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思维与语言

思维与语言

思维与语言
思维与语言

关于人类语言与思维发展的相互关系

李先进

人类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人类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与动物有所区别的主要因素之一。语言的发展是一种社会现象,遵循着一定的发展阶段和规律,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产物。思维同样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之所以与动物的思维有根本的区别,是它借助语言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可以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地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思维是心理活动,是一种心理过程,它的发展同样遵循着一定的发展阶段和规律。语言的发展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同样对语言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思维的发生是人类语言形成的动机、基础和必然结果

在人类早期的发展进程中,为了生存,为了相互间的交流与沟通,为了对外界事物的不断认识,对语言和文字的形成产生了需要,而这一需要本身就是人的思维过程。可以说思维是早于语言产生的,因为在人类还未创造文字符号前,实际上就已有思维,是与动物还未有很大区别的初级的、简单的思维。语言和文字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思维的作用可说是起重要作用的。

大家知道,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那么,这种心理的产生也必然伴随着思维的产生,尽管是最初级的简单思维形式和内容。初级的思维主要是对直接刺激进行反射,人们对猎物的反应、对环境的反应、对人们之间的神态的交流、呼声、手势、面目表情(喜怒哀乐)等,都在向他人传递着某种信息,这种信息就是初级思维的具体表现——初级语言的表现形式之一,但还未有文字及词的产生。所以,在还未有词句的语言产生之前,由初级思维内容和形式所代表的动作、神态等,也算的上是最初级的语言表达方式。初期的条件反射是由触觉——平衡觉复合刺激引起的,随后听觉、视觉等各种感知觉系统的刺激都能组成复合刺激,特别是以词为刺激信号的刺激引起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不仅表现为感知觉的反应,也是初级思维的表现。

人类是逐步社会化的群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为了交流、传递各种信息、表达内心世界等,需要语言和文字的帮助,这为语言文字的产生奠定了需求基础,也是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是语言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文字的创造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从最简单的符号型文字(如:草结、划痕、图案等)、到契形字、象形字、音标字等,词义的解释、词类的组合、语句的形成和发展等,都是思维作用的结果之一。因此,人类是先有思维,然后再创造文字和语言的。

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1、语言概念的形成是思维的内容和工具之一。

人类首先创造出的是文字,然后经过词类、组词、简单句、复合句等复杂而

又漫长的过程。随着人类的发展,对客观事物直观认识的丰富,就必须借助抽象的思维和认识方式扩大对客观世界的深入了解。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借助语言词汇来表述的。概念在人脑中的形成过程,就是思维活动和发展的过程。随着人类对外界事物的认识的不断扩大和对知识欲求的发展,已不再满足于对事物的表面关系和形象联系的认识水平,人们开始追求对事物的内在关联和本质特征的认识。生活范围的扩大,生活经验的日益丰富,对事物概念认识的不断发展,这些都促进着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中萌发出抽象逻辑性,并使抽象逻辑思维得到初步地发展。

2、动作是思维的表现工具之一

人类早期的思维内容,是通过动作作为媒介的,利用动作,人们可以操纵一些外界事物,可以通过动作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意思,相互传递信息。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除了用语言表达外,还更多地使用身体动作,包括眼神、手势、体形变化等。动作本身也是语言的一种——体语。人们通过动作,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与他人进行沟通时,增加了表达的色采,也使对方理解起来更加明确。

3、思维的内容和方式是通过语言具体表现出来的。

思维的过程和结果需要通过言语表现出来,只靠动作是远远不够的。而思维的内容如果不表达出来,他人是很难知道的。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语言交流是最方便和有效的方式。没有语言的表达方式,思维就没有实际意义。正常人会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聋哑人会用哑语手势进行交流,盲人使用盲文和语言进行交流。另外,人们交流的内容,就是思维的内容。在两种语系互不相同时,人们的交流是很困难的,表达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

三、语言的发展推动思维的发展

语言的发展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遵循着一定的发展阶段和规律。人类首先具备发音的生理系统和组织、整合能力的大脑中枢系统;随后是口语的运用,文字符号的创造,词句的产生,语法结构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婴幼儿的语言发展从侧面看到人类掌握语言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规律与思维的关系。

1、前言语活动的发音阶段

由于呼吸作用于发音器官关系,新生儿时期能自动发出“ei ”、“ou ”、“o ”等元音声

音,这些断续的、经常出现的发音代表着婴儿的某些机体状态、感觉状态、情绪状态,反映着婴儿的感受。这些发音是言语发展的前提和组织者,“伊呀学语”是在婴儿与成人之间日益频繁的交往和互相呼应中发生的,婴儿以发出语声的方式同成人在感情和行为上发生联系。

这个阶段的发音除了生理因素外,也与婴儿的语音分辨有关。有研究表明:出生4天的婴儿已经能够分辨不同长度的语言音节,能区分母语和非母语;2月龄的婴儿能够区分音素;4月龄婴儿已经表现出对语言刺激的偏好;6月龄婴儿开始学会保留母语而放弃非母语的语音。发音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基础,对语言的

正确感知是婴儿发展正常的口语理解与表达的重要基础。

2、言语的早期发展——词汇的理解和掌握

人类的语言是以词为基本单位的,对词汇的理解和掌握的不断发展,有助于婴儿语言

的具体发展。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时,总是以第二信号系统的某种语言的词作为其刺激物的,(或是声音、或是符号、或是体语、或是文字等),只有通过语言活动“说出”的词,才会有效地激活第二信号系统进行思维活动。一个人在与他人进行交际、沟通的过程中,时刻需要通过他人的语言来理解对方的思想,推测对方的意图等,理解和推测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作用。

第一批词汇的产生是婴儿言语发生的标志。发音阶段的语音是自发式的,无具体意义的表达,而一旦词汇产生,婴儿的言语发展进入了一个实质性的进程。人们在掌握语言的词的过程中,先是从单词开始的,然后发展掌握到复合词和句子。

词汇的内容在这个时期也不断扩大,随着年龄的增长,从掌握与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词汇到与日常生活距离稍远的词;从具体的词汇到抽象性概括性比较高的词。比如幼儿刚开始掌握的词中较多的是“人称类”、“动物类”以及“日常生活品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掌握了关于社会现象、工农业生产、技术、工具等方面的词。这个阶段,幼儿对词义逐渐得到确切和加深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克服了词忆扩张和词义缩小,能够正确理解并使用词。如“猫”与“狗”的区别、“老虎”与“豹”的区别等,基本上能用比较准确的词分别进行表述。

3、词语组合成句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阶段

15个月时,婴儿一般能说出20个以上的词语,2岁婴儿已学会使用100个甚至几百个

词,经常出现两个字的组合,所以这个阶段也有称为双字句阶段。双字句是婴儿语言表达的主要方式。能说出词是婴儿语言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质变。到1.5岁时,语言发展较早的婴儿能说出少量的简单句子。这个阶段的句子似乎是以主题和主题的作用组织的,基本上符合主谓宾语的基本语法结构,这表明幼儿已掌握了某些语法和某些语义。

幼儿使用词语组合,一方面是模仿成人的语句,一方面是自觉的行为,是与成人进行沟通的直接有效的方式。这表明,幼儿基本上能够用他们自己的所能说出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为他们的语言发展奠定了基础。

4、口语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人类语言包括口语语言、书面文字语言等形式,口语语言在人类语言发展进程中具有

很重要的作用,也是人类进行交流和联系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没有文字形式的语言,但不能没有口语形式的语言存在。

婴儿晚期和幼儿早期的语言是以口语为主的,并借以与成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有研究

表明:幼儿在3岁时已基本上掌握了本民族口语,但这以表现在语言的基础方面,即符合语法和语义的简单句子中。这个阶段,幼儿能说出完整的简单句,并逐步出现复合句,不但使用名词、动词、形容词,而且学着使用连接词、介词等。幼儿到4-6岁已掌握了基本的生活应用词汇,各种词类和句型,亦即掌握了语言的基础部分。但在幼儿阶段的语言水平基本上属于情境性语言,并与活动直接联系着。

在幼儿期,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不管是顺序性、完整性和逻辑性的发展,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趋完善。幼儿具有独特的获得语法结构和自动应用组词成句的规则,并大致按照如下趋势发展。(1)单句到复合句的发展;(2)从陈述句到各种形式的句子;(3)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发展;(4)从简单句到语句修饰和精确化的发展;(5)言自语发展到能连贯地说话;(6)书面文字语言的萌芽阶段。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人类语言的发展的基本过程和规律,而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思维是与之相适应地发展的。如果语言不能发展,思维的内容也不会得到有效的表述,思维的内容也会贫乏,缺少多样化。儿童的思维内容,只能用他们所掌握的语言进行表述,不可能用成年人的语言表述。因此,语言的发展推动着思维的发展。

四、思维的发展对语言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1、思维影响语言表达

思维的内容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但表达出来的内容是由思维内容和形式的决定的。想不到的事情自然不会说出来,对同一事情的表达也会有不同的形式,他人的理解也会多种多样。人们创造新词汇也是思维对语言的作用的表现。随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新现象都要求用新的词汇来表述。另外,由于人的经历、文化层次、所处环境、使用的语种等的不同,其思维的内容和形式是有区别的,自然影响着人们的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2、思维的发展推动语言的发展

人类的思维发展,经过了直接行为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几个主要的阶段,而语言的发展正是这几个阶段的直接反映。词意表达、词语的形成、语法构造等,都在不同程度受思维形式发展的制约。任何人都不可能在婴儿时就已会使用逻辑思维的形式,同样逻辑思维的内容也不可能使用婴儿时的未成语句的单词或体语来表现。任何人的思维程度或思维形式,制约着他(她)的具体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内容。

思维与语言是人类进化和发展的共同的必然结果,没有思维,不会有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没有语言,也就没有失去内涵的具体思维;思维借助语言进行表述,语言所表述的内容就是思维的内容。在人类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思维和语

言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同时,思维和语言的正常发展,促进着人类的正常发展。对人类的思维和语言的研究,对人类的进一步发展是有着积极作用。

参考资料:https://www.docsj.com/doc/4e4390757.html,/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96

语言不但是交际的工具,而且也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活动,尤其是抽象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语言,不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

1)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同时语言也离不开思维。二者如影随形,谁也离不开谁。一方面,没有语言,思维活动无法进行,思维成果无法表达,思维实际上就不可能存在;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运用才有存在的意义,如果没有思维活动,无所谓交际和思想,语言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没有必要存在了。所以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哪里有思维活动,哪里就有语言活动。

2) 语言和思维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语言和思维是互相适应的,思维发展水平有多高,语言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一种语言,无论它的结构简单复杂与否,都是能满足一个社会集团交际的需要的,当然也能适应思维的要求。因此人类语言无所谓先进与落后,无所谓优劣,都是一定社会的产物,为一定的社会服务。

思维与语言

作者: (俄)列夫·维果茨基

译者: 李维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是国内外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各种观点各执己见,莫衷一是。其实,二者的关系非常复杂,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重要的区别。 (一) 思维和语言的联系 思维和语言虽是两种现象,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思维的特点来看,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维之所以能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和概括的反应,是因为语言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否则,人的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就难以进行。因此,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手段、思维的工具。但是,语言不是思维的唯一工具,也不是交流思想的唯一手段。人们还可以利用其它符号和表象来思考,用手势、表情来表达思想。幼儿在掌握语言以前,可以用形状、颜色、声音来思维。聋哑人丧失了语言,可以借助于手势、表象等进行非语言的思维。 2.从思维的内容和结果来看,人的高级思维和语言是不可分离的。思维以语言为客观刺激物,特别是刺激物不在眼前时,语言就成为思维活动的有效刺激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词来实现。但语言也离不开思维,语言要依靠思维的内容和结果予以充实、发展。如果语言不被人们所运用,语言就成为纯粹的物质外壳。只有当语言的那些物质形式被思维内容和结果予丰富起来时,语言才能成为一定对象的符号和具有一定意义的标志。 3.从思维的种系发展历史来看,思维和语言是同步发生的。思维和语言都是在劳动创造人的过程中同步产生的。即“已经形成的”人的思维和“已经形成的”人的语言是同步发生的,并且互为存在标志,否则,便不是人的社会性思维,也不是人的真正语言。 4.从思维的个体发展历史来看,思维和语言也是密切联系的。儿童思维的发展表明,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抽象思维是借助语言实现的。5个月的儿童,能根据颜色和形状区别物体,能对事物进行较低级的概括,但这仍然属于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只有在儿童2岁左右掌握语言之后,抽象思维才逐渐发展起来。 (二)思维和语言的区别 思维和语言虽然有密切关系,但是思维不是语言,语言也不是思维,它们是两种相对独立的现象。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本质特征来看,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一种包含物质内容的心理现象;而语言则是有一定的物质形式与概括的内容所构成的符号系统。它是一种包含精神内容的物质现象,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或思想的直接现实。这是思维和语言的根本区别。2.从生理机制来看,虽然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都体现着大脑和感官的整合效应,但思维器官主要是大脑,语言则是大脑皮层言语区与眼、耳、喉、口腔等感觉器官或效应器官联合活

《心理学》:思维与语言

《心理学》:思维与语言 思维与语言 我们每个正常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明显地体会到:当我们有什么心事向别人倾吐的时候,我们都是用言语来表达的;当我们有什么问题要考虑的时候,我们都是用言语来想的,特别是当我们考虑十分繁难的问题的时候,我们甚至同时大声地说出话来。 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在没有掌握和理解类的名称以前,即未能给事物命名以前,就能将图片上的衣服、植物或器皿归类,按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概括。这说明在儿童心理的发展上,思维是先于语言的;但在儿童掌握了语言之后,儿童的思维与语言是紧密地联系着的。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的工具,人们用语言来彼此交流各自的思想。同时,语言也是正常人用来进行思维的武器,一切掌握了语言的人都是用语言来思考问题的。 斯大林说:"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语言是直接与思维联系的,它把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用词及由词组成的句子记载下来、巩固起来,这样就使人类社会中思想交流成为可能了。" 人用语言进行思维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在大脑皮层中具体的条件刺激所形成的信号系统与概括的语词的条件刺激所形成的信号系统协

同活动,进行多阶段的、多种水平的分析综合的过程。巴甫洛夫把具体的条件刺激所形成的信号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把概括的语词的条件刺激所形成的信号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巴甫洛夫说过,词对于人来说,正如其他一切为人与动物所共有的条件刺激物一样,乃是一种现实的条件刺激物,可是词又是如此的广阔丰富,这是任何其他条件刺激物所不及的。就这一点来说,动物的条件刺激物无论在量上或在质上都是不能与之比拟的。 由于成年人有过一段生活经验,词与来自体内外进入大脑半球的一切刺激物相联系着,并成为那些刺激物的信号,可以代替那些刺激,因而词能够引起那些刺激物所能引起的动作和反应来。 言语运动的生理器官同其他活动的生理器官一样,也是由三个相互紧密联系着的部分组成的:(1)它的感受器官(外周神经末稍)分布在发音器官的肌肉、韧带中;(2)它的相应的传入神经纤维;(3)它的中枢神经终末,在一般情况下,主要集中在大脑左半球皮质的额中回和额下回区域。 此外,还有两种用来感知言语的器官──言语听觉器官和言语视觉器官。言语听觉器官感知可听到的词,而言语视觉器官则感知书面的词。 言语运动器官、言语听觉器官、言语视觉器官,都与其他活动的生理器官相互联系着的。 儿童的言语是在成人的言语刺激物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试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思想战线》1998年第11期试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陈慧媛 如何看待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自古就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一种认为语言与思维不可分,思维要靠语言而进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这种观点被称为“载体说”。另一种观点认为语言是思维的代码,即使没有语言代码,思维依然存在,这种观点被称为“代码说”。1争议的中心就是语言与思维是否会分离,是否存在不依赖语言的思维。有的语言学家比如邦文尼斯特就认为“我们理解的思想已经被语言框架定型了。语言之外有的只是以手势和面部表情表现出来的不明确的动机和意志冲动”o。这意味着语言之外没有思维可言。然而,也有一些哲学家持有相反的论断。在黑格尔看来,仿佛不能用语言来表现人们所思考的东西,因为语言似乎不容许称谓个别的东西。?叔本华以格言的形式写道:思想体现为词之日即思想消失之日。柏格森也认为活生生的思想和语言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词有碍于把握概念的真正涵义。也有的哲学家如维特根斯坦则认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无法说清,无法证明,因为思维是无法观察到的。不过,思维虽然观察不到,却是我们时时感觉得到,时刻都在进行的活动市且涉及现代语言学各分支领域的许多问题,所以仍有对其进行不懈探讨的必要。 本文要探讨的观点是语言与思维并不总是形影不离的。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并不等于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应该大于或超越语言能力。如果人们在思维的时候总是以平时交流时的自然语言形式来思维那是不可思议的。仔细对语言及思维的一些特点进行分析,可看出语言与思维作为大脑的两个运作机制并不总是相伴相随的。要进一步明确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有必要把思维类型作出区分。另外,在语言与思维是否存在分离现象的争议之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内部语言。内部语言是否存在,其形式与功能如何?这是探讨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中-个回避不了的问题。最后应该说明虽然思维与语言不能说截然不可分,但并不是要否认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 一、思维与语言的特点 思维与语言是人类大脑的两个独特机制,也是两个有所区别的大脑产物。各自有其不同的功能与特点。思维是一种心理活动,被认为是人脑对于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思维是在实践活动中、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思维活动是人们主观意识的活动,不总是受意识的控制和支配。思维有时受客观事物的刺激和影响而发生,有时也会自然发生。而语言是社会活动,交际活动和思维活动的产物,是外在的。语言只有在习得后才成为以上各种活动的工具。而且语言的使用往往是自觉的和有意识的。我们常说,“使用语言”,“表达思想”,却不说“使用思维”。说明两者功能不一样,受主观意识的驱使程度不一样。 从语言与思维对事物的呈现方式来看,语言的表述只能是线形的,而思维作为一种心理

语言学概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浅析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0 刘子君 关于语言的起源,古希腊有两种说法:“约定俗成”和“自然天成”,前者是“惯例派”所持的观点,后者是“自然派”所持的观点。“惯例派”认为除少数象声词以外,语言词汇的意义与形式之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也就是是说语言形式和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人类可以改变并发展的。“自然派”认为一切词天然地代表着它们所指称的东西,例如象声词(onomatopoeia),虽然这些次不多,却是语言的基本词汇,其它次是由此而发展来的。(上述部分文字引于)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一直都存在语言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语言之争。但是,这两个论断都是不成立的。因为语言和思维是一个相互成全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首先,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载体。我们知道,我们说出来的话都是由语言最小的单位语素、字、词、词组、句构成的,而要说出这些东西,要靠我们的嘴,也就是发声体,如果没有了发声体,我们的思维无法得到全面的表述。除了说,思维的承载方式还有写,但是,这也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的。语言是含有一定的主观意识的,就像一句话,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述出来,而表述的效果却是不尽相同的,因为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不尽相同的。但即使表述有再大的不同,通过语言这一基准,所表达的意义还是基本一致的。 其次,思维能够对语言进行完善。例如,写信,这是一种思维的成果,虽然说,有的时候写东西,一气呵成,这只能证明思路的流畅,不能代表写出来的东西不需要经过思维的过程。一般人写信或文章都是先构思好了要说的话,然后再考虑用什麽样的书面语写出来,写出来可能还要修正。这就是一个不断思维,不断表达的过程。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就像中文和英文的表达语序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一样的,中国人肯定是用华夏文化的思维想好如何表达再套用英语的句法形式表述出来,这也是需要详尽的思维的。 人类思维的过程需要语言,思维的成果也需要语言表达出来。比如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形成了概念,这种概念就需要运用语词把它表述出来,没有语言,没有句子,也就没有了表述的依托,思维恐怕也不存在了。所以,语言是思维最有效的工具,语言参与思维的新城与展示的全过程。所以斯大林说:“不论人的头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 一关于“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很难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自本世纪以来,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都在努力地想从各自学科的角度,给文化下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然而,迄今为止仍没获得一个公认的定义。据克罗门(Kroeber)和克勒克洪(Kluckhohn)在1963年出版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论》(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Concepts and Definitions)一书中的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就有150个之多。可见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所存在的差异。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们普遍都依照奥斯华尔特(Oswalt,1970)的“大写字母的文化”和“小写字母的文化”这一区分来理解“文化”这一概念。也就是说,人们一般都将“文化”的概念分成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如生产和交通工具、服饰、日用器具等。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前者指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如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有关这些制度的各种理论体系等;后者则指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们通过他们的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文化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每一代人都继承原有的文化,同时又在不断扬弃和更新原有的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各个民族由于地域、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的不同,其文化也具有各自的特点。例如,在受到别人的赞扬时,根据操英语民族的文化,被赞扬的人应表示接受,以表明自己认为对方的赞扬是诚心诚意的或所赞扬的事是值得赞扬的。然而,对中国人来说,受到别人赞扬时,通常要表示受之有愧,做得很不够等等,而一般不能直接地接受赞扬,否则就意味着有骄傲自满情绪或缺乏教养。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 长期以来,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被语言学界所关注,二者的关系从来就没有获得过一种圆满、充足 的解释,因而成为不同语言学流派所关注的一个要点(杨永林, 2004:14-17)。究竟是语言先于思维,还是 思维先于语言;是语言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语言,迄今为止,学界尚无定论。本文拟从回顾语言与思 维的争论入手,通过对语言功能的反思及语言起源假说的再探讨来阐述语言与思维的同存共进关系。 一、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 语言学界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类:语言先于思维,思维先于语言,语 言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语言。以下是我们对这四种观点的简要概括。 1.语言先于思维 以法国哲学家E.B. de Condillac为代表的学者持语言先于思维的观点。Condillac曾充分阐释过人类只有通过语言的使用才能主动控制思维的主张。他认为不使用语言,人们便无法自觉控制思考功能及其它思维行为。前语言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制于生理机能及环境刺激。没有语言,人们不能自觉地记住过去,比较两种感觉或指导思考的方向。语言使人类主动运用自然赋予的思考能力。他因此得出结论:野人没有记忆,他们有的只是他们不能自由支配的想象(Harris, 1997: 143)。 2.思维先于语言 思维先于语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J. Piaget。他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基本阶段(Piaget, 1969):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他认为对正常儿童而言,有音节的语言发生在其感知运动阶段的终端,这期间儿童仰仗动作与感知的协调来组织经验,探索、适应外部环境。这个阶段是婴幼儿语言准备期,其准备包括发音准备和理解准备两方面。幼儿出生9个月后,虽然还没有语言,但已有动作思维(马福全,2005: 5-7),这表现为其能在手段和目的之间进行协调,从最初的图式中选取已知的方法用于新的情景,比如这期间的婴儿会抓住成人的手,向自己想取又取不到的物体方向拉动,或是要成人的手揭开被遮盖住的物体等。他通过对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具体分析认为,这时候儿童还没有语言,但已有了思维,也就是说思维先于语言(肖少北,张文香,2000:106-110)。

语言和思维的先后及决定关系

语言和思维的异同及先后关系 1、语言的两大功能:思维和交际。思维(想象思维、抽象思维) 2、语言功能,其交际的五个过程: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 3、语言的层级体系:语言系统就是由音位、语素、词、短语、句子等单位构成。语言的底层是音位。音位是最小的有辨义作用的语音单位,位于语言符号结构的最底层。 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与符号的序列。上层又分为四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词,第三级是短语,第四级是句子。语言结构就是由音位层和音义结合的符号序列层构成的装臵,我们称之为语言结构的二层性。 ◆1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及联系: 它们的联系: 1、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 2、语言存在以说话的需要为前提。 3、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是行为和结果。 4、言语包括语言成分和语余成分。 ◆二、语言和思维的联系: 1、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人类思维最有效的工具。 A、从认知学讲,语言是认知的伙伴→固定认识成果 B、思维的形成过程和成果都离不开语言 2、语言离不开思维: A、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运用中才有意义。如果没有思维,就无所谓交际。 B、语言中词和句子的意义是思维赋予的;层级关系、组合、聚合等与思维的活动模式相吻合。 总之,语言与思维相互依存,各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又相互适应,思维水平高,语言发展的水平就高。 二语言和思维的区别:两者是不同的社会现象,不同科学研究的对象。 1、概念不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2、职能不同。思维用来认识世界,反映规律;语言的最重要职能和目的是来沟通思想、传递信息。 3、构成不同。思维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构成;语言由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构成。 4、语言单位与思维形式不完全对应:如梦话。 5、思维是全人类共有的,而语言具有民族性。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思维与语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思维与语言的联系: 思维借助语言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对客观事物概括间接地认识, 1、思维的发生是人类语言形成的动机,基础及必然结果 2、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表现为:a.语言概念的形成是思维的内容和工具 b.动作是思维的表现工具之一 3、语言所表达的是思维中的概念,而思维是靠概念进行并不是语言 思维和语言之间存在有机辩证统一的关系: 1、语言和思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2、语言和思维是互相适应的,思维发展水平有多高语言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 3、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 4、语言把人们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结果记载下来,语言可以表达人的思想(另一种答法)思维和语言虽是两种现象,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思维的特点来看,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维之所以能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和概括的反应,是因为语言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否则,人的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就难以进行。因此,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手段、思维的工具。但是,语言不是思维的唯一工具,也不是交流思想的唯一手段。人们还可以利用其它符号和表象来思考,用手势、表情来表达思想。幼儿在掌握语言以前,可以用形状、颜色、声音来思维。聋哑人丧失了语言,可以借助于手势、表象等进行非语言的思维。 2.从思维的内容和结果来看,人的高级思维和语言是不可分离的。思维以语言为客观刺激物,特别是刺激物不在眼前时,语言就成为思维活动的有效刺激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词来实现。但语言也离不开思维,语言要依靠思维的内容和结果予以充实、发展。如果语言不被人们所运用,语言就成为纯粹的物质外壳。只有当语言的那些物质形式被思维内容和结果予丰富起来时,语言才能成为一定对象的符号和具有一定意义的标志。 3.从思维的种系发展历史来看,思维和语言是同步发生的。思维和语言都是在劳动创造人的过程中同步产生的。即“已经形成的”人的思维和“已经形成的”人的语言是同步发生的,并且互为存在标志,否则,便不是人的社会性思维,也不是人的真正语言。 4.从思维的个体发展历史来看,思维和语言也是密切联系的。儿童思维的发展表明,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抽象思维是借助语言实现的。5个月的儿童,能根据颜色和形状区别物体,能对事物进行较低级的概括,但这仍然属于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只有在儿童2岁左右掌握语言之后,抽象思维才逐渐发展起来。 二、思维与语言的区别: (1)功能不同: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促使人们沟通达到相互了解 思维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积极过程,使人们更深刻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进而能动地改造世界。(2)语言是低层次的,思维是高层次的。 (3)规律不同:语言具有民族特性,各民族语言体系各不相同 思维是客观现实规律的反映,为全人类共有 (4)范畴不同:语言的单位是词和句子,思维的单位是概念,判断,推理 (5)思维作为现实的反映是精神现象,语言则是思维的物质形式 (另种答法)思维和语言虽然有密切关系,但是思维不是语言,语言也不是思维,它们是两种相对独立的现象。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人类不仅在相互交际时需要语言,需要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语言了解别人的思维即使是在思维的时候,在形成思想的时候,在沉思默想的时候,也需要语言,离不开语言。因此,语言不但是交际的工具,而且也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活动,尤其是抽象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语言,不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观念是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的”。 人类思维的过程需要语言,思维的成果也需要语言表达出来。比如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形成了概念,这种概念就需要运用语词把它包装起来,把它固定下来,展示出来,没有语言,没有句子,概念也就无所依托,推理也难以进行,思维恐怕也不存在了。所以,语言在思维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作用,既参与形成思想,又参与表达思想。语言是思维最有效的工具,人们用语言进行思维,而思维则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如果没有语言,思维活动不能进行,思维成果也无法表达。所以斯大林说:“不论人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什么时候产生,它们只能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术语和词句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同时语言也离不开思维。二者如影随形,谁也离不开谁。一方面,没有语言,思维活动无法进行,思维成果无法表达,思维实际上就不可能存在;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只有具有思维活动,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运用才有存在的意义,如果没有思维活动,无所谓交际和思想,语言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没有必要存在了。所以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哪里有思维活动,哪里就有语言活动。 语言和思维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语言和思维是互相适应的,思维发展水平有多高,语言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民族的语言十分发达,而思维水平却很低;我们同样不能想象,一个民族的思维水平很高,而语言水平很低。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二者必须互相适应。一种语言,无论它的结构简单复杂与否,都是能满足一个社会集团交际的需要的,当然也必须能适应思维的要求。从这个角度看,人类语言无所谓先进与落后,无所谓优劣,都是一定社会的产物,为一定的社会服务的。 语言和思维是同一个东西吗?它们有没有区别? 作者:胡吉成 来源:电大在线

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与联系

在19世纪初,语言学开始将语言和言语确定为两个彼此不同而又紧密联系 的概念。 语言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是社会人们约定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个体系: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形态)。以词汇为建筑构建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其中,语言以其物质化的语音或字形而能被人所感知,它的词汇标示着一定的事物,他的语法规则反映着人类思维的逻辑规律,因 而语言是人类心理交流的重要工具。 而言语则是人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的交际活动的过程。人们为了交流心理,为了进行交际,可以使用各种语言(汉、英、俄、日等)。这多种语言就成了交际工具。使用者多种语言的人们,或说,或听,或些,或读,这些说、听、读、写的活动,就是作为交际过程的言语。 从概念我们便可知,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客观现象,对于使用某个语种的人来说是统一的,每种语言都是有发言、语法、句法方面的一整套确定的规则,这些 规则一经产生,就有着较大的稳定性。 而言语则是一种心理现象,它表明的是一种心理交流的过程,它就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常有一定个体主观的反映和表述客观现实的印记。因为个别人的言语(由于缺乏统一性)不仅以偏离语言的标准和语法结构而互有区别(多人习惯等不同)。而且,同一个人的言语在不同场合,不同需要之下会表现出的言语方式和风格的不同,因此,言语不同于语言就在于是主观的心理过程。 语言与言语的不同,还可以做这样简单的区别:语言即“话”,言语即“说”。 但是,这种语言与言语的区分是从19世纪初由德国的语言学开始的,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前苏联的心理学家比较主要这样的区分,在西方心理学,则大部分统称为语言,不再做这种区分了。我国心理学家们的观点不一。 语言确实包括言语,而言语是语言的一部分,比较恰当. 语言特点 语言的特性有: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和社会性与个体性。 语言的结构:音位、语素、词、句子。 语言的种类:对话语言、独白语言、书面语言、内部语言。 就大脑来说,语言分“脑语”和“嘴语”,脑语就是我们时时在大脑里产生称作“思考”或“思想”或“思维”的东西,脑语被嘴表达出来就叫“嘴语”。脑语和嘴语并不是一个东西,第一、脑语

语言学概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浅析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081602126 刘子君关于语言的起源,古希腊有两种说法:“约定俗成”和“自然天成”,前者是“惯例派”所持的观点,后者是“自然派”所持的观点。“惯例派”认为除少数象声词以外,语言词汇的意义与形式之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也就是是说语言形式和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人类可以改变并发展的。“自然派”认为一切词天然地代表着它们所指称的东西,例如象声词(onomatopoeia),虽然这些次不多,却是语言的基本词汇,其它次是由此而发展来的。(上述部分文字引于https://www.docsj.com/doc/4e4390757.html,/publish/portal0/tab4933/info218209.htm)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一直都存在语言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语言之争。但是,这两个论断都是不成立的。因为语言和思维是一个相互成全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首先,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载体。我们知道,我们说出来的话都是由语言最小的单位语素、字、词、词组、句构成的,而要说出这些东西,要靠我们的嘴,也就是发声体,如果没有了发声体,我们的思维无法得到全面的表述。除了说,思维的承载方式还有写,但是,这也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的。语言是含有一定的主观意识的,就像一句话,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述出来,而表述的效果却是不尽相同的,因为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不尽相同的。但即使表述有再大的不同,通过语言这一基准,所表达的意义还是基本一致的。 其次,思维能够对语言进行完善。例如,写信,这是一种思维的成果,虽然说,有的时候写东西,一气呵成,这只能证明思路的流畅,不能代表写出来的东西不需要经过思维的过程。一般人写信或文章都是先构思好了要说的话,然后再考虑用什麽样的书面语写出来,写出来可能还要修正。这就是一个不断思维,不断表达的过程。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就像中文和英文的表达语序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一样的,中国人肯定是用华夏文化的思维想好如何表达再套用英语的句法形式表述出来,这也是需要详尽的思维的。 人类思维的过程需要语言,思维的成果也需要语言表达出来。比如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形成了概念,这种概念就需要运用语词把它表述出来,没有语言,没有句子,也就没有了表述的依托,思维恐怕也不存在了。所以,语言是思维最有

2021年语言学概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浅析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欧阳光明(2021.03.07) 081602126 刘子君关于语言的起源,古希腊有两种说法:“约定俗成”和“自然天成”,前者是“惯例派”所持的观点,后者是“自然派”所持的观点。“惯例派”认为除少数象声词以外,语言词汇的意义与形式之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也就是是说语言形式和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人类可以改变并发展的。“自然派”认为一切词天然地代表着它们所指称的东西,例如象声词(onomatopoeia),虽然这些次不多,却是语言的基本词汇,其它次是由此而发展来的。(上述部分文字引于https://www.docsj.com/doc/4e4390757.html,/publish/portal0/tab4933/info218209.htm)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一直都存在语言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语言之争。但是,这两个论断都是不成立的。因为语言和思维是一个相互成全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首先,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载体。我们知道,我们说出来的话都是由语言最小的单位语素、字、词、词组、句构成的,而要说出这些东西,要靠我们的嘴,也就是发声体,如果没有了发声体,我们的思维无法得到全面的表述。除了说,思维的承载方式还有写,但是,这也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的。语言是含有一定的主观意识的,就像一句话,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述出来,而表述的效果却是不尽相同的,因为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不尽相同的。但即使表述有再大的不同,通过语言这一基准,所表达的意义还是基本一致的。 其次,思维能够对语言进行完善。例如,写信,这是一种思维的成果,虽然说,有的时候写东西,一气呵成,这只能证明思路的流畅,不能代表写出来的东西不需要经过思维的过程。一般人写信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早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Sapir)在他的《语言》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学家帕尔默也曾在《现代语言学导论》一书中提到“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他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语言具有文化的特点。首先,从文化的内涵来看,它包括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个方面。而语言正是人类在其进化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属文化的一部分,二者都为人类社会所特有。其次,正像文化一样,语言也不是生物性的遗传,而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学得的。再次,文化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语言也是如此,它为全社会所共有。 2)语言记录文化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作用不只是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而存在,人们在利用这一工具的同时,也把人类对生活现象、自然现象的认识凝固在语言中,即语言还具有记录文化的功能。 近几年,由于某些原因,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甚至对某些大学生来说,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因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考研。以前,同学们在一起聊的都是“你毕业了,准备去哪工作啊?”,前些年是学生去挑选好的单位,而现在却是单位挑选优秀的毕业生,因而现在同学们经常会聊的是“你打算考研吗?”。“你打算考研吗?”类似的还有“你考公务员吗?”、“啃老族”、“小私”、“博客”及“抄袭”等等。这些例子无一不记录着当今的种种文化。3)语言促进文化发展 人类发出的第一个有意义的声音可能是极其偶然的现象,当这种声音被一起活动的人所接受时,其他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也会发出这种声音,于是,这种声音就成为人们某种认识的标记。随着这种标记的增多,人们的眼界便会越来越开阔,相互之间的交际便越来越自如。这种认知事物的标记就是语言。 由于有了语言,人们在表达某种思想时才可以少走很多弯路,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经历。这样语言就慢慢的带来了文化千丝万缕的变化。 4)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它们之间的这种双向关系可以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传播 工具这两个方面来加以认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文化的构成又离不开 思维,作为思维的工具,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思维的方式、范

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摘要: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间题是语言学中极为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它决 定着语言学研究的方向和方法。长欺以来,学术界不断地对这个论题进行探讨。如今学术界一般有几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语言与思维是各自独立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语言与思维是同一的,即离开了语言人们无法理性思维。还有一种认为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的但不是同一的。这几种观点都各有其正确性。想要弄清这几种观点,首先要了解语言与思维的本质与发展。 关键词:语言思维 就语言的生成、习得和发展而言,从19世纪到现在,学术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就语言的本质而言,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语言与思维没有根本区别,二者都可归结于言语习惯;言语是语言和思维活动的外显方式,称为外显习惯;思维是语言和思维活动的内隐方式,称为内隐习惯。另一位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从操作条件作用的立场出发,对华生的言语和思维观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展。他认为人的言语行为是操作条件反射的结果,它与其他行为一样都受制于环境,并通过言语间接地作用于环境,最终由环境来表现出行为的结果。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他著名的“语言获取装置”他认为人的大脑里先天就有一种人类共有的“普遍语法”和“语言获取装置”,这个“装置”的“开关”在后天的环境作用下被“启动”后,大脑中的“普遍语法”就朝着特定环境所需的“特定语法”规则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不同种族或民族的儿童能够获取母语的原因所在。 而什么是思维? 其本质是什么? 所谓思维,是人类大脑特有的、借助言语(或肢体语言,如手势语 )、表象或行为对客观的感知、联想所形成的高级认知心理活动。这里的高级认知心理活动实际上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概括性和间接性)及其内在和外在联系的心理反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大脑对通过各种感观器所获取的大量信息(符号的或非符号的)进行解码与整理、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加工与组织工作,在自身的语言结构和认知结构中进行同化,利用已有的经验、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把事物的本质特性与其外部形式加以联系,进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果。当我们进行逻辑推理,如讲故事、构思计划和策略等都需要使用语言。这类思维被称为“理性思维”、“直接思维”、“逻辑思维”或“命题思维”。这类思维涉及两种元素:一种是演绎法,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使用的就是演绎法;另一种是归纳法,我们在处理涉及数据统计方面的问题时,就使用归纳法。在这类思维上,语言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语言的形式特性,

关于维果茨基的教育学名著《思维与语言》的内容简介

关于维果茨基的教育学名著《思维与语言》的内容简介 邓小雄 前言 本文从整体介绍以及每一章共八个方面对俄国(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教育学名著《思维和语言》进行介绍,以便读者在阅读时先从整体上了解本书的精华和概貌,有利于教育学或心理学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从整体上对原著的理解和把握。 整体介绍 《思维与语言》是俄国著名心理学家,文化-历史学说创始人维果茨基的一部代表作。这部作品刊布于1934年维果茨基逝世后数月。本文介绍的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社会心理学研究室主任李维翻译的版本。 《思维与语言》研究的是心理学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思维和语言的相互关系。本书共七章,第一章问题与方法、第二章皮亚杰关于儿童语言和思维的理论、第三章斯特恩的语言发展理论、第四章思维和言语的发生之源、第五章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第六章童年期科学概念的发展、第七章思维和言语。但所有部分都指向一个中心任务,是对思维和言语之间的关系进行发生学分析。 1 第一章提出问题并讨论方法 作者认为思维与语言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尚未得到应有的注意,心理学必须把这些关系及其发展变化作为主要问题,作为研究的焦点,而非仅仅对所有功能的普遍内在关系作出假设。 以往的研究者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存在着错误,他们把思维与语言之间的关系看做是两个显然不同的过程之间一种机械的外在的联系。 作者认为应该采用“单位分析法”来进行研究。并认为言语思维单位可以在词的内部,即词义中找到。因此,只有在词义中,才能找到思维与语言之间关系

问题的答案。在探究言语思维的本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方式是语义分析—研究这个单位的发展、功能和结构,它包含了思维和言语的相互关联。 维果茨基把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概括为:思维不是在言语中表现出来的,而是在言语中实现出来的。 2 第二章对皮亚杰关于语言和思维发展的理论进行批判分析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联系儿童逻辑特征的纽带是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主义,这种中心主义在发生上、结构上和功能上处于我向思考和定向思考之间的中间位置。定向思考是有意识的,它追求存在于思考者心中的目标,它是智慧的,适应现实并努力影响现实,它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我向思考则是下意识的,它容易受到真理的影响,也容易受到谬误的影响,它所追求的目标以及它所解决的问题本身并不存在于意识之中,它不适应外部现实,但却为自身创造了一种想象的或梦幻的现实,它保持严格的个体化,以意象形式进行运作。皮亚杰还认为,言语和思维发展的一般方向是:从我向言语和思维过渡到社会化言语和思维,从主观的胡思乱想过渡到关系的逻辑性。因此:从性质上自我中心言语的根源在于儿童的最初的非社会性;自我中心言语最后会完全消亡,为社会言语所取代。 与皮亚杰产生分歧的是,维果茨基认为:自我中心言语并不仅仅作为儿童活动的一种伴随物,除了成为一种表述手段和一种解除紧张的手段之外,它在特定的意义上很快成为一种思维工具—一种寻求和规划解决问题的工具。而且,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最初的言语就是纯粹社会性的,自我中心言语不是从我向言语转化到社会言语,而是从外部社会言语转化到内部个人言语。言语越来越成为思维的工具,而儿童思维的发展则依赖于他对这种思维活动的社会工具的掌握。当自我中心言语消失时,它并没有简单地消亡,而是“转入了地下”,也即变成了内部言语。 3 第三章对斯特恩关于语言和思维发展的理论进行批判分析 以斯特恩为代表的唯理主义言语思维理论强调言语的“有意性”,强调“瞬间发现符号及其意义”的可能性。所谓言语的“有意性”,意指对某种内容的指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史培芹文秘112 010811224 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并不是独立的存在的,它不仅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具有的现象,还与文化是一个整体。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当我们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语言。所以,认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关于“文化”的定义 从前人的研究来看,“文化”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汉语中“文化”一词最早见于《易经》: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其意思是根据人文来进行教化。近、现代关于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文化的经典定义, 是1871 年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Edward T ylor ) 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 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泰勒对于文化的定义只注重在精神方面, 并不完整。现代文化人类学家认为, 文化是一个群体的活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1)人类创造的物质。大自然本身所具有的都不是文化,包括山川、湖泊,我们创造的物质才算是物质文化,例如各项发明、人文景观等等;(2)法规、制度。这些都是人们制定的内容,完全属于文化层面。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法律法规,都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拟定的,一方面用来约束社会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不同社会的规律和行为习惯;(3)精神、宗教。人类的信仰是后天形成的,是精神层面的追求。不同种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宗教文化。“ 从语言的结构特征来看,语言是个符号系统。它是一个由音位、语素、词和词组、句子和篇章等构成的层级系统。从语言的功能特征来看,语言是个工具,是个思维的工具、交流的工具”(束定芳,1996)。季羡林先生(1995)曾指出文化的定义“最好还是不下”,同时他认为:“文化就是非常广义的,就是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对人民有好处的,就叫做文化。”文化具有如下本质特征: ( 1) 文化是经由社会习得的, 而非遗传获得的; ( 2) 文化是一个社团成员所共有的, 而非某一个人所独有的; ( 3) 文化具有象征性, 语言是文化中最重要的象征系统; ( 4) 文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文化中的每一方面都和其他方面相互关联。由此可见,文化辐射的范围包罗万象,渗透进社会的各个层面,无所不存,无处不在。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我国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研究成果已颇丰,进入新世纪也出现了一些较为新颖的理论。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出现的研究成果数不胜数,

思维、逻辑、语言之间的关系

浅析思维、逻辑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何为思维?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思维是主体对信息进行的能动操作,如采集、传递、存储、提取、删除、对比、筛选、判别、排列、分类、变相、转形、整合、表达等,是人类认识现实世界时动脑筋的过程,是人们对客观对象进行概括分类,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和能力。思维分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而狭义的通常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思维专指逻辑思维。我们简单来说,思维就是头脑中对一件事物的认识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想法。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你的思维很混乱亦或是你的条理很清晰。在这里,混乱和清晰就意味着你的思维是否具有逻辑性。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逻辑性是思维的一大特性。“逻辑”一词起源于古希腊语,而古希腊语“logos”, 即“逻辑”, 含有“思维”和“语词”的意思。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逻辑在思维和语言中起了桥梁与纽带的作用。一个人的思维能否准确合理的表达出来,首先在于他的思维是否具有逻辑性,其次在于他是否可以用逻辑性的语言把头脑中的思维表达出来。 既然提到了语言,那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语言?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的目的;同时它是同思维直接联系的,是思维的符号载体,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语言起源于五万多年前,在当时人类的思维能力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能够对客观世界的事物进行分类和概括,并具有一定的记忆、想象、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思维先于语言而存在。而随着时间的推进,语言又通过抽象化的作用来帮助思维的发展。语言和思维可谓是互相依存,思维越精确就越需要语言。 上文是对思维、逻辑与语言定义的分析,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三者之间具有以下关系:对于一个正确的思维及其表达而言,思维、逻辑和语言这三者是紧密相连的,缺了哪一项都会对我们的认识产生影响。正确的思维必须合乎逻辑,即合乎思维的规律性,而思维的规律性是与客观规律性相吻合的,是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和规律的。同时作为思维工具的语言,它应该是能使思维合乎逻辑的工具,即其表达形式必须有助于使二者紧密合理地联系在一起。 举个很常见的例子:我们写一篇文章,基本分为三步:构思,落笔,修改。所谓构思就是写文章前首先要考虑文章的主题,文章的结构。一篇文章如何能让人看的一目了然,结构清晰,关键在于文章结构上是否具有逻辑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行文是否有条理。完成构思后,就可以落笔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通过恰当的语言来表达出我们的主题。最后一步是修改,它的目的是让我们的文字符合语法结构,符合语言的逻辑性。当完成以上三步,一篇文章也就算是正式完成了。而所有这些思考、表达、修改的过程就是我们的思维反应。总的来说,表达出正确的思维是我们的目的,而这一过程中需要语言这个载体,和逻辑的桥梁纽带作用。 了解思维、逻辑和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培养人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更好地使我们的思维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和规律。

论述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论述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思维与语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思维与语言的联系 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首先,思维活动是借助语言而实现的。这是由于语言本身具有的概括性决定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对客观现象的反映活动。人们通过语言才可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概括出来。 (一)、思维主要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对思维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语言是个人思维活动的工具;2、语言是标记思维活动成果的工具。例如,“灯”这个词,与各种各样的灯相联系,他概括了一切不同颜色,不同形状和材料制作的灯的本质属性,即能照明的工具。如果没有标志一般东西的词,思维就无法进行间接、概括的反映。可见思维的结果是靠语言这一载体来表达的,离开了词的刺激作用,人脑就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3、语言是人们互相交流思想的工具。4、语言可以成为思维活动的客观刺激物。在思维发展过程中,语言对思维活动的作用不断发生变化,语言的作用由小到大。思维借助于语言、词来实现。但是语言不是思维的唯一工具,也不是交流思想的唯一手段。人们还可以利用其他符号系统和表象来思考,用手势、表情来表达思想。(二)、语言也离不开思维,因为构成语言的词汇和语法规则是思维的结果。而词义正是概括的思维或概念。语言和词的意义也正是靠日益充实、丰富而不断地深化和发展的。语言和思维是同时在人类的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 二、思维与语言的区别 思维与语言密不可分,并不是说二者可以混为一谈,思维与语言是有区别的。(一)、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一种包含物质内容的心理现象。而语言是有一定的物质形式与概括的内容所构成的信息符号系统。它是一种包含精神内容的物质形象,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或思想的直接现实。这是思维和语言的根本区别。 (二)、外部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而在个人头脑中进行的思维却不能与别人交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