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七年级语文散文诗两首3

七年级语文散文诗两首3

.9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汇总

2018年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文汇总 1、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咏雪(《世说新语》)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6、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7、论语十二章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学而》 (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四)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七)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八)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十一)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十二)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8、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9、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0、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和古诗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 一、文言文 《童趣》 主要人物简介: 沈复(1763-?)字三白,江苏长洲人,清代文学家。 文章简介: 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文言文原文、翻译和注解: 原文: 童趣 余①忆童稚②时,能张目③对日,明察秋毫④,见藐小之物⑤必细⑥察其纹理,故⑦时有物外⑧之趣。 夏蚊成雷,私⑨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⑩为之强㈠。又留蚊于㈡素帐㈢中,徐㈣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㈤云端,为之怡然称快㈥。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㈦。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㈧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㈨一癞虾蟆㈩,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翻译: 我回忆童年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极其敏锐,见到细小的事物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经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叫声,我私下比作一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样想,就有时成千上百,果然变成鹤了。我抬看它们,脖子为此僵硬了。我又把蚊子留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当作青云白鹤的景象,果然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常在土墙高低不平、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自己的身体,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仔细地看,把草丛当作树林,把虫子和蚊子当作野兽,把土地突起的地方当作山丘,低洼的地方当成山沟,精神在这个“山林”中游览,感到安适愉快而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看得兴致正浓时,突然有个庞然大物,推倒石块压倒小草冲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子就被它吃掉了。

{新教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

散文诗两首 这是初一(上)第一单元中的两首散文诗,以亲情为主题,歌颂人间浓浓的亲情。它们是爱的美文。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跟作者进行交流、对话,去分享那真挚美好的亲情,(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抒写亲情的文字往往也最能动人心弦,容易引起共鸣,它们不仅能唤醒学习者的切身体验,还能以情感为依托)使学习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从而促进语文知识的获得和语言能力的培养。 散文诗是具有散文形式又有诗歌韵味的文体,在教学中完全采用诗歌的意象分析、诵读等方式可能不很合适;从内容上看,本文依然是写母爱、亲情的,学生比较熟悉,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感悟,收获会大些。 1、把握诗文感情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 2、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两课时 1.创设情境 2.引导点拨法 3.对话教学法。 4.自主探究 第一课时《金色花》

一、导入:播放《鲁冰花》音乐。同学们你们在歌中听出了什么感情?(学生回答),不错是对妈妈的依恋之情,是对母爱的赞美,是儿女对母亲的深情的倾诉。母爱,人类永恒的主题,今天一起走进《金色花》体会大诗人泰戈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学生班内交流,教师出示课件补充)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代表作有《新月集》和《飞鸟集》等。 2、听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字音、停顿、语调、抑扬顿挫,轻重缓意。听读中想一下改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示例:轻松活泼,表现儿童的调皮。 3、自读课文,带着感情读给同桌听,准备朗读展示。 4、再读课文,思考:①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示例:“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突发奇想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 ②我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孩子?(活泼可爱、热爱母亲) 我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妈妈?(慈爱善良、疼爱孩子) ③我与妈妈进行了哪三次嬉戏?做祷告时散发香气;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拿灯去牛棚变回孩子,求妈妈讲故事。 三、合作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进行思辨): 寻美之旅:你发现诗歌美在哪里?(小组讨论学习。老师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美去感受亲情美和母子的形象美。) 预设示例: 想象力之美:泰戈尔的想象新奇而美妙,通过想象孩子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象征孩子回报母亲的心愿,反映了母爱的光辉。 语言之美:“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话语中含着嗔怪。就是这种嗔怪——一个“坏”字,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妈妈”对我的浓浓的母爱。而此时“我”却说“我不告诉你,妈妈。”也只一句,就将孩子的调皮描写得淋漓尽致。这是一幅多么真实的母子画面,也是生活的写照。 亲情之美:孩子领受着母爱,他想回报母爱,于是就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表现了孩子对母亲的浓浓的爱。 拓展延伸: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必背资料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必背资料 21.《论语》六则原文阅读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教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译: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字(死后)凭什么被称作’文’呢?” 7.[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孔子说:“聪明而且爱好学习,不认为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可耻,因此被称作‘文’。” 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孔子说:“暗暗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有哪一样呢?”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 10.[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选取他们的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22.《世说新语》二则 《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友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乘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之,王欲舍所携之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

7 散文诗两首 配套教案 七年级上册

7 散文诗两首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诗文感情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 2、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把握诗文感情。 2、合作探究,品味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品味诗歌语言,体验人间至爱亲情。 教学难点: 把握诗文感情基调,通过诵读逐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法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语言赏析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金色花》 一、导入 介绍金色花 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神圣而又美丽。 图片展示金色花母爱 二、介绍作者、作品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家庭,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吉檀迦利》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吉檀迦利》是泰戈尔中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这部宗教抒情诗集,是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不少人以为"吉檀迦利"是奉献之意,其实是献诗之意.作者的另外一部诗集<<奈维德雅>>才具奉献之意.风格清新自然,带着泥土的芬芳。泰戈尔向神敬献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 泰戈尔获诺贝尔奖的作品英译诗集《吉檀迦利》,是1912-1913年间,泰戈尔本人用英文从孟加拉语诗作《吉檀迦利》、《渡船》和《奉献集》里,选择部分诗作而成。《吉檀迦利》的孟加拉语诗作是韵律诗,而翻译成英文之后变成自由诗。 三、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金色花,画出不懂的字。 2、检查预习 嗅( xiù) 闻(气味)。 罗摩衍那( mó,yǎn) 印度长篇叙事诗。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和文言文

七年级古诗文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5.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童趣译文 回想我童年的时候,能够对着太阳张开眼睛,明察秋毫,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夏日的蚊子声音象雷鸣,我心里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鹤在天空飞翔。心里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变成仙鹤了。我抬起头看,脖子都硬了。我又让蚊子留在帐子里面,慢慢地吸口烟喷出来,叫蚊子冲烟飞鸣,当作青云中的白鹤观看,果然就象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快。 我又常在土墙凹凸的地方,或是花台小草丛杂的地方,蹲下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仔细观察,以丛草作为树林,以小虫和蚂蚁作为野兽,以泥土凸的作为山丘,凹的作为山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有一天,见到有两个小虫在草里斗,看得正高兴的时候,忽然有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被它吞了进去。我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这只癞虾蟆,鞭打了数十下,驱逐去别的院子。 10.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七年级语文 散文诗二首

7*散文诗二首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中遇到疑难语句或意蕴丰富的形象,可以采用质疑讨论的方法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诵读中,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 重点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难点 体会散文诗的写作特色。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1.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2.作者冰心的简介。 3.课文录音。 4.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5.制成PPT演示文稿。 2课时 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一首母爱的颂歌。母爱是世上最伟大、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它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同学们,当你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时,你是否想过应该用什么方式 来回报母亲的爱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 《金色花》。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 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代表作有《新月集》和《飞鸟集》等。 1.学生自由朗读,先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 灵震撼! 例句: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 (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 爱恋) 2.小组赛读,每组代表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 3.齐读,再次感受语言美。 1.《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孩子: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孝顺机灵、天性善良。 母亲:关爱孩子、沉静安详、善良慈爱、有修养,有生活情调、有虔诚的信仰。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 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为了瞒着妈妈。4.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当妈妈一整天都找不到儿子,那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责 怪孩子,但责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爱。 5.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一是印度人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 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 的心愿。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总写“我”想变成金色花的愿望及目的。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三次嬉戏场面。 母亲祷告时,悄悄开花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寻找时,恢复原形跳到母亲面前。 《金色花》用充满童真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又稍带顽皮的心理,含蓄巧妙地 表达了他与妈妈难舍难分的感情,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1.富有童趣。 《金色花》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来写的。一开始,这个孩子想象自己变成 了一朵金色花,长在树的高枝上。为什么要长在树的高枝上呢?“为了好玩”,这样的回答就

人教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两首》教案

人教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两首》教案 《散文诗两首》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以物喻人的写法。 3、培养学生通过咀嚼诗歌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挚爱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美好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情感基调,通过诵读揣摩逐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首三分钟说话训练 一、导入

二、研读《金色花》 1、介绍作者、金色花 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著名的诗人、小说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了五十多部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个剧本,一千五百多幅画,以及大量的歌曲和文学、哲学、政治方面的论著。一九一三年十一月,泰戈尔的《吉檀迦利》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金色花: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金黄色花。 2、初读感知 1)、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我”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嬉戏的画面。 2)、我从诗中读到了一个____的孩子。 我从诗中读到了一个_______的妈妈。 3、品读诗歌 仔细品读课文再结合语句与小组同学谈一谈。 文中的母子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4、写法研讨 这首诗诗人想像“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表达纯真 的母子之爱,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感情是本文一个巧妙的手法。即是托物寄情的写法

三、共同学习《荷叶母亲》 1、导入 2、作者介绍、文体 冰心(1900—2019)原名谢婉莹,福建人,我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她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影响很大。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的表现力。 3、检测字词 4、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后的直接感受是什么? 5、合作研讨 文中写了几次看红莲,当时的环境、心情、红莲的样子? 6、品读文章 找出诗中感受最深或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个语段,分析体会其中的情感! 7、拓展练习 发挥你的想象,仿照文中的语言写一段献给母亲的诗句。 例如:母亲啊!您是_________,我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鉴赏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鉴赏 (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练习】 1、《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将纪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借月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作者在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诗人借月抒发了的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3、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4、写作手法: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5、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主题】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练习】 1.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答:两句运用了以乐境写哀境的写法,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这“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 2.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前后两句分别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前两句讲述青年时恰逢盛世,经常出入豪门权贵之家,听李龟年唱歌的生活情景;后两句讲述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与李龟年再次相遇的情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的作者对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无限感慨和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三)《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⑵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划线的诗句所表现的景象。(2分)低头看回乐峰前,那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一般,白茫茫一片;抬头看,受降城外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

(完整版)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篇目 第4课 观沧海 作者:曹操【魏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唐代】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唐代】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元代】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8课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作者: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作者:刘义庆【宋代】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第12课《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译文: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6、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 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散文诗二首》同步练习(附解析)

《散文诗二首》同步练习 一、基础巩固 1.给加点字注音。 匿笑()祷告()嗅觉()罗摩衍那()并蒂()姊妹() 莲蓬()菡萏()攲斜()荫蔽()徘徊()烦闷() 【答案】nì dǎo xiù yǎn dì zǐ péng hàn dàn qī bì pái huái mèn 【解析】区别下列字音:nì-y ì dǎo-zhù qī-y ī huái- hái 2.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 (1)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臭到这花香。() (2)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荫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3)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篷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 【答案】(1)臭—嗅 (2)荫—阴 (3)篷—蓬 【解析】注意形似字字形差异。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匿笑(偷偷地)沐浴(洗澡) B.攲斜(倾斜)观摩(研究、切磋) C.祷告(向天神求助)妄想(荒诞不合理) D.无端(原因,起因)至爱(最) 【答案】A 【解析】“沐”指洗头发,“浴”指洗身体。 4.下列两个句子都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1)诚挚深沉的感情、清新的语言使《金色花》成为名篇的重要原因。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放慢了速度。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把“使”改为“是”(或:去掉“的重要原因”)。 (2)“突然”与“渐渐”前后矛盾,应删去其中的一个。 【解析】(1)句式杂糅。(2)前后矛盾。 5.按要求变换句式,不得改变原意。 (1)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改为“被”字句) (2)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改为否定句) 【答案】(1)我小小的影子便要被我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2)你不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孩子的小小影子。 【解析】肯定的反问句表达否定的意思,否定的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 6.说说你对《荷叶·母亲》结尾一段“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的理解。 【答案】示例:荷花是“我”,荷叶是母亲,温馨感人,爱意浓浓。母爱博大无边,伟大无穷。“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生命中永远为我们遮蔽风雨、帮助我们渡过难关的人。 【解析】结合文章的主旨,文从字顺即可。 7.综合实践活动。 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敬意,七年级(2)班的同学开展了主题为“献给母亲的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也来参加,并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在母亲节到来之际,请你写出一句关于母爱的古诗词名句,并向班内同学提出一项活动倡议。 ①诗词名句:

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文诗两首达标训练

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文诗两首达 标训练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并蒂.(tì) 嗅.到(xiù) 覆.盖(fù) 花瑞.(ruì) B.攲.斜(qí) 祷.告(dǎo) 烦闷.(mèn) 亭.亭(tínɡ) C.匿.笑(nì) 沐浴.(yù) 菡萏.(dàn) 徘徊.(huái) D.姊.妹(zǐ) 繁衍.(yán) 遮.拦(zhē) 花瓣.(bàn) 2.用“/”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 (1)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两处) (2)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两处) 3.仿照示例,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示例:母爱是儿女离家时亲切的叮咛,那份牵挂陪伴我们远行; 母爱是, ; 母爱是, 。 二·美文品析 (2013·温州模拟)阅读下文,回答4~7题。 最后的母爱 小疼 很长时间了,一直无法忘记她。 是我曾经的病人,一个年过六旬的妇人。她的一双儿女将她送来时,她已经非常憔悴。但依然保持着一个女人并未随时光老去的优雅。头发没有白,梳理得非常整齐,黑色毛衣开衫套一件墨绿的衬衣,黑色短裙,方口皮鞋。略瘦,习惯性地先微笑再开口。笑容苍白但真诚。 她的女儿说,她刚退下来,是大学教授。曾经在国外待过

几年。但检查结果很无情,脑瘤,已是晚期。职业本能告诉我,她的时间不太多了,甚至已不再具备手术价值——即使手术,也无法延长她的生命,只能让她白白承受手术的痛苦。 看得出来,她的儿女很孝顺,目光里满是焦灼和忧虑,但在她面前,还是努力保持着一份轻松。她的儿子偷偷告诉我,若检查结果不太好,不要告诉她实情。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拯救母亲。 想着如何婉转告诉她的儿女这样的状况时,她却敲开了我的门。 她轻轻微笑,我不是来询问检查结果的,我的身体我很清楚。 我愣了一下,决定不再隐瞒,点点头,是的,状况不太好。 她依然微笑,我想请求您帮我安排手术。 我再次愣怔,这样的要求,并不理智。停顿了一下,我说,或者,保守治疗会更好一些。 不!她果断地说,我要手术。可以做手术的是吗?况且,保守治疗的费用并不比手术少。 她忽然握住我的手,能够手术我还可以给他们一份希望,让他们相信我还有康复的可能,若连手术都无法做了,他们一定会很绝望,我不想他们现在就绝望。 我抬起头来,这是我做医生的第十三个年头,在此之前,我不记得我遇见过多少病人,给多少病人做过手术,又给过多少病人无药可救的绝望答案。邂逅过多少相互疼爱和不舍的亲人,父母和子女,兄弟姐妹……因为太多,已经不再随同他们悲伤或感动,可眼前这个平静而憔悴的妇人,还是让我难以抑制地有流泪的冲动——一切都在走向结束,那是她生命中最后的春天,她心知肚明,却在最后的时间,还是要用自己正在凋零的生命给孩子最后一份希望。儿女们一直在努力地计划怎样瞒她,却不知道,他们的母亲为了给他们这微薄短暂的希望,不惜去额外地承受一份身体的苦痛和折磨。 十天后,她在儿女的注视下被推上了手术台。 手术很顺利,但已毫无意义。转回病房的一个月,每次去查房,都会看到她的儿女在那里无微不至地照顾她。这个在女儿口中一辈子都不愿麻烦人的女人,在最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课外古诗词背诵》填空整理 一《龟虽寿》 ①以高亢的语句,后人常用来励志的名句是: ②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句子是: ③表达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④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句是: ⑤运用比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句子是: ⑥比喻有志的人虽年老而仍有雄心壮志时,常用的成语是: ⑦表现了英雄人物老当益壮的胸怀的句子是: ⑧配乐所加与内容无关的句子是: ⑨表现出人虽到暮年但雄心壮志尤存的诗句是: ⑩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的诗句是: ⑾抒发诗人年老雄心在的诗句是: ⑿最能体现曹操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采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是: ⒀表现诗人越到晚年越思进取的诗句是: ⒁表现曹操要老当益壮,积极进取,完成统一大业的诗句是: ⒂流露出诗人要利用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的想法的句子是: ⒃我们比喻有志的人虽年老而仍有雄心壮志时,常用的句子是: 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④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⑤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⑥老骥伏枥 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⑧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⑨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⑩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二《过故人庄》 ①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②借树、山来表现夏景的诗句是: ③描写乡村秀丽景色的诗句是:④写出农家劳动生活的句子是: ⑤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①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③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④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⑤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三《题破山寺后禅院》 ①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是:②以动显静,因情生景、含蓄隽永的诗句是: ③写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启示的句子是:④比喻探寻幽远盛景乐趣的句子: ⑤被誉为千古名联的句子: ⑥写景的句子是: ⑦表明入寺时间的句子:

部编七上语文7 散文诗二首(名师教案)

部编版七上语文7 散文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优美语言。 2.对比阅读,明确两首散文诗在感情基调、思想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3.引导学生感受文中至深至真的亲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金色花 【课时目标】 1.初步了解散文诗,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有感情地朗读,准确把握课文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妈妈的吻》) 师:母爱,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母爱是我们人生最真实的温暖与力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孩子回报母亲的拳拳之心一样,但方式却不同,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金色花》,我国作家冰心的《荷叶·母亲》,两首散文诗将给我们爱的熏陶、情的感染。 二、了解文体,初识作者 1.了解文体 课件出示: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有诗的情绪与想象,语言精粹、凝练,又不像诗歌那样分行、押韵,而是以散文形式呈现。 2.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 泰戈尔的代表作有:诗集《吉檀(tán)迦(jiā)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冰心的创作深受泰戈尔的影响,其作品风格与泰戈尔有相似之处,创作以爱的颂歌为主,简洁、清新、细腻。 三、自读课文,学以致用 1.自主阅读《金色花》,初步感知课文 (1)一读:不看旁批,“裸读”。 (2)二读:带着旁批的问题阅读。 (3)三读:将自己的阅读感受、问题等进行旁批。 2.师生交流,点拨指导 提示:师指导时重在了解学生的“知”与“不知”,梳理问题,生成资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抓住关键和重点,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四、合作探究,品读课文 1.揣摩感情,深情诵读 师:学习散文诗一定要诵读,请揣摩下列语句应读出怎样的语气、感情。 (生自由诵读,师点评并明确) 课件出示: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读出孩子的调皮、快乐)(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读出母亲的焦急惦念、孩子的顽皮)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读出母亲的嗔怪、担忧、焦急和欣喜)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读出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 2.学习方法,培养习惯 生诵读诗歌,练习标画朗读提示符号,学习写旁批。 常用的朗读提示符号 (1)“.”表示重读; (2)“”表示停顿,“”表示连贯读; (3)“↗”表示音调上扬,“↘”表示音调下降; (4)“→”表示音调拉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十首赏析

《龟虽寿》 【赏析】 《龟虽寿》写于孟德东平乌桓之后,此时,他省察到自己已人到暮年,应抓紧时间干一番一统中原平天下的事业,这首诗正是他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雄心外现。这首诗共分为三个层次: 一、“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为诗歌第一层。“神龟”,古人认为龟为长寿之物,性通灵,故称;“腾蛇”:传说中能兴云驾雾的、与龙同类之物。诗人在这里以龟蛇起兴,说明世间一切事物(包括人的生命)都是短暂的,都不能逃离“竟时”“成灰”的命运。这四句看似极消沉,极颓伤,而且,在他的诗作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回首前尘往事,人生倏忽,弹指间,已届老境,感到人生如水、逝者如斯、去而不返的短暂。诗人在这几句诗中,有一种正视生命的勇气和忧患意识,这绝不是所谓的消极情绪,恰恰是一种质直的人生感悟。惟其如此,才有了下面豪迈的气概的勃发。 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宏壮的音调,显示了诗人老当益壮的雄心,即对历史的责任感和对前途的自信心。“老骥”,年老体衰的千里马;“烈士”,胸怀壮志之人。诗人以老骥自况,将其心思宣泄无遗。如果一个人,因体悟到人生易逝的痛苦后,只是用哀伤的眼神和痛苦的眼泪换取人们的同情,并用这种同情来抚慰自己受伤的灵智的话,就会失去人生的目标和追求,就会在消极的苦境中苟活,那么,他的诗作和话语就会成为颓废主义的说教,是不会给人精神上的豪放和情绪上的激昂的感发的。相反,曹操正是因为认识到了人生难永,所以要用继续建功立业来消弥人生短暂这一大憾事。曹操的这一要在暮年创建伟业的豪迈进取,使这一句成为传诵千古的规箴警言。 三、“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人的寿命长短的期限,不全在上天的支配,如果加强人的主观修养,也可延年益寿。这一句承上文之“暮年”,表明了自己渴望长寿的心愿,因为时间,对他这样暮年的人来说,已弥足珍贵,他需要时间施展他的理想和抱负,这一点我们可以和前一节联系互证。这一层的说理,把激荡人心的诗情和对人生的睿思哲理融为一体,发人深省,耐人寻味,也给壮年者深深的启示。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一句是为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涉,所以笔者在前面抄录全诗时如上排列。 总之,本诗是一首慷慨多气的抒情诗,体现了建安风骨的鲜明特点,读起来铿锵有力,决无缠绵凄恻的情调,透露着诗人坚定的意志和内外如一的质直个性。不仅如此,这首诗诗情与哲理交融,构思新巧,语言清峻刚健,将诗人的千里之志表述得气雄力坚。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田园居》),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莱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 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