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杨式太极拳步法的练习方法和注意事项

杨式太极拳步法的练习方法和注意事项

杨式太极拳步法的练习方法和注意事项
杨式太极拳步法的练习方法和注意事项

杨式太极拳步法的练习方法和注意事项

杨式太极拳步法的练习方法和注意事项

如何迈太极步,即如何做到“迈步如猫行”?宜注意以下几点(兹以传统杨式太极拳右弓步之后迈左步为例):

1、坐腿转腰胯。重心自右脚涌泉穴略后移至右脚跟,腰右转,收右胯,撇右脚,渐渐坐实右腿(重心100%在右脚),右膝与右脚尖上下相应,臀部与脚跟齐平。

2、一动无有不动。当以右脚跟为轴外撇时,合左胯;当右脚掌一着地,左脚跟应随之离地外展,以便身法、步法相随,动作顺达。

3、肩胯相合。腰右转时,肩在转,胯也应同时右转。如果腰肩转而胯不转,则成了扭腰,因此说转腰胯比转腰更为确切。

4、内劲潜转。腰胯右转时产生的内劲,经腿、膝至脚跟,象钻头似的右旋入地,右腿稳固了,迈左步方能做到轻灵、稳健。

5、两肩齐平。腰胯右转时,不应出现右肩低、左肩高的现象,以免破坏立身中正。

6、点起点落。提左脚不要蹬地而起,不要擦地拖起,也不要全脚掌同时离地;而是脚跟外侧先离地,然后脚掌内侧离地,犹如从泥浆中轻轻地、慢慢地将腿拔起。点起点落是迈太极步的规律之一。

7、旋踝转腿。提右脚时,左腿(膝)应内旋;左脚前伸时,左

腿(膝)要外旋。当然,其旋转的幅度,要比旋腕转臂小得多,不要做得太明显。

8、以腰带脚。腰胯略右转(约15度),带动左脚提起,以利于移动腿松柔、自然。

9、提脚莫高。左脚不要提得过高,以免牵动自身的重心,离地不宜超过一拳,但也不可拖地,脚尖自然下垂。

10、虚腿放松。提脚伸腿,均以大腿带小腿,左踝关节、膝关节和左腿肌肉应放松、自然。

11、脚走弧形。左脚提起后,不要直向前迈,应略近(不是靠拢)右踝旁前伸,呈弧线状;但也不要做作,使弧度太大。

12、轻轻出步。右膝微屈,以最小的力使左脚前伸。

13、敛臀。左脚前伸时应敛臀,切切不可突臀或扭臀,以影响身法中正。

14、松胯。左脚前伸应与腰胯左转同时开始。左胯松开,使胯关节周围较紧的韧带松弛,腿膝则灵活,迈步会轻灵;另外,松胯后又可以使迈步开阔,以确保左弓步两脚的横向距离。

15、实腿送虚腿。右腿坐实,重心稳定,但左脚前迈时,右腿微微下蹲(当然不能太过,以免造成起伏),送左脚软着地。

16、脚趾引领。出左脚时,宜用脚趾将腿领出去,有拉长动作的意念,而不是向前跨出去。

17、边伸边落。左脚前迈时,应边伸边落,当左腿伸直(非挺直)时,脚跟正好着地,切莫在空中伸直后再慢慢着地。

18、自然伸直。左腿伸直时,不可呈笔直状态,关节应略为弯曲,以免大腿肌肉紧张和影响腰胯转换。

19、脚尖莫翘高。当左脚跟着地时,脚尖不可翘得太高,以免“三紧”,即踝紧、膝紧、胯紧。

20、分清虚实。左脚跟着地要轻,如履薄冰,不要全脚掌同时着地,也不要如同打夯一样落地有声;另外,在着地的一刹那,其重心仍在右脚,不要前移。

21、方向准确。左脚前伸后的方向要正(除搬拦锤等少数动作外),不要外撇,以免影响左弓步的步型和向前的劲力。

22、平实踏地。左脚跟先着地,然后脚掌和脚尖着地,待全脚踏平后,再蹬右腿,这样容易扎地生根和弓到手到;反之,如果左脚跟一着地就蹬右腿,则不利于右蹬左撑和劲力透达,而且易患最为常见的上下不相随的弊病。

23、步幅自然。迈步的幅度,以左脚跟随着地的距离为准。拳架高,步幅小,易分清虚实,但运动量较小;拳架太低,步幅过大,其运动量虽大,但易患换步不灵、起伏和断劲等毛病。总之,步幅应根据每人的体质和技艺而定。

24、速度均匀。在迈步过程中,提脚和前伸应连续均匀,不可忽快忽慢,更不可在右踝旁停顿。

25、身体莫起伏。在提脚前伸的整个过程中,拳架要始终如一,不要有忽高忽低的起伏现象。

26、随遇平衡。左脚踏平后,重心才徐徐前移。其过程如同太极阴阳图慢慢地、均匀地转变,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至70%,直到100%(坐实左腿),随遇平衡是正确调整重心的方法。

接下来的迈右步也是如此,即左脚从100%的重心,又逐渐变为零。这样往复转换,一步一太极,故前人把太极拳的迈步称为

太极步。

杨氏太极拳十要

松腰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由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币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形与神合一,即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线有断,旧力巳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日“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动中求静

外家拳术,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太极拳以静御动,外动内静,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使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愤张之弊。学者细心休会,庶可得其意焉。

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

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即意到气到,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

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

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 第一式预备式: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要点: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於整套动作之中。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後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反其中某一要求。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後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势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起势 要点: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後开始做起势动作。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後在身”。例如在做骸式两臂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後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成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 2、练习太极拳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

(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在这点上,初学者往往较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终不能把肘“坠”於两掌的下面去。其实,在这种姿势上(後面动作中也有类似情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与地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坠肘”之意了。 3、要做到坐腕。所为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手指节微微上翘,但不可用力翘起,必须自然,这样才能把劲贯至掌根,手指也有所感觉。能坐腕,才能“形於手指”。 4、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所有前後动作之间必须连接,不可停断,要求速度均匀,绵绵不断,一气呵成。例如,该式两掌前举至高与肩平时即下落,其间不可有停顿现象,亦即每一动作到定点时,必须做到“似停非停”。 5、练习此拳套用掌时,五指要自然舒展,不可用力张开,也不可松懈、弯曲,掌心要微呈凹形。 第三式揽雀尾 一、左右绷式要点:1、身体左右转动时要以腰为轴,身体仍须正直,後面所有转体动作都必须这样做。 2、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都须柔缓,速度均匀。 3、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在文字叙述中虽有先後,但必须同时开始和同时完成,要做到协调一致。所以《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

杨式太极拳的好处

杨式太极拳的好处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杨式太极拳的好处》的内容,具体内容:太极拳要求整体放松,外示安逸,"动中求静"、"用意不用力"练法,是什么?下面有我向大家介绍具体情况。1、杨氏太极拳的好处... 太极拳要求整体放松,外示安逸,"动中求静"、"用意不用力"练法,是什么?下面有我向大家介绍具体情况。 1、杨氏太极拳的好处之健身作用 1.1、改善神经系统:太极拳要求整体放松,外示安逸,"动中求静"、"用意不用力"练法,使中枢神经系统获得充分休息,使神经兴奋、抑制作用不断得到调整。 1.2、提高呼吸质量:太极拳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逐步做到匀、深、柔、缓的腹式呼吸,使肺部和横膈膜做纵向的舒张、伸缩、提高了肺泡通气换气功能。谚云:"呼吸到脐,寿与天齐"。足见腹式呼吸的功效。 2、杨氏太极拳的好处之健脑去病 杨氏太极拳通过改善我们的大脑功能,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活动,对于白领亚健康产生的神经衰弱失眠、头晕、头痛、过度疲劳等疾病,有着显著的健脑去病的作用。 而且太极拳要求我们全身要放松,使得人体的血管阻力减少,能够加速 我们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 3、杨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是什么 以杨式太极拳而言,其风格特点是:缓慢柔和,式势均匀,姿势舒展,劲蕴

内涵,形象优美。练好杨式太极拳关键是"松、柔",松不是"瘪"、"塌",柔不是"软"、"舞"。"松"是周身206块骨头关节能保持最大限度的灵活性,使之不僵化,好似一串珍珠项链节节贯串,产生一动无有不动的效果。 在盘架中,全身关节都处于沉长拔开、缠绕旋转、吞吐开合、遥相呼应,也即是处于 "安舒"、"圆满"的境界,像一个充足了气的气球,浑身下下都有鼓荡之气。 练习太极注意事项 1、练拳前要做好必要的准备活动 一般来说,练拳以清晨为宜。最好能排空大小便,喝一点豆浆、麦乳精之类的饮料,或吃几片饼干,但千万不要吃饱。接着可结合散步做一些随意的准备活动,然后静立片刻,调匀呼吸,排除杂念,准备操拳。 2、练拳时要用意而不用力 老年人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最好选择安静一点的地方,维持好心理状态,在练习的过程中切记与人交流,用意识来支配全身的力量,从而达到精神 和肌肉两方面的锻炼。同时,要根据各人不同的体质和健康状况,选择一定的驾势,做到量力而行。 3、练拳时尽可能做到柔、缓、松、轻相结合。 由于老年人受到体力上的限制,练拳时应尽量柔和、放松、自然、缓慢,避免造成呼吸急促、心跳增快等副作用,即使初学者,也要做到这一点,尤其身体较弱或患慢性病的老年人,更要掌握好这个要领。 杨式太极拳对眼法的要求 1、眼向前平视。一般情况下,眼是向前平视的;通过前面的手向前看去,

传统杨氏太极拳103式拳谱

传统杨氏太极拳103式拳谱 1.预备式 2.起势 3.揽雀尾 4.单鞭 5.提手上势 6.白鹤晾翅 7.左搂膝坳步 8.肘底捶 9.左搂膝坳步 10.右搂膝坳步 11.左搂膝坳步 12.手挥琵琶 13.左搂膝坳步 14.进步搬拦捶 15.如封似闭16.十字手 17.抱虎归山 18.肘底看捶 19.右倒撵猴 20.左倒撵猴 21.右倒撵猴 22.斜飞势 23.提手上势 24.白鹤晾翅 25.左搂膝坳步 26.海底针 27.扇通臂 28.转身撇身捶 29.进步搬拦捶

30.上步揽雀尾 31.单鞭 32.左右云手(之一) 33.左右云手(之二) 34.左右云手(之三) 35.单鞭 36.高探马 37.右分脚 38.左分脚 39.转身左蹬脚 40.左搂膝坳步 41.右搂膝坳步 42.进步栽捶 43.转身撇身捶 44.进步搬拦捶 45.右蹬脚 46.左打虎势47.右打虎势 48.回身右蹬脚 49.双峰贯耳 50.左蹬脚 51.转身右蹬脚 52.进步搬拦捶 53.如封似闭 54.十字手 55.抱虎归山 56.斜单鞭 57.右野马分鬃 58.左野马分鬃 59.右野马分鬃 60.揽雀尾 61.单鞭 62.玉女穿梭

63.揽雀尾 64.单鞭 65.左右云手(之一) 66.左右云手(之二) 67.左右云手(之三) 68.单鞭 69.下势 70.右金鸡独立 71.左金鸡独立 72.右倒撵猴 73.左倒撵猴 74.右倒撵猴 75.斜飞势 76.提手上势 77.白鹤晾翅 78.左搂膝拗步 79.海底针80.扇通臂 81.白蛇吐信 82.进步搬拦捶 83.上步揽雀尾 84.单鞭 85.左右云手(之一) 86.左右云手(之二) 87.左右云手(之三) 88.单鞭 89.高探马穿掌 90.十字腿 91.进步指裆捶 92.上步揽雀尾 93.单鞭 94.下势 95.上步七星 96.退步跨虎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视频讲座52集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视频讲座52集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讲座全集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01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02(语音,字幕不一致,关闭声音以字幕为准。)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03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04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05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06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07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08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09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10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11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12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13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14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15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16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17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18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19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20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21 赵幼杨式85式最新教学(三视角) 赵幼斌最新讲座(杨式85式精讲) 赵幼斌杨氏太极85式教程(二) 赵幼斌杨氏太极85式教程(一) 赵幼斌老师谈传统杨式太极拳要领 赵幼斌杨氏85式动作分解 赵幼斌在邯郸教拳论道6-1【关雪川2007年组办】_标清赵幼斌在邯郸教拳论道6-2【关雪川2007年组办】 赵幼斌在邯郸教拳论道6-3【关雪川2007年组办】_标清赵幼斌在邯郸教拳论道6-4【关雪川2007年组办】_标清赵幼斌在邯郸教拳论道6-5【关雪川2007年组办】_标清赵幼斌在邯郸教拳论道6-6【关雪川2007年组办】_标清赵幼斌在邯郸办班授拳10-02【关雪川组办】_标清 赵幼斌说拳论道答拳友问_标清 赵幼斌讲座视频之一_标清 赵幼斌讲座视频之二_标清 赵幼斌讲座视频之三_标清 赵幼斌讲痤视频之四_标清 赵幼斌讲座视频之五_标清

杨氏(八十八式)太极拳拳谱

(八十八式)太极拳拳谱 1、预备式 2、起势 3、揽雀尾 4、单鞭 5、提手 6、白鹤亮翅 7、左搂搂膝拗步 8、手挥琵琶 9、左右搂膝拗步 10、手挥琵琶 11、进步搬拦捶 12、如封似闭 13、十字手 14、抱虎归山 15、斜揽雀尾 16、肘底看捶 17、左后倒卷肱 18、斜飞式 19、提手 20、白鹤亮翅 21、左搂搂膝拗步 22、海底探针23、闪通背 24、转身撇身捶 25、进步搬拦捶 26、上步揽雀尾 27、单鞭 28、云手(5) 29、单鞭 30、高探马 31、右分脚 32、左分脚 33、转身左蹬脚 34、左右搂膝拗步 35、楼膝栽捶 36、翻身白蛇吐信 37、进步搬拦捶 38、右蹬脚 39、左披身伏虎 40、右披身伏虎 41、回身右蹬脚 42、双封掼耳 43、左蹬脚 44、转身右蹬脚

45、进步搬拦捶 46、如封似闭 47、十字手 48、抱虎归山 49、斜揽雀尾 50 横单鞭 51、左右野马分鬃 52、进步揽雀尾 53、单鞭 54、左右穿梭(四角) 55、进步揽雀尾 56、单鞭 57云手(5 ) 58、单鞭 59、下势 60、左右金鸡独立 61、左后倒卷肱 62、斜飞式 63、提手 64、白鹤亮翅 65、左搂膝拗步 66、海底探针 67、闪通臂 68、转身撇身捶69、进步搬拦捶 70、上步揽雀尾 71、单鞭 72、云手(3) 73、单鞭 74、高探马 75、左穿掌 76、转身十字蹬脚 77、搂膝打锤 78、上步揽雀尾 79、单鞭 80、下势 81、上步七星 82、退步跨虎 83、转身摆莲 84、弯弓射虎 85、进步搬拦捶 86、如封似闭 87、十字手 88、收势

杨式太极拳经典85式拳谱

杨式太极拳经典85式拳谱.xls 1.预备式18.斜飞势35.翻身撇身捶穿梭69.单鞭 2.起势19.提手上势36.进步搬拦捶5 3.揽雀尾70.云手 3.揽雀尾20.白鹤亮势37.右蹬脚5 4.单鞭71.单鞭 4.单鞭21.左搂膝拗步38.左打虎势5 5.云手72.高探马带穿掌 5.提手上势22.海底针39.右打虎势5 6.单鞭73.十字腿 6.白鹤亮势23.扇通背40.回身右蹬脚5 7.下势74.进步指裆捶 7.左搂膝拗步24.撇身捶41.双峰贯耳58.金鸡独立75.上步揽雀尾 8.手挥琵琶25.进步搬拦捶42.左蹬脚59.左右倒撵猴76.单鞭 9.左右搂膝拗步26.上步揽雀尾43.转身右蹬脚60.斜飞势77.下势 10.手挥琵琶27.单鞭44.进步搬拦捶61.提手上势78.上步七星 11.左搂膝拗步28.云手45.如封似闭62.白鹤亮势79.退步跨虎 12.进步搬拦捶29.单鞭46.十字手63.左搂膝拗步80.转身摆莲 13.如封似闭30.高探马47.抱虎归山64.海底针81.弯弓射虎 14.十字手31.左右分脚48.斜单鞭65.扇通背82.进步搬拦捶 15.抱虎归山32.转身蹬脚49.左右野马分鬃66.转身白蛇吐芯83.如封似闭 16.肘底看捶33.左右搂膝拗步50.揽雀尾67.进步搬拦捶84.十字手 17.左右倒撵猴34.进步栽捶51.单鞭68.上步揽雀尾85.收势 杨式太极拳经典85式拳谱.xls 1.预备式18.斜飞势35.翻身撇身捶穿梭69.单鞭 2.起势19.提手上势36.进步搬拦捶5 3.揽雀尾70.云手 3.揽雀尾20.白鹤亮势37.右蹬脚5 4.单鞭71.单鞭 4.单鞭21.左搂膝拗步38.左打虎势5 5.云手72.高探马带穿掌

杨式太极拳架类型和特点

杨式太极拳架类型和特点 杨式太极拳架类型和特点 文/赵幼斌 杨式太极拳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经过历代太极拳家们的研传,给我们留下了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拳架练法,很是丰富多彩。正因为如此,经常有学生问我,为什么同一套路,看起来许多拳家打得不大一样,究竟谁对谁不对?杨家拳有几种套路打法,为什么有的快,有的慢,有的高,有的低,有的长,有的短?究竟哪个是传统的,哪些是正宗的?针对这类问题,我想融合一些专家 的意见,简单介绍一下我的看法: 一是问题不能这样问,"谁正宗谁不正宗,谁对谁不对"。应当说天下太极都一样,都同出一派,都同出十三势,是十三势周而复始,滔滔不绝如长江,这是太极拳的主体。 二是不尽相同,是变化,是发展,抑或是不足或退化,好像长江衍生出来的支流,支派,这也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是客观存在的。这中间只是"和而不同"的关系。 杨式太极拳有不同类型的打法,其特点也各有千秋,这是历史发展形成的。大家知道,杨式太极拳是由杨式太极拳鼻祖杨禄禅(1799-1872),经其子杨凤侯、杨班侯、杨健侯,再到其孙杨兆林(凤侯之子)、杨兆鹏(班侯之子)、杨少侯(健侯之子)、杨兆元(健侯次子,也是我奶奶的父亲)及杨澄甫(健侯三子,1883-1936),从杨禄禅出生到杨澄甫去世的这段时间是137年。从杨禄禅成拳开始算,可以说这三代九人100多年间将太极拳由乡下带到京城,由民间影响到社会各阶层,其创天下,打天下,传天下,饱经沧桑。可想而知,其拳架也是一个不断锤炼,不断丰富,不断演化的过程。再加上上述各代宗师又有各自的门生高足再研再传,杨式太

极拳多样化的形成也是必然的。比如有快打的、有慢打的,长的,短的,大的,小的,低的,高的;有形成班侯拳的,健侯拳的,少侯拳的,也有的各成一家。比如从杨式拳中派生出来的吴式拳,孙式拳,李式拳,还有 国家派杨式太极拳,等等,就不足为奇了。我认为国家创编的杨式太极拳与传统太极拳不应当是对立关系,因为国家规定套路至少是从传统杨式太极拳来的,尽管它的侧重点不尽一样。那么,从杨氏传人中所流传下来的拳架,我们大体一是早年流传下来的各种老架;二是从早期拳架或杨澄甫上可归纳为三种类型: 定型拳架演变而成的拳架;三是杨澄甫先师的定型拳架,就是我们现在所研习的,这类拳架资料最多,时代最近,传人最多,可信程度最高。下面我简单讲述一下这三种不同类型拳架的划分特点和结论。 第一是将杨禄禅成拳和传拳的那个年代(大约在1800~1900),拳架的风格特点归为一类。比如杨班侯传老架十三势108个动作,其特点是快慢相间,高低相错,刚柔相济,动若江河,静若山岳。整个架子偏低,很费力气,适合青少年时练习。杨少侯255式拳架,亦称小快式,架子偏高,步子偏小,进步跟脚、退步收脚,动作灵活紧凑,快慢相间,招法连用。这些拳架重复的动作较多,时间较长,费力气,往往一套打不下来就得休息再打。当然,这些拳架先师们当年是怎么练的、现在传得真不真都很难说。但是,没见过不等于不存在。自古拳技都是靠民间言传身教,不可能有现代化的录像手段。这些拳架在河北永年还有人在沿传。还有一些专门用来练功用的高低架,一式高一式低,用来练功夫。还有低架在桌子下练,高架在桌子上练。再有专门练腿发力的踢腿架等。凡是这类拳架我们统归为第一类,为杨家早年拳架。 第二是以杨澄甫早期传拳和定型拳架后经其传人演变而成的太极拳类型。这第二类和第一类有时难以划分。据说杨澄甫19岁就开始教拳,他受祖伯父辈的影响,早期的拳架与晚年的拳架也不尽相同。即便是他晚年所教的门生后来打得也不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特点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特点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特点传统杨式太极拳的特点1.注重基本功的训练。 基本功主要包括:九大关节的柔韧性和整体协调性训练,关节的功力催化,呼吸与内息的训练,丹田的功力催化,锻炼以后的收功和日常保养方法等。以深厚基本功为基础的招式,才是实用的招式。就算以养生为目的的锻炼,如果不练基本功,那么养生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特点2.以脊柱运动为主。 人体力量最大的关节是:尾闾和腰椎,所以尾闾和腰椎力量的开发程度直接决定一个的人功力深浅。脊柱上通大脑,下领神经,中间挂着五脏六腑,与人的健康息息相连。脊柱强则身体强,精神旺盛;脊柱弱则身体弱,百病丛生。所以脊柱运动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手和脚的运动。传统杨式太极拳要求:把脊柱练得像蛇一样节节涌动折叠,打套路的时候要求盆骨、脊柱、脚和手的整体配合运动,特别是脊柱的运动占主要地位。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特点3.腰是总枢纽,引领全身走。 初期关节运动模式中,腰是指尾闾、盆骨和腰椎以及其周围软组织组成的大关节组合。锻炼过程中,无论做哪个动作都要求大脑控制尾闾运动,尾闾引领全身其他所有关节运动,拳经里说“刻刻留心在腰间”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人体所有的关节都能够

受到大脑的控制而灵活自主运动,只是很多关节不经常运动,大脑已经忘记怎么控制它们运动了,我们现在就是要把这个控制能力给找回来,通过锻炼达到控制尾闾运动就像控制手指运动一样灵活,那么整体协调性就练到达标了。 先把全身每根骨头都练得能够灵活自主运动,再有系统、有秩序地形成一个完整的运动组合。拳经里说“一动无有不动”就是说无论做哪个动作都要求:腰一动,其他关节也都跟着动,大关节大动,小关节小动,没有一个关节不动,这个“动”全部是自主运动而不仅仅是被动跟随。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特点4.仿生学原理。 动物在经历了千百万年的进化而形成的生存与搏杀技能是最科学、最实用的,没用的技能早就被大自然淘汰掉了;所以搏杀中的动物神形是最具生命力的,也是最具攻击力的;因此以模仿动物神形而形成的中国内家拳体系是最科学的、最具生命力和攻击力的。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特点5.左右平衡。 大部分人练拳都是以右手式见长,左手式普遍略逊,甚至没有练左手式,这样会导致左手和右手一边倒的现象,惯用右手不用左手还有可能造成脊柱侧弯,长此以往对功力和健康都会有影响。传统杨式太极拳要求左手和右手两个方向都得到锻炼,纠正形体的对称性,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特点6.注重锻炼过程。 任何没有过程的结果都是空中楼阁,空中楼阁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无论从养生还是武术角度去看锻炼过程,都是一步一个

杨氏太极拳太极老拳谱

杨氏太极拳太极老拳谱 杨氏太极拳太极老拳谱1、八门五步 掤南捋西挤东按北采西北例东南肘东北撑西南方位。 坎离兑震巽乾坤艮八门。 方位八门,乃为阴阳颠倒之理。周而复始,随其所行也。总之四正四隅,不可不知矣! 夫掤捋挤按是四正之手,采列肘靠是四隅之手。合隅正之手,得门位之卦。以身分步,五行在意,支撑八面。 五行进步火,退步水,左顾木,右盼金,定之方中土也。 夫进退为水火之步,顾盼为金木之步。以中土为枢机之轴,怀藏八卦,脚踩五行,手步八五,其数十三,出於自然十三势也。名之日:“八门五步”。 2、八门五步用功法 八卦五行,是人生成固有之良。必先明知觉,运动四字之本由,知觉运动得之後,而後方能懂劲,由懂劲后,自能接及神明矣! 然用功之初,要知知觉运动,虽固有之良,亦甚难得於我也。 3、固有分明法 盖人降生之初,目能视耳能听,鼻能闻,口能食,颜色声音香臭五味。皆天然知觉,固有之良,其手舞足蹈,於四肢之能,皆天然运动之良,思及此是人熟无因,人性近习远,失迷固有,

要想还我固有,非乃武无以寻运动之根由,非乃文无以得知觉之本原,是乃运动而知觉也。 夫运而知,动而觉,不运不觉,不动不知,运极则为动,觉盛则为知,动知者易,运觉苦难,先求自已知觉运动得之於身,自能知人,要先求知人。恐失於自己,不可不知此理也,夫而後懂劲然也。 4、粘黏连随 粘者,提上拔高之谓也 黏者,留恋缱绻之谓也 运者,舍己无离之谓也 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 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粘黏连随不可,斯粘黏连随之功夫亦甚细矣。 5、顶偏丢抗 顶者出头之谓也。 偏者不及之谓也。 丢者离开之谓也。 抗者大过之谓也。 要知於此四字之病,不明粘黏连随,断不明知觉运动也,初学对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去此病,所难者粘黏连随,而下许顶偏丢抗,是所不易矣。 6、对待无病 顶偏丢杭,失於对待也,所以为之病者,既失粘黏连随,何以获知觉运动,既不知己,焉能知人,所谓对待者,不以顶偏丢

24式简化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及健身功效

24式简化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及健身价值 ******学院 *** 20103615*** 24式简化太极拳由原国家体委于1956年组织有关太极拳专家,以流传面和适应性最广泛的杨式太极拳为基础,保留了传统太极拳的主要技术内容及基本规格要领,去其繁难和重复动作,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改编、整理而成。套路充分体现了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圆活、连贯的特点,是大学体育教学常选的内容之一。 各式太极拳虽然风格不同,各具特征,但是拳理相通,其运动特点、动作要领和健身作用,基本一致。 (1)轻松柔和。太极拳架式比较平和舒展,动作要领不拘不僵,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并且一般说来,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因此,适宜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锻炼,尤其对体弱者和慢性病患者,更是一种较好的体育医疗手段。 (2)连贯均匀。整套太极拳动作,从“起势”到“收势”,无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过渡转换,都是紧密衔接、连贯一气的,其后贯穿,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 (3)圆活自然。太极拳的动作以各种弧形、曲线构成,运动时要避免直来直去,因此要特别注意运用腰脊带动四肢进行活动,以腰为轴,才能使手法、步法变转圆活,动作轻灵顺遂。 (4)协调完整。在太极拳运动中,要求做到上下相随、内(意识呼吸)外(躯干、四肢动作)一体,身体各部之间要紧密配合;动作的出发,一动无有不动,以腰为轴来带动。这也能直接作用于命门,使命门精气充足,增进健康。 动作要领: (1)意识引导动作。即把注意力贯注到动作中去,所有的动作都要用意识来支配,“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意动形随”。要做到这点,在未动之前就要端正姿势,呼吸自然,情绪安宁,排除杂念,集中注意力。一切安排就绪,自觉全身放松,心静气和,然后开始动作,不断用意来指导每一动作的正确性、连贯性和圆活性。 (2)注意放松,不用拙力。太极拳的放松,不是全身的松懈疲怠,而是在身体自然活动或稳立的情况下,使某些可能放松的肌肉和关节做到最大限度放松。只有全身应该放松的都放松了,劲力才能毫无阻碍地集中到一点,避免了僵劲和拙力,体现出太极拳那种轻灵而有沉重的富有弹性和韧性的内劲。 (3)虚实分明,重心稳定。练太极时,身体的姿势不断改变,处处贯穿着手法、身法、步法的变换和转移重心的活动,由虚到实,或由实到虚,既要分明,又要连贯不停,势势相连。要使虚实变化得当,身体必须平衡稳定。凡旋转的动作,应先把身体稳住再提腿换步;凡进退的动作,应先落脚而后再慢慢改变重心,以达到太极拳“中正安舒”的要求。 ( 4)呼吸自然,配合动作。练太极拳时,不要因为动作而引起急促呼吸,要求呼吸自然。一般来说,凡是由实转虚,劲力含蓄、动作屈合时,配以吸气;凡是由虚转实,劲力沉实集中、动作开伸时,配以呼气。但在练一些过渡动作及个人感到呼吸难以结合动作时,仍需进行自然呼吸,这样才能保证呼吸与动作的结合自然妥善,符合太极拳“气以直养而无害”的原则要求 总之:练拳时必须舌抵上腭,唇齿相合,自然呼吸,身体中正,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动作详解

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动作详解(一) 第一式预备式 两足左右开立,平行分开,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不可前俯后仰;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太极拳体用全书》要求:“立定时,头宜正直,意含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胯,尤要精神内固,气沉丹田。” 要点 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动作之中。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后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违反其中某一要求。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放松:就是全身关节要松开和消除不必要的肌肉紧张,使四肢自然伸长。感觉好象在举手投足之中,只用能使其运行开的力就行了,这点力一卸掉,手足就会自然落下来一样。)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式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起势 动作一:两臂徐徐向前平举至高与肩平,两掌相距同肩宽,掌心皆朝下。 动作二:两肘下沉,自然地带动两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视。 要点 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后开始做起势动作。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后在身”。例如在做该式两臂前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后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很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亦即意念引导动作。 2.练习太极拳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

杨式太极拳动作要求

杨式太极拳的要求 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手、眼、身、法、步,高度概括了练拳和推手必须注意的五个方面,现依次说明。 (一) 手 手眼身法步,把手摆在第一位,充分显示了它的重要性。在拳式所有的动作中,手的动作是最多的。而在技击中,手是击人最主要的部分。手的形状、手的动作、手的位置等合理、准确,即会起到相应的作用,反之,会影响练习和使用的效果。 杨式太极拳的手分掌、拳、勾。 1、掌:杨式太极拳的掌要求五指自然伸直,指间稍离,掌心稍窝,五个手指基本在一个平面上。掌型有如下八种: A、坐腕立掌:坐腕,手心向前。这种掌法运用较多,一般前推均用此掌,如按式的双掌;搂膝的推掌等。 B、不坐腕的立掌:不坐腕,有前立掌,手掌向前微俯。如倒撵猴式的前掌;有手心向左右的立掌;如肘麻捶式的上掌等。 C、坡掌:手背成坡形,手心斜向前下。如抱虎归山式左推掌。坡掌在拳式中运用是很多的。 D、仰掌:手心向上的掌,如高探马式的后拉掌。 E、俯掌:手心向下的掌,如白鹤亮翅式的左掌,搂膝掌等。 F、横掌:手心向前,横向摆掌,如白鹤晾翅的上掌。 G、扣掌:掌根向里微扣,如转身摆莲式开始的双掌。 H、垂掌:指尖向下,如海底针式的插掌。 不同的掌有不同的劲点,分清劲点所在之处,能有助于意到气到劲到,比如坐腕立掌的劲点在全掌,横掌在小指一侧,坡掌在掌心,俯掌在虎口或小指一侧等等。无论是练拳和推手,掌握掌的劲点是十分重要的。杨式太极拳要求手出有名,手打的方向,位置具有攻与防的意识,所以对手掌的仰俯、手的前后左右运转要讲究用意,不宜随意出手,不能象做体操那样,简单的完成动作了事。 2、拳 杨式太极拳,拳的握法是四指并拢,向手心卷屈,大指压住二指第二节,松松握住。杨式太极拳用拳的动作也很多,除太极五捶外,还有打虎式、双风贯耳、上步七星、弯弓射虎等式。 杨式太极拳用拳的类型有: A、立拳:拳眼向上或向下为立拳,如进步搬拦捶式有拳二弯弓射虎式左右拳等。 B、扣拳:拳腕稍向里扣,如双风贯耳式双拳。 C、仰拳:拳心向上,如撇身捶式有拳。 D、杨式太极拳的出拳均含意念和劲点。比如立拳一般在拳面,仰拳在拳背等。 3、勾手 杨式太极拳的勾手做法是五指并拢下垂,勾尖朝下,如单鞭式右直勾手。勾手的劲点在腕根。 4、手的动作杨式太极拳手的动作非常丰富,无式非手,概括起来大体有:掤、捋、挤、按、采、挒、搂、搬、拦、封、抱、撇、叠、云、探、托、分、贯等。所有手的动作都有它的实际练习内容,都须贯注意念,掌握劲点所在之处。比如掤手,意念和劲点在挠骨一侧。捋的劲点在左手背和右手腕根小指一侧,挤的意念和劲点在有腕、小臂外侧,左手心。按的意念和劲点在双手手掌,其他不一一赘述。

杨氏太极拳40式拳谱精编版

杨氏太极拳40式拳谱 《一段》 1、起势 2、揽雀尾 3、单鞭 4、提手上势 5、白鹤亮翅 6、搂膝拗步 7、手挥琵琶 8、搬拦捶 9、入封似闭 《二段》 10、斜飞势 11、肘底捶 12、倒卷肘 13、左右穿梭 14、左右野马分鬃《三段》 15、云手 16、单鞭 17、高探马 18、右蹬脚 19、双峰掼耳20、左分脚 21、转身右蹬脚 22、海底针 23、闪通背《四段》 24、白蛇吐信 25、右拍脚 26、左右伏虎 27、右下势 28、金鸡独立 29、指挡捶 30、揽雀尾 31、单鞭 32、左下势 33、上步七星 34、退步跨虎 35、转身摆莲 36、弯弓射虎 37、搬拦捶 38、如封似闭 39、十字手 40、收势

一段 1、起势 2、右金刚捣碓 3、揽扎衣 4、右六封四闭 5、左单鞭 6、搬拦捶 7、护心捶 8、白鹤亮翅 9、斜行拗步 10、提收 11、前蹚 12、右掩手肱捶 13、披身捶 14、背折靠 15、青龙出水 16、斩手 17、翻花舞袖 18、海底翻花 19、左掩手肱捶20、左六封四闭 21、右单鞭 《二段》 22、右云手 23、左云手 24、高探马 25、右连珠炮 26、左连珠炮 27、闪通背 《三段》 28、指挡捶 29、白猿献果 30、双退手 31、中盘 32、前招 33、后招 34、右野分鬃 35、左野分鬃 36、摆莲跌叉 37、左右金鸡独立 《四段》 38、倒卷肱 39、退步压肘 40、擦脚 41、蹬一根 42、海底翻花 43、击地捶 44、翻身二起 45、双震脚 46、蹬脚 47、玉女穿梭 48、顺鸾肘 49、裹鞭炮 50、雀地龙 51、上步七星 52、退步跨虎 53、转身摆莲 54、当头炮 55、左金刚捣碓 56、收势

85式杨氏太极拳图解及各动作要领

八十五式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杨式太极拳的特点 (1)虚灵顶劲(2)含胸拔背(3)松腰(4)分虚实(5)沉肩坠肘 (6)用意不用力(7)上下相随(8)内外结合(9)相连不断(10)动中求静 八十五式杨式太极拳拳谱 第一式预备式 第二式起势 第三式揽雀尾 第四式单鞭 第五式提手上势 第六式白鹤亮翅 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第八式手挥琵琶 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第十式手挥琵琶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十四式十字手 第十五式抱虎归山第十六式肘底看捶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第十八式斜飞式 第十九式提手上势第二十式白鹤亮翅

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 第二十二式海底针 第二十三式扇通背 第二十四式撇身捶 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 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 第二十七式单鞭 第二十八式云手 第二十九式单鞭 第三十式高探马 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 第三十二式转身蹬脚 第三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 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 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 第三十七式右蹬脚 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式 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式 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 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 第四十二式左蹬脚 第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 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 第四十六式十字手 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 第四十八式斜单鞭第四十九式野马分鬃 第五十式揽雀尾 第五十—式单鞭 第五十二式玉女穿梭 第五十三式揽雀尾 第五十四式单鞭 第五十五式云手 第五十六式单鞭 第五十七式下势 第五十八式金鸡独立 第五十九式左右倒撵猴第六十式斜飞式 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势 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翅 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第六十四式海底针 第六十五式扇通背 第六十六式转身白蛇吐信第六十七式搬拦捶 第六十八式揽雀尾 第六十九式单鞭 第七十式云手 第七十一式单鞭 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掌第七十三式十字腿 第七十四式进步指裆捶第七十五式上步揽雀尾第七十六式单鞭

24简化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4简化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太极拳是我们自己的中国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二十四 式简化太极拳以流传面和适应性最广泛的杨式太极拳为基础,去其繁难和重复动作,进行改编、整理而成。下面就跟着一起来详细的看看吧。 一、轻松柔和。太极拳架式比较平和舒展,动作要领不拘不僵,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并且一般说来,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 二、连贯均匀。整套太极拳动作,从“起势”到“收势”,无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过渡转换,都是紧密衔接、连贯一气的,其后贯穿,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 三、圆活自然。太极拳的动作以各种弧形、曲线构成,运动时要避免直来直去,要特别注意运用腰脊带动四肢进行活动,以腰为轴,才能使手法、步法变转圆活,动作轻灵顺遂。 四、协调完整。在太极拳运动中,要求做到上下相随、内外一体, 身体各部之间要紧密配合;动作的出发,一动无有不动,以腰为轴来带动。 五、心静体松。在起势之前,首先要摆正姿势、呼吸自然、心静气和,注意力集中,要做到用意念来控制自己的动作,做到身心合一,心无杂念,缓缓进行。 六、虚实分明。太极拳要求手脚动作上都要有虚实之分,最明显的

是重心的确定,分清什么时候一定要身体的位置,否则就会造成站不稳的情况。 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动作要领(一)神为主帅,意动身随 练习太极拳的全过程都要求用意念引导动作,把注意力贯注到动 作中去。例如:做太极拳“起势”两臂徐徐前举的动作,从形象上看, 与体操中两臂前平举的动作相似,但在太极拳的练法上,从开始做动作前就要有向前平举的意念。做气沉丹田就要有把气沉到腹腔深处的意念。意不停,动作随之不停,犹如用一条线把各个动作贯穿起来一样。古人在练拳过程中所总结的“神为主帅,意动身随” ,就是强调用意念引导动作。 (二)注意放松,不用拙力 练习太极拳时,要求在保持身体正常姿势的情况下,身体各部位 的肌肉、关节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在做动作的过程中,要避免使用拙力和僵劲,人体的脊柱按自然的状态直立,头、躯干、四肢等部位自然、舒展地活动,达到式式连贯、处处圆活、不僵不拘、周身协调、动作自如的状态。 (三)上下相随,周身协调 太极拳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有人说,打太极拳时全身“一动无有不动”、“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成一气”,这些都是形容练太极拳时“上下相随,周身协调”的意思。初学者虽然在理论上也知道要以腰为

杨式太极拳精简37式拳谱,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拳谱

杨式太极拳精简37式拳谱 1、起势 19、回身双峰贯耳 37、收势 2、揽雀尾 20、进步栽捶 3、单鞭 21、翻身百蛇吐信 4、提手上势 22、左右野马分鬃 5、白鹤亮翅 23、左右玉女穿棱 6、左右左搂膝拗步 24、上步穿掌 7、手挥琵琶 25、单摆莲 8、抱虎归山 26、进步指裆锤 9、肘底看捶 27、上步揽雀尾 10、倒撵猴 28、单鞭下势 11、海底针 29、左右金鸡独立 12、扇通背 30、退步七星 13、斜飞势 31、退步跨虎 14、云手 32、转身摆莲 15、单鞭 33、弯弓射虎 16、高探马 34、进步搬拦捶 17、右分左蹬脚 35、如封似闭 18、转身左打虎 36、十字手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拳谱 01、预备式30、高探马59、左右倒辇猴 02、起势31、左右分脚60、斜飞式 03、揽雀尾32、转身左蹬脚61、提手上势 04、单鞭33、左右搂膝拗步62、白鹤亮翅 05、提手上势34、进步栽捶63、左搂膝拗步 06、白鹤亮翅35、翻身撇身捶64、海底针 07、左搂膝拗步36、进步搬拦捶65、扇通背 08、手挥琵琶37、右蹬脚66、转身白蛇吐信 09、左右搂膝拗步38、左打虎式67、搬拦捶 10、手挥琵琶39、右打虎式68、揽雀尾 11、一左搂膝拗步40、回身右蹬脚69、单鞭 12、二进步搬拦捶41、双峰贯耳70、云手 13、如封似闭42、左蹬脚71、单鞭 14、十字手43、转身右蹬脚72、高探马带左穿掌 15、抱虎归山44、进步搬拦捶73、十字腿 16、肘底看捶45、如封似闭74、进步指档捶 17、左右倒辇猴46、十字手75、上步揽雀尾 18、斜飞式47、抱虎归山76、单鞭 19、提手上势48、斜单鞭77、下势 20、白鹤亮翅49、野马分鬃78、上步七星 21、左搂膝拗步50、揽雀尾79、退步跨虎 22、海底针51、单鞭80、转身摆莲 23、扇通背52、玉女穿梭81、弯弓射虎 24、撇身捶53、揽雀尾82、进步搬拦捶 25、进步搬拦捶54、单鞭83、如封似闭 26、上步揽雀尾55、云手84、十字手 27、单鞭56、单鞭85、收势 28、云手57、下势 29、单鞭58、金鸡独立

杨式85式太极拳动作名称

杨式85式太极拳动作名称 第一式①预备势 第二式太极拳起势 第三式揽雀尾(绷、捋、挤、按) 第四式单鞭 第五式提手上势 第六式白鹤亮翅 第七式左搂膝拗步 第八式手挥琵琶 第九式搂膝拗步(左、右、左)第十式手挥琵琶 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 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 第十三式如封似闭 第十四式十字手 第十五式②抱虎归山(捋、挤、按)第十六式肘底看捶 第十七式倒撵猴(左、右、左) 第十八式斜飞势 第十九式提手上势 第二十式白鹤亮翅 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 第二十二式海底针 第二十三式扇通背 第二十四式转身撇身捶 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 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捋、挤、按)第二十七式单鞭 第二十八式云手(1、2、3) 第二十九式单鞭第三十式高探马 第三十一式右分脚 第三十二式左分脚 第三十三式转身左蹬脚 第三十四式左右搂膝拗步 第三十五式进步栽捶 第三十六式翻身撇身捶 第三十七式进步搬拦捶 第三十八式右蹬脚 第三十九式左、右打虎势 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 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 第四十二式左蹬脚 第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 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 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 第四十六式十字手 第四十七式③抱虎归山(捋、挤、按) 第四十八式斜单鞭 第四十九式野马分鬃(右、左、右) 第五十式揽雀尾(绷、捋、挤、按) 第五十一式单鞭 第五十二式玉女穿梭(四角) 第五十三式揽雀尾(绷、捋、挤、按) 第五十四式单鞭 第五十五式云手(1、2、3) 第五十六式单鞭 第五十七式下势 第五十八式左、右金鸡独立 第五十九式倒撵猴(左、右、左) 第六十式斜飞势 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势 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翅 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 第六十四式海底针 第六十五式扇通背 第六十六式转身白蛇吐信 第六十七式进步搬拦捶 第六十八式上步揽雀尾(捋、挤、按) 第六十九式单鞭 第七十式云手(1、2、3) 第七十一式单鞭 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掌 第七十三式回身十字腿 第七十四式进步指裆捶 第七十五式上步揽雀尾(捋、挤、按) 第七十六式单鞭 第七十七式下势 第七十八式上步七星 第七十九式退步跨虎 第八十式转身摆莲 第八十一式弯弓射虎 第八十二式进步搬拦捶 第八十三式如封似闭 第八十四式十字手 第八十五式太极拳收势 太极拳要领:1、虚灵顶劲2、含胸拔背3、松腰松胯4、虚实分清 5、沉肩坠肘 6、用意不用力 7、上下相随 8、内外相合 9、相连不断10、动中求静

太极拳运动特点及其分类

太极拳运动特点及其分类 摘要: 太极拳是我国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明末清初开始得到逐步发展,历经1200多年的岁月历程,现已发展成为正式的体育运动项目。它综合了古今多家拳法的特点,结合古代的导引和吐纳之术,运用阴阳学说的哲学原理创编而成。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它以倗、捋、挤、按、采、肘、靠、腿、顾、盼等定为基本13势。动作轻柔圆活,处处带有弧形,运动绵绵不断,势势相承。太极拳具有中正安舒、轻灵圆活、式式相承、连绵不断、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等的运动特点。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与它的健身功能是紧密相关的,经过长期的实践,发现太极拳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健身运动项目,还是一项很好的预防疾病的途径。经常练习太极拳除可以增强体质外,还对人们的神经、呼吸、运动、消化等多方面系统功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太极拳的基本运动特点 (一)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 ①头部:练拳时,头正颈直,百会轻轻上提,又称“虚领顶劲”。头随身体的转动而转动,眼随身体的变化而变化,要上下连贯协调一致。面部表情自然端正,平静从容,下颌向里收回,口自然闭合,舌上卷添住上鄂,同时,排除杂念,集中注意力,然后开始练拳。举例:野马分鬃时的眼神、动作攻防格斗含意眼神:起势——前方——右手——左手——定势——左手,视线有张有弛,合理调节。头部动作与身体协调,不能前伸,否则就回挨打。如果动作松弛,就破坏了太极拳的结构,失去攻的意义。 ②躯干部:胸背部腰脊部臀部胸背部:含胸拔背含胸,是指胸部不能外挺,要保持舒松自然状态,拔背是指背部舒展开阔,不能理解为缩胸驼背,含胸拔背的关键在于自然舒展。一般要求:深呼气。 ③腰脊部:松腰正背腰是上下体转动的关键,对全身的变化,重心的稳定,使劲达到肢体各部位起着主要作用。松腰,是指腰肌松活不可紧张,正背要求脊柱中正伸展。见图举例:海底针下势绷、捋、挤、按等 ④臀部:缩髋敛臀太极拳大多保持屈腿半蹲姿态,要求髋关节向内收缩,臀部向内收敛,从而保持身体端正。 ⑤肩臂部:沉肩、坠肘、坐腕肩关节要保持松沉,不可耸、前扣、后张,肘关节要保持自然弯曲,并含有轻微垂坠的姿态,屈臂时保持弧形,掖下保持一定空隙,使动作圆活自然,出掌要坐腕,不要用拙力,手指要舒展。举例:云手主要是防守动作,对方连续进攻时我用手拨开对方的进攻,也可直接插入对方胸前作横击掌进攻。 ⑥腿部:屈腿落胯、活膝扣足在练太极拳的过程中,进退的变换、发劲的根源、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拳谱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拳谱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拳谱 1.预备势 2.起势 3.揽雀尾 4.单鞭 5.提手上势 6.白鹤亮翅 7.左搂膝拗步 8.手挥琵琶 9.左右搂膝拗步 10.手挥琵琶 11.左搂膝拗步 12进步搬拦捶 13.如封似闭 14.十字手 15.抱虎归山 16.肘底看捶 17.倒撵猴 18.斜飞式 19.提手上势 20.白鹤亮翅 21.左搂膝拗步 22.海底针 23.扇通背 24.翻身撇身捶 25.进步搬拦捶 26.上步揽雀尾 27.单鞭 28.云手 29.单鞭30.高探马 31.左右分脚 32.转身左蹬脚 33.左右搂膝拗步 34.进步栽捶 35.翻身撇身捶 36.进步搬拦捶 37右蹬脚 38.左打虎势 39.右打虎势 40.回身右蹬脚 41.双峰贯耳 42.左蹬脚 43.转身右蹬脚 44.进步搬拦捶 45.如封似闭 46.十字手 47.抱虎归山 48.斜单鞭 49.野马分鬃 50.揽雀尾 51.单鞭 52.玉女穿梭 53.揽雀尾54.单鞭 55.云手 56.单鞭 57.下势 58.金鸡独立 59左右倒撵猴 60.斜飞式 61.提手上势 62.白鹤亮翅 63.左搂膝拗步 64.海底针 65.扇通背 66.转身白蛇吐信 67.搬拦捶 68.揽雀尾 69.单鞭 70.云手 71单鞭 72.高探马带穿掌 73.十字腿 74.进步指裆捶 75.上步揽雀尾 76.单鞭 77.下势 78.上步七星 79.退步跨虎 80.转身摆莲

81.弯弓射虎 82.进步搬拦捶 83 .如封似闭 84.十字手 85.收势 太极拳的总体特点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全面性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汉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