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最新 (部编版)小学语文6年级上册5七律长征导学案

最新 (部编版)小学语文6年级上册5七律长征导学案

最新 (部编版)小学语文6年级上册5七律长征导学案
最新 (部编版)小学语文6年级上册5七律长征导学案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长征教案

第一课时 一、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七律.(lù)云崖.(yá) 等闲.(xián) B.逶迤.(yí) 铁索.(suǒ) 泥丸.(wán) C.长征.(zhēng) 磅.礴(páng) 磅.秤(páng) D.岷.山(mín) 蒙.骗(méng) 乌蒙.(méng) 二、比一比,再组词。 证()涯()岷()丸() 证()崖()眠()执() 二、为下面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第一课时 一、B 二、证明征用天涯山崖岷山睡眠丸子执着 三、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第二课时 一、默写填空。 1.五岭逶迤腾细浪,。 2.这首诗的颈联是,。 3.强化主题、升华主旨的句子是,。 二、读《七律·长征》,回答文后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逶迤—— 磅礴——云崖——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 ________诗。 5.这首诗表现了红军战士。

第二课时 一、1.乌蒙磅礴走泥丸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1.等闲:寻常,平常。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翻岷山 4.抒情七律(近体诗、旧体诗) 5.藐视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豪迈气概。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西城中心小学肖林海毛泽东的诗词艺术风格独具匠心,用词凝练,对仗工整,截取了长征途中几个重点的场面,寥寥五十六个字,却概括了长征二万五千里的伟大征程,读罢让人感慨万千。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带领学生学习后,我反思纵观我的课堂,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了解背景 教学前,我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1.查找关于长征的资料,如: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长征的基本路线和行程时间有多长?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长征途中有哪些可歌可泣的故事?2.查找关于伟人毛泽东的资料;长征途中毛泽东还创作了哪些诗词? 自己也阅读了大量的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无论是巧夺金沙江还是飞夺泸定桥,还是过草地、爬雪山等等。都有一个比较宽广的探寻。为带领学生学习做了一个比较好的先前学习。 二、整体把握 《长征》这首诗,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文,下面的诗句都是具体表现。因此,在整体把握之后,扣住“远征难”和“只等闲”,运用简背景资料、音频视频等资源让学生在创设好的情境中直观体验,从而达到与文本对话的目的,生发出对红军

战士豪迈、乐观情绪的赞叹。 三、配乐朗读能为语文学习创设好情境。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领读、轮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配乐读……各种形式的朗读贯穿在课堂上,能使一节语文课增色不少。音乐在课堂上的运用,使得文章的感情得以深化,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 于是,在《七律长征》这首诗的教学上,我尝试了配乐朗读。学生激越的音乐中,领悟了红军长征的乐观主义和英雄气概。这节课上,我体验到配乐朗读在语文教学上得好处。 配乐朗读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读代讲。不同的音乐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让人产生各异的遐想,而阅读也是因人产生不同的想象,因此,恰当的音乐与同类的文本相结合,可以促使读者更容易、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在学习《七律长征》这节课,我以《长征》主题曲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朗读,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逶迤的五岭,好像在翻越乌蒙。在这样的音乐下朗读,比老师单一的讲解更能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以读代讲的效果显而易见。配乐朗读可以升华情感。 悠扬的音乐让人舒畅,激昂的音乐催人奋进,悲怆的音乐让人酸楚。当有的文章的感情震撼人心,直达中心的时候,配乐朗读就可以起到烘托、渲染、升华的作用。配乐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

《七律长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感受红军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 体会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满的感情,背诵全诗。 3. 学习本诗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打的手法。 自主学习 1. 字音互填。 山( 泥丸( 2. 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 4. 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并记录下来。结合注释,试着写出全 诗的大意。谈谈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长征的历史事件。 少写出两件) 5. 在预习的过程中, 你还有哪些疑问?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 的问题? 合作探究 1. 学生先自由朗读全诗,教师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 出节奏和重音。 逶迤: 磅礴: --- 4-J-r 云崖: ) 磅礴( \ --- 4-1-4 / ) 云崖( ) min 开颜:

2.学生间交流律诗结构常识,再比照课文明确其主要特征。 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4.赏析诗歌: 1)哪一联是全诗的总纲,它们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首联。体现了红军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的精神。 2)把五岭的“逶迤” 、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 、“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不矛盾。运用了反衬的写作手法,衬托出了红军不畏艰险, 敢于战胜困难的伟大形象。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暖”和“寒”应怎样理解? 暖”既体现了当时的环境温暖,也体现了战士们胜利渡江后的喜悦;“寒”体现了当时战斗的激烈,也体现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 精神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那几幅红军长征 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你最欣赏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全诗描绘了五幅图画,即“翻越五岭” 、“疾跨乌蒙” 、“巧渡 越五岭图”,因为这幅图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红军翻过连绵的 五岭,而只把它看作滚动的泥丸,非常突出地体现了红军战士乐观 积极,不怕困难的精神。 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以及“喜看岷山雪” 。我最喜欢“翻5.小结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毛泽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句意思。 (2)了解诗的比喻、夸张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品评作品中的诗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让学生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像。 3.情感与态度: 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烘托氛围,导入新课 1.导语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途中红军所战胜的艰难险阻,作者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2欣赏歌曲《七律长征》 3.了解七律。 七律,诗体名,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行七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偶句末押韵。 3.读课题 二、朗诵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整首诗,自由读,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听范读,指名读,再全班齐读。 3、这篇课文是围绕哪一句写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精读课文,品悟诗情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译)①质疑: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A、万水千山 B、等闲 答疑:A、万水千山:千、万都是泛指,形容经历的山水非常多,路途遥远艰难。 B、等闲:平平常常。 (连)②请同学翻译诗句的意思,同桌互相说。

③(悟) A、你从哪里读出了长征的艰难?(万水千山远征难) B、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 C、体会出红军的什么精神?(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④(诵)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要读出红军不怕难的语气,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 2、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呢?(颔联、颈联) 3、学生运用刚刚我们学习第一句诗的方法(译-连-悟-诵)自主学习颔联和颈联。 4、交流、汇报成果。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 A、五岭逶迤 B、乌蒙磅礴 “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板画帮助学生理解。) 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 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A、腾细浪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B、走泥丸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 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藐视困难) 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前部分要读出气势,后半部分要读出不怕难的平淡) ③教师补充: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 同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仅仅是这两座山脉吗?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红军的回答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A、云崖 B、大渡桥横铁索寒 那冰冷的铁索,那湍急的水流只要看一眼,就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那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想看看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吗? 看视频,谈感受。(飞夺泸定桥) ②你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暖 ①(出示金沙江图) ②面对这样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给红军感觉是暖的? ③听故事,谈感受?《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率领下,浩浩荡荡向云南进发。到达金沙江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的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发出轰轰的巨响。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封锁了各处渡口,并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面对汹涌的江水、狡猾的敌人,红军战士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视线,同时又俘获了敌人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俘虏敌人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大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_5.七律·长征(教案)

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重温革命岁月”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三篇精读课文和《灯光》一篇略读课文组成。《七律·长征》这首诗生动地概述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五位战士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灯光》这篇文章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口语交际《演讲》根据演讲内容拟定题目,编写演讲稿,参加演讲活动展示自己。重点是掌握演讲技巧。习作《记一次游戏》做游戏,增加感受。练习写记叙游戏过程的作文。重点是确定作文的写作思路。《语文园地》学习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了解运用相同句式写句子和用不同表达方式表示“说”的方法,学习说法创作方法,积累爱国名句。 2.单元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记叙革命历史的,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要通过朗读,理清课文脉络。对重点段落要细细品味,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另外革命历史离学生很遥远,理解起来很困难,还要借助历史背景资料去理解。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每篇课文中作者在记叙故事时都写了具体的场面,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让人如身临其境一般。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场面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来写场面。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素养,学生已基本上掌握了找词找句、圈圈点点划划、读读体会的感悟方法。但学生整体感悟不深,浮于比较表面的东西学生能较容易地体会到,而对于较深层次的内容学生很难感悟出来。其次是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一般。教师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

2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2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嘛? ⑴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⑵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解说: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二、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能够把这首读通、读准。 1、检查生字词认读,出示朗读的节奏。 2、生齐读。 3、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请在书中做好勾画,如果你能用简洁的短语概括出来,那就更好了。 1、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2、反馈:五大“征难图”: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勇踏岷山雪。 远征:指两万五千里长征。 只等闲: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精神。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在课文里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

《七律·长征》教案

25 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读写词语。 2.初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大致意思,交流阅读收获。

3.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 教具准备 有关长征的资料和时代背景以及有关毛泽东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交流资料 1.导语: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都看过哪些红军长征的故事?(《过草地》《南征北战》)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们感受到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无惧艰险的英雄气概,这一切都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七律·长征》,它更是高度概括了红军经历的艰难险阻,诗的作者就是毛泽东。 2.交流长征资料。 长征: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当时红军第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辛,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第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出示学习要求。 (1)大声朗读诗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生字的书写。 (3)根据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与大家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读准字音。 走泥云暖山 (2)认清字形。 ①找出相同结构的生字。 上下结构:崖左右结构:岷独体字:丸 ②找出生字的形近字。 丸——九崖——涯岷——民 (3)规范书写。

七律长征导学案含课后练习题

七律长征导学案含课后练习题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并会写“逶、迤、磅、礴、丸、岷”。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泥丸、岷山”等词语。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指导学生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 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活动过程: 一、初读课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逶迤 ..()岷.山() ..()磅礴 2、看拼音,写词语 Yún yá nuǎn qiān lǐ xuě tiě suǒ hán dà dù qiáo 3、解释词语。

逶迤: 磅礴: 4、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藤细浪_____云涯暖_____ 5、再读课文填空. 《七律·长征》是___________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概括了__________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红军的_______和_________精神。长征经过了________个省,翻越________座大山,跨过_________条大河,行程约________。长征从___年___月开始,到___年___月结束。这首诗生动描绘了红军长征途中一幅幅威武雄壮的画面,这五幅画面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七律长征》的韵脚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押________韵。 二、练习朗读诗歌根据提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本首诗的特点:“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要押韵,三四五六句要对偶,必须一韵到底。

小学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五年级语文教案 ●一、设计意图: 《长征》是一首七律诗。全诗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56个字却是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七律诗,距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在内容的理解上结合注释并不困难,而诗的背景,赞颂红军的精神则是重点和难点。基于此,本课有机地与课外相结合,努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形成共鸣,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同时也深刻地领悟出毛主席豪迈的诗风,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增强读书的兴趣。 ●二、学习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指导学生能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朗诵材料《七律·长征》。 四、教学流程: (一)揭题,通过课内外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谈话揭题,读通诗歌: 同学们,今年我们迎来了伟大的祖国母亲60华诞。其实大家都知道,新中国的建立,是多少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嘛? 这首气壮山河、豪情壮志的诗歌正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所作。 认识诗人---毛泽东 (出示毛泽东图片以及他的相关资料) 师小结:介绍并出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图。 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走进毛泽东,去感受伟人风采。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能够把这首读通、读准。(让学生自由地读3分钟) 检查识字情况及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朗读字词以及诗句. 2、根据资料,再读诗歌: 3、请同学们根据投影以及书中的相关资料,再次感知诗歌内容,说说诗人为我们呈现了哪几组长征画面?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5.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本课只有两个生字,写稿请参考最新人教六上二样稿。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 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难点:(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 1.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 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

七律长征导学案

一七律长征 毛泽东 【学习目标】 1、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4、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重点难点】 1、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3、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自主导学】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并给下边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逶迤 ..()()磅.礴.()()mín()山云yá() 难()横() ()() 2.按课文填空。 (1)诗中高度概括红军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的句子: 。 (2)五岭逶迤腾细浪,。 (3),大渡桥横铁索寒。

3.律诗共四联,依次是首联、、、尾联。其中和是必须对仗的。4.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句子是:,????????????????。其中“”三个字最能概括红军长征中遇到的一切困难。全诗的诗眼是:?????。5.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⑴ ⑵ ⑶ ⑷ ⑸ 【自主合作探究】 6.“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哪两个事件?请各用一个短语概括。 7.从这首诗的“不怕”“只等闲”“喜”“开颜”等词语中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8.根据提示,梳理脉络 腾越五岭C A 万水千山只等闲三军过后尽开颜 “不怕”(总领)渡金沙江“万水”乐观(总收) B只等闲 9.本诗的中间四句承上句分别从哪两个方面写红军战胜困难?你认为诗句中哪些字用得精炼形象?请任选两个加以赏析。

小学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

小学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教学过程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内容。 2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 3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豪迈的气概,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4背诵课文,默写《清平乐·六盘山》。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红军长征中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学生: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抗日战争时期,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工农红军创下了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毛泽东当时亲自率领红军长征,在胜利时回顾红军战士经历的千山万水,千难万险,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一首气势雄伟、情感激昂的壮丽诗篇。

2出示诗题《七律·长征》。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自学生字词;初读感知诗歌内容。三、再读诗歌,读悟结合,理解诗意, 指导背诵。 (一)出示学习提示: (1)悟:看注释、结合资料及预习情况,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2)说:与小组同学交流学习成果。 (3)读: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二)合作交流学习 1.同桌合作学习 2.交流理解,读中悟,悟中读 (1)这首诗写了什么,能不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2)请大家大胆展示自己,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3.交流,预设以下几个环节: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有语气朗读,并试着背一背。 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展示南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理解“逶迤”和“磅礴”。 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指导、练习朗

《七律·长征》导学案7(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七律·长征》导学案7(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导读:学科语文课题《七律长征》课型新授主备人主审人总第1课时 二次备课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能正确书写 2.掌握全诗关键词句的含义以及饱含的深情 3.联系诵读欣赏《诗人领袖》及其他作品,更加了解作者毛泽东 学习重点: 1.关键词语的含义以及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件、实验器材、教具: 课前预习: 常识填空:律诗是由句组成,两句一联,依次是联、联、联、联。《七律长征》的颈联是,韵脚是 .读准下面的字音: 逶迤()磅礴()云崖()岷山() 3.解释词义

等闲: 逶迤: 细浪: 磅礴: 开颜: 4.结合课下解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含义,有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 资料链接 长征背景——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等十一个省。爬雪山、过草地,历经艰难,行程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导学过程: 一、目标导入: 从单元主题导入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长征之歌”,(可让学生读一下单元提示)我们将循着文字,去“重走”一遍长征路,更加深刻地理解长征深远

小学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

小学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

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五年级语文上册《25.七律·长征》练习题

25七律.长征 基础过关 一、看拼音,写词语,看谁写得漂亮。 二、比一比,再组词。 征( ) 崖( ) 证( ) 涯( ) 岷( ) 丸( ) 眠( ) 执( ) 三、按要求填空。 1.“丸”字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 2.“礴”字用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是________结构。 3.“远征难”中的“难”读________,“尽开颜”中的“尽”读________。 四、将下面的词与解释用线连起来。 只等闲翻腾着的细小浪花 腾细浪只把它看成很平常的事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尽开颜全部露出笑脸 探究应用 五、阅读《七律·长征》,完成题目。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这句诗应用的修辞手法是( )(多选) A.比喻B.拟人C.夸张 (2)这首诗表现了红军战士( ) A.藐视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豪迈气概。 B.自高自大,自以为了不起。 C.本领高,没有困难难得住他们。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暖”字表达了红军( )后的心情。 A.飞夺泸定桥B.巧渡金沙江 (2)“寒”字让我体会到( ) A.天气寒冷,连铁索也寒光闪闪。 B.夺取泸定桥时的惊心动魄。 六、读诗歌,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仿照例句的标示,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A.五岭/逶迤/腾/细浪 B.乌蒙/磅礴/走/泥丸 C.金沙水/拍云/崖暖 D.大渡/桥横/铁索/寒 2.这首诗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展开叙事抒情的。向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征难图”,你能仿照下面的例子加以概括吗? ①攀(五岭) ②越( ) ③渡( ) ④夺( ) ⑤翻( ) 3.第____和第____句是写:“万水千山”中的“山”;第____句和第____句是写“万水千山”中的“水”。其中________和________是“千山”的代表,________和________是“万水”的代表。“万水千山”在诗中的意思是( ) A.千座山,万条河。“千”“万”是实数。 B.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的困难多,艰险多。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两句中,“三军”指________,“开颜”指__________。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七、请你阅读毛泽东对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作的评价,然后回答问题。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宣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1.请把反问句“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改为陈述句。

窦桂梅《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2012-12-09 21:45:39| 分类:五年级语文课堂实 |举报|字号订阅 窦桂梅 第一课时 师:六年六班的同学,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年是二千年。六十六年前,也是这个时候,九月二十六号,红军准备开始万里长征。在万里长征这个征途上,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许许多多无数的英雄甘洒热血。我们在以前讲过的课文里,一定学过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有没有? 生:有。 师:谁能说一说? 生:《飞夺泸定桥》。 师:你说说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把泸定桥的桥板卸下来,中国红军爬在铁链上匍匐前进,最后终于胜利了师:还有没有? 生:还有《金色的鱼钩》。是一位老班长为了给同志们钓鱼自己活活饿死的事。生:还有《丰碑》。这篇文章写一位老红军在大雪天为了其他战友而活活冻死的事。 师:还有一篇课文《倔强的小红军》。也讲的是一位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庚将军——生:也被饿死了。 师:牺牲在茫茫的草地上。那么,同学们刚才讲的都是课文用故事的记叙性写出来,今天我们要学篇课文,它是以诗歌的形式来写的。作者是谁? 生:毛泽东。 师:我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生:长征。 师:作为一个六年级的同学,我觉得很多的内容,包括这首诗的意思,不应该老师给你讲,要靠自己来学。 师:昨天老师印了资料发给同学们,要让你们调动自己的潜能来充分的自学。师:现在先检查课文读得怎么样。 生:(读略) 师:有一个发音不准确,“磅纭保痢? 生:磅礴。师:找一名男生读。

生:(读略) 师:这个“磅礴”还没读好。我就当老师了,读。 生:磅礴。(读正确了) 师:读得真不错,还有一些内容,比如知识啦等等各方面的内容,自由汇报自学情况。 生:我知道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师:对于毛泽东有关内容有没有补充的。 生:我还知道在长征中,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师:从此长征有了一个转折。(师挂挂图) 生:我知道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了。 生:我还知道毛泽东写《长征》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毛泽东刚开始没有真正的起到革命领导人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才有了领导权。毛泽东在南昌起义后,领导了秋收起义。在1928年4月,朱德、陈毅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生:井冈山会师后毛泽东是党代表,发动群众举行秋收起义。生:在1927年9月9日,他带领人民举行秋收起义。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讲了那么多有关毛泽东的内容。真要介绍毛泽东的事例,你讲一个月也讲不完。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活在我们亿万人民心中,包括我们的爸爸、妈妈对毛泽东在心目中的崇拜地位是至高无上的。那个时代,包括我们现在对毛泽东的认识很多很多,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介绍到这。 师:我发现刚才同学在介绍毛主席生平时,有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围绕课文有关的问题介绍作者,这很好。今后我们一定要注意要围绕课文有关的介绍,继续汇报。生:这篇文章有两个生字是“逶迤”。“逶迤’’在这首诗中的意思是山连绵起伏的样子。 师:好,这个生字老师没有讲过,谁能就这两个生字再补充一下。 生:不知道“逶迤”的“迤”是个多音字。它有两个音,一是可以组词“逶迤”;第二个音是芦,可以组词飞”。 师:很好,同学们齐读一遍这两个字。 生:都是“”旁。 师:形容山是什么样。 生:连绵起伏。 师:非常好。现在你慢点讲,老师也听听学学。 生:七律的意思是七言律诗的简称,要求7个字。 师:停。帮你翻译一下,一句有几个字。 生:个字。

新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 《七律·长征》课文简说

《七律·长征》课文简说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