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上海海洋大学成立给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文)

上海海洋大学成立给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文)

上海海洋大学成立给长三角海洋事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文)

21世纪是城市经济和海洋经济大发展的世纪。全球16个10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型城市中,有13个地处沿海,纽约、东京、新加坡、香港等都是依托海洋优势成为世界级城市的。

最近教育部批复上海市人民政府,同意上海水产大学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的成立,彰显了对长三角海洋事业发展的新部署,表明了对长三角海洋科教事业的新战略,体现了对长三角海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新支撑。上海海洋大学是21世纪“海洋世纪”的要求。上海海洋大学的成立,是上海作为一个沿海城市呼唤“海洋大学“的梦想的实现,为长三角海洋事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一、上海海洋大学的成立,彰显了政府对长三角海洋事业发展的新部署

2007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492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1 1%。海洋经济的区位优势不断显现。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均超过75 00亿元,占到了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近70%。

我国三大经济圈之一的长三角,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三角地区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已达6000多亿元,占全国的33.4%。上海、浙江是我国五大海洋经济大省市。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造船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渔业位居前列。海洋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新舞台。上海的目标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那么发展海洋经济是必由之路。目前,上海作为沿海大城市优势明显,在全国的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是港口、航运、造船、水产,还有中国目前最重要的能源,即整个东海经济区勘探、开发油气资源的博弈。因此,如何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对上海至关重要。

政府同意将位于长三角龙头的上海水产大学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决不是仅仅对一个大学的改名,而是对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海洋事业发展的新部署。对于提高长三角地位的海洋战略、海洋意识、海洋文化、海洋科教、海洋产业都要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上海海洋大学的成立,表明了政府对长三角海洋科教事业的新战略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海洋事业是伟大的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一支素质过硬的队伍。不论是强化海洋行政管理,推动海洋科技创新,还是实施海洋公益服务,都需要一大批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顽强的海洋人才。

目前,我国海洋工作队伍虽然初具规模,但人才结构还不尽合理,海洋管理人才和高精尖的专门技术人才尤其缺乏,特别是在海洋高技术方面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

在长三角地区,上海拥有近2000名海洋科技专业人才,与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经济发展有关的高等院校、研究所近20个,学科门类齐全。其中,上海海洋大学在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海洋政策与法规、数字海洋方面、海洋环境方面,华东师范大学在河口海岸科学方面、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方面,同济大学在海洋与地球科学方面,上海海事大学在海上交通运输方面在较强的研究水平。上海在极地研究、船舶研发等领域的专业性科研机构具有较强的科技开发能力。在长三角其他地区,还有一批海洋科教教育单位,如浙江海洋学院、淮海工学院、南京大学、江苏科技大学,以及位于杭州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

上海海洋大学改名前的上海水产大学,已有96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国家级重点学科,多介省、部级重点学科,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有一批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几十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长期以来,学校科技成果达到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的有60余项,国内首创和先进水平有90余项,获国家级科研项目或成果奖40多项,获省部级奖50多项,取得专利30多项。在海洋环境保护、物种保护、遗传育种、食品加工、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水产养殖、农业经济等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根据上海海洋大学发展规划,学校将通过5-10年的建设,使学校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领域的海洋学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通过整合全校资源,包括海洋学院海洋捕捞、海洋渔业资源、海洋环境、海洋遥感、海洋信息工程和海洋政策与管理等,生命学院海洋生物学、海洋生物技术等,食品学院的水产品加工利用、海洋药物利用,经管学院的资源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以及信息学院的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室和科研队伍,同时加强与国际间的合作,构建一个新从事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研究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和研究平台。

上海海洋大学的成立,对于集成、汇聚上海及长三角的海洋科技资源,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巩固提高上海及长三角海洋科技优势,积极发展海洋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将海洋科技开发与海洋人才培养相结合,培养高素质的海洋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是一个历史的机遇。对于在长三角在有条件的沿海区县,建立集海洋科技研发、海洋高科技产业等于一体的海洋高科技集聚区(“海洋硅谷”)是一个良好的要会

三、上海海洋大学的成立,体现了对长三角海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新支撑

上海海洋大学搬迁到上海临港新城,为建立以临港新城为中心的长三角海洋科教平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上海海洋大学2008年9月将整体搬迁到上海临港新城。依托深水港、航空港与保税港,南汇正全力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发展海洋事业与海洋产业,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与融生态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休闲家园,把南汇建成富有海洋经济文化特色的现代化海港新城。打造海洋南汇,不仅体现在产业上,还反映在文化、传统和社会的整体氛围上。为此,南汇将注重从普及海洋知识、海洋历史做起,培养青少年的海洋意识,营造起热爱海洋、开发海洋和保护海洋的社会氛围,使海洋真正成为南汇的魂和根。同时,将结合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以港口为依托,以产业为导向,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实现海洋强区的发展目标。

2008年8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南汇区调研时指出,海洋是上海拓展城市空间的重要依托。必须按照国家战略,充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把握机遇,从上海自身实际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努力争创海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习近平同志指出,对于上海来讲,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十分重要。上海必须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海洋事业和产业,实现海洋经济发展新突破,要聚焦重点,根据自身的资源特点和区位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关键要做到“聚焦、错位、合作”。聚焦,就是要发挥上海海洋科技、产业的优势,聚焦重点领域、发展重点产业。依托洋山深水港,进一步做强海洋运输及其相关产业;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重点发展海洋高科技产业、海洋新兴产业。错位,就是要注意和其他地区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避免过度竞争,力求形成全市合力。合作,就是要加强与兄弟省市,特别是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要加强了解和沟通,进一步拓展彼此在海洋经济方面的合作空间。

成功的海洋工作和保护有赖于知识渊博的决策者和一个见多识广的公众群体。人海关系是一种互利互惠,共生共长的关系,不是以往那种人类一味的索取,一味的向海洋要资源要财富要利润的以人类为主的人海观。和人地关系一样,人要尊重海洋,尊重自然,这样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永续发展。一方面,人类要向海洋索取更多的资源,供人类发展利用;另一方面,人类要积极地优化海洋环境,让海洋的生产力不断的提高,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人海关系和谐恰恰体现了海洋循环经济的理念。通过各类媒体和海洋宣传活动,在市民群众中普及海洋知识,提高公众对海洋的认识。培育海洋文化,树立海洋国土和海洋经济的观念,尤其要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海洋意识的培养。建设航海博物馆,举办海洋国际文化节,营造海洋文化氛围。鼓励公众对海洋开发和管理的支持、参与和监督,为海洋的开发利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上海水产大学已有中国鱼文化博物馆,还成立了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海岸带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通过上海海洋大学这些学科的进一步拓展及向社会辐射,有利于打造以临港为基础的海洋意识海洋教育海洋文化新基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