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最简方案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其翻译研究

最简方案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其翻译研究

最简方案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其翻译研究
最简方案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其翻译研究

最简方案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其翻译研究

摘要: 自从乔姆斯基的约束理论问世以来, 汉语反身代词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本文在乔姆斯基最简方案的框架下, 用核查理论对汉语反身代词的特性做出阐释。

关键词: 汉语反身代词最简方案特征核查

众所周知, 汉语反身代词可以分为两大类: 复合反身代词, 例如: “我自己”、“他自己”和简单反身代词“自己”。在句法学的领域里, 汉语简单反身代词已经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自从1983年乔姆斯基的约束理论问世以来, 汉语简单反身代词已经渐渐地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跟英语对应物相比, 汉语简单反身代词跟英语反身代词既有相同点, 又有其自己所独有的特征。最近几十年里,许多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对汉语简单反身代词的特性作了解释。虽然他们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我们对汉语简单反身代词约束特征的理解, 它们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存在着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本着Reinhart和Reuland( 1993) 的理念, 本文试图在乔姆斯基的最简方案的框架下, 用核查理论来解释汉语简单反身代词“自己”的独特性。根据Reinhart 和Reuland对反身谓语所作的定义: 如果一个谓语至少有两个主目都共指, 那么该谓语就是反身谓语, 在Griffin的研究的启示下, 本文认为一个句子中只要存在着反身代词, 句中的谓语动词将被赋予[ +反身代词性]的特性, 而且反身谓语的这一反身性必须得到反身代词的核查, 这就需要反身代词在逻辑层面上移位至谓语动词的标志语位置, 也就是主语基础生成的位置, 对谓语和主语的特征进行核查。为更好地解释汉语反身代词的特性, 本文假设汉语的专有名词本身不存在人称特征, “自己”可以被赋予人称特征也可以不被赋予该特征。汉语反身代词的长距离约束作为乔姆斯基约束理论三原则: A: 照应语在其管辖语域内必须受到约束; B: 代名语在其管辖语域内必须是自由的; C:指称语必须是自由的其中之一。A原则的提出引起极大的轰动, 全世界的学者都争先恐后地利用这一理论对不同语言的照应语的约束现象进行解释以证明该原则的正确性, 汉语也不例外, 也是诸多学者研究的对象, 而且成为了大家争论的重心: 和英语反身代词不同, 汉语反身代词“自己”可以跨越它的管辖域到上层句中寻求它的先行语。例如: 张三i认为李四j知道王五k喜欢自己i/j/k。如果根据约束理论A原则, “自己”只能指代小句主语“王五”。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在该句中, “自己”可以指称三主语“张三”、“李四”、“王五”中的任何一个。很显然, 这一点违背了约束原则A, 鉴于这一点, 许多学者都在约束管辖理论的框架下用不同的方法对汉语反身代词的这一特性作出了解释。这里本人也试着用新的方法对这一特性做一解释。根据前面所提到的, 该句中存在反身代词“自己”, 因此句中的谓语动词将被赋予反身代词性, 而且这一特性必须得到核查。为对动词的这一反身代词性进行核查, 反身代词“自己”必须在逻辑层面移位至谓语动词的标志语位置对动词的反身代词性进行核查。上面我们曾假设: “自己”本身可以不被赋予人称特征, 局部主语“王五”因为是专有名词也没有人称特征, “自己”移位至谓语动词的标志语位置将不再受一致特征核查的局域限制。因此, 移位后的反身代词“自己”和局部主语“王五”都将是反身谓语的标志语, “王五”可以充当“自己”的先行词。此外, 非局域主语“张三”和“李四”同样是专有名词, 也不存在人称特征, 因此为核查动词“认为”、“知道”的反身代词性, “自己”的进一步上层移位也不再受到一致特征核

查的局域限制。当“自己”移位至谓语“知道”的标志语位置时, “自己”和局部主语“李四”都将是“知道”的标志语, 根据标志语- 中心语一致原则, “李四”也可以充当“自己”的先行语, 同样的主句主语“张三”也可以是“自己”的先行语。由此, “自己”可以有多个先行语, 可以受到长距离约束。二、阻断效应然而, 并不是所有的“自己”都可以有长距离约束, 在有些句子中, “自己”的长距离约束将会被阻断。例如: 张三i认为你j知道李四k喜欢自己*i/*j/k。在该句中, “自己”只能和内嵌句主语“李四”同指, 却不能指称其他两个主语“张三”和“你”。利用我们上文中新提出的方法, 这一问题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解决。因句中存在反身代词, 句中的谓语动词都将被赋予反身代词性, 这就需要反身代词进行逻辑层面上的移位以对反身谓语动词的反身代词性进行核查。由于“自己”和内嵌句主语“李四”都不存在形式上的人称特征, 当“自己”首先移位至最内部的内嵌句谓语动词的标志语位置时, 它不会受到一致特征核查的局域限制。这样“自己”和“李四”都可以是内嵌句谓语动词“喜欢”的标志语,根据标志语-中心语特征一致原则, “李四”可以充当“自己”的先行语。然而, “自己”的进一步向上层小句的移位却受到了限制,长距离约束遭到了阻断。这是因为根据标志语-中心语特征一致原则, 上层小句主语“你”和谓语“知道”都被赋予了第二人称特征, 而“自己”本身却没有形式上的人称特征, 因此“自己”跟上层小句主语“你”和谓语动词“知道”在人称特征上不一致, 向上层小句谓语动词的标志语位置进一步提升“自己”将以失败告终, 特征一致核查也将失败。在前面我们也提到过“自己”本身也可以被赋予形式上的人称特征。在本句中如果“自己”被赋予第二人称特征, 它将和上层小句的主语和谓语动词在人称特征上保持一致, 当它直接提升到上层小句谓语动词“知道”的标志语位置时, 上层小句主语“你”可以充当“自己”的先行语。然而, “自己”如果被赋予形式上的第二人称人称特征, 最内部的内嵌句局部一致特征核查将不成功。因为, 如果“自己”被赋予形式上的第二人称人称特征, 根据贪婪原则和最近连接条件的要求, 它必须首先移位到最内部内嵌句谓语动词的标志语位置进行特征核查。然而, 最内部内嵌句的主语和谓语动词不存在形式上的人称特征, “自己”和内嵌句主语和谓语动词人称特征不一致, 局部的特征一致核查失败。因此, “自己”本身不能进一步进行上层移位。三、次统领主语的约束和阻断效应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只指称有生命的名词短语, 无生命的名词短语不能充当“自己”的先行语。正如Tang( 1989)和Huang&Tang( 1991)所指出的那样, “自己”的先行语不用成分统领“自己”, 如果该先行语包含于无生命主语中并且在先行语和“自己”之间不存在有着不同人称特征的有生命主语。例如: 张三的骄傲害了自己。句中出现了反身代词“自己”, 根据我们的方法, 谓语动词将被赋予反身代词性特征, 这一特征要求反身代词“自己”在逻辑层面上移位到谓语动词的标志语位置对动词的这一反身代词性进行特征核查。如果是这样的话, 移位后的反身代词“自己”和主语都可以是谓语动词的标志语。根据上面所说的,“自己”只能指称有生命的名词短语, 在该句中“自己”必须在主语中寻求有生命的名词短语“张三”来充当自己的先行语。根据我们上面所作的假设, “自己”本身可以不被赋予任何人称特征, 作为次统领主语的专有名词“张三”也不存在人称特征, 这样就符合了特征一致核查的需要, 次统领主语“张三”可以充当反身代词“自己”的先行语。用我们所提出的新方法, 次统领主语和内嵌句中的反身代词“自己”的关系已可以轻松地得以解释。

例如: 张三i的信j表明李四k害了自己i/*j/k。为了核查内嵌句谓语动词的反身代词性, 反身代词“自己”首先必须移位到局部谓语动词的标志语位置。为满足局部特征核查的要求, 在该位置“自己”也将对局部主语“李四”进行特征核查。根据我们的假设, “自己”和局部主语“李四”都不存在形式上的人称特征, 因此, “自己”的移位不会受到局域限制。这样一来, 局部主语“李四”和反身代词“自己”都可以做局部谓语动词“害了”的标志语, “李四”可以充当“自己”的先行语。主句谓语动词“表明”由于句中反身代词“自己”的存在也被赋予了反身代词性, 因此反身代词“自己”必须进一步上移到主句谓语动词标志语的位置对谓语动词的这一反身代词性进行核查。由于“自己”和局部主语“李四”都不存在形式上的人称特征, “自己”的进一步提升不会违反局部特征核查的要求。根据上面的分析, 移位后“自己”和次统领主语“张三”都可以是主句谓语动词的标志语, “张三”可以做“自己”的先行语。和该例句相反, 下句中的局部主语阻断了反身代词“自己”的长距离约束, 使次统领主语不能充当反身代词的“自己”的先行语。张三i的信表明你j害了自己*i/j。按照我们所作的假设, “自己”可以被赋予人称特征也可

以不被赋予人称特征。如果“自己”被赋予第二人称人称特征,局部特征核查的要求可以得以满足。但是如果来核查主句谓语动词的反身代词性和主句主语的特征的话, “自己”进一步向上层移位将受到阻挡。因为“自己”被赋予了第二人称人称特征, 而次统领主语“张三”却没有形式上的人称特征, 这就使得主句的特征核查失败。另一方面, 按照另一种假设, 如果反身代词“自己”没有被赋予人称特征, 并直接上移到主句谓语动词的标志语位置进行特征核查, 这将违反了最近连接条件,也从而使得特征核检失败。因此, 只有局部主语可以充当反身代词“自己”的先行语。四、汉语复合反身代词的约束特征众所周知, 汉语复合反身代词在约束特征上跟英语反身代词非常相像, 因为它们都遵从约束理论的A原则。根据我们所提出的方案, 句中如果存在反身代词的成分, 句中的谓语动词就会被赋予反身代词性特征, 这一特征需要反身代词在逻辑层面上移位至谓语动词的标志语位置来进行特征核查。这样的话, 句中的主语和反身代词都可以做谓语动词的标志语,主语就成了反身代词潜在的可能的先行语。因为复合反身代词本身已经被赋予了人称特征, 如果主语的人称特征和反身代词的人称特征吻合的话, 该主语就可以充当反身代词的先行语。否则就不能。例如: *我喜欢她自己。反身代词“她自己”本身就带有第三人称人称特征, 为核查谓语动词的反身代词性, “她自己”移位至谓语动词的标志语位置, 这时主语“我”和反身代词“她自己”都是谓语动词的标志语, “我”是反身代词的可能的先行语, 然而主语“我”本身带有第一人称人称特征, 根据标志语- 中心语特征一致原则,“喜欢”也将被赋予第一人称人称特征, 这样的话, 反身代词与谓语动词和主语的特征核查失败, 主语“我”不能充当反身代词的先行语, 因此该句是不合乎语法的。

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 汉语反身代词的长距离约束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都是反身谓语动词特征核查域内形式人称特征不出现和出现的结果。如果出现形式上的人称特征, 反身代词的长距离约束就会被阻断, 如果不出现, 汉语反身代词的长距离约束就有可能。

参考书目:

[ 1] Chomsky, Noam.1981.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Foris Publications, Dordrecht.

[ 2] Chomsky, Noam.1986.Barriers.Cambridge, MA: MIT Press.

[ 3]Griffin, William Earl.Chinese reflexives: a feature check- ing approach.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12 July 2003 < http: //https://www.docsj.com/doc/4519039185.html,/doubtfire/>.

[ 4] Reinhart, Tanya.and Reuland, Eric.1993.Reflexivivity. Linguistic Inquiry 24, 657- 720.

[ 5]胡建华.汉语长距离反身代词化的句法研究[ J] .当代

语言学, 1998, ( 3) .

[ 6]吴庚堂.特征的可解读性与核查[ J] .广东职业技术师

范学院学报, 2000, ( 3) .

文化背景与翻译

文化背景与翻译 何君 (娄底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湖南娄底417000) 摘要:从文化传统、风土人情、道德观念、历史地理和专业知识五个方面探讨了文化背景知识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针对词、句的翻译,举例说明文化背景知识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背景知识;历史地理;英汉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1666(2004) 01 - 0103 - 03English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English2Chinese TranslationHE Jun (English Department , Loudi Teachers College , Loudi , 417000 ,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in cultural tradition , 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 , moral concepts , history and geography ,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 and explains throughexamples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English2Chinese translation. Key words : cultural background of English ;history and geography ;English2Chinese translation. Eugene A. Nida 在《language , Culture , and Translating》中指出“the role of language within a culture and the influence ofthe culture on the meanings of words and idioms are so pervasivethat scarcely any text can be adequately understood without carefulconsideration of its cultural background.”这体现了文化背景知识在人们理解语言中的重要性。同时,在英语学习与英汉翻译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许多英汉语语言功底较好的师生在翻译那些看似简单的词、句时,不知从何下手。这是因为译事的成败、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英汉语言功底、翻译方法论,同时也取决于背景知识的掌握情况,三者缺一不可。许多学者往往在动笔翻译之前忽略了第三个条件,才导致以上的局面。背景知识主要是指文化背景知识也包括一定的专业知识,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我们得知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要透彻地理解原文,获得满意的译作,译者首先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他不但必须掌握两种语言,而且必须了解两种语言所处的社会文化,必须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道德观念,历史地理,社会现状等。倘若仍只死抱着语言功底与译学方法,不将它们与文化背景有机地结合起来,译出的作品势必不伦不类,让人啼笑皆非。以下从文化传统,风土人情,道德观念,历史地理,专业知识等五个方面举译例说明文化背景知识对英汉翻译的制约作用与重要性。 一文化传统与英汉翻译 文化传统是指世代相传且具有特色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了解英美文学、艺术、教育等诸方面的文化传统知识对英汉翻译大有裨益。譬如,Heis changing to Rip Van Winkle. 我们不难看出Rip Van Winkle是一个人名,那么这个人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此时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不多的人是难以准确理解此句的。另外,theMidas touch , 由于用得比较广泛,我们大家现都已知道这个词组表示“发财”,但若我们通过了解文化传统去了解它的含义,比我们通过一一识记来得更容易、更有意义。下面我们分析比较几个译例。 It’s great to hitch your wagon to a star , but that alone is notenough. “hitch one’s wagon to a star”源出于爱默生( Emerson) 1870 年出版的《社会与孤独》(Society and Solitude) 中的一句话: It’s wise for man in every instance of his labour , to hitch hiswagon to a star , and see his chores done by the gods themselves. 爱默生原话的意思是:“只要借助星(指大自然) 的力量,任何事情都能办得到。”现在借指“只要胸怀大志,就会无坚不摧,无敌不克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大纲

南京师范大学编(高纲号0350) (一)课程内容与考试要求 第一章语法单位 一、考核知识点 (一)语素的概念、语素的特点及其与汉字的关系 (二)确定词的方法 (三)词组的结构类型的功能类型 (四)句子的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 二、考核要求 (一)语素的概念、语素的特点及其与汉字的关系 1、识记:(1)语素;(2)自由语素;(3)粘着语素;(4)定位语素;(5)不定位语素。 2、领会:(1)现代汉语语素的特点及其与汉字的关系。 (二)确定词的方法 1、识记:(1)词;(2)单纯词;(3)合成词;(4)成语语素;(5)不成词语素。 2、领会:(1)词与语素的关系;(2)确定词的主要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三)词组的结构类型的功能类型 1、识记:(1)词组。 2、领会:(1)词组的结构类型;(2)偏正结构中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意义上的联系;(3)述宾结构中宾语的意义类型;(4)连谓结构中动词之间的关系;(5)词组构成的层级性。 3、运用:(1)能把词组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进行分类;(2)能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词组的结构层次。 (四)句子的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 1、识记:(1)句子;(2)主谓句;(3)非主谓句;(4)复句 2、领会:(1)句子的特点;(2)句子和词、词组的区别;(3)句子的结构分类;(4)句子的功能分类。

第二章词的构造 一、考核知识点 (一)句法和词法的区别 (二)合成词的构造方式 (三)复杂的合成词的构词方式和构造层次 二、考核要求 (一)句法和词法的区别 1、识记:(1)句法研究;(2)词法研究;(3)合成词的构造方式。 (二)合成词的构造方式 1、识记:(1)研究重叠式合成词应该注意的问题;(2)附加;(3)词缀;(4)词根;(5)前缀;(6)后缀;(7)复合;(8)复合词; 2、领会:(1)重叠式合成词和叠音词的区别;(2)词缀和非词缀的区分;(3)常用前缀和后缀的意义和作用;(4)区分复合词和句法结构的方法。 3、运用:(1)能具体分析重叠式合成词的结构类型和语音特征、基式和重叠式的语法功能的异同、重叠式的语法意义;(2)能够辨别复合词的结构关系; (三)复杂的合成词的构词方式和构造层次 1、领会:(1)复杂合成词的层次;(2)并立式复合词和联合结构的区别。 第三章词类 一、考核知识点 (一)划分词类的根据 (二)词类的共性和个性 (三)词的兼类问题 (四)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五)体词和谓词 二、考核要求 (一)划分词类的根据 1、识记:(1)语法功能;(2)词类; 2、领会:(1)划分词类的依据。 (二)词类的共性和个性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摘要编排版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第三版) 陆俭明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北京

目录 绪论 0.1 关于语言 0.2 关于汉语 0.3 语法到底是指什么? 0.4 语法和语音、语义 0.5 关于语法单位 0.6 三组重要的概念 0.7句法结构中的两种结构关系 第一章词类研究 第一节汉语词类研究 1.1 汉语词类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个老大难问题 1.2 关于划分词类的依据 1.3 怎样依据词的语法功能来给汉语词分类? 1.4 各家词类数目多少简析 1.5 关于词的兼类问题 1.6 汉语词类划分中难处理的问题 第二章汉语句法分析 第二节层次分析法 2.1 句子成分分析法及其局限 2.2 句法构造的层次性 2.3 关于层次分析法 2.4 运用层次分析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5 层次分析法的作用 2.6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 第三节变换分析法 3.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 3.2 关于“变换”这个概念 3.3 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 3.4 变换分析的基本精神和所遵守的原则 3.5 变换分析的作用 3.6 变换分析的局限 第四节语义特征分析法 4.1 变换分析的局限与语义特征分析的产生 4.2 关于语义特征 4.3 关于“名词[主语]+动词+名词1+给+名词2”句式4.4 关于“动词+了+时量+了”句法格式 4.5 关于“v有……”格式 4.6 关于“形容词+ (一)点儿!”祈使句式

4.7 关于“名词语+了”句法格式 4.8 关于语义特征分析 第五节配价分析法 5.1 语法研究中的“配价”思想及配价语法分析 5.2 “喝啤酒助学生”和“喝啤酒的方式”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5.3 “VP+的”这种“的”字结构的指称和歧义问题 5.4 “放了一只鸽子”和“飞了一只鸽子”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5.5 形容词都能受“对……”这一介词结构修饰吗? 5.6 介词结构“对……”能作什么样的名词的定语? 5.7 为什么可以说“他是王刚的老师”却不能说“※他是王刚的教师”? 第六节语义指向分析 6.1 为什么“只吃了一个面包”里的“一”有时能省略,有时不能省略?6.2 语义指向和语义指向分析 6.3 是不是每个句法成分都有语义指向的问题? 6.4 对于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需考虑哪些问题? 6.5 对被指向的成分是否会有某些特殊的要求? 6.6 “究竞”在句中为什么有时能移位,有时不能移位? 6.7 “吃了他三个苹果”到底该看作单宾结构还是双宾结构? 6.8 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 第三章范畴研究 第七节汉语语义范畴研究 7.1 汉语句法研究中所要关注的语义问题 7.2 汉语中的数量短语和数量范畴 7.3 数量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7.4 领属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7.5 自主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第四章汉语虚词研究 第八节汉语虚词研究 8.1 关于虚词用法的研究 8.2 关于虚词意义的研究 8.3 研究虚词意义的基本方法——比较分析 8.4 虚词研究中的语义背景分析 第五章形式学派与功能学派 第九节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 9.1 形式学派内的主要派别 9.2 美国结构主义形式学派的语言研究 9.3 关于切分、语言单位同一性的认定、分类 9.4 再说层次分折 9.5 两种描写模型 9.6 乔姆斯基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 9.7 乔姆斯基的思想观点

翻译与文化背景知识

《翻译与文化背景知识》P418 1.4.1 称谓问题。英文里的称谓比较笼统,比较模糊,它不像中文里的称谓,非得把身份分得一清二楚。如英文中cousin一词就可以对应于中文里的“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八种称谓;uncle一词也可对应于“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父”等。如果把“你好,表哥1”机械地译成Hello,my male-cousin-on-mother’s-or paternal-aunt’s side-elder-than myself,则可能就是一种国际笑话了。 此外,我们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尊称、谦称词或词语,如“x x 君、x x先生、x x翁、x x 公、x x老”,以及“小人、寡人、鄙人”等等。要把这些词语翻译好,恐怕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英文里几乎没有与此相对等的尊称、谦称词语。因此,我们认为在翻译时,只好将就译成Mr,x x,而不能把“某某君”译成gentleman x x把“某老”译成senior x x ,or old x x ,or respected x x, or Lord x x。 3.《从姓名看社会和文化》 楼光庆 接触、进而了解一个社会往往是从接触、了解这一社会的成员开始,而要认识几位社会成员往往又是以“互通姓名”为开端。姓名是开端,同时又是了解一个社会及其成员价值观念的窗口。姓名不仅是社会成员相互区别的符号,而且隐含着一个民族的语言、历史、地理、宗教和阶级状况的信息。 1.1.姓名的构成 姓名的构成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三角形来表示: 1.4姓名含义 姓名除了表示姓氏亲缘关系外,还有各种含义。从历史演变来看,姓名所反映的大致可分下列几类: 1) 根据与别人,特别是与父亲或祖先的关系:MacArthur (英:Arthur之子)、O’Connor (英:Connor之子)、Petersen(德:Peter之子)、Gonzalez(西:Gonzalo之子)、Suarez(西:Suero之子)、仲孙阅(鲁公子庆父之后,庆父字仲)。 2) 根据状貌或性格特点:Longfellow(英:高个子)、Little(英:小个子)、Reed(Red)(英:红的)、Karl der Kuhne(德:大胆卡尔)、Schwarz(德:黑的)、Bueno(西:好人)、Galgn(西:殷勤的)、Vaillant (法:勇敢的)。 3) 根据现住地或原住地:John Atwood(英:林中约翰)、Busch(德:丛林)、Nfirnberger(德:纽伦堡人)、Schweizen(德:瑞士人)、Baumgarten(德:果树园)、东门襄仲、北郭佐。 4) 根据行业或所用工具:John Tanner(英:制革匠约翰)、Miller(英:面粉厂主)、Archer(英:弓箭手)、Smith(英:金属工匠)、Goldschmied(德:金首饰匠)、Boulanger(法:烤面包的)、Alguacil (西:警官)、Caballero(西:骑士)、㈠匣(占卜)、司马昭。 2.1.姓名是窗口 姓名的构成与习用是随着历史的演变、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以欧洲的“姓”为例,英语为Surname,法语为Surnom,德语为Zuname,Beiname,西班牙语为Sobrenombre,意大利语为Soprannome,它们的前缀起源相同,都来自拉丁文,原意为添名或绰号。姓只是针对本人,以示区别,并不传代。世袭的姓首先是从中古时期贵族开始,然后扩展到平民。英国用姓地域始于伦敦等通都大邑,然后向外地扩展;至1500年才在英格兰蔚成风气,而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等地区,直到十八世纪用姓还不普遍。所以,我们在上面讨论的各模式都是社会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果,它们的原有含义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有时已被淹没。但是,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硕士)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讲授提纲 第一讲结构分析法 第二讲变换分析法 第三讲语义特征分析法第四讲配价分析法 第五讲语义指向分析法第六讲句法空位与成分提取第七讲篇章语用与语法研究第八讲认知语法分析法

第一讲结构分析法 一、基本理论方法: 1.工作程序: (1)用国际音标如实记录语言资料; (2)从上述资料中切分出语言的各级单位; (3)列出单位清单,并考察其分布; (4)根据分布,对每层单位进行分类。 2.基本思路: 切分→语言单位同一性的认定→分类 3.主要方法: 替换、对比、分布和直接成分分析。 二、替换: 1.语素的确定: 蜡烛:a.花烛、香烛、火烛;b.蜡人、蜡纸、蜡笔。 (1)必须同时替换:蝴蝶:粉蝶、彩蝶、蝶泳。 (2)意义基本一致:马虎:a.老虎、猛虎、幼虎;b.马车、马尾、马匹。 (3)剩余语素:不能替换,但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菠菜、荞麦、牦牛;槐树、柏树、苋菜;渤海、泰山、渭河;卡车、啤酒、尼姑(Buddhist nun)。 2.形容词的确定: (1)很+;(2)*很++宾语 想、爱、怕、关心、同意、怀疑……:动词 三、扩展: 1.扩展的条件: (1)扩展式的长度超过原式:买房子→买木头房子。 (2)扩展式与原式分布相同:买房子不容易→买木头房子不容易;买房子的人→买木头房子的人。 (2)原式中被替换的项目在扩展式的相应替代部分中为核心:小丽喜欢干净→*小丽喜欢干净的房子。 2.扩展的类型: (1)替换性扩展:干家务→干完家务;我去→我去韩国;马上说→马上说清楚。 (2)组合性扩展:去→他去/去韩国;吃饱→吃饱肚子、吃饭→*吃饭肚子。 (3)插入性扩展:洗干净→洗得/不干净、洗得干净洗不干净(可能补语)、洗得干净不干净(状态补语)。 四、分布: 1.分布的含义: (1)能作什么成分、不能作什么成分:副词(只能作状语)、区别词(只能作定语)。 (2)能出现在什么位置、不能出现在什么位置:连词(句首、主语后)、篇章连接成分。 (3)能与什么样的词结合、不能与什么样的词结合:很~、不~、~了、~着、~过。 2.分布的作用: (1)作为分类的依据:如词类划分。 自主动词:别~、别~了;非自主动词:*别~、别~了。 (2)作为确定语言单位同一性的根据: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研究分析方法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

作者: 日期: 2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 很有用,请好好学习之。 北语之声论坛专业精华转贴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是语法学基础里很重要的一个内容 这里把最简略的内容写 在下面,希望能对本科生的专业课学习有所帮助 详细阐释中心词分析法、 层次分析、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 和语义指向分析的具体内 涵: 一.中心词分析法: 分析要点: 1分析的对象是单句; 2. 认为句子又六大成分组成一一主语、 谓语(或述语)、宾语、补 足语、形容词附加语(即 定语)和副词性附加语(即状语和补语)。 这六种成分分为三个级别:主语、谓语(或述语)是主要成分,宾语、补足语是连 带成分,形容词附加语和副词性 附加语是附加成分; 3. 作为句子成分的只能是词; 4. 分析时,先找出全句的中心词作为主语和谓语,让其他成分分别依附于它们; 5. 分析步骤是,先分清句子的主要成分,再决定有无连带成分,最后指出附加成分。 标记: 般用丨来分隔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 用一一标注主语,用一一标注谓语,用 ---------------- 标注宾 语,用()标注定语,用[]标注状语,用 < >标注补语。 作用: 因其清晰明了得显示了句子的主干, 可以一下子把握住一个句子的脉络, 适合于中小学语文 教 学,对于推动汉语教学语法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还可以分化一些歧义句式。比如:我们五个人一组。 我们丨五个人一组。 我们五个人丨一组。 总结:中心词分析法可以分化一些由于某些词或词组在句子中可以做不同的句子成分而造成 的歧义关系。 ,老师上课也会讲到,我在 (1)

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专题复习

---------------------------------------------------------------最新资料推荐------------------------------------------------------ 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专题复习 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专题复习第一讲实词一、实词定义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二、名词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 1、表示具体的人或事物,如:工人、农民、教师、学生、河流、山川、树木、桌子、教室等。 2、表示抽象事物,如:思想、道德、理论、会议、程序、品德、经济、科学、发展、规律、信息、关系等。 3、表示专用名称,如:上海、美国、中国、泌阳、驻马店、河南等。 4、表示时间,如:未来、秋天、春天、早晨、傍晚、星期一等。 5、表示方位,如:上面、里边、下面、前面等。 三、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 1、表示动作行为动词走、坐、看、听、打、拿、批评、宣传、保卫、学习 2、表示心理活动爱、恨、怕、想、喜欢、害怕、想念、觉得 3、表示存在、变化、消失有、在、存、存在、出现、失去、消失 4、判断动词是 5、表示能愿能、会、愿意、敢、应该、要 6、表示趋向上、下、进、出、回、过、起、开、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过来、起来、开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过去、开去 7、表示使令使、允许、禁止 8、表示人或 1/ 15

事物的发展变化提高、减少、缩小、降低四、形容词1

---------------------------------------------------------------最新资料推荐------------------------------------------------------ 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的形状,如:高、矮、胖、瘦、宽、窄等;表示事物的性质,如:红、甜、干净、大、小、软、硬等;表示事物情态的,如:飞快、悲伤、高兴等。 五、数词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 表示确数的,如:一、百、千、万等;表示概数的,如:几、少数、大多数等;表示序数的,如:第二、老六等。 六、量词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 名量词(物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计量单位:一个(人)、一把(鐮刀)、一屋子(人)、这匹(马)、那头(猪)、个、批、类、千克等;动量词表示动作的计量单位:次、遍、一眼、一口、趟、顿、番等;时量词表示时间的计量单位:年、秒、分等。 七、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 人称代词:我、你、他、我们、他们、你们、别人、大家等;疑问代词:谁、什么、哪里、多少、吗、呢等;指示代词:这、这里、这些、这阵子、那、那里、那会儿等。 八、练习1.下列词语中不都属于名词的一组是() A.学生鲁迅上午左右 B.东西星期一英雄黑板 C.风筝红旗保卫高兴D.巴金思想夏季花朵 2.下列词语中都是名词的一组是() A.学校理想这里飞机 B.跑步时间孩子父亲 C.道理学习阳光海洋 D.春天善良南面苹果 3.下列词语中不都属于动词的一组是 3/ 15

专题-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大庆铁人中学韩晶 一、词类 词类:根据词能否作句法成份可以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 实词:特点:有实在意义,能单独做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独立成句。 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拟声词、叹词 虚词:特点:无实在意义,不单独做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能帮助实词造句,起“连接”和“附着”作用。 分类: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实词: (一)名词 1、定义: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包括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词在内。 如:教师、长江、月、房屋、上午、星期六、沿海、周围、上、下、道德、思维等。 2、语法特点:经常作主语和宾语,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不、很、非常等)修饰。 (二)动词 1、定义: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 如:唱、改革、想、高兴、开始、发生、使、等于、能够等。 2、语法特点:能受副词修饰,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 (三)形容词 1、定义:形容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性质、形状,或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词。 如:大、好、糊涂、宁静、心狠、可惜、书生气、沉甸甸等。 2、语法特点:大多数形容词受程度副词修饰,主要做定语、谓语或谓语中心语,不能带宾语。(四)数词 1、定义:数词是表示数目多少和次序先后的词。 2、分类:基数词(表示数目的多少)、序数词(在基数词前加“第”或“初”组成) 3、语法特点:常与量词组合,构成数量短语充当句子成分。 (五)量词 1、定义: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行为计算单位的词。 2、分类:(1)物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如个、张、件、群、伙; (2)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如次、回、遍、场、下;3、语法特点:一般不能单独运用,用在数词、指示代词之后构成量词短语充当句子成分。(六)代词 1、定义:代词是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 2、分类:人称代词: 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代词的区别,如我、你、他; 指示代词:分近指与远指,如这、那; 疑问代词:谁、什么、怎么 (七)副词 1、定义:副词是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等意义的词。 2、分类:有程度副词:如很、极、非常、太、过等; 有时间、频率副词:如已、刚、才、一向、总是等; 有范围副词:如都、全、总、只、仅、一律等; 有情态、方式副词:如肆意、亲自、公然、连忙、全然、悄悄等; 有语气副词:如准保、确实、岂、难道、尤其、甚至、绝对等; 有肯定、否定副词:如必、必须、的确、没有、别、是否、不用等; 有处所:处处、到处、四处等。 3、语法特点:副词都能作状语,部分副词兼有关联作用,如“就”“又”。 (八)拟声词 1、定义:拟声词是模拟声音的词。如汪汪、叽叽喳喳、劈里啪啦、轰隆隆、哗啦。 2、语法特点:拟声词可以作状语、定语、谓语、补语、独立语等,也可单独成句,不受否定副词、程度副词修饰。 (九)叹词 1、定义:叹词是表示感叹和呼唤、应答的词。如啊、唉、哼、喂、嗯。 2、语法特点:叹词独立性很强,常用作感叹语(独立成分),也可单独成句。 虚词: (一)介词 1、定义: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如:从、往、在、当、把、对、同、为、以、比、跟、被、由于、除了等。 (二)连词 1、定义: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 2、分类:并列连词:和、跟、与、同、及等。 承接连词:至于、说到、此外、如、比方等 转折连词:却、只是、不料、岂知等。 因果连词:因为、由于、因此、以致等。 选择连词:或、抑、非…即、不是…就是等 假设连词:如果、假如、假使、倘若、要是等 让步连词:虽然、固然、尽管、纵然、即使等

00821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试题(精)

00821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任何符号都包含形式和两方面。 2.复合词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成合成词的构词方式。 3.词类是反映词的的类。 4.主语、谓语是句法概念,施事、受事、与事是。 5.状语是的修饰语。 6.句子是前后都有停顿并且带着一定的表示相对完整的意义的语言形式。 7.准宾语包括时量宾语、数量宾语和。 8.同位性偏正结构中的定语可以指代整个偏正结构,称为。 9.程度副词的语法功能是修饰以及少数动词和述宾结构。 10.谓词性主语可以分成和陈述性的两类。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1.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都是() A.双音节的B.单音节的 C.三音节的D.多音节的 12.两个词组分别是述宾结构、述补结构的是() A.有人、吃饭 B.进城、很新鲜 C.说清楚、拿了去 D.洗衣服、洗干净 13.“饽饽”、“蝈蝈儿”是() A.音素的重叠 B.音节的重叠 C.语素的重叠 D.词的重叠 14.关于词缀,说法错误的是() A.词缀都是定位语素 B.把词缀黏附在词根上的构词方式叫附加 C.所有不定位语素都不是词缀 D.词缀与词根既有位置上的关系,也有意义上的关系 15.不是时间词的是() A.两年B.一九八一年 C.去年D.过去 16.“共同”、“局部”所属词类是() A.副词 B.形容词 C.区别词 D.兼属区别词和副词 17.句子中的“想”属助动词的是() A.他想去学习

B.很想他 C.我想他不会来了 D.想办法 18.“得”属动词后缀的是() A.看得多 B.看得见 C.拿得动 D.分得清 19.不是连谓结构的是() A.比钢还硬 B.在草地上躺着 C.喜欢读书 D.是我不好 20.“给”属动词的是() A.他给人骗了 B.你给我翻译 C.给我打一针 D.给他织了一件毛衣 21.“着”属动词后缀的是() A.他还小着呢 B.他听话着呢 C.他还躺着呢 D.它好使着呢 22.分句是() A.句子B.词组 C.抽象化了的句子D.复句 23.“考研复习得怎么样了?”中的“怎么样”是()A.体词性代词B.谓语 C.补语D.宾语 24.一般能受“不”修饰的是() A.动词、形容词 B.名词、介词 C.动词、数量词 D.形容词、名词 25.与其他三个句式不同的是() A.唱一个歌给我听 B.炒一个菜给我吃 C.倒一杯茶给我喝 D.拿一支笔给我用 26.属于粘合式述补结构的是() A.分得清 B.走回去 C.看不见 D.听不出来

习语翻译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4519039185.html, 习语翻译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作者:顾菁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69期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教学应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习语是民族文化的沉淀,通过习语翻译训练有助于学习者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内涵,促进英语教学。习语翻译中,反映出中西方国家地域政治、社会生活、文化意象、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别。教师需要通过一定方式的习语翻译训练,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掌握一些翻译技巧。 关键词:文化背景知识习语翻译文化因素翻译技巧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的重要性 所谓文化,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 1832-1917)所认为的:包括社会成员的观念、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尚在内的,作为社会成员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和习惯”的综合体。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只有人类社会才有,表达社会成员的“能力和习惯”,直接或间接表现这个社会的文化信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而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因此,英语教学更应侧重于区别目的语文化内涵与本国语中的文化内涵之间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些特殊用法。要做到这一点,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并非一件易事。因为我们与土生土长的英语国家的人所处的地域环境、历史传统不同,所接受的政治、宗教、民俗不同,即文化背景不同。正是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我们不能准确地领会英语中某些语句的真正含义,造成误解。例如:“The boss’s girl Friday called me.”是一篇英语短文中的一句话。此句中“girl Friday”是英国的一个俗语,尽管很多学生看过或读过英国小说家Daniel Defoe所写的Robinson Crusoe《鲁滨孙漂流记》的电影或小说,但还是联想不到《鲁滨孙漂流记》中“man Friday”的确切涵义是“忠实的仆人、忠实的助手”的意思。有76%学生从字面上把此句理解成了“老板的女儿星期五打电话给我”。事实上,这篇短文的作者是从《鲁滨孙漂流记》中寻章摘句,信手借用来而已。此句应译成“老板的女秘书打电话给我”。可见,不熟悉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望文生义是要闹笑话的。 二、文化背景知识传授中应重视习语翻译的训练 各个民族都有共性和个性的东西,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同的语言体系所承载的文化特征出现了完全重叠、部分重叠、文化空缺甚至冲突的现象。英语学习者只有对英汉两种文化特征的相似及差异大小心中有数,才能把握语言的真正涵义,习语的翻译最能说明问题。习语又称熟语,从广义上说,它包括成语、俗语、谚语等,是一种在意义上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这种结构上的稳定性归根到底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沉淀。以汉语为例,汉语这种语言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人们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给自己使

高考语文专题:现代汉语语法系列 (六)单句与复句

现代汉语语法系列之六 单句与复句的区别 【思路分析】 单句,只有一个主语部分和一个谓语部分;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组成,组成复句的单句叫分句。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由复句的定义可知:在复句里,单句只是一个分句。 例如:“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是由3个单句组成的一个复句,用“也”连接前两个分句,同第3个分句表示并列。 【解题过程】 单句与复句的区别 1、复句的分句之间在结构上互不包含;而构成单句的直接成分之间存在着主谓、偏正、述宾、述补、联合等结构关系。 复句的分句之间在结构上互不包含,互相不作句子成分。 需要注意的是,主谓短语充当分句时,与另一个分句的关系是平等的,这与主谓短语作句子中的一个成分是不同的。 例1: 农民在农闲时节进城打工,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了。 我这才明白,田里的活儿都是那小姑娘干的。 例1是主谓短语“农民在农闲时节进城打工”在句中作主语。 例2是主谓短语“田里的活儿都是那小姑娘干的”在句中作宾语。 2、关联词语是复句重要的语法标志 关联词语是表达分句之间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的重要语法手段,大多数复句在分句之间使用关联词语。 例如: 她不是败在没有运气,|(并列关系)而是败在缺乏意志上。 他们宁可吃观音土、啃树皮,|(选择关系)也恋着土屋不走。 单句中使用关联词语的情况较少。但是有关联词语的句子不一定都是复句,关联词语也可以出现在单句中。 例如: [无论]什么人,[都]不能不承认这个道理。 只有(那张被太阳晒黑了)的脸,才说明这是一个长期搞农村工作的人。 3、语调不同 单句带有一定的语调,表示相对完整的意思。 复句的分句已经丧失了单句成立所必备的语调,不能独立地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 4、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同 单句和复句结尾都使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但分句之间的停顿只能用逗号或分号表示。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区别并列复句与联合短语、承接复句与连谓短语的重要标志。 例如: 她又会唱歌又会跳舞。(联合短语作谓语的动词谓语句)

现代汉语语法词汇专题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词汇专题研究 第一讲词和词汇 一、什么是词?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音义结合体。 (二)现代汉语词的辨识 1、能单说,能单独回答问题的是词。 2、不能单说,能充当句子成分的是词。 3、扩展法。扩展法的要点是:在两个以上语言成分组成的语言单位中插入别的语言成分,如果得到的新的语言单位可以接受,则原来的语言单位就是短语:如果得到的新的语言单位不可以接受,或者意义有很大的改变,则原来的语言单位是词。 4、剩余法。把句子中所有的可以单说、可以做句子的主要成分的单位提开,剩下来不能单说、也不是词的一部分的,也是词。 注意: 1、在汉语词汇中,确实存在一些组合体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江湖红花笔墨 2、离合词的问题。 所谓离合词,就是指某些词可以被经常拆开使用的情况。 对于这类词应该认为:未扩展的是词,扩展了的都是短语。 (三)语素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1、词和语素的关系:语素的功用是构成词词都是语素构成的。 2、语素的分类 (1)语音形式:可以分为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 (2)语言功能:语素可以分为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 成词语素是指既可以充当语素,又可单独构成词的语素。 不成词语素是指只能充当语素,不能单独构成词的语素。 (3)意义性质方而 从意义性质方而分析,可以分为词根语素和附加语素两种类型。词根语?素通常也称为词根,它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是组成新词的主要部分,同时也是新词词汇意义的主要承担者。附加语素是附加在词根语素上表示某些语法意义或某些附加的词汇意义的语素。 附加语素又有词缀语素和词尾语素之分。 词缀是附在词根的前后或中间,表示附加的意义和尼语法作用。词缀又可以分为前缀、中缀和后缀三种情况。 词尾语素是附加在词根和词缀或词根后而只表示语法意义的词缀,通常也称作词尾。 二、词汇 (一)什么是词汇 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所有的相当于词的作用的固定结构的总和。 (二)词的总汇 词的总汇可以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1、基本词汇是一种语言的词汇的核心部分,具有全民常用、稳固、有构词能力的特点。 2、基本词汇以外的词的总和就是一般词汇。 (1)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固有词。 (2)适应社会交际需要产生的新词。

complete文化背景对翻译的影响1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ranslation [Abstract] It is agreed that language is a component of culture and reflects it; translation is not only the linguistic but also the communication of cultures. Culture background knowledge is concerned with geographic chatacteristics,historical ,tradition, social customs ,religion arts and other aspects of a society. Also it conditions the psychological make-up of individuals. Therefore,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may experience culture shock from translations do not properly deal with the factors of cultures as a result of their lack of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background of cultures on translation, and concludes that translators should have a vast and precise understanding of the two cultures concerned. [Key Words] culture; translation; cultural background 文化背景对翻译的影响 [摘要]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反映形式。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间的转换,而且是文化间的交流活动。文化背景知识涉及历史、地理特征、传统、社会风俗、宗教、艺术以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文化背景知识也影响了社会成员的心理结构。因此,如果翻译者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并因此不能恰当处理好原文中的文化因素,译文读者可能要面对激烈的文化冲击。本文将主要讨论译者文化背景知识对翻译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翻译者应该对相关的两种文化都有广泛而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 文化;翻译;文化背景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参考书目

现代汉语课主要参考书目 一、重要参考书 现代汉语方言(xx)xx教育出版社 汉语方言概要(xx等)语文出版社 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侯精一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语音学教程(林焘、王理嘉)北京大学出版社 普通语音学纲要(罗常培、王均)语文出版社 文字学概要(xx)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字学纲要(增订本)(苏培成)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汉语词汇(xx)北京大学出版社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 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84年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 语法讲义,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1982年 语法答问,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1985年 语法丛稿,朱德熙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 汉语口语语法,赵元任著、吕叔湘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 现代汉语虚词散论,陆俭明、马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汉语语法研究,张斌、胡裕树著,商务印书馆,1989年 语法研究入门,吕叔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2000年汉语语法三百问,邢福义著,商务印书馆,2002年

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陆俭明著,商务印书馆,1993年 现代汉语句法论,陆俭明著,商务印书馆,1993年 汉语语法专题研究,高更生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 汉语教学语法研究,高更生、王红旗等著,语文出版社,1996年 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主编,商务印书馆,2001年 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张涤华、胡裕树、张斌、林祥楣编,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张斌主编,商务印书馆,2001年 语法学词典,王维贤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刘月华等著,商务印书馆,2001年 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陆俭明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二十世纪的汉语语法学,陈昌来,书海出版社,2002年 二、一般参考书1汉语语法问题试说,高更生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 长句分析(修订版)高更生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汉语语法研究,高更生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汉语语法专题与研究,李志霄著,石油大学出版社,1994年 汉语如是观,史有为著,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 词·词组·句子,张静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汉语比较变换语法,李临定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现代汉语句型,李临定著,商务印书馆,1986年

英语论文-文化背景知识和翻译

文化背景知识和翻译 [Abstract] It is agreed that language is a component of culture and reflects it; translation is not only the linguistic but also the communication of cultures. Culture background knowledge is concerned with geographic chatacteristics,historical ,tradition, social customs ,religion arts and other aspects of a society. Also it conditions the psychological make-up of individuals. Therefore,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may experience culture shock from translations do not properly deal with the factors of cultures as a result of their lack of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knowledge of cultures on translation, and concludes that translators should have a vast and precise understanding of the two cultures concerned. [Key Words] culture; translation;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摘要]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反映形式。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间的转换,而且是文化间的交流活动。文化背景知识涉及历史、地理特征、传统、社会风俗、宗教、艺术以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文化背景知识也影响了社会成员的心理结构。因此,如果翻译者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并因此不能恰当处理好原文中的文化因素,译文读者可能要面对激烈的文化冲击。本文将主要讨论译者文化背景知识对翻译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翻译者应该对相关的两种文化都有广泛而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 文化;翻译;文化背景知识 1. Introduction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 theory of translation, people considered translating activities as a process of transfer between two languages. In the 1970s,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tended to develop in several directions. It was no longer restricted to the tradition aesthetic and linguistic study and become cultural rethinking. According to the theories of Mary Snell-Hornby, Bassnett and Lefevere, we can conclude that translation is to present in another culture the meaning and implication that the text has in a specific cultural context. In nature, 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e interpret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culture emerge as problems to be solved at the first place. That requires the translators not only should have bilingual abilities but also should have the knowledge of two cultures of, even several cultures. In 1993, Nida pointed out that, for the truly successful translation, the knowledge of two culture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bilingual ability. [1] E.B.Tylor, an anthropologist, thought culture is a complicated gathering, including knowledge, belief, arts, moral standards, law, customs and all the abilities and habits of individuals as members of a society.[2] The scope of culture is extremely wide-ranging .Language is the reflection of culture .Any kind of language bases on the ground of certain culture. So,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include the way of thinking, psychological make-up, historica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