右以分为两个时期,1204年后,英语逐渐恢复主导地位。1362年英王爱德华三世首次 用英语向议会致词。十五世纪,伦敦标准方言兴起。1476年,卡克斯顿把印刷术传入英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