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绿地系统分析2

绿地系统分析2

绿地系统分析2
绿地系统分析2

城市因水而兴因绿而永恒

张浪

城市因水而兴因绿而永恒

——2010上海世博园区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与建设思路

张浪

图01 上海世博园绿化总体布局图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30(2010)02-0014-05

收稿日期:2010-03-10

修回日期:2010-04-20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上海世博会

摘要:目前,上海世博园区的园林绿地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为迎接世博会开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其中包括世博公园、白莲泾公园、江南公园、后滩公园、世博村园林、场馆绿地以及各道路绿化等。在此,作为世博园区园林绿地的设计导读,从总体定位、系统规划、先进理念特色等方面做一些简要的总结和分析。

许多魅力城市不仅拥有优美的建筑与灿烂的文化,同时也拥有引人入胜的外部空间。诸如意大利的威尼斯、中国的水城苏州、云南丽江古城、上海的外滩和苏州河等等,无不以其独特的滨水开放空间装点着城市的容颜,并在现代城市环境和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城市因水而兴,因绿而走向永恒。

借世博会之机,上海的绿地公园建设又为城市健康向上的生活提供了不同于其他城市空间的开放的临水空间,为城市人文景观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背景环境;同时由于水的光影特征,它也是创造宜人都市环境、体现城市风貌的重要场所。它将形成上海新的魅力地区,成为上海另一个“城市的橱窗”和“名片”。

1 前瞻性的定位

从上海城市绿化系统规划布局和系统层面来解读,世博园区园林绿地的建设同样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上海绿地系统规划中“一纵两横”景观中的“一纵”——“黄浦江”滨水景观的重要生态廊道,世博园区绿地的规划建设促使上海绿地规划系统布局结构趋于完整。黄浦江作为上海的母亲河,赋予上海滨水城市不可剥离的自然生态格局。纵观历史长河,好像黄浦江只要拐一个弯,就有一个大故事,每个转角往往会逐渐形成人群集聚处,而集聚的地方常常是广场或者绿地。而这块“绿心”恰好位于黄浦江拐弯处,地理位置优越。如此选择,可谓用心良苦;如此选择,正是要将沿江绿带还原给大自然,交还给上海城市。

同时,呈带状的滨江公园不仅是浦江沿岸绿地,也是上海城市公共绿地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相互之间联系密切。世博园区绿地将会成为一块与中心城区大型绿地浑然相成、不可或缺的结构型绿块。从上海市绿地版图上可以看到,历史上,整个浦东,尤其是南部区域大型绿地资源奇缺。由于区域绿地服务半径过大,导致周边百姓赏绿观绿、户外休闲十分不便。而今,世博园区绿地的诞生自然而然地扫除了这个城市局部区域大型公共绿地的盲点。

2 科学的绿地系统规划

2.1 绿地系统布局

世博园区绿地系统以世博公园为核心,以轴线大道、步行景观带、浦江景观带和网状道路绿化为主体骨架,构建绿环围绕、绿楔绿网交织、绿链相接的生态网络布局(图01)。通过绿地体系的生态网络布局,强化各功能片区、场馆间特色景观林紧密联系,形成绿化景观完整系统。同时绿地也是组织人流、保障安全的重要场所空间。

2.2 绿地总体结构

世博园区绿地总体结构以“一核、一轴、两带、多楔”为主,由黄浦江向两侧城市空间延伸,突现“蓝绿相依,绿网交织,绿楔深嵌,绿链相接”的生态网络系统结构特征(图02)。一核——世博公园;世博公园是全园最主要的公共活动区域,位于世博园中心滨江区块,是一处大型生态型游憩公园,也是园区的绿色核心。一轴——世博大道绿化;世博大道绿化是世博区景观绿化空间层次上南北向轴线的重要复合型绿化广场型空间,轴线与黄浦江交汇处形成景观高潮。两带——滨江绿带、缓冲绿带;滨江绿带:黄浦江两侧各有一条滨江绿带沿江展开,同时串联起世博园区各展馆组团绿化。缓冲绿带:世博园区与城市相接地区设置大型绿化带,满足停车等功能要求。多楔——多个楔形绿地;核心区域外的场馆内有多条楔形绿带垂直于浦江,使江面景观和滨江绿带渗透到园区内外。同时利用沿江防汛标高和自然标高的落差,塑造高低起伏的坡地景观。

2.3 绿地差异化定位

“做足绿文章,做足水文章”是世博园规划的一个重要理念。大量的绿地将是世博园的

重要特点。这些绿地在世博会结束后大部分将会被继续保留,成为市民可漫步其间的亲水绿地。世博园既要展示整体的和谐,也要表现各类绿地的特点,形成景观中的特别性和高潮点。差异化定位,将不同性质绿地进行有机组织是本次世博会绿地系统规划的一大特色(图03)。根据世博园区绿地的景观、生态及社会的功能效益以及后续利用情况,规划的主要公园绿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表01):

表01 2010上海世博会主要公园绿地列表

Table 01 Green spaces of the major parks in EXPO 2010 Shanghai

名称场地区位规模功能定位设计理念景观特色

世博公园浦东片区约23.73hm2 永久型城市公园绿地“滩”“扇” 乔木引风林、起伏地形、仿生小品

江南公园浦西片区约

15.30 hm2 临时性城市公园绿地从制造到创造年轻世博、装配式公园

白莲泾公园浦东片区约

12.61 hm2 永久型滨水绿地“漾” 保留塔吊、观江平台、“隐藏”建筑

后滩公园浦东片区约13.96 hm2 永久型城市公园绿地“滩”的回归内外双滩、净化湿地、梯地禾田

庆典广场浦东片区约2.1 hm2 永久型城市广场舞台水镜、条形广场机理、现代设计元素

世博轴浦东片区约13.22 hm2 永久型城市综合体环保景观走廊阳光谷、台阶式草坡世博村景观浦东片区约25.28 hm2 永久型社区绿地“家园” 多元要素、“珠落玉盘”城市最佳实践区景观浦西片区约15.0 hm2 临时性城市公园绿地“可看、可思、可乐” 水带、伞元素构筑物

永久型城市公园绿地:主要包括世博公园、后滩公园等。其主要特征为规模较大,生态系统丰富,能够提供大量的休憩和活动场所。临时性城市公园绿地,主要包括江南公园、城市最佳实践区等。其主要特征为世博会期间作为公园用地,内部设施建设以临时性和装配性为主,世博会后会重新规划利用。永久型滨水绿地:主要包括白莲泾公园等。其主要特征为滨水开放空间,具有较好的公共性和景观性,以生态和功能联系为主。永久型社区绿地:主要包括世博村景观等。其主要特征为强调社区性与宜居性,规划设计中突出人文和生态要素的运用。永久型城市广场:主要包括庆典广场等。其主要特征为以集会、演绎活动为主,设计中大量运用硬质铺装和高科技动态景观。永久型城市综合体:主要包括世博轴等。其主要特征为强调连续性与空间导向性,强调复合功能及高科技生态技术的综合运用。

3 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

3.1 关注场地的地域性特征

鉴于基地为带有明显滨水码头工业特征的城市中心用地,为处理好基地与水、城区的关系,体现“市中心的绿地、滨江的绿地”特点,各方案都表达出设计以生态绿色为基底,依据滨水绿地防洪设计要求,设计地形整体由江面向浦明路缓缓抬高,创造亲水平台、滨江步道、湿地滩涂等亲水环境,考虑人与自然的可达性与亲密性并努力恢复滨江生态系统,同时适度保留并改造工业时代特征的建筑设施,将工业遗迹资源化(图04)。

3.2“绿色城市”(Green City)理念

将生态理念通过生态设计来解决实施项目的生态平衡或可持续发展问题是目前设计中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其内涵是设计应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图05)。荷兰NITA设计公司提出的以“绿色城市”理念为核心思想,强调环境的自然生态性,减少资源的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减弱人对自然的互相冲突,在和谐的环境中人与

人进行沟通与交流。秉承“围绕世博主题,构建和谐城区。”的理念,绿地系统规划把生态性与文化性相融、整体性与特色性并存、共享性与层次性互动作为三条核心理念,并贯穿绿地系统规划始终。“生态设计”不再是简单地扩大绿化面积,还表现在对建筑设施设计及材料的选择;对洪水控制途径及水净化、循环利用的重新认识;对有害物的节制使用以及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等等。

3.3 场地利用的合理性

世博园区绿地最大的特点及最棘手的问题是它担负着世博会期间高容量集散停留空间和城市休闲绿地的双重功能,在世博会期间必须有大面积的硬质广场、集散空间、顺畅的人流活动交通体系,而会后的城市休闲绿地又需要大量的绿地及植物景观。如何将两者的矛盾合理地解决成为此次设计的重点。各方案在此问题的解决上都本着合理变更的原则,通过减少或取消临时性设施、高架设施、硬地面积和转换部分设施功能来保证会后的绿地率。

充分发挥场地特征,有创意、科学性、可操作的方案是展示世博园区形象、凸显城市魅力的关键。世博园区绿地因世博会高容量与公园绿地率冲突、防洪与亲水的矛盾、工业遗产与人性尺度协调等问题,使其方案设计更具挑战性,本次世博园区绿地的各个设计方案在功能布局、游憩组织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因地制宜的处理手法和科学技术的合理运用值得我们在日后类似的项目设计中借鉴,对于未来的风景园林设计亦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4 提升园林环境的高新技术含量

世博园区园林绿地建设,强调先进技术的运用和展示,以体现科技世博、生态世博的理念。本着节俭办博的基本原则,利用巧妙的设计手法和新材料新技术,把生态建设、环境建设放在战略位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建设中,应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则。要通过科学规划加以引导,注重投入产出,促进节约用地、紧凑发展,促进各类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努力降低城市运行成本,全面规划建设节约型城市。下面以世博公园为例,简介其如何运用和实现相关高技术要求。

(1)世博公园场地容量:世博公园规划建筑用地占总面积的比率为8%,会间绿地率50%,

道路场地面积比率42%;按现行《公园设计规范》,活动场地最小为5㎡/人,世博公园容量为2.44万人。但是会展时,预计世博公园平均日人流量为4万人次,最高人流量可达8万人,只有扩大容量,采取安全措施,才能满足游人交通集散和观光游览需求。会间占地35%的绿地可作为临时集散场地;道路场地容量标准为人均道路场地面积2.5㎡,达到极限容量。

(2)世博公园场地舒适度:为人们创造舒适的场地环境,是实现人与人和谐、人与环境和谐的基础,为此,设计任务书中制定了道路硬地遮荫率和座位数指标,来提供人性化的环境。遮荫率即遮荫物的垂直投影面积占道路场地面积的百分比。遮荫物特指在世博会期间,人可进入的,可用于遮荫、临时避雨的绿化植物等,遮荫率须不小于25\%(图06)。

(3)世博公园滨水岸线:世博公园要注重黄浦江两岸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的保护和利用,创造更舒适的人居环境。通过保育滨江生态湿地、关注浦江潮汐变化“还滩于河”,做活“水”文章。利用防汛标高的分级和防洪墙标高内场地面积的不同比例,消化了防洪墙标高的落差变化,塑造高低起伏的滨江绿坡。保护和改善湿地等自然景观,在营造亲水空间的同时,充分体现对黄浦江自然生态的恢复和尊重,为21世纪人类城市建设和改造树立典范。要求黄浦江防洪需设置千年一遇的防洪墙,为满足公园游览、亲水性、感受日潮景观的需求,特将世博公园的防汛墙分级设置。

(4)世博公园园林绿地:实现“绿洲”生态目标,发挥植物生态功能,展示植被景观效果;以高大的乔木为骨架,以丰富多彩的湿地水生植物为铺垫,形成“都市森林和滨江湿地”景观。树种选用符合植被地理特征的适生物种;鼓励选用乡土树种;考虑基地条件规划合理的季相景观。考虑汛期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鼓励选用健康保健树种、特色种和新品种。物种配置时应考虑展览期间的遮荫、等候功能,强化立体群落配置,体现生态、环保、节能、亲水、保健等功能要求的设计引导。

(5)世博公园绿地指标:根据世博公园的高容量、高强度的展示绿地要求,兼顾会期内的具体使用功能和会后的城市公园绿地功能,世博公园绿地率制定会间、会后两种设计指标。世博会期间绿地率不小于50%,会后不小于70\%。为体现生态世博、恢复基地自

然肌理,根据上海的地理条件,满足世博公园高容量的植物展示造景功能和创造生态的植物群落景观,制定乔木、灌木、地被的比例,世博会间为5:1.5:3.5,世博会后为5:2.5:4.5,该比例可上下浮动5\%。

(6)世博公园“正生态”技术:世博公园设计要诠释21世纪“人、城、自然”共存、共融,和谐发展的理念,需要有新设计思路、新生态技术的应用。展示世界最新技术成果也是世博会的基本功能之一。解决基地立地条件与“绿洲”生态目标的矛盾;防洪与亲水需求的矛盾;高强度人流、安全性与场地容量的矛盾等,都需要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实现设计目标,展示“正生态”技术。设计任务书要求方案必须提供5个方面以上的生态措施、技术图示及产品渠道。如:垂直绿化技术和屋顶绿化技术;草地耐践踏与即时更换技术;土质改良等技术措施;生物物种选用、群落设计和保育技术;水处理、水循环利用技术;场地透水技术;节能产能技术;物质循环利用技术;生态型新材料运用;夏季场地降温技术等。

5 后续利用

后续综合利用是2010上海世博会世博园区景观规划的重要特色。世博园区总体规划将一轴四馆和重要公园绿地等作为永久型工程,会后继续利用;主要展区及部分公园绿地为临时工程,会后进一步开发利用。以江南公园为例,会展期间将其作为青少年活动基地,创造一个环境与社会活动相结合的舞台布景,是展示中国以及全世界的创造性活动的片区,表述持续发展态势的平台;会后则作为工业展示的场所,依托保留的大量工业构筑物,进行相关主题性展示活动。而世博园中的永久型公园绿地,也充分运用动态性设计理念,在会展期间及会后呈现不同的面貌。世博公园在世博会期间通过大量特色花卉的运用,充分展现喜庆、多变的节日气氛,会后则通过二次植栽设计,完成部分花卉向灌木的转换,形成稳定的生态格局。园内部分场地也会由绿地型向广场型进行有机转化,满足市民休憩活动的要求。

6 结语

对于上海世博园区绿地景观的规划建造,上海市绿化管理局(现上海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了不同领域、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专家,集思广益,尽心尽力,站在城市生态系统发展战略的高度,瞄准令未来上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发挥出最大效益的战略目标。在世博园区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与建设操作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体现绿色世博、生态世博的理念,力争地面绿化、竖向立体绿化及道路绿化(以乔木为主)的绿量最大化,扩大单位叶面积指数。众多指标达到“区域系统化”、“空间功能化”、“配置生态化”、“运营低碳化”、“养护减量化”。

其次,兼顾到会后利用,不仅从指标限定上对会后利用进行严格控制,采取会中、会后两套方案同时征集的措施,对乔灌草的覆盖比例、码头等大型设施的保留、场地容量、乔木遮阴率等方面,也在设计任务书中作了具体规定。此外,对于会中会后两套方案的衔接和切换也做了大量精心的考量。

世博会本身就是展示和传播创新科技成果与理念的大平台,因此在2010年上海世博园区绿地设计

建设中,着重对城市生态技术、园艺栽培技术等进行先行先试,大胆突破。设想一下,2010年上海世博盛会召开之时,乘直升飞机环游俯视上海,鸟瞰中心城区,南浦、卢浦两桥之间、黄浦江畔那抹生意盎然的新绿将格外引人注目。它将神采熠熠地妆扮着世博园区,为上海城市风貌增添又一亮点,并将成为上海的又一张都市名片。

“从高空俯瞰,世博公园就像一把巨型的绿扇,抬升的扇形基地是折扇的扇面,按风向走势

而特意设置的乔木引风林为扇骨,整个公园缓缓沿黄浦江面升起并展开,如同中国传统折扇优雅地在轻舞的微风中打开,在雅致的扇骨下呈现出立体的画卷。”荷兰NITA集团的中方设计总监于志远在这样描绘世博公园胜景。

图1 上海世博公园绿地规划图

一、上海世博公园介绍

上海世博公园处于城市中心区,黄浦江南岸,担负着与老城厢、外滩和陆家嘴一起,实现上海城市跨越浦上海世博公园江、塑造体现上海各个发展时期城市意象的功能。世博公园应以上海市公园绿地的现状和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结构出发,研究其在整体系统结构中所占的地位及作用,需要给城市提供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及人文景观,为城区市民创造出良好的游憩休闲场所,为城市提供"氧气库"和舒适、健康的外部休憩空间,可确定它为城市永久性的公园绿地。因此,世博公园是具有生态风景、科教文化、户外观演等功能的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大型公园绿地。

整个公园犹如一把精致的“中国扇”,许多珍贵的植物更是点缀了整个“扇面”。

在整体骨架设计中,设计者以滩的形式及扇骨形状均匀分布于基地的乔木林为主体结构,,以人工的植栽方式,巧妙的创造了上海世博会南园规划景区-公园-黄浦江心-北园规划景区的序列性景观(如图1),由南到北自然过渡,起到系统与外环境骨架衔接的作用。

设计构思中,由防洪堤和交通网络引发创作灵感,进一步联想到山水自然线条的构图形式,最终确立中国扇的上层植物结构形式配以流畅的地被网络,形成一轮黄埔江边亮丽的植物虹。横向上强调布局的弧线分区与直线守边相结合,竖向上通过对风向、遮荫及视线等因素的综合考虑,穿插形成整齐的南北向条状林地。抬升的扇形基地比拟为折扇的扇面,按风向走势而特意设置的乔木引风林比拟为扇骨,这样整个滩的景观构成了一幅生动而赋有韵味的中国水墨山水画。(如图2)

珍贵树种构成“扇骨” “镇园之宝”为进口青枫

位于浦东卢浦大桥下、北邻黄浦江、占地29公顷的世博公园,尽管占地不大,但整个规划结构犹如一把“中国扇”。“世博公园里50多个品种、3700棵大型乔木的种植都是方阵式的布置,而且这些乔木的胸径、冠幅、分杈点、蓬径、形态姿势己乎是同一规格,种植上做到呈放射状。”上海园林绿化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超告诉记者,大型乔木构成了折扇的“骨架”。

选好“骨架”,其实并非易事。公园里有六棵珍贵的东方杉,现场的绿化工程师告诉记者,20 棵从日本引进的青枫堪称“镇园之宝”:“这种青枫是枫树的一种,和常见的红枫不同因此这些树的大小、高度甚至树杈的角度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整个公园预计使用的植物品种将突破一千种,是普通公园绿地的十倍。,在经过今年夏秋两季的考验后,有部分漂亮的植物将被淘汰。

上海世博公园绿地植物设计以绿色深浅不一的常绿树、落叶树、针叶树、阔叶树配以按冷暖色调组合出美丽色彩图案的地被植物,呈现出赋有渐变退晕效果的韵律景观。

植物美最主要表现在植物的叶色,绝大多数植物叶的叶片是绿色的,但植物叶片的绿色

在色度上有深浅不同,在色调上也有明暗、偏色之异。这种色度和色调同时又随着一年四季变化而不同。如垂柳的初发叶时由黄绿逐渐变为淡绿,夏秋季为浓绿。春季银杏叶子为绿色,到了秋季则变为黄色。五角枫叶子在春天先红后绿,到秋季又变成红色。公园上层乔木林正是运用叶色的变化组合成多变而有趣味的园林景观。(如图5)

公园绿地下层地被利用植物色相的差异,形成由西区冷色逐渐过渡到东区暖色的序列景观,创造出和谐、温和的气氛,加之以明度、彩度的差别运用,达到丰富多彩的调和状态,形成既有统一又有退晕效果的渐变景观。

引自张浪的博客(https://www.docsj.com/doc/4a12387544.html,/space/viewspacepost.aspx?postid=2216)植物群落的配置

在植物群落总体设计中,考虑到世博会间高容量的人群密度,注重下层花灌木及地被植物的合理配置,削减中层灌木体量,强化上层混交乔木林的态势,以增加乔木覆盖遮荫率。在市中心区多建乔木林,艺术地再现地带性植物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地,可以减缓热岛效应,增强绿岛效应[1]。同时大树地坪的配置模式可以提高公园有限土地的利用率,世博会后为市民提供开阔的活动场所。在植建乔木林时,合理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植物新品种,突出上海城市绿地的地域特色。从而构成乔、灌、竹、草、藤的复合群体,提高群落空间的稳定性[2]。(如图6)

上海世博公园绿地植物群落又是空间艺术形式的表现,它利用简洁明快的乔木列阵和曲

折变化的灌木色带,结合地形的高低起伏,形成一条条丰富而有韵律的林冠、林缘曲线,划分出变换多样的空间模式,起到了美化和协调周边环境的创造作用,产生虚实结合的意境效果。同时在大量草坪形成的绿色基调上勾勒出丰富多彩的色块,不仅视觉上自然活泼,高低起伏的植物又造成含蓄莫测的景观幻觉,扩大了园林空间感。

植物的叶容、花貌、色彩、芳香、树干姿态的变化构成了"春花含笑"、"夏绿浓荫"、"秋叶硕果"、"冬枝傲雪"的四季景观。植物时序的变化极大的丰富了景观的季相构图,上海世博会公园绿地植物群落设计结合层次分明的空间形式,将不同时期的观形、取色、闻香、品味及听声的植物合理地配置在一起,组成了三时有花、四时有景的园林风光。春天樱花、桃花繁花似锦;夏天合欢、栾树密闭成荫;秋天正值果期的悬铃木、叶色金黄的银杏树,配以常绿的广玉兰别有一番繁茂昌盛的景象;冬天苍劲的黑松、孤傲自赏的梅花,配以色彩红艳的山茶,平添几分盎然的情趣。这种春花烂漫、夏季浓荫、秋色斑斓、冬景苍翠的季相变化增加了群落的景观效果。

城市绿地管理现状问题与解决方案

城市绿地管理现状问题与解决方案 李斌 (九江市园林管理局,江西九江332000) 摘要:笔者就导致我国现如今园林管理落后的问题提出些个人看法与解决方案,从而健我国全园林管理体系,提高园林绿化管养水平,建设现代化城市。 关键词:园林绿化管理与建设 1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管理问题 由于缺乏长远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导致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与城市现代化进程不协调,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和居民对城市绿地的生态保护和游憩体闲等方面的要求。对城市绿化格局的规划,需要按照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对于城市的气候、水文、地质及绿地格局进行认真分析,依据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的方法进行计算,同时结合整体用地性质确定。在绿化建设的其它方面,如物种的选择与搭配,生态过程的分析等方面,也需要大量科研分析和相应技术的运用。 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的编制与规划实施发生脱节,各类绿地数量严重不足,大大滞后于城市化建设发展的要求及市民游憩出行和生态环境防护的要求。居住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公共绿地比例失调,在老的建成区,绿地更少。因此必须尽快编制、调整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优化城市园林绿化布局。 1.2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问题 园林绿化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体制。由于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不健全,职能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使得侵占城市园林绿地、随意伐木毁绿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导致城市整体绿化环境遭到破坏。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监督机制薄弱,很多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都未建立监督、考核机制,没有把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的政绩考核中进行监督和考核,甚至未列入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之中,造成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后劲不足。 1.3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法制问题 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尤其是许多地方性的园林绿化法律法规、行业标准、技术规程度待健全。许多城市未能根据中央和国务院有关城市绿化工作的方针、政策,相应制定一些地方性配套的绿化法规,因而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根本无法依法进行行政管理,造成城市的绿化目标不明确,扩绿无计划,绿地不落实。尤其是城市绿化设计质量低下,施工混乱,引起行业间不正当竞争,形成恶性循环。 1.4城市园林绿化意识问题 城市在规划建设中,绿地预留面积比例不足,大面积、大手笔、高质量、高标准的绿化景观很少。城市园林绿化过分强调草坪,缺乏高大乔木。应提倡建造乔、灌相结合的复层群落。树种选择偏重花色树形,忽视其他抗空气污染的树种。城市广场地建造未从广场功能和市民要求出发,在破坏绿色上构建起来人造景观,过分重视城市绿化的景观效益,盲目追求覆盖率,忽视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 2存在问题的原因 2.1社会原因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各地城市具备了一定的财、物力来进行美化建设,并且不同程度上急于展示自己的实力和形象,但是有限的实力和理论认识上的差距使各地城市难以深层次进行优化和改造,造成了城市建设以表面美化为主。 2.2体制原因 城市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急于通过城市形象的改变来树立城市的新形象。在城市建设方面,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难免耗资巨大目见效缓慢。于是城市建设决策者在短期内迅速改变城市面貌,在实力的目标驱使下,大量建造城市广场和景观大道,虽然美化了城市,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资源的浪费。 2.3人为因素 城市的决策者和专业人员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没有深入了解西方现代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在实地考察中,看到的主要是各大城市的中心广场、大道、市政及公共建筑,如巴黎的景观大道,美国华盛顿中心纪念性绿带。对比国内城市的环境状况,这些公共设施带给参观者非常强烈地视觉冲击,而事实上,这些城市景观多数是多年以前规划设计思潮的产物。决策者和设计者忽视维护自然生态过程的重要意义和城市中自然绿地的美学价值,认为必须对城市绿地进行相应的“设计”,这也是审美观念的局限性。 日前,我国南方城市建设中,对于绿地系统的格局缺乏系统考虑,实际绿化过程中,“建筑优先,绿地填空”的现象非常严重,大量绿地用作填补建筑间不适合建筑用地的空隙,而对绿地系统本身的结构性和系统性缺乏考虑。在设计中,具有一定规模,能发挥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疏导、净化空气的绿地斑块和廊道很少。同时,对于园林绿化格局地分析,主要用一些描述性的语言来说明城市的绿地分布。如常见的“楔形系统”、“绿环式系统”等,布局规划中缺少对城市园林绿化格局的定量分析和城市生态过程的实际考虑。 3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措施 3.1遵循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基本程序 在调查与预测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园林绿化指标,初步设 · 522 · 2012年第6期(总第123期)江西建材园林工程

绿地系统分析

上海世博公园绿地规划设计 1 项目背景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公园的规划用地,北临黄浦江、南至浦明路,西起打浦路隧道,东至世博园区东部水门,规划用地面积约29公顷,另外相关设计用地包括公共活动中心用地和演艺中心用地,总面积约42公顷。基地中无系统、连续的绿化景观,滨江生态系统均被破坏,环境污染、废水及码头的堆场使整个滨江原始的生态系统不复存在,基地西端有部分湿地生态群落。基于此种立地条件,该设计注重自然生态景观的恢复和塑造,充分考虑会间高容量集散停留空间和会后城市休闲公园绿地双重功能的相互冲突,建立集生态、展示、游览等功能于一体的园林景观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公园绿地生态系统。 2 系统布局 2.1 系统的形成 在整体骨架设计中,设计者以滩的形式及扇骨形状均匀分布于基地的乔木林为主体结构,,以人工的植栽方式,巧妙的创造了上海世博会南园规划景区-公园-黄浦江心-北园规划景区的序列性景观(如图1),由南到北自然过渡,起到系统与外环境骨架衔接的作用。

图 1 设计构思中,由防洪堤和交通网络引发创作灵感,进一步联想到山水自然线条的构图形式,最终确立中国扇的上层植物结构形式配以流畅的地被网络,形成一轮黄埔江边亮丽的植物虹。横向上强调布局的弧线分区与直线守边相结合,竖向上通过对风向、遮荫及视线等因素的综合考虑,穿插形成整齐的南北向条状林地。抬升的扇形基地比拟为折扇的扇面,按风向走势而特意设置的乔木引风林比拟为扇骨,这样整个滩的景观构成了一幅生动而赋有韵味的中国水墨山水画。(如图2)

图 2 2.2 系统的渐变 纵观上海世博会公园绿地分区,由西向东依次为生态湿地区、休闲游艺区、公共活动中心区、世博中心轴、演艺中心区、工业文明展示区(如图3),与此功能结构相吻合的植物规划分别为:西部以湿地水岸植物景观为主,中部一轴两心区域突出了世博园特有的林地、草坪及屋顶花园景观,东部开创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空中立体花园的新地带。由西向东无不透漏出自然向人工渐变的痕迹。 图 3 西端后滩基地保留着原生的滨江湿地,能在黄浦江边创造一段生态湿地,展现自然的水陆交界景观,有着特殊的示范意义。因此设计中选取了较为生态的滩的自然结构模式,局部设置生态湿地展示区,以保证与基地西端生态湿地的联接,达到滨江景观带的整体延续性,形成一个自然循环的微生态环境。 特色林地景观模拟自然界森林、花岛等景观,结合地形、水体、道路来组织植物景观,体现植物自然的个体美及群体美。在具体组织中做到疏密有序,在大面积的林木种植中结合花灌木及地被的综合设置,模拟自然界的植物形成态势。

城市绿化现状与分析

第三章城市绿化现状与分析 第一节城市绿地建设现状 一、园林管理机构建设现状 (一)机构、职能配置及人员编制 (二)设备情况 二、城市绿地建设现状 至2016年4月,昆明市昙华片区建成区面积达7.6km2,常住人口为7.6万人。 根据实地调查与记录分析,建成区内共有各类绿地208.77hm2。公园绿地共23.76hm2;生产绿地共0hm2,占建成区面积的0%;防护绿地共28.19hm2;附属绿地共102.56hm2;绿地率22.72%,绿化覆盖率27.40%。绿地率、绿化覆盖率没有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一)公园绿地 目前昙华片区建成区共有公园13个,包含综合公园、社区公园、街旁绿地,共有公园绿地面积23.76hm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3.13m2/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为55.26%,没有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表3-1 现状公园绿地统计表 注:根据《国家园林城市遥感调查与测试要求》公园绿地率达65%以下的公园,统计公园绿地面积时,按实际绿地面积计。 (二)生产绿地 规划区共有生产绿地0hm2;占建成区面积0%。 (三)防护绿地 建成区内现状防护绿地共计28.19hm2。主要包括二环东路防护绿地、虹桥路防护绿地、东三环防护绿地。 表3-2 现状防护绿地统计表 (四)附属绿地 建成区共有各类附属绿地102.56hm2。其中单位附属绿地30.53hm2,

居住区附属绿地57.73hm2,道路附属绿地14.3hm2。 (五)其他绿地 昙华片区共有其他绿地36.03hm2,主要包括肖家山深林公园等。 表3-3 现状指标表 第三节现状绿地分析与建议 一、现状绿地实地调查分析 公园绿地和其他绿地的面积由大块的昙华寺以及森林公园组成,多数的绿地景观为附属绿地以及防护绿地类型,居住区附属绿地覆盖率较高,道路附属绿地覆盖率高,但部分片区遭踩踏严重,景观效果差。在靠近二环东路的道路附属绿地,绿化密度过低,且灌木已经枯死,并没有达到良好的绿化作用。靠近肖家山附近的荒地绿化景观,没有利用好土地资源,没有做好相应的绿地系统规划,在长地埂村内部绿化率几乎为零,生态环境极差,省一监家属区作为老小区绿化率低,管理不到位,景观效果差。 在西南林业大学周边没有生产绿地和公园绿地,多数的绿地景观为附属绿地,居住区附属绿地覆盖率非常高,道路附属绿地覆盖率较高,但部分片区土地仍然荒漠,景观效果差。尤其以锦大车市北部,大面积的土地没有种植任何植物与树木。并且西南林业大学东南部为挖掘机厂,也表现出大面积植物缺乏的现象,但在西南林业大学和此厂的交界处校内种植了一排高大绿色乔木,以防止风沙天对校内环境的影响。 二、现状绿地问题与建议 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路边树木管理较差,部分地方种植较为稀疏且杂乱,有枯树,杂草等存在,2.小区外的防护带较窄,没有起到很好的隔离效果,树种选择也比较单一,道路绿地严重不足,没有达到规定的绿地率,绿化景观单一,以单一的树池式绿化为主,绿化树种较少,难以形成丰富的道路绿化景观,缺少乔、灌、草的合理搭配,难以形成群落结构3.部分树种选用不合理,道路反复重建,树木重栽现象严重。新建道路树木年龄较小,难以形成绿树成荫的景观效果。部分道路由于没有选用合理的乔木作为行道树,树木长势效果欠佳,遮阴效果效果相对较差,难以发挥好的生态作用 4.部分小区绿化设计存在盲目性,缺乏地方特色,树木生长不良,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差。5.人均面积低,小区内内居住人口较多,但绿地面积较少,草坪面积多,造成居住区的绿化树种缺乏,结构简单,景观单调,病虫害多,群落稳定性差,养护管理不到位。6.绿化分配不均匀,部分地区种植大面积绿化,

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进展 摘要:由于人们对于城市景观及城市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成为当前城市规划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规划工作由于观念转变及视角转移,也面临新的发展。本文介绍了城市当前城市绿地系统的定义,总结国内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现状,探讨了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城市绿地;绿地系统规划;发展趋势 Abstract:Because people to urban landscape and urban environment proble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in current urban planning work, planning work for conceptual change and focus at the same time, also facing a new development. City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definition of the current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summari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at home and abroad,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in China. Keywords:Urban green space;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Development tendency 1 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 对城市绿地系统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由于受前苏联援建项目的影响,每项工程都要做配套基础设施的规划,也就是工程所在地的城市规划。在城市的总体规划中也包含了该项工程所需的卫生防护绿地和为城市人口游憩服务的公共绿地[1]。作为最初的城市绿地系统,其主要思想是“从城市整体出发,发挥园林绿地卫生防护、文化休息、美化城市综合功能”,其后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一直强调“既照顾点,如公园、小游园等;也照顾线,如行道树、绿带、防护林等;更照顾面,如街坊小区庭院绿地,要点线面相结合。既重视城市内部的绿地,又要注意郊区的绿化,要内外结合。既要建设丰富多彩的大型公园,也要建设仅供附近居民休息散步的中小型公园绿地,要大中小相结合[2]。”可见,当时虽然没有直接指出“绿地系统”的概念,但城市绿化的建设思路已从城市整体出发,考虑到点线面相结合、内外结合、大中小相结合等问题。 城市绿地系统的定义是在2002年颁布的《园林基本术语标准》中明确规定的,定义指出:“城市绿地系统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该定义说明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结构完整的系统,并承担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居民娱乐要求,组织城市景观,

城市绿地现状调查报告

城市绿地现状调查报告 前言: 重庆文理学院星湖校校背靠重庆市永川区境内,地处东经105°38"—106°05",北纬28.56---29.34。位于黄瓜山(海拔约540m)东侧,面临卫星胡,处在离永川区中心15km的卫星胡度假区内。整个校园坐落于三山相应的峡谷和湖滨地带,现有用地54.29平方米,海拔304m—403m。该调查场地是校区内安全管理处及学生宿舍前小游园,是休闲娱乐的好场所。绿地现状调查报告,分小组测量结果显示如下: (一)自然条件 1.从气候要素分析,重庆属于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热冬暖,湿润多阴,气温高,雨季长,霜雪少,阴天多,湿度大。春夏之交总是晚上下雨。夏季炎热多伏旱,最高温度达40,一般在35左右,下雨也会比较闷,温度基本保持不变,所以夏季应注意灌溉,冬季温暖,,全年云雾多,日照少,秋季阴雨绵绵。该调查区域气候变化多样,在四面围合的中心,风劲较强,形成独特的小气候环境。 2.地形地貌方面,此基地地形为梯田式,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较为平整的地块,主要表现为园路和草坪,第二部分为排水渠,主要表现为高起的小桥,第三部分是草坪绿化带,主要表现为桥左右地坪较缓的绿化带。 3.土壤是山地黄壤,由于平时对土壤的养护管理不够,加之土壤相对比较贫瘠,植物在相对较差的环境中,加之人为的践踏破坏,生

长状况不是很好。 4.面积大约平方米,适合小游园的规范面积,能基本满足人们的需求。 5.从使用性质来看,它减缓气候压力,丰富环境,为同学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二)基地建设规划的利与弊,及建议 1.优势 该调查区域位于校园内一块比较大的绿地,利于植物造景和多种景观的形成。游园中1.5m的小路布置在起伏的绿篱中,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和趣味性。适合人们休闲娱乐。 2.劣势 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周围有化粪池,影响人们的游园心情; 植物杂乱,没有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有裸露的井盖及管理设施,影响景观环境;植被后期为辅较差,草坪质量较差,没有形成较好的植被景观;功能分区不够合理,公共设施较少且规划较为随意,不利于人们的正常休息。 3.建议 第一,加强对裸露井盖等的遮掩。第二,移植多种类的高大乔木,加强植物景观的层次性,通过数量的增加形成相对较封闭的环境,增加游园的神秘感和趣味性。整合一些植物的组织形式,加大组织的利用率。第三,宜修建一些小凉亭,适量增加休闲座椅和强身设施。第四,于加强对植物的后期维护,根据地形地貌及气候,选择适宜的植

广州绿地系统调查分析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论文浅议广州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学院:园艺园林学院 专业: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年级:2011级 学号:20112090706009 姓名:邓沛飞 日期:2011年12月26日

浅议广州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摘要:通过对广州市城市绿地规划系统现状的了解,运用案观生态学原理,分析了城市生态绿地系统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植物配置,就如何建立具有自然生态效应的城市绿地系统提出建议。 关键词:生态绿地系统;生态效应;规划;植物配置;建议;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是人居环境具有自动调节生态平衡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绿色空间,是一个复杂的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调节小气候和美化景观等方生态效应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植物配置是营造城市生态绿地景观的手段之一。一个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后的生态效应是否显著很大程度决定于植物的配置。因此,合理规划绿地,以生态统筹“绿色空间优先”,合理配置植物,使其形成稳定的有机生态绿地系统已成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面临的最大挑战。 1广州城市的背景 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的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市域总面积为7434.4平方公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又使岭南文化得以与中原文化、海外文化不断交融发展.形成今天广州城市文化兼容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广州人文资源丰富.岭南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岭南园林、岭南建筑与现代化建筑交相辉映。近年来,其绿地系统规划贯彻了“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模式,更趋人性化、大众化、生态与环境美兼得的局面,以“依法治绿、生态优先、系统整合、因地制宜、城乡结合、整体协调”为原则,“云山珠水环翡翠,古都花城铺新绿”为基本思路,旨在构建“翠拥花城”的生态化城市。即以广州市域“山、城、田、海”并存的自然基础,构建“山水城市“的框架,最大限度地降低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冲突,减低对自然生态体系的冲击,构建生态廊道,保护“云山珠水”,营造“青山、名城、良田、碧海”的生态城市,形成典型的“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的山水城市风貌,“云山‘珠水”是广州的美誉。 2广州市城市绿地建设现状 近年来,广州市完成为期3年的“青山绿地、蓝天碧水”一期工程,建成庄头

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

`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 一、概况与自然条件 1、南京市概况 南京市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处于北纬31°54′~32°16′,东经118°32′~119°24′之间;东邻仪征、句容、溧阳3县,北与安徽天长县交界,南接安徽郎溪、宣城二县,西面自北向南与安徽来安县、滁县、全椒县、和县、马鞍山市和当涂县相邻。 南京市是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主要的中心城市。南京建城于公元前472年,历经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五代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十朝定都,史称“十代故都”。 南京市现辖10个区、五个县,面积6516平方公里,其中10区是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雨花台、栖霞、浦口、大厂区;5个县是江宁、江浦、六合、溧水和高淳县。长江由西南到东北流贯南京市中部,分全市为江南、江北两个部分。江南有8个区和江宁、溧水、高淳3县,江北有浦口、大厂2区和江浦、六合2县。 2.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南京市平面位置南北长、东西窄,成正南北向;南北直线距离150公里,中部东西宽50~70公里,南北两端东西宽约30公里。南面是低山、岗地、河谷平原、滨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单元构成的地貌综合体。 地貌区域为宁、镇、扬山地的一部分,低山山陵占全市总面积的64.52%。长江南京段长度约95KM;江南有秦淮河,江北有滁河,为南京市境内两条主要的长江支流,其河谷平原为重要农业区。水面占全市总面积11.4%,平原、洼地占24.08%。 南京山脉主要由3个背斜组成,地貌上形成宁镇山脉西段的3个分支:北支沿长江南岸向西延续,包括栖霞山——乌龙山——幕府山——狮子山,海拔130~286米;中支至南京东边城墙,脉延伸入市区,包括钟山——富贵山——九华山——北极阁——鼓楼岗——五台山——清凉山,海拔32~486米;南支绕城东南、南部,包括青龙山——方山——牛首山——三山——云台山,海拔95~382米。江北部分,西南为老山山地,海拔442米;南部是滁河河谷平原,北部为大片岗地和零星分布的丘陵。 南京市平原主要有河谷平原、滨湖平原,沿江洲地及江心洲3种类型。河谷平原主要有秦淮河沿岸的秦淮河河谷平原,海拔大部分在7~10米;有位于鼓楼以北金川河沿岸的金川河河谷平原,海拔大部在6~10米;有位于江北滁河中下游沿岸的滁河河谷平 原,海拔大部分在5~10米;有位于高淳东部胥溪河河谷平原,滨湖平原为南部石臼湖与固城湖湖滨地区,地面海拔大部分在5~7米。沿江洲地分布在上新河——板桥一带,江浦、浦口沿江,六合瓜埠以南和江宁营防乡等;江心洲有八卦洲、江心洲、新济洲、兴隆洲等十多个大小江心洲;海拔大部在4~7米。 (2)水系: ①河流: 南京城内主要河流有长江和秦淮河.长江南京段从江宁铜井镇南开始,至江宁营防乡东为止,境内长约95公里。秦淮河全长103公里;到南京武定门外分两股,一股为干流,称外秦淮河,绕城经中华门、水西门、定淮门外由三汊河注入长江;又一股称内秦淮河,由通济门东水关入城,在淮清桥又分为南北两支,南支为“十里秦淮”,经夫子庙文德桥至水西门西水关出城,与干流汇集,北支即古运渎、经内桥至张公桥出涵洞口入干流。

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及分类

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及分类 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及分类作者:佚名 时间:2008-10-13 浏览量: 内容提要:在分析一般城市绿地分类方法的同时提出新的分类法,进一步阐明了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与分类的原则及依据。并对不同类型城市绿地的含义内容和空间属性作了论述。 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由各类城市绿地互相联系组合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城市绿地系统组成内容丰富多样,国内各地区和城市各有差异。在绿地的分类上也是方法多样,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作了研究和探讨,但一般都是从某一个角度或出于自己研究目的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概念含混、依据不一、内容交叉等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城市绿地系统组成及绿地分类方法的分析研究,探讨出一种新的分类和命名方法,并进一步明确各类绿地的含义内容和空间特征,为今后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 .1城市绿地与绿地系统的含义 城市用地构成中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绿地”,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绿地”,《辞海》释义为“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或指“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不论是自然植被或人工栽培的,包括农林牧生产用地及园林用地,均可称为绿地”。由此可见,“绿地”包括三层含义: ①由树木花草等植物生长所形成的绿色地块,如森林、花园、草地等; ②植物生长占大部的地块,如城市公园、自然风景保护区等; ③农业生产用地。而城市绿地则可理解为位于城市范围的绿地。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许多城市所做的绿地规划赋予城市绿地的含义只是前两个方面,不包括城市范围的农地,即狭义的城市绿地,也就是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的“城市绿化用地”或“城市园林绿地”。 所谓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2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 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因国家不同,其内容各有差异。如: 前苏联城市绿地系统一般包括城市居住区与市内公园、花

城市道路绿化现状分析及建议

城市道路绿化现状分析及建议 1、绪论 绿色是21世纪城市的生命和文明的标志。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核心。随着城市的发展,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道路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道路以线的形式分布于城市,联系着城市中分散的“点”和“面”的园林绿地,以此组成完整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城市行道树作为城市园林绿化的骨干树种,在创造优美城市环境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几年来,滕州市城市园林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道路绿化也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市的道路绿化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特别是行道树的品种的选择及种植养护水平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为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提升杭州的城市绿化水平,通过对我市行道树种植现状的分析,提出进一步丰富城市行道树树种的对策和建议,以便为我市的道路绿化、绿地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2、我市城区道路行道树现状分析 我市自70年代开始种植行道树。主要分布在新兴路、府前路、荆河路,善国路、龙山路等,品种有法桐(悬铃木)、

垂柳、国槐等品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新修城市道路的不断增加,行道树的品种不断增多,主要有栾树、白蜡、银杏、青桐、广玉兰、大叶女贞等,但由于立地条件差,地下管线多以及其它原因造成广玉兰、大叶女贞等常青树种生长缓慢,长势很弱、遮荫效果差而得不到广泛推广。而法桐(悬铃木)适应性强、生长快、无病虫害、遮荫效果好,使我市荆河路、龙山路、府前路、新兴中路形成了以悬铃木为主的行道树格局,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可。 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城市道路建设不仅出现了量的增加,也出现了质的飞越。先后新建和拓宽了龙泉路、北环路、西环路、北辛路、打通了塔寺北路、新兴北路等。随着城区道路建设大刀阔斧地改造,道路绿化也不断呈现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行道树树种逐渐多样化、色彩化,广玉兰、大叶女贞等常青树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3、目前行道树应用存在的问题 我们调查了我市城区种植行道树的主要主、次干道14条,共种植行道树9个树种。树种主要为法桐(悬铃木)、银杏、国槐、广玉兰、大叶女贞、垂柳、栾树、青桐、白蜡等。按行道树的树种、生长现状、景观效果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我市的行道树应用还存在有如下问题: 3.1 树种相对比较单一、开发利用工作薄弱

绿地系统分析讲解学习

绿地系统分析

上海世博公园绿地规划设计 1 项目背景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公园的规划用地,北临黄浦江、南至浦明路,西起打浦路隧道,东至世博园区东部水门,规划用地面积约29公顷,另外相关设计用地包括公共活动中心用地和演艺中心用地,总面积约42公顷。基地中无系统、连续的绿化景观,滨江生态系统均被破坏,环境污染、废水及码头的堆场使整个滨江原始的生态系统不复存在,基地西端有部分湿地生态群落。基于此种立地条件,该设计注重自然生态景观的恢复和塑造,充分考虑会间高容量集散停留空间和会后城市休闲公园绿地双重功能的相互冲突,建立集生态、展示、游览等功能于一体的园林景观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公园绿地生态系统。 2 系统布局 2.1 系统的形成 在整体骨架设计中,设计者以滩的形式及扇骨形状均匀分布于基地的乔木林为主体结构,,以人工的植栽方式,巧妙的创造了上海世博会南园规划景区-公园-黄浦江心-北园规划景区的序列性景观(如图1),由南到北自然过渡,起到系统与外环境骨架衔接的作用。

图 1 设计构思中,由防洪堤和交通网络引发创作灵感,进一步联想到山水自然线条的构图形式,最终确立中国扇的上层植物结构形式配以流畅的地被网络,形成一轮黄埔江边亮丽的植物虹。横向上强调布局的弧线分区与直线守边相结合,竖向上通过对风向、遮荫及视线等因素的综合考虑,穿插形成整齐的南北向条状林地。抬升的扇形基地比拟为折扇的扇面,按风向走势而特意设置的乔木引风林比拟为扇骨,这样整个滩的景观构成了一幅生动而赋有韵味的中国水墨山水画。(如图2)

图 2 2.2 系统的渐变 纵观上海世博会公园绿地分区,由西向东依次为生态湿地区、休闲游艺区、公共活动中心区、世博中心轴、演艺中心区、工业文明展示区(如图3),与此功能结构相吻合的植物规划分别为:西部以湿地水岸植物景观为主,中部一轴两心区域突出了世博园特有的林地、草坪及屋顶花园景观,东部开创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空中立体花园的新地带。由西向东无不透漏出自然向人工渐变的痕迹。 图 3 西端后滩基地保留着原生的滨江湿地,能在黄浦江边创造一段生态湿地,展现自然的水陆交界景观,有着特殊的示范意义。因此设计中选取了较为生态的滩的自然结构模式,局部设置生态湿地展示区,以保证与基地西端生态湿地的联接,达到滨江景观带的整体延续性,形成一个自然循环的微生态环境。 特色林地景观模拟自然界森林、花岛等景观,结合地形、水体、道路来组织植物景观,体现植物自然的个体美及群体美。在具体组织中做到疏密有序,在大面积的林木种植中结合花灌木及地被的综合设置,模拟自然界的植物形成态势。

大连市城市绿地系统现状分析

大连市城市绿地系统现状分析 摘要: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自然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 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对城市绿地是否形成稳固的体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合理 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生态环境、景观效果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大连 市城市绿地系统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大连市城市绿地系统改善 建议。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现状;科学布局 随着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形象建设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有效载体。城市生态绿地建设是城市形象建设的自然物质基础,也是城市规划中 的重要部分。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如何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提高城市绿地总面积的占地比重,提高人均绿地占有面积,提高 城市绿地的质量,并因地而异的创建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本文结合大 连市城市绿地系统的特征分析,主要从生态城市的内涵着手,论述城市绿地系统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进而讨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理论基础及合理布局,为大连市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出对策及建议。 1 大连绿地系统现状 1.1 大连市绿地概述 由于大连市建成区的地理环境复杂,受气候、水资源、土壤、街道狭窄曲折,建筑密度大等原因影响,造成城市的绿地面积少,而且分布不均。虽然经过近几 年来的大规模绿化建设,绿地面积有所增加,但与国际性城市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大连市总面积12574平方公里,市区面积2415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 积为10平方米。大连市绿地系统是由公共绿地(包括公园绿地和广场游园绿地)、道路绿地、居住区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和海滨风景区八大 系列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园林绿地体系(如图)。目前大连市建成区规划总用 地11538公顷,其中绿地率42%;公园46处,包括居住区级公园、游园、街头 绿地205处;行道树3.75万株,覆盖面积为63.66公顷;居住区绿地包括居住小 区及小区以下的绿地,风景林绿地不包括风景区内风景林,风景区绿地不包括公园、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地。 大连市中心绿地现状图 1.2大连市城市绿地指标分析 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逐年改善,并向着高标准的绿化、美化方向发展。大连的 园林绿地规划实施的较好,绿地覆盖面积、公共绿地面积、公园个数、人均公共 绿地等指标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从06年到15年,逐年增加。06年公共绿地面积为2369.0公顷,16年达336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06年为9.2平方米,15年达11.18平方米。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05年以来大连市园林绿地指标与上个十年相比增长较慢,这几年大连市绿化建设进入了平台期,由于房地产的大规模建设,导致城区几乎 没有足够的绿地空间可供开发。但情况较好的是,建成的公园数量增长飞快,到16年公园数量达到90个,是05年的二倍,同时环境改造工作全面实施,拆除了公园、游园等公共绿地内与园林无关的各类建筑,重新建设了一些绿地,如劳动 公园拆除了学校、商场、办公楼等各类建筑共5公顷,新改建绿地26公顷。 从上述中也可看出,大连的绿地覆盖率基本呈平稳上升趋势,一直处于40%

南京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

南京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 【法规类别】环保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号] 【批准部门】江苏省人大(含常委会) 【批准日期】1999.06.18 【发布部门】南京市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1999.06.21 【实施日期】1999.08.01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 【修改依据】本篇法规已被《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的决定》(发布日期:2004年6月17日实施日期:2004年7月1日)修改 【失效依据】南京市城市绿化条例 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3号) 《南京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已由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于1999年5月28日制定,江苏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于1999年6月18日批准,现予公布,自1999年8月1日起施行。 1999年6月21日 南京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

(1999年5月28日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制定1999年6月18日江苏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绿化管理,促进城市绿化事业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城市绿化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称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的城市绿化管理工作。 区、县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在规定的职责范围内负责辖区内的城市绿化管理工作。 建设、规划、公安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做好城市绿化管理工作。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城市绿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大对绿化事业的投入,组织群众开展义务植树活动;鼓励和加强城市绿化的科学研究,提高城市绿化的科学技术和艺术水平。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城市绿化义务,并有关权举报和制止损害城市绿化及绿化设施的行为。 各级人民政府对在城市绿化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规划和建设

城市景观格局及绿地系统结构分析——以聊城市为例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8(1):15-20 城市景观格局及绿地系统结构分析——以聊城市为 例 赵红霞 1,汤庚国 1,张秀省 2,郭帅 2 (1.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37;2.聊城大学农学院,山东聊城 252000) 摘要:本文采用高分辨率的IKONOS卫星遥感影像,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聊城市景观格局及其绿地系统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城区景观特色鲜明,为“城中有水,水中有城”格局,主要由建筑、道路、绿地和水体四种景观组成单元构成;绿地系统由斑块绿地和廊道绿地共同组成,斑块绿地为其主要组成部分并在城区中呈随机分布,绿地总面积为市区景观的33.71%。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聊城市城市绿化建设建议。 关键词:城市景观,绿地系统,空间格局,斑块,廊道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24(2007)01-0015-06 收稿日期:2006-10-01 项目基金: 作者简介:赵红霞(1976- ),女,山东烟台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工作。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ence. E-mail: ;; tang@https://www.docsj.com/doc/4a12387544.html, AN ANALYSIS OF URBAN LANDSCAPE PATTERN AND GREEN SPACES SYSTEM STRUCTURE: A CASE STUDY OF LIAOCHENG ZHAO Hong-xia 1,TANG Geng-guo 1,ZHANG Xiu-sheng 2,GUO Shuai 2 (1.College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 210037,China;2.Agricultural college of 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 252000,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landscape pattern and green spaces system structure in the Liaocheng city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high-resolution data of IKONOS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image,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the fundamentals of landscape ecolog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andscape of city was distinct, forming a water-in-city and city-in-water pattern, the city was consisted of four landscape elements: builds, roads, green spaces and water; The green patches and green corridors constitute the green spaces

绿地系统分析2

城市因水而兴因绿而永恒 张浪 城市因水而兴因绿而永恒 ——2010上海世博园区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与建设思路 张浪 图01 上海世博园绿化总体布局图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30(2010)02-0014-05 收稿日期:2010-03-10 修回日期:2010-04-20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上海世博会 摘要:目前,上海世博园区的园林绿地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为迎接世博会开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其中包括世博公园、白莲泾公园、江南公园、后滩公园、世博村园林、场馆绿地以及各道路绿化等。在此,作为世博园区园林绿地的设计导读,从总体定位、系统规划、先进理念特色等方面做一些简要的总结和分析。 许多魅力城市不仅拥有优美的建筑与灿烂的文化,同时也拥有引人入胜的外部空间。诸如意大利的威尼斯、中国的水城苏州、云南丽江古城、上海的外滩和苏州河等等,无不以其独特的滨水开放空间装点着城市的容颜,并在现代城市环境和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城市因水而兴,因绿而走向永恒。 借世博会之机,上海的绿地公园建设又为城市健康向上的生活提供了不同于其他城市空间的开放的临水空间,为城市人文景观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背景环境;同时由于水的光影特征,它也是创造宜人都市环境、体现城市风貌的重要场所。它将形成上海新的魅力地区,成为上海另一个“城市的橱窗”和“名片”。 1 前瞻性的定位 从上海城市绿化系统规划布局和系统层面来解读,世博园区园林绿地的建设同样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上海绿地系统规划中“一纵两横”景观中的“一纵”——“黄浦江”滨水景观的重要生态廊道,世博园区绿地的规划建设促使上海绿地规划系统布局结构趋于完整。黄浦江作为上海的母亲河,赋予上海滨水城市不可剥离的自然生态格局。纵观历史长河,好像黄浦江只要拐一个弯,就有一个大故事,每个转角往往会逐渐形成人群集聚处,而集聚的地方常常是广场或者绿地。而这块“绿心”恰好位于黄浦江拐弯处,地理位置优越。如此选择,可谓用心良苦;如此选择,正是要将沿江绿带还原给大自然,交还给上海城市。

城市绿地调查报告

关于北海市中山公园绿地规划调查报告 北海市中山公园是北海市历史最长,规模较大,功能较为齐全的综合性文化娱乐公园。位于繁华的北部湾中路,面积133454.25平方米,是市民和游客休息,游览,娱乐,和锻炼的好去处。 中山公园内树木繁盛,树大荫浓,有大榕树,玉兰树和大王椰子等名贵树种,还有白玉兰林区,茶花林区,人心果林区,竹柏林区和黄金间碧竹林区,特别是经过园林工人精心培植而成的“独木成林”大榕树,独具匠心。园中园还有几百盆具有岭南特色的树桩盆景园内的植物造型“海狮”,“孔雀开屏”,“袋鼠”等活灵活现,使游客流连忘返。 中山公园一年四季鲜花盛开,以福建茶,红桑,酒金榕和苏铁等植物配置组成的组合花坛在园内形成一道新的风景线。 —、调查目的 了解北海市中山公园绿地系统规划,以及绿地系统结构、布局、景观特色、植被状况,使用、管理现状等调查。 二、调查对象 北海市中山公园,绿地系统规划。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实地观察法调查。观察公园植被的特色、品种,、及规划特点。 四、调查时间:2011年9月24日星期六上午8:30—12:30 五、调查成员:刘元、邓宇、陈明晰、蒋奇男、孙瀚博、王国峰 正文 绿地结构、布局 从我们到公园看,绿地系统不完善,分布不均匀,有的绿地分几种植物,有的绿地独木成林。如大榕树。绿地结构以道路为界限划分。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绿化结构,不同的植物。每块绿地都有供人们游乐地方。而且,都有大榕树来乘凉,体现出很好的娱乐环境。公园绿地分为公共绿地、街旁绿地、道路绿地、公园游园、综合公园、专类公园、以及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风景林地等绿地,都与居民的闲暇时间生活密切的绿地。根据城市居民生活和休憩等生活行为的不同,按照所使用公园绿地的距离、使用频率以及时间的长短来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居民日常使用最多、距离最近、经常光顾的绿地,在半天内可以往返的绿地,这是一类绿地。这类绿地有街旁绿地、公园游园、公共绿地等。2、使用频率相对减少、使用时间基本在半天至一天的绿地,这也是一类绿地。例如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等。位于公园的边缘。离居住区较近。3、是居民休闲的地方,如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风景林地等,也是居民短期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使用时间较长,这又是一类绿地。 街旁绿地是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包括广场绿地、供休息的绿地。街旁绿地规模大小不一,形式灵活多样,主要满足附近居民生活的游憩活动和为路人提供短暂的休息场所。街旁处设施外,应主要以植物造景为主,临街面尽量采用密植方式,以隔离城市道路,减低过往车辆所产生的噪声,尽可能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场所。 综合绿地一般规模较大,绿地面积较多,成为城市居民远离喧嚣、颐养心的绿洲。特别是对于居住在附近的老年人,更是展练健身、聚集交往的首选地。

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

`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 一、概况与自然条件 1、市概况 市位于省西南部,处于北纬31°54′~32°16′,东经118°32′~119°24′之间;东邻仪征、句容、3县,北与天长县交界,南接郎溪、二县,西面自北向南与来安县、滁县、全椒县、和县、马市和当涂县相邻。 市是著名古都、省省会,长江下游主要的中心城市。建城于公元前472年,历经东吴、东晋、宋、齐、梁、、五代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十朝定都,史称“十代故都”。 市现辖10个区、五个县,面积6516平方公里,其中10区是玄武、白下、淮、建邺、鼓楼、下关、雨花台、栖霞、浦口、大厂区;5个县是江宁、江浦、六合、溧水和高淳县。长江由西南到东北流贯市中部,分全市为江南、江北两个部分。江南有8个区和江宁、溧水、高淳3县,江北有浦口、大厂2区和江浦、六合2县。 2.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市平面位置南北长、东西窄,成正南北向;南北直线距离150公里,中部东西宽50~70公里,南北两端东西宽约30公里。南面是低山、岗地、河谷平原、滨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单元构成的地貌综合体。 地貌区域为宁、镇、扬山地的一部分,低山山陵占全市总面积的64.52%。长江段长度约95KM;江南有淮河,江北有滁河,为市境两条主要的长江支流,其河谷平原为重要农业区。水面占全市总面积11.4%,平原、洼地占24.08%。 山脉主要由3个背斜组成,地貌上形成宁镇山脉西段的3个分支:北支沿长江南岸向西延续,包括栖霞山——乌龙山——幕府山——狮子山,海拔130~286米;中支至东边城墙,脉延伸入市区,包括钟山——富贵山——九华山——北极阁——鼓楼岗——五台山——清凉山,海拔32~486米;南支绕城东南、南部,包括青龙山——方山——牛首山——三山——云台山,海拔95~382米。江北部分,西南为老山山地,海拔442米;南部是滁河河谷平原,北部为大片岗地和零星分布的丘陵。 市平原主要有河谷平原、滨湖平原,沿江洲地及江心洲3种类型。河谷平原主要有淮河沿岸的淮河河谷平原,海拔大部分在7~10米;有位于鼓楼以北金川河沿岸的金川河河谷平原,海拔大部在6~10米;有位于江北滁河中下游沿岸的滁河河谷平 原,海拔大部分在5~10米;有位于高淳东部胥溪河河谷平原,滨湖平原为南部石臼湖与固城湖湖滨地区,地面海拔大部分在5~7米。沿江洲地分布在上新河——板桥一带,江浦、浦口沿江,六合瓜埠以南和江宁营防乡等;江心洲有八卦洲、江心洲、新济洲、兴隆洲等十多个大小江心洲;海拔大部在4~7米。 (2) 水系: ①河流: 城主要河流有长江和淮河.长江段从江宁铜井镇南开始,至江宁营防乡东为止,境长约95公里。淮河全长103公里;到武定门外分两股,一股为干流,称外淮河,绕城经中华门、水西门、定淮门外由三汊河注入长江;又一股称淮河,由通济门东水关入城,在淮清桥又分为南北两支,南支为“十里淮”,经夫子庙文德桥至水西门西水关出城,与干流汇集,北支即古运渎、经桥至公桥出涵洞口入干流。 市北部有滁河,干流全长110公里,河道弯曲,集水面积7900平方公里。南部有淳溧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