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复习提纲

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复习提纲

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复习提纲
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复习提纲

名著、专题复习提纲

班级姓名学号等

一、阅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是原苏联(国家)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人名)在病榻上历时三年写成的。出版后对全世界一代代的青年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相信你一定读过这部小说,喜欢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请你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是_保尔·柯察金_,主人公是在朱赫来_ 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在革命的熔炉中,他从一个工人子弟锻炼成为无产阶级战士。

2、在他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自我献身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坚忍的意志。

3、这部小说回答了作为青年人最迫切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

4、主人公的成长过程,给我们的怎么样的启示?

保尔身上体现出他敢于向命运挑战,有一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保尔崇高的革命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忘我的献身精神、坚强的斗争意志、乐观的生活的态度以及明确的人生目标的精神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5、你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题目的含义吗?

“钢铁是在旺火和骤冷中炼成的。”意思是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是在同阶级敌人以及各种困难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所以作者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来作书名.)

6、读了这本书,你印象最深的情节是:筑路,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情节的主要内容:筑路描写了筑路的艰苦环境,展示了筑路者和困难作斗争的顽强精神,表现了保尔和战友们为保卫年轻的无产阶级革命政权,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显现出的英雄本色。

(对联:为新生的祖国筑路,何惧恶劣环境?让崇高的理想齐天,高唱生命赞歌!)

7、我校举办“读名著,谈感受”的一系列活动。其活动之一就是围绕上面这一小说主人公的名言召开一个题为“生命的价值”的小型研讨会。

(1)请你为主持人拟一段研讨会的开场白。(不少于40字)

同学们,生命是短暂的,也是宝贵的,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在这短暂的人生中,我们应该怎样生活,才能让生命绽放出更加动人的光彩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有自己的思考,我们每一个同学也应该有自己的思考。今天,我们围绕“生命的价值”这一主题开一个研讨会,希望大家积极思考,踊跃发

言。

(2)有人提出,我们生活在二十一的世纪的中国,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安康,我们青少年没有必要学习主人公的精神,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说说你的理由。

现在,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安康,但是困难依然存在;我们在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挫折不可避免。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用怎样的精神去战胜困难和挫折呢?我觉得保尔精神——顽强、执着、刻苦、奉献、勇敢、奋进的人格操守——就是我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法宝。我们青少年在学习、生活、追求理想的征途上需要保尔精神。

8、背诵保尔的名言。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二、专题:长城

1、关于万里长城的谚语、传说、诗句很多,你能各举一个例子吗?

谚语:不到长城非好汉;传说:《孟姜女哭长城》

诗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假如你是一位导游,你就站在长城脚下,请你用简洁的文字向外国游客人介绍长城。

各位游客,大家好!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最伟大的工程。从春秋战国起,不同时期的国家为了抵御外来入侵,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灭六国后,为防御匈奴南侵,将北边长城修缮连贯。它西起临洮,北傍阴山,东至辽东,俗称“万里长城”,至今犹有遗迹残存。这就是秦长城。此后各朝几乎都曾在北边与游牧民族接境地带筑过长城。明代为防御异族侵扰,前后修筑长城18次,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称为“边墙”。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明长城,全长约6300公里。大部分至今仍基本完好。它是我们的民族图腾,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惊人毅力。

3、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看,长城的价值总是多元的,如长城的历史价值、军事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等。学了此专题,请你选择一个方面谈谈你对长城价值的认识。

长城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文化内涵丰富深刻,围绕它,产生了许多文学作品和传说故事,同时它也成为我们祖国和民族的象征,成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精神力量源泉,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4、阅读下列材料,说说你的发现和建议:

“烽火台尽成厕所”,“长城草木被用作烧烤”,“长城砖公开叫卖价格翻番”,“600米长城只剩100米城墙”……北京不少地段的野长城成为人们光顾的旅游胜地后,现已经满目疮痍。长城周围的村民自己“摸索”着搞旅游开发,发家致富。不仅把城墙破坏一个约3米宽的裂口当作景区的“入口处”,而且长城砖变成了他们眼中的“金砖银砖”变卖给四方游客。 (5月10日《北京娱乐信报》)

1、材料所告诉我们的主要信息是:长城破坏严重,保护长城刻不容缓。

2、针对长城的上述现象,你的建议:(1)宣传长城的价值,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

(2)制定有关保护长城的法规。

3、保护长城宣传语:爱我中华,护我长城

三、专题:汉字

1、小知识,考考你:

汉字起源:结绳记事(仓颉造字)的传说;我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我国最早的字书是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汉字的造字方法: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

2、按造字方法试着给下列字进行分类:山、水、月、上、下、休、采、梅、沐。

象形:山、水、月指事:上、

会意:休、采形声:梅、

3、汉字中蕴藏着哪些文化信息?请举例说明。

汉字中蕴含的文化信息: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例如“姓”这个字以“女”为表义的偏旁,表明在古代的某个阶段,孩子的血统只同母亲有关,那时候经历了一个“民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还有一些字用“女”作偏旁的,如“妄、奸、妖、妒、婪”,则表现出古代的一段时间里对女性的歧视。

4、为什么说汉字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传统的产物,是世界上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文化遗产;它是为我们的母语,将伴随我们终身,滋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使我们精神世界的基石,具有无穷的精神魅力。

5、现在的书刊中常常有汉字夹字母的情况,例如“加入WTO”“举办APEC会议”“IT行业”,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现在的书刊中常有夹英文字母的情况,这反映了当今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在汉字中夹字母,表达比较简约、方便,但是对不懂英文的人来说,就有了阅读障碍。如果把“WTO”译成“世贸组织”,就可以让更多的中国人理解。从维护我们民族语言文字的纯洁性来说,应当尽量减少汉字中夹英文字母的情况。

补充练习:

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概括主人公保尔的形象。

小说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充满了革命的理想主义色彩和英雄主义。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英雄,他身上表现了这样的人格特征:自我献身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坚忍的意志。

2、保尔精神——顽强、执着、刻苦、奉献、勇敢、奋进的人格操守。

3、颁奖词

他经历过枪林弹雨的洗礼,经历过瘫痪和双目失明的病痛的折磨,但他没有屈服过。他的身上始终充满着革命理想主义色彩和英雄主义格调。他顽强、执着、刻苦、奉献、勇敢、奋进的人格操守已经成为青少年永恒的人生精神坐标。他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

4、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制作读书卡。

读书卡片

所选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人物:保尔·柯察

相关情节:筑路人物评价:意志顽强,不畏艰难困苦

1、有人认为,在古代,花费这么多时间、人力物力造长城,只是为了防御来犯之敌,是不值得的,还不如多造些进攻性武器,你同意这一看法吗?

同意:“进攻性武器”在秦朝是指骑射,在明朝是指骑射和各种火器(包括大炮和战船)。假如这样做了,我国的历史将重写。不仅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无法打到中原,而且我国版图将扩展数倍。

不同意:判断事物的价值,要看是否对人民有利,长城居高临下,据险构筑,易守难攻,确实起到了对人民保护的作用,使人民免受匈奴的侵扰,它的军事功能是防御性的,与进攻性的同样重要。

2、语文专题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长城专题的学习,完成下列任务:

(1)《万里长城的断想》的作者吴祖光认为,今天“万里长城已经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你同意他的观点吗?用自己的语言简要阐述一下。

不同意。文中的实用价值只是指战争中的防御功能。今天还有旅游价值、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历史研究价值、建筑技术研究价值、文化价值等。(或具体谈它的文化价值:长城文化内涵丰富深刻,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2)有这样的一则消息:

万里长城上了2004年度全球最濒危遗址名单,作为中华文明象征的长城,如今正蒙受着前所未有的毁坏,很多地段的长城都已经不复存在了,自然毁坏和人为毁坏,使长城目前正受着双重煎熬,长城的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请你为保护长城提至少三点建议或保护措施。

①改善长城周围土质,②设立专项保护长城的法律,③加强宣传,提高人们保护民族图腾的意识。

(3)请你用一组排比句或一幅对联表达出你对长城的认识。(2分)

建筑长城,千辛万苦,现民族智慧;抵御顽敌,万众一心,保国家平安。

(4)拟一则保护长城的公益广告。

保护长城,人人有责。(爱我中华,护我长城。)

(5)请你客观地谈谈自己对秦始皇修长城的功过评价。

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外敌入侵,客观上起到了保卫国家,保护人民平安的作用,但修筑长城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民怨沸腾,这是秦始皇的罪过,也是历史的遗憾。

1、汉字的演变,大体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这是符合文字的发展由繁到简,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规律的。

2、汉字的特点: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它可以引发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具有独特的美感和吸引力。

3、汉字的独特魅力: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将伴随我们终身,帮助我们浮游生活的海洋、知识的海洋、科学的海洋;汉字跟我国的文明传统、古老文化血肉相连,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4、从《汉字问答》一文中,你理解到汉字功能有哪些呢?

锻炼人的想象、联想能力,培养人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审美情趣,还可以在帮助人们学习语言方面发挥作用。

5、《汉字的魅力》一文开头说,“看到一个汉字‘明’字,就懂得‘是太阳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那么,你看到“间”“炙”“囚”“从”“森”等字,你能联想到什么?

“间”想到太阳公公被关到门外,却把它的阳光照进来。“炙”想到一块肉放在火上烤着。“囚”想到一个人被关在没有出口的房间里。“从”想到一个人跟在另一个人的后面。“森”想到许多大树在一起。

6、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有人提议取消汉字,改用拼音,如果真的这样做,你觉得会有哪些损失?请对照本专题,说说你的看法。

失去了汉字的图形文字的艺术魅力,失去了汉字的形象的表意作用,甚至会逐渐失去五千年灿烂的文化。

7、你认为汉字会在电脑时代被淘汰吗?为什么?

中国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汉字输入计算机并在网上传输的问题,而且输入的速度越来越快。近年来,汉字手写技术、声音输入技术等成为了中国电脑输入法未来发展的趋势,这些技术不断满足了不习惯键盘打字的人们用好电脑的需要。由此可见,是电脑接受了汉字,而不是电脑改变了汉字。古老的汉字以其雄健的生命力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而且在新的时代里焕发了青春。

8、你认为汉字将会被“拼音文字”所替代吗?为什么?

我们的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词义三者于一体,它的独特魅力,是永远不可能改变、也是无可替代的。即使是汉语拼音,可以作为学习汉语的辅助工具,但是决不可能代替汉字本身,因为它没有也不可能具有汉字那种独一无二的魅力。

古诗赏析

一、《七律长征》

1、概括诗歌的主题。

《七律长征》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诗中写到了红军长征的哪几幅图景?

翻越五岭、急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3、首句是总写,其中“远征难”概括地写出了什么?

“远征难”概括地写出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红军长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4、说说首联中的“不怕”“若等闲”的表达作用。

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若等闲”,这就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5、颔联和颈联中那些词富有表现力,请谈谈你的理解。

“腾”字突出五岭的奔腾气势;“走”字突出乌蒙的疾驰状貌。

一个“暖”字,既写出了五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寓意深刻,烘托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突出红军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6、将“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意思描述一下,并说说这一联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的泥丸在滚动。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

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这是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表现了红军战士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

7、在颈联中实写的是什么?虚写的又是什么?诗人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实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急流险滩。运用了对偶、对比的修辞手法。

8、这首诗的高潮在什么地方?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在尾联部分,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又表现了红军战士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高度自信。

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与知己的惜别之情,体现出高远的志趣。

2、首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哪些词用得好,并作简要分析。

首联点明了送别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处,并勾勒出两处的地理形势。

“辅”是拱卫的意思,一个“辅”字,写出了京都的地理形势,突出了都城的地位,显得很有气势。

一个“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也体现了诗人对友人行旅的关切。

“烽烟”二字显示了杜少府任所得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

3、颔联蕴含怎样的人生哲理?

真正的友谊不受时空限制,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

4、颔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完全无悲伤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5、、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用幽默的口吻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之情。

三、《己亥杂诗》

1、一、二两句抒写作者辞官离京时怎样的心境?

郁闷、忧虑、怨恨、失落

2、一个“斜”字用得很妙,请分析其妙处。

一个“斜”字勾画出夕阳西下、暮色苍茫的景色,衬托出诗人重重的离愁、绵绵的忧思。

3、品味“浩荡”一词的妙处。

“浩荡”本形容广大无边,这里形容愁思的无穷无尽,表达了诗人辞官离京的痛苦心情。

4、这首诗反映诗人怎样的精神?

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5、结尾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谈谈你的理解。

这两句是说落花不是无情的,化作春泥也要守护着新花。这是飞花的独白,也是诗人内心的写照。运用比喻,表明诗人的心志,虽辞了官,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惜献身化为春泥奉献全部的力量。作者用含蓄隽永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6、“浩荡离愁”中的“离愁”应该如何理解?

这里所说的“离愁”不是离家怀念亲人的那种凄苦之情,而是离别京城,离别自己的事业,离别自己赖以报国的岗位的那种悲苦心绪,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情。

7、结尾两句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寄托了为培育人才以及维护自己崇高的理想而献身的情怀。

四、《春望》

1、本诗描写春城景色有何作用?

点明季节,表明战乱带来的荒芜。

2、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什么?实际上写的是什么?

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写的是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荒凉萧条,物是人非)

3、“破”“深”二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它们的作用。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仿佛目睹国家的残破;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4、花鸟本是美好的事物,可是在本诗中作者看了仍“溅泪”“惊心”,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这是运用反衬的手法,因为国破家亡,看见美好的景物,反而触目惊心,更加重悲剧色彩。

5、颈联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心情?

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6、尾联通过诗人外貌的描写表现出诗人什么情感?

对国事的担忧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7、一个“搔”字有何作用?

一个“搔”字写出了忧国思家的苦痛,又徒增发短衰老的感叹。

8、请展开想象,描述尾联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9、这首诗上四句和下四句分别写了什么?

上四句写春望之景,睹物伤怀;

下四句写春望之情,遭乱思家。

10、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感情。(忧国思家)

五、《泊秦淮》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朦胧(迷蒙)、冷寂(悲凉)。

2、“笼”什么意思?首句连用两个“笼”字有何作用?

“笼”有笼罩之意。连用两个“笼”字,反复渲染了一种迷蒙、冷寂、凄凉的气氛,给人一种朦胧的美,寄寓着诗人忧愁的情感。

3、一个“寒”字有何作用?

一个“寒”字,交待了季节,渲染了冷寂的气氛,衬托了诗人忧愁的心情。(夜)

4、赏析此诗最后两句的意蕴。

这两句诗表面是斥责歌女,实际上是讽刺只顾贪图个人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反映了诗人的忧患意识。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6、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委婉含蓄,借景以抒情

7、一个“犹”字有何作用?蕴含着作者对国家的关切和忧虑,对世道的愤慨。

六、《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僵卧孤村”写出诗人怎样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

2、面对这样的处境诗人如何想的?“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3、如何理解“风吹雨”的含义?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风吹雨”既是眼前情景的写照,也是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处境与命运。

表现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4、诗人陆游因风雨大作而想到卫国战争,他在诗中是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的?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将风雨和战争联系起来。二者之间本无必然联系,但因为实现祖国统一是陆游强烈的愿望,所以一场突然而起的暴风雨触动了他的情思,那风吹雨打的声音在他听来正如当年战场上铁骑奔突之声。

5、请你对“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略作赏析。

“风吹雨”既是现实生活,又象征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6、这首诗以风雨为题有何妙处?

通过风雨把现实和梦境联系起来,显得自然而巧妙,把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读来荡气回肠。

七、《过零丁洋》

1、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

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双层含义。

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6、说说颈联的妙处。

妙在地名与人物的心情暗合,妙在以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忧虑不安的心情,极为巧妙新奇。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

7、这首诗的颔联在语言表达上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说说你的看法。

颔联以“风飘絮”比喻南宋无可挽回的败局,“雨打萍”则是文天祥政治生涯的写照。这一联以想象的比喻描写了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非常贴切。

8、结合对尾联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文天祥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尾两句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了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八、《雁门太守行》

1、“黑云压城城欲摧”表达了什么意思?这句诗好在什么地方?

这句诗表达了敌军压境,形势危急的意思。这句诗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极为形象传神。

2、“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是写什么的?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3、首联中的“压”和“开”字用得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压”字,把敌军人马的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开”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颔联是写什么的?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斗的激烈的?

从军营号角和边塞风光两个角度写的。

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争的残酷。

5、请你用准确的语言对“角声满天”“燕脂”“凝夜紫”进行解释,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角声满天”就是号角的声音震天。“燕脂”就是胭脂。“凝夜紫”在晚霞映衬下凝成了紫色。这些词语的运用突出了战斗的激烈。

6、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7、全诗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抒发了作者对出征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抗击外来侵略的赞颂之情。

8、诗中用“易水”“黄金台”这两个典故有何作用?

用易水来写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写出了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9、《雁门太守行》描写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戍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10、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这首诗用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胭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画面色彩斑斓。用以描写悲壮惨烈的战争,显得奇异诡谲。

11、翻译

首联:敌军像黑云一般压向城垣,城垣就要被毁坏,可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战甲的鳞片上,闪烁着金光。

颔联: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的泥土在紫色的晚霞映衬下凝成了胭脂的色彩。

颈联:救援的军队半卷红旗,向易水畔进发,夜袭敌阵,夜里浓重的寒霜,连战鼓也擂不响。

尾联: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我们愿提起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九、《别云间》

1、夏完淳是松江华亭人,这首诗为什么不题作“别松江”,而题作“别云间”呢?

此诗题作“别云间”,实际上是一语双关: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2、“今日又南冠”中的一个“又”字有何作用?

一个“又”字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表现了诗人无限伤痛与遗憾的心情。

3、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颔联语极悲痛,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闪烁着爱国主义的精神。

4、“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

5、全诗充分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6、“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两句抒发了英雄末路的悲愤,“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两句表现了作者必死的决心与难别故乡亲人的情怀的矛盾。

7、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诗人坚定的抗清斗志和对抗清事业后继有人充满信心。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表达了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炽热的爱国之情。

9、品读尾联,赏析诗中所表达出的英雄气概和豪迈情怀。

诗人将满腹哀怨化为一腔怒火,即使成了鬼,还要归来从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义。这是一种生命已止、战斗不息的精神,是个人立场的鲜明表白,真是气贯长虹!

10、《别云间》和《过零丁洋》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誓死如归的精神。

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11、翻译。

首联:三年来戎马倥偬颠沛四方,今日反清事泄身陷罗网。

颔联:风光无限的山河都在流泪,谁还说天地之间无比宽广?

颈联:我已经知道即将面对死亡,却依依难舍生我养我的故乡。

尾联:我死后不屈的魂魄仍将归来,看到后继者高举战旗让它在空中飘扬。十、《望岳》你觉得这首诗那些句子写得好?为什么?

1、首句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2、“齐鲁青未了”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

3、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

4、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突出泰山的高峻奇险)

5、“决眦”写出了凝望之专注,凝望时间之长。

6、“归鸟”是投林还林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7、尾联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也表现了诗人那种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8、这首诗围绕一个什么字在写?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围绕一个“望”字在写,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

9、比较《望岳》和《春望》两首诗表达情感的异同。

同:爱国。

异:《望岳》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表现了诗人那种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春望》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感情。

十一、《登飞来峰》

1、“日”是帝王的象征。鸡鸣日出的灿烂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2、诗人有没有看到“鸡鸣日升”的奇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没有,这从“闻说”二字可以推断出。作者不写眼前之景而写传闻之景,是为了突出构思中阐发哲理的重心,表达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浮云”是邪臣的代称,以“浮云”为喻反映了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

“浮云”还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4、“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5、“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6、三、四句蕴含怎样的人生哲理?

站得高,看得远。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读诗的最后两句,你有何感受?

“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8、翻译“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睁大眼睛看见了归巢的飞鸟。

十二、《钱塘湖春行》

1、这首诗写什么时候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早春的美景,表达了诗人无限的喜悦之情。

2、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何特色?

观察仔细,选材典型,描绘细致入微。

3、诗人是如何扣住“早春”的特点描绘景物的?(结合诗句说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几处”而不是处处,“谁家”而不是家家,是因为初春时飞鸟不多。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是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渐欲”二字,含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表明是早春而非深春。“没马蹄”三字,既写出了草浅,点明是初春,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喜爱在西湖边骑马春游的风俗。

4、一个“争”字,一个“乱”,一个“渐”字各有何表达作用?

一个“争”字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一个“乱”字写出了花的种类繁多。

一个“渐”字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也写出了期待欣喜之情。

复习古诗要抓住六点:

(1)能准确默写;(2)能理解句意;(3)把握全诗抒发的情感;(4)理解关键句子抒发的情感;(5)理解某些词、句子的含义或作用;(6)理解某些句子所蕴含人生哲理。

八上文言文复习提纲

《晏子使楚》

重要问题

1、晏子和楚王的形象。

晏子是一个机智勇敢、善于辞令、不辱使命、极大地维护了国家尊严的出色的外交家。

楚王是一个自作聪明、仗势欺人的人。

2、晏子是如何驳斥楚王捍卫祖国的尊严的?

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橘树生长地不同,因而其果实的本质不同来设喻,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结论:环境造人。寓刚于柔,巧妙而又有力地击败了楚王。

3、晏子驳斥楚王有无漏洞?如果是你,你会怎样驳斥?

我觉得晏子的辩论有漏洞。其一,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其二,他说“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现在晏子已经“入楚”,那么晏子不也成了“盗者”了吗?

我会这样应对楚王: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人善盗耶?

4、联系课文说说晏子的语言艺术。

本文展示了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高超的语言艺术。晏子既要反驳楚王的诬陷,又不能激怒楚王,因此在反驳时,他“避席”以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此其一;说话时非常注意掌握分寸,寓刚于柔,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的、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耶”等一类的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

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此其二;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义正词严而又不卑不亢地折服了楚王,此其三。

《人琴俱亡》

重要问题

1、二、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

“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

2、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的原因是什么?

(1)王子猷此时太过悲伤,已经无法平心静气地协调琴弦。

(2)子敬病了很长时间,琴放置久了。

3、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恸哭良久”?

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

4、联系课文说说子猷的形象特点。

率直、豁达、重情义

《小石潭记》

重要问题

1、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情感。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3、作者描写潭周围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苦闷、抑郁、忧伤

4、第二节写潭水是抓住什么特点写的?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抓住潭水清澈的特点来写的。采用了侧面描写和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

重要问题

1、这篇短文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你认为哪些词句与“闲”字有关?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派遣的特殊心境。

如“月色入户”透露其门庭冷落,“念无与乐者”透露其交游之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透露其闲。

2、想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段话所描绘的情景,并简要分析这段描写的妙处。

一妙在用比喻来写月色。文中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的皎洁。作者把月下之景比成水中之景,以“积水”比月色,表现空明的特点,以“藻荇”比竹柏的影子,写月影的“交横”,非常新颖而又贴切。

二妙在以人的错觉来写月色。

三妙在动静结合,正写侧写并用。“

3、文中“闲人”是什么意思?“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对自己是一个闲人抱什么态度?

文中的“闲人”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作者以“闲人”自居,又以“闲人”自傲,有闲赏月,欣赏美景,这既是一种豁达,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

4、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字。

这个“闲”字,一方面,它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同时,还包含着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的慨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