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新中国成立初期成功化解的首要问题、重点问题和长远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成功化解的首要问题、重点问题和长远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成功化解的首要问题、重点问题和长远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成功化解的首要问题、重点问题和长远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4b461405.html,

新中国成立初期成功化解的首要问题、重点问题和长远问题

作者:程光安章林

来源:《上海党史与党建》2014年第04期

[摘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急剧转型,新生政权采取政治、经济和法律等综合手段,打击投机,稳定物价,赢得了应对首要问题的胜利;采取限制和利用相结合的方法妥善处理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这个重点问题;通过制定和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及一五计划,为长远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这时期经济发展三大问题的成功解决,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型社会转型期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首要问题;重点问题;长远问题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4-0030-03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我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并进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从经济发展的层面看,新中国成立之时,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财政混乱、投机盛行、物价飞涨。为了从经济上医治战争创伤,稳定民心,建立新政权的经济基础,中央采取了多种措施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各项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突破国际包围和封锁,以优异成绩回击敌对势力对我们党建设新国家能力的不信任与不理解,是因为其准确把握了当时社会转型期经济建设的规律,统筹全局,勇于探索,从解决首要问题、聚集重点问题和规划长远问题三个方面入手,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首要问题是新生政权为赢得人民的信任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问题;重点问题主要是指在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特殊社会形态的背景下,正确对待和处理私人资本主义的问题;长远问题则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远景规划,这是任何一个执政党都不可回避的战略思考。

一、首要问题:应对通货膨胀,稳定物价,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角色转变,但同时国内外敌对势力认为共产党可以在马上得天下,但是不能在马上治理天下,就连一些持同情和中立态度的人也对共产党稳定局势、治理国家的能力表示怀疑,甚至有资本家断言中共在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考试中将要被判“零分”。此时的中国经过多年的战争破坏,百业待兴,人民生

(完整word版)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历史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历史成就 2013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64年华诞,这必是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在这风雨兼程的64年历程里,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化国家,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如今中国在全球的政治地位举足轻重,经济位居第三大经济体,文化更是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总的来说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探索中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取得全面进步。具体来说主要有:新农村建设、工业化信息化、交通运输、水利建设、资源能源开发利用、城乡建设、金融事业、对外开放、民族团结、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教育科技事业、文化建设、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国防和军队建设、统一大业、全方位外交、党政建设。作为一名平凡的在校大学生,我对中国成就的理解与了解都是片面与不足的,有不少的成就是我们作为平民百姓所关注不到或者了解不到的。所以,我以个人理解谈谈这些成就以及对社会,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和感受。 新中国成立64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以下是我国在改革方面取得的成就。 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里,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物质生产匮乏,经济建设资金短缺,与世界经济交往的范围狭窄。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乱时期,中国进入了“闭关锁国”状态,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虽然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中美、中日建交,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也得到了恢复,新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经济交流有所发展,但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仍未开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此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转变,进入了改

新中国成立到人民公社前期

新中国成立到人民公社前期(1949-195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旨在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村土地归农民私有,由农民自主经营。到1952年底,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其后,广大农民又自发发展了农业生产互助组、初级合作社等互助组织。——这是农户土地私有、个体经营、合作生产的过程。适合当时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后期推进农业合作向高级社发展中,由于过急,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生产受到不利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旨在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村土地归农民私有,由农民自主经营。到1952年底,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建立在个体私有制基础上的小农经济是当时中国农村土地经营的基本形式, 而私人所有、小农经营方式的局限性和生产技术的落后,很快就显示出了与迅速工业化战略及农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要求格格不入了,因此,农业合作化被提了出来, 加上,一些农民也在生产中切实认识到个体的薄弱,自觉组成了合作组形式也得到了中央的认可。 其后,在农村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并在实践中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以实现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农户土地私有、个体经营、合作生产的过程。适合当时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后期推进农业合作向高级社发展中,由于过急,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生产受到不利影响。 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8年) 1958年,中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到10月底,全国农村普遍实行了人民公社化。后经多次调整,1962年以后,绝大多数人民公社实行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其基本特征是计划生产、统购统销,全国形式了7万多个人民公社、60多万个生产大队、500多万个生产队。人民公社体制使国家对农村社会的动员和控制更容易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但这一集中统一,彻底否定了农民家庭作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的地位,大大超越了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束缚。 人民公社主要是通过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合并建立起来。生产队的规模相当于初级合作社,大队则相当于高级合作社。生产队对土地实行集中劳动,集体经营,“产品按需分配”,取消按劳分配原则。这些政策内容以法律的形式对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经济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加以确定,使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关系最终由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又过渡到全民所有制。人民公社体制使国家对农村社会的动员和控制更容易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这一时期,土地政策的发展表现出强劲的合作化、集体化、国有化的巨大浪潮,“一大二公”成为土地政策内容的主流观。但这一集中统一,彻底否定了农民家庭作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的地位,大大超越了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束缚。

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电影改编

论新中国初期革命电影对原著的再创造 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2016级 指导老师: 摘要: 红色经典作品不仅见证共产党带领之下新中国成立的不易,更是对于我国历史的一种重要的传承。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有以《苦菜花》、《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以及《小兵张嘎》等在内的诸多作品涌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对于文化追求的不断提升,这些经典的革命小说开始登上大荧幕。可以说,质量高的电影的制作从画面、情景以及背景音乐等诸多处理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的饱满,同时,由于电影的特殊性,在情节方面,电影较小说也具有删减与增补等环节。本文对比研究电影与小说在情节、细节、人物塑造、叙事视角等方面的差异,最后分析新中国初期的革命电影是如何对原著进行再创造分析。 关键词:革命电影;红色经典;改编;创作分析 A bstract:The Red revolutionary novel not only witness the difficulty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but also are an important heritage of Chinese histor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China, there were many classics, including Cauliflower, The Song of Youth, The forest, etc. It i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lm industry and the upgrading of people's entertainment consumption that a batch of revolutionary novels are adapted and become world-famous revolutionary films.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film, in terms of plot, the film also has cut and supplement links compared with the novel. This paper,which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hanges between film and novel in plot, details, characterization, narrative perspective and so on. Finally, it analyzes how the revolutionary film in the early New China Recreated the original works. Key words:Revolutionary film; Red revolutionary novel; adaptation; creation analysis 品质一流的革命题材作品之所以被称为红色经典,一方面是由于英雄先烈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换回新中国的安宁与繁荣,另外一方面,红色象征着共产党,这个令世界惊艳的政党,借助其先进的精神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全国各族人民带来繁荣富强的生活。这个红色所衍生出的一系列关于红军的小说就是:“红色经典”,而根据这些小说改编的电影,就是“革命电影”。未来的社会是需要靠媒介与平台传播精神的,影视作品是一种最为普遍、也最能打动人的一种。结合习总书记的讲话以及我国对于文化自信的宣传力度,本文将基于“革命电影对小说的再创造分析”,围绕具体的革命电影进行比较详细的探讨与论述。 一、红色经典再创作概述 对于经典的红色电影的改编由来已久,时至今日,不论是电视剧、动漫或是电影,关于革命历史的描述从未停止,笔者基于已有的理论研究以及文献阅读法将从红色经典的改编情况、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论述。

新中国成立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 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中原区委党校张凌楠 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2009年,转眼间我国已走过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在这六十年的峥峥岁月中我国虽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挫折与磨难,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伟大成就,回首这六十年的弹指一挥间发生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分,新中国到底靠着什么样的法宝,又走过了怎样光辉的历程,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品味,去解读。 (一)、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 还记得1949年10月1日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的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响破云霄的宣言,令全国上下都为之鼓舞和振奋,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的百年历史从此结束,从此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伴随着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但是在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新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究竟应该怎样去建设和发展,成为党当时所面临的全新而又艰巨的课题。为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1956年起开始进行艰辛地探索,寻找一条能够飞速加快中国生产力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迎来了1956年—1966年

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虽然这个时期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出现了一些失误,遭受了大跃进的错误,但我国的经济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62年党中央召开了七干人大会,系统地总结了大跃进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阐明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规律的重要性,使 1 人们认识到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然而正当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国家开始实行第三个五年建设计划的时候,由于党的左倾错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1966年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直至1976年党中央毅然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从危难中拯救了社会主义的事业,使中国获得了空前有利的发展戚机,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为党和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前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它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焕发了活力和生机,中国迎来了二十世纪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阔步前进,1979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试点工作,如: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等,随着改革的推进,对外开放也有了重大的突破。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了经济特区,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7月,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过一个所谓预言。他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意即国民党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共产党也不见得能解决这个问题。而今,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经济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使艾奇逊之流的资产阶级唯心史观彻底破产。1953年至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8.4%,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奇迹。不仅使13亿人口(比艾奇逊当时看到的多了1.7倍)解决了温饱、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并且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前进。 一、前30年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立即着手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一)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旧中国的经济是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经济。在抗日战争以前,现代性质的工业仅占百分之十左右,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占了百分之九十左右。到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掠夺压榨,特别是长期战争的破坏,整个国民经济已处于崩溃状态。1949年同旧中国生产力发展鼎盛时期的1936年相比,工业生产下降50%,钢产量由92万吨降为15万吨,原煤由6000多万吨降为3000多万吨,棉纱由245万件降为180万件;农业生产下降20%多,粮食产量由2700多亿斤降为2100多亿斤,棉花由1600多万担降为800多万担。交通运输(包括铁路、公路、河运、海运、空运)遭到严重破坏。国民党政府为维

持其反动统治和发动内战,滥发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造成恶性通货膨胀,使市场混乱、民不聊生。在这样一种状况下,新中国成立后要发展经济,必须首先治理国民党政府留下的乱摊子,先有经济的恢复,才能有经济的发展。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步骤和措施:一是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权;二是没收官僚资本,发展国营经济;三是全面开展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四是保护和发展私营工商业;五是统一财经工作,彻底稳定市场。仅仅用了三年时间(1950~1952年),就使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超过抗日战争前的历史最高水平,稳定了市场物价,较大改善了人民生活。难能可贵的是,我们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的胜利,还是在抗美援朝战争和清剿国民党在大陆残余势力的背景下取得的。 (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一是管制或收购帝国主义在华企业。首先是把帝国主义对中国海关和对外贸易的控制权收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国家统治对外贸易和国家银行外汇专营制度。对于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约1000多家),由于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并冻结了我国在美管辖区内的公私财产,我国政府宣布管制其在华财产;而其他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由于过去依赖的特权不复存在,其经营难以为继,有的放弃经营,有的被我国作价收购,这些被管制和收购的帝国主义企业成为了国有经济的组成部分。二是没收官僚资本。当时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比例是八比二,国家在解放后没收了全部官僚资本,从而把中国资本主义的主要部分消灭并转变为了国营经济。接管的官僚资本企业包括工业企业2858个;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招商局所

新中国成立时期主要内容

农村土地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时期是指自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12月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一)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建立 农民土地所有制是通过土地改革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前,老解放区已经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但全国范围的土地改革运动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的。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凡已实行土地改革地区,必须保护农民已得土地的所有权。凡尚未实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必须发动群众……实现耕者有其田”。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除西藏外,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地区开始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法》第一条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土地改革采用了没收和征收两种方式,没收的对象是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征收的对象是祠堂、庙宇、寺院、教堂、学校和团体在农村中多余的土地及其他公地。通过土地改革,国家掌握了土地的分配权,把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绝大部分都分配给了无地和少地农民。这时,建立起来的农民土地所有

制,实质上是农民私人土地所有制。 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占农村人口60%-70%的3亿无地和少地农民无偿得到了4600多万公顷的土地,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河南省土地改革运动胜利完成,全省农村土地发证工作完成87%。 (二)国家土地所有制的建立 国家土地所有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改革的重大成果。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大森林、大水利工程、大矿山、大牧场、大荒地及湖沼等,归政府管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立法手段在农村和城市建立了巩固的国家土地所有制。1950年1月颁布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分配土地时,县以上人民政府得根据当地土地情况,酌量划出一部分土地收归国有,作为一县或数县范围内的农事试验场或国营示范农场之用”;“大森林、大水利工程、大荒地、大荒山、大盐田和矿山及湖、沼、河、港等,归国家所有”;“沙田、湖田之属地主所有或为公共团体所有者,均收归国家所有”;“使用机器耕种或有其他进步设备的农田、苗圃、农事试验场及有技术性的大竹园、大果园、大茶山、大桐山、大桑田、大牧场等,由原经营者继续经营,不得分散。但土地所有权原属地主者,经省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得收归国有”。 在城市及其郊区的土地改革,国家实行了特别规定,依照《共同纲领》(1949)、《关于没收战犯、汉奸、官僚资本

浅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成就讲课稿

浅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成就

浅谈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就,仅凭文字的叙述是难以言表的,那些经历过的艰苦,奋斗的岁月,是多少人的奉献积累了这些硕果累累的辉煌!在回顾中国六十年间所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成就之后,我内心激昂充满感激,激昂是为了祖国的繁荣与昌盛,感激则是想到了那些为了祖国兢兢业业奉献一生的革命党人甚至是普通百姓。所以,在论文之前,在谈及那些祖国现在的辉煌成就之前,我想首先应该衷心地感谢那些成就背后奉献的人们,是他们,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丰衣足食,安定和平的生活。 200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六十华诞,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在这风雨兼程60年的历程里,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中期国家,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惊人跨越。建国初,中国一穷二白;如今,六十年一个轮回,中国经济已成长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并有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从贫困迈向总体小康,教科文卫等事业迎来了大发展、大跨越。中国六十年来获得的成就太多太多,主要归结于几个方面: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工业化信息化、交通运输、水利建设、资源能源开发利用、城乡建设、金融事业、对外开放、民族团结、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教育科技事业、文化建设、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国防和军队建设、统一大业、全方位外交、党政建设。六十年,说是弹指一挥之间,但是期间却记忆了多少伟大的历史成就! 从各方面谈中国六十年的建设,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任务。作为一名平

凡的在校大学生,我对中国成就的理解与了解都是片面与不足的,有不少的成就是我们作为平民百姓所关注不到或者了解不到的。所以,我想就从改革开放这个主要方面谈谈这些成就对社会,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和感受。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谈中国六十周年的成就之改革开放三十年给我的一些思考和感想。(由于中国六十年间取得的成果辉煌丰富,我的见解有限,所以参考了必要的资料,忘老师指正错误)。 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里,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物质生产匮乏,经济建设资金短缺,与世界经济交往的范围狭窄。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乱时期,中国进入了“闭关锁国”状态,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虽然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中美、中日建交,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也得到了恢复,新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经济交流有所发展,但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仍未开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此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转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84 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 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 年,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

浅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利弊-2

浅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 原因与利弊 专业:中共党史班级:2012级研究生业余班姓名:zc 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由来,要正确评价计划经济的历史地位,就要结合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生产力条件,正确认识新中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并深入发掘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这关系到对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历史的公允评价。 在新中国成立至今的64年里,中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转变。面对历史与现实,我们又应如何看待和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计划经济体制的选择呢?我个人认为,新中国在建国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因此,对选择计划经济体制原因的讨论,要历史地来看待,必须放在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来分析。 计划经济实际上是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极端化的模式。各级政府部门的经济计划深入经济运行的程度,取决于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控制手段和力量。计划经济之所以兴起于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方面是这些国家的政府是通过革命建立起来的,拥有强大的权威和力量;另一方面,这些国家之所以发生革命,一般都是由于受帝国主义和国际资本压

迫,经济落后和不独立,因此要求实行赶超战略,而计划经济所具有的强大社会动员能力、政府集中资源配置以及高积累机制,都使得无产阶级政党通过革命取得政权后去选择它。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之所以选择计划经济体制,除主观认识因素外,当时的工业化压力、资源短缺和政府动员能力强也是重要因素。5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在此期间,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实现了真正的民族独立,建立了强大廉洁的政府,真正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但是,这个时期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而国内落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提高积累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而这种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就使中国走上了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原因,是由其内在的经济发展阶段—工业化的要求决定的,因而计划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建国之后的一个必经阶段。新中国在50年代之所以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主要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社会主义要搞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是意识形态因素,通过加快工业化实现现代化是其制度和发展目标因素,国际经济环境的空间限制是发展战略选择的制约因素。在这样的条件下,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中心、搞计划经济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不存在可以替代的其他道路。对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分析,需要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从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的关系看,它是在当时经济发展多重约束条件下的一个现实的体制选择,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生活的多样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开始暴露出来。由于中国共产党有丰富的反对教条主义的经验,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一条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实

浅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利弊

浅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与利弊 专业:中共党史班级:2012级研究生业余班姓名:zc 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由来,要正确评价计划经济的历史地位,就要结合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生产力条件,正确认识新中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并深入发掘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这关系到对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历史的公允评价。 在新中国成立至今的64年里,中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转变。面对历史与现实,我们又应如何看待和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计划经济体制的选择呢?我个人认为,新中国在建国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因此,对选择计划经济体制原因的讨论,要历史地来看待,必须放在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来分析。 计划经济实际上是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极端化的模式。各级政府部门的经济计划深入经济运行的程度,取决于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控制手段和力量。计划经济之所以兴起于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方面是这些国家的政府是通过革命建立起来的,拥有强大的权威和力量;另一方面,这些国家之所以发生革命,一般都是由于受帝国主义和国际资本压迫,经济落后和不独立,因此要求实行赶超战略,而计划经济所具有的强大社会动员能力、政府集中资源配置以及高积累机制,都使得无产阶级政党通过革命取得政权后去选择它。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之所以选择计划经济体制,除主观认识因素外,当时的工业化压力、资源短缺和政府动员能力强也是重要因素。5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在此期间,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实现了真正的民族独立,建立了强大廉洁的政府,真正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但是,这个时期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而国内落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提高积累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政府主

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概述

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概述/h1--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文史论文中国史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概述 如果说在近代中国109年的历史进程中,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谋求近代化构成其发展的基本脉络,那么在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的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

国发展的基本脉络。本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的探讨,着意于进一步阐明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现代中国推向前进的基本线索。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认识。一、从对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后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中国逐步走向社会主义,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抉择,现代中国的发展正是沿着这一正确的发展道路向前推进的。近代中国的起始,不是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109年间,中国社会一直处于这样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中。在近代中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的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在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和革命派先后作过以资本主义来代替封建主义的尝试后,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阻挠,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破土而生但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级虽然企盼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却没有成功,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无数仁人志士以资本主义列强为师的种种努力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特征和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基本国情,经过艰辛的探索,形成指导中国革命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确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步走的正确道路。即:“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这样,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客观要求上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而在实质上是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为目的,因此“这种革命又恰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广大的道路”。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坚

谈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三篇

谈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篇一 (一)新中国从落后农业国起步,达到比较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并逐步成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 从1949 年到1978 年,中国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逐步改变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技术落后、畸形发展的工业状况,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布局走向合理的格局,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大增加,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较好的物质技术基础。 (二)新中国成立头29 年,值得肯定的是,我国在60 年代先后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发射了人造卫星,奠定了我国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和作为世界大国地位的基础。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978 年国民生产总值中国处于世界第10 位,2008 年提升到第3 位。 (四)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五)围绕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所有制的改革给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带来无限活力。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打破单一公有制,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调动了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创造出巨大财富。 (六)为了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从1978 年起我国即实行逐步开放,在逐步开放中推动了国内市场的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对外开放,开放的格局从沿海到内陆,从四个小地方到遍及直辖市、省会市,从极少数量的居民点到覆盖13 亿各族人民,对我国建立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七)为了推进中国经济发展,为了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党中央从对外开放总方针出发,从80 年代中期起为入世进行了长达15 年的谈判,终于在2001 年11 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入世是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大标志。国外有人评价,中国在入世后的5 年,走完了西方历经几百年的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的道路。 (八)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加强,国际影响日益扩大。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1、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D、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 2、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求同存异”原则的背景主要是: A、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亚非国家存在着严重的边界冲突 D、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和分歧 3、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 A、中印谈判 B、中缅谈判 C、中苏谈判 D、中美谈判 4、新中国成立之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根本目的是: A、打压蒋介石集团的生存空间 B、争取苏联的支持 C、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 D、联合世界上的贫穷国家 5、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就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 A、苏联一个 B、17个 C、25个 D、29个 6、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政策的基本方针包括: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④“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7、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苏联 D、法国 8、1950年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最深远意义在于: A、加强了中苏两国的友谊 B、巩固了中苏两国的团结 C、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9、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取得的巨大外交成就主要表现在: A、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合作 B、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D、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10、建国初期,中国政府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其根本目的是: A、和美国展开对抗 B、保障革命成果和恢复国内经济 C、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D、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11、2005是下列哪次会议召开50周年: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日内瓦会议 D、万隆会议 12、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刚提出时的具体内容是指:①互相尊重领土主权②互不侵犯③互不干涉内政④平等互惠⑤和平共处⑥求同存异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 D、①③④⑤⑥ 13、下列事件发生在1955年的是: A、中国已同7个国家建交 B、亚非国际会议召开 C、日内瓦会议召开 D、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 14、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主要是为了:①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②挫败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③加强亚非各国的联系④消除与各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与人民币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与人民币的“汇率” 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新中国的诞生,既是旧中国历史阶段结束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改写中国历史的“起点”。 1949年的中国,人口54167万,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其中“孕产妇死亡率”为15?,“婴儿死亡率”为

20%,平均寿命为35岁; 1949年的中国,耕地146815. 8万亩,粮食平均亩产77公斤,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1318万吨,中国人的“年人均粮食常量”为209公斤; 1949年的中国,工农业生产总值:466亿元(人均:86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326亿元(人均:60元),工业生产总值:140亿元(人均:25.8元); 1949年的中国,国民

收入:358亿元(人均国民收入:66.1元);社会总产值:518亿元(人均:95.6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40亿元(人均:25.1元);国民总产值123亿美元,人均国民总产值23美元,人均国民收入16美元; 1949年的工业产品中:钢产量仅为15万吨,生铁.25万吨;煤产量3200万吨,石油12万吨;水泥66万吨;机床1300台,缝纫机2000台,收音机:

4-000台,自行车14000辆…… 1949年的中国,新诞生的人民共和国是在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的情况下进行“战后经济恢复工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恶劣,整个社会仍然处在十分贫穷与落后的状态中;人民政府提出“勤俭建国”,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都实行“供给制”,以身作则地组织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不计报酬地忘我劳

动。——于是,随着国内局势的逐渐稳定,中国的工农业生产在1950年进入快速地恢复与发展时期。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总值就比49年前的最高年份1936年还高出20%,提前完成“战后经济恢复”任务,年平均经济发展速度约为19%!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派遣“自愿军”进入朝鲜与美国率领的“联合国军”对抗,被称为新中国的

浅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成就

浅谈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就,仅凭文字的叙述是难以言表的,那些经历过的艰苦,奋斗的岁月,是多少人的奉献积累了这些硕果累累的辉煌!在回顾中国六十年间所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成就之后,我内心激昂充满感激,激昂是为了祖国的繁荣与昌盛,感激则是想到了那些为了祖国兢兢业业奉献一生的革命党人甚至是普通百姓。所以,在论文之前,在谈及那些祖国现在的辉煌成就之前,我想首先应该衷心地感谢那些成就背后奉献的人们,是他们,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丰衣足食,安定和平的生活。 200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六十华诞,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在这风雨兼程60年的历程里,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中期国家,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惊人跨越。建国初,中国一穷二白;如今,六十年一个轮回,中国经济已成长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并有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从贫困迈向总体小康,教科文卫等事业迎来了大发展、大跨越。中国六十年来获得的成就太多太多,主要归结于几个方面: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工业化信息化、交通运输、水利建设、资源能源开发利用、城乡建设、金融事业、对外开放、民族团结、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教育科技事业、文化建设、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国防和军队建设、统一大业、全方位外交、党政建设。六十年,说是弹指一挥之间,但是期间却记忆了多少伟大的历史成就! 从各方面谈中国六十年的建设,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任务。作为一名平凡的在校大学生,我对中国成就的理解与了解都是片面与不足的,有不少的成就是我们作为平民百姓所关注不到或者了解不到的。所以,我想就从改革开放这个主要方面谈谈这些成就对社会,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和感受。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以

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专题复习

新中国成立专题复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开始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历史,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史学界也将1949年10月1日作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从成立到今天的60年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建设成就,也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为了能更好地把握新中国成立的相关知识。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些提示,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复习有所帮助。 【课标要求】 1.掌握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 2.掌握开国大典的过程。 3.掌握新中国成立的伟大的历史意义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真正含义。

【知识梳理】 1.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1949年9月 (2)内容: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首都、国旗、国歌和公元纪年方式。 (3)意义: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新中国成立 (1)开国大典:时间、地点。

(2)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毛泽东主持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首都北京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员全体出席会议,宣布就职。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纲领。 (3)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国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制度及其初步调整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制度及其初步调整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制度及其初步调整 王瑞芳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逐渐建立起一套新型的政治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党对政府的绝对领导和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统一。它既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和高效性,也存在着党政不分、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针对政治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大胆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对中国政治制度进行了调整,取得了重大成效。以苏联为蓝本建构的新型政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仿照苏联制度模式建立起来的,无论是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行政管理体制,还是干部管理体制、党政关系、机构设置等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苏联模式的烙印。 中国共产党效仿苏联政治体制,在中央人民政府内设立了中国共产党委员会,并在其各部门设立了由担任负责工作的共产党员组成的党组,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这种领导方式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党的中央局及地方党委为各地最高领导机关,统一领导各地方党政军民工作;二是中央局及各地方党委的决议、决定、指示,同级政府的党组、军队的军政委员会和民众团体的党员,均须无条件执行。

在中央,建立了中共中央对中央国家机关的一元化领导,其做法是在政务院建立党组,在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署建立了联合党组,由中央政治局直接领导。中共中央有关政府工作的决定,党组必须保证执行。政务院党组又分为政法、财经、文教、监察等分党组及各部委的党组小组,并设党组干事会统一领导全党组的经常工作。后来,撤销了党组干事会,各党组、分党组及政务院直属部门小组,均直接接受中共中央的领导。在地方,各大行政区仍保留中国共产党的中央局建制,并按行政区划建立各级党委,中央局及各级党委处于该地最高领导地位,统一领导本地各项工作。 由于各级政府、各部门领导成员中均有一些非党人士,所以政府工作中一些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党组系统向中共中央请示报告;中共中央有关政府工作的指示和决定,也需要经由政府内设置的党组统一认识,然后具体贯彻执行。为了加强对政府的领导,中共参照了苏联共产党的做法,在地方各级党委增设了新的党委工作机构,如工交工作部、财贸工作部、文教工作部等。这些与政府工作部门相对应的工作机构主要有四项职能:管理干部,检查党的决议、政策的执行情况,管理党的基层组织,指导工作。 以党组制度及党委制为主要特征的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有力地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领导地位,保证了整个社会秩序的恢复和重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