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最全面上海生物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最全面上海生物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最全面上海生物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最全面上海生物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主题一走近生命科学

1.1 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纪

学习内容

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生命科学的早期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春秋《诗经》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2.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研究手段。

早期——描述法与比较法

后期——实验法

3.生命科学发展中具有里程碑作用的伟大成就。

17 世纪显微镜发明——生命科学进入细胞水平

18 世纪瑞典林耐“生物分类法则”,制定生物命名的方法

19 世纪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

1859 年英国人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

1865 年奥地利人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发现遗传学基本规律1953 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 双螺旋结构——生物学进入,是遗传学之父分子水平

我国合成具有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蛋白质)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tRNA)

多利羊的意义——通过高度分化的体细胞(乳腺细胞)来克隆动物

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

1.2

学习内容

1.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步骤。

提出疑问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2.“细胞的观察和测量”实验。

显微镜操作注意点:

1、转换物镜只能用转换器,不能旋转物镜

2、先低倍镜观察再高倍镜

3、低倍镜先粗准焦螺旋再细准焦螺旋,高倍镜下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

主题二生命的基础

2.1 生物体中的化合物

学习内容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基本相同,含量一般不同。 C H O N 四种元素含量最多

生物体中无机物

(一)水(60%-90%)

1. 水在生物体中的含量、作用、存在形式。鲜

重,水是最多化合物,蛋白质是最多有机物

干重,蛋白质是最多化合物和最多有机物

2.功能:

结合水:细胞组织结构组成成分

自由水:

1、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营养物质的输送、废物的排出都离不开水。

2、水参与大部分化学反应,也是绝大多数化学反应的介质。

3、比热大,水可以调节体温,保持体温恒定

3. 两种形式:自由水和结合水

代谢越旺盛,自由水

/结合水比例越高,抗逆性弱

(二)无机盐

无机盐在生物体中的种类、含量、存在形式、作用。

含量很少,作用很大存在形式:

往往以离子形式存在

2+ 2+ 作用:1 、参与组成生物体内的化合物:Fe 组成血红蛋白,Mg 组成叶绿素

2、参与生物体内的代谢活动和调节内环境稳定:

2+ 2+

Ca 低了,导致肌肉抽搐,Ca 多了,肌无力,要适量

-

HCO 3 缓冲血液pH ,维持血液一定的

PH 值

K 和Na 维持渗透压,还会形成膜电位

生物体中有机物

1.生物体中有机化合物的主要种类。(主要 5 种)

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和维生素

糖类、脂质、核酸、维生素的种类、作用。

(1)糖类元素C H O

、果糖、半乳糖。

单糖:六碳糖—葡萄糖(主要能源物质)

五碳糖——核糖、脱氧核糖

双糖:蔗糖= 葡萄糖+ 果糖

乳糖= 葡萄糖+ 半乳糖

麦芽糖= 葡萄糖+葡萄糖

多糖:淀粉糖原(肝糖原和肌糖原)纤维素(细胞壁主要成分之一)

糖蛋白——细胞识别作用

(2)脂肪元素C H O

脂肪——甘油+ 脂肪酸

功能储存能量、维持体温、抗外力撞击磷脂——亲水头部和疏

水尾部(构成细胞膜)胆固醇——构成细胞膜,合成性激素和

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维生素

D,高了容易动脉粥样硬化

(3)核酸基本元素C、H、O、N 、P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分为DNA 和RNA,DNA 主要在细胞核内,RNA

主要在细胞质内。

维生素是微量,但有用。分成水溶和脂溶。

缺乏维生素B1 ——脚气病,缺乏维生素C——坏血病,缺乏维生素A——夜盲症(4)氨基酸结构的共同特点、肽键的构成和蛋白质的结构。

氨基酸基本元素C、H、O、N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 种,都有羧基、氨基、中心碳原子、氢,不同的是R 基团

肽键形成一个需要脱去一份水,所以一条肽链有

m 个氨基酸,就脱去m-1 份水,形成m-1 个肽键

1. 蛋白质的多样性及其原因、作用。蛋白

质功能:机体构造的主要成分、供能

蛋白质多样性是由于氨基酸以不同的数目、不同的种类、不同的排列顺序组合以及肽

链的空间结构

2. “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实验。还原性糖

——班氏试剂,加热,红黄色颗粒状沉淀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先加5%氢氧化钠,再加1%硫酸铜

脂肪——苏丹III 染液,橘红色油滴

2.2 细胞的结构

学习内容

细胞是构成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除病毒外。

细胞膜的结构及功能。

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镶嵌,外侧少量多糖,膜间有少量胆固醇

结构特点:半流动性,例如变形虫

功能特征:选择性透过糖蛋白和糖

脂——细胞识别外界信息

1. 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各种方式、特点及实例。

小分子跨膜运输:1、被动运输:高浓度到低浓度。

(1)自由扩散——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不要载体)

+ -

(2)协助扩散——Na Cl 葡萄糖等(要载体)

2、主动运输: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能量,需载体蛋白。是物质出入活细

胞的主要方式,如海带吸收碘,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

大分子进出细胞:

胞吞、胞吐:大分子或者颗粒性物质,体现了膜具有半流动性。

细胞渗透作用的原理。

2.

渗透——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扩散,所以属于被动运输。

原生质层——成熟植物细胞中细胞膜、液泡膜和两者之间的细胞质,可看作一层选择性透过膜,类似半透膜。

水分从低浓度流向高浓度: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水分渗出

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水分进入

“探究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浓度与质壁分离的关系”实验。

3.

只有成熟的具有大液泡的活的植物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

质壁分离是指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的现象

需要选择颜色效果明显的植物细胞,比如洋葱紫色外表皮细胞的细胞液呈现紫色,有利

于观察质壁分离的效果

引流法要正确,一边滴加,一边吸收,要缓慢

4. 细胞核、细胞质基质的功能及其中各个亚显微结构的特点、功能。

光学显微镜看的是显微结构,电子显微镜看的是亚显微结构

细胞核是储存遗传物质的场所,是细胞生长、发育、 分裂增殖的调控中心

核膜——双层膜 核孔——物质出入通道 核仁——与核糖体形成有关

核基质——代谢场所 染色质—— DNA 和蛋白质组成

双层膜细胞器:叶绿体——光合作用 线粒体——有氧呼吸

单层膜细胞器:内质网——脂类合成、蛋白质加工运输

高尔基体——蛋白质再加

工、运输、分泌

溶酶体——内含蛋白水解酶和溶菌酶,消化

无膜细胞器:中心体——与有丝分裂有关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细胞壁——植物特有,纤维素和果胶等组成,保护,全透性

5.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结构特点。 原核生物没有成型细胞核,无核膜,有拟核,代

表:细菌、蓝藻、放线菌、支原体、衣 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有成型细胞核和核膜,代表: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动物 6. “颤藻和水绵细胞的比较观察”实验。

染液是碘液

引流法 水绵内部看到螺旋条带装叶绿体,染色后上面出现的蓝紫色颗粒是淀粉粒。 颤藻——原核

水绵——真核

2.3 非细胞形态的生命——病毒

学习内容

病毒的基本特征、形态、结构。

非细胞、寄生 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装备和原料快速复制繁殖

1. 只有一种核酸( DNA 或 RNA )和蛋白质衣壳 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疾病: HBV (乙肝病毒) ,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细胞。

造福:烧伤治疗(噬菌体) 、转基因(载体)

2. HI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感染 T 淋巴 主题三 3. 1

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 生物化学反应的特点

学习内容

1. 新陈代谢(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

同化——外界物质变自身,储存能量

异化——分解自身物质,释放能量

2. 生物体内的合成与分解反应。

合成反应:小分子到大分子,如:单糖到多糖,核苷酸到核酸,氨基酸到蛋白质,很

多是脱水缩合反应

分解反应:大分子到小分子,如:水解反应和氧化分解反应

3. 酶的物质属性、反应条件和特点。

大部分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专一性,靠酶的活性部位实现。

高效性往往需要辅助因子(金属离子或小分子有机物也叫辅

酶)参与命名根据作用物和来源

4.ATP 的中文名称及结构简式。

腺苷三磷酸

腺嘌呤+ 核糖——腺苷

A―P~P~P

5.ATP 、ADP 的相互转换与储能、释能的关系。

ATP 分解为ADP、磷酸基,并且释放能量,供各项生命活动

ADP 加上磷酸基,输入能量,合成为

6.ATP 与生命活动能量供应的关系。

见上

7.“探究酶的高效性”实验。

8.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受温度和pH 影响。

ATP,该能量可来自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胰蛋白酶(小肠内)是碱性,胃蛋白酶(胃内)是酸性,唾液淀粉酶(口腔内)是中

性。

3.2光合作用

学习内容

1. 光合作用的研究进程中的经典实验(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赫尔蒙特实验——柳树获得的增重只是来源于水

普利斯特利实验——薄荷能改善由于动物呼吸、蜡烛燃烧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英格豪斯实验——光照是普利斯特利实验成功的必要条件

萨克斯实验——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还有淀粉

18

鲁宾和卡门实验(同位素标记法O)——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卡尔文实验——阐明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途径(暗反应)

C

2. 光合作用的概念、总反应式。

见第一册68 页

3. 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

椭球形、双层膜,也用到了同位素标记法

14

类囊体——光合作用光反应

叶绿体基质——光合作用暗反应

4. 叶绿体所含色素的种类、颜色、分布,色素与所吸收光谱的关系。

叶绿素a——蓝绿色,类囊体膜,红橙光蓝紫光叶绿素

b——黄绿色,类囊体膜,红橙光蓝紫光胡萝卜素——橙

黄色,类囊体膜,蓝紫光叶黄素——黄色,类囊体膜,

蓝紫光

5. 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与暗反应两个阶段的特点与联系。光反应:需

要光,在类囊体发生,色素吸收光能,只有叶绿素

暗反应:不需要光,在叶绿体基质发生

a 才能转化光能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TP 和NADPH ADP、Pi 和NADP +

6. 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

光反应物质变化:水分解成O2、e 和H

形成ATP 和NADPH

暗反应物质变化:二氧化碳+ 五碳化合物固定为三碳化合物

然后还原为糖,条件为ATP 供能和NADPH

成为ADP,Pi 和NADP

光反应能量变化:光能——活跃的化学能暗反应

能量变化: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供还原性。这两者然后形

光合作用实质和意义:叶绿体吸收并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质并释放

氧气,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的过程

7. 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水等影响光合作用的原因及其在生产实践上的意义。光照

强度——主要影响光反应。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增大而提高,但是当光合速率达到

饱和后,提高光照强度则不会使光合速率加快二氧化碳——光照充分时,二氧化碳

浓度低可能限制光合作用进行,它主要是通过影响暗反应来抑制光合作用

温度——直接影响光合速率,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还

有水、无机离子,比如镁离子等也会影响光合速率

8.“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原理:色素

可溶于有机溶剂分离原理:各种色素随层析

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提取几个细节:叶片要绿

粗叶脉叶柄要剪掉提取液:无水

乙醇碳酸钙作用:防止叶绿素被

破坏石英砂作用:帮助研磨研磨

过程要迅速而充分,药剂适量

分离几个细节:滤纸条要剪角

画滤液细线要细而直

要重复画二三次每

次之间要阴干层析

液不要沾污管壁滤

纸条不要碰到管壁

层析液不能浸没滤液线

色素在滤纸条上的排列顺序(由上至下)——胡、黄、

9.“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实验。

控制变量原则

对照原则

a、b

实验前,要用真空渗水法排除叶肉细胞间隙中的空气,充以水分,使叶片沉于水中

CO2 浓度这一变量是通过调节水溶液中NaHCO 3 浓度来实现的。

细胞呼吸

3.3

学习内容

1 、细胞呼吸的概念。

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的过程

2 、细胞呼吸的类型、主要形式。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3 、有氧呼吸的概念、场所、必要条件及两个主要阶段。有氧呼

吸: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糖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

酶ATP

6CO 2+6H 2O+ 能量

C6H12O6 +6O 2

+

有氧呼吸场所:第一阶段——糖酵解,细胞质基质,产物丙酮酸和H,少量ATP

第二阶段——首先丙酮酸脱去一个CO 2,形成二碳化合物进入三羧酸循环,线

+ +

粒体基质,产生二氧化碳和H ,少量ATP。其次在线粒体内膜,H 和氧气结

合为水,大量ATP

4 、无氧呼吸的概念、类型(酒精发酵及乳酸发酵)。

无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氧化分解糖产生乙醇和二氧化碳或乳酸,释放少量能量

酒精发酵——产物酒精和二氧化碳,少量能量(酵母菌等)

反应式:2C2 H5OH+2CO 2 +能量

C6H12 O6

乳酸发酵——产物乳酸,少量能量(乳酸菌等)

反应式:2C3 H6O3+ 能量

C6H12 O6

高等生物:人——肌肉无氧呼吸产乳酸

根受淹——乙醇和二氧化碳

马铃薯块茎——乳酸

5 、细胞呼吸的实质及其意义。氧化分

解,提供能量,就是异化作用

6 、无氧呼吸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酿酒、酒酿、泡菜、酸菜等

人在高原上易疲劳,剧烈奔跑腿酸等

3.4营养物质的转换

学习内容

1. 糖类代谢的途径。

单糖吸收场所小肠上皮细胞

氧化分解

合成多糖

转化为脂肪、氨基酸

2. 脂肪代谢的途径。脂肪消化第一步——肝脏分泌的胆汁的乳化

作用甘油代谢:通过丙酮酸进入糖代谢脂肪酸代谢:通过二

碳化合物在线粒体基质,进入三羧酸循环合成脂肪

3. 蛋白质代谢的途径。

合成新的蛋白质

在肝脏细胞脱氨基,含碳部分进入三羧酸循环,氨基转化为尿素

4. 三大类营养物质的转化关系。

见上,另见第一册85 页的图4-26

5. 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和合理膳食。

七大营养物质——水、无机盐、维生素、膳食纤维、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主题四生命的信息

4.1 生物体的信息传递和调节

学习内容

1.动物体对物理信息的获取;动物体对化学信息的获取。

感受器获取信息,产生神经冲动,通过神经传到脑,脑产生感觉

皮肤感受器——压力、温度、痛觉

光感受器:视网膜的视细胞光能转化为神经冲动,经过视

神经传到视觉中枢,产生视觉视锥细胞——感受色彩,视

杆细胞——感受光亮晶状体曲度可实现变焦

声波感受器——耳蜗感受平衡——前庭器

(三个半规管和前庭)侧线——感受水流

和方向颊窝——红外线感受器嗅觉——嗅

黏膜上嗅细胞味觉——舌上的味细胞昆虫

触角——感受气味

2.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

反射是动物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体内的各种刺激发生反应反射的基本环节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式。神经元

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称为神经纤维

兴奋是靠神经冲动(生物电)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 +

静息时的膜电位,外正内负,由膜内的K 和膜外的Na 维持

+ +

神经冲动——外负内正(膜对Na 通透性增大,Na 内流)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突触传递

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

膜膜电位改变,兴奋由此传

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及其结构组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5.脊髓的调节功能,脑的高级调节功能,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

脊髓是低级神经中枢

外白质,内灰质灰质集中神经元细胞体,是真正的中

枢所在白质主要有神经纤维,传递信息为主脊髓控制

低级反射——排便,排尿,膝跳反射等条件反射——

脑的高级调节功能大脑皮质功能区——高级神经中枢

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强化

人类还有特殊的特有的条件反射——语言文字抽象信号

它们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

支配内脏腺体,不受意志支配——自主神经(植物性神经)

自主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者功能拮抗

6.“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实验。实验前需要

去除脑,以凸显脊髓的调控作用有两个低

级反射——搔扒反射和曲腿反射

7.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所分泌的主要激素和生理作用。

肾上腺肾脏顶部肾上腺皮质激素——成分固醇,调节水盐糖代谢肾上腺素——升高血糖、心跳加快等

甲状腺胰岛——胰岛生殖腺垂体

气管两侧甲状腺素——含碘,促代谢、促发育、促兴奋

胰腺中一些特殊细胞团胰岛素——胰岛β细胞分泌,降血糖胰高血糖素α细胞分泌,升血糖,两者拮抗

性激素维持生殖腺功能,促进生殖细胞生成和第二性征发育

受下丘脑调控生长激素——直接调节人体生长代谢促*** 激素(3 个)——

调节 3 个内分泌腺活动

下丘脑促*** 激素释放激素( 3 个)——通过调节垂体促*** 激素(3 个)的释放来间接调节

3 个内分泌腺活动

8.激素的调节作用。

激素是“信使”,传递信息给靶器官靶细胞

传递方式——血液循环

与靶细胞受体特异性结合

高效性特异性

胰岛素的靶细胞主要为肝细胞和体细胞

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主要为肝细胞和脂肪细胞

负反馈调节是激素调节的基本方式

9.细胞识别、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识别的物质基础是细胞膜表面

的糖蛋白和糖脂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和淋巴结抗原——被识

别为“异己”的物质,多为蛋白质,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

非特异性免疫——天生、无特殊针对性

包括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和第二道防线(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吞噬作用功臣——巨噬细胞,胞吞,溶酶体释放蛋白水解酶和溶菌酶,杀灭对象

特异性免疫——后天,必须与抗原接触才产生,高度特异,一对一

主要是第三道防线( B 淋巴细胞和T 淋巴细胞)

B 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

液和组织液——体液免疫

B 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免疫球蛋白),分布于血液、淋巴

T 淋巴细胞分化为致敏T 细胞和记忆T 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杀死抗原或直接接触抗原细胞,使

其细胞膜通透性增大而裂解死亡——细胞免疫

T 淋巴细胞往往和巨噬细胞结合起来杀死细胞内寄生对象(如病毒和内寄生细菌)

二次免疫速度快,反应强,抗体浓度高

10.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和反应方式。

见上

11. 天然免疫与人工免疫的概念;疫苗的概念和作用。天然免疫——患病

后获得的免疫人工免疫——人工方法使人体获得免疫力人工免疫

方式——接种疫苗疫苗——利用一些病原体人工制备的生物制

品,有灭活或减毒两种

12.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胚芽鞘尖端是感光的部位弯曲发

生在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位温特

实验重点理解

13.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向光弯曲原理——单侧光导致

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成分——吲哚乙酸合成部位——生长活跃部

位,如茎尖、根尖、幼叶、发育的种子作用——促进细胞伸长

生长特点——两重性: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根最

敏感,茎要求浓度最高

顶端优势——顶芽浓度较适宜,促进生长,离顶芽最近的侧芽积累浓度最高,抑制生长,稍远

点的侧芽浓度低一些,抑制效应逐渐降低,故称宝塔形

14. 生长素及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因为植物体内生长素少,如萘乙酸、吲哚丁酸、

且容易被酶降解和发生光氧化分解,

2,4-D

所以人们人工合成生长素类似物,

培育无籽果实,要在受粉前的柱头上涂抹生长素类似物,如

促进插枝生根

防止落花落果

2,4-D 溶液

2. 第六章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

3. 一、遗传信息

4.

5.

6.

7.

8. 一、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实验表

明:S菌中存在转化因子使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R 菌转化为S 菌。

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就会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细菌体内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

T2噬菌体头部和尾部的外壳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在它的头部含有DNA

9. 实验过程如下:用放射性同位素 35S 标记一部分 T 2 噬菌体的蛋白质,并用放射性同位素

32P 标记另一部

分噬菌体的 DNA ,然后,用被标记 的物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噬菌体的

T 2 噬菌体侵染细菌。当噬菌体在 细菌

体内大量繁殖时,生物学家对标记

蛋白质

并未进入细菌内部,而是留在细菌的外部,噬菌体的

DNA 却进入细菌的体内。可见, T 2 噬菌体在细菌内的增殖是在 噬菌体 DNA 的作用下完成的。该实验结果表 。 。

明:在 T 2 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 DNA

10. 11. 如果结合上述两实验过程,可以说明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有些病毒只含有

物质。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二、 DNA 分子的结构 1、DNA 分子的结构 DNA 是 遗传物质

RNA 和蛋白质,如烟草花叶病毒。因此,在这些病毒中,

RNA

是遗传

DNA

,所以说 DNA 是 主要

的遗传物质。

12. 13. 14. 15. 1953 年,美国科学家

DNA 分子的基本单位是 沃森和英国科学家

克里克

共同提出了 DNA 分子的 双螺旋 。

脱氧核苷酸

。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 磷酸 、一分子 脱氧核糖和一分子 碱

胞嘧啶

基 。由于组成脱氧核苷酸的碱基只有 4 种: 腺嘌呤 (A )、胸腺嘧啶

(T )、 鸟嘌呤 ( G )和 ( C ),因此,脱氧核苷酸有 4 种: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16.

17. 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和

DNA 分子的立体结构是

胞嘧啶 双螺旋

脱氧核苷酸。很多个脱氧核苷酸 聚合 成为 氢键

多核苷酸链

。DNA 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 连接成碱基对, 并且碱基配

对有一定的规律:

A-T , C-G 。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关系,叫做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8. 组成 DNA 分子的碱基只有 4 种,但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却是千变万化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了

遗传信息

1000

若含有碱基 2000 个,则排列方式有

4

种。

19. 例 . 下面是 4 位同学拼制的 DNA 分子部分平面结构模型,正确的是( C

20. 21. 22. 23. 24. A

二. DNA 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一、 DNA 分子的复制

1.概念:以亲代 DNA 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 时间: 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DNA 分子的过程 (基因突变就发生在该期)

复制

特点:边 条件:模板 意义:

解旋

边 两条链 复制

半保留

DNA 、原料 游离的 4 种脱氧核苷酸

、酶、能量

遗传特性的相对稳定

(DNA 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

配对,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例:下图是 DNA 分子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组成 DNA 的基本单位是〔 5 〕 脱氧核苷酸 。

(2 )若〔 3〕为胞嘧啶,则〔 (3 )图中〔 8〕示意的是一条

(4 )DNA 分子中,由于〔 6 4〕应是 鸟嘌呤

多核苷酸链 的片断。

〕 碱基对具有多种不同排列顺序,因而构成了

DNA 分子的多样性。

(5 )DNA 分子复制时,由于解旋酶的作用使〔7 〕氢键断裂,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解开。

二、RNA 分子

RNA 分子的基本单位是

由于组成核糖核苷酸的碱基只有核糖核苷酸。一分子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核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碱基。

4 种:腺嘌呤(A)、尿嘧啶(U)、鸟嘌呤(G)和

胞嘧啶(C),因此,核糖核苷酸有

嘧啶核糖核苷酸。

4 种: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鸟嘌呤核糖核苷酸和胞

由于RNA 没有碱基T(胸腺嘧啶),而有U(尿嘧啶),因此,A-U 配对,

mRNA C-G 配对。

RNA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通常是

等类型。单链结构,我们所学的RNA 有、tRNA

、rRNA

三、基因的结构与表达

1 、基因---- 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

基因携带遗传信息,并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包括两个阶段----- 转录和翻译

(1 )转录

场所:模板:原料:产物:细胞核DNA 一条链核糖核苷酸mRNA

(2 )翻译

场所:模板:工具:原料:产物:核糖体mRNA tRNA 氨基酸多肽

由上述过程可以看出:核苷酸排列顺序又决定了DNA 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mRNA 的排列顺序,信使RNA 中核糖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特异性,从而使生

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性状。

3 、中心法则:

三、基因工程简介

一、基因操作的工具

(1)基因的剪刀——

(2 )基因的化学浆糊——(3)基因的运输工具一—2 、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 连接酶

质粒

(1)(2 )(3)(4)获取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重组

重组DNA 分子导入受体细胞筛选含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第七章 细胞的分裂与分化 一、生殖和生命的延续

一、生殖的类型

生物的生殖可分为

无性生殖 和

有性生殖两大类。

细菌、草履虫、眼虫 1 、常见的无性生殖方式有:

分裂生殖

水螅、酵母菌 (例: );

); 真菌、苔藓

出芽生殖 营养生殖 2 、有性生殖

(例: (例: 孢子生殖

(例:

);

果树

)。

这种生殖方式产生的后代具备双亲的 重要意义。

遗传信息 ,具有更强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 这对于生物的生存与进化具有

二、有丝分裂

一、有丝分裂

体细胞的有丝分裂具有细胞周期,它是指 连续 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

结束 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

结束

时为止,包括 1、分裂间期

分裂间

期和 分裂 期。

分裂间期最大特征是 的阶段。 2、分裂期

(1)前期 DNA 复制,蛋白质合成

,对于细胞分裂来说,它是整个周期中时间

最长

最明显的变化是

染色体明显

,此时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两条

染色单体, 由一个着丝粒相连, 同时, 核仁 解

体, 核膜 消失,纺锤丝形成 纺锤体

(2)中期

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 (3)后期

赤道 面上,清晰可见,便于观察。

每个 着丝粒 一分为二, 染色单体

随之分离,形成两条染色体 ,在 纺锤丝 牵引下向

两极 运动。

(4)末期 染色体到达两极后,逐渐变成丝状的 染色质,同时 纺锤体 消失, 核膜核仁 重新出现,将染色质包围起来,

形成两个新的

细胞核 ,然后细胞一分为二。

(5)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比较

植物

动物 纺锤体形成方式 纺锤丝 纺锤丝、中心体 细胞一分为二方式

细胞板分割

细胞膜内陷

意义

亲子代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 6)填表:

间期

2n-4n 2n 0-4n

前期 4n 2n 4n

中期 4n 2n 4n

后期 4n 4n 0

末期 2n 2n 0

DNA 染色体 染色单体

三.细胞周期

1.请根据右图回答问题(括号内写标号)。 (1)依次写出 C 、E 两个时期的名称 G2;中期

G1 期 ;

, DNA 复制

(2) RNA 和蛋白质合成时期为( A )

时 期 为

( B )S 期,核仁、核膜消失的时期为( D )前期,核仁、核膜重新形成时期为( F )末期。

(3 )细胞在分裂后,可能出现细胞周期以外的三种生活状态是

四.实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连续增殖、暂不增殖、细胞分

1.实验材料:

2.实验步骤:

植物根尖

解离(试剂:20%HCl)、漂洗、染色(试剂:龙胆紫)、压片。

3.实验的观察部位是:根尖生长点。

二、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1、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形态、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 数等的变化如下表:

染色体行为染色体数染色

体数

0-4n 单同源染

体对数

n

色DNA 数

间期I 前期I 中期I 后期I 末期I 间期II 前期II 中期II 后期II 末期II 复制2n 2n-4n

联会、交叉、互换2n 4n n4n 同源染色体排列于细胞中央2n 4n n4n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

组合

2n 4n n4n 染色体数目减半n2n 02n

染色体散乱分布n2n 02n 着丝粒排列于细胞中央n2n 02n 着丝粒分裂2n 002n 细胞一分为二n00n

2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

比较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分裂细胞类型

细胞分裂次数同源染色体行为子细胞数目子细胞类型最终子细胞染色体数子细胞间遗传物质

体细胞(从受精卵开始)

一次无联

会,始终在一个细胞中

二个

体细胞

与亲代细胞相同

一般相同(无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

精(卵)巢中的原始生殖细胞

二次有联会形成

四分体,彼此分离雄为四个,

雌为(1+3)个

成熟的生殖细胞比

亲代细胞减少一半

一般两两相同(无基因突变、染色体变

异)

相同点意义

染色体都复制一次,减数第二次分裂和有丝分裂相似

使生物亲代和子代细胞间维持了遗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使生物的亲代和

传性状的稳定性,

要意义

对生物的遗传有重子代维持了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和变异有十分重要的

对遗传

3. 精子的形成过程:

4.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5. 受精作用:

6.

7. 判断动物细胞分裂方式、时期

8.据减数分裂后期细胞质分裂方式判断细胞

9. 根据染色体数目判断:

假设某生物体细胞2n,若染色体数目为4n 是有丝分裂,n 为减数分裂。

例:

1. 下图是某种生物不同的细胞分裂示意图。(假设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 4 条)(1)在A、B、C、D 中,属于减数分裂的是B、D 。

(2) A 细胞中有 8 个染色体,

A 、

B 、 C

8 个 DNA 分子,

。 。

0 个染色单体。

(3)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 (4)不具有姐妹染色单体的细胞有

A 、D

2. 用显微镜观察动物细胞分裂薄玻片标本,看到哪些现象是减数分裂细胞所特有的( B )

A .有纺锤体的出现 C .染色体的复制

3. 10 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的精子和 B .同源染色体的联会 D .分裂后期形成细胞板

10 个初级卵母细胞产生的卵细胞,若全部受精,则形成受精卵( A )

A . 10 个

B . 5 个

C .20 个

D .40 个

4. 一条染色体含有一个 A .两条双链 DNA 分子 C .四条双链 DNA 分子

DNA 分子,经复制后,一条染色单体含有( B .一条双链 DNA 分子 D . 一条单链 DNA 分子

B

5. 某生物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有染色体 18 个,,该生物体细胞有染色体(

D . 9 个

A )

A . 18 个

B . 36 个

C . 72 个

三.细胞分化和植物细胞全能性

细胞分化是指 同一 来源的细胞发生在 形态结构 、 生理功能 和蛋白质合成 上发生差异的过程。 但科学研究证实,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 完整生物体 的能力,即保持着

细胞全能性

。生物

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

遗传信息

,过程可以简要归纳为:

)--- →( 根茎叶分化

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是 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

细胞全能性 --- →(

愈伤组织

第八章 遗传与变异 一、遗传的基本规律

一、基本概念 1.概念整理: 杂交:基因型 自交:基因型 不同 相同

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一般用

x

表示

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植物体中指雌雄同花的植株自花受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受粉,自

交是获得纯系的有效方法。一般用

测交:就是让杂种子一代与 性状:生物体的 形态

表示。

个体相交,用来测定 隐性

、 结构

F 1 的基因型。

的总称。

和 生理生化

相对性状: 同种

生物 同一

性状的 不同

表现 未表现 显性

表现类型。

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

F 1 F 1

性状分离:杂种的自交后代中,同时显现出 性状和 隐性

性状的现象。 D 。 d 。 显性基因:控制 隐性基因:控制 显性 隐性

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 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

等位基因: 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 如 D 、d 。

非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 同一

位置上, 控制 相对

性状的基因, 一般用英文字母的大写和小写表示,

不同 位置上或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 的性状。

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

表现出来

基因型:是指控制 纯合子:是由含有 杂合子:是由含有 2.例题:

生物性状 相同 不同

的基因组成。

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1)判断: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一定相同。(

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x ) )

x

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纯合子测交后代都是纯合子。(杂合子自交后代都是杂合√

x

x

只要存在等位基因,一定是杂合子。(√)

等位基因必定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必定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x )

(2)下列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人的长发和白发

C.狗的长毛和卷毛

(3)下列属于等位基因的是(

B )B.花生的厚壳和薄壳D.豌豆的红花和黄粒C)

A.aa B.Bd C.Ff D.YY

二、基因的分离定律

1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2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

独立地遗传给后代。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

入到两种不同的配子中,

基因的分离定律发生是由于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时,导致等位基因的分离。

例:

(1)在二倍体的生物中,下列的基因组合中不是配子的是( B )

A.YR B.Dd C.Br D.Bt

(2)鼠的毛皮黑色(M )对褐色(m )为显性,在两只杂合黑鼠的后代中,纯种黑鼠占整个黑鼠中的比例是(B )A.1/ 2B.1/ 3C.1/ 4D.全部

(3 )已知兔的黑色对白色是显性,要确定一只黑色雄兔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选用与它交配的雌兔最好选择

(A A.纯合白色)

B.纯合黑色C.杂合白色D.杂合黑色

(4)绵羊的白色和黑色由基因 B 和b 控制,现有一白色公羊和白色母羊交配生下一只小白羊,第二次交配却生下一只小黑羊。公羊和母羊的基因型是(C)

D .BB 和bb

A.BB 和Bb B.bb 和Bb C.Bb 和Bb

(5 )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男方的父亲是白化病患者,女方的父母正常,但她的弟弟是白化病患者。预计他

们生育一个白化病男孩的几率是(D)

C .1/8

A.1/4 B .1/6 D .1/12

三、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1、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2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

位基因基因自由组合。

5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

理论上,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基因重组);实践上利用基因重组进行

四、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杂交育种。

1、选用豌豆做试验材料:严格的闭花受粉;有一些稳定的、易区分的相对性状。

2、先针对一对相对性状的传递情况进行研究,再对两对、三对甚至多对相对性状的传递情况进行研究(由单因素到多因素)。

3、对实验结果记载,并应用统计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例:

(1)若两对基因在非同源染色体上,下列各杂交组合中,子代只出现 1 种表现型的是( B )

A.aaBb 和AABb C.AaBb 和AABb (2)有一基因型为

B.AaBB 和AABb

D.AaBB 和aaBb

MmNNPp (这3 对基因位于 3 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雄兔,它产生的配子种类有( B )

A.2 种B.4 种 C .8 种D.16 种

(3)黄色(Y)、圆粒(R)对绿色(y)、皱粒(r)为显性,现用黄色皱粒豌豆与绿色圆粒豌豆杂交,杂交后代得到

的种子数为:黄色圆粒A.Yyrr 和yyRR C.Yyrr 和yyRr 106 、绿色圆粒108 、黄色皱粒110 、绿色皱粒113。问亲本杂交组合是(B.YYrr 和yyRR

D.YyRr 和YyRr

C )

(4)等位基因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在( B )

A.有丝分裂后期C.减数的一次分裂末期B.减数的一次分裂后期D.减数的二次分裂后期

(5)基因型为AaBb 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 的个体杂交,子代会出现几种表现型和几种基因型(B)

A.4 和4 B.4 和6 C.4 和8 D.6 和6

二、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一、性别决定

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雌性(女性)个体和雄性(男性)个体相同的染色体,叫常染色体,另一类是雌性(女性)个体和雄性(男性)个体不同的染色体,叫性染色体。

生物的性别通常就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

①XY 型:该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的性染色体是XX ,雄性的性染色体是

44+XX XY

。以人为例:男性的染

色体的组成为44+XY ,女性的染色体的组成为

②ZW 型:该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的性染色体是ZW ,雄性的是ZZ 。蛾类、鸟类的性别决定属于ZW 型。

二、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它

的遗传方式是与性别相联系的,这种遗传方式叫伴性遗传。

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性 B B

B b

B B

b

基因型 表现型

基因型 表现型

X X

X X

X X

X Y 色盲

正常 正常(携带者) 正常

例:

(1 )某男孩体检时发现患红绿色盲,但他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均无红绿色盲症状,在这一家系中色盲基因的 传递途径是(

D

B .外祖父 --- 母--- 男孩 D .外祖母 --- 母 --- 男孩

A .祖母 --- 父 --- 男孩 C .祖父 --- 父--- 男孩

(2)位于 Y 染色体上的基因也能决定性状,人的耳廓上长硬毛的性状就是由 Y 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现有一对夫

妇,丈夫患此病,若生一男孩,其患病的概率为( A

D . 25%

A . 100%

B .75 %

C .50 %

三、人类遗传病与预防

一、人类遗传病概述 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 1 、单基因遗传病 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 遗传物质

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一对

, 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可分为:

常染色体隐性

常染色

体显性

、 X 连锁隐性

X 连锁显性 、

Y 连锁

等。

2 、多基因遗传病 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

3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二、遗传病的预防 1、禁止近亲结婚

我国的婚姻法规定“ 多对 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还比较容易受到

环境 的影响。

直系 血亲和 三代 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在近亲结婚的情况下,他们所生的孩

子患 隐性

遗传病的机会大大提高。

2、遗传咨询

3、避免遗传病患儿的出生 女子最适于生育的年龄一般是

4、 婚前体检 三.遗传病的类型判断:

24-29

岁。

例:

( 1)以下家族图谱分别是患有何种类型的遗传病: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导读: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细胞通讯的方式 (1)细胞通过分泌化学信号进行细胞间通讯,这是多细胞生物 普遍采用的通讯方式。 (2)细胞间接触依赖性的通讯,指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质 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它细胞。 (3)动物相邻细胞间形成间隙连接以及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 丝使细胞间相互沟通,通过交换小分子来实现代谢耦联或电耦联。 细胞分泌化学信号可长距离或短距离发挥作用,其作用方式分为:(1)内分泌,由内分泌细胞分泌信号分子到血液中,通过血液 循环运送到体内各个部位,作用于靶细胞。 (2)旁分泌,细胞通过分泌局部化学介质到细胞外液中,经过 局部扩散作用于邻近靶细胞。在多细胞生物中调节发育的许多生长因子往往是通过旁分泌起作用的。此外,旁分泌方式对创伤或感染组织刺激细胞增殖以恢复功能也具有重要意义。 (3)自分泌,细胞对自身分泌的物质产生反应。自分泌信号常 存在于病理条件下,如肿细胞合成并释放生长因子刺激自身,导致肿瘤细胞的'持续增殖。 (4)通过化学突触传递神经信号,当神经元接受刺激后,神经 信号以动作电位的形式沿轴突快速传递至神经末梢,电压门控的Ca2+

通道将电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 通过胞外信号介导的细胞通讯步骤 (1)产生信号的细胞合成并释放信号分子。 (2)运送信号分子至靶细胞。 (3)信号分子与靶细胞受体特异性结合并导致受体激活。 (4)活化受体启动胞内一种或多种信号转导途径。 (5)引发细胞功能、代谢或发育的改变。 (6)信号的解除并导致细胞反应终止。 核被膜所具有的功能 一方面,核被膜构成了核、质之间的天然选择性屏障,将细胞分成核与质两大结构与功能区域,使得DNA复制、RNA转录与加工在核内进行,而蛋白质翻译则局限在细胞质中。这样既避免了核质问彼此相互干扰,使细胞的生命活动秩序更加井然,同时还能保护核内的DNA分子免受损伤。 另一方面,核被膜调控细胞核内外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核被膜并不是完全封闭的,核质之间进行着频繁的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这些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主要是通过核被膜上的核孔复合体进行的。 核被膜的结构组成及特点 (1)核被膜由内外两层平行但不连续的单位膜构成。面向核质的一层膜被称作内(层)核膜,而面向胞质的另一层膜称为外(层)核膜。两层膜厚度相同,约为7。5 nm。两层膜之间有20~40nm的

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主要知识点

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复习重点 第一讲绪论 1、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含义 从狭义上讲,分子生物学主要是研究生物体主要遗传物质-基因或DNA的结构及其复制、转录、表达和调节控制等过程的科学。 基因工程是一项将生物的某个基因通过载体运送到另一种生物的活体细胞中,并使之无性繁殖和行使正常功能,从而创造生物新品种或新物种的遗传学技术。 2、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发展简史,特别是里程碑事件,要求掌握其必要的理由 上个世纪50年代,Watson和Crick提出了的DNA双螺旋模型; 60年代,法国科学家Jacob和Monod提出了的乳糖操纵子模型; 70年代,Berg首先发现了DNA连接酶,并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重组DNA分子; 80年代,Mullis发明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 90年代,开展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和模式生物的基因组测序,分子生物学进入“基因组时代”; 目前,分子生物学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或“蛋白质组时代”。 3、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专业地位与作用:从专业基础课角度阐述对专业课程的支 撑作用 第二讲核酸概述 1、核酸的化学组成(图画说明) 2、核酸的种类与特点:DNA和RNA的区别 (1)DNA含的糖分子是脱氧核糖,RNA含的是核糖; (2)DNA含有的碱基是腺嘌呤(A)、胞嘧啶(C)、鸟嘌呤(G)和胸腺嘧啶(T),RNA含有的碱基前3个与DNA完全相同,只有最后一个胸腺嘧啶被尿嘧啶(U)所代替; (3)DNA通常是双链,而RNA主要为单链;

(4)DNA的分子链一般较长,而RNA分子链较短。 3、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直接和间接证据; 间接: (1)一种生物不同组织的细胞,不论年龄大小,功能如何,它的DNA含量是恒定的,而生殖细胞精子的DNA含量则刚好是体细胞的一半。多倍体生物细胞的DNA含量是按其染色体倍数性的增加而递增的,但细胞核里的蛋白质并没有相似的分布规律。 (2)DNA在代谢上较稳定。 (3)DNA是所有生物的染色体所共有的,而某些生物的染色体上则没有蛋白质。(4)DNA通常只存在于细胞核染色体上,但某些能自体复制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有其自己的DNA。 (5)在各类生物中能引起DNA结构改变的化学物质都可引起基因突变。 直接:肺炎链球菌试验、噬菌体侵染实验 4、DNA的变性与复性:两者的含义与特点及应用 变性:它是指当双螺旋DNA加热至生理温度以上(接近100oC)时,它就失去生理活性。这时DNA双股链间的氢键断裂,最后双股链完全分开并成为无规则线团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DNA从双链变成单链的过程。增色效应:它是指在DNA的变性过程中,它在260 nm的吸收值先是缓慢上升,到达某一温度后即骤然上升的效应。 复性:它是指热变性的DNA如缓慢冷却,已分开的互补链又可能重新缔合成双螺旋的过程。复性的速度与DNA的浓度有关,因为两互补序列间的配对决定于它们碰撞频率。DNA复性的应用-分子杂交:由DNA复性研究发展成的一种实验技术是分子杂交技术。杂交可发生在DNA和DNA或DNA与RNA间。 5、Tm的含义与影响因素 Tm的含义:是指吸收值增加的中点。 影响因素: 1)DNA序列中G + C的含量或比例含量越高,Tm值也越大(决定性因素);2)溶液的离子强度 3)核酸分子的长度有关:核酸分子越长,Tm值越大

分子生物学总结(朱玉贤版)(2020年10月整理).pdf

结合着下载的资料复习吧~~~~ 绪论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Schleiden和Schwann提出“细胞学说” 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分离定律、独立分配规律 Miescher首次从莱茵河鲑鱼精子中分离出DNA Morgan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连锁遗传规律 Avery证明基因就是DNA分子,提出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McClintock首次提出转座子或跳跃基因概念 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模型 Crick提出了“中心法则” Meselson与Stah用N重同位素证明了DNA复制是一种半保留复制 Jacob和Monod提出了著名的乳糖操纵子模型 Arber首次发现DNA限制性内切酶的存在 Temin和Baltimore发现在病毒中存在以RNA为模板,逆转录成DNA的逆转录酶 哪几种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Avery等进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Hershey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 第二章染色体与DNA 第一节染色体 一、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组成 DNA:组蛋白:非组蛋白:RNA = 1:1:(1-1.5):0.05 (一)蛋白质(组蛋白、非组蛋白) (1)组蛋白:H1、H2A、H2B、H3、H4 功能:①核小体组蛋白(H2A、H2B、H3、H4)作用是将DNA分子盘绕成核小体

②不参加核小体组建的组蛋白H1,在构成核小体时起连接作用 (2)非组蛋白:包括以DNA为底物的酶、作用于组蛋白的酶、RNA聚合酶等。常见的有(HMG蛋白、DNA结合蛋白) 二、染色质 染色体:分裂期由染色质聚缩形成。 染色质:线性复合结构,间期遗传物质存在形式。 常染色质(着色浅) 具间期染色质形态特征和着色特征染色质 异染色质(着色深) 结构性异染色质兼性异染色质 (在整个细胞周期内都处于凝集状态)(特定时期处于凝集状态)三、核小体 由H2A、H2B、H3、H4各2 分子组成的八聚体和绕在八聚体外的DNA、一分 子H1组成。八聚体在中央,DNA分子盘绕在外,由此形成核心颗粒。,H1结合在核心颗粒外侧DNA双链的进出口端,如搭扣将绕在八聚体外DNA链固定,核心颗粒之间的连接部分为连接DNA。 核小体的定位对转录有促进作用

高中生物学考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必修(1)分子及细胞 第一章走近细胞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 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 主要特征:①、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 酸的病毒; ②、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2、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常见的 RNA病毒有:SARS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 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P8)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 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及 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支原体除外),

成分及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成形的细胞核;有一 定数目的染色体(DNA及蛋白质结合而成); 一般有多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包括蓝球藻、颤藻和、念珠藻及发菜)、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磨菇等)等。 蓝藻是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细菌中的绝大多数种类是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异养生物,但也有硝化细菌等少数种类的细菌是自养型生物。(P9)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细胞学说的主要建立者: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 2、细胞学说的要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植物、动物都是 由细胞发育而来(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3)新细胞 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3、这一学说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生物界的统一性;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1、生物界及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及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

分子生物学知识点

第一章染色体与DNA 1.原核生物的DNA的主要特征:一般只有一条染色体且大都带有单拷贝基因,只有少数的基因是以多拷贝形式存在的;整个染色体DNA几乎全部由功能基因与调控序列所组成;几乎每个基因序列都与它所编码的蛋白质序列呈线性对应状态。 2.真核生物染色体所具有的特征:分子结构稳定;能够自我复制,使亲代之间保持连续性;能够知道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整个生命活动过程;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3.染色体上的蛋白质主要包括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组蛋白是染色体的结构蛋白,与DNA组成核小体。其中组蛋白又分为:H1、H2、H2B、H3及H4。 4.组蛋白的特性:①进化上的极端保守性:不同种生物组蛋白的氨基酸组成是十分相似的②无组织特异性③肽链上的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碱性氨基酸集中分布在N端的半条链上④组蛋白的修饰作用:包括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泛素华及ADP核糖基化(修饰作用只发生在细胞周期的特定时间和组蛋白的特定位点上)⑤富含赖氨酸的组蛋白H5。 5.非组蛋白包括酶类,与细胞分裂有关的收缩蛋白、骨架蛋白、核孔复合蛋白以及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微管蛋白、原基蛋白等。 ①HMG蛋白:其特点在于能与DNA结合,也能与H1作用,但都容易用低盐溶液抽提,说明他们与DNA的结合并不牢靠。 ②DNA结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蛋白质,约占非组蛋白的20%,可能是一些与DNA的复制或者转录相关的酶或调节物质。 ③A24非组蛋白:其有两个N端,呈酸性,含有较多的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总含量大约是H2A的1%,位于核小体内。 6.C值(C value):一种生物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 C值反常现象:某些两栖类的C值甚至比哺乳动物还大,而在两栖类中C值的变化也很大,可相差100倍。 7.真核细胞的DNA序列大概可分为三类(根据对DNA的动力学): ①不重复序列:这些序列一般只有一个或几个拷贝,它占DNA总量的40%—80%。注:单拷贝基因通过基因扩增仍可合成大量蛋白质。 ②中度重复序列:序列的重复次数为10-10000,约占总DNA的10%—40%。 ③高度重复序列(卫星序列):只在真核生物中发现,这类DNA是高度浓缩的,是异染色质的组成部分。 8.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特点总结:①基因组庞大,一般大于原核生物的基因组 ②存在大量的重复序列③大部分为非编码序列,占整个基因组序列的90%以上,该特点是真核生物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最主要区别④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⑤存在大量的顺式作用元件,包括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等⑥存在大量的DNA多态性。DNA多态性指DNA序列中发生变异而导致的个体间核苷酸序列的差异⑦真核基因是断裂基因,有内含子结构⑧具有端粒结构。端粒是真核生物线性基因组DNA末端的一段特殊结构,它是一段DNA序列和蛋白质形成的复合体。

分子生物学问题汇总

Section A 细胞与大分子 简述复杂大分子的生物学功能及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Section C 核酸的性质 1.DNA的超螺旋结构的特点有哪些? A 发生在闭环双链DNA分子上 B DNA双链轴线高卷曲,与简单的环状相比,连接数发生变化 C 当DNA扭曲方向与双螺旋方向相同时,DNA变得紧绷,为正超螺旋,反之变得松弛为负超螺旋。自然界几乎所有DNA分子超螺旋都为负的,因为能量最低。 2.简述核酸的性质。 A 核酸的稳定性:由于核酸中碱基对的疏水效应以及电荷偶极作用而趋于稳定 B 酸效应:在强酸和高温条件下,核酸完全水解,而在稀酸条件下,DNA的核苷键被选择性地断裂生成脱嘌呤核酸 C 碱效应:当PH超出生理范围时(7-8),碱基的互变异构态发生变化 D 化学变性:一些化学物质如尿素,甲酰胺能破坏DNA和RNA二级结构中的 而使核酸变性。 E 粘性:DNA的粘性是由其形态决定的,DNA分子细长,称为高轴比,可被机械力和超声波剪切而粘性下降。 F 浮力密度:1.7g/cm^3,因此可利用高浓度分子质量的盐溶液进行纯化和分析 G 紫外线吸收:核酸中的芳香族碱基在269nm 处有最大光吸收 H 减色性,热变性,复性。 思考题:提取细菌的质粒依据是核酸的哪些性质? 质粒是抗性基因,,在基因组或者质粒DNA中用碱提取法。 Sectio C 课前提问 1.在1.5mL的离心管中有500μL,取出10 μL稀释至1000 μL后进行检测,测得A260=0.15。 问(1):试管中的DNA浓度是多少? 问(2):如果测得A280=0.078, .A260/A280=?说明什么问题? (1)稀释前的浓度:0.15/20=0.0075 稀释后的浓度:0.0075/100=0.75ug/ml (2)0.15/0.078=1.92〉1.8,说明DNA中混有RNA样品。 2.解释以下两幅图

(完整版)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重点知识汇总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 重点知识汇总 高中生物学了三年,你知道高中生物哪些是重点吗?为了方便广大同学们学习生物以及更好的复习,高三网小编整理的史上最全的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更多内容尽请关注高三网! 2017年高考生物核心知识点汇总高考生物最易错易混淆的考点汇总高考生物的高频考点有哪些?高中生物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知识点总结1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必修一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

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8、组成细胞的元素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

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精心整理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1、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自造自身 3、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因此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切片、涂片、装片。 4、临时装片制作过程:“擦”、“滴”、“取”、“展”、“盖”、“染”、“吸” 5、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 植物细胞的结构动物细胞的结构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都有线粒体。 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多了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将二氧化碳和水生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把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动、植物生活所需。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可以作为水污染的指示植物。 2.苔藓植物有茎、叶,但茎中无导管、叶中无叶脉(没有输导组织);假根固定植物(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植株高大。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古代的蕨类植物成为煤炭。 种子植物 4、菜豆种子结构: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两片子叶) 5玉米种子(果实):果皮和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一片子叶)、胚乳 6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例子:银杏、兰等) 7、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的植物。根据子叶、叶脉、有无胚乳可以分为单子叶植物(竹

分子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 宛 本人自己总结,大家随便一看。 基因与基因组 基因(gene ):储存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链或 RNA 序列信息,及表达这些信息所必须的全部 核苷酸序列所构成的遗传单位。 1.顺式作用元件有:启动子和上游启动子元件,反应元件,增强子,沉默子,Poly 加尾信号 启动子:有方向性,转录起始位点上游,TATA 盒,B 地贫,与 RNA 聚合酶特异结合及启 动转录 上游启动子元件:TATA 盒上游,与反式作用因子结合,调控基因转录效率。CAAT 盒,GC 盒,CACA 盒—B 地贫 反应元件:与激活的信息分子受体结合,调控基因表达 增强子:与反式作用因子结合,基因表达正调控,无方向性 沉默子:与反式作用因子结合,基因表达负调控 Poly 加尾信号:结构基因末端 AATAAA 及下游富含 GT 或 T 区,多聚腺苷酸化特异因子, 在 3 末端加 200 个 A B 地贫 1.除逆转录病毒外,通常为单倍体基因组。 逆转录病毒:单股正链二倍体 RNA ,三个结构基因,gag ,pol ,env ,5 端甲基化帽,3 端 poly 加尾。 HIV 免疫缺陷病毒,白血病病毒,肉瘤病毒 感染细菌的病毒基因组与细菌相似,基因连续,感染真核细胞的病毒基因组与真核细胞相似, 有内含子,基因不连续。 3.基因组连续:冠状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鼻病毒 4.编码区占大部分 原核生物基因组 1.由一条环状双链 DNA 分子组成,通常只有一个复制起点。 2.结构基因大多组成操纵子,形成多顺反子(mRNA ) 3.非编码区主要是调控序列。(转录终止区可有强终止子有反向重复序列,形成茎环结构) 4.存在可移动的 DNA 序列(转座因子:能够在一个 DNA 内或两个 DNA 间移动的 DNA 片 段转座因子:插入序列,转座子,可转座的噬菌体,转座作用的机制:复制性转座,简单转 座,共整合体,插入突变) 5.编码区大于非编码区 真核生物基因组 1.有同源性的功能相关基因构成基因家族 核酸序列相同,核酸序列高度同源,编码产物的功能或功能区相同,假基因 2.真核基因为断裂基因,编码为单顺反子。 3.有单一序列(低度重复序列) 中度重复序列,高度重复序列(反向重复序列—发卡结构, 卫星 DNA :大卫星 DNA ,高度多态性:小卫星 DNA ,微卫星 DNA ) 基因表达调控 基因表达:。生物基因组中结构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经过转录、翻译等一系列过程,合 成具有特定的生物学功能和生物学效应的 RNA 或蛋白质的全过程。包括 rRNA 和 tRNA 的 转录过程。 基因表达特点:时间特异性,空间特异性 按对刺激的反应性分类:基本表达(管家基因),诱导和阻遏表达。协同表达 基因表达调控:机体各种细胞中含有的相同遗传信息(相同的结构基因),根据机体的不同发

现代分子生物学总结(朱玉贤、最新版)

现代分子生物学总结(朱玉贤、最新版)

一、绪论 两个经典实验 1、肺炎球菌在老鼠体内的毒性实验:先将光滑型致病菌(S型)烧煮杀活性以后、以及活的粗糙型细菌(R型)分别侵染小鼠发现这些细菌自然丧失了治病能力;当他们将经烧煮杀死的S型细菌和活的R型细菌混合再感染小鼠时,实验小鼠每次都死亡。解剖死鼠,发现有大量活的S型细菌。实验表明,死细菌DNA 进行了可遗传的转化,从而导致小鼠死亡。 2、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当细菌培养基中分别带有35S或32P标记的氨基酸或核苷酸,子代噬菌体就相应含有35S标记的蛋白质或32P标记的核酸。分别用这些噬菌体感染没有放射性标记的细菌,经过1~2个噬菌体DNA 复制周期后进行检测,子代噬菌体中几乎不含带35S标记的蛋白质,但含30%以上的32P 标记。说明在噬菌体传代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基因的概念:基因是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分子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二、染色体与DNA 嘌呤嘧啶 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尿嘧啶胸腺嘧啶 染色体 性质:1、分子结构相对稳定;2、能够自我复制,使亲、子代之间保持连续性;3、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命过程;4、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组蛋白一般特性:1、进化上极端保守,特别是H3、H4;2、无组织特异性;3、肽链上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4、存在较普遍的修饰作用;5、富含赖氨酸的组蛋白H5 非组蛋白:HMG蛋白;DNA结合蛋白;A24非组蛋白

真核生物基因组DNA 真核细胞基因组最大特点是它含有大量的重复序列,而且功能DNA序列大多被不编码蛋白质的非功能蛋白质所隔开。人们把一种生物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称为C值,在真核生物中C 值一般是随着生物进化而增加的,高等生物的C 值一般大于低等动物,但某些两栖类的C值甚至比哺乳动物还大,这就是著名的C值反常现象。真核细胞DNA序列可被分为3类:不重复序列、中度重复序列、高度重复序列。 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1、真核生物基因组庞大,一般都远大于原核生物的基因组;2、真核基因组存在大量的的重复序列;3、真核基因组的大部分为非编码序列,占整个基因组序列的90%以上,这是真核生物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最主要的区别;4、真核基因组的转录产物为单顺反之;5、真核基因组是断裂基因,有内含子结构;6、真核基因组存在大量的顺式元件,包括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等;7、真核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DNA多态性;8、真核基因组具有端粒结构。

分子生物学知识点整理知识讲解

分子生物学知识点整 理

一、名词解释: 1. 基因:基因是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基本单位,是负载特定遗传信息的DNA 片段,编码具有生物功能的产物包括RNA和多肽链。 2. 基因表达:即基因负载遗传信息转变生成具有生物学功能产物的过程,包括基因的激活、转录、翻译以及相关的加工修饰等多个步骤或过程。 3.管家基因:在一个生物个体的几乎所有组织细胞中和所有时间段都持续表达的基因,其表达水平变化很小且较少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如GAPDH、β-肌动蛋白基因。 4. 启动子:是指位于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能够与RNA聚合酶和其他转录因子结合并进而调节其下游目的基因转录起始和转录效率的一段DNA片段。 5.操纵子:是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协调控制单位,包括有结构基因、启动序列、操纵序列等。如:乳糖操纵子、色氨酸操纵子等。 6.反式作用因子:指由其他基因表达产生的、能与顺式作用元件直接或间接作用而参与调节靶基因转录的蛋白因子(转录因子)。 7.顺式作用元件:即位于基因附近或内部的能够调节基因自身表达的特定DNA 序列。是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通过与转录因子的结合而实现对真核基因转录的精确调控。 8. Ct值:即循环阈值(cycle threshold,Ct),是指在PCR扩增过程中,扩增产物的荧光信号达到设定的荧光阈值所经历的循环数。(它与PCR扩增的起始模板量存在线性对数关系,由此可以对扩增样品中的目的基因的模板量进行准确的绝对和(或)相对定量。)

9.核酸分子杂交:是指核酸分子在变性后再复性的过程中,来源不同但互不配对的核酸单链(包括DNA和DNA,DNA和RNA,RNA和RNA)相互结合形成杂合双链的特性或现象,依据此特性建立的一种对目的核酸分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技术则称为分子杂交技术。 10. 印迹或转印:是指将核酸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通过一定的方法转移并固定至尼龙膜等支持载体上的一种方法,该技术类似于用吸墨纸吸收纸张上的墨迹。 11. 探针:是一种用同位素或非同位素标记核酸单链,通常是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片段。 12. 基因芯片:又称DNA芯片或DNA微阵列,是基于核酸分子杂交原理建立的一种对DNA进行高通量、大规模、并进行分析的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将大量寡核苷酸分子固定于支持物上,然后与标记的待测样品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杂交信号的强弱进而对待测样品中的核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13. 基因文库:是指通过克隆方法保存在适当宿主中的一群混合的DNA分子,所有这些分子中的插入片段的总和,可代表某种生物的全部基因组序列或全部的mRNA序列,因此基因文库实际上是包含某一生物体或生物组织样本的全部DNA序列的克隆群体。基因文库包括两类:基因组文库和cDNA文库。 14. 克隆:是来自同一始祖的相同副本或拷贝的集合。 15. 载体:为携带的目的基因,实现其无性繁殖或表达有意义的蛋白质所采用的一些DNA分子。 16.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DNA的特意序列,并在识别位点或其周围切割双链DNA的一类内切酶。

(完整版)分子生物学总结完整版

分子生物学 第一章绪论 分子生物学研究内容有哪些方面? 1、结构分子生物学; 2、基因表达的调节与控制; 3、DNA重组技术及其应用; 4、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 第二章DNA and Chromosome 1、DNA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的过程。 2、DNA复性: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分开的两条单链分子按照碱基互补原则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的现象。 3、Tm(熔链温度):DNA加热变性时,紫外吸收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的温度,即DNA分子内50%的双链结构被解开成单链分子时的温度) 4、退火: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称为退火 5、假基因:基因组中存在的一段与正常基因非常相似但不能表达的DNA序列。以Ψ来表示。 6、C值矛盾或C值悖论:C值的大小与生物的复杂度和进化的地位并不一致,称为C值矛盾或C值悖论(C-Value Paradox)。 7、转座:可移动因子介导的遗传物质的重排现象。 8、转座子: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上可以转移位置的遗传成分 9、DNA二级结构的特点:1)DNA分子是由两条相互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绕而成;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外侧;3)DNA分子表面有大沟和小沟;4)两条链间存在碱基互补,通过氢键连系,且A=T、G ≡ C(碱基互补原则);5)螺旋的螺距为3.4nm,直径为2nm,相邻两个碱基对之间的垂直距离为0.34nm,每圈螺旋包含10个碱基对;6)碱基平面与螺旋纵轴接近垂直,糖环平面接近平行 10、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编码蛋白质或RNA的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包括编码区两侧的调控序列和编码序列间的间隔序列。 特点:1)真核基因组结构庞大哺乳类生物大于2X109bp;2)单顺反子(单顺反子:一个基因单独转录,一个基因一条mRNA,翻译成一条多肽链;)3)基因不连续性断裂基因(interrupted gene)、内含子(intron)、外显子(exon);4)非编码区较多,多于编码序列(9:1) 5)含有大量重复序列 11、Histon(组蛋白)特点:极端保守性、无组织特异性、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可修饰作用、富含Lys的H5 12、核小体组成:由组蛋白和200bp DNA组成 13、转座的机制:转座时发生的插入作用有一个普遍的特征,那就是受体分子中有一段很短的被称为靶序列的DNA会被复制,使插入的转座子位于两个重复的靶序列之间。 复制型转座:整个转座子被复制,所移动和转位的仅为原转座子的拷贝。 非复制型转座:原始转座子作为一个可移动的实体直接被移位。 第三章DNA Replication and repair 1、半保留复制:DNA生物合成时,母链DNA解开为两股单链,各自作为模板(template)按碱

全部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基本知识总结大全

全部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基本知识总 结大全 全部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基本知识总结大全下面是网分享的高中生物基本知识总结大全。 供大家参考高中生物基本知识总结大全1.诱变育种的意义提高变异的频率,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主要特点没有核膜包围的典型细胞核。 3.细胞分裂间期最主要变化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4.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主要特点是a-氨基酸都至少含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氨基酸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碳原子上。 5.核酸的主要功能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生物的遗传性,变异性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重要意义。 6.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 7.选择透过性膜主要特点是水分子可自由通过,被选择吸收的小分子、离子可以通过,而其他小分子、离子、大分子却不能通过。

8.线粒体功能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9.叶绿体色素的功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10.细胞核的主要功能遗传物质的储存和复制场所,是细胞遗传性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新陈代谢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 11.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使亲代和子代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12.ATP的功能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13.与分泌蛋白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14.能产生ATP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结构能产生水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能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14.确切地说,光合作用产物是有机物一般是葡萄糖,也可以是氨基酸等物质和氧15.渗透作用必备的条件是一是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要有浓度差。 16.矿质元素是指除C、H、O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17.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8.呼吸作用的意义是1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能量;2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生物学理论知识知识点汇总

第二部分教学知识16% 第一章高中生物学课程理论 第一节高中生物学课程的概念: 一、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二、面向全体学生 三、倡导探究性学习 四、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第二节高中生物学课程目标 总目标: 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 养成科学态度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心理准备。 具体目标: 一、知识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能力 第三节高中生物学课程资源 ①利利用校内实物材料和设备作为课程资源 ②利用杂志、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资源作为课程资源 ③利用社区活动场所、科研院所等作为课程资源 ④用信息技术资源作为课程资源 ⑤利用生物实践活动素材或成果作为课程资源 ⑥发挥教师和学生资源作为课程资源 ⑦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或知识作为课程资源 第二章高中生物学新课程内容 第一节高中生物课程内容框架 必修+选修 第二节高中生物学课程必修模块的内容标准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4)文字表达准确、生动,图文并茂,印制精良。 (5)难易程度与我国的教育发展现状相适应,有利于学生实际, 达成教学目标。 教科书内容的选择 以学生的发展作为选取内容的岀发点 应当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 要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体现“科学技术社会” 的思 想。 应将探究活动作为教科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 习题:简述生物课程标准与生物教学大纲的不同点。 答案要点:(1)生物学大纲注重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要求;标准中探究调查等教学活动只对教师和教材编写者和实现标准中的要求提供了活动建议,没有做统一规定。 (2)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初中、高中阶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不是最高要求;而大纲是统一的要求。 (3)标准中的要求包括了认知、情感和能力3个领域;而大纲则主要侧重在知识方面的要求。 (4)标准对于学习结果的描述都是可见的行为,隐约的指出了 教师的任务是要落实课程标准,而不仅仅是教好一本教科书。 第三章基本教学技能 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变化技能 强化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课堂组织技能 第一节导入技能 掌握目的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 2引起对所学内容的关注,弓I导进入学习情境; 3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新原理新技能作鼓动引子和铺垫; 4为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了解他们要做生么他们应 达到什么程度。 类型:直接、经验、原有知识、实验、直观、设疑、事例、悬念…。 应用原则: 导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强; 导入要有关联性; 导入要有趣味性,有一定艺术魅力。 第二节教学语言技能 掌握目的: 保证准确清晰的传递教学信息,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发育,能力培养,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形象生动、具有启发性; 不断提高教学语言水平,可以促进教师个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 高。 要素:语音和吐字音量和语速语调和节奏词汇语法 原则:学科性和科学性原则; 教育性和针对性原则; 简明性和启发性原则。 第三节提问技能 类型:回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要点:清晰连贯;停顿与语速;指派与分配;提示第四节讲解技能 类型:解释式描述式原理中心式问题中心式 目的作用: 一、讲解的首要目的是传授知识,是学生了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二、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进而形成志趣以及影响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三、讲解启发学生思维并传授思维的方法,表达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能力创造条件。 应用原则:目标具体; 念记忆推理和判断能力; 帮助学生领悟新知识和新概念; 能开阔新视野,展现真实自我。

分子生物学知识点归纳

分子生物学 1.DNA的一级结构:指DNA分子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2.DNA的二级结构:指两条DNA单链形成的双螺旋结构、三股螺旋结构以及四股螺旋结构。3.DNA的三级结构:双链DNA进一步扭曲盘旋形成的超螺旋结构。 4.DNA的甲基化:DNA的一级结构中,有一些碱基可以通过加上一个甲基而被修饰,称为DNA的甲基化。甲基化修饰在原核生物DNA中多为对一些酶切位点的修饰,其作用是对自身DNA产生保护作用。真核生物中的DNA甲基化则在基因表达调控中有重要作用。真核生物DNA中,几乎所有的甲基化都发生于二核苷酸序列5’-CG-3’的C上,即5’-mCG-3’. 5.CG岛:基因组DNA中大部分CG二核苷酸是高度甲基化的,但有些成簇的、稳定的非甲基化的CG小片段,称为CG岛,存在于整个基因组中。“CG”岛特点是G+C含量高以及大部分CG二核苷酸缺乏甲基化。 6.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 (1)DNA是反向平行的互补双链结构。 (2)DNA双链是右手螺旋结构。螺旋每旋转一周包含了10对碱基,螺距为3.4nm. DNA 双链说形成的螺旋直径为2 nm。每个碱基旋转角度为36度。DNA双螺旋分子表面 存在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目前认为这些沟状结构与蛋白质和DNA间的识别有关。(3)疏水力和氢键维系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DNA双链结构的稳定横向依靠两条链互补碱基间的氢键维系,纵向则靠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堆积力维持。 7.核小体的组成: 染色质的基本组成单位被称为核小体,由DNA和5种组蛋白H1,H2A,H2B,H3和H4共同构成。各两分子的H2A,H2B,H3和H4共同构成八聚体的核心组蛋白,DNA双螺旋缠绕在这一核心上形成核小体的核心颗粒。核小体的核心颗粒之间再由DNA和组蛋白H1构成的连接区连接起来形成串珠样结构。 8.顺反子(Cistron):由结构基因转录生成的RNA序列亦称为顺反子。 9.单顺反子(monocistron):真核生物的一个结构基因与相应的调控区组成一个完整的基因,即一个表达单位,转录物为一个单顺反子。从一条mRNA只能翻译出一条多肽链。10.多顺反子(polycistron): 原核生物具有操纵子结构,几个结构基因转录在一条mRNA 链上,因而转录物为多顺反子。每个顺反子分别翻译出各自的蛋白质。 11.原核生物mRNA结构的特点: (1) 原核生物mRNA往往是多顺反子的,即每分子mRNA带有几种蛋白质的遗传信息。 (2)mRNA 5‘端无帽子结构,3‘端无多聚A尾。 (3)mRNA一般没有修饰碱基。 12.真核生物mRNA结构的特点: (1)5‘端有帽子结构。即7-甲基鸟嘌呤-三磷酸鸟苷m7GpppN。 (2)3‘端大多数带有多聚腺苷酸尾巴。 (3)分子中可能有修饰碱基,主要有甲基化。 (4)分子中有编码区和非编码区。 14.tRNA的结构特点 (1)tRNA是单链小分子。 (2)tRNA含有很多稀有碱基。 (3)tRNA的5‘端总是磷酸化,5’末端核苷酸往往是pG. (4)tRNA的3‘端是CCA-OH序列。是氨基酸的结合部位。 (5)tRNA的二级结构形状类似于三叶草,含二氢尿嘧啶环(D环)、T环和反密码子环。

分子生物学总结完整版

分子生物学总结完整版 1、结构分子生物学; 2、基因表达的调节与控制; 3、DNA重组技术及其应用; 4、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 第二章DNA and Chromosome 1、DNA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的过程。 2、 DNA复性: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分开的两条单链分子按照碱基互补原则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的现象。 3、 Tm(熔链温度): DNA加热变性时,紫外吸收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的温度,即DNA分子内50%的双链结构被解开成单链分子时的温度) 4、退火: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称为退火 5、假基因:基因组中存在的一段与正常基因非常相似但不能表达的DNA序列。以Ψ来表示。 6、 C值矛盾或C值悖论:C值的大小与生物的复杂度和进化的地位并不一致,称为C值矛盾或C值悖论(C-Value Paradox)。 7、转座:可移动因子介导的遗传物质的重排现象。 8、转座子: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上可以转移位置的遗传成分

9、 DNA二级结构的特点:1)DNA分子是由两条相互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绕而成;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外侧;3)DNA分子表面有大沟和小沟;4)两条链间存在碱基互补,通过氢键连系,且A=T、G ≡ C(碱基互补原则);5)螺旋的螺距为 3、4nm,直径为2nm,相邻两个碱基对之间的垂直距离为0、34nm,每圈螺旋包含10个碱基对;6)碱基平面与螺旋纵轴接近垂直,糖环平面接近平行 10、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编码蛋白质或RNA的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包括编码区两侧的调控序列和编码序列间的间隔序列。特点:1)真核基因组结构庞大哺乳类生物大于2X109bp;2)单顺反子(单顺反子:一个基因单独转录,一个基因一条mRNA,翻译成一条多肽链;)3)基因不连续性断裂基因(interrupted gene)、内含子(intron)、外显子(exon);4)非编码区较多,多于编码序列(9:1) 5)含有大量重复序列1 1、Histon(组蛋白)特点:极端保守性、无组织特异性、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可修饰作用、富含Lys的H5 12、核小体组成: 由组蛋白和200bp DNA组成 13、转座的机制:转座时发生的插入作用有一个普遍的特征,那就是受体分子中有一段很短的被称为靶序列的DNA会被复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

高三复习生物知识结构网络 第一单元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细胞中的化合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增殖、分化、癌变和衰老、生物膜系统和细胞工程)1.1 1.2生物体中化学元素的组成特点

1.4细胞中的化合物一览表 1.5蛋白质的相关计算 设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个数m,构成蛋白质的肽链条数为n,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蛋白质中的肽键个数为x,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y,控制蛋白质的基因的最少碱基对数为r, 则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为n m x- =……………………………………①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x ma y18 - =…………………………………………② 或者x a r y18 3 - =…………………………………………③

1.8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特点及多样性的原因 1.9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和DNA 的鉴定 1.10水 被选择的离子和小分子 其它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

1.11细胞膜的物质交换功能 1.12线粒体和叶绿体共同点 1、具有双层膜结构 2、进行能量转换 3、含遗传物质——DNA 4、能独立地控制性状 5、决定细胞质遗传 6、内含核糖体 7、有相对独立的转录翻译系统 8、能自我分裂增殖 1.13真核生物细胞器的比较 1.14细胞有丝分裂中核内DNA 、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变化规律 亲脂小分子 高浓度——→低浓度 不消耗细胞能量(A TP ) 离子、不亲脂小分子 低浓度——→高浓度 需载体蛋白运载 消耗细胞能量(ATP )

注:设间期染色体数目为2N 个,未复制时DNA 含量为2a 。 1.15理化因素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注:+ 表示有影响 1.16细胞分裂异常(或特殊形式分裂)的类型及结果 1.17细胞分裂与分化的关系 1.18已分化细胞的特点 1.19分化后形成的不同种类细胞的特点 1.20分化与细胞全能性的关系 G 分化程度越低全能性越高,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低 分化程度高,全能性也高 分化程度最低(尚未分化),全能性最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