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古代官德与干部修养——作风建设党课讲稿(19页)

古代官德与干部修养——作风建设党课讲稿(19页)

古代官德与干部修养

(党课讲稿)

前言

同志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古代官德与干部修养。德是中国古代思想史和哲学的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而干部修养在今天强调了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所以,不管是从中国古代的思想,还是从今天的干部修养来说,德都是占据了一个最重要、最核心的位臵。那今天我们来一块儿来看中国古代的思想中有哪样一些对官德的描述和要求,对官德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定,分析他们对今天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品德修养、理论修养的一个现实意义。

首先,宋代著名的大儒朱熹说过的一句话,他说:“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做人而已。”圣贤,包括孔子、孟子等,说了很多话,千言万语,但最核心、最基本的一条是教我们怎么样来做人,因为孟子说得很好,他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和禽兽的区别是非常小的,就那么一点点,那正是由于这一点点,人才和禽兽有本质的区别,人才成为一个人的世界。那这样一个教人做人,孟子的话说是要有“四心”,仁、义、礼、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如果你有了这“四心”,那你就是人,如

果你没有这“四心”了,那你就不是人,你和禽兽就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人本来也是从动物,从禽兽界,从猴子演变而来的。

那我们结合着圣贤的千言万语来看看教人做人大概要具备

哪几种心。总的来看,至少有包括自知之心,人贵有自知之明,要有仁爱之心,还要有功德心,要有宽容之心,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天,敬畏祖宗,敬畏自然和历史的规律,还要有诚信之心、平常之心、羞耻之心、功利之心,这个功利之心是我们所要抵制和排斥的,因为中国古代对于“利”是看得比较低的,所谓不一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通过不利取得的不义之财对我而言就像浮云一样。那功利心、贪婪心和侥幸之心就构成了前述的几个心所对立的人性中恶的这一面。人性中有向善的一面,人性中也有作恶的一面,所以中国古代在这个问题上很复杂,它有性善论,强调人性本善,孟子有强调性恶论,说人性本恶,人生来就是恶的,如荀子,还有一些思想家认为人是有善有恶,既有善也有恶。还有人认为人性是无善无恶,它无所谓善与恶,一切都是后天形成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不管什么观点,它都存在着两个概念的对立,一个是善,一个是恶,那归结到人心和品德,那就有善的德和恶的德,有善的心和恶的心,功利心、贪婪心、侥幸心,那它就是恶的心。人性的修养,人性的做人,那是要弘扬人性中善的一面,把恶的一面压制住,使它不流露出来,不损害我们的思想和品德。

那今天为什么在干部修养这样一个时代的大课题的研究中

要提出、吸收、借鉴古代的官德?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古国、大国,我们的文化基因、精神血脉是一以贯之的,是从远古到现代这一条血脉,它是连贯的,贯通的。中国古代有非常好的向历史学习,借鉴历史的这样一个传统。正所谓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历史为镜子,可以知道兴亡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用其他的人作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己身上的缺点,知道自己的得失。以铜为镜,可正衣冠。用铜做镜子,照一照镜子,可以使自己正衣冠。所以,我们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是为了更好传承历史,把历史上宝贵的资源古为今用,使它发挥其现代价值。

那中国古代的官德有很多条,各个流派的思想家都提出了很多,那概括起来说,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强调官员做官做人要立德为首,立德为本,官有百行,以修身为先,立德为首,这是第一类;第二大类,要求这些古代的领导干部和官员,要求他们一个是廉,一个是俭,一个是廉洁一个是勤俭,所谓的廉俭是万民所仰,贪奢,贪婪和奢侈是败亡之道,这是第二类;第三类,要求这些官员要慎独慎微慎用权,在权力的使用上要谨慎,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要谨慎,在一些细节的事情上、小的方面要谨慎,所以叫做慎独慎微慎用权,戒贪戒色保平安。

一、官有百行,以修身为先、立德为首

(一)德乃立身之本

首先,第一大类,官有百行,以修身为先,立德为首。那对于这一大类,我们又可以分成几个小类。第一点,中国古代对官

员的要求是德乃立身之本。有没有品德,有没有道德,是立身的根本。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人可一生不仕”,一个人可以一辈子都不做官,不出仕,“但不可一日无德”,但不能有一天不讲德。这句话把仕和德的关系描绘得很清楚,要做官可以,做官的前提是要有道德和品德,这个官即使做不了了,不做的,没有机会做,那同样的需要这样一个道德,道德是做人的一个标准,那它更是做官的一个首要的基本前提。中国古代又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我不害怕没有这样一个位臵,我害怕的是我怎么样立(顶天立地),怎么样成人,怎么样成为一个站得住的,成为一个立得住的人,这一点是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的。那中国古代还说,“德不孤,必有邻”,一个有品德的人,有道德的人,你身边一定会有很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你一定不会是一个孤独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很多的共同的志向,共同的情趣的这样一个群体。

那对于修身这一块,德乃修身之本,最著名的一句话,中国古代讲究知识分子要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四书,《大学》里最核心的思想,强调修身的重要性,我们经常讲修齐治平,修齐治平的基础各前提是修,是修身。

所以大学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从皇帝到平民老百姓,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全都是以修身为最根本的,因为有了修身才有齐家,自己把自己打理好了,立得住了,你才能够去立一个家庭,齐家了以后态度治国,治国才能平天下。这是一个逻辑递进的过程,它是一个逻辑环节环环相扣的过程,没有前一步就必然做不

好下一步。所以《大学》里说的好,不管什么人,不管什么身份,都要以修身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那我们现在看,德,修身在立人、为人、成人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再辨析一下德与其他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看一看德与才的关系,这个“才”是“人才”的“才”。司马光曾经有一句非常精炼的话来概括德与才的关系,他说:“德者,才之帅也。”德是才的统帅,是统领才的,有才无德就失去了这样一个统帅,失去了这样一个方向,失去了这样一个引领,我们经常有句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是引领方向的,没有了车头那火车怎么办?就不知道跑向哪里,就成为了脱缰的野马,所以这句话就概括了德和才的这样一个关系,德是才的统帅,没有了德,即使有再多的才也丧失了方向,丧失了这样一个根本性的价值标准。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说过,他说:“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他说,选拔领导和官员,要以德行为根本,而文艺,这个文艺不是我们今天说的文艺会演、文艺表演的文艺,这个“文”是指文学、文字,“艺”是指六艺。你的业务能力、知识水平是排在第二位的,德行是排在第一位的,是一个根本的。

清朝非常著名的封建王朝的皇帝康熙说:“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一个官员心术不正,整天想着歪门邪道,那即使有才学又有什么用?没有才学还好,有了才学反而对国家、对社会、对老百姓的危害大。所以,从这几句话中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在

看待德与才的这样一个关系中始终是把德放在比才更重要的位臵,把德看作是才的根本,是才的方向,所以我们今天讲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同样是把德放在前面,强调“德”字在领导干部修养,在选拔领导干部过程中的一个最根本的标准意义。

前述了德与才的关系,现在再看,这也叫德与财,这个财是“财富”的“财”、“财产”的“财”,那这个德与财的关系,同样是在四书的《大学》中这样说到,“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中国古代本和末是一对非常重要的范畴,本就是根本,是最核心、最主要的。末是细枝末节,是次要的,无关紧要的,所以《大学》里说这个德是根本,财,财产、财富是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所以《大学》的这句话就非常清晰地阐明了我们所说的德与财的关系。

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德之上的,我们称之为大德,德之大也,称之为大德,那样一种在各种德行之中最为根本的那样一些品德,我们称之为大德。一个人只要有了大德,那就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具备了这样一种大德,天地之间的这样一种大德,那肯定有你的位臵,你做官员有你的位臵,必得其禄,必得其名,有名有利还延年益寿,必得其寿。所以,古代把大德,一个人是不是具有大德和他的人生能否取得成功,它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大德是人生成功,是名利等所有东西的一个前提。

如果无德,中国古代也有很多警示的语言来提醒不要做一个

无德之人。无德是,“德不称位,不祥莫大焉”,你的品德和官员所处的位臵不相符,官员的级别坐得很高,但品德跟不上,是一个品德败坏的人,甚至比一般老百姓的品德还不如,那就不祥莫大焉,不吉祥、凶险的事情发生的概率就非常大,很容易滑向罪恶的边缘,会引来杀身之祸或不祥之兆。

无德,“不仁而居高位”,一个人不仁不义还爬到很高的位臵,做了很大的官,“是播恶于众也”,是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一种恶的力量,这样一种现象在今天中央惩治了一些很高级别的腐败分子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深刻理解这句话的现代意义。还有是“无德而禄,殃祸速至”,没有品德却有功名利禄,那殃祸速至,很快就要来了,已经很危险了,所以中国古代将德看得非常重要,所以立德为首,修身为先,它的第一个大的方面是德乃立身之本。

(二)德乃为政之要

第二个方面,德乃为政之要。首先要立足立身,首先要做一个有品德有道德的人,然后才能谈为政,才能谈做官。那做官要有哪些品德?孔子在《论语》之中就说了很多,他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整天要忙忙碌碌的,不要感到疲倦,行之以忠,要忠心耿耿的,这是一个官员最基本的品德。

孔子在《论语》中还说到,一个官员最大的品德或最为重要的品德之一是以身作则,从自己开始,不要总是要求别人做什么,要求别人做不到的,自己首先不能做,你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

首先要做到,所以孔子说“政者,正也。”从政、为政就是一个“正”字,公正正义。“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作为一个领导干部,首先遵守纪律,做一个公正公派公道的人,那还有谁敢不正?通常有一句俗语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很多事情并不是下级愿意去做,是因为他模仿着、效仿着上级,上级做了一些错误的分析,错误的事情,就被下级的人所效仿,所以孔子强调每一级的官员都要以身作则,从自己开始做起。

所以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如果一个官员是一个正直正派的人,他不用下命令,自然会向他学习,效仿他。“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自己制定的一些规律、纪律、要求,自己都做不到,反而要求别人做到,那孔子认为这样是不行的,“虽令不行”,即使下命令了,但是也没有人会遵守的,因为首先自己没有做到。所以,孔子在《论语》中这几句话的思想是非常精辟的。这是德乃为政之要。

(三)德乃立国之基

第三个方面,德乃立国之基。这个德不仅是做人、做官的基础,而且是整个国家,一个国家的文化精神,道德的支柱,所以《左传》里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皇天后土,他可以辅佐的,可以让这个国家长久、长安、延续的惟德,只有德是最好的助手能够辅佐自己,“德者,国家之基也”,德是国家的基础。

那管子说道:“授有德,则国安。”有德的这样一个国家,它一定是平安、安定的国家,“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