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执业医师考试 方剂学

执业医师考试 方剂学

执业医师考试  方剂学
执业医师考试  方剂学

总论

一、方剂与治法

1.2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1.3 方剂必须“针对病机,体现治法”。“以法统方”,包括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

2.常用治法清代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将诸多治法概括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2.1 汗法使用汗法要注意:辨清病邪的性质;中病即止,慎勿过量;兼顾兼夹病证;不宜久煎。

2.2 吐法易伤胃气,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吐后应调养脾胃。

2.3 下法适用于形症俱实之证。2.4 和法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等证。

2.5 清法适用于里热证、火证、热毒证以及虚热证等邪热壅盛于里之证。“真寒假热”证,不可误用。

2.6 温法使用温法要注意:“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内经》);“真热假寒”证,不可误用。

2.7 消法 2.8 补法适用于各种虚证。应善用“通补”,不宜“呆补”。

正如《医学心悟》中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1.方剂配伍的目的增效、减毒两个方面。可归纳为五大作用:增强药力;产生协同作用;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作用的发挥方向;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等。

2.基本结构2.1.1 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或主因,不可缺少。

2.1.2 臣药:①协助君药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

2.1.3 佐药:①佐助药②治疗次要兼症③佐制药④反佐药。2.1.4 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三、常用剂型

1.汤剂特点:吸收快,药力强,灵活加减

2.散剂特点:制备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携带,易于贮藏,便于服用

3.丸剂特点: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体积较小,便于携带与服用。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也有取峻药缓治而用丸剂的,如十枣丸;含较多芳香走窜药物,如宫牛黄丸。

4.膏剂

内服膏剂有流浸膏、浸膏、煎膏三种;外用膏剂分软膏、硬膏两种。

4.2.外用膏剂分软和硬;(1)软膏剂:又称药膏。其优点是药物直接作用于患部,缓慢吸收,药效持久。治疗外科疮疡肿疖的方剂可采用本剂型,如三黄软膏、穿心莲软膏、生肌玉红膏等。

(2)硬膏剂:又称膏药。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痹痛及外科疮疡的方剂可采用本剂型,如追风膏。

5.酒剂

又称药酒。临床意义:酒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和助长药效的特性,故常于祛风通络和补益方剂中使用,如风湿药酒。外用酒剂尚可祛风活血,止痛消肿。

6.丹剂

外用丹剂亦称丹药,是以某些矿物类药经高温烧炼制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制品。

7.栓剂(坐药、塞药)适用于不能吞服片、丸、胶囊剂,或伴有呕吐的患者。婴幼儿和儿童可用栓剂给药。

8.片剂

内服片(素片、包衣片、长效片、嚼用片)、口含片、舌下片、泡腾片等。

9.糖浆剂其食糖量一般在65%以上,味甜,尤适儿童。

11.注射剂(针剂)注射剂具有剂量准确、作用迅速、给药方便和药物不受消化液和食物影响,能直接进入人体组织的优点,如柴胡注射液。

解表剂

一、概述

本类方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及扶正解表三类。

2.解表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辛温解表

麻黄汤《伤寒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表证,无汗而喘。

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除营分之涩,合而为发汗峻剂,开表逐邪,散风寒而除身疼。

若风寒束表,里有郁热,不汗出而烦躁者,倍麻黄,加石膏及生姜、大枣,以发汗解表,清热除烦(参《伤寒论》大青龙汤)。

桂枝汤《伤寒论》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汗出恶风,鼻鸣干呕。

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扶营弱,合则调和营卫。炙甘草益气和中,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助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益营,兼调和诸药为使。本方散中有补,滋阴和阳,风寒外解,营卫和调,诸症悉除。

若外感风寒,项背强而不舒,反汗出恶风者,可酌减桂、芍用量,加葛根。

九味羌活汤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发汗祛湿,兼清里热。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兼治太阳经头痛而为君药。

香苏散《和剂局方》疏散风寒,理气和中。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恶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本方所主证候,乃气滞外感之证。方中苏叶发表散寒,理气和中为君。

小青龙汤《伤寒论》解表散寒,温肺化饮。表证+痰多而稀方中麻黄、桂枝发汗解表,除外寒而宣肺气为君。兼有郁热加石膏,为小青龙加石膏汤。

止嗽散《医学心悟》宣利肺气,疏风止咳。主治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或服宣肺药后,而咳仍不止者。

紫菀、百部止咳化痰为君。本方集一派温润和平之品而成,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的特点,为治疗诸般咳嗽的常用方剂。外感内伤及新久咳嗽俱可使用,尤以外感咳嗽较久而表证不三、辛凉解表

银翘散《温病条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辛温表证+头痛口渴,咳嗽咽痛。方中银花、连翘透邪解毒,辟秽解毒为君。配伍特点有二:一是芳香辟秽,清热解毒;二是于辛凉清透之中配以小量辛温发散之品,既利于透邪,又不悖辛凉之旨。著者为宜,阴虚劳嗽非宜。

桑菊饮《温病条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辛凉疏表,清肺平喘。咳逆气急,口渴。

麻黄、石膏合用则相反之中寓有相辅之意,共用为君。石膏用量倍于麻黄,使本方不失为辛凉之剂。麻黄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清解肺热而不凉遏,又是相制为用。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解肌清热。感冒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

升麻葛根汤《和剂局方》解肌透疹。麻疹初起。疹发不出,身热头痛。

四、扶正解表

败毒散《和剂局方》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憎寒壮热,肢体酸痛。

羌活、独活疏风散寒,除湿止痛,通治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为君。喻嘉言治疗外邪陷里之痢疾,意即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此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

参苏饮《和剂局方》益气解表,理气化痰。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咳嗽痰多,气短懒言。

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助阳解表。发热,恶寒甚剧,神疲欲寐。

加减葳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滋阴解表。阴虚外感风热证。头痛身热、心烦口渴,咽干。生葳蕤(玉竹)滋阴润燥,滋而不腻,既资汗源,又润肺燥;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咽喉,共为君。

泻下剂

一、概述

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属于“八法”中的“下法”。

泻下剂是为热结、冷积、燥屎、积水等所致的里实证而设。分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和攻补兼施。

二、寒下

大承气汤《伤寒论》后下大黄,芒硝溶服。峻下热结。

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烈,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由里实热证所致者。

大黄荡涤肠胃,泄热泻结为君。临证应用本方,以痞(心下闷塞坚硬)、满(胸胁脘腹胀满)、燥(肠有燥粪,干结不下)、实(腹中硬满,痛而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中硬满不减)四证及苔黄、脉实为主要依据。

去芒硝,并减枳实、厚朴用量以轻下热结(参《伤寒论》小承气汤)。去枳实、厚朴,加甘草以缓下热结(参《伤寒论》调胃承气汤)。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泻热破瘀,散结消肿。肠痈,湿热瘀滞证。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小便自调。

方中大黄通腑泻热,活血行瘀;牡丹皮凉血散瘀,二者合用,泻热行瘀,以除肠中湿热瘀结为君。泻热破瘀,散结消肿,使肠中湿热瘀血迅速荡除,则痈自散而肿自消。热毒较重者,加公英、银花、地丁、败酱草;瘀甚者,加赤芍、乳没。

大陷胸汤《伤寒论》甘遂大黄芒硝泻热逐水。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三、温下

温脾汤《备急千金》攻下冷积,温补脾阳。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不渴。附子配大黄为君药。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温里散寒,通便止痛。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

四、润下

麻子仁丸(脾约丸)《伤寒论》润肠泄热,行气通便。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大便

干结,小便频数。

麻子仁质润多脂,润肠通便,为君药。杏仁上肃肺气,下润大肠。有下不伤正、润而不腻、攻润相合的特点。

济川煎《景岳全书》温肾益精,润肠通便。大便干,小便长,腰膝酸软。肉苁蓉甘咸而性温,温肾益精,暖腰润肠,为君药。补中有泻,降中有升,具有“寓通于补之中、寄降于升之内”的配伍特点。

五、逐水

十枣汤《伤寒论》攻逐水饮。

(1)悬饮。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脉沉弦。

(2)实证水肿。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现代用法:等分为末,或装入胶囊,每服0.5-1g,每日1次,以大枣l0枚煎汤送服,清晨空腹服。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甘遂善行经隧水湿,是为君药。肥大枣十枚为佐,煎汤送服,寓意有三:既可益气护胃、培土制水以邪正兼顾,又可缓和诸药的毒性及峻烈之性,使下不伤正,且可减少药后反应。四药合用,共成峻下逐水之剂。

六、攻补兼施

黄龙汤《伤寒六书》攻下通便,补气养血。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

和解剂

一、适用于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等病证。

二、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伤寒论》和解少阳。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2.热入血室证。妇人伤寒,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方中柴胡入肝胆经,轻清升散,疏透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之邪得以疏散,为君药。

大柴胡汤《金匮要略》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胁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兼黄疸者,加茵陈、栀子;胁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胆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鸡内金。

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清胆利湿,和胃化痰。少阳湿热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方中青蒿苦寒芳香,清透少阳邪热;黄芩苦寒,善清胆热,并能燥湿,舍青蒿既可内清少阳湿热,又能透邪外出,共为君药。

达原饮《瘟疫论》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主治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证。憎寒壮热,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发无定时。

三、调和肝脾

四逆散《伤寒论》透邪解郁,疏肝理脾。1.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2.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柴胡升阳舒郁,透邪外达为君。柴胡

与枳实相配,一升一降,以疏理肝脾气机;柴胡与芍药相配,泻木扶土而和肝脾;枳实与芍药相配,理气和血而止腹痛;芍药与炙甘草相配,益阴缓急,制肝和脾。四味互配,使邪去郁解,气血调畅,肝脾和调,清阳得伸则诸证自愈。

气郁甚,加香附、郁金;兼内热,加栀子。若肝气郁结,气滞血瘀,以枳壳易枳实,加陈皮、香附、川芎以增强行气疏肝、和血止痛作用(参《医学统旨》柴胡疏肝散)。

逍遥散《和剂局方》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头痛目

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条达而为君药。

肝郁化火生热者,加丹皮、栀子(参《内科摘要》加味逍遥散)。血虚较甚,加生地或熟地(参《医略·女科》黑逍遥散)。

痛泻要方《丹溪心法》补脾柔肝,祛湿止泻。脾虚肝旺之痛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者。白术苦甘而温,补脾燥湿以治土虚,为君药。

配伍少量具升散之性的防风,辛能散肝郁,香能舒脾气,且有燥湿以助止泻之功,又为脾经引经之药,故兼作佐使之用。合方补脾胜湿而止泻,柔肝理气而止痛,则脾健肝柔,痛泻自止。

四、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寒热平调,消痞散结。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全方体现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的配伍特点。

水邪互结,腹中雷鸣、下利者,减干姜量,入生姜,以温胃止呕而散水气(参《伤寒论》生姜泻心汤)痞、呕、下利之外,又见“水谷不化,心烦不得安”,是胃中虚,客气上逆,可加重炙甘草用量以补虚缓急,使邪祛胃虚得复,逆气自平(参《伤寒论》甘草泻心汤)。

温里剂

一、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属于“八法”中的“温法”。分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真热假寒证禁用。

二、温中祛寒

理中丸《伤寒论》温中祛寒,补气健脾。1.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2.阳虚失血证。血色暗淡,质清稀。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配伍意义证由中焦虚寒,脾胃失和所致。方中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甘草与诸药等量,寓意有三: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二为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药性。综观全方,温补并用,以温为主,温中阳,散寒邪,益脾气,助运化。本方作汤剂,在《金匮要略》中称人参汤。化裁用治胸痹,丸剂缓调则药力不及,宜改作汤剂服用(参《金匮要略》人参汤)。中寒较甚,加炮附子以脾肾双温(参《局方》附子理中丸)。中焦虚寒,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改作汤剂,加重炙甘草用量,并加桂枝以温阳益气(参《伤寒论》桂枝人参汤)。

小建中汤《伤寒论》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证因中焦虚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治当温中补虚而兼养阴,和里缓急而止疼痛。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补中焦,缓急止痛。其中胶饴、甘草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芍药配胶饴、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

大建中汤

《金匮要略》蜀椒干姜人参胶饴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中阳衰弱,阴寒内盛证。脘腹剧痛,连及心胸,腹中寒气上下攻冲。

吴茱萸汤《伤寒论》温中补虚,降逆止呕。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1)胃中虚寒,阳明寒呕。症见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作痛,吞酸嘈杂。

(2)厥阴头痛。症见干呕,吐涎沫而巅顶头痛。

(3)少阴吐利。症见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三、回阳救逆

四逆汤《伤寒论》回阳救逆。心肾阳衰寒厥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脉微细。以大辛大热之生附子为君,入心、脾、肾经,温壮元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生用则能速达内外以温热逐寒。附子与干姜同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相得益彰,温里回阳之力大增,是回阳救逆的常用组合。甘草之用有三:一则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二则甘缓,以缓和姜、附峻烈之性;三则调和药性。

化裁运用是阳亡液脱,宜加人参益气固脱、生津滋液(参《伤寒论》四逆加人参汤);若阴盛格阳,倍附子、干姜用量以破阴回阳(参《伤寒论》通脉四逆汤);“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加猪胆汁引阳入阴(参《伤寒论》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回阳固脱,益气生脉。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

四、温经散寒

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益气温经,和血通痹。血痹。肌肤麻木不仁。

当归四逆汤《伤寒论》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

以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通草、细辛组成。重用大枣,既合归、芍以补营血,又防桂枝、细辛燥烈太过,伤及阴血;配伍特点是温阳与散寒并用,养血与通脉兼施,温而不燥,补而不滞。

鉴别《伤寒论》中以“四逆”命名的方剂有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四逆散证是因外邪传经入里,阳气内郁而不达四末所致,逆冷仅在肢端;四逆汤之厥逆是因阴寒内盛,阳气衰微,无力到达四末而致,故其厥逆严重,冷过肘膝,并伴有神衰欲寐、腹痛下利、脉微欲绝等症;当归四逆汤之手足厥寒是血虚受寒,寒凝经脉,血行不畅所致,故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证为轻,并兼见肢体疼痛等症。周扬俊言:“四逆汤全在回阳起见,四逆散全在和解表里起见,当归四逆汤全在养血通脉起见。”

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温阳补血,散寒通滞。阴疽。如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方中重用熟地黄温补营血,填精补髓;鹿角胶温肾阳,益精血。二药合用,温阳补血,共为君药。

补益剂

二、补气

四君子汤《和剂局方》益气健脾。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益气健脾,渗湿止泻。脾虚湿盛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培土生金。

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1. 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2. 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本方与参苓白术散均含有人参、白术、甘草,皆具有补气健脾的功效。参苓白术散兼有和胃渗湿作用,并有保肺之功,适用于脾胃气虚夹湿之证,亦可用于治疗肺损虚劳之证,为“培土生金”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具有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作用,除可治疗脾胃气虚证外,

还能用于气虚下陷证和气虚发热证。

生脉散《医学启源》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1. 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2. 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方用人参为君药,大补元气,并能止渴生津。佐以五味子之酸收,配人参则补固正气,伍麦冬则收敛阴津。三药相合,一补一润一敛,共成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之功。

玉屏风散《医方类聚》大枣煎汤送服益气固表止汗。表虚自汗。汗出恶风,面色恍白。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方用黄芪益气固表为君,白术健脾益气为臣。佐以防风入脾而走表,既可协脾中清阳达表以实卫,又疏散风邪,与黄芪、白术相配,补中寓散,使固表不留邪,祛邪不伤正。虽为止汗之方,却不用收涩敛汗,是“以补为固”之义。

完带汤《傅青主女科》白术一两(30g)山药一两(30g)人参二钱(6g)苍术三钱(9g)车前子三钱(9g)白芍五钱(15g)陈皮五分(2g)柴胡六分(2g)黑芥穗五分(2g)甘草(炙)一钱(3g)补脾疏肝,化湿止带。带下色白,清稀如涕,面色恍白,倦怠便溏。脾虚肝郁,带脉失约,湿浊下注所致。方中重用白术、山药为君,意在补脾祛湿,其中山药有固肾止带之功。诸药相配,寓补于散,寓消于升,培土抑木,肝脾同治。

三、补血

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补血调血。主治营血虚滞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甚或瘕块硬结,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弦或细涩。

方中熟地长于补肾填精,滋养阴血,为补血要药,故为君药。

胶艾汤多阿胶、艾叶、甘草,侧重于养血止血,兼以调经安胎。桃红四物汤偏重于活血化瘀。圣愈汤则加用参、芪以补气摄血。

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黄芪一两(30g)当归二钱(6g)(比例)补气生血。

血虚阳浮发热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方中重用黄芪(用量五倍于当归),其义有二:一为补气而专固肌表,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理;二为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配以少量当归养血和营,则阳生阴长,气旺血生,而虚热自退。

归脾汤《正体类要》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远志龙眼肉酸枣仁各一钱(3g)人参一钱(6g)木香五分(1.5g)甘草(炙)三分(1g)加生姜、大枣,水煎服。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1. 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 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归脾汤与补中益气汤同用参、芪、术、草以益气补脾。前者以补气药配伍养心安神药,意在心脾双补,复二脏生血、统血之职。后者是补气药配伍升阳举陷药,意在补气升提,复脾胃升清降浊之能。

四、气血双补

八珍汤(八珍散)《瑞竹堂经验方》加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益气补血。

病在心、脾、肝三脏。治宜益气与养血并重。为四君和四物的复方。人参与熟地相配,益

气养血,共为君药。用法中加入姜、枣为引,调和脾胃,以资生化气血,亦为佐使之用。炙甘草汤(复脉汤)《伤寒论》生地黄一斤(50g)甘草(炙)四两(12g)人参二两(6g)大枣三十枚(10枚)阿胶二两(6g)麦门冬半升(10g)麻仁半升(10g)生姜三两(9g)桂枝三两(9g)清酒

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

2.虚劳肺痿。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

方中重用生地黄为君,用法中加清酒,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是为使药。

五、补阴

六味地黄丸(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滋补肝肾。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眩晕耳鸣,手足心热。

配伍意义本方证以肝肾阴虚为本,兼有虚热内扰。治宜滋补肝肾为主,适当配伍清虚热、泻湿浊之品。本方为《金匮要略》所载之“崔氏八味丸”(仲景易名日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而成。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臣以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三药配合,是为“三补”。佐以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三药称为“三泻”。六味合用,三补三泻而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而以补肾阴为主。

知柏、杞菊、麦味、都气丸均由六味加味而成,皆具滋阴补肾之功。知柏地黄丸偏于滋阴降火,适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遗精盗汗;杞菊地黄丸偏于养肝明目,适用于肝肾阴虚、两目昏花、视物模糊之证;麦味地黄丸偏于滋肾敛肺,适用于肺肾阴虚之喘嗽;都气丸偏于滋肾纳气,适用于肾虚喘逆。

左归丸《景岳全书》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真阴不足证。头目眩晕,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

大补阴丸(大补丸)《丹溪心法》猪脊髓适量蒸熟滋阴降火。阴虚火旺证。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咳嗽咯血,心烦易怒,足膝疼热,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滋阴降火治法的代表方。

重用熟地、龟板滋阴潜阳,壮水制火,即所谓培其本,共为君药。

一贯煎《续名医类案》滋阴疏肝。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为君,内寓滋水涵木之意。北沙参、麦冬滋养肺胃,养阴生津,意在佐金平木,扶土制木。佐以少量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

一贯煎与逍遥散都能疏肝理气,均可治肝郁气滞之胁痛。但逍遥散疏肝养血健脾,主治肝郁血虚之胁痛,伴脾虚症状;一贯煎滋养肝肾,治肝肾阴虚之胁痛,且见吞酸吐苦等肝气犯胃症状者。

六、补阳

肾气丸《金匮要略》补肾助阳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方中补阳之品药少量轻而滋阴之品药多量重,意在微微生火,鼓舞肾气,即取“少火生气”

之义。

桂枝易为官桂,加车前子、川牛膝以温补肾阳,利水消肿(参《济生方》肾气丸)。桂枝易为肉桂.加鹿茸、五味子以温壮肾阳,纳气归肾(参《济生方》十补丸)。

右归丸《景岳全书》温补肾阳,填精益髓。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

地黄饮子(地黄饮)《圣济总录》加姜、枣、薄荷。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主治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证。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方用熟地黄、山茱萸滋补肾阴,肉苁蓉、巴戟天温壮肾阳,共为君药。

龟鹿二仙胶《医便》滋阴填精,益气壮阳。全身瘦削,阳痿遗精,两目昏花,腰膝酸软,或久不受孕。

鹿角胶功善温肾壮阳,补益精血;龟板胶长于填补精髓,滋养阴血。二药皆血肉有情之品,最能补阴阳而生精血共为君。

七宝美髯丹《积善堂方》;录白《本草纲目》)补益肝肾,乌发壮骨。须发早白,脱发,齿牙动摇,腰膝酸软,梦遗滑精,或不育。

固涩剂

闭门留寇二、固表止汗

牡蛎散《和剂局方》敛阴止汗,益气固表。体虚自汗、盗汗证。常自汗出,夜卧更甚,心悸惊惕。

煅牡蛎敛阴潜阳,固涩止汗,为君药。

牡蛎散补敛并用而以固涩为主,为收敛止汗的代表方;玉屏风散则以补气为主,以补为固,属于补益剂。

三、涩肠固脱

真人养脏汤(纯阳真人养脏汤)《和剂局方》涩肠固脱,温补脾肾。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证。泻痢无度,滑脱不禁。方中重用罂粟壳涩肠止泻,为君药。佐以肉桂温肾暖脾。综观全方,标本兼治,重在治标;脾肾兼顾,补脾为主;涩中寓通,补而不滞。

四神丸《内科摘要》生姜、大枣温肾暖脾,固肠止泻。脾肾阳虚之肾泄证。五更泄泻。重用补骨脂补命门之火以温养脾土,为君药。姜、枣同煮,意在温补脾胃。

重用补骨脂为君药,以温肾为主,兼以暖脾涩肠,主治命门火衰、火不暖土所致的肾泄;真人养脏汤重用罂粟壳为君药,以固涩为主,兼以温补脾肾,主治泻痢日久、脾肾虚寒而以脾虚为主的大便失禁。

四、涩精止遗

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涩精补肾。肾虚不固之遗精。遗精滑泄,神疲乏力,腰痛耳鸣。

桑螵蛸散调补心肾,涩精止遗。心肾两虚证。小便频数而欠,或尿如米泔色,或遗尿,或遗精。

五、固崩止带

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固冲摄血,益气健脾。脾肾亏虚,冲脉不固证。血崩或月经过多。

易黄汤《傅青主女科》补肾止带,清热祛湿。肾虚湿热带下证。带下量多,色如浓茶汁。

六、敛肺止咳

九仙散(王子昭方录自《卫生宝鉴》敛肺止咳,益气养阴。久咳肺虚证。咳甚则气喘自汗。

安神剂

一、概述

表现为惊狂易怒、烦躁不安,多为实证;表现为心悸健忘、虚烦失眠者,多属虚证。金石、贝壳类药物组方,易伤胃气,不宜久服。

二、重镇安神

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感论》镇心安神,清热养血。失眠多梦,惊悸怔忡,心烦神乱,胸中懊恼。

是由心火偏亢,阴血不足所致。五药相配,既泻偏亢之心火,又镇不安之心神,更补耗伤之心血,实为标本两顾之方。心火下降,阴血上承,心得养而神自安,诸症遂除。

三、滋养安神

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滋阴清热,养血安神。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心悸怔忡,虚烦失眠,神疲健忘,或梦遗,手足心热,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重用甘寒之生地黄,滋阴养血,壮水以制虚火,为君药。桔梗载药上行以使药力缓留于上部心经,为使药。以玄参滋阴降火;茯苓、远志养心安神;人参补气以生血,并能安神益智;丹参清心活血,合补血药使补而不滞,则心血易生。滋阴补血以治本,养心安神以治标,但以补心治本为主。

1.归脾汤心脾两调,补气生血,但以益气健脾为主,兼以补血养心。天王补心丹重用生地黄为君,心肾两调,既济水火,标本兼治,但以滋阴养血,补心安神为主,兼清虚火。

2.朱砂安神丸以朱砂为君。重在镇心安神,清心泻火,兼以滋阴养血,属重镇安神剂。天王补心丹重用生地黄为君,重在滋阴补血,养心安神,兼清虚火。

酸枣仁汤《金匮要略》养血安神,清热除烦。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虚烦失眠,心悸不安,舌红。

重用酸枣仁为君,养血补肝,宁心安神。臣以茯苓宁心安神。佐以川芎调肝血而疏肝气,与大量酸枣仁相伍,辛散与酸收并用,具有养血调肝之妙。

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主治脏躁。精神恍惚,悲伤欲哭,甚则言行失常。

开窍剂

神昏窍闭之证的方剂。麝香等药,有碍胎元,孕妇慎用。不宜加热煎煮,以免药性挥发,影响疗效。

二、凉开

安宫牛黄丸(牛黄丸)《温病条辨》清热解毒,开窍醒神。邪热内陷心包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亦治中风昏迷,小儿惊厥属邪热内闭者。

紫雪苏恭方,录自《外台秘要》清热开窍,熄风止痉。温热病,热闭心包及热盛动风证。高热烦躁,痉厥,口渴唇焦;以及小儿热盛惊厥。

至宝丹《和剂局方》化浊开窍,清热解毒。痰热内闭心包证。神昏谵语,身热烦躁,痰盛气粗。亦治中风、中暑、小儿惊厥属于痰热内闭者。

至宝丹与安宫牛黄丸、紫雪皆为凉开的常用代表方,合称“凉开三宝”。其中安宫牛黄丸长于清热解毒,适用于邪热偏盛而身热较重者;紫雪长于熄风止痉;至宝丹长于芳香开窍,化浊辟秽,适用于痰浊偏盛而昏迷较重者。

三、温开

苏合香丸(吃力伽丸)《广济方》,录自《外台秘要》芳香开窍,行气止痛。寒闭证。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亦治心腹猝痛,甚则昏厥,属寒凝气滞者。

本方不仅具芳香开窍、辟秽化浊、启闭醒神之用,且有显著的行气散寒止痛效果。又是治疗寒凝气滞所致心腹猝痛的有效方剂。

理气剂

应适可而止,勿使过剂,尤其是年老体弱、阴虚火旺、孕妇或素有崩漏吐衄者,更应慎之。

二、行气

越鞠丸(芎术丸)《丹溪心法》行气解郁。主治气、血、湿、火、食、痰六郁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香附行气解郁为君药,以治气郁。

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通阳散结,祛痰下气。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胸满而痛,胸痛彻背,气从胁下冲逆,上攻心胸。瓜蒌涤痰散结,开胸通痹;薤白通阳散结,化痰散寒,乃治疗胸痹之要药,共为君药。佐以桂枝通阳散寒,降逆平冲。

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行气散结,降逆化痰。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吞吐不出。

金铃子散行气疏肝,活血止痛。肝郁化火证。心腹胁肋诸痛,口苦。

天台乌药散《圣济总录》行气疏肝,散寒止痛。肝经寒凝气滞之小肠疝气。少腹引控睾丸而痛,阴囊偏坠肿胀。

暖肝煎《景岳全书》温补肝肾,行气止痛。肝肾不足,寒滞肝脉证。睾丸冷痛,或小腹疼痛,疝气痛,畏寒喜温。方中肉桂温肾暖肝,祛寒止痛;小茴香暖肝散寒,理气止痛,共为君药。

厚朴温中汤《内外伤辨惑论》行气除满,温中燥湿。脾胃寒湿气滞证。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

三、降气

苏子降气汤《和剂局方》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上实下虚喘咳证。生姜、苏叶以散寒宣肺,共为佐药。咳喘痰多,胸膈满闷,短气,呼多吸少,或腰疼脚弱。本方证由痰涎壅肺,肾阳不足所致。其病机特点是“上实下虚”。但以上实为主,方中紫苏子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为君药。肉桂温补下元,纳气平喘;当归既治咳逆上气,又养血补肝润燥,同肉桂以增温补下虚之效。

定喘汤《摄生众妙方》宣降肺气,清热化痰。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证。咳喘痰多气急,质稠色黄。

方用麻黄宣肺散邪以平喘,白果敛肺定喘而祛痰,一散一收,既可加强平喘之功,又可防麻黄耗散肺气,共为君药。

1. 定喘汤与苏子降气汤均为降气平喘常用方。定喘汤宣肺散寒,清热化痰,降气平喘之剂;苏子降气汤以苏子降气平喘为君药,更用肉桂温肾纳气,当归气病调血,用以治“上实下虚”之喘咳。

2定喘汤与小青龙汤同能宣肺解表,祛痰平喘,治疗外感风寒,内有痰饮之喘咳。但小青龙汤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一以宣肺降逆兼解表,一以清肺化痰以平喘,适用于痰热内蕴,表寒较轻之喘咳。

旋覆代赭汤《伤寒论》降逆化痰,益气和胃。胃虚痰阻气逆证。胃脘痞闷或胀满,频频嗳气,呃逆。方中旋覆花下气消痰,降逆止嗳,是为君药。生姜用量独重,一为和胃降逆以增止呕之效,二为宣散水气以助祛痰之功,三可制约代赭石的寒凉之性,使其镇降气逆而不伐胃;

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降逆止呃,益气清热。胃虚有热之呃逆。呃逆或干呕,虚烦少气,口干。

理血剂

一、概述

瘀血或出血病证的方剂,统称理血剂。属“八法”中“消法”范围。

二、活血祛瘀

桃核承气汤《伤寒论》调胃承气汤减芒硝之量,再加桃仁、桂枝而成。逐瘀泻热。下焦蓄血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神志如狂,甚则烦躁谵语,至夜发热;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而涩者。方中桃仁活血破瘀;大黄下瘀泻热。二者合用,瘀热并治,共为君药。芒硝泻热软坚,助大黄下瘀泻热;桂枝辛甘性温,通行血脉,既助桃仁活血祛瘀,又防硝、黄寒凉凝血之弊,共为臣药。炙甘草护胃安中,为佐使药。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痛如针刺而有定处。即王清任所称“胸中血府血瘀”之证。方中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共为君药。牛膝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引血下行,为臣药。佐以生地、当归养血益阴,兼能活血;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与桔梗、枳壳同用,尤善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桔梗并能载药上行。全方配伍特点有三:一为活血与行气相伍,既行血分瘀滞,又解分郁结;二是祛瘀与养血同施,则活血而无耗血之虑,行气又无伤阴之弊;三为升降兼顾,能升达清阳,又可降泄下行,使气血和调。

附方

(1)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活血通窍。瘀阻头面证。头痛昏晕,面色青紫者。亦治酒渣鼻、白癜风以及妇女干血痨、小儿疳积见肌肉消瘦、腹大青筋、潮热者。

(2)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瘀血阻滞膈下证。

(3)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活血祛瘀,温经止痛。主治:寒凝血瘀证。

(4)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活血行气,祛风除湿,通痹止痛。瘀血痹阻经络征。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者。

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补气,活血,通络。中风之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眼 斜,语言謇涩,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脉缓无力。

重用生黄芪至四两,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

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活血祛瘀,疏肝通络。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胁肋瘀肿,痛不可忍。

方中重用酒制大黄,荡涤凝瘀败血,导瘀下行,推陈致新;柴胡疏肝行气,并可引诸药入肝经。两药合用,一升一降,以攻散胁下之瘀滞,共为君药。

七厘散《同寿录》散瘀消肿,定痛止血。跌打损伤,筋断骨折之瘀血肿痛,或刀伤出血。并治无名肿毒,烧伤烫伤等。伤轻者不必服,只用敷。

温经汤《金匮要略》温经散寒,养血祛瘀。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漏下不止,血色暗而有块,治妇人宫冷,久不受孕。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其中吴茱萸功擅散寒止痛,桂枝长于温通血脉,共为君药。

生化汤《傅青主女科》养血祛瘀,温经止痛。血虚寒凝,瘀血阻滞证。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方中重用全当归补血活血,化瘀生新,行滞止痛,为君药。炙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用以为使。另用童便,乃取其益阴化瘀,引败血下行之意。

失笑散《和剂局方》活血祛瘀,散结止痛。瘀血停滞证。心腹刺痛,或产后恶露,或月经不调,少腹急痛等。

鳖甲煎丸《金匮要略》行气活血,祛湿化痰,软坚消癥。疟母、癥瘕。疟疾日久不愈,胁下痞硬成块三、止血

十灰散《十药神书》凉血止血。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证。血色鲜红,来势急暴,舌红,脉数。

咳血方《丹溪心法》清肝宁肺,凉血止血。肝火犯肺之咳血证。咳嗽痰稠带血,咯吐不爽,心烦易怒,胸胁作痛,咽干口苦。

青黛清肝泻火,凉血止血;山栀子清热凉血,泻火除烦,炒黑可入血分而止血,两药合用,澄本清源,共为君药。

小蓟饮子《济生方》,录自《玉机微义》凉血止血,利水通淋。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尿中带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因下焦瘀热,损伤膀胱血络,气化失司所致。方中小蓟功擅清热凉血止血,又可利尿通淋,尤宜于尿血、血淋之症,是为君药。当归养血和血,引血归经,尚有防诸药寒凉滞血之功。本方是由导赤散加味而成。

槐花散《普济本事方》清肠止血,疏风行气。风热湿毒,壅遏肠道,损伤血络证。便前出血,或便后出血,或粪中带血,以及痔疮出血。槐花善清大肠湿热,凉血止血,为君药。

黄土汤《金匮要略》温阳健脾,养血止血。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便血,吐血、衄血、妇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灶心黄土(即伏龙肝)温中收涩止血,用以为君。

治风剂

二、疏散外风

川芎茶调散《和剂局方》饭后清茶调服。疏风止痛。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目眩鼻塞。配伍意义本方是为外感风邪头痛而设。方中川芎辛温升散,善于祛风止痛,为治头痛要药,尤善治少阳、厥阴经头痛,为君药。羌活辛苦温,发表祛风,善治太阳经头痛;白芷辛温,发表祛风,善治阳明头痛,均为臣药。用大量薄荷辛凉散风,茶叶苦寒降火,上清头目,可制约风药之辛燥升散,均为使药。本方君药为川芎。

消风散《外科正宗》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苍术苦参石膏知母当归生地胡麻各一钱(各6g)木通生甘草各五分(各3g)疏风除湿,清热养血。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疹出色红,或遍身云片斑点,抓破后渗出津水。因风湿或风热侵袭人体,浸淫血脉,郁于肌腠而致。痒自风来,止痒必先疏风,故用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疏散风邪,共为君药。当归、生地、胡麻养血活血,滋阴润燥,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为佐药。

大秦艽汤《素问病机》疏风清热,养血活血。风邪初中经络证。口眼歪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

小活络丹《和剂局方》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风寒湿痹。肢体筋脉疼痛,或麻木,或拘挛,或伸屈不利,或游走不定。亦可用治中风。

牵正散《杨氏家藏方》热服温酒送服。祛风化痰,通络止痉。风中头面经络。口眼 斜,或面肌抽动。

玉真散《外科正宗》祛风化痰,定搐止痉。破伤风。牙关紧急,口撮唇紧,身体强直,角弓反张。

三、平熄内风

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羚羊角片一钱半(先煎)(4.5g)双钩藤三钱(后入)(9g)霜桑叶二钱(6g)滁菊花三钱(9g)鲜生地五钱(15g)生白芍三钱(9g)京川贝四钱(12g)淡竹茹(鲜刮,与羚羊角先煎代水)五钱(15g)茯神木三钱(9g)生甘草八分(2.4g)凉肝熄风,增液舒筋。热盛动风证。高热不退,发为痉厥;以及肝热风阳上逆,面红如醉,或手足躁扰,甚则瘈疭。

羚羊角入肝经,凉肝熄风;钩藤清热平肝,熄风镇痉,共为君药。茯神木平肝宁心安神。

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怀牛膝一两(30g)生赭石一两(30g)生龙骨五钱(15g)生牡蛎五钱(15g)生龟板五钱(15g)生杭芍五钱(15g)玄参五钱(15g)天冬五钱(15g)川楝子二钱(6g)生麦芽二钱(6g)茵陈二钱(6g)甘草钱半(4.5g)镇肝熄风,滋阴潜阳。类中风。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面色如醉,或肢体渐觉不利,口眼渐形

斜。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为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气血逆乱之证。方中重用怀牛膝引血下行以治标,补益肝肾以治本,作为君药。配伍代赭石、龙骨、牡蛎降逆潜阳,镇熄肝风,是为臣药。佐以龟板、玄参、天冬、白芍滋养阴液,以制阳亢;茵陈、川楝子、生麦芽清泄肝阳,条达肝气,以利肝阳之平降。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合麦芽和胃调中,防金

石药碍胃。

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头痛,眩晕,失眠多梦,

舌红苔黄。

大定风珠《温病条辨》水煎,去渣,入阿胶烊化,再入鸡子黄,搅匀,温服。滋阴熄风。

主治阴虚风动证。手足瘈疭,舌绛少苔。

配伍意义筋脉失柔而虚风内作。方中生鸡子黄、阿胶滋阴养液,填补真阴为君。诸药合用,填补欲竭之真阴,潜纳偏亢之肝阳,平息内动之虚风,共奏滋阴养液、柔肝息风之

功。

第十五单元治燥剂

二、轻宣外燥

杏苏散《温病条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外感凉燥证。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

苏叶宣肺散邪,杏仁降肺止咳,合而轻宣凉燥,理肺化痰止咳为君。桔梗宣肺祛痰,枳壳降气宽胸,二者宣降并用。轻宣凉燥的代表方剂。

桑杏汤《温病条辨》清宣温燥,润肺止咳。外感温燥证。身热不甚,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脉浮数而右脉大者。

杏仁与桑叶为君,所谓辛凉甘润法,意在轻宣温燥,凉润肺金。

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清燥润肺,养阴益气。温燥伤肺,气阴两伤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

三、滋阴润燥

麦门冬汤《金匮要略》清养肺胃,降逆下气。

1.虚热肺痿证。咳嗽气喘,咽喉不利,咯痰不爽,咳唾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

2.胃阴不足证。呕吐,纳少,呃逆,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

重用麦门冬甘寒清润,入肺胃两经,养阴生津,滋液润燥,以清虚热,为君药。佐以少量半夏降逆下气,化其痰涎,麦门冬得半夏则滋而不腻,相反相成。甘草并能润肺利咽,调和诸药,以为使。生胃阴而润肺燥,下逆气而止浊唾,亦为补土生金,虚则补母之法。

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滋养肺肾,止咳化痰。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咳嗽气喘,痰中带血,咽喉燥痛,午后潮热。证由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生地、熟地滋阴补肾,凉血止血,共为君药。

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养阴清肺,解毒利咽。白喉之阴虚燥热证。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本方为治疗白喉,为肺肾阴虚,复感疫毒所致。方中重用生地滋养肾阴为君药,少佐薄荷散邪利咽。

增液汤《温病条辨》滋阴清热,润燥通便。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大便秘结,口渴。

益胃汤《温病条辨》养阴益胃。胃阴损伤证。胃脘灼热隐痛,饥不欲食,口干咽燥,舌红少津。

中医方剂歌诀背诵版(医师资格考试版本)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无汗而喘服之宜。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可建功。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饮轻清剂,风温咳嗽服之消。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本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白虎汤 白虎汤中用石膏,知甘粳米四般熬,津伤口渴与烦热,气弱加参力更饶。清营汤 清营汤是鞠通方,邪热入心营血伤,犀角丹玄连地脉,银翘竹叶服之康。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柏栀芩,火胜三焦是病因,火热烦扰兼错语,吐衄发班此方钦。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可排。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与秦皮,若加阿胶与甘草,产后虚痢称良剂。理中丸 理中丸中用干姜,参术炙草祛寒方,呕利腹痛阴寒盛,温运中焦健脾阳。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更加饴糖补中气,虚痨腹痛起陈疴。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效力强,阳明腑实痞满坚,峻下热结此方良。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方,半夏人参甘草藏,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寒热用之良。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疏肝解郁又调经,丹栀加入均堪着。平胃散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四味齐,燥湿宽中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芷术朴,夏曲加入姜枣煎,外寒内湿均能除。八正散 八正木通与车前,边蓄瞿麦滑石研,栀子甘草和大黄,通淋泻火热淋痊。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用大黄,栀子加入共煎尝,身目黄如橘子色,清热利湿退黄良。五苓散 五苓散是利水方,二苓泽泻白术裹,桂枝化气兼解表,尿利肿消体复康。实脾散 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寇姜附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二陈汤 二陈夏橘茯苓草,燥湿化痰此方好,主治咳嗽痰湿证,随证加减方不少。苓甘五味姜心汤 苓甘五味姜心汤,肺寒咳嗽常用方,咳嗽痰多苔白滑,温肺化痰病自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资料答案

《方剂学》辅导资料 一、选择题 1. 我国最早论述方剂组成原则的著作是: D.《黄帝内经》 2.被柯琴赞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的方剂是;B.桂枝汤 3. 当归四逆汤的君药是: E. 当归桂枝 4.逍遥散的组成药物除柴胡外,其余是:C.芍药白术当归煨生姜薄荷茯苓 5.再造散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B.熟附子煨生姜 6. 平胃散的功用是: A.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7.黄连解毒汤的功用是:C.泻火解毒 8.竹叶石膏汤的功用是: D.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9.大柴胡汤的功用是: B.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10. 血府逐瘀汤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A.桔梗枳壳 11.败毒散中配伍少量人参的意义在于:A.扶正祛邪 12.三仁汤的功用是: C.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13. 左金丸主治证候的病机要点是: E.肝火犯胃 14. 麻子仁丸的组成药物中不含:A. 当归 15.健脾丸的组成药物中不含:D.半夏生姜竹茹 16. 生地、熟地同用的方剂是: B.百合固金汤 17.凡寒邪在里,浊阴上逆者,无论阳明寒呕,厥阴头痛,吐涎沫,或少阴吐利,治疗均可选用: C.吴茱萸汤 18.脾胃气虚,症见身热有汗,少气懒言,面色晃白,或气虚下陷而见内脏下垂,舌质淡,脉虚大无力者,治宜选用: B.补中益气汤 19. 具有化瘀生新、温经止痛作用的方剂是:C.生化汤 20.证见偏正头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治宜选用:D.川芎茶调散 21.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丸剂的特点:A.不易变质 22. 桂枝汤与小建中汤共有的药物是: E. 桂枝生姜炙甘草 23.左金丸中的黄连是:A.君药 24. 泻白散的组成药物中含有:D. 桑白皮 25.由桑叶,杏仁、人参、石膏、甘草、胡麻仁、阿胶、麦冬,枇杷叶组成的方剂是:E.清燥救肺汤 26.定喘汤的功用是: B.宣肺降气,清热化痰 27. 紫雪丹的功效是: D.清热开窍,熄风止痉 28.温胆汤的功用是: E.清胆和胃,理气化痰 29.归脾汤的功用是: D.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30.苇茎汤的功用是; B.清热化痰,逐瘀排脓 31.当归补血汤中当归与黄芪的配伍比例为;A. 6g:30g 32.配入汤剂时,须后下的药物是: D.砂仁 33.温邪初入营分,临床最常见的神志症状是: B.时有谵语 34. 炙甘草汤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 B. 生地 35.逍遥散的组成药物中不含: C.干姜大枣 36.下列各方中除B外,组成药物中均含有当归: B 参苓白术散 37.方中黄芩,黄连同用的方剂是: B.半夏泻心汤 38.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清稀,肢体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者,治宜选用:A.小青龙汤 39.症见饮食不化,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舌苔白腻,脉象虚缓者,治宜选用; B.参苓白术散 40.温病后期,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者,治宜选用: B.青蒿鳖甲汤 41.配入汤剂时,需后下的药物是: A. 豆蔻 42.银翘散与桑菊饮功用的主要区别是: A.一偏于解表, 一偏于宣肺 43. 五苓散的组成药物除猪苓外,其余是: B.泽泻茯苓白术桂枝 44. 保和丸组成药物中含有: D. 神曲 45.败毒散的组成中不包含的药物是:B.荆芥豆豉 46.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功用是:D.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47. 安宫牛黄丸功用是: A.清热开窍,豁痰解毒 48.蒿芩清胆汤的功用是: DD.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滨州市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温里剂试题(4)

2017年滨州市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温里剂试题(4) 1. 四逆汤主治症的病机是( ) A心肾阳衰、阴寒内盛 B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C心肾阳虚、水湿内停 D 心阳不足、淤血阻滞 E 肾阳不足、精亏血少 2. 四逆汤所治厥逆的发病机理是( ) A阳气内郁不达四末 B肝郁气滞 C肾阳衰微,阴阳之气不相顺接 D元气大亏,阳气暴脱 E血虚寒凝,阳气不得温通四末 3. 患者四肢厥冷,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细微。治宜选用( ) A四逆散 B四逆汤 C当归四逆汤 D 理中丸 E 真武汤 4. 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组成完全相同,其区别是( ) A通脉四逆汤重用干姜 B通脉四逆汤重用甘草 C通脉四逆汤重用附子 D 通脉四逆汤重用干姜、甘草 E 通脉四逆汤重用干姜、附子 5. 治疗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的方剂是( )

A阳和汤 B四逆汤 C当归四逆汤 D回阳救急汤 E小建中汤 6. 当归四逆汤的功用是( ) A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B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C养血益气,温经化瘀 D 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E 化痰祛瘀,温经止痛 7. 当归四逆汤中通草的作用是( ) A通经脉,畅血行 B利水渗湿 C活血利水 D 散寒通络 E 清热利水 8. 当归四逆汤所治厥逆的发病机理是( ) A阳气内郁不达四末 B肝郁气滞 C肾阳衰微,阴阳之气不相顺接 D元气大亏,阳气暴脱 E血虚寒凝,阳气不得温通四末 9. 治疗血虚寒厥证的方剂是( ) A阳和汤 B四逆汤

C当归四逆汤 D回阳救急汤 E小建中汤 10. 阳和汤中不包括下列哪味药物( ) A麻黄 B白芥子 C桂枝 D 炮姜炭 E 生甘草 11. 阴疽见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宜选用( ) A仙方活命饮 B普济消毒饮 C阳和汤 D 大黄牡丹汤 E 小金丹 12. 阳和汤中具有可达皮里膜外,温化寒痰,通络散结作用的药物是( ) A麻黄 B白芥子 C肉桂 D 炮姜炭 E鹿角胶 13. 阳和汤主治不包括( ) A贴骨疽 B流注 C鹤膝风

2019年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方剂学

第一单元总论 细目一:方剂与治法 要点: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常用治法 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要点: 1.方剂的组成方法 2.方剂的变化形式 细目三:剂型 要点: 常用剂型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的特点 第二单元解表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 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辛温解表 要点: 1.麻黄汤、桂枝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全方配伍特点 2.大青龙汤、九味羌活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细目三:辛凉解表 要点: 1.银翘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全方配伍特点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桑菊饮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四:扶正解表 要点: 败毒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第三单元泻下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 泻下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寒下 要点: 1.大承气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全方配伍特点 2.大黄牡丹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三:温下 要点: 温脾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细目四:润下 要点: 麻子仁丸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四单元和解剂 细目一:概述

和解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和解少阳 要点: 1.小柴胡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全方配伍特点 2.蒿芩清胆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细目三:调和肝脾 要点: 1.逍遥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全方配伍特点 2.四逆散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四:调和肠胃 要点: 半夏泻心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全方配伍特点第五单元清热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 清热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清气分热 要点: 白虎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细目三:清营凉血 要点: 1.清营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犀角地黄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四:清热解毒 要点: 1.黄连解毒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仙方活命饮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细目五:清脏腑热 要点: 1.龙胆泻肝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全方配伍特点 2.导赤散、清胃散、左金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苇茎汤、白头翁汤、泻白散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六:清虚热 要点: 青蒿鳖甲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第六单元祛暑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 祛暑剂的适应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祛暑解表 要点: 香薷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细目三:祛暑益气

《中医方剂学》考点精华总结(高教社版)

中医考研——方剂学考什么? 方剂学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治法与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传统学科,内容包括方剂的基本理论与沿革、方剂的分类与治法、方剂的组成与变化、方剂的剂型和用法等,是中医学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小伙伴们想了解更多中医考研书籍请到天猫云图盛世图书专营店选购,更多强化知识点可关注高教考试在线官网,有免费中医课程相送哦~ 1、方剂和治法的关系是什么? 答: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手段。简而言之: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2、何谓“八法”? 答:八法是清代医家程松龄根据八纲辨证提出的八种治法,包括: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3、佐制药的含义是什么? 答:制药是指能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物的毒性,制约君、臣药物的峻猛之性的药物。如小青龙汤中配五味子敛肺止咳,可防止麻桂发散太过,耗散正气;白芍敛阴和营,防辛散温燥耗伤阴液。均属佐制的用法。 4、方剂的加减变化形式有几种?各有何特点? 答:方剂的加减变化形式有三种:药味的加减、药量的加减、剂型的更换。药味加减必然引起配伍关系、功效、主治的变化;药量加减虽不一定引起配伍关系的变化,但必然会引

起功效、主治的变化;剂型更换虽不引起配伍关系和功效变化,但主治病证有轻重缓急的差别。 5、汤剂的优点是什么? 答:汤剂的优点:吸收快;起效迅速;加减变化灵活,能照顾到具体病人和复杂多变的病证治疗需要。 6、丸剂的优点是什么? 答:丸剂的优点:吸收缓慢;药效持久;体积小,服用、携带、贮存比较方便。 7、特殊的煎法有哪些?请各举一例说明。 答:常用的特殊煎法有六种:先煎:介石类药物宜先煎,如磁石、石决明、龟板、鳖甲等;泥沙含量大的宜应先煎,如糯稻根;有些毒性较大的药物亦需先煎,如附子等。后下:芳香类药物宜后下,如砂仁、薄荷等。包煎:细小种仁类或含有泥沙量大的药物,为防止药液混浊,减少对消化道、呼吸道的不良刺激,需先包煎,如车前子、赤石脂、旋覆花等。另炖(另煎):某些贵重药材,为充分保存其有效成分,可另煎或另炖,如人参、羚羊角等。烊化(溶化):胶质、粘性大的药材宜烊化,如阿胶、蜂蜜、饴糖等。冲服:某些芳香药或贵重药,成药,自然汁等宜冲服,如麝香、牛黄、紫雪丹、生藕汁等。 8、麻黄汤与桂枝汤在组成、功效、主治方面有何异同? 答:两方均有发汗解表作用,用于治疗风寒表证。麻黄汤中有麻黄、杏仁,发汗力强,且能宣肺平喘;桂枝汤中有芍药、大枣、生姜,发汗力弱,但能调和营卫。麻黄汤主治风寒表实证,证见恶寒、无汗、喘咳,苔白脉浮紧;桂枝汤主治风寒表虚,恶风汗出脉浮缓。 9、小青龙汤组成药物有哪些?配伍特点是什么?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考点总结】

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考点总结】 一、解表剂 辛温解表 表实:麻黄汤:干妈姓桂 表虚:桂枝汤:要支走蒋干 外寒里饮:小青龙汤:小将为嘛甘心下跪 外寒里有蕴热:九味羌活汤: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剌穿胸。 外寒气郁:香苏饮:陈香炒苏叶。 2、辛凉解表 温病初起平剂:银翘散: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温病初起轻剂:桑菊饮:荷花根,巧接桑杏果。 外感风热,邪热蕴肺:麻杏石甘汤。 外感风寒,内有蕴热:柴葛解肌汤:钦差高举枪,白要姜枣草根。 3扶正解表: 气虚感风寒湿:败毒散: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 气虚感寒,内有痰湿:申叔想陈杰,给钱夏苓割草。 阳虚感风寒,暴喑:麻黄附子细辛汤。 阴虚感风热:加减葳蕤汤:为何猪吃红草更白。 二、泻下剂 1、攻下剂 阳明腑实,热结旁流,里热实厥之癫、狂:大承气汤:黄硝朴实。 肠痈初起,湿热壅滞:大黄牡丹汤:大硝丹东桃。 水热互结之结胸:大陷胸汤:芒硝随军。 2、温下 阳虚寒积:(脾虚)温脾汤:附大人炒肝。 寒积里实:(无虚)大黄附子汤 肠胃燥热,脾约便秘:麻子仁丸:麻子只要破黄杏。 肾阳虚弱津液不足:济川煎:牛肉只归谢妈。 3、逐水悬饮实水:十枣汤:枣戟芫遂。 4、攻补兼施阳明腑实,气血不足:黄龙汤:(大承气)人皆当炒姜枣。 三、清热剂 清暑热 暑湿:六一散阴暑:香薷散暑伤肺经气分热证:清络饮。暑湿证:桂苓甘露饮。暑温夹湿:新加香薷饮。 清气分热 气分热盛:白虎汤:石母炒米。 气津两伤:竹叶石膏汤:夏甘族人卖金糕。 清营凉血: 热入营分:清营汤:西弟瞧黄花,卖丹参叶。 热入血分:犀角地黄汤:西弟要母。 清热解毒 三焦火盛:黄连解毒汤:三皇子 上中二焦邪热:凉膈散:黄小琴只瞧干荷叶

中医助理方剂学必背

方剂学(20分) (一)辛温解表 1)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2)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3)小青龙汤: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4)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易变通 (二)辛凉解表 1)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苛、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2)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三)扶正解表: 1)败毒散: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二、泻下剂 (一)攻下剂 1)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泄力强2)大黄牡丹汤: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囊(二)温下剂 1)温脾汤: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三)润下剂 1)麻子仁丸: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三、和解剂 (一)和解少阳 1)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2)蒿芩清胆汤:青竹碧玉凉,皮茯枳半黄。蒿芩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苓加碧玉 (二)调和肝脾 1)逍遥散: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偕 2)四逆散:枳芍柴草。 (三)调和肠胃: 1)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枣人参(四)表里双解 1)葛根芩连汤:葛芩连草 2)大柴胡汤:大柴胡汤用大黄,枳枣芩夏白芍姜四、清热剂 (一)清气分热 1)白虎汤:白虎膏知甘草粳 (二)清营凉血: 1)清营汤: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佐之良。2)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三)清热解毒 1)黄连解毒汤:三黄栀 2)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芍加;贝母花粉兼乳没,穿山角刺酒煎佳; (四)清脏腑热 1)龙胆泻肝汤:芩地龙车归枳泻木柴草 2)左金丸:吴黄(黄连6:1) 3)导赤散: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功 4)清胃散:当地连升丹 5)苇茎汤:苇冬苡桃。苇茎汤方出千金,桃仁薏苡冬瓜襄 6)白头翁汤: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与秦皮7)泻白散: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五)清虚热 1)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地知丹 (六)祛暑剂: 1)香薷散:三物香薷豆朴先 2)清暑益气汤:洋参冬斛荷瓜翠,连竹知母甘粳襄。 五、温里剂 (一)温中祛寒 1)理中丸:理中丸主里中乡,人参甘草术干姜 2)小建中汤:桂枝汤加饴糖 (二)回阳救逆 1)四逆汤:四逆汤中附草姜 (三)温经散寒 1)当归四逆汤:通枣桂甘药当辛 2)阳和汤:甘麻芥炭熟鹿肉。熟地鹿胶桂姜炭,麻黄白芥甘草从。 六、补益剂 (一)补气 1)补中益气汤:陈芪升柴当术参草 2)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3)参苓白术散:山扁桔莲子苡砂四君 4)生脉散:生脉麦味与人参 (二)补血 1)四物汤:营血虚滞—四物地芍与归芎 2)归脾汤:心脾气血两虚、脾不统血—三人芪归术远木酸神眼 (三)气血双补 1)炙甘草汤:麦大麻枝人姜酒草地。 (四)补阴 1)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益肾肝,茱薯丹泽地茯专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练习题及答案:固涩剂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练习题及答案:固涩剂 一、A1 1、桑螵蛸散中配伍龙骨、龟甲的意义是 A、补肾助阳,固精缩尿 B、滋养肾阴,补心安神 C、收敛固涩,镇心安神 D、滋阴潜阳,固精缩尿 E、固涩止遗,补肾益精 2、易黄汤的功用是 A、补肾止带,清热祛湿 B、清热祛湿,收涩止带 C、补气健脾,化湿止带 D、健脾益肾,收涩止带 E、疏肝健脾,化湿止带 3、固涩剂使用时应注意 A、固涩剂治疗耗散滑脱之证,不可使用补益剂,以免留邪 B、不论有无外邪,均可使用固涩剂 C、元气大虚,亡阳欲脱所致的崩中不止者,宜兼顾重用回阳固脱之品 D、热病多汗、痰饮咳嗽等证,可用固涩剂 E、实热崩带、伤食泄泻等证,首选固涩剂

4、固涩剂常见临床表现 A、自汗、盗汗 B、久咳、久泻、久痢 C、遗精滑泄 D、崩漏、带下 E、以上皆是 5、治疗五更泄泻的首选方剂是 A、四神丸 B、理中丸 C、吴茱萸汤 D、真人养脏汤 E、金匮肾气丸 6、四神丸的功用是 A、补气健脾,涩肠止泻 B、温中涩肠,益气固脱 C、温补脾肾,固肠止泻 D、健脾益气,渗湿止泻 E、涩肠固脱,温补脾肾 7、九仙散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A、乌药、生枳壳 B、知母、密蒙花 C、山药、五倍子

D、诃子、炙黄芪 E、人参、桑白皮 二、B 1、A.一贯煎 B.四神丸 C.九仙散 D.牡蛎散 E.真人养脏汤 <1> 、治疗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证的方剂是 A B C D E <2> 、治疗体虚自汗、盗汗证的方剂是 A B C D E 2、A.一贯煎 B.四神丸 C.九仙散 D.右归丸 E.止嗽散 <1> 、功能敛肺止咳的方剂是 A B C D E <2> 、功能固肠止泻的方剂是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中医方剂学考点(三)

方剂学考点:鸡鸣散方剂 【组成】槟榔、陈皮、木瓜、吴茱萸、紫苏、桔梗、生姜。 【主治】脚气疼痛,及风湿流注,足痛筋脉浮肿者。 【用法】每次服三至四克,清晨空腹时和冷开水缓缓服下。 【功效】用于湿性脚气初起,足腿肿重疼痛,步行困难。 方剂学考点:暖肝煎方剂 【组成】当归二三钱(6~9g),枸杞三钱(9g),小茴香二钱(6g),肉桂一二钱(3~6g),乌药二 钱(6g),沉香一钱(或木香亦可)(3g),茯苓二钱(6g)。 【主治】肝肾虚寒证。睾丸冷痛,或小腹疼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弦沉迟。 【用法】水一盅半,加生姜三、五片,煎七分,食远温服。 【方歌】暖肝煎中杞茯归,茴沉乌药合肉桂,下焦虚寒疝气痛,温补肝肾此方推。 【功用】温补肝肾,行气止痛。 【运用】 1.本方适用于肝肾阴寒,气机阻滞之少腹疼痛,疝气痛。以睾丸或少腹疼痛,畏寒喜温,得 温痛减,舌淡苔白,脉沉迟为证治要点。 2.若寒甚者,加吴茱萸、干姜等以增其温中祛寒之功;腹痛甚者,加香附行气止痛;睾丸痛甚者,加青皮、橘核疏肝理气。 3.精索静脉曲张、腹股沟疝、鞘膜积液等属肝肾虚寒者,可加减用之。 【注意事项】若证属实热,见阴囊红肿热痛者,切勿使用。 方剂学考点:天麻钩藤饮方剂 【方源】《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高血压,头痛,晕眩,失眠”。 【组成】天麻栀子黄芩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9g],川牛膝[12g],钩藤后下[12g],石决明先煎[18g] 【用法】水煎服。 【方歌】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桑寄生,栀子黄芩益母草,茯神夜交安神宁。 【主治】肝经有热,肝阳偏亢,头痛头胀,耳鸣目眩,少寐多梦;或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红,脉弦数。现用于高血压病。 【方解】本方证为肝阳上亢,风阳上扰,以致头部疼痛,眩晕;肝阳偏亢,影响神志,故夜寐 多梦,甚至失眠。治宜平肝熄风为主,配合清热活血,补益肝肾。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 均有平肝熄风之效,用以为君。山栀、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不致偏亢,是为臣药。益母草 活血利水,牛膝引血下行,配合杜仲、桑寄生能补益肝肾,夜交藤、朱茯神安神定志,俱为 佐使药。 【功用】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运用】 1.本方是治疗肝阳偏亢,肝风上扰的有效方剂。以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苔黄,脉弦为证 治要点。 2.常用于高血压病属肝阳上亢者。 方剂学考点:辰砂化痰圆方剂

中医执业医师 方剂学3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3 (总分:2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2型题(总题数:6,分数:6.00) 1.患者症见头痛眩晕,甚则欲仆,胸闷,恶心欲呕,舌苔白腻,脉弦滑。治宜选用( ) ?A.川芎茶调散 ?B.天麻钩藤饮 ?C.镇肝息风汤 ?D.藿香正气散 ?E.半夏白术天麻汤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解析] 根据题干中所描述的主治症状,当属风痰上扰之证,治宜燥湿化痰,平肝息风,故当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2.阳虚水肿。症见身牛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泻,舌苔厚腻,脉沉迟。治宜选用( ) ?A.苓桂术甘汤 ?B.五苓散 ?C.真武汤 ?D.实脾散 ?E.猪苓汤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解析] 真武汤、实脾散均可治疗脾肾阳虚之水饮内停,但真武汤以温肾为主,辨证要点为气不化水之小便不利,四肢沉重浮肿;实脾散以治脾为侧重,临床使用以水湿下聚之身半以下肿甚、胸腹胀满,苔白腻,脉沉迟为依据。3.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见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呕吐呃逆或癫痫等证,治宜选用( ) ?.温胆汤A. ?B.二陈汤 ?C.滚痰丸

?D.定痫丸 ?E.小陷胸汤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解析] 温胆汤为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呕吐以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滚痰丸亦治疗惊痫诸证属实火老痰者,临床症状以神志异常为主,伴见大便干燥,舌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其药力峻猛。定痫丸主治痫病,临床以突然昏仆,目睛上视,或手足抽搐等风痰蒙窍,肝风内动的症状为主,并以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略数为辨证要点,其功效重在涤痰息风。 4.患者症见脘腹痞满胀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舌苔黄腻,脉沉实。治宜选用( ) ?A.保和丸 ?B.枳实导滞九 ?C.木香槟榔丸 ?D.芍药汤 ?E.健脾丸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解析] 木香槟榔丸与芍药汤均可治疗下痢赤白,里急后重。木香槟榔丸所治泻痢为积滞内停,湿蕴生热引起,临床以脘腹痞满胀痛,下痢或便秘,苔黄腻,脉沉实为鉴别要点;芍药汤为治疗湿热痢疾之常用方,以下痢赤白,腹痛里急为主要症状,脉以弦滑为主,无明显积滞内停之象。 5.小儿虫积,腹痛时作,面黄体瘦,肚腹胀满,发热口臭,大便失常者,治疗宜用( ) ?A.肥儿丸 ?B.布袋丸 ?C.化虫丸 ?D.伐木丸 ?.乌梅丸E (分数:1.00) A. √ B.

中医师承复习重点(方剂学)

中医师承复习重点(方剂学) 方剂学第一单元总论1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及常用治法 1.1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主与法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为用,密不可分的。 1.2 常用治法:(1)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2)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3)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4)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5)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6)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7)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8)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2 方剂的组成

2.1 方剂的配伍目的:①增强药力;②产生协同作用;③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④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 2.2 方剂的基本结构(1)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2)臣药:有两种意义。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3)佐药:有三种意义。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4)使药:有两种意义。①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②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的作用。3 方剂的变化(1)药味加减的变化:即在主病.主证.基本病机以及君药不变的前提下,改变方中的次要药物,以适应变化了的病情需要。(2)药量增减的变化(3)剂型更换的变化4 常用剂型及其特点(1)汤剂:特点是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而且可以根据病情的变化随证加减,能较全面.灵活地照顾到每个患者或各具体病变阶段的特殊性,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2)散剂:特点是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及携带。(3)丸剂:常用的丸剂有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等。其与汤剂相比,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 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观点-- 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导“相火论”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 七、明代 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 八、清代 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温病学派 ①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②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③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方剂与病证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与方剂)关系 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

2012年中医执业医师考前知识点 (方剂学) 一.A1型题 1.大黄牡丹汤与复元活血汤中共有的药物是大黄、桃仁C冬瓜子、红花2.具有泄热破瘀,散结消肿功用的方剂是大黄牡丹汤 3.大黄牡丹汤原方中大黄的用量是四两 4.大黄牡丹汤的君药是大黄、牡丹皮 5.大黄牡丹汤宜后入的药物是芒硝 6.患者心下硬满,疼痛拒按,便秘,舌燥,苔黄,脉沉有力者,方用大陷胸汤 7.温下的代表方剂是大黄附子汤 8.温脾汤用于阳虚寒积证 9.温脾汤的辨证要点是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沉弦 10.温脾汤的组成是由附子、干姜、甘草加人参、大黄、芒硝、当归等药物组成11.温脾汤的功用是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12.温脾汤原方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大黄 13.具有润肠泄热,行气通便功用的方剂是麻子仁丸 14.麻子仁丸的功效是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15.小柴胡汤组成的药物中无茯苓 16.小柴胡汤中柴胡与黄芩的配伍作用是和解少阳 17.柴胡枳桔汤的功效是和解透表,畅利胸膈 18.由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而成的方剂是大柴胡汤 19.大柴胡汤的功效是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20.大柴胡汤重用生姜,是由于症见呕不止 21.原方主治里有浊气实热并夹有表邪者的方剂是厚朴七物汤 22.蒿芩清胆汤的功效是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23.蒿芩清胆汤组成药物中有竹茹、滑石、C青黛、枳壳 24.含有碧玉散的方剂是蒿芩清胆汤 25.组成中有白芍的方剂是逍遥散、大柴胡汤、痛泻药方、四逆散 26.小柴胡汤与蒿芩清胆汤所共有的药物是黄芩 27.用于治疗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证的方剂为达原饮

28.四逆散的组成为柴胡、枳实、白芍、甘草 29.清营汤主治证中身热的特点是身热夜甚 30.组成中含有生地、玄参、麦冬的方剂是犀角地黄汤 31.清营汤中体现“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治则的一组药物是银花、连翘、竹叶 32.体现“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则的方剂是犀角地黄汤 33.功用为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的方剂为犀角地黄汤 34.黄连解毒汤的组成药物是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35.热毒壅盛三焦,充斥表里上下,宜选用黄连解毒汤 36.凉膈散的功用是泻火通便,清上泻下 37.体现辛温复辛凉治法的方剂是新加香薷饮 38.祛暑利湿法的代表方是六一散 39.碧玉散的组成是六一散加青黛 40.患者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及霍乱吐下,治宜首选桂苓甘露饮 41.六一散中甘草与滑石的比例是1:6 42.小建中汤与大建中汤共同的药物组成有饴糖 43.大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 44.当归四逆汤所治厥逆的发病机理是血虚寒凝,阳气不得温通四末 45.外感温燥,肺津受灼之轻证,治宜选用桑杏汤 二、A2型题 46.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或腹痛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方剂选用四神丸 47.患者,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冷饮,小溲赤涩刺痛,舌红,脉数。证属心热移于小肠。方剂宜选用导赤散 48.四肢厥逆,恶寒踌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或太阳病误汗亡阳。方剂宜选用四逆汤 49.患者,男性,20岁。受凉后出现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辨证为外感风寒表实证。方剂宜选用麻黄汤 50.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烦乱,睡眠不安,甚则言行失常,哈欠频作,舌淡红苔少,脉细微数。方剂选用甘麦大枣汤

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要点归纳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 【组成】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个炙甘草一两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桂枝汤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小青龙汤 【组成】麻黄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桂枝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大青龙汤 【组成】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石膏如鸡子大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九味羌活汤 【组成】羌活一两半防风一两半苍术一两半细辛五分川芎一两香白芷一两生地黄一两黄岑一两甘草一两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止嗽散 【组成】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各二斤甘草十二两陈皮一斤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辛凉解表 银翘散 【组成】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鲜苇根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桑菊饮 【组成】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苦桔梗二钱生甘草八分苇根二钱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组成】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炙甘草二两石膏半斤 【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柴葛解肌汤 【组成】柴胡干葛甘草黄岑羌活白芷芍药桔梗 【功用】解肌清热 扶正解表 败毒散 【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各三十两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参苏饮 【组成】人参紫苏叶干葛半夏姜汁前胡茯苓各三分枳壳桔梗木香陈皮炙甘草各半两 【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泻下剂 寒下 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四两厚朴半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 【功用】峻下热结 大黄牡丹汤 【组成】大黄四两牡丹皮一两桃仁五十个冬瓜仁半升芒硝三合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大陷胸汤 【组成】大黄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 【功用】泻热逐水 温下 温脾汤 【组成】大黄五两当归干姜各三两附子人参芒硝甘草各二两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润下 麻子仁丸 【组成】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大黄一斤厚朴一尺杏仁一升蜜 【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济川煎 【组成】当归三至五钱牛膝二钱肉苁蓉二至三钱泽泻一钱半升麻五分至七分或一钱枳壳一钱 【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逐水 十枣汤 【组成】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大枣十枚 【功用】功逐水饮 攻补兼施 黄龙汤 【组成】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当归人参甘草桔梗生姜大枣 【功用】攻下通便,补气养血

中医药类方剂学期末考试考点

【选择或填空】【P3】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五十二病方》。 【P4】两汉时期:根据《黄帝内经》后人总结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 《伤寒杂病论》被称为方书之祖。 【P7】宋元时期:《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 明清时期:我国现存载方最多的方书《普济方》,第一部方论专著吴昆的《医方考》。 【P1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以法统方---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P14】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七种制方理论。 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对方剂以治法分类。 【p17】(多选)方剂药物配伍的作用:1,、增强药力,2、产生协同作用,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p20】(多选)方剂的运用变化:1、药味增减,2、药量增减,3、剂型更换。 【p30】麻黄汤:外感风寒表实证; 【p32】桂枝汤: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桂芍,姜枣合用调和营卫;‘为仲景方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p35】九味羌活汤:体现‘分经论治’思想代表方。 【p38】小青龙汤: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里饮证。 【p46】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甘草=1:2 【p51】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p58】大承气汤: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p61】大黄牡丹汤: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p67】麻子仁丸: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症。(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p70】十枣汤:功用:攻逐水饮。 【p75】小柴胡汤:功用:和解少阳。主治:1、伤寒少阳证,2、热入血室证,3、疟疾、黄疸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者。 【p77】大柴胡汤: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p82】四逆散: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主治:1、阳郁厥逆证,2、肝脾气郁证。 【p84】逍遥散: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肝脾同治,气血并调)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p94】清营汤: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主治:热入血分证。 【p96】犀角地黄汤:主治:热入血分证。1.热扰心神,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2.热伤血络,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3.蓄血瘀热,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p98】黄连解毒汤:苦寒直折,清热解毒的基础方。 【p101】普济消毒饮:主治:大头瘟。 【p102】仙方活命饮: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 【p104】导赤散:主治:心经火热证。 【p106】龙胆泻肝汤: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主治:1、肝胆实火上炎证;2、肝经湿热下注证。 【p108】左金丸:黄连:吴茱萸=6:1 【p118】青蒿鳖甲汤:养阴透热。主治:温病后期,邪热内伏证,表现为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p121】当归六黄汤:主治:阴虚火旺盗汗。 【p125】香薷散:主治阴暑证代表方。 【p127】六一散:滑石:甘草=6:1 【p133】理中丸:主治:1、脾胃虚寒证;2、阳虚失血证;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 【p135】小建中汤: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p141】当归四逆汤: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主治:血虚寒厥证。 【p143】阳和汤:主治:阴疽。 【p147】四君子汤:组成:人参(去芦9克)白术(9克)茯苓(去皮)(9克)炙甘草(6克)。功用: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症。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p149】参苓白术散: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虚湿盛证。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备考试题及答案:清热剂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备考试题及答案:清热剂 一、A1 1、芍药汤的功用是 A、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B、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C、清热燥湿,调和气血 D、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E、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2、由元参、麦冬、犀角、银花、黄连、生地、连翘、竹叶心、丹参组成的方剂是 A、清营汤 B、凉膈散 C、仙方活命饮 D、犀角地黄汤 E、普济消毒饮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仙方活命饮组成药物的是 A、连翘、荆芥、木香 B、贝母、乳香、没药 C、防风、甘草、皂角刺 D、当归、防风、天花粉 E、甘草、白芷、穿山甲

4、黄连解毒汤的功用是 A、清热生津 B、清热燥湿 C、清上泄下 D、泻火解毒 E、泻火通便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普济消毒饮组成药物的是 A、黄芩、黄连、连翘 B、防风、赤芍、当归 C、甘草、桔梗、马勃 D、升麻、陈皮、板蓝根 E、玄参、柴胡、牛蒡子 6、由生甘草梢、木通、生地黄、竹叶组成的方剂是 A、玉女煎 B、凉膈散 C、导赤散 D、清胃散 E、犀角地黄汤 7、苇茎汤的功用是 A、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B、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C、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D、辛凉宣肺,清肺平喘 E、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8、下列不属于龙胆泻肝汤药物组成的是 A、黄芩 B、黄连 C、栀子 D、当归 E、生地 9、青蒿鳖甲汤中青蒿与鳖甲的配伍意义是 A、除烦坚阴,润燥降火 B、养血育阴,益气固表 C、滋阴退热,泻火除烦 D、益气养血,育阴清热 E、滋阴清热,内清外透 10、青蒿鳖甲汤的功用是 A、凉血止痢 B、滋阴泻火 C、滋阴养血 D、养阴透热 E、泄热除烦 11、清热剂应用时需注意 A、热邪在气可先治血

中医考研方剂复习重点总结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内经》: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辨证论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开创方论之先河《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所治病证的病机 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 止嗽散(风邪犯肺,肺失宣降) 治咳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 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 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 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 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火不生土 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 理中丸——(中焦虚寒,脾胃纳运乏力,升降失常) 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旋覆代赭汤(胃虚,痰阻,气逆) 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 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 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脾虚不摄) 四物汤(营血虚滞) 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 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 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歌诀

1 解表剂 1-1 辛温解表 1-1-1 麻黄汤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1-1-2 桂枝汤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1-1-3 小青龙汤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1-1-4 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方良。1-1-5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1-1-6 止嗽散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1-2 辛凉解表 1-2-1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1-2-2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1-2-3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1-2-4 柴葛解肌汤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1-3 扶正解表 1-3-1 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1-3-2 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2 泻下剂 2-1 寒下 2-1-1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2-1-2 大黄牡丹汤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泻热破瘀散结肿,肠痈初起腹痛康。肠痈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消。2-1-3 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专治水热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 2-2 温下 2-2-1 温脾汤 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 2-3 润下 2-3-1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2-3-2 济川煎 济川苁蓉归牛膝,枳壳升麻泽泻齐,温肾益精润通便,肾虚精亏便秘宜。 2-4 逐水 2-4-1 十枣汤 十枣非君非汤剂,芫花甘遂合大戟,攻逐水饮力峻猛,悬饮水肿实证宜。 2-5 攻补兼施 2-5-1 黄龙汤 黄龙汤中枳朴黄,参归甘桔枣硝姜,攻下热结养气血,阳明腑实气血伤。 3 和解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