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导游知识专题》(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专题一~五)【圣才出品】

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导游知识专题》(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专题一~五)【圣才出品】

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导游知识专题》(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专题一~五)【圣才出品】
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导游知识专题》(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专题一~五)【圣才出品】

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导游知识专题》(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

一、思考题

1.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答: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有着鲜明的历史性、历时性)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并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中国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可以划分为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社会意识)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

(1)物质文化

通过考古发掘发现的各种生产、生活工具,以及反映先人思想、观念、习俗、婚姻关系等的艺术作品和实物等,都是物质文化产品,如石器、骨器、遗址、墓葬、青铜等。

(2)行为文化

是指生产活动、生活活动中人们的行为方式,集中表现在以礼俗、民俗、风俗形态出现的、见之于动作的行为模式上。即凡是用行为举止表现的文化都属于行为形态的文化。

(3)制度文化

制度形态的文化包括各种各样规范人们行为活动的制度。如夏代的饮宴礼仪制度、西周时形成的“周礼”、明清时的“一条鞭法”、“摊丁人亩”等。

(4)精神文化

精神形态文化又称社会意识文化,体现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它还包括属于社会心理层次的欲望、情绪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层次的哲学、宗教。

2.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色?

答: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受地理条件、历史传统、风俗民情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文化传统,呈现出特定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和其他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特色: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传承连续而完整;

(1)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历史悠久。考古发现距今180多万年的西侯度猿人;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猿人;距今五六十万年的北京猿人;距今5000年左右的华夏族前身。l80万年的中国文化,5000年之久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文明史,不间断的历史,传承着不间断的文明,是世界上从数千年前传承到今天的唯一连续而完整的文化序列。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地域多样性和民族多元性;

(2)地处东半球的中国,国土辽阔,地形复杂,属于典型的大陆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以中原文化为主,彰显南方文化、北方文化、西方文化、东方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地域特色,呈现出不同地域的差别和联系。广阔的地域上生活着由56个民族组成的13亿多人口,不同祖先的繁衍生息,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形成多元性的民族文化。

(3)中国传统文化是融合儒家、道家、佛家(魏晋以后)为主体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同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体,在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儒家、道家和佛家三位一体的文化结构。儒家文化主要是政治、伦理道德文化;道家文化主要是哲学文化,以处静、处柔、处弱之势制动、制刚、制强;佛家文化则是纯粹的宗教文化,以其深邃的宗教哲学给人们提供了因果报应、解脱尘世的宗教精神食粮。

(4)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广泛,内涵精深;

以儒、道、佛文化为主题的中国传统文化,超出范围的局限,在纵向的时间跨度上,有史前文化、原始文化、奴隶文化和封建文化等;在横向的范围内有物质、行为、制度、精神、

社会风尚、心理、科学技术、文学、哲学、艺术等,内容多样、内涵深刻。

(5)中国传统文化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天下大同的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和而不同的开阔胸襟,兼收并蓄的文化风格,融合着中华文明的多元文化,各民族文化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助互长、共同发展,形成宽容的文化态度。

(6)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东方文化的代表。

在世界的东方,形成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千年文明从政治制度、文化、艺术、饮食、服饰等各个方面影响周边国家和地区,甚至是全世界,如四大发明成为古东方文化的代表。全面系统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要去其糟粕,吸取精华。

3.简述孔子的“仁学”、“礼制”思想。

答:生活于春秋末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创立的儒家学说被称为治国的理论依据,为知识分子安身立命提供借鉴。其“仁学”“礼制”思想如下:

(1)“仁”学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学的提出,既关系到个人人格修养,又关系到家庭伦理,还关系到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政治伦理,最后的落脚点在国家社会。“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其中“仁人”是最高尚的人格;“仁政”是最理想的政治统治;“仁学”是从宗法血亲关系出发,推广到社会的、由血统到政统到道统的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社会、政治学说基本框架的理论基础。

(2)“礼治”

“礼”是“仁”的外在表现,是社会制度和礼节仪式。“礼”的功用是“整民”(治民),“政之舆”(推行政治统治的工具)。“礼”涉及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

是人际利害关系的调整、家庭关系的维系,还是等级统治秩序的维护、各种教化的推行,都要以“礼”为手段、工具,使之达到理想的要求。

4.简述儒家的修养观。

答: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其修养观如下:

(1)先秦儒家的修养观,是以修心为主的修德、养性,其更侧重人的精神方面的修养,讲求修德、修身以修心,强调对人的“知”的修养。修养即“修身”“修性”,人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达到人格完善,必须从事道德修养。儒家的修养观,是从“正心”开始,以“克己复礼”为途径,进行自身素质的修养。

(2)儒家的修养观可以理解为,人通过主观的努力,力求在道德、行为举止上表现出人的极高的好和善。修身的具体方法,有“自讼”,即反复诘问自己对了还是错了;“自省”,即对自己的思考省悟;“慎独”,即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越是严格要求自己等。

(3)在儒家的修养观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联系在一起的。首先是自我修养的提高,进而治家、治国、平天下。个人修养与远大目标的实现、个人品质的提高与社会责任义务紧密结合的修身、修养观千百年来一直为中国社会所推崇尊奉。

5.简述儒家在战国、西汉、宋明、现代四个时期所出现的流派及其主张。

答:儒家,自春秋起指孔子创立后来逐步发展的内在以仁恕、外在以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其在战国、西汉、宋明、现代四个时期的所出现的流派及主张如下:

(1)战国时期,孟子的“仁政”、“民本”、“性善”、“气节”说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全面而深刻的发展了儒家思想。“仁政”理论,主张统治者宽厚待民,采取仁慈的统治措施,施以恩惠,取民民心;“民本”,即正确认

识人民、国家、君主三者之间的关系,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性善”,人本来是善良的;“气节”,孟子提倡“善养浩然之气”,养成坚持不懈、威武不屈的精神和“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抱负。

(2)西汉时期,董仲舒的今文经学与阴阳五行学说结合的谶纬说

西汉武帝时,皇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中国两千年以儒家之学为统治阶级之学的时代由此开始。董仲舒在治、讲今文经学中,把谶(预言吉凶)语与经学结合,大讲“天人感应”的“灾异”、“谴告”,先秦儒家思想的面目由此改变,被推上神学之途,同时孔子也被神化为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圣人”。

(3)宋明时期,理(心)学

两宋时期,作为儒学新形式的理学出现。理即道,理学也称“道学”。理学提出了“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认为理学的要害在于“经世致用”而不是空谈道理。理学中的“心学”派主张“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其代表人物是明代的王阳明,他把心学发展到极致,是典型的主观唯心论。宋明理学援引道教、佛教理论解释儒家学说,融儒、释、道为一体,体系独立而完备,把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4)现代新儒学

20世纪20年代开始形成的现代新儒学,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产生。该派学者看到了西方文化出现的危机,企图以改造后的儒家文化来振兴中国,救治西方文化的失误。现代新儒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吸收道家、佛家心性之学,尤其是借助了西方科学思想和方法构建了儒学思想体系,以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等人最为著名,其思想价值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

6.道家在战国、魏晋时期有怎样的变化?

答:道家是春秋时期产生的学术派别之一,以老庄为主要代表,老子是其创始人。历史悠久的道家在战国、魏晋时期的变化如下:

(1)战国以庄子为代表的学派

庄子深化老子学说,其思想玄思奇想,旷达高越,追求个性,恣肆无羁。庄子以“道”为宇宙本原,并具体说明,庄子主张通过“体道”而得道,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的精神境界,通过“无用之用”“大知”“庄周梦蝶”,进而“游世”,顺世而不失去自己的独立精神。而其哲学思想则是相对主义,其思想学说既有追求个性解放、实现自我价值、批判现实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2)魏晋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形式

道家学说适应自由解脱、个性清谈又远离危险的实际情况,在魏晋时期重新抬头,“玄学”大盛,成为当时哲学思想的主要流派。“玄”为深远莫测之意,“玄学”即从理论上探讨自然与人生的根本问题,以追求明晰自然本原之道理和理想人格为目标。其中“贵无派”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主张世界的本原是“无”,否定灾异感应和谶纬迷信;名士派以“竹林七贤”为代表,主张“超名教而任自然”等。魏晋玄学的发展在最后得到大总结,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形成儒、道、佛三家构成的主体格局。

7.简述中原佛教八大宗派的基本理论。

答:中原佛教包括八大宗派,分别是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密宗、净土宗、禅宗,它们的基本理论是:

(1)天台宗

天台宗以《法华经》等经典为依据创立。它提出了空、假、中三谛相通(三谛圆融)及短暂的心念活动即具有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现象(一念三千)的观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