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出走与走出曹禺剧作对叛逆女性的命运探索

出走与走出曹禺剧作对叛逆女性的命运探索

出走与走出曹禺剧作对叛逆女性的命运探索
出走与走出曹禺剧作对叛逆女性的命运探索

2008年1月

第18卷第1期

榆林学院学报

JOURNALoFYULib]COLLEGE

刀an.2008

N01.17No.1

出走与走出:曹禺剧作对叛逆女性的命运探索

李霞

(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曹禺在早期的四大剧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中塑造了如蘩漪、陈白露、花金子、愫芳等情感丰富、性格各异、命运多艰的女性叛逆者的形象,她们的命运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从无觉悟和无反抗到觉醒到彻底的醒悟,最终勇敢地冲出封建藩篱,投奔光明,表现了曹禺对封建旧制度下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深切的同情,对新时代新社会的憧憬与肯定。

关键词:曹禺;出走;女性形象;叛逆

中图分类号:1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71(2008)01--0075--04

曹禺剧作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早期的四大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中普遍存在着“人物出走”的情节结构模式,他把出走作为主要情节、主要矛盾冲突的交点,通过出走的描写交待剧情、刻画人物、表现主题。围绕出走,塑造了情感丰富、性格各异、命运多艰的女性叛逆者群像。曹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赋予女性人文主义关怀、同情、理解和热爱的男性作家,他笔下的女性无论是卑微的侍萍、阴鸷的繁漪、堕落的陈白露、还是泼辣的花金子、觉悟的瑞贞、觉醒的愫芳,生命中的生与死、情感上的爱与恨、意识的觉醒与行动的自觉、人物的命运沉浮与现实的严峻、社会的动荡、时代的演进、民族的解放息息相关,通过对这些女性的描写,浸透着曹禺内心的苦痛与思索,焦灼与期望。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以及在文学创作上的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直接哺育着、激励着曹禺,在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旗帜下,曹禺对女性命运的探索独到而深刻,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也成为中国现代戏剧艺术中不朽的艺术瑰宝。

“《雷雨》是我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蚍E],这呼喊成为曹禺关注中国女性命运的第一声。作品的反封建主题十分明确,作者借侍萍(四凤有着侍萍的影子)和繁漪两个不同类型的女性角色的悲剧命运,揭露了“五四时期”封建大家庭内部的丑陋与罪恶。封建妇女的代表鲁侍萍三十年前从周公馆的“出走”是悲剧的起源,她的出走行为并不是主动而是被动的,

收稿日期:2007—10一11

作者简介:李霞(1972一),女,陕西米脂人,讲师.她与周朴园未婚生子,而周朴园却赶着要与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完婚,生下二儿子刚三天的侍萍在年三十飘着大雪的晚上被驱逐出周公馆。“正是由于鲁侍萍的被驱逐,、剧中人之间大多数的亲属关系才被隐匿,才有了由乱伦悲剧引发的毁灭。,,[2]鲁侍萍将自己的悲剧遭遇看作是命运对自己“不规矩”的叛逆行为的惩罚,作者给我们展示的是~个真实的鲁侍萍,她的思想和行为完全符合她作为一个传统的封建妇女的身份与地位,传统的男尊女卑、门当户对的思想观念,使她对周朴园只有恨只有悔而没有任何的奢望,她沉默地接受现实,委曲求全地下嫁给卑琐世俗的鲁贵,平淡悲苦地度过余生。虽然出身卑微,但她身上也不失中国传统女性的坚忍与自尊,她将自己全部的爱与理想倾注和寄托在女儿四凤身上,不愿女儿去有钱人家当使女,以免女儿重蹈她的覆辙。在十年后,她与周朴园再次相遇,她撕毁周朴园要补偿她而开给她的支

?76?榆林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总第69期)

着”。嘲

繁漪是《雷雨》中最具叛逆性格的女性形象,她与年纪大她很多的周朴园没有爱情,她难以忍受周朴园对她家长式的命令和管制。周家十几年牢狱般的生活把她“渐渐地磨成了石头般的死人”,就在这种痛不欲生的情况下,是周萍给了她爱的抚慰和生的希望,她无视名分、地位,无视封建大家庭的伦理纲常,为了爱情,她宁愿放弃太太的身份,不惜违背伦理道德,扮演一个“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角色。她跟周萍的乱伦关系,无疑是一个长久受到压追的桔寂心灵寻求滋润的反抗表现。但她终归是个受过一点新的教育的旧式女人,她的思想认识有限,她并不真正是具有个性解放意识能够独立自主掌握个人命运的女性。她想走却无法走出周家,她看不到希望,她只能将周萍视为救命的稻草,抓住紧紧不放。当周萍为自己的乱伦行为深深地自责从而否定与蘩漪的爱情,并从四风那里寻找感情寄托和心灵慰藉时,繁漪的精神世界也崩塌了,一旦失去周萍便会再次陷入痛苦深渊的失落感和恐惧感使她徒劳地想要挽回这一份原本就荒唐和无法得到认可的爱,这个果敢阴鸷、桀骜不逊的女人,在周萍面前百般容忍,低声下气,曾经暗自为自己的儿子周冲会喜欢四凤这样一个下人并且还会向她求婚的行为感到荒唐可笑、不可思议的她,也居然为了不被周萍抛弃而萌发愿意将四凤接来一起同住的想法。她的哀求于事无补,周萍执意要带四风一起出走,绝望的繁漪心申燃烧已久的恨火也终于点燃,爱的失落使她失去理性,让她变得疯狂;她彻底破坏了周家“平静”而“圆满”的秩序,“她的生命烧到电火一样的白热,也有它一样的短促。顿时,情感、郁热、境遇,激成一朵艳丽的火花。当着火星也消灭时,她的生机也顿时化为乌有”n]。繁漪的悲剧性格较之过多地忍从与牺牲的侍萍、四风等女性,无疑更能赢得深刻的同情和久远的共鸣。《雷雨》中的繁漪和侍萍,一个是封建伦理的破坏者,一个是封建桎梏的受害者,而两个人物的悲剧性却同样深刻,充分反映了曹禺对女性的同情和对妇女解放问题的重视。

《日出》中的陈白露是曹禺探索女性命运问题而塑造的另一个叛逆形象。与繁漪相比,白露有着清醒的个性解放要求,然而,她的悲剧命运同样震撼人心。繁漪曾想冲出牢狱似的周家而‘以失败告终,白露虽能成功地摆脱家庭的羁绊,却又跌进更可怕的罪恶的社会深渊。鲁迅曾在题为《娜拉走培怎样》的演讲里指出“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他在《伤逝》中给人们演示了“回来型”的“娜拉”——子君的悲剧性结局,我们又从曹禺的戏剧《日出》中找到了出走后“堕落型”的娜拉——陈白露。这是一个受到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侵蚀的知识女性,她的性格复杂而矛盾。她不甘心于自己的堕落,迫于生存的压力又不能不处于这样的境地。陈白露的叛逆主要表现在她对自己曾信奉的个人奋斗、个性解放的人生哲学的背弃。“她曾经如一个未经世故的傻女孩子,带着如望万花筒那样的惊奇,和一个画儿似的男人飞出这笼”,和所有的女人一样,把终生托付给了爱情、婚姻,她跟“诗人”相爱、结婚、生子,新婚的日子是甜蜜的“天堂似的日子”。然而,激情过去之后,世界观与价值观的不同使他们产生分歧,生活开始变得平淡、无聊,甚至相互感到厌烦,当维系两人名存实亡的婚姻关系的纽带——孩子死了时,他们便也分开了。陈自露为感情的失落而出走,她不甘心的寻找着,期盼着奇迹的出现,“终于,像寓言中那习惯于金丝笼的鸟,已失掉在自由的树林里盘旋的能力和兴趣,又回到自己的丑恶的生活圈子里。”对于爱情,她不再抱任何幻想。“这些年的漂泊教聪明了她,世上并没有她在女孩儿时代所幻梦的爱情”,当方达生以拯救者的姿态出现在她面前要和她结婚带她离开时,她拒绝了他。在她眼里,这是一个思想简单、感情纯真,依然对生活充满热情、充满理想的男人,用陈白露的话来说“是个傻子”,而她已经在这个灯红酒绿、弱肉强食、“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中陷得太久陷得太深,方达生的到来只是唤醒了她尘封已久的记忆,,她对方达生说:“我是卖给这个地方的”。营救小东西的失败,与方达生的对话,让她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屈辱地位,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沉沦堕落,清醒地意识到黑暗势力的强大与自己个人力量的孤单薄弱,清醒地意识到她和方达生之间的距离,他们并不是一条路上的人。所以,她不会跟方达生走,“因为达生没有看清那个社会本质,也没有看清应走的路,他对那个社会现实的认识,还没有白露透彻,所以白露不会把一个空泛的‘要和金八他们拼一拼’的想法,就幼稚的变成信念,而追随他一路同行。’’[5]潘月亭的破产是对陈白露的处世哲学的最后的嘲讽,她不愿继续再卖了,她知道太阳会升起来,黑暗也会留在后面,然而她清楚,“太阳不是我们的”,长叹一声便“睡”了。从繁漪到陈白露,是“剧作家对中国都市女性命运的另一种思考,侧重于她们思想感情层面上合理但却遭到扭曲的追求,失望但仍未放弃的抗争,青春和美终于在无望的追求和变态的抗争中殒灭的悲剧性思考”。[6]白露的悲剧命运揭示了一个更为严酷的真理:“单有‘五四’精神的支持,而没有社会的解放作为依托,现代都市中的知识女性,即使走出了家庭,却只能走向堕落和毁灭”。[7]

在《日出》发表后不久,曹禺创作了表现农村中阶

李爱:出走与走出:曹禺剧作对叛逆女性的命运探索?77?

级对立关系及农民的反抗与觉醒的剧作《原野》。剧中鲜明的具有。原野”性格的叛逆女性花金子与繁漪、白露是生活在不同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下的女人,但是她的反抗精神却表现得尤为强烈。旧时代旧社会的中国农村妇女,作为男性的“附属物”,她们身上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她们的处世哲学中没有自由、平等的概念,更谈不上。自我”,她们听从命运的摆布,毫无主观意志出走与走出:曹禺剧作对叛逆女和能动选择可言。而花金子不同,这是一个“野地里生,野地里长,将来也许是野地里死”的女人,是一个来自于荒野中的精灵,妖艳、妩媚,爱得热烈,恨得惊心。她难以容忍丈夫焦大星的怯懦软弱,更难以忍受婆婆焦氏视儿子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而对她的辱骂和欺压,序幕开场后金子对大星的挑逗充满诱惑,逼着这个大孝子要说出。淹死我妈”的大逆不道之言。这里有人类原始欲望的自然流露,更是被压抑的人性对男权社会以及男权帮凶的抗议。丈夫的懦弱表现令花金子极度失望,当昔日的恋人仇虎越狱回来找焦阎王复仇时,她即刻被仇虎强悍而狂躁的爱吸引,她以泼辣的表达爱情的方式逼仇虎拣起扔在地下的花并替她戴上,毫无顾忌地与他重拾旧情。面对焦大星的指责,她无限悲愤地控诉说:“你爸爸把我押来做儿媳妇,你妈从我一进门就恨上我,骂我,羞我,糟蹋我,没有把我当人看”。。为着你这个妈,我死也不跟这样的好人过,我是偷了人,你待我再好,早晚我也要跟你散”。她渴望自由,大胆追求真爱,跟仇虎一起出走的决心坚定、果敢,她坚信有“房子会走,人会飞”的这样一个“黄金铺满的地方”。这时的曹禺对妇女解放之路并不十分明确,他想求得一线希望,一线光明。尽管花金子的希望有些渺茫,尽管她逃脱得有些勉强,但她毕竟最终是冲破了传统的封建藩篱。较之繁漪、白露,花金子的思想性格单纯而热烈,她的反抗坚决而彻底,是超越,更是女性自主意识的自觉体现。

抗战开始后,曹禺以敏锐的洞察力把握着社会生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一直不断地为妇女解放探索道路。“也许在写《北京人》的时候,我朦胧地知道革命在什么地方了”,“我的诅咒比较明确些了。那种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是早晚要进棺材的!他们在争抢着寿木。而这个人世,需要更新的血液和生命。巩8]因此,北京人中的俩位女性愫芳和瑞贞在腐朽的家族和无爱的现实中能够觉醒,在曙光熹微中,跨出了精神的牢笼,投奔光明。

瑞贞是这个行将没落的封建家庭中最先觉醒的女性。她与曾霆同是封建家长制婚姻的受害者,他们还是孩子,却过早地被关进婚姻的围城。她与曾霆没有感情基础,彼此形同路人,婆婆对她经常是无端的辱骂和恶语相加。在曾家这个精神牢笼里,她饱尝人生的愁苦与辛酸。她的性格变得忧郁而缄默。但她的心境虽然抑郁,却绝不怯懦;她的缄默,正意味着她面对着这种屈辱的环境所表示出的无言的轻蔑和无声的抗议。她积极地从书籍中寻求人生的答案和真理,“是书籍教她认识现在的世界,也帮她获得几个热心为她介绍书籍以及帮助她认识其他方面的诚恳的朋友一。她逐渐看出她的将来不在这狭小的世界里,“这幽灵似的门庭必须步出,一个女人,该谋寻自己的出路”。正是这新世界的新意识、新希望在她内心唤起一种坚毅的性格力量,这力量是她的长辈和同辈都不曾有过的。她痛苦而果断地结束了不幸婚姻及其不幸的产物,义无反顾地走出了罪恶的家庭,在袁任敢与进步朋友的帮助下,奔向暗指解放区的“那一边”。而瑞贞性格的闪光之处更在于她对愫芳的同情、劝说与帮助。

愫芳是《北京人》这部悲喜剧的真正女主角,剧作家对她倾注了自己的理想与爱。愫芳的生活处境和性格特征,既不同于侍萍,不同于繁漪,也不同于陈白露。在曾家她名为小姐,实际上被当作下人一样使唤,她与曾文清情投意合却无缘厮守,相互守着、苦着、看着、望着,谁也喘不出一口气。曾老太爷因为怕失去她这根“拐杖”而千方百计阻挠她嫁人,曾思懿知晓她与曾文清两心相悦而视她为眼中钉,对她冷嘲热讽。伶仃孤独,寄人篱下的生活形成愫芳特有的沉默忧郁的性格和惊人的耐性,在她异常缄默的外表中,谁也猜不出她心底压抑着多少痛苦与愿望。在极度的精神痛苦中愫芳产生极其变态的心理,她宁愿牺牲自己而把别人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快乐的生活理想。曾文清的出走给了她希望,她对瑞贞说:“活着不是为着自己受苦,留给旁人一点快乐,还有什么更大的道理呢?“看见人家快乐,你不也快乐吗?”为着这个理想,她坚守着内心对文清的爱,一如既往的照料他的老小,他爱的字画,连他所不爱的思懿都觉得该体贴,该爱,“为着他所不爱的也都还是亲近过他的!”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着实具有令人肃然起敬的崇高性,然而,曾文清却只是一副有着不凡外表的“生命的空壳”,他“已经不会飞了”,他的悄然落魄的返回,惊破了愫芳的迷梦,“天真的能塌,哑巴都急得说了话一,她幡然醒悟,“这个家是监牢!”在年轻勇敢的瑞贞的帮助下,愫芳毅然冲破情感羁绊,向新世界走去。曹禺通过这个艺术形象揭示封建妇女也会因着个人的际遇、环境的改变而产生觉醒意识,从而转变成为“新”女性,“生活不是痛苦、受罪、受折磨的,生活应该是幸福的”。[9]从上面的论述来看,曹禺笔下女性命运的轨迹是清晰的,她们的命运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息息

?78?榆林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总第69期)

相关。她们渴望自由追求幸福,她们要摆脱几千年来一直牢牢束缚着她们的封建桎梏,她们的出走之路坎坷曲折,血泪斑斑,这中间有悲有喜有失败有成功。侍萍既没有觉悟也缺乏反抗,繁漪有反抗而缺乏觉悟,陈白露虽有觉醒却又没有积极的抗争,在强大的旧势力和黑暗的社会现实的笼罩下,她们看不到希望,她们的悲剧结局无可避免。而花金子、愫芳、瑞贞既有觉悟又有行动,在新时代新气息的感召下,她们积极地寻找光明,因而她们能够冲出黑暗的闸门,奔向新生的道路。这些女性形象递进性地反映了曹禺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探索,也是曹禺剧作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rllEs-l曹禺.曹禺选集(后记)[A].曹禺.悲剧的精神I-c-I.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

r2-l王晓华.压抑与憧憬EMI.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E3-l(港)杨玉峰.曹禺剧作与中国妇女解放问题[A].田本相,刘家鸣.中外学者论曹禺E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r4l曹禺.雷雨序[A].曹禺.悲剧的精神.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

E52潘克明.曹禺研究五十年[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

[6][7]刘增人.论曹禺的都市剧作中人物形象系列i"A"I.田本相,刘家鸣.中外学者论曹禺I-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F9"I曹禺.和剧作家们谈读书和写作EA].曹禺.悲剧的精神Ec3.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李晓霞)(上接第74页)

在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七个尖角顶的房子》中,故事描写了潘钦家族的子孙因为祖先所犯下的罪行而为冤魂所逐,代代死于非命。他通过故事说明“一代人的罪孽要延续到后代”。书中描写了潘钦家族的后代怎样为继承房子而互相陷害,直到最后由“爱”解开了世仇的死结。他的《福谷传奇》和《玉石雕像》也对罪恶问题作了抽象的探讨,但在深度上无法与前两部相媲美。

霍桑从宗教的“原罪说”观点看待人类社会,认为人类有罪恶的天性,他们都难免要犯他们的祖先亚当和夏娃的过失,所以人必须自觉地负罪行善。社会罪恶问题不能用严酷的惩罚和天性的报复去解决,而应当像海丝特?白兰和丁梅斯代尔一样,以仁慈博爱的胸怀,诚实地洗清自己的罪过。“原罪说”使他在一定程度上深入人性的真实,对人性有着不同常人的理参考文献:解。在他看来,一切社会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犯罪现象等等的根源,都不在社会物质生活中,而是由世界上固有的一种“恶”所造成的。显然,这都是加尔文教教义中关于“原罪”、“内在的堕落”等观念对霍桑的思想影响。这种思想直接反映于作者的作品中。于是在霍桑笔下社会问题的解决都要从这个无所不在的“恶”入手,他认为“内在世界一旦净化,外在世界游荡着的许多罪恶都会自行消失。”这种把抽象的恶当作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创作倾向。对于他不理解的现象,他未曾考虑过其他可能的因素,如社会因素等。因此,他时常在悲剧的深渊中徘徊,对生活和人类社会持一种悲观的态度。但不可忽视的是他的一些作品的确也给人类一些希望,人们能通过自身的完善从罪恶中解脱出来而获得灵魂的解救。

I-1]尼娜?贝姆j论霍桑的红字[M].波士顿特温出版社,1986.57

i-z-1哈敏.神秘的红字AI"J].外国文学研究,1990,(1).

131霍桑.红字[M].姚乃强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4.2.

E4]霍桑.霍桑小说全集l-M].胡允桓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9.

(责任编辑:李晓霞)

出走与走出:曹禺剧作对叛逆女性的命运探索

作者:李霞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刊名:

榆林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LIN COLLEGE

年,卷(期):2008,18(1)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7条)

1.曹禺曹禺选集(后记) 2005

2.王晓华压抑与憧憬 2001

3.杨玉峰曹禺剧作与中国妇女解放问题 1992

4.曹禺雷雨序 2005

5.潘克明曹禺研究五十年 1987

6.刘增人论曹禺的都市剧作中人物形象系列 1992

7.曹禺和剧作家们谈读书和写作 2005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崔俊勇.CUI Jun-yong曹禺与易卜生家庭剧中出走主题探微-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25(4)

易卜生和曹禺的家庭剧都成功塑造了一批出走型人物.易卜生笔下的突围人物以易卜生式的个人主义、人道主义为探寻动力,在对现实问题的揭示中昭示出走人物的决绝态度,表现出对个体与自我精神向度的开掘;曹禺笔下的出逃人物以个性解放、自我拯救为动力,在对现实问题的解答中昭示出走人物的迟疑态度,表现出对群体与社会物质向度的拓展.这种与他们各自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的差异性导致了不同的戏剧张力.

2.期刊论文谭淑娟.Tan Shujuan从拯救到逍遥——由"出走"情节看曹禺早期剧作人文关怀的历程及其局限性-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2(5)

曹禺的四部代表作中共同的"出走"情节,向我们展示了作者人文关怀的历程.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拯救"之环,同时也意味着"上下求索"的终结.作者以后的创作已经没有了那种厚重的拯救和拯救的厚重,一变而为轻松的"逍遥游".

3.学位论文白银花曹禺早期剧作的出走主题研究2009

纵观曹禺的前期剧作的创作,家一直是作者热衷表现的对象,通过家所造成的压抑和恐惧来传达作者的苦闷和抑郁,为了拯救这些备受精神折磨的灵魂,作者不断探索拯救之路,通过出走主题来建构他的理想人性。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切入,对曹禺早期作品中的人性进行剖析,通过对《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四部悲剧的逻辑分析来揭示作者对人、人性以及命运的困惑和迷惘,突出压抑、出走与拯救之间的逻辑与矛盾,拯救之路的沉重与轻盈,就是在这种沉重与轻盈的矛盾中彰显了作者的理想人性构想。

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引言主要说明本文出走主题研究的思路和总体框架,论述本文所要阐述的主题和论点。论文主体部分详细论证曹禺早期剧作中出走情节的形成及理想人性的建构,并探讨这一现象生成的主客观原因。

本文将分三个章节进行层次性的解析:

第一部分主要是描述早期曹禺剧作中的出走主题,通过对《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剧本中出走情节的逻辑探讨,由《雷雨》表现萌动的出走意识到《日出》表现绝望中黎明的曙光,再到《原野》中表现走向满地铺金的自由地,最后通过《北京人》彰显作者拯救之路的沉重与轻盈。

第二部分主要描述出走者身上集中的闪光人性,反映了曹禺对理想人性的思考。自由力感博爱的理想人性集中了作者思想精华和精神追求,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三部分重点分析出走主题与曹禺思想发展之间的关系,社会环境、文化熏陶和作者自身的成长环境及心理动因,各种因素促成了这种文化景观的形成,而出走主题又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发展历程。

结语部分主要是在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本文的核心和思想构成,并指出本文研究不足和需要做出的努力。

4.期刊论文焦敏"突围"或"出走"——曹禺剧作对"家"文化的思考-东南传播2007,""(5)

曹禺的剧作如实地呈现现代人的生存心理.演绎着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梦想与现实、驯顺与突围、伦理道德与个体的内在冲突.上述特征使曹禺的前期剧作从对时代的简单复制走向了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深沉思考,从而超越了历史的局限,刷新了对乱世中的国人的抒情表现.

5.期刊论文解玉洁"目标只有一个,道路却无一条"——试论曹禺作品《雷雨》中的"反出走"结局-时代文学(双月版)2006,""(3)

《雷雨》作为中国话剧经典与"出走"原型不期而遇,作品中人物面对环环相扣的"狭之笼"进行了不同的挣脱表演,然而"目标只有一个,道路却无一条"的人类永恒处境使得他们最终无处逃遁,他们因此付出了生存和生命的代价,出走的初衷迎来反出走的结局,出走的可行性遭到质疑,更残酷的是出走的意义也被时间从终极加以消解,出走走向了自我怀疑.

6.期刊论文师伟伟"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论曹禺早期剧作的死亡主题-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25(1)

死亡是曹禺早期剧作着力表现的主题之一,"性爱-死亡"、"出走一死亡"所形成的"罪恶-惩罚"模式是曹禺对人类悲剧命运规定性的独特理解.通过对死亡现象的诗意描述,曹禺表达了对人类整体命运的关注.

7.学位论文王兴强论曹禺剧作的戏剧化结构2007

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在中国有说不尽的曹禺。本文着力论述曹禺的剧作结构——戏剧化结构。

绪论概述曹禺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无人可出其右的地位、曹禺戏剧的研究现状以及曹禺剧作结构的研究价值。

第一章论述戏剧冲突下的共同精神内质。矛盾冲突是戏剧结构的核心,曹禺早期戏剧的结构设置紧紧围绕矛盾冲突展开,冲突多变且因剧而宜。在多变戏剧冲突下,曹禺早期剧作有共同的精神内质的,即对原始野性的讴歌赞美。但是,对原始野性的讴歌赞美在曹禺后期剧作中退却消失,戏剧冲突也随之匮乏。

第二章论述曹禺剧作的整体结构模式。锁闭世界和旁逸而出的新世界构成曹禺剧作富有张力的整体结构模式。曹禺以“家”作为锁闭世界的表达方式,而以“出走”作为走出锁闭世界、寻到新世界的手段。曹禺早期剧作结构模式的发展过程正是新世界逐步战胜锁闭世界的过程。在后期剧作中,随着锁闭世界的崩溃,新世界成为主体结构模式。

第三章论述戏剧情节的化用。情节是戏剧结构的重要因素。剧作构思首要来自对生活素材、印象的重新组合,但是,对固有戏剧情节化用、重构和再创造也是剧作构思的一重要来源。曹禺剧作的诸多情节正是来自对中外戏剧情节的化用和重构。戏剧情节的化用是曹禺剧作结构的一大特色。

第四章论述曹禺剧作结构的诗化。追求诗性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方向。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染与西方戏剧的借鉴下,曹禺注重诗意与剧作结合,取得了很高成就。本章从两方面论述曹禺剧作结构的诗化:一是语言,二是戏剧性情境。

结语概述曹禺戏剧化结构的特点并指出曹禺在建国后并未将其戏剧化结构更好地承继发展,这也成为中国现代话剧的一大遗憾。

8.期刊论文秦朝晖.QIN Zhao-hui出走堕落的娜拉 --《沉香屑·第一炉香》与《日出》比较-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5(4)

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和曹禺的<日出>,都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女性出走后堕落的故事,但是这两个故事恰好前后承接,互为文本,演绎了女性出走后,因经济原因受诱惑而堕落,在堕落中必然走向死亡的全过程,由此传达了两位作者对女性问题的不同思考.

9.期刊论文张默瀚家的隐喻与拯救梦想的无奈——易卜生、曹禺人生际遇及其对生命终极关怀意识之比较-山东

教育学院学报2007,22(1)

易卜生和曹禺都对现实有一种本能的恐惧与逃避,他们对家有一种本能的渴望,而他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内心深处清醒地意识到生活的无奈与理想的飘渺.在他们的剧作里,家的寓意有了极大的象征意义,家是他们渴望的幸福温馨的港湾和生活的理想,家又是他们极力逃避的、令他们人生窒息的噩梦般的现实,理想与现实都在家的逃避与追寻中显现,人生的寻梦也因此显得更加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痛苦与无奈.这种拯救的梦想与无奈的背后是他们因为传统文化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异和因为共同的人文关怀而形成的相近表达方式.

10.期刊论文初清华寻找诺亚方舟--从"出走"看曹禺早期剧作的哲学意蕴-常熟高专学报2003,17(3)

曾禺早期剧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中,普遍存在着的人物"出走戏"的结构模式,其中蕴含着作者的生命哲学.这种生命哲学观认为生的常态是"困境",而困境产生的根源在于欲望的泛滥,批判了"出走"(逃避责任)的行为,认为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才是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这种生命哲学观是对"五四"过分强调个性张扬的反思,然而这种反思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对峙中也难免会产生道德的困惑.这种困惑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的反映,也是产生曾禺早期剧作和后期剧作不同风格的原因.

本文链接:https://www.docsj.com/doc/4811652640.html,/Periodical_ylgdzkxxxb200801021.aspx

授权使用:武汉大学(whdx),授权号:bdfb2aa4-868b-4140-b8bb-9e0d01236a5b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12日

曹禺先生的生平以及其作品的简介

曹禺先生的生平以及其作品的简介 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曹禺祖籍湖北潜江。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曹禺的妻子李玉茹是著名京剧旦角演员。 曹禺,卓越的中国现代戏剧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论王小波笔下的女性形象

论王小波笔下的女性形象 王小波,唯一一位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也是一位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他在“文学即人学”的意义上进行文学创作,他的小说里充满着对人性深刻、理性的思考。目前,王小波其人及作品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却少有学者深入探究王小波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价值。他笔下的女性拥有真性情,她们果敢、积极、自主,具备突破重围的智慧与激情,是作家对人性所有美好的寄托,对女性人物的解读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王小波小说的核心内涵。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性别意识领域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王小波对于两性地位与关系的独到见解和他的自由主义思想赋予了她们不同寻常的女性主义价值。他那些带有性别意识的文学创作,有助于打破男作家们的男性性别主体的局限性,真正做到了在塑造人物时尊重两性性别特点与个体差异,为文学研究提供一种多元化、平等化的文化视阈。笔者认为,王小波笔下的女性叙说的意义,并不在于解构男权中心文化,而在于对人类文化和文学的漏洞与缺陷进行有益的补充与修正,从而不断完善女性形象本身。小说中女性主体价值的建构,是争取在文化与文学领域提倡性别公平,提倡在差异性基础上的性别平等。通过阅读文本中的女性人物,笔者认识到只有自觉突破对于两性抒写的界限时,女性人物的发展才能具备辽阔的疆域和广阔的前景。当作家与评论者都能充分认识到两性的性别差异与性别价值,并做出正视性别差异、超越性别局限性的努力时,文学的发展才能真正拥有更为

辽阔的疆域和更为广阔的前景。因此,笔者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为切入点,分别从女性人物对作家“理想之身”的承担、自我主体的建构和救赎、女性主义价值三个方面展开对王小波创作活动和文学作品的研究。本论文主要分四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梳理、总结了以往的小说人物研究成果,并强调女性在其小说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第二章主要结合《绿毛水怪》、《地久天长》、《舅舅情人》以及《红拂夜奔》四部小说,试图分析作家对自我的表达及理想是如何寄托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身上的。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挖掘在她们身上凝聚的作家的想象力、对现实的深刻批判以及对自由精神的表达。第三、四章立足于女性意识的角度对王小波的作品及人物进行剖析。第三章是以《革命时期的爱情》和《黄金时代》中的女性形象为范例进行解读。对于女性生命意识的展现,王小波的小说中存在两种情况----女性主体价值的异化与建构。前者主要表现了集体无意识状态下女性的生存境遇;后者则重点表达了女性个体对自我在现实中存在的思索。这种带有明显性别意识的创作,是王小波对女性生存境遇的反思,它张扬了女性的个体精神自由与主体意识,也彰显出女性与历史、文化之间密切的错综纠缠。第四章就王小波在女性性别意识抒写方面所体现出的价值予以梳理和总结。对于失势男性与英雄女性的塑造、兼具男性与女性视角的创作以及对深埋于文字之中的“第二性”的潜在剖析,都赋予了作品一定的女性主义价值。作家深究于历史与文化土壤的感性抒写使女性的生命体验及精神之伤得以清晰地展现。结语处总结王小波笔下的女性形象价值及不足之处,重新审视王小波和小说的思想

建国前曹禺的戏剧研究述评

建国前曹禺的戏剧研究述评 卢兆旭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1) [摘要]曹禺的戏剧作品主要集中在建国前,最初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为此有必要理顺研究线索,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从《雷雨》到《家》,研究者的观点各不相同,毁誉不一。做一下研究梳理工作,有利于理清曹禺戏剧的创作历程,为后来者创造基础。 [关键词]曹禺建国前戏剧研究【黑龙江史志2008.14】 文史艺苑 曹禺作为中国现代最为杰出的戏剧大家,自他的第一部戏剧《雷雨》问世以降,研究者是络绎不绝,成就斐然。而且曹禺的戏剧自始至终就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把他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他的剧作在世界许多国家演出。但是,也应该看 到曹禺的戏剧从诞生起就引起不少争论,褒贬不一,这也是伟大作家的共同命运。 曹禺作为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大家,现代戏剧在曹禺的手中走向成熟,成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奇迹。他创作的戏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等,感动和净化了人们的心灵,世人从他的艺术世界中获得丰富的人生养料。文学史家也有大致的认识:第一,从《雷雨》开始,中国现代话剧成为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第二,他成功的借鉴西方的戏剧形式,并很好地结合中国古典戏剧的精华,将二者糅合为中国现代戏剧的模式,达到了可与世界戏剧大家比肩的水平。 曹禺在一九九三年夏秋之间创作了四幕剧《雷雨》,一九九四年七月发表在《文学季刊》第1卷第3期上,1935年5月由留日学生戏剧团体中华话剧同好会在日本东京首次演出。从那时起,人们就开始研究《雷雨》,研究曹禺,论文数量惊人,很少有作家出现这种情况。 曹禺的处女作《雷雨》自从诞生以来,众说纷纭,观点颇多。有三篇最早的评论文章值得注意。第一篇文章是刘西渭的《<雷雨>———曹禺先生作》,刘西渭认为:“《雷雨》是一个内行人的制作,虽然是处女作,勿怪立即抓住一般人的注意。”“在《雷雨》里最成功的性格,最深刻而完整的心理分析,不属于男子,而属于妇女。”“她(繁漪)是一只沉了的舟,然而在将沉之际,如若不能重新撑起来,她宁可人舟两覆,这是一个火山口,或者犹如作者所谓,她是那被象征着的天时,而热情是他的雷雨。所谓热情也者,到了表现的时候,反而冷静到像叫你走进了坟窟的程度。于是你更感到他的阴鸷,她的力量,她的痛苦;你知道这有所顾忌的主妇,会无顾忌地揭露一切,揭露她自己的罪恶”。 第二篇文章是郭沫若的《关于曹禺的<雷雨>》,在该篇文章中郭沫若称赞:“《雷雨》的确是一篇难得德的优秀的力作。”“作者于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术等,似乎也有相当的造诣。以我们学过医学的人看来,即使用心地要去吹毛求疵,也找不出什么破绽。在这些地方,作者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杰出的一位。”而且郭沫若又从希腊悲剧的观点来考察曹禺的戏剧创作,认为“作者所强调的悲剧,是希腊式的命运悲剧,但正因为这样,和它的形式之新鲜相对照,它的悲剧情调却不免有些古风。”郭沫若的评价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之特殊,但是有其合理性,现在看来,从中可以获取另外的信息,那就是希腊的悲剧性命运。 第三篇文章是张庚的《悲剧的发展———评《雷雨》》,作者认为《雷雨》最成功的是人物的塑造,剧作的失败在于把性格悲剧、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混在一起,粗看似乎是对的,但是仔细一看,却恰恰相反,在现代的悲剧构成上,需要的正是混合,不,有机的统一,而这剧的失败,正是因为这不是统一而是混合,时时现出了裂痕和矛盾。该文的作者最后探讨了世界观和命运观的关系问题,认为:“现代人也仍旧受着命运所 支配,但这命运不是不可知,而是社会的。”张庚从另一角度作了评价。 最初的这三篇文章具有代表性,即使论述未必精当,但是有启发性,从戏剧理论到舞台艺术,从人物塑造到思想蕴涵,进行了梳理,对《雷雨》的把握是比较准确的。 紧接者曹禺又创作了第二部戏剧《日出》,这时是1936年6月在《文学月刊》上连载,并于同年11月出版单行本。因为《雷雨》的在全国的上演和在国外的影响,还未等《日出》上演,各种报刊就出现了不少评论文章。当时茅盾有一篇文章《渴望早早排演》,他说:将这样的社会题材搬上舞台,以我所见,《日出》是第一回。巴金也撰文指出:“它和《阿Q正传》、《子夜》一样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最好的收获。”李蕤在《从<雷雨>到<日出>》中指出:“如果我们嫌《雷雨》给我们展开的是封建家庭的废圮,那么我们该承认《日出》给我们指出的却是脓疮社会的大半面;在社会上,《雷雨》里把生活在两个极端的周朴园和鲁大海的世界用血缘密密相连的把他们绳缚成一树枝叶,而《日出》却是自自然然的以陈白露为中心牵出可能是附在她身边的人物。”所以陈白露的世界更切近我们的生活,就像活在我们的周围,是那么的熟悉。 但是,在曹禺的话剧发表后不久,有位作者黄芝冈写了 一篇《从<雷雨>到<日出>》,对二者大加鞭笞,作者説:“《雷雨》的结构是相当巧妙的,像一篇写得很花巧的文章使比较清楚的读者也给它的论据迷惑了,暂时承认它糊涂的结论;而且,屋子里的勾当像《群鬼》,不断地嚷着闷又像《文舅舅》, 将西欧名剧搬来做门面,盖一栋中国的老房子,既好像对社会上的高等人来一点讽刺,又好像是充满着虚无主义的情调。然而都不是的,主要的却是“正式结婚至上主义”和青年人都死完了留老年人撑持世界的可笑的收束!”该文作者的评论失之偏颇,他对曹禺的戏剧也作了中肯的评价,对其结构作了肯定。 周扬在《论<雷雨>和<日出>———并对黄芝冈先生的批评的批评》中,对黄芝冈的论点作了批评,他说:“《雷雨》和《日出》无论是在形式技巧上,在主题内容上,都是优秀的作品,它们具有反封建反资本主义的意义。用一脚踢开的态度对待这样的作品,无疑地是一个错误。黄芝冈先生站在前进的立场,把这两个剧本説的一钱不值,这使我们不得不抗议。 52

曹禺作品全录

01 《雷雨》 02 《日出》 03 《原野》 04 《北京人》 05 《王昭君》 06 《蜕变》 07 《争强》 08 《家》 09 《艳阳天》 10 《黑字二十八》 11 《胆剑篇》 12 《桥》 13 《明朗的天》 14 《财狂》 15 《镀金》 16 《冬夜》 17 《新村正》 18 《正在想》 二、小说诗歌 01. 今宵酒醒何处 02. 诗两首 03. 四月梢,我送别一个美丽的行人 04. 不久长,不久长 05. 南风曲 06. 贺词——张校长七十大庆 07. 赠友人 08. 前进,英雄的中国人民 09. 谁活在我们心当中 10. 拉紧绞索 11. 我们要歌唱——敬读毛主席词二首 12. 胜利的奠基 13. 赠一六六中学一百二十年校庆 14. 编钟 15. 悼董行佶同志 16. 贺唐代梨园遗址碑剪彩揭碑 17. 游汨罗江悼屈子祠 18. 悼屈子 19. 病中噩梦 20. 二人 21. 花 22. 冬菊 23. 病中偶记

25. 如果 26. 无题 27. 一片绿叶 28. 无题 29. 玻璃翠 30. 《巴金国际学术讨论会》题诗初稿 31. 老了 三、文艺评论 01. 我对于大会的一点意见 02. 永远向前 03. 文学艺术的裔嘲就要到来 04. 要深入生活 05. 必须认真考虑创作问题 06. 不断努力,写更好的作品 07. 让我们的事业飞跃前进 08. 提高戏剧艺术的质量 09. 切忌浅尝辄止 10. 谈读书 11. 杂谈文艺工作 12. 多读书,读透书 13. 语言学习杂感 14. 奋起金棒驱迷雾好锄大地种新花 15. 不容抹煞的十七年 16. 迎接霞光灿烂的文艺春天 17. “黑线专政”论抹煞不了毛主席、周总理的丰功伟绩 18. 团结全国戏剧工作者,高歌猛进! 19. 北京市文联第三届理事会第二次扩大会议开幕词 20. 几点随想 21. 多写、多写、再多写 22. 思想要解放创作得繁荣 23. 道路宽广大有作为 24. 迎接社会主义戏剧繁荣的新时代 25. 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开幕词 26. “黄泉前后人,少壮须努力!” 27. 满怀信心 28. 学习鲁迅 29. 出色的贡献 30. 在全国中青年话剧作者读书会上的开幕词 31. 对中青年剧作者的希望 32. 重视编辑工作,办好戏剧刊物 33. 热烈的祝贺真诚的希望 34. 不要辜负人民的期望

浅析曹禺及其经典作品

浅析曹禺及其经典作品《雷雨》 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周围一片凄厉,荒凉,却有一样东西,也是在那么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哀,那就是------戏剧大师曹禺的代表著作《雷雨》。 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1996年12月13日逝世,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他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他的姓氏“万”的繁体字为一个“草字头”和“禺”字,草字头与“曹“谐音,故“曹禺”即“万”)。孔庆生的《曹禺论》里曾说过:“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就一句话,却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众所皆知,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他的《雷雨》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其后的《日出》、《北京人》、《蜕变》也都是杰出作品。 曹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他的反帝反封建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青少年时代的他对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他在谈到写作意图时曾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雷雨·序》里也曾写到“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在我看来,就是因为有了他这样的情感,所以才有了《雷雨》的悲剧,而这样的悲剧在这样的时代下却是必然的。 我们都知道,《雷雨》是以两个家庭的之间的纠葛为主的。通过表现这两个家庭的悲剧和罪恶,它所想表达的其实就是那个时代下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而这场悲剧和罪恶的制造者正是那些威严体面、道貌岸然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剧本虽然从性爱血缘关系的角度,写了一出家庭的悲剧,但客观上也反映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某些侧面。而充满不义和邪恶的旧家庭正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缩影。从这个角度看来,这赤裸裸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譬如地位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以《倾城之恋》、《金锁记》为例 摘要:张爱玲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无疑是一个惊艳了时光的存在,她的文字、她的旗袍似乎已经牢牢地嵌入了上海的一砖一瓦中,烙进了上海的肌理中。同时在她的文字中也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各自有着属于自己的个性。本文将就《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和《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例,进行一个大致的比较分析,以此来增进我们对于张爱玲的了解与认识。 关键词:出身经历性格结局 “一座城市的覆灭,成就了一段无望的爱情。”有多少人因为这样一句话的吸引而去找到《倾城之恋》这本书来看?张爱玲将白流苏与范柳原这两个“自私的人”放到了香港这个繁荣与危机同在的城市,让“自私的女子”与“自私的男子”在这样一个动乱的城市里相互依靠却又相互利用,最后终于互诉衷肠、表白心意,成就了一段传奇,成为了许多男男女女的向往。 而在张爱玲的另一部作品《金锁记》中的主人公曹七巧的故事却让人不怎么喜欢。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姑娘,爱上了一个男人,却偏偏嫁给了他病怏怏的哥哥,做了他的嫂嫂,整日里面对一群善于搬弄是非的妯娌,连丫头也可以肆无忌惮地欺辱她。在这样的处境下,丈夫无法给与她庇佑,心上人也对她避之不及,娘家人只当她是全家的摇钱树,贪婪地频频伸手。于是之后的曹七巧变得相当厉害,斗败了妯娌,拽住了婆家的大权,主宰了儿子女儿的人生,报复了心上人的无情,将其他人的人生变得与自己一般痛苦。最后她的儿子恨她、女儿怨她,心上人远离她,所有的人都对她恭恭敬敬。于是,她成功地引起了读者的厌恶。 白流苏与曹七巧,同为女人,怎么就一个终得圆满,一个孤老终身呢? 流苏,一个听起来就比其他的七巧之类的名字要美得多的名字,出身世家,虽然家族早已败落,家中也是人丁旺盛,所以通晓人情世故,天真无邪却也不乏心机;曹七巧,麻油店老板的女儿,自小被派到柜台买油,接触到的是最最底层的老百姓,见识到的是最最平凡不过的家长里短,可以说是在人民内部成长起来的好孩子,拥有的是劳动人民特有的淳朴,真正天真质朴。两个人比较起来,似乎是自然成长起来的曹七巧更讨喜一些,“买油西施”,人们如是称呼。

论曹禺戏剧中的女性形象

论曹禺戏剧中的女性形象 140010043 01班王娅羽 摘要:曹禺在他的戏剧作品中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四部剧作中的女性形象。他在《雷雨》中塑造了蘩漪、侍萍、四凤三位女性,在《日出》、《北京人》、《原野》中又着重塑造了陈白露、愫芳、花金子三位女性。本文将把这些女性分为传统女性和另类女性进行简要对比分析。 关键词:曹禺戏剧女性形象 在曹禺的剧作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女性,有评论者称之为“女性天以使”形象,以侍萍、四凤、愫芳等为代表。这类女性是男人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把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佳人”与“母亲”两类女性整合为一体,去除了“佳人”身上的风月之感与“母亲”身上的无性化特征,成为爱与美相结合的受难天使,是男人心中最理想的爱人形象。另一类女性是以蘩漪、陈白露、花金子为代表的另类女性。她们大多处于“五四”时期,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和洗礼。她们勇敢的追求自由、欲望、爱情、张扬意志,彰显个性。一、传统女性形象分析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女性一直被定位为男人的附属品,她们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她们在做女儿时就被灌输一些三纲五常的思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在家里的各种教育都是为了让她们可以在将来嫁个好人,然后为她们的丈夫提供更好的服务。 她们任劳任怨的料理家务,提供性服务,甚至在男人看来她们只是传宗接代的生娃工具。 她们从一生下来就被规划好了将来的人生,在社会伦理道德的熏陶下她们只能按照别人安排的人生规划走,不敢越轨半步。在男性眼中,她们贞洁、美丽、温柔、善良,为他人着想,默默承受来自生活的酸甜苦辣,她们具有坚韧的忍耐力和忘我的牺牲精神。 1.善良、软弱、苦难深重的母亲——侍萍。侍萍作为一个旧时代的下层妇女,她的 人生已经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属于丈夫,一部分属于儿女。她的存在总是将自己低到尘埃里,她总是蛰伏在最不引人注意的角落,一边默默无私地为他人奉献,一边希望得到对方的关爱和理解,从而确证自己的存在价值。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对生命充满希望,有着无穷韧性的女性,却在命运的捉弄下走向崩溃,失去理智。 在那样的年代,女人前半生的幸福往往押在婚姻的赌注上。少女时代的侍萍与周家少爷周朴园定情,并且为他生下两个儿子。然而周朴园却因为利益狠心的遗弃了侍萍,毁灭了她少女的爱情之梦。并且失贞的事实,彻底葬送了侍萍在后来追求婚姻幸福的可能性。因为在那个年代,一个失贞的女人被视为耻辱,不会有一个好男人去珍惜疼爱你。 因此她绝望于爱情,也失去了追求爱情的权利。这段感情令她受尽情感和道德的折磨,在世人面前,她背负着失德的十字架艰难前行。可以肯定的说,周朴园的背叛彻底的毁灭了少女侍萍的纯真年华。 被周朴园遗弃后,她默默地自己舔着伤口,忍受着生活带给她的各种苦痛,希望女儿不要重蹈她的覆辙。她像中国许多劳动农民一样淳朴,安分守己,且有命运观念,宁可自我牺牲也不伤害别人。命运就是这样喜欢和老实人开玩笑,再见周朴园,她既没有幻想,也不求补偿,而是为了周家的面子,为了儿子,不和亲生骨肉相认。面对长大成人的长子周萍,她的隐忍和欣慰矛盾交织,只一句“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①她虽亲眼看见鲁大海被殴打,但后来还是警告他不准伤害周家的人。她竭力反对周萍 和四凤恋爱,但是在她得知四凤已经怀孕后,却非常痛苦而果断的放他们去,宁愿自己承担命运的惩罚。她是一位非常慈悲伟大的母亲,为了子女的幸福而甘愿牺牲自我。她

赏析曹禺四大经典话剧之

赏析曹禺四大经典话剧之《日出》 故事——交际花陈白露受银行家潘月亭供养,整日与一群游手好闲的寄生虫相周旋,虽厌恶和鄙视周围的一切,但只能抱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昔日的恋人方达生希图拯救她,她亦无力自拔。潘月亭投机股票失败,陈白露债台高筑,深感前途渺茫,最终服毒自杀《日出》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日出》的思想是暴露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 剧本通过对半殖民地都是群丑的出色描绘暴露社会的黑暗糜烂。有工于心计的银行家潘月亭、卑躬屈膝的李石清、俗不可耐的顾八奶奶、洋奴张乔治等。这些都市群丑聚在陈白露的寓所里寻欢作乐,而又尔虞我诈,充分暴露了被金钱扭曲了的畸形人性。二、描绘“不足”者的被受欺凌。“小东西”被卖进妓院;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们善良、忠厚和倔强的品性。 剧本通过对都市群丑和下层被侮辱被剥夺者的描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中国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图景,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的主题。 人物——潘月亭: 潘月亭是大丰银行的经理,他老奸巨滑、深谙世故、心狠手辣、藏而不露。当潘月亭得知李石清用偷看文件的方式掌握他的底细之后,只表现出原始的愤怒:“你怎么敢——”随即又转变话锋:“石清,不不——这不算什么。不算多事。互相监督也是好的。”他一改嫌李石清多事的骄横态度,与李石清成了“一条战线”的朋友,显得异常亲密。他并非宽怒了李石清的多事之举,而是将怒不可遏深深地埋藏地心底,用缓兵之计让李石清有充分的“表演”的机会和时间,况且,“燃眉之急”的时刻,李石清还会派上用场,此等小人此时还得罪不得……潘月亭接受李石清想做襄理的暗示:(沉吟)“昌,襄理,——是啊,只要你不嫌地位小,那件件事总可以帮忙。”他对李石清又采用了欲擒故纵之法,更显示了潘月亭的狡猾和老谋深算。潘月亭渡过了临时的难关之后,他一改对李石清的态度。在李石清得意地描绘银行的美好前景时,他毫不隐讳地说:“有人说不定要宣传我银行的准备金不够?”“说我的银行这一年简直没有赚钱,眼看着就要关门。”“同人背后骂我是个老浑蛋,瞎了眼,昏了头,叫一个不学无术的三等华来做我的襄理。”潘月亭对李石清的憎恨和不满已溢于言表,话语中暗含嘲讽和杀机。他终于炒了李石清的鱿鱼,解除了心头之隐患:“不过你今天坐的汽车账行里是不能再替你付的。”对潘月亭再也没有利用价值的李石清转眼之

浅论曹禺戏剧对人性问题的开掘

伟大戏剧家的人文关怀 ——浅论曹禺戏剧对人性问题的开掘 孙永安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探讨曹禺先生对人性方面的不断开掘的问题,发现出在他的话剧中开掘出了两方面的人性,即残缺、变态的人性和完美理想的人性;而且剧作家对前一方面的人性既是批判的又是同情的,对后一方面的理想的人性美却是在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并试图总结出曹禺先生通过他的剧作对人性等问题开掘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 曹禺戏剧人性蘩漪愫方 曹禺的一生都在强调,他的戏剧作品是以“人”为中心的,并且强调对人的思考,强调认识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强调探索人的灵魂的秘密,去努力解决一个人应该如何活着得的问题。曹禺的剧作大胆揭示和批判了黑暗社会中人性的恶,并且执著的追求人性善的理想。他曾说过:“我看戏,读文艺作品,我所注目的是人,人是最重要的。”[1] 一、曹禺戏剧对人性的格外关注 对人性的探索一直是曹禺剧作永恒的主题。有评论家认为按文学的标准曹禺的戏剧和鲁迅的小说都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文学的标准只能有两种,第一,是对人性刻画的深度和人性所展示的丰富性。世界一流的文学,人性的展示,一定是丰富的,而不是单调得……我认为,曹禺先生当时23岁时候写的《雷雨》,完全能够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2]而且曹禺的据作不仅揭示了人性的丰富性、深度性,也揭示了人性的悲剧性。 《雷雨》通过周朴园30年前对侍萍的始乱终弃,以及周鲁两家五对爱恨交织的爱情的悲剧结局,展现出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束缚和人性自我的放纵。而《日出》通过竹筠和陈白露的前后对比,以及陈白露最后的自甘堕落以至最终的死亡,展现的是人性的善良和人性的惰性。《原野》通过写仇虎报仇,残忍的杀死仇人的儿子焦大星和焦大星的儿子小黑子的故事情节,以及仇虎最后在森林逃亡中陷入精神恍惚等情节,展现了人性的蛮性。《北京人》通过写任劳任怨、心地善良的愫方与没落的北京士大夫文化熏染下已堕落成生命空壳的曾文清的一个虚幻的爱情故事,以及愫方最终的出走,展现了人性的韧性和极端的惰性,以及人应当像人一样地活着的问题。《王昭君》通过改写有关王昭君的历史传说故事,塑造了一个自愿远嫁匈奴最终实现胡汉民族的长期的民族团结和融合的完美的理想人性的女性形象,展现的则是人性的至善至美。 曹禺的剧作对人性的深刻开掘,体现了他对生活真实认识的深刻性和复杂性,这源于他对生活执著的追求、观察与思考。他的很多剧作和人物都在生活中有真实的根据和原型。(关于这一点,将在后面详加论述)。 二、对残缺、变态人性的揭露、批判和赞美、同情的统一

曹禺的个人简介及作品

曹禺 个人简介 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曹禺祖籍湖北潜江。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曹禺的妻子李玉茹是著名京剧旦角演员。 曹禺,卓越的中国现代戏剧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作的语言:首先,《雷雨》是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从它的台词里,观众(读者)能听(看)得出各位角色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心理;其次,《雷雨》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抒情味--它的语言发自人物的肺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某些场合的台词(如第三幕周冲对四凤畅谈未来理想的台词)本身就是没有分行的抒情诗。《雷雨》以自己富有动感而精美的语言,充分展示了话剧这门“说话的艺术”的魅力。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组织起抗日宣传队,开展抗日宣传,曹禺担任了宣传队长。这年10月12日一大早,他和宣传队的同学们坐火车到保定去宣传,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姓赵的魁梧大汉,是长辛店铁厂的工人。他对学生们的抗日行动赞不绝口,说:日本人霸占咱东三省,就像在咱国家身上割了一块肉。娘疼儿心酸,谁割咱娘的肉,咱就跟他拼!曹禺从心里钦佩这位工人大哥的爱国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构思的话剧《雷雨》,

浅析曹禺笔下悲剧式女性形象

曹禺笔下的悲剧女性:命运的戏弄与不屈的抗争 ——以《雷雨》中的女性形象为例在阅读曹禺戏剧作品的时候, 我发现他的作品里塑造出来的女性形象普遍鲜活生动、形象丰富、充满质感。而且有几个形象已经成为现代文学画廊里的经典人物, 像繁漪、陈白露、花金子等。曹禺对他笔下的女性人物充满同情与欣赏。相反,我们在他的笔下却找不出真正完美的男性形象, 他们几乎都是有着各种的性格缺陷的男人,或虚伪贪婪,或懦弱无能,或心智稚嫩。因此我借分析《雷雨》这部话剧中的女性人物来对曹禺的女性观做个初步的探讨。 繁漪是《雷雨》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 具有丰富复杂的人性特征。她是18年前周朴园用骗取侍萍的同样手段来骗到周家的。繁漪与侍萍的境遇都具有悲剧色彩:一个被忆念了30年, 一个就在身边却被视而不见等于是困了30年。繁漪胸中丰富而热烈的感情没有了寄托的归宿, 封建家庭的宗法将她紧紧困住, 于是她感觉自己似乎要被渐渐地磨成石头样的死人。为了避免在这种束缚中一点一点枯萎以至死去,她大胆的走向了他的继子——周萍。其实繁漪是有机会可以离开周家的, 她毕竟没有被真正的囚禁, 但是她走不出去, 她离家出走的命运就像鲁迅曾经追问的虽没有人回答但可以预见的娜拉出走后的结局。在那个年代,一个三十多岁的已婚女人, 一个只会做人太太无其它生存能力的女人, 家以外的社会并未给她生存之地, 她得依靠一个男人, 虽然她并不认同男人们的所作所为。她曾对周萍说: “你不能看见了新的世界, 就一个人跑”,其实她内心的痛苦比表现出来的更多。于是在那个风雨之夜, 在四凤家窗户外面, 邪恶的力量爆发了:为了阻止周萍与四凤,她揭发了周平和自己亲妹妹乱抡的事实,并由此把整部悲剧推向了高潮,最后,她终于真正的疯了!曹禺对笔下繁漪的乖戾、癫狂和阴厉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是他并没有把繁漪描写的十足丑恶,反而是为爱而坚强, 为爱而软弱, 为爱而痛苦, 为爱而挣扎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据作者说,繁漪是五四以后解放了的资产阶级女性。他对自己笔下的繁漪表现出的更多的是高度的赞赏——《〈雷雨〉跋》: “我算不清我亲眼看见了多少繁漪。( 当然她们不是繁漪, 她们多半没有她的勇敢) ”。 四凤是《雷雨》里最美丽的人, 她是周公馆里的救赎天使。她十七八岁的样子, 脸上红润, 发育健康, 举止活泼大方, 很爱笑。在周萍眼里四凤是粗俗的, 但正是他所需要的, 她有着自己欠缺的的温暖的气息,他把四凤当作是能够把他从苦海中救出来的那个人, 她是自己心内的太阳,他认为能通过自己与四凤的爱情脱离和后母纠缠不清的漩涡,于是他把全部的爱和生命交给这个心地单纯善良的女孩子。在周冲眼里她心地单纯高贵, 聪明而有感情, 是唯一懂得他人。周冲也把四凤看成是他痛苦生活的引路人,他对四凤说:“我恨这不平等的社会, 我恨只讲强权的人, 我讨厌我的父亲, 我们都是被压迫的人”。他对四凤的喜欢是很纯洁的, 虽然他很想和四凤一起去新的世界, 但他并不介意她带上她爱的别人。有意味的是周公馆的主人周朴园这个严厉自私且贪婪的父亲也总是拿着她的照片摩挲, 将她的照片摆放 在房间中最醒目的位置:或许是因为四凤的气质和长像随自己的妈妈吧。这个单纯美好的生命却红颜早逝,并且是在知道了自己所爱的人竟然是自己的亲哥哥这一致命打击后,浑浑噩噩的死在了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四凤的悲剧来源于家庭却不止于家庭,她的命运最悲惨的不在于爱上了自己的亲哥哥,而在于一切罪恶都化成了巧合,四凤是无辜的,她因为这个黑暗的社会死于非命。 雷雨中的三个女性中步入老年的侍萍最撼动人心的不是她被遗弃后艰辛却不失尊严的生存努力, 而是在她柔顺、迟缓的神态后仍藏有的强悍的与命运对抗的力量。在她知晓了周萍与四凤乱伦的恋情后, 她悍然做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 让这一对全不知情的兄妹恋人远走高飞,自己独自承受可能会有的命运的惩罚。但是曹禺让笔下的人物在一种不可控的状态下被动的去选择了无法避免的悲剧命运:侍萍在一连串的打击中疯了。 在曹禺笔下, 那些值得肯定的女性为什么生存? 为了自由和幸福, 挣脱封建礼教、封建

曹禺及其话剧

曹禺及其话剧 曹禺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我国著名戏 剧大师,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戏剧教育家。 ●曹禺生于一个封建没落的官僚家庭,父亲为军人,曾留学日本,任过黎元洪秘书等职, 能善诗书。曹禺幼年丧母。1923年入南开中学,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开始了他的戏剧生涯。在导师张彭村指导下,在易卜生戏剧《娜拉》、《国民公敌》中扮演娜拉等角色而崭露戏剧才华。1928年中学毕业保送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3年毕业进入清华研究院。1934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雷雨》,同年9月回天津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外文系任教。1936年发表《日出》,同年8月到南京戏剧专科学校任教。1937年发表《原野》。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与《日出》一同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后《原野》诞生,《北京人》出版,牢固地确立了曹禺在戏剧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以上4部剧本被称为曹禺的4大剧作。《家》(改编)成功,一同成为曹禺的代表作。其他作品还有《蜕变》《艳阳天》《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及改编剧《正在想》《镀金》等。 ●曹禺的戏剧创作受到莎士比亚性格悲剧、古希腊命运悲剧和奥尼尔心灵悲剧的影响。 二、四大剧作 曹禺剧作写出了人的生存困境,在困境中,人无论如何“挣扎”,都不能摆脱“宇宙”的“残酷”。当曹禺沿着这条路线去写作时,剧作和剧中的人物便“活”了起来;当他头脑清醒,用社会学的眼光去看待人时,作品的成就就受影响。 幻灯片7 (一)《雷雨》 作品表现周、鲁两家人的纠葛与冲突。周朴园一心要维护一个“圆满”“有秩序”的家,但他不知家里发生了混乱,潜伏着危机,他的儿子和妻子在反抗与不知中破坏着家庭,而这又是他30年前的错误造成的,各种矛盾聚集爆发,轰毁了他的家。剧作在24小时和两个场景进行,有“三一律”的特点。矛盾冲突激烈,语言诗化让人着迷。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剧本在一天时间在周公馆和鲁家两个地方展开了 周鲁两家30年的复杂矛盾纠葛。其中有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爱与恨,有繁漪和周平、周冲和四凤的情感纠缠以及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劳资纠纷,以此向人们展示了血源的悲剧、爱情的悲剧、阶级斗争的悲剧、人性罪恶的悲剧以及神秘命运的悲剧。 人物 ●周朴园既是尊崇旧道德的资本家,又是在外国留学过的知识分子。对于这个人物隐藏在 “仁厚”、“正直”、有“教养”等外衣下的伪善、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以及由此产生的罪恶,作家通过富有表现力的戏剧情节——例如他对侍萍的“忏悔”、对繁漪的专横、处理罢工的手段等等,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他对物质、名誉的追求,最后遭到的是上帝的惩罚,承担现实的罪恶:子女死亡、家庭散去、清醒的接受命运无情的审判。 ●繁漪是一个旧式的女性,由于生活的局限而阴郁,但她聪明、美丽,在被压抑中试图追 求自由和爱情;但任性而脆弱,热情而孤独,饱受精神折磨,渴望摆脱自己的处境而又只能屈从这样的处境,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她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悲剧的意义于是就更

曹禺(1910-1996),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

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曹禺祖籍湖北潜江。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曹禺的妻子李玉茹是著名京剧旦角演员。曹禺,卓越的中国现代戏剧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作的语言:首先,《雷雨》是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从它的台词里,观众(读者)能听(看)得出各位角色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心理;其次,《雷雨》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抒情味--它的语言发自人物的肺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某些场合的台词(如第三幕周冲对四凤畅谈未来理想的台词)本身就是没有分行的抒情诗。《雷雨》以自己富有动感而精美的语言,充分展示了话剧这门“说话的艺术”的魅力。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组织起抗日宣传队,开展抗日宣传,曹禺担任了宣传队长。这年10月12日一大早,他和宣传队的同学们坐火车到保定去宣传,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姓赵的魁梧大汉,是长辛店铁厂的工人。他对学生们的抗日行动赞不绝口,说:日本人霸占咱东三省,就像在咱国家身上割了一块肉。娘疼儿心酸,谁割咱娘的肉,咱就跟他拼!曹禺从心里钦佩这位工人大哥的爱国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构思的话剧《雷雨》,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渐渐在他心里清晰起来。 曹禺率清华大学抗日宣传队在保定育德中学进行抗日宣传,演出了《月亮上升》等话剧。这部描写东北松花江群众掩护抗日武装队员过江的话剧,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育德中学附近有个铁厂,曹禺与工厂的工人们座谈,工人们纯朴的形象,生动的语言,和曹禺在车上遇到的那位姓赵的工人融合成了《雷雨》中的鲁大海。多少个日日夜夜,在清华大学图书馆西文阅览室,在清华园的小河边,曹禺为创作《雷雨》简直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几经揣摩构思,又用了6个月全神贯注地写作,曹禺终于完成了《雷雨》的最初创作。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这时是1933年8月,曹禺即将从清华大学毕业,并受聘赴保定育德中学任教。 在育德中学期间,他将此剧本进行了最后的完善。育德中学是同盟会员陈幼云1907年11月在原直隶讷公祠公立高等小学堂基础上创建的一所完全中学,1917年增设留法勤工俭学等工艺预备班,1931年又增设高级普通科,全校高初中合计有20个班左右,学生1000多人。学校要求理科教师要用英语授课,让学生毕业时达到大学预科程度,这样,英文课就颇为重要。曹禺被育德中学聘为英文教员,为学生讲授林语堂开明英语读本,英文经典,英

蒲松龄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学院:文理学院专业:语文教育0802 姓名:邹贻愫学号2008401210535 蒲松龄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尤其是其中描写的女性形象更是丰富多彩。本文就试图将《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做一个深入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性形象 正文: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一部别具异彩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狐鬼世界的建构来叙写整个现实社会。 《聊斋志异》总计近五百篇,其中的女性形象则不下百人。这些女性形象千姿百态,色彩缤纷,个性鲜明,总体上含概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妇女形象。在里面他塑造了许多可亲可爱的异类女性,展示了她们的人情美、奇异美、外貌美和个性美,显示了作品伟大构思的艺术美,从而展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命运与追求,揭示了清初人们普遍的文化追求与价值取向。 本文首先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作一个大致的分类分析。 第一是:大胆追求自由美满的爱情婚姻的坚贞不屈的女性形象 由于几千年来长期的封建思想及其伦理道德的压迫束缚,使得广大妇女的人性被无端地扭曲,从而使广大女性对爱情的追求失去了原动力。在主持风化的道学家们的鼓吹下,这种观念已成为社会舆论。女子要争取自由恋爱,争取婚姻自由,是被视为淫奔无耻,要受到舆论的严厉谴责。”因此说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女性要做到真正意义上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是相当困难的,然而我们却不能忽视,无论在什么时代,人总是有所追求的,其中包括对爱情的追求。这是人性的自然追求,尤其是长期饱受封建压迫的女性,在这方面更加强烈。 《聊斋志异》中,作者就给我们塑造了这样一类大胆冲破封建藩篱、积极追求自由爱情婚姻的女性形象。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晚霞》、《瑞云》、《连城》等篇章。这些篇章中的女主人公,有代表最下层女性形象的妓女,也有普通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大胆积极地追求爱情婚姻自主和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她们的身上既有那种属于女性独特的倔强,又有传统中的善良的品质她们每个人都是心灵美与形象美的兼备者。 第二是:被侮辱的女性形象。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广大女性长期被压迫,一部封建史就是一部女性的血泪史,有多少善良的女性被玩弄、被抛弃,“负心婚变”也成为古往今来的文学的一大主题。在《聊斋志异》中这种主题也是很多的,比如《窦氏》、《云翠仙》、《武孝廉》等篇就是这样的主题。 作品中的这些女性命运都很悲惨,窦氏.云翠仙和狐妇,这些被侮辱的女性她们虽然普遍命运悲惨,都是为男子所遗弃所侮辱,但是她们都有坚决的反抗精神,最终都惩罚了那些负心汉。窦女死后,化为厉鬼,施计报了大仇。云翠仙也冲破封建的“夫为妻纲”观念的羁绊和梁有才决裂,终于使其卑微地死去。狐妇在得知石某要杀死自己后决然收回自己赠给石某的丸药,让石某旧病复法而亡。作者让这些被侮辱女性们一个个大仇得报,让那些负心汉一个个不得好死,一方面表明了作者对这些被侮辱女性的同情,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鞭笞。 第三是:悍妒型女性 “明清曾刮起了一股强劲的…妒风?,这股强风令文人士大夫们大失颜面,叫苦不迭,也是小百姓无出逃躲,受尽凌辱。”明清小说中就曾大量描写过这种类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