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政治社会)【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政治社会)【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政治社会)【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政治社会)【圣才出品】

第八章政治社会

8.1 复习笔记

一、利益集团

1.利益集团概念的界定

利益集团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质,代表一定社会群体的利益,参与国家政治活动。利益集团参与政治,作为社会力量,通过言论和行动,通过与政党和政府机关的互动关系,施加影响,反映和维护本群体的利益。利益集团具有同类相聚性、互益性的理论特性,在实践中它是民间性的组织化程度较高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2.利益集团的分类

(1)从组织角度

有的学者根据利益集团的组织规模将其划分为小型政治团体、中型政治社团和大型利益集团。

有的学者根据利益集团的组织程度将其分为四种类型:①非正规性的;②非社团性的;

③机构性的;④社团性的。

(2)从利益角度

以群体利益为标志,可以把利益集团分为两大类型:

①群体利益型利益集团:主要为某一性质的群体利益而斗争。这一类型又可以分为:第一,以政治利益为基础的群体利益型利益集团,它以发挥政治影响力为主要目的;第二,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群体利益型利益集团。这类利益集团的目标就是通过影响政府或其他机关

而获得经济上的实惠。

②公共利益型利益集团:人们能够普遍地承认面临的某些共同问题,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围绕这些问题而组建起来的团体就是公共利益型利益集团。

3.利益集团与资本主义政治

对于利益集团在资本主义政治过程中的作用,必须基于其社会和政治制度的现实来认识。

(1)集中各种利益

西方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这就决定了利益集团的首要作用是代表和集中各种利益。利益集团是社会中的一些成员为了共同的集团利益而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组织。

(2)政府的助手

利益集团在接近议会和行政机构的过程中,事实上在起着重要的工作人员的作用。利益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常常要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它们搜集情报,并从社会、经济、政治和法律等各个方面提出论点来支持或否定议会或行政部门的观点。

(3)制约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的制衡不仅来自政府内部,还需要政府外力量的制约,这就是以社会力量来制约政治权力。

(4)利益集团的弊病

①利益集团是政治不平等的产物,也是推动政治不平等的因素。

②利益集团的活跃降低了政府权威,造成政府内部的分裂。

二、新兴社会组织

1.新兴社会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1)经济环境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社团在中国崛起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发育所引起的社会分化过程。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已远远超出其经济意义,它辐射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导致社会结构的重组。

①经济改革导致社会主体分化。

②改革促使社会结构分化。

③经济改革引起了剧烈的利益分化。

④制度的变化。

(2)政治环境的变化

①政府大幅度放权。

②政府职能的转变。

上述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的变化使得民间组织迅速兴起并成长起来,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得以重组。

另外,要把新组织发育的客观需求变成现实的组织发展,还需要:

①人们有意识的自觉行动;

②有赖于自上而下的推动。

这二者的合力,就形成了今天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的局面,它们在社会主义政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新兴社会组织的活动方式

(1)新兴社会组织的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新兴社会组织是社会利益分化的结果,是不同利益群体实现其特殊利益要求的工具。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性社团相比,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兴社会组织作用于政治的过程中有其自己的特点:

①是相互之间的非对抗性和合作;

②在党和国家政府的领导下活动。

(2)新兴社会组织的活动方式:

①参政议政

一般来说,各地的工会、共青团、妇联的负责人都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则为各团体提供了独特的议政渠道。政协是共产党广泛联系社会各阶层的重要途径,在政协中,共产党是领导核心,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利益团体参加,并吸收一些非组织的社会知名人士参加。政协以制度化的形式为利益团体提供了一个组织参与途径。社会组织代表不仅可以成为人大代表,进入政协,还可能直接加入政治领导机构。

②政府助手

在实践中,社会组织起到了管理新生社会成分的作用,并协助党政部门完成某项任务。社会组织的助手作用还表现在协助党和政府进行思想工作,对其成员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政策教育。

由上述可知,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组织首先具有表达群体利益的功能,像工会、妇联、共青团、科协、文联、社科联、个协、私协等规模较大的组织,与党政组织有着经常的联系渠道,它们通过参加各种机构和会议,通过向领导反映情况而表达该群体的要求。在表达利益的过程中,事实上也影响了党和政府的权力机构。

3.新兴社会组织的政治作用

在中国,社会组织的兴起对治理结构和治理状况有着直接的影响。

(1)影响政府决策并推动政府决策的民主化

政府的改革既需要内部的动力,也需要外部的压力,有时外部的压力更能促使政府改革。目前民间组织参与政府决策的途径主要有:

①代表所在的组织或行业向决策部门反映问题,提出要求,使权力机关制定相应的政策或措施。

②应决策机关的请求,对某些专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发表意见。

③当政府政策损害其成员的利益时,代表成员同有关部门交涉。

(2)民间组织的活动改善了政府的形象,增强了公民的政治认同感

①在民间组织的公益行动上,这些民间组织的所作所为改善了社会的形象,增进了政府和民众的关系,增强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

②民问组织与政府优势互补并因而改善了政府的形象。

(3)民间组织的自治实现了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目标。

在以私有产权为主体的市场结构中,自治性的民间组织完全有可能发挥其集体协调和提供信息的基本功能,并能够完全有效地达到行业自律的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的管理目标。

(4)非组织性的基于共同利益之上的潜在利益群体的活动直接改变了政府的行为。

尽管民间组织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民间组织的自主意识在增强,正在越来越多地以各种方式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策,或越来越多的直接在政府的支持下实行行业自治管理。从文化、传统和体制结构分析,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更大的可能是,民间组织的自治因素不断增加,但国家将会以更加新颖的形式将民间组织整合到自己的系统之中,从而使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和谐。

三、新闻媒体

1.作为一种权力的新闻媒体

新闻媒体,亦称大众传媒,包括纸质媒体(报刊)和电子媒体(广播、电视)两种。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作为“新电子媒体”的网络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媒体类型。

(1)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纸质媒体和电子媒体的限制,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①时效性;②互动性;③选择性。

(2)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变革,媒体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媒体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社会力量。新闻媒体的崛起主要体现在:

①通常所谓的“初级”社会化机构(如家庭、社会阶层)趋于衰落。

②20世纪50年代以来电视观众的剧增以及近年来网络这种“新媒体”的兴起,使得新闻媒体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③新闻媒体已经成为一支强大的经济力量。

2.媒体与政府的关系

(1)媒体与政府的关系主要涉及新闻自由的限度和政府管制媒体的边界问题。新自由主义者就是多元主义者所顶礼膜拜的,而政府对媒体进行管制则是发生在许多国家的现实。

(2)新闻自由作为言论自由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近代国家的形成过程中确立起来的。新闻自由不仅包括言论不受事先限制,也包括发表批评政府及其官员的言论不受事后处罚。新闻自由不能危害国家秩序和利益,干涉司法公正,侵害公民私权。一旦新闻自由越过了这些底线,国家权力就会介入进来,对媒体进行管制和规范。

(3)新闻自由的限度止于不危害国家秩序和私人利益,而政府管制的目的主要是出于公共利益和国家统治。也就是说,在秩序这一目标上,新闻自由和政府管制达成了和解。

3.新闻媒体的政治功能

新闻媒体的作用是双向的:一方面,它可以被民众启动,形成对政府和政治过程的有效制约,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另一方面,它可以为统治集团所利用,成为政府控制社会的利器。总的来说,新闻媒体的政治功能主要包括:

(1)传播信息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独家资料

第四章意识形态 关键词:意识形态 本章重点: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与意识形态密切相连,意识形态在国家兴衰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章应重点理解意识形态的政治与经济功能,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第一节意识形态的涵义与特征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 几种意识形态定义: 1.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定义: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有三种理解:第一、对立是唯心主义的否定和揭示;第二、一种对社会存在的系统解释;第三、它在总体上是一类确定的文化。 2.曼海姆队两种范围意识形态的区分:一种是“特殊”的虚假意识形态,这是对社会真相的掩饰与曲解;另一种是“全面”的意识形态,即一种世界观和生活方式信仰。 3.韦伯的信仰体系:韦伯认为统治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对统治合法性的信仰”,这种信仰是一种说明为什么应该服从某种统治的理论体系或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我们侧重将其看作一定团体中成员共有的认识、信仰或价值体系。它是成员对周围世界以及团体本身的认知体系,反映了团体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为团体的集体行为提供了合理性辩护,同时也对个人行为提供一套约束。民众的政治心理与意识形态密切相连,前者是后者存在的基础,后者又影响着前者的形成。 二、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1.现实性:意识形态必须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向性。一方面,意识形态是为了维护或批判现存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社会成员之所以接受意识形态,也是出于为社会所接受的现实目的。 2.总体性:意识形态是一个综合性的思想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第一、政治思想、法律思想与经济思想,第二、社会思想、教育、伦理、艺术;第三、哲学、宗教。 3.阶级性:不同阶级和社会集团拥有不同的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4.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并不完全同步,或者先进于,或者滞后于社会存在。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2019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2019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 笔记(经典) 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一) 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④ 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政经的枢纽)(二)★★: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抽象劳动创造 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 ⑥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3,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二) ①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④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 ⑤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二)★ ①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 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③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二)★★货币之所以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是因为金银的天然特性适合充当货币 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1、2是基本职能。 6,货币流通规律(二)★★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政治行为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四篇政治行为 第十章政治统治 1.精英统治理论的基本脉络是什么? 答:(1)精英统治论的起源 精英统治论起源于古代的能人治国思想,其创始人是意大利的政治社会学家帕累托和莫斯卡。 (2)精英统治论的观点 精英主义认为,无论是在君主制、贵族制还是在民主制中,其共同点都是由少数人或精英统治。精英之所以获得统治地位,是因为他们具备了社会所推崇的才能和品质。精英们的权力基础不一定是经济关系,军事力量、教士地位或管理专长同样可能成为政治统治的基础。 精英统治论的核心是精英与社会阶级的关系,实际上是企图以“精英”概念取代“统治阶级”概念。而且“经典的精英主义”认为,人民主权论中的民治思想是不可能的,因为民众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直接行使统治权。 2.如何认识多元主义的统治理论? 答:(1)多元主义理论的实质 多元主义者把国家的政治统治看成是公正的仲裁,把国家视为“社会整体”的托管人、工具和代理人,其实质和精英主义者一样,否认政治统治的阶级性,否认国家实际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多元主义理论的观点

现代多元民主主义者认为,在现实国家中,国家的统治权或为寡头所有,或为众多的利益团体所分享。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民主的实际意义就是权力为众多的自治团体所分享。社会集团之间通过不断竞争和妥协来获得对国家的控制权,但谁也不能垄断国家权力。国家被认为是独立于市民社会之外的政治组织,它代表全社会的利益,是实现社会利益和社会秩序的工具。国家的政治职能就是要在各种利益集团之间寻求平衡,而不是偏袒其中任何一方。国家应该保证社会各集团和阶级之间的竞争有序和公正地进行。而当竞争性的集团之间发生冲突时,若国家之外的机构解决不了,政府的官员则可凭借政府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独有控制来运用其最高权力。 多元主义者把国家的政治统治看成是公正的仲裁,把国家视为“社会整体”的托管人、工具和代理人,其实质和精英主义者一样,否认政治统治的阶级性,否认国家实际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3.新马克思主义统治理论流派有哪些?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新马克思主义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张一种自由社会主义,并以此反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又分为工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1)工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①米利本德认为,尽管多元民主理论很巧妙,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并不过时,因为即使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仍然是一个拥有和控制生产资料的阶级,它凭借经济权力把国家作为统治社会的强制机器。 ②在米利本德看来,国家虽然是阶级的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国家,但是国家的行动却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任何国家都有一定的自主性,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国家的自主

中国人大杨光斌政治学导论

政治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基本知识点:政治的概念以及君权神授观、治国说、权力观、政府活动说、马克思主义等政治观;政治的地位与SSP模式;中国古代政治学的特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概况;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之分;政治权力的基础;政治权力的分配。 博弈的政治:博弈是分析利益冲突的框架,又叫对策论,指某些个人或组织作出相互有影响的决策,使博弈的结局不仅取决于本方的行动还取决于对方或他方的相应行动。政治博弈的要素有局中人(参加者有个人、团体和国家)、资源(人口、财富、声望、说服技巧以及职位等)、对策(基于自己的目标和资源以及分析对手而做出的以赢得机会最大化和损失最小化的行动计划)、规则、目标(政治博弈中所追求的财富、权力、社会地位和认可度等)。类型有零和博弈(参加者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与非零和博弈(参与者的得失不相抵,赢家输家不相抵,博弈的局中人不是完全相互冲突的)。 政治博弈的规则:规则是政治博弈中最重要的要素。宪法规定了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颁布的法律法规和决定则构成了相应的政治机制作为博弈的基本规则,习惯和传统作为被社会或社会的特定阶层广泛接受并实践的行为过程与模型也是一种政治规则。规则确定了博弈结果评定、局中人的角色及其相应的权力与责任、参与博弈的限制、越轨者应受的处罚,而且规则具有适应性,往往在博弈过程中发生某种变化。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制度主义:即制度变迁理论.1制度的含义(政治-经济关系构成的硬约束机制和宏观政体论)2制度变迁的方向(由低级向高级)3变迁方式(阶级斗争导致的革命性突变,新马克思主义则强调制度变迁的渐进性)4制度变迁的诸社会关系(关注阶级关系和基于此的权力结构,影响了新制度主义对制度重要性的强调)5对于技术与观念的关系,在强调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把社会进步看成是一套复杂的关系系统互动,而非单纯的技术决定论6对于制度变迁中个人的作用,反对把个人偏好或信念看成是既定的,而把偏好和信念看作解释变量。 政治权力: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是政治关系的中介,是用来实现利益的,而目的能否达到则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结构,权力作用方向与方式、权力运行层次、权力运动的时间性、权力作用的结果。权力的三面,决策权力、影响议题设置的权力及偏好形塑。 权威:权力客体对权力主体自愿的服从与支持。权威是比权力更高一级的概念,权力迫使人服从,而权威对权力客体的安排则被认为是正当的、不应违背的,即权力客体对权威是一种自觉的认同。权威一般是以合法性为基础的,权力要转化为权威要满足合法律性、实际政绩以及执政者具备合法性的道德因素等条件。 政治权力的类型:1强制性权力,甲要求乙做某事,乙不愿但由于受到甲的威胁而不得不去做,关键在于权力主体对可信性威胁的运用,保持政治威力。2功利性权力,权力主体以许诺某种好处来换取权力客体的服从。3操纵性权力,潜移默化地全部或部分改变权力客体的价值观以使其自觉服从权力主体的意志,即重塑人的态度和信仰,如洗脑、宣传和社会化。4人格性权力,即影响力,权力主体以自己超凡的品质和魅力等人格因素来换取人们的支持和服从。 政治系统理论:美国著名政治学者戴维·伊斯顿提出的一种政治观,即把自然科学中的系统方法运用于政治现象分析,将政治体系视为一个履行社会关键职责的系统,是进行资源权威性分配的主体。政治系统一方面有自身的边界,内部有具体的结构,承担着分化了的特定功能,目的则在于实现社会整体的目标;另一方面政治系统又不是与世隔绝的,而是通过特定的机制与文化意识、法律、经济等系统相互作用。政治系统从社会接受输入的支持与要求,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后向社会输出特定的政策产品,政策产品的执行效果又通过反馈机制再次输入政治系统。也就是说,反馈将输入与输出联接起来使政治成为了一个循环往复的持续过程。图解见杨P8。 精英主义:源于古代能人治国的思想,在19世纪末理论化,代表人物有帕累托、莫斯卡、熊彼特等。精英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从来都区分为少数据有统治地位的精英与众多被统治的大众,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是不可能的,寡头政治是铁律。社会中的一小部分人由于具有被社会所推崇的才能和品质而成为精英,他们统治依靠的并不只是经济资源,军事力量、教士地位和管理专长都可能是其统治的基础。而且,与所谓阶级不同,精英基层是开放的,具有制度化的吐旧纳新的机制。古典的人民民主从来没有实现过,将来也不可能实现,人民至多拥有选择具体由哪位精英来统治的权利。因而在精英主义者看来,民主不过是在竞争环境中由民众定期选择政治精英的方式,尤其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一般民众难以掌握复杂的政治事务,政党政治也确定了领袖群体在政治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因而政治过程只能是政治家制造政策产品而民众消费政策产品,民众至多有自主选择统治者的能力而已,人民的授权正是精英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多元主义:带有浓厚的美国色彩,代表人物有拉斯基、达尔等。多元主义认为一元国家观是一种想象,因为国家权力并不是集中在社会结构的某一点而是多元分散的,长期占据压倒地位的精英一般也是不存在的。因而,权力是多中心配置的,代表不同利益的各种中介团体都在力争影响政府的决策过程,通过不断竞争和妥协获得对国家的控制权,但都无法强大到能垄断国家权力,因而权力是由众多自治团体所分享的。国家作为独立于市民社会之外代表社会利益的政治组织,实际是中立性原则下调和社会利益冲突的均衡器,政治职能就是要在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寻找平衡且保障其竞争的公正和秩序。因而,国家就是公正的仲裁者,是社会整体的托管人和代理人,是实现社会利益和社会秩序的工具。多元民主就是由多元的社会自治团体主导政治过程,权力安排实际是利益集团调价还价的结果,政策则是政府调和这些集团冲突的结果,民众通过各种利益集团实现广泛而有效的政治参与。不过利益集团式政治也存在着加剧政治不平等、扭曲公民意识和使议事日程不正常等问题。 古典主义与旧制度主义政治学:从古希腊到19世纪的政治学都属于古典主义范畴,典型特征是1规范性活动,即强调道德、伦理和价值判断2关注对理想社会的描绘3关注政体设计。简而言之,古典主义政治学就是关于政治制度的价值性和规范性探索,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理论更是直接改造了西方世界。出现于19世纪末的旧制度主义继承了古典主义传统,关注于对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描述和设计,其特征为1政治制度与政治价值的统一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合一性2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3制度中心主义与制度决定论,认为良好的制度设计将对社会带来全局性的好处。 行为主义政治学:20世纪初开始形成并在20世纪中叶达到顶峰的政治学研究范式,如政治系统论、政治沟通理论等。反对古典主义的价值性研究而主张政治学的科学性。特征,1关注政治活动者的行为,拒绝机构研究法,强调研究个体行为和态度,关注政治过程的研究2.大量使用科学方法,把资料的量化当作重要目标3.强调社会科学的统一,大量引用经济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4.主张价值祛除,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出具有普世性的理论模型。评价,1个体主义的微观研究视野使人们意识到了个人偏好选择对政治过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大力的跨学科研究也大大丰富了政治学研究方法,使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并丰富了政治学的理论源泉2完全的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过度强调数量分析而忽略制度结构和价值体系给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局限性,绝对的微观视角分析得出的结论可能存在着根本性错误。 理性选择主义政治学:在反思行为主义中形成的,依然坚持行为主义的个体主义为方法论,而引入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并以此为核心命题,认为政策产品是政治人在利益驱使下经过理性计算而形成的个体偏好选择集的互动结果。由经纪人假设展开的理性选择主义大大提高了行为主义的理论性,开启了人们的新思维,使人们理解了政治中的自利行为、腐败、政治失败等现实问题并看到个人偏好对于政治的影响,但还是忽视了制度、道德等因素对政治行为的制约,而且只关注理论的推敲演绎而缺少经验论证,使用的假设违背常识,得出的一些结论也难说正确。1社会选择理论,代表人物是阿罗。他假定个人是理性的,探求如何将个人偏好加总为社会整体偏好以及社会作为整体是否有明确偏好,即民意问题。阿罗不可能定理认为,无论用什么方法综合人们的偏好,都难以形成稳定的多数和均衡态势。但实际上,人的活动和选择常受到道德、制度等因素的限制,致使某些特定偏好顺序无法排列,这时部分均衡是可能出现的2集体

政治经济学笔记重点

政治经济学笔记重点 一个中央财经的朋友上辅导班的笔记重点部分 下面内容都是老师补充或者完善书上的内容整理的,有名词解释,也有论述。 名词解释所答的点要全,并且一定要表现出一种关系,如商品体现什么关系,剩余价值体现什么关系等,论述给出的只是思路,你可以适当扩展一下。 “……”表示省略部分,你自己加,书上都有。 以及下面未列出的课后习题在书本上都能找到答案。 注:下面内容只是补充内容,其他课后题要都要背的。 第二章 1、商品经济:①、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生产交换的经济形式;②、商品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2、商品: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②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③是物的外壳掩盖下的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3、交换价值:①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②交换价值的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通过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③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价值:①这种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就是价值;②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③是一个历史范畴 5、具体劳动:①这种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 ②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③具体劳动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6、抽象劳动:①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成为抽象劳动;②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试题;③反映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7、市场经济:①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②是商品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8、劳动二重性学说的作用:①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②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③为政治经济学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三章 1、货币:①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②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自发产生的;③具有价值尺

育明考研:2013年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研比较政治经济学笔记

七月一日之前推出全国58所院校行政管理视频和资料,优惠价为1680元-2500元。越早越优惠。。。还赠送最后三套押题卷和公共课阅卷老师一对一的点评指导。 育明教育包揽2008-2013年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状元!2008年第一名郭同学398分,2009年第一名冯同学418分,2010年第一名葛同学398分,2011年第一名周同学384分,2012年第一名王同学402分,2013年第一名郭同学402分。育明教育:《比较政治经济学》复习指导笔记 1.国际政治经济学与比较政治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P7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重点在国际层面的政治、经济关系。例如:霸权稳定论(theory of hegemonic stability)比较政治经济学的重点则在国内层面,比较不同国家或者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运作。例如:发展型国家理论(theory of developmental state) 区别与联系: (1)国家间的关系和国家间的比较 (2)国际层面与国内层面的互动 2.比较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发展及现状?P9-15.

3.全球化对比较政治经济学的影响?P15. 4.现代国家与经济崛起的微观基础: 国王(武装)、贵族(土地)、商人(贸易)与教士(信仰)的互动 中世纪欧洲政治经济的特点: 政治:政治割据。 经济:封建生产方式。 5.国家自主性。P29 6.现在经济与现代国家的关系?P30-31 这两者的发展是同步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根源都是欧洲长期激烈的军事竞争。 首先,现代经济为现代国家在完善机构、制度、推动军事科技变革、满足军队和战争的日益增大的财政需求方面提供了支持。 其次,现代国家应对军事竞争的策略、措施则决定和促进了现代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现代国家军事竞争迫使国家强化国内统治,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统一国内市场,而统一的国内市场对现代经济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现代国家主动支持和推动对市场经济这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尝试。第三,现代国家为现代经济提供了安全保护、财产保护,并且以法规的形式保障私有产权,这就为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现代国家还促进了现代经济所需要的资本积累。 7.现代国家系统的特点P39,国际市场的特点P43 。 8.英国霸权下的国际经济体系的内容,以及衰落的原因? 英国体系的中心-边缘关系是由两条主线连在一起的。一个是贸易,一个是金融。 英体系的衰落是国际、国内双重因素造成的:P52-53 9.波拉尼“双重运动”与全球化。 10.“嵌入性自由主义”P55。分析美国“特保案”。 11.英美体系的区别?P57 12.“出口导向战略”与“进口替代战略”的涵义与比较,以及存在的问题P60-61,应对措施P68。以汽车产业为例来分析。 A.涵义及比较: 出口导向战略,以贸易为中心,是一个依靠国际市场、以促进出口带动产品升级的发展战略。它是先出口以自己资源禀赋为基础的产品,然后利用外贸带来的资本再开发和出口其他产品。产品升级是出口导向战略的根本。一方面,------,另一方面--------。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政治人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九章政治人 一、名词解释 1.政治人(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研) 答:政治人就是指公民以及在政治公民中产生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政治家。人总是要处于社会关系之中,但人并不必然要进入政治关系中。一方面,政治制度不发达会限定某些人作为政治人的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即使享有政治权利的人并不必然去享用属于他们的政治权利。政治人指的是进入到政治关系中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政治家。 2.市民社会 答:市民社会是指基于权利观念的平等主体——个人、企业或其他社会团体——所组成的,相对于国家权力拥有自己独立自治空间的共同体,强调公民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这种共同体是一种具有内聚力和广泛包容性的较为持久的社会组合。市民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①内部各主体平等;②外部与国家相对独立;③与国家的关系依法双向互动,即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国家的权力与市民社会的权利可以相互作用,任何一方都不应当、也不可能将对方置于自己的绝对控制之下,两者的关系应当统一于有利于整个社会健康存在和发展的有机平衡的状态之中。 3.政治选举与政治投票(南京大学2005年研) 答:政治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

为方式。政治选票是政治选举的一个方式与途径。它们同属政治参与的方式。 二、简答题 1.政治参与的共时类型。 答:政治参与的历时类型是从纵向历史发展所作的划分,而其共时类型则是从横向表现形态方面所作的划分,其划分标准在于公民是否对于自身权益具有行为能力以及是否作为。 (1)根据这种划分标准,政治参与的共时类型主要有自动参与、动员参与和消极参与等三种。自动参与是公民基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而自觉地对政治过程施加影响的行为。动员参与是公民因受他人鼓动或响应政府号召而发生的影响政治过程的活动。消极参与指的是公民出于自觉或不自觉的原因而对政治问题漠不关心或对政治活动采取消极行为。 (2)政治参与的共时类型,在政治现实之中并不像在政治理论上那么容易分辨。任何国家实际的政治参与状况,都是动员参与、自动参与和消极参与三种共时类型的混合,所不同的是三种类型在不同条件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合方式。一般情况下,民主程度高的国家自动参与作用的范围就大于其他类型,民主程度低的国家消极参与的作用范围就大些,而在介乎二者之间的转变过程中的国家动员参与的作用就比较突出。 政治参与的三种共时类型之间呈现出一种动态关系。最初是属于消极参与行为状态的,在他人或政府的劝说或诱导之后,会转变为动员参与行为,动员参与又会逐渐转化为一种自愿地表现公民责任的方式,即内化为一种自动参与行为。反之,最初是自动参与的行为也可能因受到操纵而成为动员参与,当动员参与失败或者参与者责任感遭受打击之后,还可能继续下降为消极参与,如政治冷漠行为。当然,这三种类型之间的动态关系并不影响三者作为(3)政治参与类型的内在规定性。政治参与的共时类型,对于分析各国的政治参与状况是很有用处的,它们比单一的投票率分析更能说明问题,因为共时类型的分析能反映出政

南京大学政治学原理笔记

南京大学政治学原理笔记 第一章政治生活与政治科学 一、人类生活中的政治关系 1、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禽兽:没有谈政治的能力,以本能存在,不能用道德规范去约束,政治对其太高尚。 天使:没有谈政治的必要,其生存环境超越了政治,政治对其说太下贱。 人:为了规则,人有谈政治的可能与必要,人生存在世俗世界中,既有协调而又有排斥面,人们之间有共同的利益,又有不同的利益,这种利益具有排他性,会产生利益纷争,为了延续人类的种族和生存,就需要办法(政治、道德)去解决。 2、马克思对其命题的三个补充 ⒈社会性:把人看成政治动物,不能从抽象的人性去理解,而应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去理解。★政治关系是一种特定类型的社会关系,政治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事实。 ⒉历史性:把人看作政治动物,不能凝固、僵化地理解,而只能具体、历史地理解。 ★(宏观→人类)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就有也不永远存在下去,它是随国家的产生和阶级分化而产生的具有严格意义的政治,会随着国家和阶级的消亡而消亡。 ★(微观→个体)政治社会化、政治入伍。 ⒊复杂性:把人看作政治动物,不能简单、机械地理解,而应综合、全面地理解。 ★从整个社会范围说,政治关系的表现可能是较为纯粹的,也可能是较为隐蔽的。 ★从主体承现者说,发生在个人身上的政治关系,可能是直接的,但大量是间接的。 ★从实践活动说,个人认识政治生活的方式与程度,同他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与程度,可能是对应的,但也可能是有偏差的。 认识:深刻了解无知 参与:积极关心冷漠 二、政治生活的科学分析 1、政治学学科建构的论辨 政治学能够成为科学吗? 肯定答案:能像数学、物理一样作解释、预测。 否定答案:反对理由①政治行为的主观性 ②政治事件的非重复性,历史是惊人的相似。 ③政治评判的价值倾向性 综合:政治学能成为科学。价值目标的提:客观根,价值目标的实现:客观条件,可以找到客观规律,但同时,政治必须考虑人的主观性、复杂性。 2、政治生活的本质规定 ⑴道德(→天使)孔子:“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孟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⑵权力(→禽兽)韩非子:“术异则事异,事异则务变”、“先王所期者,利也;所用者,力也”、“君无术则*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必不可一无,皆帝天之具也”。 马基雅弗利《君主论》 ⑶马克思主义: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①政治的“受动性”政治由经济决定。 ②政治的“能动性”为获得自身利益而介入政治,掌握运用公共权力,掌握政权,分享政权,向政权施压。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二篇 政治意识【圣才出品】

第二篇政治意识 第三章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 一、概念题 1.政治文化(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研;河北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1年研;华侨大学2011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2009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四川大学2010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研) 答:政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倾向。 2.政治心理(华东理工大学2007年研) 答:政治心理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其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关系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而这些因素的综合,构成了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 3.政治动机(武汉大学2011、2007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0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年研)

答:政治动机是政治心理的若干构成要素之一。它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它隐藏在人们的政治行为背后,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 政治动机作为一个心理过程,是由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和政治目标两个方面有机构成。政治动机是构成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 4.政治情感(四川大学2011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年研;南京大学2009年研;武汉大学2008年研) 答:政治情感是指社会成员以政治认知为基础,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社会成员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之感、爱憎之感、美丑之感、亲疏之感、信疑之感等心理反应的统称。 5.政治态度(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研;南京大学2009年研) 答:政治态度是指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及其实际形态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对特定政治权力、政治权利、政治制度或肯定或否定,或赞成或反对的倾向状态。与其他政治心理构成要素相比较,政治态度有着自己的特点:①政治态度是特殊的心理要素。它不是心理反应本身,而是对心理反应的一种规定。政治态度是由政治认知成分、政治情感成分和政治动机成分构成的。这三种成分的不同组合和配置便构成了政治态度的不同内容。②它是综合性的心理要素,这就是说,政治态度既不是与其他心理要素并列存在的,也不是在其他心理形成时形成的,而是其他心理要素形成以后的心理结果。当政治心理活动表现为特定的政治态度时,它已不是某一心理要素的单独表现,而是一种包括政治意识、政治价值和政治信仰在内系统而且定型的信念体系。政治态度在政治心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状元学长分享】2017央财行管考研逄锦聚《政治经济学》重点笔记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 第四章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 (本章每年必有题出现,大题小题都有可能,重点在资本循环和 周转这一块) 一、名词解释 1、资本P69★★ ①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的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 ②资本是一种运动,不是物体,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资本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④资本的基本特点:增殖性、运动性、返还性、风险性。 2、无形资产★★★★★(已不是课后题) ①是指市场主体所占有和使用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特有经济资源,它可以较长期的为该主体提供一定的特殊权利,或有助于该主体取得一定的收益,通常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版权等; ②无形资产的主要特点是: ⑴具有非实物形态; ⑵它的存在使占有者或使用者借以取得单凭有形资产无法获得的收益; ⑶可有偿转让,某些无形资产还可以无限次向多个使用者重复转让使用权; ③无形资产的估价主要依据其潜在的获利能力,随着市场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围绕无形资产开展的经营和竞争显得越发重要, 3、剩余劳动(已不是课后题) ①是指一定时期内劳动者的劳动中超出必要劳动的部分,它会受工作日长短和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影响; ②剩余劳动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 ③在资本所有权和劳动力所有权相分离且劳动力进入市场的情况下,剩余劳动采取了剩余价值的形式。 4、生产成本P72 ①就是为生产商品和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而发生的资本耗费; ②生产成本的范畴对于企业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⑴生产成本构成了企业产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也是衡量企业盈亏的界限,对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有重要影响; ⑵生产成本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⑶生产成本也影响着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 ⑷此外,生产成本的回收状况,也关系到企业对原有正常生产规模的维持能力; 5、资本积累(重点!)★★★★★ ①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即利润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得以扩大的过程,叫做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②资本积累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剩余价值或利润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③资本积累的动因是资本增殖和市场竞争; ④资本积累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利润率、预付资本的大小、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积累率等。 6、资本积聚(06名解,3分) ①资本积累引起了资本积聚。 ②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现量的扩大。 ③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前提和基础,资本积聚则能通过资本规模的扩大来增强资本积累的能力。 7、资本集中P73★★★★★ ①是指把若干个已有的、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②资本集中的主要途径有:并购、联合和发行股票、债券等。 ③资本集中的两个杠杆:竞争与信用。 8、风险投资(重点!)P76★★★★★ ①风险资本的运营即风险投资,是资本经营的一种特殊类型。风险投资就是将资本投向蕴含高风险、高收益和高成长可能性的中小型高技术企业或项目,并以一定方式介入该企业或项目的管理和运行,在取得成功后既获得资本的高额增殖又实现资本回收的投资行为。 用于风险投资的资本通常是通过一定机构和方式向社会各类机构和个人筹集,因而风险投资也是融资行为和投资行为的结合。经营风险资本的机构和个人就是风险投资者。 ②与一般的资本经营相比,风险投资的主要特点是: ⑴投资对象是高技术,新兴产业的企业或项目,因而是一种具有创新效益的资本。 ⑵追求未来高额资本收益并主动承担高风险。 ⑶在投资的同时往往也参与管理或提供辅导、咨询等服务,目的是降低投资的风险。 ⑷具有资本主动退出的要求和机制。 9、资本循环P78★★★★★(99年简答10分,02年简答6分)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五篇 政治发展【圣才出品】

第五篇政治发展 第十三章政治现代化 一、概念题 1.政治革命(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年研)答:政治革命是指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的基础上,社会政治力量为变更政权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的激烈活动。从社会政治发展的意义上看,政治革命是社会历史过程中政治发展的特定方式和途径,政治革命的斗争锋芒“都是针对在此以前实行统治的阶级的”,其历史发展的作用在于打破旧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推翻旧的政治制度,代之以新的政治关系、政治秩序和政治制度,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政治革命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暴力革命和非暴力的和平过渡。 2.政治改革(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研;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1、2008年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研;华侨大学2011年研;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研) 答: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3.政治发展(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研) 答:政治发展是与经济发展相伴生的概念。在现代政治学中,政治发展既可以用来指某种过程,又可以用来分析作为政治变迁的结果。 ①作为过程,政治发展是指政治目标的运动或政治运动的方向。人们总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评价政治发展的目标,尽管政治发展中有暂时的逆转。 ②作为结果,政治发展是一个复合概念,即政治发展包括若干不同的成分,而其中的不同成分又是相互关联的。 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多方面的,政治现代化是一个重要方面。政治现代化既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又是一个相对静止的概念。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是其两个重要的方面。政治民主既是政治发展的目标,又是政治发展的手段。人权是政治发展的终极目标。不管是政治现代化,还是政治民主化,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和文化权利的提高。 二、辨析题 政治改革与政治革命一样都会引起整个政治关系和政治体系的质的飞跃。(西南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都会引起整个政治关系和政治体系的质的飞跃。(西南大学2010年研) 答: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具体分析如下: 政治改革和政治革命的区别: (1)从目标追求来看,政治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现有的政治秩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和政治制度的彻底变更。而政治改革则以不破坏现有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前提,其目

政治学原理考试笔记—王彦霞老师主讲

1.什么是政治? 政治是人追求利益和公共权力的种种活动及其产生的各种关系。出来个体或群体在追求经济,安全方面利益而产生的活动及形成的关系可能不属于“政治”之外,人对其他利益的追求大部分都属于“政治”范畴。 2.什么是政治学? 政治学是一门以研究政治行为,政治体制以及政治相关领域为主的社会科学学科。狭义的政治学是指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术努力,广义的政治学是指研究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术努力。综上,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3.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存在哪些模式? 三种。 第一,国家与社会的合一模式。这一模式又分为社会包融国家及国家吞并社会两种情形。 前者是指社会事务与公共事务统一,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致,国家融于社会之中的情形,后者是指全部社会生活都处于政治国家的直接控制之下,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简化为政治内容的情形。 第二,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模式。这一模式又分为社会先于和优于国家的模式以及国家高于社会的模式。启蒙学者的市民社会理论属于前一模式,认为社会决定国家,国家只是社会的工具。黑格尔则是后一理论的代表,他认为社会具有自私自利的性质,必须需要国家凌驾于市民社会之上进行强有力的调控,这样才能解决社会中的矛盾。第三,国家与社会的交融模式。国家与社会相互碰撞并在中间地带形成一种重叠与胶着的状态,这就是“第三领域”。它包括具有一定组织结构形式,以社会的或民间的名义创办,不为国家所有,实行独立运营管理,并不以赢利为目的,从事社会服务活动的各类文化组织,福利组织和公益组织。它的出现形成了国家与社会的交叠,它是国家与社会之间争夺,冲突和互动的主要场所。 4.试论从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看国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哈贝马斯看来,国家与公民社会是三重结构,全部社会生活划分为私人领域即市民社会,公共舆论领域和公共权力领域即国家。国家权力通过公共舆论领域而获得其合法性,而民众则通过公共舆论领域挑战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并提出权力要求。 自由主义学者认为市民社会是个性得以保留和发展的领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只有在市民社会获得充分自治的条件下,才能保证社会的多样性和形成真正的市民认同,从而为民主国家创造合法性基础。国家权力对市民社会的干预不仅是不正当的,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无效的。黑格尔主义者认为,市民社会是以私人利益为基础的名利场,是相互冲突,争权夺利的自然状态,主张以国家的共同力量控制市民社会。 当代政治学中一种折中的观点认为,国家与市民社会利弊参半,因此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关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有两种基本观点: 第一,国家政权与市民社会是一种对抗性关系。这种观点认为国家政权与市民社会应该截然分开,互不侵犯。市民社会的政治功能基本定位就是对国家权力的规范。国家权力的扩张有可能对市民社会的自主性构成伤害,压制市民社会的成长,同时,市民社会自主性的扩张也会影响政府的决策,导致国家自主性的弱化。 第二,国家政权与市民社会是一种互动的相互依存关系。国家政权与市民社会在分离的基础上也互为条件,国家政权的自主性将会强化其作为“仲裁者”的角色,从而以中立的态度调节市民社会的矛盾,否则市场经济的不平等特性将会破坏经济自由权的运行。而市民社会的自主性则保障了公民的自治权利和充分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也为政治民主创造了基本调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