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发展经济学重点

发展经济学重点

发展经济学重点
发展经济学重点

3、简答题:

1简述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

(1)人口和人均GDP加速增长;

(2)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3)经济结构迅速转变。库兹涅茨指出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处在不断下降中。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是上升的,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呈上升趋势,但其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4)伴随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快速变化。

(5)国际经济扩张迅速。为了获取原材料、廉价劳动力以及推销工业品的有利市场,发达的工业国家向世界其他地区不断扩张。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现代科技,尤其是运输和通讯手段向世界各地扩张。

(6)现代经济增长的有限扩散。尽管有扩散到世界范围的倾向,但实际的扩散却是有限的,只局限于不到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范围内,这部分人口享有全球收入的75%。

2简述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技术创新”概念首先由熊彼特1912年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

创新――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

创新的概念包括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验的方法,这种新方法决不需要建立在科学上新的发现的基础之上。(3)开辟一个新市场。也就是有关国家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4)控制或掠取了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不管这种来源是否存在过,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者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活动的动力来源于对垄断利润或超额利润的追逐。除利润动机外,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机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由五个要素构成的:首创欲,成功欲,冒险和以苦为乐,精明与敏锐,强烈的事业心。

熊彼特将创新与发明两个概念区分开。他认为,发明是新技术的发现,而创新是指将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去。一种新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去,为生产当事人带来利润时,才成为“创新”。因此,熊彼特的“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发明”是一个技术概念。3简述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的关系。

教育深化: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和过度投资引发教育供给超过需求出现种种不平衡,造成有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雇员从事以前由低学历雇员从事的工作。

知识失业:受过较多教育的人挤在现代部门寻找工作,而现代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结果一部分受过教育的人沦为失业者。

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的一个结果是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不切合实际需要的扩张。在教育发展初期,失业者主要是文盲,为了免遭失业的危险,人们把子女送去上小学,于是,小学教育扩大。随着小学教育的发展,小学毕业生的失业率上升。为了防止失业,小学毕业生不得不进入中学,于是中学教育扩大。与此同时,小学教育也要继续扩大,一方面使找不到工作的文盲接受初等教育,另一方面为进入中学准备升学的阶梯。到了中学毕业生也难以找到工作时,他们要求升入大学,于是大学教育扩大。与此同时,中学也自然要继续扩大。总之,在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的影响下,一些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扩大大学教育,也不得不扩大中、小学教育。就业状况的每一次恶化,都要求把各级教育作一次扩大。因此,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一种似乎难以置信的情况:某一级教育作为一个终点变得对该级毕业生就业越不利的时

候,上一级和这一级教育就越迅速发展,对政府扩大教育投资的压力就越大。

发展中国家教育的“过度”发展导致了知识失业,但反过来,知识失业又助长了教育的进一步扩张,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的相互作用必然造成发展中国家的资源配置不当,教育投资效率低下。

4简评“人口转变理论”

人口转变,是指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状态向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状态转变的过程。西欧国家的人口转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二个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这一时期,由于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应该指出,西欧发达国家的人口死亡率下降是与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死亡率下降相对缓慢。第三个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这一时期,由于生育成本高,生育观改变等原因,出生率下降,以致人口增长率下降。

发达国家的人口变动过程,也适应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的三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初-50年代。第二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第三阶段:20年代60年代后。第二阶段死亡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许多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上没有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依然很低,但是世界范围科学技术的进步、医药费用的降低和国际援助的支持,使许多疾病特别是传染病得到控制,甚至灭绝,从而导致了死亡率的急剧下降,造成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但与西欧国家不同的是,发展中国家死亡率的下降几乎完全是医药卫生与健康保障事业发展的结果,而不是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二阶段出生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在死亡率大幅下降的同时,在这些国家占主导地位的仍是落后的经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传统的价值观念,因此,人口出生率一直居高不下。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的第三个阶段分为A、B两大类型。A类国家和地区中,现代化控制死亡的方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结合在一起,使出生率和死亡率同时下降。但是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属于B类,外部原因导致的死亡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便停止,而普遍的贫困和低下的生活水平,使高出生率持久存在,导致人口增长率停留在较高的水平上。

人口转变模型从现象上描述了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口发展的趋势变化,并指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不断提高主要是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而出生率居高不下造成的。然而这一模型并没有从本质上阐明发展中国家的出生率为什么居高不下以及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抑制人口的过度增长。

简评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马尔萨斯在其1798年出版的《人口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关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

两个公理:(1)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2)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

两个级数:(1)人口在无妨碍时以几何级数增加;(2)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增加;(由于土地的边际报酬递减)

为了维持人口增殖力和土地生产力的平衡,又提出三个命题。

三个命题:(1)人口增长必然为生活资料所限制;(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定会增长除非受到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抑制的阻止;(3)占优势的人口增长,为贫穷和罪恶所抑制,致使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保持同步;(这些抑制和那些遏制人口的优势力量并使其结果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全部可以归纳为道德的节制、罪恶和贫困)。这三个命题后来被分别概括为:限制原理、增殖原理、均衡原理,合称为人口原理。

两种抑制:一是积极的抑制,指通过贫困、饥饿、瘟疫、灾荒和战争等手段去阻碍人口的增加。二是预防的抑制,指通过禁欲、晚婚、不生育等预防人口增加,又称为道德节制。

结论:长期内人均收入将保持在仅能维持生存的水平上。

评价:(1)低估了技术进步的作用。(2)忽视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3)具有时代局限性,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必定增加,没有现实支撑。(4)积极意义,人口增长应和物质资料增长保持比例。

·简述刘易斯模型中“工业部门扩张及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过程。

前提: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剩余劳动力-

-边际生产率为零;生存工资(subsistence

wage)=平均收入;在一个固定工资水平上,

现代工业部门能得到任何数量的劳动力。工

业工资略高于生存工资且固定不变:工资水

平保持不变;略高于平均水平。

OA农业部门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实际收

入,OW表示工业部门实际工资,WSS’是工

业部门劳动供给曲线,D1K1,D2K2,D3K3

表示不同资本量投资水平下工业部门劳动需求曲线,在OW工资下,来自农村的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具有完全弹性。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完全水平的直线WS,假定工业部门在初始阶段资本量为K1,当资本投资量固定在K1而逐渐增加劳动投入的时候,按照生产要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劳动边际生产率将逐渐降低,如D1K1所示,这条曲线也是工业部门劳动需求曲线,工业部门雇佣劳动力的数量由劳动供给曲线和劳动需求的曲线焦点决定。资本量为K1时,雇佣劳动数量OL1,工业部门总产出相当于OD1FL1部分,付出的总工资量OWFL1部分,剩余产出即利润D1WF部分。假设资本家将全部利润用于投资,则资本总量由K1增加到K2。重复这一过程,就使工业部门资本量持续增加,雇佣劳动力数量随之增加,利润额不断扩大,工业生产规模扩张。·简述早期发展经济学的资本形成作用理论。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

假定:(1)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2)只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两者比率固定;(3)规模收益不变;(4)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产出比不变;(5)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折旧,所有的投资都形成新增资本即I=ΔK。

基本公式:g=s/v g表示经济增长率,s表示储蓄率,v表示资本-产出比

(1)经济增长唯一地决定于储蓄率也即资本积累率。

(2)突出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作用。

(二)“大推进”理论(罗森斯坦-罗丹)

理论依据:(1)基础设施供给方面的不可分(2)需求方面的不可分性(3)储蓄的不可分政策主张(1)工业化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2)“大推进(big push)”即同时对消费品工业、资本品工业和基础设施部门进行大规模按比例投资。克服供给方面的不可分性,产生外部经济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增强产品销售市场的互补(3)政府干预,筹集资金

(三)“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克斯

结论:(1) 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论证了贫

困的原因(2)人均收入低下的根源又在

于资本匮乏

2、政策建议----平衡增长战略

(1)全面投资国民经济各部门(工业和

农业)克服发展中国家市场狭小造成的

投资引诱不足问题可获得外部经济效益

(2)大幅度提高储蓄率,大规模增加储蓄和投资,加速资本形成

(3)强调政府干预来筹集有限资本

(四)经济增长阶段论:1、六个阶段

(1)传统社会--牛顿科学产生以前的社会。以农业为主(主导部门),没有持续的经济增长人均收入低,仅够维持生存。(2)“起飞”准备阶段-食品、烟草等工业(3)起飞阶段(take-off)--纺织工业(4)成熟阶段--重化工业(5)大众高消费阶段--汽车工业(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服务业

2、起飞阶段

(1)起飞——指在工业化初期较短时期内实现基本经济结构和生产方法上的剧烈转变,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

(2)必备条件

经济条件:投资率达到10%以上,建立“起飞”的主导部门

社会条件:一批企业家群体

政治条件:一个统一、稳定的国家

科学思想条件:打破资源瓶颈对经济增长的束缚克服了要素报酬递减规律的限制,改造了人们的传统思想

·简述发展经济学“发展观”的演变

(一)第一阶段(20世纪40-60年代)

1、唯工业化

2、唯资本论

3、唯计划论

4、重视内向型发展战略

(二)第二阶段(20世纪60-70年代)

1、重视农业的作用

2、新估计市场机制的作用

3、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

4、重视外向型发展战略

(三)第三阶段(20世纪80 年代)

1、强调制度变革

2、重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3、重视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简述张培刚对发展经济学的主要学术贡献。

张培刚的发展经济学研究根源于对中国这一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现实国情深切的了解。其农业国工业化理论的形成是其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所积累的结果。也因此,几十年来,张培刚的发展经济学思想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张培刚关于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在工业化中“先行官”作用的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我国自解放以来,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虽有所认识,但在实际上仍然重视不够。甚至一度还忽视了能源、交通对启动和促进工业化的重要作用,抑制在工业化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瓶颈”问题和难关,并严重限制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决策者在系统非系统、直接或间接地对张培刚思想的接触中以及在经济发展实践中逐渐积累起经验,提高了认识,确定把农业、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这无疑是十分正确和必要的。

张培刚关于工业化演进程序的科学概括,对于我国正确认识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以及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回顾我国解放以后长达30年的时间里,走的是重工业(资本品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道路, 其结果轻工业(消费品工业)发展

缓慢,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重工业由于缺乏最终消费品市场也难以进一步发展,致使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这就违背了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改革开放后,我国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重新回头大力发展消费品工业,从而大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了就业。90年代以来,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出现我国重工业的生产部快于轻工业的生产、重工业比重又重新高于轻工业比重的趋势,这表明我国的工业化已进入了更高级的阶段。因此,我们应顺应产业发展演化的一般规律,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以促其健康发展。张培刚关于工业化进程中农业与工业的关系,为我国农业和工业的相应发展发展提供最为明确的向导。在工业化的初期,农业对工业而言具有着“五大贡献”,农业是工业发展的启动器和助推器,是“工业机器”运转的“燃料”。至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市场规律作用下,农业生产结构将相应调整,且农业总产值占国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这样,工业就应该适时“反哺”农业。解放前,我国大力发展工业,虽然没有忽视农业,但农业几乎完全是为工业发展服务。农业剩余被完全用于发展工业。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的工业化已初步进入中、高级阶段,农业发展仍然相对极为缓慢。现代工业如何帮助发展新型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已成为近年来最为热门和最引人关注的问题,并引起决策者的广泛关注。工业化的发展对农业在生产结构上的影响以及国家在农业政策上的倾斜,均反映了张培刚“先农业支持工业,然后工业反哺农业”的思想。

张培刚关于“工业化”的独特而全面的定义以及工业化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影响的阐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工业化不仅包括传统工业的现代化,还包括农业的现代化。农业剩余劳动力继城乡手工业者后终为工业部门所吸收。但考虑到中国的地理环境,平原不多以及人口众多和由此导致的劳动力廉价,这就导致一方面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十分困难,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必然更加缓慢和艰难。张培刚60多年前的论断,至今仍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当今,我国面临着严峻“三农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解决农业发展的境况,张培刚的理论仍将发挥指导性作用。

最后,值得提到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吸引外资和实行对外贸易正是对张培刚贸易理论某种程度上的践行

·简述经济学家对“产业结构变动及其一般趋势”这一问题认识的深化。

1.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

2.库兹涅茨对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的分析

(1)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相对比重不断下降;

(2)第二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致是上升,但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变化不大;

(3)服务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呈上升趋势,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变动不大;

3、钱纳里标准

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与工业化演进指标

4、论述题

(1)试述发展经济学的演进及主要理论特征。

发展经济学的演变,就其主流而言,明显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这一阶段影响较大的发展经济学家及理论有: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平衡增长理论、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和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发展经济学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论点有三个:唯工业化论、唯资本论、唯计划化论。

1唯工业化论

在20世纪50年代初,西方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是因为他们实现了工业化,发展中国家由于没有经过工业化,被迫从事附加值较低的农业产品和初级产品的生产。因为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所以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另外,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过剩劳动力,只有实现工业化,才能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因此在这一阶段“工业化”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2唯资本论

生产过程所需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劳动和资本的结合,并配以一定的自然条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劳动要素一般是充裕的。因此,人们认为,资本的稀缺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条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之所以长期停滞不前,主要原因是缺乏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这种认识在发展经济学的历史上被称为发展中的“唯资本论”。

3唯计划化论

这一时期,发展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以市场价格机制为理论核心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并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需要借助国家干预或计划来进行经济结构的重大改进和经济关系的重大调整。此时期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特点是:①反对单一的新古典主义传统,倡导双元经济学并存,即经济学至少可以划分为发达国家经济学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学。②注重结构主义分析,主张工业化、物质资本积累和计划化。③主张采取进口替代工业化,实行贸易保护政策。④试图建立对所有发展中国家都适用的宏大发展理论体系。

(二)第二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1、重视农业的作用农业不应只是工业扩张的工具,农业本身的发展也应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只有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发展中国家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2、重新估计市场机制的作用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认为市场机制不仅在发达国家有效率,而且在发展中国家同样有效率。开始重视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

4、重视对外贸易的作用发展经济学家开始重视论证自由贸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市场价格机制不仅能有效地调节国内经济,也能有效地调节国际经济,因此,应当实行自由贸易。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滞胀”,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没有象战后预期的那样实现经济发展,反而因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早期发展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和政策产生了怀疑,因而这一时期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处于“低迷”状态。(三)第三阶段(20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

1、重视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随着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的突破,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拓展。如新增长理论、新贸易理论、信息经济学等主流经济学前沿成果,均可在发展经济学中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

2、研究范围趋于国别化。20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发展经济学家转而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异质性和对各国不同经济绩效的阐释,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分类,构建特定的、

个别的经济发展模型,那种追求大一统理论的倾向已不再是主流。

3、重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阿马蒂亚·森在20世纪80 年代初提出了一种评价发展的新方法,根据他的方法,联合国提出了人类发展的概念,认为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发展的进程应该是为人们创造一种有益的环境,使他们能够独立地和集体地去发挥他们的潜力,不断扩大他们的选择范围;发展还应该考虑后代的可持续性。

4、强调制度变革。20世纪80 年代以后,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的崛起,为发展经济学提供了新的视角。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不再是既定的前提,或外生变量,而是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内生变量,并运用新古典主义供求分析法,探讨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制度障碍以及克服制度障碍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案思路,从而逐渐形成了发展经济学的新制度主义。试述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历表明,长业结构变革是城市化的主线之一,城市化进程就是产业结构不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的伴生发展过程。产业结构变革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基础和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第三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中随工业化推进而不断进步

第一、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城市化进程的本身就是变落后的乡村社会和自然经济为先进的城市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历史过程。它总是首先在那些农业分工完善、农村经济发达的地区兴盛起来,并建立在农业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之上。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1)表现在为城镇人口

提供商品粮。可以说,一个国家农业提供商品粮的数量多少,是决定该国城镇人口数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之一。商品粮越多,则工业化进行的速度也就越快;反之,则势必大大滞缓城市化的进程。这样,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就表明了农业给予城市化的动力的强弱;

(2)表现在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的原始积累。城市是以大规模的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主要标志的,在工业化这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后面,正是由农业提供了起所需的资金原始积累。(3)农业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原料。许多工业都是建立在农业原料的稳定供给基础上的,否则工业发展只能是“无米之炊”。许多工业化国家,都是从轻纺工业开始工业化的起步,轻纺工业所需的棉、麻、丝、羊毛、牛皮、烟草、林木、香料等无不取之于农业。

(4)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早期工业化的发展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们需要成千上万、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大军补充到工业中、这些人力资源只能来自农村,即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释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

第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无论是近代还是现代,工业化导致了人口向城市聚集,这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城市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激发因素,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经济规律所驱使,导致了不可逆转的人口与资本向城市聚集的倾向,从而使工业化与城市化呈现十分明显的正相关性。战后世界人口统计资料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与城镇工业部门职工占总职工人数(即国家经济各行业社会劳动者)的比重是密切相关的。在世界各大地区内,工业职工比重与城镇人口比重的比率一般在40%-60%之间,一般说来,在地区工业化初期,由于绝大部分劳动者集中于农业部门,工业部门相对较弱,而这比例一般较低;在地区工业化高度发达后期,由于第三产业职工大幅度增加,工业职工比重也明显下降,城镇人口比重又明显上升,也表现为二者比重下降的趋势。

第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随着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开始崛起,并逐步取代工业而成为城市产业的主角,城市化的动力从此传到了第三产业身上。第三产业作为城市化后续动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性服务的增加。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城市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设施。如企业生产要求有金融、保险、科技、通讯业的服务;产品流通要求有仓储、运输、批发、零售的服务;市场营销要求有广告、咨询、新闻、出版业的服务;工业的专门化程度越高,越要求加强横向协作与交流。二是消费性服务的增加。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开始追求更多丰富多彩的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如住房、购物、文化教育、体育娱乐、医疗保健、旅游度假、法律诉讼和社会福利等。以上的各种需求促进了城市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并带来就业机会与人口的增加。《世界发展报告》的统计表明,在1960-1980年期间,发达国家在制造业中就业的人数比重一直徘徊在38%左右,制造业产值比重则从40%下降为37%;但同期城市化水平却反而从68%上升到78%。究其原因,就是第三产业的拉动所致,这段时期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从44%提高到46%,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也从54%提高到60%.

发展经济学-马春文主编-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经济世界新兴工业化国家 二、问答 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 2.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 3.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4.为什么用经济增长指标不能全面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 5.什么是千年发展目标?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经济世界:按照法国年鉴派史学大师布罗代尔的解释,经济世界是在全球形成一个经济整体的情况下,地球上一个部分的经济。一个经济世界有三个组成要素:首先,它占据着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有其特定的界限:其次,一个经济世界总要有一个或几个中心;第三,每个经济世界都分解为延续的区域。 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是指工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变化显著,制成在出口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均收入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第三世界:第三世界最初是由法国人口统计学阿尔弗雷德·索维提出的,它作为一个新的世界政治范畴使用,泛指战后新建的不结盟国家。逐渐的第三世界被用来泛指西方发达国家以外的发展中国家。 二、问答 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 现代经济增长指的是指一个特殊的时代,它是从18世纪末开始,范围是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按照库兹涅茨的分析,它具有以下6个基本特征: 第一,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很高。18世纪以后的200多年中,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人口增长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都远远快于18世纪末工业革命开始前的整个时期。 第二是生产率的快速增长。按库兹涅茨的估算,人均产量增长的50%~75%来自生产率的增长。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对现代经济增长起了很大作用。 第三,经济结构迅速转变化。库兹涅茨指出,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而工业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呈上升趋势,但其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良心出品】发展经济学试题答案

发展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几种不同形式的平衡增长理论共同强调的是( ) A.经济增长率是第一位的 B.大规模投资的重要性和全面平衡的增长 C.不采取国家干预 D.通过引致投资最大化项目带动其它项目 2.尽管新的生产要素能够提高农业产量,但在现实中往往能看到许多传统农民拒绝接受 和采用这种包含着新的技术变化的许多生产要素。这是因为( ) A.传统农民是保守的 B.传统农民懒惰 C.传统农民不愿进行过多的劳动 D.农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差 3.以下可用于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是( ) A.金融比率 B.流动性金融资产 C.国民生产总值 D.净金融资产 4.发展中国家税收中的征收成本较低的税是( ) A.进口关税 B.所得税 C.土地税 D.农业税 5.以下关于政府政策失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扭曲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B.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反应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C.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削弱的现象 D.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加强的现象 6.( )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A.资本决定论 B.技术决定论 C.人力资本决定论 D.制度决定论

7.20世纪50年代,舒尔茨发现,促使美国农业生产的产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本存量的增加 B.土地的增加 C.劳动力数量增加 D.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 8.发展中国家就业增长严重落后于工业增长的原因是( ) A.现代产业部门容纳就业的数量有限 B.工业增长速度太慢 C.发展中国家对就业问题不够重视 D.发展中国家就业人口增长过快 9.学生为了就学由个人或家庭直接承担的各种费用及机会成本称为( ) A.教育的社会成本 B.教育的个人成本 C.教育的直接成本 D.教育的间接成本 10.强调发展中国家经济中特有的市场不完全性、刚性、短缺、过剩、低供给弹性等固 有经济特点,这正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现实与西方传统经济理论的( ) A.内在联系的表现 B.基本相同之处 C.重要区别 D.毫不相干的论述 11.新古典主义回潮理论建立在两种理论基础之上,这两种理论基础是( ) A.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和新增长理论 B.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C.新增长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D.公共选择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 12.功能分配也叫要素分配,它最注重的是在总体国民收入中( ) A.各个个人从各要素中获得收入是多少 B.各个个人从某个要素中获得收入是多少 C.每种要素获得的收入所占的百分比 D.各个个人从某个要素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 13.如果发展中国家政府采纳现代微观经济学家庭理论分析所得出的政策建议,就可能 ( )

[精品]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doc

发展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转型国家:过去实行计划经济、目前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部分中东欧国家和前苏联加盟共和国通常被视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被称为转型国家。 规模经济:在单个企业内部,产品的平均成木随产量的增加而降低或者说产品的平均收益随产量的增加而提高。 互补性:是指随着采取某种行为的人数或行为木身的数最增加,个人采取这种行为的成木降低或收益增加。因此人们的行为具有互补性,不同的人的行为是互补的。 大推进战略:经济屮广泛的存在着规模报酬,主要表现为投资的不可分性,要克服经济屮的 “不可分性",就必须进行整体的、同步的“大推;iT',即在幣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屮 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其屮对“社会基础资本”的投资最为必要,应该先行。 平衡增长战略:由于单靠个人的数量有限的的投资不可能打破贫困恶性循坏,因此,必须把 足够数量的资木同时投入到各种行业屮去。发展中国家必须保持“平衡增长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经济活动必须达到平衡 不平衡增长战略: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不平衡的连锁演变过程,一个企业引发另外一个企业的 发展,一个行业引发其他行业的发展。发展的政策任务是要找到一种能把各种资源最大限度的诱发和动员起来的压力和诱导机制,通过制造紧张,不成比例和不平衡来促进经济的反战, 这其屮的关键是投资优先顺序的选择。 二元经济:二元经济是指发展屮国家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从地域看前者位于农村,后者一般位于城市。 飞地经济:现代部门的狭小集屮地,其周围是广阔的传统部门,飞地中的经济增长能为传统部门和整体经济的发展带来利益。飞地的这些利益在传统社会屮河南迅速而无障碍的传播狭小的现代部门集屮地被周囤传统部门所包I力的结构,飞地的经济增长能为周边传统部门发展带来利益的经济模式。 扩散效应:增长动力从经济发达地区扩散到其他地区的效应。 回流效应:是指经济发达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优势不断增强的效应。 增长极:某些推进熨产业或冇创新能力的企业在一些地区或城市集聚和优先发展,形成多功能的经济活动屮心。 绝对优势理论:各国问生产技术上的差异会造成劳动生差率和生产成木的绝对差别;贸易乞 方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理论:即使一个国家在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但只要生产各种商 品的相对成木与贸易伙伴并不完全一样,就一定会在某种商品的生产方式上皆有比较优势。若备国部专业化得生产木国相对成木较低的产品。就都能通过国际贸易获利。 要素禀赋理论:一国的生产要索禀赋决定了生产要索的相对价格,进而决定了商品的要索投 入组合和生产成本。各国应该出口在生产屮较多地使用木国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在生产中较多地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幼稚产业论:认为白由贸易理论与政策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了保护木国新建的工业部门,发展屮国家应当对进口品征收高关税,或实行进口限额等措施,直到新兴工业成熟起来再撤销。 国家竞争优势:一国经济由不同产业所构成,国家的竞争优势确切地说是国家在某些产业上 的竞争优势。

04年发展经济学自考题与答案

2004年发展经济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很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指标是( C ) A.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 B.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C.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 D.实际经济增长率 2.美国经济学家W.W.罗斯托提出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将经济发展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他认为其中最重要的阶段是( B ) A.传统社会阶段 B.起飞阶段 C.为起飞创造条件的阶段 D.向成熟推进的阶段 3.新增长理论认为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最终源泉可以归结为( A ) A.人力资本和知识的生产与积累 B.物质资本的生产和积累 C.货币资本的储蓄和积累 D.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4.通过不同国家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 B ) A.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的收益率较低 B.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的收益率高于发达国家 C.在发展中国家,教育层次越高,投资收益率也越高 D.在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的私人收益率低于社会收益率 5.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发展中国家中央政府财政支出占GNP的百分比是(A ) A.比较低的 B.比较高的 C.与发达国家相近的 D.不能判断的 6.如果名义利率为3%,通货膨胀率为-2%,则实际利率为( D ) A.-6% B.-1.5% C.1% D.5% 7.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用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生产资料工业的净产值比例衡量工业化程度,其中世界各国工业化程度最高的霍夫曼比

例是( D ) A.小于1 B.1±0.5 C.2.5±1 D.5±1 8.从理论上讲,在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本积累比较适宜的农业税种是( B ) A.农产品税 B.土地税 C.土地转让税 D.农产品出口税 9.金融比率是净金融资产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一般来说,最低收入国家的这一比率为( A ) A.不到20% B.60-80% C.100% D.200% 10.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主要表现在( C ) A.能够向发达国家出口初级产品 B.发达国家的消费示范作用 C.能够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现有的知识 D.能够照搬发达国家的民主制度 11.环太平洋的部分国家和地区为促进本地区各经济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组建的国际经济合作组织是( D ) A.北美自由贸易区 B.欧洲联盟 C.东南亚国家联盟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2.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受到的冲击比较小,其主要原因是( B ) A.中国的外债非常少 B.中国在金融自由化上采取了审慎的政策,将自由化的程度限制在与金融部门发展相适应的水平下 C.中国意识到金融危机的可能性,提前采取了防范措施 D.中国经济规模足以抵御外来危机的冲击 13.为了克服供给方面的“不可分性”和需求方面的“互补性”,斯特里顿主张根据各产业部门产品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的大小,确定对 各产业部门不同的投资比例和增长比率,进行大规模投资,以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动态平衡增长。这种理论属于( D ) A.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 B.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参考)

发展经济学名词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目前在发展理论文献中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狭义结构主义把世界经济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发达国家属于中心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属于外围国家,二者的生产结构有很大差别。国际贸易的收益更多由中心国家获得。外围发展中国家会陷入失业、外部不均衡和贸易条件的恶化的恶性循环。广义的结构主义认为这个世界不像新古典理论所描述的那样可以灵活调整的,价格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变迁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国家干预是有必要的 新古典主义:是与结构主义相对的一种世界观,它认为世界是灵活的,市场总是趋于均衡,价格机制可以良好地发挥作用。市场机制是经济发展的最好机制 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劳动力的年平均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在资本与劳动、资本与产量的比例既定时,自然增长率是一个国家能够实现的最大增长率,它还是适应劳动力增长情况,实现充分就业的增长率 稳态:在经济中存在一个资本存量变动为零的资本存量水平,在这个水平上,改变资本的几种力量正好平衡,这一资本存量水平被为资本的稳态水平.稳态代表了经济的长期均衡,不论经济的初始水平如何,它终究要走向稳态。 贫困性循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他认为:在供给方面,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一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一低生存率—低产出—低收入“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低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一低购买力—低投资引诱—低资本形成一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恶性循环. 大推进理论:大推进理论。这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之一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nda, P. N.)提出的关于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理论他认为,资本的供给是不可分的,交通、通讯、供水、电力、学校、医院等等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而相配套才能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投资要达到最小规模才能同时建成这些基础设施,工业化也因缺

发展经济学讲义

D e v e l o p m e n t e c o n o m i c s 《发展经济学》讲义 参考书目:《发展经济学》——增长与发展经济学译丛 [美]Debraj ray着陶然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10月第1版 黄景贵院长教授博士 孙建军副教授博士 目录 第一讲导论 第二讲经济发展:概览 第三讲经济增长 第四讲新增长理论 第五讲历史、预期和发展 第六讲经济不平等 第七讲不平等和经济发展:相互的联系 第八讲贫困与营养不良 第九讲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第十讲农村和城市 第十一讲农业中的市场:一个初步的介绍 第十二讲土地 第十三讲劳动 第十四讲信贷 第十五讲保险 第十六讲国际贸易 第十七讲贸易政策 第十八讲贸易政策的多边方法 序言 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变的学科,本讲义提供了发展经济学的一个介绍。 本讲义主要面向高年级的本科生,帮助他们学习初级或中级经济理论、运用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统一分析框架对各种发展问题作深入浅出的分析。尤其在方法论上,本讲义结合近年来经济理论在不完全信息、契约理论、博弈论和新增长理论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本讲义将对学生数学的要求降到了最低。具体而言,不使用微积分,而尝试主要通过语言、图表来说明问题,有时也使用基础代数来讲解有关理论。 第一讲导论 一、两个定义 发展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变的学科(debraj ray,2002)。 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y):人均年收入低于9000美元的国家,而高于9000美元的国家称为发达国家(developed country)。——世界发展报告(world bank,1996) 二、本讲义的思维框架——贯穿两条主线: 1、或多或少地远离一个传统观点:即发展中国家问题只有在其所处的国际环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理解; 2、关于方法论的,尽可能用统一的分析方式来研究经济发展的问题,并在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可能性方面取一

发展经济学试题A及答案

1.新古典主义: 2.发展经济学: 3.隐蔽失业: 4.“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处于南半球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又叫南方国家() 2.国际依附理论认为,在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发达国家处于中心支配地位, 发展中国家处于被支配的边缘地位,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通过市场进行平等的交换。 () 3.资金短缺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障碍,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关键取决于资 本的数量。() 4.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既知识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5.在固定汇率制度下,降低利率就能达到降低利率和刺激本国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 增长的目的。() 三、简答(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2.为什么用经济增长指标不能全面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 3.中国为什么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4. 如何理解平衡与不平衡两种发展战略的对立统一关系? 四、论述题(30分): 中国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中国怎样才能实现从二元经济到一元现代经济的转变?

1.新古典主义:是与结构主义相对的一种世界观,它认为世界是灵活的,市场总是趋于均衡,价格机制可以良好地发挥作用。市场机制是经济发展的最好机制。 2.发展经济学: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经济学分支学科,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兴起,在经济学的体系中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学。 3.隐蔽失业:许多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不发达国家失业的特点之一就是“隐蔽性失业”。因为在这些国家里,人口压力问题是发生在货币工资经济发展之前的自给经济环境里的。由于大家庭制度的存在,许多家庭成员依靠有限的土地产品在低于自给的水平下也可以生存下去,许多在工资体系下本来要挨饿的人受亲属的维持而处于隐蔽性失业状态。 4.“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他认为:在供给方面,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低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处于南半球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又叫南方国家(×) 2.国际依附理论认为,在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发达国家处于中心支配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被支配的边缘地位,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通过市场进行平等的交换。(×) 3.资金短缺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障碍,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关键取决于资本的数量。(×) 4.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既知识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5.在固定汇率制度下,降低利率就能达到降低利率和刺激本国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三、简答(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各不相同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产品和劳务的实际产量的增长,可以用GNP、GDP的总量或其人均数来衡量。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经济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增长,二者密不可分。对发展的定义多种多样, 目前,托达罗对经济发展的解释广为流行。托达罗将发展定义为“一个社会或社会体系向着更加美好和更为人道的生活的持续前进”。其中有三个基本方面或者核心观念: 首先,人类有一些共同的基本需要,是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这些需要包括食物、住房、健康和保护。这些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可以称为“绝对不发达”。全部经济活动的基本功能无非是向尽可能多的人提供满足这些基本需要的手段。 其次,第二个公认的基本元素是自尊——一种觉得自己有价值、有尊严的感觉,一种觉得自己不仅仅是他人实现其目的工具的感觉。所有的民族、所有的社会都在寻求某种基本形式的自尊。这种自尊的性质和形式可能因时因地有所不同,但一旦社会流行的观念将物质福利当作美好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物质上欠发达的人们要感到有尊严就变得困难了。发展因此是一个重要的、甚至必不可少的获得尊严的途径。

发展经济学复习题答案整理

发展经济学复习题答案整理

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①收入水平低下;②生活状况较差,贫困现象严重;③技术进步缓慢,生产率水平低下; ④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重;⑤失业问题严重,尤其是隐蔽性失业显著;⑥农业所占比重大,二元经济显著;⑦生态环境恶化;⑧政治不稳定、办事效率低下、腐败现象严重;⑨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 2、发展经济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产生的 历史背景是什么? 答:发展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产生的历史背景包括二战后两种制度竞赛、国际机构的成立、发达国家经济的繁荣等。 3、发展经济学的演变经历了哪些阶段?每 个阶段的发展经济学分别有什么特点?答:三个阶段:①形成与繁荣时期,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特点有:强调物质资本积累、工业化和计划化等少数几个问题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具有反新古典主义的倾向、强调内向发展战略、受结构主义的影响、

热衷建立宏大的理论体系;②新古典主义的复兴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特点有:关注贫困和不平等问题,重新确定发展目标、重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重新强调和论证了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强调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国别研究;③新制度主义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特点有:影响发展的制度因素受到重视和强调、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应用、新增长理论的兴起、生态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关注社会资本的作用。(预测为A卷的论述题) 4、试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两个概念之间 的关系。 答:经济增长是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经济发展是指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生的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变化。经济发展除了经济增长之外,它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如投入结构的变化,产出结构的变化和产品构成的变化与质量的改进,分配状况的改善和贫困的下降,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

发展经济学整理(完整版).docx

v1.0可编辑可修改 第一章和第二章: 发展国家的主要特征: 1、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人均收入水平、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贫困、恶劣的卫生保 健状况、低下的教育水平)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 4、高失业低就业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一)两者的联系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量的增长 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一定速度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 在内的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是基于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及政治结构的变化,基于有效益的增长的前提下发展,因此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数量的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产生经济效益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最终是依托于经济增长的。如果经济增长并未带来效益和相应结构的变化,那么增长就是“无发展的增长”。 如果经济增长导致了结构的失衡或者人类生存质量的下降,则这种增长就是发展的倒退。 (二)两者的区别 第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不一样。从新的发展观看,经济发展既包含产生有效益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包含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含义。可以说,经济发展是经济较快增长与较好效益的统一,持续、快速、健康是其本质涵义。显然,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含义是不同的。

第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不一样。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它只反映国民 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也不可能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要素。衡量经济发展的核算指 标是“绿色GDP”,它是一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指标,即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 现行 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其计算结果即绿色GDP。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是一个衡量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而经济增长则是衡量国民经济增长快慢的单一指 标。 发展经济学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形成和繁荣时期(1940s 末至 1960s 中或末) ①唯资本论、认为唯有资本—以机器、设备或可投资金为主的物质资本及形成的快慢才是 促进或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条件。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纳克斯( Nurkse, R.)的“贫困恶性循环” 理论、缪尔达尔( Myrdal, C. )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钱纳里(Chenery, H. B.)的“两缺口”理论、等。 ②唯工业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就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刘易斯(Lewis, W. A. )的“二元经济”理论、赫希曼(Hirschman, A. O.)的“不平衡增长” 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 理论和普雷维什(Prebisch, R.)的“贸易条件恶化”理论等。 ③唯计划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应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计划管理或计划指导的作用。 在“大推进”理论、平衡增长理论等思想中,计划化、国家干预等都是应有之意。 ④带来的现实问题、由于受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在这一时期大多走 的是一条封闭式的、以物质资本积累为核心、高度计划化的进口替代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虽然有些国家经济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按照那理论而做出决策的 发展中国家经济出现了和第一阶段经济发展理论所设想的结果不相一致的情况,暴露出许多 新的问题。 而经济比较开放、注意发挥市场作用、实行出口导向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增 长。

完整版发展经济学试题答案

word格式文档 发展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几种不同形式的平衡增长理论共同强调的是( ) A.经济增长率是第一位的 B.大规模投资的重要性和全面平衡的增长 C.不采取国家干预 D.通过引致投资最大化项目带动其它项目 2.尽管新的生产要素能够提高农业产量,但在现实中往往能看到许多传统农民拒绝接受和采用这种包含着新的技术变化的许多生产要素。这是因为( ) A.传统农民是保守的 B.传统农民懒惰 C.传统农民不愿进行过多的劳动 D.农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差 3.以下可用于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是( ) A.金融比率 B.流动性金融资产 C.国民生产总值 D.净金融资产 4.发展中国家税收中的征收成本较低的税是( ) A.进口关税 B.所得税 C.土地税 D.农业税 5.以下关于政府政策失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扭曲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B.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反应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C.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削弱的现象 D.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加强的现象 6.( )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A.资本决定论 B.技术决定论 C.人力资本决定论 D.制度决定论 专业整理 word格式文档 7.20世纪50年代,舒尔茨发现,促使美国农业生产的产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本存量的增加 B.土地的增加 C.劳动力数量增加 D.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 8.发展中国家就业增长严重落后于工业增长的原因是( ) A.现代产业部门容纳就业的数量有限 B.工业增长速度太慢 C.发展中国家对就业问题不够重视 D.发展中国家就业人口增长过快 9.学生为了就学由个人或家庭直接承担的各种费用及机会成本称为( ) A.教育的社会成本 B.教育的个人成本 C.教育的直接成本 D.教育的间接成本 10.强调发展中国家经济中特有的市场不完全性、刚性、短缺、过剩、低供给弹性等固有经济特

发展经济学最新整理重点

经济发展的含义:(包括自由与发展) 第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一般用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GNP )或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之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其结构变化主要包括1;投入结构的变化。2;产出结构的变化。3;产品构成的变化与质量的改进。4;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5;分配状况的改善和贫困的下降。 第二;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 人类发展主要体现在人的各种能力的扩大,这些能力包括延长寿命的能力,获取更多知识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经济增长作为基础,只有经济增长,才有可能不断满足人们的需要。 经济增长不一定导致经济发展,即使带来了经济发展,也不一定大致发展和人类发展(自己论述)。实际上来讲,发展是指人的全面发展,而经济发展知识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 经济增长与人类增长也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不仅增长能够促进人类发展,而且人类发展也能促进增长。(如;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拉动经济增长) 第三;自由与发展 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标,自由也是促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作为发展手段的自由,按照森的分类有五种;1,政治自由。2;经济机会。3;社会机会。4;透明性保证。5;保护性障碍。(自己论述五种分类方法) 将自由作为发展的手段提出来意味着自由不仅仅理解为最终实现的目标,而且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五个方面的自由,从自由中产生发展的能力。经济发展过程应该被看做是人们权利发展的过程。 赠送补充: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确定了8项发展目标,这8项目标的实现情况却是喜忧参半,它与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密切相关。低收入国家全面实现这些目标存在很大的困难,中等收入国家和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实现起来相对容易。这说明要实现人类的发展,首先还是要有经济基础,没有经济基础,其他目标也是难以达到。 索洛模型与哈德罗—罗马增长模型 实在不好整理,具体请见武大出版社郭熙保的书P38-P41 3.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及含义 ? I (t ) = S (t ) ? K (t+1)=(1-δ)K(t) +I(t) ? S (t ) = s Y (t ) ? K (t)= θ Y(t) ? θ Y (t+1)=(1-δ) θ Y (t) + s Y (t ) ? g=国民收入增长率=储蓄倾向除以资本-产出比,再减去资本存量折旧率。 ? 4.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式及含义 ? Y=F (K,L )= K α L 1-α 其中0<α<1 ? 方程两边同除以L ,即得到一个人均生产函数 y=k α ? 公式中,y=Y/L, k=K/L 。因为假定α<1,即资本边际报酬递减。 产出是资本的增函 数,但以递减的比率增加。 ? K sY dK ?=-;/n L L =?;()k sy n d k ?=-+ (1)()()Y t Y t s g Y t δθ+-==-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

发展经济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概念现象和理论 【发展中国家】 指经济落后,社会文明程度低,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国家。【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经济总量的扩张,例如GDP和人均GDP的增长。 【经济发展】 有更多规范性的含义,包括经济活动性质的变化以及人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1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各不相同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产品和劳务的实际产量的增长,可以用GNP、GDP的总量或其人均数来衡量。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经济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增长,二者密不可分 2 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的一些主要特点 1)收入分配倒U型曲线 收入不平等先上升,在到达一定水平时达到顶点,然后下降 PPP标准:贫困人口每天生活收入或消费水平不足1美元 2)低收入国家以农业为主 3)技术水平和资本存量低 人均资本存量低,人均产出水平低 缺少技术手段和设备,生产手段落后 4)低储蓄率 5)二元经济并存 落后部门和先进部门并存;正式部门和非正式部门并存 6)医疗健康条件差,人力资本低 7)制度环境——政府本身或构成发展的障碍

第二章政府和市场 1 市场失败和政府失灵 环境恶化的原因:市场失败和政府失灵 *市场失灵: 外部性:把自己的成本向他人转移 公共产权导致过度消耗:公地的悲剧 公共物品的搭便车 交易成本高:例如把海域产权确定化,以及空气污染的补偿谈判成本极高 *政府失败——政府激励机制的缺失或错位 定价失误(例如水价或其他资源价格过低) 扭曲的政府发展政策(例如过度强调工业) 公共产权的意识形态化财政体制和财政压力 2 什么是“三位一体”的计划经济模式 三位一体”的计划经济体制指的是: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国家财政“三位一体”。“三位一体”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 由正府掌控所有资源配置、所有生产计划与销售、所有金融储蓄。从理论上讲,通过国家的控制可避免很多浪费,也可克服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间的不平等配置。 3 政府主导经济的模式有哪些?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是指在整体上虽然资源也是按市场经济原则进行配置,但政府以强有力的计划和政策对资源配置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短期和长期增长目标的经济模式。 主要特点: (一)政府拥有巨大的可供自己直接配置的资源 (二)政府部门掌握大量的政策资源 (三)政府本身成为市场主体 第三章制度的重要 【正式制度】

《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豌仕丫狠过谬蛤男痒搭张誉堂蝗酉花越嗽搏栗脚窟和叁墒譬舔仿朽瓮梆午巳初伏龄牡谜岸投渭纤猿茎纯推均酉绍诛裤 《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9040090 课程中文名称:发展经济学

课程英文名称:Economics of Development 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 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专业:经济学 开课学期: 6 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上机8小时) 总学分: 3 二、课程目的和任务 通过讲述发展中国家资本如何积累,人力资源如何开发,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如何进行,人口在部门之间如何流动,发展的优先次序如何选择等相关内容,使学生了解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掌握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具有将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运用到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并能够分析和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基本要求(含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1、掌握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掌握四种经济增长模式,并掌握四种经济增长模式的优缺点,通过经济增长理论的学习,能够分析我国适合的经济增长模式。 2、了解资本匮乏阻碍经济发展的几种理论以及促进资本形成的几种理论,并能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 3、掌握人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闲置的状况和原因以及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并能分析我国的人口问题。 4、掌握三种人口流动模式,并结合我国实际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方式以及解决城镇失业人口的对策建议。 5、了解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与农业进步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并能联系我国实际指出我国工业化和农业进步的方式和途径。 6、掌握经济发展中平衡增长理论和不平衡增长理论,并能联系我国实际思考梯度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等相关问题。 7、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能够联系我国实际思考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导论(4学时) 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概念,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展经济学兴起和演变的过程 第二章经济增长理论(6学时) 四种经济增长模式;哈罗德-多马模式、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式、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式和新增长理论基本含义及优缺点。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经济增长限度理论的内容。上机内容:

发展经济学整理(完整版)

第一章和第二章: 发展国家的主要特征: 1、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人均收入水平、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贫困、恶劣的卫生 保健状况、低下的教育水平)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 4、高失业低就业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一)两者的联系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量的增长 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一定速度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 在内的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是基于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及政治结构的变化,基于有效益的增长的前提下发展,因此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数量的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产生经济效益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最终是依托于经济增长的。如果经济增长并未带来效益和相应结构的变化,那么增长就是“无发展的增长”。 如果经济增长导致了结构的失衡或者人类生存质量的下降,则这种增长就是发展的倒退。 (二)两者的区别 第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不一样。从新的发展观看,经济发展既包含产生有效益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包含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含义。可以说,经济发展是经济较快增长与较好效益的统一,持续、快速、健康是其本质涵义。显然,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含义是不同的。 第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不一样。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它只反映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也不可能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要素。衡量经济发展的核算指标是“绿色 GDP”,它是一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指标,即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 现行 GDP 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其计算结果即绿色GDP。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是一个衡量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而经济增长则是衡量国民经济增长快慢的单 一指标。 发展经济学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形成和繁荣时期(1940s 末至 1960s 中或末) ①唯资本论、认为唯有资本—以机器、设备或可投资金为主的物质资本及形成的快慢才是促 进或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条件。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纳克斯( Nurkse, R.)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缪尔达尔(Myrdal, C.)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大 推进”理论、钱纳里(Chenery, H. B.)的“两缺口”理论、等。 ②唯工业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就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刘易斯(Lewis, W. A.)的“二元经济” 理论、赫希曼(Hirschman, A. O.)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理论和普雷维什(Prebisch, R.)的“贸易条件恶化”理论等。 ③唯计划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应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计划管理或计划指导的作用。

《发展经济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发展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几种不同形式的平衡增长理论共同强调的是( ) A.经济增长率是第一位的 B.大规模投资的重要性和全面平衡的增长 C.不采取国家干预 D.通过引致投资最大化项目带动其它项目 2.尽管新的生产要素能够提高农业产量,但在现实中往往能看到许多传统农民拒绝接受和采用这种包含着新的技术变化的许多生产要素。这是因为( ) A.传统农民是保守的 B.传统农民懒惰 C.传统农民不愿进行过多的劳动 D.农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差 3.以下可用于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是( ) A.金融比率 B.流动性金融资产 C.国民生产总值 D.净金融资产 4.发展中国家税收中的征收成本较低的税是( ) A.进口关税 B.所得税 C.土地税 D.农业税 5.以下关于政府政策失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扭曲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B.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反应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C.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削弱的现象 D.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加强的现象 6.( )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A.资本决定论 B.技术决定论 C.人力资本决定论 D.制度决定论 7.20世纪50年代,舒尔茨发现,促使美国农业生产的产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本存量的增加 B.土地的增加 C.劳动力数量增加 D.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 8.发展中国家就业增长严重落后于工业增长的原因是( ) A.现代产业部门容纳就业的数量有限 B.工业增长速度太慢

兰州大学经济学考研难度详细分析

兰州大学经济学考研难度详细分析 本文系统介绍兰州大学经济学考研难度,兰州大学经济学就业,兰州大学经济学研究方向,兰州大学经济学考研参考书,兰州大学经济学考研初试经验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兰州大学经济学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经济学考研机构! 一、兰州大学经济学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2015年各个专业方向招生人数总额基本稳定在66人左右,招生人数较多,考研难度不大。据凯程从兰州大学内部统计数据得知,每年经济学考研的考生中90%以上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的学生。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本科经济学学专业涉及分析层面的内容没有那么深,此对数学的要求没那么高,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而且每年还有很多二本院校的成功录取的学员,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你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全身心投入,相信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二、兰州大学经济学就业怎么样? 兰州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师资力量强、人脉资源广,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兰州大学2014年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1.3%。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专业一直比较热门,薪资令人羡慕。各公司、企业、政府部门和行业部门均需要大量的经济学人才加盟。 就业方向: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科研单位、银行、会计事务所、金融部门、中外大中型企业、外资公司等。 三、兰州大学经济学专业培养方向介绍 2015年兰州大学经济学考研学费总额2.4万元,学制3年。 兰州大学经济学培养方向如下: 01政治经济学 02经济史 03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04区域经济学 05金融学 06产业经济学 07数量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经济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 202俄语或 203日语选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