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现代规划理论重点总结

现代规划理论重点总结

现代规划理论重点总结
现代规划理论重点总结

1、规划的特征:

①未来导向性——即对未来行为结果的预测。

②目标的可变性和目标的实践性——规划目标的实现是渐进的、连续的,确立目标本身的意义在于要转化为实践。

③规划行为由一系列选择所决定;

④确定的规划是对不确定的未来的反映,是对未来不确定的缓解和抵消;

⑤前果后因——规划是先定目标,为实现目标而确定的行为和过程。

⑥规划的实证性和规范性

⑦规划对未来的描述需要实证的。所谓“实证”是指事实是怎样的,它可以通过经验、观察等来检验其真伪,这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基础,所有科学理论和研究都应该是实证的,而且要经过其中的验证,规划是对于事物发展状态的描述,它应当具有实证性。

⑧所谓规范性指事物应当怎样,无论这种应当是否具有必然性,它更多地带有价值判断,因此不能以真伪来分,只能以好坏来分。

2、规划的作用:

a.宏观调控的手段:土地使用是各

项社会经济活动开展的基础,因此

城市规划直接规定了各项社会经

济活动未来发展的可能与前景。b.城市规划是一种政策和实施政策

的工具:城市规划表明了政府对

城市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行动

框架以及一定地区未来所要采取

的行动,同时也表明了政府鼓励怎

样的开发和建设行为。

c.城市规划是城市未来空间构架和

演变主体:城市规划建立起了城

市未来发展的空间构架,同时限定

了城市各项未来建设活动在一个

既定的目标和框架内。

3、规划作用的有限度

城市规划的作用是有限度的,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城市规划本质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过程的反映,城市发展对于城市规划具有绝对的决定性作用;城市规划只是一个适应活动。

②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引导和控制作用的权利,不是与生俱来。它能有多大权力和作用的关键是城市规划体系之外和制度之外因素所决定。

③城市规划是对未来发展的预期和实现预期的过程,而对未来的认识和预测是有限的,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

④历史上城市规划发挥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城市物质空间和土地使用方面,尽管空间和土地使用上反映了城市社会、经济、政治等关系,但并不能直接处理这些关系,更不能取代其他系统对于城市发展发挥的作用。

⑤城市规划不具备最终决定城市建设和开发的权利,而是需要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推进城市的有序发展。4、现代城市规划有哪些发展渊源及

其对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贡献?

英国城市改造、环境建设、美国城市美化运动采取建筑学和园艺学的思维方式引导对城市布局的思考,探索了城市绿化系统和城市整体环境规划手法,确立了一种认识—城市建设需要规划。

空想社会主义实践、公共卫生运动等改变了传统城市规划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方式,更注重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其对社会福利、大型住宅、社会活动的组织化以及规划的制度化和政策引导等的考虑具有理论探索的先导意义,启迪着现代城市规划的具体方法和体系的完善。

5、如何认识近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对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影响

理论探索对实践产生了效果:1947年英国《城市规划法》确定了城市规划主要是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标志性实践为40年代的大伦敦规划。

6、物质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

19世纪后期带形城市理论

有轨运输系统最经济、便利和迅速,城市应沿着交通线路绵延建设;带形城市可将原有的城镇联结起来,可以无限延伸,甚至跨越洲际,组成城市网络。带形城市使城市居民便于接触自然,并将文明设施带到乡村。

19世纪末工业城市理论

城市各要素应进行明确的功能划分:市中心、生活区,区内部设有小学、

服务设施、疗养院及医疗机构、工业区、火车站;各区之间有绿带分隔。各功能区之间留有空地,为城市各功能区的发展预留了空间。主张应用先进的工程技术完成市政和交通工程。19世纪末田园城市理论

中心城市出现了卫生、住房、环境恶化等问题,一般归因于人口的聚集而导致的,在这种背景下现代城市规划以解决城市问题为目的,田园城市理论应运而生。

20s 卫星城市理论

1922年在《卫星城市的建设》中雷蒙?翁温正式提出了卫星城市概念。

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它往往是城市集聚区或城市群的外围组成部分。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特殊派生物。

30s光明的城市

传统城市由于规模增长和市中心越来越拥挤,功能已腐朽,需要改造、完善它的集聚功能。

可以用建造高层建筑、提高密度来解决人口拥挤问题,腾出很高比例空地作为绿地或活动场地。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降低中心区的建筑密度和就业密度,使人流合理地分布于整个城市。建立一个新型、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

30s 雅典宪章

现代城市必须在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方面协调发展,并保持各方面之间的平衡;居住是城市的首要功能,应把城市最好的用地作为居住区;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距离应尽量减少,同时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设绿带和缓冲地带隔离;增加城市绿地和空地,建造公园、运动场、儿童游戏场,保留优美的自然风景地带,供居民游憩;街道系统应根据不同的功能来区分和设计。

40s 大伦敦规划

单中心、同心圆封闭系统结构。规划有四个圈层。内圈控制工业、改造街坊、降低人口密度,恢复功能;近郊圈建设良好的居住区,限制居住人口密度;绿带圈以农田和游憩地带为主;外圈建设8个具有工作场所和居住区的新城。

40s 新城建设(第一代)

比较接近“田园城市”概念。重视绿化建设和环境质量;新城规模较小,建筑密度较低,人口密度较低;按邻里单位原则组织居住区,邻里单位之间既保持绿化隔离又彼此有联系;功能分区明显,工业集中布置,与居住区隔离。

50s的昌迪加尔

现代城市规划史上形而上的代表;形式理性主义色彩;无视具体地点、具体人文背景,是功能理性主义、形式理性主义失败的案例。

7、物质空间规划的缺陷和不足

物质空间规划对未来预测的方法又不够科学,偏重于设计者的主观想象,面对城市中存在的经济、政策、文化、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价值观等非物质的内容,这种规划的合理性是非常有限的。

8、导致物质空间规划的主要原因

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和发展与现代城市建筑运动紧密结合的。城市规划早期的主要成就也大多是现代建筑运动的作品。城市规划师大都是学过建筑空间教育的,主要任务都是研究空间,规划师的教育背景决定了其受建筑学思维方法的定势影响和对物质空间的热衷。

9、西方上个世纪中叶对物质空间规划进行了反思,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主体仍然是物质空间规划模式,对此有何评述。

10.城市空间社会结构三大经典模型及基本主张

心圆理论 20s

伯吉斯提出同心圆理论

认为城市空间的扩展是竞争的结果,城市发展呈放射状。由于城市里人们的社会活动对城市地域分异的向心力、离心力、专门化等的共同作用,导致产生了空间分离。各地带间不断地侵入与接替,使城市从中心向外围呈环状扩张侵蚀。

扇形理论(sector theory)30s 城市住宅分布呈现九种倾向,在

这些倾向的作用下城市空间地域的扩散呈扇形分布,其主要原因:工厂区的分布一般接近水源,并沿铁路线发展,分布表现出由核心向外扇形发散的特征;城市发展从中心向外沿主要交通干线或阻力最小的方向扩张。临近工厂区地价低,逐渐成为低收入阶层的居住区,此外城郊村落和城市废弃地等也是低收入居住地;中等收入阶层一般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其分布位于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的夹层;高收入阶层为满足优质的环境需求,往往住在远离工业区、地价较高、地势较高的地段;

多核心论(muitiple-nucle theory)40s

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C. D. Harris)和厄尔曼(E. L. Ullman).城市的土地利用是环绕几个分立的核心成长。分立的核心通过行业的集聚形成功能区.各个功能区会由于集聚利益、区位利益、扩散利益和土地价格等因素在特定地域中彼此强化,否则相互远离,导致不同职能机构在空间位置上的集结或分离,从而形成多核心现象。

11、社会文化论的影响

社会文化论的规划以不同的视野重新审视城市问题,但对城市规划实践作用和影响很小,且与物质空间决定论相似,社会文化论的探索也没有走出寻找城市物质形态终极状态的思维模式。其所强调的都市生活意义,即由人与人的相互作用的不同而形成的城市生活,影响了城市规划理论逻辑基础的确立——“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 (马丘比丘宪章)。

12、系统规划思想的基本特征;

①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对城市的各种现象之间的复杂而丰富的相互关系有正确的认识。

②城市是不同区域位置的功能活动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系统,一个局部所发生的变化将引起其他局部的相应变化。

③系统理论重点在功能活动、城市活力和变化上,提出需要有更强适应性的、灵活的规划。④将城镇规划看作一个在不断变化的情形下持续地监视、分析、干预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城市或城镇理想的未来形态制定一劳永逸的蓝图。

⑤把城市(或其他分散的区域)看作一个相互关联的功能活动系统,应当从经济方面和社会方面来考察城市,而不仅仅是从物质空间和美学方面研究城市。

13、芝加哥交通规划的基本方法

建立一个地理数据库。将规划研究的地区用正方形网格覆盖整个区域,每一个平方网格是数据收集基本单元。每个网格收集的数据包括人口与经济信息两个方面。人口包括房屋单元数量、类型、居民人数、人口年龄结构、家庭收入、拥有汽车数量等。经济信息包括该地区不同行业的职员数、零售业、批发业、加工业、办公业以及其他营业活动的建筑面积和土地面积

a、出行产生估计。

b、出行分布估计

c、模型划分估计。

d、出行安排

14、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影响

1、从结构和制度层面研究;

主要研究城市的工作运转,通过

对城市内部工作运转的研究探讨

城市空间形成、运行的原因与机

制,研究出发点是从阶级斗争、

资本积累两方面以及两者结合组

成的国家体系在城市事物中的情

况。

2、影响:反映了70年代对现实问题的

反思深入到了制度层面,进入了

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制

度的本质分析与批判。城市规划

思想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

度等问题的关注是必要的,但越

来越广泛、普遍和深入的关注会

使城市规划更加千头万绪而无所

适从,规划变得毫无意义。

15、后现代城市规划思维特征

1.反叛理性的规划思维

2、现代主义追求城市规划发展的逻辑理性,讲求真实、秩序明晰等理性主义特征。而后现代主义则认为,城市的空间形式是含混的、多边的,不是因果关系式的直线性思维所能够把握

的。

3.反叛理性的后现代规划思维摈弃逻辑思维的规划过程,强调启发式、探寻式方法,强调规划师应做到“自我消除”,努力避免将个人的主观价值与逻辑判断影响到具体的规划设计之中。

4.主张多元价值并存的规划观

5具有文脉主义的规划情感

16、后工业社会发展对城市规划领域的影响

①对多元性的重视

城市规划思想认识到社会构成的复杂、多元,承认规划的背景环境是一个多元世界,其中存在许多目标各异的利益团体,并导致了空间过程的复杂化和个性化。简*雅各布指出“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城市必须尽可能地错综复杂和相互支持。对土地的使用在多元思潮的指导下有很大改变,出现了混合使用的土地、多用途的建筑等,土地功能摆脱传统的单一模式,出现不同功能混合使用。

公众参与理论(倡导性规划)、分离渐进规划、混合审视规划等众多理论的涌现也是城市规划力图对多元社会现实需求的应对。

②人性化的城市设计

后现代规划思想反对传统的物质空间规划手法和城市设计观,反对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大规模改造极大地破坏了城市原有的结构和秩序,是对传统多样性的破坏。

要求城市设计不仅是功能组织及空间景观的创造,还必须研究人的心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③对社会公正问题的关注

70年代David Harvey的《社会公正与城市》将城市规划公正的理论问题提出来。规划开始转向必须为人民福利事业的特定内容来考虑规划政策和规划实施。出现公众参与理论、沟通行动理论等。规划师的队伍的构成也日益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建筑师、规划师外,还有社会、法律、经济、地理等工作者。社会公正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妇女在规划中的地位,否定传统规划中的客观决定论,要求规划重视性别平等。

④对城市空间现象背后的制度性思考

1970年中期后,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起为西方学者深刻认识城市问题提供了新的工具。

新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城市结构、城市规划本质上是源自于对资本利益的追求,他们强调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矛盾层面来认识、理解城市的空间现象,并且通过对制度的更新来获得新的、健康的城市环境。

城市规划的本质更接近政治,而不是一种科学或技术,城市规划被认为是以实现特定价值观为引导的政治活动。

17、混合审视规划的工作内容

中间型规划

不象综合理性规划的全面研究,也不象分离渐进规划的只关心当前的个别问题。

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最概略层次和最详细)以上的层次,层次多少根据问题的复杂程度、支配之间长短和支配经费状况等决定。

最概略层次保证主要研究方案不被遗漏,最详细层次保证被选择方案可以得到全面、深入的研究。

由基本决策和项目决策两部分组成。

基本决策着重于整体性、战略性的问题,主要探索城市发展的战略、规划的目标和相应的框架,方式为综合理性规划方法。

项目决策是基本决策的具体化,受基本决策的限定,依据分离渐进方法进行。

18、规划的选择理论、倡导性规划理论如何提出的,对公众参与理论的诞生有何影响。

基于在排外的白人社区内建设了非白人的低收入住宅项目,认识到:规划如何维护并代言少数低收入居民的利益。强调社会群体价值观的自主性,城市规划必须与不同的价值观及表现出来的活动相匹配,因此城市规划的作用在于其倡导性,进而提出了倡导性规划概念。

倡导性规划概念:规划师要有意识地接受并运用多种价值判断,以此

来保证某些团体和组织的利益,从而但当起社会利益代言人的职责。

1965年写《规划中的倡导性和多元论》(Advocacy and Pluralism in Planning)继续深化了有关规划过程中价值观作用,以及如何在规划过程中予以体现,提出了倡导性规划。

1962年写《规划的选择理论》(A choise Theory of Planning)提出,规划是由一系列选择序列来决定未来行动的过程,规划行为是由这样一些必要因素所组成:目标的实现,选择的运用,未来导向,行动和综合性。

公众参与理论的发展:

在倡导性规划提出后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自由主义思想复兴和民权运动的推进下,公众自我意识觉醒,对社会提出了自我权利要求,60年代后期公众参与在城市规划中得到广泛开展,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被认为是市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1969年阿恩斯坦(Sherry Arnstein)发表了《市民参与阶梯》,提出完整的公众参与是公众必须参与到规划决策过程之中。

19、行动性规划提出背景、原因和基本框架。

行动规划是1980年代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全新规划,即以行动为中心,通过直接的行动促进开发。

行动规划具有短期性和直接性的主要特征,与传统规划侧重终极蓝图的空间合理性相比,它更注重对规划实施过程的考虑,并强调实用性和公众参与。

在行动规划出现之前,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规划主要为控制导向的规划,面向实施的城市规划通过法律、技术、政策和公众参与等手段对社会行动进行控制和引导。

行动规划的基本框架:将行动与规划融入一个运行体系。问题的确立、设计的组织、目标的确定、资源的准备、项目的确立、项目的分析、确定排序、运作设计、实施。

行动规划方案的框架构建是在一个城市或地区发展的整体目标指导与各个区块发展规划实施能力的支持下,针对城市面临的实际问题所制定的行动方案和实施程序。

20、倡导性规划的基本主张以及公众参与的意义

倡导性规划要求:城市规划不仅要维护并作为少数低收入居民利益的代言人,而且要作为不同利益团体的代言人。

倡导性规划提出,规划师要有意识地接受并运用多种价值判断,以此来保证某些团体和组织的利益,从而但当起社会利益代言人的职责。

规划的多元性:规划师不仅要代表总体性的公众利益,也要代表具体的群体利益,这样就会出现多元性规划,而非单一性规划。

不同的利益群体有不同的需求,规划师应当成为社会不同群体的辩护人和代言人。规划不应当以一种价值观来压制其他多种价值观,而是为多种价值观的体现提供可能,规划师就是要表达这些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21、市民参与阶梯的主要内容

1969年阿恩斯坦(Sherry Arnstein)发表了《市民参与阶

梯》,提出完整的公众参与是公众

必须参与到规划决策过程之中。

将公众参与分成了三个阶段,8个

阶梯:

22、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①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规划实践的评价工具

②沟通的四个条件是:可理解的、真实的、真诚的、合法的。

③可理解的——A向B进行沟通,A应设想他所说的是B可以理解的。

④真实的——A向B进行沟通,A应设想他所表达的情况是真实存在的。

⑤真诚的——A向B进行沟通,A必须是本人与B进行真诚的沟通。

⑥合法的——A向B进行沟通,A要努力与B达成共识,A必须保证他所说的是恰当的、或合理的、合法的。

23、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点

①多核心。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

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大都市区。

②交通走廊。这些大城市核心及大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

③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④规模特别庞大。

⑤国家的核心区域。

24、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的现实问题及城市集约发展的基本途径;

问题:①用地失控②土地使用效率

低下③综合容积率低④土地闲置

⑤土地污染⑥政府将土地当做第

二财政,提出“经营城市”的口号

途径:

①规划控制:提高土地使用强度;改变土地控制方法;对闲置及使用低效的土地再利用

②管理途径:控制违法建设;提高土地征用门槛;保护农田,限制农村地区非法建设;

25、TND、TOD开发模式的基本主张

TOD模式由“步行街区”发展而来,TOD社区将居住零售业、办公和公共空间组织在一个步行的环境中,使居民方便使用有轨交通,从而减少小汽车使用。强调混合土地用途,并以公共交通为规划原则,公共交通主要是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交通站周围布置商业、服务等设施。从交通站和商业组成的核心地区到社区边界不超过600米的步行距离;站点间距0.8—1.6公里。

TND模式的重点在城市设计:邻里内有多类型的住宅,街道都有各具特色的行道树,重点设计邻里社交场所,如住宅后巷、车库、公建设施等;社区规模是半径约400米(即5分钟的步行距离),街道间距是70-100米,居民土地使用多样化,公建布置在人流集散地。

26、新城市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基本主张

背景:源于对现代主义城市的批判: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推崇功能分区的同时,消灭了高密度、小尺度街坊和开放空间的混合使用,破坏了城市的多样性。

郊区化运动的反思:郊迁化运动在大城市郊区出现低密度独户住宅,浪费土地,没有公共交往空间,缺乏人情味。

主张:倡导公共利益重要性在私人利益之上。具有传统特色、高密度、小尺度和亲近行人的建筑空间;强调公众参与;主张的传统小城镇代表着未来城市发展模式——多中心的居住社区“网络”;鼓励步行和公共交通。

27、精明增长的手段

增长管理一般通过划分城市增长的不同类型区域,对那些需要促进增长的地区予以鼓励和支持,而对那些不应该增长的地区则要求坚决予以控制。

规划是增长管理的重要控制手段。最著名的增长管理实践是美国俄勒冈州制定的“城市增长界线”(Urban Growth Boundaries UGBS):将所有的城市增长都限定在界线之内,其外只发展农业、林业和其他非城市用途,在这个UGBS内包含已建设用地、闲置土地以及足以容纳未来20年城市增长需求的新土地。

除了通过规划以外,增长管理的手段还包括法规、计划、税收、行政手段等多方面。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非农人口、产业聚集的居民点,我国行政 建制的市、镇。 2.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两次劳动分工有较 大促进作用: ●农牧业标志第一次,固定居民点。 ●商、手工业标志第二次,产生城市。 3.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相关,工业化的促进是城市 化的动因: ●农村推力:剩余劳力向城市集中。 ●城市引力:工业供剩余劳力就业。 4.城市发展理论: ●经济基础:经济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 基本经济满足外部产品、服务需求。 从属经济(非基础)满足内部产品、服务。 城市发展阶段:专门》综合》成熟》区域化。 ●城市进化:城市发展与经济转型。 绝对集中:工业初期,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相对集中:工业成熟,城市人口向郊区扩散》 相对分散:后工业初期,郊区增长超过中心城》 绝对分散:后工业成熟,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后工业成熟,第三世界处于工业初期。 ●增长极核: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 条件优越、规模集聚效应产生中心城市。 ●全球化:城市发展与国际分工。 发展中国家从原料地向生产、装配基地转变。 一体化经济,部分城市地位突出。 5.城市物质环境构成 ●公共领域: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投资。 ●非公共领域:个体占有,非公共投资。 ●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提供可能和约束。 6.城市社会基本特征: ●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 ●空间分布聚居的异质性强(与农村本质区别)。 7.农村社会主要差别:●人际关系以地缘关系、乡土意识为认同基础。 ●聚居空间形态异质性弱。 8.我国城市社会演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休闲化。 9.城市产业构成:经济活动部类 ●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自然界。 ●第二产业,初级产品再加工。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 10.城市产业构成演化: ●第二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化,比重显著升降。 ●传统向高科技产业转化,二产中后者取代前者。 ●体制、构成由水平、部类向垂直、层面特征转化。 11.城市化:农业传统乡村社会转向工业、服务业现 代城市社会,乡村到城市的复杂过程。几种含义: ●城市生活方式的强化。 ●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集中。 ●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空间集聚。 ●农业区、未开发区出现城市。 12.世界城市化三阶段: ●兴起、验证、示范,英国首先城市化过半。 ●欧洲、北美推广、普及、基本实现。 ●全球推广、普及、加快。 13.城市化进程一般特征: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产业构成消长、变化。 ●与人均国民生产值的增长成正比。 ●以二、三产、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14.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 ●势头猛烈。 ●主流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向大城市集中,处于支配地位。 15.中国城市化进程特点: ●增长多,比重不大,速度缓慢。 ●不稳定,波动明显,与社会经济政治相关。 16.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是初始,工业是根本, 第三产业是后续动力。 17.城市化源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相互推动。 18.城市化是达到现代化唯一有效的综合性手段。 19.城市:区域的中心/某些职能有辐射、吸引作用。 20.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经济文化等有组织作用/ 受区域资源、发展条件制约/与区域城镇相互促 进、制约。 21.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影响: ●区域自然、社会、人文、文化资源影响。 ●社会经济、城市化水平、生产力布局直接影响。 ●空间布局由大城市单中心到多重心组团城镇群。 22.城镇体系:区域中,不同职能、等级规模,空间 有序,相互依存。城乡一体化的驱动力。决定城 乡整体发展水平。 23.城镇体系特征:群体、关联、层次、开放(各城 镇对内外开放/整体对外部开放)、动态、整体性。 24.城镇体系、城乡发展一般规律: ●城镇发展造成城乡差别》城市引力》向心增长 ●城市辐射》离心增长》城镇体系强化城乡发展 25.城市规划: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土地、空间、 建设,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实施管理。 26.我国古代规划思想: ●礼制,周礼考工记,最早。 ●自然,管子。 ●商品经济、世俗生活,清明上河图。 ●唐长安,轴线、方格、核心皇城、三面里坊。 ●元大都、北京,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 27.古希腊城市:广场、公建、集会场所,民主。 28.古罗马城市:浴室、斗兽场、宫殿,享乐;罗马 帝国时期的广场、铜像、记功柱、凯旋门,核心; 集中体现为广场群。 29.中世纪欧洲城市:教堂、城堡。 30.文艺复兴、巴洛克:意大利古典严谨,罗马圣彼 得教堂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巴黎轴线宫殿。 31.现代城市规划历史渊源: ●空想社会主义,莫尔、欧文、傅里叶。 ●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巴黎改建,排水、环卫、公园、墓地。 ●城市美化,欧美国家,城市景观空间。 ●公司城。 32.早期城市规划思想: ●田园城市:现代城市规划形成标志,分散模式。 霍华德,为健康、生活、产业,规模有限,农业围 绕,土地公有,莱奇沃斯。 ●现代城市:技术手段解决城市问题,集中发展。 柯布西耶,明天城市,功能理性,绿地空间阳光。 光辉城市,深化和集中体现。 33.早期其它探索: ●线性城市,索里亚玛塔,西班牙。 ●工业城市,戈涅,法国。 ●区域规划,格迪斯,芒福德发展。 ●城市规划方法,格迪斯,调查、分析、规划。 34.分散发展理论:卫星城(大城市派生)/新城(独 立)/有机疏散(沙里宁)/广亩城(赖特)。 35.集中发展理论:聚集区/大城市带(戈德曼,法)。 36.区域发展理论: ●区域是城市的基础、腹地、发展动力。 ●城市是开放系统,依赖区域支持。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规划的成就和示范作用。 37.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同心圆:吉伯斯,中央商务》过渡(衰败居住)》 工人居住》良好居住》通勤(富裕居住)。 ●扇形:霍伊特,放射,轴状延伸。 ●多核心:哈里斯、乌尔曼,设施位于少数区域(中 央商务)、受益于接近(工业、工人居住)、对抗 和消极影响(高级住宅、污染工业)、无法负担 土地费用而位置不合理(边缘仓库)。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知识讲解

17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 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型曲线: 3)“S”

现代设计方法期末总结

1、设计是创造性的劳动,设计的本质是创新。 2、现代设计方法有六个特点,分别是:程式性、创造性、系统性、优化性、综合性、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3、传统的分析方法往往把事物分解为许多独立的互不相干的部分进行研究。由于是孤立、静止地分析问题,所得的结论往往是片面的、有局限性的。而系统工程的方法是把事物当作一个整体的系统来研究,从系统出发,分析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及系统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是一种较全面的综合研究方法。 4、设计系统是一种信息处理系统。 5、系统工程的观点,设计系统是一个由时间维、逻辑维和方法维组成三维系统。时间维:反映按时间顺序的设计工作阶段;逻辑维:解决问题的逻辑步骤;方法维:设计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 6、设计工作阶段—时间维一般工程设计可分为四个阶段: 1)产品规划(明确设计任务);2)原理方案设计;3)技术设计;4)施工设计。产品规划过程中的调查研究,包括:市场调研、技术调研、社会调研、环境调研。产品规划阶段形成的是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设计任务书。 原理方案设计形成方案原理图。技术设计阶段形成零件草图等。 施工设计阶段形成零件图、部件装配图、全部生产图纸、设计说明书、工艺文件、使用说明书。 7、产品设计的三种类型 (1)开发型设计针对设计任务提出新的功能原理方案,完成从产品规划到施工设计的全过程的设计,此类设计是创新设计。 (2)适应型设计在原理方案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变化更换部分部件或结构,使产品更广泛地适应使用要求的设计。 (3)变参数型设计产品功能、原理方案、结构型式基本确定,通过改变尺寸与性能参数,满足不同的工作需要的设计。(测绘与仿制) 8、解决问题的合理逻辑步骤是:分析-综合-评价-决策。 评价是筛选的过程二、原理方案设计 1、系统功能分析法—系统化设计方法,它是将工程设计任务或机械产品看作技术系统,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分析和综合。 2、技术系统—以一定技术手段来实现社会特定需求的人造系统。 技术系统的功能就是将输入的能量、物料和讯号进行有目的的转换或变化后输出。技术系统是一个转换装置。随时间变化的能量、物料和讯号称为能量流、物料流和讯号流。 主要传递讯号流的技术系统—仪器。 主要传递能量流与物料流的技术系统—机器。 3、对输入和输出的变换所作的抽象描述称为系统。 技术系统的用途或所具有的特定能力称为系统的功能 4、分析系统的总功能常采用“黑箱法”。分析比较系统的输入和输出能量、物料和讯号,其差别和关系反映的就是系统的总功能。黑箱法要求设计者不要首先从产品结构着手,而应从系统功能出发设计产品。 5、功能分解分解到直接找到解法的分功能称为功能元。功能分析的结果用功能树的形式表达 完成分功能的技术实体是功能载体。 6、求系统原理解N=n1·n2······ni······nm 式中:m—功能元数;ni—第i 种功能元解的个数。 7、功能分析法的设计步骤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1. 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 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 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 )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 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 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 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 -- 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 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 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 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精选-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选题 1、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是(C )。 A.由于人类劳动的大分工B.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大分工C.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的分离D.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 2、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标志是(B )。 A.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B.商业、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 C.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D.手工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3、城市与农村社会的区别主要是( D )的不同。 A.人口规模B.空间规模C.居住形式D.产业结构 4、一般把( A )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A.发明蒸汽机B.汽车的出现 C.空想社会主义开始 D.机器制造业、冶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5、在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上被称为"温州模式" 的城市化,也可称为( A )。A.市场推动型B.地方推动型C.辐射扩散型D.外资促进型 6、以下四项中,( D )项不是城市化。 A.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B.第二、第三产业向城市的集中过程C.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结果 D.城市人口增多导致城市空间规模增大的过程7、城市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即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B )。 A.20%;35%;50% B.30%;30%~70%;70%一90% C.25%;40%;60% D.40%;40%~80%;80%~95% 8、(B)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激发因素,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第四产业 9、通常我们把(B )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把(B )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A.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农业的产生与发展B.农业的产生与发展;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C.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D.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智力教育业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一、单选题 1、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当时的主要建筑,如广场和公共建筑体现了( B ) A.帝王宣扬功绩的思想B.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C.欧洲教会势力的强大 D.帝王贪图享受的思想 2、以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为标志的现代城市规划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反映他这一思想的是(C)。 ①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 ②规划体系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

现代设计方法与传统设计方法区别

现代设计方法与传统设计方法区别 (1)直觉设计阶段古代的设计是一种直觉设计。当时人们或是从自然现象中直接得到启示,或是全凭人的直观感觉来设计制作工具。设计方案存在于手工艺人头脑之中,无法记录表达,产品也是比较简单的。直觉设计阶段在人类历史中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期,17世纪以前基本都属于这一阶段。 (2)经验设计阶段随着生产的发展,单个手工艺人的经验或其头脑中的构思已很难满足这些要求。于是,手工艺人联合起来,互相协作。一部分经验丰富的手工艺人将自己的经验或构思用图纸表达出来,然后根据图纸组织生产。图纸的出现,即可使具有丰富经验的手工艺人通过图纸将其经验或构思记录下来,传与他人,便于用图纸对产品进行分析、改进和提高,推动设计工作向前发展;还可满足更多的人同时参加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满足社会对产品的需求及提高生产率的要求。因此,利用图纸进行设计,使人类设计活动由直觉设计阶段进入到经验设计阶段。 (3)半理论半经验设计阶段 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设计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得到加强,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实验数据及设计经验的积累,已形成了一套半经验半理论的设计方法。这种方法以理论计算和长期设计实践而形成的经验、公式、图表、设计手册等作为设计的依据,通过经验公式、近似系数或类比等方法进行设计。依据这套方法进行机电产品设计,称为传统设计。所谓“传统”是指这套设计方法已延用了很长时间,直到现在仍被广泛地采用着。传统设计又称常规设计。 (3)现代设计阶段近30年来,由于科学和技术迅速发展,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设计工作所需的理论基础和手段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设计工作产生了革命性的突变,为设计工作提供了实现设计自动或和精密计算的条件。例如CAD技术能得出所需要的设计计算结果资料、生产图纸和数字化模型,一体化的CAD/CAM 技术更可直接输出加工零件的数控代码程序,直接加工出所需要的零件,从而使人类设计工作步入现代设计阶段。此外,步入现代设计阶段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对产品的设计已不是仅考虑产品本身,并且还要考虑对系统和环境的影响;不仅要考虑技术领域,还要考虑经济、社会效益;不仅考虑当前,还需考虑长远发展。例如,汽车设计,不仅要考虑汽车本身的有关技术问题,还需考虑使用者的安全、舒适、操作方便等。此外,还需考虑汽车的燃料供应和污染、车辆存放、道路发展等问题。 传统设计是以经验总结为基础,运用长期设计实践和理论计算而形成的经验、公式、图表、设计手册等作为设计的依据,通过经验公式、近似系数或类比等方法进行设计。传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读书笔记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内容摘要 本书以时间为轨迹,全面地阐述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脉络,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发展、成熟和演变的过程;同时,对于现代西方不同类型的城市规划体系和类型做了完整的介绍和评论;分析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认识城市规划本质和定位方面的提升和发展轨迹;总结并评述了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运用,及其对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实践和实施成效的评价方面的重要启示。 第二部分核心内容 第一章为引论,主要阐述了城市规划的概念及其面临的现实挑战——未来的不确定性,并讲述可Friend(2001)所提出的规划过程中解决不确定性的战略方法,同时,分析了“程序规划理论”和“实体规划理论”及“规划效能理论”的产生。 作者指出城乡规划的定义为:是一种在社会多元群体和成员之间为实现其追求社会、经济或环境效益所达成的共识和目标的框架,是一种可以在各种矛盾和利益之间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或和解的机制,是能够针对未来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具有灵活性的政策行动程序及实施方案或建议。 第二章,论述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背景和过程。 政治背景——资产阶级革命;技术背景——工业革命;思想文化背景——启蒙运动;在这些社会背景下,城市呈现出人口增长急剧、环境卫生恶化、城市布局结构失调、土地开发使用失措、交通堵塞失控等一系列“城市病”,出于自己利益,统治阶级开始对城市进行改造和管理,城市规划就就进入到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阶段。其中,伦敦、巴黎、纽约、华盛顿的几次改建和英国公园运动、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建设与城市美化运动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社区建设、公司城的建设等尤具代表性。 伴随着对城市时间和深入思考,产生了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潮。解决城市问题有两种取向——城市分散与城市集中。城市分散思想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为代表,城市集中思想以柯布西耶的理论为代表。主要人物及著作有以下几个:英国霍华德“田园城市”《明天:走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西班牙工程师索利亚玛塔“带形城市”;法国建筑师加尼埃“工业城市”《工业城市》;西谛的城市形态学说《建筑艺术》;格迪斯的区域规划理论《进化中的城市》;法国建筑师亨纳德的城市改建思想。 第三章讲了现代西方主要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历史演进。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功能主义规划思想,以《雅典宪章》和柯布西耶1950年为印度昌迪加尔做的城市规划方案为代表;城市分散主义,以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为代表;城市集中主义,以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和“300万人口的现代城市”的城市规划方案为代表;美籍建筑师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其著作为《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20世纪60年代:对空间理论的批判;系统规划理论;过程规划理论;区域规划理论;卫星城理论与新城运动。 20世纪70年代:以《马丘比丘宪章》为代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开始转变,体现在城市环境保护的新内容、人文关怀的城市规划倾向、对大规模城市改造的反思和城市复兴思想。此时,主要理论流派有(1)系统规划理论及其应用(2)理性过程规划理论及其应用(3)关于城市规划实施成效的评估和解释。

(完整word版)南京工业大学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整理

梳理 一、城镇与城市化 1、城市规划调查的内容 1)自然条件下和历史方面的资料 2)技术经济方面的资料 3)建筑方面 4)城市环境方面 2、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的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对城市定义的基本理解应该基于三个前提: 1)城市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 2)城市的概念和定义是发展的(虚拟城市) 3)城市的定义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多角度) 4、城市的起源(血缘制和宗教中心说、权利维系与防御说、交换集市中心说) 5、城市的产生: 农业社会城市:规模小、数量职能有限、缓慢 工业社会:规模大、发展迅速 后工业社会:多中心、弹性化、分散化(信息社会) 6、城镇化(城市化)定义: 城镇化(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已成为历史的趋势,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各国城镇化的历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城镇化的趋势及水平对指导城市规划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7.名词解释:城镇化水平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8、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城镇化是城市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城镇化水平高,农业人口减少。 9.城镇化水平三阶段(S型曲线) 起步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30%左右,生产力水平尚低 加速阶段,超过30%,60%+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二、城市规划的思想发展 1、城市田园理论 1)提出者:霍华德《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明日的田园城市》) 2)中心思想:以分散城市功能的角度解决人口聚集问题,在城市外围建设卫星城。 2、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 1)提出者:昂温 2)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高峰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 3)形成过程:三代卫星城:卫星城,多功能半独立卫星城,独立的卫星城(新城) 4)特点:单一功能---多功能,半独立----完全独立 3、《雅典宪章》 1)提出时间:1933 2)代表组织:国际现代化建筑协会CIAM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1)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结构布局:以宫殿为中心组成中轴线构成城市的骨架; 平面布局:以宫城的内城为中心,其外再建外城。 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齐整的道路系统。 ?(2)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变通 2、案例:1)长安城规划布局特点: 总体布局:总体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中轴对称;宫城居中偏北,宫城之南的皇城,集中布置官府机构及官办手工业作坊与军营。宫城、皇城东西南三面为居住坊里,用城墙分隔,以体现“官民不相参’’的思想。 道路系统: 完整的方格网的棋盘式道路。 宽度极大,纯交通性道路。

分为全市性的干道及坊里内部的地区性道路。 里坊 管制严格,面积大; 在建城时巳划定,然后逐步填满; 坊里中有很多大的府第及寺庙。 商肆 集中设置东市和西市,对称布置。 大小与附近的坊里相同,但内部呈井字形,宽度不大。 市中设有管理机构,管平价、收税及治安。同样的商店,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 2)开封规划布局特点:总体布局 总平面为正方形,但不甚规整,三套城墙。 宫城居正中,为皇室办公、居住服务,城南正门为宣德门是城市中轴线的起点。 内城又称里城,呈不规则方形,主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店、作坊等。 最外为罗城,又称外城,呈不规则的方形,主要作防御之用 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基本上是方格网形,但不对称、不规整。 道路宽度小,主要街道宽40—50m。 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 居住区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 作者: 收集于网络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与人类文明史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二)城市发展的规律 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 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 "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 "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 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 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l、城市物质构成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 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 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 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现代机械设计方法(答案)

一、绪论 1.设计活动的特征有哪些? 时空性、物质性、需求性、创造性、过程性 2.试比较传统设计和现代设计的区别? 传统设计师静态的、经验的、手工的方法,在设计过程中被动地分析产品的性能;而传统设计师动态的、科学的、计算机化的方法,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做到主动地设计产品参数。 3.简述现代设计方法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 主要内容:设计理论是对产品设计原理和机理的科学总结。设计方法是使产品满足设计要求以及判断产品是否满足设计原则的依据。 现代设计方法主要内容:设计方法学、计算机设计、有限元法、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 基本特点:程式性、创造性、系统性、最优性、综合性、数字性 二、设计方法学 1.设计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计划阶段、设计阶段、样机试制阶段、批量生产阶段、销售阶段 2.常用的创造性技法有哪些? 智力激励法、提问追溯法、联想类推法、组合创新法、反向探求法及系统搜索法6类 3.运用功能分析法进行系统原理方案设计的主要步骤有哪些? 三、相似理论及相似设计方法 1.相似三定理的内容和用途各是什么? 相似定理是用来判断两个现象相似的充分必要条件及其所应遵循的法则 内容: 第一定律:对于彼此相似的现象,其相似指标为1,相似判据为一个不变量; 第二定律:某个现象的物理量总数为n,量纲独立的物理量总数为k,则该现象相似准则的个数为n-k,且描述该现象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相似准则π1,π2,,,,,,πn-k之间的关系,即 π,π,,,,,,π 第三定律:凡同一完整的方程组所描述的同类现象,当单值条件相似,且由单值条件的物理量所组成的相似准则在数值上相等,则这些现象就相识。 用途: 第一定理:介绍相似现象的属性; 第二定理:确定相似准则的个数以及相似结果的推广,也称π; 第三定理:也称模型化法则,也是相似现象的充要条件。 2.相似准则的导出方法及基本依据是什么? 导出方法:方程分析法、量纲分析法 基本依据:表示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方程式,其各项量纲必须是相同的 3.相似准则有哪些特点和性质? 如果两个现象相似,则这两者的无量纲形式的方程组和单值条件应该相同,具有相同的无量纲形式解。 出现在这两者的无量纲形式的方程组及单值条件中的所有无量纲组合数对应相等。 4.白炽灯的功率为其主要技术参数。现在要求在10~100W之间按几何级数分级设计六种型号。试确定其 功率系列(将计算值按0.5圆整) 解: 四、有限单元法 1.试简述有限单元法的主要思路、具体步骤及其依据。 核心思想:将复杂结构分解成形状简单、便于方程描述的规则单元,列出方程组求解 基本思路: “分”:用有限个规则单元代替原来的各种各样的连续系统,并用近似方程对每个单元的行为加以描述。 “和”:根据一定的规则,把关于单元的方程组合起来构成方程组,并引入外载及约束条件进行求解。 三个步骤:结构的离散化、单元分析、整体分析 2.单元刚度矩阵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都是对当时的规划思想进行总结,然后对未来的发展指出一些重要的方向,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性文件。 《雅典宪章》(1933年) 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追随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主题“功能城市”—发表《雅典宪章》—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的反映现代建筑运动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 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 核心内容是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 。 《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1977年在秘鲁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所签署的文件。认为《雅典宪章》的一些指导思想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变化,要进行修正。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基础—戴卫多夫20世纪60年代“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 两个宪章之间的有关变化A、《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B、《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C、《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述 ——城市规划是一个巨系统,仅凭感性认识是不适宜的,要运用理论和理性思维,科学地预测城市的未来发展,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城市规划理 论涉及内容 功能理论——城市形态和结构 决策理论——系统分析(自然、经济社会、历史)方法论、科学决策 规范理论——规划价值目标及和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 城市的集中发展——城市现象;大城市发展——世界城市 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制中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世界城市特征:政治、商业、人才、人口、文化娱乐中心。 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世界城市的国际功能决定于该城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联系的方式与程度。 世界城市指标:主要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集中地、商业部门的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形成的原因:由于生产力的提高 2.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昂温提出了卫星城市;美国人赖特提出了广亩城市;康帕内拉提出了太阳城 3.城市适用性评定是在城市用地规划之前进行的一项工作 4.城市规模界定: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万以上中等城市20万到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5.城市人口: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6.机场选址要求:无电波干扰;用地坡度不大;净空限制区内无障碍物 7.完善城市道路系统的措施:快慢车分流、客货车分流(主要措施;发展快速交通;开辟公共交通专用线;增加必要的停车站场 8.小区规划理论是在“邻里单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9.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10.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完整过程由2个阶段(总体规划阶段和详细规划阶段;6个层次组成,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含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区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1.城市总体艺术布局协调统一的内容:与适用、经济的统一;近期和远期艺术面貌的统一;整体和局部、重点和非重点的统一 12.城市镇体系规划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一化二系三结构”,即城市化;公共设施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等级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 13.城市用地规划的方法及其原因?

14.城市建设用地分类适用于规划中心城区范围的土地,共分为9大类、29中类和57小类 15.城市总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规划说明、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等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全国人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17.总规划的主要内容:确定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做出人防、抗震、防灾规划。 18.城市用地自然条件包括:地质条件(建筑地基、滑坡和崩塌、冲沟、地震、水文条件(水文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向、温度、降水和湿度和地形条件 19.地震烈度在9度以上地区不宜选作城市用地; 20.地下水按其成因与埋藏条件可以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 承压水(具有城市用水意义三类 21.地下水作为作为城市用水来源,若盲目过量的抽用,将会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长期大量地抽用地下水还可能引起地面下沉,导致将海水倒灌或地面积水。 22.风向,风吹来的方向,风是以风向和风速两个量来表示的。风向一般分为8个或16个方位观测 23.容积率(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 24.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是他的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

1、城市规划领域中城市得内涵就是什么? 答:从城市规划得角度而言,城市就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有效利用为特征,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目得,通过规划建设而形成得集人口,经济,科学技术与文化于一体得空间地域系统。这一概念涵盖四个方面得含义:(1)城市得人本性,城市就是为人得福利提高,人得能力建设而存在得;(2)城市得聚集性,城市就是最节约得空间资源配置形态;(3)城市规划得必要性,城市规划就是实现科学管理得有效方式;(4)城市得多元性,城市就是区域得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城市规划得内涵就是什么? 答:城市规划就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得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二进行得确定城市性质、规模与发展布局,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与进行各项建设得综合部署与全面安排。城市规划就是建设城市与管理城市得基本依据,就是保障城市空间资源有效配置与土地合理利用得前提与基础,就是实现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得重要手段之一。 3、城市发展得规律有哪些? 答:(一)城市现代化得发展规律1、人口大量城市化2、产业不断高级化3、社会结构逐步优化4、市民素质不断提高(二)城市发展得空间变化规律1、城市空间聚集2、城市空间扩散3、集散与扩散得统一(三)城市集群得发展规律 4、城市规划得发展趋势如何? 答:1、宏观研究得拓展与微观研究得深入2、将时间要素引入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3、多种学科交叉推动城市规划发展 5、城市规划得学科如何定位? 答:城市规划学科从实践中产生并服务于实践,对城市发展中实际问题得解释与解决就构成了规划学科存在得意义与价值基础。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形成与发展得目得就是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得种种弊病,即城市问题。城市规划就是以城市及其空间为研究对象得一门综合性学科。对城市及其空间发展得控制与引导就是城市规划学科得本质与核心。 6、城市规划得作用有哪些?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需要完成得任务就是什么? 答:作用:(1)规范城市土地开发秩序(2)引导市场达到规划目标(3)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任务:(1)保证城市规划按照合理得程序进行科学得编制,修订与实施,使城市有规划,并按照规划进行建设(2)通过审批管理与规划立法以及一系列规章制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要点 第一章 1.人类第一次大分工: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2.人类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有了剩余产品就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就逐渐解体,出现了阶级分化,人类开始进入奴隶社会。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 5.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6.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7.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8.人口按从事的职业一般可以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分为城镇人口和农业人口。 9.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 自然增长率)。 (2)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 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3)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 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10.截止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按统计口径已达6.22亿,城镇化水平46.6%。 11.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 12.直到2030~2040年,中国的城镇化才会真正达到稳定阶段,届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城镇化稳定期70%~80%的一般水平。第二章 13.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的建设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14.《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15.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量可见“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16.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17.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马托斯。莫尔在16世纪提出的。 18.“田园城市”的理论是英国人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的。 19.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20.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21.邻里单位是美国人佩里提出的。 22.全球城市区域是在高度全球化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有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独特空 间现象。 23.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城市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全球城镇化。 第三章 24.规划法规系统是规划行政体系、规划技术系统和规划运作系统的法律固化总和。 25.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26.“一书两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 27.规划是一种有意识的系统分析和决策过程,规划者通过增进对问题各方面的理解以提高决策的质量,并通过一系列决策保证既定目标 在未来能够得到实现。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期末考试重点2014最新

雅典宪章》共分八章: 1)城市发展受地理、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城市与周围地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区域观点 2)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功能分区 3)居住区应选用城市的最好地段,在不同地段根据生活情况制定不同的人口密度标准,在高密度地区应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距离较远的高层住宅。 4)工业必须依其性能、需要进行分类,选址时应考虑与城市其他功能的相互关系。 5)利用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机会开辟城市游憩用地,同时开发城市外围的自然风景供居民游憩。 6)城市必须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街道系统并实行功能分类,适应城市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 各功能区位置的选择 7)城市发展过程中应保留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历史建筑的保护 8)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计划、区域计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必须以法律保证其实现。规划的必要性与法律的保障 《雅典宪章》存在的问题:过于死板的功能分区、分隔的措施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使复杂、丰富的城市生活走向单一化,与人类心理需要相背;绝对的分区使居住远离工作,扩大了城市的交通量,使极为拥挤的城市交通随着交通工具的革命而日益恶化。 关于居住建筑的指导意见以及人口密度的划分无法适应原有的社会结构,忽略了城市的地方性,导致了千篇一律的“国际风格”的盛行。 1,城市规划技术系统 各个层面的规划应完成的目标、任务和作用,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内容和方法,也包括各层面上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 两个基本层面 战略性发展规划: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实施性发展规划:是开发控制的法定依据 如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地块开发控制(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对于开发行为具有法定约束力,又称为法定规划,必须遵循法定的编制内容和编制程序 一、城市规划层面及其内容 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基本层面 发展战略: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