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常用的哲学观点

常用的哲学观点

常用的哲学观点
常用的哲学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物质世界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事物都可以用哲学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本篇列举了哲学常用观点分析结论。要把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从主观方面来说,特别需要艰苦奋斗,希望对各位朋友们有用。辩证唯物论― 一辩证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方法论: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还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错误倾向:反对随心所欲的做法,违背自然的客观性。必然遭到自然的惩罚。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是客观的,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反对错误倾向:反对从主观出发。3、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错误倾向:反对从主观出发。4、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原理原理内容:实践证明,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方法论:我们要使自己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就必须端正立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5、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与客观事物,正确思想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6、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不仅能够正确的反映了客观事物,还能够反作用与客观事物,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达到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唯物辩证法——联系地、——联系地二唯物辩证法——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1、普遍联系原理原理内容: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2、因果联系原理原理内容: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原因和结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二者不可分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方法论: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

1

3、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整体和部分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起决定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

寻求最优目标;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观点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①要把事物看成变化发展的过程;②要弄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③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原理的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又是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唯物辩证法————坚持矛盾分析法三唯物辩证法——坚持矛盾分析法 1、对立统一原理【基本观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趋势和属性,所谓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错误倾向】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2.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基本观点】矛盾是事物内部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

客观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坚持一分为二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坚持

两分法、两点论。【错误倾向】反对片面看问题的一点论。【方法论运用】(1)对自己要一分为二;(2)学会理解“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方针;(3)理解“两手抓”的战略思想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基本观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特点。【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错误倾向】反对“一刀切”、“一风吹”;千篇一律、生搬硬套的错误。(提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种种表现: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基本观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⑴正确的认识事物。想问题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⑵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

2

去”、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⑶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片面强调一方

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形而上学错误。【方法论运用】用这个原理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基本观点】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矛盾,

其中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反对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和忽视次要矛盾的“单打一”。【方法论运用】运用这一原理分析我国为什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提示:)主要矛盾常用语,中心、中心任务、中心环节;重心、重点、重中之重、核心、关键、首要、突破口、第一要务、根本上、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等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6.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基本观点】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

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反对不分主次,混淆事物性质的错误。【方法论运用】运用这一原理正确看待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正确看待我们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正确地评价

自己和他人。(提示:)①由于事物的性质是由其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所以,只有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才能辨方向、识大局。②矛盾主要方面常用语,主体、主流、性质、本质、优势、总体上、大多数。方向、大局等矛盾分析的方法: 7、矛盾分析的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具体内容包括: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第四课:唯物辨证法——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第四课:唯物辨证法——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事物发展的原因1.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基本观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错误倾向】反对否认内因决定作用和忽视外因影响的错误。【方法论运用】(1)在个人的成长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要重视内因的作用,正确地对待机遇,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正确处理深化改革、坚持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基本观点】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就是不断经过量变到质变,新的量变达到新的质变,这种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向前发展的。【方法论】坚持用量变引起质变的

道理看问题。①坚持适度的原则;②要重视量的积累;③

3

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错误倾向】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蛮干;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瞻前顾后,贻误时机。【方法论运用】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

精神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基本观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有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方法论】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同时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准备走曲折的路。反对看不到事物发展曲折性的盲目乐观和遇到困难就悲观失望的错误。【方法论运用】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前途充满信心,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满腔热情地支持社会主义事业,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唯物辨证法发展观的内容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②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③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④事物的变化发

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⑤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原理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原理一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符合实事求是。原理二: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原理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思想和理论能通过人们的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原理三:联系就是事物之间及其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一原理三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还要求我们从客观存在的联系出发,反对胡乱联系。原理四: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四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

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原理五: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要原理五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

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相互影响,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对全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4

原理六: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原理六是运动的主体,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不能静止的看问题,要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原理七:原理七: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我们既要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存在着相对静止。要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原理八: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原理八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原理九: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人有主观能动性,原理九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我们要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性结合起来。原理十: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自身

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原理十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还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原理十一: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原理十一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节段各有不同的

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的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原理十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原理十二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原理十三:复杂事物中包含许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复杂事物都有主次矛盾。原理十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

决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原理十四:复杂事物包含许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复杂事物都有主次矛盾。在原理十四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次要矛盾解决的好坏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会产生影响。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的处理次要矛盾。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原理十五: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双方也有主次之别。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原理十五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5

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主要地位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要求我们看

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也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原理十六:复杂事物包含许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复杂事物都有主次矛盾。在原理十六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次要矛盾的解决也会使事物产生影响。矛盾的双方也有主次之别。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其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

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原理十七: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原理十七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原理十八: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原理十八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是由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的无限循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的向前发展的。要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可以引起质变,所以我们还要学会优化结构。原理十九: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原理十九前进中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要求我们要充满信心,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原理二十:原理二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由于客观事物和社会实践是变化发展的,所以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原理二十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原理二十一根本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也有反作用。科学理论能对人们的实践活动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重视科学

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二十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原理二十二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道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原理二十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原理二十三反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要树立科学的社会意识,用科学的社会意识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原理二十

四:原理二十四: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凡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我们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二十五: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它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原理二十五存在的反映,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我们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对职业理想的选择应该符合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把理想变为现实。

6

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

必修4《生活与哲学》核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 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 论的指导。 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6、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8、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 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局限性——这些观点是一种可贵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 具体的物质形态(金、木、水、火、土、气)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 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 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 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9、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我、吾、人、心、感觉、感知、知觉) 客观唯心(上帝、神、理、理性、绝对精神) 10、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1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1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哲学知识点汇总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生活与哲学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哲学是什么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与时代精神(1)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属于文化范畴,是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科学发展观是真正的哲学) 4、哲学的作用 (1)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哲学反作用于时代)①哲学批判旧思想和旧制度,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唤起人们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实验精神。(批判功能)②哲学可以预见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塑造、引导功能)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唯物主义含义及和三种基本形态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质,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的含义及两种基本形态: (1)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2)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惟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哲学基本派别和观点汇总

哲学基本派别和观点汇总 1、唯物主义发展的阶段: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古希腊德模克利特的原子论哲学是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理论成就,它认为世界万物由不同形状、大小的原子和虚空组成的 (2)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近代自然科学相结合,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猜测性,但又存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心主义)这三个根本缺陷。当时自然科学理论只有力学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建立在这一科学成果基础上的唯物主义理论,不能不用机械的观点去解释自然界中各种不同质的现象和过程,把一切事物的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过程。18世纪中叶,自然科学主要是处于搜集材料的阶段,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静态的研究,形成了一种孤立的、静止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被哲学家提升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使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具有了形而上学的性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只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则是唯心主义的,即唯心史观。 庸俗唯物主义:把十九世纪的近代唯物主义庸俗化,把意识等同于物质,看做大脑的分泌物,哲学上一般不把它作为唯物主义的一种历史形态。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2、哲学的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 (1)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 (2)唯心主义是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3、物质和运动关系 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 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4、运动和静止 (1)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2)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量变与质变 (1)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属于激变论 (2)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属于庸俗进化论 6、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观: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是事物发 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观实 质是扬弃 (2)形而上学否定观: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 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 7、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它表面上抬高必然性,实际上 是把必然性 降低为偶然性,往往会导致宿命论。

高中哲学知识点总结

一、唯物论部分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表现: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1)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2)还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要首先承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4、规律客观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 (一)联系的观点 1、普遍联系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当中,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系统性)。 【方法论】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 2、原因和结果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这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或者说要求人们自觉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 。 3、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区别:①二者的内涵不同;②地位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③功能不同,这又有两种情形: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2)联系:①二者不可分割:整体有部分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就无所谓部分; ②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哲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哲学概况】第1、2、3课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上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 (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是第一性的东西。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意识决定物质)(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5、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③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6、马克思主义哲学 ⑴产生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⑵基本特征:①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科学性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其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辩证的唯物论】第4、5课 1、世界的物质性 ⑴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⑵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物质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具体物质形态是物质的体现。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⑶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①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②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物质与运动 ⑴运动含义: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典型哲学观点分类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水是万物的本源(“始基”)。(泰勒斯) 2、万物的本原是“火”。“火生气,气生水,水生土,土又还原成火”。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3、中国古代“五行”学说。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 5、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6、“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王夫之) 7、印度古代的“四大”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风、地、火构成的。 8、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 9、子不语怪、力、乱、神。 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约翰·道尔顿) 2、“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伽迪森) 3、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狄德罗) 4、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培根) 三、主观唯心主义 1、“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即是天。”(王守仁) 2、“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 3、非风动,非帆动,仁者心动。(慧能) 4、“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 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心外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6、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疑罪从有 8、喜鹊报喜,乌鸦报丧 9、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10、“自我”是自身的原因和世界的本源。 11、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 12、万物皆备于我心。(孟子) 13、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陆九渊) 14、我思故我在。(笛卡) 15、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 四、客观唯心主义 1、“绝对精神”产生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黑格尔)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3、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5、中外“神创论” 6、“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也有此理。”“理在气先。”“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由此天地。”(朱熹) 7、世界是“理念”的影子。(柏拉图) 8、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事业单位哲学知识点归纳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综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综述 唯物论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必须以承认自然和社会的客观存在为前提。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而且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有效改造世界的立足点。 立足国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坚持唯物主义的重要表现。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种多样的。 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因果联系。把握因果联系,才能提高活动的自觉性。 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办事情既要从整体着眼,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的过程。判断新事物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无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要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发展。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定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矛盾双方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并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正确对待矛盾,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防止片面性。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基本观点归纳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基本观点归纳 利川二中牟方利 唯物论 一、基本原理 1、物质与意识得辨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一原理要求一方面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得、历史得统一。另一方面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得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得思想意识,克服错误得思想意识。 (1)世界得物质统一性原理: 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整个世界就是客观存在得物质世界,世界就是物质得,世界得真正统一性在于它得物质性,世界得本质就是物质。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主观主义。 (2)意识得反作用原理 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得反作用,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得发展;错误意识,则会把人得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得发展。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得作用,重视精神得力量,树立正确得思想意识,克服错误得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得形而上学观点与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得唯心主义观点。 (3)物质决定意识得原理 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得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得、历史得统一。 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规律就是客观得,尊重客观规律,就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得前提与基础。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与把握规律得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得条件与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得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得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自然界得客观性原理 内容:自然就是客观得,即自然得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得客观性就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得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得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与谐相处。 4、社会得客观性原理 内容:人类社会得存在与发展就是客观得,社会就是客观世界发展得必然结果;物质资料得生产方式就是社会存在与发展得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得客观性,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得存在与发展得客观性;支配社会发展得规律就是客观得。 方法论:人们变革社会得活动要以承认社会得客观性为前提,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 5、规律就是客观得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就是客观得,规律得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规律得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就是不可抗拒得,还表现在它就是不可创造与消灭得;规律得客观性根源于物质得客观实在性。 方法论:承认规律得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就是。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得客观性与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得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得冒险盲干得主观主义。 二、基本问题

《生活与哲学》核心知识点归纳(最新)

2014届《生活与哲学》核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哲学概论:(一) 【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⑴哲学源于生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⑵哲学指导生活。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理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需要进行专门学习才能获得,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联系:①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②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联系: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②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 【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①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⑴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⑵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⑴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⑵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②客观唯心主义 (三) 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复习必背 和历史唯物主义二个部分。其中,辩证唯物主 义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组成部分。

常用的哲学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物质世界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事物都可以用哲学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本篇列举了哲学常用观点分析结论。要把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从主观方面来说,特别需要艰苦奋斗,希望对各位朋友们有用。辩证唯物论― 一辩证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方法论: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还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错误倾向:反对随心所欲的做法,违背自然的客观性。必然遭到自然的惩罚。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是客观的,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反对错误倾向:反对从主观出发。3、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错误倾向:反对从主观出发。4、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原理原理内容:实践证明,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方法论:我们要使自己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就必须端正立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5、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与客观事物,正确思想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6、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不仅能够正确的反映了客观事物,还能够反作用与客观事物,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达到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唯物辩证法——联系地、——联系地二唯物辩证法——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1、普遍联系原理原理内容: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2、因果联系原理原理内容: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原因和结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二者不可分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方法论: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 1 3、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整体和部分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起决定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 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 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 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 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基本问题) 2个核心:社会、人 2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 1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大概念 (一)物质 物质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种共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的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同时它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 (1)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人脑。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 (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这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包含三点内容: 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3、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不是单一无差别的统一。 (二)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哲学的基本观点

辩证法 1、联系 A、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看问题 B、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要求我们尊重联系的客观性,反对主观臆造联系 C、联系具有条件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要求我们善于利用创造,改变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趋利避害 D、联系具有多样性。 (1)因果联系 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b、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2)整体和部分 a、整体和部分辨证统一。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处于统帅决定地位,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功能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 找最优目标 b、整体离不开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c、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无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部分之和要求我们优化结构

E、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 2、发展 A、运动和静止 事物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无条件、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又要重视相对静止对事物性质稳定和发展的作用 B、原理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a、要将事物如实的看作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b、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c、坚持与时惧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1)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a、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 b、改造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2)认识客观规律是基础和前提,利用客观规律是目的,按客观规律办事,要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结合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把握客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D、事物发展的原因 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完整版)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

哲学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1、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的统一。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联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 观。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 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联系: 1).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 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 )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 5、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 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唯心主义认为, 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6、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唯物论 第二单元第四、五课 1、什么是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 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 物质形态。)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 )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 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4、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辨证唯物论 )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 脑中的反映。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辨证唯物论 )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 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 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2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 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 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 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辨证唯物论 ) 【原理】(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的意识不仅能 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 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 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 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 , 重视精神的力量 ,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 . 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

主要哲学观点

《生活与哲学》主要哲学观点——注意保存 辩证唯物论部分(四、五课) 1、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能够反映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要充分(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必然遭到规律的惩罚;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3、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要求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5、怎样发挥意识的作用? 6、怎样按规律办事? 认识论部分(第六课) 1、实践的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作用,正确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重视正确认识,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有关真理的观点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真理,反对把真理凝固化、僵化的错误观点;明确真理与谬误是相伴而行的,要正确对待错误。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唯物辩证法部分(第七、八、九、十课) 1、唯物辩证的联系观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①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既不能割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能割断事物发展过程中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②→并不意味着人们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