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隐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进展

隐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进展

隐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进展
隐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进展

隐神经作为一支纯粹的感觉神经,支配着小腿前内侧从膝到内踝的皮肤感觉,是股神经最长的皮支。隐神经细小且

缺乏运动成分,异感引出或者神经刺激仪等传统神经阻滞技术成功率都不高,以往应用并不广泛。本文就隐神经解剖、隐神经阻滞(saphenous nerve block,SNB)入路及方法、操作过程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适应证及发展前

景进行综合阐述。

1.隐神经解剖

隐神经走行:隐神经在大腿近端1/3处自股神经分出。在大腿处,隐神经全程位于缝匠肌深面,与股动脉一起进入

收肌管。在收肌管内,隐神经先伴行在股动脉前外侧,至接近大收肌末端水平,从股动脉前方跨过,行至股动脉前

内侧。之后,股动脉离开收肌管前向深部走行,与缝匠肌逐渐分离,在收肌腱裂孔处股动脉向后移行为胭动脉,正

是这种在深度上的突然改变成为收肌管末端界限的重要标志,是进行隐神经收肌管阻滞(缝匠肌下阻滞)的理想位置。而后隐神经继续行走在缝匠肌深面,但是隐神经离开收肌管的形式存在变异。

Saranteas等对9具成人尸体的11个膝关节进行解剖,探究隐神经离开收肌管的位置,结果发现11例标本中有9

例(81.8%)隐神经从收肌管远端穿出,2例(18.2%)标本隐神经在收肌管近端穿出,其中有1例(9.1%)标本

隐神经由两个分支吻合形成,一个分支在收肌管内走形,一个分支在收肌管外伴股动脉平行走形,两个分支于收肌

腱裂孔处汇合。在所有标本中,隐神经离开收肌管后不再有变异,出收肌管后隐神经与膝降动脉一起在缝匠肌深面

沿膝内侧垂直下行。行至缝匠肌肌腱附近,即胫骨内侧髁水平时,在缝匠肌和股薄肌肌腱之间,隐神经穿过深筋膜

进入皮下组织。

隐神经分支:隐神经在膝关节内侧穿过深筋膜后通常分出2条主要分支:髌下支和缝匠肌支(又称小腿内侧皮神经)。髌下支分布到膝关节前面,支配膝关节周围的感觉;缝匠肌支和大隐静脉一起沿小腿内侧缘下行,再分出多

个分支,分布至小腿前内侧、内踝和足内侧的皮肤。

收肌管解剖:Horn等8和Jaeger等9对收肌管的解剖结构做过详细描述:收肌管又称Hunter管或缝匠肌下管,位

于股中1/3段前内侧,在缝匠肌深面,由股内侧肌、缝匠肌、长收肌和大收肌围成。它是一横截面大致呈三角形、

长约15~17 cm的肌肉间腱膜性通道,前壁为缝匠肌及位于股内侧肌与大收肌间的收肌腱板,外侧壁为股内侧肌,

后壁为长收肌和大收肌。上口与股三角尖端相通,下口为收肌腱裂孔,通胭窝上角。收肌管内含有股动脉、股静脉、闭孔神经后支股神经分支(特别是隐神经和支配股内侧肌的神经)以及淋巴管和疏松结缔组织。

2.隐神经阻滞入路及方法

早期隐神经阻滞主要依靠解剖标志、体表触诊及阻力消失法定位,但这些盲探法阻滞成功率低,尤其对于肥胖患者。而且体表定位技术操作时间长、注射部位术后可能出现疼痛和局部血肿。后来,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外周神经阻滞,通过电流刺激目标神经,引起目标神经支配的肌肉抽搐,进而明确穿刺针与目标神经的位置关系。但是隐神经缺乏

运动成分,刺激隐神经只会产生麻木感,不会出现体动反应。在Manickam等的研究中,先在超声图像上明确穿刺

针位于隐神经表面,然后利用神经刺激仪刺激隐神经,有30%患者并未出现异感,这表明寻求感觉异常并不是一个

很可靠的指标。

2003年Gay等第一次描述了超声引导下隐神经阻滞。近年来,超声影像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神经阻滞,可以直观地看到神经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穿刺针位置,避免损伤神经及血管,明显提高了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和阻滞效果,并

逐渐成为主流趋势。

经缝匠肌阻滞(transsartorialsaphenousnerveblock,TSSNB):vanderWal等首次提出TSSNB。隐神经在大腿全

程位于缝匠肌深面,二者之间呈现稳定的解剖关系,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先定位缝匠肌。当伸展状态的下肢主动抬高

5~10 cm时,缝匠肌在髌骨上缘中点处很易被触及。进针点:髌骨上1横指处做垂直线与缝匠肌交点。进针方向向后、头侧,与冠状面呈45°。进针深度约15~3 cm,取决于患者的身高、体型等。Vander Wal等使用“阻力消失法”(loss of resistance,LOR),针尖穿过缝匠肌后出现落空感即进入缝匠肌下脂肪垫,即可推注局麻药,进针深度

约15~3 cm,取决于患者的身高、体型等。

股骨内侧課阻滞(femoral paracondylar field block,FPFB):Katz和Bonca对FPFB进行过描述:体表触诊股骨

内侧髁,在股骨内侧髁中点处,将局麻药以扇形方式注射在皮肤和骨膜之间。同时,在股骨内侧髁稍后方也要注射

局麻药。

膝下区域阻滞(below the knee field block,BKFB)在胫骨结节前内侧,将局麻药注射在缝匠肌肌腱下,局麻药成

线性沉积,长大约5 cm。但此处阻滞成功率很不稳定,差异极大,从DeMey等报道的33%到vander Wal等的40%,以及Benzon等的70%。

内踝上阻滞(block at medial malleolus)直接将局麻药注射在内踝上方和前方的皮下,此方法对足内侧的感觉阻滞

成功率约为60%。

股动脉芳阻滞(perifemoral):Bonica等将进针点选择在腹股沟皱褶下方4 cm,股动脉外侧0.5 cm,进针深度约

2~4 cm。此处股神经的股内侧肌肌支的走行与隐神经十分靠近,故可以股神经的股内侧肌支定位隐神经。利用神经

刺激仪,若可引出大腿中部肌肉收缩或髌骨移动则认为穿刺针到达股内侧肌支,即在隐神经附近。此方法感觉阻滞

的成功率约为70%。但是由于隐神经与股内侧肌支十分靠近,注射局麻药后,有些患者伴随运动阻滞,表现为屈髋

无力,伸膝不能。

静脉芳隐神经阻滞(paravenous saphenous nerve block,PSNB):根据隐神经穿出深筋膜后与大隐静脉一起沿着

膝和小腿内侧缘下行这一解剖特点,可以先找到大隐静脉。在DeMey等的研究中,让腿下垂至少60s,然后扎止血带,可以在下肢内侧发现大隐静脉,在大隐静脉周围注射局麻药可阻滞隐神经。Gay等借助超声显像技术行胫骨结

节水平隐静脉旁入路隐神经阻滞。由于这个平面的隐神经通常不能被超声直接可见,故阻滞必须依赖隐静脉进行定位。这种方法存在很多局限性,如:有些患者存在多根静脉,这也给隐神经定位带来了困难。另外,胫骨结节平面

的隐神经已经有多重皮下分支,很可能会发生阻滞不全。

超声引导下收肌管远端隐神经阻滞:收肌管远端有隐神经、闭孔神经的后支和股神经的股内侧肌支通过,向收肌管

内注入一定容积的局麻药在理论上可以扩散到这些神经,阻滞膝关节感觉神经,产生镇痛效应且不影响关节运动。

因此,在超声引导下,在缝匠肌和股动脉之间,在收肌管远端注入局麻药是进行隐神经阻滞可靠而安全的方法。

患者平卧位,患侧下肢采取外旋、膝关节略屈曲的姿势。超声探头最初放于大腿中部(髌骨上缘与腹股沟韧带连线

中点)的内侧面,可以立即辨别位于缝匠肌深面的股动脉,在此平面隐神经较为细小,对隐神经的辨认应以股动脉

为标志,因为隐神经在缝匠肌深面的收肌管内是沿着股动脉走形的。然后探头沿着大腿的长轴向尾端移动,可以看

到股动脉向深处走形,逐渐离开缝匠肌,直至在收肌腱裂孔处股动脉向后移行为胭动脉,而隐神经则继续沿缝匠肌

深面下行。隐神经在超声图像上表现为股动脉前内侧强回声、具有圆形横截面的结构。

阻滞部位选择在此裂孔近端2-3 cm处的远侧收肌管内,做好定位标识。常规消毒铺巾,超声探头下2 cm为穿刺点,穿刺点用局麻药作局部浸润麻醉。采用平面外法向头侧进针,开始时穿刺针与皮肤成45°,在穿刺过程中根据超声

图像调节进针角度。穿刺针先穿过缝匠肌,然后进入缝匠肌和股动脉的缝隙间,回抽无血后注入局麻药,观察局麻

药的扩散(筋膜和血管之间被扩张开)以确保针尖在收肌管内,3min后如无不良反应,即注入负荷量局麻药,然后

退出针芯,如果连续隐神经阻滞时,可在收肌管内向头侧置管5-^-8 cm,采用隧道法将体外导管向头端放置,妥善

固定。20min后采用针刺法观察隐神经阻滞效果,患侧小腿前内侧针刺痛觉减轻或者消失认为阻滞成功。

胫骨内侧髁水平阻滞:隐神经出收肌管后,仍然位于缝匠肌深面,与膝降动脉一起沿膝内侧垂直下行。至胫骨内侧

髁水平时,隐神经穿过缝匠肌和股薄肌肌腱之间的筋膜行走到皮下。选择此处进行隐神经阻滞,此时,超声可以清

晰地看到高回声的隐神经正好位于两个肌腱之间。超声探头置于胫骨近端内侧面,从腿外侧进针,采用平面内法置

入穿刺针,在穿刺过程中根据超声图像调节进针角度与深度。但是因为肌腱本身是很难辨认的,所以这种方法难度

较大。

3.隐神经阻滞操作过程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1)穿刺针误入血管,回抽有血:停止给药,调整针尖位置直至回抽无血,给予1-2ml试验剂量,确保看到局麻药扩散。

2)局麻药中毒症状(口周麻木、耳鸣、神志不清、1惊厥等):立刻停止给药,依照局麻药中毒治疗指南进行抢救。

3)注射时阻力高或疼痛:针可能在神经内,缓慢退针直到阻力消失。

4)神经阻滞失败:在局麻药安全剂量范围内可以重新阻滞,或者改用其他麻醉或镇痛方法。

5)超声下看不到收肌管:试着从腹股沟皱褶处沿着股动脉根部向远端追踪收肌管,可以看到缝匠肌从股动脉外侧逐

渐移动到股动脉正上方。

6)隐神经阻滞适应证:

(1)低容量阻滞(5~10ml):膝关节镜手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隐神经支配的小腿、足踝部手术。

(2)高容量阻滞(20~30ml):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

4.隐神经阻滞发展前景

膝关节镜手术如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术或前交叉韧带修补术,很大程度上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尽管微创手术创伤小,且已应用了多种镇痛方法,但是仍然有高达60%~90%的患者在术后24h内存在疼痛的问题。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30%的患者有中度疼痛,60%的患者有重度疼痛。疼痛使术后早期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还可能阻碍患者术后的物理治疗和快速康复,并增加了发生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风险,因此,术后进一步缓解疼痛是十分必要的。

股神经阻滞(femoral nerve block,FNB)已经作为一种较成熟的镇痛方法广泛应用于下肢手术。但是,多项研究发现,CFNB会减弱股四头肌肌力,延迟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增加患者跌倒的风险,影响术后康复锻炼。Jaeger等研究发现,FNB会使健康志愿者股四头肌肌力下降49%,SNB仅使股四头肌肌力下降8%。对健康人群而言,两侧下肢肌力之间存在10%的差异,股四头肌肌力下降25%时认为有临床意义,故可以认为SNB几乎不影响下肢活动。临床上需要一种既能保障术后镇痛又不影响术后肌力的神经阻滞镇痛措施,尤其是现在,很多患者是作为门诊患者处理的,SNB能提供良好术后镇痛且不影响术后下肢活动的优势更加突显,在下肢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目前,SNB主要用于膝关节手术的术后镇痛,如全膝关节置换术和膝关节镜术,也可作为一种麻醉方法应用于足、内踝部等一些小手术。由于隐神经穿出深筋膜后与大隐静脉伴行,SNB还可以用于静脉曲张剥脱术和静脉造影术,另外,疼痛科也可以开展SNB技术治疗隐神经损伤引起的急慢性疼痛。联合其他麻醉方法或其他神经阻滞方法,可扩大其应用范围。

5.小结

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在外周神经阻滞中应用的曰益增多和技术的逐渐成熟,有效的隐神经阻滞成为可能,目前主要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膝关节镜术后镇痛及足部、内踝手术的麻醉及术后镇痛。相较于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股神经阻滞而言,隐神经阻滞能保证术后良好镇痛,且对股四头肌肌力影响较小,可促进患者早期活动,尤适用于门诊患者。因此,可以预期隐神经阻滞将在国内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神经干细胞的研究及其应用新进展

神经干细胞的研究及其应用新进展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研究 健康讯: 崔桂萍天津市脑系科中心医院 300060 1992 年, Reynolds 首次成功地从成年小鼠纹状体中分离出神经干细胞( neural stem cell, NSC ),于是“神经干细胞”这一概念被正式引入神经科学研究领域。可以总结为具有分化为神经元、星形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能力,能自我更新并足以提供大量脑组织细胞的细胞。不少文献中还提到神经祖细胞和神经前体细胞,目前认为,神经祖细胞是指比 NSC 更有明确发展方向的细胞,而神经前体细胞是指处于发育早期的增殖细胞,可指代 NSC 和神经祖细胞:与 NSC 相比,二者的分裂增殖能力较弱而分化能力较强,是有限增殖细胞,但三者均属 NSC 范畴。 1. NSC 的起源、存在部位及生物学特征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起源于神经沟、神经嵴、神经管;研究发现, NSC 在神经管壁增殖,新生细胞呈放射状纤维迁移至脑的特定位置;主要存在于室管膜区,在成脑生发区以外的区域也广泛分布,即具有高度可塑性的神经前体细胞。现发现 NSC 的生物学特征为:( 1 )具有自我更新能力;( 2 )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为神经元、星形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 3 )处于高度未分化状态;( 4 )终生具有增殖分化能力,在有损伤的局部环境信号变化的刺激下可以增殖分化。其中( 1 )和( 2 )是 NSC 的两个基本特征。 2. NSC 的基础研究进展 NSC 的增殖和分化调控是目前 NSC 研究的核心问题,最近的研究资料显示, NSC 的增殖、分化、迁移调控受多种相关因素的影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作为细胞外环境的一员,不仅介导神经元之间和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的信号传递,还参与 NSC 的增殖和分化。这些神经递质包括谷氨酸( G1u )、 5- 羟色胺( 5-HT )、 GABA 、甘氨酸( G1y )、乙酰胆碱( Ach )一氧化氮( NO )、肾上腺素与性激素等。 G1u :在脑的发育过程中有高含量的 G1u 表达, Haydar 等发现, G1u 可以通过大鼠胚胎皮质 AMPA/KAR 的激活调节室周区前体细胞的增殖,但 GLU 对室管膜区( SZ )和室管膜下区( SVZ )体内细胞的影响是不同的,它可增加 SZ 细胞的增殖,减少 SVZ 细胞的增殖; GLU 还可促进神经元生长和分化。 5-HT :许多研究表明, 5-HT 在皮质发育、突触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抑制 5-HT 合成或选择性损伤 5-HT 神经元则引起齿状回及脑室下区神经元增殖活性下降, 5-HT 可促进胶质细胞分化和髓鞘形成。 GABA : GABA 是成体脑发育过程中主要

神经干细胞的应用前景及研究进展

神经干细胞的应用前景及研究进展 生科1301班李桐 1330170031 神经干细胞( neuralstem cells, NSCs)是重要的干细胞类型之一,是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等多种类型的神经细胞。具有很多的特性,如自我更新、多潜能分化、迁移和播散、低免疫原性、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可长期存活等。目前神经干细胞的分离与体外培养已取得可喜的进展,有关神经干细胞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神经科学领域的热点。 一、神经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19世纪80年代提出了神经干细胞的概念,它是指一类多潜能的干细胞,能够长期自我更新与复制,并具有分化形成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的能力。神经干细胞的主要特征:未分化、缺乏分化标记、能自我更新并具有多种分化潜能。它并不是指特定的单一类型的细胞,而是具有相类似性质的细胞群。Gage将神经干细胞的特性进一步描绘为以下三点,可生成神经组织或来源于神经系统,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可通过不对称法、分裂产生新细胞。神经干细胞经过不对称分裂产生一个祖细胞和另一个干细胞,祖细胞只有有限的自我更新能力,并自主分化产生神经元细胞和成胶质细胞。神经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具有多种潜能的母系神经细胞,它能分化成各种神经组织细胞表型,如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并能自我更新产生新的神经干细胞,在神经发育和神经损伤中发挥作用。神经干细胞移植、迁移及分化与局部环境密切相关,这种特性为移植及移植后的结构重建和功能恢复提供了依据,为移植治疗不同疾病提供了局可能。 二、神经干细胞的应用前景 1.细胞移植以往脑内移植或神经组织移植研究进展缓慢,主要受到胚胎脑组织的来源、数量以及社会法律和伦理等方面的限制。神经干细胞的存在、分离和培养成功,尤其是神经干细胞系的建立可以无限地提供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解决了胎脑移植数量不足的问题,同时避免了伦理学方面的争论,为损伤后进行替代治疗提供了充足的材料。研究表明,干细胞不仅有很强的增殖能力,而且尚有潜在的迁移能力,这一点为治疗脑内因代谢障碍而引起的广泛细胞受损提供了理论依据,借助于它们的迁移能力,可以避免多点移植带来的附加损伤。另外,神经干细胞移植也为研究神经系统发育及可塑性的实验研究提供了观察手段,前文提及细胞因子参与调控神经元增殖和分化,通过移植的手段对这些因素的具体作用形式和机制进行探索,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2.基因治疗目前诱导干细胞向具有合成某些特异性递质能力的神经元分化尚未找到成熟的方法,利用基因工程修饰体外培养的干细胞是这一领域的又一重大进展;另外已经发现许多细胞因子可以调节发育期甚至成熟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结构的完整性,将编码这些递质或因子的基因导入干细胞,移植后可以在局部表达,同时达到细胞替代和基因治疗的作用。 3.自体干细胞分化诱导移植免疫至今为止仍是器官或组织移植的首要问题。前文提到已经证明成年动物或人脑内、脊髓内存在着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那么使人们很容易想到通过自体干细胞诱导来完成损伤的修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首先反应的是胶质细胞,在某些因子的作用下快速分裂增殖,形成胶质瘢。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干细胞的参与,可不幸的是大多数干细胞增殖后分化为胶

活化蛋白-1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2017年2月第43卷第1期 现代临床医学JOURNALOFMODERNCLINICALMEDICINE Feb. 2017 Vol. 43 No. 1 活化蛋白L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张益梅,李经伦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四川泸州 646000)【摘要】活化蛋白-1(AP-1)是一类二聚体的反式调节因子,其作用十分广泛,对细胞的增殖、存活和凋亡等重要生理过程具有调控作用。许多体内外实验均证实,A P-1与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癫痫和脑胶质瘤等神经系统常见疾病有密切联系。本文就AP-1的组成、调节及其与以上疾病的关系作简要综述。 【关键词】活化蛋白L ( AP-1 )$c-Jun$ JNK$信号传导 【中图分类号】R741.0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 11851/j. issn. 1673-1557. 2017. 01. 002 优先数字出版地址:http://www. cnki. net/kcmKdetail/51. 1688. R. 20170111.1123.004. html 活化蛋白-1(activated protein-1,AP-1)是一*类重要 的真核细胞转录因子,是诸多细胞信号传导途径在细 胞核内的交汇点,有细胞内信号传导的第三信使之称,是基因转录调控的分子开关,能与许多基因上的AP-1位点结合,启动多种与细胞分裂和增殖相关基因的转 录,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过程。 1AP-1的组成 AP-1是一个集体名词,主要由Jun蛋白卜-(<、^ Jun、Jun-B、Jun-D)、Fos 蛋白(v-fos、c-fos、Fos-B、F r1、Fra2 )、激活转录因子(activatingtranscription factor, ATF;包括 ATF2、ATF3//RF1、B-ATF)、Jun 二聚化伴 侣(JDP1、JDP2 )*1]、Maf蛋白(v-Maf、c-Maf、NT)家族 组成的同源或异源二聚体[2]。在不同细胞中AP-1的组成不同。这些蛋白都属于亮氨酸拉链蛋白,它们的 一级结构都具有一个保守的亮氨酸拉链(leucine ip p e T结构,即蛋白质分子肽链上每7个氨基酸重复 出现一个亮氨酸残基,这些亮氨酸残基都在!螺旋同 一个方向上出现,两个相同结构的两排亮氨酸残基能 以疏水键结合成二聚体,通过这一特殊结构家族间或 不同家族成员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二聚体。Jun蛋 白和ATF蛋白可形成同源二聚体,Jun蛋白的结构高 度同源,其除了可形成同源二聚体外,还可与AP-1家 族的其他蛋白ATF和FoS蛋白结合形成更稳定的异源 二聚体。Jun同源和Jun-Fos异源二聚体识别相同的 DNA结合位点,B L!TPA反应元件(其序列为TGAG/ CTCA),Jun-ATF异源二聚体和A T F同源二聚体识别 称为CR E的序列(TGACGTCA)[3],Fos蛋白、Maf蛋 白则不能形成同源二聚体,Maf蛋白只与c-fos形成异 源二聚体,而不能结合c-un。在哺乳动物体内,AP-1的主要成分是Jun和Fos。单独的c-Jun和c-fos是没有生物学功能的。Jun蛋白可以形成同源二聚体,亦 可与Fos或Fras形成更加稳定的异源二聚体,而Fos 则只能与Jun形成异源二聚体,故可以用C-Jun蛋白的 表达量来反映AP-1的表达[4]。不同的二聚体形式,其 稳定性及与DNA的结合能力不同,在静息状态下,AP-1的分子结构以c-Jun同源二聚体为主,当细胞受到佛 波醋(TPA)、血清、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神经递质和紫 外线等刺激时,c-u n和C-fo s的表达水平增高,此时 AP-1以c-Jun、c-fos异源二聚体的形式存在,此形式较 c-Jun同源二聚体稳定,且与DNA连接和诱导转录能 力也大大增强。 2 AP-1的调节 AP-1的活性调节十分复杂,包括自身组分的差异 表达、转录水平调节、翻译后调节及与其他癌蛋白和辅 助蛋白相互作用的调节,其中翻译后调节是AP-1的主 要调节方式[5]。自身组分的差异表达是对其功能最基 本的调节。AP-1成员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或拮抗作 用。c-Jun是AP-1的主要成分,如前所述,它可通过亮 氨酸拉链与其他蛋白形成复合物,如Jun-B、Jun-D、ATF家族成员,不同的组合其作用不尽相同。在某些 情况下,Jun-B可与Jun、Fos或Fos-B形成非活化的异 源二聚体,通过竞争与AP-1位点的结合来抑制AP-1的活化,Jun-B表现出抑制c-Jun的活性效应,而Jun-D 对c-un具有一定的增强作用。许多细胞外信号主要 通过控制构成AP-1成分蛋白的转录,从而调控AP-1白的 量 及转 录 因性。AP-1 的 调 主要是磷酸化调控。转录因子在磷酸化水平的调控主 要有3类:一是调控胞核移位。这类转录因子包括 NF-B、NF-A T等;二是调控其DNA结合能力,转录因 子被磷酸化后其DNA的结合能力可表现为增强(如 通信作者:李经伦,ljl031611@163. com 7

肠神经干细胞研究进展

肠神经干细胞研究进展 神经干细胞主要有两类:中枢神经干细胞和外周神经嵴干细胞。中枢起源的神经干细胞研究颇多,而外周起源的神经干细胞研究还刚刚起步。两者具有很多相似性。目前研究表明,在肠道内有神经嵴来源的神经干细胞池[1]。本文就肠起源的神经干细胞—肠神经干细胞((Enteric neural stem cells,ENSCs)),对其生物学特性,迁移分化调控因素,应用前景等做一概述。 一.肠神经干细胞与肠神经系统 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可以从出生以后的人类及啮齿类动物的大脑、胰腺、肝脏、骨髓等获取,进行体外培养并研究其相关性状。有报道,从肠管也可以获取干细胞[2] 。这种细胞在个体中一生都存在,且可以分化为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以及其他细胞,具备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等干细胞特性,这种细胞即为“肠神经干细胞”(Enteric neural stem cells,ENSCs)。 肠神经干细胞起源于神经嵴。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其通过迷走神经嵴在胚胎早期迁移进入肠道,从头端至尾端向成熟分化,发育形成肠神经系统[3]。国内外研究者对其不同的命名,但通过分离培养以及生物学性状的研究证实为同一种细胞。Morrison[4]等将其称为肠神经嵴细胞(Enteric neural crest cells ,ENCC)或肠神经嵴干细胞(Enteric neural crest stem cells,ENCSC),在胚胎发育时期或成年组织中,从消化道中分离出神经嵴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进行了一系列鉴定,证明其具备干细胞特性,且主要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Natarajan[5]等在研究中则将其称为“肠神经系统源性的多能祖细胞”(Enteric nervous system derived multipotential progenitor cells,ENSPCs),从小鼠胚胎或出生后的肠管中制取单细胞,行体外培养后可以获取。国外学者Y oung[6]和Suarez-Rodriguez [2]等在研究中则称其为“肠神经干细胞”(Enteric neural stem cells,ENSCs)。 肠神经干细胞和肠神经系统的发育密切相关。脊椎动物的肠神经系统是外周神经系统中最复杂的部分。它是由大量的、不同种类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相互连接的神经节,围绕肠壁、外肌层、以及内部的粘膜下层的辐射轴,排列成两个同心圆状。如同外周神经系统的绝大多数细胞一样,肠神经系统完全起源于神经嵴。大多数肠神经系统的祖细胞产生于1-7 体节听泡后方的后脑迷走神经嵴。从神经管脱离不久,迷走神经嵴亚群向腹外侧移动,聚集在中间后肢区,移向主动脉背侧颈丛腹外侧,在局部信号的影响下,迷走神经嵴细胞会诱导表达RET酪氨酸激酶受体。在孕9.5 天至10 天这些RET+迷走神经嵴侵入前肠肌层,称为“肠神经嵴细胞”,即肠神经干细胞,接下来的 4 天,则会向尾侧迁移以定位于整个肠段。发育过程中,如果肠神经干细胞迁移、定位失败,就会导致肠神经节的缺失,形成神经节细胞缺失症。这种情况发生在结肠部位,会形成先天性巨结肠症,即神经节细胞缺失,导致分泌调节障碍和严重的肠道阻塞[6]。 肠神经干细胞与肠神经系统的发育密切相关。肠神经干细胞的出现为研究肠神经系统的发育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模型,可以来研究肠神经形成过程中的分化、调节的影响因素,为阐明神经发育提供有力的证据由此可解释肠神经系统发育和修复的一些机制,此外,肠管作为器官,易于进行活检,且肠神经分布丰富,其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许多共性。据此,可以就有可能采用肠神经干细胞对一些中枢或外周神经缺失性疾病行细胞移植替代治疗了。二.肠神经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作为干细胞,其特性简要概况即:①可自我复制更新,产生与自己相同的子代细胞,维持稳定的细胞储备②处于较原始的未分状态,无相应的成熟细胞的特异性标志③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即演变成不同类型成熟细胞的能力。要识别肠神经干细胞,可以从三个方面

失眠伴抑郁的机制与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iatry and Neurology 国际神经精神科学杂志, 2018, 7(2), 13-18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8 in Hans. https://www.docsj.com/doc/44922828.html,/journal/ijpn https://https://www.docsj.com/doc/44922828.html,/10.12677/ijpn.2018.72002 Advances in Mechanism and Neuroimaging Research of Insomnia with Depression Kaili Zhou, Rong Xue, Wei Gao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General Hospital, Tianjin Received: Apr. 23rd, 2018; accepted: May 8th, 2018; published: May 15th, 2018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pace of life and the increase of social pressure, the incidence of insomnia and depression is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and they are in close relations and often appear to-gether.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pidemiology, pathogenesis and neuroimaging of insomnia with depression. Keywords Insomnia, Depression, Neurotransmitter, Microglia, fMRI, SPECT, PET 失眠伴抑郁的机制与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周凯丽,薛蓉,高微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天津 收稿日期:2018年4月23日;录用日期:2018年5月8日;发布日期:2018年5月15日 摘要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社会压力的增大,失眠障碍和抑郁障碍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二者相互关系密切,常共同出现。本文从失眠伴抑郁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神经影像学等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 失眠,抑郁,神经递质,小胶质细胞,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正电子放射断层显像

自噬与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Y2080132)。收稿日期:2009-09-10;修回日期:2009-11-09 作者简介:潘婕(1985-),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通讯作者:罗本燕(1962-),女,博士,教授,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变性疾病、神经心理学、脑血管病的研究。 自噬与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进展 潘婕,汪敬业 综述 罗本燕 审校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杭州市 310003 摘 要:自噬是细胞内降解/再循环系统,被称为II 型程序性细胞死亡。近年来研究表明自噬广泛参与神经系统发育以 及脑缺血、痴呆、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重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但在自噬对神经细胞死亡的作用上还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就自噬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加以综述,从而有助于今后深入探索自噬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功能并开辟神经系统疾病新的治疗方向。 关键词:自噬;神经系统疾病;细胞死亡 自噬是40多年前学者在电镜下观察到的一种细胞结构,然而,直到最近几年科学家才逐渐认识到自噬的重要功能,尤其是2005年5Sc i ence 6杂志将细胞自噬评为该年度六大科技热点研究之首,自噬相关研究得以迅速进展。自噬通过降解细胞内小分子物质、细胞器或细胞膜,一方面帮助细胞清除受损伤或衰老的细胞器、不再需要的生物大分子以及细胞内异物;另一方面也为细胞内细胞器的构建提供原料,即细胞结构的再循环;同时在应激或饥饿时尚能为细胞提供生存必须的营养物质以帮助细胞度过难关。自噬的过度发生也可诱导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被称为II 型程序性细胞死亡,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 [1] 。近年来自噬在神经 系统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这使我们对其在某些重大疾病中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但这些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自噬在神经细胞死亡上是起保护作用还是促进作用尚存在较大争议。本文试图全面综述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更加深入探索自噬在神经系统中的功能提供参考。1 自噬概况 真核生物中自噬根据待降解物被转运到溶酶体内的途径不同分为大自噬(m acroautopha gy)、小自噬(m icr oa utophagy )以及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c ha peron 2mediate d autophagy,C MA )3种,通常所说的自噬即大自噬。自噬发生需要众多分子的参与,如自噬相关基因(aut ophagy 2rel ated gene ,Atg)、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m icrot ubule 2associate d protei n li ght c ha i n 3,LC3)等。 2 自噬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发生与异常蛋白的聚集密切相关,而自噬参与细胞内大分子和细胞器的降解从而维持正常的细胞代谢和生理功能,在对Atg5[2] 以及A t g7 [3] 基因敲除的研究中均发现脑内 大量神经元出现退变而死亡,并产生行为学损害。从而提出自噬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可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且随着研究的深入蛋白异常聚集的具体机制也得以逐渐阐明。2.1 帕金森病 A 2突触核蛋白(A 2synuclei n )是帕金森病(Par 2ki nson .s di sease ,PD )的重要致病蛋白。研究发现,a 2synuclein 与溶酶体相关膜蛋白2(l ysoso m e 2associ 2ated m e mbra ne pr ote i n 22,LA MP 22)有高度的亲合性,但a 2synuclei n 并不能通过C MA 途径转运至溶酶体内降解,这种高亲合性反而促进了a 2synuclein 以及其它蛋白的聚集 [4] 。除此之外,a 2synuclei n 修饰改 变也与PD 发生相关。M arti nez 2V icente 等[5] 研究发 现修饰抑制了a 2synuclei n 通过C MA 途径降解,但并不抑制其他蛋白的降解,而经多巴胺处理后的a 2synuclein 在抑制自身降解同时也促进了其他蛋白的异常聚集,这提示多巴胺抑制自噬可能造成多巴胺神经元选择性死亡而产生P D 。肌细胞增强因子2D (MEF 2D )通过与H sc70结合发挥正常功能是维持神经元存活的关键,Yang 等 [6] 研究发现A 2sy 2 nuclei n 转基因小鼠以及P D 患者神经元内MEF 2D

神经干细胞及其应用研究新进展

神经干细胞及其应用研究新进展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成年哺乳动物脑内神经细胞不具备更新能力,一旦受损乃至死亡不能再生。这种观点使人们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受到了很大限制。虽然传统的药物、手术及康复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现在,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不仅存在于所有哺乳动物胚胎发育期的脑内,而且在其成年之后也有,这已为神经科学界所普遍接受。神经干细胞由于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使神经系统损伤后的细胞替代治疗成为可能本文综述了神经干细胞的分布、生物学特性、神经干细胞在细胞疗法中的多功能应用,并对神经干细胞临床应用前景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细胞疗法多向分化潜能转分化性 1、神经干细胞的分布 大量研究表明成年哺乳动物的脑室下区、海马、纹状体、大脑皮质等区域均有NSCs存在,其中侧脑室壁的脑室下层(sub ventricular zone,SVZ)和海马齿状回的颗粒下层(sub granular zone,SGZ)是神经干细胞的两个主要脑区。另外,研究者们还在成年哺乳动物脑内的其他部位发现了神经干细胞的存在,例如在黑质内发现了新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 2、神经干细胞在细胞疗法中的多功能应用 2.1细胞替代治疗中外源性NSCs的使用 NSCs可以用来代替因为损伤或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而缺失的组织。理想的是重建组织适宜的结构并整合人周围组织;重要的是在这种治疗方案中,几种细胞类型需替代。在移植入成年啮齿动物脑内前,首先需从人胚胎干细胞或胎儿脑内分离出NSCs,并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值得注意的是NSCs整合入室管下区的微环境,促成嗅球的神经发生。在海马,移植的神经祖细胞分化为特定区域的神经细胞亚型,并功能性整合入周围的环路。NSCs移植入疾病或损伤的啮齿动物模型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移植入的存活的NSCs首先迁移到病变部位并分化。成年鼠的NSCs移植入多发性硬化大鼠模型后可观察到少突胶质细胞祖细胞、宿主和移植来源的成熟细胞数量增加,病情明显好转。在大鼠脑梗死模型中,移植的NSCs迁移到损伤部位并大部分分化为神经元。在脑出血模型中,由静脉移植的NSCs在损伤部位分化成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并引起了功能的恢复。将富有多巴胺神经元的胚胎腹侧中脑移植入去神经的帕金森鼠中,结果移植物中的多巴胺神经元修复了损害引起的功能缺损。神经干细胞植入大鼠亨廷顿病模型脑内能保护维持运动习惯的能力,受损的运动习性也可重新恢复,表明植入的细胞在体内形成了功能性连接。Mcdona等给胸髓损伤大鼠分别注入单纯培养基、成年小鼠皮层神经元和胚胎干细胞,2周后发现植入干细胞者后肢恢复部分负重与协调能力,明显优于前二者。田增明等报道了人胚胎神经干细胞治疗21例小脑萎缩患者,发现移植后临床症状有改善。 2.2脑损伤激发内源性NSCs 近年研究表明多种神经系统损伤均可激发内源性神经细胞再生。追踪巢蛋白阳性的神经祖细胞定殖在成年脊髓损伤区,可以观察到这种祖细胞扩增并在损伤区分化为神经元;在脊髓挤压伤、局灶性脑缺血中,在有正常神经发生的大脑皮质和海马可观察到NSCs的增生,并可以被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所加强。但在病理状态下这种内源性干细胞的修复反应很显然是不够的,大量实验已证实哺乳动

神经干细胞研究进展

神经干细胞研究进展 一、引言 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是指存在于神经系统中,具有分化为神经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潜能,从而能够产生大量脑细胞组织,并能进行自我更新,并足以提供大量脑组织细胞的细胞群[1]。狭义的神经干细胞是指成体神经干细胞,指的是分布于胚胎及成人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的干细胞。简单的说,就是在成年哺乳动物的大脑中分离出来的具有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的母细胞,它可以分化各类神经细胞,包括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我们所讲的神经干细胞指的就是成体中存在于脑中的中枢神经干细胞,其实在外周也有一些“神经干细胞”称为“神经嵴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外周神经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和施旺细胞,还可横向分化成色素细胞和平滑肌细胞[2]。 神经干细胞具有以下特征:(1)有增殖能力;(2)由于自我维持和自我更新能力,对称分裂后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为干细胞,不对称分裂后形成的两个自细胞中的一个为干细胞,另一个为祖细胞,祖细胞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分化为多种神经细胞;(3)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不同因子下,可以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神经细胞,损伤或疾病可以刺激神经干细胞分化,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是神经干细胞的两个基本特征[3]。 需要注意的是,在脑脊髓等所有神经组织中,不同的神经干细胞类型产生的子代细胞种类不同,分布也不同。神经干细胞的治疗机理是:(1)患病部位组织损伤后释放各种趋化因子,可以吸引神经干细胞聚集到损伤部位,并在局部微环境的作用下分化为不同种类的细胞,修复及补充损伤的神经细胞。由于缺血、缺氧导致的血管内皮细胞、胶质细胞的损伤,使局部通透性增加,另外在多种黏附分子的作用下,神经干细胞可以透过血脑屏障,高浓度的聚集在损伤部位;(2)神经干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促进损伤细胞的修复;(3)神经干细胞可以增强神经突触之间的联系,建立新的神经环路[4]。 二、研究现状

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华晏勇孟涛代政伟 【关键词】内源性神经干细胞;阿尔海茨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病因较多、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ad的传统治疗药物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n 甲基 d 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抗β 淀粉样蛋白(aβ)药物、神经生长因子、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等。这些药物能相对减轻ad的症状,但都不能阻止病情的进展,因而疗效有限。近年来兴起的干细胞移植治疗ad研究已显示出可喜的前景,但目前还存在关键技术突破、伦理及免疫等诸多问题〔1〕。随着神经发育学尤其是神经发生(neurogenesis)研究的深入,已揭示在成年个体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等前体细胞,在个体出现疾病时这些内源性nscs 可以少量增殖、迁移、分化成相应组织细胞(如神经细胞、胶质细胞等)以修复病变组织及改善机体功能。此重要发现改变了上世纪初确立并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的“神经细胞不能再生”的理论,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2〕。然而这种具修复功能的nscs活化随着年龄老化而减少,因此,寻求激活内源性nscs进而促进神经发生的方法或药物,以治疗神经变性疾病特别是ad已成为研究的热点〔3〕。 1 内源性nscs的存在部位及来源 凡生物个体自身存在而非从外界导入的nscs即称为内源性nscs。成人的nscs主要存在于侧脑室下区(svz)、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sgz)、大脑皮质、第四脑室和脊髓中央管等部位〔4〕。这些部位的nscs在多种病变或某些因素刺激下被激活,在损伤原位或异位增生后,由某些趋化因子引导向损伤部位迁移和分化。此外在神经系统的某些病理状态下,成熟神经细胞逆向分化、发生细胞骨架的胚胎回复,出现胚胎神经上皮细胞特性的再表达。这类细胞可能为星型胶质细胞或少突胶质细胞的前体细胞。成体神经发生包括内源性nscs/神经祖细胞(npcs)增生、迁移、分化为成熟神经元并将其功能整合入成活的神经网络中〔5〕,神经发生仅见于svz/嗅球系统和海马齿状回两个区域〔6〕。 2 ad病理情况下的内源性nscs 在ad病理情况下,脑部可有内源性nscs增殖。jin等〔7〕研究了ad病变与nscs增殖活化之间的关系,发现在ad患者的海马组织中,与nscs增殖分化相关的蛋白标志物双皮质素、多唾液酸一神经元黏附分子和微管相关蛋白等均呈现高表达,新的神经元在ca1区增加。随后他们又发现在转基因小鼠ad模型中nscs集中的两个区域(即svz和sgz)均有nscs活化与增殖〔8〕。同时,ziabreva等〔9〕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在ad患者svz区nestin(为nscs 特异性标记物)免疫反应性细胞明显增多。另外,gan等〔10〕发现在ad转基因小鼠中aβ斑块形成早期阶段海马区npcs数轻微增加,而在aβ斑块出现及进展阶段npcs数明显增加。金国华等〔11〕以切断穹隆 海马伞制作ad模型,结果表明在术后第7天时微管相关蛋白阳性神经元较多,第14天时细胞进一步迁移及成熟;正常组第7天时仅见少量微管相关蛋白阳性神经元,第14天时细胞稍增多;对照组第7天时未见微管相关蛋白阳性神经元,第14天时仅有少量微管相关蛋白阳性神经元。而且,穹隆 海马伞切割侧的海马提取液可以明显促进nscs分化为神经元和胆碱能神经元。但rodríguez等〔12〕在ad转基因小鼠模型中发现雄性小鼠在9月龄时新的神经元生成减少73%,12月龄时没有新神经元生成。而雌性小鼠较早出现神经发生减少,在4月龄时即减少63%,在12月龄时几乎没有神经发生出现。这些研究结果提示ad本身能够一定程度诱导内源性nscs的活化,以实现机体功能的代偿恢复,同时也说明随着病程的延长及年龄的逐渐增长,内源性nscs活化逐渐减少。因此,通过外源性手段刺激内源性nscs活化成为治疗ad所必须。 3 利用内源性nscs治疗ad的优势及意义 由于内源性nscs可针对环境的变化调整增殖与分化的速度,而且这种潜力不局限于正在进行神经组织生成的区域.因此可以用各种干预因素对其加以调整和改善,以期通过综合利用

神经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应用进展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ISTOCHEMISTRY AND CYTOCHEMISTRY 第27卷第6期2018年12月 V ol .27.No .6December .2018 〔收稿日期〕2018-10-10 〔修回日期〕2018-12-03 〔基金项目〕 重庆市基础与前沿研究计划项目(CSTC2014j -cyjA10077) 〔作者简介〕牟长河,男(1977年),汉族,主治医师 *通讯作者(To whom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Haolei1102@https://www.docsj.com/doc/44922828.html, 神经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应用进展 牟长河1 ,郝磊 2* (1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958医院神经内科,重庆 400020;2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重庆仁济医院神经内科, 重庆400062) 〔摘要〕随着神经干细胞理论的提出,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希望。神经干细胞(NSCs )是指自我更新、且具有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当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或退行性变时,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开始启动神经修复,但受到数量及微环境的影响,作用非常有限。近年,人们采用各种体外培养方法,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外源性神经干细胞,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和脊髓损伤等方面做了很多动物及临床前研究。本文综述神经干细胞移植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缺血性脑卒中;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脊髓损伤 〔中图分类号〕R329.29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705/ j. cnki. 1004-1850. 2018. 06. 013 The progress in application of neural stem cells in neurological diseases Mu changhe 1, Hao lei 2* (1Department of neurology, No.958 hospital of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Chongqing 400020; 2Department of neurology, Renji hospital of Chongqing, th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ongqing, 400062) 〔Abstract 〕The theory of neural stem cells has brought great hope for the treatment of neurological diseases. Neural stem cells (NSCs) refer to multipotential cells that are capable of self-renew and differentiation into neurons, astrocytes, and oligodendrocytes. Whe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s damaged or degenerative, endogenous neural stem cells begin to initiate repair. But their effect is very limited due to their quantity and the microenvironment. In recent years, various in vitro culture methods have been used to obtain a certain quantity of exogenous neural stem cells. There are many animal and preclinical studies on neur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various neurological diseases including ischemic stroke, Parkinson’s disease, Alzheimer’s disease and spinal cord injury. Here the application of neur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neurological diseases was reviewed. 〔Keywords 〕Neural stem cells; ischemic stroke; Parkinson’s disease; Alzheimer ’s disease; spinal cord injury 干细胞(Stem Cells ,SCs )是指具有无限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一类细胞。当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或退行性变时,受到数量及微环境的影响,内源性干细胞的修复作用非常有限,几乎不能进行有效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修复,此时干细胞移植治疗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为脑梗死、帕金森、阿尔茨海默病、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细胞移植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1 神经干细胞特性及来源 神经干细胞(NSCs )是指自我更新、且具有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其在神经系统中主要作为一种储备细胞,即当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时,如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神经退行性疾病等,这些干细胞便开始增殖、迁移及分化为相应的组织细胞,以便实现结构和功能的代偿。NSCs 不表达成熟细胞抗原,具有低免疫原性,因此在移植后相对较少发生异体排斥反应,有利于其存活。NSCs 来源于神经组织,从哺乳动物胚胎期的大部分脑区、成年期的脑室下区、海马齿状回的颗粒下层、纹状体、嗅球、皮质、脊髓等部位均可成功分离出NSCs ,并可以采用添加bFGF 和EGF 因子的无血清培养基进行体外培养扩增[1-8]。受到供体组织来源及伦理学限制,直接从神经组织分离培养NSCs 是不切实际的。近期研究发现,NSCs 尚可

神经干细胞研究进展

神经干细胞研究进展 【摘要】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是一类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且能够保持长期自我更新、复制的能力,并能够向多方向进行分化的原始细胞。近年来神经干细胞已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NSCs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肿瘤以及缺血损伤等疾病的治疗。本文对近年国内外学者在神经干细胞上的研究进行列举分析与总结,并对未来神经干细胞的发展前景提出展望。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分化;基因治疗;细胞替代治疗 Advances on Neural Stem Cells LIN He-yu (Dalian Ocean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023,China) 【Abstract】Neural stem cells (NSCs)exist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which is a kind of archaeocyte that have ability to self-update,proliferate,and have a potential of multi-direction differentiation. In recent years,neural stem cells have been become a hot spot in scientific research. Neural stem cells are able to replace and repair nervous system by differentiation,which is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disease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ischemic injury and tumor. On the base of the 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ve research,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a summary of the recent research on neural stem cells,and make the forecast to the development of NSC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Neural stem cell;Differentiation;Gene therapy;Cell replacement therapy 1992年,Reynolds等[1]从成年小鼠纹状体和海马体中分离到了能在体外不断分裂增殖,具有多种分化潜能的细胞群,打破了以往人们对神经细胞不能再生的观念,也由此引发了始于上世纪90年代,直至今天都是研究热点的神经干细胞(NSCs)方面的探究。神经干细胞是指具有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能力,能自我更新并足以提供大量脑组织细胞的细胞[2]。Gage F H[3]提出神经干细胞的主要生物学特征包括:(1)多向分化的潜能,即可以分化成本系大部分类型的细胞包括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以及少突胶质细胞等;(2)来源于神经组织,并能够分裂分化为神经组织;(3)能够自我复制的能力。 1 神经干细胞的分布 研究表明,成体的神经干细胞在灵长类动物、鸟类、啮齿类以及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内均有存在,目前神经干细胞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4]。在哺乳

神经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神经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神经干细胞的两个应用方面,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与神经再生。诱导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有两种办法,分别为直接诱导法和间接诱导法。与iPSCs相比较,iNSCs拥有更大的优势。神经再生主要从细胞微环境方面论述,包括周围细胞,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及微血管因素。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细胞再生;微环境 1.引言 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是指存在于神经系统中,能够分化形成多种脑细胞,并能够自动更新,提供大脑组织细胞的细胞群[1]。其具体能分化为神经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大量研究表明,许多疾病如帕金森病,亨廷顿舞蹈症,脊髓损伤及认知功能[2]等均与神经干细胞相关,能被其治愈或者是由于神经元病变所引起的。 2006年Yamanaka利用小鼠成纤维细胞成功获得iPSCs[3],这一研究使干细胞的研究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局面,随之而来的多项研究成功建立了利用iPSCs治疗相关疾病的细胞模型及动物模型,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 治疗这些疾病利用了神经再生,这在成年哺乳动物的两个脑区终生存在, 分别是海马齿状回的颗粒细胞层(subgranular zone,SGZ)和侧脑室的视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主要包括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分化及新生神经元整合至神经环路四个阶段。这阐明影响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因素对于深入认识神经再生的相关机制至关重要。 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等行为高度依赖于其生长环境, 即神经干细胞微环境(niche)。神经干细胞niche的组成在两个神经再生的脑区有一些差异, SVZ 区niche 的细胞主要包括室管膜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短暂增殖细胞和神经母细胞。SGZ区niche 细胞主要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细胞和神经元。神经干细胞niche 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调控主要包括: 与神经干细胞相邻的周围细胞的调控、细胞因子调控、细胞外基质调控及微血管调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