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

汉语“中国”一词由来考:

考汉语“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梓材》。其有云:“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范围所指,仅仅是周人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而已。至春秋时,“中国”之涵义逐渐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后,又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展拓,“中国”亦不断向周边延伸。而最终成为当今雄据东方的泱泱大国之名。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为夏朝。其时,黄河流域所居之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有“楚失华夏”之语。唐孔颖达疏云:“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者,美也,夏者,大也,连缀而用之,其词义雍容至美。

而考“中国”一词之本义,当为中原各诸侯国,中者,居中之意也;国者,诸侯之封国也。华夏诸国分别将南北东西四境诸民称为蛮、夷、戎、狄,而自称为“中国”。因参照体系不同,其所指亦有差异。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层次:一是指京师(首都),如《诗经民劳》所注:“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地区,即京畿。如诸葛亮曾对吴主孙权云:“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是指中原,如《史记东越列传》云:“东瓯请举国徒中国”。四是指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云:“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五是指诸夏之裔居住之地,如《论语集解》云:“诸夏,中国也”。六是泛指历史上华夏或汉族所建立的政权,《史记》、《汉书》中此类称谓不胜枚举。自汉代始,朝野上下和文人学士习惯于将汉族所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因此,当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也多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北魏,自称“中国”,而将南朝称作“岛夷”;同一时期汉族所建之南朝虽迁离中原,却亦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称北魏为“魏虏”。又如在宋辽金对峙时期,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皆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为“中国”。因此,在古人心目中,中国既有地域之定位,又有文化之传承,同时兼有正统之含义。

正因为“中国”一词属于带有多重含义的复合体,故而其所指范围,也一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当《尚书》上出现“中国”一词时,其所指仅仅局限于关中、河洛一带;而后又扩展至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秦汉以降,又将不属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皆称为“中国”。“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19世纪中叶以来,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中国”则成为隶属我国版图之内全部领土之专用名词。

颇为有趣者,乃“中国”一词之出现与应用虽已有近3000年漫长之历史,但事实上它仅仅是一个世世代代根植于炎黄子孙的心灵深处,最初由地域观念衍生而来,又带有文化本位的一个历史符号。从夏、商、周起一直至清末,王朝递嬗,政权更替,几不可胜数,却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1912年中华民国之建立。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 China,简称China(“中国”)。至此,“中国”一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他国之人遂逐渐耳熟能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际上通称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仍简称为“中国”,“中国”之名更令世人刮目相看。

“中国”之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尚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多种称呼。“中华”即“中国”与“华夏”之连缀缩写,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广大地区。《春秋穀梁传》卷一,《隐公注疏》有云:“仲子乃孝公时卒,而云‘来’者,秦人能远慕中华君子,恕而不责其晚,故言‘来’,又书时。”之语。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唐代韩偓曾有诗云:“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与“外国”对举。所以,“中国”亦可称中华,简称“华”,中国人侨居海外者便可称“华侨”,入他国国籍者则称外籍华人。

“九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有“禹别九州”之语。其它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中亦有“九州”的记载。尽管具体的州名有所差异,但记载州数均为九个。九州之名最为流行的版本是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而“州”成为正式行政区划是在东汉时期。而后代“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细,有直隶州、散州、羁縻州等名色,辖区范围亦呈缩减之势。而“九州”之名目却相沿未废,且成为中国之代称。

另外,古代中国曾有“四海”之称,以古人认为九州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战国时,因航海技术发展而眼界渐阔,齐人邹衍凭一时灵感,提出“大九州”之说。他认为,《禹贡》之九州合之只能称之为一州,名“赤县神州”;同样大小之“州”共有九个,仍不过是裨海环绕之小九州;如此大小之小九州共有9个,即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为大瀛州所环绕。故而“神州”只占天下八十一分之一。事实证明,此说纯属主观想象,但“神州”之名却一直沿用至今。

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国之人,称中国为Cina、Thin、Sinae,近代以降,诸多国家几乎都用与上述诸称音近之词而为中国命名。中文译音有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名目。其实皆是“秦”字之外文对应,或以为乃自“丝绸”之“丝”演绎而来。也有人认为源出“瓷器”之“瓷”或闽南话之“茶”。而俄罗斯将中国叫“契丹”,显然是另有缘由。契丹族曾建立辽朝,武力强盛,控制过整个蒙古高原及其周边地区。铁骑所至,所向披靡。而当时身处东欧平原之俄罗斯人尚刚刚从洪荒满目中逐渐兴起,初闻东方惟有契丹,故称中国为“契丹”,亦不必怪其孤陋寡闻也。

1.中国:1.东师2.国中《诗经》中3.中等国家4.诸夏国家的统称

5.京师,京都

中国一词指古时华夏民族聚居的区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大河南北,古称中土、中原,

或称中夏、中华。当然也被称为中国。这些称呼,实际是指黄河流

域一带。

2.四夷交趾:东夷和北狄、西戎、南蛮

东夷,又称夷,是中国古代,尤其是商朝、周朝时期,对东部自称"夷"的部族的称呼。随着商代的东夷逐渐融合到华夏中,东夷后来改为对东方外族的泛称。

夷意思是“平”。夷从大从弓,因此有所谓“东夷”即东边的弓箭手的说法。

东夷是华夏民族对东方民族的称呼,并非单指某一族群。其认定范围也随之更改。从黄帝时期的山东,河南一带,到中国东北,再到日后秦汉时期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朝鲜和韩国认为:现代朝鲜人可能是东夷的一支。唐杜佑《通典》将朝鲜、新罗、倭、高句丽、流求等归入东夷,明代严从简将日本、朝鲜、琉球归入东夷。

北狄是中国先秦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除此还有东夷、西戎及南蛮,合称四夷。春秋战国以后,北狄逐渐演变为匈奴及鲜卑多个民族。北狄也是黄帝后人。《山海经》记载:“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唐杜佑《通典》将匈奴、乌桓、鲜卑、慕容氏、高车、突厥、契丹等归入北狄。

西戎是中国古代对西部少数民族的称呼,西戎也可以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在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中,西戎和东夷、北狄、南蛮合称四夷。西戎文化中陶器的主要特征是铲足鬲,单耳罐与双耳罐。《史记·秦本纪》中曾记载许多与西戎族相关的来往或交战记录,如:“申骆重婚,西戎皆服”;“不废申侯之女子为骆适者,以和西戎”等等。

3.中国人的起源

中国人的起源众说纷纭,至今仍有不少西方学者坚称中国人的祖先是来自中亚的(西来说)及自南亚北上的(南来说)。不过,目前累积的资料已可证明中国人的祖先是在中国大陆生息繁衍而且延绵不断。有关中国种族的分类,则绝大多数是属於蒙古人种,仅在中国西部及西北边陲地区出现少数与欧洲混血的人种。换言之,中国大陆是蒙古人种的摇篮地。

4.三公九卿

三公:丞相、御史大夫(监察)和太尉(最高军事长官----》、《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被称为三公。九卿: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

5.三省六部

三省六部是隋文帝创立的,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丞相权力的机构或体制。其中三省包括中书省(草拟诏书承旨)、门下省(封驳监察)、尚书省(行政机构)六部包括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和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6.科举制度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7.七大古都,即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

地理位置的优劣:

中国历代都城选址的条件是:有充足的水源,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用水需要;地区经济繁荣,交通便利,故多位于平原、盆地;具有可防可攻的地理优势,如南京有“龙盘虎踞”之势,北京有“背山带海”的形胜等。

西安(长安):优:位于陕西关中平原的渭河南岸。背依秦岭,面向秦川,泾、渭、灞、沣、涝等水流经径内,形成沃野千里,号称“八百里秦川”。居关中盆地地的中心。劣:

南京:优:三国时候的东吴和它以后的东晋、宋、齐、梁、陈等六个朝代都在这里建过都,所以又有"六朝古都"的称谓。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不仅孕育了长江文明,也催生了南京这座江南城市。位于长江下游的南岸,东边和南边有起伏的低山,把它环抱在一个盆地里。东边是秦淮河的谷地,北边是玄武湖,西边是石头山、马鞍山,东北部是钟山,形势非常险要,南京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山川秀美,古迹众多。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劣:

开封:优:位于河南省东部,历史上,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后来的北宋和金等7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在中国版图上处于豫东大平原的中心部位。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运枢纽。劣:

北京:优:连接几大区域,为华北北部的军事重镇和政治中心,经济繁荣。要兼顾塞外与中原。劣:北边少数名族多,容易被入侵。

洛阳:曾经有东周、东汉、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9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因此有"九朝故都"的称谓。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复杂多样,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水运发达。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杭州:隶属于今天的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运河南端。自古以来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民谚。三面环山一面城,杭州南临钱江,北接杭嘉湖平原,地方富饶,通鱼米之利,若以此为都,绝不会发

生任何饥荒问题,对于偏安南方的国家来说,此地既接平原,又临丘陵,京杭大运河与钱塘江构成了一条交通十字线,交通极其便利,有利于国家的税收快速稳定的到达.而杭州除了农业发达以外,又接近传统的良港,便于贸易流通和对外的开放性.而且杭州的气候合适,风光旖旎.适合人类居住于希望修养的国君来说,定都与此

再合适不过了。劣:首先杭州无险可守,中国的传统威胁来自与北方,而杭州的北方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各分原,一马平川,虽水道纵横,但过于狭小.难以形成大的防御体系.一旦长江失守,对于杭州就是很大的威胁.杭州西南方向是丘陵地段,风景虽好,无奈也不是防守的好地方,过与平缓的坡度,过于低矮的高度,甚至在里面打游击也不可能.钱塘江或许是最好的防线,但它仅仅能防御南方来敌,杭州失守,其作用也不如何大,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处于地震带之侧,又无活火山.所以既无地震,又无泥石流,台风鲜有造成重大伤害的,海啸火山更是不可能发生,洪灾也仅能造成钱江附近小区域的地区问题.鱼米之乡,休闲城市又不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杭州无可厚非的被称为“天堂福地”

安阳:是东大河南北的经济政治中心,军事上有太行,漳可恃。

8.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明清(鸦片战争前)文化

一、哲学

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想相当发展,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和斗争很激烈。

唯心主义王学与王学左派明朝前期,客观唯心主义的程朱理学很流行,在思想领域处于统治的地位。至明朝中期以后,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兴起,一时影响极大。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余姚(今属浙江)人。曾结庐故乡阳明洞侧,世称阳明先生。他发展了南宋陆九渊的学说,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明便是天理”。这是彻底的主观唯心论。他又提倡“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所谓“致良知”者,即是要求人们从事于“去人欲,存天理”的修养。所谓“知行合一”,不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而是知与行合二而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合一”说的宗旨,在于消除人们一念中之不善,以防祸于未然。王守仁的学说在明后期广为流行,几乎有取代程朱理学的趋势。王守仁的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的《传习录》和《大学问》为主要哲学著作。王守仁学说被称为王学,其学派被称为阳明学派或姚江学派。

明代后期的进步思想家李贽,福建晋江人。他虽是王学传人,但他的思想含有唯物主义成分,是王学左派的代表人物。他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反对把儒家经典看作是真理的标准,对理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表现出了大胆的离经叛道的批判精神。他的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唯物主义明末清初,有三大思想象,就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他反对宋儒“理在气先”之说,认为“理”不是实体,只是“气”中的条理和秩序。他在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对君主专制制度作了深刻的揭露,指出专制帝王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乃害民之贼。又指出专制帝王之法乃“一家之法”,并非天下人之大法。此外,在经济上,他反对“工商为末”的传统观念,提出工商“皆本”之论。这种见解代表了工商业者的利益。黄宗羲的著作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案》等。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世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他在哲学上受到二程和朱熹的影响,可是他也赞成张载的唯物主义观点,承认“气”是宇宙的实体。他反对君主专制的政治,异常称赞《明夷待访录》一书,认为他的主张和《明夷待访录》相合者十之六、七。他又反对理学,认为理学空言心性,那不是学问。他极力提倡“实学”,主张“经世致用”。主要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世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他在哲学上发展了张载的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宋、明以来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主张“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把我国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向前发展了一步。此外,他还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认为土地不是帝王的私产,是耕者所有。这个观点是很进步的。他的主要著作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问录内外篇》、《噩梦》等。

二、文学

小说明清文学以小说最为发展。明代的小说最负盛名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清代的小说最负盛名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三国演义》的全称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其内容是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和元代《三国志平话》和某些传说写成,系统而生动地描述了一百年间的重要史事和主要人物。此书的思想宣传封建正统主义,但文字浅近,文笔生动,情节曲折,人物各有思想、情态,尤其是对于战争和策略的描述,至今还被兵家看作是“权谋”类兵书。《水浒传》是一部描述北宋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其内容是根据《宣和遗事》及有关话本、故事写成,书中创造了108个农民男女英雄形象,以梁山为根据地,对黑暗腐朽的北宋王朝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这是我国古代少有的描述官逼民反、歌颂农民起义的进步小说。《西游记》是长篇神话小说,是在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和有关话本、杂剧的基础上写成。书中的主人公孙悟空曾大闹天宫,又保护唐僧历尽千山万水,到“西天”取经。此书视野广阔,想象丰富,蔑视封建秩序,歌颂反抗精神,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是一部家喻户晓、老少咸宜的通俗小说。

《红楼梦》是一部杰出的长篇爱情小说,实际是以贾宝玉、林黛玉两位青年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述了清朝前期的贵族、官僚或富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盛衰过程。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矛盾和斗争。书中对封建制度和礼教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对于一些善良人们的不幸遭遇给予同情。这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著作。《聊斋志异》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全书以描述人与鬼、狐的关系,写成若干故事。对当时的封建制度和官僚、地主多所揭露,对劳动人民给予同情。《儒林外史》是一部以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儒生为主的长篇小

说。书中揭露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谴责了一些追逐功名利禄的儒生的种种丑态,对于自食其力的人则给予同情。

戏剧明清时期戏剧也有很高的成就。最优秀的剧本有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

《牡丹亭》是描写爱情故事的剧本。即杜丽娘和柳梦梅在梦中相会。杜丽娘醒后思念成疾,抑郁而死。后来柳梦梅打开她的坟,她又死而复生,经过同封建家长的斗争,二人终于结为夫妇。此剧又名《还魂记》。《长生殿》是描写唐明皇(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剧中歌颂了他(她)们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同时也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生活和由此所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桃花扇》是描写文人侯方域和秦淮歌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剧中揭露了明朝统治集团的黑暗腐朽,批判了祸国殃民的官僚、阉党荼毒人民的情况。

三、史学地理学

史学明清的史学很发展,官修、民修的史学著作都很多。明代的官修史书主要有《元史》、《明实录》和《明会典》等。《元史》修于明初,二百一十卷,系统地记述了元朝一代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明实录》是编年体史书,是由每位新即位的皇帝命史官根据档案撰修前一皇帝的实录。明朝从太祖朱元璋至熹宗朱由校,共十五帝都有实录,只有明宗朱由检(崇祯帝)为亡国之君,没有实录。这些实录都保存下来,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明朝各个方面,是研究明史的宝贵资料。《明会典》在明朝修过多次,现在通行本是万历重修本,共二百二十八卷,内容很丰富,为研究明朝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明代私家著史以谈迁的《国榷》最有名。《国榷》一百零八卷,是一部编年体明史。此书对于研究明史,尤其是研究明代建州女真及崇祯一朝的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清代的官修史书主要有《明史》、《清实录》、《清会典》、《清三通》等。《明史》是清朝特设明史馆编撰的,三百三十二卷,系统地记述了明朝一代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中较好的一部。《清实录》是编年体史书,也是新立皇帝为前一皇帝所修。《清实录》共十三部,第一部为《满洲实录》,第二部为《太祖实录》,第十三部为《宣统政纪》,每部都内容丰富,为研究清史的宝贵资料。《清会典》亦修过多次,现在通行本是光绪重修本。凡会典一百卷,事例一千二百二十卷,图二百七十卷,为研究清朝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清三通》就是《清朝文献通考》三百卷,《清朝通典》一百卷,《清朝通志》一百二十六卷,也都是记述清朝典章制度的重要著作。

清代的私家著史很多,其中章学诚撰《文史通义》一书是一部很重要的史学评论著作。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是唐代刘

知几之后最著名的史学评论家。所著《文史通义》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他主张史学要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义理,也反对专务考据。他又提出“六经皆史”的观点,把为儒者一直奉为圣明的经书看作只是古代史料。他还认为刘知几所主张的史家“三长(才、学、识)”并不完备,他在“三长”之外,再加上“史德”一条。“史德”是指“著书者之心术”,即史学家著史要忠于客观史实,褒贬善恶务求公正。章学诚的这些观点和主张都是进步的。

地理学、地图明清的地理学和地图学都很发展。其中以《大明一统志》和《大清一统志》最重要。《大明一统志》九十卷,是一部明朝全国地理总志。《大清

一统志》在清朝修撰数次,其中以嘉庆年间的重修本最完备,称为《嘉庆重修一统志》,共五百六十卷,是一部清朝全国地理总志。私家著地理书以清初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最有名。全书一百三十卷,记述各省、府、州、县建置沿革,疆域变迁,侧重于山川险要,攻守异势,史料价值极高。

关于地图的绘制,日臻科学。明代罗洪先绘《广舆图》,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图集。郑和下西洋,绘有航海图,这是一部最早的、比较完善的自我国远航南洋、印度洋,直抵阿拉伯海及非洲东岸的实用航海路线图。清朝所绘地图尤为可贵。康熙时所绘《皇舆全图》是通过全国性的大地实测绘成的,这在中国是创举,也属当时世界的前列。此图的重要缺陷是因当时发生噶尔丹叛乱,新疆西部未得测绘。乾隆时,准噶尔部平定,新疆西部补绘;其他部分以《皇舆全图》为基础进行修订,编成《皇舆全览图》。此图在同治年间,胡林翼改编成《大清一统舆图》,公开发行。此图成为此后中国各种一览图的蓝本。

此外,地理考察工作也有新的成就,明代考察旅行家徐宏祖(别号霞客)写了一部优秀的地理著作,名为《徐霞客游记》。此书对我国河道地理的考察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对我国西南石灰岩地貌的介绍,是世界上有关这方面最早的记载,在科学上有很高的价值。

四、图书整理与编纂

在图书典籍的整理和编纂方面,明代编有《永乐大典》,清代编有《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

《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成祖永乐时,由解缙等奉命纂修。全书为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另有凡例、目录六十卷,合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装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全书收入古书七、八千种,上自先秦,下到明初。《永乐大典》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可惜这部名贵典籍在清末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已被焚烧殆尽,少量的被劫到国外。目前经多方访查整理,已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了七百九十七卷。

《古今图书集成》《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总目四十卷,共计一万零四十卷,清康熙时陈梦雷编,雍正时蒋廷锡奉敕重编。全书分为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六编,每编又分若干典,合共三十二典。这是中国现存的一部最大的类书。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清乾隆皇帝委派纪昀等许多著名学者编纂的,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类,收入古书三千五百零三种,共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三百零四册,这是中国最大的一部丛书。书成后共缮写七部,现完整保存下来的还有四部。《四库全书》编成后,编者们又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百卷,仍以经、史、子、集分类,类下又分目属,每书皆摘举要点,考其源流得失,广泛的评价了我国的古籍,可为阅读古籍入门之书。

五、科学技术

天文、历法明朝原用历法名《大统历》,实际是元朝郭守敬修的《授时历》。至明朝末年,此历已出现较大误差,崇祯时,由徐光启主持修订,聘用耶稣会士龙华民、汤若望等参与工作,比较系统地引进参考了欧洲的天文学知识,修成《崇

祯历书》。此历书比《大统历》准确,与日月星辰的运行及节气的变化都相符合。可是此历书在明代并未颁行,至清初由汤若望进呈,才颁行全国,称《时宪历》,一直用到清末。

清代王锡阐是著名的天文学家,他著有《晓庵新法》等书,发明了推算金星、水星凌日的方法,提出了日、月食初亏和复圆方位角计算的新方法。

数学清代梅文鼎是位大数学家,一生不肯做官,致力于天文历算的研究,在这些方面著书八十余种之多。其中的数学著作,总结了我国古代数学的丰富成就,又介绍了西方的数学知识,为数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明安图也是一位大数学家,蒙古族人,在钦天监任职多年。他所著《割圆密率捷法》一书,在数学上有突出成就。

医学明代的医学很发展。朱橚等撰《普济方》最有名。此书取古今医方编

成,凡一千九百六十论,二千二百七十五类,七百七十八法,二万一千七百三十九方,二百三十九图,自古经方以此书最为完备,为后世研究中医药学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

药学方面以李时珍(1518—1593)所撰《本草纲目》最有名。李时珍,

湖北蕲州(今蕲春西南)人,他毕生行医。访采医药,阅书八百余种,撰成《本草纲目》五十二卷,记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附有动植物插图一千一百余幅。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的药物学成就,把我国药物学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在世界药物学史上亦占有重要的地位。

建筑明清时期的建筑业空前发展,建筑规划、布局、材料、技术、工艺等

各个方面,都远比前代进步。帝王的宫殿、苑囿,贵族官僚们的署衙、府第自不必说,就是汉和各少数民族的重要寺庙或民居也都很讲究。

这里只介绍一下明代万里长城和北京紫禁城。

明代最伟大的建筑是万里长城。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至吉林的鸭绿江滨,全长六千三百余公里。其中自山海关至鸭绿江一段已坍塌损毁,自山海关至嘉峪关一段至今保存较好。长城为防御性军事建筑,墙身多为巨型方砖石砌成,上建女墙和敌楼、碉堡,要道设关口,因地势起伏蜿蜒,易守难攻。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象征。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宫城的名称,以天象紫微垣比喻帝居而得名,在北京旧皇城中。紫禁城与城内的建筑合为一体,今称北京故宫。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至十八年告成。此后历代有所修缮。紫禁城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20米,周垣3.5公里。有四门,正门曰午门,后门曰玄武门,东门曰东华门,西门曰西华门。四隅有角楼,垣外有护城河环绕。城内自午门至玄武门为中轴,前后分为“外朝”、“内廷”两部。外朝以三大殿为主,即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嘉靖时改名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为处理朝政和举行大典之处。三大殿东西两翼对称建有文华殿和武英殿。内廷以三大宫为主,即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三大宫东西两翼分别建有东六宫和西六宫。后为后苑。内廷为皇帝和后妃生活安息之处。清朝继续以紫禁城为宫城,改三大殿名依次为大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改玄武门为名神武门,改后苑名为御花园,还增建了一些宫殿。

紫禁城内的宫殿建筑左右对称,规制严整,气势宏伟,辉煌瑰丽,为我国现存最壮丽的古建艺术群体,也是世界上少有的保存完好的古帝王宫城。

9.‘皇帝’称谓的由来

‘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后”“王”称谓始于原始社会,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都称为“王”。“天子始于西周”。秦始皇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称自己“皇帝”。

谥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和品德给予的评定褒贬的称号。始于西周

庙号: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祀以题庙室的名号。

尊号:皇帝生前接受的尊崇褒美的称号,始于唐武后,中宗之世

全称: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

年号:帝王即位后为纪年而设置的称号,始于汉武帝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 及《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基础数据表》填表说明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由2大类、13中类、24小类指标组成,是对历史文化村镇价值特色和保护措施的综合评价,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基础数据表》,其填报的资料、数据、图片作为评价指标体系每项指标评定分值的必要依据。为做好《评价指标体系》和《基础数据表》的填报工作,现将有关指标释义说明如下: 《指标体系》包括价值特色和保护措施2大类指标。 一、价值特色方面 价值特色是名镇(村)评价的基础和核心,由10个中类、17个小类指标组成,分别涉及名镇(村)的历史影响、古迹建筑、街巷景观、空间格局、文化民俗以及生活延续等方面。 (一)历史久远度 历史久远度反映名镇(村)历史形成发展的久远程度,具体评价由现存传统建筑、文物古迹最早修建年代来确定。 1、现存传统建筑、文物古迹最早修建年代 (1)是指位于现状镇区(村落)建成区范围之内1,且当前尚1评价范围: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涉及的历史传统建筑、文物古迹均应位于现状镇区(村落)建成区范围之内。以下

存历史传统建筑、文物古迹遗址的最早修建年代(历史上经过部分或完全修复的,以尚能观察到和鉴别的建筑遗迹最早年代为准)。本项指标反映名镇(村)的历史久远度。 (2)资料填报:注明古迹建筑具体名称、最早修建年代(附有效证明文件,包括县级以上史志资料或文物行政部门的鉴定意见)。提供该古迹建筑的文字简介2、现状照片3。 (二)文物价值(稀缺性) 本项指标反映名镇(村)拥有文物古迹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以及稀缺程度,具体评价由拥有文物保护单位的最高级别来确定。 2、拥有文物保护单位的最高级别 (1)是指位于现状镇区(村落)建成区范围之内,拥有文物保护单位的最高级别,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 同。 2文字简介:包括古迹建筑的地理位置、历史形成、价值特色、修复保存等情况,定性与定量描述相结合,word格式编 辑,300字左右。以下同。 3现状照片:能反映古迹建筑价值特色、现存状况及周围环境的彩色照片2-3张,JPG格式,每张照片大小在500kb左 右。以下同。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可说就是丰富多彩、浩如烟海,一个不摸门径得人可能会有无所适从之感。我们以下开列得这个书目,可以说基本上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方方面面得基本书籍,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得兴趣进行选读。 中国古典文献在传统上分为“子史经集”四大部分,它们记录了中国古代在文化上取得得伟大成就。通过对这些书得阅读,使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得概貌获得一个大致了解,对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打下一个较为坚实得基础。 1、“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就是中国得"圣经"。“四书五经”就是《大学》、《中庸》、《论语》与《孟子》(四书)及《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五经)得总称。这就是一部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得教科书,包含了中国古代得政治理想与治国之道,就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得一把钥匙。书里许多语言,如“当仁不让”、“名正言顺”、“巧言令色”等等,直到今天仍在使用。 2、《老子》 《老子》五千言,震古烁今,研究它得著作汗牛充栋。老子就是中国第一个纯粹得哲学家,老子得思想成为中国人根深蒂固得一种思想倾向。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得思想,几乎对每一个有文化得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老子》文字简约,说理透彻,含义深邃,富有辩证精神,特别能启发人得思考。《老子》文字不就是特别艰深,历代注

家又多,选一种较好得版本当能有助于阅读理解。 3、《庄子》 《庄子》继承发扬了《老子》得思想,与《老子》一起合称“老庄”,成为道家得经典。庄子对生死得态度十分达观,“鼓盆而歌”成为庄子得典型画像。《庄子》文字上汪洋恣肆、丰瞻华美,代表了先秦散文得最高成就,对中国古代散文得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运用了大量得寓言来说理,比如《庖丁解牛》就就是著名得一篇。 4、《韩非子》 《韩非子》一书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韩非子思想就是在中国第一个统一得封建王朝占统治地位得思想。法家思想就是中国古代政治以力服人得“霸道”得代表,与“四书五经”代表得以德服人得“王道”一起,互为表里,历代王朝得统治者或多或少都受它影响。 5、《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不就是中国第一部兵书,却就是最好得一部兵书,它诞生于春秋几百年战乱得背景之下,涵盖了军事中一切重要问题,被我国历代军事家奉为圭泉。它还被译成多种外文,具有世界影响。《孙子兵法》简洁得语句中蕴藏着丰富得内容,对当代商业社会中人得行为处事亦颇多启发。 6、《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就是我国第一部医书,相传就是黄帝所作,代表了祖国医学最早得光辉成就。它对于病理学与治疗学得辩证思想,成为祖国医学发展得指导思想,为中医得发展奠定了坚实得基础。《黄帝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从《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到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个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而且是非常积极的影响。比如说,易经,就是一本解开人生的密码书,可以指导人怎么生活、怎么工作、怎么处世、怎么做领导、怎么经商等等。再比如,儒家学说,教会人诚信、忠厚、宽恕、自省、仁爱、勤俭等美德。再比如,老子的《道德经》,是一本深沉的哲学书,处世经典书,它教会人更真实地生活,更踏实地生活。还有庄子,教会人许多生活的智慧,让人活得更加豁达平和。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2018尔雅中国历史文化地理上期末考试答案

1 由于生产力、通信交通的落后,周朝采用()来管理国家。(1.0分)1.0分 ?A、 禅让制 ? ?B、 分封制 ? ?C、 郡县制 ? ?D、 行省制 ? 我的答案:B 2 下列疆域类型中,属于民族或地方自治区的是()。(1.0分)1.0分 ?A、 初郡 ? ?B、

侨郡 ? ?C、 都护府 ? ?D、 羁縻府 ? 我的答案:D 3 中国历代首都移动轨迹的支流是()。(1.0分)1.0分 ?A、 东西之间,由西而东 ? ?B、 东西之间,由东而西 ? ?C、 南北之间,由北而南 ? ?D、 南北之间,由南而北 ?

我的答案:C 4 唐太宗时按山川地形分全国为(),临时派遣使者观察,未成定制。(1.0分)1.0分 ?A、 十四刺史 ? ?B、 十三刺史 ? ?C、 五十郡 ? ?D、 十道 ? 我的答案:D 5 ()时期,唐朝击败东突厥,疆域范围扩展到蒙古高原、西伯利亚。(1.0分)1.0分 ?A、 唐高宗 ?

?B、 唐太宗 ? ?C、 唐玄宗 ? ?D、 唐文宗 ? 我的答案:B 6 清朝国土沦丧的原因是()。(1.0分) 1.0分 ?A、 清政府长期推行闭关锁国,使得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 ? ?B、 边疆长期封禁,造成边疆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及边防的空虚? ?C、 受“四夷”观念的消极影响,用四夷守边疆 ? ?D、 以上都对

? 我的答案:D 7 由于怀疑反朝残余势力在海上搞破坏活动,以及日本海盗、倭寇的骚扰,()下令实行海禁。 (1.0分) 1.0分 ?A、 朱元璋 ? ?B、 朱标 ? ?C、 朱允炆 ? ?D、 朱棣 ? 我的答案:A 8 南宋的首都和行在所分别是现在的()和()。(1.0分) 1.0分 ?A、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录(至2014)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一批2003)名单 1、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 2、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 3、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 4、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 5、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 6、浙江省桐乡市乌镇 7、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 8、重庆市合川县涞滩镇 9、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 10、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二批2005)名单 1、河北省蔚县暖泉镇 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 3、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 4、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 5、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 6、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 7、江苏省姜堰市溱潼镇 8、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 9、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 10、浙江省绍兴县安昌镇 11、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 12、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 13、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 14、江西省浮梁县瑶里镇 15、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 16、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 17、湖北省监利县周老嘴镇 18、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 19、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 20、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 21、广东省吴川市吴阳镇 22、广西灵川县大圩镇 23、重庆市渝北区龙兴镇 24、重庆市江津市中山镇 25、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26、四川省邛崃市平乐镇 27、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 28、四川省阆中市老观镇 29、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30、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 31、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 32、云南省禄丰县黑井镇 33、甘肃省宕昌县哈达铺镇 34、新疆鄯善县鲁克沁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三批2007)名单 1、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 2、山西省襄汾县汾城镇 3、山西省平定县娘子关镇 4、黑龙江省海林市横道河子镇 5、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 6、江苏省高淳县淳溪镇 7、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 8、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 9、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浦镇 10、浙江省宁海县前童镇 11、浙江省义乌市佛堂镇 12、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镇 13、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 14、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镇 15、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区上清镇 16、河南省社旗县赊店镇 17、湖北省洪湖市瞿家湾镇 18、湖北省监利县程集镇 19、湖北省郧西县上津镇 20、广东省开平市赤坎镇 21、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 22、广东省陆丰市碣石镇 23、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黄姚镇 24、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兴坪镇 25、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 26、重庆市北碚区金刀峡镇 27、重庆市江津市塘河镇 28、重庆市綦江县东溪镇 29、四川省双流县黄龙溪镇 30、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仙市镇 31、四川省合江县尧坝镇 32、四川省古蔺县太平镇 33、贵州省黄平县旧州镇 34、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 35、云南省剑川县沙溪镇

历史文化常识介绍

文学常识知识点汇总 1、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1)所谓神话,是指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解释自然现象: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 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反映社会斗争:黄帝战蚩尤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2、诗歌总集 第一部《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2)在先秦,《诗经》统称为《诗三百》或《诗》,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者将其奉为经典,才名为《诗经》。 (3)《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形式上以四言为主,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4)《诗经》名篇有:《硕鼠》、《伐檀》、《关雎》等。 (5)《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 (6)《诗经》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靡不有初,鲜克有初。 第二部《楚辞》: (1)《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首的楚国人在本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

(2)《楚辞》是汉人刘向将楚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的东方朔、淮南小山和他自己的诗歌编成的一个集子。它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有诗歌17篇,其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多数。 3、屈原与贾谊 (1)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联齐抗秦,遭保守派反对,先后两次被放逐(前——汉北;后——江南洞庭)。公元前278年夏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不能施展抱负的愤懑。 著名文章:《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第一首叙事诗是汉代的《孔雀东南飞》)。诗中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基础。我国诗歌史上常有“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国风》,“骚”指的是《离骚》。 (2)贾谊: 贾谊,西汉初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世称贾生、贾长沙,33岁死。 贾谊共有文章58篇,西汉刘向将其编订为《新书》。著名散文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著名辞赋有:《吊屈原赋》、《鹏鸟赋》。 4、先秦散文 历史:(1)《尚书》:上古之书,记言古史,上自唐虞,下到商周。作者不详。 (2)《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内容为从鲁隐公到鲁哀公共240多年的历史,孔子编订,记事简单,类似现在的新闻标题。 (3)《左传》: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为春秋做传的,记事比《春秋》多13年,作者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4)《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内容为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500多年的历史。相传作者为左丘明。 (5)《国策》又名《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国别体史书,共12策33篇。西汉刘向编订。

浅谈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浅谈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魏潇 (山东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2014秋汉语言文学专科·曹县电大分校) 【摘要】:活动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的人们,郝会同时面对两个跺题,一是如何对待历史文化,一是如何审视现实文化,而后才能面向未来,从莱种意义上来说,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是人类的一个永恒课题。在人类历支发展的某一阶段,总是受到来自自身过去的与来自外界周边的两种文化的影响。而积淀了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它作为一个民族的象往,不鲩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声灭迹。在进入电脑时代中,它应不断补充。、改革、创新,在新时代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和态度;批判扬弃;继承学习;包容发展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了数百万年,最开始是为了生息和繁衍,而现在,人们已经可以辛勤耕耘编织各自的理想,终于,人们一步步地从以木为巢、以地为穴的困境里走出,住进了高耸的楼房;一点点地从用结绳来记叙事请,发展到了发明了一秒钟能够计算数10 亿次的电脑。在文明方面,人们从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原始方式,踏进了现代文明的殿堂。这些人类的变化,让我们不由得思考:我们走过了怎样的一条创造之路?这些创造能够说明什么?这些问题吸引着几千年来的思想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他们经过数世纪的探究和钻研,慢慢地开发了了一门新兴的学科文化学。 “文化”这个词语经常被刊载于报刊杂志。比如我们所熟悉的新石器文化、埃及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海派文化等等。随着文化这门学科日复一日的发展,“文化”这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含义不断的得到了充实和更新,因此当代中国人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关注着文化的发展介绍和钻研探究,使文化能够服务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那么,让人们衷情的“文化”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文化”的英文是culture,这个单词源自于拉丁语。它的本意为耕耘、劳作,由此可见,从其最初的意思上来看,就包括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开拓的意图。而在《现代汉语词典》,“文化”的解释是: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件的符号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由 区大社镇 (4) ;井陉县天长镇 (4) ;涉县固新镇 (5) ;武安市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保存文物 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 年 3月 10 日,共公布 6批 252 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按地区分布,名单如下(括号内数字为对应的公布 批次) 北京市( 1 处) 密云县古北口镇 (4) 天津市( 1 处) 西青区杨柳青镇 (4) 。 河北省( 8 处) 蔚县暖泉镇 (2) ;永年县广府镇 (3) ; 邯郸市峰峰矿 反映 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 截止 2014 第一批, 2003 年 10 月 8 日公布,共 10 处 第二批, 2005 年 9 月 16 日公布,共 34 个 第三批, 2007 年 5 月 31 日公布,共 41 个 第四批, 2008 年 10 月 14 日公布,共 58 个 第五批, 2010 年 12 月 13 日公布,共 38 个 第六批: 2014 年 3 月 10 日公布,共 71 处

冶陶镇(5) ;武安市伯延镇(6) ;蔚县代王城镇(6) 。 山西省( 8 处) 灵石县静升镇(1) ;临县碛口镇(2) ;襄汾县汾城镇(3) ;平定县娘子关镇(3) ;泽州县大阳镇(4) ;天镇县新平 堡镇(5) ;阳城县润城镇(5);泽州县周村镇(6)。 内蒙古自治区( 4 处) 喀喇沁旗王爷府镇(4) ;多伦县多伦淖尔 镇(4);丰镇 市隆盛庄镇(6) ;库伦旗库伦镇(6) 。 辽宁省( 4 处) 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2) ;海城市牛庄镇 (4);东港 市孤山镇(6) ;绥中县前所镇(6)。 吉林省( 2 处) 四平市铁东区叶赫镇(4) ;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 镇(4) 。 黑龙江省( 2 处) 海林市横道河子镇(3) ;黑河市爱辉镇(4) 。 海市( 10 处) 金山区枫泾镇(2) ;青浦区朱家角镇(3) ;南汇区新 场镇(4) ;嘉定区嘉定镇(4) ;嘉定区南翔镇(5) ;浦东新区 高桥镇(5) ;青浦区练塘镇(5) ;金山区张堰镇(5) ;青浦区 金泽镇(6) ;浦东新区川沙新镇(6)。 江苏省( 27 处) 昆山市周庄镇(1) ;吴江市同里镇(1) ;苏州市吴中

中国历史文化论文

浅谈道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作文中国唯一一个土生土长的宗教,自东汉创教以来已有1800多年历史。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和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道教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以道学、仙学、神学和教学为主干,并融入医学、巫术、数理、文学、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学问。同时也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英国汉学家李约瑟也认为:“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大树的根在道家。”这些都是对道教文化的极大肯定。 道教成为近两千年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起着巨大的社会作用。中华文化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主要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秦朝则是崇尚依法治国;汉时期,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末时期佛教、道教开始兴起,儒家、道家、佛教、道教的文化繁荣基本上领导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格局。下面我们就分别来谈谈道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道教文化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影响 郭沫若认为:“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道教作为传承道家思想的主力,先后产生了魏晋玄学、隋唐重玄学和宋元明清内丹学,在学术领域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在哲学上,道教无中生有、道生万物的宇宙本体论和阴阳转化、规律运动的辩证思维法,在古代是被普遍接受的传统世界观和方法论。儒道互补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精辟概括。 宋朝大儒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的学术思想源自高道陈抟,程朱理学将道教的宇宙图式论和儒家纲常名教结合构建了“天理”哲学体系。明朝王阳明的心学处处把“良知”说和内丹学相比拟,充分汲取了道教玄学理论和修养方法。两千年来佛、道两大传统宗教不断地进行互动。东汉时期佛教被人们视为黄老道的支派,南北朝时佛教的传播借助了老庄玄学的影响,禅宗的宗旨方法深受庄子学说的启发,密宗的修行方法大量借鉴了神仙方术。 二、道教文化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 道教认为“身国同治”、“内圣外王”,清静无为是治国和修身的通用原理。细读中国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汉朝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宋朝仁宗盛世,明朝洪武之治、仁宣之治,清朝康乾盛世,这些鼎盛时期都使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治国方针。道教“无为而治”的思想,与西方“看不见的手”的市场经济思想不谋而合。事实上,每当统治者以黄老学说作为指导思想时,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垂拱而治,就会“天下自正”,生产恢复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 一、评选目的 为更好地保护、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建筑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决定,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核定公布的历史文化村镇的基础上,评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二、评选的基本条件与评价标准 (一)历史价值与风貌特色 历史文化名镇(村)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推动全国或某一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具有全国或地区范围的影响;或系当地水陆交通中心,成为闻名遐迩的客流、货流、物流集散地;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建设过重大工程,并对保障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过显著效益且延续至今;在革命历史上发生过重大事件,或曾为革命政权机关驻地而闻名于世;历史上发生过抗击外来侵略或经历过改变战局的重大战役、以及曾为著名战役军事指挥机关驻地;能体现我国传统的选址和规划布局经典理论,或反映经典营造法式和精湛的建造技艺;或能集中反映某一地区特色和风情,民族特色传统建造技术。 建筑遗产、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

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民族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现存有清代以前建造或在中国革命历史中有重大影响的成片历史传统建筑群、纪念物、遗址等,基本风貌保持完好。 (二)原状保存程度 镇(村)内历史传统建筑群、建筑物及其建筑细部乃至周边环境基本上原貌保存完好;或因年代久远,原建筑群、建筑物及其周边环境虽曾倒塌破坏,但已按原貌整修恢复;或原建筑群及其周边环境虽部分倒塌破坏,但“骨架”尚存,部分建筑细部亦保存完好,依据保存实物的结构、构造和样式可以整体修复原貌。 (三)现状具有一定规模 凡符合上述(一)、(二)项条件,镇的总现存历史传统建筑的建筑面积须在5000平方米以上,村的现存历史传统建筑的建筑面积须在2500平方米以上。 (四)已编制了科学合理的村镇总体规划;设置了有效的管理机构,配备了专业人员,有专门的保护资金。 三、评选办法 (一)申报及评选程序 评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应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基础上进行,由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文物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审查,符合条

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只选择其中影响较直接的几个要素加以介绍。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气候:温度的变化,湿度的变化,人口增长、民族文化融合,治世乱世,经济开发。 2、地形、地貌:地势西高东低,湖泊、河流、沙漠水系的变化。 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地形、地貌及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形、地貌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主要有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二是险峻,如华山。三是幽深,如四川青城山。四是奇特,如黄山、峰奇、石奇、松奇、云奇。五是秀丽,如四川峨眉山。中国历代的山水画,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天人合一,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拜。中国文化里较少人对大自然的征服,而是更多地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和西方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沿海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 以上三个阶梯的地形、地貌是在漫长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变化的,这些变化属于“人化自然”的过程,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比如有些湖泊消亡了,有些河海岸变成了陆地;沙漠面积扩大。 我们仅从水系和古代水利工程建设上,就能发现“人化自然”的过程,发现地形地貌的变化,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出现了最初的水利事业,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导水入海,治服了洪灾。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规划修建了第一个见于历史记载的水库芍陂(今安徽寿县南)。自东汉至唐,芍陂变成人工湖,宋元此湖逐渐消失。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至今都江堰仍灌溉着成都平原上的800万亩土地,秦统一后,派史禄主持开凿了灵渠(今广西兴安县境内),沟通了湘水、漓水,第一次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联结起来。秦汉以后,中原地区与岭南交通多取道于此,近代成为以灌溉为主的河渠、白渠(开凿于西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由于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故而得名白渠)、漕渠等。公元605—610年,隋朝开通了北起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京杭大运河。这些古代水利工程的兴建,给原来的地形地貌带来了变

浅析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从开始有人生存开始,我们的文化也开始萌芽。这块土地,这块土地上的中国人,就开始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从自己,到家族,到国家,到世界,到宇宙,到我们最难以琢磨思想。从人出发,最后在回到人,升华了思想。成就了文化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浩大,有一个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有了文化。因此,中国文化的起源与中国人起源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在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猿人最初是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时代时期。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 中国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四个时期:萌芽期、奠基期、繁荣期、总结期。 先秦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萌芽期。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取火技术的发明权有时记在“燧人氏”名下,有时记在“伏羲”名下,有时又归功于“皇帝”。这种歧说并存的现象,正反映了原始初民经过广泛的、多渠道的实践才发明取火技术的文化史的本来面目。火尽管不同于一般的工具,如石器、木器、骨器等,是一种化学反应现象,但是,作为猿人物质生活的重要手段,火的使用从本质上讲也属于工具的范围。就性质而言,工具无疑是一种物质产品,然而,制造工具的活动中已包含有意识性的内容,因此,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工具,不仅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而且直接标志着文化我起源。 与物质文化长足进步的同时,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中华先民原始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对大自然的崇拜(太阳、大地)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在仰韶、屈家岭、马厂等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人们往往发现表现太阳图形的纹饰。江苏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目录(2013)

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县区) 我国已有12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完整名单):国务院曾于1982年、1986年、1994年先后批准了三批共9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2001年起开始单独批复增补,至2013年7月烟台列入为止, 先后增补了24个,总数达到123个。其中2007年增补的海口市与第三批中的海口市琼山区有时合并算为一个,所以也可以说总计122个。122个文化名城按省域分布,最多的是江苏,有11个;其次是山东9个;河南和四川则分别有8个;广东有7个。

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从2003年起共同组织评选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和村。 这些村镇分布在全国二十五个省份,包括太湖流域的水乡古镇群、皖南古村落群、川黔渝交界古村镇群、晋中南古村镇群、粤中古村镇群,既有乡土民俗型、传统文化型、革命历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贸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域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风貌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一批)名单 1、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 2、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 3、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 4、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 5、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 6、浙江省桐乡市乌镇 7、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 8、重庆市合川县涞滩镇 9、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 10、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二批)名单 1、河北省蔚县暖泉镇 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 3、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 4、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 5、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 6、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 7、江苏省姜堰市溱潼镇 8、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 9、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 10、浙江省绍兴县安昌镇 11、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 12、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 13、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 14、江西省浮梁县瑶里镇 15、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

中国古代地理文化常识考点

中国古代地理文化常识考点,太全了! 1.地区名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大多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精品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朔气指北方的风,也叫朔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三都】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部晋阳和京都长安。 【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2.政区名 精品

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1)天人合一的空间意识 崇尚自然,喜爱自然自古就有。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周易·乾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共德,与日月合共明,与四时合共序,与鬼神合共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儒家崇尚“天人合一”,道家推崇“自然无为”。天也,自然也。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另一方面,山河壮丽,景象万千,祖国各地的美好景色又启发着人们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的无限激情。“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对自然美的鉴赏融揉成为传统美学的核心,相应地产生了绚丽的山水文化、山水画、山水园林,出现了风景名胜区。 总的说来,“天人合一”建筑观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中心思想,是古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2)淡于宗教的人本思想 在西方,建筑不仅是遮蔽风雨的居住场所,而且是遮蔽灵魂的场所,人们从早期的崇拜高山大漠到崇拜各种自然神。建筑高大空旷并赋予神性,传统建筑中一开始就以建造各种神庙为主。而在中国,开始是崇拜祖先,后来是崇拜族长、君王、帝王等,而且在中国古代,神权从来都是依附、从属于皇权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历代建筑是人的居所,而非神的居所。即使是后来的宗教建筑也是这样。非神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其核心之一。历来中国人都非常注重把人和现实生活寄托于理想的现实世界。中国传统建筑考虑“人”在其中的感受,更重于“物”本身的自我表现。这种人文主义的创作方法有着其深厚的文化渊源。例如,在建筑材料上,中国传统建筑用木材,不追求其永久性,是非永恒的思想,是中国文化基础中非永恒观决定的。在建筑体量上,中国建筑以人体尺度为原则,要求“大壮”,又要“适形”。建筑高度和空间都控制在适合人居住的尺度范围内,具有初级的人体尺度思想,即使是皇宫、寺庙也不能造得太大。造型上中国建筑讲究平和自然的美学原则,平稳,注重水平线条。即使是向上发展的塔也加上了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回顾和展望

特集 SPECIAL COLLECTION 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理论与研究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回顾和展望 赵勇1 唐渭荣2 龙丽民3 王兆芳3 作者单位: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北京,100835) 2 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石家庄,050021) 3 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石家庄,050024)收稿日期:2012-05-03 摘要/回顾1982年以来30年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发展历程,初步分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兴起、历史文化街区深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全面保护3个阶段,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评选评价、保护体系、保护规划等方面探讨了一些概念和方法问题,并对我国今后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提出了工作和研究建议。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保护体系 保护规划ABSTRACT/ The domestic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 town and village has got fruitful achievements under the concern of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since 1982.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aspects of improving conservation system, ascertaining resources, launching salvage conservation, reinforcing management, multidisciplinary participation and reasonable utilization etc. In addi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suggestions about the conservation and relevant research. KEY WORDS/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town and village, conservation system, conservation planning 从1982年我国公布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至今已有30年的时间。2003年建设部(2008年更名为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陆续公布了5批35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已经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但纵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发展,目前仍然存在不少实践问题和认识误区,一些保护概念和保护方法还需要梳理和辨析。1 保护工作回顾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研究和实践的30年,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1.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兴起 1982~1994年左右。1982年是重要的一年,国家颁布第一部《文物保护法》,正式建立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公布了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第二批6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在文革以后迎来崭新的开始。之后,国务院先后于1986、1994年公布了第二、三批历史文化名城;1988年又公布了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颁布《城市规划法》,强调城市规划应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随着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城镇建设改造大规模展开,一批学者针对当时保护与发展出现的矛盾问题,分别就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规划结构与旧城更新、传统特点和风貌保护、特色要素和保护范围、保护概念和保护对策[1-4]等问题展开探讨,奠定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基础。1.2 历史文化街区深入保护 1995~2002年左右。随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发展,越来越认识到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层次。1996年在黄山召开的历史街区保护研讨会和1997年建设部转发的《黄山市屯溪老街区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地位和保护原则方法;1997年国家又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专项保护基金,对16个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资助。2002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正式建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制度,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江苏、浙江、广州、昆明等地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法规也相继出台。同时,历史文化名城数量增至101座,平遥、丽江两座历史文化名城于1997年、皖南古村落(宏村、西递)于2000年先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996~2001年,国务院公布第四、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增至1276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在地方政府率先展开,周庄、同里、乌镇等一批古镇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这一时期,不少学者开展了对历史文化街区概念方法、保护规划、建筑保护更新以及历史文化名城类型特点和保护实践[5-8]的研究,有关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研究则集中在聚落景观、价值特色以及保护规划[9-11]等方面。

中国文化发展史

中国文化的发展 回望中国历史,悠悠五千年,积淀了璀璨的华夏文化。中国文化始终作为世界文化中的奇葩,映射着历史的光辉,展现着民族的风华。在世界文明中,中国文明作为唯一在历史长河中永不淫灭的古国文明,始终离不开中国文化之魂。这种寄于民族之魂的华夏文化,在历史中不断积淀,不断变得博大精深。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化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载体,每一种文化载体,都体现着各异的社会风情和漫漫的历史道路。在中国远古时期,由口头文化发展起来的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作为中国文化间接记录,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开始的发展道路,甲骨文字是中国古代文字起源与发展的直接记录。文字的出现不仅是文化进步的体现,更是文明的飞跃。远古的中国文化主要集中于宗教崇拜和原始艺术,没有高度统一的形式,体现的是先民粗狂的情感意识和活跃的自然认识。自夏朝开始,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由自由性向统一性转变,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各个部落文化融合,其中以华夏文化为代表。自殷商西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开始形成。在当时,具有“象形”、“会意”、“形声”等的造字规则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1)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相随的一些典籍和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实体文化的逐步形成。 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轴心时代。走过周朝礼乐文化时代,春秋时期伴随着国家动乱,群雄争霸历史背景,出现了各种政治流派和文化主张,呈现百家争鸣的格局。社会动乱和政治模糊为当时文化

发展创造了许多条件。诸子兴起,各展示出其鲜明的特色。儒、道、法、墨各大学派应运而生。创立诸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追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2)。春秋时期特殊时代,不仅为“文化的轴心时代”的确立提供契机,更为华夏族的建立了基础,这一时代是中国文化发展上的一个里程碑。 先秦文化经历了蓬勃发展,进入秦朝,封建社会的形成,为中国文化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舞台。以前自由的文化体系逐渐被破坏。在这一时期,中国实体文化经历了一大浩劫。由于秦朝集权统治,大量历史典籍只能藏于宫廷,并出现了焚书坑儒的残酷历史,大量的文化典籍流失,并为中国后期文化发展造成很大阴影。相随的汉王朝统一后,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为我国千年的儒家正统思想建立基础。在之后中国封建统治时代,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旗帜一直走下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形式随社会的变革不断变化着。自汉朝开始,中国文化开始走出国门,传入其他国家,国外的一些文化形式也传入中国,具有显著代表意义的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宗教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在中国文化中,古诗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始终绽放着光彩。自春

浅谈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意义

浅谈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意义 ——以“儒家文化”为例 中文系汉语言3班李奔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汇。从外延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历史上形成的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走向有着重大影响的许多文化形态,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从内涵上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儒家思想学说为主要代表的、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 (一)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 1、人本主义思想 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宇宙万物是各种神创造的,在神之上有一个统而管之的上帝。在中国神话故事中,创造宇宙万物的不是神,不是超自然的力量,而是人世间的伟人:盘石、女娲、伏氏、神农氏、燧人氏、有巢氏,等等。也就是说,一开始,中华民族就肯定了人在宇宙万物中的主体性地位。在《孝经》中孔子曰,“天地之间,人为贵”。在《荀子王制》中荀子曰,“人最为天下贵”。并进而解释,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草木、贵于天地之间,在于人有“仁”和“义”。“仁”是儒家人本精神的实质,仁者“爱人”,就是推己及人,把对自己之爱、对亲人之爱推广到对一切人的爱。《沦语雍也》中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颜回》中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

博爱的精神,它提倡尊重人、理解人。“义”是指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懂得遵守社会道德,并肯定事在人为,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改变自然和现实社会。所以说,儒学是一种积极人世的人生哲学。它塑造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勤奋向上的性格,培养了中华民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这种精神鼓舞了历史上的中国人创造了古代中国的灿烂文明。 2、“内圣外王”思想 在积极肯定了现实生活的人生态度之后,儒家提出了现实生活的理想原则,这就是著名的“内圣外王”思想。“内圣”是对个人主体心理修养方面的要求,以达至仁、至圣的理想境界;“外王”是指社会教化方面的要求,以实现仁政、王道的目标。“内圣外王”,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和社会理想的统一,它所注重的是个人人格的自我修养、人生理想的完成和对社会人际关系的治理。怎样进行个人的内心修养,实现“内圣”的人生目标,儒家提出了一系列的概念和规范,如“礼、仁、忠、孝、信、义、恕”等等。“仁”是指以血缘为纽带的父母兄弟之间的亲情之爱,以及由此推广到对一切人的爱。为了达到“至仁”的境界,儒家提出“礼”的概念。“礼”即“正名”,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孔孟还强调忠君孝父、友信仁义。在此,儒家为君臣关系、家庭关系、一般的人际关系提供了行为准则,为封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