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医内科学――咳嗽精

中医内科学――咳嗽精

中医内科学――咳嗽精
中医内科学――咳嗽精

安装后删除suh7中医内科学——咳嗽细目一:概述一、咳嗽的概念及源流 1.咳嗽的概念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2.咳嗽的源流咳嗽病名最早见于《内经》,该书对咳嗽的成因、症状、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及治疗等问题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气所病……肺为咳。” 对咳嗽病因的认识,《素问?咳论》篇指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明?张介宾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景岳全书》指出:“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至此,咳嗽的辨证分类渐趋完善,切合临床实用。二、咳嗽与西医病名的关系咳嗽既是独立性的病证,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本篇所论重点是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现代医学中急慢性支气管炎、部分支气管扩张症、慢性咽炎等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其他疾病如肺痈、肺痿、风温、肺痨等兼见咳嗽者,须参阅有关篇章辨证求因,进行处理。细目二:病因病机一、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因外因:六淫之邪,侵袭肺系。常以风为先导,或夹寒,或夹热,或夹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内因: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他脏及肺有饮食不调、情志不遂。肺脏自病者,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

二、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机及转化咳嗽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基本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病理性质: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有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之分。且可发生演变转化。如风寒化热、风热灼津化燥、肺热蒸液成痰等。内伤咳嗽,属邪实与正虚并见,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火可互为因果。虚实之间有先后主次的不同。他脏及肺者,多因实致虚。如肝火犯肺,气火炼液为痰,灼伤肺津。痰湿犯肺者,久延则肺脾气虚,气不化津,痰浊更易滋生。甚则病及于肾,不能主气、纳气。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如肺阴不

足,阴虚火炎,灼津为痰;肺气亏虚,气不化津,津聚成痰。病理演变: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相互为病。外感咳

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肺脏劳伤,逐渐转为内伤咳嗽。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卫外不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在气候转冷时尤为明显。久则肺脏虚弱,阴伤气耗,由实转虚。细目三:辨证论治一、咳嗽的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头痛等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他脏见证。 2.辨证候虚实:外感咳嗽一般均属邪实;而内伤咳嗽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其中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肺阴亏耗咳嗽则属正虚,或虚中夹实。二、咳嗽的治疗原则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以祛邪止咳,兼以扶正。【须牢记的架构图】三、风寒、风热、风燥咳嗽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风寒袭肺证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代表方: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常用药:麻黄、杏仁、桔梗、前胡、甘草、橘皮、金沸草。 2.风热犯肺证主症: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身痛,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代表方:桑菊饮加减。

常用药:桑叶、菊花、薄荷、连翘、前胡、牛蒡子、杏仁、桔梗、大贝母、枇杷叶。 3.风燥伤肺证主症: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黏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代表方:桑杏汤加减。常用药:桑叶、薄荷、豆豉、杏仁、前胡、牛蒡子、南沙参、大贝母、天花粉、梨皮、芦根。另有凉燥证,乃燥证与风寒并见,表现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等症。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四、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痰湿蕴肺证主

症: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

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代表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常用药:法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川朴、杏仁、佛耳草、紫菀、款冬花。 2.痰热郁肺证主症: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黏,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代表方:清金化痰汤加减。常用药:黄芩、山栀、知母、桑白皮、杏仁、大贝母、瓜蒌、海蛤壳、竹沥半夏、射干。 3.肝火犯肺证主症: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治法:清肺泻肝,顺气降火。代表方: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常用药:桑白皮、地骨皮、黄芩、山栀、丹皮、青黛、海蛤壳、粳米、甘草、苏子、竹茹、枇杷叶。 4.肺阴亏耗证主症: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口干,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甘草、川贝母、甜杏仁、桑白皮、地骨皮。

五、常见证候治疗加减变化风寒袭肺证,胸闷、气急等肺气闭实之象不著,而外有表证者,可去麻黄之辛散,加荆芥、苏叶、生姜以疏风解表;若夹痰湿,咳而痰黏,胸闷,苔腻,加半夏、川朴、茯苓以燥湿化痰;咳嗽迁延不已,加紫菀、百部温润降逆,避免过于温燥辛散伤肺;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哑,气急似喘,痰黏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加生石膏、桑皮、黄芩以解表清里。风热犯肺证,肺热内盛,身热较著,恶风不显,口渴喜饮,加黄芩、知母清肺泄热;热邪上壅,咽痛,加射干、山豆根、挂金灯、赤芍清热利咽;热伤肺津,咽燥口干,舌质红,加南沙参、天花粉、芦根清热生津;夏令夹暑加六一散、鲜荷叶清解暑热。风燥伤肺证,津伤较甚,干咳咯痰不多,舌干红少苔,配麦冬、北沙参滋养肺阴;热重

不恶寒,心烦口渴,酌加石膏、知母、黑山栀清肺泄热;肺络受损,痰中夹血,配白茅根清热止血。痰湿蕴肺证,咳逆气

急,痰多胸闷,加白前、苏子、莱菔子化痰降气;寒痰较重,痰黏白如沫,怯寒背冷,加干姜、细辛、白芥子温肺化痰;久病脾虚,神疲,加党参、白术、炙甘草;症状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以资调理,或合杏苏二陈丸标本兼顾。痰热郁肺证,痰热郁蒸,痰黄如脓或有热腥味,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象贝母、冬瓜子、苡仁等清热化痰;痰热壅盛,腑气不通,胸满咳逆,痰涌,便秘配葶苈子、大黄、风化硝泻肺通腑逐痰;痰热伤津,口干,舌红少津配北沙参、天冬、天花粉养阴生津。肝火犯肺证,肺气郁滞,胸闷气逆,加瓜蒌、桔梗、枳壳利气降逆;胸痛配郁金、旋覆花、丝瓜络理气和络;痰黏难咯加海浮石、知母、大贝母清热豁痰;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北沙参、麦冬、天花粉、诃子养阴生津敛肺。肺阴亏耗证,肺气不敛,咳而气促,加五味子、诃子以敛肺气;阴虚潮热,酌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鳖甲、胡黄连以清虚热;阴虚盗汗,加乌梅、瘪桃干、浮小麦收敛止涩;肺热灼津,咯吐黄痰,加海蛤粉、知母、黄芩清热化痰;热伤血络,痰中带血,加丹皮、山栀、藕节清热止血。细目四:预防和转归

一、咳嗽的预防对于咳嗽的预防,首应注意气候变化,防寒保暖,饮食不宜甘肥、辛辣及过咸,嗜酒及吸烟等不良习惯尤当戒除,避免刺激性气体伤肺。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平素易于感冒者,配合预防感冒保健操,面部迎香穴按摩,夜间足三里艾熏。二、咳嗽的转归一般而言,外感咳嗽其病尚浅而易治,但燥与湿二者较为缠绵。因湿邪困脾,久则脾虚而致积湿生痰,转为内伤之痰湿咳嗽。燥伤肺津,久则肺阴亏耗,成为内伤阴虚肺燥之咳嗽,故方书中有“燥咳每成痨”之说。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其病较深,治疗难取速效。痰湿咳嗽之部分老年患者,由于反复病久,肺脾两伤,可出现痰从寒化为饮,病延及肾的转归,表现为“寒饮伏肺”或“肺气虚寒”证候,成为痰饮,咳喘。至于肺阴亏虚咳嗽,虽然初起轻微,但如延误失治,则往往逐渐加重,成为劳损。部分患者病情逐渐加重,甚至累及于心,最终导致肺、脾、肾诸脏皆虚,痰浊、水饮、气滞、血瘀互结而演变成为肺胀。

中医内科学――咳嗽精

安装后删除suh7中医内科学——咳嗽细目一:概述一、咳嗽的概念及源流 1.咳嗽的概念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2.咳嗽的源流 咳嗽病名最早见于《内经》,该书对咳嗽的成因、症状、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及治疗等问题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气所病……肺为咳。” 对咳嗽病因的认识,《素问?咳论》篇指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明?张介宾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景岳全书》指出:“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至此,咳嗽的辨证分类渐趋完善,切合临床实用。 二、咳嗽与西医病名的关系咳嗽既是独立性的病证,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本篇所论重点是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现代医学中急慢性支气管炎、部分支气管扩张症、慢性咽炎等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其他疾病如肺痈、肺痿、风温、肺痨等兼见咳嗽者,须参阅有关篇章辨证求因,进行处理。细目二:病因病机一、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因外因:六淫之邪,侵袭肺系。常以风为先导,或夹寒,或夹热,或夹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内因: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他脏及肺有饮食不调、情志不遂。肺脏自病者,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二、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机及转化咳嗽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基本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病理性质: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有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之分。且可发生演变转化。如风寒化热、风热灼津化燥、肺热蒸液成痰等。内伤咳嗽,属邪实与正虚并见,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火可互为因果。虚实之间有先后主次的不同。他脏及肺者,多因实致虚。如肝火犯肺,气火炼液为痰,灼伤肺津。痰湿犯肺者,久延则肺脾气虚,气不化津,痰浊更易滋生。甚则病及于肾,不能主气、纳气。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如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咳 嗽

咳嗽 细目二咳嗽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要点一概述 咳嗽病名最早见于《内经》,该书对咳嗽的成因、症状、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及治疗等问题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气所病……肺为咳”。指出咳嗽的病位在肺。对咳嗽病因的认识,《素问·咳论》篇指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六腑之咳“皆聚于胃,关于肺”,说明外邪犯肺可以致咳,其他脏腑受邪,功能失调而影响于肺者亦可致咳,咳嗽不只限于肺,也不离乎肺。 该篇依据咳嗽的不同表现,将其分为肺、肝、心、脾、肾、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诸咳,从而确立了以脏腑分类的方法,为后世医家对咳嗽病证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除五脏咳外,尚有风咳、寒咳、胆咳、厥阴咳等,虽然体现了辨证思想,但名目繁多,临床难以掌握。明·张介宾执简驭繁,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景岳全书·咳嗽》篇指出:“咳嗽一证,窃见诸家立论太繁,皆不得其要,多致后人临证莫知所从,所以治难得效。以余观之,则咳嗽之要,止唯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但于二者之中当辨阴阳,当分虚实耳。”至此,咳嗽的辨证分类渐趋成熟,切合临床实用。 咳嗽的治法方药历代均有论述,如汉代张仲景治虚火咳逆的麦门冬汤,至今仍为临床应用。后世在张仲景的基础上,对咳嗽的治法方药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如《景岳全书·咳嗽》指出:“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实中有虚,则宜兼补以散之。内伤之病多不足,若虚中夹实,亦当兼清以润之”,提出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内伤咳嗽宜“甘平养阴”为主的治疗原则,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容。清·喻昌《医门法律》论述了燥的病机及其伤肺为病而致咳嗽的证治,创立温润、凉润治咳之法;针对新久咳嗽治疗中常见的问题,提出“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劫涩药。 咳久势衰,其势不锐,方可涩之”等六条治咳之禁,对后世颇多启迪。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指出:“若因于风者,辛平解之。因于寒者,辛温散之。因于暑者,为熏蒸之气,清肃必伤,当与微辛微凉,苦降甘淡……若因于湿者,有兼风、兼寒、兼热之不同,大抵以理肺治胃为主。若因秋燥,则嘉言喻氏之议最精。若因于火者,即温热之邪,亦以甘寒为主……至于内因为病,不可不逐一分之。有刚亢之威,木叩而金鸣者,当清金制木,佐以柔肝和络。若土虚而不生金,真气无所禀摄者,有甘凉、甘温二法,合乎阴土阳土以配刚柔为用也。又因水虚痰泛,元海竭而诸气上冲者,则有金水双收,阴阳并补之治,或大剂滋填镇摄,保固先天一气元精。”这些论述,堪为治疗咳嗽的基本规律,至今对临床仍有参考价值。 咳嗽既是独立性的病证,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现代医学中急慢性支气管炎、部分支气管扩张症、慢性咽炎等以咳嗽为主要表现者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其他疾病如肺痈、肺痿、风温、肺痨等兼见咳嗽者,须参阅有关章节辨证求因,进行处理,亦可与本节互参。部分慢性咳嗽经久反复,可发展至喘,称为咳喘,多表现为寒饮伏肺或肺气虚寒的证候,属痰饮病中的“支饮”或“喘证”,当参阅有关章节辨证论治。 要点二病因病机 (一)咳嗽的病因 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不论邪从外入,或自内而发,均可引起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作咳。 1.外感六淫

中医内科学——感冒

中医内科学——感冒 细目一:概述 一、感冒的概念及源流 1.感冒的概念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2.感冒的源流 早在《内经》即已有外感风邪引起感冒的论述,如《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人,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论述太阳病时,以桂枝汤治表虚证,以麻黄汤治表实证,提示感冒风寒有轻重的不同,这为感冒的辨证治疗奠定了基础。 感冒病名则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提出本病病位在肺,治疗应分立辛温、辛凉两大法则。 明清对虚人感冒也有进一步的认识,提出扶正达邪的治疗原则。至清代,随着温热病学说的兴起与发展,不少医家逐渐认识到本病之发生与感受时行之气相关。 二、感冒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凡普通感冒(伤风)、流行性感冒(时行感冒)及其他上呼吸道感染而表现感冒证候者,皆可参照本篇内容进行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感冒的常见病因 外因为六淫、时行病毒侵入人体,以风邪为主,可兼寒热暑湿等。与体质不强,或生活起居不当等有关。 二、感冒的病机及转化 感冒的病位在肺卫;基本病机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因病邪在外、在表,故尤以卫表不和为主。病理性质属表实证,但有寒热之分。若感受风寒湿邪,则皮毛闭塞,邪郁于肺,肺气失宣;感受风热暑燥,则皮毛疏泄不畅,邪热犯肺,肺失清肃。如感受时行病毒则病情多重,甚或有变生他病者。在病程中且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感冒的诊断要点 1.初起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可见恶风或恶寒、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等,或有发热。由于风邪兼夹病邪的不同,还可见胸闷、恶心、脘痞、纳呆、便溏、咽干、少痰等症。 2.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浙江省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咳嗽考试试题

浙江省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咳嗽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9 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痰湿内阻所致头晕的特征,是伴有 A.胀痛B.刺痛C.眼花D.耳鸣E.昏沉 2、男,26岁。自服苯巴比妥钠100片,神志障碍20小时。体查:深昏迷,呼吸不规则,血压11.5/7.0kPa(90/60 mmHg),双肺清晰,心率118次/分,律齐,无杂音。最重要的抢救措施是 A.利尿B.导泻C.洗胃D.血液透析E.大量输液3、肟类化合物和有机磷化合物竞争与胆碱酯酶的结合,致使有机磷化合物毒性效应减弱。那么,肟类化合物与有机磷化合物的联合作用表现为 A.相加作用 B.协同作用 C.拮抗作用 D.独立作用 E.加强作用 4、胎怯的病因错误的是 A.影响父母健康的因素B.母体肾精亏虚C.母孕期脾运失调D.胎盘功能不全E.孕期惊恐 5、某患者乳房部掀红漫肿极甚,疼痛难忍,毛孔深陷,恶寒发热,3天后皮肤湿烂,变为色黑腐烂的溃面。应首先考虑是什么病 A.外吹乳痈B.乳疽C.乳发D.内吹乳痈E.非哺乳期乳痈 6、构成传染过程的必备因素是哪项 A.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B.微生物、媒介及宿主C.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D.寄生虫、中间宿生及终末宿主E.病人、污染物及外界环境 7、药疹的潜伏期一般为 A.4~20天B.1~4天C.1周左右D.1个月以上E.4~10天 8、不属于五迟的是 A.立迟B.行迟C.语迟D.发迟E.口迟 9、首次将中医眼病分类为内、外障的现存中医古籍是 A.《黄帝内经》B.《龙树菩萨眼论》C.《外台秘要》D.《千金要方》E.《秘传眼科龙木论》 10、六淫之中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 A.风B.寒C.暑D.湿E.火 11、”中焦如沤”是描绘 A.胃的受纳功能B.脾的散精功能C.小肠泌别清浊功能D.脾胃等脏腑的消化饮食物的生理过程E.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 12、上肢椎体束征是指 A.Babinski(巴宾斯基征) B.Oppenheim(奥本海姆征) C.Gordon(戈

中医内科学 精校整理版

Written By Zhang Bo 1 总论: 一、 气的生理:气的来源,一为禀受先天父母之气,称为元气,入藏于肾;其二源于后天 水谷之气,此气承脾胃之输布,充泽于五脏,而成为个脏之气。两气相合,即成为人 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二、血的生理:血来源于水谷之精气,通过脾胃的生化输布,注之于脉,化而为血。另外, 血与肾的关系也极为密切,精血互生,故有“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之说。血的功能主要是充润营养全身。目之视,足之步,掌之握,指之摄,皮肤的感觉,五脏六腑功能之协调,无不赖血之营养。 各论: 感冒: 病名:感冒: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历史沿革:感冒一词始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病因病机:风。 辨风寒风热:风寒感冒者,多见于一般体质或阳虚体质,冬季为多,症见:恶寒重,发热轻, 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不痛不肿,咽痒,苔白,脉浮紧。风热感冒者,多见于一般体质或阳盛之体,春季易发,以发热重,恶寒轻,鼻塞流黄涕,口渴,咽痛,苔白少津或薄黄,脉浮数为特征。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分证论治: 1、 风寒感冒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葱豉汤加味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 风热感冒 治法:辛凉解表,清肺透邪 方药:银翘散加减 3、 暑湿感冒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 4、 体虚感冒 ⑴气虚感冒 治法:益气解表 方药:参苏饮加减 ⑵阴虚感冒 治法:滋阴解表 方药:加减葳汤化裁 咳嗽: 病名: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症。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又是具有独立性的一种疾患。 历史沿革:有声无痰谓之咳,无声有痰谓之嗽,有声有痰谓之咳嗽。 张景岳《景岳全书·咳嗽》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 病因病机: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 病机关键: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辨外感与内伤:外感咳嗽,多是新病,常突然发生,病程短,初起多兼有寒热、头痛、鼻塞 等肺卫症状,属于邪实。内伤咳嗽,多是宿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已,常兼他脏病证,多属邪实正虚。 治疗原则:外感咳嗽以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当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分清虚实主次处理。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专项练习题库咳嗽_毙考题

2018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专项练习题库:咳嗽1 . A 型题( 只采用A 1 型) (1 ) 无论何种咳嗽都必须累及下列何脏, 咳嗽始能发 生( ) A . 心 B . 肝 C . 脾 D . 肺 E . 肾 (2 ) 把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的医家是( ) A . 张仲景 B . 张景岳 C . 朱丹溪 D . 刘河间 E . 喻昌 (3 ) 下列哪项不是内伤咳嗽的发病机理( ) · 56 · A . 脾失健运, 痰浊上逆 B . 肝火犯肺, 清肃无权 C . 肺脏虚弱, 呼吸不利 D . 外邪袭肺, 肺气不宣 E . 久病及肾, 气失摄纳

(4 ) 患者咳嗽声重, 气急咽痒, 咳痰稀薄, 头痛鼻塞, 舌淡, 苔薄白, 脉浮紧。此属( ) A . 痰湿蕴肺 B . 风寒袭肺 C . 风燥伤肺 D . 风热犯肺 E . 痰热郁肺 (5 ) 张某, 男, 46 岁。反复咳嗽三月余, 咳声短促, 痰少黏白, 伴午后潮热, 口干咽燥, 舌红, 苔少, 脉细数。治宜选用( ) A . 清金化痰汤 B . 黄芩泻白散 C . 沙参麦冬汤 D . 生脉散 E . 桑杏汤 (6 ) 外感咳嗽的治疗原则是( ) A . 化痰止咳 B . 宣肺散邪 C . 调理脏腑 D . 健脾燥湿 E . 敛肺止咳

(7 ) 痰热郁肺咳嗽, 治宜选用( ) A . 三子养亲汤 B . 清金化痰汤 C . 麻杏石甘汤 D . 泻白散 E . 桑白皮汤 (8 ) 风燥伤肺咳嗽的治法是( ) A . 燥湿化痰, 理气止咳 B . 疏风清热, 宣肺止咳 C . 疏风散寒, 宣肺止咳 D . 疏风清肺, 润燥止咳 E . 清肺泻肝, 化痰止咳 (9 ) 治咳常佐以化痰, 热痰常选用下列除哪项以外的物( ) A . 瓜蒌 B . 贝母 C . 天竺黄 D . 陈皮 E . 鱼腥草 (10)“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出自( ) A .《素问·经脉别论》 B .《素问·咳论》 C .《素问·宣明五气》 D .《灵枢·决气》

中医内科辨证要点

感冒 临床特征—鼻塞、流涕、咳嗽、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 病机重点—卫表不和 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加减或葱豉汤加味 风热感冒:辛凉解表、清肺透邪-银翘散加减 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加减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化裁 寒包火(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双解汤 咳嗽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冲激声门 外感咳嗽 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加减 2)风热咳嗽: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加减 2)风燥咳嗽: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加减 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2)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 金化痰汤加减 3)肝火犯肺:清肺泻肝、化痰止咳-黄 芩泻白散合黛蛤散 4)肺阴亏耗: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 参麦冬汤加减 哮证 关键—痰伏于肺病位—肺关系脾肾 肝心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 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 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 4)浊哮:化浊除痰、降气平喘—二陈汤 合三子养亲汤 5)风哮:疏风宣肺、化痰平喘—华盖散 缓解期 1)肺虚: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脾虚: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补肾摄纳—金匮肾气丸或七味 都气丸 喘症 外因六淫外邪侵袭,内伤为饮食不当、 情志所伤、劳欲久病病位—肺肾涉及肝脾 实喘 1)风寒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遏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 养亲汤 5)肝气乘肺: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6)水凌心肺:温阳利水,泻壅平喘—真 武汤葶苈大枣泻肺汤 虚喘 1)肺气虚:补肺益气-补肺汤合玉屏风 散 2)肾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 散 3)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 加紫石英、灵磁石、沉香、蛤蚧等 肺胀 病位—肺,影响脾肾,后期及心 1)外寒里饮:温肺散寒、涤痰降逆-小 青龙汤 2)痰浊阻肺: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 养亲汤 3)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 婢加半夏汤 4)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 汤、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补 虚汤合参蛤散 6)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 武汤合五苓散 痰饮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咳嗽)

咳嗽 咳嗽是因邪犯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的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肺系病证。它既是肺系疾病中的一个症状,又是独立的一种疾患。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称为咳嗽。临床上多痰、声并见,故以咳嗽并称。常见于西医的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型哮喘及鼻后滴流综合征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 1.1.1 咳而有声,或伴咯痰。 1.1.2 由外感引发者,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等表证;由外感反复发作或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引发者,多病程较长,可伴喘及其他脏腑失调的症状。 1.2 鉴别诊断 1.2.1 肺痨:以干咳,或痰中带血,或咳血痰为特征,常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症状。其发病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痨虫侵肺所致。 1.2.2 肺痈:以咳吐大量腥臭脓血痰为特征,多伴有咳嗽、胸痛、发热等症。病机为热壅血瘀、蕴毒化脓而成痈。根据病变病理演变过程,可分为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 2 辨证论治 咳有六淫为患,也有内伤之异,可以分为外感咳嗽与内

伤咳嗽。外感咳嗽又可分风寒、风热、燥邪、风盛挛急等证候,内伤咳嗽又可分为痰湿、痰热、肝火伤肺及肺阴亏虚等证候。治随证出,除止咳之外,则有散寒、清热、润燥、疏风、缓急、泻肝、化痰、宣肺、养阴等法。 2.1 外感咳嗽 2.1.1风寒袭肺证 证候: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内袭于肺,肺卫失宣,肺气闭郁,不得宣通。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炙麻黄9g,杏仁9g,甘草6g,荆芥9g,桔梗9g,紫菀9g,百部9g,白前9g,陈皮6g。 加减:若夹痰湿,咳而痰黏、胸闷、苔腻者,加法半夏9g,厚朴9g,茯苓12g以燥湿化痰;若风寒外束,肺热内郁,俗称“寒包火”,可用麻杏石甘汤;若素有寒饮伏肺,而兼见咳嗽上气、痰液清稀、胸闷气急、舌质淡红、苔白而滑、脉浮紧或弦滑者,治以疏风散寒,温化寒饮,可用小青龙汤加减。 2.12 风热犯肺证

中医内科之咳嗽(一)

中医内科之咳嗽(一) 储真真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T_b 目的要求 1. 掌握咳嗽的辨证要点、分证论治 2. 熟悉咳嗽的病因、病机 3. 了解咳嗽的概念 内容介绍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辨证论治 T_e 一、概述 B_e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声有痰为咳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病所见的咳嗽,均可参照本病论治。 【我的笔记】 二、病因病机 B_e (一)病因 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不论邪从外入,或自内而发,均可引起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作咳。 (二)病机 1.外感 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多因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以致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六淫外邪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受。 内伤 总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所致。可因情志刺激,肝失条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所致;或由饮食所伤,嗜烟好酒,熏灼肺胃;过食肥厚辛辣,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致咳。因干肺者常由肺系多种疾病迁延不愈,肺脏虚弱,阴伤气耗,肺的主气功能失调,肃降无权,而致气逆为咳。内伤咳嗽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 3.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可相互转化,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肺气益伤,逐渐转为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卫外不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特别为气候转寒时尤为明显。久则从实转虚,肺脏虚弱,阴伤气耗。由此可知,咳嗽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有时两者又可互为因果。 咳嗽基本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病位的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病及肾。病理性质,外伤咳嗽为外邪犯肺,肺气壅遏;内伤咳嗽主要为“痰”与“火”。 【我的笔记】 三、辨证论治 B_e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篇

第一单元感冒 细目一:概述 一、感冒的概念及源流 1.感冒的概念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2.感冒的源流 感冒病名则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 二、感冒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感冒的常见病因——以风邪为主,可兼寒热暑湿等。 二、感冒的病机及转化 感冒的病位在肺卫;基本病机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感冒的诊断要点 二、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 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他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流行性。 三、感冒与风温病早期的鉴别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感冒的辨证要点 二、感冒的治疗原则 感冒的治疗原则为解表达邪。 【须牢记的架构图】 三、风寒束表、风热犯表、暑湿伤表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风寒束表证 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常用药: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 2.风热犯表证 主症: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面赤,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代表方: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常用药:银花、连翘、黑山栀、豆豉、薄荷、荆芥、竹叶、芦根、牛蒡子、桔梗、甘草。 3.暑湿伤表证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整理笔记方便背诵版

一、感冒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以风邪为主 病机:卫表不和 忌用补敛之品 12345 二、咳嗽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医学心语论病理。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肺。病理因素:痰、火 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忌敛涩;内伤咳嗽祛邪扶正,忌宣散。 外感咳嗽 12 34内伤咳嗽 567 三、哮证 宿痰伏肺(夙根),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引发 1. 发作期1 2342. 缓解期13四、喘证 《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1.实喘 123 452.虚喘 1 2 3五、肺痈 1)初 234 肺痨 阴虚为主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元代《十药神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千金要方明确在肺,“补虚” 1234七、肺胀 《丹溪心法》 :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证治汇补》分虚实。 123 45八、饮证 《金匮》始有名称,提出“用温药和之”治则 清代叶天士重视脾、肾,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阳虚阴盛,输入失职 1.痰饮 12 2.悬饮 12 3 43.溢饮 4.支饮 12九、血证 《血证论》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 :提出治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金匮》创立泻心汤、黄土汤;《备急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 病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瘀血阻络,血不循经 治则:治火、治气、治血 11 234 2.齿衄 123.咳血 1 23 4.吐血 1235.便血 1 26.尿血 12 347.紫斑 123十、心悸 《内经》病因:宗气外泄,心脉不同,突受惊恐,复感外邪 病名首见于《金匮》《伤寒》提出治则及炙甘草汤等 《医学正传》认为尚与与肝胆有关,并区分惊悸与怔忡 《医林改错》补充瘀血可致心悸,并记载血府逐瘀汤治疗

中医内科学完整笔记

中医内科学 第一章肺系病证 第一节感冒 针灸治疗→[列缺合谷大椎风池太阳] 一、概念: 【感冒】: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二、历史沿革: a.感冒病名首见《仁斋直指方·诸风》; b.明清时期,多将感冒与伤风互称; c.时行感冒: *《诸病源候论》提示其属“时行病”之类,具有较强传染性; *《类证治裁》中明确提出“时行感冒”之名。[2012.57] 三、病因病机: ⑴.【病因】 ①外感六淫,风为主因→因四时六气各有偏盛→风邪常与当令之气相合伤人→风寒,风热,暑湿。 ②时行疫毒→若时行疫毒伤人→病情重而多变→相互传染。 ⑵.【病机】→邪犯肺卫,卫表不和。[因病邪在外,在表,故以卫表不和为主] 四、病证鉴别:

五、治疗原则: ①解表达邪; 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③滋阴解表、益气解表、助阳解表。[2011.163] 六、预后转归: ①感冒初起→多以风寒或风热之邪为主,一般预后较好; ②风热不解或寒邪郁而化热→肺热; ③病邪传里化热,表寒未解→表寒里热证→双解汤; 【注】*双解汤→《医方集解》:荆芥、银花、薄荷、桑皮、大黄、黄芩、石膏、赤芍、丹皮。 ④反复感邪,正气耗散→由实转虚; ⑤体虚感邪→正气愈亏,均可形成正虚标实之证。 七、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本病邪在肺卫,故属表实证。但须究其病邪的性质,区别风寒、风热及其兼夹。 ①辨风寒风热②辨不同兼夹③辨偏实偏虚

【注】银翘散:心悸[邪毒犯心+生脉散];感冒[风热犯表/葱豉桔梗汤];肺痈[初期]; 耳鸣耳聋[风热上扰] 八、临证备要[新]: 1.治疗禁忌:临床当辨清病邪之性质,若风寒之候误用辛凉,汗不易出,病邪难以外达,反致不 能速解,甚或发生变证;而风热之证误用辛温,则有助热燥液动血之弊,或引起传 变。除虚体感冒兼顾扶正补虚外,一般均忌用补敛之品,以免留邪。 2.寒热二证不显者,可予辛平轻剂。 3.寒热杂见者当温凉合用。并须根据寒热的主次及其演变,适当配伍,方如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 4.对有并发症和夹杂症者应适当兼顾。感冒病在卫表,一般无传变,但老人、婴幼儿体弱或感受 时邪较重者,可见化热入里犯肺,逆传心包的传变过程,当以温病辨治原则处理。原有宿疾,再加新感,当据其标本主次,适当兼顾。小儿感冒易夹惊夹食。 第二节咳嗽 针灸治疗→[外感:肺俞列缺合谷;内伤:肺俞中府太渊三阴交] 一、概念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而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二、历史沿革 a.张景岳[张介宾][2009.70]→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类。 b.《医学心悟》:“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 三、病因病机 ⑴.【病因】→ ①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咳嗽。 ②内邪干肺→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咳嗽。 ⑵.【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肺为娇脏→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肺宣肃失司→肺为祛除病邪→肺气上逆冲击声门→咳嗽。 ①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为六淫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 ②内伤咳嗽→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 ⑶.【病位】→肺,肝,脾,肾。 四、治疗原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