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海钓的产业化之路_上_

中国海钓的产业化之路_上_

中国海钓的产业化之路_上_
中国海钓的产业化之路_上_

The road of China Sea Fishing industrialization

Fishing Magazine

热点聚焦

第一个问题:我国海钓产业化的现状

1.我国海钓产业化发展的过程

作为中国海钓产业化的倡导者之一,不得不提到中国海钓人不能忘记的两个日子:一是2000年4月底,中钓协在广东珠海举办了国内有史以来首次海钓产业发展研讨会,它吹响了珠海市发展海钓经济交响曲的第一声螺号,也掀开了中国海钓产业艰难起步的第一页。会议的直接结果是珠海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海洋游钓俱乐部,并由珠海市政府承接了第一次在中国大陆举办的亚洲矶钓友好大赛。二是四年后的2004年4月,由亚钓联中国理事王者兴先生发起,在浙江舟山举行了海峡两岸四地海钓产业推进研讨会,针对我国海钓产业现行存在的体制与机制问题,掀起了全国性的企业与机构的痛苦磨合,它的直接成果是促成了2005年亚细亚国际友好矶钓大会在舟山的举办,在此,有必要提到浙江大洋海钓俱乐部的积极推动和付出是功不可没的。然而,在美丽的大连长海小长山岛,我们的海钓界业者与朋友又将相聚在一起,共同参加商讨我国海钓产业化的第三次类似会议,本次会议能否给蓬勃兴起的我国海钓业赋予新的内涵,小长山岛国际海钓基地的建设能否给国内沿海地区的海钓业同行带来新的启示,并且能否被载入我国海钓产业发展的史册,我及我的同行们,包括所有的游钓人,都将寄予厚望,并试目以待。

2.目前我国海钓产业化发展的特征

大家知道,就总的国内发展来看,中国海钓其实已经走完了产业起步阶段最为关键的两个台阶,即产业启动的萌芽阶段和市场培育阶段(也即企业与机构的磨合挣扎阶段。在这风风雨雨、苦苦熬过来的10年中,至少可以看到我国不少沿海城市在当前反映出来的四个产业发展变化特征。

一是海钓由早先的体育赛事转化为目前的旅游体验形式,并把它提升到作为我国新时期倡导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来对待,这是一个重大的观念突破,也是作为产业基础的需求市场发育的根本性转折。诸如目前国内最为成功的象山国际海钓邀请赛、大连长海全国海钓锦标赛等节庆赛事的举办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比赛本身。

二是由单纯的钓鱼人个人行为提高到地方政府的产业行为高度,全力整合资源,打造城市品牌,延伸地方海洋经济产业链。像舟山市提出的“舟山群岛 海钓天堂”、宁波市象山县推出的“中国渔山 海钓圣地”、长海县小长山乡打造的“黄海第一钓岛”等

城市、地方形象非常鲜明。

三是区域合作特征更加明显。由过去以行政区划

为代表的岛屿一地服务,逐步走向以健全服务体系为重点的区域合作,以特定钓鱼资源为核心的区域服务网络布局正在形成。

四是海钓业经营主体和服务对象发生重大变化。由以前的钓具店自然人招徕组织和散客的自发行为转向由旅游中介、休闲船队、海钓俱乐部等法人主体为主参与、并共同招徕和接待的一体化综合服务;参与活动的对象由过去的特定爱好者逐步向亲近海洋的旅游体验者扩展;经营主体的利益倾向也由利益主体更多地向主体利益转变,企业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

第二个问题:当前推进海钓产业化的

动力因素

以我的看法主要可以归纳有五方面的积极因素:

一是海洋渔业“转产转业”的强势推动。

由于近海海洋生物资源的衰退和我国与日本韩国渔业保护协定的实施,尤其是东、黄海地区渔业作业范围缩小,海钓产业取代传统捕捞的基础地位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渔民自发要求的休闲渔业提升与市场逼迫下的产业联动,将对当地渔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客观上可以使渔民由被动转为主动。

二是我国旅游业面临的产业提升与结构转型带来新的机会。

原来的观光型旅游向体验型、竞技型旅游方式转变;陆上旅游向海岛、海洋转移。海钓,作为当今一项互动、高雅、刺激的时尚消费活动,因具有形式新颖、重复消费频率高、逗留时间长的新业态特点而倍

受业者与游客的欢迎。

三是强劲的市场需求推动。

当前国内休闲度假市场的进一步发育成熟,海岛、海洋休闲旅游成为热点,并且增长迅速,尤其是海钓、游艇休闲方式日趋被新潮的城市人广为接受,这为沿海地区适宜开展游钓活动的城市发展海钓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四是当前自上而下开展的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

这对于进一步完善海钓旅游区的水电、码头、道路、公厕等基础性接待设施具有重要的提升意义,而且,对于加大产业政策支持力度起到关键性作用。

五是相关行业法规的不断完善给海钓产

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规后盾。

前几年,各地海洋渔业管理部门出台的地方性休闲渔业管理规定、规则和近期交通部出台的游艇管理规范与安全管理规定的同时实行,将为海钓船艇的开禁和规范管理提供法规依据。出现利好是必然的过程。

第三个问题:目前海钓产业化面临的

三大发展障碍

第一个障碍是认识问题。

各地政府对海钓资源的保护重视不够,保护缺乏力度。一种情况是重开发,轻管护,保护服从开发,这在北方沿海地区比较突出。比如近海海域一边倒的无选择养殖承包,由于缺乏科学规划,一方面海域、礁滩的零打碎敲让旅游产品的设计构不成完整的产品体系和产业服务体系,另一方面高密度养殖和无规划的上岸收割点使旅游区失去了很多良好的水质、洁净的空气和砾石沙滩活动面积,使本应大有休闲度假利用价值的海钓旅

Fishing Magazine 热点聚焦

游资源丧失了更好的产业发展机会,这是非常有害的短视行为。另一种情况是片面强调尊重当地民意,对超过当地资源容量的采捕、钓获行为不予控制和制止,甚至对于电鱼、炸鱼等严重违法行为也当做一般的谋生手段不当来进行处理,无原则的姑息导致了海钓资源的普遍性衰退,这种情况尤其在广东、福建沿海较为普遍。我们,尤其是政府部门应该自始至终坚持这样一个观点:有海鱼可钓,才有海钓人;有了海钓人,才会有海钓产业发展的前提。

第二个障碍是服务品质问题。

近几年一下涌现的以“渔家乐”为载体的游钓服务机构充斥各地旅游市场,由于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条件相对简陋,又缺乏相应的服务标准,由此引发的游客投诉和不满现象大大增加;并且由于近距离、低水平的产品类同,又引发了一系列的削价竞争,更加剧了这种恶性循环的程度。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既涉及到经营者投资的盲目与服务质量意识的淡薄,也有经营业主的产品设计粗糙、服务环节不够人性化所致,更与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产业引导与培训指导有关,若这种情况长期如此,必将严重影响海钓业经营信誉和游客的切身利益,必须尽快得到解决。

第三个障碍是法规滞后问题。

尽管近期国家有关游艇等方面法规相继出台,但对于船艇运行的争执,政府管理部门之间以及与企业之间整整磨合了十年,严重拖了产业发展的后腿。现在随着产业发展的深入,经营企业良莠不齐的问题很严肃地提了出来,而资质与门槛的设置又面临着国家行政许可的种种制约。还有诸如使用海钓资源的增殖养护补偿金的收取问题也同时提了出来,但遇到了《渔业法》相关条款的不同解释。从管理部门到业者,要求修改和出台系统的相关产业法规的呼声日高,产业的进一步推进急切需要法规的支持。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分析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分析 政治学与行政学一班 郭永胜 20114164

一:建国以来财政体制改革的内容? 自建国以来,伴随各时期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经历过多次变动,但总的趋势是由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逐步过渡到实行各种形式的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的体制。 (一)1950~1979年的“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时期:建国初期1949~1952年实行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一五时期”1953~1957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管理、分类分成的财政管理体制;1958~1960年前期实行“以收定支,五年不变”的办法,后期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变”财政管理体制;1961~1966年实行比较集中的、收益分成上继续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财政管理体制;以及“十年文革”时期变动不定的财政管理体制。 (二)1980~1993年的“分灶吃饭”财政管理体制 为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自1980年起,在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和地方财权的同时,实行了“分灶吃饭”的财政包干管理体制。这一阶段又分为以下三个时期:1980-1984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①;1985-1987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1988-1993年实行多种形式的财政包干分配体制。 (三)1994至今的“分税制”的分级财政管理体制 为了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发挥国家财政的职能作用,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国务院决定①,从1994年1月1日起改革地方财政包干体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二:我国的主要税种有哪些?征税对象是谁? 按现在大的分类,主要是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行为税和其他: 1、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车辆购置税等; 2、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3、资源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 4、财产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等; 5、行为税:印花税、车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6、其他税:农林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 流转税的征税对象:流转税是以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 所得税的征税对象:个人所得 资源税的征税对象:在我国境内开采应税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其它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盐七类。 财产税的征税对象:财产税是以纳税人所有或属其支配的财产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收。 行为税的征税对象:是指以纳税人的某种行为为课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税。三: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的原因? 分税制是指在国家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与财力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征,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铺之以转移支付制度的预算管理体制。 分税制改革前,我国实行的是财政包干体制,这一体制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扩大,其弊端日益明显,

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政治生态分析_基于府际关系

2010年5月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May ,2010第42卷 第3期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Vol.42 No.3 收稿日期:2009-11-10 作者简介:任维德,男,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乔德中,男,辽宁凤城县人,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政治生态分析: 基于府际关系 任维德,乔德中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摘 要: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实践,肇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了 中国特色地方治理所具有的优越性。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中国特色的地方治理处于发展阶段,这就决定了它本身尚有不足之处,特别是作为其政治生态的府际关系存在诸多问题。针对当代中国地方治理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首先,依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的职责和权限。其次,对省级以下各级地方政府的税收权限及税种进行明确的划分,并尽快建立以均等化拨款为基础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再次,变梯度分权为均衡分权。最后,完善地方政府官员的产生方式,引导地方官员树立科学的政绩观。 关键词:当代中国;地方治理;政治生态;府际关系 分类号:D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18(2010)03-0046-05 府际关系,亦称国内政府间关系,通常是指国内各层次、各层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地方政府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其内容涉及政府之间的财权、事权和人事权等。其中,中央与地方关系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府际关系的基本格局。同时,地方政府间关系对府际关系也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以府际关系为视阈,将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置于其广泛而复杂的府际关系这一政治生态之中,探讨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内涵、特征,并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府际关系: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政治生态因素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在对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中,把政治生活看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指出:“一个社会中的政治互动构成了一个行为系统,一个政治系统通过这些互动为一 个社会权威性地分配价值。”[1](26) 这个行为系统处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这个环境可以分为社会内部和社会外部两个部分。“社会内部是由与政治系统处于同一社会中的那些系统所组成的,……它们是社会的功能部分,在此讨论的政治系 统本身只是它们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外部,是 环境的第二部分,它包括那些所有处于某社会本身以外的系统。它们是一个国际社会的功能部分,或者我们可以将其描述为‘超社会’、‘超系统’ 环境,任何单个社会都是它的一个部分。”[1](26) “从政治系统内部组织来看,它与其他所有社会系统都具有一个关键性特征,即它对于自身在其中起作用的条件作出反应的特殊适应能力。确实,我们将发现,政治系统累积形成了借以对付其环境的大量机制,运用这些机制,它就可以调节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的内部结构,甚至重新确立自己 的基本目标。”[1](21-22) 据此,我们把政治生态看作是政治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状态。 这里,我们简约、借鉴伊斯顿的政治系统论,将当代中国地方治理体系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系统,将一系列制约地方治理的府际关系要素,视为其政治生态系统,我们称之为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政治生态。就府际关系而言,当前影响中国地方治理的政治生态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 64?

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和措施

经营管理 一、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理论,所谓管理创新实质上就是: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生产函数”。实际上,管理创新就是对企业资源进行一种有效的整合。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展等等。企业在管理上的创新程度决定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否生存和发展下去,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所以企业要保持生存和发展,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就必须进行管理创新,时刻保持创新意识。所谓创意意识就是一种开拓性的思维模式,敢于打破常规思维,进行发散思考。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企业的管理人才突破旧有观念。 二、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现状 虽然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已经很多年了,但是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很多企业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仍然受到政府的影响,企业管理水平落后,经济效益低下。自从我国加入WTO 后,我国企业在管理上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从我国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上看,仍然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类: 1.盲目模仿西方企业管理经验。近些年来,我国企业一直积极学习西方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吸收外国的发展经验有利于我国企业进行管理创新,但是盲目的效仿西方经验而不能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就很难将西方的先进经验内化。事实上,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处于发展时期,我国很多企业都处在经营体制转型的阶段,在管理转型时期遇到了很多的难题。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处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之下,所以我们不能盲目的照搬西方的管理经验。 2.企业市场竞争经验不丰富。由于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较晚,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经验不够丰富,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所以其对市场竞争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多企业只重视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却忽视了管理创新,在企业内部也没有形成一套长远的发展战略。还有的企业仅仅将资源视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因素,对管理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 3.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当前,很多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上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缺乏系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同时,受到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很多企业的管理人才自身素质都不够高,参与企业管理的干部自身都没有接受过专业化的训练,其对企业进行管理主要依靠自身的经验或想象,这样的管理方式很难适应新形势的调整。由于在人力资源上缺乏长远的战略性目标,造成了我国企业在管理创新乏力。 4.企业管理创新缺乏持久动力。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我国很多企业都存在着产权不清的问题,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企业创新都缺乏足够的重视。同时,由于其自身对管理创新认识不够,所以也缺乏对员工足够的激励,造成整个企业管理创新能力不足。 三、企业管理创新策略 1.管理观念的创新。在新的形势下,企业的管理者必须适时转变自身的管理理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将经营的重点放在提高服务和塑造品牌之上。同时,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突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 最后,还应该加强对知识资产的管理,充分重视人才、知识和创新能力以及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管理制度的创新。制约我国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一大障碍就是产权不清,同时还存在着政企不分等问题,所以企业管理者很难认识到管理创新的重要性,这就造成了企业管理创新动力不足。所以,我国企业必须尽快建立起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帮助企业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同时,政府还应该积极转变自身职能,让位给市场,加强对企业的宏观调控,为企业的管理创新营造一个积极的外部环境。 3.战略创新。一直以来,我们的企业只重视生存,而忽略了营销。 这样的战略理念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所以企业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开发出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同时,企业的生产还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只有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才能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我国企业必须转变战略,建立起完善的营销体系。 总而言之,企业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如果企业在管理上创新能力不足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下去。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我国企业应该在吸收国外企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并将这种经验内化成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晓峰:《论国有企业的管理创新》,现代商贸工业,2008(2)。 [2]魏成龙:《张洁梅论中国企业管理实践创新——基于焦煤集团"分合管理"的案例分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和措施 邵泽利 (山东中翔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国外的各种管理思想开始涌入我国,很多企业在新的形势下面临了很多挑战,我国企业只有进行管理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但是对企业管理创新却认识不清,仅仅是照抄照搬国外的管理模式,缺乏创新精神。企业管理创新时一项庞大的工程,包含了企业管理的诸多因素。本文分析我国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的现状,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现状措施 034 现代营销

服务型制造:制造业崛起的必由之路 毕业论文外文翻译

服务型制造:制造业崛起的必由之路 工业化的发展,就是制造业不断崛起和壮大的历程。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是支撑一个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战略性产业。当前,制造业发展正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趋势,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的背景下,全球制造业正在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中国提出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这一融合的基础是产业融合,产业融合的关键是制造业崛起,制造业崛起的标志是从“生产型制造”到“服务型制造”的转变。 服务型制造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新趋势 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是当前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它在微观层面上表现为企业从生产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变,在中观层面上表现为从制造业城市向服务业城市转变,在宏观层面上表现为服务型经济的形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各国制造业产业分工逐步细化,跨区域的产业融合不断升级,制造与服务融合型企业迅速增加,服务型制造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当前全球制造业的服务化呈现出3种态势。 一是制造业企业的产业价值链逐步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提供服务为中心转变。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不再仅仅关注产品的生产,而是将注意力逐步转移到产品的开发、改进、销售、售后服务以及回收等领域。企业不再仅仅提供产品,而是以提供产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的“集合体”为最终目标。生产企业加速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这个转变的过程大致经历以下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时代,此时制造与服务相互独立,生产型服务只是企业的内部活动;第二阶段是以制造业为主伴有服务业的后工业化时代,此时制造与服务共生互动,生产型服务逐渐市场化;第三阶段是服务业为主伴有制造业的服务型经济时代,此时制造与服务渐次融合。据德勤公司研究报告《基于全球服务业和零件管理调研》表明,在其调查的80家制造业公司中,服务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平均值超过25%;有19%的制造业公司的服务收入超过总收入的50%。 二是制造企业提供的服务类型逐步多元化。根据对全球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库(OSIRIS)中排名前50位的制造业企业的分析,可以将其提供的服务类型分为以下12种:1.咨询服务;2.设计和开发服务;3.金融服务;4.安装和实施服务; 5.租赁服务; 6.维护和支持服务; 7.外包服务和运营服务; 8.采购服务; 9.知识产权和房地产;10.零售和分销服务;11.系统和解决方案;12.客运和货运服务。其中,最常见的服务产品包括设计和开发(21.92%)、系统和解决方案 (15.70%)、零售和分销(12.18%)以及维护和支持(11.94%)服务。

浅论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一)

浅论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一) 论文摘要]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回顾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刻。发展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既要遵循世界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国情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本文提出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信息化三者互动发展,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论文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全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党和政府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毛泽东在建过初就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强调全党要高度重视农业。农业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现代化道路是解决农业问题的出路。建国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大致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2O世纪5O年代初至5O年代末期。我国农村经过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土地产权的明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这时,中央人民政府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设想和目标。1954年9月,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构想。1955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实现这一构想的“两步走”的战略步骤,即,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由此初步形成了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即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这一阶段主要是从改进生产手段和生产条件出发,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第二阶段:2O世纪6O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进行第一次调整,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导下,强调农业的基础作用,提出以农业为基础,按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并指出,经过2O年到25年的努力,基本上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1964年,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四化”建设的内容之一。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对这一目标的追求被中断。 第三阶段:20世纪7O年代末8O年代。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了全面部署,同时,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作了扩充,增加了农业布局,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农畜产品加工以及小城镇建设等。8O年代初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全面实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产生了极好的效果,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了农业现代化实验区和示范点,更加丰富了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与实践。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20世纪末。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商品化、生产要素市场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为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从而大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逐步深刻。跨人21世纪以来,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加入唧后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强,学界认为,研究农业现代化要以“农民大国”为背景,重视对农村文化的研究,跳出农业、立足整体国民经济研究农业现代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从世界经济的角度研究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问题.。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从广义上理解现代农业及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吸收了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同时还认识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一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下应将农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纳入农村这一大系统之内综合分析,从农村和农业与其他相关社会经济方面的相互关系中研究农业发展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谈论农业自身的现代化。

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推荐

论知识经济时代 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On China Enterprise’s Management Innovation of Knowledge Economy Era By Zeng Qingxue 摘要 创新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惟有创新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管理创新更是中国企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中国企业长期以来一直都不重视管理创新。目前,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给中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同时又给中国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中国企业必须进行管理创新,努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以适应知识经济

时代对中国企业管理的要求。本文试图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求探索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理论和有效途径。 全文由五个部分组成。导论部分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说明了研究的范围和方法,并概括了文章的结构和基本内容。第一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主要论述了有关企业管理创新的概念、分类,管理创新的背景和原则,并介绍和分析了一个新的管理创新的理论,即管理九段论。第二章重点论述了知识与知识经济的相关概念和特征,并分析了知识经济对企业生产和企业形态方面的影响。第三章主要论述了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主旋律——知识管理,着重分析了知识管理的概念、主要特征及中国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战略模式,并就中国企业如何实施知识管理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最后一章是文章的重点。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分析了我国企业管理和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企业如何进行管理创新提出了建议;最后三节分别对最能体现知识经济时代对中国企业管理创新要求的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即中国企业的管理观念创新、管理理论创新和管理组织创新。 [关键词]:管理创新中国企业 知识经济知识管理 Abstract Innovation is man’s eternal theme, only innovation can make mor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Management innovation is a much more important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enterprise,but China enterprise has not put much attention to management innovation ever before. Now, China enterprise’s management level has a long distance compared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in world. Human being will step into Knowledge Economy Era in a short time, which will bring China enterprise with great opportunities and more challenges. Hence, China enterprise must process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do its best to heighten enterprise’s management, so as to associate with the need of Knowledge Econom y Era to China enterprise’s management. The dissertation has an attempt to search after the theories and effective ways of China enterprise’s management innovation through theory and practice analysis.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five parts. In the introductory part, the objective, the significance, the scope and the methods of the research are outlined, and presents the dissertation’s framework and primary contents. Chapter one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cept, classification, background, and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论文 浅谈企业管理创新

论文摘要 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增强国有企业的生命力,企业必须面 对市场进行持续的管理创新,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企业管理创新,是在传统企业管理基础上创造的更有效的整合 企业有限资源,创造出新的管理手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 经营状况,充分证明,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根本之道在于不断进 行以质量为导向和以适应市场为模式的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经营成 败与兴衰的关键。 首先,企业管理创新必须要以“质量第一”为导向。这是因为,企业取得效益的基础是质量,质量是企业管理永恒的主题,质量管 理是企业管理的纲。 其次,企业管理创新必须要以适应市场为模式,以质量管理为 核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企业生存的空间,质量是企业进 入市场的特别通行证,因此,企业管理创新必须围绕市场,市场决 定企业管理创新的成败。 第三,企业管理创新要以“质量经营”为特色。质量管理思维 已成为当今企业管理层第一经营意识,质量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具有 中心第一地位,只有有效的质量管理,改善质量管理才能带动企业 其他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各种矛盾。 第四,不断强化质量管理,大力推行全员、全过程、全系统为 特点的全面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跃向一个更新的阶段。 企业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要面对市场,根据顾客要求,不断创造出适于市场需求变化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就会发展壮大、 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杨文士,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3月 [2]李怀林,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通用教程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年1月 [3]吴陵庆,质量管理体系基础教程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4]戴文龙,现代企业管理全书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8年5月 [5]于献忠,质量管理在中国—纪念我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25周年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5年9月 [6]纪宝成,市场营销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4月

制造执行系统(MES)在制造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制造执行系统(MES)在制造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随着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企业在上层宏观计划和下层生产管理控制上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制造执行系统的出现填补了企业计划层和车间操作控制系统之间的缝隙,使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得以纵深推进 0 引言 随着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展开,很多企业已经重视并有效地应用了以MRP IFERP 为代表的企业资源计划管理软件和以监控和数据采集为主的生产过程监控软件。在目前的ERP 系统中,资源和计划管理是重要功能,但几乎不涉及车间内部具体生产活动的管理(如生产单元间的资源调配、计划执行、生产监督等)。企业生产管理软件和制造单元控制软件之间不能有效集成,上层ERP 软件系统精确的生产数据不能从生产车间得到支持,而制造控制单元又常常不能及时得到指令来调整工作状态,形成了上层信息不能直接传输到生产和设备控制系统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制造企业生产和信息化的进程。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企业制造执行系统(MES)打通了这一瓶颈,并已得到学术界、工业界的普遍重视和认可,成为企业信息化的热点之一。 1 制造执行系统(MES) EPR (企业资源计划管理),JIT(准时成产)及OPT(最优生产技术)等理论和方法以及基于这些理论和方法的生产管理系统,为企业的生产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工具。ERP,JIT及OPT 等强调企业的计划性,生产管理则强调生产计划的执行性及生产现场数据的采集和反馈,因而,生产管理和控制必须寻求新的模式。20世纪90年代,美国先进制造研究机构(AMR)提出了制造执行系统(MES)概念。国际MES协会对MES的定义为:MES使用实时精确的数据,优化从订单到产品完成的整个生产过程,对工厂的全部生产活动进行指导、反映和报告。 通过对变化情况的快速反应,减少无附加值行为,提高工厂运行和处理的有效性。MES能够提高投资回报、提高利润率、加快资金的流通和减少库存。美国国家标准协会(NIST)对MES 的定义为:从生产计划/工单下达到成品产出的整个过程中,采集所有软件和硬件数据,保证能够完成生产管理以及生产优化。 MES解决了生产作业计划的制定、执行和生产指挥调度,生产过程中的突发事件的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标准的执行,产品质量的控制,设备运行情况的掌握,产量、在制品、生产消耗的统计,生产线人力资源状况,原料、材料、成品的库存等生产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 MES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块包括工序详细调度,资源分配和状态管理,生产单元分配,过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维护管理,质量管理,文档控制,产品跟踪和清单管理,性能分析和数据采集等,具体如图ME S在计划管理层(EPR)与底层控制(CP)S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其功能如图2所示。一方面,MES可对来自MPR IFEPR 的生产管理信息进行细化、分解,形成操作指令传给底层;另一方面,MES可以通过Pcs采集设备、仪表的状态数据和控制资源的实时动态管理,将制造系统与信息系统整合在一起,把生产状况及时地反馈给计划层,进行作业的动态调度,形成ERP/MES/PCS3层为核心的企业信息集成系统。 2、MES在制造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企业制造执行系统的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是企业从工艺控制、制造过程控制向信息化与全面综合自动化发展的必然之路。现在,制造业信息化系统已从初级的MIS 发展到以生产控制、调度、优化、营销、经营和决策等为一体的企业综合控制自动化系统,企业的框架结构由经营层ERP 系统、生产层MES系统及控制层PCS系统组成。MES作为执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浅析国内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之路

45 标准·弥合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保持创新,改善和提高服务水平,并走在全球制造业前沿不可或缺的一环。 Orange Business Services 中国区总经理|张宇锋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浅析国内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之路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举世瞩目。1990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不到3%,原因在于中国颇为廉价的劳动力及被低估的人民币价值,随着全球生产制造商的大量涌入,刺激了国内制造业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19.8%,跃居世界第一;2018年更是超过30%,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近年来,人口红利消失、房地产成本增加以及人民币汇率上升等因素导致国内制造业的发展势头日渐放缓。那么,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形势如何?又将如何逆势增长? 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 中国制造业在过去的十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国内的消费者早已习惯了电子商务带来的便捷的生活方式,此外,消费者还乐于通过各种数字化的途径获取免费的内容。可以说,由于数字化的购物体验不断提高了消费者的期望值,“便宜”二字不足已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然而,对中国的制造商而言,获得利润固然重要,但同时需要通过数字化转型改变企业价值链,推动企业的长足发展。这意味着制造商必须在生产流程和管理系统上不断创新,保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目前,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数字化转型对提高制造业竞争力且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的重要性,2017年发布的《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旨在打造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促使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走在国际前列。此外,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由此可见,政府对于发展智能制造产业的政策制度正逐步完善,逐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中国政府对物联网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尤其在制造业的生产力、生产效率和成本效益等方面。与此同时,国内制造商亦积极寻求相适应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应用移动服务、机器人、3D打印、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以期将自己打造成为所在领域的技术创新领导者,为市场生产出利润更高、更为精细的产品。 物联网赋能传统制造商 众所周知,基于物联网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制造商可以有效地收集生产线上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有效地帮助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核 心竞争力。此外,物联网技术还允许制造商跟踪能耗,让能耗最大的资产在非高峰时段运行,从而降低能源成本,再次提高盈利能力。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采用了物联网技术的制造商,工厂节能可达到10%~20%,劳动效率可提高10%~25%。未来十年,通过节约能耗和降低成本,可为市场创造高达4万亿美元的价值。普华永道预计,2016-2020年,中国制造商将在物联网技术上投资1280亿美元,以持续提升企业竞争力并保持“世界工厂”的地位。 如今,中国已深入贯彻“智能制造”实践工作。如借用物联网的解决方案,华为正利用数字化改善其生产线,基于此,华为计划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制造过程的所有设备连接,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减少污染排放。这些创新实践预计将帮助华为每年节省多达5亿美元的生产运营成本。 不难看出,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保持创新,改善和提高服务水平,并走在全球制造业前沿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寻找到适合的合作伙伴,定将事半功倍。 编辑|田小梦 txm@https://www.docsj.com/doc/474817695.html, DOI:10.13571/https://www.docsj.com/doc/474817695.html,ki.cww.2019.13.019

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1 / 264

On China Enterprise’s Management Innovation of Knowledge Economy Era

By Zeng Qingxue 摘要 创新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惟有创新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管理创新更是中国企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中国企业长期以来一直都不重视管理创新。目前,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给中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同时又给中国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中国企业必须进行管理创新,努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中国企业管理的要求。本文试图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求探索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理论和有效途径。 3 / 264

全文由五个部分组成。导论部分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说明了研究的范围和方法,并概括了文章的结构和基本内容。第一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主要论述了有关企业管理创新的概念、分类,管理创新的背景和原则,并介绍和分析了一个新的管理创新的理论,即管理九段论。第二章重点论述了知识与知识经济的相关概念和特征,并分析了知识经济对企业生产和企业形态方面的影响。第三章主要论述了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主旋律——知识管理,着重分析了知识管理的概念、主要特征及中国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战略模式,并就中国企业如何实施知识管理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最后一章是文章的重点。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分析了我国企业管理和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企业如何进行管理创新提出了建议;最后三节分别对最能体现知识经济时代对中国企业管理创新要求的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即中国企业的管理观念创

国制造业IT产品市场应用现状分析

标题:中国制造业IT产品市场应用现状分析 资料来源:中国计算机用户 出版日期:2002年05月13日 资料类型:免费资料 销售价格:0 资料信息: 在我国加入WTO、全球化经济飞速进展的新形势下,制造业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伴随IT技术日新月异的进展,我国传统制造业正在经受越来越大的冲击,推进信息化差不多成为制造业企业生存和进展的必由之路。先进的IT技术和产品正在源源不断涌入我国制造业,它们在促进传统制造企业向现代信息化制造企业转化的同时,也给众多的IT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 主机与外设、网络产品和系统软件产品组成了制造业信息化的基础平台。基础平台的建设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信息化系统运行的

可靠性、安全性和兼容性。其中,主机与外设、网络产品构成了制造业IT应用的基础硬件设备平台,它们直观反映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客观反映制造业用户对IT硬件设备应用状况的评价并深入了解他们对产品与服务的深度需求,有助于宽敞IT厂商正确制定市场竞争策略,有助于制造业用户理性选择硬件产品,有助于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健康进展。赛迪顾问公司不久前开展了一次针对电子、机械、化工、轻工、建材等行业的IT硬件设备应用现状的专项调研。这次活动中,我们具体考察了制造业用户对商用PC、服务器、UPS和交换机等产品的应用状况。 商用PC:国产品牌崭露头角 依照赛迪顾问统计数据,我国制造业2001年全年商用PC购买数量达30.58万台,总金额达22.19亿元。众多国外品牌一直以高端产品和丰富的产品线积极参与国内制造业PC应用市场的技术和产品竞争,同时在份额排名方面占据明显优势。其中,IBM以37%的占有率居于制造业商用PC市场首位,其次是Dell和HP。只是,值得关注的是,从近期采购情况看,国产品牌如联想、方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要素与模式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要素与模式地方政府创新是全球政府治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近年来,创新动力不足成为各国政府创新实践中面临的共同问题。有关地方政府创新的晚近研究几乎都会涉及创新动力的讨论。这些研究在讨论创新动力时主要有两种取向:一种倾向于穷尽创新的动力要素,另一种则更多地关注单一动力要素如何影响地方政府的创新行为。 这些研究在发现创新的动力要素、创新动力的类型学分析以及揭示部分创新动力要素的作用机制等方面,已经做出了较多贡献。但是,已有研究尚无法提供地方政府创新动力的全局性解释。本文借鉴了制度变迁理论的部分概念,构建了地方政府创新动力的综合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假设地方政府处于相对稳定的制度环境之中,根据创新的动力是否来自于地方政府内部,将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分为间接动力和直接动力。 间接动力是触发地方政府创新意愿的外部要素,根据其影响力强弱,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强制性动力和诱致性动力;直接动力则是地方政府在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之后,对特定创新的主动推动力。如果预期的创新收益大于成本,地方政府往往会选择开展这一创新,即产出新的制度安排;如果预期的创新收益低于成本,则会偏向于维持现状。同时,为了检验分析框架的结构效度和理论解释力,我们以浙江省为例展开了问卷调查,运用SPSS和AMOS结构方程模型,分别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我们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对地方政府创新动力的分析框架进行了部分修正。 修正后的地方政府创新动力的综合分析框架具备了较好的结构效度和理论适切性,够较好地反应现实的地方政府创新动力。进一步地,我们根据地方政府创新受到强制性动力要素的影响更多还是诱致性动力要素的影响更多,以及地方政府在推动创新方面的主动程度不同,尝试构建了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动力的分类模型,归纳了八种主要的动力模式:命令指派型创新、内部竞标型创新、央地互动型创新、应景响应型创新、主动探索型创新、专家推动型创新、技术驱动型创新、压力回应型创新等。本文的可能贡献在于:第一,运用了制度变迁理论解释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第二,提出并验证了系统化、分层次的地方政府创新动力分析框架;第三,基于分析框架的分类方式,构建了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动力的分类

浅谈工业4.0与智能制造2025-精选

浅谈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 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正式推出高科技战略计划——“工业4.0”,通过工业4.0战略的实施,德国希望成为新一代工业生产技术(信息物理系统)的供应国和主导市场,提升全球竞争力。2015年3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正式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通过“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成为制造强国。 从一些书籍、媒介平台上也可知道,中国制造2025与美国、日本等国制定的制造规划不同,与德国工业4.0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的地方,两者都强调实现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制定与实施在某些程度上也受到了德国工业4.0的影响。但是两者有什么不同呢? 一、工业4.0 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战略,并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 工业4.0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三大集成,四个特征和六项措施。一个核心:互联网+制造业,将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广泛深入地应用于制造业,构建智能工厂、实现智能制造。两个重点:领先的供应商策略,成为“智能生产”设备的主要供应者;主导的市场策略,设计并实施一套全面的知识和技术转化方案,引领市场发展。三大集成:企业内部灵活且可重新组合的纵向集成,企业之间价值链的横向集成,全社会价值链的端到端工程数字化集成。四个特征:生产可调节,可自我调节以应对不同形势;产品可识别,可以在任何时候把产品分辨出来;需求可变通,可以根据临时的需求变化而改变设计、构造、计划、生产和运作,并且仍有获利空间;四是过程可监测,可以实时针对商业模式全过程进行监测。六项措施:实现技术标准化和开放标准的参考体系;建立复杂模型管理系统;建立一套综合的工业宽带基础设施;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和规章制度;创新工作组织和设计方式;加强培训和持续职业教育。 二、中国制造2025

工作心得:智慧新警务与“数字政府”协同发展(最新)

工作心得:智慧新警务与“数字政府”协同发展(最新) 1 引言 我国的警务信息化由于历史原因发展较快且自成体系,借助“数字政府”建设的契机,以政务服务为切入点,融入“数字政府”的大平台体系,推动公安系统内的户政、交管、出入境等业务全面梳理和规范化是非常重要的变革和创新之举。在更深层次上,公安系统拥有人口信息库、可信身份认证这类关键的信息基础能力,“数字政府”拥有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安全支付平台、可信证照库等服务民众的平台能力,两者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进行紧密协同、能力共享、互相支持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如何理清两者的关系,推进智慧新警务和“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的协同、融合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 2 智慧新警务和“数字政府”的关系 “数字政府”是以改革为引领、以技术为支撑的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对外通过政务服务一体化建设,实现高效、便捷、阳光的为民服务,对内通过协同办公

一体化建设,实现协同、共享、高效的整体政府。它是实现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智慧新警务则是结合社会治安形势,根据公安部大数据战略的总体部署,构建对外服务民生、对内服务实战的警务新机制,提升公安机关核心战斗力,以实现公安机关社会治理能力跨越式发展。 2.1“数字政府”为智慧新警务提供平台支撑 智慧新民生是智慧新警务的重要创新应用之一,是公安服务群众的重要应用形态。智慧新民生应用建设面临部、省、市三级如何整合数据资源、规范业务标准、统建服务平台的难题,还面临横向如何与社会保障、社会信用库、公民证照库等共享、关联的问题。我国2018年7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统一的政务服务基础平台,包括:推进政务服务一体化,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全国标准统一、全流程网上办理,推进公共支撑一体化,促进政务服务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等。在“数字政府”的架构体系中,该平台是“数字政府”的神经中枢,是全国政务数据的总枢纽,也是未来全国各地政府服务民生的关键基础平台。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的职能与机构

第3章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的职能与机构 3.1 地方政府的职能 3.1.1 影响地方政府职能配置的主要因素 影响地方政府职能配置的因素是多元的,主要包括:政治制度 因素,国家的性质以及由这种性质所决定的国体政体等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文化制度;社会需求因素;行政权扩张因素;地方自然条件因素;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特色和传统因素 等。 1. 政治制度因素 中国的国家性质,根据中国宪法的规定,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 义国家。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制度,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香港、澳门等区域 实行特别行政区制度。 2. 社会需求因素 由于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对地方政府职能的需求 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必然影响其职能配置。原有的高度集权的计划 经济管理职能基本上退出,市场监管职能走上前台。 3. 行政权扩张因素 行政权的扩张被认为是一种世界性的趋势和行政的本能,其表 现之一就是政府职能的增加,政权的膨胀。有些西方国家似乎已经 发展成一个行政主导型模式。中国由于是一个政党主导型社会,行 政权的扩张性表现出一些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特征。 4. 地方自然条件因素 地方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制约着政府的职能配置。自然环境是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政府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对象和制 约条件,当代各政府保护生态职能的履行和强化,就是自然地理环 境直接作用的结果。

5. 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特色和传统因素 开放型经济发达的地方,其政府对外联络职能的需求就大,台资集中的东莞市政府为台商服务的职能比没有台资或台资少的地方政府要强化的多;旅游业发达的地方,其政府的旅游管理职能必然发达;文物资源相对集中的地方,其政府的文物保护职能就更为突出;福建地方政府对工作办公与内地偏远地方的政府相比,其对台工作职能就应该实行强配置;那些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政府职能一般能够得以保留。 6. 突发性因素 突发性因素对地方政府职能的配置的影响根据突发性事件的具体情形而定。影响力度的大小、影响程度的轻重、影响时间的长短等与地方政府职能配置成正相关。如,为应付“非典”的影响,疫情严重的地方,其政府防治疫病,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职能立即得到强化,其中地方政府的管制和服务职能会凸显出来。 7. 中央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调整的影响 由于中国地方政府基本上实行与中央政府部门设置相对应的体制,职能配置具有相应性。一般说来,只要中央政府的职能发生变化,地方政府职能也会发生变化。 8. 行政首长作用 由于各级政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因此,行政首长对本级政府的职能配置,主要是内部配置具有相应的决定权。当然,行政首长对中职能配置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应该有多少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1.2 地方政府职能的历史回溯 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认为“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这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国大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于他提出了必须调动两个积极性思想的雏形,在对地方政府方面,他认为“正当的独立性,正当的权利,省、市、地、县、区、乡都应当有,都应当争。这种……争权,不能叫做地方主义,不能叫做闹独立性”。刘少奇也提出了调动两个积极的思想。在1956年的八大上。他指出必须适当地调整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权。邓小平在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