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篇一:《中国美学史》5000字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第一节.礼:原始整合性与美

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但是在

我看过目录之后,我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著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

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

它要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就像第一节的题

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感。

作者在第一节刚开始就指出,礼,在远古,是原始仪式。刚读到这

句话的时候,我顿了一下,有些不解,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礼对于

我而言,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方式,而在这里却说远在远古时期,礼就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仪式”这个词,使我对“礼”这个字开始

有了好奇。

王国维在《释礼》中这样写,古文字中的“礼”字,下面是个“豆”,

也就是盛饮食的器皿。因而作者认为,用饮食器皿作为礼的象形,

包含了其下四种意义:首先,中国之礼,一开始就与饮食有关。这

一点让我尤其想不通,“礼”是如何与“饮食”联系在一起的?难道古

人认为最初的礼在饮食方面最先体现出来。还是在饮食上的“礼”表

现得更为直接,更为重要?其次,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

的意义。这样一来,似乎对刚才的论点作了一些解释。《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里就不难看出它首先肯定了中

国之礼起源于饮食,而饮食中所涉及到的食物和类型,如农作物、

动物、饮料等,都是需要器皿来盛的。第三,讲了礼进行中的两大

因素:饮食与舞乐。看来古人的礼,还是丰富多彩的,舞乐与饮食

一样,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位臵。第四,讲了礼的功能:“致其敬于鬼神”。饮食是礼的起源,把最日常的东西作为神圣的东西,现实了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实用性。饮食成了与神交往的

最重要因素,成了神圣的礼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而从礼的开始上看,中国艺术一

开始的辉煌似乎就要与盛饮食的器皿有关,而彩陶作为一种日常的

生活用品,同时也是最神圣的礼器而成为远古“礼”的象征。之所以

称彩陶是神圣的,一方面它的图案是多姿多彩的,是一种审美的欣

赏,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本身所可有的一些深邃的思想观念,

仅从这两方面,又有谁能与彩陶相提并论呢?从小我们就听过这样

一句话:“民以食为天”,人们的生存本性就是与吃有关。而在《老子》中更是用烹调来比喻治国---“治大国若烹小鲜”,也说明了国家

的安定与帝王的饮食有关。而从饮食与神的关系上我们发现饮食在

中国文化中占有世界其他人设文化都无法相比的重要地位,而这样

的一种力量也不断的向着各个领域扩张着。

之后作者又谈到:“礼”字的另一部分结构---玉。正像饮食在礼中的

重要地位一样,玉在礼中也同样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王国维

《释礼》说:“象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礼以玉。”而玉在中国地位

更是可以与彩陶相媲美,而玉比起饮食的器皿来说,我觉得玉有一

个更加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随身携带,它即在礼器之中,又在仪

式之人的身上。而另一方面,众所周知,玉是一种有灵气的东西,

与性灵有关,因而它又代表了更多涵义。也许这就是古人选字的妙

处所在,两种奇妙的事物相叠,形成一种更奇妙的感觉。

从古至今,玉一直是中国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儒家以玉比德,

诗人以玉喻心,俗人知玉为宝。而我们平时所说的“冰清玉洁”,“一

片冰心在玉壶”也是它具有影响力的最直接体现。而更为重要的是,

玉意味着中国人的道德理想和人格理想的纯洁性追求,中国的艺术,不论是文学,绘画,还是书法园林都有一种:“玉”的韵味在其中。

礼是一种礼仪,这种仪式构成了文化的核心,而且是一种最重要的

实践活动。礼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它包括四大因素:礼器、行礼

之人、行礼地点及行礼过程。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只有理解了礼的

整体,才能理解礼的本质,理解礼的中国特色,从而更好地理解中

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第二节文:审美对象的总称

“文”在这里指的并不是文章,文学之类,而是指原始仪式中的人,

而文的本意是文身,仪式中的人就是在仪式中或为了仪式而文身的人。现在的人们出席一些重要的仪式时,会根据不同的服饰来穿,

但是在远古时期,人们并没有衣服,于是文身也就起到了衣服的作用,与现代服饰不同的是,远古时候文身之人既是人也是神。问,

从神的功能来说,是“巫”,从其社会角色来说,是“王”,从其“形象”来说,是“文”。因而用文来指仪式之人,表明中国文化对人在仪式

中的重要性的重视和对人的美学外观的重要性的重视。

作者在书中书写,文在社会中的普遍化,其实质是自然的人化和人

的文化化。因此文就有了狭义与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文既仪式的

人(文身之人);广义的文一是一种礼的外观,二是社会的外观,

这样文就有了两条发展之线:一是人之文的发展,一是整个文化之“文”的发展。演化的核心和主题,这就是仪式中的文饰的发展。而

中国式的宽大服饰则以改变人的自然形体,从以自文的本意是文身,作为人之文的然形体为主到以非自然形体为主,这是一个质的改变。在原始时期,虽然不同的阶段之“文”在美学上和意义上有差别,但

又有其共同点,这就是“文”的目的都要使人成为仪式中神,文是为

了人的神性华、神秘化、神力化、通过一种原始观念和巫术力量来

达到文化的现实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论从电视还是书籍等上面都会看到古代在中

国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的生录—龙。不仅在服饰上,就是在书籍

上我们也会得知,有着四个面孔的皇帝本身就是龙,而突出人的力

量的夏王朝建设者夏启则自己乘龙。龙是帝王的象征。同时象征方

式的不同使得在作为仪式之人的“文”远古演变中,有了两个飞跃:

一是由文身到服饰,二是由神的服饰到王的服饰,而作为朝廷之王

的冕服体系奠定了中国文化服饰的基本文化则和美学原则。

从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中国对人重视的是外观和修饰的美丽,而外观和修饰的美丽又与社会的秩序和宇宙的象征紧密相连,这是

中国人体美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色。而仪式中纹文身之人的发展,

同时就是与人的外观形式相连的整个仪式外观的发展,也是仪式四

因素在美学外观形式反方面的发展。

文学是最美的语言,从古至今不同的文人墨客都用文字记录了不同

的事物,因而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文字中见证中国文化的特有的美。

如孔子说尧舜“焕乎有文章”,赞西周“郁郁乎,之哉”,而时代的宋

濂则说:“天地之间,万物有条理而弗紊者,莫非文”〃〃〃〃〃〃

总之,文成了中国审美对象的总称,文就是美,而且是一种中国文

化特有的美。

而冕服作为中国文化的服饰的表征,它服从和体现文化的两个要求:一是服饰如何将人的自然形体转变为文化的本质,使人成为高级的

人还是低级的人。二是服饰如何将等级不同,从而性质不同的人清

楚明白地区分开来。朝廷冕服体系由于要突出这这两个文化要求,

而具有了三大美学特征。首先,服饰本质原则要求服饰能对自然人

体进行加工修饰,这就决定了中国服饰的宽大性,宽大才能产生掩

盖人的自然形体,而具有自由变换的功能,其次符号区别原则决定

了色彩、图案、佩饰在服饰中的重要性。左后,服饰本质和符号区

分都是为突出等级中的权利。中国服饰潜在的多样性不靠形体,而

靠服饰本身就可以发挥的淋漓尽致。文在远古的演变有这样的三个

实质:一是从原始仪式之文为主的原始美学体系到朝廷冕服为主的

朝廷美学体系的演变,二是从原始的图腾宇宙之美到理性的天下王

朝的宇宙之美的演变;二是原始仪式之巫到朝廷之王的演变。

从中国的文既是美,可以体现中国美区别于其他文化之美的特色,

而文在中国美学理论中的整体性,就从一系列的概念表现出来:1、

文质,表现了文与内质的关系,文是内质的外显。2、文饰,文就是饰,一切文化的外观都是文化的彰显,文化中最重要的东西“字”就

成了文字。3、文字,文字之“文”就是强调字的美丽。中国文化对士

人的首要要求,就

是成为文人。人要有文,才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士人,而在这一系列

文化的关联中,我们可以悟到:文体现了中国之美的特色。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灿烂的文化,书中呈现出数千年来

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精神气质的脉络,令人感受到世界史意识中

的中国古典文化的风貌,它就是我们民族的艺术史、审美史、心灵史,而中国美学史里囊括的都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包含在其中的

哲学意识、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对读者心理人格的培养和民族精

神的形成,有直接而深刻的作用。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从奴隶社会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它的内容丰富

多样,历时长远,从最初表现出来的巫文化到诸子时代的自然与心性、汉代的经学、唐代的禅学、宋明的理学、清的古典美学和具有

现代意义的美学,以上的我列的可能不都对,在这么多的时段里面,我最感兴趣的是诸子时代的美学观点,其中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尤

其突出。因为它们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

的根基。

儒家之美学

儒家美学的创始者和重要代表是孔子。他的美学思想建立在他的“仁”学的基础上。孔子从他的“仁”学出发,总结、概括和发展了前人片

断的言论,第一次深刻地解释了美与善的关系、审美与艺术的社会

作用等问题。他把外在形式的美称为“文”,把内在道德的善称为“质”,认为文、质应该统一起来,外在形式的美可以给人感官愉悦,但只有与善统一起来才具有真正的价值。真正的美就是人与人之间

有亲疏差等的互助互爱,即实现“仁”这个最高原则。构成这种美的

社会内容的“仁”,并不是外部强加给人的东西,而是植根于血缘关

系基础上的普遍的内在心理要求。从而,以“仁”为基础和内容的美

的社会普遍性,与个体心理的具体性溶合在一起,不再是抽象的外

在观念或规约了。孔子强调美与善不能分离,强调艺术的感染作用,认为审美与艺术的作用在于感发和陶冶人们的伦理情感,促进个体

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孔子第一个从人的相互依存的社会性与个体的

感性心理欲求相统一的高度来观察审美与艺术问题,指出了审美与

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道家之观点

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但道家美学的真正代表者是庄子

及其学派。道家美学的全部思想建立在关于“道”的理论基础之上。

儒家美学充分地肯定美与善、善与真的统一,认为这种统一是绝对

合理和不容臵疑的。而道家美学则相反,它处处致力于揭露美与善、美与真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丑对立的相对性、虚幻性和不确实性。它

甚至认为,各种人为的审美与艺术活动有害于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表面看来,道家的这一类说法似乎是对美与艺术的否定,实际上,

它是针对中国古代从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现实生活中大量

存在的美与善、美与真的分裂和对立以及以丑为美和以骄侈淫逸、

伤身害生的感官享乐为美这样一些社会现象而发的。所以,它在消

极虚无的形态下,含有朴素的辩证法和深刻的批判精神。在道家看来,真正的美不是世俗人们所追求的感官声色的愉快享受或权势欲

望的恣意满足,也不是儒家虚伪的仁义道德的实现,而是一种同自

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超越人世的利害得失、在精神上不为任何

外物所奴役的绝对自由的境界。他们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都表明美在于超功利的自然无为。道家把

个体生命的价值、个体与他人的互不相争的自由发展放在最高的位臵,主张对人世的利害、得失、是非、荣辱、祸福采取一种听其自然,不容于心的超越态度,认为这样就可以从人世的苦难中获得解脱,始终保持精神上的自由,达到美的境界。这种超越是精神上的

主观空想,带有虚幻、消极和逃避现实的性质。但在另一方面,这

种超越又恰好触及到了审美观的心理特征等问题。一般而言,道家

美学的优点所在,正是儒家美学的弱点所在,反之亦然。整个中国

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是由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补充的儒道两家美学

所构成的。所以,想要了解中国的美学史,就先从儒道两家的精神

学起吧。

中国美学史有着很长的发展历程,当我怀着好奇的心理打开它时,

我才发现它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到目前为止我仅仅读了第一章

的前两节,虽然篇幅没有特别长,但作者优美的语言和严谨的逻辑

思维使我对他有了一种敬佩,美学对我而言再没有想象中的简单,

仅从这两小节来说,礼和文就够每一个人拿来品味很久。我想这品

味的过程也需要丰富的阅历和足够多的文化内涵。中华上下五千年

的文明史之中有许多的惊艳,许多的灿烂,也有许多的感动。我想,如果我们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就这两节的内容

而言,我们要做一个有礼之人,懂得什么地点行何种之礼,同时更

要有厚重的文化修养,做一个有文之人。这是我们的中国所特有的

灿烂文化,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义务去用更多的知识武装自己,进

而做一名合格的文化传承者。美学史仅仅是从一方面介绍了我们的

文化,但这总让我们去细细地品味一生,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值得骄

傲和自豪的资本,都是我们的祖先穿越时空给我们的馈赠。

【篇二:美学史读书笔记】

第一章.远古美学嬗变

第一节.礼:原始整合性与美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

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著一

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

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这是一门

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

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就像第一节的题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

感。作者在第一节刚开始就指出,礼,在远古,是原始仪式。刚读

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顿了

一下,有些不解,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礼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一种

礼貌的表现方式,而在这

里却说远在远古时期,礼就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仪式”这个词,

使我对“礼”这个字开始

有了好奇。王国维在《释礼》中这样写,古文字中的“礼”字,下面

是个“豆”,也就是盛饮食的器

皿。因而作者认为,用饮食器皿作为礼的象形,包含了其下四种意义:首先,中国之礼,一

开始就与饮食有关。这一点让我尤其想不通,“礼”是如何与“饮食”

联系在一起的?难道古

人认为最初的礼在饮食方面最先体现出来。还是在饮食上的“礼”表

现得更为直接,更为重

要?其次,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样一来,似

乎对刚才的论点作了一些

源于饮食,而饮食中所涉及到的食物和类型,如农作物、动物、饮

料等,都是需要器皿来盛

的。第三,讲了礼进行中的两大因素:饮食与舞乐。看来古人的礼,还是丰富多彩的,舞乐

与饮食一样,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位置。第四,讲了礼的

功能:“致其敬于鬼神”。

饮食是礼的起源,把最日常的东西作为神圣的东西,现实了中国文

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实用性。

饮食成了与神交往的最重要因素,成了神圣的礼的重要内容。中国

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而从礼的开始上看,中国艺术一开始

的辉煌似乎就要

与盛饮食的器皿有关,而彩陶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用品,同时也是

最神圣的礼器而成为远古

“礼”的象征。之所以称彩陶是神圣的,一方面它的图案是多姿多彩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

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本身所可有的一些深邃的思想观念,仅从

这两方面,又有谁能与彩

陶相提并论呢?从小我们就听过这样一句话:“民以食为天”,人们

的生存本性就是与吃有关。

而在《老子》中更是用烹调来比喻治国---“治大国若烹小鲜”,也说

明了国家的安定与帝王

的饮食有关。而从饮食与神的关系上我们发现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占

有世界其他人设文化都无

法相比的重要地位,而这样的一种力量也不断的向着各个领域扩张着。之后作者又谈到:“礼”字的另一部分结构---玉。正像饮食在礼

中的重要地位一样,玉

在礼中也同样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王国维《释礼》说:“象二玉

在器之形。古者行礼以玉。”

而玉在中国地位更是可以与彩陶相媲美,而玉比起饮食的器皿来说,我觉得玉有一个更加突

出的优点,就是可以随身携带,它即在礼器之中,又在仪式之人的

身上。而另一方面,众所

周知,玉是一种有灵气的东西,与性灵有关,因而它又代表了更多

涵义。也许这就是古人选

字的妙处所在,两种奇妙的事物相叠,形成一种更奇妙的感觉。从

古至今,玉一直是中国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儒家以玉比德,诗

人以玉喻心,俗人

知玉为宝。而我们平时所说的“冰清玉洁”,“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是

它具有影响力的最直接

体现。而更为重

要的是,玉意味着中国人的道德理想和人格理想的纯洁性追求,中

国的艺术,

不论是文学,绘画,还是书法园林都有一种:“玉”的韵味在其中。

礼是一种礼仪,这种仪式构成了文化的核心,而且是一种最重要的

实践活动。礼作为一

个完整的整体,它包括四大因素:礼器、行礼之人、行礼地点及行

礼过程。作为炎黄子孙,

我们只有理解了礼的整体,才能理解礼的本质,理解礼的中国特色,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上

第二节文:审美对象的总称“文”在这里指的并不是文章,文学之类,而是指原始仪式中的人,而文的本意是文身,

仪式中的人就是在仪式中或为了仪式而文身的人。现在的人们出席

一些重要的仪式时,会根

据不同的服饰来穿,但是在远古时期,人们并没有衣服,于是文身

也就起到了衣服的作用,

与现代服饰不同的是,远古时候文身之人既是人也是神。问,从神

的功能来说,是“巫”,从

其社会角色来说,是“王”,从其“形象”来说,是“文”。因而用文来

指仪式之人,表明中

国文化对人在仪式中的重要性的重视和对人的美学外观的重要性的

重视。作者在书中书写,文在社会中的普遍化,其实质是自然的人

化和人的文化化。因此文就

有了狭义与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文既仪式的人(文身之人);广

义的文一是一种礼的外观,

二是社会的外观,这样文就有了两条发展之线:一是人之文的发展,一是整个文化之“文”

的发展。演化的核心和主题,这就是仪式中的文饰的发展。而中国

式的宽大服饰则以改变人的自

然形体,从以自文的本意是文身,作为人之文的然形体为主到以非

自然形体为主,这是一

个质的改变。在原始时期,虽然不同的阶段之“文”在美学上和意义上有差别,但又有其共同点,这

就是“文”的目的都要使人成为仪式中神,文是为了人的神性华、神

秘化、神力化、通过一

种原始观念和巫术力量来达到文化的现实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论从电视还是书籍等上面都会看到古代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的重

角色的生录—龙。不仅在服饰上,就是在书籍上我们也会得知,有

着四个面孔的皇帝本身就

是龙,而突出人的力量的夏王朝建设者夏启则自己乘龙。龙是帝王

的象征。同时象征方式的

不同使得在作为仪式之人的“文”远古演变中,有了两个飞跃:一是

由文身到服饰,二是由

神的服饰到王的服饰,而作为朝廷之王的冕服体系奠定了中国文化

服饰的基本文化则和美学

原则。从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中国对人重视的是外观和修饰的美丽,而外观和修饰的美

丽又与社会的秩序和宇宙的象征紧密相连,这是中国人体美区别于

其他文化的特色。而仪式

中纹文身之人的发展,同时就是与人的外观形式相连的整个仪式外

观的发展,也是仪式四因素在美学外观形式反方面的发展。文学是

最美的语言,从古至今不同的文人墨客都用文字记录了不同的事物,因而我们可

以从他们的文字中见证中国文化的特有的美。如孔子说尧舜“焕乎有

文章”,赞西周“郁郁乎,

了中国审美对象的总称,文就是美,而且是一种中国文化特有的美。而冕服作为中国文化的服饰的表征,它服从和体现文化的两个要求:一是服饰如何将人

的自然形体转变为文化的本质,使人成为高级的人还是低级的人。

二是服饰如何将等级不同,

从而性质不同的人清楚明白地区分开来。朝廷冕服体系由于要突出

这这两个文化要求,而具

有了三大美学特征。首先,服饰本质原则要求服饰能对自然人体进

行加工修饰,这就决定了

中国服饰的宽大性,宽大才能产生掩盖人的自然形体,而具有自由

变换的功能,其次符号区

别原则决定了色彩、图案、佩饰在服饰中的重要性。左后,服饰本

质和符号区分都是为突出

等级中的权利。中国服饰潜在的多样性不靠形体,而靠服饰本身就

可以发挥的淋漓尽致。文在远古的演变有这样的三个实质:一是从

原始仪式之文为主的原始美学体系到朝廷冕

服为主的朝廷美学体系的演变,二是从原始的图腾宇宙之美到理性

的天下王朝的宇宙之美的

演变;二是原始仪式之巫到朝廷之王的演变。从中国的文既是美,

可以体现中国美区别于其他文化之美的特色,而文在中国美学理论

中的整体性,就从一系列的概念表现出来:1、文质,表现了文与内质的关系,文是内质的外

显。2、文饰,文就是饰,一切文化的外观都是文化的彰显,文化中

最重要的东西“字”就成

了文字。3、文字,文字之“文”就是强调字的美丽。中国文化对士人的首要要求,就是成为

文人。人要有文,才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士人,而在这一系列文化的

关联中,我们可以悟到:

文体现了中国之美的特色。中国美学史有着很长的发展历程,当我怀着好奇的心理打开它时,我才发现它是一个多

么美好的东西。到目前为止我仅仅读了第一章的前两节,虽然篇幅

没有特别长,但作者优美

的语言和严谨的逻辑思维使我对他有了一种敬佩,美学对我而言再没有想象中的简单,仅从

这两小节来说,礼和文就够每一个人拿来品味很久。我想这品味的过程也需要丰富的阅历和

足够多的文化内涵。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之中有许多的惊艳,许多的灿烂,也有许多的

感动。我想,如果我们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就这两节的内容而言,我们

要做一个有礼之人,懂得什么地点行何种之礼,同时更要有厚重的文化修养,做一个有文之

人。这是我们的中国所特有的灿烂文化,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义务去用更多的知识武装自己,

进而做一名合格的文化传承者。美学史仅仅是从一方面介绍了我们的文化,但这总让我们去

细细地品味一生,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值得骄傲和自豪的资本,都是我们的祖先穿越时空给我

们的馈赠。国美学史读后感

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

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著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

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

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就像第一节的题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

感。作者在第一节刚开始就指出,礼,在远古,是原始仪式。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

顿了一下,有些不解,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礼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方式,而

在这里却说远在远古时期,礼就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仪式”这个词,使我对“礼”这个字

开始有了好奇。

王国维在《释礼》中这样写,古文字中的“礼”字,下面是个“豆”,也就是盛饮食的器

皿。因而作者认为,用饮食器皿作为礼的象形,包含了其下四种意义:首先,中国之礼,一

开始就与饮食有关。这一点让我尤其想不通,“礼”是如何与“饮食”

联系在一起的?难道古

人认为最初的礼在饮食方面最先体现出来。还是在饮食上的“礼”表

现得更为直接,更为重

要?其次,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样一来,似

乎对刚才的论点作了一些

解释。《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里就不难看出它首先肯定了中国之礼起

源于饮食,而饮食中所涉及到的食物和类型,如农作物、动物、饮

料等,都是需要器皿来盛

的。第三,讲了礼进行中的两大因素:饮食与舞乐。看来古人的礼,还是丰富多彩的,舞乐

与饮食一样,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位置。第四,讲了礼的

功能:“致其敬于鬼神”。

饮食是礼的起源,把最日常的东西作为神圣的东西,现实了中国文

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实用性。

饮食成了与神交往的最重要因素,成了神圣的礼的重要内容。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而从礼的开始上看,中国艺术一开始

的辉煌似乎就要

与盛饮食的器皿有关,而彩陶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用品,同时也是

最神圣的礼器而成为远古

“礼”的象征。之所以称彩陶是神圣的,一方面它的图案是多姿多彩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

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本身所可有的一些深邃的思想观念,仅从

这两方面,又有谁能与彩

陶相提并论呢?从小我们就听过这样一句话:“民以食为天”,人们

的生存本性就是与吃有关。

而在《老子》中更是用烹调来比喻治国---“治大国若烹小鲜”,也说

明了国家的安定与帝王

的饮食有关。而从饮食与神的关系上我们发现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占

有世界其他人设文化都无

法相比的重要地位,而这样的一种力量也不断的向着各个领域扩张着。

之后作者又谈到:“礼”字的另一部分结构---玉。正像饮食在礼中的

重要地位一样,玉

在礼中也同样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王国维《释礼》说:“象二玉

在器之形。古者行礼以玉。”

而玉在中国地位更是可以与彩陶相媲美,而玉比起饮食的器皿来说,我觉得玉有一个更加突

出的优点,就是可以随身携带,它即在礼器之中,又在仪式之人的

身上。而另一方面,众所

周知,玉是一种有灵气的东西,与性灵有关,因而它又代表了更多

涵义。也许这就是古人选

字的妙处所在,两种奇妙的事物相叠,形成一种更奇妙的感觉。从

古至今,玉一直是中国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儒家以玉比德,诗

人以玉喻心,俗人

知玉为宝。而我们平时所说的“冰清玉洁”,“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是

它具有影响力的最直接

体现。而更为重要的是,玉意味着中国人的道德理想和人格理想的

纯洁性追求,中国的艺术,

不论是文学,绘画,还是书法园林都有一种:“玉”的韵味在其中。

礼是一种礼仪,这种仪式构成了文化的核心,而且是一种最重要的

实践活动。礼作为一

个完整的整体,它包括四大因素:礼器、行礼之人、行礼地点及行

礼过程。作为炎黄子孙,

我们只有理解了礼的整体,才能理解礼的本质,理解礼的中国特色,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上

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收藏分享评分回复引用订阅 top 返回列表回复发帖篇二:《中

国美学史》5000字读后感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第一节.礼:原始整合性与美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

只是简单的、单一的。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

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著一

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

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这是一门

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

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就像第一节的题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

感。

作者在第一节刚开始就指出,礼,在远古,是原始仪式。刚读到这

句话的时候,我顿了

一下,有些不解,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礼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一种

礼貌的表现方式,而在这

里却说远在远古时期,礼就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仪式”这个词,

使我对“礼”这个字开始

有了好奇。

王国维在《释礼》中这样写,古文字中的“礼”字,下面是个“豆”,

也就是盛饮食的器

皿。因而作者认为,用饮食器皿作为礼的象形,包含了其下四种意义:首先,中国之礼,一

开始就与饮食有关。这一点让我尤其想不通,“礼”是如何与“饮食”

联系在一起的?难道古

人认为最初的礼在饮食方面最先体现出来。还是在饮食上的“礼”表

现得更为直接,更为重

要?其次,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样一来,似

乎对刚才的论点作了一些

解释。《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里就不难看

出它首先肯定了中国之礼起

源于饮食,而饮食中所涉及到的食物和类型,如农作物、动物、饮

料等,都是需要器皿来盛

的。第三,讲了礼进行中的两大因素:饮食与舞乐。看来古人的礼,还是丰富多彩的,舞乐

与饮食一样,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位臵。第四,讲了礼的

功能:“致其敬于鬼神”。

饮食是礼的起源,把最日常的东西作为神圣的东西,现实了中国文

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实用性。

饮食成了与神交往的最重要因素,成了神圣的礼的重要内容。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而从礼的开始上看,中国艺术一开始

的辉煌似乎就要

与盛饮食的器皿有关,而彩陶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用品,同时也是

最神圣的礼器而成为远古

“礼”的象征。之所以称彩陶是神圣的,一方面它的图案是多姿多彩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

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本身所可有的一些深邃的思想观念,仅从

这两方面,又有谁能与彩

陶相提并论呢?从小我们就听过这样一句话:“民以食为天”,人们

的生存本性就是与吃有关。

而在《老子》中更是用烹调来比喻治国---“治大国若烹小鲜”,也说

明了国家的安定与帝王

的饮食有关。而从饮食与神的关系上我们发现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占

有世界其他人设文化都无

法相比的重要地位,而这样的一种力量也不断的向着各个领域扩张着。之后作者又谈到:“礼”字的另一部分结构---玉。正像饮食在礼

中的重要地位一样,玉

在礼中也同样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王国维《释礼》说:“象二玉

在器之形。古者行礼以玉。”

而玉在中国地位更是可以与彩陶相媲美,而玉比起饮食的器皿来说,我觉得玉有一个更加突

出的优点,就是可以随身携带,它即在礼器之中,又在仪式之人的

身上。而另一方面,众所

周知,玉是一种有灵气的东西,与性灵有关,因而它又代表了更多

涵义。也许这就是古人选

字的妙处所在,两种奇妙的事物相叠,形成一种更奇妙的感觉。从

古至今,玉一直是中国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儒家以玉比德,诗

人以玉喻心,俗人

知玉为宝。而我们平时所说的“冰清玉洁”,“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是

它具有影响力的最直接

体现。而更为重要的是,玉意味着中国人的道德理想和人格理想的

纯洁性追求,中国的艺术,

不论是文学,绘画,还是书法园林都有一种:“玉”的韵味在其中。

礼是一种礼仪,这种仪式构成了文化的核心,而且是一种最重要的

实践活动。礼作为一

个完整的整体,它包括四大因素:礼器、行礼之人、行礼地点及行

礼过程。作为炎黄子孙,

我们只有理解了礼的整体,才能理解礼的本质,理解礼的中国特色,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上

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第二节文:审美对象的总称“文”在这里指的并不是文章,文学之类,而是指原始仪式中的人,而文的本意是文身,

仪式中的人就是在仪式中或为了仪式而文身的人。现在的人们出席

一些重要的仪式时,会根

据不同的服饰来穿,但是在远古时期,人们并没有衣服,于是文身

也就起到了衣服的作用,

与现代服饰不同的是,远古时候文身之人既是人也是神。问,从神

的功能来说,是“巫”,从

其社会角色来说,是“王”,从其“形象”来说,是“文”。因而用文来

指仪式之人,表明中

国文化对人在仪式中的重要性的重视和对人的美学外观的重要性的

重视。作者在书中书写,文在社会中的普遍化,其实质是自然的人

化和人的文化化。因此文就

有了狭义与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文既仪式的人(文身之人);广

义的文一是一种礼的外观,

二是社会的外观,这样文就有了两条发展之线:一是人之文的发展,一是整个文化之“文”

的发展。演化的核心和主题,这就是仪式中的文饰的发展。而中国

式的宽大服饰则以改变人

的自然形体,从以自文的本意是文身,作为人之文的然形体为主到

以非自然形体为主,这是

一个质的改变。

在原始时期,虽然不同的阶段之“文”在美学上和意义上有差别,但

又有其共同点,这

就是“文”的目的都要使人成为仪式中神,文是为了人的神性华、神

秘化、神力化、通过一

种原始观念和巫术力量来达到文化的现实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我

们不论从电视还是书籍等上面都会看到古代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的重

角色的生录—龙。不仅在服饰上,就是在书籍上我们也会得知,有

着四个面孔的皇帝本身就

是龙,而突出人的力量的夏王朝建设者夏启则自己乘龙。龙是帝王

的象征。同时象征方式的

不同使得在作为仪式之人的“文”远古演变中,有了两个飞跃:一是

由文身到服饰,二是由

神的服饰到王的服饰,而作为朝廷之王的冕服体系奠定了中国文化

服饰的基本文化则和美学

原则。

从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中国对人重视的是外观和修饰的美丽,而外观和修饰的美

丽又与社会的秩序和宇宙的象征紧密相连,这是中国人体美区别于

其他文化的特色。而仪式

中纹文身之人的发展,同时就是与人的外观形式相连的整个仪式外

观的发展,也是仪式四因

素在美学外观形式反方面的发展。文学是最美的语言,从古至今不

同的文人墨客都用文字记录了不同的事物,因而我们可

【篇三: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美学不限于研究“美”。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

点和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学的范围日益扩大,美学的分支学

科越来越多。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

而且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

审美应用科学。美学的这些分支学科,有的在古代就已得到相当的

发展,有的在古代仅仅有某种萌芽。我们研究美学史,应该站在现

代的高度,把自己的视野放宽一些。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它也包含有哲学美学、

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以审美文艺学(文艺美学)的内容占的比重最大。在中国古

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美”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远不如在西方美学中那样重要。如果仅仅抓住“美”字来研究中国美学史,或者以“美”这个范畴

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美学史,那么一部中国美学史就将变得十分单调、贫乏,索然无味。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国美学史是研

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因此,中国美学

史不仅要研究历史上那些美学理论著作,而且要研究历史上各个时

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后记在结束本书的时候,我想对本书的体例以及有关的几个

问题作一些说明。

中国美学史上下两千多年,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极为丰富。

但是一本书的篇幅终究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

盾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对每个时代的每一个美学思想家(或每

一本有关美学的著作),不分大小主次地排列起来,一一加以简略

的介绍。这种方法容易把历史变成流水账。我觉得不很可取。另一

种方法是突出重点,。抓住每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和美

学著作,尽量把它们讲充分一点。对于那些次要的、二三流的思想家,或者略去,或者附在重点人物的前后作简略的介绍,或者作为

背景材料来处理。这就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的“略小而存大,举重

以明轻”的方法。我决定采用这种方法。我觉得这种处理方法,比那

种不分轻重主次,把大大小小的人物、著作并列起来介绍的方法,

更能显示中国美学遗产的精华和价值,也更便于我们把握中国古典

美学的体系和中国美学史的发展规律。因为如本书《绪论》所说的,每个时代的美学思潮,总是集中地反映在那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

学思想家的著作当中。当然,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处理好点和面、点和线的关系。所谓点和面的关系,就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

(代表性著作)和这个时代的美学思潮的关系。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从奴隶社会的时候就开始了,它的内容丰富多样,历时长远,从最初表现出来的巫文化到诸子时代的自然与心性、汉

代的经学、唐代的禅学、宋明的理学、清的古典美学和具有现代意

义的美学,而且诸子时代里面又包括很多的学派对美学的不同观点。以上的我列的可能不都对,在这么多的时段里面,我最感兴趣的是

诸子时代和禅学的美学观点,因为他们所主张的观点比较能深入我心,也能让我在短时间内理解而且接受,他们的观点对我们现在的

生活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对我们这些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这缤纷

但又复杂的社会的人们,现在的人们都麻木了,都不知道自己在追

求什么了??我自己在看了这些过去的哲人们的观点之后,虽然只是

少部分的关联到美学的知识,但是讲的都是人生的哲理,所以看了

之后我不再像过去那样每天无助的生活着了。儒家、道家和佛学的

理论都让我受益匪浅。总之得出的最深刻的感受是:人活着要以善

良的心去对待他人,不要奢求的太多,想要的太多,在得不到的情

况下只会更加痛苦。

礼:原始整合性与美

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但是在

我看过目录之后,我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

序,把人物、论著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

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

它要求

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就像第一节的题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感。作者在第一节刚开始就指出,礼,在远古,是原始仪式。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顿了一下,有些不解,因为

在我的印象中,礼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方式,而在

这里却说远在远古时期,礼就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仪式”这个词,使我对“礼”这个字开始有了好奇。

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而从礼的开始上看,中国艺术一

开始的辉煌似乎就要与盛饮食的器皿有关,而彩陶作为一种日常的

生活用品,同时也是最神圣的礼器而成为远古“礼”的象征。之所以

称彩陶是神圣的,一方面它的图案是多姿多彩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本身所可有的一些深邃的思想观念,

仅从这两方面,又有谁能与彩陶相提并论呢?从小我们就听过这样

一句话:“民以食为天”,人们的生存本性就是与吃有关。而在《老子》中更是用烹调来比喻治国--- “治大国若烹小鲜”,也说明了国家

的安定与帝王的饮食有关。而从饮食与神的关系上我们发现饮食在

中国文化中占有世界其他人设文化都无法相比的重要地位,而这样

的一种力量也不断的向着各个领域扩张着。之后作者又谈到:“礼”

字的另一部分结构---玉。正像饮食在礼中的重要地位一样,玉在礼

中也同样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王国维《释礼》说:“象二玉在器

之形。古者行礼以玉。”而玉在中国地位更是可以与彩陶相媲美,而

玉比起饮食的器皿来说,我觉得玉有一个更加突出的优点,就是可

以随身携带,它即在礼器之中,又在仪式之人的身上。而另一方面,众所周知,玉是一种有灵气的东西,与性灵有关,因而它又代表了

更多涵义。也许这就是古人选字的妙处所在,两种奇妙的事物相叠,形成一种更奇妙的感觉。

从古至今,玉一直是中国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儒家以玉比德,

诗人以玉喻心,俗人知玉为宝。而我们平时所说的“冰清玉洁”,“一

片冰心在玉壶”也是它具有影响力的最直接体现。而更为重要的是,

玉意味着中国人的道德理想和人格理想的纯洁性追求,中国的艺术,不论是文学,绘画,还是书法园林都有一种:“玉”的韵味在其中。

礼是一种礼仪,这种仪式构成了文化的核心,而且是一种最重要的

实践活动。礼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它包括四大因素:礼器、行礼

之人、行礼地点及行礼过程。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只有理解了礼的

整体,才能理解礼的本质,理解礼的中国特色,从而更好地理解中

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文:审美对象的总称

“文”在这里指的并不是文章,文学之类,而是指原始仪式中的人,

而文的本意是文身,仪式中的人就是在仪式中或为了仪式而文身的人。现在的人们出席一些重要的仪式时,会根据不同的服饰来穿,

但是在远古时期,人们并没有衣服,于是文身也就起到了衣服的作用,与现代服饰不同的是,远古时候文身之人既是人也是神。问,

从神的功能来说,是“巫”,从其社会角色来说,是“王”,从其“形象”来说,是“文”。因而用文来指仪式之人,表明

中国文化对人在仪式中的重要性的重视和对人的美学外观的重要性

的重视。作者在书中书写,文在社会中的普遍化,其实质是自然的

人化和人的文化化。因此文就有了狭义与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文

既仪式的人(文身之人);广义的文一是一种礼的外观,二是社会

的外观,这样文就有了两条发展之线:一是人之文的发展,一是整

个文化之“文”的发展。

文的本意是文身,作为人之文的演化的核心和主题,这就是仪式中

的文饰的发展。而中国式的宽大服饰则以改变人的自然形体,从以

自然形体为主到以非自然形体为主,这是一个质的改变。

在原始时期,虽然不同的阶段之“文”在美学上和意义上有差别,但

又有其共同点,这就是“文”的目的都要使人成为仪式中神,文是为

了人的神性华、神秘化、神力化、通过一种原始观念和巫术力量来

达到文化的现实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论从电视还是书籍等上面都会看到古代在中

国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的生录—龙。不仅在服饰上,就是在书籍

上我们也会得知,有着四个面孔的皇帝本身就是龙,而突出人的力

量的夏王朝建设者夏启则自己乘龙。龙是帝王的象征。同时象征方

式的不同使得在作为仪式之人的“文”远古演变中,有了两个飞跃:

一是由文身到服饰,二是由神的服饰到王的服饰,而作为朝廷之王

的冕服体系奠定了中国文化服饰的基本文化则和美学原则。

从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中国对人重视的是外观和修饰的美丽,而外观和修饰的美丽又与社会的秩序和宇宙的象征紧密相连,这是

中国人体美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色。而仪式中纹文身之人的发展,

宏观经济学(曼昆)读书笔记

Macroeconomics (Sixth Edition) N.Gregory Mankiw 第一篇 导言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的科学 1.宏观经济学是对整体经济-----包括收入的增长、价格的变动和失业率的研究。 三个重要指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失业率。 2.模型 (1)内生变量是一个模型要解释的变量,外生变量是一个模型接受为给定的变量,模型说明外生变量的变动如何影响内生变量。 (2)举例:供求关系模型(比萨饼市场模型) Q d =D(P,Y) Q s =S(P,P m ) Q d =Q s (P :比萨饼的价格;Y :总收入;P m :原材料价格) 这个比萨饼市场模型有两个外生变量和两个内生变量。 例如:总收入增加,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比萨饼的需求增加,均衡价格和均 衡数量都上升;原材料价格上升,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比萨饼的供给减少,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因此,该模型说明了总收入或原材料价格的变动是如何影响比萨饼市场的价格和数量的。 (3)模型的建立:没有一个模型能回答所有的问题。一个模型仅仅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且一个适用于某种目的的假设对其它的目的可能是误导。 对于不同的目的,我们应该建立不同的模型,而且要略去无关细节而集中于 必要的联系上。所有的模型都会许多简化的假设。 比如,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解释奶酪的价格如何影响比萨饼的平均价格和销售 量,那么多种比萨饼价格也许就是无关紧要的,简单的比萨饼市场模型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们的目的是解释为什么有三个比萨饼店的城镇的比萨饼比萨饼的价格,P 比萨饼的数量,Q 均衡价格 均衡数量

价格比只有一个比萨饼店的城镇低,那么上述模型的作用就很小了。 需求的移动 供给的移动 3.价格:伸缩性与黏性 4.微观经济思考与宏观经济模型 由于总量只是描述许多个别决策的变量的总和,所以宏观经济理论是建立在 微观经济基础之上的。 尽管微观经济决策,是构成所有经济模型的基础,但在许多模型中,家庭和 企业最优化行为是隐性的,而不是显性的。比萨饼市场模型就是一个例子。家庭比萨饼的价格,P 比萨饼的数量,Q P 2 P 1 Q 1 Q 2 比萨饼的价格,P 比萨饼的数量,Q Q 2 Q 1 P 2 P 1

《俗世奇人》读后感

《俗世奇人》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俗世奇人》读后感(一) 《俗世奇人》里面的一个个人物,一个个故事讲得都是发生在码头上的。 动作干净麻利的苏七块;力大无边的张大力;手巧灵活的泥人张……读了《俗世奇人》这本书后,书中觉得让我最佩服的人是——张大力。一听到这个就觉得他很有力气。他原名叫张金璧,津门一员赴赴武功,身强力蛮,力大无边,所以那里的人都故称他大力。天津人都知道他的名字,他之所以力气大这么多人知道他的名字的原因就是:侯家后有一家石材店,叫聚合成。大门口放一把死沉沉的青石大锁,锁把也是石头做的,锁上刻着一行字:凡举起此锁者,赏银两百。旁观的人不停地嘀咕着,没人举起过,甚至没人能叫它稍稍动一动,您而猜出它有多重吗? 一天,张大力到侯家后,看到这把锁,也看到了上边的字,便俯下身子,使手问一问,轻轻一撼,竟然摇动起来,而且赛摇一竹篮子,人们看到了,都赶紧围上来看。只见张大力手握锁把,腰一挺劲,大石锁被他轻易地举到空中胳膊笔直不弯,脸上遍布笑容老板上来笑嘻嘻的说:“张老师,您没看锁下还有一行字吗?”张大力怔了一下,石锁下写着:唯张大力不算! 张大力扔了石锁,扬长而去!

我最后的感受是: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出生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但都是俗世奇人;小说里的人,不奇传不成,一奇就演出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却全是真人真事! 《俗世奇人》读后感(二) 《俗世奇人》是着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同名小说集,也是冯骥才的第一本小说。全书由19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本书用天津方言以及古典小说的白描入笔,极具有故事性和传奇性,读起来让人拍案叫绝。 书中的故事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写出生活在天津的诸般奇人妙事。故事生动有趣,惟妙惟肖,使人物跃然纸上,令人赞叹不已。在当时,“天津卫”是天津的古称,它既是水陆交通要道,也是世人瞩目的开放城市。所以,在天津生活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他们有的现身于上流社会,有的混迹在市井民间,都是“俗世”中人;然而他们又不是普通人,他们所做的事情令人匪夷所思,是“俗世”中的“奇人”。他们中间有凭着一把钓竿把鱼钓绝的大回;有看病前必先收七块银洋的正骨医生“苏七块”;既有专会溜须拍马的“死鸟”贺道台,也有造假画的黄三爷以假乱真耍得蓝眼丢了饭碗。书中粉刷匠“刷子李”干完活全身不沾一个白点;泥人张从鞋底上取下一块泥巴便单手捏出活人嘴脸……皆是些听起来神乎其神,实际上存在过的人物。这些“俗世奇人”,在作家冯骥才独到的眼里、幽默的笔下,个个生动有趣,活灵活现。

《小学英语教学法》读书笔记 5000字

《小学英语教学法》读书笔记 5000字 《小学英语教学法》读书笔记 《小学英语教学法》一书中指出,小学生学习外语具有模仿力强,记忆力好,勇于开口等特点和优越条件,对今后进一步学好英语,培养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将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们的注意力和精力应该放在其语言技能的培养上,而不是放在单纯的语言知识上,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获得英语的一些感性知识;打下较好的语音基础,学习一定量的词汇,接触一定量的日常交际用语,从而具有以听说能力为主的初步交际能力;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要搞好英语的教与学活动,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通过小学教学活动的趣味性,直观性,实践性使小学生爱学,会学,主动学.小学英语教学法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不是会讲英语的人就能教好英语.我们不仅要具有坚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必须学习有关英语教学的理论,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歌谣,充满童趣,合辙压韵,琅琅上口,迎合了少年儿童的心理与口味.简笔画,一种具有普遍推广

意义的直观教学手段,它运用最简单的线条和平面形概括地勾画出物象的主要特征,用笔简练,形象简洁,应用简便.它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化解教学难点,变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并能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果.运用歌曲和音乐学习语言也是外语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用教唱英语歌曲的方法把儿童引入英语 的广阔殿堂,无疑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它具有以下作用:激发学习下去;提高学习效益;完善学习品质;充实文化知识等.我们可以从各类儿童英语教科书中选择一些旋律较熟,唱词简单适合的歌曲等.当然还可以自己在学生很熟悉的旋律中配上当堂学习的主要句行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扎实的掌握所学知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对英语教学又有了许多新的想法。以后,在课余时间应该多读一些专业的书籍。更好的帮助自己搞好英语教学工作。 库尔勒市一小许梅 20xx年2月15日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摘抄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摘抄 《悲惨世界》的上、中、下三本,加起来有1100多页,不过看完了同样也很有成就感,让我有点困惑的是书名怎么是“悲惨世界”,主人公是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中(拿破仑战争前后十几年),年轻时候的经历有些凄苦,出狱之后的蜕变,和老年的生活,总之我个人感觉用“悲惨”有点…,但我也说不上来用什么词更好。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收集的悲惨世界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摘抄这个可怜的人把身子转向听众与法官,面孔上那种微笑,当时在场目击的人到现在想起来还觉得不舒服。那是胜利的笑容,也是无望的笑容。“现在你们知道了,我才是让阿让。”他说。 “我不想再扰乱法庭了,”冉阿让接着说道,“既然不抓我,那我可以走了,我还需要去做好几件事。检察官先生知道我是什么人,也知道我要去哪里,他每时每刻都可以让人来抓我。” 他向门口走过去,谁也没又说一句话,谁都没有伸出胳膊阻拦,大家都向两边分开。那时,他好像具有某种神威,逼迫群众在一个人跟前后退,都闪到两边。他缓缓地穿过人群。到后来一直没有人知道究竟是谁推开的门,可是有一点是毫不怀疑的,他走到门前的时候,门已经开了。他到了门

口,又会转过身说道: “检察官先生,我等待您的处理。” 随后,他又对众人说:“你们每一个人,你们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认为我值得可怜,是不是?上帝呀!我一想起自己刚才险些做出的事,就觉得自己值得钦佩。但是,我希望不曾发生过这些事。” 他走出去,又有个人将门关上了,像方才打开一般;要知道,作风正派的人,坚信在群众里肯定能找到愿意为他服务的人。 还没有一个钟头,陪审团就宣布撤除对尚马蒂厄的一切控告,并且立刻释放,尚马蒂厄走了,他感到莫名其妙,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疯子,一点儿也不理解所见到的场景。 马德兰的视线与沙威的视线相触时,沙威纹丝不动,他没有走近,可是他立即变得非常凶残了。他的任何感情方面,都比不上得意之情显得更骇人。魔鬼重新找到它要投进地狱的人,就是那个样子。他坚信肯定能逮住冉阿让,心情就完全显在面孔上了。 我们感到非常可惜,无法掩盖这样的一个情况,只因为“他做过苦役犯”这句话,差不多所有人都将他丢弃了。他所做过的一切善举,还不到两个钟头就会被人全部忘记,而他只是一个“苦役犯”了。 (此时马德兰藏了起来,修女堵住沙威)这位森普利斯修

曼昆宏观经济学期末、考研复习重点

曼昆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宏观经济学之所以成为宏观,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一国经济运行,包括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而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市场或家庭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滥觞于凯恩斯,至今已经和微观经济学分庭抗礼,而且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活动中作用十分巨大。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开篇讨论宏观经济中各种数据,当然,在宏观经济学中数据始终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指标监控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工具是决策者的宠儿。 第23章中,曼昆论述了一国收入的衡量。一般来说,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角度来计算,而在一个经济活动中必然有一个收入对应一个支出,所以两种方法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在这里,无论微观还是宏观,基本上都逃不掉如下这幅图: 接下来,曼昆讨论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众所周知,国家会统计每季度的GDP ,并在年末获得年度GDP 。国民生产总值是在一定时间内一个国家所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深刻理解国民生产总值含义要抓住每一个词汇,这是宏观里非常重要的概念。与GDP 相似的还有如下几个收入概念: GNP GDP NNP GNP NI NNP PI NI =+=-=-=-本国国民民国外所得-外国国民本国所得 折旧 企业间接税+企业贴补 企业留存收益+其他所得 可支配收入=PI-个人所得税 按照四部门经济模型,我们可以有如下GDP 构成:

GDP C I G NX =+++ 这里必须强调投资和我们平时所讲的投资是有区别的,这里投资主要是购买用于生产物品的物品,也就购买生产资料,包括机械、建筑等。 在第二十三章最后一节里,曼昆阐述了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名义GDP 、真实GDP 和GDP 平减指数。概而言之,名义GDP 是以当年价格乘以生产数量而得到的数字;真实GDP 主要排除了价格的影响,以一个年份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乘以当年生产数量从而得到真实GDP ,主要反映生产数量的变化,可以更好的衡量一国的经济福利;GDP 平减指数是用来衡量价格变动的指标,GDP 100GDP GDP =?名义平减指数真实。需要指出, GDP 平减指数可以用来测量通货膨胀的一个指标,这就要通过以下公式计算GDP 平减指数的变动: 100%GDP GDP GDP GDP -=?第二年平减指数第一年平减指数平减指数第一年平减指数 当然,GDP 并不是完美的,在环境、收入分配等环节上是无法通过GDP 反映的。虽然如今很多经济学家都在呼吁绿色GDP 或者GDP 重新改革,而目前我们国家还有太多需要发展,经济水平还是偏下,在东部也许可以重新衡量GDP 统计,在中西部则还是弊大于利。GDP 衡量体系一旦变化,这些地区将面临更加不利发展的经济环境。这就好比教导三岁小孩要先天下之忧而忧,他又真能做到如此?经济就像人生,经历波澜壮阔、起起伏伏之后才能把握住最美、最好的一幕,让一个还没有发展的经济区域妄谈环境、低碳必会引来因噎废食。 接着在二十四章里,曼昆谈论了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ze index )。这是一个非常有大众缘的指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媒体CPI 的确是一个抢眼的词汇。首先,曼昆介绍了消费物价指数含义和计算方法。所谓的消费物价指数,是消费者购买一篮子商品和劳务所支付的总价格。根据各种商品在消费者消费中重要程度高低赋予一定的权重,计算出当年总支出。再确定某一个基期价格,利用下面公式: 消费者物价指数=(当期总物价/基期总物价)×100 然后通过计算相邻年份或月份CPI 的变动率,也就是通货膨胀率就可以衡量一定时期内价格变动的比率。当然,消费者物价指数有其固有的弱点。消费者物价指数反映不了消费偏向导致的消费结构的变化,所以一揽子商品必须适时而变。消费者物价指数无法反映新产品和质量的变动。 如消费者物价指数,GDP 平减指数也是反映通货膨胀一个指数,而且这两个指数可以相互配合来确定当年物价变动状况。而两者又存在一些差别。从对象上看,GDP 平减指数反映的是所有生产的物品和劳务,而CPI 仅仅是消费者购买的物品和劳务,这就导致石油价格上涨时非产油国的CPI 与GDP 平减指数有较大的背离。从统计结构来看,CPI 主要是固定的一篮子商品,而GDP 平减指数主要是根据当年生产情况来确定。 在第二部分,曼昆讨论了美元价格比较和真实、名义利率。因为经济运行中会出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20年前的人民币肯定不是今天的人民币,这就需用一定换算公式来进行比较:当今的货币数量=T 年前的货币数量×(T 年前的物价水平/当今的物价水平)。而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总体上讲,这一篇介绍了两种最基本的数字,一个是反映生产水平的GDP ,一个是反映物价水平的CPI ,这也是构成宏观经济运行检测非常重要的两个指标。 第九篇中介绍了长期中经济真实情况。在第二十五章里,作者论述了GDP 增长的决定因素。一般来说,一个经济体按照a%的速度增长,那么在(70/a )年份时就可以实现翻番。国与国之间经济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增长率起到很大的作用。生产率是决定增长率非常重要

读书笔记之《俗世奇人》

读书笔记之《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这本书写了清末民初天津卫的奇人们、发生的奇事。我深刻的记得那一个个有能耐的奇人们,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缔造出传奇,拥有了不平凡的一生,为世人所传唱。因为他们有能耐、有想法,用自己的手艺,铸造了不平凡。神鞭、苏七块、华大夫……他们的传奇,诞生于俗世,震撼着俗世。 神鞭,拥有着神技与神鞭的他,从一开始的默默无闻开始,一步步似乎是因为上天的指引而走上了杀敌冲锋的这条道路。他的祖宗凭借着智慧与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而创造了“神鞭”,这门功夫,随心所欲,指哪儿打哪儿,默默传承。而到了现在的神鞭这一代,因为世道的改变而显现于世,最终因为封建思想与外来洋人与新思想的冲击,而不得不放弃了老祖宗的神技。而祖宗的初衷也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下去,这神鞭也倒是悟出了这个道理,放弃了鞭子变成了双枪手,更好地生活下去。这也给我启示,告诉我们在适当的时候默守陈规是行不通的,但是还要遵守原则遵守对生活向往的原则,进行改变进行创新,才是真道理,才能获得新生。 苏七块,身为医生的他,对骨科的治疗之分在行,向来是药到病除,但是他却有个原则就是必须在看病时先给七块大洋,否则谁也不给看病。但是他也不是求财心切,只是为了在乱世更好地生存下去,否则他也不会还给华大夫那七块大洋。因为他若坏了这个规矩,他的话别人是不会听的。所以说,当你立出了某一个原则就一定要去遵守,更要去遵守社会的原则。 而华大夫身为牙医,只记得牙不记得人。他本着作为一名医生的职责,本着对职业的尊敬,为了解决患者的疼痛毛病而只专注于去研究患者的牙,更好地去解决问题减少时间,这才是真正的对职业负责拥有职业操守。我们也应该这样不是吗?只是一味的看人做事,而耽误了做事,着完全没有做到所谓职责,只有坚持对职业负责,才有可能做到出色,不想杂念、一味做事的人是一定会有好结果的。 人人都普通人,在俗世中,只有去不断的适应社会,寻找在社会中更好立足的方法,学会为人处世,才能更好地生活,说不定你也会成为一名“奇人”。

英语教学读书笔记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都不是唯一的,但是,任何课程都有一个基本目标。那么小学英语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此作了一个明确的回答,这就是“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这里,“学生的发展”的内涵是丰富的,但是决不能被泛化而失去其最基本的学科特征。它应当主要地是指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 在一个以英语作为外语教育的国度里,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还是靠课堂。这就给我们的小学英语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来促进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 对于这个问题,许多小学英语教师一直在实践中艰苦探索,努力在实践中做出了一些改进,也或多或少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从总体来看,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教学研究只是试图不断调整我们那些不恰当的教学行为,而并没有真正触及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灵魂,即没有真正解决制约英语教育发展的理论与理念的问题。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犹如一缕春风,向我们扑面而来。源于西方哲学思想又被认知心理学所广泛应用的建构主义,其基本原理一经应用于课堂

教学。就产生了奇迹般的效果,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也因此应运而生。 与西方以往外语教学法各种流派不同的是,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不仅突出强调了“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发展”的思想——这与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更重要的是,它是有其坚实的哲学基础的。 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则认为。任何学科知识都是具有联系性的,真正的语言能力是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不是孤立的、机械的、僵死的应答操练。离开具体情境的语句是没有任何确定性意义的, 辨证唯物论认为,物质世界的发展总是有条件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则认为,语言知识的建构不仅需要激发学生已有的语言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而且需要创设、呈现新的语言现象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中去体悟新的语言现象及其语义和用法。 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运动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则认为,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建构和发展过程是必须循序渐进的。 辩证唯物论认为,人对世界的认识是需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则认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获得过

《一问一世界》XX字的读书笔记

《一问一世界》XX字的读书笔记201x年是杨澜入行20年,也是《杨澜访谈录》10周年的纪念,这样的“XX”,对杨澜来说,实在是美丽的巧合。杨澜说:“201x年也好,20 年也好,在人生中不长也不短。回头一看,其实一直在匆匆忙忙地赶路,顾不上停下来。借这个机会我停下来,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再望望前面的天空。”她的这个“停下来”,就催生了《一问一世界》。这是杨澜入行20年的传记作品,展现了她非同寻常的媒体生涯;读者从中也可以看到杨澜20年来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以及她对世界的处置方式和价值观。 在《一问一世界》中,杨澜对自己20年的媒体人生进行了审视与展望:以提问为生的她,对“女性”有了理性的界定,对“问”有了执著的回归。杨澜在序言中强调:“出现在本书中的六个问题是从一万多个问题中挑选出来的,它们基本涵盖了《杨澜访谈录》访谈嘉宾集中的若干领域:国际政治、商业、文化、女界、体育、艺术等。我希望经由这一个个问题,串联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采访,亦希望以这些人物的谈话去接近21世纪第一个十年我们共同的记忆。” 在千万里、千百遍的“问”里,杨澜对世界、人生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思考。她说,在采访了500多位精英人士后,自己对成功的定义有了质疑:到底什么算成功?更成功又怎样?我们的社会是不是患了“成功综合征”?为了“成功”,

我们常常忘记自己的初衷和内心真正的渴望;为了“成功”,我们忽略了路边的风景,忽略了身边的人,我们能不能停下脚步给他们一个微笑,给他们一个拥抱?生在这个追求成功的年代,许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成功的意义何在。那么到底何为成功?杨澜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只说自己曾收到一个短信,“真正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或者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你除去这一切身份的时候,还有人愿意在你身边对你微笑。” 在“问”的世界里,杨澜提出了自己对幸福、挫折的理解。她说,我相信幸福要靠运气,但更要靠能力:梦想的能力、创造的能力、感受的能力和分享的能力。总之三个字:幸福力——追求和给予幸福的力量。我要的幸福是丰富而有价值的生命,是充满爱和温暖的情感,请不要让我取舍。她说,当你为了一个理想去努力奋斗,而且经历过挫折的时候,我认为你对整个世界的理解,会更深一步……这是人生非常宝贵的财富,你经历过很大的欢喜,也经历过很大的挫折,但是你还是能够站起来,重新回到你要做的事情上来,我觉得这是对一个人很大的考验。人生于世,谁没有追求,谁不希望成功、祈求幸福?但何为幸福,幸福与成功有何关系,幸福的感受如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在每一“问”中,杨澜发现别样的世界,引发更新的思考。 20年过去了,杨澜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她用自己的

曼昆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曼昆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作者:————————————————————————————————日期: ?

昆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宏观经济学之所以成为宏观,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一国经济运行,包括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而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市场或家庭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滥觞于凯恩斯,至今已经和微观经济学分庭抗礼,而且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活动中作用十分巨大。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开篇讨论宏观经济中各种数据,当然,在宏观经济学中数据始终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指标监控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工具是决策者的宠儿。 第二十三章中,曼昆论述了一国收入的衡量。一般来说,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角度来计算,而在一个经济活动中必然有一个收入对应一个支出,所以两种方法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在这里,无论微观还是宏观,基本上都逃不掉如下这幅图: 接下来,曼昆讨论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众所周知,国家会统计每季度的GD P,并在年末获得年度GDP 。国民生产总值是在一定时间内一个国家所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深刻理解国民生产总值含义要抓住每一个词汇,这是宏观里非常重要的概念。与GD P相似的还有如下几个收入概念: 物品 与劳 生产资料 物品和物品和劳动、生产投 工资、支出 投入与产出流向 收入 收入

GNP GDP NNP GNP NI NNP PI NI =+=-=-=-本国国民民国外所得-外国国民本国所得 折旧 企业间接税+企业贴补 企业留存收益+其他所得 可支配收入=PI-个人所得税 按照四部门经济模型,我们可以有如下GDP 构成: GDP C I G NX =+++ 这里必须强调投资和我们平时所讲的投资是有区别的,这里投资主要是购买用于生产物品的物品,也就购买生产资料,包括机械、建筑等。 在第二十三章最后一节里,曼昆阐述了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名义GDP 、真实GDP 和GDP 平减指数。概而言之,名义G DP是以当年价格乘以生产数量而得到的数字;真实GDP 主要排除了价格的影响,以一个年份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乘以当年生产数量从而得到真实GD P,主要反映生产数量的变化,可以更好的衡量一国的经济福利;G DP 平减指数是用来衡量价格变动的指标,GDP 100GDP GDP =?名义平减指数真实。需要指出, GDP 平减指数可以用来测量通货膨胀的一个指标,这就要通过以下公式计算GD P平减指数的变动: 100%GDP GDP GDP GDP -=?第二年平减指数第一年平减指数平减指数第一年平减指数 当然,GDP 并不是完美的,在环境、收入分配等环节上是无法通过GDP 反映的。虽然如今很多经济学家都在呼吁绿色GDP 或者G DP 重新改革,而目前我们国家还有太多需要发展,经济水平还是偏下,在东部也许可以重新衡量GDP 统计,在中西部则还是弊大于利。GDP 衡量体系一旦变化,这些地区将面临更加不利发展的经济环境。这就好比教导三岁小孩要先天下之忧而忧,他又真能做到如此?经济就像人生,经历波澜壮阔、起起伏伏之后才能把握住最美、最好的一幕,让一个还没有发展的经济区域妄谈环境、低碳必会引来因噎废食。 接着在二十四章里,曼昆谈论了消费物价指数(con sume r prize index )。这是一个非常有大众缘的指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媒体CPI 的确是一个抢眼的词汇。首先,曼昆介绍了消费物价指数含义和计算方法。所谓的消费物价指数,是消费者购买一篮子商品和劳务所支付的总价格。根据各种商品在消费者消费中重要程度高低赋予一定的权重,计算出当年总支出。再确定某一个基期价格,利用下面公式: 消费者物价指数=(当期总物价/基期总物价)×100 然后通过计算相邻年份或月份CPI的变动率,也就是通货膨胀率就可以衡量一定时期内价格变动的比率。当然,消费者物价指数有其固有的弱点。消费者物价指数反映不了消费偏向导致的消费结构的变化,所以一揽子商品必须适时而变。消费者物价指数无法反映新产品和质量的变动。 如消费者物价指数,GD P平减指数也是反映通货膨胀一个指数,而且这两个指数可以相互配合来确定当年物价变动状况。而两者又存在一些差别。从对象上看,GDP 平减指数反映的是所有生产的物品和劳务,而CPI 仅仅是消费者购买的物品和劳务,这就导致石油价格上涨时非产油国的CPI 与GDP 平减指数有较大的

俗世奇人读书笔记感悟

俗世奇人读书笔记感悟 《俗世奇人》讲的是天津的一个小码头的奇人妙事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小故事,每个小故事都在这个码头上流传。码头上的人都有一个绰号: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刷子李则是我最敬佩的一个。刷子李专门干粉刷这一行,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墙时总穿一身黑衣服,干完活,身上一个白点都没有。他还给自己立了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一天,刷子李收了个徒弟,叫曹小三,曹小三当然听说过师傅的绝活,一直半信半疑。所以想要亲眼看看。 这天,刷子李戴着曹小三去刷一座洋房。一间屋子,一个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刷子李可厉害了!一拍在屋顶,一滴不沾。曹小三看傻了。师傅刚刷完一面墙,就得喝茶,吸烟,曹小三意外地发现师傅的裤子上有一个白点。刷子李看着曹小三,于是,他把黑裤子往上一提,白点就没了。曹小三一看才知道,原来师傅里面穿着白裤子,刚才抽烟时把黑裤子烫了。师傅说:“你以为别人的名誉都是假的?那是你自己骗自己,好好学吧!”曹小三第一次学的可能别人一生都没学过。 看完后,大家可能都认为我敬佩的是刷子李高超的技艺,但我更敬佩的是刷子李那学有所成,精益求精的态度。谁能知道刷子李练就这门绝技的顽强。这是多少人练就一生的练不出来的。看到这,我又想起了我自己。

在平时,我总是认为我敲鼓十分厉害,总不会给自己定一个更好的目标,老师再怎么加强我也只能原地踏步。直到一天,颜老师来到我们学校给我们排练,我才敢于精益求精。 那天,颜老师给我们排练,我十分不服气,心想:“就这样一个秃头的老师也能当上中国二级演员?心中又是怀疑又是轻视。可当排练完后,颜老师在我面前大显身手。他紧握鼓棒,有力的敲打起来,这些节奏在我眼前编制出了一幅画面首先看见了两只小老虎在打闹 嬉戏,左蹦右跳。后来大老虎也来了,他们向天上一声一声的吼叫,这声音直入云霄。天上的龙好像得到了召唤,在天上欢腾。一会电闪雷鸣,一会艳阳高照,各显自己的神力,他们与老虎一起玩耍打成一片。就这样,中间的一段打击乐独奏就完成了!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情不自禁鼓起掌来。这才是真正的大师啊!心中不禁感叹!就这样,我成了颜老师的徒弟,一心一意的跟着老师学,老师也教会了我许多道理,其中最为有益的就是要学会精益求精。真是这样,我才有今天的技术,这得多亏老师啊!

世界史读书笔记

世界史读书笔记 导语:在中国出土的青铜器也很多,铜与锡来自何处?走笔至此,想起一个中国城市,名叫无锡,市内还有一山,名叫锡山,这是很有意思的。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世界史读书笔记文章,仅供参考! 世界史读书笔记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阅读了《失落的国度》这本书。西琴这部《失落的国度》,探讨的主要是印第安文明与苏美尔文明之间关系。他认为美洲的文明仍然只是苏美尔文明在美洲的一个分支,同样是由阿努纳奇人建立的。他非常精确地将阿努纳奇人到达美洲的时间定在了公元前3113年,这是玛雅最后一个纪元开始的时间。这些来自中东蓄须人来到这里,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即是挖矿,一个是金矿,一个是锡矿。前者用于解救尼比鲁星的生态危机,这也是阿努们来到地球的主要目标;后者则用于制造青铜器。其实人类采用青铜本身就是件很奇怪的事,在不知金属冶炼为何物之时,竟能掌握复杂的青铜冶炼工艺,且在全世界遍地开花,真是够神奇的。人类对于工具的采用,一般先是从简单的、容易得到的、不脱离自然形态的物件开始,像青铜这样如此复杂,需要融化两种金属,还得按照一定比例的合金,人类会进行长久的探索才能得到。人类却尚在蒙昧时期,刚从石器时代进入金融时代,就得到如此坚硬

的合金,如无外力的帮助,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在中国出土的青铜器也很多,铜与锡来自何处?走笔至此,想起一个中国城市,名叫无锡,市内还有一山,名叫锡山,这是很有意思的。无锡何以名,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此地本产锡,一直开采到汉代,锡矿枯竭,是称无锡。无论如何,无锡与锡有关是基本可以定论的,且现在无锡确已无锡。难道此处之锡都用作制作青铜去了吗?中国还有一处盛产锡,那就是云南的个旧,现在仍然还在产。吊诡的是,此两处皆非中国青铜文化的中心,而是处于边缘地带,作为青铜文化中心的中原,则并不产铜与锡。那么就有一个问题,这些矿石是如何运至中原的?想想当时的运输条件,真是个艰巨的工程。当然,这是题外话。不过,如果有人做一点研究,会取得很有趣的成果的。 回过头来再说《失落的国度》。书中还有一处让我感触颇深的是美洲的巨石文化,随处可见的石制建筑,很是让人惊叹。特别是在蒂华纳科,这座位于的的喀喀湖边的神秘高原之城,巨大而坚硬的石头像豆腐一样,被人任意地切割,砌成各式各样的形状,堪称鬼斧神工。即使以现今的技术,亦不一定能达成。那么数千年前的印第安人,是以何种手段做到的呢?总不会像现在一些研究者认为的,也如埃及金字塔那样,是由数以十万计的平民,以肩挑背扛的方式,一点一点地砌成的吧?其实,类似的奇迹在美洲这块神秘的大陆

《俗世奇人》读书笔记范文

《俗世奇人》读书笔记范文 《俗世奇人》是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一本小说,全书包括酒婆、死鸟、冯五爷、好嘴杨巴、张大力、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等篇章,很有民族风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俗世奇人》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清朝晚期一个小码头上各式各样的"活神仙"的奇人奇事,俗世奇人读后感精选。这些人物,每个人都有一个颇有趣味的绰号,如死鸟、苏七块,酒婆、背头杨……他们虽然都是俗世俗人,却个个身怀高招,有独门绝活儿,个个在码头 上都享有盛名,堪称"俗世奇人". 当然他们这些神仙般的本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和长期的磨练而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然那些普通平凡之辈哪有这样的绝活呢? "生活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淡".这些俗世间的"活神仙"把人生过得一点儿也不平淡。 他们正是靠自己精湛的技艺让自己的人生精彩纷呈,生活有滋有味,获得了他人的敬佩。这些才华顺应了那个时代的需求,成为他们赖以生存的实力。就今时今日而言,才华也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有才华的人是不怕遇不上伯乐的。物竞天择,强者生存,弱者淘汰。这 是大自然的永恒定律。人生就是如此,这不算残酷,事实而已。 若想成为生活的强者,必须拥有赖以生存的实力,而实力离不开勤奋刻苦和持之以恒。任何妄想着抄近道不劳而获的人,最终只会沦为俗世俗人被历史淘汰。 《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作品,这本书写的是在天津的码头上,没有才华就难以存活的故事人物,因此造就了一群拥有高超才艺的人,俗称奇人,一奇就演出了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却全是真人真事。 这本书里有许多手艺高超的人,如:凭着精湛的医技赢得了民众尊敬的苏金散;力大无穷的张大力;足智多谋的杨巴等等。不过,最令我记忆深刻的还是刷子李。刷子李是一个专干粉刷一行,他刷墙的时候手臂悠然摆动,每刷一次,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上发出"啪啪"的声音,刷过去的墙,好比平平整整地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更绝的是他每次刷墙 的时候必穿一身黑衣服,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也正因为这样所以人们都叫他"刷 子李". 纵观此书,作者的笔风有趣、耐读,充满了地地道道的天津味。书中的个个奇人,在 作家冯骥才独到的眼里、幽默的笔下,生动有趣,活灵活现,而且将揭示道理和凸显手法 合二为一,让人读起来明了、清楚,不愧是一本好书!

小学英语教学法读书笔记

小学英语教学法读书笔 记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小学英语教学法》读书笔记 《小学英语教学法》一书中指出,小学生学习外语具有模仿力强,记忆力好,勇于开口等特点和优越条件,对今后进一步学好英语,培养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将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们的注意力和精力应该放在其语言技能的培养上,而不是放在单纯的语言知识上,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获得英语的一些感性知识;打下较好的语音基础,学习一定量的词汇,接触一定量的日常交际用语,从而具有以听说能力为主的初步交际能力;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要搞好英语的教与学活动,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通过小学教学活动的趣味性,直观性,实践性使小学生爱学,会学,主动学.小学英语教学法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不是会讲英语的人就能教好英语.我们不仅要具有坚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必须学习有关英语教学的理论,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歌谣,充满童趣,合辙压韵,琅琅上口,迎合了少年儿童的心理与口味.简笔画,一种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直观教学手段,它运用最简单的线条和平面形概括地勾画出物象的主要特征,用笔简练,形象简洁,应用简便.它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化解教学难点,变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并能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果.运用歌曲和音乐学习语言也是外语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用教唱英语歌曲的方法把儿童引入英语 的广阔殿堂,无疑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它具有以下作用:激发学习下去;提高学习效益;完善学习品质;充实文化知识等.我们可以从各类儿童英语教科书中选择一些旋律较熟,唱词简单适合的歌曲等.当然还可以自己在学生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精品】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整理的《一问一世界》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近些日子终于把妮子学姐的《一问一世界》看完了,由于自己一直很懒惰,经常性捡了西瓜丢了芝麻式的学习,导致对很多学科知识真的不够透彻,以后要像杨晓哲学习,看完一本书,必须要总结。这个好习惯,慢慢养成。一直都很欣赏杨澜,对于这本书,发表下个人看法,初略浅谈,如果有误,还望海涵。 对于杨澜来说,某种意义上,世界是用来问的……在这本书中,杨澜将告诉你——她从 0到20xx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李光耀等高端传奇人物的交往,又如何在人生每个节点自由潇洒地转换,以及对“赢”的重新理解和体悟,20年的媒体生活。 生活大致平静,心中总有波澜。作为一名中国女性,她是一名出色的CEO,是一个优秀的主持人,是一个好妻子,更是一个好女儿,好媳妇,还是孩子的好妈妈。我欣赏,欣赏她在工作出色的同时把家庭经营得如此温馨和谐,采访了数百位世界政要和各界风云人物的同时还的中国公益慈善大使,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以历史为主题的卫星的同时担任北京申奥形象大使和上海世博会形象大使。这一系列的头衔,不得不说,她很厉害,很优秀,以至于是我,甚至更多女孩学习的榜样。 这本书总共包括六个问题,他们基本涵盖了访谈嘉宾集中的若干领域:国际政治,商业,文化,娱乐,女界,体育,这一个个问题,串联着深刻的印象,成为世纪第一个十年我们共同的记忆。一直都觉得,交际也是一门艺术,谈吐更是这门艺术的灵魂。如何把自己的知识更好的告诉给更多人,这需要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内化以及睿智的判断与选择,好比教育,更像教师,这引起的的一个反思,如何做个有特色的老师?如何在保持自己个性风格的同时又能兼顾到学习对你的热爱与尊敬?如何把课本上的知识像陈鹤琴老先生说的“活教育”一样引出来?特别是西部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国家及领导又如何出谋划策做到东西部统一?真教育,好教育,活教师是陶行知老先生一生的教育追求,我们应该思考,学习,更应该行动。 一直在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类对于自我和世界的认知,似乎一直在发问。有时候,人的好奇心,无药可救。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最后,留下了一个问题,值得自己思考: 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我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 《一问一世界》作者杨澜、朱冰。初读之下,我认为是一本值得读的书,由于周末刚买,书还没读完,先谈此书外观设计。

经济学名著读后感

经济学名著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经济学名著读后感(一) 在看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已经在课上学习了一些有关“实证”的知识。实证经济学就是探讨是“什么的经济学”。与之相对应的是规范经济学,也就是探讨“应该是什么的经济学”。读完这片文章之后,我对实证经济学有了一些更加具体的理解。粗略地划分,这片文章主要讲了两个方面地内容。 首先,有关实证经济学。从原则上说,实证经济学应该是一门客观地科学。这有些像一些自然科学,譬如化学,要研究的就是物质是由什么化学成分组成的。目的就是将物质的实际组成原原本本的揭示给大家。而实证经济学毕竟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现象是独立于研究者的价值观的。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研究者有时会不经意地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带入到结论当中,这就造成了“实证”与“规范”的混淆。经济学就是这样。而当结论发表之后,人们在判定这一结论时,也会带著自己的价值尺度,从而造成争议。而我们一般所进行的经济学研究都应该是“实证”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能够预测经济状况发生变化的影响的概括体系,而这也是经济学的科学性的要求所在。“实证科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发展出一种‘理论’或‘假说’,它能够对尚未观察到的现象作出合理的、有意义的预测。”(当然经济学的“预测“不只是对于尚未发生的事件,对已

经发生但还未被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进行预测)而理论是一种实证性假说体系,它的判断标准就是实际证据。这样就是下一个方面的内容:假说。 第二,有关假说。上面提到,实证性假说体系就是理论。所以要发展出理论,就是要在现实世界重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取其抽象本质的东西。而对于社会科学,没有一件事情是必然要发生的,也就是我们所研究的东西并不包括世界上所有的经济现象。这样,我们就会有一些已知的经济现象提出一些假说用以推测。而判断这种假说是否合理的标准就是要检验假说的预测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但社会科学无像自然科学那样提供那种可以给人强烈的可信任感的受控实验,而只能从偶然的“实验”(也就是现实发生的没有被控制的)中进行检验。可是这并不阻碍这也是种检验,且检验结果更加使人印象深刻。在这里人们容易产生的误解是认为假说中假设(假说中有含义和假设)的正确与否是判断假说是否成立的标准。这是错误的。例如书上关于台球手的例子,虽然台球手并不会进行如此复杂的线路选择,但这并不妨碍他打出我们按照他可以进行线路选择的假设而得出的预测。一种假说的假设的真实与否不能影响假说在现实事例中的应用。就如文章中关于重力加速度的例子。当然,在有些情况下在实际情况与假设有很大出入的情况下,一种假说不能适用。判断假说是否属于这种情况的标准有两个:1,替代理论的精确程度;2,更高精确度所带来的成本(个人认为第二条更适用于社会科学,因为自然科学总是竭尽所能找到最真实的)结论是只要假说合理,无论假设是否符合现实,

俗世奇人读后感800字高中读俗世奇人有感5篇范文

俗世奇人读后感800字高中读俗世奇人有感5 篇范文 冯先生在《俗世奇人》里塑造的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完整传神。大家读了《俗世奇人》这本书有什么心得感想呢?以下是WTT为大家准备的《俗世奇人》读后感,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我们的“俗班奇人”-----读《俗世奇人》有感 话说,在那老天津城内呐,有着一群群的人;那这人呐,又是一个个的绝!苏七块,认识吧?什么,你不认识?那泥人张,酒婆,小达子,皮大嘴和甄一口,你总算认识了吧?什么,不清楚?那刷子李一定认识吧!如果你全都认识,那你一定看过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吧!如果你没有看过,把下面我就带你去领略领略在天津卫的这些俗世奇人吧! 天津狗不理包你应该知道吧,可是你知道狗不理又是怎么来的吗?那难道是狗不理那个包子?不是不是都不是。其实是在运河边上有个卖包子的狗子,是当年跟随他爹打武清来到天津的。 你以为他真的叫狗子?不,他的真名叫高贵友,别人只知道是他爹天天呼他的小名:狗子。 他爹老高没啥能耐,那的包子也没啥好,专给一些干重活的粗人吃。老高死了,就归狗子说了算。狗子把包子一改良,不仅味儿美,那貌也美,这下可热闹了起来。

这不,忙的都没空搭理别人了,别家包子店本来就是生气,就骂他“狗不理”这一来,反到成为了一张大大的招牌。 有个官员献了些狗不理包给袁世凯,袁世凯一吃,心中大喜,也给老佛爷慈禧送了点狗不理包,慈禧吃了它,就不吃那餐桌上的任何菜了。而且慈禧还说了这么一句:“老天爷吃了也保管说好!”那可见狗不理包有多美味呀!这金口一开,从宫里传到宫外,京城传到天津,天津再名扬四海,流传至今。 接下来呀,我要给你们介绍一下我们班的土味《俗班奇人》中的大名鼎鼎的肩负:“抠脚大佬”,“虫子刘”等等多个名号刘相贝同学。事例太多,说也说不完呀!下面说一下身为“虫子刘”的他吧!他折磨虫子可是一流的。 现在正是木棉花盛开的季节-夏天。在一堆堆雪白的棉花中,藏匿着一个个小红点-木棉虫。尽管上课再无趣,无趣的想打瞌睡,他还是会找些乐子来。他折磨虫子的方法可谓是各式各样,如:一只虫子六条腿先把虫子的两条腿拔了,看看能不能走,然后再拔掉两条腿,放在桌子上让虫子爬,没想到还能爬。我开始佩服小红虫的毅力了。 正好那天喝可乐,我突然蹦出了一个可怕的想法,竟然还说出来了-把虫子放进可乐里,会死吗?没想到他竟然毫无悬念地说:“我早试过了,不会死。”他还现场直播给我们看,那虫子像是在游泳,也像是在汲取可乐。唉...手法一流呀!还早就试过了。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还把虫子捞了出来,涂上闪光粉裹

《小学英语教学法教程》读后感2篇

《小学英语教学法教程》读后 感(2篇) 这个寒假度过的还是挺愉悦的,不仅在物质上品尝到了那熟悉的家乡风味,在精神上阅读了《小学英语教学法教程》,也感悟良多。特别是在书中读到母语与英语在小学英语课堂上的使用问题时,回想自己在给学生上课的点点滴滴。记得当初在大学上有关教学方面的课程时,书本上对我们的要求是要对学生进行全英文授课,而自己在实验学校上课的时候,尤其是在常态课时,课堂上使用全英语授课的次数不多。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在多大程度上使用英语进行教学,在多大程度上使用母语进行教学和解答问题,是每个英语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其实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英语和母语是既相互干扰,又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要把英语和母语对立起来,应该认识到英语和母语都是我们了解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和渠道。 在小学的低年级阶段,母语对英语学习有明显的干扰作用。处于低年级段的学生就更是如此。他们初学英语,也初学拼音,拼音和英语都是由字母组成的,所以低年级的学生容易混淆。尤其是英语当中的二十六个字母和汉语当中的声母与韵母的差别,低年级的学生往往会把他们的读音弄反。同时英语句子的组成顺序和中文的顺序有一定的区别,这个对于学生的翻译又会有很大的影响。记得有些同学在做翻译题目时犯过这样的错误。用母语的思维把下面两

个句子理解成了:How are you? (怎么是你?)How old are you?(怎么老是你?) 所以在低年级阶段进行全英文教学反而效果会更低。 在小学的高年级阶段,对学生进行全英文授课很有必要。在中国学习英语,最大的障碍就是缺乏一个语言学习环境。英语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尽量使用英语,控制使用汉语,是英语教学目的所决定的。而高年级的学生对母语已经有了一个全方位的认识了,在课堂上进行全英文授课,提供学生一个学习英语的环境,培养其预感,这样学习起来效果更佳,他们的积极性也更高。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加强英语实践,多使用英语,让学生大量接触英语,并沉浸在使用英语的氛围中,才能有效地排除母语的干扰,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尽量使用英语,一般可运用以下一些方法: 1、尽量使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例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可多使用英语课堂用语。凡能用英语表述的,如讲解、练习、测试和安排、布置家庭作业以及奖励、评讲等,都尽量用英语,避免使用汉语。例如我们学校很普遍的课堂组织用语:one,two, three, A, B, C!当希望重复的时候可以教导学生用again。当让学生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告诉他这时候应该说reading。 2、使用直观手段,如实物、图片、教师的动作、表情和课文情景等。学生可以跳过母语,直接把英语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看见直观教具和表演就能与英语发生联想,巩固记忆,提高运用英语的本领。特别是在入门阶段,所教的单词一般都是词义具体的单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