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历史要籍复习资料

历史要籍复习资料

历史要籍复习资料
历史要籍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前汉记:有30卷,荀悦撰。这就是一部编年体西汉皇朝史,也就是中国史学上最早得编年体皇朝史;其记事起于刘邦之兴,止于王莽之呗,根据《汉书》编撰而成,此书得特点就是创造了“连类列举”得编纂方法。

2、后汉纪:就是编年体东汉史,东晋袁宏所著。记事溯自新王莽元凤四年(17年)绿林起义,止于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魏代汉。全书30卷,21万余字。

3、记事本末体:记事本末体创造于南宋袁枢得《通鉴纪事》,记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自编年月,自为首尾,前后连贯,又不重出。把人物在历史上得活动得年代与所起得具体作用,结合具体得历史事件加以叙述,使读者既详其事件得原委,又了解人物在事件过程中所起得作用。记事本末体就是一种较好得编撰方法,它眉目清楚,读者一目了然,能获得较系统完整得历史知识,但其也存在缺点,从总得保存史料得作用上瞧,它不如编年体与纪传体。它只能从全部历史中选择某些方面作系统叙述,而不能对全部历史作全面系统介绍,这就是它得局限性,它也为史学得发展开辟了一条新得途径。

4、《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为《隋书》十志中最为重要得五志之一。《经籍志》记载于汉以来至隋朝六百年书籍存亡得情况,就是我国现存最古老得第二部史志目录。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著录书名及卷数,又常附以简要得注释,注明著者及书得内容真伪及存亡残缺情况。这样既能反映隋朝一代得藏书,又能显示六朝时代图书变动得情况。《隋书、经籍志》所采用得图书分类法,直接影响了后世私家书目分类得体系,直到清代相沿未变。

5、《日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得读书笔记。她自著此书得目得在于“明道”、“救世”为宗旨。书中论述涉及到经义、政事、世风、科举、礼制等,内容非常广泛。此书资料丰富,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就是一部包含其思想、政治见解等内容得重要著作,书中表现了她经世致用得史学思想。

6、顾炎武:顾炎武就是明末清初得一位杰出得历史学家、思想家,她与王夫之、黄宗羲号称明末清初三大儒。明末清初曾参加武装抗清,失败后坚持不仕清朝,她得著作十分丰富,其中《日知录》就是代表作,顾炎武得特点就是经世致用,她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地方自治,展现地方经济,还主张改革官吏得选拔制度,按地方政区人口推举人才。经济上她主张人人为私得积极性,发展地方经济,还主张改进赋税制度,反对官府苛捐杂税。

7、杜佑:唐中叶宰相,重要得政治家、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人。早年以荫入仕由地方僚佐升至封疆大吏。杜佑生活得时代,唐朝由盛转衰。她目睹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得巨变。为了寻求解决时弊、拯救危难得方略,从代宗元年开始,将与社会生产、民生利弊、国家安危密切相关得历代典章制度集中整理,研究其沿革废置,损益变化得过程,探讨利弊得失,以历史就是非“未来金龟镜”,撰成二百卷得巨著《通典》,为典章制度史得先河。此外还撰有《理道要诀》一书,系《通典》得要义,被朱熹称为“就是古非今”之书,今已亡佚。

8、政书体:政书体又称典志体,典制体,以典章制度为中心,记叙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它以分门类别为表述上得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典志体史书就是从纪传体史书中得书志分离而来,发展为独立得体裁。中国古代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得典志史就是唐代史家杜佑所撰得《通典》。

9、《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就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撰。全书294卷,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2年得历史。司马光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攫取其要,撰编年史,此书用详实得史料完善了编年叙事法,作者通过史论表明了自己得态度与观点。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对礼乐、文学、地理也有较详细得记录,对经济文化等典制基本未涉及。其目得就是从政治上总结历代统治经验教训,为封建统治阶级挺高一部教科书,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后世多为效仿,产生了深远影响。

10、司马光:北宋时期著名得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资治通鉴》《稽古录》。司马光得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得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就是我国最大得一部编年史。在政治观点方面,司马光主张法制永远不变,其政治思想比较保守。

11、郑樵:郑樵就是南宋时期著名得史学家、目录家,她读书治学兴趣广泛,通百家之学,同时还注意把书本知识得学习与实际得观点结合起来。她得著作很多,《通志》就是她得代表作,《通志》中得‘二十略’就是全书得精华,涉及诸多领域,堪称世界上最早得一部百科全书。

12、《通志》‘二十略’为郑樵所写,‘二十略’即:《氏族略》、《六书略》、《七音略》、《天文略》、《地理略》、《都邑略》、《礼略》、《谥略》、《器服略》、《乐略》、《职官略》、《选举略》、《刑法略》、《食货略》、《艺文略》、《昆虫草木略》、《图谱略》、《金石略》、《灾详略》。

‘二十略’得突出成就,就是把历代饿典章制度、学术文化加以分门别类,探索其演变过程,有助于辨明事物得性质,逐渐掌握其基本特征,形成一门门专门得学问。‘二十略’起止上古,下引至唐,有得至北宋,在内容上比杜佑得《通典》要广阔得多,充实得多。

13.三通:文献中得三通泛指唐代杜佑得《通典》南宋郑樵得《通志》、宋末元初马端临得《文献通考》。《通典》就是我国古代保留至今得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通志》就是一部纪传体;《文献通考》记载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得历朝典章制度。

14、《元与郡县图志》:唐代李吉甫所撰,成书于唐宪宗元与八年,仿《括地志》体例,以元与时全国行政区划为准,依十道分卷,据四十七镇分篇,篇首各冠地图。所记开元、元与户数、乡数、贡舞名品、各地境界及去长安里程,具有极高得史料价值,就是我国古代保存下来得最早得一部比较完整得全国地理总志。

15、会要体:会要体就是我国古代史书得体裁之一,从概念上讲就是分类记载某一朝代或一段历史时期得典章制度得史籍,创始于唐代。会要就是依朝代汇集史料得,内容多为典章制度,也有载有史事得。各会要分类有门与目两级,一般有十几门,目则三五百不等。它兼有工具书与资料汇编得功能,可供查检,可供通

览,就是一种独特得史书。

16、《华阳国志》:就是东晋常璩所写,就是我国现存最早得一部方志史书,它结构严谨,史料可靠,就是古代方志史书中最完善得一部。其记事上起巴、蜀二国得传说时期,下至东晋穆帝永与三年成汉政权得灭亡,全书十二卷,约十一万字。

17、钱大昕:清代史学家、汉学家。字晓征,一字辛楣,号竹汀,江苏嘉定人。钱大昕就是中国18世纪最为渊博与专精得学术大师,她在生前就已就是饮益海内得著名学者。她学问渊博,治学以考史为主,兼通天文、力算、金石、音韵、训诂、文字学等,一生著述丰富,《廿二史考异》就是钱大昕一生考史得结晶。

列举题

1、“十通”各个书全称

《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

2、唐宋时期几部较为著名得方志书名著

李吉甫(唐)《元与郡县图志》、乐史(宋)《太平寰宇记》、王存、李德刍、唐曾肇(北宋)《元丰九域志》

3、唐修八大正史得名称及作者

1、姚思廉《梁书》《陈书》;李百药《北齐书》;令狐德棻《周书》;魏征《隋书》;房玄龄《晋书》;李延寿《南史》《北史》

4、《新唐书》《旧唐书》《新五代史》

《旧五代史》得时间及作者

(1)《新唐书》编修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历时十七年,到仁宗嘉佑五年(1060年)完成,为欧阳修、宋祈撰

(2)《旧唐书》修编于公元941年2月至945年6月,共历时4年多,为后晋刘昫等撰

(3)修编时间分析大概在公元1060年至1072年,为欧阳修撰

(4)修编于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费时一年,为宋代薛居正等撰

5、清代三大史考名著名称及作者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赵翼《二十史塔记》

6、会要体得著名史籍

王溥(宋)《唐会要》、《五代会要》;徐天麟(南宋)《西汉会要》、《东汉会要》;徐松(清)《宋会要辑稿》

7、为什么说《隋书》得精华在于十志?

《隋书》十志就是《隋书》得精华,原名《五代史志》,故其内容捡记梁、陈、北齐、北周、隋各朝得典章制度,不过以记隋朝为主,但有得志又不以五朝为限,甚至上溯到汉魏晋时期。先梁,后陈,次北齐,然后北周,最后就是隋,条理清楚,记叙机有系统。十志撰写得成功,一方面就是由于撰写诸人都就是学有专长得学者,故能做到论述精确、材料丰富;另一方面,也可以瞧出综合五代为志,可见历代典章制度得因革损益,可以统观会通,就是修史得一种良法。

8、明末清初三大史学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比较

相同点:(1)反封建专制(2)批判得继承传统儒学(3)思想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得要求。

不同点:(1)黄宗羲政治上激烈得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得民主思想,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2)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主张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指出‘亡国’与‘亡天下’得区别,具有强烈得爱国色彩。(3)王夫之就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得集大成者,认为‘气理相依’,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9、清代章学诚对方志史得发展有何贡献?

首先,她提出‘志为史体’;其次,关于方志史得内容,她认为应该就是无所不载,为国史所取载;再次,章学诚对方志史得体例有所创新:1、她认为,志、典志、文选三书相辅相行,缺一不可,章学诚关于方志立三书得主张,就是方志体例得革新。2、为保存方志得材料,提出在州县设立志科得建议。

10、编年体、记事本末体、政书体几种体例得优劣做比较:

编年体优:按时间顺序记事,诸事共载于一篇,使读者很容易了解在同一时间内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整个国家得形势如何。

劣:因为按年记事,一件事如果经历了几年或几十年,散记在数年或数几十年之间,混杂在数十百件事之内,读者要想了解一件事得来龙去脉,必须付出很多劳动,来从事翻阅。

记传体优:以事为纲,因事命篇,祥记一事原委。

缺:以人物为中心,常把一件事分在很多人得纪传体上叙述,使历史事件得叙述不免支离与重复,造成‘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辩’

记事本末体优点:以事件为中心,每事各祥起迄,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前后连贯,又不重出。它眉目清楚,谐趣明白,使读者一目了然,能获得较系统完善得历史知识。

缺点:记事本末体只能从全部历史中选择其某些方面作系统叙述,而不能对全部历史作全面系统得介绍,这就是它得局限性。

11.马端临时《文献通考》对比杜佑得《通典》有何史学发展

《通典》有何史学发展?

(1)《文献通考》所记载得内容比《通典》更广泛,门类不只就是分得更仔细一些,而且也更齐全一些。(2)《文献通考》编纂方法比较好(3)《文献通考》

虽然因袭《通典》,但从实用价值来讲,却超过了《通典》。

12、宋末元初马端临对古代文献学有何发展?

(1)对文献学这一概念进行全新解释,成为后学得标准概念(2)文献学更进步更完善,尤其就是《通典》得总叙就是中国古代文献学至关重要得文章,就是文献学史上得大纲(3)文献学得目录分类,由九门发展成为后来得二十四门

13、章学诚与刘知几得比较

异:1、对古代史籍得划分上:“六家二体”,就是刘知几对古代史籍得划分,侧重于史书形式与内容得把握,其《史通》,以《六家》、《二体》开篇,总括古代史籍,章学诚就是侧重于史书得性质与作用上去把握古代史籍,将史籍区分为“记注”与“撰述”两大门宗。

2、在史才论方面,刘知几在历史上首次提出史才问题,提出了史才得“三长”,说‘才、学、识’与评定史才优劣得标准

3、章学诚。提出史德外,又提出了文德,在体裁论方面:刘知几主张编写断代得编年史,反对写司马迁得通史

4、章学诚对史书得体例采取了历史得观点,取其所长,不以偏概全,她一方面肯定通史,认为通史撰述能够“纲纪天人,推明大道”,另一方面,章学诚也认为通史并不就是唯一得好体裁

5、在编纂内容上:刘知几为了达到劝善惩恶实行名教得目得,在编纂内容上主张在以往史书“五志”得基础上广以“三科”,一曰叙沿革,二曰明罪恶,三曰族怪异。此外,刘知几还认为应加上都邑志、氏族志与方物志

6、章学诚在史学内容上极大地扩充了史学得范围,提出了“六经皆史”与“六经皆器”得观点,正确论述史料与史观得关系,反对空谈义理,强调经世致用

7、刘知几反对在写作时随便加形容词,她认为“虚加练饰”轻事雕彩,或体兼赋烦,词类徘优。章学诚在历史写作方法上提出了“义理、名数、文辞”就是文章得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

14、前汉纪对编年体得发展

在编年叙事上,引进了类比材料得方法,即记一事,同时又将有关得事附记在一起,不机械地按时间顺序排列材料,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编年体记事首尾不能连贯得弊病。它在记叙人物活动或重要时间时,根据需要,有时补叙前因后果,有时兼记同类得人与事,这样,就使编年史同记传史一样能广泛地记载历史事件、人物与典章制度。正因为《前汉纪》在我国编年史得得发展过程中起过积极得作用,产生过深远得影响,它被视为我国断代编年史得最早得代表作。

15、唐代史学得突出成就

唐朝出现得两部史学新著就是《史通》与《通典》。《史通》就是唐朝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撰写得我国古代第一部有关史学评论得专著。作者在该书中对过去得史书详加评论,深刻揭示了纪传体与编年体史书体裁得优劣得失,主张修史要据事直书,不能阿世曲笔。并指出史学家须具备才、学、识三长,才能写出好得史书。

此书奠定了我国史学理论得基础,对后世史学得发展起了极大得推动作用。

《通典》就是唐人杜佑撰写得我国古代第一部记载典章制度历史得专史著作,共二百卷。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对上起三皇五帝直至唐代宗时期得每一项典章制度,都追根溯源,详细叙述了它们得沿革变化,完备详赡,具有极为重要得史料价值,并开创了典章制度专史得编撰体例。

1、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人(今浙江德清人),南宋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南朝名相。少时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从20岁开始,历时20余年,撰成《晋书》120卷。487年,奉诏修《宋书》,一年完成。另著有《齐纪》、《梁武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四声谱》等。皆佚

2、《宋书》就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述南朝刘宋王朝自刘裕建基至刘准首尾六十年得史实,为沈约所撰。全书一百卷,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作者根据何承天、徐爱等所著宋史旧本,旁采注纪,撰续成书。

3、《五代史志》唐贞观年间,梁、陈、北齐、周、隋五朝得史书修成后,均没有设“志”,贞观十五年,诏令于志宁、李淳风等修撰“五代十志”,历时十五年,到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完成。“五代十志”共包括: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等十志,原为单行本,后各入《隋书》。十志所述得典章制度,并不限于梁、陈、北齐、北周、隋,如魏及南朝宋、其都涉及到了。因此可以弥补“五代史”无志之缺憾。

4、曲笔历史编纂术语。为当权者隐瞒、曲折历史得真相。故为曲笔,与“直笔”意思相反。

释义:1、古时指史观不据事直书,有意掩盖真相得记载;2、指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得笔法,故作曲笔;3、不直接写自己得情感,而就是通过她人对自己得情感来写出自己得情感。

《宋书》沈约,字休文,纪传体断代史。全书上起宋武帝永初元年,下至宋顺帝升明三年(479年)共100卷,计帝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无表。成就:首先八志材料丰富,有古代叙述到宋末,可以考见前代典章制度得全貌。其次《宋书》纪传多效仿《汉书》,收载皇帝,大臣得重要诏令及奏疏,保存了很多珍贵得史料。此外,《宋书》创带叙法,这也就是作史得一种良法。所谓待叙法,就就是其人不必立传,但有事可叙,则将附叙与其有关得某人传内。

《南齐书》萧子显,字景阳,兰陵郡兰陵县(今浙江常州市)人《南齐书》共五十九卷,包括本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记载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齐与帝中兴二年(520年)共24年南齐得历史。

成就:《南齐书》叙事简介,各志与“类传”,除少数外,一般都有序文,概括全篇内容,说明作者旨意。本书就是现在研究南齐历史得重要书籍。缺点:“赞”与“论”重复多余,只要其一便可。《南齐书》不仅为她得祖父萧道成作本纪,竭尽颂扬回护之能事,而且还为其父豫章王作传,备极表扬,颂美。萧子显将她父亲单独立一传,排在文惠太子之后,以示尊显。

《魏书》魏收字伯起,钜鹿下曲阳(今河北省晋县)人。《魏书》一三零卷,

计十二篇,列传九十二篇,志十篇。帝纪十二篇共十四卷,记述从道武帝拓跋珪登过元年(386年)建立魏国开始,至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八年(550年)东魏灭亡,共165年得事迹。

成就:此书就是研究北魏历史最原始得著作,客观而论,《魏书》还就是一部比较好得史书,不仅史料价值较高,而且在编纂体例上也有一些可取之处。

《前汉纪》荀悦,字仲豫,共十三卷,与《汉书》一样记事起于公元前206年刘邦称汉王,终于公元前23年王莽灭亡,共299年。

成就:《汉纪》在编年叙事时,引进了类比材料得方法,即记一事,同时又将有关得事附记在一起,不机械得按时间顺序排列材料,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编年体首位不能连贯得弊病,它被视为我国断代编年史得最早代表作。《前汉纪》十分重视《论》与《赞》得撰写,这就是它得一个特点,在《论》《赞》中大量宣扬天人感应得神学思想与封建正统观念,不过有得史论却也能触及问题得实质。大大简化了《汉书》,其字数不到《汉书》得四分之一。

《后汉纪》袁宏字彦伯陈留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起自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刘秀成帝,终于魏文帝黄初元年,曹丕废汉献帝灭汉,即帝位,共195年。

特点:《后汉纪》取材广泛,当时流传得各种有关后汉得史书、传记,袁宏都参阅过,就是研究东汉历史得重要宝贵资料。

《华阳国志》常璩字道将,东晋蜀郡江源人(今四川重庆)

史料来源:来自先秦典籍与“正史”,来自成汉政府得各种文献档案,来自常璩得亲身经历与实地调查得第一手资料。《华阳国志》上起巴蜀二国得传说时期,下至东晋穆帝永与三年,成汉政权得灭亡,共十二卷。

史料价值:1、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2、对成汉政权历史得记载有为翔实可信,成为后世研究成汉就是得第一手资料3、《华阳国志》得一个特点,就是记载西南地理较详,记载西南三十几个少数民族与部族情况,还详细记载了其中得主要部族得形成,社会形态等,就是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历史得重要资料。4、《华阳国志、》就是一部方志体史书,就是研究西南地区历史得重要史籍。

《十六国春秋》崔宏,字彦鸾,北魏东清河郡(今山东平原县)人

优点:1、五胡十六国得历史,本来头绪纷乱,不容易搞清楚,崔鸿千方百计从公私藏书中手机资料,特别注意网络各国旧史,当时有三十多家十六国史书,但内容残缺,体例不全繁简失当,错误百出,经过她统编整理,“审证不同,定为一书”这就是一件不容易得事情。 2、叙述公允,深得史法,且能摆脱封建正统观念及种族偏见,把魏晋及十六国给以同等地位,这就是她得卓识远见得表现,不愧为一位有远见卓识得历史学家。 3、取材丰富,处理史料严肃认真

《水经注》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

史料来源:1、博彩群书,网络百家 2、访渎搜渠,实地调查

成就:1、本书依河流经过,不仅注出各水所经地方得古今地名沿革与有关历史典故,而且还详细记载各地山川,都市,祠庙、名胜古迹、风俗、歌谣、怪异,并及动植物等,内容极为丰富,使人读后能增加很多地理知识。2、本书广记各种文物及山川险要。3、最值得注意得就是本书记录了许多古代人工运河。4、郦道元不仅就是一位地理学家,也就是一位文学家,《水经注》不仅就是一部历史地理著作,而且就是一部文学著作。

《洛阳珈蓝记》杨衒之,北魏北平人,就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玉一身得名著,又称《伽蓝记》,为北魏人杨衒之所撰,成书于东魏孝静帝时,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得佛寺,分为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佛教得起缘变迁,庙宇得建制规模及有关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与郦道元得《水经注》一起,历来被称为北朝文学得双壁。

《梁书》与《陈书》姚思廉字简之。《梁书》五六卷,包括帝纪六卷,列传五十卷,记事起自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至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年)共56年。《陈书》三十六卷,包括帝纪六卷,列传三十卷,记事起自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年),至陈后主祯明三年,共33年得历史。

成就:1、二书有保存史料之功,史料来源就是比较丰富得,特别就是均有国史作依据,史实比较可靠。2、文字简练就是二书得特点与优点。3、列传众多,记载历史人物详细,对于当时各界人物得活动记载得很详细。特别就是文学、史学方面学者得列传很多。

《北齐书》唐,李百药,字重规。《北齐书》五十卷,包括帝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

成就:1、保存了一代史料,李百药得《北齐书》就就是当今研究北齐史最原始得资料了。2、《北齐书》善于学习前代修史得经验,体例比较完整,李百药采用《三国志》得这种叙述方法,一面可以说明北齐取代东魏得建国过程,另一方面可以补充北魏晚期得各种史实,使人们对北魏一朝得历史有更加完整得认识。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五十卷,包括帝纪八卷,列传四二卷

成就:1、《周书》帝纪记载不仅记载西魏与北周得史实,还兼述与其并存得其她国家得情况,颇便了解当时全国总得形势。2、《周书》列传部分保留了很多与西魏、北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有关得重要资料。3、《周书》得第三个优点就是,记载如实,繁简得宜。

历史要籍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前汉记:有30卷,荀悦撰。这是一部编年体西汉皇朝史,也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皇朝史;其记事起于刘邦之兴,止于王莽之呗,根据《汉书》编撰而成,此书的特点是创造了“连类列举”的编纂方法。 2.后汉纪:是编年体东汉史,东晋袁宏所著。记事溯自新王莽元凤四年(17年)绿林起义,止于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魏代汉。全书30卷,21万余字。 3.记事本末体:记事本末体创造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记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自编年月,自为首尾,前后连贯,又不重出。把人物在历史上的活动的年代和所起的具体作用,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加以叙述,使读者既详其事件的原委,又了解人物在事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记事本末体是一种较好的编撰方法,它眉目清楚,读者一目了然,能获得较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但其也存在缺点,从总的保存史料的作用上看,它不如编年体和纪传体。它只能从全部历史中选择某些方面作系统叙述,而不能对全部历史作全面系统介绍,这是它的局限性,它也为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4.《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为《隋书》十志中最为重要的五志之一。《经籍志》记载于汉以来至隋朝六百年书籍存亡的情况,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第二部史志目录。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著录书名及卷数,又常附以简要的注释,注明著者及书的内容真伪及存亡残缺情况。这样既能反映隋朝一代的藏书,又能显示六朝时代图书变动的情况。《隋书.经籍志》所采用的图书分类法,直接影响了后世私家书目分类的体系,直到清代相沿未变。 5.《日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的读书笔记。他自著此书的目的在于“明道”、“救世”为宗旨。书中论述涉及到经义、政事、世风、科举、礼制等,内容非常广泛。此书资料丰富,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是一部包含其思想、政治见解等内容的重要著作,书中表现了他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6.顾炎武: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思想家,他与王夫之、黄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通过科学、系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国历史要籍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代史的能力;初步具备运用一手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 二、授课对象 大学本科一年纪师范班、文科基地班、世界史班和城市文化管理班,周三学时,一学期,总60学时,3学分。 三、教学环节、学时安排 1、课堂教学:40学时以上。 2、课堂讨论:经常化、随时进行。 3、课外作业:3次,占总成绩30%左右。 4、期末复习考试:4学时。占总成绩70%左右。 5、其他教学环节:参观图书馆古籍部。 四、教学手法与教学方法 1、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2、贯彻少而精的原则,重要史籍重点讲授。 3、向学生多展示历史要籍,多提问,多作古文今译练习。 五、教学内容 导言(1课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的一般情况,课程特点、教学目的、课程要求、学习方法等,提高对该课程学习的自觉性。 二、大纲细目: 1、历史、历史学和历史要籍 2、课程建设与教材简介 3、学习目的与方法 三、复习题: 1、何谓历史、历史学和历史要籍? 2、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何在? 第一讲《尚书》(2课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最早的史书的同时也是儒家经典之一的《尚书》成书经过,体例与内容,价值与问题以及重要注释本,并通过《牧誓》篇的选读加深对该书的认识。 二、大纲细目: 1、成书及流传经过 2、体例与内容 3、价值与问题 4、重要注释 5、《牧誓》讲解 三、复习题 1、简答《尚书》的成书经过及流传经过。 2、《尚书》内容、价值简介。 3、《牧誓》今译。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勘误 一、上册74~110页《史记》节选,参考本:岳麓书社出版的《史记》2001年9月第二版。 ①《秦始皇本纪节选》原文: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 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①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改正:下划线上的双引号应去掉。 ②廷尉李斯议曰:?②周文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 疏远,相攻击如……,周天子弗能禁止。改正:下划线上的“文武”之间应加顿号,即为“周文、武王”。 ③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③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 功臣,自为枝辅。改正:下划线上殷周之间加顿号即为“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 ④《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原文:而内地北距山以东尽 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臵百官,④宫观僭於天子。

改正:下划线上的应该为“置百官,宫观,僭於天子。” ⑤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谪削地,⑤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 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馀汉。改正:下划线上应为“是以燕、代无北边郡,” 二、下册162~180页《资治通鉴》节选,参考本:岳麓书社出版的《资治通鉴一》。 原文:《党锢之祸》[延熹九年秋七月],初,帝为蠡吾侯,受学於甘陵周福,及即位,擢福为尚书。时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当朝,乡人为之谣曰:?天下规矩房伯武,①因师獲印周仲进。?②譏二家宾客,互相譏揣,遂各树朋徒,渐成尤隙。由是甘陵有南北部,③党人之议,自此始矣。 汝南太守宗资以范滂为攻曹,南阳太守成以岑为功曹,皆委心听任,使之褒善纠违,肃清朝府。滂尤刚劲,疾恶如雠。④滂甥李颂素无行,中常侍唐衡以属资,⑤资用为吏,滂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今日宁受笞而死,滂不可违。?资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怨之。 于是二郡为谣曰:?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但坐啸。? 太学诸生三万余人,郭泰及颍川贾彪为其冠,与李膺、陈蕃、王畅更相褒重。学中语曰:?⑥天下模楷李元礼;⑦不

历史名人介绍

1:穆罕默德伊斯兰教创始人,政治领袖 2:牛顿发现日光十七色混合的人;发明反射式望远镜的人;微积分,二项式创始人;四大运动定论创始人;《原理》作者;恒星起源学创始人 3:耶稣基督基督教创始人;《圣经》作者 4: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 5:孔丘儒教创始人 6:保罗基督教最伟大的使徒;《新约》作者 7:蔡伦纸的发明人 8:古登堡活字印刷及活字印刷法的创始人,推广人 9:哥伦布美洲大陆发现者 10: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相对论,相对论学创始人,核能发现者 11:巴斯德生源说创始人,细菌学创始人,疫苗创始人 12:伽利略“无阻力时不同重量物体下落速度一样”定理创始人,惯性定律创始人,太阳黑子,卫星论创始人;日心说创始人之一 13:亚里士多德古代史中最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天文学,动物学,胚胎学,地理地质学,物理学,解刨学,生理学,形而上学创始人14:欧几里的《几何原本》作者 15:摩西犹太教创始人,率领希伯来人走出埃及的人 16:达尔文进化论奠基人 17:秦始皇统一中国者 18:奥古斯都古罗马第一任皇帝 19:哥白尼日心说创始人 20:拉瓦锡基本化学理论创始人,元素说创始人,“呼吸等于燃烧”重要理论创始人

21:君士坦丁大帝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罗马帝国皇帝 22:瓦特蒸汽机发明人 23:迈克尔法拉第发电机创始人 24:迈克斯韦创立了一组有四个方程式的表达电磁间基本定律的方程组25:路得欧洲宗教改革的发起者 26:华盛顿美利坚合众国开国总统,美国解放者 27:卡尔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创始人 28:莱特兄弟飞机发明人 29:成吉思汗古元国开国皇帝 30:亚当斯密经济理论学奠基人 31:爱德华德维尔(莎士比亚)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 32:约翰道尔顿将原子假说引入主流科学的人 33:亚历山大大帝世界上最著名的征服者 34:拿破仑伯纳巴著名的征服者,法国皇帝 35:托马斯爱迪生发明大王 36:安东尼凡列文虎克微生物发现者,高倍率显微镜发明人 37:威廉默顿将麻醉引入手术的人 38:马可尼无线电发明人 39:希特勒著名独裁者,征服者,前德国元首 40:柏拉图西方主流哲学创始人 41:克伦威尔英国议会民主制奠基人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2)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专业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2》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2》是历史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 (二)教学目的: 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国历史文献方面的基础知识; ②提高学生阅读古典文献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从专业角度运用史料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内容: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史籍介绍和选文。 (四)教学时数:全部课程的教学总时数约54个课时(一学期,周3课时) (五)教学方法:1、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2、展示图书,多作阅读、检索、翻译等练习。 3、课上增加学生发言、参与讨论的机会,应占总课时数的20%以上。 二、课程内容 第三编隋唐宋元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 第八章纪传史的大量编修 教学要点: 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背景、史籍编修概况、对后世的影响。唐修纪传体史书及选文《牛弘传》、《刘毅传》、五代、宋修纪传体史书及选文《通志总序》、元修纪传史举要及选文《王安石传》。 教学时数: 10学时 教学内容: 1.1 隋唐宋元时期史籍介绍(1) 1.2 唐修纪传史举要(4) 1.3 五代、宋修纪传史举要(3) 1.4元修纪传史举要(2) 第九章编年体的发展 教学要点: 《资治通鉴》介绍及选文、《资治通鉴》续编介绍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1 《资治通鉴》介绍(1) 1.2 选文《魏孝文帝迁都》(2) 1.3 《资治通鉴》续编介绍(1)

第十章政书体的创始与发展 教学要点: 政书体的概念及发展源流,《通典》及续编、《文献通考》及续编介绍,会要体概念及《唐会要》、《五代会要》等介绍,选文《文献通考总序》、《朱敬则请择史官》。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1.1 《通典》及续编介绍、选文(2) 1.2 《文献通考》及续编介绍、选文(2) 1.3 《唐会要》、《五代会要》及其他会要介绍、选文(2) 第十一章纪事本末体的创始 教学要点: 纪事本末体的概念,纪事本末体的发展过程,代表性著作,优缺点,纪事本末体的续编和仿作,选文。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1.1 《通鉴纪事本末》及续编和仿作(2) 1.2 选文《杨氏之宠》(1) 第十二章唐宋时期方志地理名著 教学要点: 方志地理书的发展源流,唐宋时期方志地理书的体例特征和编修状况。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1 《元和郡县图志》介绍(2) 1.2 《太平寰宇记》介绍唐(1) 1.3 《元丰九域志》介绍(1) 第十三章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著作《史通》的产生 教学要点: 史学评论的概念及发展过程,《史通》的内容及影响,选文《二体》、《曲笔》。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1.1 史学评论及《史通》介绍(1) 1.2 选文《二体》、《曲笔》(2) 第四编明清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 第十四章纪传史的续修 教学要点:

中国历史要籍 试题1

四川省2006年4月《文献学》自考试题 一、单选 1、我国第一部分类编目的国家藏书目录是:() A、《汉书·艺文志》 B、《七略》 C、《七录》 D、《隋书·经籍志》 5、恩格斯曾谈到法国《人间喜剧》的作者巴尔扎克,要知道出自恩格斯的哪能篇文献,应查:() 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主题索引》B《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名索引》C《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名目索引》D《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短句速查手册》 …… 10、作为我国近代图书馆目录的先驱,力图统一目录中新学与旧学分立的倾向的图书目录是:() A《西学书目表》 B《古越藏书楼书目》 C《崇文总目》 D 《书目答问》 …… 15、我国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检索的研究工作始于:() A1966年,B、1971年,C、1975年,D、1987年 二、多项选择题: 16、文献检索步骤心要包括:() A、分析检索课题,B选择检索工具,C索取原文,D选择检索方法或检索途径,E鉴别文献真伪 …… 20、要换算古代某年为公元年,可使用:() A《中国历史纪年表》,B《大众万年历》,C《公元干支推算表》,D《新编中国三千年历日检索表》,E《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 三、名词解释: …… 25、“四分法” 四、简答题: 26、《十三经索引》编排有什么特点? …… 29、直接检索法有什么优缺点? 五、论述题: 30、举例分析文献检索的意义和作用。 …… 六、综合应用题: 32、要进行《苏州园林》的教学,请说说应查阅哪些资料?并具体说明检索内容。 参考答案 1、B 5、B 10、B 15、C

16、ABCD 20、ACDE 21、检索语言:检索语言是根据文献信息检索的需要创造出来的一种人工语言,由词汇和语法组成,可分为:分类检索语言、主题检索语言、代码检索语言三种。分类主题一体化语言和自然语言代表了未来检索语言的发展方向。 25、“四分法”:四分法是我国古籍图书的分类标准,西晋初年,荀勖撰《中经新簿》,改 六分法为甲乙丙丁四部。唐代魏征撰《隋书.经籍志》,以以经、史、子、集类名标示四部,奠定了四分法的基础。清代纪昀等编纂《四库全书》时对四部分类又加以整理,使四分法日臻完善。 四分法:是古代图书的一种分类法,始于晋代“荀勖”编的《中经新薄》,把群书分为“甲、乙、丙、丁”四类。后来,唐的《隋书·经籍志》分为“经、史、子、集”四部,逐渐成为我国类分古籍的主要方法。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先後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该书略有残缺,尚保留一万六千多字。其纪年依据鲁国,但记述范围却遍布当时整个中国。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是当时时有准确时间地点人物的原始记录,但其记述事件简约。 《今文尚书》: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我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汉初秦博士伏胜传二十九篇。后学者递相授受,分大小夏侯及欧阳三家。因其以汉隶书写,区别于古《尚书》,故称今文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份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内容涉及原始公社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的史实。 《古文尚书》:西汉武帝时鲁共王从孔壁中发现,因其由古字写成,故称《古文尚书》。相传有二十九篇,其中包含《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滕》等诸书。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5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6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7 《史记》:《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8 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始于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 9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

中国历史要籍最终版剖析

中国历史要籍 一.名词解释 1.【跋文】 跋文是文体的一种。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后面,多用以评价内容或说明写作经过等,又称题跋或跋尾。最早见于宋代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若干篇。 起源::跋文在中国汉晋时代还没有,唐代称“题某后”或“读某”,如《题燕太子丹传后》,《杜荀子》等,称“跋”,最早见于宋代欧阳修,欧阳修有《集古录》跋尾若干篇,是附在他所珍藏的碑文之后,考订和说明每篇碑文情况的。 用途:一般说来,跋文要比序文简括,主要是附于书或文章之后的说明性文字。但有的跋文带有记叙性,如宋代陆游的《跋李庄简公家书》,就是一篇简洁生动的记叙文。 分类:跋文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性的,其中包括读后感和考订书、文、画、金石碑文的源流、真伪等的短文;一类是文学性的,实际是优秀的散文小品。 现状:今人多将书后、文后的说明性文字署为后记,性质同于跋文。 2.【史学评论】 史学评论是历史学内部诸学科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分支学科。从研究的对象来说,史学评论所关注的对象是史学,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是史学家对自身的史学研究活动及其成果的研究,而不是对外在的历史想象的研究。所以,史学评论属于历史学的反思学科一类,是反思学科内的一个分支。 3.【三通】 “三通”指宋代郑樵所作的《通志》,唐代杜佑所作的《通典》,和南宋马端临所作的《文献通考》。《通志》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又一部纪传体通史。《通典》是一部专门记载历代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沿革变迁的史书。《文献通考》是以《通典》为蓝本,重编的一部叙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 4.【十通】 十通,是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这十部政书的总称。「十通」系统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发展。「十通」再加上汇编某一朝代各项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会要,如《唐会要》、《宋会要》等,统称为「典志」。

历史名人以及作品介绍

历史名人以及作品介绍 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鲁迅 1.鲁迅简介 原名周樟寿,改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 笔名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2.鲁迅的代表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且介亭杂文》《二心集》《南腔北调集》《坟》等16部。 小说集:《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呐喊》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社戏》——选自《呐喊》(《呐喊》主要描写农民和知识分子) 《祝福》《伤逝》——选自《彷徨》(《彷徨》描写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故事新编》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 散文诗集:《野草》:独语式的抒情散文生命哲学如:《雪》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回忆性散文。如:学过的课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杂文集:“社会批评” “文明批评”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 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人的觉醒意识。 成为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的标志。 《阿Q正传》

《阿Q正传》是唯一的中篇小说,批判“精神胜利法”。这个封闭落后的农村流浪汉,有农民憨厚、质朴的一面,但更明显地具有偏狭、愚昧、盲目、无知、落后的一面。其最突出的性格是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 自我麻木的“精神胜利法”。 1.《阿Q正传》的创作特色 ①艺术描写的高度典型化。作品将阿Q放在未庄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从而为阿 Q的“精神胜利法”的产生和滋长找到了合适的土壤。 ②精彩的细节描写。如赵府点灯的描写,出现在不同的段落里,使赵太爷的吝啬 贪小的性格一层深一层地从三个“例外”里反映出来。这种精细入微的描写,刻画了地 主阶级卑污的灵魂。 ③强烈的批判与讽刺特色。小说不仅有头有尾两部分的议论,其他许多地方也都 穿插着议论成分。这些议论诙谐而精辟,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浓厚的批判、讽刺色彩, 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战斗的思想家的特色。 ④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练,饱含幽默感,有好用反语,喜欢夸张,显示了 作者卓越的语言艺术。 文学研究会 时间: 1921年成立于北京 地位: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阵地:茅盾主编《小说月报》 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清、冰心等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重视文学揭示社会问题 和批判社会现实的功能 冰心 冰心原名谢婉莹,被称为“世纪老人”,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心的爱的哲学:母爱、童真、大自然+爱祖国 ?作品:诗集《繁星》《春水》;通讯散文《寄小读者》——中国儿童文学奠基之 作 散文:被称为“冰心体” 用书信体形式向少年读者报道自己身处国外的生活和心态。笔调轻盈、文字隽丽、感情细腻,既发挥了白话文流畅的特点,又兼有文言文凝练简洁之长。

历史要籍 整理复习

历史要籍 夫子勖哉(勖:勉励,努力)不愆于四伐(愆:超过) 以畀宋人(畀bi:给予)微楚之惠不及此(微:无,没有) 以亢其仇(亢:庇护)楚师背酅xi而舍(舍:住宿,这里指驻扎) 次于城濮(次:临时驻扎)楚子伏己而盬其脑(吮吸自己的脑髓) 原田每每(原田:休耕的土地每每:草长得茂盛的样子)君冯轼而观之(冯:依靠)诘朝将见(诘朝:次日早晨) 以益其兵(兵:武器)晋师三日馆,毂 (轂:吃缴获的粮食) 山木如市,弗加于山 (把山上的市场卖价钱也不高于山里) 欲无获民,将焉辟之(想要陈氏不得到百姓的拥戴,怎么能避免呢) 道殣相望(饿死在道路上的人互相能看见)民力彫尽(彫:损伤) 女富溢尤(溢:财物多得装不下)君日不悛(悛:改过,悔改)馋鼎之铭(鼎名铭:铭文)瞻彼旱麓(瞻望那旱山山麓) 愷悌君子(愷悌:和乐、平易近人)干禄愷kai悌ti(和乐近人以求福禄) 臣之论也(论: 职分,本分)启胡翟之乡(启:开发) 可以无尽百姓之劳,而享往古之勋(劳:精力勋:功勋) 夫制国有常(常:准则)不佞寝疾,不能趋走(不才疾走) 即之公叔成家(之:到···去)错臂左衽(两臂交错而立,衣襟左开) 又况山谷之便乎(便:区别又何况高山与河谷有区别呢) 大酺(酺:聚会饮酒)相攻击如仇仇(仇仇:仇人) 无辅拂(辅拂:左右之臣辅佐)何足法也(法:效法,学习) 百姓当家则力农工(百姓在家应该致力于生产) 特备员弗用(特:只是)上至以衡石量书(衡:量器,秤)

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征召饱读诗书的学士)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案问:审问) 接秦之弊 (弊:弊政) 丈夫从军旅(丈夫:成年男子) 复弛商贾之律(弛:放宽)富埒天子(埒:相等) 乃徒复作(徒:流放判罪服役的犯人)故人自爱而重犯法(重:难) 事两越(事:用兵)选举陵迟(陵迟:衰落) 以《春秋》之义绳臣下(绳:约束)竟其党与 (竟:追究) 稍骛于功利矣(骛:追求)置写书之官(写书:专门抄书) 合于荛之克攘(克:能够)敬授民时(民时:农时)泥于小数(数:方术)好恶殊方(殊方:不同的旨趣) 合其要归(要归:根本的道理)足垂于后 (垂:流传) 臣若获戾(获戾:得罪)圣人则之(则:效法) 往往曹伏思乱(曹:众)寖不克终(寖:逐渐克:能终:坚持到底) 远辈荛、舜(辈:比)人无衅焉(衅:过失)一卷事目(事目:记事目录)名驰海内(驰:传扬) 肇有人伦(肇:开始) 1.《宋书》创带叙法,这是作史的一种良法。 2.《魏书·释老志》反映了魏晋佛道教盛行情况,是研究我国宗教史的重要材料。 3.东汉荀悦把纪传体的《汉书》改写成编年体的《前汉纪》。 4.《前汉纪》与《汉书》同叙西汉史事,两书并行不废。 5.荀悦《前汉纪》大大简化了《汉书》,其字数不到《汉书》四分之一。 6.东晋袁宏著《后汉纪》编写一部简明的东汉编年史。 7.东晋常璩著《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方志体史书。 8.1984年四川巴蜀书社出版的刘琳《华阳国志校注》最好。 9.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原书早已失传,可能是亡于北宋。 10.《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北魏范阳人,不仅是一位地理学家,也是一位文学家。 11.《水经注》所记河流,北起黄河流域,南至江、淮,以达日南郡。 12.此书注本:《戴校水经注》清朝戴震,《王校水经注》近人王国维。 13.《洛阳伽蓝记》以记佛寺为重点,按洛阳佛寺所在区域分为五卷。 14.《洛阳伽蓝记》合校本近人张宗祥。

中国近代史人物简介(图文版)

中国近代史人物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 林则徐: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伟大的爱国者。 (1)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 (2)到达广州暗访密查,缉拿烟贩。 (3)强迫外商交出鸦片二百多万斤。 (4)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 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 坚强意志。 (5)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积极防御,使英军 无隙可乘。 (6)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7)学习他以国家危亡为已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左宗棠:清朝地方官员。 (1)参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2)洋务运动的代表之一,创办福州船政局,掀起了 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 (3)1875年,被清政府任命为钦差大臣,率兵打败阿 古柏,收复新疆;根据他的建议,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 省,不仅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而且还维护了国家的利 益、民族的尊严,同时对新疆的建设和开发有着重要的 意义。 (4)作为爱国者的左宗棠在收复新疆和建设新疆上功不可没,纵观左宗棠的一生,功大于过。 (5)与其相关的诗句:“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6)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奏稿》 (7)“天地正气”——左宗棠题字刻石。(藏陕西西安碑林) (8)学习他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而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P15 1.力主收复新疆。 2.1876年,率领清军分路进入新疆,先后收复乌鲁木齐、吐鲁番、南疆。

3.协助曾纪泽收复伊犁。 4.1884年,清政府根据他的建议,设立新疆行省。 邓世昌:清朝将领,致远舰的管带。爱国民族英雄。 (1)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中,为保护旗舰,沉着应战, 最后壮烈牺牲。 (2)名言:“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 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 (3)光绪帝为其题词:“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4)学习他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李鸿章:清朝官员。(1)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后, 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1895年4月,与日 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全权 议和大臣。(2)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之一。1865年,与曾国藩 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 业。在上海民用工业创办轮船招商局。(3)甲午战败后,李鸿 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 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曾国藩:清朝官员,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1861年创办了军事工 业安庆军械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张之洞:清朝官员,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创办民用工业汉阳铁 厂和湖北织布局。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学校。促使清政 府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 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1905年宣布复出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 科举制度。

六西格玛(6σ)管理简介

六西格玛(6σ)管理简介 一、 什么是六西格玛(6σ)管理? 6加上希腊字母σ(西格玛)。σ本来是一个反映数据特征的希 腊字母,表示数据的标准差。我们常用下面的计算公式计算σ的大小: 1 )(12 --=∑=n x x n i i σ ,式中x i 为样本观测值,x 为样本平均值, n 为样本容量。 现在,σ不仅仅是单纯的标准差的含义,而被赋予了更新的内容——即成为一种过程质量的衡量标准。对于任何企业来说,过程变异都是他们最大的敌人,因为过多的过程变异会导致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客户的要求,为企业带来损失。6σ管理可以为企业提供战略方法和相应的工具通过严谨的、系统化以及以数据为依据的解决方案和方法,消除包括从生产到销售、从产品到服务所有过程中的缺陷,从而改善企业的利润。 那么究竟什么是6σ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6σ的含义。 第一,它是一种衡量的标准。从统计意义上讲,一个过程具有六西格玛(西格玛)能力意味着过程平均值与其规定的规格上下限之间的距离为6倍标准差,此时过程波动减小,每100万次操作仅有3.4次落在规格上下限以外。即六西格玛水平意味着差错率仅为百万分之三点四(即3.4ppm )。因此,它首先是一种度量的标准,可以通过样本的散布情况来衡量系统的稳定性。6σ的数量越多,产品合格率越高,产品间的一致性越好,或产品的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产品(服务)的质量就越好。 第二,6σ是一个标杆。管理学上有一种设定目标的方法就是“标杆法”,将你的目标设定在你所要超越的对象上,将领先者的水平作为超越的“标杆”。 6σ也是一个标杆,它的目标就是“零缺陷”(差错率百万分子3.4)。进行6σ管理就是要以这个目标作为追赶和超越的对象。 第三,6σ是一种方法:“一种基于事实和数据的分析改进方法,其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收益。”这个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一切基于事实,一切用数据说话。不论是说明差错的程度,还是分析原因,以及检验改进措施的成效,都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而不是基于主观上的想像。 第四,6σ是一个工具系统。需要说明的是,6σ本身并没有独创出什么新的工具或方法,但在6σ的框架下,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统计和质量管理方法。如SPC 、QCC 活动的工具(因果图、排列图、直方图、散布图、调查表、分层图、控制图)、FMEA 、FTA 、QFD 、DOE 等。当然,上面我们说了,6σ管理法中强调的是基于事实,基于数据的分析和改进,工具只对这些工作提供辅助作用。强调工具的应用是6sigma 的特色,但应该明白工具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总之,我们可以把6σ管理定义为:获得和保持企业在经营上的成功并将其经营业绩最大化的综合管理体系和发展战略。它是使企业获得快速增长的经营方式,是寻求同时增加顾客满意和企业经济增长的经营战略途径,是使企业获得快速增长和竞争力的经营方式。它不是单纯技术方法的引用,而是全新的管理模式。

历史要籍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前汉记:有30卷,荀悦撰。这就是一部编年体西汉皇朝史,也就是中国史学上最早得编年体皇朝史;其记事起于刘邦之兴,止于王莽之呗,根据《汉书》编撰而成,此书得特点就是创造了“连类列举”得编纂方法。 2、后汉纪:就是编年体东汉史,东晋袁宏所著。记事溯自新王莽元凤四年(17年)绿林起义,止于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魏代汉。全书30卷,21万余字。 3、记事本末体:记事本末体创造于南宋袁枢得《通鉴纪事》,记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自编年月,自为首尾,前后连贯,又不重出。把人物在历史上得活动得年代与所起得具体作用,结合具体得历史事件加以叙述,使读者既详其事件得原委,又了解人物在事件过程中所起得作用。记事本末体就是一种较好得编撰方法,它眉目清楚,读者一目了然,能获得较系统完整得历史知识,但其也存在缺点,从总得保存史料得作用上瞧,它不如编年体与纪传体。它只能从全部历史中选择某些方面作系统叙述,而不能对全部历史作全面系统介绍,这就是它得局限性,它也为史学得发展开辟了一条新得途径。 4、《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为《隋书》十志中最为重要得五志之一。《经籍志》记载于汉以来至隋朝六百年书籍存亡得情况,就是我国现存最古老得第二部史志目录。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著录书名及卷数,又常附以简要得注释,注明著者及书得内容真伪及存亡残缺情况。这样既能反映隋朝一代得藏书,又能显示六朝时代图书变动得情况。《隋书、经籍志》所采用得图书分类法,直接影响了后世私家书目分类得体系,直到清代相沿未变。 5、《日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得读书笔记。她自著此书得目得在于“明道”、“救世”为宗旨。书中论述涉及到经义、政事、世风、科举、礼制等,内容非常广泛。此书资料丰富,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就是一部包含其思想、政治见解等内容得重要著作,书中表现了她经世致用得史学思想。 6、顾炎武:顾炎武就是明末清初得一位杰出得历史学家、思想家,她与王夫之、黄宗羲号称明末清初三大儒。明末清初曾参加武装抗清,失败后坚持不仕清朝,她得著作十分丰富,其中《日知录》就是代表作,顾炎武得特点就是经世致用,她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地方自治,展现地方经济,还主张改革官吏得选拔制度,按地方政区人口推举人才。经济上她主张人人为私得积极性,发展地方经济,还主张改进赋税制度,反对官府苛捐杂税。 7、杜佑:唐中叶宰相,重要得政治家、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人。早年以荫入仕由地方僚佐升至封疆大吏。杜佑生活得时代,唐朝由盛转衰。她目睹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得巨变。为了寻求解决时弊、拯救危难得方略,从代宗元年开始,将与社会生产、民生利弊、国家安危密切相关得历代典章制度集中整理,研究其沿革废置,损益变化得过程,探讨利弊得失,以历史就是非“未来金龟镜”,撰成二百卷得巨著《通典》,为典章制度史得先河。此外还撰有《理道要诀》一书,系《通典》得要义,被朱熹称为“就是古非今”之书,今已亡佚。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 第一篇: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史籍丰富。中国古代史学的发达,在世界上是比较突出的,这和我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健全、史官设置之早是分不开的。 一、史官的出现:(史官:历代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 因为要有史籍须先有史官,而中国古代的史官,在夏代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已经出现了。《吕氏春秋.先识篇》“夏桀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这说明,在夏代的国家机构中,是设有史官的。 三代时期的史官,其职能如下: 1、夏之史官:其职能含有劝谏,主要掌管天时星令,或者说是掌管法典的大臣。 2、商之史官:其职能主要是职掌记录时事、起草公文、保管文书的官吏。 3、周之史官:周朝史官规模日渐扩大,并且有了较细的分工: ⑴、大史:职位很高,参加新王册命典礼,王为国家大事,还要访问大事。此外,大史还掌记录时事,保管文书等。 ⑵、小史:秩卑(秩是指俸禄,也指官的品级。)“小史”在古代是一种礼官,其职务是“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大祭祀,读礼法,史以书叙昭穆之俎篮。大丧、大宾客、大会同、大军旅、佐大史,凡国事之用礼法者,掌其小事。其职务是佐大史。 ⑶、内史:其位最尊,西周始置,常奉王命策命臣下。掌策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凡四方之事书则读之。内史掌册命诸侯及孤卿大夫,掌名王命,并将副本加以保存。有时也奉命出使诸侯国。 ⑷、外史:秩亦卑。》:《周礼·春官·大宗伯》:“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泛指古代文献资料)。”即掌管当代和古代的的文书档案材料。 ⑸:御史:秩亦卑,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也就是说,御史主要是记录时事。 五史其共同点都有记载时事和掌管文书的职能。总之,从夏代起,在夏、商、周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便开始设置了史官。他们当时所记载的时事和掌管的文书,就成了异日极可宝贵的历史资料。这种资料经过一定时期的积累,就可以加工整理,编纂成为史书。这样就产生了我国初期即先秦时期的史籍了。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 第一节:《尚书》介绍 一、《尚书》简介: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原意是“上古的史书”,见P5.是商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及东周战国时期根据远古材料加工编成的虞夏事实记载。它又称为《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汉武帝时被列为儒家五经之一。(《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加上《乐》则称之为六经。)唐宋以后更是士子科举进身的必读之书。故又称《书经》。 《尚书》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汇编,它记载了虞夏商周的一些重要的历史事实,保存了上古大量的政治、哲学、天文地理、刑法等方面的资料。因此历代学者都非常重视对它的学习和研究。

(完整版)历史人物岳飞事迹介绍完整版

抗金名将------ 岳飞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英雄,他生活的那个朝代是距今有好几百年的宋朝。他率领的“岳家军”精忠报国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今天就让我来给大家讲讲他的故事吧。 那是在一个冬天的下午,外面吹着寒风,小岳飞在河南一个农居的小房子里诞生了。那时屋外房上上正好有一只大鸟盘旋飞过岳飞的爸爸拍了拍脑门说:就把这孩子叫做岳飞吧,希望他以后能像大鸟一样展翅高飞。 岳飞小时候家里比较穷,所以他很早就跟随妈妈到田里劳动。有一天,他在劳动回来的路上,看到一个放牛娃手里拿根木棍在沙地上划着玩。他心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既然木棍能在沙地上画画,那就一定能写字。于是就央求妈妈教他认字、写字,他用细柳棍儿在沙土上学了好多知识,字也练得很漂亮。岳飞非常好学,常常看书到深夜。他从书中知道了很多的知识,他特别喜爱看打仗的书,立志长大以后做一名大将军,率领军队保家卫国。 后来,小镇上来了一个叫周桐的老爷爷,他的武艺十分高强, 岳飞就和一些小朋友跟周桐爷爷练武学艺了。由于岳飞训练时不怕吃苦,所以武艺长进得非常快。周桐爷爷有一项绝招是射箭,可是他一开始并没有教岳飞,却只让他头上顶一个小碗蹲马步,, 一站就是半天。一连几个月下来,岳飞觉得什么都没学到,开始有些沉不住气了。周桐爷爷看出了他的心思,特意拿出了珍藏多年的长弓交到岳飞手上说:“你如果能拉开这张弓,我就教你射

箭。”小岳飞一开始满不在乎,他使出全身的劲去拉那张弓,可 怎么也拉不动,周桐爷爷站在一旁哈哈大笑起来。从那以后,小岳飞明白了周桐爷爷的良苦用心,更加刻苦地练习基本功。经过了几年的训练,小岳飞长成一个文武双全的大小伙子,不仅能很轻松地拉弓向射箭,而且射出去的箭百发百中。他能站在一个很远的地方把一片柳树叶射中。 又过了几年,那时北方的金兵常常来攻打中原,老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岳飞知道后非常着急,于是他准备离家参军、保卫国家。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岳飞的妈妈虽然很舍不得他,但仍就深明大义,道是没有国哪来的家。她取来针和墨盒,在岳飞的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目的是为了让儿子要记住以国家为重,为祖国效忠。孝顺的岳飞始终牢记母亲的教诲,那四个字后来就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还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英勇的抗金部队一一“岳家军”。由于岳飞身先士卒,言出必行,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所以“岳家军”的士兵都能严格遵守纪律,英勇抗战,取得了很多战役的胜利。由于岳飞立了不少功劳,名声也传遍了大江南北,后来为封为了大将军。“岳家军”所到之处都能受到百姓的欢迎,他们的士气让金军闻风丧胆。金兵统帅长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金兵的将领中有个叫金兀术的人,是一个非常阴险的人,打仗时他常用铁链把许多马链上,后面跟着很多用铁甲包成的

历史名人简介

历史名人简介 【名人1】孔子 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他概括了中国人的基本思想,成为独创一套信仰体系的鼻祖。他的哲学根基于人生道德和用道德典范来教育人、管理人的政治观念,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之中长达两千年之久,对世界上许多人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儒学的经典包括诗、书、礼、乐、春秋。马王堆帛书易《要》篇说“得一《易》以群毕。”是说六经中,其他五经的精华都囊括在易经的损益之道里了,《易经》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 教育思想 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⑵安贫乐道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⑷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怀着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名人2】孟子 中国哲学家孟子是孔子最重要的继承人。他的学说如在《孟子》中所阐述的,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