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素质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取向

素质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取向

素质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取向
素质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取向

素质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取向,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换句话说,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开发人的潜能,以完善和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也就是是主体性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全体学生,发展、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富有个性、协作性、创造性的身心和谐发展的现代人。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

1、观察是为创新素质的培养作准备。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是指直接运用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或者间接借助于实验器材对物理现象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过程,就是要有目的去感知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观察和发现引起这个物理现象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1)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学生对演示实验很感兴趣,但在进行观察时往往抓不住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演示实验,并向学生阐述这个演示实验所要说明的物理问题,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很重要的。教师对所做演示实验的每一步都应该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如观察物体的惯性现象实验中,当小钢片被弹簧片弹出时,而放置在小钢片上的铁球却稳稳地落在了钢柱上,这是什么原因?????

(2)在分组实验中进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校现行使用的初中物理九年级教科书(人教版)中共安排了七个学生分组实验,其中“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就是有意识的安排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实验中,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程中,能看到什么?是哪些条件(或因素)影响了摩擦力的大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当注意的问题。

(3)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组织学生参观、做课外小实验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学习滑轮组的相关知识后,我就组织学生观察师生自制教具《起重机模型》的工作过程,使学生主动地去观察了滑轮组的相关物理知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达到了培养观察能力的目的,使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4)、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和能力。特别是将计算机多媒体引入初中物理教学中,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改变了以前的教学方式,它使图、文、声、动画、影像并茂,加强了表现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农村学校教学设备的限制,我还是利用多媒体手段,将一些与物理知识相关的视频资料投影于大屏幕,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生动有趣的画面,悦耳透彻的知识讲解,学生们被吸引了,感到新鲜。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了知识复习、思考练习;操作模拟仿真的实验,学习了实验方法,锻炼了实验技能,为课内外动手实验作出了成功的基础准备。由于中学物理实验条件有限,某些物理现象,如运动和静止、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作用、惯性、压强、物体浮沉等等,学生不能得到完整的感性材料,容易造成感知上的障碍而影响物理学习。通过计算机多媒体,不仅能再现或模拟各类物理现象,而且还能通过各种手段使复杂的问题简捷化,将漫长或瞬间的物理演变过程成为可控、有序的演化过程,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完整、清晰、形象地感知于物理现象,

给学生提供思维过程中必须的感受性材料,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很好地促进学生的观察和认识能力的健康发展。

2、实验是学习前人的“创新”。???

(1)认识物理实验及其作用。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初中学生对为什么要做物理实验存在着不正确的想法,有的是无所谓,有的是强烈的好奇心渴望老师多做实验,实际上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做物理实验。实验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活动。通过实验,能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实验中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每做一个实验都应该:了解实验目的,理解掌握实验原理,正确使用仪器,作必要的记录,得出相应的结论,整理好实验器材。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得出结论,做出正确的实验报告。向学生适当介绍一些物理科学家所做的物理实验以及所取得的成绩。以达到激发学生渴望实验的目的。

(2)促使学生认真做实验。①、引导学生利用课本做好初中物理开始阶段的实验,应指导学生做好教材中安排的实验,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教科书的好习惯,养成尊重科学的好品质。这个阶段主要使学生知道怎样进行物理实验。初中阶段学生做实验时,其动机和目的往往是有不确定性的,实验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违反操作规范的事,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进行指导,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②、创造机会多做实验,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贯穿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只要有可能就让学生参与。在课堂演示实验中也要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总之,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③、用简单器材做好实验。做好物理实验,对于物理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做好物理实验是需要一定的物理实验器材,但物理实验有时用简单的器材就能说明问题,例如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部分内容时,就让学生通过拍桌子感到手疼来体会。我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小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即充分利用资源开发新产品。

二、引导学生善“问”

1、问题是创新的前提学生对于问题的认识是不以为然的,对此应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回顾科学史上因善于发现问题而取得成就的例子,如瑞利就是通过测密度的方法而发现氩气的。1935年获诺贝尔物理奖的查德威克就是从约里奥?居里夫妇的论文中发现问题进而发现中子的等。教育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取得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发现问题也是学习,而且是更深的学习。

2、善于设计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设计的问题应该有其艺术性,应根据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在不同的阶段设计不同的问题,如在学习《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一节内容时,从实验过渡到实际应用,设计了将将托盘天平做成不等臂的可以吗?引导学生想到托盘天平的制作原理,为什么要调节天平?引导学生想到在设计制作托盘天平时,要考虑到杠杆等臂和平衡螺母。

3、引导学生提问题。经常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学生提问题,刚开始学物理时就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学习物理?进一步引导学生从阅读课文中提出问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将发现的问题及时提来,并定期开展问题研讨。

三、综合提高创新的实践。

1、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认识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后,会积极主动做好实验, 当学生能够做基本实验后,教师应当对学生实验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如指导学生做一些验证性的和设计性的实验。适当增加设计性实验。联系专题,分析解决问题,如在学完力学知识后我就让学生,根据实验室所能提供的器材,要求学生解决如何测金属块的密度问题,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①怎样用天平、量筒、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②如何用怎样用天平、烧杯、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③怎样用量筒、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④怎样用弹簧秤、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⑤怎样用天平、量筒、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⑥怎样用准确的砝码、直尺、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等等,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进行实验。组织开展课外兴趣小组,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小制作、小论文、小实验、小发明”,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又有利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智力的开发、也有利于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

2、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已学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新知识,当学生学习了一些知识后,就应该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新知识,如学生学完长度测量的内容后,就建义学生去测量教室的体积,测量教学楼的高度,树干的周长,一张纸的厚度等。通过质量,体积的测量,进一步研究物质密度的测量,使学生知道新知识的增加都是建立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的,但学习了知识后要进一步学习新知识。

3、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学完简单机械后,就引导学生讨论自行车中的力学问题,学生通过对自行车的观察与分析提出了(1)轮胎为什么要有花纹?(2)自行车下坡时为什么不宜急刹前轮?(3)自行车在正常使用时

有几种摩擦?(4)自行车的轮胎为什么是圆的?(5)自行车是省力机械还是费力机械?(6)自行车上使用了那些简单机械?(7)自行车的座垫下面为什么要安装弹簧?(8)自行车轮胎中的气体减少后对地面的压强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9)普通自行车与比赛用的自行车有什么不同?(10)自行车上的那些材料可用非金属材料替代?等许多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许多同学都谈了自己的观点,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总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促使全体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个性健康发展。

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2 能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2 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3 1.3.1 观察能力

3 1.3.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1.3.3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归纳总计能力

3 1.3.

4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性的学习的能力

3 1.3.5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

4 1.3.6 实验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新课标实验教学改革

4 改课堂演示为学生实验培养操作能力

4 改进实验操作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5 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培养探究能力

5 强化实验过程指导培养科研方法

6 开发课外家庭实验发挥实验功能

6 运用媒体技术辅助提高实验效果 ..............

六、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演示实验效果虽然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加深对物理学习内容的理解但是有些实验具有危险性而且受到条件的限制不能开展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到实验演示的过程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演示实验。利用投影仪器不但可以把演示的现象放大还可以让学生清楚的看到银幕上的实验操作步骤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观察和思考还可以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例如在教师讲解完《磁场》这节课以后由于磁场的概念比较抽象如果运用以前教师在讲台上演示的实验方法无法真正的达到教学的目的并且学生也看不清但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清晰的向学生真是各种情况的磁感线分布情况使学生加深对“磁场”的认识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中国的教育传统是中国教育创新的重要基石(专业课)4次100

1、不属于传统文化的研究领域的是 ( ) A 、职业教育 B、学科教育 C、职业规划 2、从近代以来,被批评最多的传统教育是( ) A 、科举制度 B、书院制度 C、举荐制度 3、研究西方文化技术等对中国影响的现象称为 ( ) A、西风东进 B、西风东渐 C、西风东渐 4、“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是由谁阐述的( )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5、辜鸿铭的代表作( ) A、中国人的精神

B 、中国人的教育 C 、中国人的传统 1、我们需要向外国教育学习的方面包括 ( ) A 、参与性 B 、参与性 C 、教育监督 D 、《教育利益法》 2、中国近代学制( ) A 、壬寅学制 B 、癸丑学制 C 、癸卯学制 3、科举选贤的途径( ) A 、常科 B 、特科 C 、面试 4、古代科举中的常科包含( ) A 、明经 B 、进士 C 、世子 5、清华四导师:( )

A 、梁启超 B 、王国维 C 、陈寅恪 D 、赵元任 1、王国维是甲骨文研究开创者,也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刊物《教育世界》的主编 ( ) 对 错 2、科举制度在古代中国延续的一千年(1300 年)( ) 对 错 3 、中国人只有利用自己的优势参与到世界的发展当中,才能获得更多的自信与创新的机会。( ) 对 错 4、现代解剖术最早出现于西方。 ( ) 对 错 5、古代的书院制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教育机构,和现在西方大学的初起模式相接近。 ( ) 对 错 1、社会教育的本质 ( ) A 、礼勉其前,刑禁其后。 B 、发乎于情,止乎于礼 2、从近代以来,被批评最多的传统教育是( ) A 、科举制度

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 我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由于人均受教育机会较少和出于就业的考虑等原因,教育存在着“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即所谓的应试教育。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来,素质教育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但旧的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因此,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解决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力争取得素质教育突破性进展。下面笔者就自己的体会谈下为什么新一轮的生物课程改革有利于推进素 质教育。 一、新课程目标的设置渗透了STS的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新课程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取,都面临着同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三者的关系问题。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表明,“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能够较好地传递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和

经验,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实现知识的迁移,但是由于忽视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容易造成与社会脱节和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以社会为中心”的课程强调按社会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和能力,但是由于忽视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得课程内容零散,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以学生的兴趣和 动机为基础,以学生所需要的经验和感兴趣的问题构成学习单元,让学生从做中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由于忽视知识的系统性和教育的社会功能,内容繁杂而缺乏连续性,不利于人类文化遗产的传递,不利于学生掌握适应社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所以专家学者大都认为,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都是课程设计应当 考虑的重要因素,应当将这三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考虑,不可偏废。中学生物课程实现了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最

我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我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富县沙梁中学申余忠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教育,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注重人的潜能的开发,与单纯的只看分数的应试教育相对应,与高考录取的精英教育相对应。不单看学生考试分数,还要看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素养。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高考录取制度的改革。目前,社会对教育评价的依据是高考考生人数的上线率,上线率高则说明教育质量高,反之则会对教育形成巨大的压力。教育主管部门也多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学校质量高低,学校也以分数论教师,教师在有意或无意的重点关注学生分数,对学生也是以分数论聪明,不管学生的其它方面是否突出,也不管“好学生”的其它方面是否有问题。家长对学生在学校表现不闻不问,只看成绩单,如果成绩高有奖励,反过来,如果考不好,轻则批评教育,有甚者棍棒加身。这些社会、学校、家庭的因素都对素质教育的推行造成了重大阻碍。再加上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进行的考核,迫使教师不得不戴着应试教育的枷锁进行素质教育。这也是造成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扎扎实实的原因。尽管上级部门也会时常提素质教育,比如近年推行的体育、艺术“2+1”,大课间活动等,但教师还是自觉不自觉地以降低其它能力的发展为代价,挤用学生活动时间与休息时间甚至睡眠时间,进行题海战术,加强学生的应试机能。上面检查时突击完成活动任务的计划、记载,检查的风一过,继续盯紧分数不放松。继续训练考试“机器人”。 教育的本意就是素质教育,在“教育”前赘上“素质”二字,是为了区别“应试教育”,矫正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更加突出和强调教育的育人功能,也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育人还是育分”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应试教育把分数放在第一位,教育者眼中只“见分数”“不见人”,具体表现为“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以考高分为教育的追求目标,以分数为评价教育的标准,有人戏说“分分分,师生的命根”,就是应试教育下师生对分数的一种心理感受。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把学生当成了“考试机器”,“题海”战术被普遍采用,对学生反复进行考试训练,研究考试技巧几乎成了教育教学的全部,追求升学率几乎成了学校工作的全部,偏离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其结果是导致学生厌学,老师厌教,学生被动学习、被迫考试,没有持续发展的后劲。 素质教育,简单说来,就是按教育规律办事,遵循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既要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基本素质,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发现和培养学生某方面有优势的潜在素质。具体说来,素质教育就是完全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教育。“高中课程方案”对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课程的实施与评价都有详细要求,在“培养目标”里明确指出,高中教育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 础,对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养都有具体的要求,所以,严格实施课程方案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素质就是品格,是人在不经意中各种表现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人的知识和能力,更强调做人的根本,强调人的内在素养。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一段精彩论述: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无数行为构成的,行为优秀不是优秀,习惯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只有形成好的习惯,才能有好的品格,有好品格的人,才能成就一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崇高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优秀

素质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 1、定义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2、内涵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学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目标 1、促进学生身体的发展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3、造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三、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四、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改革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素质教育的运用 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全面素质与片面素质的区别 价值取向的区别:素质教育把教育的价值定位为培养符合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才的活动,而应试教育把教育的价值定位为考试成功。 教育方针的区别:素质教育实施了党的教育方针,应试教育背离党的教育方针。 六、“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1、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

的道德的发展。 2、基本内容 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七、“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八、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 1、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 2、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 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九、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 1、教师职业的责任 a.教师职业的责任是指教师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任务,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养,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b.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c.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青一代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d.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2、教师职业的价值 a. 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教师职业对他人、集体、国家、社会和人类都有巨大的贡献,能够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提供精神财富,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承担着文明传承的重任。

在素质教育不断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浅谈农村小学素质综合评价的误区 伴随着素质教育不断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对学生的评价潜移默化的发生着改变,从简单的以成绩论英雄转变为以综合素质来衡量。但是关于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在农村小学一直缺乏一套科学完整的理论标准和操作方法。怎样对小学生进行素质综合评价,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谐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农村小学教育工作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1、观念上存在的问题 在很多农村学校,存在教师对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理解不深,无法把评价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无法实现及时,灵活、有效的评价,也有的教师把综合评价误以为是综合评分,不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他们的优势与劣势,并给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在学生互评环节,教师没有给学生做讲解和有力的引导,导致出现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现象。很难达到真正的评价目的。 另外,“分数至上”的观点还普遍存在与农村教师的观念里,教师为了提高成绩占用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的事情是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的一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操作上存在的问题 ⑴唯分数论,将综合素质评价与综合评分混为一谈,以分数的多少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优劣。 ⑵过程繁琐,不易操作 现在应用的《素质教育评价手册》虽然对学生各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的评价,但实际操作起来,占用了教师和家长很大的精力,不易操作。 ⑶没有有效的信息收集方法,使得信息收集的不足,导致评价出现偏差,从而影响了评价作用的发挥。 二、解决方法 1、对教师队伍加强培训,深入素质教育观念,加强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解,将素质综 合评价深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2、可以借鉴其他学校的方法,例如,将《素质教育评价手册》改为评价卡,不但便 于携带,利于操作,便于随时记录和随时抽阅,具有非常强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工作总结:开展新市民素质教育工作的总结

开展新市民素质教育工作的总结 按照XX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关于印发201X年XX市新市民素质培训工作安排意见的通知》(成工发〔201X〕4号)文件的要求,我市新市民学校采取多种措施,超额完成了新市民素质教育培训工作。现将201X年新市民培训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落实任务 按照XX市总工会安排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与共青团XX市委、XX市妇联联合制定和下达了彭工发[201X]33号文件,对XX市新市民素质教育培训工作进行了安排,并多次与工青妇相关人员协调工作,确保了任务的落实。 二、多种方式,积极组织实施 (一)狠抓工作落实,精心组织,重点打造。为增强农民对城市发展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加快农民工融入城市,实现向市民身份转换的进程。以20个乡镇(街道)、工业开发区工会联合会为培训基地,到集中居住区开展文明礼仪、健康生活、卫生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活动。今年我会共培训24场,培训人员1876人。 (二)选聘优秀教师,突出教学质量。为提高新市民学校素质教育培训质量,使培训不流于形式,培训更生动富有吸引力,我们聘请了XX市职工学校和XX市技术学校的老师和XX市显辉职业技术学校长期固定为新市民学校的老师,既解决了师资问题又解决了教师变化大不便于备课的弊端,这种方式的实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结合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走进职工话发展”开展内容丰富的新市民讲堂。一是发挥引领作用,着力推动诚信职工群众建设。通过进村(社区)、企业的宣讲活动,着力培育职工群众诚信的人生观,扎实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他们牢固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意识。二是切实做好职工群众诚信意识引导,引导他们以道德模范为榜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职业责任操守,培育良好道德情操。三是激发职工参与诚信建设积极性,广泛开展“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三五”劳动竞赛,大力引导职工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以五一劳动节为契机,邀请劳模志愿者分享自己的工作经历,并通过电视宣传劳模事迹,让广大职工群众近距离感悟劳模直面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促使广大职工群众学习劳模精神,从而投身于自己的日常工作中。 截至目前,XX市总工会已举办此类培训3场,培训职工800余人,发放宣传资料有效提高了社区居民和企业职工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对城市发展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斗志与激情。 (四)围绕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在培训中,对返乡农民工开展了技能、创业、基础培训529人;对农民工进行就业指导、职业介绍 5707人;其中培训下岗失业人员202人,培训后实现就业190人;回乡创业工程中开展创业培训 100人、带动就业 1014 人。 三、作用发挥明显,效果凸显。 在不断的探索和改进中,我们将文明素质和技能培训相结合,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一是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集中居住区的农民群众从原来的乱堆乱放、乱牵乱挂、讲粗话、骂怪话、不讲文明、打架

2019教师资格考试《素质教育理论》含答案

2019教师资格考试《素质教育观念试题》与《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 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 1、《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是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我国初步实现“两基”目标后,进一步落实()战略的又一大决策。 A、邓小平 B、胡锦涛 C、江泽民 D 、科教兴国E、以法治国 2、新的教育思想必须在教育教学改革的()中产生。 A 、研究 B 、实践C、理论 3、在人的基本素质中,()是最重要的素质。 A 、科学文化素质B、身体素质C、思想政治素质 4、()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 A、以人为本 B、发展素质 C、提高能力 5、学校应当特别强调:()是最高的学位。 A、优异的学习成绩 B、高尚的思想品格 6、()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A、丰富的知识 B、适应社会的能力 C、终身学习 7、()要使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 A、教育 B、家长 C、社会 8、“学”贵于(),好课应当越讲问题越多。 A、思 B、说 C、读 D、问 9、()是人的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的机能。 A、创新 B、思考 C、记忆 10、()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渐渐熄灭。 A、高中阶段 B、基础教育阶段 C、大学时期 11、读书是学习,()是更重要的学习。 A、向人请教 B、搜集资料 C、实践 12、面向全体的基本要求是切实关怀()。 A、学生 B、每一个学生 C、后进生 13、全面发展,就是让每个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素质获得()发展。 A、进一步 B、和谐 C、长足 14、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 A、教师教育艺术的创新 B、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 C、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15、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改变()。 A、学习方式 B、学习态度 C、学习兴趣 16、失败是成功之母,()更是成功之母。 A、努力 B、表扬 C、成功 17、()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 A、评价 B、考试 C、检测 18、考试应当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力求让学生找回失落的()。 A、知识 B、能力 C、自信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传统与创新)

Tradition is the root of a country. We must come to see that it doesn't mean a dependency on conservative values or a strong attachment to the past, but that it's a profound reflection of history and culture. A tradition is a ritual, belief or object passed down generation by generation within a society, also a basic character of a society still maintained at present, with origins in the past. Therefore, to respect and carry forward fine tradition is to remember the history and inherit the culture. In the other aspect, innovation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initial source of national progress. Through continuous innovat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ke out a large amount of revolutionary breakthroughs. We are all aware of the big place that technology occupies in our lives, which is shaping our homes, cars, mobile phones, etc. What's more, a parallel movement towards innovation in the different economic and social fields is underway. It's no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innovation has hugely changed our lives. However, the problem we face with is how to coordinate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Abandoning the tradition, innovation is like a building of no foundation, which is easy to collapse. And without innovation, tradition is just as standstill wheels, which couldn't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times. So what we should do is to make a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That is, we are supposed to enhance innovation spirit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radition.

新市民培训计划方案

新市民培训计划方案 篇一:新市民培训计划书 **镇总工会2015年新市民培训计划书 一、指导思想 根据郫县总工会相关文件要求,**镇总工会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主要精神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指导方针。增加临聘人员、村四职干部等新市民对文明城市创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新任务深入了解,加快依法治县工作要求的具体实现。更广泛地联合各方面力量,为新市民的工作创造更有利条件,不断扩大新市民培训工作成效和社会影响。 二、培训目标 **镇工会新市民培训工作目标任务是计划完成对220名新市民素质培训,

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新市民素质教育培训活动,以广泛开展文明礼仪、健康生活、法律知识、职工维权等方面的培训教育活动,帮助员工适应新环境,达到了解**镇、融入**镇、建设**镇的目的。并相继开展反传销、禁毒、防邪等专项宣传教育,提高新市民抵制各类不良行为的意识和能力。 三、培训内容及形式 针对新市民工作、生活规律和实际需求,以认知水平、学习技能、健康生活方式、情感意志为主要内容。以专家授课为主,《劳动法》、《工会法》和《职业病防治》教材为辅,进行以下相关活动: 1、通过板报、标语、专栏等载体搞好宣传活动; 2、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3、进行相关领域专家知识讲座,播放教学光盘,并进行座谈讨论活动; 4、组织一次相关培训内容的知识竞

赛; 四、培训对象、时间及地点 培训对象:**镇临聘人员、村四职干部、后备干部及农民工培训时间:待定 培训地点:**镇政府大会议室 篇二:新市民培训计划 篇一:新市民培训计划书 **镇总工会2015年新市民培训计划书 一、指导思想 根据郫县总工会相关文件要求,**镇总工会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主要精神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指导方针。增加临聘人员、村四职干部等新市民对文明城市创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新任务深入了解,加快依法治县工作要求的具体实现。更广泛地联合各方面力量,为新市民的工作创造更有利条件,不断扩大新市民培训工作成效和社会影响。

人文素质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价值取向的意义

2012年第01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1,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01期) Total No .301 收稿日期:2011—10—18 作者简介:王瑜珲(1965—),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姜宏波(1963—),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价值取向的意义 王瑜珲,姜宏波 (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摘要:高职院校是适应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而兴起并迅速发展的高等学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德、 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实践能力强、职业道德好、创新精神突出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只有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坚持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才能健康、持续的发展。因此,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技术教育;价值取向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1—0141—02 目前经济全球化时代市场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必将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教育理念上等各个方面造成全方位的影响,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适应经 济全球化的多样价值观挑战具有深远的意义,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思想与品德教育是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基础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使我国的经济形成了多元化发展的格局,经济形式的多元存在带来了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些观念给高职院校的思想品德教育 注入了新的生机, 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迅 猛发展, 形成了一个新思想文化阵地,各种思想得以迅速在网上传播,对于优秀文化成果的吸收有利于社 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而其中的文化垃圾,没落的道德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传播,给学生的价值选择带来了新的挑战。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学生开放进取意识的形成,使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面临多样化的选择,学生不仅要面对国内竞争的压力,而且要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市场经济自主经营的原则在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巨大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同时,也诱发了学生极 端利己主义、 极端个人主义,在缺乏积极正确引导的情况下,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不关心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 特别是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诱发了学生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倾向,引发少数学生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追逐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致使道德滑坡。高职院校只有通过全方位的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帮助学生树立国家至上的理念,增强他们的民族自 尊心和自信心, 培养并强化他们的国家自豪感和荣誉感,使他们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祖国的 发展和未来联系起来,一切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使学生在受教育期间以及走进社会特别是进入外企工作的过程中,既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又能注意吸收全人类的文明与技术成果,旗帜鲜明地反对资本主义一切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应该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居于首要的地位,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价值取向方面的导向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人文素质教育中健康心理与人格培养决定学生价值取向的完美实现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社会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使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加强对青年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 1 41

(完整版)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与教学理念重建 第一节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与特点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主要指以下五个转变: 1.课程内容的转变 2.课程结构的转变 3.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 4.课程评价的转变 5.课程管理的转变 (三)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1.由“专制”走向民主 2.由封闭走向开放 3.由专家走向教师 4.由立足结果走向立足过程 二、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一)确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二)建立民主的教学关系 (三)改革教学与学习方式 (四)重建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 第二节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是仅仅由教材、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等文字资料组成的了,而是由这些文字资料和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悟共同组成的,并且教师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将占课程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互相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新时代的我们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法

新时代的我们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法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以说是每个家长的共同追求。许多家长非常重视学校教育,但我认为,在家庭生活中也应渗透素质教育。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发展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一个人出生以后直到成人,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在学前时期,是在父母的教育下成长;在小学和中学时期,更是在父母的教育、关心和爱护下学习。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陶冶习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育人的摇篮。子女成才,家长有责。要提高孩子的素质,首先要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孩子是现代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则是家庭实施教育的主体,孩子是活生生的人,父母要学会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兴趣,充分激励他们学习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整个素质教育来看,尤其是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家庭教育担负着更加重要的责任,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更有着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为准绳来教育子女,促进其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个性,这样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才会渐渐体现。孩子们也会健康成长。因此,在加强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家庭教育与素质教育协调起来,以利于青少年茁壮成长,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家庭教育中的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什么呢?我认为: 1、首先教会孩子怎样去做人。我们许多父母往往只注重对孩子进行智力方面的培养,殊不知道,德育的培养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人如果在智慧上有所欠缺,它可以让美德来弥补;一个人如果在人格上有欠缺,再高的智慧也帮不上忙。因此,作为家长应该从小就开始注重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选择一些启蒙教育读本,同时还要注重言身传教,摒弃一些影响孩子受影响的因素不良行为。教会孩子做人处事的道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包括勤劳节俭、艰苦奋斗、不怕挫折、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爱护公共卫生、遵守公共秩序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更要要教育自己的孩子用毕生的努力来向这个目标靠拢。 2、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兴趣。作为家长不能将自己的理想强加于孩子,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就是这些。我们做父母的,不要给孩子增加过多的不适合孩子的身体、心灵发展的负担,这样会大大束缚孩子自身潜能的开发。家长平时应当注意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多多鼓励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我的女儿六岁了,我也是经常这样去教育我的女儿的。孩子对事物有了深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主动地区求知,并在学习上产生莫大的愉悦和积极的情感,从而不断进行新的探索。 3、尊重孩子,换位思考。在尊重孩子方面最主要的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其次是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论大人还是孩子的人格都要得到充分的尊重,否则心理上就不会平衡。对待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应当站在同一平台上,不能以父母自居,有以老压小的感觉,处处以老子自居,你说让孩子怎么样就怎么样。如果这样的话,

素质教育培训与初心与使命

素质教育培训与初心与使命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现实,也是未来;是我们这一代,更是青年一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学懂弄通做实十九大精神,引导青年学生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实践中创造精彩人生,逐梦远航,不仅是职责所在,更是党和人民赋予光荣使命.;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打铁还须自身硬.教师师德高尚、师风淳正、素质优秀,才能正确引领学生.当下而言,教师要切实学懂弄通做实十九大精神,坚持读原文、学原著、悟原理,做到学深悟透;,自觉用党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行动.要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升个人素质,切实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带头学、带头讲、带头干,只有自己把党十九大精神学深悟透,才能将党十九大精神讲清楚、讲明白,让学生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 通过这学期学校组织的一系列的政治学习,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学校教师,解放思想、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与时俱进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学校教师?

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知识,才始终是一名合格的教师。 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思想素质。要深刻领会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深刻把握重要思想和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各种理论品质,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 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知识创新日趋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做到博学多才,与时俱进。时代的日新月异就是对教师的挑战,因此,我们要勇于摈弃旧事物、接受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主动地、迫切地学习新知识,开拓进取,更新观念,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由于教师的职业,是育人、塑造心灵的事业,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为人的道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为他们今后美满人生铸造坚实的基石。而作为学校的一名教师,更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要把教师的幸福和学生的成长作为自己最重要的

传统教学和创新课堂的对比与研究

传统课堂与创新课堂的对比 纵观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不难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弊端,拟制教育的发展。汇总起来,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教条化。教条化体现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课前设计的教案为教学内容。教学中惟教材、惟教参、惟教案,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作为金枝玉叶,把教参中的提示当做是颠扑不灭的真理,把预先设计的教案当做是亦步亦趋的向导。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没有灵性,没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铺直叙,有的只是机械性的劳作,有的只是简单的重复活动,有的只是应付和无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教学中这样的“三惟”现象,可以说是较为普遍的。出现这种情况是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现有的考试制度。考试的内容完全取自于书本,一味地依赖书本也在情理之中。二是现有的教学评价制度。评价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的创造,而在于完成预测教学任务的程度和水平,是否忠实地执行了教学大纲等方面的一系列要求。

其次,模式化。教学模式决定教学效果。模式化至少体现两方面:教学结构模式化和教学行为模式化。每节课总是由一系列环节构成的,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之间都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这也是教学区别与自然影响以及其他影响人的行为的关键所在。按理来说,这些教学环节与环节的联系应该在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体现,表现为不同的样式,但是在一些中小学中,这些环节与环节之间的结构联系正在用一种刻板、僵化、统一的方式表现出来。不论什么课型、学科都运用同一种教学模式,即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布置作业。把课堂教学结构定势起来,形成一种不变的模子,这样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单调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教学的发展。教师要想到课堂是活的,也是动的,不能用一种不变的模式去阉割课堂鲜活的灵魂。其实教学需要模式,因为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构成一定的逻辑的联系的时候,就呈现出不同的模式,但是我觉得教学忌模式化,忌用“惟一”来替代“多样”,忌用刻板来替代灵活。模式化还表现在课堂中具体的教学和管理行为上。比如我们的传统课堂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只能坐得规规矩矩、端端正正;所有的课堂都是教师提问、学生举手等待教师同意后方可回答问题;所有的课堂课前都是千篇一律的礼貌用语“同学们好”“老师好”“请坐下” ,一种形式如果久而久之只用一种纯粹化了的形式表现出来,就会逐渐地只保留了它的形式意义,而使其实质性的内容越来越模糊。

2016年市民素质教育提升工作一月一主题活动方案

2016年市民素质教育提升工作 一月一主题活动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区创文办关于市民素质教育提升的重要要求,进一步提高我镇广大群众文明素质和文化程度,大力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和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有力推进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顺利开展,特制订2016年市民素质教育提升工作一月一主题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以人为本?工作原则,以共建文明和谐为目标,以提高群众文明程度和文化素质为核心,以大力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为载体,引导市民群众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百姓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法律意识显著提高,社会风尚日益良好,人文环境大为改观,城市品位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二、活动安排 (一)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活动为契

机,充分挖掘我国优秀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结合?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十一?国庆节等节日,把爱国主义教育和人文主义关怀贯穿于主题活动始终。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深入推进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 (二)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精心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通过端午民俗诗歌、屈原诗辞和历代经典爱国主义诗篇等诵读,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活动的始终,引导大家在活动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三)开展献爱心志愿服务活动。以“学雷锋、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组织学雷锋志愿者开展献爱心活动,通过看望慰问孤寡老人,慰问社会弱势群体,体现社会关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帮助服务对象解决精神、

素质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取向

素质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取向,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换句话说,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开发人的潜能,以完善和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也就是是主体性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全体学生,发展、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富有个性、协作性、创造性的身心和谐发展的现代人。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 1、观察是为创新素质的培养作准备。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是指直接运用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或者间接借助于实验器材对物理现象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过程,就是要有目的去感知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观察和发现引起这个物理现象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1)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学生对演示实验很感兴趣,但在进行观察时往往抓不住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演示实验,并向学生阐述这个演示实验所要说明的物理问题,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很重要的。教师对所做演示实验的每一步都应该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如观察物体的惯性现象实验中,当小钢片被弹簧片弹出时,而放置在小钢片上的铁球却稳稳地落在了钢柱上,这是什么原因????? (2)在分组实验中进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校现行使用的初中物理九年级教科书(人教版)中共安排了七个学生分组实验,其中“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就是有意识的安排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实验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当代教育科学!""#年第$%期 世纪之交,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好“奠基工程”的职责,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新课改的价值取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从做为一种教育理念正式提出到现在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总的来说成效并不明显,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正如陈至立同志所说“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基础教育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人为地把实施素质教育同提高教学质量对立起来,歪曲了素质教育的本义。 无疑,“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所谓“应试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应付考试和升学为目的的教育,其出发点、着眼点、着力点都落在应付考试上。它象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在学校、教师、学生甚至是家庭和社会的上空,且屡禁不止、愈演愈烈,致使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几乎到了欲解不能、欲罢不忍的地步。客观地讲,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弊端均源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使中小学教育渐趋异化的根本所在。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从理论上讲,素质教育与应试并不存在着必然的对立和对抗性质。自从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以来,就存在着考试;存在考试就必然带来教师和学生研究如何考试并希望在考试中获得好的成绩这样一种非常自然的现象。考试作为一种检测手段和工具本身无所谓好坏,希望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也是一种积极的教学心理和学习心理,本应获得赞扬而非贬斥。能在大型的、综合性的考试中获取好的成绩,不仅表明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学生具有较好的态度、情感、意志等心理素质。但是,手段和工具不能倒置为目的和宗旨,一旦倒置就成为反过来控制教育全过程、使教育发生异化的巨大力量。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的层次更高、境界更宽、目标更远,它也同样需要以考试为手段来检查学生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素质的达成度,同样要追求优秀的考试成绩以及通过考试成绩所反映出来的学生整体素质的水平。但考试永远是为素质教育目标达成服务的工具和手段,同时还必须经过科学化的改造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了课程门类,淡化了学科界限,适当降低了知识难度,进一步密切了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将逐步建立新的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教学评价体系。新教材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具时代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更具实用性,在保证学生掌握课本必修内容的情况下更具开放性。总之,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新课改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培养学生个性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而每位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每个人由于遗传基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中西方教育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重视共性发展还是重视个性发展。我国传统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强调共性发展,这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和中国政治、经济体制制约下的产物。在这种突出共性的教育体制下,我们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具有较强组织性、纪律性,具有集体主义思想观念的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和专门人才,同时我们也形成了一整套有利于共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并总结出了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基本规律。毫无疑问,这是我们的长处。但长处有时也是短处,过分强调共性发展,带来了学校教育犹如工厂流水线一般的标准化、统一化倾向,有时甚至存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陈灿群 课程探索 $&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