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一教案 苏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一教案 苏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一教案  苏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一教案  苏教版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物质

一. 教学目标

1.熟悉物质的分类方法,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

2.了解酸碱盐的定义,以及知道酸碱盐之间的转化

3.知道物质的量的定义,及其与物理量之间的转换关系(重点)

4.熟悉溶液、胶体、浊液的定义,并能清楚的分出着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5.了解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定义,能熟练的应用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重难点)

二.教学内容

Ⅰ: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

㈠: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它具有一定的组成,可以用一种化学式来表示,

纯净物具有一定的性质(如有固定的熔、沸点)。

2、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一定的组成,不能用一种化学式表示。

混合物没有固定的性质,各物质保持其原有性质(如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练习:

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B)

A.洁净的食盐水 B.冰水混合物

C.净化后的空气 D.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的剩余物

2、某物质经分析知,其中仅含一种元素,此物质(A)

A.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B.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C.一定是纯净物 D.一定是一种单质

3、已知有下列物质①海水;②氧化镁;③水银;④干冰;⑤清新的空气;⑥镁

条;⑦氯酸钾;⑧液氧;⑨食盐,用有关物质的序号填写下列空格:上述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①⑤、属于纯净物的是②③④⑥⑦⑧⑨,属于单质的是

③⑥⑧、属于化合物的是②④⑦⑨,属于氧化物的是②④.

㈡: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㈢:无机化合物

1.氧化物的构成中只含两种元素,其中一种一定为氧元素且显现负价,另

一种若为金属元素,则为金属氧化物;若为非金属,则为非金属氧化物。

A.氧化物按照是否与水生成盐,以及生成的盐的类型可分为: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过氧化物

B. 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为酸性氧化物

C.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碱性氧化物

练习:

1、下列物质按照单质、混合物、氧化物的顺序排列的是(A)

A.水银、硬水、水 B.石墨、熟石灰、生石灰

C.氨气、空气、消石灰 D.黄铜、醋酸、干冰

2、关于氧化物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B.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C.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D.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2.酸→指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3.碱→指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4.盐→指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NH

4

练习:

1、下列各组物质中,按酸、碱、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的顺序排列正确的

是( B )

A 、盐酸、纯碱、氯酸钾、氧化镁、二氧化硅

B 、硝酸、烧碱、次氯酸钠、氧化钙、二氧化硫

C 、次氯酸、消石灰、硫酸铵、过氧化钠、二氧化碳

D 、醋酸、过氧化钠、碱式碳酸铜、氧化铁、一氧化碳 2.下列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D )

3.纯净物根据其组成和性质可进行如下分类:

4.(1)如图所示的分类方法属于(填序号) B A .交叉分类法 B .树状分类法 (2)以H 、O 、S 、N 、Na 五种元素中任意两种或三

种元素组成合适的常见物质,分别将其中一种常见 物质的化学式填写于下表相应类别中:

物质类别 酸 碱 盐 氧化物 化学式

HNO 3

NaOH

Na 2SO 4

SO 2

(3)从上表酸及碱中各选出一种能相互反应的物质,并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HNO 3 + NaOH ===NaNO 3 + H 2O Ⅱ: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

碱 酸 盐 酸性氧化物 A 纯碱 硝酸 烧碱 二氧化硫 B 烧碱 硫酸 食盐 一氧化碳 C 苛性钠 醋酸 石灰石 水 D 苛性钾

碳酸

苏打

三氧化硫

酸、碱、盐在溶液中发生得复分解反应,通常有沉淀、气体或水等物质生成。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个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在无机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升降,即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剂+ 还原剂==== 氧化产物+ 还原产物

还(还原剂)-----失(电子)----(化合价)升----氧(氧化反应)----氧化产物(失,升,氧)

氧(氧化剂)-----得(电子)----(化合价)降----还(还原反应)----还原产物(得,降,还)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者偏移)

特征:化合价的改变(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

练习:

1.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等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是(C )

A.CuSO

4+H

2

S = CuS↓+H

2

SO

4

B.Cu

2

(OH)

2

CO

3

= 2CuO+CO

2

↑+H

2

O

C .2FeCl 3+Cu=2FeCl 2+CuCl 2

D .4Fe(OH)2+O 2+2H 2O=4Fe(OH)3 2.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C )

A .CaCO 3+2HCl=CaCl 2+CO 2↑+H 2O

B .CaO+H 2O=Ca (OH )2

C .2H 2O 2=催化剂=2H 2O + O 2↑

D .CaCO 3=高温=CaO + CO 2↑ 3.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水既不作氧化剂、又不作还原剂的是( C ) A .CO+H 2O 高温 CO 2+H 2 B .SO 2+H 2O=H 2SO 3 C .2Na 2O 2+2H 2O=4NaOH+O 2↑ D .2F 2+2H 2O=4HF+O 2 Ⅲ: 化学物质的计量方法和物理量的单位

★物质的量的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 符号:n 单位: 摩尔(mol )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 -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 A 表示。 N A =6.02x1023 mol -1 (/mol) ←不是准确值是约值 微粒与物质的量 公式:n=

NA

N

★ 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用M 表示 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质量与物质的量的公式:n=

M

m

★体积与物质的量的公式:n=

Vm

V

;Vm 是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Vm=22.4L/mol

1.决定物质的体积: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

2.微粒的数目一定:固体液体主要决定②微粒的大小;气体主要决定③微粒间的距离

注:标准状况下 ,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一)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具有相同的分子数 (二)阿伏加德罗定律的重要的推论

①同温同体积时,任何气体的压强之比都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也等于其分子数之比

②同温同压时,任何气体的体积之比都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也等于其分子数之比

21212

1

N N n n P P ==2

1

2121N N n n V V ==主要用于气体中计算

③同温同压时,气体的密度之比都等于其相对分子量之比,也等于其摩尔质量之比

注意:?密度:ρ=M /Vm;在标况下Vm=22.4L/mol

?相对密度:

①计算表达式:

②使用说明:

A.相对密度是在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密度之比

B.既可以用于纯净气体之间的计算,也可以用于混合气体之间

练习:

1.下列溶液中的Cl-浓度与50 mL 1 mol·L-1的AlCl

3

溶液中Cl-的浓度相等的是 ( C )

A.150 mL 1mol·L-1的NaCl

B.75 mL 2 mol·L-1的NH

4

Cl

C.150 mL 3 mol·L-1的KCl

D.75 mL 1 mol·L-1的CaCl

2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1 molH2的质量是1 g

B.1 mol HCl的质量是36.5 g·mol-1

C.Cl2的摩尔质量等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

D.硫酸根离子的摩尔质量是96 g·mol-1

3.下列物质里含氢原子数最多的是( C )

A.1 mol H2B.0.5molNH3

C.6.02×1023个的CH4分子D.0.3molH3PO4

4.某气体物质质量为6.4 g,含有6.02×1022个分子,则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

A. 64

B. 32

C.96 D.32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A.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物质,它们的物质的量必相等

B.任何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乙烯和一氧化碳所含的分子数必相等

C.1L一氧化碳气体一定比1L氧气的质量小

D.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强酸中所含的H+数一定相等

2

1

2

1

M

M

D=

=

ρ

ρ

6.在两个容积相同的容器中,一个盛有HCl气体,另一个盛有H

2和Cl

2

的混合气

体。在同温同压下,两容器内的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A)

A.原子数B.密度C.质量D.质子数

7.22.2 g某二价金属氯化物(ACl

2)中含有0.4 mol Cl-,则ACl

2

的摩尔质量是

111g/mol;A的相对原子质量是40 ;ACl

2的化学式是CaCl

2

Ⅳ. 分散系有溶液、浊液和胶体3 种.

溶液胶体悬、乳浊液分散质粒子大小1nm<1nm~100nm>100nm

外观特征能否通

过滤纸能否通过

半透膜

能否有丁

达尔效应

实例

溶液均匀、透明、稳定√√×NaCl、蔗糖溶液

胶体均匀、有的透明、

(较)稳定√×√Fe(OH)

3

胶体

浊液不均匀、不透明、

不稳定

×××泥水

㈠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浊液:分散质的粒度>100nm之间的分散系叫浊液。浊液不均匀,不稳定。

胶体:是一种均匀混合物,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

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微粒吸附阳离子→带正电

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体微粒吸附阴离子→带负电

(一)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就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区分溶液与胶体

(二)、胶体的聚沉(物理现象,胶体所特有的)

1、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由于多数的胶体粒子带电荷,并且同种胶体粒子带同种电荷,它们之间相互排斥,使胶体粒子不易凝聚。

2、胶体的聚沉:

(1)加热:加热可以使胶体粒子运动加快,聚合成大颗粒而凝聚成沉淀。例如:

蒸鸡蛋糕。

(2)加入可溶性的酸、碱、盐:例如:三角洲的形成、卤水点豆腐。

(3)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例如:明矾净水、不同品牌颜色的钢笔水不能混

合使用。

(三)布朗运动产生原因:胶体微粒在各个方向上都受到分散剂分子无休止的随

机撞击,胶体微粒的表面积较大,受合力不同而运动

应用:证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胶体为较稳定分散系的原因之一

(四)电泳现象: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在电场作用下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产生原因: 胶体微粒直径小而比表面积大, 吸附电性相同的离子,形成带电微粒

应用:证明胶体粒子带有电荷,是胶体较稳定的主要原因,可用于提纯精制胶体

注:因为带电的是胶粒,而分散系中正负离子总量是相同的,所以胶体是电中性

的。

练习:

1.用特殊的方法把固体加工到纳米级(1—100nm, 1nm=10-9m)的超细粉末粒子,

然后制得纳米材料。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和这种粒子具有相同的数

量级的是( C )

A. 溶液

B. 悬浮液

C. 胶体

D. 乳浊液

2.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最本质的特征是( C )

A、外观澄清、透明

B、胶体微粒粒度在1~100nm之间

C、丁达尔现象

D、分散质粒子能透过半透膜

3. 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 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B. 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

移动

C. 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

D. 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

㈡电解质是溶于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就能够导电(电解离成阳离子与阴离

子)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是溶于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

精. SO

2 .CO

2

.NH

3

注:单质,混合物不管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与否,都不是电解质或非电解质。电解质溶液导电必须是化合物本身电离产生的离子导电,

否则该化合物属于非电解质。如CO

2、SO

2

、NH

3

等是非电解质。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在电解质中,按照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把它们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常见的强电解质:强酸、强碱、绝大多数盐;

常见的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电解质的电离和电离方程式

电离: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离解成自由移动阴阳离子的过程

1、电离的条件: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注意:与是否通电无关。

2、电离方程式: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用“=”,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用“”。

练习: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硫酸钡难溶于水,其水溶液导电能力极弱,所以硫酸钡是弱电解质

B.CO

2溶于水得到的溶液能导电,所以CO

2

是电解质

C.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D.氯化银难溶于水,故其水溶液不导电

2. 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

A.H

2SO

4

=2H++SO2-

4

B.Ba(OH)

2

=Ba2++(OH)-

2

C.FeCl

3=Fe2++3Cl-D.NaHCO

3

=Na++H++CO2-

3

3.BaSO

4

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其本质原因( B)

A.是电解质B.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C.存在电子D.存在离子

4.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本身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B )

A.Cl

2B.NH

3

C.HCl D.KCl

单元二: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并能熟练的应用到做题中

2.熟悉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

3.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并能利用其进行溶液的配制,配制过程中要会进

行误差的分析。(重难点)

二.教学内容

Ⅰ.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方法有:

方法适用范围主要仪器注意事项

过滤固体与液体的分

漏斗、烧杯、玻璃

棒、铁架台(带铁

圈)、滤纸等

①要一贴二低三靠;

②洗涤沉淀在过滤器中进行;

③定量实验的过滤要无损耗。

结晶混合物中各组分

在溶剂中的溶解

度随温度的变化

有不同变化的物

质的分离

烧杯、过滤器等

①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而变化较大的物

质,一般是先配制较高温度的饱和溶液,

然后降温结晶;如KNO

3

②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

质,一般是采取蒸发溶剂结晶;如NaCl

③结晶后过滤分离出晶体。

分液两种互不相溶的

液体的分离

分液漏斗(圆锥

型)、铁架台、烧

杯等

①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

②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的下管放出;

③分液漏斗使用前要检漏。

萃取利用溶质在两种

互不相容的溶剂

中的溶解度的不

同,用一种溶剂

把溶质从它与另

一种溶剂所组成

的溶液中提取出

来的分离

分液漏斗、烧杯、

铁架台等

①萃取剂的选取:与原溶剂不反应、不互

溶;与溶质不反应;溶质在其中的溶解度

要大大与在原溶剂的溶解度;两溶剂密度

差别要大。

②萃取后一般要进行分液;

③萃取后得到的仍是溶液,一般是再通过

分馏的方法进一步的分离。

蒸馏利用沸点的不同

分离互溶液体的

混合物

蒸馏烧瓶、水冷凝

管、牛角管、锥形

瓶、温度计、铁架

台、石棉网、酒精

灯等

①温度计水银球的位应在蒸馏烧瓶的支管

开口处;

②水冷凝管的水流向是逆流;

③一般要加碎瓷片防止爆沸;

④加热时,液体量不超过容积的2/3,不少

于容积的1/3;

⑤实验中烧瓶不可蒸干。

除杂的规则:不能消除被除杂物质,消除除杂物质后,不能带来别的杂质(即可生成被除杂物质,溶液中可以生成水和固体,固、液态中可生成气体)

Ⅱ、常见物质的检验

试剂:Na

2CO

3

溶液、稀盐酸、澄清石灰水

步骤:取样并向内加滴加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混合液中含有CO

3

2-存在

化学方程式:Na

2CO

3

+ 2HCl= 2NaCl + CO

2

↑+ H

2

O

2、Cl-的检验

例如:NaCl溶液、AgNO

3、稀HNO

3

溶液

步骤:取样并向内加稀HNO

3溶液,后在加入AgNO

3

溶液,若生成白色沉淀,且该

沉淀不溶于稀HNO

3

,则证明该试样中含有Cl- 。

现象:溶液中有不溶于稀HNO

3

的白色沉淀产生结论:混合液中含有Cl-

化学方程式:NaCl+ AgNO

3 = AgCl ↓+ NaNO

3

3、SO

4

2-的检验

试剂:Na

2SO

4

溶液、BaCl

2

、稀HCl溶液

步骤:取样并向内加稀HCl,后在加入BaCl

2

溶液,若生成白色沉淀,且该沉淀

不溶于稀HCl,则证明该试样中含有SO

4

2-。

现象:混合液中有不溶于稀HCl的白色沉淀

结论:混合液中含有SO

4

2-

化学方程式:Na

2SO

4

+ BaCl

2

== BaSO

4

↓+ 2NaCl

4、NH

4

+的检验

①试剂:NH

4NO

3

溶液,浓NaOH溶液,浓HCl溶液

步骤:取样并向内加浓NaOH加热,产生刺激性气体遇浓HCl产生白烟,则证明该试样中含有NH

4

+。

化学方程式:NH

4NO

3

+ NaOH =▲= NH

3

↑+H

2

O + NaNO

3

,NH

3

+HCl = NH

4

Cl(白

烟)

②试剂:NH

4NO

3

溶液,浓NaOH溶液、湿润红色石蕊试纸

步骤:取样并向内加加浓NaOH加热,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证明该试样中含有NH

4

+。

化学方程式:NH

4NO

3

+ NaOH =▲= NH

3

↑+H

2

O + NaNO

3

5、Ag+的检验

试剂:AgNO

3溶液,NaCl溶液,HNO

3

溶液

步骤:取样并向内加稀HNO

3

溶液,后在加入NaCl溶液,若生成白色沉淀,且该

沉淀不溶于稀HNO

3

,则证明该试样中含有Ag+。

化学方程式:AgNO

3 + NaCl = AgCl↓ + NaNO

3

6、Ba+的检验

试剂:BaCl

2溶液,H

2

SO

4

溶液,HCl溶液

步骤:取样并向内加稀HCl溶液,后在加入BaCl

2

溶液,若生成白色沉淀,且该沉淀不溶于稀HCl,则证明该试样中含有Ba+。

化学方程式:BaCl

2 + H

2

SO

4

= BaSO

4

↓+ 2HCl

7.焰色反应(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本质是电子的跃迁而产生)

铂丝用盐酸洗涤然后在酒精灯燃烧至无色再蘸取待测液,最后在酒精灯燃烧

钠焰色:黄色钾的焰色: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练习:

1、能用来区别BaCl

2、NaCl、Na

2

CO

3

三种物质的试剂是(B)

A. AgNO

3

B. 稀硫酸

C. 稀盐酸

D. 稀硝酸

2、在允许加热的条件下,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硫酸铵、氯化钾、氯化镁和硫酸铁溶液,这种试剂是(A)

A.NaOH B.Na

2CO

3

C.AgNO

3

D.BaCl

2

3、对下列实验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D)

A.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无色气体,证明该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盐

B. 某溶液中滴加BaCl

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证明一定含有SO

4

2-

C.某无色溶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该溶液一定是酸溶液

D.验证烧碱溶液中是否含有Cl-,先加稀硝酸除去OH-,再加入AgNO

3

溶液,有白色沉淀,证明含Cl-

4、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应采用的方法是(D)

A.把混合气体点燃 B.把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

C.把混合气体通过浓硫酸 D.把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Ⅲ.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符号C B单位:mol/l。公式:C B= n B/V

1.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2.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主要仪器: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天平或量筒等。

容量瓶使用时应注意:

①使用前要检漏;

②有四个不准:不允许加热、不允许物质的溶解或稀释、不允许物质间的反应、不允许储存药品;

③容量瓶上标有:容量规格、刻度线和使用温度;

④容量瓶检漏的方法:将容量瓶注入一定量的水,塞紧塞子,一手抵住塞子,一手托住瓶底,将瓶颠倒,不漏水,再将塞子旋转180度,再重复操作一次,如不漏即可。

(2)配制步骤:计算、量取或称量、稀释或溶解、冷却移液、洗涤移液、定容、摇匀、装瓶贴标签。

定容时应:加水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

【随堂练习】1、实验室欲500g溶质质量分数为0.9%氯化钠.请问:

(1)配制时需要氯化钠固体质量是 g,水质量是 g.(2)若用5%氯化钠和水,需要5%氯化钠质量是 g.

答:(1)配制500g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固体的质量=500g×0.9%=4.5g,水的质量=500g-4.5g=495.5g;

(2)设需要5%的氯化钠溶液质量为x,则500g×0.9%=x×5%,x=90g

故答案为:(1)4.5,495.5;(2)90.

误差分析

一、称量误差分析

(一)天平的砝码沾有其他物质或生锈。(m B偏大,C B偏高)

(二)调整“0”点时,游码在大于0的位置。(m B偏小,C B偏低)

(三)在敝口容器中称量NaOH、CaCl

2、CuSO

4

粉末等易吸收水的物质。(m B偏小,

C B偏低)

(四)称量已部分风化的Na

2CO

3

?10H

2

O、CuSO

4

?5H

2

O等。(m B偏大,C B偏高)

(五)用量筒量取浓溶液时,仰视读数。(m B偏大,C B偏高)

二、配制过程误差分析

(一)称好后的药品放入烧杯时,有少量洒在烧杯外。(m B偏小,C B偏低)

(二)溶解搅拌时有部分液体溅出。(m B偏小,C B偏低)

(三)转移时有部分液体溅出。(m B偏小,C B偏低)

(四)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次

~

3次。(m B偏小,C B偏低)

(五)溶解时放热,且未冷却至室温(20℃)(V偏小,C B偏高);溶解时吸热,且未恢复到室温(20℃)(V偏大,C B偏低)

(六) 在定容时加水超过刻度线,再用胶头滴管吸出多余部分。(V偏大,C B偏低)

(七) 加水至刻度线后,摇匀过程中,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无影响)

(八) 洗涤容量瓶后,未干燥,瓶中有少量蒸馏水。(无影响)

三、俯视、仰视的分析

仰视时,容器内液面高于刻度线;俯视时,容器内液面低于刻度线。

1.俯视与仰视

仰视--浓度减小俯视--浓度增大

2.为什么热溶液需待冷却后才能转移到容量瓶中?

答:因为如果趁热转移的话,由于溶液会热胀冷缩,加入容量瓶的溶液的体积会小于我们在常温下定容得体积,这样V会偏小,根据C=n/V可得C会偏小。

练习:

1.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对0.3mol/L硫酸钾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

A.1L溶液中含0.3N

A 个K+ B.1L溶液中含0.9N

A

个离子

C.2L溶液中K+浓度是1.2mol/L D.2L溶液中含0.6N

A

个离子

2.30mL 1mol/L NaCl溶液和40mL 0.5mol/L CaCl

2

溶液混合后,混合液中Cl-浓度为( C )

A.0.5mol/L B.0.6mol/L C.1.00mol/L D.2mol/L 3.将4gNaOH溶解在10mL水中,稀至1L后取出10mL,其物质的量浓度是( B )

A. 1mol/L

B. 0.1mol/L

C. 0.01mol/L

D. 10mol/L 4.用20g烧碱配制成500mL溶液,其为 mol/L;从中取出1mL,其为 mol/L;含溶质 g.若将这1mL溶液用水稀释到100mL,所得溶液中溶质为mol/L.

单元三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

2.知道原子的组成,并熟悉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重点)

3.了解元素、核素与同位素的定义,并能熟练的区分他们

4.熟悉原子结构域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并知道质子数位1~20的元素原子、

分子或离子的结构特点(重难点)

二.教学内容

Ⅰ、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道尔顿(原子学说)

汤姆生(西瓜模型,发现电子)

卢瑟福(核式,发现原子核)

波尔(轨道模型,H光谱)

卢森堡等人(电子云,量子力学)

Ⅱ、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核电荷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各电子层的电子数

K L M N O P

最外层电子

2 氦He 2 2

10 氖Ne 2 8 8

18 氩Ar 2 8 8 8

36 氪Kr 2 8 18 8 8

54 氙Xe 2 8 18 18 8 8

86 氡Rn 2 8 18 32 18 8 8

各层最多电子数 2 8 18 32 ? ?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然后由往外,依次排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即先排K层,排满K层后再排L层,排满L 层后再排M层;

(2)、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

(3)、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 8个电子(K 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超过32个。

原子结构示意图:

离子结构示意图:

O 2-

S 2- Mg 2+ Cl -

Ⅲ、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

电量 相对质量

实际体积 占据体积 原子

X A

Z

原子核

质子Z +1 1 小 小 中子N 不带电 1 小 小 核外电子e -

-1 1/1836 小 相对很大

2.几个概念:

粒子相对质量:12

1

C 12

原子质量一个一个粒子的质量

粒子相对质量=

注:①单位 1(一般不写出)

②粒子:可以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微观粒子 ③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约为1 质量数:原子中中子数与质子数的和 3. 有关原子结构常用规律总结

⑴ 质量关系: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⑵ 电性关系: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序数

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带负电荷数 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带正电荷数

4.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与核外电子数无关 核素: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某元素的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质量数(或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原子(即两同一

不同)

H:1

1H 2

1

H(D) 3

1

H(T) 氢元素有三种核素,三种核素间互称同位素。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A=A1×a1%+A2×a2%+……

A

1

、A2……为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a

1

%、a2%……为核素的原子百分数或核素原子的物质的量分数

练习:

1.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

A.原子不显电性,说明原子内的质子数等于中子数

B.同种原子内的质子数相同

C.含有相同中子数的原子,一定是同一类的原子

D.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2.在离子 RO

3

n-中, 共有 x 个核外电子, R 原子的质量数为 A, 则 R 原子核内含有的中子数目是 ( B ) A. A–x+n+48 B. A–x+n+24

C. A–x-n–24

D. A+x-n–24

3.硫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硫离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质子数是16 B.最外层电子数为8

C.带2个单位负电荷D.核外电子总数为16

4.据报道,科学家已成功合成了少量N4,有关N4说法正确的是(A)

A.N

4是N

2

的同素异形体 B.N

4

是N

2

的同种物质

C.相同质量的N

4和N

2

所含原子个数比为1:2 D.N

4

的式量是56g

注意,式量不要写单位,相对原子质量有单位,单位是“1”,通常省略不写,而原子质量有单位。

(完整版)苏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化学必修1 专题知识点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 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2. 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电子发生转移 判断依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注意:a.“e-”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 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c.失去电子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是氧化剂 d.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产物,被还原得到的产物是还原产物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还原剂→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 (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 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H2SO4、KMnO4等; 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l2等; 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l-、S2-等。 (3)根据其活泼性判断: ①根据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Cl2Br2I2S 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4) 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 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还原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不同还原剂还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如:2KMnO4 + 16HCl (浓) = 2KCl + 2MnCl2 + 5Cl2↑ + 8H2O MnO2 + 4HCl(浓) =△= MnCl2 + Cl2↑ + 2H2O 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氧化性:KMnO4 > MnO2 (5) 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 如:2Fe + 3Cl2 = 2FeCl3Fe + S = FeS 可得氧化性Cl2 > S 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1、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 .......... 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人教版高一化学上册必修一离子反应教案

人教版高一化学上册必修一《离子反应》教案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 2、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课文及练习,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投入,体验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科学研究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设问: 1.BaCl2溶液能与CuSO4溶液反应而NaCl溶液却不能,试分析原因。 2.在实验“2”的滤液中存在大量的Cl-和Cu2+,能否用实验证明请简单设计。 BaCl2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 反应本质:Ba2++SO2-4==BaSO4↓ CuCl2溶液与AgNO3溶液混合 反应本质:Ag++Cl-==AgCl↓ AgNO3与NaCl反应动画。请点击画面 2、离子反应方程式: --上述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①“写”,写化学方程式 ②“拆”,把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其他物质写化学式。如单质、沉淀、气体、难电离物质、氧化物等。 ③“删”,删去两边没反应的离子,

④“查”,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守恒。 离子方程式书写步骤请点击观看 应该改写成离子形式的物质: 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a、强酸:HCl、H2SO4、HNO3等;b、强碱:KOH、NaOH、Ba(OH)2.Ca(OH)2是微溶物,一般在反应物中存在于溶液中,写成离子形式,而为生成物时一般是沉淀,写沉化学式。 c、可溶性盐:请学生课后复习溶解性表。 仍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 a、难溶的物质:Cu(OH)2、BaSO4、AgCl等 b、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 c、气体:H2S、CO2、SO2等 d、单质:H2、Na、I2等 e、氧化物:Na2O、Fe2O3等 写出离子方程式: ①在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②向氨水中通入氯化氢 ③氧化铜粉末加入稀硫酸 ④铁屑放入硫酸铜溶液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6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案 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年级高中化学必修一 授课对象授课教师刘时间2016年月日 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加深对基本的理解和对化学反应规律的认识 学习重点难点钠的物理性质和钠的氧化、铁的化学性质、Fe与水反应原理、铝和强碱的反应 教学过程 S (归纳)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 sodium)的物理性质: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是热和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2、钠与氧气的反应: (1) 缓慢氧化:4 Na+O2==2Na2O [探究实验3-2]钠在空气中加热(2) 2Na +O2 △ Na2O2 [科学探究]铝的性质探究 3、其它常见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2Mg+O2点燃2MgO 4 Al+3O2点燃 2 Al2O3 3Fe + 2O2点燃Fe3O4 规律小结:一般金属+O2金属氧化物3Fe + 2O2点燃Fe3O4 金属+Cl2最高价金属氯化物2Fe +3Cl2点燃2FeCl3 金属+S 低价金属硫化物Fe +S 点燃FeS 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观察实验3-3]钠与水反应 1、钠与水的反应:2 Na +2H2O ==2NaOH +H2↑ 2 Na +2H2O ==2NaOH +H2↑ 离子方程式:2Na +2H2O==2Na++2OH―+H2↑ 2、金属铁与水的反应:3Fe +4H2O (g) △ Fe3O4 +4H2 失2 e- 得2e-

3Fe + 2O2点燃Fe3O4 [讲]除了能被氧气氧化外,金属还能被氯气、硫等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所氧化,生成相应的氯化物或硫化物。 [概念]规律小结: 一般金属+O2金属氧化物 金属+Cl2最高价金属氯化物 金属+S 低价金属硫化物 例如:3Fe + 2O2点燃 Fe3O4 2Fe +3Cl2点燃2FeCl3 Fe +S 点燃FeS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金属钠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和铝箔在空气中加热的反应情况。同时我们利用铝在空气中的化学特性,可以把铝制成日常用的铝制品。 钠与水反应 实验步骤: 1、用镊子取一小块钠置于滤纸上,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绿豆大的一粒,其余放回原瓶。 2、在小烧杯中加一小半水,并将切下的钠粒投入小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 3、反应结束后向烧杯中滴入1-2滴酚酞试剂,观察溶液的变化。 [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解释 浮在水面上钠的密度比水小 熔成银白色小球钠是银白色金属,熔点低,且反应放热 小球四处游动并发出嘶嘶响声生成气体推动小球游动反应剧烈且放热 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色有碱性物质生成[概念]1、钠与水的反应 2 Na +2H2O ==2NaOH +H2↑[问]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反应

最新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同步配套练习全集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同步练习汇 总 课时跟踪检测(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律 1.不符合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基本规律的是() A.核外电子总是优先排在能量低的电子层上 B.K层是能量最低的电子层 C.N电子层为次外层时,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18 D.各电子层(n)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n2 解析:选D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知,核外电子总是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上,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第n电子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A、B、C正确,D错误。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指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B.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C.从Li―→F,Na―→Cl,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均呈现从+1价―→+7价的变化

D.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其最外层电子数均从1个到8个呈现周期性变化 解析:选B元素性质不包括核外电子排布,A错误;O无最高正价,F无正价,C错误;由H到He最外层电子数从1到2,D错误。 3.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解析:选C A项中正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B项中正确的原子结构示意 图为;D项中正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核电荷数:Al<Na B.金属性:Na>Al C.原子序数:Na>Cl D.原子半径:Cl>Na 解析:选B A项中核电荷数大小关系为Al>Na,错误;B项中元素的金属性关系为Na>Al,正确;C项中Na是11号元素,Cl是17号元素,所以原子序数:Na<Cl,错误;D项中11~17号的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就越小,所以原子半径:Cl<Na,错误。 5.下列排列顺序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钠>硫>氯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H2SO4>H3PO4 C.最高正化合价:氯>硫>磷 D.热稳定性:硫化氢>氯化氢 解析:选D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则生成相应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应为氯化氢>硫化氢,故D项符合题意。 6.已知下列元素原子的半径为: N O Si P 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半径(10-10 0.75 0.74 1.17 r m) A.1.43×10-10 m B.1.10×10-10 m C.1.20×10-10 m D.0.70×10-10 m 解析:选B P与N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原子序数P>N,则原子半径r>0.75,P与Si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I 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 [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高二化学答案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杭绍金温衢七校200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化学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A A A D A B C B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A C C B D B B D 三、填空题(每空2分) 21.(1) NaHCO3 ==Na++ HCO3-(2) H2CO3 H++ HCO3- (3)NaHCO4 ==Na++ H++SO42-(4)CaCO3==Ca2++CO32- 22.问题1: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将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问题2:C(金刚石、s)==C(石墨、s):△H== —1.90kj/mol. 23.(1)正向(2)BD (3)n(D)>0.6mol,n(C)=1.8mol,n(D)>0.5mol。 24.(1) E NaClO ,I NH3。(2) Cl2+2OH-==Cl-+ClO-+H2O 。 高温高压 (3) N2+3H22NH3 催化剂 (4)只允许阳离子通过,不能使气体和阴离子通过,防止了氢气与氯气混合发生危险,以及氯气与碱的反应。 四、实验题(每空2分)

25.(1)锥形瓶溶液颜色交化,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由红色变无色,且30s不变。 (2)酸碱指示剂自身为有机弱酸碱。 (3)0.1288mol·L—1。(4)①③,②④。 五、计算分析题(6分) 26.(1)否当a=3时,b=6,该温度下不存在pH=6的一元强碱(1分) (2)否 a=5时,Va>Vb(V a=103a—14Vb),与题意不符 (3)3.5<a<4.67(2分)。 杭绍金温衢七校2009年4月期中联考高二化学双向细目表 题型序 号 知识点 能力层次 分 值 难度实际难度 识 记 理 解 应 用 分 析 选择题1 考查点电荷及库仑定律√ 3 0.8 2 考查库仑的贡献√ 3 0.8 3 考查电场强度的概念√ 3 0.7 4 考查电场线和磁感线√ 3 0.65 5 考查静电现象的应用 3 0.7 6 考查电容、电动势、电流单位√ 3 0.8 7 考查电流强度计算√ 3 0.8 8 考查利用电流的热效应√ 3 0.8 9 考查焦耳定律实验√ 3 0.7 10 考查磁场方向√ 3 0.65 11 考查物理学史事实√ 3 0.8 12 考查安培定则√ 3 0.65 13 考查左手定则√ 3 0.65 14 考查磁感应强度概念√ 3 0.7 15 考查洛伦兹力方向√ 3 0.7 16 考查磁化与退磁√ 3 0.8 17 考查磁性材料应用√ 3 0.75 18 考查安培力计算√ 3 0.65 19 考查安培力受力分析√ 3 0.6 20 考查电磁感应发现√ 3 0.8 21 考查电磁感应条与法拉第定律√ 3 0.6 22 考查交流电的有效值√ 3 0.8 填空23 考查元电荷√ 2 0.8 24 考查电容光焕发√ 2 0.7 25 考查电能计算√ 2 0.7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铝铁铜知识点总结整理

一、铝 教学目标 1.认识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通过比较归纳,使学生了解金属的一般化学性质和特性,从而对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氢氧化亚铁的制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铝与NaOH 溶液的反应,氢氧化亚铁的制法 难点:铝与NaOH 溶液的反应 一、金属与合金 常温下,除汞外是液体外,其余的均为固体。大多数金属呈银白色,不透明,有金属光泽,有延展性,均为电和热的良导体。 五.合金 1.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①合金的性质不是各成分金属性质的总和 ②合金的熔点、密度一般比各成分的金属低. ③合金的硬度一般比各成分的金属大. ④合金的化学性质也和各成分金属不同.最早的合金是青铜,最常见、用量最大的合金是钢. 2.特点 二、铝 (1)铝在常温下能很快被氧化,形成致密的氧化膜,因而具有一定的抗腐蚀性。 (2)跟酸的反应 非氧化性酸:2Al + 6HCl = 2AlCl 3 + 3H 2↑ 强氧化性酸:常温下铝遇浓硫酸或浓硝酸,会在铝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而发生钝化。 (3)跟碱的反应 铝能和强碱溶液反应。该反应可理解为铝先和强碱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氢氧化铝再和强碱反应生成偏铝酸盐: 2Al + 6H 2O = 2Al(OH)3 + 3H 2↑ Al(OH)3 + NaOH = NaAlO 2 + 2H 2O 简写为:2Al + 2H 2O + 2NaOH = 2NaAlO 2 + 3H 2↑ (4)与氧化物的反应: 铝热反应:2Al + Fe 2O 3 ==== Al 2O 3 + 2Fe 2Al + Cr 2O 3 ==== Al 2O 3 + 2Cr 特点: 放出大量热,使生成的金属呈液态。本质:铝从金属氧化物中夺取氧,表现出很强的还原性。 应用:焊接钢轨和冶炼某些难熔金属(如V 、Cr 、Mn 等)。 (5)制法 1)铝土矿制备铝的步骤和原理: 步骤:铝土矿 溶解 过滤 酸化 过滤 (NaAlO 2) (Al(OH)3 ) 灼烧 电解 铝 高温 高温 过量NaOH 溶液 过量的CO 2

高中化学(苏教版 必修一)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汇总

高中化学(苏教版 必修一)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汇总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1)工业制氯气(氯碱工业)—电解饱和食盐水: 2NaCl + 2H 2O 2NaOH+H 2↑+Cl 2↑ 2Cl - +2H 2O 2OH - +H 2↑+Cl 2↑ (2)实验室制氯气:MnO 2+4HCl (浓) MnCl 2+Cl 2↑+2H 2O MnO 2+4H + +2Cl -Mn 2+ +Cl 2↑+2H 2O (3)铁与氯气的反应:2Fe + 3Cl 2 2FeCl 3 (棕褐色的烟) (4)* 铜与氯气的反应:Cu + Cl 2 CuCl 2 (棕黄色的烟) (5)* 钠与氯气的反应:2Na + Cl 2 2NaCl (白烟) (6)氢气与氯气的反应:H 2 + Cl 2 2HCl (苍白色火焰) H 2 + Cl 2 2HCl (7) 氯气溶于水:Cl 2 +H 2O HCl +HClO Cl 2 + H 2O H + + Cl - + HClO (8)次氯酸见光分解: 2HClO 2HCl + O 2↑ (9)氯气的尾气处理:Cl 2+2NaOH =NaCl+NaClO+H 2O Cl 2 + 2OH - = Cl - + ClO - +H 2O (10)漂白粉的生产原理:2Ca(OH)2 + 2Cl 2 == Ca(ClO)2 + CaCl 2 + 2H 2O Cl 2 + 2OH - =Cl - +ClO - +H 2O (11)漂白粉消毒原理:Ca(ClO)2+2HCl =CaCl 2+2HClO ClO - + H + = HClO Ca(ClO)2 +CO 2 +H 2O == CaCO 3 ↓+ 2HClO Ca 2+ +2ClO - +CO 2 + H 2O= CaCO 3↓+2HClO (12)氯、溴、碘之间的置换反应:Cl 2 + 2KBr == Br 2 + 2KCl Cl 2 + 2Br - == Br 2 + 2Cl – (Cl 2使湿润的淀粉KI 试纸变蓝):Cl 2 + 2KI == I 2 + 2KCl Cl 2 + 2I - == I 2 + 2Cl – Br 2 + 2KI == I 2 + 2KBr Br 2 + 2I - == I 2 + 2Br – (13)氯、溴、碘离子的检验: KCl+AgNO 3 == AgCl↓+KNO 3 Ag + +Cl - ==AgCl↓(白色沉淀) NaBr+AgNO 3==AgBr↓+NaNO 3 Ag + +Br - == AgBr↓(淡黄色沉淀) NaI + AgNO 3 == AgI↓+ NaNO 3 Ag + + I - == AgI↓(黄色沉淀) (14)钠放置在空气中被氧化(常温):4Na + O 2 == 2Na 2O (氧化钠,白色固体) (15)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 2 Na 2O 2 (过氧化钠,淡黄色固体) (16)钠与水的反应:2Na + 2H 2O == 2NaOH + H 2↑ 2Na + 2H 2O == 2Na + + 2OH - +H 2↑ (17)钠与四氯化钛的反应:TiCl 4 + 4Na Ti + 4NaCl (18)钠的工业制法:2NaCl(熔融) 2Na + Cl 2↑ (19)氧化钠和水反应:Na 2O+H 2O ==2NaOH Na 2O+H 2O ==2Na + + 2OH - (20)氧化钠是碱性氧化物:Na 2O+CO 2=Na 2CO 3 (21)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2Na 2O 2 + 2CO 2 == 2Na 2CO 3 +O 2 (22) 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2Na 2O 2 + 2H 2O == 4NaOH + O 2↑ (23)碳酸钠与氢氧化钙的反应:Na 2CO 3+Ca(OH)2==CaCO 3↓+2NaOH Ca 2++CO 32-==CaCO 3↓ (24)碳酸钠与氯化钡的反应:Na 2CO 3+BaCl 2==BaCO 3↓+2NaCl Ba 2+ + CO 32- ==BaCO 3↓ (25)碳酸钠溶液中通入CO 2:Na 2CO 3+CO 2+H 2O==2NaHCO 3 CO 32- + CO 2 + H 2O==2HCO 3 – (26)NaHCO 3与NaOH 溶液反应:NaHCO 3+NaOH==Na 2CO 3+H 2O HCO 3 - +OH -==CO 32- +H 2O (27)少量 NaHCO 3与Ca(OH)2溶液反应:NaHCO 3+ Ca(OH)2==CaCO 3↓+NaOH +H 2O 通电 通电 点燃 点燃 光照 点燃 点燃 光照 点燃 700~800℃ 通电 Na 2O 2既是氧化剂 又是还原剂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知识点的认识】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生成气体,颜色改变,生成沉淀等,而且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物态变化,形状变化等. 化学变化:物质的燃烧、钢铁锈蚀、火药爆炸,牛奶变质等. 【命题的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题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典例1: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 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D.漂白粉使某些染料褪色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在原子核不变的情况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原理是二氧化硫与品红结合成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原理是氯水有强氧化性能将有色布条氧化为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 D.漂白粉有强氧化性将染料氧化为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溶液的褪色,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解题思路点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就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2.核素 【知识点的认识】 1、核素: 核素是指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很多元素有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原子.例如,氢有、、3种原子,就是3种核素,它们的原子核中分 别有0、1、2个中子.这3种核素互称为同位素.例如,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是12,称为C﹣12核素,或写成12C核素.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为13,称13C核素.氧元素有16O,17O,18O三种核素.具有多种核素的元素称多核素元素.核素常用表示,X是元素符号,Z是原子序数,A是质量数, A﹣,N是该核素中的中子数. 【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核素的概念,属于高中化学的重要概念.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全书复习纲要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 全书复习纲要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复习纲要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复习纲要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一)、原子结构: 原子的表示方法:X A Z ,其中X 是原子符号,A 表示质量数,Z 表示质子数。 原子:核电荷数= = =原子序数 质量数= + ≈相对原子质量 阳离子:(a A m+)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 所带电荷数,即核外电子数=a-m 阴离子:(b B n-)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 所带电荷数,即核外电子数=b+n (二)、同位素: 叫同位素。 (要点)两同:质子数相同,同种元素;两不同:中子数不同,不同原子. (三)、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 的区域内运动,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 的区域内运动。据此可以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距核由 到 ,能量是由低到高的方式进行排布。通常把能量最 、离核最 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由里往外以此类推,共有 个电子层,分别用字母 、 、 、 、 、 、 表示,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个。而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 个(K 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得超过18个。 (四)、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二、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核电荷数= = =原子序数 周期序数= ; 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O 、F 除外) 周期表结构 现行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与特点: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目录及知识整合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教材整合(共4个专题个10单元31节)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移去“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二、物质的量 三、物质的聚集状态(删去“1mol物质体积的计算”) 四、物质的分散系(移去“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 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移去“萃取、分液”) 二、常见物质的检验(移去“Cl-、SO42-检验、焰色反应”) 三、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删去一或与二合并)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三、原子核的组成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一、氯气的生产原理 二、氯气的性质(加上“Cl-检验”) 三、氧化还原反应(加上“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四、溴、碘的提取(加上“萃取、分液”) 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 一、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加上“焰色反应”) 二、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三、离子反应(加上“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 四、镁的提取及应用 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重点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一、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二、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 三、铝及铝合金 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及应用(重点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一、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 二、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重点硅及二氧化硅的性质) 一、硅酸盐矿物与硅酸盐产品 二、二氧化硅与信息材料 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重点浓硫酸的特性) 一、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二、硫酸的制备和性质(加上“SO42-检验”) 三、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一二的复习) 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含氮化合物(重点氮氧化物、硝酸的性质) 一、氮氧化物的产生和转化(一二合并) 二、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三、硝酸的性质 一、教材整合的整体思路是:由于学生基础底,知识薄,教学中特别注重初中知识的复习与高中知识的衔接。前期关注“点”即“知识点、考点”;中期过渡到“线”即“知识链”;后期到“面”即“知识网”,使学生将知识用“块”的立体形式来构建学科模块,以便学生认知、理解、运用学科知识。 二、教材整合的整体原则:将相关知识合并,将一些无所谓的过渡性内容删除,将重点知识加以强化。 三、教材整合的具体操作: 专题一:大量移去理论性知识。移去理由:我校学生初中化学知识几乎空白,没有初中知识支撑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无疑难如登天,费时费力。 专题二:加上专题一中移去的理论性知识。加上理由:专题二在学习了具体元素化合物知识后马上加上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了就用自然而然,省时省力。 这样“一删一加”在不影响知识掌握的情况,省去了不少时间,而且易教易学。 专题三、专题四:删去无所谓的过渡、与衔接,学会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是关键。所以均整合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以学生记忆、应用练习为主。这样专题三、四会省去不少时间,而且不影响知识的学习。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同步练习题集(含答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 全套同步练习 目录 1.1.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化学苏教版必修2) (3) 1.1.2元素周期律(化学苏教版必修2) (7) 1.1.3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化学苏教版必修2) (12) 1.2.1离子键(化学苏教版必修2) (18) 1.2.2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化学苏教版必修2) (23) 1.3.1同素异形现象同分异构现象(化学苏教版必修2) .. 27 1.3.2不同类型的晶体(化学苏教版必修2) (31) 2.1.1化学反应速率(化学苏教版必修2) (36) 2.1.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苏教版必修2) (41) 2.2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化学苏教版必修2) (47)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50) 2.3.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电源(化学苏教版必修2) (52) 2.3.2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化学苏教版必修2) (58) 2.4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化学苏教版必修2) . 64 3.1.1天然气的利用甲烷(化学苏教版必修2) (67) 3.1.2石油炼制乙烯(化学苏教版必修2) (73) 3.1.3煤的综合利用苯(化学苏教版必修2) (78) 3.2.1乙醇(化学苏教版必修2) (82) 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参考答案 (85)

3.2.2乙酸(化学苏教版必修2) (88) 3.2.3酯油脂(化学苏教版必修2) (94) 3.2.4糖类(化学苏教版必修2) (98) 3.2.5蛋白质和氨基酸(化学苏教版必修2) (102) 3.3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化学苏教版必修2) (106) 第三单元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参考答案 (109) 4.1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化学苏教版必修2) (112) 专题四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 (114) 第一单元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 (114) 4.2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化学苏教版必修2) (115) 第二单元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19) 第四单元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 (120) 专题一综合检测(化学苏教版必修2) (122) 专题一综合检测答案 (126) 专题二综合检测(化学苏教版必修2) (128) 专题二综合检测参考答案 (131) 专题三综合检测(化学苏教版必修2) (133) 专题三综合检测参考答案 (137) 专题四综合检测(化学苏教版必修2) (139) 专题四综合检测参考答案 (144)

【精品推荐】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一测试卷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精心收集**整理制作) 专题一测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N 14O 16Na 23Mg 24S 32Cl 35.5K 39 Ca 40Cu 64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ClO2是生产饮用水的新一代消毒剂,从物质的分类角度看,ClO2属于() A.氧化物B.酸 C.碱D.盐 答案:A 解析:ClO2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A项正确。 2.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元素与氩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D项中表示的元素为Ne元素,属于惰性气体元素,性质与氩元素相似,D项正确。 3.下列仪器:①普通漏斗②容量瓶③长颈漏斗④洗气瓶⑤量筒⑥蒸馏烧瓶。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A.①④⑥B.②⑤⑥ C.①②③D.②③⑥ 答案:A 解析:普通漏斗用于过滤,洗气瓶用于气体分离,蒸馏烧瓶用于蒸馏分离,A项符合题意。 4.将4 g NaOH固体溶解于10 mL水中,再稀释至1 L,从中取出10 mL,则这10 m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1 mol·L-1B.0.1 mol·L-1 C.0.01 mol·L-1D.10 mol·L-1 答案:B 解析:将4 g NaOH固体溶解于10 mL水中,再稀释至1 L,其浓度为0.1 mol·L-1,从中取出10 mL,浓度不变,B项正确。 5.某阳离子M n+核外有x个电子,核内有y个中子,则M的质量数为() A.x+y B.x-n+y C.x+n+y D.x+n-y 答案:C 解析:M n+的质子数为x+n,质量数为x+n+y,C项正确。 6.Fe(OH)3胶体区别于FeCl3溶液最本质的特征是() A.外观颜色的不同 B.胶体粒子直径在10-9~10-7 m之间

高中化学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学科教师辅导学案 教学内容 T ----- 氧化还原反应 】?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直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各类反应各举一例,写出化学方程式。要求:均生成CO2 ①; ②; ③; ④o 考点一:氧化还原反应

1 .化学反应与元索化合价的变化 在某些化学反应中,元素得到电子,化合价;失去电子,化合价0元素化合价升高总数笠壬元素化合价降低的总数。 2. 定义:在反应过程中有元素的化学反应。 ①氧化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物所含某种或某些元素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②还原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物所含某种或某些元素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 3.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问题导思】 1、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能单独存在吗? 2、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总数有什么关系? 3. 有单质参加或有单质生成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吗?试举例说明。 5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全)

v1.0可编辑可修改 苏教版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 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1. 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升失氧还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失去2乂“ I I TOO -1 2KBr + Cl 5— B 乓十 2KC1 I 卞 得到羽L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化綁 硕卜奸 金属氧化物 非全屈氧化靭 (碱性氧化物) 「 氧化还原反应

(1)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还原剂T氧化产物+ 还原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 (2) 从元素化合价考虑: 最高价态一一只有氧化性,如Fe3+、H2SQ、KMn?等; 中间价态一一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I2等; 最低价态一一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I-、S2-等。 (3) 根据其活泼性判断: ①根据金属活泼性: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 ?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 ? 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 ? CI2 Br 2 I 2 S --------------------------------------------------------------------- ? 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4) 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 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还原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 不同还原剂还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如:2KMnO+ 16HCI (浓)=2KCl + 2MnCI 2 + 5Cl 2? + 8H 2。 MnO + 4HCI(浓)=△= MnCI 2 + CI 2? + 2H 2Q 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氧化性:KMnQ> MnQ2 (5) 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 女口:2Fe + 3CI 2 = 2FeCI 3 Fe + S = FeS 可得氧化性CI 2 > S 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全集 通用(精品教案)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在复习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种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使学生学会用化合价升降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并会利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使学生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 .在理解电子得失、氧化和还原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对立的关系上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共课时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初中所学许多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可将其进行分类,其中有重要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请用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写出生成2的四个化学方程式。 [板书] 第一章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化学反应类型 [讨论]以上反应类型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小结]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及种类来区分。 [思考]+ +、++两反应属何种基本反应类型? [小结]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说明此种分类方法不能囊括所有化学反应,不能反映所有化学反应的本质。 [过渡]那么++反应属于什么类型呢?(从得失氧角度分析) [板书].氧化还原反应 [讨论]完成下列表格 高温 点燃 高温

[板书] [讨论]从得失氧角度分析,在++反应中失氧发生了还原反应,那么此反应是否属氧化还原反应? [小结]在以上反应中发生了氧化反应,所以从整体上看,上述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设问]在+反应中,对于镁来说,的反应是氧化反应,那么有还原反应存在吗? [小结]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存在,同时发生,两者既对立,又统一,不能截然分开。因此是氧化反应的说法是片面的。 [设问]究竟如何理解反应中的还原反应? [思考]+、a+lal、+ll三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阅读]阅读课本有关反应类型的内容。 [总结]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有多种分类方法。各有其适用范围。如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它只是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种类对化学反应的一种形式上的分类,并不能包括所有反应,即说它没有反映化学反应的本质。而从得失氧角度.....划分的氧化还原反应同样不能反映化学反应的本质。如在 反应中无氧的得失,那么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呢?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 [布置作业]预习并思考。 [板书设计] 第一章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化学反应类型 .基本反应类型 . 得氧 点燃 得氧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